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P突发源模型的数据包定量计算研究

基于IP突发源模型的数据包定量计算研究

一、基于IP突发信源模型数据包的定量计算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韩江磊[1](2019)在《基于随机网络演算的高铁应急场景下D2D通信的无线网络性能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处在高速铁路建设的高潮阶段。随着客运专线的密集化部署,虽然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铁路运力的紧张并且以运营里程位居世界首列,但是其行车安全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并且颇受人们的关注。当前我国大部分高速铁路的列车速度已经达到350km/h,这对高速铁路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一种列车安全保障机制的高铁应急D2D(Device-to-device,终端直通)通信也成为了时下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从高速铁路的特殊场景对于无线通信系统性能影响的角度提出运用随机网络演算对高铁应急场景下D2D通信的无线网络性能进行评估。首先分析比较了基于MGF(Moment Generating Function,矩母函数)、基于 CCDF(Complementary Cumulative Distribution Function,互补累积分布函数)的随机网络演算理论,总结了两者的优缺点,并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选择合适的理论方法。将高铁D2D应急通信系统根据列控业务的信息传递顺序分为两部分: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与基站-基站无线多跳通信系统。依据列控数据业务传输周期特性,依据车-地通信时列控数据业务具有传输周期的属性,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周期性信源模型和随机到达曲线模型。根据高速铁路移动过程和数据速率过程,再结合多维度的有限状态马尔科夫信道模型,建立车-地无线通信信道服务模型和随机服务曲线模型。基于CCDF的随机网络演算中的节点串联特性,建立基站-基站无线多跳通信信道模型,并求出随机服务曲线模型。最后依据已经建立的业务到达模型和信道服务模型,采用基于MGF、CCDF的随机网络演算理论分别求解出车-地无线通信和基站-基站无线多跳通信时延等网络性能的理论边界,并通过仿真结果对理论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结果也证明了随机网络演算可以很好的对高铁D2D应急通信网络进行性能评估。

张嘉誉[2](2019)在《基于CPPS融合的智能变电站面向性能网络攻击检测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类对清洁和可持续能源需求的渴望,全球能源的使用最终将实现电气化,电网也将逐步演变为更加注重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的智能电网。然而,智能电网高度集中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特点,使得其在信息时代面临着愈来愈严峻的信息安全挑战。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中实现电网运行数据实时采集、变电设备状态实时监测以及电网故障态防御的唯一场所,是智能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组成部分。基于IEC61850标准的智能变电站过程层通信报文GOOSE以及SV,其承载着电力一次设备运行的真实状态信息以及跳闸等控制命令,对传输实时性具有极高的要求。因此,以堵塞、延迟为目的的面向性能网络攻击,对智能变电站过程层极具威胁。然而,智能变电站安全标准IEC62351仅仅关注报文传输过程中的内容安全。因此,对面向性能网络攻击检测系统的探索意义重大。本文尝试对面向性能网络攻击检测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首先,对智能变电站流量计算模型以及异常流量检测模型的现有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提出了基于电力物理信息融合的解决方案,并对其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对电力设备驱动下的智能变电站过程层信息流以及DoS攻击流量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基于变电站通信网络物理以及逻辑连接信息,形成了电力物理信息融合的流量计算模型。通过设计多种智能变电站运行场景,采用OPNET仿真软件对所提流量计算模型进行了验证与分析,证明此流量计算模型能够实现对变电站过程层流量的计算与离线分析。以此流量计算模型作为数据产生源,基于变电站过程层流量特征,以及互联网异常流量检测策略,提出了变电站过程层异常流量检测原理和流程。其中详细描述了检测方法中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以DoS攻击为例,通过案例计算与分析,验证了本文方法能够有效的识别异常流量,并于阈值检测进行了效果对比。最后,对智能变电站面向性能检测系统的工程应用的架构进行了设计。

罗阳[3](2014)在《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多址接入与带宽分配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宽带卫星网络作为地面网络的补充和延伸,是未来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卫星通信的带宽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资源下提高信道利用率并满足用户业务服务质量是多址接入与带宽分配策略研究的关键问题。目前一些传统的多址接入与带宽分配策略能够对连续数据流业务和语音业务实现较高信道利用率和较低端到端时延,但是针对具有较强突发性多媒体业务和多样化业务需求,这些技术已不能胜任。本文系统研究了已有多址接入与带宽分配策略,在基于带宽按需分配的宽带卫星网络下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信道接入协议CFDAMA-FP,并同时改进了其中的带宽分配算法,旨在提高信道利用率和业务服务质量,适应业务突发特性。本文主要工作有:(1)基于混合按需/自由分配的多址接入协议CFDAMA采用自由分配时隙有效降低了平均传输时延,但随着信道负载增大,自由分配时隙减少而预约次数增多造成网络性能下降。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具有快速反应机制的多址接入协议。该协议改进随机接入算法,降低了接入碰撞概率;然后,继承基于突发目标的接入思想,采用在得到资源分配后周期发送带宽需求更新信息的方式,代替反复申请资源的预约方式,能有效降低平均接入时延;最后,本文建立了接入端到端时延计算模型,证明了该协议能够减少接入时延和平均传输时延;(2)在带宽按需分配策略中,带宽申请到分配的时延过长造成资源浪费,传统分配方式采用预测业务策略来合理利用这段时延,但是由于业务高突发性,预测值和实际业务很难达到一致,本文提出基于预约的带宽请求分配算法。首先,采用基于最大Lyapunov指数的混沌时间序列信源预测算法,该算法对高突发性信源具有较好预测性;然后,利用实际分配结果反馈控制预约申请,优化带宽分配结果,有效维持了用户队列稳定性,降低了业务时延抖动;最后,为了满足不同等级业务性能需要,将业务要求作为优先级排序分配依据,提高了业务性能和用户接入公平性;最后,通过对CFDAMA-FP进行建模实现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在具有高突发特性的Pareto ON-OFF信源模型下,CFDAMA-FP能够在高突发信源和用户数目较大的条件下提供比CFDAMA-PA和CFDAMA-PB更优的平均端到端时延/吞吐量性能和更好的用户接入公平性能。

蒋红艳[4](2010)在《基于流量监控的网络性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如何控制网络拥塞、优化网络性能,提高网络服务质量是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流量监控及网络性能优化中几个主要问题,包括:网络流量监测点优化部署、基于多速率VBR业务流量的性能分析、基于呼叫接纳控制的流量控制、基于分支路由器协调的流量控制和异常流量检测控制等问题,以期改善网络性能。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方面:1.网络流量监测模型优化问题研究及其近似算法网络流量测量的代价包括测量站部署代价和测量代价两个部分。网络流量监测模型优化的重点是:首先考虑部署尽量少的测量站降低部署代价,然后优化测量分配方案减少测量代价,并提高网络性能。利用流守恒规律,可以将网络流量监测模型优化问题抽象为无向图中的最小弱顶点覆盖问题。因求解最小弱顶点覆盖问题是一个NP难题,对于集中式网络,本文利用图论中关联矩阵的概念提出了一个近似算法,并分析了算法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将该算法拓展到顶点加权情况下图的弱顶点覆盖问题。对于分布式网络,本文给出了一种分布式求解弱顶点覆盖集的近似算法,该算法不需要维护网络拓扑的全局信息。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算法与以往方法相比,能找出更小的弱顶点覆盖集,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流量测量分配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和近似算法,同样可用于解决测量延迟、丢包率等其它网络性能参数优化问题,对网络测量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具有指导作用。2.基于实时VBR业务流量的网络性能分析对多速率实时VBR业务系统中呼叫级和分组级主要性能指标的分析计算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于资源部分共享情况,从多维Markov链的全局平衡条件出发,提出了一种计算各业务在线连接数的联合概率分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呼叫损失概率和分组丢失率,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其次,分析了呼叫损失概率和分组丢失率等服务质量指标与其传输控制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在分组级,先对信源发送速率呈on-off分布的情形下系统的分组丢失概率进行分析,然后对更接近实际情况的一般实时VBR业务的信源发送信息速率的随机过程模型进行研究,提出一种各业务源信息速率可取为某一最小速率(离散)整数倍的通用信源模型,并给出了分组丢失概率的理论计算方法。对几种典型信源发送信息速率概率分布下的分组丢失概率进行了分析比较,并通过仿真检验了该方法的正确性。3.基于呼叫接纳控制的流量控制技术对于资源部分共享情况,探讨了多速率VBR业务系统呼叫接纳控制策略的实施,提出了以峰值带宽和预期的分组丢失率门限为依据的呼叫接纳控制策略,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验证;对于资源完全共享情况,提出一种可支持多种实时可变比特率业务的呼叫接纳控制策略,该策略只需动态调整容量缩放因子,并根据容量缩放因子与物理容量之积、各类业务的在线连接数和呼叫请求的类型决定是否接纳一个呼叫,给出了呼叫损失概率、分组丢失率及容量缩放因子的求解方法,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策略可提高系统的吞吐量。4.基于分支路由器协调的流量控制技术为了提高整个网络的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支路由器协调的组播流量控制策略,其基本思想是在各分支路由器节点处采用一种闭环控制器来对源端的发送速率进行实时调节,使得源端的发送速率趋于稳定;另外,策略还在拥有一定数量接收端的分支路由器处对其发送的数据进行拷贝,一旦在规定时间内收到接收端发来的重传请求信息包,则对该接收端进行数据重发。针对网络拓扑结构动态变化的情况进行了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稳定性。5.基于流量分析的异常流量控制技术利用流量统计分析和深度业务分析引擎,对电信级IP网络流量进行了综合分析,设计和实现了一套基于网络流量的宽带业务行为分析控制系统。提出了将该系统与电信网现有的IP网管系统、安全管理系统、大客户系统等其他系统接口的策略,以进行联动响应控制。运用主元分析法检测了异常流量,探讨了网络异常流量检测控制策略,并基于流量监测系统的监测数据对大规模电信网中宽带业务流量流向和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该网络流量分析控制系统已应用于实际的电信网中,为业务运营竞争防御管控、应用服务评估、客户报告服务、ICP业务评估等提供了有效分析管控手段,提升了电信宽带网络盈利能力。

李陆[5](2009)在《卫星通信网络跨层资源管理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网络化、信息化需求的不断发展,地面通信网络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媒体通信需求,利用卫星网络进行数据的高效传输成为了重要的解决方法。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卫星网络已经成为了可以承载多种新业务的载体,包括数据业务、E-mail电邮服务、FTP文件下载、Web浏览等。随着业务的发展,人们又对卫星所能提供的带宽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无线网络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为网络内无线用户终端提供业务质量保障,它的出发点是在网络动态变化的情况下,灵活分配和动态调整无线传输部分和固定网络部分的可用资源,最大程度地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它包括频率资源、时间资源、码资源、空间资源等,通过合理的资源管理方法可以为业务提供满意的QoS。业务的QoS需要相应协议的支持,传统的无线资源管理设计方式是基于分层的协议设计方式,这种方式较适合于在网络节点相对固定,信道稳定的环境中应用。卫星网络是一个网络环境动态变化,并且信道状态具有时变性的网络环境,仍然使用分层协议设计方式会使得数据传输性能不能达到最佳优化状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们提出了跨层协议设计的思想。跨层协议设计方式打破了分层协议结构的壁垒,层与层之间通过跨层交互信息优化网络性能,提高无线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为用户提供满意的QoS服务。本论文在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利用跨层协议设计思想针对卫星网络无线资源管理的方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MAC接入控制、下行链路数据包调度以及带宽资源分配等问题,并获得了一些新的研究结论。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在详细分析了混合随机按需/自由多址接入( CFDAMA-CR: Combined/Free Demand Assignment Medium Access-Combined Random)协议的基础上,针对由于卫星信道动态变化引起MAC性能下降的问题,提出了结合信道状态的混合按需/自由多址接入策略(CFDAMA-CCSI:Combine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在MAC层的接入策略中,接入节点和卫星调度器根据卫星信道可以实时调整策略。在GEO卫星网络中,通过仿真证明,这种结合了信道状态的MAC策略相对于传统的单层MAC协议在时延、吞吐量性能上都有了明显的改进。其次,在分析了传统无线网络数据包调度算法的基础上,针对可以承载多种业务的卫星网络提出了结合业务效用函数的跨层数据包调度算法。该算法可以根据动态变化的信道状态传输模式来满足业务的时延和误码率要求,通过对优化公式的求解提高了业务的整体效用。通过仿真证明,相对于传统的基于分层协议设计的数据包调度算法,该算法在保证高优先级业务QoS性能的同时,提高了低优先级业务的性能。再次,在详细分析了宽带卫星网络中的带宽分配算法和TCP协议性能与带宽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针对带有可同时承载话音业务和基于TCP的Internet业务的接入节点的卫星网络中,利用跨层设计的思想进行带宽分配算法的优化。基于跨层设计的带宽分配算法根据话音业务和基于TCP的数据业务的各自特点,推导出表征各业务性能的QoS指标。同时针对动态变化的卫星信道,利用动态规划算法列出代价函数,将带宽作为消耗的代价,以QoS指标作为获得的效用。通过对代价函数的优化求解,可以得到优化的带宽分配结果。仿真结果证明,该算法可以在保证话音业务性能的前提下,显着提高了数据业务的吞吐量。最后,在详细分析常用TCP协议在DVB-RCS网络中适用性的基础上,针对DVB-RCS网络中TCP协议性能下降的问题,联合TCP-MAC-PHY三个协议层进行跨层TCP协议优化。TCP协议在DVB-RCS网络中的性能同MAC层和物理层都密切相关。根据DVB-RCS网络的特点,将MAC层的资源申请同TCP的拥塞窗口变化相结合,解决了由于卫星链路的长延时导致的信息交互时延过大,从而影响TCP协议性能下降的问题。根据物理层的信道状态,TCP发送端在不同的传输模式下切换,可以在整个信道状态内获得优化的吞吐量性能。通过将三个协议层进行跨层结合达到了优化TCP性能的目标,同其它接入策略相比,在信道利用率、信道吞吐量、传输时延等方面都有显着的性能提升。

史恒[6](2008)在《多速率可变比特率业务背景下数据业务的服务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社会发展所催生的新业务使得通信网络的通信信息量飞速增加。由于通信量和新业务的增长速度太快,网络性能方面的研究跟不上网络业务的发展,导致网络优化工作的艰难及规划的不合理。因此,加强宽带综合业务网络的性能研究,有效利用既定的网络条件为各种业务服务至关重要。随着现代通信网络的发展,宽带网络承载的业务不断丰富,除了尽力而为数据业务之外,还包括各种实时业务。多速率实时业务的丢包率和尽力而为业务的平均延时是体现宽带综合业务网络性能的重要参数,是决定用户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研究实时业务采用恒定比特率(CBR,constant bit rate)业务模型。而实践证明,诸如话音、视频等实时业务传输过程中的速率是可变的,传统CBR业务模型不足以精确地表示速率可变的实时业务,不能有效地利用网络有限的带宽资源。因此,速率可变的实时业务应采用可变比特率(VBR,variable bit rate)业务模型。本文采用了流行的ON-OFF模型简单有效地描述实时VBR业务的统计特性,对多速率实时VBR业务与尽力而为业务复用系统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在优先处理实时VBR业务分组的基础上,利用系统瞬时剩余容量处理尽力而为业务。通过对该综合业务排队系统的分析,推导出系统平均剩余容量、实时VBR业务丢包率及尽力而为业务平均延时的定量解析式,并利用离散事件的时间步长仿真法进行系统仿真,验证了理论公式的正确性。通过对仿真结果的观察进一步分析了系统负荷的变化对丢包率的影响,得出了丢包率并非随负荷增加而单调增加的新结论。在研究宽带综合业务系统性能上迈出了新的一步。短消息业务作为典型的尽力而为业务之一,其应用非常广泛。而现有的GSM网络不能很好解决其延时问题。本文探讨了短消息的传输机制,分析其延时原因,结合GPRS网络提出短消息传输流程的改善方案。

刘宴兵[7](2007)在《无线网络接入算法及QoS分析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个人计算机网络通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无线网络已经掀起了移动计算的新浪潮,在现实及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将得到广泛的应用。无线网络接入算法及其QoS性能定量分析是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系统研究与应用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支撑技术,也是近年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无线网络技术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随着宽带无线接入网以及第3代移动通信网络(3G)技术的推进,无线网络接入协议、相关算法的理论基础以及理论依据需要进一步地研究、改进和完善。无线接入网的服务质量的研究还处于开始阶段,最新标准中尚未提出可行、可靠的解决方案。另外对无线接入网服务质量性能的定量分析也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本论文主要对无线网络接入相关的退避算法、信道分配算法、AP负载均衡算法、控制策略接入算法及GPRS分组呼叫接入控制算法及QoS性能进行系统分析和系统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5个方面:1.基于IEEE 802.11 DCF提出一种p′概率退避算法P PBA,并对算法进行性能定量分析。P PBA算法根据网络负载信息来动态地修改竞争窗口值,有效降低碰撞概率,改进完善了IEEE 802.11标准CSMA/CA协议。仿真结果表明P PBA算法在保持高吞吐量的同时维持较小接入时延,提高了网络性能。2.针对信道的不可靠性和用户的移动性,评估当前使用信道的性能,采用信道“借用”分配技术,提出基于IEEE 802.11 MAC协议的支持实时业务的信道分配算法和队列缓存计算方法,并建模对新算法进行QoS性能分析。与IEEE 802.11标准协议进行实验对比,该算法性能更稳定、高效。3.提出在新终端接入过程中综合考虑信号强度和APs的负载信息的负载均衡新算法。算法中借助邻居图,APs通过分布式系统交互信息,降低终端接入延迟。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论文提出的算法由于同时考虑信号强度和AP的负载,无线网络接入的整体性能比标准传统方法高。4.以G/M/c/∞排队系统为理论基础建立新的系统模型,结合虚拟AP技术综合考虑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收益和用户的业务优先级,提出一种基于马尔可夫决策的接入控制OPMAC算法,可作为IEEE 802.11e标准协议的补充。通过示例定量计算、分析,验证了模型正确性。仿真实验对比表明,算法可以有效地为不同要求的业务提供不同的服务质量。5.在GPRS信道呼叫接入机制和信道建模的基础上,提出基于ON/OFF状态的吞吐量计算、带宽分配系统分析模型和新的呼叫接入控制算法。给出马尔可夫接入过程的解析分析和Qos定量计算,得到与实际吻合的、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解析式。计算和实验表明:解析数值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

王欣[8](2007)在《GPON网络中MAC层相关技术的研究及DBA算法的设计》文中认为本论文是作者在参与了北京市科委“点到点的FTTH设备研发与应用”(Z0005170041321)项目的科研与开发工作的背景下,写作而成的。该项目的目的是实现可实用化的EPON和GPON系统及设备。本文主要对GPON的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包括MAC控制子层和RS子层)中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的工作集中于吉比特无源光网络系统媒质接入控制(MAC)协议的研究和设计、协议性能分析以及其它与MAC协议相关内容的研究。作为媒质共享的树型网络,GPON需要媒质接入控制(MAC)协议协调各终端对上行信道的访问,避免冲突。MAC协议在整个通信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系统的性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GPON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ITU-T建议G.984.1,G.984.2、G.984.3和G.984.4的形成使GPON的发展走上了标准化之路,但它们未对MAC协议作出明确规定,并未指定具体的带宽分配算法,并指明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本文的工作具有现实意义。与其他媒质共享网络相比,PON的树型结构具有特殊性,这对MAC协议提出了特殊要求。随机接入控制方法虽然具有简单和易于扩展的特点,但是无法满足电信级的时延和吞吐量要求,因而不适合PON系统。中央控制基于预约的带宽分配算法是PON的首选,它具有良好的时延和吞吐量特性。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有:①.在吉比特光网络(GPON)中,针对OLT提出了一种支持多种DBA算法的上行带宽分配系统的分层模型。设计了一个硬件支持层,包括授权实体队列状态收集模块、尾部编号带宽映射表和时隙转换模块。该分层系统将具体的DBA算法与带宽的管理和发放机制相分离,不受具体的带宽分配算法的限制,能够支持多种带宽分配算法,使得系统能够有效地支持多种不同的应用场合或不同的业务对带宽分配的要求;②.针对具有同类用户的GPON系统提出了一种面向多业务等级的动态带宽分配算法;③.设计了一种新的MAC协议来解决GPON用户之间的公平性问题,并基于该MAC协议对ONU中的队列调度系统进行了设计;④.在③基础上,针对具有不同类型用户的GPON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认购速率和QoS等级的动态带宽分配算法,有效地解决了由于某些用户恶意产生大量高优先级数据而影响其他用户使用网络的问题;⑤.提出了组播协议在GPON系统中的实现方案,包括ONU加入、离开组播组的方法以及OLT对下行数据的处理方法。归纳起来,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在有关上行带宽分配的控制系统的系统结构方面,本文针对OLT提出了一个支持上行带宽分配功能的分层模型。将OLT的上行带宽分配功能划分为三层:参数管理层、带宽分配算法层以及硬件支持层。将具体的DBA算法同上行报告信息的处理以及带宽的管理和发放机制相分离,前者由软件实现,后者全部由硬件完成。采用了这种分层模型的设计后,OLT可以支持多种带宽分配算法,并且带宽分配的响应速度也不受软件或CPU性能的限制。从而使得系统可以适应多种场合或业务的需求;(2)在动态带宽分配(DBA)算法方面,本文提出了不同情况下的两种DBA算法。首先,当GPON系统中的所有用户属于同一级别时,提出了一种面向多业务等级业务的动态带宽分配算法。该算法可分为两步:第一步,OLT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ONU的带宽请求,即设一个最大确保带宽,若ONU的请求带宽(固定带宽除外)没有超过确保带宽,则按需分配,否则,为该ONU分配的带宽就是该确保带宽;第二步,若带宽还有剩余,则按比例以及业务的优先级别为未能得到带宽满足的ONU中的不同等级的业务分配带宽。理论分析和仿真试验证明,这种算法可以提高网络的吞吐量,满足各种业务的时延要求,并且对不同用户和不同等级的业务都具有很好的公平性。考虑到不同用户对于网络的服务质量可能存在着不同的需求,本文设计了一种新的ONU端的MAC协议,即用户可以预先申购不同的网络带宽,ONU会按照用户的认购速率为其上传的业务选择适当的队列,利用严格的队列调度机制保证用户之间的公平性。基于这种MAC协议,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认购速率和QoS等级的动态带宽分配算法。该算法在网络负载较小时,即总的请求带宽小于可用带宽时,按需分配;在网络负载较大时,首先按照用户的认购速率分配带宽,若带宽还有剩余,则比例分配给尚需带宽的ONU。通过OPNET仿真结果可以看出,这种算法在严格控制数据传输延时的前提下,能够保证多用产之间带宽分配的公平性。(3)组播协议在吉比特无源光网络中的应用方面,本文提出了组播协议在GPON中的实现方案,包括ONU加入、离开组播组的方法以及OLT对下行数据的处理方法。通过OPNET仿真平台对组播协议进行了测试,考察GPON网络对IGMPv2的支持程度和对IGMP Snooping的支持程度。最后,我们对本文所做工作进行总结,并讨论将来可能继续的研究方向。

董思妤[9](2007)在《多端口路由器性能评测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提出路由器和交换机是Internet的关键中继设备,它们在通信子网中转发网络层的口报文或数据链路层的帧。路由器或交换机内的协议实现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必须通过“一致性测试”(Conformance Testing)进行评价。而它们的可量化参数(吞吐率、转发时延、抖动和数据丢失率等),由于直接关系到网络提供的服务质量,也必须通过测试方法对其性能进行评价。对路由器/交换机性能的评价,除了需要良好的测试方法去模拟设备正常与极端情况下的工作环境和能够控制测试环境的测试系统外,还需要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即所谓“测试度纲”(Test Metrics)。测试度纲定义测试过程中注入被测对象的输入的数据格局(数据到达率及其分布规律),即概率分布、输入数据流之间关系的控制和协调以及输入/输出数据间的转发规律,这就是本论文研究的主题。本项目的研究背景是四川省网络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有关“多端口路由器并发穿越测试法”研究和分布式测试系统的开发。IETF对路由器和交换机的性能评价的文本包括RFC1242、1944、2544、2285和2889,其中RFC2544和2889为最新的标准。但是,在相关RFC中有关路由器和交换机的测试“度纲”(Metrics)主要覆盖了端口间数据流均匀分布情况,即是在假定任意输入端口的数据将均匀地转发到所有输出端口的特定情况下的部分性能参数。换言之,它们未考虑更一般的一些非均匀转发情况。RFC2285、2889也仅仅对部分网状流量情况(包括多输入瞬时指向同一输出端口时严峻的交换状况)提出了建议。此外,相关标准中并未明确界定应当如何测试抖动之类的参数。这就是本硕士论文提出进一步研究中继系统的测试度纲的动因。笔者以三类典型的输入数据流(即恒速率流(CBR-Constant Bit Rate)、变速率流(VBR-Variable Bit Rate)和可用速率流(ABR-Available Bit Rate))为基础,利用OPNET进行非均匀转发的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对三类数据流均匀转发与非均匀转发时路由器的典型性能参数差异极大,因此,必须扩展IETF现有的性能评测度纲,以便对路由器和交换机进行全面的性能评价。本项研究的结果导致了对IETF性能测试度纲的扩展,为实验室正进行的路由器性能测试控制数据的定义提供了参考,也为向IETF提供建议改进路由器性能评测体系提供参考和奠定了基础。

魏进武[10](2006)在《基于分形的网络流量建模及排队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面向新一代互联网大规模实时流媒体业务的应用需求,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示范工程采用一体化网络接入设备,经过一级交换就能直接完成业务接入汇聚,在接入段从机制上保证了用户的带宽独享。在核心段,3Tnet采用高性能、突发式分组交换设备构建,由于网络流量的特性能充分反映业务与承载网络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定量描述核心网聚合网络流量特性。而且,网络流量的复杂特性及其对网络性能的影响已成为当前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3Tnet对核心网聚合流量特性的研究需求推广到一般情况,基于分形理论,研究了聚合网络流量建模、特性分析以及分形流量输入时的排队性能等问题。对自相似理论框架下的网络流量模型及其主要参数的估计算法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描述聚合网络流量特性的联合多重分形(JMF)模型,其统计特性的理论分析结果以及真实流量数据的拟合结果,均验证了JMF模型描述聚合流量的有效性。分析了网络流量的具体特性,以级联方式抽象了3Tnet对流量的汇聚过程,并基于网络流量的客观特性及聚合流量的实际汇聚方式,提出了能够定量描述汇聚过程的多尺度突发性约束非平稳(MBCN)聚合网络流量描述方法,进一步验证了JMF模型中特征函数对定量刻画流量特性的有效性。最后在流量特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分形特性流量输入时单队列溢出概率的解析性计算方法。 本文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 综合评估了当前常用的自相似框架下的网络流量模型,系统分析了自相似框架下具有代表性的流量模型的提出背景、应用条件、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应用前景。研究表明:虽然自相似框架下的网络流量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较好地拟合网络流量在大时间尺度上的长相关特性与突发特性。但是各个模型总是存在各自的局限性,不能充分反映网络流量的复杂特性,尤其是它们的共同缺陷是不足以准确描述网络流量短时的瞬态变化特性。 ■ 采用对已知参数的人工长相关序列重新进行参数估计的逆向方法,对流量序列长相关特性的传统估计算法进行了性能评估,并提出了定量分析流量序列长相关特性的滑窗时变Hurst指数(SWTV-H)估计算法。由于传统的Hurst指数估计方法所采用的统计量多是在全域内求和取平均的结果,会导致网络流量数据序列中的高可变信息受损,故任何一种传统的估计方法都不能准确估计复杂条件下流量序列的Hurst指数。基于此,提出了时域内的SWTV-H算法。SWTV-H算法通过选择合适的窗宽,按照相应的分辨率在局部实现Hurst指数估计,并通过加窗的时移,以时变Hurst指数量化全域内流量序列的长相关特性。 ■ 基于多重分形理论与数据拟合的方法,提出了联合多重分形(JMF)网络流量模型及模型参数的估计算法,为聚合网络流量的分形建模与特性分析提供了一个理论研究平台。JMF模型以瀑布过程的构建类比Web会话业务流量的产生过程,以尺度函数与矩因子

二、基于IP突发信源模型数据包的定量计算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IP突发信源模型数据包的定量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随机网络演算的高铁应急场景下D2D通信的无线网络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内容及结构安排
2 随机网络演算
    2.1 基本思想
    2.2 随机到达曲线和随机服务曲线
    2.3 积压和时延边界
3 高铁应急场景业务到达模型的建立
    3.1 高铁D2D应急通信系统模型的建立
        3.1.1 D2D应急通信方式分析
        3.1.2 高铁应急场景及D2D应急通信流程的建立
        3.1.3 系统模型的建立
    3.2 列车控制业务分析
        3.2.1 列控业务消息类型分析
        3.2.2 列控业务数据帧分析
    3.3 业务到达模型的建立
        3.3.1 列控业务周期分析
        3.3.2 周期性信源模型的建立
4 高铁应急场景信道服务模型的建立
    4.1 车-地无线通信信道服务模型的建立
        4.1.1 自适应调制与编码技术分析
        4.1.2 基于快衰落FMSC模型的建立
        4.1.3 信道服务模型的建立
        4.1.4 信道模型仿真分析
    4.2 基站-基站无线多跳通信信道服务模型的建立
    4.3 系统干扰分析
    4.4 系统无线资源分析
        4.4.1 系统物理资源块分析
        4.4.2 系统资源分配分析
        4.4.3 系统无线资源分配方案的建立
5 高铁D2D应急通信性能分析
    5.1 时延分析
        5.1.1 车-地无线通信时延分析
        5.1.2 基站-基站无线多跳通信时延分析
    5.2 理论与仿真结果
        5.2.1 车-地无线通信理论与仿真分析
        5.2.2 基站-基站无线多跳通信数值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基于CPPS融合的智能变电站面向性能网络攻击检测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电力物理信息融合的信息流模型
        1.2.2 智能变电站过程层异常检测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文安排
第2章 基于CP融合的智能变电站过程层网络流量计算模型
    2.1 电力一次系统状态对网络流量的影响
    2.2 基于CP融合的广义信源建模
        2.2.1 一次系统状态激励的电力二次IED报文模型
        2.2.2 信息设备物理故障信源和攻击信源模型
        2.2.3 信息装置信源综合报文模型
    2.3 基于通信网络的流量计算模型
    2.4 基于CP融合的流量计算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案例计算及OPNET仿真
    3.1 研究案例
    3.2 OPNET仿真技术
    3.3 变电站系统运行场景设计
    3.4 网络仿真场景建模
        3.4.1 报文广播域划分及通信拓扑矩阵获取
        3.4.2 信息装置故障场景及DoS攻击源的仿真计算
        3.4.3 一次设备故障场景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变电站过程层异常流量检测策略
    4.1 DoS攻击检测技术
    4.2 面向智能电网工控域的本文检测方案
    4.3 异常流量检测原理及基于CP融合参数计算
        4.3.1 差分序列方差
        4.3.2 流量异常指数隶属函数定义及参数计算
        4.3.3 疑似攻击判据及参数计算
        4.3.4 检测流程
    4.4 仿真验证
        4.4.1 测试变电站及仿真设置
        4.4.2 基于信息流模型的流量阀值计算
        4.4.3 结果对比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能变电站过程层异常检测系统应用设计
    5.1 系统构架
    5.2 基于SCD的通信网络拓扑解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3)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多址接入与带宽分配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4 章节安排
2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及其信道接入与分配策略概述
    2.1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
        2.1.1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概念
        2.1.2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关键技术
    2.2 宽带卫星的多址接入技术
        2.2.1 基本多址接入技术
        2.2.2 基于带宽按需分配的多址接入
    2.3 宽带卫星的带宽分配算法
        2.3.1 基本带宽分配方式
        2.3.2 基于带宽按需分配的分配算法
    2.4 性能参数
    2.5 小结
3 基于按需分配的多址接入协议与带宽分配算法
    3.1 系统模型
    3.2 设计要求
    3.3 CFDAMA-FP 的多址接入协议
        3.3.1 基于混合自由/按需分配的接入算法 CFDAMA
        3.3.2 基于突发目标按需分配的接入算法 BTDAMA
        3.3.3 端到端时延的分析方法
        3.3.4 实现流程
        3.3.5 性能分析
    3.4 基于业务预测的带宽分配算法
        3.4.1 基本思想
        3.4.2 业务预测模型
        3.4.3 优先级排序分配
        3.4.4 实现流程
    3.5 CFDAMA-FP 工作流程
    3.6 小结
4 建模仿真分析
    4.1 OPNET 仿真平台介绍
    4.2 Pareto ON-OFF 信源模型
    4.3 MF-TDMA 信道模型
    4.4 CFDAMA-FP 仿真建模
        4.4.1 网络模型
        4.4.2 节点模型
        4.4.3 进程模型
    4.5 仿真结果和性能分析
    4.6 小结
5 总结和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4)基于流量监控的网络性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网络流量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网络性能优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所做的工作及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网络流量有效监测点设置模型及求解算法研究
    2.1 引言
    2.2 预备知识
    2.3 有效监测点的设置模型和选点算法
    2.4 分析与实验结果
    2.5 小结
第3章 基于实时VBR业务流量的网络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基于On-Off型多速率系统呼叫级和分组级的损失率分析
    3.3 速率离散取值的多速率VBR业务损失率分析
    3.4 分析与实验结果
    3.5 小结
第4章 基于呼叫接纳控制的流量控制技术
    4.1 引言
    4.2 基于部分共享呼叫接纳控制的流量控制技术
        4.2.1 速率VBR业务系统的呼叫接纳控制策略实施探讨
        4.2.2 呼叫接纳控制中性能参数的涵义
        4.2.3 部分共享呼叫接纳控制策略的性能分析
    4.3 基于完全共享呼叫接纳控制的流量控制技术
        4.3.1 基于容量缩放比的呼叫接纳控制策略
        4.3.2 完全共享系统呼损率及分组丢失率的计算
        4.3.3 最佳缩放因子的求解
    4.4 分析与实验结果
    4.5 小结
第5章 基于流量分析的流量控制技术
    5.1 引言
    5.2 电信级IP网络流量分析
    5.3 基于分支路由器协调的流量控制策略
    5.4 异常网络流量分析控制策略
    5.5 分析与实验结果
    5.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附录C 论文中主要缩写

(5)卫星通信网络跨层资源管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及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MAC 接入技术的跨层优化
        1.2.2 基于数据包调度的跨层优化
        1.2.3 基于带宽分配的跨层优化
        1.2.4 基于TCP 协议的跨层优化
        1.2.5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目标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2章 跨层无线资源管理机制与方法
    2.1 引言
    2.2 卫星通信系统跨层设计的基本思想
    2.3 跨层资源管理优化目标
    2.4 卫星通信系统中无线资源管理的基本问题
    2.5 跨层无线资源管理方法
    2.6 跨层无线资源管理交互方式
    2.7 跨层信息传递方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信道状态的动态MAC 协议
    3.1 引言
    3.2 宽带卫星网络结构
    3.3 CFDAMA-CCSI 协议
        3.3.1 CFDAMA-CCSI 协议描述
        3.3.2 节点接入策略
        3.3.3 卫星调度器信道感知及时隙分配
        3.3.4 信道状态转换阈值
    3.4 接入过程建模
    3.5 信源和信道模型
        3.5.1 ON-OFF 信源模型
        3.5.2 多状态Markov 信道模型
    3.6 CFDAMA-CCSI 仿真模型
        3.6.1 卫星调度器
        3.6.2 接入节点
    3.7 CFDAMA-CCSI 的仿真与结果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业务效用与信道状态联合的数据包调度算法
    4.1 引言
    4.2 卫星网络中下行数据包调度中的主要问题
    4.3 无线网络数据包调度算法及在卫星网络中的适用性分析
        4.3.1 无线网络数据包调度算法
        4.3.2 卫星网络无线数据包调度算法分析
    4.4 基于业务效用函数的跨层数据包调度算法
        4.4.1 业务效用函数
        4.4.2 跨层数据包调度算法描述
    4.5 跨层数据包调度算法的仿真与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动态信道状态的跨层带宽分配算法
    5.1 引言
    5.2 卫星网络中的带宽分配算法
    5.3 带宽分配算法描述及求解
        5.3.1 带宽分配算法的优化目标
        5.3.2 目标代价优化函数建立
        5.3.3 代价函数的动态规划算法求解
    5.4 跨层带宽分配算法的仿真与结果分析
        5.4.1 仿真环境
        5.4.2 呼叫阻塞概率性能
        5.4.3 数据业务吞吐量性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接入策略与信道状态联合的TCP 改进机制
    6.1 引言
    6.2 DVB-RCS 网络结构
    6.3 TCP 协议工作机制
    6.4 DVB-RCS 体制信道接入策略
    6.5 跨层TCP 优化协议描述
        6.5.1 基于自适应编码调制的信道自适应策略
        6.5.2 跨层TCP-MAC 接入策略
        6.5.3 TCP-MAC-PHY 跨层协议整体流程描述
    6.6 跨层TCP 优化协议的仿真与结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6)多速率可变比特率业务背景下数据业务的服务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的来源
    1.2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3 研究的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2章 VBR与尽力而为业务系统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宽带综合业务网络概述
        2.2.1 宽带综合业务网络定义
        2.2.2 宽带业务类型
    2.3 VBR业务特性
    2.4 尽力而为数据业务
        2.4.1 尽力而为业务特性
        2.4.2 短消息业务
    2.5 排队分析基础
        2.5.1 复用系统的虚容量共享
        2.5.2 Kaufman递推算法
        2.5.3 M/M/1排队系统
    2.6 小结
第3章 多速率VBR与尽力而为业务系统QoS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
        3.2.1 单VBR流的ON-OFF模型
        3.2.2 多VBR流的ON-OFF模型
    3.3 主要性能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3.3.1 平均剩余容量和丢包率的计算
        3.3.2 平均延时的计算
        3.3.3 仿真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尽力而为短消息业务的GPRS传输
    4.1 引言
    4.2 GPRS数据网
    4.3 GSM/GPRS点对点短消息传输
        4.3.1 GPRS短消息传输
        4.3.2 改进的GSM/GPRS短消息传输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无线网络接入算法及QoS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无线网络概述
        §1.1.1 无线网络
        §1.1.2 无线网络体系结构
        §1.1.3 无线接入技术
        §1.1.4 无线网络QoS及其性能定量参数
    §1.2 排队论的理论基础
        §1.2.1 排队论系统模型
        §1.2.2 排队论在网络通信定量分析研究中的作用
    §1.3 无线网络接入算法及QoS分析的研究现状
        §1.3.1 无线网络接入算法的研究现状
        §1.3.2 无线接入网络的QoS研究现状
        §1.3.3 无线接入网络中QoS分析的应用
    §1.4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1.4.2 主要的研究内容
    §1.5 论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基于IEEE 802.11 DCF的动态退避算法
    §2.1 引言
    §2.2 介质访问控制技术
        §2.2.1 分布协调功能(DCF)
        §2.2.2 点协调功能(PCF)
    §2.3 算法P_PBA设计
        §2.3.1 时隙利用率
        §2.3.2 算法P_PBA基本思想
        §2.3.3 基于P_PBA算法的IEEE 802.11改进协议
    §2.4 算法P_PBA的QoS性能分析
        §2.4.1 马尔可夫链模型及吞吐性能计算
        §2.4.2 时隙利用率及概率p′的最优计算
    §2.5 实验仿真和对比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WLAN的实时接入信道分配算法
    §3.1 引言
    §3.2 信道分配机制
        §3.2.1 信道分配策略分类
        §3.2.2 信道分配的服务性能评价指标
    §3.3 信道分配算法设计
        §3.3.1 算法基本思想
        §3.3.2 算法实现描述
    §3.4 理论模型和QoS分析
        §3.4.1 排队缓冲队列设置计算
        §3.4.2 马尔可夫状态转移图及定量分析
    §3.5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3.5.1 实验场景配置
        §3.5.2 实验结果分析
        §3.5.3 实验结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AP接入控制的WLAN负载均衡算法
    §4.1 负载均衡机制研究背景及现状
        §4.1.1 基于STA主控的负载均衡机制
        §4.1.2 基于AP主控的负载均衡机制
        §4.1.3 小区呼吸负载均衡机制
    §4.2 相关技术及概念
        §4.2.1 负载的定义
        §4.2.2 负载的平衡测量因子
        §4.2.3 负载状态确定
        §4.2.4 负载均衡过程
    §4.3 负载均衡算法设计
        §4.3.1 算法基本思想
        §4.3.2 算法描述
        §4.3.3 算法评价
    §4.4 仿真实验及QoS参数对比分析
    §4.5 具有负载均衡机制和QoS路由功能的AP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马尔可夫决策的无线接入算法
    §5.1 引言
    §5.2 研究背景
    §5.3 排队系统G/M/c/∞模型
        §5.3.1 系统叙述
        §5.3.2 嵌入马尔可夫链
    §5.4 基于马尔可夫决策的控制接入算法设计
        §5.4.1 问题描述
        §5.4.2 系统建模
        §5.4.3 算法设计
    §5.5 验证实验
        §5.5.1 数值定量计算
        §5.5.2 实验仿真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分组无线业务的呼叫接入控制算法
    §6.1 研究背景
    §6.2 无线接入GPRS技术
        §6.2.1 无线接入GPRS技术体系结构
        §6.2.2 无线接入GPRS技术信道分配机制
        §6.2.3 网络接入接纳控制算法
    §6.3 系统分析模型
        §6.3.1 问题描述
        §6.3.2 常规理论模型
    §6.4 吞吐量计算
        §6.4.1 吞吐量定量解析式推导
        §6.4.2 实验结果
    §6.5 带宽分配计算与接入算法设计
        §6.5.1 带宽分配理论推导
        §6.5.2 基于带宽分配的分组呼叫接入算法设计
        §6.5.3 实验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附录A:排队论基础相关定义
附录B:无线网络仿真概要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负责完成的科研项目
个人简介

(8)GPON网络中MAC层相关技术的研究及DBA算法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GPON的技术特征
        1.2.1 GPON系统结构
        1.2.2 GPON系统的分层模型
        1.2.3 GPON的传输复用方式及帧结构
        1.2.4 GEM通道上用户业务流的传达方式
        1.2.5 GPON网络的生存性
    1.3 实现GPON所需的关键技术
        1.3.1 用户信息的安全性
        1.3.2 GPON系统的测距及时延调整技术
        1.3.3 快速突发同步技术
        1.3.4 GPON的媒质接入控制技术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1.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GPON中支持DBA算法的OLT系统分层模型设计
    2.1 引言
    2.2 OLT中支持上行带宽分配的分层模型设计
    2.3 硬件支持层的设计与实现
        2.3.1 授权实体队列状态收集模块的设计
        2.3.2 带宽分配表的设计
        2.3.3 时隙转换模块的设计
    2.4 DBA算法层的设计与实现
    2.5 仿真结果与分析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DBA算法的研究与分析
    3.1 引言
    3.2 DBA算法分类
    3.3 不具有QoS保证的DBA算法
    3.4 具有QoS保证的DBA算法
        3.4.1 绝对QoS保证的DBA算法——BGP算法
        3.4.2 相对QoS保证的DBA算法一
        3.4.3 相对QoS保证DBA算法二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GPON系统MAC协议及DBA算法的设计和仿真
    4.1 引言
    4.2 无源光网络的媒质接入控制协议
        4.2.1 固定分配的多路接入协议(FAMA)
        4.2.2 按需分配的多路接入协议(DAMA)
        4.2.3 随机接入协议
        4.2.4 自适应协议
    4.3 衡量MAC协议性能的重要指标
    4.4 GPON系统MAC协议的计算机仿真
        4.4.1 GPON网络排队系统模型
        4.4.2 GPON系统工作流程
        4.4.3 计算机仿真流程图
    4.5 MAC协议计算机仿真的信源模型和流量模型
        4.5.1 A类业务数据流的数学接型及产生
        4.5.2 B类业务数据流的模型及产生
    4.6 面向多业务等级的二级动态带宽分配算法
        4.6.1 GPON系统带宽分配模式
        4.6.2 OLT带宽分配控制器
        4.6.3 算法描述
        4.6.4 算法静态性能分析
        4.6.5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4.7 基于认购速率和QoS等级的动态带宽分配算法
        4.7.1 基于认购速率的MAC协议以及ONU的设计
        4.7.2 OLT带宽分配控制器
        4.7.3 算法描述
        4.7.4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4.8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组播协议在GPON中的实现方案设计
    5.1 引言
    5.2 组播技术的研究
        5.2.1 组播技术的发展
        5.2.2 组播的工作原理
        5.2.4 组播组管理类协议
    5.3 组播协议在GPON中的实现方案
        5.3.1 组播协议在GPON中实现的必要性
        5.3.2 加入组播组方法的研究与设计
        5.3.3 GPON对下行组播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
        5.3.4 离开组播组方法的研究与设计
        5.3.5 GPON仿真平台的组播协议测试
    5.4 基于IPTV业务的组播技术在GPON中的应用
        5.4.1 组播应用方案
        5.4.2 组播技术在GPON中应用的优势
    5.5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全文总结
附录
    附录1 缩写说明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多端口路由器性能评测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际性能测试基准
        1.2.2 工业界的第三方测试
    1.3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与论文的贡献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IETF性能评测标准分析
    2.1 RFC2544协议简介
    2.2 网络互联设备性能测试方法
        2.2.1 测试结构
        2.2.2 被测设备(DUT)的配置
        2.2.3 测试帧的格式和长度
    2.3 RFC2544界定的主要测试参数
        2.3.1 性能基准测试(Benchmarking tests)参数
        2.3.2 其它性能参数
    2.4 多端口网络设备的测试
        2.4.1 单向流量下多端口网络设备的测试
        2.4.2 全网状流量下多端口网络设备的测试
    2.5 增加性能测试参数抖动
        2.5.1 测试抖动的必要性
        2.5.2 抖动的测试方法
        2.5.3 测试结果表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测试数据流与数据流转发模型
    3.1 根据典型网络数据统计特性定义测试数据
        3.1.1 定义测试数据的必要性
        3.1.2 测试数据的分类
        3.1.3 测试数据的特性及应用模型
    3.2 性能测试中数据流转发模型
        3.2.1 数据流均匀转发的测试
        3.2.2 数据流非均匀转发的测试
    3.3 输入数据流指向同一目的地址的瞬时突发情况下的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性能仿真模型与仿真实验
    4.1 网络仿真技术与OPNET
    4.2 多端口路由器性能测试的仿真模型
        4.2.1 仿真模型中参数的定义
        4.2.2 仿真模型的建立
        4.2.3 三种测试数据流的生成
        4.2.4 接收端对测试结果的统计
    4.3 多端口路由器模型的建立
        4.3.1 路由器的交换结构
        4.3.2 结点(node)模型
        4.3.3 进程(process)模型
    4.4 仿真方案
        4.4.1 仿真实验参数
        4.4.2 同类数据流间的比较
        4.4.3 不同数据流间的比较
        4.4.4 极限情况下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仿真结果分析与评测度纲的扩展
    5.1 数据流转发模型的正确性验证
    5.2 同类数据流在不同转发模型下的比较
        5.2.1 恒速率流在不同转发模型下的测试结果
        5.2.2 变速率流在不同转发模型下的测试结果
        5.2.3 可用速率流在不同转发模型下的测试结果
        5.2.4 混合速率流在不同转发模型下的测试结果
    5.3 不同数据流在均匀转发模型下的比较
    5.4 极限情况下的比较
    5.5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基于分形的网络流量建模及排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该领域的研究历史
        1.3.1 传统网络流量模型及相关研究
        1.3.2 自相似网络流量建模、特性研究
        1.3.3 自相似流量输入时的排队性能研究
    1.4 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1.4.1 网络流量特性的继续深入研究
        1.4.2 复杂特性条件下的网络系统性能研究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自相似网络流量模型的评估
    2.1 引言
    2.2 自相似网络流量模型
        2.2.1 重尾分布的ON/OFF模型
        2.2.2 FBM/FGN模型
        2.2.3 FARIMA模型
        2.2.4 M/G/∞模型
    2.3 网络流量模型评估
        2.3.1 四种模型之间的内在联系
        2.3.2 四种流量模型的优缺点
    2.4 长相关特性估计方法的性能评估
        2.4.1 Hurst指数的估计算法
        2.4.2 Hurst指数估计算法的可靠性评估
        2.4.3 评估结果的分析与结论
    2.5 长相关特性的态势估计算法
        2.5.1 滑窗时变Hurst指数估计算法
        2.5.2 性能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网络流量的联合多重分形模型
    3.1 引言
    3.2 多重分形的有关定义及性质
        3.2.1 分形维数和奇异谱
        3.2.2 尺度函数与奇异谱的关系
    3.3 联合多重分形网络流量模型
        3.3.1 连乘瀑布模型与Web会话过程类比
        3.3.2 JMF模型
        3.3.3 模型参数提取
    3.4 模型分析
        3.4.1 特性分析
        3.4.2 与其他多重分形模型的比较
    3.5 模型的合理性检验
        3.5.1 真实流量数据分析
        3.5.2 数据拟合
    3.6 小结
第四章 聚合网络流量的特性及汇聚过程分析
    4.1 引言
    4.2 网络流量特性分析
        4.2.1 包到达时间间隔分布
        4.2.2 非平稳特性
        4.2.3 不同时间尺度的影响
    4.3 3Tnet网络架构下聚合流量的汇聚过程
    4.4 MBCN描述方法
        4.4.1 网络流量汇聚问题的抽象
        4.4.2 聚合流量的随机突发值
        4.4.3 非平稳FGN过程
        4.4.4 MBCN描述方法
    4.5 数据实验与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多重分形流量输入下的排队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多重分形流量输入下的排队性能
        5.2.1 排队模型
        5.2.2 队列溢出概率的计算框架
    5.3 排队性能分析
        5.3.1 FBM过程输入下的排队性能
        5.3.2 多重分形过程输入下的排队性能
    5.4 单、多重分形流量输入下的排队性能的比较分析
        5.4.1 单重分形过程输入下排队性能
        5.4.2 多重分形过程输入下排队性能
    5.5 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本文的研究成果及意义
    6.2 主要创新点
    6.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基于IP突发信源模型数据包的定量计算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随机网络演算的高铁应急场景下D2D通信的无线网络性能分析[D]. 韩江磊.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3)
  • [2]基于CPPS融合的智能变电站面向性能网络攻击检测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 张嘉誉.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3]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多址接入与带宽分配策略研究[D]. 罗阳. 重庆大学, 2014(01)
  • [4]基于流量监控的网络性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D]. 蒋红艳. 湖南大学, 2010(07)
  • [5]卫星通信网络跨层资源管理方法研究[D]. 李陆.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11)
  • [6]多速率可变比特率业务背景下数据业务的服务质量研究[D]. 史恒. 湖南大学, 2008(12)
  • [7]无线网络接入算法及QoS分析研究[D]. 刘宴兵.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4)
  • [8]GPON网络中MAC层相关技术的研究及DBA算法的设计[D]. 王欣.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5)
  • [9]多端口路由器性能评测指标体系研究[D]. 董思妤.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4)
  • [10]基于分形的网络流量建模及排队性能研究[D]. 魏进武.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6(06)

标签:;  ;  ;  ;  ;  

基于IP突发源模型的数据包定量计算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