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元素:硒

相关元素:硒

一、息息相关的元素:硒(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张乃明,张玉娟,邓洪,杨浩瑜[1](2021)在《云南耕地土壤硒含量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云南耕地土壤硒含量状况,采集了640个云南代表性耕地表层土壤样品,对土壤硒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省耕地土壤硒总量变幅在0.05~7.12 mg/kg,平均含量为0.51 mg/kg,达到富硒水平;(2)不同成土母质发育的土壤硒含量差异较大,基型结晶盐类的玄武岩等发育的土壤硒含量最高,平均为0.77 mg/kg;(3)土壤类型对硒的含量影响明显,其中棕壤硒含量平均为1.24mg/kg,显着高于其他土壤类型,石灰(岩)土硒含量最低仅为0.21mg/kg;从行政区看位于滇东的曲靖市和昭通市土壤硒平均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州市;(4)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硒含量与土壤p H之间的相关性均没有达到显着水平;而土壤硒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呈极显着的正相关性(r=0.110,P <0.001),说明有机质影响土壤硒的含量。

蔡苗苗[2](2021)在《硒对铬污染土壤上小白菜生长与铬吸收的调节及其根际过程研究》文中认为土壤中铬(Cr)通常以Cr(Ⅵ)和Cr(Ⅲ)形态存在,迁移性和毒性效应迥异。环境中过量的铬会损害植物及土壤健康,并经过食物链威胁人体健康。硒(Se)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亦是植物生长的有益元素,有助于降低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积累。但重金属的积累不仅取决于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能力,更与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密切相关,有关硒缓解植物铬胁迫的机制尤其是根际过程鲜有研究。本文研究硒对铬污染土壤上小白菜生长的调节作用,进而分析硒作用下土壤铬生物有效性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阐明硒对调控植物铬吸收的调控作用;深入研究液体培养条件下,硒与菌联合作用降低铬生物有效性的生物化学机制。研究结果将为铬污染土壤的安全利用提供生态安全型新技术、新思路。主要结果如下:(1)硒提升了200 mg/kg Cr(Ⅲ)污染土壤上小白菜地上部(9.51%)和地下部(21.30%)的生物量,而降低了120 mg/kg Cr(Ⅵ)污染土壤上小白菜地上部(25.36%)和地下部(36.00%)的生物量。在100 mg/kg和200 mg/kg Cr(Ⅲ)及60 mg/kg Cr(Ⅵ)污染土壤上,硒促进了小白菜铬吸收;而在120 mg/kg Cr(Ⅵ)污染土壤上,硒抑制了小白菜铬的吸收,地上部、地下部铬含量分别下降了16.8%、30.7%。在本实验污染浓度范围内,Cr(Ⅲ)、Cr(Ⅵ)污染土壤上小白菜对硒的吸收量分别提升了10.26%~35.46%和71.12%~148.72%。(2)硒上调了200 mg/kg Cr(Ⅲ)污染的根际土壤中9,10-环氧硬脂酸、十六烷酸的相对丰度,促进了Cr(Ⅲ)在土壤颗粒表面的吸附,降低了土壤铬的有效性;硒上调了120 mg/kg Cr(Ⅵ)污染的根际土壤中水杨酸相对丰度,抑制了Cr(Ⅵ)在土壤颗粒表面的吸附,提高了土壤铬的有效性。在含硒土壤中,Cr(Ⅲ)污染下调了糖类物质和羧酸类物质相对丰度,提升了硒的吸附量,降低了根际土壤p H,提高了土壤硒的有效性;Cr(Ⅵ)污染引起羧酸类物质相对丰度下调、糖类物质相对丰度上调,显着提高了根际土壤p H,降低了硒的吸附量,显着提高了土壤硒有效性,进而促进植物硒吸收。(3)硒维持了铬污染土壤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功能预测结果显示,在200 mg/kg Cr(Ⅲ)污染土壤中,硒显着上调了NAD(P)H硝基还原酶基因的相对丰度,表明微生物群落对铬的还原能力增加,从而降低土壤铬有效性;在120 mg/kg Cr(Ⅵ)污染土壤中,硒显着下调了NADH脱氢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基因的相对丰度,降低微生物群落对铬的还原能力,从而提升铬的有效性。与无机硒还原相关的硫酸腺苷转移酶、周质硝酸还原酶、硝酸还原酶、延胡索酸盐还原酶、硫氧还蛋白还原酶、亚硫酸盐还原酶基因的相对丰度的变化趋势与有效硒在铬污染土壤中的变化趋势相反,由此可知,在铬污染土壤中,铬是通过降低微生物对硒的还原能力,提高了土壤硒的有效性。(4)硒缓解了铬对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生长的抑制,促进了Cr(Ⅵ)的还原,并伴有纳米硒单质产生。Se(Ⅳ)或Cr(Ⅵ)的单独存在显着抑制了菌体的繁殖,Se(Ⅳ)促进了Cr(Ⅵ)胁迫下菌体的繁殖,显着缓解了Cr(Ⅵ)毒害造成的菌体空泡化现象;菌体可高效还原Se(Ⅳ)和Cr(Ⅵ),Se(Ⅳ)显着促进了菌体对Cr(Ⅵ)的还原,且伴有红色物质产生:在培养至4 h时,菌体对Se(Ⅳ)的还原率已达98%以上,但无红色物质产生,当菌体培养至32 h,菌体对Cr(Ⅵ)还原率为42.57%,加入10 mg/L Se(Ⅳ)以后Cr(Ⅵ)还原率提升至99.28%,且伴有红色物质产生;经扫描电镜及X射线能谱联用分析,该红色物质为含硒、铬的纳米颗粒,推测为吸附有C(Ⅲ)的纳米硒单质(Se NPs)。因此,硒与具有Se NPs合成能力的微生物联用可强化铬污染修复效果,但其实际应用价值有待检验。

孙善富[3](2021)在《镍基双金属析氧电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催化水分解制备清洁无污染的氢能,是缓解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最有潜力的新技术之一。然而,阳极上的析氧反应(OER)涉及四个电子转移过程,是动力学上的慢反应,其反应速率决定了整体水分解的效率。当前贵金属基氧化物RuO2和IrO2被认为是活性最高的一类OER电催化剂,但是高昂的价格限制了它们工业化应用。因此,亟需开发廉价、高效且稳定的非贵金属基析氧反应电催化剂。镍基双金属材料具有制备工艺简单、价格低廉、电子结构可调等优点,作为OER电催化剂使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研究。但其催化活性依然不能令人满意;对双金属中活性中心及所产生的协同效应的认识还存有争议;对如何合理地设计合成镍基双金属催化剂还没有达成共识。基于此,本论文通过构建分级结构、构筑异质结和调控d带中心等手段设计合成了一系列高效的镍基双金属析氧电催化剂,并结合DFT理论模拟计算探究了OER反应机理及催化活性提升的机制。利用自牺牲模板法构建了纳米结构和金属组成可双调控的NiCo-LDH自组装分级中空纳米多面体催化剂。电化学测试结合DFT理论计算,揭示了NiCo-LDH表面OER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为“生成*OOH”,且空位位置的Co3+是优先的吸附和催化活性位点。在提高分级中空纳米多面体催化剂电化学活性比表面积(ECSA)的同时,又可以优化NiCo-LDH中Ni和Co的金属组成提升其本征催化活性,使NiCo-NP-7.50催化剂在314 m V的过电势下即可达到10m A cm-2的电流密度。利用NiO和NiCo2O4相转变温度的不同,通过在空气中两阶段煅烧微波辅助水热法合成的NiCo双金属氢氧化物前驱体,构筑了富含界面的多孔纳米级NiO/NiCo2O4异质结催化剂。其中,NiO的晶粒尺寸约为13 nm,表面Ni2+被部分氧化成高价态的Ni3+,且纳米级NiO均匀分布在NiCo2O4基质中。DFT理论计算表明异质结界面处由于发生电荷转移而显着增强了对OER反应中间体(OH-)的吸附能力。Ni3+的产生和异质结界面的构筑解决了大尺寸NiO对OER反应本征催化活性低和活性位点数目少的问题,二者协同提升了NiO/NiCo2O4异质结的OER催化活性,在10 m A cm-2电流密度时的过电势为264 m V,优于贵金属RuO2。针对金属氢氧化物和氧化物导电性差、催化剂筛选难度较大的问题,在深刻认识过渡金属d带中心与催化反应关系基础上,利用DFT理论计算首先预测了Fe掺杂Ni2P后使(NixFe1-x)2P表面的d带中心能级(Ed)升高,增强了对OER反应中间体的吸附能力。随后,根据DFT理论计算结果,通过磷化处理自发电化学腐蚀法直接生长在泡沫镍铁上的NiFe-LDH纳米片,制备了一系列不同Fe掺杂量的(NixFe1-x)2P纳米片。UPS价带谱结合表面功函数(φ)测试从实验角度证明Fe掺杂后,(NixFe1-x)2P的Ed提升,和DFT理论预测结果一致。DFT计算进一步证实了Ed提升促进了(NixFe1-x)2P表面对OER反应中间体(*OH,*O,*OOH)的吸附能力,降低了OER反应吉布斯自由能,(NixFe1-x)2P纳米片在10m A cm-2时的OER过电势只有166 m V,全分解水的电池电压也仅为1.56 V,优于贵金属和当前报道的大多数过渡金属基催化剂。然而,OER催化活性并没有随Ed的增加而单调提高,而是呈现出一种火山形的关系,最佳的Ed值为-1.56 e V。一个适当的Ed能级能够平衡(NixFe1-x)2P表面对OER反应中间体吸附-脱附能力。因此,通过调控d带中心来提升OER催化活性的思想,也为其它类型OER催化剂的设计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陈晓辉[4](2021)在《硒化低聚氨基多糖对杯状细胞黏蛋白MUC2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最近几年来,硒多糖,作为一种将硒与多糖类物质相互作用合成进而得到的功能性物质正日渐受到人们的看重,它同时具有硒与多糖的双重优点,并实际有用地减弱了相关毒副作用,是一种前途广大且非常拥有潜力的生理功能调节剂。本研究中,以硒化低聚氨基多糖(LSA)为研究对象,采用脂多糖(LPS)、过氧化氢(H2O2)和衣霉素(TM),分别构建了肠道杯状细胞系LS174t的免疫应激、氧化应激以及内质网应激模型,探索LSA对三种应激状态下LS174t合成分泌黏液蛋白MUC2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1)LSA对脂多糖(LPS)诱导免疫应激状态下肠道杯状细胞中MUC2调控作用。实验中将LS174t细胞分成空白对照组(Con)、造模组(LPS)、预处理组(LSA)与预处理加药物组(LSA+LPS)。结果显示,LSA修复了LPS刺激下受损的细胞,有效上调了免疫应激所导致的MUC2低分泌(P<0.05)。q RT-PCR结果表明,LSA不但降低了细胞内炎症及内质网应激因子(IL-6、TNF-α、Grp78、IRE1α、XBP1s、PERK和ATF6)的基因表达水平,还下调了MUC2 m RNA的表达(P<0.0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免疫应激下的细胞内质网发生了明显的肿胀现象,而LSA对这种现象具有修复作用。(2)LSA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氧化应激状态下肠道杯状细胞中MUC2调控作用。分组同上,同样手段分析氧化应激状态下各组细胞的变化。结果表明,氧化应激降低了MUC2的分泌,上调了其基因转录水平(P<0.05)。LSA可以修复受到氧化应激损伤的细胞,并提高造模组MUC2的分泌量(P<0.05)。此外,LSA降低了模型组MUC2的转录和CAT分泌量,降低了细胞内氧化及内质网应激因子(SOD、GPX-1、Nrf2、HO-1、Grp78、IRE1ɑ、XBP1s和PERK)的表达水平(P<0.05)。透射电镜图像显示,LSA对因氧化应激而发生肿胀的细胞内质网同样表现出明显的恢复效果。(3)LSA对衣霉素(TM)诱导内质网应激状态下肠道杯状细胞中MUC2调控及作用机制。由于免疫与氧化应激实验均显示LSA对MUC2的调控与内质网存在密切联系,因此采用衣霉素对肠杯状细胞进行诱导造模,进一步分析比较内质网应激状态下各组细胞的变化。数据表明,内质网应激下,MUC2的分泌及表达水平均下降,内质网应激因子(Grp78、IRE1、XBP1s、Hrd1和EDEM1)基因转录上升。而LSA可以对这两个现象进行恢复。LSA作用后,各内质网应激因子的转录显着下调(P<0.05)。另外,内质网在衣霉素的刺激下会发生肿胀及空泡化,LSA可以恢复这种损伤。结论:LSA可以通过缓解内质网应激的方式缓解对杯状细胞黏蛋白MUC2进行调控,其作用机制为抑制PERK,IRE1和ATF6三条信号,同时激活ERAD通路来加快降解内质网内错误折叠蛋白。LSA对肠粘液屏障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张瑞[5](2021)在《富硒核桃蛋白的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核桃(Juglans regia L.)为胡桃科胡桃属乔木植物胡桃的果实,有补气养血、温肺补肾、润肠定喘等药效。核桃营养价值很高位于四大坚果(核桃、扁桃、腰果、榛子)之首,深受广大公民喜爱。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核桃的种植,产量位居世界首位。硒——机体必需的十八种微量元素之一,有研究表明硒与克山病、大骨节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几十种疾病密切相关,享有“心脏守护神”、“抗癌王者”、“天然解毒剂”等美誉,在医学领域内享有重要地位。本文以湖北恩施天然富硒核桃为实验材料,探究了富硒核桃蛋白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硒含量、硒形态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了核桃蛋白酶解的工艺条件及酶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并对核桃蛋白、酶解产物的分子量分布做了初步的预估,这些结果为开发核桃蛋白的功能性产品及天然补硒剂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本试验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富硒核桃蛋白质,以核桃蛋白提取率为因变量,通过比较碱液p H、提取温度、液料比各相关单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探究了富硒核桃蛋白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响应面法(RSM)优化核桃蛋白的提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富硒核桃蛋白的等电点p H为4.5,当碱液p H 9.0、提取温度55℃、液料比20:1(m L/g)时,核桃蛋白的提取率最高达到56.52%,而且各个因素对富硒核桃蛋白提取率的影响表现为:提取温度>液料比>碱液p H。RSM法优化后得到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碱液p H 8.97、提取温度53.64(℃)、液料比22.27(m L/g),经验证得到蛋白质提取率为66.50%,相对误差为1.7444%。2测定三个不同硒含量的核桃蛋白的总硒、无机硒及硒形态。根据总硒含量的高低依次编号为YSX(1.3345±0.0090mg/kg)、LCX(0.6219±0.0090mg/kg)、SCX(0.4219±0.0221mg/kg)。采用液相-氢化物原子荧光联用仪测定富硒核桃蛋白中的硒形态,并比较不同硒含量核桃蛋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本实验采用的富硒核桃样品中硒主要以硒代胱氨酸(Se Cys2)和硒代蛋氨酸(Se Met)两种形式存在。在实验设定的浓度数值范围内,富硒核桃蛋白质溶液对DPPH·和·OH清除率与样品质量浓度成正比。1.0mg/m L的Vc、高硒、中硒、低硒蛋白质溶液的清除率分别为93.43%、69.57%、66.68%、56.15%,高硒蛋白质溶液的DPPH·清除率比低硒蛋白质溶液显着增加(P=0.034<0.05)。1.0mg/m L的Vc溶液、高硒、中硒、低硒蛋白质溶液的清除率分别为82.69%、46.54%、39.10%、37.75%,高硒蛋白质溶液对·OH清除率比中硒蛋白质溶液(P=0.018<0.05)、低硒蛋白质溶液均显着增加(P=0.019<0.05)体外抗氧化活性表现为:Vc>高硒核桃蛋白>中硒核桃蛋白>低硒核桃蛋白,说明富硒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核桃蛋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3以水解度为参考值,在碱性蛋白酶的作用下,分别探索了酶添加量、酶解p H、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对水解度(DH%)的影响,并比较酶解产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SDS-PAGE凝胶电泳法,初步分析富硒核桃蛋白的相对分子量的分布。结果表明:酶解核桃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添加量4000U/g、酶解p H 10.0、酶解温度45℃、酶解持续时间4小时。经碱溶液提取的核桃蛋白的电泳条带有7条,分子量主要分布在17-72 k Da之间,经酶解后分子量5-15 k Da的组分含量增加。在一试验设定的浓度数值范围内,富硒核桃多肽溶液对DPPH·和·OH的清除率与样品浓度成正比。当浓度为1.0mg/m L时,高、中、低硒含量核桃多肽的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70.67%、62.94%、62.11%,对·OH清除率分别为79.49%、62.98%、58.88%、55.09%,高硒核桃多肽的抗氧化活性比中硒(P=<0.05)、低硒核桃多肽(P<0.01)显着增强,说明分子量较小的核桃多肽比核桃蛋白的抗氧化活性要好。

王敏[6](2021)在《施硒方式对小麦硒吸收、转运和形态分布的影响及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硒是哺乳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我国39%~61%的居民日常硒摄入量仍低于WHO/FAO的推荐量(55μg d-1)。小麦是谷类作物中富硒能力较强的主粮作物,但由于土壤硒含量低或硒有效性低导致籽粒硒含量普遍较低,小麦硒生物强化也因此受到多学科的关注。但目前有关不同施硒方式对小麦硒生物强化的影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将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比较系统地对比了不同施硒方式(不同方式、种类、浓度、时期)对小麦的产量、不同部位外源硒的吸收、转运的影响及籽粒硒形态的差异,并探讨了不同小麦加工过程对不同出粉率面粉的硒生物可给性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系统比较了施硒方式对小麦各部位硒吸收、分布的影响的差异。土施高浓度(2mg kg-1)硒酸盐较低浓度(0.5 mg kg-1)处理显着降低了小麦的株高、有效穗数和花轴长。土施高浓度亚硒酸盐后小麦籽粒产量最高,较对照处理提高了6%。外源施硒显着提高了小麦各部位的硒含量,其中硒酸盐处理较亚硒酸盐处理显着提高了小麦九个部位的硒含量,说明硒酸盐的有效性更高,这与其提高了小麦从花轴向籽粒的转运有关。灌浆前期喷施外源硒较开花前期的小麦籽粒硒含量显着提高了6%~30%。无论施硒方式如何,第一节点浓度始均高于第一节间,说明第一节点在小麦植物中将硒从木质部转移到韧皮部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证实小麦可作为硒生物强化的理想作物。2.明确了施硒方式对小麦籽粒硒形态和生物可给性的影响。小麦籽粒中硒主要以硒代蛋氨酸(Se Met)(87%~96%)和硒代胱氨酸(Se Cys2)(4%~13%)形态存在,说明小麦可以将无机硒高效的转化为有机硒。土施高浓度亚硒酸盐较其低浓度处理的小麦籽粒的Se Met的占比增加了6%,而施用高浓度硒酸盐较其低浓度处理小麦籽粒中Se Met的占比降低了12%,说明硒酸盐的有效性比较高,高浓度外源硒降低了有机硒的占比。此外,不同的加工方式会造成小麦硒的损失,70%面粉硒较全麦硒的损失率在12%~68%之间。进一步通过生物可给性发现不同施硒处理的全麦和70%面粉的生物可给性在6%~38%之间,70%面粉的生物可给性高于全麦。外源施用亚硒酸盐处理的小麦硒生物可给性占比高于硒酸盐处理。与施硒方式和加工方式无关,不同出粉率的面粉在肠液中的硒生物可给性均高于胃液。3.证实了田间叶面施硒对小麦硒吸收、转运和形态分布的影响。田间试验下,不同叶喷处理对小麦植株生物量和籽粒产量无显着影响。叶面施加外源硒显着增强了小麦中各个部位的硒含量。不同叶面喷施外源硒处理对小麦各个部位的硒含量的影响不同,当喷施亚硒酸钠处理为:叶片>根部>籽粒>颖壳>茎部;而硒酸钠处理则为叶片>籽粒>颖壳>茎部>根部。相对开花前期而言,灌浆前期外源喷施硒肥更有利于增强小麦籽粒的硒含量;不同喷施条件下小麦籽粒硒形态主要为Se Met,其占总硒约67%~86%。建议对小麦进行硒生物强化以20 g ha-1硒酸盐于灌浆前期喷施一次效果较好。综上所述,外源施硒显着提高了小麦各部位的硒含量,硒酸盐较亚硒酸盐的生物有效性更高,灌浆前期较开花前期更能提高小麦籽粒硒含量,无论土壤施硒还是叶面施硒小麦籽粒硒形态主要为Se Met,70%面粉硒较全麦硒的损失率在12%~68%之间,而70%面粉的生物可给性较高,因此不同的施硒处理对小麦的硒的吸收、转运和形态以及生物可给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硒生物强化或植物修复过程中应综合考虑。

朱东旭[7](2021)在《铜基硫族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LSPR)吸收特性是纳米颗粒的一种新颖的光学性质,是纳米光学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局域表面等离子体(LSP)是指纳米颗粒中的自由载流子在入射光的驱动下发生的集体振荡。在某一频率下,自由载流子的振荡与入射光发生共振,称为LSPR。具有LSPR性质的纳米颗粒在光热治疗,光声成像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传统的具有LSPR性质的材料一般为金、银等贵金属纳米颗粒。随着对纳米颗粒LSPR性质深入研究以及纳米合成技术的不断发展,科研工作者发现一些非化学计量比的半导体纳米颗粒也具有LSPR性质。近年来,非化学计量比铜基硫族纳米颗粒的LSPR性质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非化学计量比铜基硫族纳米颗粒是一种自掺杂型的p型半导体纳米颗粒,由于其结构中具有铜空位,会使得大量自由空穴存在,因此在近红外区域具有明显的LSPR吸收。与贵金属纳米颗粒相比较,铜基硫族纳米颗粒的LSPR吸收特性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进行调控。本论文选取二元Cu2-xS纳米颗粒、二元Cu2-xSe纳米颗粒、三元合金型Cu2-xSySe1-y纳米颗粒和Zn离子诱导的Cu2-xS和Cu2-xSe纳米颗粒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硫源种类、表面配体、纳米颗粒的尺寸、晶型等因素对纳米颗粒的LSPR性质的影响,实现了对铜基硫族纳米颗粒近红外LSPR性质的较广吸收范围的调控。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四部分:1.分别使用1-十二硫醇(DDT)和硫粉作为硫源,制备了一系列Cu2-xS纳米颗粒,其在近红外区域具有明显的LSPR吸收特性。首先,使用DDT作为硫源制备了单斜相Cu1.94S纳米颗粒,其通过对Cu1.94S纳米颗粒尺寸和形貌的控制可以有效调控LSPR吸收范围。以具有相似尺寸和形貌的Cu1.94S纳米颗粒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表面配体对其LSPR性质的影响。然后,使用硫粉作为硫源,通过调控铜/硫前驱体比例制备了具有不同晶型的Cu2-xS纳米颗粒(六方Cu S、单斜Cu7S4和单斜Cu1.94S),研究了不同晶型结构的Cu2-xS纳米颗粒的LSPR吸收特性的变化,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究了表面配体对Cu2-xS纳米颗粒晶型和LSPR性质的影响。2.采用热注射法以硒粉作为硒源制备了立方相Cu2-xSe纳米颗粒,其在近红外区域具有明显的LSPR吸收特性。首先,研究了不同尺寸和铜/硒前驱体比例对Cu2-xSe纳米颗粒的LSPR吸收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Cu:Se比例的增加LSPR吸收峰位发生一定程度的红移,而尺寸变化对LSPR影响较小。然后,研究了不同类型的表面配体对LSPR吸收特性的影响,随着油酸比例的增加,Cu2-xSe纳米颗粒的LSPR吸收峰位发生明显红移,这主要是因为油酸具有强烈的给电子能力,减少了自由空穴的数目。3.分别使用DDT和硫粉作为硫源制备了三元合金型Cu2-xSySe1-y纳米颗粒,其在近红外区域具有LSPR性质。随着硫源用量的增加,Cu2-xSySe1-y纳米颗粒的晶型由立方相向单斜相(久辉铜矿)转变,伴随着相变的发生Cu2-xSySe1-y纳米颗粒的LSPR吸收峰位发生明显红移。通过对比发现,当使用DDT作为硫源时,Cu2-xSySe1-y纳米颗粒的LSPR吸收调控范围更大,这主要是由于作为表面配体的DDT具有给电子性质。4.由于Cu离子在高温下具有较高的迁移率,研究了Zn离子的引入对二元Cu2-xS和Cu2-xSe纳米颗粒的LSPR性质的影响。当使用硫粉作为硫源时,在Zn离子诱导下制备了的Cu2-xS纳米颗粒,随着Zn离子用量的增加,所制备的纳米颗粒晶型由单斜相Cu1.94S向单斜相Cu7S4的转变,与此同时LSPR峰位有一定蓝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Zn离子诱导下所制备的立方相Cu2-xSe纳米颗粒不随着Zn离子用量的增加而发生晶型转变,但是所制备的纳米颗粒的LSPR峰位发生红移。上述结果证明了外来阳离子的引入对Cu2-xS和Cu2-xSe纳米颗粒的LSPR特性的影响有所不同。图80幅,表15个,参考文献297篇

魏艳秋,景艺卓,郭笑恒,张力,韩丹,邵惠芳[8](2021)在《外源硒对植物抗盐性的影响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硒作为营养元素,能够参与调控植物抗盐的生理生化代谢过程。本文就硒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吸收转运及提高植物抗盐性的作用机制3个方面作了总结,并对下一步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硒调控植物抗盐的生理生化代谢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陈富强[9](2020)在《微量元素在赛马中的应用及其调控肌肉力量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赛马运动逐渐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与欢迎,这与赛马运动本身具有的魅力息息相关。赛马作为赛马运动中的重要一员,其健康影响着赛马运动的发展。微量元素是赛马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不仅影响赛马的健康,还能调控赛马的肌肉力量。本文从微量元素对动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出发,综述了微量元素在赛马中的应用,以及对赛马肌肉力量的调控,以期能为赛马运动的健康发展贡献绵薄的力量。

李晶淼[10](2020)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研究》文中认为研究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在于厘清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在立法中应当具备的规范功能和法律地位,以证成第三方组织对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必要性。回归规范的法律意义上对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的法律地位、法律行为进行健全与完善是摆脱实践中的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及理论需求中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所遭遇的困境之关键所在。如此,能够紧跟法治政府内涵的新发展,建设符合法治政府建设需求的第三方组织,实现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我国已经积极开展了多年的法治政府建设实践,因此也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但是伴随着法治政府建设进程的深入,无论是法治政府目标的确认还是法治政府建设的路径,占据主导地位的“政府推进型”法治政府建设进路都遭遇了不少问题。“政府推进型”进路在面对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需求与法治政府建设所应当遵循的程序正义标准时都遭遇了无法周延的正义困境。目前,在实践中产生并区别于“政府推进型”进路的“第三方组织推进型”进路从内涵和外延上都符合其应遵循的自然正义与协商共识的正义标准,为破解当前法治政府建设所遭遇的问题提供了可能,也为法治政府建设紧贴正义维度保驾护航。第三方组织除了自身必须具备的组织性、独立性特征外,在理论和实践中往往具有相对性,故而,必须结合其所处的具体环境和场域开展考察,否则只能流于形式。因此,要研究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必须抛却只关注主体的内在特征的静态研究逻辑,需将第三方组织放置在法治政府建设的具体场域中,关注两者的关系与互动,以主体要件、行为要件和结果要件共同作为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的存在标准,方能实现研究的周延性。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是指在法治政府建设活动中能够以自己的认知和行为积极参与并影响政府法治意识和行政行为的社会组织,其相对于政府及行政相对人,具有中立或独立地位。换言之,它应是对法治政府建设产生促进作用的社会组织。从广义上来分析,它不仅包含了实践中的已经进入法治政府建设领域实际发挥影响力的第三方组织,也包含了在理论设计中被期待出现的能发挥自身功能、促进法治政府建设的第三方组织。理想的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应当具备回应法治政府建设需求的能力,能以独立的地位顺利开展活动并得出符合自身认知的结论,进而通过影响政府主体的行政行为或者法治观念等方式,对法治政府建设实际产生促进作用。而在实践中,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存在自身失灵的消极状况,其功能发挥被阻碍和影响力实现被制约;与此相对,在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第三方组织志愿性不足、第三方组织加入的路径单一等问题。问题大多因法律制度设计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张力所致,尤其是第三方组织的法律地位难以确认,其身份角色的二重性使得“法治政府建设者”角色时常被“行政相对人”的角色掩盖,因此,第三方组织与政府组织和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往往失衡。同时,问题产生的另一成因是历史观念的局限性,“官本位”和“国家主义”的思想在中国的法文化中的深入人心也会影响第三方组织对政府组织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对法治政府建设的促进作用。面对中国问题,要打造法治政府建设中理想的第三方组织,必须考虑法治政府建设中第三方组织的功能、行为和结果三个要件的内容,结合其主观和客观方面应当具备的特征,依照法治政府建设的需求,通过法治思维与手段对第三方组织进行改造。具体路径如下:第一,减少立法尤其是行政立法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在行政法律体系中寻求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作为行政相对人和法治政府建设者双重身份的平衡,革新法治政府建设中第三方组织主体的监督、管理立法和行政组织法的相关制度。第二,结合程序性、程序度这两项程序法基本原理对主体行为的法律规则加以设计,确保第三方组织在法治政府建设领域中的活动规范、顺畅,以实现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行为需求。第三,依据我国的法治政府建设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在具体领域对第三方组织实现扶持和激励,促使有潜力的第三方组织进入法治政府的建设中,满足法治政府建设中第三方组织的广度需求;第四,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加第三方组织的实际影响力,为功能的发挥和促进作用的实现保驾护航。

二、息息相关的元素: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息息相关的元素:硒(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耕地土壤硒含量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域概况
    1.2 土壤采样点布置及样品采集
    1.3 土壤硒分级标准
    1.4 分析测定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云南省耕地土壤硒含量特征与空间分布
        2.1.1 云南耕地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
        2.1.2 云南耕地土壤各等级硒含量占比
        2.1.3 云南耕地土壤硒含量空间分布
    2.2 成土母质对耕地土壤硒含量的影响
    2.3 土壤类型对耕地土壤硒含量的影响
    2.4 不同州市耕地土壤硒元素的分布特征
    2.5 土壤理化性质对耕地土壤硒含量的影响
3 结论

(2)硒对铬污染土壤上小白菜生长与铬吸收的调节及其根际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s)
1 前言
    1.1 问题的由来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铬污染的来源及现状
        1.2.2 土壤铬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
        1.2.3 铬对植物的危害与土壤修复
        1.2.4 土壤硒及其植物学功能
        1.2.5 硒降低植物重金属积累
    1.3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硒对铬污染土壤上小白菜生长及硒、铬含量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案
        2.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硒对铬污染土壤上小白菜生长的影响
        2.3.2 硒对铬污染土壤上小白菜各部位铬含量的影响
        2.3.3 铬污染土壤上小白菜各部位的硒含量
    2.4 讨论
        2.4.1 硒缓解了铬对小白菜生长的抑制
        2.4.2 硒小白菜的铬吸收具有双重作用
        2.4.3 铬污染土壤上小白菜硒积累与分布特征
    2.5 小结
3 硒对铬污染土壤硒、铬有效性及p H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案
        3.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硒对铬污染土壤有效铬含量的影响
        3.3.2 铬污染土壤有效硒含量的变化
        3.3.3 土壤p H的变化
    3.4 讨论
    3.5 小结
4 硒对铬污染土壤有机物含量及组成的调控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案
        4.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硒对铬污染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4.3.2 硒对铬污染土壤红外光谱特征的影响
        4.3.3 土壤有机物的LC-MS鉴定
        4.3.4 施硒土壤对铬的吸附特征
        4.3.5 铬污染土壤对硒的吸附特征
    4.4 讨论
        4.4.1 硒对铬污染土壤有机物组成及含量的调控
        4.4.2 土壤有机物对硒、铬有效性的调控机制
    4.5 小结
5 硒对铬污染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调控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案
        5.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5.2.4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硒对铬污染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3.2 硒对铬污染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5.3.3 硒对铬污染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5.3.4 硒、铬对土壤细菌群落功能的调控
    5.4 讨论
        5.4.1 硒对铬污染土壤酶学特征的调控
        5.4.2 硒对铬污染土壤细菌群落的塑造
        5.4.3 硒对铬污染土壤硒、铬有效性的微生物调控机制
    5.5 小结
6 硒联合蜡样芽孢杆菌还原铬的生物化学机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方案
        6.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6.2.4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硒与蜡样芽孢杆菌联合降铬效果初探
        6.3.2 不同时间点硒与蜡样芽孢杆菌联合降铬效果验证
        6.3.3 硒与蜡样芽孢杆菌联合降铬产物的观测及表征
    6.4 讨论
    6.5 小结
7 结论、创新点以及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正、负离子模式下根际有机物主成分分析图
附录Ⅱ 正、负离子模式下OPLS-DA模型统计分析
附录Ⅲ 正、负离子模式下根际差异代谢物热图
附录Ⅳ 组间标志性差异微生物LDA值柱状图
附录Ⅴ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3)镍基双金属析氧电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电催化析氧反应
        1.2.1 电催化析氧反应机理
        1.2.2 电催化析氧反应评价参数
    1.3 贵金属催化剂
    1.4 锰、铁、钴基催化剂
        1.4.1 锰基催化剂
        1.4.2 铁基催化剂
        1.4.3 钴基催化剂
    1.5 镍基催化剂
        1.5.1 镍基氧化物
        1.5.2 镍基氢氧化物
        1.5.3 镍基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1.5.4 镍基磷化物
        1.5.5 镍基硒化物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材料表征方法
        2.3.1 形貌表征
        2.3.2 结构表征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2.4.1 电化学测试体系
        2.4.2 玻碳工作电极制备
        2.4.3 线性扫描伏安法
        2.4.4 计时电位法
        2.4.5 电化学阻抗谱
        2.4.6 电化学活性比表面积
        2.4.7 活化能测试
    2.5 理论计算
第3章 NiCo-LDH分级中空纳米多面体的构建及析氧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NiCo-LDH分级中空纳米多面体的制备及形成机理
        3.2.1 Co_5(OH)_2(CH_3COO)_8·2H_2O纳米多面体的制备
        3.2.2 NiCo-LDH分级中空纳米多面体的制备
        3.2.3 块体NiCo-LDH的制备
        3.2.4 NiCo-LDH分级中空纳米多面体的形成机理
    3.3 NiCo-LDH分级中空纳米多面体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3.4 NiCo-LDH分级中空纳米多面体的电化学性能
        3.4.1 NiCo-LDH分级中空纳米多面体的电催化析氧性能
        3.4.2 NiCo-LDH分级中空纳米多面体的析氧性能提升机理
        3.4.3 NiCo-LDH的电催化析氧反应机理
        3.4.4 NiCo-LDH分级中空纳米多面体的析氧反应稳定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孔纳米级NiO/NiCo_2O_4异质结的构筑及析氧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NiO/NiCo_2O_4异质结的制备及形成机理
        4.2.1 前驱体NiCo双金属氢氧化物的制备
        4.2.2 多孔纳米级NiO/NiCo_2O_4异质结的制备
        4.2.3 NiO/NiCo_2O_4异质结的结构及形成机理
    4.3 NiO/NiCo_2O_4异质结的形貌分析
    4.4 NiO/NiCo_2O_4异质结的电化学性能
        4.4.1 NiO/NiCo_2O_4异质结的电催化析氧性能
        4.4.2 NiO/NiCo_2O_4异质结本征催化活性提升机理
        4.4.3 NiO/NiCo_2O_4异质结本征催化活性理论分析
        4.4.4 NiO/NiCo_2O_4异质结导电性
        4.4.5 NiO/NiCo_2O_4异质结的析氧稳定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Ni_xFe_(1-x))_2P纳米片d带中心的调控及析氧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Ni_xFe_(1-x))_2P纳米片的设计合成
        5.2.1 NiFe-LDH纳米片的制备
        5.2.2 (Nix Fe1_-x)_2P纳米片的制备
        5.2.3 Ni_2P纳米片的制备
        5.2.4 Fe_2P的制备
    5.3 材料设计:Fe掺杂Ni_2P
    5.4 自发电化学腐蚀制备NiFe-LDH的机理及表征
    5.5 (Ni_xFe_(1-x))_2P纳米片的结构及形貌
    5.6 (Ni_xFe_(1-x))_2P纳米片的电化学性能
        5.6.1 (Ni_xFe_(1-x))_2P纳米片的电催化析氧性能
        5.6.2 (Ni_xFe_(1-x))_2P纳米片稳定性测试后表征
        5.6.3 d带中心对(Ni_xFe_(1-x))_2P析氧反应活性影响机制
        5.6.4 (Ni_xFe_(1-x))_2P纳米片的电催化析氢性能
        5.6.5 (Ni_xFe_(1-x))_2P纳米片的电催化分解水性能
    5.7 本章小结
结论
论文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4)硒化低聚氨基多糖对杯状细胞黏蛋白MUC2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肠道健康发展现状
    1.2 肠黏膜屏障与MUC2
    1.3 硒多糖
        1.3.1 硒与人体健康
        1.3.2 硒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1.3.3 硒多糖的抗氧化作用
        1.3.4 硒多糖的抗肿瘤作用
        1.3.5 硒化氨基多糖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LSA对免疫应激下MUC2 的调控作用
    2.1 材料与试剂
        2.1.1 材料
        2.1.2 试剂
    2.2 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及保存
        2.3.2 LSA对 LS174t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2.3.3 LSA对免疫应激下LS174t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2.3.4 LSA对免疫应激下MUC2 分泌水平的影响
        2.3.5 LSA对免疫应激下MUC2 及免疫因子TNF-α、IL-6 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2.3.6 LSA对免疫应激下LS174t细胞内质网形态的影响
        2.3.7 LSA对免疫应激下LS174t细胞内质网相关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2.3.8 数据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不同浓度LSA对 LS174t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2.4.2 LSA对免疫应激下LS174t细胞的保护作用
        2.4.3 LSA对免疫应激下MUC2 分泌水平的影响
        2.4.4 LSA对免疫应激下MUC2 及免疫因子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2.4.5 LSA对免疫应激下LS174t细胞内质网形态学的影响
        2.4.6 LSA对免疫应激下内质网应激因子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SA对氧化应激下MUC2 的调控作用
    3.1 材料与试剂
        3.1.1 材料
        3.1.2 试剂
    3.2 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LSA对氧化应激下LS174t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3.2 LSA对氧化应激下MUC2 分泌水平的影响
        3.3.3 LSA对氧化应激下MUC2 及抗氧化因子SOD、GPX1、Nrf2、HO-1 基因表达的影响
        3.3.4 LSA对氧化应激下LS174 细胞内质网形态的影响
        3.3.5 LSA对氧化应激下内质网相关因子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3.3.6 数据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LSA对氧化应激下LS174t细胞的保护作用
        3.4.2 LSA对氧化应激下MUC2 分泌水平的影响
        3.4.3 LSA对氧化应激下MUC2 及抗氧化因子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3.4.4 LSA对氧化应激下LS174t细胞内质网形态学的影响
        3.4.5 LSA对氧化应激下内质网相关因子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SA对内质网应激下MUC2 的调控作用及机制
    4.1 材料与试剂
        4.1.1 材料
        4.1.2 试剂
    4.2 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建立内质网应激模型
        4.3.2 LSA对内质网应激状态下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4.3.3 LSA对内质网应激状态下MUC2 分泌水平的影响
        4.3.4 LSA对内质网应激状态下MUC2 及内质网应激标志物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4.3.5 LSA对内质网应激下内质网形态的影响
        4.3.6 数据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不同浓度TM对LS174t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4.4.2 LSA对内质网应激下细胞的保护作用
        4.4.3 LSA对内质网应激状态下MUC2 分泌水平的影响
        4.4.4 LSA对内质网应激状态下LS174t细胞内内质网的形态学影响
        4.4.5 LSA对内质网应激状态下MUC2 及内质网应激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与展望
    5.1 结语
    5.2 展望
附录表1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富硒核桃蛋白的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硒的研究现状
    1.2 硒的生理作用
        1.2.1 抗氧化作用
        1.2.2 抗癌作用
        1.2.3 免疫调节作用
        1.2.4 重金属解毒作用
        1.2.5 防治克山病和大骨节病
    1.3 核桃资源及研究现状
        1.3.1 核桃仁研究进展
        1.3.2 核桃蛋白研究进展
        1.3.3 核桃蛋白水解产物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富硒核桃蛋白提取工艺优化
    2.1 实验目的
    2.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原材料前处理
        2.3.2 蛋白质标准曲线绘制
        2.3.3 核桃蛋白质等电点pH值的测定
        2.3.4 核桃蛋白质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2.3.5 响应面法优化富硒核桃蛋白提取工艺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牛血清蛋白的标准曲线
        2.4.2 核桃蛋白质等电点pH值测定结果
        2.4.3 碱液pH值对核桃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2.4.4 提取温度对核桃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2.4.5 液料比对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2.4.6 富硒核桃蛋白质提取的响应面试验
        2.4.7 响应面验证试验
    2.5 本章小结
3 富硒核桃蛋白的硒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富硒核桃中总硒含量的测定
        3.3.2 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富硒脱脂核桃粕和富硒核桃蛋白的硒含量
        3.3.3 富硒核桃蛋白中硒形态的测定
        3.3.4 富硒核桃中的无机硒含量测定
        3.3.5 富硒核桃蛋白的抗氧化活性测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总硒含量标准曲线
        3.4.2 富硒核桃的硒含量
        3.4.3 硒形态测定结果
        3.4.4 富硒核桃蛋白的DPPH·清除率
        3.4.5 富硒核桃蛋白的·OH清除率
    3.5 本章小结
4 富硒核桃蛋白肽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蛋白酶的选取
        4.3.2 蛋白质水解度的测定
        4.3.3 富硒核桃蛋白酶解单因素试验
        4.3.4 富硒核桃蛋白及多肽的SDS-PAGE凝胶电泳分析
    4.4 富硒核桃蛋白肽的抗氧化活性测定
        4.4.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4.4.2 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4.5 结果与分析
        4.5.1 各单因素对富硒核桃蛋白水解度的影响
        4.5.2 SDS-PAGE电泳实验结果分析
        4.5.3 富硒核桃多肽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测定结果
        4.5.4 富硒核桃多肽的羟基自由基清除率测定结果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施硒方式对小麦硒吸收、转运和形态分布的影响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小麦硒含量分布的不均匀性
        1.2.2 影响小麦硒生物强化的因素
        1.2.3 植物对硒的吸收及转运
        1.2.4 植物籽粒中硒的分布
        1.2.5 植物籽粒硒的生物可给性
    1.3 研究内容
        1.3.1 不同施硒方式对小麦硒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影响
        1.3.2 不同施硒方式对小麦籽粒硒形态和生物可给性的影响
        1.3.3 不同叶喷条件对小麦各部位硒含量和硒形态分布的田间验证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施硒方式对小麦硒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样品的采集
        2.1.4 小麦各部位硒含量的测定
        2.1.5 数据处理分析
    2.2 结果分析
        2.2.1 不同施硒方式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2.2.2 不同施硒方式对小麦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
        2.2.3 不同施硒方式对小麦各部位硒含量分布的影响
        2.2.4 不同施硒方式对硒在小麦植株中的转运的影响
    2.3 讨论
        2.3.1 不同施硒方式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2.3.2 不同施硒方式对小麦硒吸收、转运和分布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施硒方式对小麦籽粒硒形态和生物可给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样品的采集
        3.1.4 小麦籽粒和叶片硒形态的测定
        3.1.5 不同出粉率面粉的生物可给性
        3.1.6 数据处理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不同施硒方式对小麦籽粒和叶片中硒的峰图的影响
        3.2.2 不同施硒方式对小麦籽粒和叶片的硒形态占比的影响
        3.2.3 不同施硒方式对不同出粉率面粉硒的损失率的影响
        3.2.4 不同施硒方式对不同出粉率面粉硒的生物可给性的影响
    3.3 讨论
        3.3.1 不同施硒方式对小麦籽粒和叶片硒形态的影响
        3.3.2 不同施硒方式对不同出粉率面粉的生物可给性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叶喷条件对小麦硒吸收、转运和形态分布影响的田间验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样品的采集
        4.1.4 样品的测定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分析
        4.2.1 不同叶喷硒条件对小麦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
        4.2.2 不同叶喷硒条件对小麦各部位硒含量分布的影响
        4.2.3 不同叶喷硒条件对小麦各部位硒转运系数的影响
        4.2.4 不同叶喷硒条件对小麦籽粒硒形态的影响
    4.3 讨论
        4.3.1 不同叶喷硒条件对小麦生物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4.3.2 不同叶喷硒条件对小麦对硒的吸收、转运和分布的影响
        4.3.3 不同叶喷硒条件对小麦籽粒硒形态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1.1 不同施硒方式对小麦硒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影响
        5.1.2 不同施硒方式对小麦籽粒硒形态和硒生物可给性的影响
        5.1.3 不同叶喷条件对小麦各部位硒含量和形态分布的田间验证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铜基硫族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绪论
    1.1 引言
    1.2 铜基硫族化合物纳米材料的介绍
        1.2.1 二元铜基硫族化合物纳米材料的晶体结构
        1.2.2 铜基硫族化合物纳米材料的液相合成
        1.2.2.1 液相合成理论基础
        1.2.2.2 液相合成方法
    1.3 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的相关概念
        1.3.1 Drude模型
        1.3.2 体积等离激元
        1.3.3 表面等离极化激元
        1.3.4 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LSPR)
        1.3.5 小粒子准静态模型和Mie理论
    1.4 铜基硫族纳米材料LSPR的介绍
        1.4.1 铜基硫族纳米材料LSPR的概述
        1.4.2 铜基硫族纳米材料LSPR影响因素
        1.4.3 铜基硫族纳米材料LSPR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Cu_(2-x)S纳米颗粒的制备及LSPR性质的调控
    2.1 引言
    2.2 硫醇为硫源制备Cu_(1.94)S纳米颗粒及LSPR性质的调控
        2.2.1 实验部分
        2.2.1.1 实验试剂
        2.2.1.2 实验方法
        2.2.1.3 材料表征
        2.2.2 结果与讨论
        2.2.2.1 Cu_(1.94)S纳米颗粒的表征及LSPR性质
        2.2.2.2 尺寸和形貌对Cu_(1.94)S纳米颗粒的LSPR性质的影响
        2.2.2.3 表面配体对Cu_(1.94)S纳米颗粒的LSPR性质的影响
        2.2.3 本节小结
    2.3 硫粉为硫源制备不同晶型的Cu_(2-x)S纳米颗粒及LSPR性质的调控
        2.3.1 实验部分
        2.3.1.1 实验试剂
        2.3.1.2 实验方法
        2.3.1.3 材料表征
        2.3.2 结果与讨论
        2.3.2.1 铜/硫前驱体投料比对晶型及LSPR性质的影响
        2.3.2.2 表面配体对晶型及LSPR性质的影响
        2.3.3 本节小结
    2.4 本章小结
3 Cu_(2-x)Se纳米颗粒的制备及LSPR性质的调控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2.3 材料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u_(2-x)Se纳米颗粒的表征及LSPR性质
        3.3.2 尺寸对Cu_(2-x)Se纳米颗粒的LSPR性质的影响
        3.3.3 铜/硒前驱体投料比对Cu_(2-x)Se纳米颗粒的LSPR性质的影响
        3.3.4 表面配体对Cu_(2-x)Se纳米颗粒的LSPR性质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合金型Cu_(2-x)S_ySe_(1-y)纳米颗粒的制备及LSPR性质的调控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2.3 材料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硫醇作为硫源制备Cu_(2-x)S_ySe_(1-y)纳米颗粒的表征及LSPR性质调控
        4.3.2 硫粉作为硫源制备Cu_(2-x)S_ySe_(1-y)纳米颗粒的表征及LSPR性质调控
        4.3.3 不同硫源制备Cu_(2-x)S_ySe_(1-y)纳米颗粒的LSPR性质比较
    4.4 本章小结
5 Zn离子诱导Cu_(2-x)S和Cu_(2-x)Se纳米颗粒的制备及LSPR性质的调控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方法
        5.2.3 材料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Zn离子诱导Cu_(2-x)S纳米颗粒的制备及LSPR性质调控
        5.3.2 Zn离子诱导Cu_(2-x)Se纳米颗粒的制备及LSPR性质调控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外源硒对植物抗盐性的影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硒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 硒在植物体内的吸收与转运
    2.1 植物对硒的吸收机制
    2.2 植物对硒的转运机制
3 硒提高植物抗盐性的作用机制
    3.1 硒对盐胁迫下抗氧化酶的影响
    3.2 硒对盐胁迫下光合作用的影响
    3.3 硒对盐胁迫下离子稳态的影响
    3.4 硒对盐胁迫下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3.5 硒纳米颗粒缓解盐胁迫的作用
4 展望

(9)微量元素在赛马中的应用及其调控肌肉力量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微量元素对动物的重要性
2 微量元素在赛马中的应用
    2.1 赛马饲料中添加微量元素
    2.2 微量元素提高赛马的免疫能力
3 微量元素对赛马肌肉力量的调控
4 结语

(10)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第三方组织——法治政府建设的正义之维
    第一节 “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的内涵及外延
    第二节 法治政府建设的二元价值
        一、法治政府建设的实体与程序
        二、法治政府建设遵循的正义标准
    第三节 第三方组织外延与自然正义需求之契合
    第四节 第三方组织内涵对共识正义条件之满足
第二章 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应有特征
    第一节 客观特征
    第二节 主观特征
    第三节 行为与结果特征
第三章 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实践考察
    第一节 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的既有实践状况
    第二节 政社合作型第三方组织
        一、政社合作型第三方组织的法治政府建设实践
        二、政社合作型第三方组织的优势
    第三节 政社分立型第三方组织
        一、政社分立型第三方组织的法治政府建设实践
        二、政社分立型第三方组织的优势
    第四节 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的实践遭遇的问题
        一、第三方组织的专业标准异化
        二、第三方组织的营利手段异化
        三、第三方组织的志愿性异化
第四章 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的功能
    第一节 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中第三方组织的功能定位
        一、协助政府全面履行职能
        二、参与程序实现良性立法
        三、监督政府严明公正执法
        四、督促政府廉洁诚信行政
        五、独立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第二节 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功能发挥之困境
        一、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数量不足
        二、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作用领域单一
        三、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影响力有限
        四、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促进程度低
    第三节 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积极作用的制约因素
        一、立法与现实之间的张力
        二、历史观念的局限
第五章 打造理想的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
    第一节 完善第三方组织基本法的设想
        一、以功能发挥为导向更新第三方组织的监督管理立法
        二、以提升治理能力为导向革新行政组织法相关规范
    第二节 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行为规则的程序化拓展
        一、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行为规则的程序性
        二、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行为规则的程序度
        三、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程序性权利与义务规则
    第三节 “第三方组织参与法治政府建设活动促进法”的构建
        一、第三方组织参与法治政府建设的激励规则
        二、第三方组织加入法治政府建设重点领域的鼓励措施
    第四节 第三方组织功能发挥之观念保障
        一、创新民主科学的传播载体与传播形式
        二、坚持党在政治主流价值传播中的领导权
结论与展望 共同推动和促进法治政府的早日全面建成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息息相关的元素:硒(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耕地土壤硒含量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张丽,张乃明,张玉娟,邓洪,杨浩瑜. 土壤, 2021(03)
  • [2]硒对铬污染土壤上小白菜生长与铬吸收的调节及其根际过程研究[D]. 蔡苗苗.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
  • [3]镍基双金属析氧电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 孙善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4]硒化低聚氨基多糖对杯状细胞黏蛋白MUC2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陈晓辉. 浙江海洋大学, 2021(02)
  • [5]富硒核桃蛋白的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 张瑞.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6]施硒方式对小麦硒吸收、转运和形态分布的影响及机制[D]. 王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7]铜基硫族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特性研究[D]. 朱东旭.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8]外源硒对植物抗盐性的影响研究进展[J]. 魏艳秋,景艺卓,郭笑恒,张力,韩丹,邵惠芳. 作物杂志, 2021(02)
  • [9]微量元素在赛马中的应用及其调控肌肉力量的研究进展[J]. 陈富强. 中国饲料, 2020(16)
  • [10]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研究[D]. 李晶淼.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相关元素: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