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新药

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新药

一、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新医药(论文文献综述)

刘佳[1](2013)在《新型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对痕量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社会环境问题、食品安全、医药安全等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如何更为有效的进行环境、食品等领域的检测与监管,已经成为每个分析化学工作者的重大责任。在这些有害物质中,金属离子的污染不容忽视,由于金属离子种类繁多、价态多样以及易于变化的特点,使得检测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在众多检测金属离子的方法中,固相萃取(SPE)以其操作简便、选择性高以及重现性好等优势,成为进行预富集分离检测的主要方法之一。传统单一的固相吸附材料在效率、选择特异性上存在不足,经过修饰改性的材料,因其引入了O、S、N、P等元素,使得分离富集的效率大大提升,已在金属离子分离富集检测方面有了诸多令人满意的科研成果。本文通过对活性炭、硅藻土等进行修饰改性,合成新型固相萃取的吸附剂材料,并对痕量的金属离子进行分离富集的研究。1.用钙试剂(铬蓝黑R)负载改性活性炭制备出新型固相萃取吸附剂材料并将其应用于分离富集环境样品中痕量的Cr(Ⅲ)与Pb(Ⅱ)。通过静态和动态吸附试验优化各种实验条件,对最佳富集酸度、振荡时间、洗脱条件、吸附容量、方法的检出限和精密度以及实际样品的分析进行考察,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2.合成了糠醛修饰的硅藻土新型固相萃取吸附剂,用于富集分离环境样品中痕量Cu(Ⅱ),并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测定。结果表明,在pH为4时吸附材料可以实现对二价铜离子的定量吸附,吸附容量为25.13mgg-1,检出限为0.19ng mL-1,富集因子为150。3.将多壁碳纳米管用铜试剂(BZO)负载改性后用于分析检测液体样品中痕量的Cr(Ⅲ)、Cu(Ⅱ)、Fe(Ⅲ)和Pb(Ⅱ)离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Cr(Ⅲ), Cu(Ⅱ)、Fe(Ⅲ)和Pb(Ⅱ)离子的检出限分别为0.65、0.77、0.40以及0.45ng mL-1,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5%(n=8),得到了满意的分析结果。

田晓山[2](2009)在《姑息医学之人文化成 ——对晚癌患者临终关怀的伦理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从人文关怀和生命伦理的视角,通过列举晚癌患者临床上面临的窘境和误区,论证了追求生命质量是当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临终关怀是实现这一诉求的有效手段。文章通过对西方基督教文化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生死观的探讨,试图为临终关怀在中国的实践铺就一条新的思想通道,求证两种文化视阈下对临终患者的人文关怀和姑息照护必然存在人性的耦合点。从剖析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实质—人本主义,分析了无神论占绝对优势的中华文明对外来的文化、宗教、习俗具有天然的兼容性和强大的改造能力,直至历经数千年的文明史延绵不断。人本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生命观,在直面临终患者时,所进发出截然迥异的生死智慧,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对做好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都具有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关键是在各自思想体系找到人性的闪光点。在探索构建符合国情的临终关怀模式中,通过对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孝道的深入解析,阐述从无神论立场的伦理、道德构架中,建立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的“仁爱”模式,进而与基督教神学的“慈爱”模式的比对中,确立孝道的内涵就是情感的连结,都是人文关怀的体现,是人性中共有的人伦表达。文章倡议对传统“孝道”施以改良,屏蔽掉传统“孝道”的政统(专制)元素和极端色彩,以家庭伦理的构建为前,从敬重自己的父母、长辈开始,移孝于德,提倡以大爱无边的心境推己及人,强调临终关怀要敬天爱人,医者首先应要有爱心,对患者要以人为本、全心照顾通过移情于德,“推己及人”,实现家庭伦理向社会伦理的外延。“八荣八耻”是站在国家道德意识的高度引导下的道德建设指导方针。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从反映中国传统道德:诚、信、礼、义、忠、孝、廉、耻八个字来看,唯独缺失一个“孝”字。临终关怀就是一个面对死亡的过程,从先行到死,直面死亡,到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普及生死学,开展生命教育,是开展临终关怀的首要前提。对此本文也做了详细阐述。在医改不断深化的当今,重新审视西方基督教文明及其衍生出来的临终关怀的理论体系和伦理规范,有助于重建和再造我国医疗行业医德医风,加快临终关怀的本土化进程。

胡潜[3](2009)在《面向企业创新发展的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面向新世纪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将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创新型国家建设不仅对科技界和工、农业产业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信息管理与服务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其中面向企业创新发展的行业信息服务重组,是国家信息化与企业创新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以此为题,作者在参加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和导师主持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的基础上,以作为主要承担者之一所进行的国家社会科学青年项目为基础,围绕面向企业创新发展的行业信息服务重组问题,进行了理论、体系、方法和实现研究,取得了博士论文所包含的研究成果。本文的重点是,在国际经济整体化、国家创新发展和行业信息化环境下,研究行业信息服务的体制变革和机构重构,在跨系统平台构建中,实现面向企业的行业信息服务业务重组和集成;在实证中,进一步完善理论成果,在系统实施中推进研究成果的应用。本文所突破的重点,一是企业创新发展中的信息需求结构分析和行业信息服务重组模型的建立,由于行业的差异和国内外环境的区别,需要在深层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行业信息服务重组框架;二是在行业信息资源重组配置中,必须针对信息资源异构分布和企业信息系统结构异构问题,进行基于异构系统的信息资源整合,以确保重组后的行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可运行性和与技术发展的同步性;三是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的实施、管理和社会化推进,必然涉及体制改革、体系重构和战略实现,需要通过实证和案例,在实践中明确研究成果的应用。这意味着,本文的选题和研究对于作者来说,是一种挑战。有幸的是,在论文调研和撰写中,作者得到了校内外专家和国家及地方信息部门的多方面帮助,这是作者完成论文的重要保证。全文分为10个部分,除引言和结语外,正文分为8章。逻辑结构为:从企业创新发展的行业信息服务需求分析出发,在国内外比较分析和规律总结的基础上探索行业信息服务体制变革和体系重构机制,围绕行业信息服务重组中的资源管理、技术推进、服务协调和平台建设,进行重组战略和重组推进研究;在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的实现上,结合案例分析,提出了我国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的实施对策和评价模型。本文通过研究成果的应用,在行业信息集成服务业务组织中,形成了实际方案。本论文写作中,作者除归纳本人的成果外,还引用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研究团队的成果,在此特致谢意。

梁娣[4](2009)在《共振瑞利散射和高效液相色谱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共振瑞利散射法(Resonance Rayleigh Scattering)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分析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已经成功用于生物大分子、痕量金属、非金属、表面活性剂以及有机物的研究和测定。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经典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分离分析技术。它采用了新型高压输液泵、高灵敏度检测器和高效微粒固定相以及各种智能化软件,从而比经典液相色谱柱效高、分离能力高且速度快。目前,高效液相色谱法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环境、医药等领域。本文主要以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为手段,对有机物咖啡酸与铅(Ⅱ)、银(Ⅰ)-邻菲罗林,两种多糖(硫酸葡聚糖钠、肝素钠)与银(Ⅰ)-邻菲罗林的相互作用以及口腔炎喷雾剂中咖啡酸和绿原酸的分离测定进行了研究,并应用于样品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铅(Ⅱ)-咖啡酸螯合物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在pH=6.80的二乙基巴比妥钠-乙酸钠-盐酸缓冲溶液中,咖啡酸和铅(Ⅱ)能够形成螯合物,并引起反应体系共振瑞利散射(RRS)、二级散射(SOS)和倍频散射(FDS)显着增强,其最大RRS波长位于470nm,另在320nm处有一小的散射峰,最大的SOS峰位于560 nm,最大的FDS峰位于445nm。在各自的最大散射波长处,咖啡酸在2.0×10-6mol·L-1-4.0×10-5mol·L-1范围内与△IRRS,△ISOS成止比,在5.0×10-7mol·L-1-1.5×10-5mol·L-1范同内与△IFDS成正比。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对咖啡酸的检山限为1.62×10-8mol·L-1(RRS),7.90×10-8mol·L-1(SOS),3.45×10-7mol·-1(FDS)。考察了适宜的反应条件、影响因素和共存物质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建立了一种灵敏、简便、快速测定咖啡酸的新方法。2.银(Ⅰ)-邻菲罗啉体系共振瑞利散射测定咖啡酸在pH=5.40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中,银(Ⅰ)与邻菲罗啉形成配阳离子[Ag(Phen)2]+,进而与咖啡啡酸(CA)结合形成离子缔合物,使溶液的RRS强度显着增强并产生相应的散射光谱。其最大RRS波长位于386nm。考察了体系适宜的反应条件和影响因素;在实验条件下,咖啡酸在2.0×10-7mol·L-1。1.0×10-4mol·L-1范围内与△IRRS成良好的线性关系,对咖啡酸的检出限为1.02×10-7mol·L-1。该方法结果较好,简便灵敏。3.银(Ⅰ)-邻菲罗啉体系共振瑞利散射测定硫酸葡聚糖钠在pH=3.40的醋酸-醋酸钠冲溶液中,银(Ⅰ)与邻菲罗啉能够形成配阳离子[Ag(Phen)2]+,再与硫酸葡聚糖钠(DSS)结合形成离子缔合物,使溶液的RRS强度显着增强并产生相应的散射光谱。其最大RRS波长位于400 nm。考察了适宜的反应条件和影响因素: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硫酸葡聚糖钠的线性范围为0.04-2.0μg·mL-1,线性回归方程为△IRRS=22.707+996.398c,相关系数r为0.9993。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对硫酸葡聚糖钠的检出限为2.8ng·mL-1。另外,考察了共存物质的影响,测定了合成样品中硫酸葡聚糖钠的含量,效果令人满意。4.银(Ⅰ)-邻菲罗啉体系共振瑞利散射测定肝素钠在pH=5.40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中,银(Ⅰ)与邻菲罗啉形成配阳离子[Ag(Phen)2]+,进而与肝素钠(Hep)结合形成离子缔合物,引起反应体系共振瑞利散射显着增强,其最大RRS波长位于398nm。在最佳实验条件下,△IRRS=8.474+105.807c,相关系数r为0.9998,肝素钠的线性范同为0.04-6.0μg·mL-1,检出限为20ng·mL-1。5.RP-HPLC法测定康言灵口腔炎喷雾剂中绿原酸和咖啡酸的含量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同时测定康言灵口腔炎喷雾剂中绿原酸和咖啡酸的方法。采用岛津Shim-pack VP-ODS柱(5μm,250mm×46mmid),以甲醇-0.012mol·L-1的磷酸(27:73)为流动相,柱温为30℃,流速为0.8mLmin-1,紫外检测器波长为323nm。结果表明绿原酸在0.51-91.80μg·mL-1(r:0.9996)、咖啡酸在2.0-360.0μg·mL-1(r=0.9997)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n=9)分别为97.5%和100.4%,RSD分别为1.0%和1.0%,检出限(S/N=3)分别为0.10μg·mL-1和0.40μg·mL-1,定量限(S/N=10)分别为0.36μg·mL-1和1.40μg·mL-1。该方法简便、重现性好、准确度高,可作为康言灵口腔炎喷雾剂中咖啡酸和绿原酸的测定方法。

李芳[5](2009)在《以桂枝茯苓丸方药探讨含挥发性成分复方用“半仿生提取法”研究的模式》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桂枝茯苓丸方药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指标成分综合评价的方法,进一步探讨含挥发性成分的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用“半仿生提取法(SBE法)”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模式。方法:首先对桂枝茯苓丸方药进行文献综述和饮片质量鉴定研究。提取工艺研究时,先将方中含挥发性成分的中药(桂枝、牡丹皮、赤芍、桃仁)用超临界流体萃取,以均匀设计U7(74)表布点实验,桂皮醛、肉桂酸、丹皮酚、总萃取物为指标,综合评判,优选出方药超临界CO2萃取(SFE-CO2)的较佳工艺条件;再将超临界萃取后的药渣与方中剩余的茯苓混合,用SBE法提取,以U9(91×33)表布点实验,芍药苷、肉桂酸、苦杏仁苷、茯苓酸、总多糖、干浸膏为指标,综合评判,优选出SBE法较佳工艺条件。在优选出该方药SFE-CO2法和SBE法较佳提取工艺的基础上,用比例分割法优选SBE液和WE液(水提液)较佳醇沉浓度,以及该方药醇(AE)提的较佳浓度;在此基础上,对SBE法、WE法、SBAE法(半仿生提取醇沉法)、WAE法(水提醇沉法)、AE法(醇提法)的5种提取液进行了多指标成分、HPLC指纹图谱比较。因为化学等值不一定生物等效。又对5种提取液作活血化瘀、抗实验性痛经、抗炎、增强免疫和改善大鼠乳腺增生作用的主要药效学及急性毒性比较。同时对5种含药血清进行了HPLC指纹图谱和对缩宫素所致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活动影响作用的比较研究。最后综合评判,优选出桂枝茯苓丸方药的较佳提取工艺条件。在提取工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桂枝茯苓丸的剂型改革研究,确定了桂枝茯苓软胶囊的制备工艺,制定了质量标准(草案)。结果:(1)优选出的桂枝茯苓丸方药中含挥发性成分的中药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36℃、分离温度32℃、萃取时间3.5h。(2)优选出桂枝茯苓丸方药的SBE法工艺条件为:3煎用水pH依次为5.0、7.5、8.0;提取时间依次为2.0h、1.5h、1.5h。(3)SBE液醇沉较佳浓度为60%。(4)WE液醇沉较佳浓度为70%。(5)醇提较佳浓度为70%。(6)5种方法提取液(SBE、SBAE、WE、WAE、AE)指标成分的综合评判值顺序为:YSBE>YAE>YWE>YSBAE>YWAE。(7)5种方法提取液指纹图谱相对应的特征峰总面积以SBE液最大。(8)5种方法提取液血清指纹图谱以SBE液含药血清色谱峰特征峰总面积最大,共有峰重叠率最高。(9)5种方法提取液主要药效学综合评价结果以SBE液最佳,最大耐受量试验动物无一死亡。(10)5种方法提取液及含药血清对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活动试验表明,SBE液及其含药血清综合评价值最大。(11)确定了桂枝茯苓软胶囊的最佳成型工艺,制订了桂枝茯苓软胶囊的质量标准,以方便有效地控制其内在质量。结论:桂枝茯苓丸方药提取,以先将含挥发性成分的中药(桂枝、牡丹皮、赤芍、桃仁)用SFE-CO2萃取,其药渣与方中剩余的茯苓混合,再用SBE法提取为佳。SBE法提取液及其含药血清与其他提取方法(WE法、SBAE法、WAE法、AE法)作相应比较,药效物质含量高,药理作用强。本研究再一次验证了灰思维方式指导下的SBE法研究设计是科学、合理和先进的,丰富和完善了“用灰思维方式建立中药半仿生提取法”的基本研究模式,拓展了中药研究开发的思路,并为其他含挥发性成分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的提取及二次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为快速提高中药现代化水平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关亮[6](2008)在《竹沥液成分测定及对漂白、返黄性能影响的分析》文中指出竹沥液是从竹子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液体。本课题采用机械压榨法和回流提取法提取不同竹龄粉丹竹、吊丝竹、撑篙竹的竹沥液,利用GC-MS对竹沥液中有机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利用UV测定竹沥液中还原糖、总氨基酸含量。从而确定竹沥液成分及各成分的含量,并进一步分析各成分对漂白、返黄性能的影响。GC-MS分析机械压榨法提取的竹沥液中主要成分是乙酸,一年生吊丝竹竹沥液中乙酸含量最高为61.91%,其余成分还包括有机酸类、酚类、醇类、醚类、酯类、脂肪类物质。GC-MS分析回流提取法提取的竹沥液中主要成分是2,3-二氢苯并呋喃,一年生粉丹竹竹沥液中2,3-二氢苯并呋喃含量最高为57.97%,其余成分还包括有机酸类、酚类、醛类、酮类、酯类、脂肪酸类物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比色定量法测定竹沥液的还原糖的含量最高为1.0398%,并随着竹子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相同竹种相同竹龄的竹子竹沥液中的还原糖含量随着竹子采伐后放置的时间的增长而增加。茚三酮比色定量法测定竹沥液的总氨基酸含量最高为152.93mg/100g,并随着竹子年龄的增加而减少。相同竹种相同竹龄的竹子竹沥液中的总氨基酸含量随着竹子采伐后放置的时间的增长而减少。在制浆漂白过程中竹沥液中的有机酸类、醇类物质会消耗部分碱性物质;2,3-二氢苯并呋喃在制浆漂白中不易脱除;酚类物质易氧化成影响漂白的醌式结构;连有苯环的醚类物质易生成酚类物质;酯类物质在碱性条件下易水解成醇和酸;醛类物质易发生缩合反应。上述物质大都含有发色基团苯环及助色基团甲氧基,基于各物质自身的化学性质和结构特性,它们对于漂白、返黄都有一定的影响。竹沥液中的还原糖能在碱性高温下与氨基酸发生美拉德反应生成不易脱除的褐色物质,影响漂白。

胡蒙[7](2008)在《重庆市大学生党员形象调查研究》文中指出不同学者对大学生党员形象有不同的界定,但具有一定共同点,即他们都认为大学生党员形象是公众对大学生党员形成的一种综合印象和评价。本文认为所谓大学生党员形象就是指公众对由大学生党员的内在特点所决定的外在表现的总体印象和评价。第一,大学生党员形象是一种总体评价,这种总体评价是各种具体评价的总和;第二,大学生党员形象的塑造主体是在校大学生,形象的评价主体是在校师生;第三,大学生党员形象源于大学生党员自身的表现;第四,大学生党员的表现是由大学生党员的内在特点所决定的。本研究以探讨内外公众对重庆市大学生党员形象的评价为目的。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党形象调查问卷》分别对重庆市五所高校的588名公众进行了调查。通过抽样调查,基本上掌握了重庆市大学生党员形象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学生党员形象的构成要素,对如何提升重庆市大学生党员形象提出了若干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党员形象是一个多成分系统,主要包括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两大层面,具体分为生理形象、礼仪形象、政治形象、道德形象和业务形象五个维度。(2)本研究自编的《重庆市大学生党员形象调查问卷》具有可以接受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调查重庆市大学生党员形象状况的测量工具。(3)重庆市大学生党员形象现状是:公众对重庆市大学生党员的整体形象给予了“中上”的评价。但是,不同的公众对于大学生党员总体形象的评价存在显着性差异,内部公众对于大学生党员形象的评价明显高于外部公众对于大学生党员形象的评价,外部公众即教师和非党员大学生对于大学生党员形象的评价无显着差异。不同年级的公众对重庆市大学生党员形象的评价存在显着差异。不同专业的公众对重庆市大学生党员形象的评价存在显着差异。性别因素对于重庆市大学生党员形象的评价差异不显着。综合所有的研究结果,在对重庆市大学生党员形象进行了比较全面、细致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相关研究成果,本文从形象学、公共关系学、公关心理学等学科的视角出发,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大学生党员形象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提升重庆市大学生党员形象的若干建议,从而使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马洁[8](2007)在《钛表面微弧氧化生成含羟基磷灰石陶瓷膜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钛植入材料的生物学性能取决于其表面的氧化膜,自然钝化形成的钛氧化膜是生物惰性的。为了提高钛植入体的生物活性,本研究拟在钛表面制备含有羟基磷灰石成分的生物活性陶瓷膜,以赋予钛植入材料以生物活性。本文利用微弧氧化技术,采用双向脉冲电源,通过调解电解液的配方,主要用CA-NaH2PO4·2H2O电解液体系对试件进行表面处理,研究了各种工艺参数的影响。使用扫描电镜(SEM)观察氧化膜的表面、截面形貌;X射线衍射图谱(XRD)分析氧化膜的相组成;X射线能谱仪(EDS)对氧化膜层的成分及其分布进行了分析;剪切试验检测膜与基体的结合强度;电化学测试方法检测膜的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通过调节各项参数,能够在Ti表面制备出含有羟基磷灰石(HA)相的微弧氧化膜。由XRD分析结果可知,微弧氧化膜层中主要含有金红石型TiO2,锐钛矿型TiO2和HA相,其中HA相的含量随电解液浓度、微弧氧化时间、正相电流密度的上升而增多,随频率、负相电流密度的升高而减少。在本论文的实验条件下,当电解液浓度大于0.4mol/LCA和0.2mol/LNaH2PO4·2H2O ,反应时间大于20min ,正相电流密度超过15A/dm2,频率低于100Hz,正负相电流密度比(ja/jc)大于1/0.5时,膜层中都有HA相的出现。然而电解液浓度、微弧氧化时间、正相电流密度的增加是有限制的,因为由SEM结果可以看到,随上述条件的上升,膜层表面微孔数目减少,孔径增大,粗糙度增大,并且超出一定范围还会引起膜层烧蚀,降低膜层质量。随频率和负相电流密度的升高,膜层表面微孔数目增加,孔径减小,并趋于光滑致密,有利于提高膜层质量。通过EDS结果可知,所制备的膜层中含有Ca、P、O、Ti四种元素,他们分别来自于基体和电解液。沿膜层生长方向O的含量变化不大, Ca、P的含量增加,Ti的含量减少,这主要与各种元素进入膜层的方式有关。将剪切试验结果发现,同时存在TiO2相和HA相的试样结合强度良好。联系SEM结果可以知道,HA主要填充在膜层表面放电孔中,膜层没有出现羟基磷灰石层与TiO2层的分离,膜层较为致密,使得膜层和基体间的结合良好。通过对膜层的耐腐蚀性能测试可知,本实验条件下制备的含有HA相的生物活性膜的耐腐蚀性均优于基体。通过本研究证实了利用微弧氧化技术在钛金属表面能直接形成含有羟基磷灰石的并与基体结合良好的氧化膜,且该氧化膜的耐腐蚀性优于基体。

荣晓琦[9](2006)在《学习型医院的创建及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管理理论,医院作为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单位,引进和运用这一理论是十分必要的。美国多家大医院已采用该理论和模式进行革新,并取得了较显着的效果。在中国政府提出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号召之后,中国的一些企业、医院和学校等进行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效。本研究以河南省平顶山煤业集团总医院从2001至2005年创建学习型医院的工作实践为典型,对如何结合中国医院的现状创建和评价学习型医院进行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综合应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特别是运用运筹学和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学习型医院的创建模式和评价体系。资料来源:本研究以河南省平顶山市煤业集团总医院从2001年开始酝酿创建学习型组织,2003年开始建立直至2005年这五年创建学习型医院前后的实践工作作为典型调查对象。具体的调查对象包括:①有关专家:对院领导和主要业务科室负责人以及医院管理专家,采用访谈和专题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了咨询;②医院职工:以科室为分层依据,分层随机抽样调查了各业务科室和行政管理科室中的医院职工,累计达225人;③居民:汇总医院在2003年创建学习型医院时入户调查的资料。2003年研究者作为调查组织者之一,组织了对居民的入户调查。调查采用多阶段抽样调查的方法,第一阶段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将调查对象分为平顶山市区内和近郊的3个县居民,第二阶段对市区内居民按照街道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个街道,对街道内的居民全部入户调查;对近郊3个县各抽取1个乡,每个乡抽取2个村,共计6个村,对这6个村的村民全部入户调查。最终调查了市内居民300户,1000人。近郊县居民300户,1000人。医院主要的业绩运行指标来自于医院科教信息部和医务部相关报表和总结报告。平顶山煤业集团总医院这五年的经济情况直接来自于医院财务报表。研究内容、方法:主要内容:1、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型医院框架模型,包括学习型医院所处的环境平台、其欲达到的目标(共同愿景)、创建手段(五项修炼)、创建内容(过程)与功能模块间的关联;2、符合中国国情的学习型医院创建模式与评价模式,包括以构建和谐医院为特色的组织文化模块,以目标节点控制为特色的团队学习模块,基于模糊数学原理的组织评价模块,将灰关联聚类和数据包络分析(DEA)两大技术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模块等四个子模块。主要研究方法:本研究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定量分析上,采用了运筹学、统计学和模糊数学的方法,并且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用于战略决策的学习型医院初步模型,并通过平顶山煤业集团总医院五年来创建学习型医院的实践与成果来对模型的正确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进行优化。研究方法:1、灰关联聚类:过去人们对多因素的复杂系统进行多维综合评估分析时,所采用的评估分析方法有因素关联分析,模糊聚类,系统聚类,灰色聚类等。本研究将灰关联分析和聚类思想方法进行了融汇、扩充,创立了“灰关联聚类方法”,既区别于关联分析,亦非一般的聚类方法,它是把灰关联度演化成刻划待评对象之间的亲合度,进行聚类分析的新方法。该方法与一般的聚类方法相比,具有简洁性、有效性、灵活性、实用性等特点。2、数据包络分析(DEA):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运筹学、管理科学和数理经济学交叉研究所开发出来的新的研究方法。DEA通过使用数学规划模型评价具有多个输入和多个输出的“部门”或“单位”(称为决策单元,简记为DMU)间的相对有效性(称为DEA有效)。使用DEA对DMU进行效率评价时,可以得到很多具有深刻经济学含义的管理信息。研究结果:在平顶山煤业集团总医院创建学习型医院的五年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创建和评价学习型医院的理论与实践基本模式,特别是形成了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子模块。1、以“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为特色的组织文化模块。该模块着重九个交融,即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交融;领导与群众交融;工作与学习交融;领导学习与政治文明学习交融;个人学习与团组学习交融;严格的科学管理与宽松环境交融;职业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交融;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交融;全院学习与全员交流交融。以实现七大特色,即交融式文化的渗透作用;理念文化的引领作用;绩效文化的激励作用;团组文化的凝聚作用;执行文化的保障作用、沟通文化的协调作用和价值文化的导向作用。2、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系统评价和评估模块。自身评价和第三方的评估相结合,为学习型医院提供反馈,调整其工作。对学习型医院建立模式的正确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进行验证和优化。3、以灰关联聚类和数据包络分析(DEA)两大技术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模块。限于目前对学习型医院的认知,如何评价其效果和效率并没有非常成熟的方法。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学习型医院的效果运用灰关联聚类的分析方法进行比较,同时结合对学习型医院建立的投入,将运筹学中DEA的方法运用到学习型医院建立的效率评价中来,将这二者结合,为学习型医院的绩效评价开创出一种科学考核模块。此外,我们在系统深入研究学习型医院创建和评价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专家咨询的结果和医院的组织特点,以及平顶山煤业集团总医院创建学习型医院的实践,初步总结出创建学习型医院应具备的五大特征、三大要点及五大基础。学习型医院创建过程中的五大特征为:变革性、创新性、持续性、认同性和扁平性。学习型医院创建必须掌握的三大要点是: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可行性相结合,组织的创建与员工个人生涯设计和体现员工价值相结合,执行能力与系统思考的战略决策能力相结合。学习型医院创建必须夯实的五大基础是:事业的紧迫性、领导的持续性、骨干的跟随性、群众的积极性和员工的认同性。研究的创新点:1、首次提出了中国学习型医院创建的框架模型。本研究在国内第一次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创建学习型医院中的具体实践上升到了理论阶段,特别是首次提出了中国学习型医院创建的框架模型,并对学习型组织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深化。本研究首次提出的中国学习型医院框架模型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既是系统模型,又是表征某一时段的局部模型;既表达了医院目前的环境平台,其欲达到的目标(共同愿景)、创建手段(五项修炼)、创建内容(过程)与功能模块间的关联,又反映了创建阶段的递进性,三种内核力(学习力、创造力、价值力)不断提升及与环境平台间的交互性与增长性,共同愿景不断更新、提升而带动创建台阶的持续性和功能模块增新性。2、提出了中国学习型医院创建的可行评价方法和指标。本研究对如何评价学习型医院的创建成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评价学习型医院创建效果和效率的指标,并在国内第一次将模糊数学理论、灰关联聚类、数据包络分析(DEA)等方法用于学习型医院创建的评价。3、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型医院创建策略和措施。本研究在系统和深入研究学习型医院创建与评价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医院的现状,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和较强操作性的学习型医院创建与评价策略和措施,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由于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其创建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对于学习型医院创建和评价的研究是一个永远没有终点的过程,需要今后不断地总结和深入,也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深入、系统地开展。

黄永秋[10](2006)在《建国初期西医学习中医运动的研究(1955~195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国初期的西医学习中医运动(以下简称“西学中”),是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在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的指引下,以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为出发点,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为目的,自上而下,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全国性西医学习中医的、带有典型“运动”表征的历史事件。 本文力图还原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旨在分析建国初期西学中运动的起因,梳理西学中运动的主要事件,研究西学中运动的特点、主要成果和它对此后中医政策和中医行业产生的深刻影响,并以此为中医学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 西学中运动的直接诱因是建国初年中央卫生部在中医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毛泽东从保护祖国传统医药学的目的出发,指示“西医学习中医”,从而形成了五十年代中后期全国性的西医学习中医“运动”,并确定了“创造中国的新医学”的远期目标。 从1955年开始,各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举办了以离职西学中班、短期脱离学习班、在职学习班、函授学习、拜师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西学中班,动员全国的西医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和临床技术。通过组织学习,增进了中西医的团结,逐步改变了此前西医对中医的偏见,推动了中医药学术研究的进行。 1958年,毛泽东肯定了全国第一届离职西学中班的成绩,并作出了“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着名批示。此后,更多的医务人员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参加学习,至1959年前后,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西学中运动。 西学中运动前后历经数十年,是继“爱国卫生运动”之后深刻影响我国医务界、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重要历史事件,也是中医药行业纳入政府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契机。它是政治介入学术领域的典型案例。正是政治力量的介入,提高了中医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使中医学术得以发扬光大。中医学术能有今天的繁荣和发展,建国初期的西学中运动起了关键的作用。此外,它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既懂现代医学科学又懂传统中医药学的新型医务人员,为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第一章阐述了西学中的缘起。第二章详细描述了西学中运动的开展和西医学习中医的过程。第三章总结了西学中运动的成果及其对中医药学发展的影响。第四章着重分析了西学中运动发生和发展的政治因素。

二、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新医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新医药(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对痕量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痕量金属离子分析检测
        1 痕量金属离子分析检测概述
        2 痕量金属离子分析检测的特点
        3 痕量金属离子分析的要求
        4 痕量金属离子分析的展望
        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应用
    第二节 分离、富集的分析方法
        1 分离、富集的概述
        2 分离、富集方法的分类
    第三节 痕量金属元素的固相萃取
        1 SPE概况、原理及分类
        2 SPE的装置构造
        3 固相萃取的吸附材料
        4 固相萃取技术的应用
    第四节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及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钙试剂(铬蓝黑R)负载改性的活性炭对环境中痕量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仪器装置
        2.1.2 化学药品和试剂
        2.1.3 试样的制备
        2.1.4 活性炭的负载
        2.1.5 富集过程
    2.2 结果与讨论
        2.2.1 FT-IR光谱分析结果
        2.2.2 富集酸度
        2.2.3 吸附剂质量
        2.2.4 振荡时间的影响
        2.2.5 洗脱条件
        2.2.6 流速的选择
        2.2.7 最大样品体积和富集因子
        2.2.8 静态吸附容量
        2.2.9 共存离子干扰问题
        2.2.10 方法的精密度和检出限
        2.2.11 实际样品分析应用
    2.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糠醛修饰的硅藻土对环境中痕量的Cu(Ⅱ)吸附性能的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仪器装置
        3.1.2 化学药品和试剂
        3.1.3 样品的制备
        3.1.4 糠醛对于硅藻土的修饰
        3.1.5 富集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FT-IR光谱
        3.2.2 pH值的影响
        3.2.3 吸附剂质量
        3.2.4 振荡时间
        3.2.5 洗脱条件
        3.2.6 流速
        3.2.7 最大样品体积及富集因子
        3.2.8 吸附容量
        3.2.9 干扰离子
        3.2.10 方法检出限和精密度
        3.2.11 实际样品检测应用
    3.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铜试剂(BZO)负载改性的多壁碳纳米管对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和标准
        4.1.2 仪器装置
        4.1.3 样品的制备
        4.1.4 铜试剂的负载改性步骤
        4.1.5 富集程序
    4.2 结果与讨论
        4.2.1 FT-IR光谱
        4.2.2 吸附pH值
        4.2.3 吸附剂质量
        4.2.4 振荡时间
        4.2.5 洗脱条件、最大样品体积及富集因子
        4.2.6 流速
        4.2.7 吸附容量
        4.2.8 干扰离子
        4.2.9 检出限和精密度
        4.2.10 分析应用
    4.3 小结
    参考文献
结合本论文的一些工作展望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姑息医学之人文化成 ——对晚癌患者临终关怀的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一章 课题背景
    1.1 无效治疗、过度治疗的现象严重
    1.2 随意放弃治疗,晚期癌症患者被边缘化
    1.3 镇痛药物的副反应问题
    1.4 医护人员对死亡的认知欠缺
    1.5 传统"孝道"被异化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医学的目的与生命伦理观
    2.1 现代医学目的的转变
    2.2 生命的神圣论、价值论和质量论
    2.3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姑息医学的理论构建
    3.1 临终关怀的起源追溯
    3.2 全人照顾模式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督教文明与临终关怀
    4.1 宗教传统与西方文化
    4.2 基督教对临终关怀的影响带给我们的思考
    4.3 临终关怀—基督教神学的产物
    4.4 抽象引进 人文化成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影响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的伦理因素
    5.1 重人生 轻鬼神
    5.2 重整体 轻个人
    5.3 天人合一
    5.4 儒家传统文化的生死观解析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神道与孝道的耦合
    6.1 "爱"—姑息医学永恒的主题
    6.2 善终:孝道之于"四全"服务
    6.3 孝道的泛化与升华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再论"孝道"的内涵与困境
    7.1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7.2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主要内涵
    7.3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历史作用
    7.4 客观分析中国传统孝道的消极作用
    7.5 中国传统孝道断层的原因
    7.6 孝道文化中的生命本源意识
    7.7 "八荣八耻"缺"孝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关于生死学与生命教育
    8.1 儒家对死亡的困惑
    8.2 "先行到死"的境界
    8.3 死亡-医患间不可逾越的话题
    8.4 死亡学-生死学-生命教育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目标与方向
    9.1 促进"正视死亡、尊重生命"的国民文化
    9.2 推动救治、照护标准的完善
    9.3 呼吁为临终关怀立法,推动建立社区化临终关怀模式
    9.4 改良医德医风,提升医疗服务中的人文风尚
    9.5 促动医学整合提高学科地位
    参考文献
附表(1) 医护人员对晚癌救治及死亡认知态度调查结果
附表(2) 晚癌患者后期治疗态度调查结果
附表(3) 不同参保形式的晚癌患者后期治疗态度调查结果
附表(4) 不同付费方式的晚癌患者后期治疗态度调查结果
附表(5) 不同文化程度的晚癌患者后期治疗态度调查结果
附表(6) 不同性别晚癌患者后期治疗态度调查结果
附表(7) 调查对象(患者)基本情况表
附表(8)
附表(9) 晚癌患者后期治疗态度调查表
附表(10) 医护人员对晚癌救治及死亡认知态度调查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3)面向企业创新发展的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0.1.1 论文选题背景
        0.1.2 论文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与实践进展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3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0.3.1 论文研究内容
        0.3.2 本文研究方法
        0.3.3 论文创新
1 企业创新发展中的信息需求与行业信息服务重组
    1.1 现代企业自主创新与创新发展
        1.1.1 企业转型与创新
        1.1.2 企业创新发展环境及其作用
        1.1.3 信息化中的企业创新发展
    1.2 企业信息需求与创新发展中的需求变革
        1.2.1 企业运行中的信息流与信息需求
        1.2.2 创新环境下的企业信息需求
        1.2.3 企业创新发展导向下的信息需求形态
    1.3 企业知识联盟及其网络化信息沟通需求
        1.3.1 企业创新中的知识联盟
        1.3.2 企业知识联盟的网络性与网络化信息沟通
        1.3.3 基于知识联网的企业核心创新能力整合
    1.4 企业创新发展的行业信息服务重组要求
        1.4.1 面向企业的通用信息服务与行业信息服务
        1.4.2 面向企业创新发展的行业信息服务变革要求
        1.4.3 基于创新发展的行业信息服务重组要求
2 创新需求导向下的行业信息服务重组战略及其实施
    2.1 行业信息服务重组背景与战略基础
        2.1.1 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的战略背景
        2.1.2 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的社会基础
        2.1.3 行业信息整合服务的系统实现
    2.2 创新需求导向下的行业信息服务重组定位与发展
        2.2.1 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的定位
        2.2.2 基于重组定位的行业信息服务发展
    2.3 行业信息服务的重组目标及其实现
        2.3.1 行业信息服务重组中的目标及其特征
        2.3.2 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的国际体系
        2.3.3 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的目标实现
    2.4 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的战略思想与模型
        2.4.1 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的战略发展思想
        2.4.2 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的战略模型
    2.5 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的战略推进
        2.5.1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重组原则
        2.5.2 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的战略要点
        2.5.3 行业信息服务重组中的机构合作
3 经济全球化环境中的行业信息服务体制变革与体系建设
    3.1 行业信息服务体制变革与重组
        3.1.1 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与行业信息服务体制变革
        3.1.2 基于体制变革的行业信息服务重组
    3.2 行业信息服务的社会转型
        3.2.1 面向行业的信息机构及其转型
        3.2.2 行业信息服务转型重组结构
    3.3 行业协会制度下的信息服务体系重构
        3.3.1 行业协会及其基本职能
        3.3.2 以行业协会为依托的信息服务制度
        3.3.3 我国行业制度变革中的信息服务体系重构
    3.4 行业信息服务重组中的国际合作
        3.4.1 企业经营全球化与行业信息服务重组国际化
        3.4.2 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的国际合作目标
        3.4.3 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的国际合作构架
4 协同构架下的行业信息资源配置与系统重构
    4.1 行业信息来源与资源的分布式配置
        4.1.1 行业信息来源及其分布
        4.1.2 行业信息资源分布式配置
    4.2 行业信息资源的协同配置与系统重构
        4.2.1 行业信息资源协同配置及其影响因素
        4.2.2 我国行业信息资源的协同配置构架
    4.3 行业信息资源系统重构的协同实现
        4.3.1 行业信息资源系统重构的协同原则
        4.3.2 行业信息资源系统重构中的关系协调
        4.3.3 基于网络的行业信息资源系统配置的优化
    4.4 行业信息资源系统重构中的权益保护
        4.4.1 行业信息资源系统重构与开发服务的基本权益与权益保障
        4.4.2 行业信息资源服务中的权益保障内容
        4.4.3 行业信息资源服务中权益保障的实现
5 行业信息服务重组中的信息管理技术推进
    5.1 信息资源管理技术发展与行业信息管理技术构建
        5.1.1 信息资源管理技术来源与发展
        5.1.2 信息管理技术的行业化推进
    5.2 面向信息资源组织与服务环节的技术推进
        5.2.1 面向信息管理业务环节的技术推进
        5.2.2 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技术推进
        5.2.3 面向信息管理与服务的综合平台技术推进
    5.3 基于信息共享的系统互操作技术推进
        5.3.1 行业信息共享中的系统互操作
        5.3.2 信息系统互操作的技术推进
    5.4 行业信息组织与服务技术的标准化
        5.4.1 行业信息资源组织与服务技术标准化推进的原则与任务
        5.4.2 信息资源组织与服务技术标准体系构建
        5.4.3 行业信息资源组织与服务技术标准化推进措施
6 跨系统的行业信息整合与集成服务平台建设
    6.1 行业信息整合平台及其用户
        6.1.1 行业信息用户的平台服务需求
        6.1.2 行业用户需求导向下的平台构建原则
        6.1.3 基于行业信息平台的集成服务功能
    6.2 国家创新体制下的行业信息平台的跨系统建设
        6.2.1 信息资源的跨系统整合与行业信息平台建设
        6.2.2 行业信息资源跨系统整合平台架构
    6.3 行业信息整合平台建设中的信息构建
        6.3.1 信息构建的理论及其应用发展
        6.3.2 行业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建设中信息构建理论与方法的应用
        6.3.3 基于信息构建的行业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建设
    6.4 跨系统行业信息资源整合平台的架构与实现
        6.4.1 行业信息资源整合平台的架构目标与要素配置
        6.4.2 行业信息集成服务平台的实现
7 行业信息集成服务的组织
    7.1 行业信息集成化发布与检索服务
        7.1.1 集成化信息发布服务
        7.1.2 集成化信息检索服务
    7.2 行业信息的个性化推送服务
        7.2.1 行业信息的个性化集成推送与RSS服务
        7.2.2 基于RSS的行业信息集成推送服务的实现
    7.3 面向企业联盟的行业信息集成交流与知识网络服务
        7.3.1 面向企业联盟的信息集成交流服务
        7.3.2 基于行业信息集成的知识网络服务
    7.4 行业信息集成服务的质量控制
        7.4.1 行业信息集成服务的标准
        7.4.2 基于用户评估的服务质量控制
8 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的实施与评价
    8.1 行业信息服务重组中的政府作用与战略行为
        8.1.1 行业信息服务重组中的政府作用
        8.1.2 行业信息服务重组中的政府战略行为
    8.2 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的实施原则与方式
        8.2.1 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的实施原则
        8.2.2 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的实施方式
    8.3 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的政策与策略
        8.3.1 行业信息服务重组政策
        8.3.2 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策略
    8.4 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的评价
        8.4.1 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的评价原则
        8.4.2 基于层次分析的行业信息服务重组评价体系的构建
        8.4.3 基于适时评价的行业信息服务重组战略控制
9 案例分析
    9.1 广东省纺织服装行业信息服务体系重构与系统建设
        9.1.1 纺织服装行业信息服务体系重构动因
        9.1.2 基于重构的纺织服装行业信息平台建设与服务组织
        9.1.3 纺织服装行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启示
    9.2 基于网络的区域性农业信息集成服务平台研发与使用
        9.2.1 网络环境下基于服务重组的农业信息集成服务平台的定位
        9.2.2 区域性农业信息集成服务平台研发
        9.2.3 区域性农业信息集成服务平台的运行管理
    9.3 化工行业集群信息网络服务重组分析
        9.3.1 化工行业及其信息服务体系的变革
        9.3.2 化工行业集群信息网络服务重组的实现对策
10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学习阶段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共振瑞利散射和高效液相色谱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药物及其测定方法
        1.1 咖啡酸(CA)及其测定方法
        1.2 绿原酸(CLA)及其测定方法
        1.3 硫酸葡聚糖钠(DSS)及其测定方法
        1.4 肝素(Hep)及其测定方法
    2 共振瑞利散射和高效液相色谱的分析应用研究
        2.1 共振瑞利散射及其分析应用
        2.2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应用进展
第二章 研究报告
    1 铅(Ⅱ)-咖啡酸螯合物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及分析应用
        1.1 实验部分
        1.2 结果与讨论
        1.3 方法的选择性及其分析应用
    2 银(Ⅰ)-邻菲罗啉体系共振瑞利散射测定咖啡酸
        2.1 实验部分
        2.2 结果与讨沦
        2.3 方法的选择性及其分析应用
    3 银(Ⅰ)-邻菲罗啉体系共振瑞利散射测定硫酸葡聚糖钠
        3.1 实验部分
        3.2 结果与讨沦
        3.3 方法的选择性及其分析应用
    4 银(Ⅰ)-邻菲罗啉体系共振瑞利散射测定肝素钠
        4.1 实验部分
        4.2 结果与讨论
        4.3 方法的选择性及其分析应用
    5 RP-HPLC法测定喷雾剂中绿原酸和咖啡酸的含量
        5.1 实验部分
        5.2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1 研究总结
    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题目

(5)以桂枝茯苓丸方药探讨含挥发性成分复方用“半仿生提取法”研究的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桂枝茯苓丸方的处方渊源及方解
        1.1 处方渊源
        1.2 方解
    2 桂枝茯苓丸方药的研究概况
        2.1 桂枝茯苓丸方药的药理研究概况
        2.2 桂枝茯苓丸方药的临床应用概况
        2.3 方中单味药的研究概况
    3 中药现代化与中药药效物质提取的现状
        3.1 中药现代化的发展简况
        3.2 中药药效物质提取的现状
    4 半仿生提取法的创立和发展研究现状
        4.1 灰思维方式与中药"半仿生提取法"的创立
        4.2 "半仿生提取法"的特点
        4.3 半仿生提取法的适用范围、研究现状及科学意义
    5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5.1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的特点
        5.2 影响超临界流体萃取的主要因素
        5.3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6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概况
        6.1 中药血清药理学的起源
        6.2 中药血清药理学的优势
        6.3 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6.4 血清药理学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7 指纹图谱及其在中药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7.1 中药指纹图谱的概念
        7.2 中药指纹图谱的特点
        7.3 建立中药指纹图谱的原则
        7.4 中药指纹图谱的分类
        7.5 构建中药指纹图谱模式的研究
        7.6 指纹图谱在中药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7.7 指纹图谱的发展前景
    8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8.1 研究目的
        8.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桂枝茯苓丸方药质量鉴定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桂枝质量鉴定研究
        2.2 茯苓质量鉴定研究
        2.3 牡丹皮质量鉴定研究
        2.4 赤芍质量鉴定研究
        2.5 桃仁质量鉴定研究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桂枝茯苓丸方药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条件的优选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超临界CO_2萃取条件的选择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3 肉桂酸、桂皮醛及丹皮酚的含量测定
    3 实验结果的处理
    4 验证性实验
    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均匀设计法优选桂枝茯苓丸方药的半仿生提取工艺条件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实验设计
        2.2 样品液的制备
        2.3 供试液的制备
        2.4 芍药苷含量测定
        2.5 肉桂酸含量测定
        2.6 苦杏仁苷含量测定
        2.7 茯苓酸含量测定
        2.8 总多糖的含量测定
        2.9 干浸膏的测定
    3 实验结果的处理
        3.1 优化处理
        3.2 验证性实验
    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桂枝茯苓丸方药SBE液最佳醇沉浓度的优选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样品液的制备
        2.2 供试液的制备
        2.3 指标成分测定与处理
    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桂枝茯苓丸方药水提液最佳醇沉浓度的优选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样品液的制备
        2.2 供试液的制备
        2.3 指标成分测定与处理
    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桂枝茯苓丸方药醇提最佳浓度的优选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样品液的制备
        2.2 供试液的制备
        2.3 指标成分测定与处理
    3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桂枝茯苓丸方药5种方法提取液的指标成分比较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样品溶液的制备
        2.2 供试液的制备
        2.3 5种方法提取液芍药苷的含量测定
        2.4 5种方法提取液肉桂酸的含量测定
        2.5 5种方法提取液苦杏仁苷的含量测定
        2.6 5种方法提取液茯苓酸的含量测定
        2.7 5种方法提取液总多糖含量测定
        2.8 干浸膏得率的测定
        2.9 5种方法提取液指标成分的综合评价
        2.10 5种方法在单体成分提取方面优劣的探讨
    3 小结与讨论
第九章 桂枝茯苓丸方药5种方法提取液的指纹图谱比较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样品液的制备
        2.2 供试液的制备
        2.3 对照液的制备
        2.4 色谱条件
        2.5 图谱采集时间的确定
        2.6 内参照峰的确定
        2.7 精密度、稳定性考察及SBE特征峰的选择
        2.8 5种方法提取液指纹图谱的绘制
        2.9 共有峰重叠率比较
        2.10 相似度比较
        2.11 9强峰的峰面积差异率及总差异率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第十章 桂枝茯苓丸方药5种方法提取液血清指纹图谱比较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空白血清供试液的制备
        2.2 含药血清供试液的制备
        2.3 色谱条件
        2.4 采集时间的确定
        2.5 内参比峰的确定
        2.6 特征指纹峰的选择及精密度、稳定性考察
        2.7 采血时间的考察
        2.8 给药剂量的考察
        2.9 5种含药血清指纹图谱的峰数、共有峰的重叠率比较
        2.10 5种含药血清指纹图谱相似度的比较
        2.11 5种含药血清特征峰面积的差异率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第十一章 桂枝茯苓丸方药5种方法提取液主要药效学及急性毒性比较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1.1 实验药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动物及饲养环境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不同提取液对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2 不同提取液对药物诱发痛经模型的影响
        2.3 不同提取液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2.4 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2.5 不同提取液对乳腺增生大鼠的实验研究
    3 综合评判
    4 毒性比较---最大耐受量的测定
    5 小结与讨论
第十二章 桂枝茯苓丸方药不同提取液及含药血清对大鼠离体子宫活动的影响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1.3 动物
        1.4 供试药液的制备
        1.5 含药血清的制备
        1.6 洛氏液配制
    2 方法与结果
        2.1 5种方法提取液对大鼠离体子宫活动的影响
        2.2 5种含药血清对大鼠离体子宫活动的影响
    3 综合评判
    4 小结与讨论
第十三章 桂枝茯苓软胶囊的制备工艺研究
第十四章 桂枝茯苓软胶囊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科研课题
附录
详细摘要

(6)竹沥液成分测定及对漂白、返黄性能影响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竹子作为造纸原料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1.2 高得率浆的应用及发展
    1.3 高得率竹浆的优势及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4 碱性过氧化氢法制化机浆(APMP)制浆漂白机理
        1.4.1 高得率纸浆漂白技术的发展
        1.4.2 碱性过氧化氢法制化机浆(APMP)制浆漂白机理
    1.5 高得率浆返黄的机理
    1.6 高得率竹浆难漂白、易返黄的原因分析
    1.7 竹沥液的研究现状
    1.8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8.1 研究意义
        1.8.2 研究目标
        1.8.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GC-MS分析竹沥液成分及其对漂白、返黄性能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和主要药品
        2.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1.3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竹种、竹龄对机械压榨法提取竹沥液体积的影响
        2.2.2 GC-MS分析机械压榨法提取的竹沥液成分的结果
        2.2.3 机械压榨法提取的竹沥液中各成分对漂白、返黄性能影响的分析
        2.2.4 GC-MS分析回流提取法提取的竹沥液成分的结果
        2.2.5 GC-MS分析机械压榨法提取的竹沥液成分和回流提取法提取的竹沥液成分的比较
        2.2.6 回流提取法提取的竹沥液中各成分对漂白、返黄性能影响的分析
    2.3 本章小结
        2.3.1 机械压榨法提取的竹沥液体积
        2.3.2 采用GC-MS分析机械压榨法提取的竹沥液成分的结果
        2.3.3 机械压榨法提取的竹沥液中各成分对漂白、返黄性能影响的分析
        2.3.4 采用GC-MS分析回流提取法提取的竹沥液成分的测定结果
        2.3.5 GC-MS分析机械压榨法提取的竹沥液成分和回流提取法提取的竹沥液成分的比较
        2.3.6 回流提取法提取的竹沥液中各成分对漂白、返黄性能影响的分析
第三章 竹沥液中还原糖和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及其对漂白、返黄性能影响的分析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还原糖标准曲线
        3.2.2 氨基酸标准曲线
        3.2.3 机械压榨法提取的不同竹种竹沥液还原糖含量
        3.2.4 回流提取法提取的不同竹种竹沥液还原糖含量
        3.2.5 同一竹子样品分别采用机械压榨法和回流提取法提取的竹沥液还原糖含量的比较
        3.2.6 机械压榨法提取的不用竹种竹沥液总氨基酸含量
        3.2.7 回流提取法提取的不同竹种竹沥液总氨基酸含量
        3.2.8 同一竹子样品采用机械压榨法和回流提取法提取的竹沥液总氨基酸含量的比较
        3.2.9 竹沥液中的还原糖、氨基酸对漂白、返黄性能影响的分析
    3.3 本章结论
        3.3.1 还原糖含量及测定方法
        3.3.2 氨基酸含量及测定方法
        3.3.3 还原糖对漂白、返黄性能影响的分析
        3.3.4 氨基酸对漂白、返黄性能影响的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1.1 采用GC-MS对机械压榨法提取的竹沥液成分测定结果
        4.1.2 采用GC-MS对回流法提取的竹沥液成分的测定结果
        4.1.3 采用GC-MS测定的竹沥液各成分对漂白、返黄性能影响的分析
        4.1.4 还原糖、氨基酸含量及测定方法
        4.1.5 还原糖、氨基酸对漂白、返黄性能影响的分析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1

(7)重庆市大学生党员形象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时代背景
    1.2 现实背景
2 文献综述
    2.1 对形象的界定
    2.2 对个体形象构成要素的相关研究
    2.3 关于大学生党员形象的研究
    2.4 以往研究对本研究的几点启示
    2.5 研究价值
3 研究方案
    3.1 研究目的
    3.2 具体研究方法
4 重庆市大学生党员形象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调查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5 提升重庆市大学生党员形象的若干建议
    5.1 重庆市大学生党员应加强自己的形象意识
    5.2 重庆市大学生党员应加强自身品德修养,提升品德形象
    5.3 重庆市大学生党员应加强入党后的继续学习
6 本研究有待改进和深入的地方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钛表面微弧氧化生成含羟基磷灰石陶瓷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目的和意义
    1.2 口腔植入材料的发展现状
        1.2.1 口腔种植陶瓷材料
        1.2.2 钛及钛合金
        1.2.3 涂层材料
    1.3 提高钛和钛合金的表面生物活性的方法
        1.3.1 钛及钛合金表面氧化物活化处理
        1.3.2 钛及钛合金表面生物活性涂层的制备
    1.4 微弧氧化技术在钛和钛合金表面改性中的应用
        1.4.1 微弧氧化基本原理
        1.4.2 微弧氧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4.3 微弧氧化技术用于提高钛和钛合金生物活性的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微弧氧化装置及设备
    2.2 材料及试剂
    2.3 试验操作过程
    2.4 测试分析方法
        2.4.1 微弧氧化膜层形貌、成分及相组成测试分析
        2.4.2 微弧氧化膜层基本性能测试
第3章 电解液参数对膜层相组成及成份的影响
    3.1 不同磷盐对膜层相组成及成份的影响
        3.1.1 甘油磷酸钙体系对膜层组成的影响
        3.1.2 六偏磷酸钠体系对膜层组成的影响
        3.1.3 次亚磷酸钙体系对膜层组成的影响
        3.1.4 磷酸三钠体系对膜层组成的影响
        3.1.5 磷酸二氢钠体系对膜层组成的影响
    3.2 电解液浓度对膜层显微特性和相组成的影响
        3.2.1 电解液浓度对氧化膜厚度的影响
        3.2.2 电解液浓度对氧化膜表面形貌的影响
        3.2.3 电解液浓度对氧化膜相结构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源工艺参数对微弧氧化膜的影响
    4.1 氧化处理时间对氧化膜显微特性和相组成的影响
        4.1.1 氧化处理时间对氧化膜厚度的影响
        4.1.2 氧化处理时间对氧化膜表面和截面形貌的影响
        4.1.3 氧化处理时间对氧化膜截面形貌的影响及截面元素分布
        4.1.4 氧化处理时间对氧化膜表面钙磷含量的影响
        4.1.5 氧化处理时间对氧化膜相结构的影响
    4.2 脉冲频率对氧化膜显微特性和相组成的影响
        4.2.1 脉冲频率对氧化膜厚度的影响
        4.2.2 脉冲频率对氧化膜表面和截面形貌的影响
        4.2.3 脉冲频率对氧化膜层中钙磷含量的影响
        4.2.4 脉冲频率对氧化膜层相结构的影响
    4.3 正相电流密度对氧化膜显微特性和相组成的影响
        4.3.1 正相电流密度对氧化膜厚度的影响
        4.3.2 正相电流密度对氧化膜表面和截面形貌的影响
        4.3.3 正相电流密度对氧化膜层中钙磷含量的影响
        4.3.4 正相电流密度对氧化膜层相结构的影响
    4.4 负相电流密度对氧化膜显微特性和相组成的影响
        4.4.1 负相电流密度对氧化膜厚度的影响
        4.4.2 负相电流密度对氧化膜表面和截面形貌的影响
        4.4.3 负相电流密度对氧化膜中钙磷含量的影响及截面元素分布
        4.4.4 负相电流密度对氧化膜相结构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氧化膜剪切强度和耐腐蚀性能研究
    5.1 剪切试验
    5.2 耐腐蚀性能测试
        5.2.1 电解液浓度对氧化膜耐腐蚀性的影响
        5.2.2 微弧氧化时间对氧化膜耐腐蚀性的影响
        5.2.3 脉冲频率对氧化膜耐腐蚀性的影响
        5.2.4 正相电流密度对氧化膜耐腐蚀性的影响
        5.2.5 负相电流密度对氧化膜耐腐蚀性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学习型医院的创建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2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实践现状
    2.1 国内外学习型组织理论实践现状
    2.2 学习型医院研究的理论基础
3 学习型医院的创建
    3.1 调查对象和内容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创建的原则和思路
        3.2.2 学习型医院框架模型及其构建
4 学习型医院创建的评价
    4.1 平顶山煤业集团总医院学习型医院创建效果评价
    4.2 平顶山煤业集团总医院学习型医院创建效率评价
5 创建学习型医院的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之一:简单模仿,照抄照搬,理论脱离实际。
    影响因素之二:领导者不明确创建学习型医院的最终目的。
    影响因素之三:没有得到医院员工的真正认同。
    影响因素之四:缺乏耐心,轻易放弃。
6 创建学习型医院应采取的措施及方法
    6.1 围绕愿景建立和谐的沟通机制、迅速的反馈机制和高效的处理机制,增强医院的凝聚力
    6.2 通过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的改革促进学习风气和敬业精神好转
    6.3 以创建学习型医院为契机,大力加强诊疗护理规范的制度建设
    6.4 改革进修制度,用有限的财力创造最大的效益
    6.5 注重执行文化的建设
    6.6 加强绩效管理,改变绩效考核方式
    6.7 创建学习型医院的具体做法
    6.8 建立学习的保障机制
7 创建学习型医院带来的成果和变化
    7.1 医院管理方面取得的成果:
    7.2 组织的学习力和创造力
    7.3 医疗和医院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7.4 规模和核心竞争力
    7.5 人才阶梯团队建设
    7.6 对外联系
    7.7 理论研究成果
    7.8 荣誉和社会影响
8 创建学习型医院带来的几点启迪
9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平顶山煤业集团总医院2003年度工作调查问卷
附件3 医院文化建设医务人员调查问卷
附件4 居民医疗需求调查表
附件5 平顶山煤业集团总医院新员工培训讲义
致谢

(10)建国初期西医学习中医运动的研究(1955~1959)(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西医学习中医运动的缘起
    第一节 新中国卫生工作四大方针的制定
    第二节 中医工作出现错误
    第二节 转机的出现
        一、中医工作错误必须纠正
        二、关键在于西医学习中医
第二章 西医学习中医运动
    第一节 起始阶段
        一、贯彻落实党的中医政策
        二、卫生部举办西学中试点班
    第二节 全面铺开
        二、形成西学中热潮
        二、加强西学中工作
    第三节 形成高潮
        一、西学中初见成效
        二、西学中形成全国性的群众运动
    第四节 西学中纳入中西医结合工作
第三章 西学中运动的主要贡献及其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一、整理了中医经验传播了中医学术
    二、培养了一大批西学中人才把现代科研方法引进中医学术领域
    三、探索出制度化的人才培养方式—离职西学中
    四、西学中对中医自身特色带来的冲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西学中组图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新医药(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对痕量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D]. 刘佳. 兰州大学, 2013(11)
  • [2]姑息医学之人文化成 ——对晚癌患者临终关怀的伦理研究[D]. 田晓山. 中南大学, 2009(04)
  • [3]面向企业创新发展的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研究[D]. 胡潜. 武汉大学, 2009(09)
  • [4]共振瑞利散射和高效液相色谱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梁娣. 西南大学, 2009(09)
  • [5]以桂枝茯苓丸方药探讨含挥发性成分复方用“半仿生提取法”研究的模式[D]. 李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6]竹沥液成分测定及对漂白、返黄性能影响的分析[D]. 关亮. 广西大学, 2008(01)
  • [7]重庆市大学生党员形象调查研究[D]. 胡蒙. 西南大学, 2008(09)
  • [8]钛表面微弧氧化生成含羟基磷灰石陶瓷膜的研究[D]. 马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03)
  • [9]学习型医院的创建及评价研究[D]. 荣晓琦.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 [10]建国初期西医学习中医运动的研究(1955~1959)[D]. 黄永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10)

标签:;  ;  ;  ;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新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