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英国的专业和经验积累

留学英国的专业和经验积累

一、赴英留学的专业与经验积累(论文文献综述)

尹耀桦[1](2021)在《英国何以维系国际影响力(1979-2019) ——基于战略能力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宁芳[2](2021)在《民国法政学人的国际法视野 ——以《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

薛惠娟[3](2020)在《国际教育对职业发展影响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用Bourdieu文化资本理论中"资本"和"惯习"(habitus)两大核心概念,通过纵向研究中国学者董翔个案探讨了国际教育与职业发展之关系。受访者从英国高等教育与随后留英工作经历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和象征资本,并通过资本转换享受着终身利益。得出结论:英国教育和留英经历对留学生归国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持久性影响,实现了社会阶层向上流动。

武利珍[4](2020)在《中国近代留学生对外贸易思想研究 ——以工业化发展为视角》文中指出自从人类踏入近代的历史进程,各民族都被卷入世界一体化的发展洪流之中,这个历史发展总趋势在昭示着人们,一个民族的独立与繁荣决不能脱离世界发展的轨道、独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同样,在这样的历史潮流下,中国要谋生存、求发展,势必要融入世界经济秩序之中,选择适宜的发展道路,制定适合中国国情外贸发展制度。有效的发展制度需要有进步的理论指导,因此近代中国大量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理论,希望能够为中国如何在世界经济中更好发展提供方案。近代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将西方的对外贸易理论引入中国,并且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逐步形成较为成熟并符合近代中国国情的外贸思想体系,为近代对外贸易思想的转折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历史进入近代,实现民族经济发展其根本出路是实现工业化,因此追求中国工业化发展成为近代留学生对外贸易思想的核心和总体战略目标。近代留学生紧紧围绕工业化问题,展开对外贸易理论的设计,本文对近代留学生对外贸易思想的研究也创新性的以工业化发展为视角进行。文章将近代分三个时期来探索留学生对外贸易思想,运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分析和比较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贸易思想,并结合当时中国国情对其进行评价,总结出近代留学生对外贸易思想对近代工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促进了工业化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第二,促进了近代工业化发展的技术进步;第三,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所需的良好外贸环境和便利条件的落实。中国留学生们的对外贸易思想致力于工业化的发展,学以致用,不断坚持对适用于中国发展的外贸理论探索,不仅推动了近代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也为今日对外贸易与工业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它启示我们现代的对外贸易的进行应当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紧密联系中国的实际制定适合中国发展的外贸政策,为外贸发展提供完善的服务和环境,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工业化,如此,中国才能成为工业强国,在世界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赵雪彤[5](2020)在《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体育口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于体育口译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口译转录文本的翻译研究,而口译中涉及的语言、手势、身体动作、辅助工具等多模态话语常被忽视。本文旨在通过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将口译中的言语与非言语要素作为重要信息,讨论多模态话语的理解与使用对体育口译的影响。本文以“2018中国校园足球赴英留学项目”中英国足球总会国际足球教练员二级、三级培训课程的交替传译为例,在张德禄提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联系该项目口译语料中出现的模态要素,设计出新的研究模型进行描述性分析,从韩礼德元语用功能角度出发,通过案例研究及结合足球教练员的问卷调查,反映体育口译中多模态话语对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体育口译实例,本文指出,多模态话语对口译员理解源语及输出口译话语都有着重要意义。在体育口译实践中,正确地分析、理解讲者的语言、伴语言模态以及手势、身体运动等模态会直接影响口译内容的输出。在口译过程中,善于使用口译多模态话语对口译质量、意义表达会产生较大影响。根据问卷调查反映,体育口译员本身也应具备从事这项运动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体育口译涉及大量体育专项术语,充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熟记该体育项目中的言语与非言语常用语,对口译的理解与产出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为保障体育口译中概念意义、人际意义与篇章功能的实现,在口译过程中,译员应充分理解并重演讲师的非言语信息,作为对言语信息的辅助与解释,以期更加全面地呈现源语中的多模态信息。

郑帅普[6](2020)在《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研究 ——基于华侨大学留学生思想状况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来华留学生的人数呈现与日俱增的态势。截至2018年,中国已经提前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学生流动目的地国家,来华留学生日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完善对来华留学生的思想教育承担着独特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留学生,引导各国青年留学生用欣赏、互鉴、共享的观点看待世界,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和谐共生,夯实“一带一路”的民意基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添砖加瓦。华侨大学是全国拥有境外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其中有相当比例的国外留学生。本文以华侨大学的国外留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他们到中国留学的思想文本为研究材料,采用内容分析法,从三个方面阐释来华留学生的思想现状:留学生为什么选择到中国留学,即“求学初心”;来华留学生的“人生理想”;来华留学生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态度。通过文本分析,我们发现来华留学生思想状况在总体向好的大趋势之下,也不乏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社会责任感的相对缺乏、对中国认知存在片面与偏差、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失衡和多元价值观存在选择困境等问题,并从社会环境、高校主体和留学生自身等三个方面透析出现这些思想问题背后的原因。基于此结论,本文以国家对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为导向,以“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为时代背景,并结合华侨大学的特殊校情,认为提高来华留学生工作的实效,要贯彻“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倡导,引导来华留学生领悟中国智慧和经验,增强思想教育多元主体的协同,拓展思想教育的渠道。借助这些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对策,来纠正来华留学生思想状况存在的问题,提高来华留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留学生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培养“知华、友华、亲华”的留学生群体。

张阁[7](2020)在《《近代合作社的成立-日本罗虚戴尔共立商社发展史》(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次翻译实践报告选取的文本是《近代合作社的成立—日本罗虚戴尔共立商社发展史》中的前三章内容,其作者为日本北海学院野原一仁教授。该文本主要阐述了日本近代合作社“罗虚戴尔”共立商社的成立、组织和经营的发展历程。本次翻译实践报告选取该部着作,旨在为更多研究日本消费合作社人士提供参考。从体裁上看,该文本属于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体裁。从文本类型上看,该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语言简洁明了、逻辑清楚、通俗易懂。依据上述文本特征,笔者选取弗米尔翻译目的论作为理论支撑,使译文遵循“目的性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在此次翻译实践报告中,笔者总结出三个类型的翻译,分别是词汇的翻译、文献名称的翻译和长句的翻译。在专有名词的翻译中,笔者根据上下文采用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不拘泥于词语本身的含义,从专业的角度去灵活选择译法,最终达到与原文意思相符并能准确传达原文信息的目标。在文献名称和长句的翻译中,笔者为使译文传情达意、通顺连贯、符合译入语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以弗米尔翻译目的论为指导,采用直译、意译、分译、合译、增译、省略、倒译等多种翻译技巧。通过本次翻译实践活动,使译者对日本消费合作领域有了深入的了解,熟悉该类文章的措辞和翻译方法,积累了相关的翻译经验。同时,使译者的翻译速度和翻译能力有了较大的进步,提高了译者的翻译水平。此外,也使译者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最后,希望本次翻译实践有助于促进中日两国消费领域的交流,完善我国消费合作体系建设,提升消费领域安全。

张玉婷[8](2020)在《西南联大的研究生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离乱纷杂的环境下仍然保持着一流的教育水准、自由的学术风气及坚毅的民族精神,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赞誉其“物质上得不了,精神上了不得”。作为民国研究院所的中坚力量,西南联大继承和发扬了此前就颇具名望的清华、北大、南开三所高等学府的兴学传统,形成了研究生教育特色,培育出了众多闻名中外的专家学者,为中华民族储存了抗战建国的力量。西南联大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不仅成为民国高级人才培育的典范,也为当今的高等教育提供了极富价值的案例参考。因此,本文以西南联大的研究生教育为研究对象,力求对其形成基础、管理体系及培养过程等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探究其特色和教育价值。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回溯西南联大研究生教育体系形成的背景。通过对组成西南联大的三所学校在合校前各自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沿革和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溯源,以对联大建校时研究生教育的背景有一个基础性的把握。第二,梳理西南联大研究生的管理体系。从组织结构、招考选拔、奖励资助体系、科研经费和留学交流等方面对西南联大的研究生管理情况作出系统的阐释,力求明晰研究生的组织管理情形。第三,剖析西南联大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在培养模式上,联大构成了联合一体下的院所独立培养体系,形成了以“教学科研型”为培养导向的学、教、研一体化培养模式;在课程与教学上,教师结合个人研究和前沿理论开设了数量不多但内容精深的课程,并将研究生参与学术报告、学术演讲及专题讨论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兼顾中、西学的研究方法;在学生的研究训练上,文、理、工、法、商各科结合着学科发展、国家需要和地域资源,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方向;在师生互动上,教师与研究生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并在学习和生活上都给予了学生热心真切的指导与关照。第四,阐述西南联大研究生的培养成效与教育局限。从研究生的毕业去向看,学生大都进入大学或研究所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推动着学术理论和学科体系的发展,并养成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优秀的做人品质。虽然联大的研究生教育成绩斐然,但战争的环境、西方移植的教学模式,以及西南联大以本科为人才培养重心的教育取向,也使得当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受到了许多限制。最后,基于前文的分析,对西南联大研究生教育的特点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分析其教育颇具成效的原因,以为当前的研究生教育提供借鉴。

徐冠华[9](2020)在《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研究(1902—1912年)》文中研究表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自16世纪下半叶开始,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积累时期迫切向海外扩张进行的。早期传播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传教士个人介绍和引进,中国接受西学呈现出被动、零散的状态。到了19世纪40年代,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西学特别是西方科学的重要性,试图通过主动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求得国富民强,呼吁清政府从国家层面开展了一系列变革,筹办新式学堂以开展科学教育便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国家层面开始创办大学堂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始于19世纪90年代后期。甲午战争的失败让士人反思单纯学习西方技术的局限性,从政治改革的角度提出改革传统书院教育模式,仿照西方国家教育模式开展科学教育,以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由此,山西大学堂等一批新式大学堂陆续成立并开展了科学教育活动。在1904年清政府颁布新学制后,山西大学堂与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成为清末时期仅存的三所国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成立于1902年,是按照清政府“新政”改革要求创办的首批新式大学堂,同时又是解决“山西教案”问题、英国人利用“庚子赔款”创办的大学,学堂创办之初便有着西方文化的深深烙印。从1902年创办到1912年根据民国教育宗旨将山西大学堂改为山西大学校近10年时间中,中西文化在大学堂内部的碰撞、交流、融合成为一大特色。本文在整体架构上,将山西大学堂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放置于近代中国西学传播的整体进程中,重点考察从创办到改校将近10年的时间内所开展的相关科学活动,对山西大学堂的创办背景、学堂科学教育的组织、实施和影响进行历史脉络的整理。论文既从学堂围绕科学教育而开展的科学课程制订、科学教材编译、科学知识普及、科学人物活动、科学人才培养等微观层面进行考察,力求厘清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科学,从传统书院教育向新式高等教育转型的具体历程,又从西学在近代中国传播和影响的宏观层面,考察大学堂科学活动在学习引进西方科学中的作用,对科学本土化和近代山西科技、经济快速发展所起到的积极影响。在细节研究上,专注于大学堂学习引进的西方科学内容、科学专业设置与变迁过程、科学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的建设、科学人物及开展的具体活动、国外留学活动专业选择、毕业生从事科技工业行业的贡献等,深入梳理西方科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普及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边缘而主体、由被动而主动的历史变迁,以细节佐证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在改变社会和民众对西方科学的认识所发挥的作用,阐述科学教育活动在促进科学本土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注重历史文献搜集与考证,广泛搜集了清末民初关于山西大学堂的史料,包括奏折、办学合同、使用的科学教材、授课科目、教习目录、毕业生目录等资料和档案文献,实地考察山西大学堂原办学地址和遗留建筑、历史实物等,配合当时报刊等关于山西大学堂的招生招聘、办学影响、科学活动的报道,呈现西方科学在大学堂普及和传播的历史;注重有效利用口述史研究方法,针对历史实物遗失多、搜集不易的难点,采访和聆听大学堂外国教习后人、毕业生后人讲述,与历史记载和文献相互印证,力求尽可能真实还原大学堂开展科学活动的历史,客观研究山西大学堂在西方科学普及和传播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全文共分为八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说明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文章整体设计和构架、当前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创新之处和关键问题。在分析西学在近代中国传播和普及的现状后,提出国家开展科学教育之于科学本土化的重要意义。山西大学堂作为近代国家创办的首批国立大学堂之一,研究其开展科学教育及科学活动的情况和影响,对于研究和理解西学传播和科学本土化是极为合适的案例。第二部分为“近代中国科学教育活动与山西大学堂的创建”。介绍近代中国学堂开展科学活动的整体情况,主要是在教育“新政”制定前后学堂学习和引进西方科学的模式,在中西学交流碰撞的背景下梳理山西大学堂从筹办到正式创办的曲折历程。第三部分为“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围绕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重点从学科设置、科学课程进行梳理,对办学的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西学教习延聘、学生招生与培养方式等情况进行考察,对大学堂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模式从整体上进行介绍。第四部分为“山西大学堂科学教材编译活动”。考察山西大学堂的科学教材及学习引进的科学知识,对大学堂专门的教材编译机构——上海山西大学堂译书院、山西大学堂活版部等进行考证,系统整理译书院从国外翻译的最新科学书籍,并对大学堂科学教材的内容、使用、影响进行研究。第五部分为“山西大学堂科学人物群体及活动”。考察山西大学堂的科学人物及科学活动的开展情况,研究科学人物的科学思想、在大学堂内部、外围开展的具体科学活动及贡献。第六部分为“山西大学堂留学活动开展及成效”。对山西大学堂毕业生的留学情况进行考证,主要是在当时留学浪潮下赴日本和英国留学的情况、所学专业及回国后的贡献,为山西地方科技、工业发展发挥的作用等,总结山西大学堂留学活动的成效。第七部分为“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特点及价值”。比较同时期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总结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的特点,分析科学教育活动对于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从文化融合的视角总结大学堂科学科学教育活动对于科学本土化的作用。第八部分为结语。总结文章研究得失。创办新式学堂开展科学教育活动虽然未能挽救清王朝覆亡的结局,但围绕新式学堂科学教育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对西学特别是西方科学在中国的普及和传播意义重大。山西大学堂等一批新式学堂开展的科学课程制订、科学教材编译、科学人才培养、科学考察研究等一系列科学活动,对于中国社会各个阶层认识和普遍接受西方科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山西大学堂中西结合的教育方式不仅开启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纪元,而且有效促进了西方科学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对推动中国科学体制化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贡献。同时,在高等教育中学习和引进西方科学,深刻影响了近代山西科技、政治、文化等社会的全面发展。

杨文[10](2020)在《费孝通视野中的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动》文中认为社会生活是着名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学术考察的基本领域,尤其是其中的近代中国社会生活,这一关注对象的选择体现了其特定时代背景、问题意识、学科特征和个人学术特点,对此进行历史探讨,有助于认识费孝通对于中国近代化的独特思想贡献,亦可为社会史研究提供跨学科借鉴。费孝通成长于江南绅士家庭,新旧兼及的家庭教育开启了他的知识视野,而人类学的熏陶促使他更关注普通民众生活,并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获取了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洞见,显示了其传统文化根基和对世界文化态势的总体把握。费孝通直面近代中国剧烈的社会变局和现实生活问题,立志探求社会发展路向,溯源社会问题的历史症结,揭示社会生活变迁的规律,体现了人类学的学术使命。在他看来,构成中国历史症结的贪污无能、技术落后和高文盲率等,是社会结构、匮乏经济和儒家思想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些问题的解决非一般社会改良所能济事,社会发展论应运而生。根据这一理论,中国乡村社会的重要出路在于以技术和组织变革为特征的工业化,落后族群只有在不同文化之间互动和学习中才能获得发展的机会。按照上述既定学术目标,费孝通在实证考察和理论省思层面,都作出了独特建树。费孝通的民众生活研究开始于对中国小农社区的观察,表明了社会人类学学者清晰的生活空间意识,他积数十年之功最终找到一条对庞大中国进行日常生活观察的“现实的方法”。以花蓝瑶、江村和禄村等不同类型的小农社区生活为个案进行考察,费孝通充满自信地认为,积以时日,必将增进对整体中国社会的认识。在众多的日常生活空间里,费孝通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所获得的社会仪式、口传和物质文化资料等,与历史通识的系统化资料以及经书、正史、地方志和官方统计等文献的使用,共同揭示了近代中国民众生活的细节。这些田野调查资料、历史通识和历史文献的结合,展示了以人类学为主、史学为辅的素材应用技艺。费孝通的近代中国生活审思聚焦于文化特质的变化、社会关系的产生和社会生活的变异。近代交通和价值观念等文化特质的变化,或者是近代以降的自我生成,或者是文化播迁的结果,其间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制约。随着近代中国城乡的人口流动,社会逐渐由血缘结合转变为地缘结合,家庭亲属关系以新的形式进行组合和调整,青年人普遍追求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结合,传统农业社会悄然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替易,与此,在这同时,手工业的衰落和劳工的社会地位成为重要中国社会问题。费孝通认为,外部助力和当地自立相结合的计划变迁构成社会生活近代变迁的基本路径。上述关注焦点的聚成,源自于费孝通敏锐的问题意识。作为功能派人类学家,费孝通反对以西方为中心的“台阶式”历史观,以“志在富民”为职志,特别关注处于文明世界边缘的中国乡村社会,从而提出了乡村工业化等一系列现实而可行方案。由此可见,时代关切、学科关怀和个人学术志趣等共同催生了费孝通的历史问题意识。就理论工具而论,功能派人类学以社会生活结构的考察见长,而费孝通特别强调文化历史性与社会性的深度关联,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探究不能离开其长时段的社会历史背景,这体现了一种日常生活史观。这样的生活探究既充满具象的社会描述,更重视一般原则的抽象;既注意仍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活着的历史”元素,更注目于动态生活脉络的勾勒;既有研究者的理性判断,更重视当时、当地、当事人的日常思维逻辑。功能主义的文化观、生活史观和主位—客位认识论成为费孝通认识近代中国生活的独特理论工具。基于近代中国社会史的研究方向,选择费孝通视野中的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动进行考察,我们不但认识了费孝通对于中国近代化的独特思想贡献,也可见其对于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指导价值,而对于历史研究来说,功能派人类学对于中国社会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借鉴意义。

二、赴英留学的专业与经验积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赴英留学的专业与经验积累(论文提纲范文)

(3)国际教育对职业发展影响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概述:文化资本、国际教育与职业发展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
四、国际教育对职业发展的影响:个案研究
    (一)英国:高等教育与工作经历
    (二)中国:人才引进与事业发展
五、讨论
六、结语

(4)中国近代留学生对外贸易思想研究 ——以工业化发展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对近代对外贸易思想的研究
        1.2.2 以近代留学生为视角对经济思想史与经济史问题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2章 中国近代留学生对外贸易思想形成的背景
    2.1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发展
        2.1.1 晚清时期中国留学教育的兴起
        2.1.2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留学稳定发展
        2.1.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留学教育由盛转衰
    2.2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对留学生的影响
        2.2.1 重商主义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
        2.2.2 亚当·斯密绝对成本理论的影响
        2.2.3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保护幼稚产业思想的影响
第3章 晚清时期留学生对外贸易思想的产生(1840-1911)
    3.1 国内外社会经济背景
        3.1.1 世界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3.1.2 西方列强对中国政治、经济侵略
    3.2 具有重商主义色彩的发展工商业思想
        3.2.1 何启:建铁路、造轮船以兴外贸的思想
        3.2.2 马建忠:发展生产以促外贸的思想
    3.3 严复提倡自由贸易以发展民族工业的思想
    3.4 晚清时期留学生外贸思想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
第4章 北洋政府时期留学生对外贸易思想的发展(1912-1927)
    4.1 国内外社会经济背景
        4.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4.1.2 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与侵略
    4.2 争取关税主权以推动工业发展
        4.2.1 孙中山:为民族工业发展发出关税主权的第一声呐喊
        4.2.2 马寅初:特权不消,中国实业永不能发达
        4.2.3 漆树芬:消除中国关税“自杀政策”对工业的阻碍
    4.3 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关税政策以发展工业
        4.3.1 朱进:根据中国国情提出自由贸易来发展工业
        4.3.2 漆树芬:根据中国国情提出关税保护以发展工业
    4.4 北洋政府时期的留学生外贸思想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
第5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对外贸易思想的成熟(1927-1949)
    5.1 国内外社会经济背景
        5.1.1 世界经济危机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5.1.2 中国经济在世界政治经济动荡中艰难发展
    5.2 有利于工业化的补救入超策略
        5.2.1 顾翊群:入超未必于中国工业有害
        5.2.2 唐有壬:发展工业、扩大出口以求贸易平衡
        5.2.3 何炳贤:有利于工业化的减少入超策略
    5.3 立足于工业化的对外发展战略
        5.3.1 褚葆一:扩大贸易顺差以促进工业化的思想
        5.3.2 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的外贸发展战略
        5.3.3 朱伯康:有利于工业化的出口外贸战略
    5.4 有利于工业化的汇率主张
        5.4.1 宋则行:制定适当的汇率推动工业化进程
        5.4.2 彭信威:有利于工业化的稳定汇率的主张
    5.5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留学生对外贸易思想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6.1 结论
    6.2 启示
        6.2.1 坚持对外开放
        6.2.2 根据中国国情制定外贸政策
        6.2.3 为外贸发展提供完善的服务和环境
        6.2.4 坚定不移地发展工业化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5)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体育口译(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List of Abbreviations
Chapter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1.2 Research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2 Literature Review
    2.1 Review of Studies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2.1.1 Studies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Abroad
        2.1.2 Studies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China
    2.2 Multimodal studies o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2.2.1 Multimodal studies o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abroad
        2.2.2 Multimodal studies o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in China
    2.3 Previous studies on sport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Chapter3 Research Methodology
    3.1 Research Questions
    3.2 Selection of Material
    3.3 Analytical Model of the Study
Chapter4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Transcript
    4.1 Data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4.2 Analysis of the Transcript
        4.2.1 Spoken language
        4.2.1.1 Emotion
        4.2.1.2 Self-correction
        4.2.2 Gesture
        4.2.2.1 Repetition of lecturer’s gesture
        4.2.2.2 Pointing
        4.2.2.3 Hand movements
    4.3 Body Movement
    4.4 Artifact
        4.4.1 PowerPoint Slides
        4.4.2 Tactic Board
Chapter5 Conclusion
    5.1 Findings of the Study
    5.2 Limitations and Prospects for Further Studies
Bibliography
Appendix1
Appendix2

(6)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研究 ——基于华侨大学留学生思想状况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内容分析法
        三、深度访谈法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一、研究资料的创新
        二、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六节 论文结构与内容
第二章 来华留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
    第一节 来华留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方法
        一、来华留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的样本采集方法
        二、对来华留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的访谈方法
        小结
    第二节 来华留学生思想状况的主要表现
        一、来华留学生的“求学初心”
        二、来华留学生的“人生理想”
        三、来华留学生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态度
        小结
第三章 来华留学生思想状况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来华留学生思想状况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的失衡
        二、社会责任感的相对缺乏
        三、中国认知的片面与偏差
        四、多元价值观的选择困境
        小结
    第二节 影响来华留学生思想问题的原因
        一、消极社会思潮的冲击
        二、高校人文关怀的不足
        三、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力的缺乏
        小结
第四章 加强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建议性对策
    第一节 贯彻“一带一路”的价值倡导
        一、以客观全面了解中国为基本准则
        二、培养讲好中国故事的传声筒
        三、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小结
    第二节 推动来华留学生领悟中国智慧与经验
        一、以中国传统文化涵养来华留学生思想认同
        二、借“一带一路”生动故事传播中国理念
        三、引导来华留学生领悟中国发展的基本经验
        小结
    第三节 增强思想教育多元主体的协同
        一、提高专职思想教育者的素质
        二、加强专职班主任队伍的建设
        三、发挥留学生社团平台的作用
        小结
    第四节 拓展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渠道
        一、依托网络资源,创新课堂模式
        二、注重感知体验,开展实践教学
        三、营造校园氛围,建设多元文化
        四、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教育因子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来华留学生的思想文本
附录B 访谈笔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近代合作社的成立-日本罗虚戴尔共立商社发展史》(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一章 翻訳タスクの概要
    1.1 翻訳タスクの背景
    1.2 翻訳タスクの绍介
    1.3 翻訳実践の目的
    1.4 翻訳実践の意义
第二章 スコポス理论に基づく翻訳実例分析
    2.1 フェアメーアのスコポス理论
    2.2 翻訳実践分析
        2.2.1 语汇の翻訳
        2.2.2 文献名称の翻訳
        2.2.3 长い文の翻訳
第三章 まとめ
    3.1 翻訳実践のまとめ
    3.2 翻訳実践の心得
参考文献
    附録Ⅰ:原文
    附録Ⅱ:訳文
谢辞

(8)西南联大的研究生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历史认识的需要
        (二)现实改革的需要
    二、文献综述
        (一)文献资料
        (二)研究述评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价值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价值
    四、核心概念
        (一)研究生教育
        (二)研究生培养模式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西南联大研究生教育形成的基础
    第一节 抗战前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
        一、清朝末期研究生教育的萌芽
        二、民国初年研究生教育的起步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
    第二节 西南联大建校前三校的研究生教育
        一、国立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教育
        二、国立清华大学的研究生教育
        三、私立南开大学的研究生教育
        四、三校培养模式的特点小结
第二章 西南联大的研究生管理体系
    第一节 三足分立的教育组织机构
    第二节 严格要求的学生招考选拔
        一、高标准的专业分组招生考试
        二、高质量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源
    第三节 鼓励研学的奖励资助体系
    第四节 政府与社会的科研经费支持
    第五节 公费择优的留学交流管理
第三章 西南联大的研究生培养过程
    第一节 培养模式
        一、联大一体下的各院所独立培养体系
        二、以科研为导向的“学、教、研”一体模式
    第二节 课程教学
        一、各专业教师自定开设的课程科目
        二、联系前沿并融汇西学的教学内容
        三、由通至专且本硕衔接的课程体系
        四、重视学术讨论和报告的教学方式
        五、欧美教材与外语授课的普遍应用
    第三节 科学研究
        一、注重国学文化的文科
        二、因时制宜的理、工科
        三、结合社会实际的法科
        四、联系战时经济的商科
    第四节 师生互动
        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严谨求真的学术指导
        三、热心真切的人生关照
        四、学术救国的价值追求
第四章 西南联大的研究生培养成效与局限
    第一节 学生毕业及三校复员
        一、研究生的毕业或离校去向
        二、联大解散后三校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恢复
    第二节 教育成效
        一、推进学术理论的深化与创造
        二、引领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三、塑造学子的治学方向与品质
    第三节 教育局限
        一、战争环境对科研条件的约束
        二、西方教学模式的移植缺陷
        三、有限的研究生培养规模
第五章 西南联大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总结
    第一节 科研为主与精化课程的教研体系
    第二节 自由包容与多元导引的教学理念
    第三节 融会中西与紧跟前沿的国际化教育
    第四节 联系国情与结合地域的研究训练
    第五节 德学并重与言传身教的教师指导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研究(1902—1912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价值
    0.4 研究设计和研究内容
    0.5 研究方法
    0.6 创新之处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章 近代中国科学教育活动与山西大学堂的创建
    1.1 近代中国科学教育活动的发端
        1.1.1 西方科学传入中国
        1.1.2 近代中国的科学活动
        1.1.3 近代中国科学教育活动开展
    1.2 清末山西大学堂的创建
        1.2.1 山西大学堂的历史沿革
        1.2.2 山西大学堂的创办进程
        1.2.3 山西大学堂的办学款项筹备和基础设施建设
    1.3 山西大学堂中学专斋与西学专斋
第二章 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2.1 山西大学堂的科学教育活动设计
        2.1.1 中学专斋科学教育活动设计
        2.1.2 西学专斋科学教育活动设计
    2.2 山西大学堂科学仪器购置及实验室建设
    2.3 山西大学堂科学教材来源
    2.4 山西大学堂课程教习聘任
    2.5 山西大学堂学子招生与培养
        2.5.1 学子招生——西学薄弱
        2.5.2 授课方式——中西迥异
        2.5.3 学子培养——注重实践
        2.5.4 毕业考核——出身奖励
第三章 山西大学堂科学教材编译活动
    3.1 山西大学堂初创时期科学教材编译
        3.1.1 清末科学教材编译活动的兴起
        3.1.2 山西大学堂对科学教材的需求
    3.2 山西大学堂科学教材编译活动机构设置
        3.2.1 山西大学堂上海译书院的创建
        3.2.2 山西大学堂活版部的创建
    3.3 山西大学堂上海译书院教材编译及内容
        3.3.1 高等学堂用书
        3.3.2 中等学堂用书
        3.3.3 师范学堂用书、参考用书等
        3.3.4 科学教材编译人员组成
        3.3.5 山西大学堂上海译书院编译活动的特点
    3.4 山西大学堂活版部编译教材
    3.5 山西大学堂科学教材编译活动影响
        3.5.1 对中国科学教材的充实
        3.5.2 编译科学教材的传播
        3.5.3 编译活动之于近代中国科学启蒙
第四章 山西大学堂科学人物群体及活动
    4.1 山西大学堂科学人物考
        4.1.1 西学专斋的科学人物
        4.1.2 中学专斋的科学人物
        4.1.3 上海译书院的科学人物
        4.1.4 山西大学堂的管理人员
    4.2 山西大学堂科学人物活动考
        4.2.1 山西大学堂创办者的科学活动
        4.2.2 山西大学堂教习群体的科学活动
        4.2.3 其他教习的科学活动
    4.3 科学人物的待遇及奖励
第五章 山西大学堂留学活动开展及成效
    5.1 清末留学教育浪潮中的山西官派留学活动
        5.1.1 清末留学教育的起步
        5.1.2 山西地方留学活动
    5.2 山西大学堂学子赴日留学考证
        5.2.1 留日学生批次及人员
        5.2.2 留日学生的专业特点
        5.2.3 留日学生的活动及影响
        5.2.4 赴日留学兴起的原因分析
    5.3 山西大学堂留英学生群体
        5.3.1 留英学生批次及人员
        5.3.2 官派西斋留英学生专业分析
        5.3.3 西斋留英学生对山西科技发展的贡献
        5.3.4 赴英留学取得成效的原因分析
第六章 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特点及价值
    6.1 同时期国立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开展
        6.1.1 京师大学堂的科学教育活动
        6.1.2 北洋大学堂的科学教育活动
    6.2 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的特点
    6.3 .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对科学本土化的价值
        6.3.1 推动近代教育体制变革
        6.3.2 提升山西科技工业水平
        6.3.3 影响山西政治文化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费孝通视野中的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费孝通学术生涯与社会生活考察轨迹
    第一节 作为人类学家的费孝通
        一、费孝通的成长环境
        二、来往于故土与他乡
        三、近代变动潮流中的费孝通
    第二节 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考察的历程
        一、田野调查方法的确立(1930年代初—1936年初)
        二、对小农社区的调查与研究(1936年夏—1946年底)
        三、对乡土中国的理论分析(1947年初—1949年5月)
        四、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回溯(1978年—2003年底)
    小结:人类学家的生活眼光
第二章 费孝通研究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学术目标
    第一节 现实问题的历史溯源
        一、中国问题的社会历史症结
        二、域外华人问题的由来
    第二节 社会发展路向的探索
        一、从“社会目的论”到“社会发展论”
        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及其缓解
        三、“中国问题”及其药方
    第三节 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
        一、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
        二、对近代社会演变规律的省思
        三、发展中民族的出路
    小结: 学术使命的学科体现
第三章 费孝通观察近代中国的空间单元
    第一节 对小农社区的解剖
        一、走向小农社区
        二、小农社区个案
    第二节 类型比较法:从局部到整体
        一、对微型社区研究的辩护
        二、近代社区类型及其成因
        三、类型比较法的意义
    小结: 历史研究的空间意识
第四章 费孝通考察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素材
    第一节 田野考察
        一、田野调查
        二、社会仪式
        三、物质文化资料
    第二节 历史文献
        一、经典载录
        二、地方文献
        三、官方统计
    第三节 历史通识
        一、日常旧事系统化
        二、历史常识系统化
    小结: 历史素材的学科特色
第五章 费孝通关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焦点
    第一节 近代中国文化特质的变化
        一、近代文化要素的生成
        二、文化特质的近代播迁
    第二节 近代中国社会关系的产生
        一、近代以降的中国社会流动
        二、社会纽带的递嬗
        三、社会变迁与社会关系
    第三节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异
        一、近代江南乡村生活的剧变
        二、近代计划变迁
    小结: 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近代脉络
第六章 费孝通的历史问题意识
    第一节 费孝通的时代关切:变与常
        一、对于近代变革时势的认识
        二、近代社会变迁中的中国文化利病
    第二节 社会人类学的关怀
        一、人类学对进化的关注
        二、人类学的平民性格
    第三节 费孝通的学术志趣
        一、钟情“乡巴佬”
        二、关注“小城镇”
        三、改造“乡土工业”
    小结: 问题意识的产生途径
第七章 费孝通探究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理论视角
    第一节 功能主义文化观
        一、文化:生活的手段
        二、文化迫力及其社会变迁
        三、费孝通的晚年反思:文化的历史性
    第二节 功能主义生活史观
        一、理论抽象与具象史
        二、“活着的历史”与“死的历史”
        三、“协调论”与“动态论”
    第三节 主位—客位认识论
        一、社会生活考察的价值问题
        二、地方性知识
        三、理解“他者”
    小结: 理论与生活
余论: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研究的跨学科借鉴
    一、费孝通对中国近代化的独特思想贡献
    二、费孝通对社会史研究的方法论启示
参考文献(按作者拼音为序)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赴英留学的专业与经验积累(论文参考文献)

  • [1]英国何以维系国际影响力(1979-2019) ——基于战略能力的视角[D]. 尹耀桦. 外交学院, 2021
  • [2]民国法政学人的国际法视野 ——以《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为中心[D]. 张宁芳.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3]国际教育对职业发展影响个案研究[J]. 薛惠娟. 教育学术月刊, 2020(09)
  • [4]中国近代留学生对外贸易思想研究 ——以工业化发展为视角[D]. 武利珍. 山西财经大学, 2020(07)
  • [5]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体育口译[D]. 赵雪彤. 外交学院, 2020(01)
  • [6]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研究 ——基于华侨大学留学生思想状况的分析[D]. 郑帅普. 华侨大学, 2020(01)
  • [7]《近代合作社的成立-日本罗虚戴尔共立商社发展史》(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张阁.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8]西南联大的研究生教育研究[D]. 张玉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20(12)
  • [9]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研究(1902—1912年)[D]. 徐冠华. 山西大学, 2020(12)
  • [10]费孝通视野中的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动[D]. 杨文. 苏州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留学英国的专业和经验积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