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建筑文化研究

区域建筑文化研究

一、地区建筑文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瀚文[1](2021)在《陆路“丝绸之路”新疆段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与民俗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疆地区历史悠久,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承载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重要的中枢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影响了新疆民居建筑文化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民居建筑风格,而且由于新疆地区地域跨度大,各地区在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本文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的基础之上,基于保护和传承民居文化的研究目的,以建筑、艺术、居住民俗结合点为研究对象,对新疆段传统民居的建筑艺术与民俗文化作全面、系统的研究。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对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找到相应的理论支撑。并结合已有的专业知识,对重要的节点城市的传统民居进行田野调研,包括照片采集、尺寸测量、图纸绘制、实地采访等,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为论文的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并在资料搜集及田野调研的基础上,基于本学科的研究视角,运用相关的理论和的方法,对新疆段内各地区的传统民居展开深入研究。研究内容上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将新疆境内的行进路线分为南、北、中三条路线,并在其内选取代表性节点进行研究,主要是从聚落形态、院落布局、建筑形态、民居构造、建造技术及建筑装饰等方面进行分析,之后又做了调研案例分析。其次,分别比较分析了新疆内部各地区的民居以及与新疆与甘肃、青海间民居的相同与不同点。最后,对新疆传统民居中的居住民俗文化做了概述及特征介绍。民居建筑是地域文化物质表现的重要形式之一,新疆民居作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中国建筑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研究新疆民居建筑艺术与民俗文化的规律性,总结了新疆民居对现代发展的启示,提出了保护和发展建议,延续地域特色。通过对新疆段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与民俗文化的研究,为新疆传统民居发展与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王聪[2](2021)在《京西传统村落民居材料及再利用研究》文中提出传统村落作为建筑历史长河下的结晶,代表着民族的文明精神,是重要的传统文化载体。传统民居是村落分布最广泛的建筑类型,其融合传统的建造技艺,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但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村落旅游的渗透,村落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如今传统村落面临着数量锐减、遗留困难的危机,对传统村落的认知与保护愈加重要。京西是北京地区传统民居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带,作者实地调研了京西的12个传统村落,对传统材料的遗留及使用状况进行整理划分。归纳总结了木、瓦、砖、石等传统材料的性能、构造工艺与表现形式,对京西特色的石材与瓦材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并结合传统工艺与构造手法分析建筑材料的特性,分析京西多元文化下传统民居建筑材料利用的特点。以材料角度加深对传统村落的认识,从而传承历史文脉和保护传统建筑。建筑从建成、使用至废弃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这些废旧建筑材料的填埋、焚烧等处理方式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因此材料的再利用研究在建筑的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建筑材料再利用的理论与实践双重角度出发研究,以建筑生命周期、循环经济、建筑层次理论为基础,从材料的设计之初设定解决其再利用的原则与方法。在搭建技术方面,先进行材料再利用的可行性分析,结合较为成熟的多种再利用方式:直接再利用、降级再利用、再生再利用等,从实际案例中总结材料再利用的具体做法,为实践改造做基础。本文通过对京西民居的再利用设计改造,将前文京西材料的研究梳理、材料再用的方式总结,融入到建筑设计中,结合京西地域文化,为延续历史建筑风貌,保留了当地特色的石墙与瓦面的工艺做法,同时为了满足当下对建筑的全新需求,对材料进行了适宜性的再利用研究,将再生石板、再生木板、石材的构造再利用等用于建筑改造。

覃焕莲[3](2021)在《环巢湖地区传统建筑特征研究》文中提出在大力倡导文化自信的今天,深入挖掘地域文化成为了首要的任务。传统建筑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之一,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意义重大。2015年,环巢湖地区规划打造国家首个国家级休闲旅游区,打造具有江淮特色的文化旅游经济圈是规划中的重点,所以我们亟需厘清环巢湖地区的传统建筑资源。巢湖地处我国中部,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在历史上,环巢湖地区多次发生战事,南北人民的往来使不同的文化在此地交融汇合,构成环巢湖地区独特的、复杂的文化体系。本文以环巢湖地区的传统建筑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收集、现场调研、对比分析等方法,整理环巢湖地区相关的历史文献、专着、论文等资料,归纳该地区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历史沿革和人文环境的概况,总结环巢湖地区传统建筑研究的相关进展;测绘环巢湖地区重点传统建筑,记录传统建筑的基础信息及影像,梳理环巢湖地区传统建筑的分布和分类;从建筑布局、建筑形制、建筑做法等方面,总结环巢湖地区传统建筑的一般性特征;通过与南方徽州建筑和北方中原建筑的横向对比,分析环巢湖地区传统建筑的地域性特征。在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下,环巢湖地区传统建筑体现了江淮建筑在移民文化影响下兼容并收的性格特点,一方面遵从中原建筑突出轴线的做法,另一方面传承徽州建筑强调礼法、强调秩序的要求;清朝末年,李鸿章在合肥及其周边地区招募了一支军队,被称为“淮军”,淮军文化对环巢湖地区影响深远,其中,尚武思想在环巢湖地区的民居建筑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出现了带有防御特征的建筑空间。希望通过这次研究,对环巢湖地区传统建筑的背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具有深入的、系统的认识,为当地传统建筑的解读、保护及活化研究提供基础文献支持。图 68 表 13 参 43

张静雅[4](2021)在《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指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建筑大环境进入转型性发展阶段,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发祥地,其所继承下来的建筑本土原生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建筑系统的重新构成。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建筑思潮不断冲击影响着陕西省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市场一度呈现“西方化”与“国际化”。但对于陕西省本土文脉的建筑思想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盲目接受国外建筑理论,使得建筑实践脱离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的繁荣景象与建筑理论的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陕西省现有的建筑理论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导致建筑理论远远落后于建筑实践。本课题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能够体现陕西省当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包括:陕西省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探索、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专业着作、陕西省高等院校建筑类硕博士论文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等。在本课题组,已有人进行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陕西省建筑思想的建筑师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的研究。本论文则透过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来看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49年至今,其中因所收集到的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的发表是在1980年之后,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发表硕博士论文之后的时间。首先,本文以时间为纵轴,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1984-1989年段、1990-1999年段、2000-2009年段和2010-2020年段四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学硕博士论文;其次,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从数据特征、理论特征和关键词特征三个方面对硕博士论文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笔者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在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

李思超[5](2021)在《基于文献的陕西传统民居与聚落研究历程探析(1934-20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根基之一是采用文献来考证其学术发展脉络,即文献本是“记录一切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代称。当前处于信息化时代,知识爆炸成为一种常态化。知识更新速度远大于人们接受和理解知识的速度。随着文献数量激增,现今已经难以通过窥见全貌。亟待需要进行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基于数字人文的“远读”理念和文献计量学方法对陕西地区传统民居和聚落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定量化总结,梳理其研究历程。首先,在文献收集1236篇学术论文和50余部着作的基础上,采用“远读”方法对其从四个方面进行定量化分析和研究图景描摹:(1)论文关键词视角下的陕西民居和聚落研究的宏观演进特征。(2)科学知识图谱下的陕西民居和聚落(3)比较了陕西和全国相关研究的关系(4)陕西民居研究和陕西地区建筑工作者进行的其他地区民居研究的关系。此外,本研究论述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陕西地区传统民居和聚落研究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早期探索(20世纪30年代——改革开放),稳步发展(改革开放——21世纪初),多元繁盛(21世纪初——至今)。在此基础上对每个阶段的大事件进行了解读。最后,从现有的陕西地方通史和全国民居相关着作、陕西民居和聚落研究着作和98篇代表性学术论文进行研究内容的归纳,梳理出具体的8大研究主题和具体的21个研究方向。本研究陕西传统民居和聚落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尽的基础资料,为未来陕西地区传统民居和聚落的保护、发展和传承提供了理论参考。同时为数字人文研究提供了研究参考样本。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民居建筑学学科的发展。

石璠[6](2021)在《关中地区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识别研究》文中指出传统生土聚落是中国历史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性最典型的显性载体,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等在我国都有重要地位。在城市社会快速发展的影响下,传统生土聚落遭到严重破坏,关中地区的传统生土聚落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传统聚落的文化保护需要一种新的方法。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是文化信息的最基本的单元,使用文化基因的研究方法去更细化的剖析传统生土聚落的特征,识别他们的文化基因,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考与启示,也希望这些研究成果能在关中地区对于传统生土聚落的研究中做出贡献。本文以关中地区三个典型类别的传统生土聚落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大量传统聚落中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聚落。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与对其相关才考文献的综合归纳整理分析,从关中地域传统文化以及不同地形地貌特征将我国关中地区传统生土聚落归纳分为三种类型,总结其各项特征。并以三原县柏社村(黄土坮塬型聚落)、长安区东联村(沿渭河平冲积原型聚落)以及麟游县杨家堡村(山地型聚落)三个聚落作为典型案例。运用文化基因识别方法对三个典型村落进行研究、分析,对其他二十多个关中传统生土聚落进行文献归纳分析,来进行文化基因研究。本文通过对三种类型的关中传统生土聚落归纳分析,得到影响关中传统生土聚落的文化标表征形成的因素,运用文化基因识别法对三类关中传统生土聚落进行识别,提取聚落文化基因中的主体基因和附着基因。参考我国国家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文化信息分类编码框架,建立系统的关中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分类编码方法并对关中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进行系统的分类编码,最终得到编码加文化基因的关中传统生土聚落的文化基因图谱。希望关中传统生土聚落的文化基因图谱能为这些聚落的研究补充一些内容,也为这些传统生土聚落的历史文化保护、村落策划、乡村规划、文化基因保护等都提供一种新的理论和素材。

顾国权[7](2021)在《丝绸之路甘肃段传统建筑斗栱形制分期研究》文中认为甘肃自古便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反复拉锯、激烈碰撞的交错地带,联结亚欧大陆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丝绸之路穿境而过。目下,甘肃省境内丝绸之路沿线古城重镇、传统建筑星罗棋布,特色鲜明。斗栱是中国传统建筑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分期研究则可以对该地区传统建筑谱系研究提供佐证,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丝路文化下的建筑文化渊源。本次研究在大范围实地考察、测绘获取建筑本体形制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资料以及前辈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选取研究区域内建筑沿革纪年较为清晰、建筑形制较为典型、建筑本体保存较为完好、后代扰动较少的传统木构建筑作为形制标尺案例进行个案研究。以斗栱为主要视点,以建筑本体所呈现的建筑形制信息为基础,结合修缮题记、重建碑刻以及地方史志等文字记录,分析考证建筑年代,解析建筑斗栱形制,借鉴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形制年代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丝绸之路甘肃段传统木构建筑斗栱形制特征,进行形制分期。以此为基础,探讨区域斗栱流布与演变特征。通过对形制案例的研究,得出丝绸之路甘肃段传统建筑斗栱分期结论如下。第一期:晚唐景福—北宋太平兴国时期,以敦煌五座窟檐为代表。这几处标尺案例均建造于《营造法式》颁行之前,虽为唐末宋初建筑,但由于敦煌地极荒僻,斗栱形制保留较多唐代特征。第二期:北宋绍圣—南宋乾道时期,以崇信武康王庙寝宫、武都广严院大雄宝殿为代表。这一时期遗存的标尺案例斗栱较为简单,武康王庙寝宫为四铺作,广严院大雄宝殿用斗口跳,但用材接近《营造法式》制度。第三期:明洪武—明嘉靖中叶,以兰州庄严寺大雄宝殿、秦安兴国寺般若殿为代表。这一时期的斗栱形制比较接近明代官式作法。第四期:明嘉靖末—清康熙时期,以武威海藏寺无量殿、天水纪信祠大殿为代表,形制出现地域化倾向。第五期:清乾隆—清宣统时期,分化出秦州、河州、河西三大工艺,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发展为成熟的体系。考察研究区域内的斗栱形制,发现本区域内的斗栱形制还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这种差异在明中期之后的建筑遗存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大致以秦州、河州、河西为中心形成建筑文化辐射圈,三大工艺体系在斗栱形制上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在与邻近的青海、陕西、四川等地的传统建筑斗栱对比中发现,三大工艺体系中秦州工艺受陕西地区传统建筑影响较大,河州工艺与青海地区传统建筑作法较为接近,同时与四川地区有一定的关联,河西工艺中“花板代栱”的作法则是其檐下处理中最显着的特征。丝绸之路甘肃段传统建筑斗栱形制的发展演变表明,建筑形制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过程,包含多个演进路径、多条技术线索的交叠,其间同时存在延续、革新甚至反复等多种复杂关系,而不同地区间建筑技术的交流与影响是导致建筑形制突变的重要因素。

雷鑫阳[8](2021)在《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陇南地区新型民居建筑营造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陇南地处甘肃省东南部,是甘肃省在地理上连通陕南、川北的重要地区。因其别于甘肃省其他地区多样的自然环境,素有“陇上江南”之美誉,并在其多样的自然环境之上孕育出具有陇南地区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纵观国内各个区域的民居建筑的发展进程,民居建筑的演进总是处于一种动态更新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处于城市化逐渐深化过程之中的陇南地区民居营造与生存的背景均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陇南地区新民居建筑的建设,由于缺乏对的地域文化特征及其文化要素的归纳与总结,在对城市建筑营造要素盲目照搬的过程中,丧失了自身地域性文化的优势,出现了“千村一面”、“求大求洋”等地域性特色消失的现实状况。因此,从陇南地区传统民居中汲取宝贵的营造经验,以文化传承为视角,为陇南地区提出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新型民居建筑营造模式,解决陇南地区现阶段新民居建筑出现“千村一面”等现实状况。本论文以陇南地区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实地调研的资料为基础,以陇南地区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使用多种研究方法,首先对陇南地区地域文化生成的自然与人文两方面的生成因素进行分析,在对陇南地区地域文化与传统民居建筑的关系、地域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特征与内涵明确的前提下,结合国内学者有关于文化区划研究的理论成果,对陇南地区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传统民居建筑做以文化区划。其次,基于得到的陇南地区文化区划结果,对各个文化区划内的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文化特征做以总结与梳理。然后,总结出陇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地文化传承要素,并对新民居建筑中文化传承现状做以分析。最后基于以上的研究,提出陇南地域文化传承视角的新型民居建筑的营造模式,并结合提出的新型民居建筑营造模式进行新型民居建筑方案的设计实践,为陇南地区的新民居建筑的建设提供可供参考的范例。通过本文的研究,陇南地区民居建筑营造中地域性特征与文化传承要素得到系统性的总结与梳理,研究得出的基于文化传承的陇南地区新型民居建筑营造模式,在解决新民居文化问题的同时,也为陇南地区地域文化传承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陈再申[9](2021)在《曼谷当代地域性建筑的材料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曼谷的区位优势明显,地理环境良好,资源丰富,不仅在社会、经济等方面要比东南亚其他地区发达得多,而且在文化层面也有深厚的积淀,是地域性建筑“生长”和“演变”的“温床”。近年来,曼谷在建筑艺术设计领域正在赶超亚洲其他城市,泰国建筑师也进行了较多的当代地域性建筑实践,这些建筑呈现出了独具一格的区域特征,其中很多建筑在国际上屡获殊荣,获得了国际建筑领域的认可,当代地域性建筑正在这片优渥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蓬勃发展。笔者从材料表达的角度切入对地域性建筑进行研究,对于国际性和地域性融合的大都市曼谷而言,无疑是值得探讨的主题。本文以曼谷当代地域性建筑和其所应用的材料为研究载体,以探寻材料的表达策略为研究目标进行以下研究:首先,对曼谷地区的地域性建筑和其所应用的材料进行研究,并对每种材料的本体性质、特点及应用方式展开分析,以建立材料地域性表达研究的基础;其次,对相关案例进行解析研究,从共生表达、应对生态、延续文化三个层面切入,对建筑材料如何进行地域性表达进行具体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传统材料和现代材料的应用表达呈现出不断交织的状态,材料在地域性表达的过程要注重与时代性和在地性的共同结合,需要运用“互融”、“对比”、“适宜性建构”、“融合环境”、“置换”、“重构”六个方面的设计表达策略才能更加适宜地完成地域性表达这一实践和研究命题。本文在表达和建构双重层面上探讨了地域性建筑与材料表达之间的契合点,为材料表达和地域性建筑方面的研究“舔砖加瓦”,并为国内对于东南亚建筑领域的研究填补了内容。

刘敏[10](2021)在《西双版纳傣族与清迈泰族传统民居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位于中国西南的西双版纳与位于泰国北部的清迈,两地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无论从自然气候还是文化特征,两者都具有相似性。甚至有学者提出“东南亚建筑文化圈”和“照叶树林文化圈”的概念来深入研究包括中国西南和泰国在内的东南亚区域之间的文化渊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两地传统民居的跨境比较研究有理有据。论文选取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与清迈泰族传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在对两地传统民居文化形成的地域背景展开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两地传统民居特征,采用实地调查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宏观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基于比较建筑学的视角下,借鉴人文地理学、民族学、人类学等跨学科知识,剖析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与清迈泰族传统民居之间存在的相似性、关联性与差异性,找出其产生的内在逻辑及外在因素,揭示两地传统民居的基因原型与显型。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动态发展过程中,西双版纳傣族与清迈泰族的聚落空间、院落空间、传统民居展现出多样性与层累性。从同一“原型”到多样“显型”的住屋模式并非是单一条件的影响,而是多种机制共同协调作用的结果,自然性调适、社会性调适、观念性调适是两地传统民居异同格局的成因,住屋与环境的求优结构形成住屋模式化机理。通过跨境比较研究,可推动两地传统民居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以期为地缘关系作用下的住屋模式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二、地区建筑文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区建筑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陆路“丝绸之路”新疆段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与民俗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丝绸之路传统民居研究的源起
    1.2 丝绸之路传统民居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丝绸之路及传统民居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丝绸之路及传统民居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4.3 研究的框架
    1.5 本论文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2 陆路“丝绸之路”新疆段传统民居及其艺术特色概述
    2.1 陆路“丝绸之路”新疆段概述
        2.1.1 丝绸之路
        2.1.2 丝绸之路新疆段概况
        2.1.3 新疆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2.1.4 新疆地区历史文化特性
    2.2 陆路“丝绸之路”新疆段传统民居概况
        2.2.1 传统民居建筑发展沿革
        2.2.2 民居建筑风格与构造特点
        2.2.3 主要形式及分布
    2.3 陆路“丝绸之路”新疆段传统民居艺术特色概况
        2.3.1 传统民居的自然之美
        2.3.2 传统民居的和谐之美
    2.4 本章小结
3 新疆“三线路”上的传统民居形制特征与建筑艺术分析
    3.1 新疆段南线传统民居分解
        3.1.1 和田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解析
        3.1.2 喀什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解析
        3.1.3 小结
    3.2 新疆段中线传统民居分解
        3.2.1 吐鲁番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解析
        3.2.2 阿克苏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解析
        3.2.3 小结
    3.3 新疆段北线传统民居分解
        3.3.1 伊犁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解析
        3.3.2 小结
    3.4 本章小结
4 新疆各地区以及与邻省区间传统民居的比较
    4.1 吐鲁番、阿克苏、和田、喀什、伊犁地区的传统民居比较
        4.1.1 民居形态比较
        4.1.2 院落形制比较
        4.1.3 建筑构造比较
        4.1.4 装饰艺术比较
    4.2 与青海地区、甘肃地区的传统民居比较
        4.2.1 聚落形制比较
        4.2.2 民居形态比较
        4.2.3 建筑构造比较
        4.2.4 装饰艺术比较
    4.3 本章小结
5 新疆传统民居中的居住民俗特色体现及传承与保护价值
    5.1 居住民俗文化概述
    5.2 居住民俗文化特征
        5.2.1 院落选址文化
        5.2.2 民居建造文化
        5.2.3 建筑布局文化
        5.2.4 建筑装饰文化
        5.2.5 室内陈设文化
    5.3 现状价值分析
        5.3.1 现状分析
        5.3.2 价值分析
    5.4 保护与发展建议
        5.4.1 保护原则
        5.4.2 保护措施
        5.4.3 发展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结语与展望
    6.1 结语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新疆名称对照表
    Ⅱ “丝绸之路”新疆段田野调研行程及随行人员列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2)京西传统村落民居材料及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京西传统村落民居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1.1.2 废旧材料再利用研究的持续关注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京西传统村落范围限定
        1.3.2 材料再利用范围限定
        1.3.3 本文研究村落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6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分析
        1.6.1 关于材料的设计研究
        1.6.2 关于材料的再利用研究
        1.6.3 现状研究分析
第二章 建筑材料的利用
    2.1 建筑材料的种类
        2.1.1 基本种类
        2.1.2 材料特性
        2.1.3 工艺做法
    2.2 前工业时代建筑材料利用典型案例分析
        2.2.1 西方建筑
        2.2.2 国内建筑
        2.2.3 中西方建筑用材的特点对比
    2.3 近现代建筑材料利用典型案例分析
        2.3.1 西方建筑
        2.3.2 国内建筑
        2.3.3 中西方建筑用材的趋势分析
    2.4 建筑材料的再利用分析
        2.4.1 建筑废料的产生
        2.4.2 再利用方法
        2.4.3 再利用价值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京西传统民居的材料利用与表现
    3.1 建筑的材料背景
        3.1.1 文化背景
        3.1.2 地理环境
        3.1.3 工业发展
    3.2 木材的利用与表现
        3.2.1 木材种类
        3.2.2 木材利用方式
        3.2.3 木材构造工艺
    3.3 石材的利用与表现
        3.3.1 石材种类
        3.3.2 石材利用方式
        3.3.3 石材构造工艺
    3.4 瓦材的利用与表现
        3.4.1 瓦材种类
        3.4.2 瓦材构造工艺
    3.5 其他材料
        3.5.1 琉璃
        3.5.2 煤渣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材料的再利用研究
    4.1 材料再利用中的设计问题
        4.1.1 理论基础
        4.1.2 再利用设计原则
        4.1.3 再利用案例分析
    4.2 材料再利用中的技术问题
        4.2.1 再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4.2.2 再利用的方式
        4.2.3 再利用的实践案例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京西材料的再利用实践
    5.1 建筑要素分析
        5.1.1 场地及周围关系
        5.1.2 项目定位
        5.1.3 地域特性
    5.2 设计方案
        5.2.1 设计思想
        5.2.2 设计内容
        5.2.3 空间生成
        5.2.4 构造及工艺设计
    5.3 材料再利用设计
        5.3.1 材料分析
        5.3.2 材料再利用设计思路
        5.3.3 材料再利用方法
        5.3.4 材料对建设的影响
    5.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总结
    6.1 再利用的意义与可行性
        6.1.1 再利用的意义
        6.1.2 再利用的可行性
    6.2 核心内容与创新点
        6.2.1 核心内容
        6.2.2 创新点
    6.3 再利用的趋势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环巢湖地区传统建筑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进展
    1.3 研究范围、内容与目的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环巢湖地区文化背景研究
    2.1 自然环境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貌与气候
    2.2 历史人文
        2.2.1 历史沿革
        2.2.2 人文环境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巢湖地区传统建筑分布与分类
    3.1 传统建筑的分布
    3.2 传统建筑的分类
        3.2.1 民居建筑
        3.2.2 商业建筑
        3.2.3 祠庙建筑
        3.2.4 其他建筑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巢湖地区传统建筑特征
    4.1 单元空间
        4.1.1 厅堂
        4.1.2 天井
        4.1.3 附属空间
        4.1.4 炮楼
    4.2 组织布局
        4.2.1 基本平面类型
        4.2.2 平面组合方式
    4.3 梁架结构
    4.4 营造方法
        4.4.1 台基
        4.4.2 墙身
        4.4.3 屋顶
    4.5 装饰与色彩
        4.5.1 装饰
        4.5.2 色彩
    4.6 传统建筑特征总结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巢湖地区传统建筑特征影响因素
    5.1 自然环境对环巢湖地区传统建筑特征的影响
        5.1.1 气候条件的影响
        5.1.2 地貌条件的影响
    5.2 人文环境对环巢湖地区传统建筑特征的影响
        5.2.1 儒道文化的影响
        5.2.2 移民文化的影响
        5.2.3 淮军文化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建筑基础信息要素表样表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
        1.3.2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发展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2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限定
        2.1.1 当代
        2.1.2 建筑学
        2.1.3 建筑理论
        2.1.4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
    2.2 硕博士论文的收集
        2.2.1 确定高校研究范围
        2.2.2 论文收集的网上整理
        2.2.3 论文收集的实地调查
    2.3 硕博士论文的层次分析
        2.3.1 四所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2.3.2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
        2.3.3 国外建筑思想的冲击
    2.4 本章小结
3 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建筑理论框架
        3.1.1 基本范围
        3.1.2 建筑理论框架
        3.1.3 纵向时间段划分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梳理
        3.2.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2.4 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5 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6 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3 长安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3.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3.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3.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4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4.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4.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4.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5 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5.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5.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5.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解析
    4.1 陕西省四所高校建筑理论硕士论文分类汇总
        4.1.1 硕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4.1.2 硕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4.1.3 硕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4.1.4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4.1.5 硕博士论文特征总结
    4.2 陕西省四所高校硕士论文选题的共同点
        4.2.1 建筑创作论
        4.2.2 居住建筑
        4.2.3 生态建筑学
        4.2.4 建筑评价理论
    4.3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4.3.1 建筑方针
        4.3.2 民族性的现代化演绎
        4.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
        4.3.4 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城市环境意识)
    4.4 本章小结
5 国外建筑思想的引进
    5.1 引进建筑思想的硕博士论文统计
        5.1.1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1.2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2 国外建筑思潮的发展
        5.2.1 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5.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5.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
        5.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
        5.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致谢

(5)基于文献的陕西传统民居与聚落研究历程探析(1934-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成果的激增使得学术研究图景日趋复杂
        1.1.2 信息化时代使得量化学术研究历程成为可能
        1.1.3 信息技术驱动下改变了传统文献的认识方式
    1.2 研究方案
        1.2.1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方法
    1.3 基础理论:数字人文
    1.4 研究现状
        1.4.1 传统民居研究现状及学术研究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1.4.2 构建传统民居研究框架、研究技术路线的研究现状
        1.4.3 相关议题其他类型研究对象的研究现状
        1.4.4 文献计量学和科学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框架
2 陕西传统民居和聚落研究的定量化分析
    2.1 陕西传统民居与聚落文献数据收集
        2.1.1 数据收集
        2.1.2 获取研究对象
        2.1.3 收集结果
    2.2 文献数量变化情况
        2.2.1 研究专着
        2.2.2 学术论文
    2.3 量化研究一:论文关键词分析
        2.3.1 总体关键词词云描摹
        2.3.2 分时段关键词词云描摹
    2.4 量化研究二:陕西传统民居和聚落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
        2.4.1 共现词统计和解读
        2.4.2 膨胀词分析和解读
    2.5 量化研究三:《中国传统民居文献索引》中的陕西相关研究
        2.5.1 粗粒度下的中国传统民居研究概况
        2.5.2 细粒度下的中国传统民居研究概况
    2.6 量化研究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的陕西民居和聚落研究
        2.6.1 传统民居与聚落相关研究区位分析
3 陕西传统民居和聚落研究历程
    3.1 陕西传统民居和聚落研究历程分期依据
        3.1.1 已有研究综述
        3.1.2 本研究的分期
    3.2 第一阶段:早期探索期(20 世纪30 年代至改革开放)
        3.2.1 民居研究先声:从龙庆忠到刘敦桢
        3.2.2 民居广泛调查:全国研究和陕西调查
        3.2.3 考古发掘研究:半坡村史前聚落考古
        3.2.4 乡村建设活动:“农业学大寨”的号召
        3.2.5 民居展示利用:大办地主庄园博物馆
        3.2.6 文物普查活动: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
    3.3 第二阶段:稳步发展期(改革开放-21 世纪初)
        3.3.1 首部综合专着:《陕西民居》的编纂
        3.3.2 考古复原研究: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
        3.3.3 国际交流合作:竞赛教学和保护实践
        3.3.4 民居展示利用:阶级教育展览馆转型
        3.3.5 绿色窑居建筑:延安枣园村绿色住区
        3.3.6 文物普查活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
    3.4 第三阶段:多元繁盛期(21 世纪初至今)
        3.4.1 民居展示利用:民营化博物馆的兴起
        3.4.2 文物保护制度:从古村落到传统村落
        3.4.3 文物普查活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4 陕西地区传统民居与聚落代表性文献内容解读
    4.1 地区建筑通史和中国民居专着中的陕西地区传统民居与聚落
        4.1.1 地区建筑通史着作中的陕西民居
        4.1.2 中国民居研究专着
    4.2 陕西传统民居和聚落代表性研究专着
        4.2.1 总体面貌解读
        4.2.2 地区民居综合着作
        4.2.3 民居专项研究着作
        4.2.4 民居个案研究着作
    4.3 陕西传统民居和聚落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4.3.1 概说
        4.3.2 主要研究方向以及图谱的绘制
        4.3.3 研究方向1:某类型民居研究
        4.3.4 研究方向2:民居和聚落个案研究
        4.3.5 研究方向3:农宅建设
        4.3.6 研究方向4:设计创作
        4.3.7 研究方向5:绿色建筑
        4.3.8 研究方向6:人文地理
        4.3.9 研究方向7:风景园林
        4.3.10 研究方向8:旅游开发
    4.4 陕西传统民居和聚落研究述评
        4.4.1 与全国研究现状的比较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5.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后期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陕西传统民居与聚落重点文献统计表
    代表性学术专着
    代表性期刊论文
附录2 陕西地区传统民居和聚落相关建筑竞赛图纸
附录3 陕西传统民居和聚落作为创作原型的建筑实践
附录 4 图录和表录
    图录
    表录
硕士学习期间研究成果和研究工作

(6)关中地区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聚落文化危机
        1.1.2 简述文化基因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聚落文化相关理论研究
        1.3.2 国内聚落文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1.4 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文化基因相关理论概述
    2.1 文化基因理论
        2.1.1 文化基因理论的由来
        2.1.2 文化基因的特征
    2.2 传统聚落中文化基因的载体表现
        2.2.1 文化基因显性物质载体表现
        2.2.2 文化基因隐性非物质载体表现
    2.3 识别聚落文化基因的理论方法
        2.3.1 确认聚落文化基因的原则
        2.3.2 聚落文化基因分类
        2.3.3 识别聚落文化基因的方法
    2.4 相关理论支撑
        2.4.1 有机更新理论
        2.4.2 聚落类型学
    2.5 概念界定
        2.5.1 聚落
        2.5.2 传统聚落
        2.5.3 传统聚落文化基因
3.关中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构成及识别方法
    3.1 关中地区概况
        3.1.1 关中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3.1.2 关中地区历史人文概况
        3.1.3 关中地区传统生土聚落概况
    3.2 关中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识别方法
        3.2.1 聚落选址的识别
        3.2.2 聚落布局形态的识别
        3.2.3 公共建筑的识别
        3.2.4 民居特征的识别
        3.2.5 建筑结构的识别
        3.2.6 环境因子的识别
        3.2.7 当地特色装饰的识别
    3.3 文化基因分级编码系统
    3.4 本章小结
4.关中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
    4.1 黄土台塬型聚落文化基因识别——以三原县柏社村为例
        4.1.1 聚落布局形态的识别
        4.1.2 公共建筑的识别
        4.1.3 民居特征的识别
        4.1.4 建筑结构的识别
        4.1.5 环境因子的识别
        4.1.6 当地特色装饰的识别
        4.1.7 其他基因的识别
    4.2 关中地区平原型生土聚落——以长安区东联村为例
        4.2.1 聚落布局形态的识别
        4.2.2 主体性公共建筑的识别
        4.2.3 民居特征的识别
        4.2.4 建筑结构的识别
        4.2.5 当地特色装饰的识别
    4.3 山地型生土聚落文化基因识别——以麟游杨家堡村为例
        4.3.1 聚落布局形态的识别
        4.3.2 公共建筑的识别
        4.3.3 民居特征的识别
        4.3.4 建筑结构的识别
        4.3.5 当地特色装饰的识别
    4.4 影响关中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形成的因素
        4.4.1 自然条件因素
        4.4.2 风水因素
        4.4.3 宗教信仰因素
    4.5 本章小结
5.关中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分类编码及图谱
    5.1 关中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分类编码
        5.1.1 中类分类编码
        5.1.2 小类分类编码
        5.1.3 具体形式分类编码
    5.2 非物质文化基因
        5.2.1 行为活动(微观)
        5.2.2 习俗礼制(中观)
        5.2.3 精神特质(宏观)
        5.2.4 小结
    5.3 关中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图谱
        5.3.1 整体布局文化基因编码及其图谱
        5.3.2 公共建筑文化基因编码及其图谱
        5.3.3 民居建筑文化基因编码及其图谱
        5.3.4 周边环境文化基因编码及其图谱
        5.3.5 特色装饰的文化基因编码及其图谱
        5.3.6 文化基因图谱总结
    5.4 本章小结
6.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性研究成果
图表目录
致谢

(7)丝绸之路甘肃段传统建筑斗栱形制分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界定与研究目标
        1.2.1 地域范围
        1.2.2 对象界定
        1.2.3 时间范畴
        1.2.4 研究目标
    1.3 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理论及方法
        1.4.1 相关理论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丝绸之路甘肃段传统建筑的史地背景
    2.1 丝绸之路甘肃段的地理背景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政区历史沿革
        2.1.3 区域民系构成
    2.2 甘肃与周边地区的古代交通
        2.2.1 丝绸之路
        2.2.2 北茶马古道
    2.3 史地因素与建筑之关系
        2.3.1 区域文化特征
        2.3.2 现存传统建筑的分布
        2.3.3 史地因素所形成的区域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斗栱形制标尺案例选取及研究
    3.1 斗栱演变发展概述
        3.1.1 斗栱的组成与功能
        3.1.2 斗栱的起源与演变特征
    3.2 丝绸之路甘肃段传统建筑斗栱遗存现状
        3.2.1 传统木构建筑遗存现状
        3.2.2 斗栱类型
    3.3 斗栱形制标尺案例选取
        3.3.1 斗栱形制标尺案例选取原则
        3.3.2 形制标尺案例选取结果
    3.4 典型标尺案例研究
        3.4.1 福津广严院
        3.4.2 崇信武康王庙
        3.4.3 秦安兴国寺
        3.4.4 兰州庄严寺
        3.4.5 武威海藏寺
        3.4.6 天水纪信祠
        3.4.7 古浪火庙大殿
        3.4.8 古浪山陕会馆
        3.4.9 酒泉佛祖庙
    3.5 补充标尺案例研究
        3.5.1 第196 窟晚唐窟檐
        3.5.2 第427 窟宋代窟檐
        3.5.3 第437 窟宋代窟檐
        3.5.4 第444 窟宋代窟檐
        3.5.5 第431 窟宋代窟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丝绸之路甘肃段传统建筑斗栱形制分期
    4.1 “形制类型”涵义解析
    4.2 提炼排比形制、编号及说明
    4.3 标尺案例形制排比
        4.3.1 标尺案例形制排比
    4.4 标尺案例形制分期
        4.4.1 斗栱形制演变分析
        4.4.2 分期原理
        4.4.3 标尺案例形制分期
    4.5 丝绸之路甘肃段传统建筑斗栱形制体系
        4.5.1 河州工艺体系斗栱形制特征
        4.5.2 秦州工艺体系斗栱形制特征
        4.5.3 河西工艺体系斗栱形制特征
    4.6 丝绸之路甘肃段传统建筑斗栱形制区域比较
        4.6.1 本区域内横向比较
        4.6.2 邻近区域比较
    4.7 决定区域间相互影响程度的因素分析
    4.8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调研样本信息简表

(8)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陇南地区新型民居建筑营造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陇南地区新民居建筑文化传承问题
        1.1.2 新农村建设对地域文化传承的要求
        1.1.3 地域文化传承成为陇南发展新机遇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范围及内容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对象及概念
        1.5.1 研究对象
        1.5.2 概念界定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论文框架
第2章 陇南地区地域文化与民居建筑文化区划
    2.1 地域文化生成的因素
        2.1.1 自然因素
        2.1.2 人文因素
    2.2 地域文化与地域传统民居文化
        2.2.1 地域文化与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关系
        2.2.2 地域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特征与内涵
    2.3 地域文化下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区划
        2.3.1 文化区划的依据
        2.3.2 文化区划的分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文化传承下陇南地区传统民居营造文化特征
    3.1 关中文化区营造文化特征
        3.1.1 区域概述
        3.1.2 院落特征
        3.1.3 建筑特征
        3.1.4 细部装饰
    3.2 巴蜀文化区营造文化特征
        3.2.1 区域概述
        3.2.2 院落特征
        3.2.3 建筑特征
        3.2.4 细部装饰
    3.3 秦蜀文化区营造文化特征
        3.3.1 区域概述
        3.3.2 院落特征
        3.3.3 建筑特征
        3.3.4 细部装饰
    3.4 秦陇文化区营造文化特征
        3.4.1 区域概述
        3.4.2 院落特征
        3.4.3 建筑特征
        3.4.4 细部装饰
    3.5 多元文化区营造文化特征
        3.5.1 区域概述
        3.5.2 院落特征
        3.5.3 建筑特征
        3.5.4 细部装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陇南地区民居建筑文化传承要素及现状
    4.1 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传承要素
        4.1.1 文化传承要素概述
        4.1.2 实用务实的生存观
        4.1.3 尊崇礼制的秩序观
        4.1.4 和谐适宜的共生观
    4.2 新民居建筑文化传承现状
        4.2.1 实用务实的生存观的现状
        4.2.2 尊崇礼制的秩序观的现状
        4.2.3 和谐适宜的共生观的现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文化传承下新型民居建筑营造模式研究
    5.1 新型民居建筑营造的原则与策略
        5.1.1 营造的基本原则
        5.1.2 营造的基本策略
    5.2 对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模式的继承
        5.2.1 院落图底关系的继承
        5.2.2 建筑功能秩序的继承
        5.2.3 建筑屋顶特征的继承
        5.2.4 门楼建筑构件的继承
        5.2.5 建筑常用材料的继承
        5.2.6 细部装饰特征的继承
    5.3 对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模式的优化
        5.3.1 建筑功能布局的优化
        5.3.2 建筑构造节点的优化
        5.3.3 传统建筑材料的优化
        5.3.4 建筑细部装饰的优化
    5.4 对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模式的创新
        5.4.1 新建材的适宜性引入
        5.4.2 新建材的地域化调整
        5.4.3 绿色生态技术的运用
    5.5 文化传承下的新型民居营造模式
    5.6 设计实践
        5.6.1 关中文化区的设计实践
        5.6.2 巴蜀文化区的设计实践
        5.6.3 秦蜀文化区的设计实践
        5.6.4 秦陇文化区的设计实践
        5.6.5 多元文化区的设计实践
    5.7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调研样本信息简表
附录 C CBCC中国建筑色卡千色卡色号查询表
附录 D 新居现状调研结果表

(9)曼谷当代地域性建筑的材料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与在地化交融的曼谷当代地域性建筑
        1.1.2 建筑材料在曼谷地区地域性建筑实践中的重要性
        1.1.3 研究缘起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2.3 相关概念辨析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外研究状况
        1.4.2 针对曼谷地区地域性建筑的相关研究
        1.4.3 其他相关理论研究
    1.5 研究问题及方法
        1.5.1 研究的问题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曼谷地区的地域性建筑及其使用的材料
    2.1 曼谷地区地域性建筑的产生背景
        2.1.1 地域环境与气候
        2.1.2 本土历史与文化
        2.1.3 外来文化及其影响
    2.2 曼谷地区的地域性建筑
        2.2.1 传统地域性建筑的传承
        2.2.2 现代地域性建筑的表达
        2.2.3 当代地域性建筑的全新展现
    2.3 材料的发展及应用情况概述
        2.3.1 材料在传统地域性建筑中的发展及应用情况概述
        2.3.2 材料在现代地域性建筑中的发展及应用情况概述
        2.3.3 材料在当代地域性建筑中的发展及应用情况概述
    2.4 小结
第三章 材料的本体分析
    3.1 传统材料
        3.1.1 砖
        3.1.2 石材
        3.1.3 木材
        3.1.4 竹材
        3.1.5 其他传统材料
    3.2 现代材料
        3.2.1 混凝土
        3.2.2 玻璃
        3.2.3 金属
        3.2.4 塑料
        3.2.5 其他复合材料
    3.3 小结
第四章 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地域性表达
    4.1 时代发展背景下材料的共生建构表达
        4.1.1 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的共生
        4.1.2 新旧材料的对比与反衬
        4.1.3 材料的共生建构表达方法
    4.2 材料对气候和环境的应对性表达
        4.2.1 材料对热带地区气候的应对性表达
        4.2.2 材料对场所环境的应对性表达
        4.2.3 材料对气候和环境应对表达的方法
    4.3 材料对在地文化基因的延续表达
        4.3.1 材料的“置换”表达
        4.3.2 材料表达对泰式文化的延续
        4.3.3 材料对在地文化基因延续表达的方法
    4.4 小结
        4.4.1 本章案例总结
        4.4.2 本章总结
第五章 结论
    5.1 材料在地域性建筑创作中的表达特性
        5.1.1 传统材料的表达特性
        5.1.2 现代材料的表达特性
    5.2 对地域性建筑与建筑材料表达的内涵认知
        5.2.1 对材料地域性表达的理解和分析
        5.2.2 曼谷地区的材料表达创作对我国热带地区建筑创作带来的启示
    5.3 展望和不足之处
        5.3.1 展望
        5.3.2 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10)西双版纳傣族与清迈泰族传统民居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起源、背景
        1.1.1 研究起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1.3 研究问题及方法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文献综述
        1.5.1 东南亚地区传统民居的研究学术简史
        1.5.2 针对清迈地区传统民居的研究概况
        1.5.3 针对西双版纳传统民居的研究概况
        1.5.4 比较建筑学视角下东南亚民居的跨境研究
        1.5.5 相关研究的不足与期许
    1.6 论文结构框架
第二章 两地自然环境与文化特点
    2.1 地理气候
    2.2 民族渊源
    2.3 宗教信仰
    2.4 历史沿革
    2.5 风俗习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民居
    3.1 聚落空间
        3.1.1 聚落空间形态
        3.1.2 村寨空间要素
    3.2 院落要素
        3.2.1 植物景观
        3.2.2 主屋
        3.2.3 米仓
    3.3 传统民居
        3.3.1 民居的功能构成
        3.3.2 民居的空间组织
        3.3.3 民居的构造特征
        3.3.4 民居的生态适应
        3.3.5 民居的材料与装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清迈泰族的传统民居
    4.1 聚落空间
        4.1.1 聚落空间形态
        4.1.2 村寨空间要素
    4.2 院落要素
        4.2.1 植物景观
        4.2.2 主屋
        4.2.3 米仓
        4.2.4 土地神屋
        4.2.5 厨房
    4.3 传统民居
        4.3.1 民居的功能特征
        4.3.2 民居的空间组织
        4.3.3 民居的构造特征
        4.3.4 民居的生态适应
        4.3.5 民居的材料与装饰
        4.3.6 清迈地区其他泰族民居概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双版纳与清迈传统民居的异同及成因分析
    5.1 两地传统民居的异同比较
        5.1.1 聚落比较
        5.1.2 院落比较
        5.1.3 传统民居比较
    5.2 异同成因分析
        5.2.1 自然性调适
        5.2.2 社会性调适
        5.2.3 观念性调适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两地傣-泰传统民居的原型与显型
    6.2 住屋模式化机理形成异同格局
    6.3 讨论与展望
        6.3.1 两地传统民居的新貌
        6.3.2 两地传统民居的困境
        6.3.3 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
        6.3.4 论文取得的成果与遗憾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清迈民居案例图鉴
附录C:泰-英-汉建筑术语对照表
附录D:图表索引

四、地区建筑文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陆路“丝绸之路”新疆段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与民俗文化研究[D]. 张瀚文.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京西传统村落民居材料及再利用研究[D]. 王聪.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3]环巢湖地区传统建筑特征研究[D]. 覃焕莲.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4]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张静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基于文献的陕西传统民居与聚落研究历程探析(1934-2019)[D]. 李思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6]关中地区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识别研究[D]. 石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丝绸之路甘肃段传统建筑斗栱形制分期研究[D]. 顾国权.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8]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陇南地区新型民居建筑营造模式研究[D]. 雷鑫阳.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9]曼谷当代地域性建筑的材料表达研究[D]. 陈再申.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10]西双版纳傣族与清迈泰族传统民居比较研究[D]. 刘敏.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区域建筑文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