九味强火汤治疗痹证46例

九味强火汤治疗痹证46例

一、九味羌活汤加味治疗痹证46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逸哲[1](2021)在《麦门冬汤方证研究及方药规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总结归纳麦门冬汤古代文献及方证应用,并且通过分析临床数据,从而确定麦门冬汤的常见加减药味、合方出现频率,并对麦门冬汤用药后常见的后续方证变化及所用方药规律进行分析讨论。总结麦门冬汤证的症状表现以及后续的病理机转规律。方法:本研究在9年8个月时间内,收集了北京东直门医院呼吸科专家门诊临床病例。从这些病案中,筛选服用麦门冬汤患者70人,采集和分析了所有的信息,包括:年龄、中医诊断、西医诊断、症状、痰象、舌象与脉象、配方加减、合方加减、后续变方。本研究计算了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比率,以百分率来表示麦门冬汤证最常见加减、服用麦门冬汤后的最常用后续方证变化。结果:在本研究的70例患者基础资料、临床症状、中西医诊断、药物加减、合方加减、后续变方的分析中得出患者女性46人(65.71%),略大于男性24人(34.29%),年龄方面,以51~60岁及61~70岁为主,分别占12人(17.14%)及21人(30%)。临床症状有50项,共293次,其中频数占前十名者为咳嗽(17.41%)、口干(11.60%)、咳痰(10.92%)、咽痒(8.87%)、纳差(3.41%)、气短(3.07%)、咽中异物感(3.07%)、不寐(3.07%)、乏力(2.73%)、气喘(2.73%)、咽中不利(2.73%),而舌象舌质以暗红舌(35.87%)、红舌(14.13%)、暗淡舌(11.96%)、裂纹舌(11.96%)、淡红舌(10.87%)为主,苔象以薄白苔(53.42%)、薄黄苔(23.29%)、腻苔(12.33%)为主。脉象以细弦(38.75%)、弦滑(18.75%)、细滑(13.75%)、沉脉(8.75%)为主。痰象当中,以白痰(63.16%)、黏痰(73.08%)、量少(54.17%)或无痰(33.33%)为主。中医病名归类方面,以咳嗽(37.14%)、肺痿(24.29%)、梅核气(8.57%)、虚劳(7.14%)以及内伤发热(5.71%)居多,西医病名归类以间质性肺病(27.14%)、慢性咳嗽(24.29%)、慢性支气管炎(15.71%)居多。并且无论是中西医诊断其病种分类皆以肺系疾病为主。药物加减方面,总共有62味,除麦门冬汤原方药味外,以牛蒡子(48.57%)、当归(40.00%)、黄芩(30.00%)、桑白皮(28.57%)、地骨皮(27.14%)、生石膏(22.86%)的出现频数最高。合方加减上共有13种合方以黄芩泻白散8例(22.22%)、泻白散7例(19.44%)、竹叶石膏汤5例(13.89%)出现频数最高。在70例服用麦门冬汤患者中,有效60例(85.71%),无效10例(14.29%),其中有26例(37.14%)为服用有效的后续变方。分别为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2例(7.69%)、小柴胡汤合苇茎汤2例(7.69%)、小柴胡汤合温胆汤2例(7.69%)、小柴胡汤合葛根汤1例(3.85%)、小柴胡汤合小青龙加石膏汤1例(3.85%)、小柴胡汤1例(3.85%)、大柴胡汤合合桂枝茯苓丸2例(7.69%)、麻杏石甘汤1例(3.8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1例(3.85%)、柴胡桂枝干姜汤2例(7.69%)、半夏泻心汤1例(3.85%)、瓜篓瞿麦丸合猪苓汤1例(3.85%)、乌梅丸1例(3.85%)、丹栀逍遥散1例(3.85%)、九味羌活汤1例(3.85%)、补中益气汤合二至丸1例(3.85%)、孔圣枕中丹1例(3.85%),麦门冬汤原方合栀子豉汤2例(7.69%)、麦门冬汤原方合封髓丹1例(3.85%)、麦门冬汤原方合升麻鳖甲汤1例(3.85%)。其中,柴胡类方证有15例(57.69%),半夏类方证有12例(46.15%),桂枝类方证有7例(26.92%),干姜类方证有5例(19.23%),非经方汤证4例(15.38%),麦门冬汤原方合方汤证4例(15.38%)。统计显示麦门冬汤方证后续变方最常见的为小柴胡汤,其中单用小柴胡汤为11.11%,配半夏厚朴汤、温胆汤、苇茎汤分别占据22.22%、22.22%、22.22%,葛根汤和小青龙加石膏仅占11.11%和11.11%。麦门冬汤方证后续变方的第二常见为大柴胡汤及柴胡桂枝干姜汤。结论:1、麦门冬汤对西医疾病如间质性肺病、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等肺系疾病有良好治疗效果。2、结合历代医家经验总结及病案研究,可对麦门冬汤的症状及舌脉象、痰象进行补充。可为张仲景在麦门冬汤原文的简短描述中提供更多实用参考,症状方面可大致归类为火逆上气、咽喉不利、及全身表现等症状。火逆上气可补充:“气喘、咳嗽、喷涕、呕吐、咳血、咳唾涎沫不止等症状。”咽喉不利可补充:“咽干、咽痒、咽疼、食难下、痰声不湿等症状。”全身表现可补充:“发热、手足烦热、多汗、口渴等症状。”舌象上可补充:“暗红舌、暗淡舌、裂纹舌、淡红舌等。”脉象上可补充:“脉数、脉细弦、脉弦滑、脉细滑、脉沉等。”痰象上可补充:“痰白黏,量少或无痰。”以上总结可作为麦门冬汤方证现代临床参考。3、单味药及合方配伍加减,从历代文献可以总结出加没食子化痰止咳,加石膏止咳血,加天花粉治消渴,身热,并喘者。加石膏及竹叶止烦呕,降火逆。去半夏加北沙参治肺脉劳伤,血积等证。导师的经验当中,加当归加强治疗咳逆上气,加牛蒡子及山药使脾肺润而下逆气。合泻白散以清热降逆气,加黄芩清肺热及少阳郁热。合柴朴汤以清少阳郁热而兼有太阴里饮者。合清燥救肺汤以宣外感温燥之邪。合酸枣仁汤以治阳明虚热失眠。合栀子豉汤以治阳明郁热失眠,及心胸灼热,或有咳嗽者。4、从六经辨证来看,麦门冬汤方证当属阳明虚热证,在后续变方中,柴胡类方当属半表半里少阳证,提示麦门冬汤证经治疗后,疾病有向半表半里阳证转化趋势。半夏类方可以在麦门冬汤治疗之后,胃体尚虚,未完全恢复运化功能时,加强太阴阳明上下枢机开阖。桂枝类方的出现,有部分是因中途外感,此非麦门冬汤证后续正常病理机转。另外尚有太阴阳明病愈出表后,调和营卫加强太阳固卫之能以防邪气再犯的作用,干姜类方在麦门冬汤治疗后,若因清润太过,反变寒证痰证,或者中途外感,引动太阴伏饮者,则可投之,以再复胃阳,逐饮邪外出。综上对麦门冬汤治疗的一般规律及现代运用提供参考。

王淞[2](2020)在《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搜集、整理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相关资料,追溯其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总结提炼其治疗内科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使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方法本文采用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以先生的手稿札记、学术着作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等资料为对象,追溯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源流,整理、分析并总结其临证经验,提炼学术思想,撰写研究论文。结果本文通过分析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生平、治学、临证等方面内容,概括其治学特色,总结了先生对感冒、咳嗽、胸痹、狂证、痴呆、恐惧、泄泻、头痛、胆痹、臌胀、内伤发热、腰痛、痿证等内科疾病的病机治法认识、遣方用药的经验、规律和特色,并提炼升华出先生“三论、两观、两发明”的内科学术思想体系:“三论”,即大气一元论、玄府细络系统论、医易相通论;“两观”,即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胃气为本的治病观;“两发明”,即风药理论的发明、“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结论通过研究得出,张志远先生治学严谨,具有独特的治学门径,德艺双馨,内科临证经验丰富,学术思想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可以概括为以“易”指导、以“气”主宰的“三论、两观、两发明”辨治体系,颇具特色。其治学方法颇具借鉴性;其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实用性和重要的临床价值。先生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黄高孝[3](2020)在《基于真实世界的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治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滑膜细胞炎性增生、血管翳形成并,可侵及下层的软骨和骨,造成关节破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西医治疗RA的手段均存在明显的问题,不良反应较多且严重。中医虽然没有RA这一病名,但有许多论述与RA病名有关,如“顽痹”、“骨痹、“历节”等。在辨治RA也取得肯定的临床疗效,尤其在控制复发方面也明显有优势。真实世界研究(Real-World Study,RWS)就是在临床真实的条件下,受取多种数据,从而评价某种医疗手段对患者健康、疗效真实影响的研究,是流行病学发展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思路。研究目的:本课题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重大新药创制“基于一致性评价的经典名方桂枝芍药知母汤的新药研发”的理论及临床前研究阶段,此研究结合古籍文献寻找与RA相关的“痹”、“历节”等的定义、治法和辨证论治,并综合分析现代文献治疗RA的研究,为全面探讨了中医对RA的认识;通过真实世界门诊病例研究,探讨RA证型特征、辨证施治、用药规律及疗效;并以整理高永翔教授治疗RA经验,从而共为中医辨证论治RA提供部分的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1.本研究进行查阅中医古籍、现代中医及越南传统医学研究,初步梳理和归纳RA的相关病名、病因病机、治法、论治,并查阅中国知网,万方,web of science等,将所文献进行分类,综合并分析古代对RA相关论述与现代文献的研究现状。同时总结RWS特征,探讨中医在真实世界研究的方法,以RA为研究对象,开展临床调查,探讨了RA的中医证治规律。2.基于真实世界研究,以临床门诊患者为核心,根据患者基本资料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本研究回顾高永翔教授门诊2017年至2019年病例资料为基础,纳入符合RA诊断的302例,从此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探讨了RA的中医证治规律及疗效。3.从上部分的综合、分析,进行整理高永翔教授对RA辨证论治的临证经验、用药所长及学术思想。研究结果:1.从文献初步总结,分析:(1)RA的发病因素和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代医学治疗RA的手段均存在明显的问题,如不能从根本上缓解病情的发展,不良反应较多且严重等。(2)从古籍文献记载对RA相关的认识可看,RA的临床病机复杂,多样的治法,发展到清代时期已趋向成熟系统。续承几千年的历代医家学术思想,当代中医医家多从脏腑、虚实、经络、与痰瘀毒等各方面辨治,从而发挥了中医药治疗作用。(3)越南传统医学有几千年的历史,受中国中医深厚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越南传统医学对RA的认识自有特点,治疗上取得较好的效果,已提供了中越两国间的传统医学治疗本病的成就。(4)RWS的思想与模式相合了中医诊疗模式特点。利用RWS可提高中医药研究效率,发现和提供中医学的新规律及新特征,从而增进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临床诊疗理论并中药临床评价方法的创新,最终可促进中医的传承和发展。2.真实世界的临床门诊病例研究结果显示:(1)女性发病高于男性,男女比例为7.38:1。在年龄方面,患者在40-59岁为最多,RA病程多于5至10年。RA的合并疾病较多为骨质疏松症,糖尿病,合并自身免疫疾病较多为干燥综合征。在就诊时,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235例,采用西药多为慢作用抗风湿药、非甾体抗炎药等。(2)本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组,辨为肝肾亏虚证最多,共82例,占34.89%。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相关具有差距,体现RA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有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RA中医证型分型的依据。(3)在235例病例使用中西医结合,共1103诊次,有144种药物,出现总频数为16814次,其中祛风湿药占比例最大,为15.31%;其次为解表药占14.80%,补肝肾占13.92%,再次祛湿化痰药,活血药。结合常见中药配伍,总体现出用药规律为祛风除湿兼以补益肝肾,发散解表,祛湿活血。(4)结合现代医学及药理学研究,发现治疗RA的常用中药之效及现代医学对RA的治疗极为相符合,主要具备抗炎镇痛作用,调节免疫作用,防止骨关节破损。(5)进一步分析,纳入到165病例资料完整,并特续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三个月,其中治疗过程中西药减量有16例,维持剂量有149例,没有需要医药加量的病例。比较分析前后治疗发现血沉、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明显下降,症状显着缓解,体现中西医结合治疗RA取得很好疗效。3.高永翔教授治疗RA的经验整理与研究:(1)病因病机:以肾虚为发病的基本病机;外邪侵犯为RA发病的重要因素;及痰瘀阻络为RA的病理基础。(2)辨证要领:强调辨明寒热,分清虚实。(3)治则治法:注重治病求本,标本兼顾。提出补肾为主,结合开玄府,通经络;除痰化瘀;疏肝解郁,调和情绪;滋阴壮水,清热润燥等治法。(4)证治分类:分为6个证型。其中寒湿痹阻证,方以蠲痹汤、九味羌活汤、羌活胜湿汤加减;湿热痹阻证,方以当归拈痛汤、三仁汤、四妙散加减;寒热错杂证,方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痰瘀痹阻证,方以血府逐瘀汤、身痛逐淤汤、二陈汤加减;肝肾亏虚证,方以独活寄生汤加减;阴虚燥热证,方以连梅汤加减。

陈世涵[4](2020)在《基于聚类分析与关联规则的产后痹中医古方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产后痹是产后妇女所患的常见疾病,西医诊疗方面,需要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疗效不稳定、副作用较大,且面对哺乳产妇,限制了这类药物的使用。故希望通过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探索产后痹中医古方用药规律,传承和学习中医的临床理念及学术思想,开辟新的治疗思路,也可为研制新药和为临床科研实验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第5版《中华医典》中与产后痹相关的方剂、医案处方共357首,采用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利用WPS2019、SPSS V21.0统计软件和SPSS Modeler 18.0对处方用药进行挖掘分析,探讨、归纳产后痹中医古方用药规律及产后痹病机、治法,用药规律主要包括常用药物的功效归类分析、药性分析、处方配伍规律。结果:1.方剂、医案处方收录情况共收集产后痹相关处方357首,其中50首产后痹的医案处方,307首方剂。2.药物频数统计分析357首处方共涉及药物267种。对267种药物使用频次进行药物归类,据数据统计结果,可知产后痹处方用药中“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三类药物使用较多,其次为温里药、祛风湿药、清热药、行气药、利水渗湿药等。3.药性分析选用前68味高频药物进行药性分析,“温性”药物最多,有34味;“辛、苦、甘”三味最多,频次分别为38次、33次、29次;入“肝、脾”药物最多,频次均为32次,其次为入“肺、心、胃、肾”药物,频次分别为25次、24次、23次、21次。4.药物聚类分析选用前68味高频药物进行R型聚类,并依据中医处方及配伍理论,得到7个核心药对组、5个核心处方。5.药物关联规则分析选用前68味高频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得到65条两味药组成的规则、47条三味药组成的规则、59条四味药组成的规则、17条五味药组成的规则。结论:产后痹用药多选用补益气血药、强筋壮骨药、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发散风寒药、祛风寒湿药、温里药、清热凉血药、行气药。药物多以温性药物为主,药味选择着重在辛、苦、甘三方面,多选入“肝、脾”药物,且与入“肺、心、胃、肾”药物密切相关。配伍多围绕“寒温并用、动静结合、治风先治血”原则进行搭配,常选当归与各类型药物进行搭配。川芎、当归、熟地黄、肉桂、白芍、茯苓、人参之间的搭配应用最为广泛。药物组方思路可参照独活寄生汤、大秦艽汤、趁痛散、大羌活汤、九味羌活汤等名方。气血不足,寒湿痹阻,经络瘀闭是古代医家普遍认为的病机特点。古代医家应用趁痛散加减治疗产后痹最为广泛。

王瑞[5](2020)在《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传承及吴楚学术与临证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主要根据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主要代表医家(吴正伦、吴崑、吴楚)以及与其相关医家(李士材、薛立斋、赵献可、程原仲、李东垣、朱丹溪等)的着作,以及相关的经典着作,详细而深入地分析新安澄塘吴氏医家的传承脉络,乃至于其对后世医学的影响;同时探寻吴楚与家传医学思想、私淑医家以及同时代或同地域医家医学思想的比较和联系,从而挖掘吴楚学术与临证中的特色内容,希望能对新安医学的文献研究以及当代中医临床有所帮助。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进行探索,主要包括文献追溯法、分类整理法、纵横联系研究法等等。1.文献检索:详细阅读新安澄塘吴氏医家及其相关医家着作,翻阅吴楚着作古籍藏本,前往澄塘村及馆藏吴氏医家着作的图书馆,试图寻找未刊本《虚车录》、《活人心法》以及《医验录二集》中的卷三卷四;2.追根探源:探寻三位医家的学术思想源流,比较其与涉及前贤医家的异同,从而得出其对于前贤医家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明晰其传承脉络;3.纵横联系对比及分类整理:将吴楚学术思想与家传、私淑医家学术思想进行对比,并探寻其与同时代、同地域医家学术思想的异同,包括对于人体生理的认知,对于诊断、本草、具体疾病和治法的认识等,与学术源流医家作纵向比较,与同时代、同地域医家的学术思想作横向比较,并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深入挖掘其有别于他医的学术特色和临床价值;4.综合汇总所有研究结果,提炼吴楚学术特色。结果1.关于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传承研究新安澄塘吴氏医家,始于吴正伦,他师承于浙东医家陆声野,以朱丹溪为首的丹溪学派一脉学术为宗,兼采刘完素、张元素、张子和、李东垣等其他金元医家及陶华、吴球等众医家之长,尤以浙江籍医家为主。其学传于次子吴行简,吴行简传于其孙吴冲孺、吴任弘,吴冲孺传于其子吴志持,并对侄子吴楚有所教诲。吴崑受业于歙县医家余午亭,故而受其以东垣、丹溪为宗的学术思想影响较深,此外精研《内经》,对《内经》学术思想亦有深入研究和继承,在针灸方面,主要受窦汉卿学术思想影响。此外,由于其拜师甚众,在方药、针灸和脉学研究上,均有博采众长的学术源流特色。吴崑对后世的影响较大,在方剂、脉学以及内经研究方面,均对后世如吴谦、汪昂、张景岳等医家学术思想乃至于对日本汉医学的发展均有一定影响。新安澄塘吴氏医家第五代传人吴楚,完成了对吴正伦和吴崑两位家族医家学术思想的融汇过程。吴楚年轻时受过伯父吴冲孺教诲,但起初专心举业,直到祖母重病经吴楚治愈后,始发愤习医,在融汇家传医学思想的基础上,又以李中梓医学思想为宗,并汲取薛立斋、赵养葵、张景岳、陶节庵、程原仲及喻嘉言学术思想精华,从而融会贯通,在临证上屡起沉疴,其学传于次子吴贯宗,吴贯宗又传于吴日蒸、吴日熙二子。至此,新安澄塘吴氏医家共历7世,10人。2.关于吴楚学术与临证特色研究吴楚早年习儒用心科考,中年始兼理医业,故而在学术风格上具有强烈的儒医特色,他在探讨医理时对于儒医和儒家学者医论有着不少的引用,在业医早年论病时也时常借用科举作文的某些特点进行比喻,强调医生的个人学识积累和道德修养。在学术理论上,他重点私淑李士材学术思想,对其重阳思想、脾肾兼顾思想等均有深入的研究、继承和发挥;此外,在伤寒学术思想方面,则尤重陶节庵,广用其说其方,并兼采喻嘉言伤寒“三纲鼎立”学说。吴楚非常重视脉诊,每能以脉断病,但他并不偏执一端,而是详细体察舌诊,耐心问诊,注重四诊合参,务必明确疾病来龙去脉,不使诊断疏漏,以免导致误诊误治。在治法上,吴楚对于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法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运用;他广用温法,注重与其他治法的联用,根据统计温法医案(包括温散、温补、温清、温下、温通等联用法)占全部医案的72.7%,此外,吴楚亦注重饮食和情志因素,善用多种治法治疗饮食和情志致病。在用药方面,吴楚喜用参芪等甘温之品,善于根据临证情况,将甘温药与其他功用如温阳、凉血、填精等药物配伍,治疗多种疾病;他用药灵活,善用反佐,强调随症加减,反对不学无术、时套用药及滥用药力平淡轻浮的药物;创制温肺汤,对于气虚肺寒喘嗽疗效颇佳;由于当时风气畏惧参芪、桂附等药物,吴楚为治愈病人,经常采用方中不写此药或分量少写、而给药时暗投或多加的方式,可谓用心良苦。结论1.新安澄塘吴氏医家始于吴正伦,以吴正伦、吴崑、吴楚三人为主要代表,共历7世,传承10人。2.吴正伦师承浙江医家陆声野,以丹溪学派学术思想为宗,兼采金元四家及陶华、吴球等医家思想;吴崑师承歙县医家余午亭,博采众长,在针灸学术方面主要继承并发扬窦汉卿学术思想;吴楚承袭家学,另以李士材学术思想为宗,旁采李东垣、张景岳、陶节庵等医家学术思想,传学于次子吴贯宗。3.吴楚在学术上具有强烈的儒医风格,他重视四诊合参,尤重舌、脉二诊;在治法上广用温法,擅长将其与他法联用,并重视饮食、情志因素;其用药灵活多变,擅长反佐,不教条刻板,善用甘温之品,反对时套方、平淡药。

何瑞建[6](2017)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观察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为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60例寒湿痹阻型膝骨性关节炎的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病例数按治疗组:对照组=1:1进行设计。治疗组口服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的膝骨性关节炎中医症候量表、症状分级量化评分表、WOMAC评分,统计并比较和分析两组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结果:(1)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组和塞来昔布组均可以改善KOA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2)治疗结束时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与塞来昔布胶囊治疗寒湿痹阻型KOA可能疗效相当。(3)治疗1个疗程结束时,在患者临床症状评分上,两组都能不同程度地降低各评价量表及临床症状积分(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均数上分析,治疗1个疗程后,对照组改善情况优于治疗组。(4)治疗2个疗程结束时,与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比较,两组都能不同程度地降低患者各评价量表及临床症状积分(p<0.05),提示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与塞来昔布对KOA均有疗效,且治疗组疗效较佳(p<0.05,除疼痛外)。在疼痛评分上,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改善疼痛方面不优于对照组。(5)治疗结束后3个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能有效降低各量表及临床症状积分(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与塞来昔布对KOA均具有长期疗效,其中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组的长期疗效可能更优。结论: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性关节炎有一定的近、远期临床疗效,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减轻临床症状及体征。塞来昔布组较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组在疼痛治疗方面起效快,近期疗效更为明显;而长期疗效比较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组可能更为明显。

葛晓舒[7](2012)在《湖湘医家痹病验方收集整理及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将古今湖湘医家治疗痹病的验方进行了收集汇总,并按照病证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分类整理,最后进行了证治规律和用药规律的分析。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中医“痹”的病证性质,认为“痹”属于病名,并讨论、梳理了痹病的内涵、分类体系与古代论治理论发展。第二部分总结了古今湖湘医家对痹病治疗理论的探讨,包括古代湘医痹病治疗的文献研究,现代湘医对痹病病因、病机与治则的探讨,辨治方法和方药运用的探讨,对痹病特效药、动物药和有毒药物运用的讨论等,汇总了湖湘医家治痹的经验。第三部分将收集到的湖湘医家治痹验方按病证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分类整理,统一了格式,对用方特色进行了按语总结。第四部分分析总结了湖湘医家痹病验方的病证规律、方药规律,湖湘医家治痹特色和常用治法、证型、治方。

袁丽[8](2012)在《当归拈痛汤加味膏剂联合甲氨蝶呤对AA大鼠炎性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当归拈痛汤加味膏剂对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Arthritis AA)大鼠滑膜细胞凋亡、血清炎性因子等指标影响的情况,从而探讨当归拈痛汤加味膏剂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所在,配合内服甲氨蝶呤(MTX),并与MTX内服+双氯芬酸二乙胺乳外敷对照组相对比,旨在探索早期控制病情进展的有效外敷膏剂,并进一步认识当归拈痛汤加味膏剂与双氯芬酸二乙胺乳二者相比较而言,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指标和症状改善程度的区别。方法:(1)选用wistar大鼠48只,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治疗组(MTX+当归拈痛汤加味膏剂组)及对照组(MTX+双氯芬酸二乙胺乳组),每组12只,并编号,除空白组外,每组大鼠右后趾皮内注入弗氏完全佐剂0.1ml致炎。(2)在造模后两周,所有大鼠均采用灌胃给药MTX以及纱布裹药外敷给药,共给药18天,空白组不给予处理,模型组给予灌入蒸馏水以及单纯纱布外敷的安慰治疗。(3)在造模及用药前后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用ELISA法检测IL-17、TNF-α,并取右侧膝关节腔内的滑膜组织,处理成单细胞悬液后,加入相应试剂,即刻上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1)治疗组的TNF-α、IL-17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对照组的TNF-α、IL-17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治疗组的TNF-α、IL-17水平略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的滑膜细胞凋亡率高于模型组(P<0.05),对照组的滑膜细胞凋亡率高于模型组(P<0.05),治疗组的滑膜细胞凋亡率略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当归拈痛汤加味膏剂联合MTX具有良好的局部抗炎镇痛功效,抑制免疫性炎症,恢复异常的免疫调节功能。(2)当归拈痛汤加味膏剂联合MTX在提高滑膜细胞凋亡率方面有显着功效。

王莎莎[9](2012)在《痹证三方治疗中医痹证临床疗效及其镇痛、抗炎消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导师沈鹰主任自创的治疗痹证的三个经验方(痹证1号方、痹证2号方、痹证3号方,简称痹证三方)治疗痹证的临床疗效,及其镇痛、抗炎消肿作用,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临床及实验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按照随机开放性原则将135例入选的痹病患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根据中医辨证分:风湿热型、风湿寒型、风湿寒热夹杂型三型,分别予痹证1号方、2号方、3号方;对照组给予中成药旭痹片治疗。运用痹证3号方时,根据病变部位加用药物:颈肩部疼痛加葛根、威灵仙,上肢疼痛加防风、桂枝,腰背部疼痛加杜仲、牛膝,下肢疼痛加牛膝、防己,疼痛剧烈者,加土鳖虫、蜈蚣。对RA、AS加用DMARDs,RA一般加用甲氨蝶呤,AS加用柳氮磺吡啶,对难控制者加用来氟米特、白芍总苷等;KOA则加盐酸氨基葡萄糖、双醋瑞因;LDH、颈椎病患者合并肢体麻木者加用甲钴胺;疼痛评分在6分以上者加非甾体抗炎药,一般为美洛昔康。研究病例服药2—4周后观察相应临床及试验室指标,比较两组以及各痹证方、各病种治疗前后的总体疗效、症状体征改善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2)实验研究:通过热板法致小鼠实验性疼痛模型,观察痹证三方的镇痛作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观察其抗炎消肿作用。结果:(1)临床研究:135例痹证患者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4%,显效率为4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0%,显效率为17.50%;两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而显效率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关节疼痛数目、疼痛程度、肿胀指数、压痛指数、活动功能、皮温、生活功能、全身冷热程度、口干口苦、睡眠、小便、大便情况均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关节疼痛数目、疼痛程度、压痛指数、全身冷热程度、口干口苦、小便、大便情况改善(P<0.05)。痹证1号方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关节疼痛数目、疼痛程度、肿胀指数、压痛指数、活动功能、皮温、生活功能、全身冷热、口干口苦、睡眠、小便、大便情况均有明显改善(P<0.05)。痹证2号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关节疼痛数目、疼痛程度、肿胀指数、压痛指数、生活功能、全身冷热、睡眠、二便情况均有改善(P<0.05)。痹证3号方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关节疼痛数目、疼痛程度、关节肿胀程度、压痛指数、生活功能、全身冷热、口干口苦、睡眠情况均有改善(P<0.05)。各组治疗前后关节晨僵时间、食欲均无显着改善。接受中医辨证治疗的KOA患者在关节症候、全身症候、总症候改善上都优于对照组;接受中医辨证治疗的LDH患者全身症候改善上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对135例痹证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发现,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无重大不良事件发生。(2)动物实验研究:与与生理盐水比较,痹证三方的高、低浓度组均能提高热刺激所致小鼠痛阈值,尤以高剂量组显着;且在用药后1小时时最明显,痹证1号方镇痛作用最强,优于阿司匹林。痹证1号方能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结论:(1)痹证三方能有效的治疗痹证;与尪痹片比较,能明显提高显效率。(2)痹证三方均具有镇痛作用,痹证1号方具有抗炎消肿作用。(3)痹证三方治疗痹证疗效确切的机制可能因其组方用药切中中医痹证病机,同时具有镇痛、抗炎消肿作用。(4)通过课题的研究,证实运用寒热辨证法统辨所有痹证,分三型治疗,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证实“不通则痛”病机的正确性。证实治疗始末均运用活血化瘀法的重要性。同时证实运用此研究中的治疗方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中西药合用)来治疗RA、AS、KOA、LDH、颈椎病具有可行性及明确的疗效,临床可推广运用。

张绍峰[10](2011)在《名老中医段富津教授治疗痹证经验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回顾性的临床研究,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观察法、比较法及数理统计法,对名老中医段富津教授治疗痹证的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首先,对痹证进行了古代文献学研究,总结不同时期医家、医籍对痹证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的认识,纵向对痹证的认识有一个整体把握。其次,对痹证进行了现代文献学研究,总结现代对痹证的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及少数民族医学研究情况,横向对痹证的现代研究进展有一个整体了解。以上两个方面为整理和总结段富津教授治疗痹证的辨治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分析489例痹证患者医案的辨证论治方法,以及对段富津教授治疗各证型痹证基础方加减药物的频次进行统计分析讨论,概括总结了段富津教授诊治痹证的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1.风湿痹证用羌活胜湿汤加减。2.风湿血瘀证用身痛逐瘀汤加减。3.风湿表虚证用防己黄芪汤加减。4.风湿久痹证中的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气虚证用升阳益胃汤加减。5.风寒湿痹证用蠲痹汤加减。6.气血虚痹证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7.寒湿痹证用白术附子汤加减。8.湿热痹证用四妙丸或宣痹汤加减。9.风湿热痹证用当归拈痛汤加减。10.血虚痹证用趁痛散加减。

二、九味羌活汤加味治疗痹证4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九味羌活汤加味治疗痹证46例(论文提纲范文)

(1)麦门冬汤方证研究及方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麦门冬汤现代临床运用
    2. 麦门冬汤药理研究进展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麦门冬汤古代文献及方证研究
    第一节 麦门冬汤出处及相关条文研究
        1 麦门冬汤出处及沿革
        2 《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桂林古本伤寒论》所载麦门冬汤条文
        3 《肘后备急方》所引麦门冬汤条文
        4 《备急千金要方》所引麦门冬汤条文
        5 《外台密要》所引麦门冬汤条文
        6 《圣济总录》所引麦门冬汤条文
    第二节 麦门冬汤历代医家注解
        1 麦门冬汤方义分析
        1.1 论滋养肺胃气津
        1.2 论调畅上下枢机
        1.3 论壮水收逆下气
    第三节 麦门冬汤方证补充及方药加减运用
        1 麦门冬汤方证补充
        2 麦门冬汤方药加减运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设计方案
        7 资料整理方法
        8 技术路线图
    第二节 临床资料和研究结果
        1 病名统计分析
        2 症状统计分析
        3 舌象及脉象统计分析
        4 痰象统计分析
        5 性别、年龄统计分析
        6 二便统计分析
        7 方药统计分析
    第三节 研究讨论
    第四节 课题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生平着作
    1 生平概述
    2 着作介绍
第二部分 治学特色
    1 博览广读、取采众长的治学方法
    2 实事求是、躬行践履的治学理念
    3 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 内观自省、倾囊相授的大医胸怀
    5 修身齐德、淡泊名利的处世智慧
第三部分 内科临证经验
    1 肺系病证
        1.1 感冒
        1.1.1 风寒、风热之辨
        1.1.2 治疗法则
        1.1.3 分型证治
        1.1.4 经验用药
        1.1.5 注意事项
        1.1.6 小结
        1.2 咳嗽
        1.2.1 病因病机
        1.2.2 治疗法则
        1.2.3 分型证治
        1.2.4 特色用药
        1.2.5 小结
    2 心系病证
        2.1 胸痹
        2.1.1 病因病机
        2.1.2 治疗法则
        2.1.3 分型证治
        2.1.4 小结
        2.2 狂证
        2.2.1 病因病机
        2.2.2 治疗法则
        2.2.3 分型证治
        2.2.4 小结
        2.3 痴呆
        2.3.1 病因病机
        2.3.2 治疗法则
        2.3.3 分型证治
        2.3.4 小结
        2.4 恐惧
        2.4.1 病因病机
        2.4.2 治疗法则
        2.4.3 分型证治
        2.4.4 小结
    3 脾胃病证
        3.1 泄泻
        3.1.1 病因病机
        3.1.2 治疗法则
        3.1.3 分型证治
        3.1.4 临证要点
        3.1.5 小结
    4 肝胆病证
        4.1 臌胀
        4.1.1 病因病机
        4.1.2 治疗法则
        4.1.3 分型证治
        4.1.4 软化肝脾验方
        4.1.5 小结
        4.2 胆痹
        4.2.1 病因病机
        4.2.2 施治法则
        4.2.3 分型证治
        4.2.4 小结
        4.3 内伤头痛
        4.3.1 病因病机
        4.3.2 施治法则
        4.3.3 分型证治
        4.3.4 用药特色
        4.3.5 小结
    5 肾系疾病
        5.1 水肿
        5.1.1 病因病机
        5.1.2 治疗法则
        5.1.3 分型证治
        5.1.4 专药专方
        5.1.5 小结
    6 气血津液疾病
        6.1 内伤发热
        6.1.1 分辨外感内伤
        6.1.2 把握时间规律
        6.1.3 分型证治
        6.1.4 小结
    7 肢体经络病证
        7.1 腰痛
        7.1.1 病因病机
        7.1.2 治疗法则
        7.1.3 分型证治
        7.1.4 小结
        7.2 痿证
        7.2.1 病因病机
        7.2.2 治疗法则
        7.2.3 分型证治
        7.2.4 小结
第四部分 内科学术思想
    1 大气一元论
        1.1 大气一元论的理论渊源
        1.2 大气的形成及生理特点
        1.3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病机发挥
        1.4 调治人身大气为病之用药法则
        1.4.1 斡旋气机,调治气病
        1.4.2 治气当求脏腑之本
        1.4.3 祛除浊毒,以复气利
        1.5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治验举隅
        1.5.1 调胸中大气治胸痹
        1.5.2 调腑中大气治胃肠病
        1.5.3 调经络大气治肢肩背腰痹痛
        1.5.4 调补一身之气改善虚损
        1.5.5 调大气治精神行为病
    2 玄府细络系统论
        2.1 玄府细络系统概述
        2.2 玄府细络系统的微观实质
        2.3 玄府细络系统的生理特点与功能
        2.3.1 玄府细络分布广泛,结构微小
        2.3.2 玄府细络可宣通渗灌气血津液
        2.3.3 玄府细络可通达神机
        2.4 玄府细络系统病理与临床表现
        2.5 玄府细络系统病变的治疗和研究
    3 医易相通论
        3.1 医易相通理论探流
        3.2 易为指导,突出变字
        3.2.1 辨证恒动思维
        3.2.2 方剂灵活化裁
        3.2.3 剂型丰富发展
        3.3 两点论思维方法的实践
        3.3.1 判定病性,一分为二
        3.3.2 处方用药,阴阳兼顾
        3.3.3 亢害承制,确立治法
        3.3.4 病情顽固,杂合以治
    4 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
        4.1 中医时间医学概述
        4.1.1 中医时间医学源流
        4.1.2 人体生理与四时、昼夜关系
        4.1.3 症候变化与四时、昼夜关系
        4.2 中医时间医学指导实践
        4.2.1 明辨病位
        4.2.2 治病于未发
        4.2.3 应时组方选药
        4.2.4 应时服药
        4.2.5 预测病势
    5 胃气为本的治病观
        5.1 “胃气为本观”概说
        5.2 重视胃气与胃津
        5.2.1 胃气是宗气之源
        5.2.2 胃气是生存之本
        5.2.3 胃气为脉之本
        5.2.4 胃津是津液之源
        5.2.5 胃气以通降为和
        5.3 重视胃与他脏联系
        5.4 治胃之法
        5.4.1 慢性胃病重滋养
        5.4.2 他脏之病从胃治
        5.4.3 阴虚津亏滋胃津
        5.4.4 处方用药护胃气
    6 风药理论的发明
        6.1 风药概说
        6.2 风药性能
        6.2.1 风药多味辛
        6.2.2 风药以泻为主
        6.2.3 风药性走
        6.3 风药作用及其配伍方法
        6.3.1 风药治风
        6.3.2 风药治血
        6.3.3 风药治湿
        6.3.4 风药助火
        6.3.5 风药升阳
        6.3.6 风药止痒
        6.3.7 风药通滞
        6.3.8 风药开玄
    7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
        7.1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概说
        7.2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实践探索
        7.2.1 量从症变
        7.2.2 量从人变
        7.2.3 减量间服
        7.2.4 遵古不泥
        7.2.5 精准靶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3)基于真实世界的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语缩写词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类风湿关节炎现状与问题
        1 临床流行病学
        2 RA的危险因素
        2.1 遗传因素
        2.2 感染因素
        2.3 性别、年龄因素
        2.4 其他因素
        3 发病机制
        4 西医治疗RA
        4.1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
        4.2 慢作用抗风湿药(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
        4.3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二、中医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策略文献分析
        1 RA的相关病名
        2 关于历代医家的部分古籍对RA认识汇总
        2.1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2.2 隋唐时期
        2.3 宋金元时期
        2.4 明代时期
        2.5 清代时期
        3 当代中医医家对RA的论治
        3.1 从脏腑论治
        3.2 从虚实论治
        3.3 从络论治
        3.4 从痰、瘀、毒论治
    三、越南传统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1 越南传统医学认识RA的特点
        2 越南传统医学治疗RA的研究
    四、中医药在真实世界研究现状
        1 RWS定义与起源
        2 RWS特点
        3 RWS数据采集及分析
        4 术语标准化
        5 伦理审查
        6 RWS的优势及局限性
        7 中医在RWS的应用现状
        7.1 中医开展RWS的优势
        7.2 中医在RWS的研究现状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真实世界的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治规律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信息采集
        3.2 记录时间
        3.3 建立标准化语句
        3.4 统计分析
        3.5 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情况分析
        4.2 中医证治规律
        4.3 疗效分析
    5 讨论
        5.1 病历资料分析
        5.2 病因病机分析
        5.3 症状,舌脉分析
        5.4 中医证型分析
        5.5 用药规律分析
        5.6 证型与用药规律
        5.7 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5.8 疗效分析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高永翔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1 RA的病因病机
        1.1 以肾虚为发病的基本病机
        1.2 外邪侵犯为RA发病的重要因素
        1.3 痰瘀阻络为RA的病理基础
    2 辨证要领
        2.1 辨明寒热
        2.2 分清虚实
    3 治则治法
        3.1 治病求本,重视补肾
        3.2 开玄府,通经络
        3.3 除痰化瘀,标本兼顾
        3.4 疏肝解郁,调和情绪
        3.5 滋阴壮水,清热润燥
    4 证治分类
        4.1 寒湿痹阻证
        4.2 湿热痹阻证
        4.3 寒热错杂证
        4.4 痰瘀痹阻证
        4.5 肝肾亏虚证
        4.6 阴虚燥热证
    5 注重调摄
        5.1 饮食有节
        5.2 调节情志
    参考文献
结论
问题与展望
附表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记录表
综述 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4)基于聚类分析与关联规则的产后痹中医古方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原始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确定检索词
        2.2 数据的规范
        2.3 信息录入与建立数据库
        2.4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方剂、医案处方收录情况
        3.2 频数分析结果
        3.3 药性的分析
        3.4 聚类分析
        3.5 关联规则分析
分析与讨论
    1 产后痹药物频数统计分析
        1.1 补益阴阳气血
        1.2 活血通络调经
        1.3 祛风散寒除湿清热
        1.4 疏肝行气
    2 产后痹药物聚类组分析
        2.1 核心药对
        2.2 核心方剂
    3 产后痹关联规则分析
        3.1 常用药对分析
        3.2 置信度、支持度最佳组合分析
    4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4.1 产后痹用药四气五味分析
        4.2 产后痹用药归经分析
    5 本研究的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传承及吴楚学术与临证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传承研究
    1 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传承谱系研究
        小结
    2 吴正伦学术思想源流研究
        2.1 吴正伦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2.2 吴正伦对刘完素学术思想的理解与发挥
        2.3 吴正伦对张从正学术思想的认识与运用
        2.4 吴正伦对易水学派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2.4.1 吴正伦对张元素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明
        2.4.2 吴正伦对李东垣学术思想的认识与发挥
        2.5 吴正伦对浙江中医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2.5.1 吴正伦对丹溪学派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2.5.2 吴正伦对陶华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2.5.3 吴正伦对吴球学术思想的认识与运用
        2.6 小结
    3 吴崑学术思想源流研究
        3.1 吴崑对余午亭学术思想继承与发挥
        3.1.1 对脉诊的重视
        3.1.2 博采诸家,兼容并包
        3.2 吴崑对《黄帝内经》学术思想的研究、阐发与实践
        3.2.1 对《内经》的研究和条文注释
        3.2.2 对《素问》条文的更改及学术思想的发挥
        3.2.3 以《内经》思想阐释疾病、解读方剂
        3.3 吴崑对针灸医家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3.3.1 对窦汉卿针法的继承与发挥
        3.3.2 对徐凤针法的理解与扬弃
        3.4 吴崑对后世学术的影响
        3.4.1 对《内经》研究的影响
        3.4.2 对方剂研究的影响
        3.4.3 对脉学研究的影响
        3.5 小结
    4 吴楚学术思想源流研究
        4.1 吴楚对家传医学学术思想继承与发挥
        4.1.1 对《黄帝内经》的重视
        4.1.2 对脉诊的重视与发挥
        4.2 吴楚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继承与发挥
        4.3 对丹溪学派学术思想的吸收与扬弃
        4.4 吴楚对李东垣及其私淑者(易水学派)学术思想继承与发挥
        4.4.1 对李东垣学术思想的继承与阐发
        4.4.2 对薛立斋、赵养葵、张景岳学术思想的吸收与理解
        4.5 吴楚对李士材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4.5.1 《宝命真诠》对李士材着作与学术观点的收集与再整理
        4.5.2 对李士材“先后天根本论”思想的继承
        4.5.3 对“四大家论”的认识
        4.5.4 对李士材重阳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4.5.5 对李士材脉学思想的认识与扬弃
        4.6 吴楚对陶节庵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4.7 吴楚对喻嘉言学术思想认识与发挥
        4.7.1 对喻氏伤寒的认同
        4.7.2 对《寓意草》记述医案方式的学习与应用
        4.8 吴楚对程原仲学术思想的认识
        4.9 吴楚对后世的影响
        4.10 小结
    5 总结
第二部分 吴楚学术与临证特色研究
    1 学术风格与理论特色
        1.1 由儒入医,儒医风范
        1.1.1 承袭儒医学术思想,引用儒家学者医论
        1.1.2 论病时以儒家科举作文作比
        1.1.3 恪守儒家道德,彰显儒医风范
        1.2 服膺士材,重视阳气,兼顾脾肾
        1.2.1 重视阳气,纠正时弊
        1.2.2 脾肾并重,善用五行辨证
        1.3 尊奉陶氏伤寒,兼采喻氏学说
        1.3.1 认可“三纲鼎立”学说,善用陶氏诸方
        1.3.2 重视三阴中寒,善别阴证
        1.3.3 与相近时期医家比较
        1.4 小结
    2 诊断特色
        2.1 注重脉诊,善辨寒热真假
        2.1.1 编撰脉诀,授人规矩技巧
        2.1.2 承袭人迎气口脉法,辨别外感内伤
        2.1.3 临证善脉,辨明疾病本质
        2.2 详察舌诊,发明“寒潭积雪”
        2.2.1 灯下看舌,黄苔作白
        2.2.2 详辨阴阳,提出“寒潭积雪”舌象
        2.2.3 虚劳内伤,舌诊亦参
        2.3 细究问诊,详寻疾病来龙去脉
        2.4 小结
    3 治法特色
        3.1 对补中益气法的运用与发挥
        3.2 广用温法,联用他法
        3.2.1 温阳散寒,以疗阴证
        3.2.2 善用温补,运用广泛
        3.2.3 温下寒积,不喜巴豆
        3.2.4 温阳通络,痹痛可痊
        3.2.5 温清同用,交通心肾
        3.2.6 发明“寒入血室”,温舒共举
        3.3 注重饮食因素,善治食积所致诸疾
        3.3.1 形似中风,实为食厥,消导可愈
        3.3.2 发热不独外感,食积亦可致病
        3.3.3 食积误治,消补兼施
        3.3.4 脉诊无据,问诊须重
        3.4 注重情志因素,善疗神藏之伤
        3.5 小结
    4 用药特色
        4.1 喜用善用参芪甘温益气之品
        4.1.1 与温阳、化痰药相伍,治疗气虚类中
        4.1.2 与养血填精药相伍,以治虚劳
        4.1.3 与凉血药相伍,以治急性吐血
        4.1.4 与温阳、收敛药相伍,以救亡阳
        4.2 灵活变通,善用反佐
        4.3 强调随症用药,反对时套平淡
        4.4 创制温肺汤,以疗喘嗽
        4.5 良药暗投,用心良苦
        4.6 小结
    5 总结
结论
    1 主要结论
        1.1 关于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传承研究
        1.2 关于吴楚学术与临证特色研究
    2 创新点及意义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新安医家吴楚学术思想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加课题研究情况

(6)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一览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的选择
    2 诊断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
        2.3 X线影像分级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病例脱落标准
    3 治疗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4 观察指标
        4.1 安全观察
        4.2 疗效观察指标
        4.3 疗效评价标准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治疗前病情线性分析
        1.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
        1.2 两组患者年龄情况分布
        1.3 两组治疗前X线分级
    2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3 两组治疗前后膝骨性关节炎症状分级量化积分比较
        3.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分级量化总积分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比较
    4 两组治疗前后WOMAC积分比较
        4.1 两组治疗前后WOMAC总积分比较
        4.2 两组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比较
    5 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分析
    6 两组治疗后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膝骨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探讨
    2 选方依据
    3 组方分析
    4 现代药理学研究
    5 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1 存在的问题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致谢

(7)湖湘医家痹病验方收集整理及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中医痹病的内涵、分类体系与古代论治理论发展
    1.1 中医文献中“痹”的病证性质
    1.2 中医痹病的内涵与分类体系
    1.3 古代痹病论治理论的发展
2 古今湖湘医家对痹病治疗理论的探讨
    2.1 古代湘医痹病治疗的文献研究
        2.1.1 朱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治痹思想
        2.1.2 郑玉坛《大方脉》治痹思想
        2.1.3 魏瑶《雪堂公医学真传》治痹思想
        2.1.4 鲍相璈《验方新编》治痹方
        2.1.5 萧琢如《遯园医案》治痹思想
        2.1.6 郑守谦《全体病源类纂》论痹病缘由
        2.1.7 邹亦仲《邹亦仲医案新编》治痹思想
        2.1.8 何舒《病因证治问答》治痹思想
    2.2 现代湘医对痹病治疗的探讨
        2.2.1 痹病病因、病机与治则的探讨
        2.2.2 辨治方法和方药运用的探讨
        2.2.2.1 痹病总体辨治原则与方法
        2.2.2.2 对骨关节病的辨治用药探讨
        2.2.2.3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辨治用药探讨
        2.2.2.4 对痛风病的辨治用药探讨
        2.2.2.5 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辨治用药探讨
        2.2.2.6 对肩臂痛的辨治用药探讨
        2.2.2.7 对腰腿痛的辨治用药探讨
        2.2.2.8 对坐骨神经痛的辨治用药探讨
        2.2.2.9 对痹痿证的辨治用药探讨
        2.2.3 对痹病特效药、动物药和有毒药物运用的讨论
3 湖湘痹病验方分类整理
    3.1 行痹
        3.1.1 寒湿阻滞证方
        3.1.2 风湿阻滞证方
        3.1.3 湿热阻滞证方
    3.2 着痹
        3.2.1 风湿阻滞证方
        3.2.2 寒湿阻滞证方
        3.2.3 风湿瘀阻证方
        3.2.4 脾虚湿阻证方
        3.2.5 湿热阻滞证方
    3.3 痛痹
        3.3.1 寒湿阻滞证方
        3.3.2 风湿阻滞证方
        3.3.3 寒热错杂证方
        3.3.4 湿热阻滞证方
        3.3.5 风痰血瘀证方
    3.4 热痹
        3.4.1 湿热阻滞证方
        3.4.2 瘀热阻滞证方
    3.5 皮痹
        3.5.1 寒湿阻滞证方
        3.5.2 湿热蕴结证方
        3.5.3 瘀血阻络证方
        3.5.4 脾肾两虚证方
        3.5.5 肝肾两虚证方
    3.6 脉痹
        3.6.1 寒湿阻滞证方
        3.6.2 阳虚寒凝证方
        3.6.3 寒凝血瘀证方
        3.6.4 热毒血瘀证方
    3.7 肉痹
        3.7.1 寒湿阻滞证方
        3.7.2 脾虚湿阻证方
        3.7.3 气血两虚证方
        3.7.4 寒热错杂证方
    3.8 筋痹
        3.8.1 寒湿阻滞证方
        3.8.2 瘀血阻络证方
        3.8.3 痰湿阻滞证方
        3.8.4 肝肾两虚证方
        3.8.5 气血两虚证方
    3.9 骨痹
        3.9.1 阳虚寒凝证方
        3.9.2 痰湿阻滞证方
        3.9.3 肝肾两虚证方
        3.9.4 气血两虚证方
    3.10 痛风
        3.10.1 寒湿阻滞证方
        3.10.2 瘀热阻滞证方
        3.10.3 湿热阻滞证方
    3.11 尫痹
        3.11.1 寒湿阻滞证方
        3.11.2 湿热瘀阻证方
        3.11.3 痰湿阻滞证方
        3.11.4 肾虚寒凝证方
        3.11.5 瘀血阻络证方
        3.11.6 气血两虚证方
    3.12 虚痹
        3.12.1 气血两虚证方
        3.12.2 肾虚寒凝证方
        3.12.3 肝肾两虚证方
        3.12.4 脾肾两虚证方
        3.12.5 血虚筋痿证方
    3.13 顽痹
        3.13.1 痰湿阻滞证方
        3.13.2 瘀热阻滞证方
        3.13.3 瘀血阻络证方
4 湖湘医家痹病证治规律
    4.1 湖湘医家治痹病证规律
        4.1.1 病——方对照,各类痹病对应验方数量与比例
        4.1.2 证——方对照,各类证型对应验方数量与比例
    4.2 湖湘医家痹病验方用药规律
        4.2.1 湖湘医家痹病验方用药概况
        4.2.2 湖湘医家痹病治疗组方规律
        4.2.2.1 药类组成及药物使用频次
        4.2.2.2 湖湘医家痹病常用药对
        4.2.2.3 对传统经方、名方的使用
    4.3 湖湘痹病治疗特色
        4.3.1 首重痛痹,寒湿阻滞证方多
        4.3.2 温阳散寒祛湿为大法
        4.3.3 痹病实证注重调和营卫气血
        4.3.4 重视虚实辨证,虚实夹杂证治方多
        4.3.5 重视养血益气,立方多用柔润之物
        4.3.6 湿热痹重燥湿与解毒
        4.3.7 久痹重视从瘀血论治
        4.3.8 久痹顽痹重视从脏腑虚损论治
        4.3.9 重视藤类药物和湖湘草药运用
    4.4 湖湘医家痹病治疗的常用内治法
        4.4.1 温阳散寒法
        4.4.2 清热解毒法
        4.4.3 清热利湿法
        4.4.4 攻补兼施法
        4.4.5 活血化瘀法
        4.4.6 补益肝肾法
        4.4.7 柔肝熄风法
        4.4.8 虫药搜剔法
    4.5 湖湘医家痹病治疗常见证型与治法方药
    4.6 外治法的特色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湖湘痹病验方收集来源(书籍类)
附录二 文献综述 湖南民间单验方收集整理情况概要
    注释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当归拈痛汤加味膏剂联合甲氨蝶呤对AA大鼠炎性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
        1.3 药品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造模方法
        2.3 造模成功与判定
        2.4 当归拈痛汤加味膏剂的制作
        2.5 给药剂量与方法
        2.6 标本采集
        2.7 处死的措施
        2.8 检测指标
        2.9 质量控制
        2.10 统计学分析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9)痹证三方治疗中医痹证临床疗效及其镇痛、抗炎消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第一节 痹证的古文献研究
        一、痹证的病因
        二、痹证的病机
        三、痹证的治法
    第二节 现代中医对痹证的认识概况
        一、类风湿关节炎
        二、强直性脊柱炎
        三、骨性关节炎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
        五、颈椎病
    第三节 现代医学对“痹证”的认识
        一、类风湿关节炎
        二、强直性脊柱炎
        三、骨关节炎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
        五、颈椎病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痹证三方治疗痹证的临床疗效研究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研究方法
        六、统计处理
    第二节 结果
        一、痹证三方治疗痹证的总疗效
        二、痹证三方治疗各病种的总疗效
        三、痹证三方治疗前后各症候积分的变化
        四、痹证三方治疗后症候有效率
        五、痹证三方治疗各病种的总症候有效率
        六、实验室疗效及安全指标的改变
        七、不良反应观察
    第三节 讨论
        一、研究痹证三方的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方案的制定
        三、痹证三方的组方用药特点
        四、痹证三方治疗痹证的疗效分析
        五、痹证三方治疗痹证的机理探讨
    第四节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第三章 实验研究 痹证三方镇痛、抗炎消肿作用的实验研究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第二节 结果
        一、用热板法观察痹症三方对小鼠镇痛作用的影响
        二、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法观察痹症三方对小鼠消肿作用的影响
    第三节 讨论
        一、实验的目的及意义
        二、实验方案的制定
        三、实验研究的结果及机制探讨
    第四节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撰写及发表的文章
致谢

(10)名老中医段富津教授治疗痹证经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古代文献综述
    1. 隋唐以前医家、书籍对痹证的论述
        1.1 《黄帝内经素问》对痹证的论述
        1.2 《灵枢经》对痹证的论述
        1.3 《神农本草经》对痹证的论述
        1.4 《伤寒杂病论》对痹证的论述
        1.5 《中藏经》对痹证的论述
        1.6 《针灸甲乙经》对痹证的论述
        1.7 总结
    2. 隋唐时期医家、书籍对痹证的论述
        2.1 《诸病源候论》对痹证的论述
        2.2 《备急干金要方》对痹证的论述
        2.3 《外台秘要》对痹证的论述
        2.4 总结
    3. 宋代医家、书籍对痹证的论述
        3.1 《太平圣惠方》对痹证的论述
        3.2 《圣济总录》对痹证的论述
        3.3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痹证的论述
        3.4 总结
    4. 金元时期医家、书籍对痹证的论述
        4.1 《儒门事亲》对痹证的论述
        4.2 李东垣对痹证的论述
        4.3 朱丹溪对痹证的论述
        4.4 总结
    5. 明清时期医家、书籍对痹证的论述
        5.1 《医宗必读》对痹证的论述
        5.2 《医门法律》对痹证的论述
        5.3 《证治汇补》对痹证的论述
        5.4 《医学心悟》对痹证的论述
        5.5 《临证指南医案》对痹证的论述
        5.6 《温病条辨》对痹证的论述
        5.7 《医林改错》对痹证的论述
        5.8 《血证论》对痹证的论述
        5.9 总结
第二部分 现代文献综述
    1. 理论研究
        1.1 对痹证病因病机的研究
        1.1.1 伏邪致痹
        1.1.2 因痰致痹
        1.1.3 瘀血致痹
        1.1.4 因虚致痹
        1.1.5 络脉与痹
        1.1.6 多种因素
        1.2 对各种治法的理论研究
        1.2.1 从湿论治
        1.2.2 从痰论治
        1.2.3 从气血论治
        1.2.4 从虚论治
        1.2.5 从经络论治
        1.2.6 从脏腑论治
        1.2.6.1 从肺论治
        1.2.6.2 从肝论治
        1.2.6.3 从脾论治
        1.2.6.4 从肾论治
        1.2.7 外治法的理论研究
    2. 临床研究
        2.1 对痹证辨证论治的临床研究
        2.2 对老中医治疗痹证经验的研究
        2.3 用方药治疗痹证的临床研究
        2.3.1 运用经方、验方、自拟方等方剂治疗痹证的临床研究
        2.3.2 以某药为主治疗痹证的临床研究
        2.3.3 药酒治疗痹证的临床研究
        2.4 针灸推拿火罐治疗痹证的临床研究
        2.5 蜂针疗法对痹证治疗的临床研究
        2.6 膏药熏洗等外治法对痹证治疗的临床研究
        2.7 现代发明治疗方法对痹证治疗的临床研究
        2.8 综合疗法对痹证治疗的临床研究
        2.9 对痹证护理的临床研究
    3. 实验研究
    4. 少数民族医学研究
第三部分 对段富津教授治疗痹证病例的分析与讨论
    1. 风湿痹证
    2. 风湿血瘀证
    3. 风湿表虚证
    4. 风湿久痹证
        4.1 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
        4.2 气虚证
    5. 风寒湿痹证
    6. 气血虚痹证
    7. 寒湿痹证
    8. 湿热痹证
        8.1 四妙丸证
        8.2 宣痹汤证
    9. 风湿热痹证
    10. 血虚痹证
第四部分 对段富津教授治痹思想渊源的初步总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四、九味羌活汤加味治疗痹证4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麦门冬汤方证研究及方药规律分析[D]. 陈逸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王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基于真实世界的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治规律研究[D]. 黄高孝.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基于聚类分析与关联规则的产后痹中医古方用药规律研究[D]. 陈世涵.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传承及吴楚学术与临证特色研究[D]. 王瑞.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何瑞建. 云南中医学院, 2017(02)
  • [7]湖湘医家痹病验方收集整理及证治规律研究[D]. 葛晓舒.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2(10)
  • [8]当归拈痛汤加味膏剂联合甲氨蝶呤对AA大鼠炎性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D]. 袁丽.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2)
  • [9]痹证三方治疗中医痹证临床疗效及其镇痛、抗炎消肿作用研究[D]. 王莎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10]名老中医段富津教授治疗痹证经验的研究[D]. 张绍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1(02)

标签:;  ;  ;  ;  ;  

九味强火汤治疗痹证4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