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M和CDMA的区别

GSM和CDMA的区别

一、GSM和CDMA的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田雨欣[1](2020)在《制度创业理论视角下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标准竞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与技术演进的不断发展,技术标准竞争已经不再单单以国家作为主导力量,市场与企业逐渐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获得技术标准优势地位,各企业、政府部门及其他行动者积极利用资源采取行动,配置、协调资源以改变现有制度环境,推动制度向更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发展。本研究首先基于Web of Scienc核心合集数据库19902019年发表于技术管理领域顶级期刊的关于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标准的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并将已有文献划分为规制理论、技术管理、产业组织和战略管理四个理论视角。经过文献梳理,本研究发现,现有相关文献大多聚焦于技术标准竞争过程中企业如何受到外部环境如政府、市场、标准委员会的影响,对于企业在标准竞争过程中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文献相对较少。制度创业视角关注行动者如何利用资源改变环境以满足自身利益,尤其适合弥补移动通信行业现有理论视角的不足。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制度创业理论视角,对中国移动通信行业TD-SCDMA与TD-LTE技术发展与标准竞争过程进行了案例研究。其次,在对中国3G技术研发背景与大唐电信面临的挑战的相关分析基础上,本研究回顾了制度创业理论的核心概念:合法性、制度创业行为和制度创业模型。通过将大唐电信公司推动TD-SCDMA成为中国3G技术标准之一所采取的制度创业行为及策略进行阶段性划分,选取了推动制度创业进程的关键事件,并参考其他学者关于制度创业的相关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制度创业三阶段模型。该模型将大唐电信的制度创业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制度创业准备阶段、制度创业能动变化阶段及制度再生阶段。进一步地,本研究通过分析4G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中TD-LTE合法性确立验证了该制度创业三阶段模型。最后,上述案例分析证实了制度创业理论可以适用于分析技术标准这一特殊“制度”的产生。本研究经过案例分析与模型建立得出以下结论:(1)制度创业动因与情境影响制度创业者行为方式;(2)新制度产生是不同行动者共同推动的结果;(3)新制度不一定代表行业效率最优解,而且制度创业者也并不一定是新制度下的最大受益者。本研究结论为政府及企业在未来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标准竞争提供了一定的决策参考。

黄梅玲[2](2019)在《基于动态标准网络的企业竞争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移动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5G技术也在迅速发展,国际厂商均在争夺5G市场上的主导权,而移动通信行业标准的制定有助于推动我国占据话语权,提升我国在移动通信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力。标准之间的引用关系反映了标准之间的知识关联,标准起草单位参与标准制定以及它们之间的合作均反映了其在市场中的地位,因此为了解我国移动通信行业标准发展的现状,技术的发展方向、企业在标准制定中地位的变化以及参与标准制定对企业的影响等方面,有必要对标准之间的引用关系及其起草单位进行分析研究。现有研究中大部分是分别对移动通信行业标准引用关系和标准起草单位合作关系进行研究,较少将标准引用关系与起草单位合作关系联系起来。本文引入复杂网络和层次分析法对移动通信行业标准引用关系与起草单位合作关系进行综合研究。本文以1250项移动通信行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及其223家标准起草单位为样本,在此基础上构建移动通信行业标准引用网络和标准起草单位合作网络这样的双层网络。通过对网络结构的分析,发现这两个网络均具有无标度特性,标准引用网络没有小世界特性,而起草单位合作网络具有小世界特性;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标准进行排序,发现移动通信行业的核心标准;通过对起草单位的分析,发现在移动通信行业中对于标准而言较为重要的起草单位以及制定标准对起草单位的影响;通过对移动通信行业双层网络进行时间推移和技术分类,发现核心标准与起草单位的动态变化。基于各网络的分析结果,本文总结性地提出了我国移动通信行业中的孤立标准较多,但在逐步减少、各网络整体密度偏低、核心起草单位较固定等结论。根据这些结论,结合移动通信行业标准化相关知识,提出重视发展核心标准和核心起草单位、引导孤立标准融入网络、适当增加标准之间引用、加强各起草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各起草单位参与标准制定等建议,为我国移动通信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刘龙海[3](2019)在《GSM-R系统电磁环境干扰分析及防护》文中研究表明铁路在我国建设富强民主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高铁战略的实施与推进,目前我国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高铁技术体系,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现代化铁路装备技术水平的国家之一。但日益频发的电磁环境干扰问题仍对列车的行车安全构成威胁,为了使GSM-R系统能有一个良好的电磁环境,确保列车能够安全、可靠的运行,对GSM-R系统电磁环境干扰进行研究分析,找到相应的保护措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干扰的存在是GSM-R系统电磁环境变差的主要原因,当干扰超过一定限值时就会影响到GSM-R系统正常工作,轻则导致列车降速,重则影响行车安全。本文通过分析GSM-R系统电磁环境干扰的来源,并根据干扰的性质,针对不同的干扰类型,结合具体的技术指标进行研究分析,得到相应的保护措施,避免或减小干扰对GSM-R系统造成的影响,确保列车行车安全。针对系统内部干扰,本文通过对频率复用过程中容易引发的同频干扰和邻频干扰进行分析计算,得到不同信道传播环境下频率复用的条件和在不同网络覆盖方式下减少邻频干扰影响的保护措施;通过对弱场区引入直放站后容易引发的上行噪声干扰和同频多径干扰进行建模分析计算,得到避免干扰造成影响的直放站设置条件;为了提高GSM-R系统自身的抗干扰能力,在考虑列车异常切换的条件下,将频率分配过程中的同信道约束、邻信道约束和共址约束条件进行了综合约束,利用模拟退火算法使GSM-R可用于分配的19频道最大化满足相隔一个小区的频率间隔不小于400kHz,同时根据组合优化结果,结合网络的覆盖方式,将各频道进行配置,所得的频率配置方案提高了组网频道利用率和GSM-R系统自身抗干扰能力。针对系统外部干扰,本文首先根据系统共存时的电磁兼容标准,分析计算出各公众通信系统与GSM-R系统共存时的保护区;由于公众GSM900系统的阻塞干扰和互调干扰很容易对GSM-R系统造成影响,分别需要722m和3.2km的保护距离,然而在高铁沿线已建的基站中,公众通信运营商为满足客户通信需求,绝大部分基站没能满足保护距离要求,容易对GSM-R系统造成干扰影响,针对GSM900引起的阻塞干扰,本文结合GSM-R系统接收机的性能指标和GSM900基站实际距铁路的距离,分析计算出不同距离下GSM900基站发射功率应满足的条件;针对GSM900系统引起的互调干扰,本文根据干扰的性质,分析计算出GSM900系统自身的互调产物组合和与GSM-R系统产生的互调产物组合,结合我国频段的使用情况,得到相应的保护措施,避免干扰对GSM-R系统造成影响。

邵达隆[4](2018)在《中国联通移动通信业务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联通”)是一家综合电信业务运营公司,提供包括移动通信、国际国内长途通信、数据通信、互联网和寻呼在内的多种电信业务。截至2017年底,该集团拥有约6000万本地电话用户,约7654万固网宽带用户,约2.84亿移动出账用户,其中4G用户约1.75亿户。本文运用战略管理理论,SWOT、PEST、BCG、产品-市场矩阵等战略工具,对中国联通的主要业务—移动通信业务(CDMA与WCDMA)进行了详细地研究。研究表明:1.2002-2008年期间,中国联通对CDMA的定位混淆,导致CDMA业务退出市场。2002年,中国联通定位CDMA占领高端市场,GSM维持低端市场。2005年,CDMA为中国联通带来了33.7%的总收入,表明定位正确。然而2004-2005年,中国联通决定CDMA与GSM业务并行发展。2006年,中国联通提出打造GSM业务高端产品,导致2005年至2007年间,CDMA和GSM出现互相争夺客户的问题。研究认为中国联通应对CDMA业务采取产品开发的战略,向既有用户提供新产品,向既有GSM业务用户提供CDMA业务及相关产品。2.2009-2015年期间,中国联通在3G年代对WCDMA的定位正确,但对4G时代到来的估计不足,特别是在2010-2012年间,没有将4G技术的商用对3G网络的威胁纳入考量,致使中国联通在4G牌照颁布后仓促应对。研究认为中国联通应对WCDMA业务采取集中化和多元化战略,将市场推广向新用户(年轻用户与校园用户),并在市场巩固后对旧用户的遗留业务进行代换。3.2015-2017年期间,中国联通对4G业务定位较为合理。低价与差异化并存的策略是正确的。研究认为中国联通应对4G业务采取集中化和多元化战略。4.CDMA业务的一致性较差,WCDMA业务的一致性较好。CDMA业务的战略协调性较差,WCDMA业务的战略协调性较好。CDMA业务和WCDMA业务中十分重视相关战略的战略可行性。中国联通的CDMA和WCDMA业务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但是缺乏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业务优势的能力。因此,CDMA和WCDMA业务的业务优势缺乏。而该公司在4G业务运营过程中体现的战略一致性和协调性均比过往业务有较大的改善。本文通过对中国联通的CDMA,WCDMA以及4G业务战略决策进行研究,评估其战略决策的得与失。不仅有助于中国联通总结自身战略决策的经验教训,而且也能为中国联通以及其他电信企业在面对当前技术环境变化下的战略决策提供借鉴和帮助。

谢文武[5](2018)在《无线通信多模终端的通用接收机结构与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早期的模拟1G无线移动通信,发展到现在的数字2G、3G、4G和正在研发的5G,无线移动通信走过了 30多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升级换代,无线通信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并正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由于历史和技术的原因,目前2G/3G/4G标准同时在运行。这些不同代的标准存在很大差别,标准的差异导致基站、手机终端及运营商的不同,这些因素为人们购买和使用手机、变换运营商等都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能满足多运营商、多通信标准的手机,即通常所称的多模终端,应运而生。早期的多模终端大多采用独立多模块方式,每一模块仅支持一种标准,导致此类多模终端具有面积大、功耗大和成本高等缺点。采用SiP(System In Packet)或SoC(System On a Chip)技术研发出的单芯片式多模终端,采取芯片集成或IP(Intellectual Property)核集成的方式,虽然可以部分缓解上述这些缺点,但是仍在芯片面积与功耗方面不理想。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芯片设计之初,在算法层面解决各模式之间不同算法的融合问题。为此各研究机构和企业在射频芯片及其前端电路做了大量研究,以减小多模终端射频部分的复杂度和成本。然而,接收机后端解调模块仅有较少的研究,且仅限于两个标准之间的融合。为了进一步减小多模芯片的算法实现复杂度,进而减小芯片面积和降低功耗,本文提出一种通用接收机均衡器结构和信道估计结构,旨在适用于所有时域系统并与频域系统共享部分硬件加速器模块,并满足多模系统不同业务信道对不同时间紧急程度的需求;同时也提出了适合上述通用结构的算法,该算法围绕多模终端接收机后端的解调部分(包括信道估计、均衡器和干扰消除等模块)的任务,针对多小区和/或多用户场景中遇到的多小区/用户干扰消除问题,重点研究了多模结构下的信道估计算法、信道均衡算法和部分算法的优化。论文的主要创新工作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1)针对多个标准的帧结构和多址接入方式不同,导致需要多种不同的均衡算法,本文提出了一种适合时域多模(GSM/EDGE/CDMA/TD-SCDMA/CDMA2000/WCDMA)的通用接收机均衡器结构,该结构采用 JMMSE-DFE-OSR(Joint multi-cell/user 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Decision Feedback Equalizer-Oversample Rate)/Notch-IC-RAKE(Notch-Interference Cancel-RAKE)的自动切换方案。该方案能较好的满足多个标准,支持单用户和多用户解调,且在性能方面除了个别场景稍有恶化,其他场景均优于单模系统性能。依据不同的信道多径场景、不同信号质量、不同调制方式等条件,可在JMMSE-DFE-OSR和Notch-IC-RAKE之间进行切换,以获得更优的系统性能。而针对不同控制信道对时间响应和性能的不同需求,可在RAKE和Notch-IC-RAKE之间进行切换。因此,该自动切换方案能增加系统性能的鲁棒性。通过采用该接收机均衡器结构及其相应算法,能很好的降低多模系统的算法整体复杂度。2)针对多个标准的帧结构不同,导致信道估计算法的差异,本文提出了一种适合时域多模接收机信道估计结构及通用信道估计算法。该算法可以通过配置不同的参数,如相关长度、小区个数等,来达到支持多种模式的能力。另外,针对有多小区需求的模式,可以较容易地对该算法进行扩展,以达到支持多小区信道估计的能力。该算法采用迭代方式来替换传统的矩阵求逆方法,以获得更低的实现复杂度;此外,为了提高估计精度和加快迭代收敛速度,该方案将射频部分的滤波器和成型滤波器系数当成己知部分参与估计。该方案在性能方面与单模的性能相当;在复杂度方面,复杂度有较大程度的降低。3)考虑4G频域模式与其他时域模式的融合,提出一种共享FFT/IFFT等模块以减少硬件资源的融合方案。同时提出一种针对4G的非码本预编码方案。4G是频域模式,从物理层算法角度,4G与时域系统做到真正融合比较困难,只能与时域模式共存。为了进一步减少硬件资源,本文采用了如下融合方案:将上述JMMSE-DFE-OSR均衡器在频域上实现,以达到与4G共享FFT/IFFT模块。此外,其他硬件加速器模块也可以共享,例如CORDIC等子模块。本文还研究了在TD-LTE系统中的预编码,提出了一种以最小化字符差错率上界作为优化准则的非码本预编码设计方案,该方案可以保证非码本预编码算法的快速收敛,且保持较低的计算复杂度。将本文提出的通用算法采用MATLAB、C++和FPGA实现了其浮点、定点平台,并与原单模系统进行了性能和复杂度两方面对比、分析与评估。分别与每一种单模的复杂度相比,除GSM外,每一种模式的复杂度均有提高;但是与其他多模方案先比,整体复杂度明显降低。从系统性能来看,仿真结果显示:与单模相比,在灵敏度场景下,TD-SCDMA性能有轻微恶化,GSM性能损失较大,但是依然能较好的满足GSM协议性能要求。在其他模式和场景下,各模式性能均有明显提升。实验与仿真结果表明,该通用多模方案能满足各模式协议性能要求,大大降低了多模芯片的复杂度,进而减少了多模芯片的成本和功耗。本文提出的多模结构为芯片厂商提供了一种低成本、低功耗的多模终端解决方案,同时为相关的研究提出一种新的思考方向。

邓云升[6](2017)在《多运营商多标准基站共站选址技术研究及建设方案设计》文中提出随着工信部对国内LTE网络商用牌照的逐步发放,各运营商加快加大了LTE网络建设的步伐和投入力度,以LTE技术为标志的4G网络已经正式进入商用市场,伴随着初期试运营的简单业务体验结束,在后续的正式商用过程中将面临现网2G/3G体制网络与新建的LTE网络共同运营、协同发展的问题,这是国内三大运营商都面临的难题,这个问题将涵盖:如何协调发展2G/3G/4G三张网络的用户规模,如何在这三张网络中部署业务,如何保证用户在这多张网络中的使用体验。其中,如何在现有网络的基础上,快速、集约地部署4G网络,保证多张网络间用户使用体验,是运营商关注的重中之重,也关系到国家关于未来信息化一系列兴国战略(如移动互联网、智慧城市等)部署的实施。针对三种制式网络的技术特性差异,从覆盖和容量差异入手,分析三种制式网络的共建共享策略和最佳覆盖模式,并结合建设场景和现有制式设备的性能,分析2G/3G/4G网络并存发展下最优的建站模式,主要内容如下:1、多制式系统网络基站共址建设背景下的技术可行性,本文对多运营商系统的各种制式进行了分析,对不同系统的基站需求进行了融合和分析;2、通过对共址干扰分析、覆盖性能差异、切换性能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确定了共站址建设各类塔型的选择。3、为保障多运营商共站址的建设,本文对共站址建设需要的配套电源、机房空间等做了分析和研究。4、实施建设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包括与2G/3G/4G网络现状的结合考虑,与城镇化规划相结合的建设场景考虑。未来的无线网络技术将向着更加灵活、更加便捷的无线接入点(基站)建设方向演进,通过使用异构网络和载波聚合技术,运营商可以灵活的按区域需求部署不同容量的无线网络覆盖;通过使用协同技术,运营商可以放宽无线网络规划和基站建设对蜂窝网络拓扑的要求,降低小区间干扰,提升边缘吞吐量;通过自组织自优化网络SON技术,运营商可以实现网络规划、配置和优化过程的自动化。相比2G/3G时期网络建设中三个过程相互独立执行,相互制约,在当今4G网络及其演进网络通过更加先进的无线接入系统可以支持对三个过程的联动调整,降低彼此之间的约束,

秦奇[7](2017)在《面向地铁的移动通信多系统室内覆盖方案设计与仿真》文中研究说明用户在使用移动业务时的地点分布很不均衡,虽然基站都是建设在室外,但业务却通常发生在室内。多系统室内覆盖的原理是将多个运营商的不同制式移动网络信号通过多级合路器或一个宽频合路器合路后通过室内的天馈系统分布到室内各个区域,从而让用户在室内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移动通信业务。地铁的快速发展以及地铁场景的特殊性,使得对地铁内移动通信覆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以加入LTE后的移动通信多系统室内覆盖为基础,针对地铁场景的多系统覆盖方案进行分析和设计。通过最小耦合损耗计算法对加入LTE后的多系统合路可行性进行了验证并提出对应的理论隔离度要求;结合工程实际设计出满足隔离度要求的多系统地铁覆盖方案,通过仿真的方式对无法测试的MIMO方案进行验证,通过测试的方式对实施方案进行验证。本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对移动通信中的相关基础知识进行梳理。从信源和和分布系统两个维度对室内覆盖技术进行了介绍。为了便于多系统干扰分析,在信源方面主要介绍了2G-GSM系统,3G-CDMA系统、WCDMA系统,4G-LTE系统相关技术及理论。同时重点对LTE系统涉及的新技术进行介绍。分布系统方面则根据分布系统主要构成器件进行分类,同时对目前出现的新型分布系统也进行了介绍。然后对多系统隔离度重点进行分析,干扰隔离度分析是多个系统能否进行合路覆盖的基础。通过对干扰形成的原理梳理,确定采用最小耦合损耗计算法进行干扰分析。干扰分析在多系统室内覆盖现状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加入LTE系统后的干扰情况,分析得出加入LTE系统后的多系统合路仍然可行并给出了加入LTE系统后各系统相应的隔离指标。最后在多系统室内覆盖可行的基础上进行地铁多系统覆盖方案的设计。基于第三章的结论,结合第二章中LTE关键技术,针对地铁覆盖场景下的覆盖方案进理论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采用泄漏电缆的地铁多系统室内覆盖方案设计,并在工程结束后对设计方案的性能进行测试验证。由于工程实施中并未采用MIMO技术方案,因此采用了仿真的方式对MIMO方案的性能进行验证。

贾鑫[8](2017)在《多制式基站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移动通信网络覆盖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移动网络基站建设规模不断增大,每年新增基站数量达百万级之多。然而在实际的基站建设和后期维护过程中,由于种种主观或客观原因导致部分地区存在基站分布信息不准确甚至缺失的问题,而这一问题也不可避免的对基于基站定位的位置服务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因此,拥有一种专用的可获取目标区域真实基站分布信息的技术手段具有较高的实际意义。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设计并实现了多制式基站信息采集系统,以实地采集和集中处理为基本模式,为基站定位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本文深入研究了各制式的基站信息采集原理,总结分析了现有各类基站信息采集技术手段及其优势和局限性。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设计实现了一套专用的多制式基站信息采集系统。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系统总体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本文将整个系统设计为前后分离的两部分,以Android智能手机为硬件平台实现信息采集,通过后台搭建服务器的方式实现采集数据的集中处理和持久化保存。针对基站覆盖边界提取难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四叉树栅格的基站覆盖边界提取算法,在实现边界快速检测的同时,有效降低了相关数据的计算量。2.信息采集终端的设计与实现。信息采集终端包含基站信息采集、位置信息采集和数据上传三个模块,三个模块相互协作实现原始数据的采集。基站信息采集模块主要负责采集基站的特征信息,位置信息采集模块主要负责GPS信息的采集,数据上传模块则负责将前两个模块采集的原始数据以规定的格式封装上传。此外,还设计实现了信息采集终端的前端页面,为用户提供采集信息和设备运行状态的显示。在信息采集终端设计实现完成后对其进行了功能测试,验证了兼容性和可用性。3.数据处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数据处理平台主要包括用户登录、数据处理、信息查询、用户管理四个模块。用户管理和用户登录模块主要为数据处理平台提供一套安全访问和权限管理机制,信息查询模块则以报表和电子地图结合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最终结果的可视化。数据处理模块是整个数据处理平台的核心,主要负责对上传数据的解析、分类、提取和入库,其采用核心提取算法封装后调用的方式,保证系统良好的可扩展性和松耦合性。最后,本文对所设计实现的多制式基站信息采集系统进行了模块测试和集成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可满足课题要求,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王闯[9](2017)在《基于移动通信的灾后搜救侦测站基带算法研究》文中认为目前为止,自然灾害仍是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整个灾区中受困人员数目和位置是救援工作的关键一步,而现有搜救设备难以满足这种大范围的搜救任务。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台信号则可作为一种有效的间接搜救资源。研究者已对GSM信号在灾后环境下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然而,因CDMA信号具有高度的保密性特点,国内外对其在灾后环境下的研究较少。本文结合基于CDMA移动通信的灾后搜救技术成果较少的研究现状,设计了一套适用于灾后搜救的系统方案,并针对系统方案中的各个模块做了详细的分析。依托此系统方案,本文重点对灾后搜救侦测站基带处理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灾后复杂环境下,受困人员未能接打电话的问题,提出了采用R-ACH信号作为侦测站测量信号的方案,并针对R-ACH信号的较长伪码周期性与强突发性以及侦测站本地复制载波与接收信号载波呈现的差异性,而造成信号漏捕率较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基站信号辅助的并行频率捕获方法,通过持续监听同步信道与寻呼信道,完成本地伪码的设计与捕获时刻的估计,降低了侦测站的信号漏捕率。针对移动台号码已知和未知两种情况分别进行了信号捕获方案设计,并对此做了深入的性能分析和实际信号的测试验证。(2)、针对R-ACH信号接入消息体由于符号扩频倍数较小而造成灾后环境下信号跟踪性能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接入前缀辅助的EKF跟踪环路,并进行了性能分析及实际信号的性能测试。(3)、针对基带算法有效性测试的问题,设计了测试系统的架构和实物搭建的方案,并在模拟灾后环境下进行了信号采集及算法性能的测试与验证。针对基带处理算法的流程,最后设计了侦测站基带硬件的实现方案。

崔隽[10](2016)在《基于WLAN室内分布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的不断发展,无线数据业务量出现爆发式增长,移动运营商的2G/3G网络总体利用率逐步攀升,给蜂窝网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并且移动网络制式不断演进,智能手机高度普及以及基于无线通信的应用程序大量涌现,人们不仅对室外无线通信有较高的用户体验要求,而且对室内环境中的无线通信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工程中,覆盖楼宇的布线管道、设备布放场点等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投资成本,避免重复建设,所以使得室内分布系统合路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越发突出。解决建筑物的深度覆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设室内分布系统,论文从室内分布系统的技术介绍入手,分析了现阶段室内分布系统的需求,重点阐述了室内分布系统的概念,通过介绍室内分布系统的组成、分类、常用设备、信号源等内容详细分析了信号源的选取原则,室内分布系统信号分布的基本方法以及各分布方式的适用场景和主要优缺点。本文在探讨WLAN室内分布建设方案基本理论的同时,重点对WLAN室内分布合路系统的设计进行了说明,并以常州市体育馆会展中心为例,分析了 WLAN设计信号覆盖点的选择,并根据IEEE802.11系列WLAN的基本技术和接入用户的数量对会展中心的室内分布区域进行话务量分析及频率规划。基于室内分布的原则,根据现场勘测,分析并阐述了室内分布系统的设计要求、覆盖预测、边缘场强、重要区域的覆盖、信号源的选取以及有源设备的使用等,提出了以WLAN与GSM合路的方式进行室内分布系统设计方案,对系统进行了实际验证测试,论证了基于GSM与WLAN合路方式进行室内分布系统的可行性,为下一步全网推广以及进一步对多制式合路室内分布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GSM和CDMA的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SM和CDMA的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制度创业理论视角下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标准竞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数据
    2.2 描述性统计: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标准制定相关文献的全景图
        2.2.1 发文数量与发文机构分析
        2.2.2 发文期刊分析
        2.2.3 发文作者和合着网络分析
    2.3 共词分析
    2.4 不同理论视角下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标准竞争的文献梳理
        2.4.1 基于规制理论视角的研究
        2.4.2 基于技术管理理论视角的研究
        2.4.3 基于产业组织理论视角的研究
        2.4.4 基于战略管理理论视角的研究
    2.5 已有文献的研究局限
第三章 中国3G技术研发背景与大唐电信面临的挑战
    3.1 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的代际更迭
    3.2 中国政府与企业支持本土3G技术的原因
        3.2.1 经济原因
        3.2.2 政治原因
    3.3 大唐电信开发TD-SCDMA技术标准面临的挑战
        3.3.1 来自内部技术资源的挑战
        3.3.2 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
第四章 大唐电信制度创业行为与TD-SCDMA合法性确立
    4.1 TD-SCDMA技术标准发展历程
    4.2 制度创业相关概念及理论
        4.2.1 制度创业与制度创业者
        4.2.2 合法性
        4.2.3 制度创业行为
        4.2.4 制度创业模型
    4.3 数据来源
    4.4 制度创业准备阶段——制度变化、标准构建及寻求技术可行性
        4.4.1 直接参与策略与代言人策略
        4.4.2 协作R&D
        4.4.3 内向型开放式创新
    4.5 制度创业能动变化阶段——标准的理论化与扩散
        4.5.1 产业联盟
        4.5.2 开放型标准战略
        4.5.3 调动社会力量
        4.5.4 信息咨询策略
    4.6 制度再生阶段——TD-SCDMA合法性确立
    4.7 制度创业三阶段模型构建
第五章 制度创业三阶段模型验证:TD-LTE合法性确立案例
    5.1 数据来源
    5.2 TD-LTE发展概述
    5.3 制度创业阶段划分及模型构建
        5.3.1 制度创业准备阶段
        5.3.2 制度创业能动变化阶段
        5.3.3 制度再生阶段
    5.4 制度创业三阶段模型:TD-LTE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6.1 结论与启示
        6.1.1 结论
        6.1.2 启示
    6.2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基于动态标准网络的企业竞争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结构框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标准网络研究
        一、专利关系网络
        二、标准关系网络
    第二节 移动通信行业标准化研究
        一、标准的演化过程
        二、标准扩散与标准竞争
        三、标准专利许可
        四、技术标准模式
        五、技术标准的时间推移
    第三节 移动通信网络的研究方法
        一、基于社会网络的相关研究
        二、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相关研究
        三、基于动态博弈模型的研究
        四、基于节点重要性排序方法的研究
第二章 标准与起草单位双层网络模型
    第一节 双层网络模型的构建
        一、建立标准引用关系矩阵
        二、建立标准起草单位合作关系矩阵
        三、建立标准与起草单位关系矩阵
        四、构建标准与起草单位双层网络模型
    第二节 双层网络指标
        一、网络结构指标
        二、核心标准指标
        三、层次分析法
        四、核心起草单位指标
    第三节 移动通信行业标准与起草单位双层网络
        一、双层网络的构建
        二、网络结构分析
        三、核心标准分析
        四、核心起草单位分析
第三章 移动通信行业标准网络动态演化分析
    第一节 1978 年-2001 年的标准网络
        一、双层网络的构建
        二、网络结构分析
        三、标准引用网络核心节点分析
        四、标准起草单位合作网络核心节点分析
    第二节 2002 年-2007 年的标准网络
        一、双层网络的构建
        二、网络结构分析
        三、标准引用网络核心节点分析
        四、标准起草单位合作网络核心节点分析
    第三节 2008 年-2012 年的标准网络
        一、双层网络的构建
        二、网络结构分析
        三、标准引用网络核心节点分析
        四、标准起草单位合作网络核心节点分析
    第四节 2013 年-2017 年的标准网络
        一、双层网络的构建
        二、网络结构分析
        三、标准引用网络核心节点分析
        四、标准起草单位合作网络核心节点分析
    第五节 移动通信行业标准网络的时间演化
        一、核心标准的演化趋势
        二、核心起草单位的变化趋势
第四章 移动通信行业标准网络技术模式分析
    第一节 GSM技术标准网络
        一、双层网络的构建
        二、网络结构分析
        三、标准引用网络核心节点分析
        四、标准起草单位合作网络核心节点分析
    第二节 CDMA技术标准网络
        一、双层网络的构建
        二、网络结构分析
        三、标准引用网络核心节点分析
        四、标准起草单位合作网络核心节点分析
    第三节 WCDMA技术标准网络
        一、双层网络的构建
        二、网络结构分析
        三、标准引用网络核心节点分析
        四、标准起草单位合作网络核心节点分析
    第四节 TD-SCDMA技术标准网络
        一、双层网络的构建
        二、网络结构分析
        三、标准引用网络核心节点分析
        四、标准起草单位合作网络核心节点分析
    第五节 CDMA2000 技术标准网络
        一、双层网络的构建
        二、网络结构分析
        三、标准引用网络核心节点分析
        四、标准起草单位合作网络核心节点分析
    第六节 LTE技术标准网络
        一、双层网络的构建
        二、网络结构分析
        三、标准引用网络核心节点分析
        四、标准起草单位合作网络核心节点分析
    第七节 移动通信行业标准网络的技术分类
        一、核心标准的变化趋势
        二、核心起草单位的变化趋势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分析
        一、移动通信行业标准
        二、移动通信行业标准起草单位
        三、移动通信行业标准与起草单位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引导孤立标准融入网络
        二、适当增加标准之间的引用
        三、重视发展核心标准
        四、重视主要的起草单位
        五、各起草单位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
        六、各起草单位应该多参与标准制定
    第三节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GSM-R系统电磁环境干扰分析及防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结构安排及创新点
第2章 GSM-R系统及其电磁环境
    2.1 GSM-R系统简介
        2.1.1 GSM-R系统结构与业务
        2.1.2 GSM-R网络覆盖方式
    2.2 GSM-R电磁环境干扰
        2.2.1 干扰来源
        2.2.2 干扰类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内部干扰分析及防护
    3.1 频率配置干扰
        3.1.1 同频干扰
        3.1.2 邻频干扰
    3.2 直放站干扰
        3.2.1 上行噪声干扰
        3.2.2 同频多径干扰
        3.2.3 直放站设置
    3.3 其他干扰
    3.4 内部干扰防护措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GSM-R频率配置方案
    4.1 GSM-R工作频率
    4.2 频率规划
        4.2.1 规划条件
        4.2.2 方案可行性
    4.3 组合优化
        4.3.1 模拟退火算法
        4.3.2 组合优化
        4.3.3 频率配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外部干扰分析及防护
    5.1 保护区的划定
        5.1.1 干扰限值
        5.1.2 公众通信系统隔离度
        5.1.3 保护距离
    5.2 阻塞干扰防护
        5.2.1 阻塞强度
        5.2.2 保护距离
    5.3 互调干扰防护
        5.3.1 互调干扰
        5.3.2 互调组合
    5.4 其他干扰防护
    5.5 外部干扰防护措施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4)中国联通移动通信业务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创新点
    1.5 研究路径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战略管理理论
    2.2 SWOT分析
    2.3 PEST分析
    2.4 波特五力模型
    2.5 BCG分析
    2.6 业务层战略矩阵
    2.7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及技术采用周期理论
    2.8 价值链理论
    2.9 产品-市场矩阵
第3章 中国联通外部环境分析
    3.1 中国联通发展历程
    3.2 PEST分析
        3.2.1 政治因素分析
        3.2.2 经济因素分析
        3.2.3 社会因素分析
        3.2.4 科技因素分析
    3.3 竞争因素分析
        3.3.1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史
        3.3.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第4章 中国联通内部环境分析
    4.1 业务分析
    4.2 人员分析
    4.3 技术分析
    4.4 合作分析
    4.5 运营分析
    4.6 财务分析
    4.7 信息系统分析
第5章 中国联通CDMA业务战略分析
    5.1 CDMA业务发展历程
    5.2 CDMA业务的SWOT分析
    5.3 CDMA业务的BCG分析
    5.4 CDMA业务的生命周期分析
    5.5 CDMA业务的市场定位分析
    5.6 CDMA业务产品-市场矩阵分析
    5.7 CDMA业务战略总结
第6章 中国联通WCDMA业务战略分析
    6.1 WCDMA业务发展历程
    6.2 WCDMA业务的SWOT分析
    6.3 WCDMA业务的BCG分析
    6.4 WCDMA业务的生命周期分析
    6.5 3G时代的竞争态势分析
    6.6 WCDMA业务产品-市场矩阵分析
    6.7 中国联通WCDMA业务战略总结
第7章 中国联通4G业务战略分析
    7.1 中国联通4G业务发展历程
    7.2 中国联通4G业务的SWOT分析
    7.3 联通4G业务的生命周期分析
    7.4 中国联通4G业务竞争态势分析
    7.5 中国联通4G业务展望
第8章 中国联通4G业务战略分析
    8.1 中国联通CDMA与 WCDMA业务选择评估
        8.1.1 一致性评价
        8.1.2 协调性评价
        8.1.3 可行性分析
        8.1.4 优越性分析
    8.2 中国联通战略特性评估
    8.3 结论推广模型
第9章 结论,建议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无线通信多模终端的通用接收机结构与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移动通信发展史
        1.1.2 单模终端架构
    1.2 研究及发展现状
        1.2.1 多模终端的分类
        1.2.2 多模射频前端研究和发展现状
        1.2.3 多模射频芯片研究和发展现状
        1.2.4 多模基带芯片研究和发展现状
        1.2.5 行业发展状况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单模帧结构及常用算法
    2.1 单模帧结构及常用算法介绍
        2.1.1 GSM/EDGE系统
        2.1.2 TD-SCDMA系统
        2.1.3 EVDO系统
        2.1.4 WCDMA/1xRTT系统
        2.1.5 LTE系统
    2.2 单模帧结构及常用算法归纳
        2.2.1 帧结构及相关参数归纳
        2.2.2 接收机常用算法
    2.3 多模接收机存在的问题
    2.4 小结
3. 多模接收机的信道估计研究
    3.1 单模信道估计候选算法
    3.2 多模信道估计算法
    3.3 多模信道估计--信道跟踪
    3.4 仿真与结果分析
        3.4.1 评估指标
        3.4.2 迭代次数
        3.4.3 不同插值方案性能对比
    3.5 小结
4. 多模接收机的均衡器研究
    4.1 单模均衡候选算法
    4.2 多模均衡算法
        4.2.1 多模均衡中多用户方案
        4.2.2 多模均衡中多天线/过采样方案
    4.3 判决重构模块
        4.3.1 Code Domain MMSE Weighting
        4.3.2 内部结构
    4.4 基于码域陷波滤波器的干扰消除方法
    4.5 仿真与结果分析
        4.5.1 均衡器间隔和定时误差
        4.5.2 频域均衡与时域均衡性能对比
        4.5.3 DFE对性能的影响
        4.5.4 小区间干扰消除性能对比分析
        4.5.5 基于码域陷波滤波器干扰消除算法仿真
    4.6 小结
5. 多模系统中的4G预编码研究
    5.1 4G与其他模式融合
    5.2 多模系统中应用于LTE的低复杂度预编码设计研究
        5.2.1 相关研究
        5.2.2 信号模型
        5.2.3 预编码方案
        5.2.4 能量分配模块
    5.3 仿真与结果分析
    5.4 小结
6. 多模通用算法实现与评估
    6.1 通用算法实现
    6.2 结果分析
        6.2.1 LAB测试结果及其分析
        6.2.2 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6.3 复杂度分析
        6.3.1 GSM/EDGE系统
        6.3.2 1xRTT/WCDMA系统
        6.3.3 EVDO系统
        6.3.4 TD-SCDMA系统
    6.4 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GS基本原理及复杂度估计
附录2. JD复杂度评估
附录3. JLMS基本原理及复杂度估计
附录4. MMSE-DFE复杂度估计
附录5. OFDM与CDMA的关系
附录6. 表格对照
附录7. 插图对照
附录8. 缩写
附录9. 符号标记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6)多运营商多标准基站共站选址技术研究及建设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设计背景
    1.2 设计意义
    1.3 国内外基站建设现状分析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多标准基站共站址建设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
    2.1 无线系统制式差异导致覆盖差异
        2.1.1 频段与传播模型
        2.1.2 收发信机参数
        2.1.3 多系统单站覆盖距离
    2.2 异系统邻频泄露导致共址干扰
        2.2.1 干扰产生的原因
        2.2.2 多系统干扰场景
    2.3 系统配套设备需求差异
        2.3.1 电源基本需求
        2.3.2 个性化需求
        2.3.3 运维管理需求
        2.3.4 蓄电池容量需求
        2.3.5 承重需求
    2.4 机房需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标准基站共站址覆盖性分析与设计
    3.1 无线链路预算
        3.1.1 链路预算
        3.1.2 链路预算关键参数
        3.1.3 不同场景链路预算结论
    3.2 基站偏移对覆盖影响
        3.2.1 站址布局
        3.2.2 天线挂高
        3.2.3 站址偏移范围
    3.3 覆盖规划
        3.3.1 区域划分
        3.3.2 覆盖场景介绍
        3.3.3 覆盖规划
    3.4 多系统基站站址合并
        3.4.1 密集城区多系统站址融合方案
        3.4.2 郊区多系统站址融合方案
        3.4.3 农村多系统站址融合方案
        3.4.4 XX开发新区多运营商基站站址融合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标准基站共站址干扰特性分析及其抑制设计
    4.1 基站共址干扰
    4.2 干扰分析方法
        4.2.1 阻塞干扰计算
        4.2.2 杂散干扰计算
    4.3 共站址隔离度
    4.4 天线波瓣优化对水平隔离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标准基站共站址接入方案设计
    5.1 传输配套方案
        5.1.1 接入层组网原则
        5.1.2 汇聚层组网原则
        5.1.3 核心层组网原则
    5.2 配套塔桅方案
        5.2.1 塔型选择
        5.2.2 天线类型
        5.2.3 隔离度
        5.2.4 塔高选择
        5.2.5 平台分配
    5.3 机房配套方案
        5.3.1 MINI机房
        5.3.2 传统机房
        5.3.3 GPS建设
    5.4 电源配套方案
        5.4.1 系统组成
        5.4.2 市电引入
        5.4.3 交流配电箱/屏
        5.4.4 蓄电池组配置
        5.4.5 高频开关组合电源机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标准基站共站建设方案设计
    6.1 XX区无线基站建设工程背景
    6.2 无线网络指标要求
        6.2.1 中国移动无线网络指标要求
        6.2.2 中国联通无线网络指标要求
        6.2.3 中国电信LTE FDD无线网络指标要求
    6.3 无线网络仿真
        6.3.1 市区场景设计方案
        6.3.2 电信现状仿真校验
        6.3.3 移动现状仿真校验
        6.3.4 联通现状仿真校验
    6.4 测试统计
        6.4.1.数.据.业.务DT.测.试
        6.4.2 语音业务DT测试
        6.4.3 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面向地铁的移动通信多系统室内覆盖方案设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移动通信系统室内覆盖技术
    2.1 移动通信系统室内覆盖概述
    2.2 室内覆盖信源系统
        2.2.1 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2.2.2 室内分布系统信源类型
    2.3 室内覆盖分布系统
        2.3.1 同轴电缆分布系统
        2.3.2 光纤分布系统
        2.3.3 新型分布系统
        2.3.4 多系统合路分布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系统合路设计方案干扰分析
    3.1 多系统覆盖现状
    3.2 通信系统干扰原理及分析方法
        3.2.1 发信机
        3.2.2 收信机
        3.2.3 干扰原理
        3.2.4 干扰分析方法及参数要求
    3.3 加入LTE后的干扰分析
        3.3.1 杂散干扰分析
        3.3.2 互调干扰分析
        3.3.3 阻塞干扰分析
        3.3.4 隔离度指标
        3.3.5 加入LTE系统的干扰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铁多系统覆盖方案设计与仿真
    4.1 泄漏电缆介绍
    4.2 地铁覆盖方案比较
        4.2.1 共路方案
        4.2.2 分路方案
    4.3 地铁多系统覆盖工程方案设计
        4.3.1 设计原则
        4.3.2 设计方案
        4.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LTE MIMO方案设计
        4.4.1 单缆双路方案
        4.4.2 双缆双路方案
        4.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铁多系统覆盖方案测试
    5.1 测试指标
    5.2 GSM测试
    5.3 LTE测试
        5.3.1 RSRP测试
        5.3.2 SINR测试
        5.3.3 下载速率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本文的主要贡献
    6.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多制式基站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
    2.1 移动通信网络基站信息采集原理分析
        2.1.1 2G网络的基站信息采集
        2.1.2 3G网络的基站信息采集
        2.1.3 4G网络的基站信息采集
    2.2 系统总体设计
        2.2.1 系统需求分析
        2.2.2 系统框架设计
        2.2.3 工作流程设计
    2.3 基站地理信息提取
        2.3.1 问题分析
        2.3.2 基站覆盖边界提取算法设计
        2.3.3 基站覆盖边界提取算法实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息采集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3.1 Android简介
    3.2 信息采集终端整体设计
        3.2.1 信息采集终端功能模块设计
        3.2.2 信息采集终端框架结构设计
    3.3 信息采集终端主要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3.1 基站信息采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3.2 位置信息采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3.3 数据上传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4 信息采集终端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处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4.1 数据处理平台框架技术
        4.1.1 J2EE
        4.1.2 MVC模式
        4.1.3 Bootstrap框架
    4.2 数据处理平台整体设计
        4.2.1 数据处理平台的功能模块设计
        4.2.2 数据处理平台的体系结构
        4.2.3 数据处理平台的数据库设计
    4.3 数据处理平台主要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3.1 用户登录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3.2 数据处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3.3 信息查询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3.4 用户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4 数据处理平台的测试
        4.4.1 模块测试
        4.4.2 集成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内容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基于移动通信的灾后搜救侦测站基带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灾后搜救系统的需求分析
        1.1.2 基于移动通信的灾后定位搜救技术背景
    1.2 基于移动通信的灾后搜救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成果
        1.2.2 国外研究成果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CDMA移动通信的灾后搜救系统方案研究与设计
    2.1 现有移动通信系统中定位方法的分析
        2.1.1 现有移动台定位方法的基本原理
        2.1.2 现有移动台定位方法的研究与分析
    2.2 基于移动通信的灾后搜救系统方案分析
    2.3 基于CDMA移动通信的灾后搜救系统研究与设计
        2.3.1 CDMA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2.3.2 基于CDMA移动通信的灾后搜救系统方案设计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灾后环境下移动台信号的捕获算法研究
    3.1 灾后环境下移动台信号的选取
        3.1.1 移动台信号的分析
        3.1.2 R-ACH信号体制分析
    3.2 现有的信号捕获算法
        3.2.1 现有定位导航信号的捕获算法
        3.2.2 现有R-ACH信号的捕获算法
    3.3 灾后环境下R-ACH信号捕获算法的设计
        3.3.1 灾后环境下的R-ACH信号捕获算法理论概述
        3.3.2 灾后环境下的R-ACH信号捕获算法的性能分析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灾后环境下R-ACH信号的跟踪技术研究
    4.1 信号跟踪技术的原理
    4.2 现有R-ACH信号跟踪环路的误差信号分析
        4.2.1 早-迟DLL的误差信号分析
        4.2.2 T型抖动环误差信号分析
    4.3 灾后环境下R-ACH信号的跟踪技术设计
        4.3.1 灾后环境下的R-ACH信号跟踪技术概述
        4.3.2 灾后环境下的R-ACH信号跟踪环路性能分析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侦测站基带算法性能测试与硬件实现方案设计
    5.1 实验平台概述
        5.1.1 Agilent 8960简介
        5.1.2 射频板简介
        5.1.3 其他设备简介
    5.2 实验环境搭建
        5.2.1 实验系统架构
        5.2.2 模拟灾后环境CDMA系统搭建
        5.2.3 灾后搜救侦测站基带算法的测试验证
    5.3 侦测站基带硬件架构方案设计
    5.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专利目录

(10)基于WLAN室内分布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2 室内分布系统技术介绍
    2.1 室内分布系统的概念
        2.1.1 室内分布系统的定义
        2.1.2 室内分布系统的组成
        2.1.3 室内分布系统的分类
    2.2 室内分布系统常用设备介绍
    2.3 室内分布系统的信号源
        2.3.1 常用的信号源介绍
        2.3.2 信号源的选取原则
    2.4 室内分布系统信号分布的基本方法
    2.5 室内分布系统的规划流程
    2.6 本章小结
3 WLAN室内分布系统技术介绍
    3.1 WLAN系统概述
        3.1.1 WLAN网络的技术标准
        3.1.2 WLAN系统的基本组成
        3.1.3 WLAN网络的工作频率划分
        3.1.4 WLAN网络的信号干扰分析
        3.1.5 WLAN网络分布系统的技术指标
    3.2 WLAN室内分布系统的原理
        3.2.1 WLAN分布系统的组成
        3.2.2 WLAN的信源AP介绍
    3.3 WLAN室内分布系统的链路预算
    3.4 WLAN室内分布系统的频率、容量规划
    3.5 本章小结
4 WLAN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方案
    4.1 WLAN网络热点介绍
        4.1.1 WLAN网络热点分类
        4.1.2 WLAN网络热点的特点分析
    4.2 WLAN室内分布系统的主要建设方式
        4.2.1 室内单独建设方式
        4.2.2 共用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方式
        4.2.3 室外型AP覆盖方式
        4.2.4 Mesh型网络覆盖方式
        4.2.5 WLAN室内分布覆盖区域划分
    4.3 WLAN室内分布合路系统的设计
        4.3.1 WLAN合路组网原理和结构
        4.3.2 多系统合路覆盖现状分析
        4.3.3 WLAN综合分布系统建设的主要因素
        4.3.4 WLAN合路分布系统建设原则
        4.3.5 GSM、TD-SCDMA和WLAN系统合路方案
    4.4 本章小结
5 典型场景WLAN室内分布系统建设工程
    5.1 设计方案概述
        5.1.1 工程背景
        5.1.2 建筑物及WLAN设计信号覆盖情况勘测分析
    5.2 设计依据和设计指标
        5.2.1 设计依据
        5.2.2 设计技术指标
    5.3 WLAN室内覆盖建网方案
        5.3.1 WLAN室内覆盖建网模式
        5.3.2 整体方案设计思路
        5.3.3 AP的选取思路
        5.3.4 天线的选取思路
        5.3.5 边缘场强确定
        5.3.6 覆盖预测
        5.3.7 频率及信道规划
    5.4 安装设备材料的选取依据
        5.4.1 设备选取方案
        5.4.2 主要设备性能指标
        5.4.3 AP管理软件介绍
    5.5 系统测试数据分析及结论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和发表论文情况

四、GSM和CDMA的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 [1]制度创业理论视角下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标准竞争研究[D]. 田雨欣. 山西大学, 2020(01)
  • [2]基于动态标准网络的企业竞争力分析[D]. 黄梅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3]GSM-R系统电磁环境干扰分析及防护[D]. 刘龙海. 云南大学, 2019(03)
  • [4]中国联通移动通信业务战略研究[D]. 邵达隆. 天津大学, 2018(07)
  • [5]无线通信多模终端的通用接收机结构与算法研究[D]. 谢文武.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6]多运营商多标准基站共站选址技术研究及建设方案设计[D]. 邓云升.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7)
  • [7]面向地铁的移动通信多系统室内覆盖方案设计与仿真[D]. 秦奇.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2)
  • [8]多制式基站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贾鑫.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7(06)
  • [9]基于移动通信的灾后搜救侦测站基带算法研究[D]. 王闯. 北京邮电大学, 2017(01)
  • [10]基于WLAN室内分布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崔隽.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GSM和CDMA的区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