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禁毒力度,消除毒品危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加大禁毒力度,消除毒品危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一、加大禁毒力度 消除毒品危害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论文文献综述)

苏承轲[1](2020)在《鄂尔多斯市毒品安钠咖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安钠咖是一种近年来在鄂尔多斯市频繁滥用的毒品,已成为治理全市毒品问题的一大困境。滥用安钠咖不仅会使人形成瘾癖,危害身体健康,破坏家庭幸福,消耗社会财富,同时滋生盗窃,抢劫,贩毒、毒驾等问题,扰乱社会治安,诱发各类刑事犯罪,危害公共安全。长期以来,对安钠咖的治理效果一直欠佳,导致该毒品的滥用在鄂尔多斯市有进一步发展蔓延的趋势,对全市的社会治安、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的平安幸福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研究毒品安钠咖治理的目的,就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理对策,减少毒品安钠咖带来的一系列危害,进而维护鄂尔多斯市的社会治安稳定。本文分析了鄂尔多斯市安钠咖毒情形势,并查找安钠咖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和数据分析工具,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毒品安钠咖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本文首先论述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和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的方法。其次界定了相关概念,包括毒品安钠咖,安钠咖治理,安钠咖犯罪、安钠咖滥用等。接下来对鄂尔多斯市安钠咖治理和滥用现状进行分析。主要通过各类调研数据,分析鄂尔多斯市治理毒品安钠咖滥用主要情况以及政府在治理中已经采取的主要措施。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鄂尔多斯市安钠咖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对鄂尔多斯市禁毒办相关人员和禁毒工作者进行访谈,以及向民众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目前在政府治理毒品安钠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治理主体履职不充分,对治理客体管控力度不足,治理环境不够完善。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治理主体缺乏有效监督激励措施,治理客体的复杂性导致管控不足,改善治理环境难度大周期长。论文的最后提出有效治理安钠咖滥用问题的具体对策及建议,包括强化对治理主体的监督与激励,加强对治理客体的管控疏导,以及营造良好的治理环境提升治理效果。

谢勇[2](2020)在《制度环境对西南民族地区禁毒社会组织影响机制研究 ——以黔东南州H组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禁毒社会组织是统述性的话语概念,主要服务对象是出戒毒所后或未达强制收治条件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吸戒毒人员;主要工作内容是通过毒品预防、心理干预、宣传教育、就业扶持、临时救助等方面对吸毒者心理、精神状态进行调试和矫治;主要是由民政部门登记的以及虽未经民政部门登记但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等各种社会组织构成;主要目的是通过嵌入进禁毒治理结构的系统机制和组织安排中,帮助吸戒毒人员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尽力克服“人格退化”,促进吸戒毒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并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关爱吸戒毒人员的良好氛围。我国西南民族地区(主要包括云贵川三省;广西、西藏自治区和重庆市)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等多重因素,成为我国毒情形势较为严峻的重点区域之一。近年来,西南民族地区积极探索禁毒社会化道路,大力发展禁毒社会组织,取得了显着的工作成效。制度环境形塑社会组织。对于西南民族地区禁毒工作而言,引入禁毒社会组织促进吸戒毒人员回归社会是一场全新的革命,涉及到对新体系的认同和社会身份塑造的互动过程。深入探究西南民族地区制度环境是通过怎样的机制来支持、培育和规制当地禁毒社会组织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要想解释这个问题,就必须回答好西南民族地区禁毒社会组织面临的制度环境包含哪些结构性要素,呈现出哪些“异质性特征”,又该怎样完善当地制度环境,来促进西南民族地区禁毒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等具体问题。本文选取了西南民族地区较有代表性的禁毒社会组织——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H组织为个案,通过深入分析其面临的制度环境结构性要素以及影响机制,探求整个西南民族地区禁毒社会组织制度环境全貌。值得指出的是,由于西南民族地区地域宽广,各禁毒社会组织在生成结构、运行机理以及所处的制度环境等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差异。与大多数个案质性研究一样,如何通过对H组织深入的个案研究,来处理好宏观与微观、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也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结构功能主义认为,制度环境中各个结构性要素是有机构成的,并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下发挥功能,共同对社会组织这个有机体产生影响作用。可见,制度环境对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组织的影响机制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基于此,本文认为虽然对H组织的个案研究无法简单推导为西南民族地区禁毒社会组织制度环境有关整体性结论,但是对H组织所面临的制度逻辑以及在既定制度环境影响下西南民族地区禁毒社会组织的策略选择确是值得讨论的,并有可能从中提炼出关于西南民族地区禁毒社会组织制度环境有关结论,实现从独特个案走向概括整体。本论文共分八个部分。在“第一章绪论”中,阐述研究缘由,首先解释了为何选取H组织作为本文研究的个案,再结合研究需要梳理和总结了社会组织、禁毒社会组织、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组织以及制度环境对社会组织影响机制四个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就本文的类型、研究方法、相关的概念等做了简要说明。在“第二章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中,介绍了本文采用上世纪下半叶兴起的研究社会组织较为经典的理论:“资源依附理论”和“新制度主义理论”。并以此为基础,论述了制度环境的结构性要素,提出了制度环境与行动策略的分析框架。在“第三章研究个案介绍”中,阐述了H组织的创建原因;机构性质、组织架构、人员构成、工作职责、经费来源等组织情况,分析了组织特点,阐述了组织的运行成效。在“第四章H组织正式制度表现形式及特征”中,从宏观正式制度、微观正式制度以及执行正式制度三个方面阐述了H组织正式制度的供给情况及表现形式,并分析了其特征。在“第五章正式制度对H组织影响机制:结构性嵌入机制”中,论述了这种正式制度会通过结构性嵌入机制对H组织产生影响,并分别阐述了结构性嵌入机制的基础、表现与效应以及在此正式制度影响下,H组织的行动策略。在“第六章H组织非正式制度表现形式及特征”中,从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网络、狭隘关注的公共精神、族群内部的高度信任以及传统有效的社会控制四个方面阐述了H组织非正式制度的供给情况及表现形式,并分析了其特征。在“第七章非正式制度对H组织影响机制:信任机制”中,论述了这种非正式制度会通过信任机制对H组织产生影响,并分别阐述了信任机制的基础、表现与效应以及在此非正式制度影响下,H组织的行动策略。在第八章“对策建议”中,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将资源依附理论与新制度主义理论有机结合。本文理论创新之处在于整合两个理论关于制度环境结构性要素、制度环境对社会组织影响机制等观点,以H组织所需的制度环境为切入点,阐释H组织对制度环境的依赖性以及H组织为克服这种制度依赖、维持自治的各种努力及成效。同时,与既有研究不同的是,本章将社会组织所处的制度环境看做是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结合体,既包括具有不同行为逻辑和治理偏好的多层次政府共同塑造的激励和约束结构,又包括信任网络机制下的非正式制度环境。正是这一复杂结构强化或削弱了社会组织发展。二是从研究机制视角,深入分析制度环境对社会组织的影响。目前我国对社会组织的研究以经验表层为主,经常可见“半官半民性”“官民结合”“平等协作”“社会化、市场化、自主化运作”等用语,没有上升到经验提升与理论概括的高度。本文引入了机制概念,深挖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是如何分别通过结构性嵌入机制、信任机制,在既有的一些基础性条件之上,对H组织产生影响,其影响的表现及效应又是如何等问题。影响机制的研究有力突破了一般现象描述和浅层经验总结的局限,有利于更加深刻把握西南民族地区禁毒社会组织制度环境的总体特征等内容。

刘锐权[3](2020)在《广州市增城区毒品治理政策绩效评估》文中提出近年来,广州市增城区毒品问题治理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受经济发展、人员流动等因素影响,毒品治理问题依然是当地政府施政过程中的一大难题。纵观国际社会,不少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先后建立毒品治理政策绩效评估体系,但我国至今在这方面的实践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对遏制我国各地毒情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建立一套本地科学的毒品治理政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有利于准确评估当前增城区毒品治理形势,为政府部门提出切实可行的毒品治理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建议,为社会治安向良性方向发展谋出路。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构建广州市增城区毒品治理政策绩效评估备选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对备选指标进行客观筛选,确定从毒品滥用、制贩毒品、社会危害、支持保障措施、预防宣传教育、吸毒人员管控、毒品犯罪打击能力、重点场所行业管控等8个维度共计37个细化指标,构成广州市增城区毒品治理政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维度指标权重以及各维度内部指标的占比,通过模糊综合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评估,结合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出当前广州市增城区毒品治理政策的形势为良好的评估结论。最后针对当地毒品治理政策存在的薄弱环节,运用协同治理理论提出对应的优化建议。

杨竟艺[4](2020)在《凉山彝区返贫问题及防范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克思认为,任何一个时代所赋予的问题都有其合理的一面,都是其困难的再现,但“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问题才是关键”。(1)正因为“问题是时代的先导”,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具体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开创了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新局面,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向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台阶。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高度重视现实中的重大民生问题。贫困自建国以来都是我们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将脱贫攻坚提到了国家战略发展新高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必须将脱贫攻坚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头等大事,要让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勠力同心、摆脱贫困的牵挂,也如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的新年贺词中讲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亿人要携手前进。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2)消除贫困是我党的重要使命,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消除贫困并非一蹴而就,要打赢这场脱贫攻坚硬仗,就必须防止返贫。当然,防止返贫就必须正确认识脱贫与返贫,即脱贫并不意味着没有返贫,也不是说返贫就意味着脱贫没有成效。所以,我们要正确处理好“脱贫攻坚”和“防止返贫”的关系,既要努力攻坚,又要防止返贫,坚决杜绝边攻坚边返贫现象。目前,虽然扶贫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但政策性、运动式扶贫的一些举措缺乏稳定脱贫和长效脱贫的可持续性,致使精准脱贫后的返贫问题突出,尤其是在我国的深度贫困地区。凉山彝区是我国人口最为集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彝族聚集地,在经历“一步千年”的社会跨越之后,彝区长期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始终无法与先进的社会生产关系同步,致使凉山彝区的贫困面貌长期难以得到改变,其贫困面之大、贫困时之长、贫困度之深、返贫率之高、脱贫之难等都成为了中国脱贫攻坚中的典型代表。虽凉山彝区倍受党和政府的关怀与帮助,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也成效显着,但“返贫”却并没因成效而止步,它不但给彝区人民的物质生活压力重重,而且给贫困人口的精神带去诸多桎梏,使彝区人民摆脱贫困的期盼化成泡影。但彝区人民并没有屈服于现状,而“总是追求预期的目的来创造自己的历史。”(3)无可辩驳,事物发展的轨迹无疑“都带有自己的历史痕迹”。(1)无论是在凉山彝区的“大水漫灌”的扶贫开发中,还是在“精准滴灌”的脱贫攻坚中,无论是“输血”还是“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虽都凝集着向凉山彝区贫困宣战者的辛劳与付出,但“返贫”和防止“返贫”仍是当下彝区人民难以解决的难题。为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凉山彝区“返贫”为问题导向,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理论成果,运用文献研究、调查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等方法,本着以长效摆脱凉山彝区贫困并实现与全国人民同步小康为目标,在详细梳理与充分阐释国内外相关返贫问题研究、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之后,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凉山彝区返贫问题及防范对策展开全面论证与分析。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视角对反贫困的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作家的理论与思想进行总结与分析,以期作为全文的精神统领。其次,根据凉山彝区的贫困与扶贫状况分析“低坝地区”、“二半山区”和“高山地区”的返贫状况,并分析其返贫的主要特征即“时间的短暂性”、“对象的相似性”、“地域的广泛性”、“数量的递增性”等;再次,重点从内外两个关键因素分析了返贫的主要原因。不但从外在因素全面剖析了政策、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返贫原因,而且还详细地分析了扶贫者和贫困者两个内在因素。最后,针对凉山彝区的返贫原因从政策、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方面提出了防止返贫的主要对策建议,系统地提出了诸如“禁毒防艾”防控、消解“贫困文化”等的系列措施和机制构建。

陈亚州[5](2020)在《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实现首次扩员后提出的旨在推动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理念,对于上海合作组织行稳致远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指引意义。与此同时,上海合作组织承载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周边命运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多重使命,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平稳构建对于上海合作组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全球治理体系等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概念纳入国际共同体的视阈中,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可视为在组织成员国间主要由价值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构成的四位一体的复合型地区共同体。据此,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共同体就是要推动成员国在共同价值、共同安全、共同利益和共同情感的基础上,将上海合作组织打造成为团结互信的典范、安危共担的典范、互利共赢的典范和包容互鉴的典范。通过对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资源、现有基础、主要挑战和基本路径方面等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可以发现,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丰富和深刻的思想资源,该理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政治思想、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其吸收了中国参与和创建国际组织基本实践历程的有益经验。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成员国在共同价值、共同安全、共同利益和共同情感方面,已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奠定了一定的现实基础。不过,在以上四个维度,构建上海合作组织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鉴于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一项复杂艰巨的长期任务,各成员国需要在分别拟定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价值路径、安全路径、利益路径和情感路径的基础上,形成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整合性路径。

王淼[6](2019)在《晚清新疆省巡抚治疆政策研究(1884-1912)》文中提出本论文以新疆建省为切入点,以历任巡抚的治疆活动为中心,在晚清被迫从“大一统”天下观的天朝逐渐转型整合到“多元一体”的近代民族国家背景下,综合运用民族学和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考察历任巡抚治理新疆的施政历程,并从政治、边防、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等方面,全面分析其治疆政策与措施等方面的利弊得失,探索和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供当今边疆治理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与发展借鉴和参考。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在西方民族国家主导的近代国际关系体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清朝收复新疆后,统治阶级经过“海防”“塞防”国家战略走向的激烈争论,最终放弃了在边疆与民族地区延续千年的“因俗而治”“羁縻而治”等传统治理边疆的政策与措施,废除旧的行政体系,设立善后总局,最后建立行省、设置巡抚,新疆逐步实现了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改变了边疆多民族地区的治理模式。第二章讨论了新疆建省设抚初创时期的边疆治理情况。“建省设抚”的实施正值新疆收复不久,各方面百废待举。首任巡抚刘锦棠及护理巡抚魏光焘对外整军固防,对内废除军府制下的旧制度、政策,采取了各种稳定民生的措施,以便让新疆社会与经济尽快得到恢复与发展。通过刘锦棠与魏光焘的努力,新疆在建省以后的社会局势逐渐趋于平稳,各种制度不断完善,为新疆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章探讨了先后继任新疆巡抚的陶模、饶应祺,前两任巡抚主要以恢复发展,保障稳定为主,大规模洋务还来不及筹办。这一时期虽然外部英俄列强一直觊觎新疆,内部社会局势也非持久太平,但在前任巡抚治理边疆的基础上,陶模、饶应祺大力推行洋务,加强武备、力行屯田、促进教育,使得新疆政令基本通达、社会基本稳定;新疆的边防、吏治、整军、教育等方面都有了显着的发展,促使新疆向近代化转型过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这一时期新疆各方面发展都有显着提高。第四章、第五章探讨了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后新疆巡抚的边疆治理情况。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的战败、洋务运动的破产、维新变法的流产以及八国联军的入侵,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清廷被迫实行“新政”与预备立宪。“新政”及预备立宪的实施对西北边疆的政治、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军事边防等诸多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当时潘效苏、吴引荪、联魁等几任巡抚对新疆的兵制、警政、文化教育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到袁大化在任时期,新疆甚至已经有了修建铁路的构想。但这一时期新疆巡抚更换频繁,社会危机加深,最终在“辛亥革命”的摧枯拉朽下,清朝灭亡,新疆省与内地所有省份一样,最终都走向了共和。对晚清新疆历任巡抚边疆治理经验与教训的回顾与总结,有助于我们“以史为镜”,探索边疆治理的规律,更好地服务于当今新疆稳定与国家安全的大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董俊材[7](2019)在《四川凉山州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原因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领导下开展了精准扶贫工作。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至今,五年来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呈现了新局面、新面貌,截至2018年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还剩1660万人,比上年减少1386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7%,较上年减少1.4个百分点。当前我国精准扶贫成就瞩目,翻开了贫困治理进程的新篇章。从总体上看,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吃不饱、穿不暖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目前我国贫困治理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剩下的贫困人口绝大部分都分布在深度贫困地区,它们都是贫困治理中“最难啃的骨头”。凉山州作为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其贫困治理工作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目前,凉山州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有11个,贫困人口共计49万,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返贫风险大,是今后当地政府贫困治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论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贫困治理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从深度贫困地区当地实际出发,运用实地调查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定性定量分析法,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凉山州深度贫困的现状及特征进行描述,将凉山州深度贫困的特征归纳为:复杂性、传递性、依赖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凉山州深度贫困的原因,进行内外因交互作用分析。内因决定了凉山州经济发展的长期落后,包括历史文化的阻碍和当地发展机会与能力限制两方面。而外因则会影响凉山州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主要是贫困治理机制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当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两方面。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影响内因,二者相互作用。论文在研究凉山州深度贫困现状与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治理深度贫困的对策,主要从凉山州深度贫困治理的原则要求,贫困治理的思路浅析,贫困治理的对策建议三个方面展开。目前我国贫困治理已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期,四川省凉山州深度贫困地区作为深度贫困的典型代表,生存环境恶劣、致贫原因复杂,脱贫攻坚工作任务艰巨。论文有针对性地从内外因方面努力揭示其致贫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努力为其他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治理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参考。

王佳[8](2019)在《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自20世纪90年代初爆发以来,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其最突出的特征包括出生率持续偏低、死亡率居高不下和外来移民人口补偿能力显着减弱三个方面。受此影响,俄罗斯人口持续多年出现负增长,全国人口总数逐年下滑。此次人口危机因其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久,影响程度之深,已经成为事关俄罗斯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性问题,引起了俄朝野各界的普遍高度关注。当代俄罗斯的人口形势是在全球人口向现代化发展模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形成的。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欧美国家为首的世界各国人口纷纷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转变,传统的多子女大家庭模式逐步被少子女的现代家庭模式取代,居民生育意愿显着下降,人口生育水平降至自然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增长趋缓甚至步入负增长阶段。在全球人口转变的背景下,俄罗斯的人口发展也同样面临着向现代人口模式转变的必然趋势。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复杂原因,它既受到了俄人口发展历史上形成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差异等传统人口因素的影响,与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也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中,转型时期的激进改革对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冲击则是此次人口危机的助推器,不仅加快了危机爆发的进度,也增强了危机蔓延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并加重了它的灾难性后果。为摆脱日益严峻的人口形势,俄政府出台了包括鼓励居民生育、降低人口死亡率和吸引外来移民在内的一系列应对人口危机的配套措施,旨在扭转持续多年的人口负增长趋势,同时增强外来移民对人口再生产的补偿能力。上述措施的实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俄罗斯人口总数自2010年起恢复增长。2013年,出生人数超过死亡人数,人口出现了自苏联解体以来的首次自然增长。尽管近年来人口危机的状况有所缓和,但就目前人口形势来看,俄罗斯未来面临的人口问题依旧严峻。居民生育意愿仍然偏低,无法保证维持人口数量稳定所需的出生率水平。随着上世纪90年代人口危机最严峻时期出生的女性逐渐步入生育年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俄育龄女性数量将面临显着减少的局面,人口出生率预计仍将维持在较低水平;人口死亡率水平尽管有所回落,但与大部分欧美国家相比依然处于高位。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口死亡率难以出现较明显的下降,俄罗斯人口自然负增长的规模很可能将持续扩大。在外来移民对人口自然损失的补偿能力难有实质性提升的背景下,当代俄罗斯面临的人口形势依然严峻,人口增长的前景仍不容乐观。本论文的研究以当代俄罗斯人口问题的严峻形势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人口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及俄政府应对危机的主要措施,并对其实施成效和不足进行评价。同时,通过比较并借鉴世界同类国家应对人口问题的经验,为俄罗斯摆脱人口危机提出可行建议,并对俄未来人口发展的趋势做出预测。论文由绪论、四章和结语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思路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一章对俄罗斯的人口发展历史进行回顾,论述了旧俄时期和苏维埃时期俄罗斯人口的主要发展阶段;第二章重点分析了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严峻形势,从低出生率、高死亡率和日益减弱的移民人口补偿能力三个方面,着重对人口危机的具体表现进行了论述;第三章从人口结构、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观等因素入手,详细探讨了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产生的原因;第四章重点分析了俄罗斯政府实施的提高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和增强移民吸引力等应对人口危机的主要措施,并对相关措施的成效和不足进行了评价。结语部分论述了俄罗斯人口的发展前景,并就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解决尝试提供可行性建议。人口危机的解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难以一蹴而就。一方面,受人口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影响,单纯依靠人口自身的再生产能力,已经很难维持人口数量的动态平衡。因此,俄罗斯应更加重视外来移民的人口替代效应,充分发挥移民的人口补偿能力,着力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移民环境,进一步加大引进外来移民的力度,秉承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人口交流,充分利用邻国的人口资源禀赋,实现双方资源的优势互补。在吸引外来国际移民的同时,优化整合国内人口资源配置,推动区域间人口流动同样可作为俄罗斯应对人口问题的可行途径。另一方面,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居民的家庭、婚姻和生育观念在文化多元化和价值观多样性影响下发生了现代化转变。因此,俄政府应从文化和价值观层面入手,健全有利于人口发展的长效机制,更加重视培养居民对待婚姻和家庭的责任感,提高家庭在社会舆论及居民思想观念中的威望,从根本上引导社会环境向有利于家庭和生育的方向转变。总体而言,鉴于俄罗斯未来依旧严峻的人口发展形势,俄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人口和移民政策的财政投入,为应对人口危机措施的落实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保障。因此,经济发展才是未来俄罗斯解决人口危机的最根本途径。

邓颖[9](2019)在《禁毒宣讲讲义英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加强国际执法合作,我国某省级单位选派6名警察组成宣讲团队,赴某国执行禁毒宣讲任务。因此,需要将相关中文文本翻译为英文宣讲讲义。受该省级单位间接委托,笔者和另外两位同学参与了此次禁毒宣讲讲义的翻译工作。宣讲团队以该单位在禁毒工作中所取得的经验成果为基础,结合某国禁毒工作的实际情况,对某国警察进行系统的介绍和培训,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禁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帮助他们提升禁毒警务工作能力。源语文本为此次禁毒宣讲活动中使用的讲义,包括八个部分:案例分析——禁毒情报信息研判、毒品的种类及发展历史、中国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情况介绍、中国的戒毒工作、吸毒人员肇事肇祸问题分析、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制毒案件介绍和毒品公开查缉教案。本报告以笔者的翻译实践为基础,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全面分析了译本,总结出为了达到活动的宣讲目的,译本必须具有可读性,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因此,译者需要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或翻译技巧,来解决翻译过程中词汇、句子和语篇上遇到的困难,缩小与译入语读者在情感或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力求译文在功能上最大程度地忠实于原文,使原文和译文在表达上达到动态对等的效果。

施静春[10](2019)在《社会治理视域下村规民约的作用与合规性调适研究 ——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国民总人数的绝大部分是农业人口。社会治理中乡村治理是基础和重要环节。中国的乡村治理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源于乡土社会的村规民约一直是乡村治理的基本规范,也是中国传统道德在农村的基本表现形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矛盾呈现新的特点,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乡村治理的理念、方式、内容等需要不断完善,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的历史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法律规范与村规民约之间的对冲关系逐渐显现了出来,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知识运用于这一对冲关系是本文写作的立足点。村规民约主要源于农业社会对伦理关系的调整,是以村社整体利益为目标的社会治理手段,是一种自然契约,它以群体整体利益为出发点,以义务性惩罚性规范为基本特征,规范着村民的日常行为,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主要作用。村规民约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现代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以界定个人权利义务为基础,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规范性约束,是实现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是社会现代化进步和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律两者在社会基础、经济基础、价值理念、产生程序、执行方式、执行效果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两者在中国广大农村,特别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中相辅相成,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将传统与现代自然衔接,以法律体系为内容和以村规民约为内容相结合的法德共治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理论体系的突出特征。研究村规民约的合规范性调适,在从道德上升为法律的历史脉络中,分析村规民约与法律的冲突,研究村规民约与法律调适的方法、路径及目标,有利于促进法治与德治共生共治,共同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依法治国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协调统一,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论文选择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田野调查研究的案例,主要基于西双版纳集边疆、多民族、山区于一身,传统农业社会与现代化发展并存,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织,村寨的相对封闭与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各具特色等多种特点。以该地区行政村、村民小组为对象,通过座谈会、入户访谈、电话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分别对傣、哈尼、瑶、拉祜、基诺、布朗等少数民族村寨村规民约的制定程序、内容及实施情况实地调研,结合傣族、基诺族的历史文化,分析村规民约的社会治理功能,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律的冲突表现及根源,提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必须从实际出发,发挥村规民约明村情、识村貌、解民忧的功能,利用村规民约弥补法律的空白,把村规民约的柔性与法律的刚性相结合,以法律规范指导村规民约,引导村规民约发展的方向,探讨民族地区村规民约与法律调适的有效路径,将村规民约进行合规范性调适,促进基层矛盾纠纷的及时化解,实现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境安宁,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本文除导论和结论部分,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治理与治理现代化。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说明国家治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深化和发展,对治理的概念、时代价值与意义等做了阐述,进一步阐明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难点,对乡村治理中的理论及实践问题做了简要分析,引出乡村治理的主要方式是村规民约,该部分是全文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村规民约概述。主要从本体论的角度对村规民约的形成过程、存在条件、功能作用进行一般考察,界定本文讨论的核心概念。村规民约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基础,产生于村民的自然生活中,根据行政村、村民小组现实的生活环境,本着村民自愿的原则,由村民共同制定并遵守的契约规范。村规民约具有得天独厚的社会整合力,体现着乡土文化与现代性的融合。村规民约的形成受制于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以村民自治作为基础。发挥了政治参与功能、司法辅助功能和基层管理功能。村规民约在基层的治理作用不应当受到忽视,其在维护乡村秩序,净化风气,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质上,乡村民约与法律之间是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关系。第三部分,以西双版纳村规民约为样本,探讨村规民约的形成过程。西双版纳具有多民族、多宗教、地处边疆、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经济较落后等特点。习惯法长期对各民族的日常生产生活、行为规范、道德教化、风俗习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村规民约的形成提供了特殊的生存土壤。随着经济发展,征地拆迁,山林土地纠纷,违法犯罪等问题在西双版纳逐渐凸显出来,而落后的经济基础和薄弱的基层治理力量难以应对边境管理的复杂态势,因此发端于村民自治的乡规民约具有了用武之地。目前,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市两县32个乡镇(街道办)的222个村(居)委会、2212个自然村98%都有了自己的村规民约。这些村规民约在维护农业经济,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化解农村矛盾,预防犯罪,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法律规范相辅相成,共同发挥着社会治理的作用。第四部分,从分析论的角度介绍了西双版纳村规民约与法律的冲突,揭示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实证考察,指出西双版纳村规民约存在与宪法、刑法、行政法、民法相冲突的规定,这些冲突性的规定得以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替代法律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村民的合法权益并干扰了基层组织的法治化进程。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当地薄弱的经济基础形成落后的社会管理机制,而监管上的不力和基层自治组织的不当管理使得村规民约与法律的对立关系受到激化。第五部分,从对策论的角度分析了西双版纳村规民约与法律的调适。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是公平正义,而公平正义的实现重心在人民群众对于司法案件的感受,这就意味着法治的实现也必须建立在基层治理的基础之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法治和德治的理念需要在基层治理中相互融合,村规民约的基层治理手段需要通过规范化调适来适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本着这一理论基础,村规民约的调适需要做到形式理性与实质规范性的双重调适,以实现村规民约的合法性、实用性、通俗性、动态性与参与性。具体而言,应当规范村规民约的制定程序,建立制度运行的监督机制并畅通村民获得申诉与救济的渠道,以基层党员干部作为村规民约制定与执行的主体,通过村规民约引导人民、启发人民,教育人民。论文的几个主要观点:一是村规民约是自然契约,是介于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行为规范,具有更多的道德元素。其出发点是从群体的整体利益来设立,忽视个体的利益诉求,并缺少对个体权利的尊重与维护;法律是法治契约,是以界定并尊重保护个人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实现整体利益和社会公共福利的最大化。二是两种不同的契约精神产生于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村规民约产生于农业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社会,宗亲关系;法律是随着社会交往社会分工不断扩大,特别是在产生利益冲突和对立的阶级社会,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律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治理方式,两者的制定程序、适用范围、执行手段、社会影响不同,既有矛盾与冲突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能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三是在正视村规民约与法律存在冲突与矛盾的基础上,对村规民约进行合规范性调适,使其符合依法治理、法治社会的要求,在乡村基层治理中以法律为指导,发挥村规民约灵活性、丰富性和针对性强的作用,用村规民约的柔性弥补法律的刚性,两者互相协调、共生共治,推动依法治国的进程,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共同发挥重要的作用是论文探讨的主要问题。四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如何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形成以法律体系为内容和以村规民约为内容相结合的法德共治局面,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促进边疆和谐、繁荣、稳定,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也是论文希望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加大禁毒力度 消除毒品危害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大禁毒力度 消除毒品危害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1)鄂尔多斯市毒品安钠咖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毒品安钠咖
        2.1.2 涉及安钠咖的刑事处罚
        2.1.3 安钠咖滥用
        2.1.4 安钠咖治理
    2.2 相关理论
        2.2.1 公共治理理论
        2.2.2 犯罪行为理论
        2.2.3 预防犯罪理论
        2.2.4 外部性理论
第三章 鄂尔多斯市安钠咖滥用及治理现状
    3.1 调研基本情况
    3.2 鄂尔多斯市毒品安钠咖滥用现状
        3.2.1 安钠咖滥用群体规模分析
        3.2.2 安钠咖滥用群体人口特征分析
        3.2.3 安钠咖滥用群体滥用严重程度分析
        3.2.4 市民对安钠咖认识程度分析
        3.2.5 调研结论
    3.3 鄂尔多斯市毒品安钠咖治理现状
        3.3.1 明确治理主体主要责任
        3.3.2 打击安钠咖市场供给
        3.3.3 遏制安钠咖市场需求
        3.3.4 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帮扶与救助
第四章 安钠咖治理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4.1 安钠咖治理存在的问题
        4.1.1 治理主体履职不充分
        4.1.2 对治理客体管控力度不足
        4.1.3 治理环境不够完善
    4.2 原因分析
        4.2.1 治理主体缺乏有效监督激励措施
        4.2.2 治理客体的复杂性导致管控不足
        4.2.3 改善治理环境难度大周期长
第五章 加强安钠咖治理的对策建议
    5.1 强化对治理主体的监督与激励
        5.1.1 推进禁毒办实体化
        5.1.2 建立辅警和禁毒专干有效激励机制
        5.1.3 制定科学考核方案
    5.2 加强对治理客体的管控与疏导
        5.2.1 转变预防教育模式
        5.2.2 加强缉毒执法工作
        5.2.3 夯实吸毒人员管理工作
    5.3 营造良好的治理环境提升治理效果
        5.3.1 研发安钠咖快速检测方法和实验室鉴定标准
        5.3.2 强化大数据协同治理
        5.3.3 合理利用法律法规实现治理效能最大化
        5.3.4 加强安钠咖源头治理工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 (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制度环境对西南民族地区禁毒社会组织影响机制研究 ——以黔东南州H组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社会组织研究
        (二)禁毒社会组织研究
        (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组织研究
        (四)中国社会组织制度环境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深度访谈法
        (三)文献法
    四、关于本文中特殊概念的说明
        (一)禁毒社会组织
        (二)禁毒社工
        (三)机制
    五、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理论基础
        (一)资源依附理论:外部环境控制与组织的权力策略
        (二)新制度主义理论:合法性机制下的组织行为
        (三)两种理论的关系:制度化组织的能动性
    二、分析框架:制度环境与行动策略
        (一)制度环境分析框架
        (二)行动策略分析框架
第三章 研究个案介绍
    一、创建原因
        (一)政府机构改革所产生的需求
        (二)当地政府在禁毒工作中所遭遇的挑战
        (三)当地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践及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经验
    二、组织情况
        (一)机构性质
        (二)组织架构
        (三)人员构成
        (四)工作职责
        (五)经费来源
    三、组织特点
        (一)更加强调和重视民族规则与文化认同
        (二)对吸戒毒人员更多人本关怀
        (三)采取专业化社会诊治策略
    四、运行实效
第四章 H组织正式制度表现形式及特征
    一、正式制度概述
    二、H组织所面临的正式制度表现形式
        (一)宏观正式制度方面
        (二)微观正式制度方面
        (三)执行正式制度方面
    三、H组织所面临的正式制度特征
        (一)“工具主义”的治理逻辑
        (二)政府部门利益需求明显
        (三)微观正式制度部分缺失
第五章 正式制度对H组织影响机制:结构性嵌入机制
    一、结构性嵌入的理论研究
    二、结构性嵌入机制的基础
        (一)资金保障
        (二)人力资源
        (三)政府购买服务项目
        (四)服务对象
    三、结构性嵌入机制的表现
        (一)管理体系的松散化
        (二)工作职能的行政化
        (三)组织运作的机关化
        (四)绩效评估的形式化
        (五)组织结构的断裂化
    四、结构性嵌入机制的效应
        (一)禁毒社会组织对政府组织的强依赖
        (二)政府组织对禁毒社会组织的权力渗透
    五、禁毒社会组织的行动策略及成效
        (一)积极争取社会资金支持
        (二)积极招聘禁毒社工
        (三)积极招募禁毒志愿者
第六章 H组织非正式制度表现形式及特征
    一、非正式制度概述
    二、H组织所面临的非正式制度表现形式
        (一)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网络
        (二)狭隘关注的公共精神
        (三)族群内部的高度信任
        (四)传统有效的社会控制
    三、H组织所面临的非正式制度特征
        (一)从形成机制看,非正式制度具有自发生成的特征
        (二)从外化形式看,非正式制度具有非成文性的特征
        (三)从实施机制看,非正式制度具有弹性约束的特征
第七章 非正式制度对H组织影响机制:信任机制
    一、信任问题的理论研究
        (一)关于信任的定义
        (二)关于信任的理解与定位
        (三)关于信任的构成与纬度
        (四)关于信任的功能
    二、信任机制的基础
        (一)来源于政府组织的纵向信任关系
        (二)来源于社会的横向信任关系
    三、信任机制的表现
        (一)H组织与公安部门之间基于资源互补与功能依赖产生的信任关系
        (二)H组织与政府之间基于资源供给产生的信任关系
        (三)H组织与村(居)委会之间基于业务合作产生的信任关系
        (四)H组织与服务对象之间基于共同利益产生的信任关系
        (五)H组织与当地少数民族社会组织之间基于业务配合产生的信任关系
    四、信任机制的效应
        (一)网络体系:H组织活动网络不健全
        (二)规范体系:H组织族群认同欠缺
        (三)支持体系:H组织面临制度排斥
    五、H组织行动策略
        (一)与政府组织建立信任关系
        (二)与当地少数民族社会组织建立信任关系
        (三)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
第八章 对策建议
    一、正式制度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在价值理念上,实现西南民族地区政府组织由“工具主义”向“合作治理”提升
        (二)在立法保障上,将支持保障禁毒社会组织内容纳入地方性法规中
        (三)在微观正式制度制定上,要创新完善毒品治理政策体系
        (四)在对禁毒社会组织规制上,要不断加大指导管理和监管力度
    二、非正式制度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更加重视当地风俗习惯的作用
        (二)更加发挥当地村规民约的治理功能
        (三)更加努力培育民族地区公共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黔东南州H组织章程

(3)广州市增城区毒品治理政策绩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
        1.1.1 问题提出
        1.1.2 实践背景
        1.1.3 学术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学术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毒品问题分析
        1.3.2 毒品治理政策
        1.3.3 政策绩效评估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毒品的概念
        2.1.2 公共政策
        2.1.3 政策绩效评估
    2.2 毒品治理政策相关理论基础
        2.2.1 协同治理理论
        2.2.2 社会支持理论
        2.2.3 绩效治理理论
第三章 毒品治理政策现状概况
    3.1 毒品问题现状和成因
        3.1.1 毒品问题现状
        3.1.2 毒品问题成因
    3.2 毒品治理政策概况
        3.2.1 毒品预防政策
        3.2.2 涉毒打击政策
        3.2.3 毒品监管政策
第四章 毒品治理政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基本原则
        4.1.1 科学性原则
        4.1.2 客观性原则
        4.1.3 可比性原则
        4.1.4 可行性原则
    4.2 构建的过程
        4.2.1 评价目标和维度
        4.2.2 指标梳理和筛选
        4.2.3 筛选的思路和方法
    4.3 指标解释和计算方法
        4.3.1 毒品滥用
        4.3.2 制贩毒品
        4.3.3 社会危害
        4.3.4 支持保障措施
        4.3.5 预防宣传教育
        4.3.6 吸毒人员管控
        4.3.7 毒品犯罪打击能力
        4.3.8 重点场所(行业)管控
    4.4 确定指标权重
        4.4.1 建立判断矩阵
        4.4.2 归一化处理
        4.4.3 权重计算
第五章 毒品治理政策绩效评估过程和结果
    5.1 评估过程
        5.1.1 评估数据处理
        5.1.2 确定评价等级标准
        5.1.3 建立评价判断矩阵
        5.1.4 权重系数计算
    5.2 评估结果
        5.2.1 模糊综合评价
        5.2.2 二级指标综合得分
        5.2.3 一级指标综合得分
        5.2.4 评估体系综合得分
    5.3 结果分析
        5.3.1 成效分析
        5.3.2 问题分析
第六章 毒品治理政策绩效提升优化建议
    6.1 加强监测
        6.1.1 毒品滥用监测
        6.1.2 社会危害性监测
        6.1.3 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排查
    6.2 强化打击
        6.2.1 落实支持保障措施
        6.2.2 建立跨区打击协助机制
    6.3 落实管控
        6.3.1 吸毒人员管控
        6.3.2 重点场所(行业)管控
    6.4 构建立体预防
        6.4.1 个体预防
        6.4.2 学校预防
        6.4.3 差异化预防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A “远离毒品危害”调查问卷
附录B 关于确定毒品治理政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的专家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4)凉山彝区返贫问题及防范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研究主要拟定创新点
    1.5 研究难点与不足
第2章 返贫的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返贫的相关概念阐释
        2.1.1 贫困与扶贫
        2.1.2 脱贫与返贫
    2.2 返贫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制度贫困的理论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扶贫思想
        2.2.3 习近平精准扶贫和防止返贫重要论述
第3章 凉山彝区存在的返贫问题及返贫特征
    3.1 凉山彝区贫困与扶贫状况
        3.1.1 凉山彝区的区域概况
        3.1.2 凉山彝区的贫困状况
        3.1.3 凉山彝区的扶贫成效
    3.2 凉山彝区的返贫状况分析
        3.2.1 凉山彝区“低坝地区”的返贫状况
        3.2.2 凉山彝区“二半山区”的返贫状况
        3.2.3 凉山彝区“高山地区”的返贫状况
    3.3 凉山彝区“返贫”的主要特征
        3.3.1 返贫时间的短暂性
        3.3.2 返贫对象的相似性
        3.3.3 返贫地域的广泛性
        3.3.4 返贫数量的递增性
第4章 凉山彝区返贫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返贫的外在关键因素分析
        4.1.1 政策因素:缺乏长效脱贫的政策机制
        4.1.2 经济因素:缺乏稳定产业与市场支撑
        4.1.3 文化因素:“贫困文化”的影响深远
        4.1.4 社会因素:社会帮扶与激励机制缺失
        4.1.5 生态因素:恶劣自然环境与地质灾害
    4.2 返贫的内在关键因素分析
        4.2.1 扶贫者:意识淡薄、队伍弱化和责任缺失
        4.2.2 贫困者:内生动力缺乏,“艾毒病学”返贫
第5章 凉山彝区防止返贫的主要对策建议
    5.1 政策上加强关键制度的建立健全与完善
        5.1.1 科学构建防止返贫的政策和制度
        5.1.2 完善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保障制度
        5.1.3 坚定不移实施国家计划生育政策
        5.1.4 健全“禁毒防艾”立体防控机制
    5.2 经济上打造特色产业和培育市场机制
        5.2.1 打造彝区自然禀赋的产业优势
        5.2.2 发展民族特色旅游和文化产业
        5.2.3 培育彝区优势产品的市场机制
    5.3 文化上夯实基础教育和消解“贫困文化”
        5.3.1 完善基础教育设施设备
        5.3.2 建立稳定教育发展机制
        5.3.3 营造消解贫困文化氛围
    5.4 社会上优化互助帮扶与激励保障制度
        5.4.1 健全帮扶机制和优化互助合作机制
        5.4.2 构建激发彝区内生动力的激励机制
        5.4.3 健全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
    5.5 生态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5.5.1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防治机制
        5.5.2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建设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5)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上海合作组织研究现状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基本概念的界定和辨析
    第一节 不同学科视阈中的共同体概念
        (一)政治学视阈中的共同体
        (二)社会学视阈中的共同体
        (三)国际关系学视阈中的共同体
        (四)共同体概念研究的特征和不足
    第二节 共同体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共同体
        (二)国际共同体
        (三)命运共同体
    第三节 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界定
        (一)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二)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第四节 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和其它命运共同体的异同
        (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异同
        (二)与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异同
        (三)与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异同
第二章 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资源
    第一节 中国国际组织外交的经验和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一)中国参与和创建国际组织的基本历程
        (二)中国参与和创建国际组织的主要目标
        (三)中国国际组织外交可资借鉴的主要经验
    第二节 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和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一)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思想和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一)“天下”观念和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二)“和合”文化和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三)“义利统一”和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第三章 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现有基础
    第一节 构建上合组织价值共同体的基础
        (一)上合组织共同价值的生成过程
        (二)上合组织共同价值的主要内容
        (三)上合组织共同价值的认同程度
    第二节 构建上合组织安全共同体的基础
        (一)上合组织安全合作的演变过程
        (二)上合组织安全合作的主要内容
        (三)构建上合组织安全共同体的基础
    第三节 构建上合组织利益共同体的基础
        (一)成员国共同利益的发展演变过程
        (二)成员国共同利益存在的主要领域
        (三)构建上合组织利益共同体的基础
    第四节 构建上合组织情感共同体的基础
        (一)成员国的承认需求及其基础
        (二)成员国的信任需求及其基础
第四章 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主要挑战
    第一节 构建上合组织价值共同体面临的挑战
        (一)共同价值话语体系缺失
        (二)共同价值认同程度偏低
        (三)共同价值外部挑战增多
    第二节 构建上合组织安全共同体面临的挑战
        (一)成员国安全威胁认知存在差异
        (二)成员国安全利益诉求更趋多元
        (三)成员国安全合作成效有待深化
    第三节 构建上合组织利益共同体面临的挑战
        (一)成员国共同利益的实现成效不彰
        (二)成员国双边与多边合作有待协调
        (三)成员国利益诉求呈现多元化趋势
    第四节 构建上合组织情感共同体面临的挑战
        (一)成员国之间民心相通有待加强
        (二)成员国之间不信任感仍未缓解
第五章 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第一节 构建上合组织价值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一)打造上合组织共同价值的话语体系
        (二)提高上合组织共同价值的内部认同
        (三)抵御上合组织共同价值的外部冲击
    第二节 构建上合组织安全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一)塑造成员国共同威胁认知
        (二)汇聚成员国共同安全利益
        (三)提高成员国安全合作成效
    第三节 构建上合组织利益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一)提高成员国共同利益的实现成效
        (二)促使合作方式从双边向多边转换
        (三)扩大成员国共同利益的实现领域
    第四节 构建上合组织情感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一)多元化措施培育成员国共同情感
        (二)满足成员国主要的共同情感需求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晚清新疆省巡抚治疆政策研究(1884-19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立题依据
        (一)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基本资料
        (一) 档案、文献类
        (二) 游记、日记、方志类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 重点、难点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疆建省前的局势
    第一节 晚清新疆的空前危机
        一、“大一统”天下观的蜕变
        二、新疆“内忧外患”形势
        三、沙俄强占伊犁与英、俄角逐
    第二节 海防、塞防之争与“哲德沙尔”政权的覆灭
        一、海防、塞防之争下的晚清国家安全观
        二、清军西征与伊犁的收复
    第三节 新疆建省方案的提出
        一、建省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二、建省方案的构想
    第四节 行省制在新疆的确立
        一、“建省设抚”的实施
        二、“建省设抚”的意义
第二章 建省初期新疆巡抚的治疆政策(1884-1891)
    第一节 刘锦棠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884-1889)
        一、固防与整军
        二、吏治的整顿
        三、屯垦与税收
        四、变通政令与社会治理
        五、教育与民族交流
    第二节 魏光焘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889-1891)
        一、边防建设与国土安全
        二、因地制宜的经济政策
第三章 新疆巡抚陶模、饶应祺的治疆政策(1891-1902)
    第一节 陶模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891-1895)
        一、武备与边圉
        二、发展经济与规范赋税
        三、保障社会安定发展
        四、因材施教,提倡国学
    第二节 饶应祺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895-1902)
        一、保障政治稳定
        二、加强边防安全
        三、保障经济利益
        四、教育与宗教政策
第四章 清末“新政”后新疆巡抚治疆政策(1902-1906)
    第一节 潘效苏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902-1905)
        一、晚清“新政”的施行与新疆的改革
        二、揆情审势,遴官益边防
        三、“遣客改土”欲固边防
        四、“新政”下的新疆经济
        五、安抚哈萨克,稳定民族关系
    第二节 吴引荪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905-1906)
        一、整吏治与课吏馆
        二、废止招募世袭兵
        三、理清度支,清算赃银
        四、创立近代警制
        五、兴办近代学堂
第五章 预备立宪体制下新疆巡抚治疆政策(1906-1912)
    第一节 联魁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906-1910)
        一、筹立宪,拟设谘议局
        二、惩治腐败
        三、改练新军,创立巡防队
        四、统一财政,置办工艺局
        五、严禁毒品
    第二节 袁大化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910-1912)
        一、拟修铁路,实边固防
        二、开辟利源,挽救财政
        三、拓宽教育视野
        四、“固本图文明”政策的失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四川凉山州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原因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贫困治理问题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主要拟定创新点和难点
        1.3.1 主要创新点
        1.3.2 难点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与定义
        2.1.1 贫困
        2.1.2 深度贫困
        2.1.3 精准扶贫
    2.2 贫困治理的相关理论
        2.2.1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
        2.2.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
第3章 凉山州贫困现状与特征
    3.1 凉山州贫困治理的历史回顾
        3.1.1 1950年——1978年救济型治理
        3.1.2 1979年——1985年改革体制型治理
        3.1.3 1986年——1993年经济开发型治理
        3.1.4 1994年——2014年扶贫工程型治理
    3.2 凉山州贫困的现状分析
        3.2.1 凉山州区位概况
        3.2.2 凉山州的贫困现状
    3.3 凉山州的深度贫困特征
        3.3.1 复杂性
        3.3.2 传递性
        3.3.3 依赖性
    3.4 深度贫困的相关政策
第4章 凉山州深度贫困发生原因的探究与分析
    4.1 内部根本原因决定凉山州经济发展长期落后
        4.1.1 历史文化的阻碍
        4.1.2 当地发展机会与能力的限制
    4.2 外部直接原因影响凉山州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4.2.1 贫困治理机制的结构性矛盾
        4.2.2 凉山州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
    4.3 内外因交互作用分析
第5章 凉山州深度贫困的治理对策分析
    5.1 凉山州深度贫困治理的原则要求
        5.1.1 坚持“六个精准”的本质要求
        5.1.2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
        5.1.3 坚持整体治理的必然要求
    5.2 凉山州深度贫困的治理思路浅析
        5.2.1 凉山州深度贫困治理的根本在激发内生动力
        5.2.2 凉山州深度贫困治理的关键在解决当地的结构性矛盾
        5.2.3 凉山州深度贫困治理的保证在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5.3 凉山州深度贫困治理的对策建议
        5.3.1 扶智与扶志相结合
        5.3.2 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扶贫产业
        5.3.3 加大深度贫困地区的组织领导力度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四、论文思路与结构
第一章 俄罗斯人口发展历史概述
    第一节 旧俄时期人口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苏维埃时期的俄罗斯人口发展状况
        一、苏维埃时期的俄罗斯人口发展概述
        二、苏维埃时期俄罗斯人口发展的历史阶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严峻形势
    第一节 当代俄罗斯的人口发展概述
    第二节 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具体表现
        一、人口出生率持续偏低
        二、人口死亡率居高不下
        三、外来移民的人口补偿能力日益减弱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 人口发展的历史结构原因
        一、育龄人口数量阶段性减少导致人口发展呈现周期性波动
        二、人口性别构成严重失衡制约人口再生产的良性运行
        三、人口年龄结构日益老化造成死亡率水平的控制难度增加
    第二节 转型时期的社会经济原因
        一、家庭生活水平下降抑制居民生育意愿
        二、居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降低导致人口健康状况恶化
        三、经济实力衰退造成高技能人才大量流失
    第三节 文化和价值观原因
        一、家庭、婚姻和生育观念转变导致居民生育意愿下降
        二、不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和死亡观念成为高死亡率的重要诱因
        三、民众普遍存在的排外情绪制约移民吸引力的提升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罗斯政府应对人口危机的措施及绩效分析
    第一节 刺激居民生育意愿提高人口出生率水平
        一、出台刺激人口生育意愿的物质激励措施
        二、为女性兼顾家庭责任与职业发展创造条件
        三、协助家庭改善居住条件,为居民落实生育意愿提供住房保障
        四、宣传重视家庭和生育的传统价值观
    第二节 改善居民健康状况降低人口死亡率水平
        一、提高医疗保健水平,改善医疗服务质量
        二、推行控烟、限酒和禁毒等措施
        三、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三节 提高移民吸引力增强外来移民的人口补偿能力
        一、根据移民现状与移民需求,适时调整移民政策定位
        二、刺激境外侨胞回归意愿,主动吸引侨胞回迁
        三、大力吸引高技能移民
        四、优先吸纳独联体地区移民
        五、培育包容的移民环境,促进移民融合
    第四节 人口危机应对措施的绩效分析
        一、提高出生率措施的成效及不足
        二、降低死亡率措施的成效及不足
        三、增强移民吸引力措施的成效及不足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9)禁毒宣讲讲义英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1 Task background
    1.2 Requests of the client
Chapter 2 Translation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1 Task assignment
        2.1.2 Preparation of Auxiliary Tools
    2.2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ask
    2.3 Proofreading
Chapter 3 Source text analysis and theoretical basis
    3.1 Analysis of source text
    3.2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Chapter 4 Case analyses
    4.1 Lexical level
        4.1.1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ies
        4.1.2 Translation of four-character words
        4.1.3 Translation of abbreviations
    4.2 Sentence level
        4.2.1 Translation of slogans
        4.2.2 Translation of greetings
        4.2.3 Translation of metaphors
    4.3 Textual level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Acknowledgements

(10)社会治理视域下村规民约的作用与合规性调适研究 ——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价值
    二、选题的地域意义
        (一)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难点及薄弱环节聚焦于农村少数民族地区
        (二) 西双版纳州集边疆、民族、开发开放于一体
    三、选题的理论意义
        (一) 为构建现代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二) 深化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道德与法制的认识
        (三)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实证支撑
        (四) 有利于探索出基层社会治理中民主协商制度发展途径
        (五) 强化基层社会治理中法制观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
        (六) 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和实证依据
    四、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一) 关于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的论述
        (二) 关于乡村治理的相关论述
    五、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调查研究法
        (三) 案例分析法
第一章 治理与治理现代化
    第一节 国家治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深化与发展
        一、从阶级统治、政治管理到国家治理
        二、国家治理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第二节 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及要求
        一、治理现代化及基本特征
        二、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及要求
    第三节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乡村治理
        一、中国乡村的传统治理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治理
        三、乡村治理中的实践问题与理论探索
第二章 村规民约:由传统到现代的治理方式
    第一节 村规民约的历史渊源及特征
        一、村规民约的历史渊源及变迁
        二、村规民约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村规民约的存在条件
        一、村规民约存在的理论基础
        二、村规民约存在的现实依据
        三、村规民约存在的空间条件
        四、村规民约存在的时间条件
        五、村规民约存在的内部条件
    第三节 村规民约的功能
        一、政治参与功能
        二、国家司法补充功能
        三、基层群众自治的管理功能
    第四节 村规民约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一、维护村民团结和乡村安宁
        二、推动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勤劳致富
        三、促进村务公开和改善干群关系
        四、弘扬良好道德风尚和净化社会风气
        五、调节利益矛盾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五节 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律的关系
        一、社会规范多元化与法律
        二、民间法与国家法
        三、村规民约是介于法律及道德之间的行为规范
第三章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社会治理与村规民约
    第一节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社会治理历史沿革
        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社会发展历史简况
        二、新中国成立后西双版纳社会的变革
        三、各民族风俗及乡村治理简况
    第二节 西双版纳社会治理的现状分析
        一、当前西双版纳乡村治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西双版纳社会治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西双版纳村规民约的现状
        一、村规民约的总体情况
        二、村规民约的制定情况
        三、村规民约的内容
        四、村规民约的执行
    第四节 西双版纳村规民约社会实践效应分析
        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三、有效解决农村社会治安问题
        四、积极预防和惩治毒品犯罪
        五、切实维护边境安全
        六、维护家庭和睦
        七、破除成规陋习
        八、保障义务教育
        九、协调民族宗教问题
        十、维护民族团结
        十一、保护生态环境
第四章 西双版纳社会治理中村规民约与法律的冲突
    第一节 村规民约与法律冲突的表现
        一、村规民约与法律规定相冲突
        二、村规民约主要以罚款作为处罚手段
        三、村规民约缺乏保护公民权益所需的必要程序
        四、村规民约的适用性往往割裂了法治化的进程
    第二节 村规民约与法律冲突的根源
        一、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分析
        二、村规民约与法律的产生基础不同
        三、村规民约与法律的产生程序不同
        四、村规民约与法律的适用手段存在差异
        五、村规民约的内容往往受政策的影响较大
        六、基层政权的不当行为加大了村规民约与法治的对立
        七、村规民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问题
第五章 村规民约与法律的调适
    第一节 构建村规民约与法律调适的依据
        一、道德、规范与国家法律之间的互补
        二、坚持法律多元理论的治理思想
        三、内部规则论
        四、法德共治论
        五、村规民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六、村规民约的生命力在于乡土气息
    第二节 村规民约与法律调适的要求与原则
        一、村规民约与法律调试的要求
        二、村规民约与法律调适的原则
    第三节 村规民约与法律的互构
        一、国家从立法层面汲取村规民约合理成分
        二、与《民族区域自治法》及自治条例有效衔接
        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制定、实施及执行村规民约
        四、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针对性
    第四节 村规民约与法律调适的具体举措
        一、规范制定程序
        二、建立监督制度
        三、建立村规民约的效力确认及村民救济机制
        四、加强引导指导
        五、以基层党员干部群众为执行主体
        六、加大村规民约的宣传
结语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加大禁毒力度 消除毒品危害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论文参考文献)

  • [1]鄂尔多斯市毒品安钠咖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苏承轲.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2]制度环境对西南民族地区禁毒社会组织影响机制研究 ——以黔东南州H组织为例[D]. 谢勇. 贵州民族大学, 2020(07)
  • [3]广州市增城区毒品治理政策绩效评估[D]. 刘锐权. 兰州大学, 2020(01)
  • [4]凉山彝区返贫问题及防范对策研究[D]. 杨竟艺.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5]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D]. 陈亚州. 兰州大学, 2020(01)
  • [6]晚清新疆省巡抚治疆政策研究(1884-1912)[D]. 王淼.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7]四川凉山州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原因与对策研究[D]. 董俊材.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7)
  • [8]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问题研究[D]. 王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1)
  • [9]禁毒宣讲讲义英译实践报告[D]. 邓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10]社会治理视域下村规民约的作用与合规性调适研究 ——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D]. 施静春. 云南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加大禁毒力度,消除毒品危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