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披露四大新趋势

信息披露四大新趋势

一、信息披露将现四大新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胡婷[1](2021)在《中日石化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比研究 ——以中石化和三井化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周莹[2](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孙诗璐[3](2020)在《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治理、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保持我国经济高速度增长、提供就业岗位、缴纳税收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民营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和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公司治理的效果逐渐显现,许多民营企业纷纷开始“戴红帽”,开始掀起一场组建党组织的热潮,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小米、乐视等知名民企宣布设置党委会。已有研究表明,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也是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何轩和马骏,2018;李世刚和章卫东,2018),考察民企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的经济后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对于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的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在动机上看,民营企业通过设立基层党组织,取得信息政策、经营合法性等资源,以满足公司经营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在经营管理方面,民营企业党组织对承担社会责任、维护员工权益、建立和谐劳资关系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可见,无论实务界还是学术界,均把视线聚焦于国有企业党组织的相关问题身上,对于民营企业党组织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基于盈余质量为视角,检验民企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的作用。作为公司信息披露的核心部分,盈余信息是投资者进行决策的最直接依据,其质量的高低将会影响外部投资者的决策质量,进而影响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如何提高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是理论界和实务界人士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相关文献和理论回顾,梳理了我国民营企业党组织的发展现状和历史沿革,并选取盈余管理、财务重述及盈余信息披露及时性三个维度,考察民营企业党组织的治理参与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目前,从“蓝田股份”和“银广夏”到“绿大地”和“万福生科”,财务舞弊事件频频发生,这一系列事件暴露出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在经营和治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内部控制作为一种有效的内部机制,往往对盈余信息的可靠性能够发挥治理作用,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得到了高度重视。因此,理清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有效发挥党组织的治理作用,并且有助于促进两种治理机制的有效结合,故本文进一步结合内部控制质量的调节作用,考察其对民营企业党组织嵌入与盈余质量之间关系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总结如下:第一,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首先,本文发现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呈显着负相关,表明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能够显着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这主要是由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和资源获取能力的提升。其次,结合内部控制这一重要的内部治理机制,本文发现民营企业党组织的治理参与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在低质量的内部控制的企业中存在,而在高质量的内部控制的企业中不存在。这表明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在企业经营各个方面发挥监督作用,合理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而这与党组织在民营企业中所发挥的作用和目标高度一致,进而形成一种替代关系。最后,在进一步研究中,从三个视角对民营企业党组织的治理作用进行检验。一是本文发现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后,公司真实盈余管理明显下降,表明民营企业党组织不仅能够管理者的会计政策选择上的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约束作用,同时对基于企业实际的经营活动的盈余操纵行为也起到一定抑制效应;二是考虑到其他内外公司治理环境的影响,本文发现当外部制度效率较高、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占比较低时,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作用更强,这意味着民企党组织嵌入后,其治理作用的发挥依赖外部完善的制度环境,同时作为一种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能够弥补企业监管职能的缺失;三是本文发现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更为显着,表明考虑到加强党的建设,党组织在民营企业所发挥的治理作用得到增强。第二,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财务重述。本文发现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与企业财务重述发生的概率呈显着负相关,表明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能够规范、监管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对管理层的无意或有意的错报发挥抑制作用,从而财务重述这一激进的财务决策更为稳健,降低其发生的概率。其次,考虑内部控制质量这一内部治理机制,本文发现在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情形下,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抑制财务重述的效应更显着,而在内部控制较高的情形下不显着。最后,本文在进一步研究中,考虑到其他内外公司治理环境的影响,本文发现当外部制度效率较高、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占比较低时,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降低财务重述发生的概率更为显着,这表明民营企业党组织治理作用的发挥需要外部完善的制度环境作为保障,同时能够弥补企业监管职能的缺失,完善公司的治理机制。本文还发现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党中央高度提倡加强党的建设,促使党组织对民营企业的治理作用更强,民营企业党组织嵌入后,其治理参与对财务重述发生的监管效应更强。第三,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盈余披露及时性。本文发现民营企业党组织的治理参与年度财务报告时滞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意味着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对信息披露行为具有一定的规范和监督作用,促使年度财务报告的时滞现象有所改善,进而提高了盈余披露及时性。并且在高质量内部控制的上市公司,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提高盈余披露及时性更加显着,表明党组织能够弥补企业内部控制在职能上的不足;此外,在进一步分析中,本文结合内外部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并发现在外部制度效率较高和独立董事比例较多的上市公司,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提高盈余披露及时性的效应更加显着。这意味着从外部机制上看,高效的制度效率是党组织发挥治理作用的必要条件,从内部机制上,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与独立董事所发挥的咨询和监管职能产生一种替代关系,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本文还发现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提升盈余信息披露及时性的效应更强。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首先,丰富和补充了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方面的文献,加深了在中国制度环境下对党建工作与企业经营行为之间关系的认识。目前,学术界针对政治学与管理学相结合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以往文献大多聚焦于政治选举、管理者的政治背景等方面对企业微观行为的影响;而对于党组织的经济效应更多停留在定性分析,且普遍关注党组织在国有企业中是否发挥治理作用,忽视了对民营企业党组织治理作用的研究。党组织嵌入到民营企业内部的数量和程度都难以与国有企业相比,且由于民营企业党建缺少清晰的理论体系,民营企业党组织的公司治理效应依然停留在理论探究和范式总结层面,相关文献实证文献很少。因此,本文以民营企业为主体,探究党组织嵌入所带来的公司治理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非公有制经济体的基层党组织影响公司价值提供了一条较为详尽的路径选择。其次,丰富和拓展了盈余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目前,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较为成熟。已有研究考察了公司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及高管个人特征等内部治理因素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本研究结合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探讨民营企业党组织的治理参与这一具有政党特色的公司治理机制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财务重述行为以及盈余信息披露及时性的影响,为民营企业提升盈余质量、提高管理效率提供了的现实依据,力图为民营企业解决当前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提供可行性方案。再次,进一步探讨了内部控制质量这一重要的内部治理机制对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与盈余治理之间关系的影响。同时,本文还结合了公司外部制度环境、内部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加强党的领导等因素,考察制度效率、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占比、党的“十八大”召开对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与盈余治理之间关系的作用,提高了本研究的综合性,同时也丰富了现有关于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最后,从实践来看,本文的结论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和现实指导意义。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时,面临着党建目标与公司经营目标相冲突,党组织与公司主体之间存在离散性、组织凝聚力不足以及缺乏制度保障等问题,因此,众多学者担忧民营企业中的党组织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实际职能作用。目前,仅有少量文献从审计意见、工人福利等角度探讨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的作用,本文则从盈余质量这一新的视角,揭示了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在会计信息方面所形成的治理效应,为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提供了经验证据的支持,有助于正确认识党组织在民营企业的角色与定位,为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党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新线索。

冀丽娜[4](2019)在《惠而浦公司财务重述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日益壮大。但是一些问题也在慢慢滋生,例如财务信息的失真使得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逐渐降低,也致使上市公司财务重述行为更是不断发生。公司财务重述行为给利益相关者带来了很大影响,财务重述的频繁发生不仅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和信任程度,同时也会对整个资本市场的良好循环造成不利阻碍。因此,为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使资本市场得以有序的发展,泛滥的财务重述行为值得关注。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惠而浦公司概况及财务重述产生的后果进行了介绍,发现惠而浦公司财务重述现象及后果十分严重。进而对惠而浦公司所在行业的177家公司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公司财务特征、股权结构特征、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与企业发生财务重述均有一定的关系。对惠而浦公司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发现惠而浦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主要动因是资本市场的压力与融资压力。其次,通过对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公司治理方面,惠而浦公司在2014年-2016年存在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董事会独立性差,监事会监督不到位的情况;在内部控制方面,惠而浦公司控制环境不佳,并且缺乏有效的监督制衡机构;在外部审计方面,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作为2015年新上任的事务所,在2015年与2016年两年的财务审计中并未发现惠而浦公司重大会计差错,其外部审计监督职能并未履行到位。这些因素都对惠而浦公司发生财务重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后,通过对惠而浦公司财务重述事件反映出的问题,本文希望能够寻求有效监管和规范财务报表重新表述、提高财务报表信息质量、降低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的建议和应对措施,以期达到降低上市公司利用财务重述谋取不法利益可能性的目的。

刘江[5](2019)在《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研究 ——理论建模与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资本市场和现代科技的冲击下,文学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局和困惑。然而,与文学有关的评奖却大行其道,经久不衰。究其原因,乃在于各利益相关方对文学奖声誉“红利”与“祝圣权力”的觊觎。文学奖不仅具有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形而上功能,其催生的多重效应也潜藏着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一般规律。文学奖声誉的创建、积累、维护与传播过程也体现和反映了管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智慧。遗憾的是,传统的文学奖研究大多关注其制度性的一面和经典化功能,或聚焦文学奖个案的评奖机制,缺乏对文学奖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意义的思考。虽有个别学者论及文学评奖的声誉经济现象,但其切入视角仍归属于传统的文学社会学或文化学范畴,更遑论就文学奖声誉影响力进行系统的跨学科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另一方面,现有的声誉研究对象仅囿于企业或一般社会组织,长期忽略了作为一种特殊组织行为的文学评奖活动所蕴含的声誉管理思想及其所产生的声誉经济,也忽略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与文学奖多元效应之间的逻辑关联等理论性与现实性的问题。为此,本研究以文学奖为研究对象,从“声誉”这一文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最大公约数出发,借助案例分析、调查研究、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之法,对文学奖声誉影响力进行系统的跨学科考察。本研究基于跨学科的视角,首次提出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系统性研究课题,既致力于该议题的理论与模型建构,也注重对其进行科学的实证分析与量化测评,以期拓展文学奖研究和声誉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视域。概而言之,本研究的贡献或创新之处涉及理论、方法与实践等三个层面。理论上,本研究尝试就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创建,主要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本体性问题,如概念、内涵、特征、利益相关者网络、构成因素等进行了理论界定;二是厘定了文学奖声誉管理概念的特定内涵与外延,剖析和构建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生成路径、管理模型和实践机制;三是分析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效应表征,指出资本化和经典化是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两大核心效应,并以莫言为例对其分别进行了实证考察;四是从声誉测量的角度构建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指数测评的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对其效度和信度进行了检验。方法上,本研究试图实现三个融合:一是跨学科研究方法、理念与思想的融合,即将声誉理论、文化资本理论、文学经典化理论等涉及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文化学、社会学和文学等跨学科的理论融为一体;二是将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相融合,在以定性分析为主的传统文学研究模式中,引入了定量统计分析,从而将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入文学研究之中;三是理论建构与案例分析相融合,即在进行理论建构的同时,既注重理论探讨围绕案例分析展开,也注重通过案例分析反向检验理论建构之合理性与科学性。在实践中,本研究的预期贡献可概括为三个维度:一是对国家而言,可以为我国文学评奖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从而有助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跨文化传播;二是对文学奖管理机构而言,有助于其发现相关文学奖项在声誉创建、维护、提升、传播、管理等方面的短板,从而为其提供理论与经验借鉴;三是对文学奖各利益相关群体来说,基于本研究创建的文学奖声誉影响力指数模型的评价结果,能为其在评奖参与、赞助捐赠、市场介入等决策上提供较为科学、可信的参照标准。本研究由八个章节构成,各章节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引言,提出本研究的选题要义和研究意义,并就本文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预期创新等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对国内外有关文学奖及其声誉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缜密的爬梳,回顾了经济学与管理学等多学科框架下的声誉理论研究进展,并对其进行了述评。第三章,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理论构念。探讨了文学奖声誉的定义和内涵,总结了其六大特征及利益相关者网络。第四章,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构成因素。从奖项身份特征、管理策略和利益相关者三个层面,分析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14种主要构成要素。第五章,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生成管理。聚焦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生成管理之道,对文学奖声誉管理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界定,剖析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生成路径,构建了文学奖声誉管理模型,并从准入管理、过程管理、后期管理等三个维度探讨了文学奖声誉管理的实践经验与启示。第六章,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效应表征。总结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五大效应表征共性,指出资本化和经典化是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两大核心效应表征,并以莫言以为例,对这两大核心效应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实证考察。第七章,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实证测评。建构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指数测评的动态模型,结合国内外文学奖项样本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基于该模型得出的评价结果,梳理了国内文学奖在声誉创建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第八章为结语,就全文的主要发现和贡献进行了总结提炼,并对研究中有待改进之处和后续研究的努力方向进行了相应的说明。

周晓惠[6](2015)在《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之公允价值计量: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文中认为随着经济改革的纵深发展,公允价值计量在短短十几年间,已经不同程度地运用在我国17个具体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直接关系到会计的信息质量,影响企业自身以及外部利益相关者行为决策,是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中的焦点和热点。而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是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表现之一。投资性房地产是2007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出现的重分类项目,其公允价值的估值受到房地产市场的深刻影响。欧洲和澳洲的大部分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了公允价值模式,而我国大部分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却没有做出这种选择。因此,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的应用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值得去探究。这有助于分析公允价值在新兴市场中的表现,验证公允价值在非活跃市场条件下的信息质量,观察评估机构和企业管理层在估值中的作用,以为准则制定者、市场监管者和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参考证据。本文结合契约理论、有效市场理论、决策有用观、信号传递理论以及资本结构理论,对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进行了讨论,经济后果从两个方面观察,一是从投资者角度研究公允价值信息是否为资本市场提供了增量的信息含量,二是从债权人角度研究公允价值信息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第一,论文描述了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的运用状况。CAS实施到现在,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上市公司较少,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等3个行业。公允价值采用者的资产、负债总额和投资性房地产总额等指标远远高于成本采用者。在公允价值模式的信息披露中,四成以上采用者以投资性房地产获取了抵押贷款,大部分采用者利用了评估师的估值结果,但总体的信息披露有限。第二,论文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企业的财务杠杆越高、企业规模越大或者拥有的投资性房地产越多时,上市公司选择公允价值模式的可能性越大,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在民营上市公司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区域的上市公司中,而盈利能力和市场化程度都与公允价值计量选择在统计意义上负相关。传统会计选择中的管理机会主义动机和信息不对称并没有得到论文验证,只有债务契约假设得到了显着支持。而公司的其他个体特征,如盈利能力、公司规模、投资性房地产比重和产权性质,以及外部环境因素显着地影响着公允价值模式在投资性房地产的应用选择。第三,论文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模式选择的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探讨。总体上,相对于历史成本,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分别与股价及其回报率都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历史成本单独不具有价值相关性,只有作为公允价值的参照物时才与股价及其回报率显着正相关。进一步发现,不论评估师估值还是管理层估值,上述结论不变;相对于国有企业和规模较大企业,民营企业和规模较小企业的公允价值及其差异、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都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论文认为,市场关注了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进行了评价,但市场并没有认可公允价值的向上估值,进而表现出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与公允价值相比,市场更相信历史成本提供的额外信息。评估师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提高公允价值估值的可信度,但相对于评估师,市场更不信任管理层对投资性房地产的估值。此外,相对于国有企业和规模较大企业的公允价值估值,市场更不认可民营企业和规模较小企业。第四,论文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模式与债务融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当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时,有息债务增长率和净债务发行率更高。其中,通过双重差分估计排除内生性问题的干扰,论文证实检验结果中债务融资的这种增加是因上市公司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之后导致的结果。此外,与产权性质的交互项显着为负,显示出民营企业的债务增加比例更高;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交互项显着为正,显示出大股东的控制越强,上市公司的债务水平越高。论文认为,通过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了抵押物的价值,缓解了信息不对称,公允价值带来了资产规模与会计盈利的大幅提升,有利于企业达到银行的会计指标限定,进而有助于拓宽资金来源。并且,在考虑到产权性质和大股东控制以后,这种债务融资的显着增加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和大股东控制的企业。综上,尽管公允价值计量的优越性获得了大多数专家的肯定,在我国得以推广,但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运用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论文从完善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健全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体系和提升资产评估市场的服务质量等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股市动态分析》研究部[7](2014)在《沪港通投资手册》文中提出编者按沪港通时代很快就要到来。对于国内一般投资者而言,此前的目光主要集中在A股上市公司,而对在港交所上市的公司则相对陌生,这是我们编制这本《沪港通投资手册》的初衷,即方便国内投资者查阅和了解本轮沪港通所开放的港股投资标的。

邱永红[8](2013)在《上市公司收购中的新型法律问题探析》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收购风起云涌,日趋增多。但是,在上市公司收购的过程中,也凸显了诸多亟需解决的新型法律问题。本文尝试从纯实务的角度对我国当前上市公司收购中的若干法律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见、建议和对策。

许松涛[9](2012)在《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研究》文中提出资产弃置义务,是企业因获得、构建、开发和正常使用长期有形资产,而承担的在未来长期有形资产弃置阶段的拆除、清理和环境修复等义务。该义务通常是国家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通过法律法规强制要求相关企业履行的义务。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则是对企业在资产弃置义务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等方面的规范。美国FASB于2001年率先发布了FAS143《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准则,但我国则是借助《或有事项》、《固定资产》和《石油天然气天采》等相关准则进行零散的规定,没有形成完整的资产弃置义务准则体系。从实践的检验看,在2010年我国承担了资产弃置义务的66家采掘业上市公司中,有74%的公司没有确认计提资产弃置义务负债。因此,本文对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的研究,在未来我国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准则的构建上,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首先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确立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接着对我国和主要国家在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挖掘现有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中的不足与借鉴之处。继而以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基础理论为起点,构建了包括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目标、假设、信息质量特征、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确认计量原理、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信息披露原理在内的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理论框架,并进一步研究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在确认、计量和披露上的具体准则构建。最后分析了我国实施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的保障机制。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的目标。现有的会计目标主要有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本文通过对会计目标的历史与发展,资产弃置义务自身的特定,及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研究,提出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的目标定位于为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具体为规范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披露与资产弃置义务有关的决策有用会计信息。2.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确认要素的联动性与确认标准。获取、建造、开发、正常使用和新法律法规的出台,需企业在未来承担资产弃置义务的长期有形资产的事项,是构成企业肩负现实资产弃置义务的触发事项。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在初始确认阶段,负债(资产弃置义务负债)与资产(固定资产)之间具有联动确认机制;在后续确认阶段,费用(增加费用)与负债(资产弃置义务负债)之间、费用(制造费用)与资产(累计折旧)之间的存在着联动确认。资产弃置义务负债的确认标准,是在合理估计为前提条件下,直接确认资产弃置义务负债,而资产弃置义务估计在履行时间和(或)方法上的不确定性应作为计量的范畴,不影响确认。另外,结合我国现有的弃置市场特征和监管要求,对“合理估计”的判断给出三点判断标准。3.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的计量标准。以资产弃置义务负债计量为重点,本文研究得出无论是在相关性还是如实反映的质量要求下,基于市场参与者观的公允价值计量均优于基于特定主体观的计量。对资产弃置义务负债的计量,在弃置义务未来现金流量的构成项目、计价假设、未来现金流量在金额和时间不确定下估价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充分考虑到风险与不确定性(包括市场风险)。在资产弃置义务负债的后续计量方面,对因时间推移产生的负债增加费用、未来现金流量估计和折现率的变化进行调整。4.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的信息披露标准。通过对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信息披露原则进行理论分析与构建,本文的研究表明,会计报表附注是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信息披露的重要形式。附注中披露的重点为:所使用的会计政策、计量方法、计量假设、弃置成本项目构成和折旧率的选择等信息;在对资产弃置义务负债账面价值变动的信息披露上,包括资产弃置义务负债的期初期末余额、因时间推移产生的增加费用、现值估计的变更、新确认的资产弃置义务负债、已履行的资产弃置义务负债等。另外,信息披露需结合表内和表外披露多种形式,构建资产弃置义务信息披露的完整体系。5.实施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的保障机制。以我国与资产弃置义务有关的采掘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Logit和Ologit模型,研究影响我国实施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的因素。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需在与资产弃置义务有关的环境法制建设、政府环境治理与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监管同步推进、引导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专业化发展、加强对特定企业的监管和制定税法优惠政策进行改进,以提高实施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的效果。论文的主要创新在于继承与发展传统财务会计基础理论的框架下,系统地构建了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整体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包括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的目标、假设、信息质量特征等整体指导框架,和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在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一般理论。特别是对现实资产弃置义务的确认、资产弃置义务确认在资产、负债、费用和利润等要素之间的联动机制作了深入的研究。其次,较系统地从不同会计准则体系研究了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通过最大程度控制了相关影响因素,选择与美国在法制背景、历史渊源均接近且经济和资本市场发达的英国、澳大利亚,在煤炭、金属矿和石油天然气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IFRS样本,将加拿大与美国对应的行业公司作为FASB样本,分行业与我国的公司在实施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把握全球主要的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准则的现状、问题与借鉴,并充分考虑各现有准则对相关资产规范的不同,在平减因子的研究设计指标上推进了现有的国际比较研究设计。另外,结合我国的经济环境法制等制度背景,首次对我国实施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的保障机制作了研究。现有的研究仅涉及到美国公司在审计、公司财务特征等方面,而未涉及环境法制、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等背景因素,更谈不上对我国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的经济环境背景分析。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承担现实资产弃置义务的企业管理层,在确认资产弃置义务负债的决策机制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充分考虑到各类制度背景与管理层激励、独立审计、公司财务特征等因素,对我国采掘业上市公司中多数企业为什么不确认资产弃置义务负债进行了实证研究。

梁开岩[10](2012)在《实物期权在并购协同效应中的应用 ——以零售业并购为例》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零售行业打破了国营零售企业独家垄断的局面,确立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发展方式,至此,零售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市场形态,也基本走完了行业发展的第一阶段。近年来,在金融危机的余威下,零售商经过短暂的观望后,更是厚重发力,企业的信心和实力均有所提升,中外零售企业均加快了兼并收购的步伐,并购成为行业整合最重要的一种投资方式。要想成功实施并购重组,正确估算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价值,为支付合理的交易价格提供依据,是并购成功的关键。由于战略投资视角下的并购是一种高风险、不可逆的投资方式,投资环境存在多重不确定性,传统的折现现金流方法又很难满足这种应用条件,需要用实物期权方法进行修正。实物期权方法适合能够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作为折现现金流方法的有效补充,将管理弹性体现出的决策价值加总到投资项目的估值中,为投资决策提供了又一种可行的评价方法。本文主要讨论并购协同效应的定价问题。将企业拥有的并购机会看作一种看涨期权,应用期权定价方法分析并购协同效应所包含的期权价值。通过分析协同效应的含义和实物期权特性,对隐含在并购协同效应中的实物期权价值进行论证和总结,构建了估算隐性协同效应的实物期权定价模型,同时,运用折现现金流模型计算并购产生的显性协同效应价值。在此基础上,论证隐含实物期权价值目标企业资产价格。最后,本文结合零售业并购案例,利用实物期权思想对并购整合产生的协同效应价值进行预测和估算,检验实物期权估值方法在真实案例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对零售业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价值的估算与合理交易价格的确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信息披露将现四大新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息披露将现四大新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3)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治理、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
        1.2.2 盈余质量
        1.2.3 内部控制质量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线图
    1.4 研究贡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政党参与公司治理的文献回顾
        2.1.1 西方政党参与公司治理的文献回顾
        2.1.2 我国基于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的文献回顾
    2.2 盈余质量的文献回顾
        2.2.1 盈余管理的文献回顾
        2.2.2 财务重述的文献回顾
        2.2.3 盈余披露及时性的文献回顾
    2.3 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的文献回顾
    2.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制度背景与理论基础
    3.1 制度背景
        3.1.1 民营企业成立党组织现状
        3.1.2 民营企业成立党组织的历史沿革
        3.1.3 民营企业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3.2 理论基础
        3.2.1 代理理论
        3.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3.2.3 高层梯队理论
        3.2.4 资源依赖理论
第四章 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治理、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
    4.1 问题的提出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2.1 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
        4.2.2 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
    4.3 研究设计
        4.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3.2 变量定义与检验模型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回归检验结果与分析
        4.4.3 进一步研究
        4.4.4 稳健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治理、内部控制与财务重述
    5.1 问题的提出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1 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与财务重述
        5.2.2 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财务重述
    5.3 研究设计
        5.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3.2 变量定义与检验模型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
        5.4.2 回归检验结果与分析
        5.4.3 进一步研究
        5.4.4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治理、内部控制与盈余披露及时性
    6.1 问题的提出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1 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与盈余披露及时性
        6.2.2 内部控制与盈余披露及时性
        6.2.3 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盈余披露及时性
    6.3 研究设计
        6.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3.2 变量定义与检验模型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
        6.4.2 回归检验结果与分析
        6.4.3 进一步研究
        6.4.4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以及研究不足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惠而浦公司财务重述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财务重述动因研究
        1.2.2 财务重述影响因素研究
        1.2.3 财务重述经济后果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财务重述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财务重述概念界定
    2.2 财务重述相关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报酬契约理论
        2.2.4 内部控制理论
        2.2.5 审计独立性理论
第三章 惠而浦公司财务重述案例背景
    3.1 惠而浦公司概况
        3.1.1 公司简介
        3.1.2 股权结构
        3.1.3 组织结构
        3.1.4 财务状况
    3.2 惠而浦公司财务重述主要内容及后果
        3.2.1 财务重述情况
        3.2.2 财务重述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3.2.3 财务重述对公司经营的影响
第四章 惠而浦公司财务重述影响因素判别分析
    4.1 财务重述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1 企业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4.1.2 变量选取及模型设计
        4.1.3 描述性分析
        4.1.4 相关性分析
        4.1.5 回归分析
    4.2 惠而浦公司财务重述影响因素分析
        4.2.1 资本市场的压力与融资压力
        4.2.2 公司治理结构失效
        4.2.3 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4.2.4 外部审计监督乏力
第五章 惠而浦公司财务重述管理综合建议
    5.1 规范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5.1.1 优化股权结构
        5.1.2 提高董事会独立性
        5.1.3 完善监事会制度
    5.2 完善内部控制建设
        5.2.1 提高公司整体内控意识
        5.2.2 建立健全问责机制
    5.3 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尽责机制
        5.3.1 加强审计监督力度
        5.3.2 提高执业独立性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研究 ——理论建模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
        1.4.1 跨学科研究法
        1.4.2 案例分析法
        1.4.3 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法
        1.4.4 调查研究法
    1.5 研究思路及框架设计
    1.6 预期创新之处
    1.7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学奖及其声誉相关研究进展
        2.1.1 文学奖相关研究述评
        2.1.2 文学奖声誉相关研究述评
    2.2 声誉理论相关研究述评
        2.2.1 声誉概念界定
        2.2.2 声誉管理研究
        2.2.3 声誉测评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理论构念
    3.1 文学奖声誉的界定
        3.1.1 文学奖声誉的定义
        3.1.2 文学奖声誉定义的内涵
    3.2 文学奖声誉的特性
        3.2.1 积累的长期性
        3.2.2 存续的稳定性
        3.2.3 形成的综合性
        3.2.4 影响的广泛性
        3.2.5 价值的溢出性
        3.2.6 管理的制度性
    3.3 文学奖声誉的利益相关者
        3.3.1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3.3.2 文学奖声誉利益相关者网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构成因素
    4.1 声誉影响因素概述
    4.2 奖项身份因素
        4.2.1 奖项名称
        4.2.2 奖项历史
        4.2.3 奖励范围
        4.2.4 奖励强度
        4.2.5 奖励人数
        4.2.6 颁奖周期
    4.3 奖项管理因素
        4.3.1 评审制度
        4.3.2 颁奖规格
        4.3.3 宣传造势
        4.3.4 信息披露
    4.4 利益相关者因素
        4.4.1 颁奖机构
        4.4.2 获奖作家
        4.4.3 其他利益相关者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生成管理
    5.1 文学奖声誉管理的界定
        5.1.1 文学奖声誉管理的含义
        5.1.2 文学奖声誉管理的内涵
    5.2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生成机制与管理模型
        5.2.1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生成机制
        5.2.2 文学奖声誉管理模型
    5.3 文学奖声誉管理的实践环节
        5.3.1 准入管理
        5.3.2 过程管理
        5.3.3 后期管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效应表征
    6.1 奖励声誉影响力的共性效应
        6.1.1 增强效应
        6.1.2 马太效应
        6.1.3 晕轮效应
        6.1.4 时间效应
        6.1.5 整体效应
    6.2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经典化效应
        6.2.1 学术期刊接受
        6.2.2 学术论着接受
        6.2.3 学术会议接受
        6.2.4 研究课题接受
        6.2.5 官方体制接受
    6.3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资本化效应
        6.3.1 文学奖与出版经济
        6.3.2 文学奖与旅游经济
        6.3.3 文学奖与“周边经济”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实证测评
    7.1 测评方法与指标确立原则
        7.1.1 测评方法
        7.1.2 指标确立原则
    7.2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指数测评模型
        7.2.1 文学奖声誉影响因素结构模型
        7.2.2 判断矩阵的建立与一致性检验
        7.2.3 模型建构与赋值说明
    7.3 实证检验与分析
        7.3.1 样本来源及筛选
        7.3.2 描述性统计
        7.3.3 相关性分析
        7.3.4 定性分析
    7.4 国内外文学奖声誉影响力对比分析
        7.4.1 奖项身份特征指标对比分析
        7.4.2 利益相关者指标对比分析
        7.4.3 管理策略指标对比分析
        7.4.4 对策建议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语
    8.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8.2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8.3 本研究有待改进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国内外主要文学奖声誉影响力指数排行榜
附录2:中国文学奖项样本及基本信息
附录3:世界各国知名文学奖项样本及基本信息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之公允价值计量: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与意义
        1.1.1 研究问题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2.4 研究框架
    1.3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因素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述评
    2.2 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述评
    2.3 公允价值计量的其他经济后果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3.3 述评
    2.4 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2.4.1 国外研究现状
        2.4.2 国内研究现状
        2.4.3 述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制度背景与理论基础
    3.1 公允价值会计与房地产市场
        3.1.1 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历程
        3.1.2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的发展历程
        3.1.3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状况
        3.1.4 我国房地产市场与公允价值计量
    3.2 投资性房地产的相关规定
        3.2.1 范围与特征
        3.2.2 确认和计量
        3.2.3 市场要求
        3.2.4 估值技术规定
        3.2.5 信息披露要求
    3.3 相关理论基础
        3.3.1 契约理论
        3.3.2 有效市场理论
        3.3.3 决策有用观
        3.3.4 信号传递理论
        3.3.5 资本结构理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模式之运用描述
    4.1 两种计量模式的运用概况分析
        4.1.1 数量比较
        4.1.2 A+H股分析
        4.1.3 行业分布
        4.1.4 总体分析
    4.2 公允价值模式采用者的业绩分析
        4.2.1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4.2.2 首次采用与后期采用
    4.3 公允价值模式的信息披露
        4.3.1 估值类型及其技术信息披露
        4.3.2 担保贷款信息披露
        4.3.3 其他信息披露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选择的影响因素实证检验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3 研究设计与描述性统计
        5.3.1 模型设定
        5.3.2 研究变量定义
        5.3.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3.4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5 进一步分析
        5.5.1 产权性质对计量选择的影响
        5.5.2 企业规模对计量选择的影响
        5.5.3 市场化程度对计量选择的影响
        5.5.4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分析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1 公允价值及其变动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与可靠性
        6.2.2 估值类型对价值相关性的影响
    6.3 研究设计与描述性统计
        6.3.1 模型设定
        6.3.2 研究变量定义
        6.3.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3.4 描述性统计分析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
        6.4.2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6.4.3 估值类型对公允价值及其变动损益的影响
    6.5 进一步分析
        6.5.1 产权性质对公允价值及其变动损益的影响
        6.5.2 企业规模对公允价值及其变动损益的影响
        6.5.3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模式与债务融资分析
    7.1 引言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2.1 不动产抵押贷款
        7.2.2 公允价值计量与投资性房地产抵押贷款
    7.3 研究设计与描述性统计
        7.3.1 模型设定
        7.3.2 研究变量定义
        7.3.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7.3.4 描述性统计分析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7.4.1 回归结果及分析
        7.4.2 内生性问题
    7.5 进一步分析
        7.5.1 产权性质下的公允价值计量与债务融资
        7.5.2 大股东持股、公允价值计量和债务融资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建议和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完善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8.2.2 健全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体系
        8.2.3 提升资产评估市场的服务质量
    8.3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7)沪港通投资手册(论文提纲范文)

编者按
纯港股
红筹股
中资民营股

(8)上市公司收购中的新型法律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收购”的法律界定问题
    (一)“收购”的法律含义
    (二)投资者取得一上市公司股份比例低于30%但成为第一大股东的情形是否构成收购和适用《证券法》第98条规定问题
        1.国通管业案例
        2.深国商案例
    (三)收购完成时点的认定问题
二、股权分布退市标准问题
    (一)我国股权分布退市标准制度的历史演进
        1.第一阶段:上市公司股权分布退市条件具体标准的空白期(1990年12月~2006年8月)
        2.第二阶段:上市公司股权分布退市条件具体标准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期(2006年8月至现在)
        (1)新《证券法》第50条规定是初始上市条件而非持续上市条件,在上市公司退市问题上不能再以《证券法》第50条规定的“公开发行股份”占比作为衡量股权分布的标准
        (2)持续上市的股权分布标准须与上市公司收购相衔接
        (3)借鉴境外成熟市场的成功经验,由证券交易所按照《证券法》的授权规定股权分布的具体标准
        ①因股权分布发生变化不具备上市条件被停牌1个月后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②实施退市风险警示6个月后被暂停上市
        ③被暂停上市6个月后被终止上市
    (二)与股权分布退市标准有关的监管案例
        1.苏泊尔案例
        2.京威股份案例
三、“一致行动人”的法律界定问题
    (一)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是否适用“一致行动人”问题
    (二)关于配偶、兄弟姐妹等近亲属是否界定为“一致行动人”问题
        1.阳光城案例
        2.亚夏汽车案例
    (三)控股股东通过协议与其他投资者达成“一致行动”后解除“一致行动”协议的时间间隔问题
        1.鄂武商案例
        2.太平洋案例
        3.*ST浩物案例
        4.IPO公司案例
四、强制要约收购与要约豁免问题
    (一)国有股协议转让中对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化的认定问题
        1.转让双方属于同一级地方政府所有或者控制
        2.转让双方属于同一国有控股集团所有或者控制
        3.转让双方为国有控股集团和该集团在境外设立的全资控股子公司
        4.收购人与出让人处于不同省份或者分属于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所有或者控制
    (二)“国有资产无偿划转、变更、合并”中的“无偿”认定问题
    (三)“上市公司面临严重财务困难”的认定问题
    (四)有关要约豁免申请的条款发生竞合时的处理问题
    (五)发行股份认购资产涉及的要约豁免问题
    (六)外资企业直接或间接收购境内上市公司,触发要约收购义务或者申请要约豁免问题
    (七)相关违规收购案例
        1.金马集团案例
        2.延边公路案例
        3.长征电器案例
        4.国通管业案例
五、权益变动报告书和收购报告书的披露时点问题
    (一)权益变动报告书和收购报告书的披露时点
    (二)当持股5%以上的股东减持股份累计未达到5%,但减持后其持股已突破(低于)5%时是否需要披露问题
        1.常发股份案例
        2.九阳股份案例
        3.新时达案例
六、上市公司收购中的股份协议转让问题
    (一)IPO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所持股份的转让
        1.中钢天源案例
        2.光迅科技案例
        3.福星晓程案例
    (二)IPO公司上市后三年内控股股东所持股份未发生转让但通过定向增发实现大股东变更问题
    (三)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完成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所持股份的转让
    (四)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完成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所持股份的转让
七、投资者违规超比例增持或者减持上市公司股份问题
    (一)通过证券交易所竞价交易系统违规超比例增持或者减持上市公司股份
        1.“茂业系”公司超比例增持三家上市公司案例
        2.青海华鼎案例
        3.东源电器案例
    (二)通过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违规超比例增持或者减持上市公司股份
        1.中核钛白案例
        2.深赤湾B案例
    (三)持股30%以下的投资者通过竞价交易系统或者大宗交易系统违规超比例增持上市公司股份
        1.30%的计算问题
        2.持股30%以下的股东违规增持股份的处理问题
        (1)疏忽增持下的处理方式
        (2)恶意增持下的处理方式
八、持股30%以上的投资者继续增持股份的信息披露问题
    (一)增持前投资者已经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情形
    (二)增持前投资者不是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情形
九、实际控制人与控股股东之间的主体被注销或者变更是否要履行要约豁免和信息披露义务问题
    (一)中间层主体被注销或者发生变更涉及所持上市公司股份过户的情形
    (二)中间层主体被注销或者发生变更不涉及所持上市公司股份过户的情形
        1.潍柴重机案例
        2.盐田港案例
十、特殊机构投资者持股变动的信息披露和交易限制问题
    (一)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1.信息披露
        (1)委托投资持股变动的信息披露
        (2)国有股转持过程中的信息披露
        2.短线交易限制
    (二)证券投资基金
        1.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
        2.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计划
    (三)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
    (四)境外BVI公司
    (五)中国证券金融公司
        1.关于信息披露问题
        2.关于要约收购问题
    (六)融资融券
    (七)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
        1.金智科技案例
        2.骅威股份案例
    (八)券商理财产品与私募理财产品
        1.券商理财产品
        2.私募理财产品
        3.相关监管案例
        (1)长盈精密案例
        (2)上海丰润案例
        ②“中融国际信托有限公司——融裕25号”账户

(9)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与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准则的制定
        1.2.2 实施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的整体情况
        1.2.3 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对公司财务的影响
        1.2.4 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与盈余管理
        1.2.5 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的公共政策意义
        1.2.6 国内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现状研究
    2.1 现有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准则概述
        2.1.1 美国的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准则
        2.1.2 IASB的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准则
        2.1.3 我国的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准则
        2.1.4 其他国家的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准则
    2.2 现有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准则的差异研究
        2.2.1 FASB和IASB的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准则差异研究
        2.2.2 我国与IASB的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准则差异研究
        2.2.3 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准则差异的背景研究
    2.3 现有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准则研究的启示
    2.4 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准则实施现状研究
        2.4.1 与资产弃置义务有关的行业样本选择
        2.4.2 关键分析指标设计
        2.4.3 实施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整体情况分析
        2.4.4 实施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2.4.5 计提资产弃置义务负债金额比例的非参数检验
    2.5 实施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现状研究的启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理论框架研究
    3.1 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理论基础
        3.1.1 财务会计基础理论
        3.1.2 环境经济学理论
        3.1.3 现值理论
        3.1.4 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理论
        3.1.5 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的理论框架结构
    3.2 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目标
        3.2.1 基于资本市场发展程度的分析
        3.2.2 基于资产弃置义务特征的分析
        3.2.3 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目标定位
    3.3 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假设基础与信息质量要求
        3.3.1 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假设
        3.3.2 权责发生制基础及其扩展
        3.3.3 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信息质量要求
    3.4 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的确认原理
        3.4.1 会计确认的一般原理
        3.4.2 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的负债确认
        3.4.3 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确认的联动效应
    3.5 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的计量原理
        3.5.1 会计计量的一般原理
        3.5.2 资产弃置义务负债的计量原理
    3.6 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的信息披露方式原理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的确认研究
    4.1 现实资产弃置义务的确认标准
        4.1.1 资产弃置义务的范畴
        4.1.2 我国与资产弃置义务有关的法律法规
        4.1.3 资产弃置义务的触发事件
        4.1.4 资产弃置义务构成要件
        4.1.5 资产弃置义务的现实义务判断标准
    4.2 资产弃置义务负债的确认
        4.2.1 资产弃置义务负债的界定
        4.2.2 资产弃置义务负债的确认标准
        4.2.3 弃置义务保证金与资产弃置义务负债的确认
    4.3 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中其他项目的确认
        4.3.1 资产弃置义务成本资本化与费用摊销的确认
        4.3.2 增加费用的确认
        4.3.3 资产弃置义务履行阶段的会计确认
    4.4 案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的计量研究
    5.1 资产弃置义务负债的初始计量
        5.1.1 资产弃置义务负债初始计量总体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5.1.2 未来现金流量构成项目的选择
        5.1.3 未来现金流量计价假设
        5.1.4 未来现金流量在金额和时间不确定下估价方法的选择
        5.1.5 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的确定
        5.1.6 资产弃置义务负债初始计量的特殊情况考虑
    5.2 资产弃置义务负债的后续计量
        5.2.1 因时间推移产生的负债增加和增加费用的计量
        5.2.2 对资产弃置义务负债现值估计修正的调整
    5.3 资产弃置义务成本资本化金额的调整
    5.4 案例分析
        5.4.1 未发生估计调整的案例
        5.4.2 发生估计调整的案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的信息披露研究
    6.1 现行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6.1.1 会计报表表内披露存在的问题
        6.1.2 会计报表附注披露存在的问题
        6.1.3 表外披露存在的问题
    6.2 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信息披露的原则要求
        6.2.1 重要性原则
        6.2.2 成本效益原则
        6.2.3 多种形式披露的原则
    6.3 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的信息披露主要内容
    6.4 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的信息披露方式
        6.4.1 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信息的会计报表表内列示
        6.4.2 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信息的会计报表附注披露
        6.4.3 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信息的表外披露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实施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的保障机制研究
    7.1 建设实施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保障机制的意义
    7.2 决策机制与研究假设
        7.2.1 决策机制
        7.2.2 研究假设
    7.3 研究设计
        7.3.1 样本选择
        7.3.2 数据来源
        7.3.3 检验模型与变量说明
    7.4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7.4.1 描述性统计
        7.4.2 回归结果
        7.4.3 稳健性检验
    7.5 我国实施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的保障机制框架建议
        7.5.1 加强我国与资产弃置义务有关的环境法制建设
        7.5.2 政府环境治理与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监管同步推进
        7.5.3 引导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专业化发展
        7.5.4 加强对特定企业的监管
        7.5.5 基于税法优惠政策的激励机制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局限性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实物期权在并购协同效应中的应用 ——以零售业并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论文的研究思路
        一、 论文研究的问题和目的
        二、 论文的研究方法
        三、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理论综述
    第一节 协同效应理论综述
    第二节 金融期权理论综述
        一、 金融期权理论综述
        二、 B-S 期权模型及其基本假设
    第三节 实物期权概述
        一、 实物期权理论综述
        二、 实物期权的含义
        三、 实物期权的分类
        四、 实物期权的价值分析
    第四节 金融期权和实物期权的基本特征
        一、 金融期权的基本特性
        二、 实物期权的基本特性
第三章 运用实物期权量化并购协同效应
    第一节 并购产生协同效应的因素分析
        一、 协同效应的含义
        二、 协同效应的分类
    第二节 影响协同效应的因素分析
        一、 协同效应的机会识别
        二、 并购整合
    第三节 并购中隐含的实物期权分析
        一、 协同效应的实物期权分析
        二、 并购包含的实物期权分析
    第四节 实物期权理论在计算并购协同效应方面的应用
        一、 目标企业的价值
        二、 应用实物期权估算协同效应的计算模型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我国零售业并购概述
        一、 我国零售业并购现状
        二、 我国零售业并购发展趋势
        三、 我国零售行业并购活动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广百股份并购新大新案例分析
        一、 并购双方企业介绍
        二、 并购动因与潜在的协同效应分析
        三、 并购过程简介
        四、 并购协同效应和交易价格的估算
        五、 案例小节
第五章 结束语
    第一节 论文总结
    第二节 论文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信息披露将现四大新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日石化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比研究 ——以中石化和三井化学为例[D]. 胡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1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治理、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D]. 孙诗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4]惠而浦公司财务重述影响因素研究[D]. 冀丽娜.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5]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研究 ——理论建模与实证分析[D]. 刘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6]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之公允价值计量: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D]. 周晓惠. 中央财经大学, 2015(12)
  • [7]沪港通投资手册[J]. 《股市动态分析》研究部. 股市动态分析, 2014(41)
  • [8]上市公司收购中的新型法律问题探析[J]. 邱永红. 证券法苑, 2013(01)
  • [9]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研究[D]. 许松涛. 中南大学, 2012(12)
  • [10]实物期权在并购协同效应中的应用 ——以零售业并购为例[D]. 梁开岩.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01)

标签:;  ;  ;  ;  ;  

信息披露四大新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