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平衡传输收发器的研制

视频平衡传输收发器的研制

一、视频平衡传输收发器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鹏[1](2020)在《一种高帧频相机的采集、显示和存储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获取大型空间结构的高精度动态形变,高分辨率工业相机阵列常被用于实现图像信息的采集、存储和处理。本课题旨在设计一套基于Coa XPress接口协议的高帧频相机的采集、显示和存储系统,为大型空间结构的高精度动态形变检测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根据系统的指标要求,提出整体设计方案。综合考虑图像数据传输速率、系统可扩展性和开发周期等需求,本课题选定了由Coa XPress接口、DDR3、BRAM、ADV7511、SATA接口、SSD和So C主控组成的高速数据传输、显示与存储方案。本文设计研究的一种高帧频相机的采集、显示和存储系统,主要由采集端,缓存端,显示端以及存储端四部分组成。采集端选择各方面性能指标优异的Coa XPress接口,根据接口协议完成Coa XPress Host模块的设计工作,主要包括物理层与逻辑层关键模块设计,用于实现主机对设备寄存器的读写以及流数据包的拆、组包功能。缓存端结合BRAM与DDR3模块优点,设计了一种高速,大容量缓存系统,并提出一种基于单片DDR3的数据分时读写方法,既提高了速率又降低了成本。显示端以ADV7511为数据发送器,在So C中构建ADV7511控制模块,将缓存端数据处理后发送至HDMI接口进行显示。存储端根据SATA串行协议,完成SATA Host模块设计,包括物理层与逻辑层设计,用于实现缓存端数据的高速存储。本文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整体设计方案。首先对Coa XPress采集功能进行了仿真测试,通过Coa XPress Host实现了主机对设备寄存器的配置与流数据包的处理功能。接着对仿真采集的Coa XPress数据进行缓存、处理,通过相关实验现象与参数验证了系统缓存、显示与存储方案的可行性。整体实验结果表明系统逻辑功能正确,数据传输正常,没有出现丢包、误码等情况。在现有硬件基础上,传输性能符合预期要求。

魏更[2](2020)在《电缆隧道巡检机器人主体及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电力智能巡检在智能电网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电缆隧道是电网重要的组成部分,巡检工作长期由人工进行,因其环境恶劣对巡检人员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并且人工巡检的效率和质量不能保证。为实现对电缆隧道全天候全方位巡检,电缆隧道巡检机器人技术应运而生,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对电缆隧道巡检机器人总体方案、本体控制系统以及本体总线通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如下所示:基于对电缆隧道巡检任务需求分析,明确电缆隧道巡检综合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和巡检机器人本体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完成对电缆隧道巡检机器人总体方案设计。基于NVIDIAJetsonTX2和STM32F103嵌入式处理器完成了对巡检机器人本体控制系统硬件平台的搭建。根据巡检机器人能量供给需求设计了适用于各种巡检模式/任务的能量供给策略。设计了巡检机器人差速驱动机构及基于自适应模糊PID算法的运动控制算法,使巡检机器人能够适用于多种电缆隧道地形。设计了基于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及惯性导航技术设计融合定位方案解决隧道内定位困难的问题。基于控制器局域网络总线(Controller Area Network,CAN)设计了适用于巡检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总线通信方案,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传输层以及应用层。基于总线通信协议对巡检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各设备的数据和控制指令编码。通过总线通信将控制系统各模块/设备联系起来,既完成了巡检控制任务,也提高了巡检机器人嵌入式控制系统的拓展性。通过以上研究,实现了电缆隧道巡检机器人运动、供能、定位及控制系统通信等方面的智能化,另外对巡检机器人巡检策略进行了探索。

黄俊杰[3](2020)在《基于USB3.0接口的超高分辨率高速工业相机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机器视觉慢慢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在机器视觉应用系统中,图像采集模块起着重要作用,它采集的图像的质量对后续的处理与决策模块会有很大影响,同时图像采集模块中的成像装置与采集卡的好坏也会对采集的图像质量有影响。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工业生产领域的需要,对工业相机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论文研究设计了基于USB3.0接口的超高分辨率高速工业相机。本论文研究的工业相机内容包含图像采集、图像处理与图像传输三大部分。在图像采集方面,本论文分析了现有CMOS图像传感器传输接口发展现状,选用了四款Sony公司的CMOS图像传感器IMX178、IMX334、IMX342和IMX571用作图像采集的前端,其数据传输接口分别为LVDS接口、MIPICSI-2接口、SLVS接口和SLVS-EC接口。本论文针对不同CMOS图像传感器传输接口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接口解析方案,进行了工业相机硬件电路设计。由于不同CMOS图像传感器传输接口的传输协议及电气特性不同,所以主控FPGA芯片也不尽相同,其中LVDS接口和SLVS接口使用Xilinx Artix-7系列FPGA芯片做解析和处理。MIPI CSI-2接口使用的是Lattice Crosslink系列的FPGA芯片做解析,解析完成之后使用Xilinx Artix-7系列FPGA芯片做处理。SLVS-EC接口使用的是Microsemi PolarFire系列的FPGA芯片做解析与处理。在图像处理方面,本论文利用FPGA并行处理的优势,在FPGA上实现了硬件ISP,具体包括去马赛克、自动白平衡、颜色矩阵校正和伽马校正四个处理流程。为了使图像传输时不会出现丢帧的现象,设计了帧缓存模块,选用了容量为4Gbit的DDR3芯片做外部缓存,可以支持在图像数据传输时缓存8张图像,使图像传输更加稳定。由于需要在Xilinx FPGA和Microsemi FPGA上都实现DDR3帧缓存,所以本论文还对两个FPGA芯片上的DDR3读写时序进行了详细分析。在图像传输方面,本论文选用了技术较成熟、传输速率较快的USB3.0接口进行图像数据传输。在分析了 USB3.0传输协议后,针对工业相机图像数据的传输特点,选用块传输的方式进行传输。最后,选择将CYUSB3014配置为同步Slave FIFO模式,在FPGA内通过异步FIFO实现FPGA与CYUSB3014的数据高速传输。最后对基于这四款CMOS图像传感器的工业相机进行了详细的系统仿真和调试,仿真和调试结果符合预期。之后进行了系统测试,测试过程包括在4ms曝光条件下的四款工业相机传输帧率、DDR3缓存测试和工业相机拍摄测试。给出了最终四种图像传感器样机拍摄的细胞切片图,细胞结构纹理清晰。综合测试结果表明,所开发的四款工业相机可以很好地应用到工业图像系统中。

陈俞娴[4](2019)在《地基气象微波辐射计数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地基气象微波辐射计可用于获取中小尺度的气象要素,这对于传统的探空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技术补充。气象微波辐射计的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简称数控系统)是辐射计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它控制着辐射计的接收机、各种地面传感器和恒温装置,监测着系统的工作电源,并与上位机进行通讯。基于气象微波辐射计的工作原理,本文首先讨论不同系统方案,选择以ARM为主、FPGA为辅,且软件上使用μC?OS-Ⅱ作为操作系统的软硬件架构,以适用于具有16通道电压输出、多外设的辐射计。其次,基于硬件设计需求,分别对通讯接口电路、ARM处理器外围电路和FPGA芯片外围电路进行设计。其中,FPGA芯片的外围电路主要为2路8通道的AD7768同时采样芯片,该芯片将采集到的16通路电压输出到FPGA中,再由FPGA以特定的数据格式通过串口发送到ARM中,从而提高了接收机电压的采集效率。紧接着,根据软件功能需求,从底层往上,逐层地对数控系统的软件进行设计,其中包括引导程序、驱动程序、FPGA软件、操作系统以及应用软件设计。操作系统μC?OS-Ⅱ的应用提高了时间利用率,并增强了软件系统的稳定性。最后,在完成软硬件设计后,对软硬件进行实现和调试以排查错误,并对数控系统的各单元以及整体进行测试。经测试表明,本系统实现了各项数据采集与控制功能,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很好地满足系统需求。此外,在自检或测量模式下,在约1秒的时间内可由数控系统获取到接收机、地面传感器、恒温温度等所有外设的一组数据,即每约1秒钟上位机可获取1个完整数据包,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

马天琦[5](2018)在《天基平台互联终端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适应空间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对卫星平台提出了组网互联、任务协同、综合处理的共性需求。进而,亟需解决各类卫星平台的接口差异性、接入网络后的资源虚拟、时空大跨度、自组网与网络服务等各方面问题。天基互联终端可为卫星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环境底座,推动“天上三网”融合发展并实现业务服务。天基平台互联终端由计算、存储、处理、网络服务等模块组成,通过接口总线相互联接,形成统一对外服务能力和统一的接口能力。在接口方面,可面向主流的卫星总线,提供多种适配的对内接口;在计算方面,可根据卫星本身处理能力,提供高中低档的计算模块;在存储方面,可根据卫星任务本身需求,提供大中小的存储模块;在处理方面,可根据载荷的能力要求,提供适配的处理器;在网络服务方面,可根据卫星任务要求,提供对应的网络服务处理模块;通过应用插件的动态在家实现功能的转化升级,通过资源虚拟分批技术,实现网络资源的调度和优化等功能。本文深入分析了天基平台互联终端需求背景,调研了国内外卫星编队、天基组网、微小卫星项目技术特点和现状;研究了卫星互连拓扑结构、接入协议、通信体制,互联终端软硬件需求特点等技术体制选择问题。进而开展了互联终端总体方案设计,研究了其软硬件架构、组网传输方案、随遇接入方案、资源池化、信息虚拟化方案、分布式空口同步技设计、网络交换设计、网络管理服务设计、低功耗小型化平台设计等。最后,搭建了以天基互联终端为核心的半实物仿真验证系统,介绍了仿真验证系统物理组成和体系架构,提出一个统一的天基网络协议模型库,开展了典型路由协议效能验证、TCP和SCPS-TP协议吞吐性能比较,以及空间分布式计算效能验证,证明了网络互联及资源虚拟技术的有效性。

闵应涛[6](2016)在《基于GTP的VGA/DVI高清视频光纤传输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视频传输技术快速发展,远距离传输高清视频成为趋势。本文研究的视频传输系统能够提高视频传输清晰度和距离。系统利用FPGA采集VGA/DVI视频数据,通过吉比特收发器GTP(Gigabit Transceiver)和光纤传输并显示非压缩高清视频。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基于GTP的视频数据光纤传输设计。采用GTP核将32bit并行视频数据转换为高速串行数据,为了提高信道直流均衡特性,采用8B/10B编码,为了对齐字节边界,在视频数据流中插入comma字符,comma字符选择K28.5。高速串行数据发送到SFP光模块中进行电/光转换后,通过单模光纤发送。接收端收到单模光纤的信号后,在接收端的SFP光模块和GTP核中进行逆向转换,并采用时钟数据恢复技术CDR(Clock Data Recovery)从输入串行数据流中提取恢复时钟和数据,最后输出时钟信号和32bit并行数据到FPGA逻辑中。2)高清视频传输系统的软件设计。系统通过接口芯片采样VGA/DVI视频信号和数据后输入到FPGA中,其中VGA格式需要A/D转换。FPGA识别视频格式并编码,本文创新性地将视频格式编码插入到场同步码中,并在场消隐期间将场同步码插入到视频数据流中同步传输。视频数据进行RGB8:8:8到YCbCr4:2:2的色域空间转换后在SDRAM中进行帧缓存,最后通过GTP和光纤发送。接收端在GTP输出的并行数据流中解码得到场同步码和视频格式编码后,利用PLLADV的动态重配置特性动态恢复对应的像素时钟,并产生相应的视频显示时序,以实现多分辨率视频的自适应调整。视频数据经过SDRAM帧缓存和色域空间转换后显示到LCD显示器。通过软件、硬件的研究和设计,系统能够以2.5G/s的速率传输无压缩视频数据;能够自适应720p、1080p等8种主流分辨率的视频传输与显示,不同视频格式的切换只需2.452us;SDRAM工作时钟为150MHz;能够实现光纤传输的热插拔设计。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视频传输系统有较高的清晰度和较远的传输距离,可以满足视频传输系统的绝大部分需求。

李加超[7](2015)在《基于NiosⅡ的多功能图像信号源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空间探测技术和遥测采集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高精度采集、高速传输和可靠性存储成为无线遥测和空间探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相应信号源的设计在该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针对某型号存储转发装置设计了一种基于NiosⅡ的多功能图像信号源,用来对其进行功能验证和可靠性分析。本文围绕信号源中图像采集发送、高速LVDS数据传输和数据回读等功能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对传统图像信号源、数据传输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以FPGA为硬件载体的SOPC技术发展状态和强大功能确定了以NiosⅡ嵌入式处理器为主控制器的总体方案、实时采集自然图像的图像采集发送方案和以FT2232HL为通信接口的高速数据传输方案,并详细阐述了系统硬件设计原理和逻辑控制功能实现过程。设计中采用以SOPC技术为基础的NiosⅡ嵌入式处理器作为控制核心完成图像采集、数据格式转换、帧缓存并以LVDS形式发出的图像采集发送功能并提出一种高速LVDS数据传输通道误码率检测方法;以FT2232HL为通信接口实现与计算机的高速数据通信;通过RS485形式的同步串行通信接口实现与存储转发装置的稳定可靠数据传输功能;由NiosⅡ嵌入式处理器控制数模转换器实现模拟信号发送的功能。本文最后对多功能图像信号源进行了系统总体性能测试,通过与计算机、存储转发装置联机对各个模块分别进行功能测试与验证并通过上位机与数据校验程序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该设计达到任务要求的各项指标、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唐晓庆[8](2015)在《空间相机检测系统的信号与电源完整性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军用航空航天设备还是民用消费电子设备,系统的集成度正变得越来越高,处理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系统供电电压和系统功耗却越来越低。因此,高速数字电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碰到各种信号完整性问题和电源完整性问题。本文以空间相机视频检测设备这一工程实例为研究背景,以经典信号完整性、电源完整性理论为基础,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解决了多通道高速空间相机图像数据有效传输距离短、误码率高的问题,提出并实现了在接收端的有源均衡方案。该方案首先分析了图像数据信号的非直流平衡特性,再基于长距离传输线缆的测量数据,建立了该线缆的数学模型,并根据该模型反映出的衰减特性设计了接收均衡电路,该电路利用差分高速运算放大器的高增益和相位超前网络的频率选择特性补偿了远距离传输通道对信号的衰减。仿真结果表明均衡后的信道支持250Mbps的高速并行传输,眼图测量结果进一步表明了该均衡方案能够显着减小抖动和符号间干扰,使得均衡后的信号有清晰的上升和下降边沿。最后,通过帧计数、校验、Signal Tap逻辑分析仪、发送灰度条和实际图片的方式再次验证了系统在80米距离和250Mbps速率下的无误码传输。为了验证及评估空间相机检测设备的高速串行信号传输的可靠性,提出了对设备的高速信号链路进行建模及协同仿真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建立了高速串行信号链路的混合模型,包括高速收发器SPICE模型、收发器晶片到封装焊球之间键合线的RLGC模型、SIwave提取的PCB布线的S参数模型、SATA连接器及其线缆的S参数模型。然后基于ADS仿真平台,通过频域的S参数仿真和时域的眼图仿真,分析了整个信号链路以及各互联结构对高速信号传输的影响。频域、时域仿真结果都表明该传输链路支持3.125Gbps的Rapid 10最高传输速率,系统实际测试的误码率低于10E-14。针对过孔转换结构对信号传输的不良影响,以及对电源地平面之间的噪声耦合,本文在统一的实验平台上对各种过孔转换设计方案进行建模、仿真、分析和改进,最终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结合电磁带隙结构和电容退耦阵列的过孔转换结构。频域S参数测量结果表明该结构在不增加印制电路板叠层层数的情况下,过孔信号传输具有0-8.8GHz的超宽带宽,带宽范围内的插入损耗波动小于0.4dB,而且信号与电源地平面之间的噪声耦合最坏情况下不超过-20dB。时域信号波形和噪声波形的测量结果同样也表明该结构在信号完整性和电源完整性方面的优势。最后,眼图仿真及其相关参数的对比再次验证了该结构具有优良的信号传输特性和电源噪声抑制特性。研究了平面型电磁带隙(EBG)结构的尺寸参数与其电磁特性之间的解析计算关系,介绍了一种EBG综合设计流程。并根据该设计流程、利用高性能的布谷鸟搜索算法实现了EBG结构的自动设计及其参数的快速优化。根据优化结果电磁仿真结果的对比与分析,指出了EBG解析计算结果偏差较大的根本原因,且提出了一种改进的EBG解析计算方法。该方法首先建立EBG结构的RLC等效电路模型,并通过该模型的SPICE仿真结果初步验证了电路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然后基于Matlab平台求解该模型的阻抗矩阵得到原EBG结构的S参数,从而实现了对EBG结构带隙频率下限的解析计算。最后,通过与HFSS全波电磁仿真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解析方法具有很高的精度,能够使EBG结构的设计与优化结果更为准确可靠。本文提出的高速信号远距离传输方案和高速串行链路建模仿真方法、超宽带过孔转换结构以及电磁带隙结构的智能优化算法都经过实验验证,成功运用在了空间相机视频检测系统中。而且,本文提出的各种方案和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各种高速数字电路系统,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孟楠[9](2014)在《弹载图像记录器及单元测试装置的研制》文中提出针对某型号导弹测量系统的研制要求,本文研究并设计了一种弹载图像记录器及其配套使用的单元测试装置,以实现对两路数字图像的采集、存储和回传等功能,并完成整个系统的闭环测试。在分析了国内外数据记录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系统的设计原则,分别阐述了图像记录器和单元测试装置总体设计的方案。文章以图像记录器的设计为主线,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从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图像记录器主要由供电模块、存储单元和主控板卡构成,以NANDFLASH为存储介质,以FPGA为核心控制器,以LVDS为数据采集、回传和读取的接口。通过查阅主要器件的手册资料,从物理层面进行分析,并根据技术指标对各模块功能电路做出设计和验证。FPGA逻辑时序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思想,以图像采集、缓存、记录、回传和长线读取为主要功能模块。重点分析了NAND FLASH的访问流程,对存储模块的工作模式做出了合理的选择,并依据图像帧结构特点确定了存储空间的访问顺序。单元测试装置是与图像记录器配套使用的测试设备,主要作为等效系统模拟试验时产生的指令和图像信号源,并接收回传的数据。它的另一重要作用是配合记录器完成闭环测试。单元测试装置与图像记录器的许多硬件电路和逻辑时序电路高度相似,因此仅仅介绍了该设备所独具的硬件和软件设计,主要包括了USB通信接口的硬件电路设计、固件设计与通信协议,FPGA逻辑时序主要介绍了图像信号源的产生机理等。文章结尾给出了系统在软硬件调试时的具体方法和步骤;针对图像记录器应用环境为弹载测量系统,提出了可靠性设计方案和试验验证方法;测试与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本系统满足任务要求,性能稳定、可靠。

吴华连[10](2014)在《基于Stellaris Ware图形库的电梯轿内控制器研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嵌入式技术的发展,电梯的控制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随着触摸屏的出现及其技术的日益成熟,触摸屏也渐渐普遍应用于各行各业,并且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传统的电梯显示器多为LED,显示内容单调、有限,而电梯轿厢内楼宇广告,显示系统多采用独立广告机,成本高。因此,利用触摸屏和嵌入式技术设计和开发一套集显示和触摸式楼层选择一体的电梯轿内控制器,可以更好的提高电梯的品质。本文主要从硬件和软件设计两个方面研究基于StellarisWare图形库的电梯轿内控制器。在硬件方面,以ARM7微处理器LPC2478为中心,设计了平板式显示单元、液晶触摸电路、CAN通信接口,扩展了TFT-LCD显示功能、液晶触摸功能及外部存储器功能,构建一个完整的嵌入式硬件平台。软件设计方面,首先在驱动平板显示器的基础上,移植了嵌入式图像模块StellarisWare,设计了人机交互及多媒体界面;其次是触摸屏软件设计,包括定位触摸点位置,设置用户输入及驱动,响应用户事件,更新显示界面等;最后,在通信方面,利用CAN实现电梯轿内控制器与电梯其它控制器单元之间进行实时、可靠地通信。该控制器设计的触摸式人机交互及多媒体界面简单、方便、美观大方,CAN通信可靠、稳定,图像显示清晰、效果良好,适用于高档电梯。

二、视频平衡传输收发器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视频平衡传输收发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高帧频相机的采集、显示和存储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速图像采集与存储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高速数据缓存与显示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CoaXPress图像采集系统一体化方案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与分析
    2.1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与可行性分析
    2.2 系统主要接口与模块选型
        2.2.1 采集接口对比选择
        2.2.2 缓存单元模块选型
        2.2.3 存储接口选择
        2.2.4 视频接口选择
        2.2.5 开发平台选择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oaXPress总线介绍与分析
    3.1 CoaXPress协议概述
        3.1.1 链路协议连接规则
        3.1.2 链路协议传输规则
    3.2 CoaXPress协议通用数据包
    3.3 CoaXPress控制流数据包
        3.3.1 控制流数据包传输规则
    3.4 CoaXPress协议数据流数据包
        3.4.1 流数据包格式定义
        3.4.2 多个流数据包的组合传输方式
        3.4.3 矩形图像数据流传输及格式定义
        3.4.4 矩形图像头及行标记格式定义
        3.4.5 矩形图像数据流像素封装方法
        3.4.6 矩形图像数据流图像扫描与输出方式
        3.4.7 矩形图像数据流大小定义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oaXPress Host功能模块设计
    4.1 CoaXPress Host总体方案设计
    4.2 CoaXPress Host物理层设计
        4.2.1 GTX模块介绍
        4.2.2 GTX IP核配置
    4.3 CoaXPress Host逻辑层关键模块设计
        4.3.1 CRC校验模块设计
        4.3.2 控制流发送模块
        4.3.3 控制流应答模块设计
        4.3.4 设备发现模块设计
        4.3.5 流数据包接收模块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速缓存与显示功能模块设计
    5.1 高速缓存单元总体方案设计
    5.2 BRAM模块设计
        5.2.1 BRAM模块介绍
        5.2.2 BRAM功能模块设计与验证
    5.3 DDR3 模块设计
        5.3.1 DDR3模块介绍
        5.3.2 DDR3模块设计与验证
    5.4 高速缓存结构的缓存方法及其验证
    5.5 显示单元总体方案设计
    5.6 VDMA模块使用
    5.7 ADV7511模块使用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存储端功能模块设计
    6.1 SATA接口协议概述
    6.2 SATA Host模块设计
        6.2.1 物理层设计
        6.2.2 链路层设计
        6.2.3 传输层设计
        6.2.4 命令层设计
    6.3 RAID0 方案设计
    6.4 SATA硬件接口设计
    6.5 SATA Host的读写功能测试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系统功能测试
    7.1 实验平台与环境
    7.2 系统整体功能测试与验证
        7.2.1 采集端传输逻辑验证
        7.2.2 缓存与显示端传输逻辑验证
        7.2.3 存储端传输逻辑验证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成果

(2)电缆隧道巡检机器人主体及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电缆隧道巡检机器人应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巡检机器人总体方案研究
    2.1 电缆隧道巡检需求分析
    2.2 巡检机器人总体方案选择
    2.3 系统组成与功能
        2.3.1 电缆隧道巡检综合系统组成与功能
        2.3.2 巡检机器人本体控制系统组成与功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巡检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
    3.1 巡检机器人硬件系统研究
        3.1.1 关键元器件和设备选型
        3.1.2 关键电路设计
    3.2 巡检机器人能量供给方案研究
        3.2.1 能量需求分析
        3.2.2 能量供给方案设计
    3.3 巡检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案研究
        3.3.1 差速驱动机构
        3.3.2 运动控制算法
        3.3.3 仿真实验验证
        3.3.4 运动控制模型
    3.4 巡检机器人定位方案研究
        3.4.1 室内定位方法研究
        3.4.2 融合定位方案设计
        3.4.3 融合定位方案可行性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巡检机器人控制系统总线通信方案研究
    4.1 机器人通信总线研究
    4.2 巡检机器人通信总线协议
        4.2.1 协议结构概述
        4.2.2 物理层
        4.2.3 数据链路层
        4.2.4 传输层
        4.2.5 应用层
    4.3 巡检机器人通信总线应用实例
        4.3.1 巡检机器人总线控制系统
        4.3.2 通信节点信息列表
    4.4 通信总线模块设计
        4.4.1 通信总线模块硬件设计
        4.4.2 通信总线模块软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电缆隧道巡检机器人巡检策略流程图
附录B 电缆隧道巡检系统载荷联动策略
附录C 传感器采集源代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3)基于USB3.0接口的超高分辨率高速工业相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CMOS图像传感器传输接口发展现状
    1.3 工业相机高速接口发展现状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1.5 本论文内容结构
2 图像传感器传输接口协议及工业相机总体设计方案
    2.1 LVDS接口传输原理
    2.2 MIPI CSI-2接口协议
        2.2.1 物理层
        2.2.2 协议层
    2.3 SLUS-EC接口协议
        2.3.1 物理层
        2.3.2 链路层
        2.3.3 应用层
    2.4 图像数据帧缓存模块
    2.5 总体设计方案
    2.6 本章小结
3 工业相机硬件电路设计
    3.1 工业相机硬件总体结构
    3.2 图像传感器传输接口硬件电路设计
        3.2.1 LVDS接口电路设计
        3.2.2 MIPI CSI-2接口电路设计
        3.2.3 SLVS接口电路设计
        3.2.4 SLVS-EC接口电路设计
    3.3 Xilinx FPGA硬件电路设计1
        3.3.1 电源电路设计
        3.3.2 DDR3电路设计
    3.4 Microsemi FPGA硬件电路设计2
        3.4.1 电源电路设计
        3.4.2 DDR3电路设计
        3.4.3 CYUSB3014电路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图像传感界传输接口解析方案
    4.1 LVDS接口解析方案
        4.1.1 IMX178图像传感器介绍
        4.1.2 LVDS接口解析方案设计
    4.2 MIPI CSI-2接口解析方案
        4.2.1 IMX334图像传感器介绍
        4.2.2 MIPI CSI-2接口解析方案设计
    4.3 SLVS接口解析方案
        4.3.1 IMX342图像传感器介绍
        4.3.2 SLVS接口解析方案设计
    4.4 SLVS-EC接口解析方案
        4.4.1 IMX571图像传感器介绍
        4.4.2 SLVS-EC接口解析方案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图像数据处理与USB3.0接口传输
    5.1 硬件ISP
        5.1.1 去马赛克
        5.1.2 自动白平衡
        5.1.3 颜色校正矩阵
        5.1.4 伽马校正
    5.2 图像数据帧缓存
        5.2.1 Xilinx FPGA DDR3操作
        5.2.2 Microsemi FPGA DDR3操作
    5.3 USB3.0接口传输
        5.3.1 USB3.0技术
        5.3.2 USB3.0数据传输类型
        5.3.3 USB3.0传输方案
    5.4 本章小结
6 系统仿真及测试
    6.1 系统仿真
        6.1.1 LVDS接口仿真
        6.1.2 MIPI CSI-2接口仿真
        6.1.3 SLVS-EC接口仿真
    6.2 系统调试
        6.2.1 LVDS接口调试
        6.2.2 MIPI CSI-2接口调试
        6.2.3 SLVS-EC接口调试
    6.3 系统测试
        6.3.1 工业相机帧率测试
        6.3.2 DDR3缓存测试
        6.3.3 工业相机拍摄测试
    6.4 本章小结
7 工作总结及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地基气象微波辐射计数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2章 数控系统方案设计
    2.1 气象微波辐射计工作原理
    2.2 关键技术
    2.3 系统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控系统硬件设计
    3.1 设计要求
    3.2 通讯接口电路
    3.3 ARM处理器外围电路设计
    3.4 FPGA芯片的外围电路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控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设计需求
    4.2 ARM引导程序与驱动软件设计
    4.3 FPGA软件设计
    4.4 上层软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软硬件实现和测试
    5.1 软硬件实现与调试
    5.2 单元测试
    5.3 系统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5)天基平台互联终端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和发展
    1.3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技术体制选择
    2.1 拓扑结构分析
    2.2 接入空口协议分析
    2.3 通信体制分析
    2.4 硬件、软件设计考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总体方案设计
    3.1 组网传输方案
    3.2 随遇接入设计
        3.2.1 分集接入技术
        3.2.2 自适应随机接入
        3.2.3 基于无速率码的自适应传输方案
        3.2.4 用户动态接入方案
    3.3 资源池化设计
        3.3.1 基于多元资源组的资源高效利用策略
        3.3.2 资源导向的服务匹配机制与接入策略
        3.3.3 网络资源的虚拟化技术
        3.3.4 信息虚拟化设计
    3.4 分布式空口同步设计
    3.5 边缘网络交换设计
    3.6 在轨网络管理服务
        3.6.1 基于策略的天基网络自主管理
        3.6.2 多维资源实时高效管理
    3.7 低功耗小型化天基平台互联终端设计与实现
        3.7.1 功能设计
        3.7.2 处理架构选择
        3.7.3 处理器选择
        3.7.4 主要硬件模块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半实物仿真验证系统设计
    4.1 物理组成
    4.2 体系架构
    4.3 模型库
    4.4 典型场景仿真验证情况
        4.4.1 路由协议验证
        4.4.2 传输协议验证
        4.4.3 分布式计算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GTP的VGA/DVI高清视频光纤传输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与论文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2 论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视频技术与光纤传输原理
    2.1 常见视频接口
        2.1.1 模拟视频接口VGA
        2.1.2 数字视频接口DVI
    2.2 视频显示技术
        2.2.1 视频显示时序
        2.2.2 RGB与YCbCr颜色空间
    2.3 光纤传输原理
        2.3.1 光纤分类与主要特点
        2.3.2 光纤传输原理与优势
    2.4 高速数据传输技术
        2.4.1 并行I/O技术
        2.4.2 高速串行I/O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与主要技术指标
    3.1 目前视频传输系统设计方案的分析
    3.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2.1 发送板设计方案
        3.2.2 接收板设计方案
    3.3 主要技术指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视频传输系统硬件设计
    4.1 发送板硬件设计
        4.1.1 发送板关键器件选型
        4.1.2 电源设计
        4.1.3 时钟与复位
        4.1.4 FPGA配置与下载
        4.1.5 GTP与SFP光模块
        4.1.6 ARM最小系统
        4.1.7 VGA视频采集接口
        4.1.8 DVI视频采集接口
        4.1.9 SDRAM存储电路
    4.2 接收板硬件设计
        4.2.1 接收板关键器件选型
        4.2.2 VGA视频显示接口
        4.2.3 DVI视频显示接口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视频传输系统软件设计
    5.1 FPGA开发环境与设计思想
        5.1.1 FPGA开发环境
        5.1.2 FPGA设计思想
    5.2 系统软件工作流程
    5.3 GTP收发器设计
        5.3.1 GTP收发器配置
        5.3.2 GTP收发器带宽计算
        5.3.3 GTP收发器主要功能特性
    5.4 场同步编解码与视频格式识别
        5.4.1 场同步编码与解码
        5.4.2 视频格式识别与编码
    5.5 像素时钟动态重配置
    5.6 视频数据跨时钟域处理
    5.7 RGB8:8:8 与YCbCr4:2:2 颜色空间转换
    5.8 SDRAM控制器设计
    5.9 动态产生视频显示时序
    5.10 STM32配置AD9984A
    5.11 STM32配置SI570
    5.1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调试与分析
    6.1 GTP调试与光纤热插拔设计
    6.2 SDRAM读写控制
    6.3 多分辨率实时切换
    6.4 视频显示的帧同步机制设计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基于NiosⅡ的多功能图像信号源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1.3 论文内容安排
2 方案总体分析与设计
    2.1 系统结构及设计要求
        2.1.1 系统结构
        2.1.2 设计要求
    2.2 设计方案选择及技术难点分析
        2.2.1 图像采集发送方案
        2.2.2 数据传输方案
        2.2.3 技术难点及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信号源硬件电路设计及其工作原理
    3.1 系统硬件电路概述
    3.2 图像采集单元设计
    3.3 数据传输单元设计
        3.3.1 USB 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3.3.2 LVDS 接口电路设计
        3.3.3 RS485 接口电路设计
    3.4 模拟量单元设计
    3.5 电源电路设计
    3.6 硬件设计与布局布线规则
    3.7 本章小结
4 重点技术分析与研究
    4.1 NIOSⅡ嵌入式系统的构建
    4.2 高速数据传输接口的设计
        4.2.1 FT2232HL 内部结构
        4.2.2 FT2232HL 同步 FIFO 工作模式
    4.3 高速 LVDS 数据传输中误码率检测
        4.3.1 m 序列伪随机码
        4.3.2 m 序列的 FPGA 实现过程
        4.3.3 LVDS 传输过程误码率检测
    4.4 图像采集发送功能的实现
        4.4.1 数字图像采集单元的组成
        4.4.2 I2C 总线协议
        4.4.3 FPGA 模拟 I2C 总线配置寄存器
        4.4.4 图像数据的编帧与发送
    4.5 RS485 数字量传输
    4.6 本章小结
5 功能测试及验证
    5.1 模拟量测试
    5.2 图像采集发送功能测试
    5.3 数据传输测试
        5.3.1 FT2232HL 数据传输测试
        5.3.2 高速 LVDS 数据传输误码测试
        5.3.3 同步串行接口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空间相机检测系统的信号与电源完整性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半导体技术的发展
        1.1.2 航空航天和空间相机的发展
        1.1.3 信号与电源完整性技术的发展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关键问题
        1.2.1 空间相机检测系统的高速信号设计
        1.2.2 空间相机检测系统的电源噪声优化
    1.3 论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1.4 本章小结
2 高速数字信号的远距离宽带传输
    2.1 引言
    2.2 接收子系统及信号传输状况
        2.2.1 空间相机及其接收子系统
        2.2.2 信号传输状况
    2.3 长距离传输线缆的测量与建模
        2.3.1 上升时间及传输带宽的测量
        2.3.2 长距离传输线缆的建模
    2.4 有源均衡的原理、实现和仿真
        2.4.1 有源均衡的原理
        2.4.2 有源均衡的实现
        2.4.3 有源均衡的仿真
    2.5 实验测试及结果分析
        2.5.1 眼图测量及结果分析
        2.5.2 Signal Tap测试及图像传输测试
    2.6 本章小结
3 高速串行链路的信道建模及协同仿真
    3.1 引言
    3.2 全信道建模
        3.2.1 高速收发器的关键特性
        3.2.2 高速收发器的IO Buffer模型
        3.2.3 高速收发器的Package模型
        3.2.4 PCB模型
        3.2.5 SATA连接器和线缆模型
    3.3 时域和频域的协同仿真
        3.3.1 频域混合模式S参数仿真
        3.3.2 时域SPICE眼图仿真
        3.3.3 仿真结果分析
    3.4 系统测试及实验结果
        3.4.1 Signal Tap逻辑分析
        3.4.2 实际图像传输测试
    3.5 吉米规律
        3.5.1 速率长度积
        3.5.2 吉米规律的原理及证明
    3.6 本章小结
4 一种结合电磁带隙和退耦阵列的超宽带过孔转换结构
    4.1 引言
        4.1.1 相关文献所做的工作
        4.1.2 本文所做的工作
    4.2 RPD的建模、量化、仿真和分析
        4.2.1 返回路径不连续导致的问题
        4.2.2 短路过孔方案的仿真及分析
        4.2.3 电容退耦方案的仿真及分析
        4.2.4 电磁带隙方案的仿真及分析
    4.3 超宽带过孔转换结构
        4.3.1 新型电磁带隙结构
        4.3.2 电磁带隙结合退耦阵列实现超带宽信号传输
    4.4 仿真测试及结果分析
        4.4.1 时域信号完整性仿真及分析
        4.4.2 睛图仿真及结果分析
        4.4.3 噪声耦合仿真及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智能算法的电磁带隙结构设计和优化
    5.1 引言
    5.2 平面型电磁带隙结构设计流程
        5.2.1 频率带隙的形成及其基本电磁特性
        5.2.2 基于等效电感的谐振平面分析
        5.2.3 带隙频率与EBG尺寸参数之间的关系
        5.2.4 提出设计流程
    5.3 布谷鸟搜索算法
        5.3.1 布谷鸟搜索算法的基本原理
        5.3.2 采用适应度评价函数测试布谷鸟搜索算法
        5.3.3 布谷鸟搜索算法与其他智能算法的比较
    5.4 利用CS算法优化EBG结构
        5.4.1 智能算法在EBG设计中的应用
        5.4.2 EBG设计与优化的目标函数
        5.4.3 EBG设计与优化的搜索空间
        5.4.4 EBG设计与优化的收敛条件
    5.5 优化结果及仿真结果分析
        5.5.1 算法优化结果分析
        5.5.2 全波电磁仿真验证
        5.5.3 结果对比及误差分析
    5.6 提高EBG解析精度的改进方法
        5.6.1 电磁带隙结构建模
        5.6.2 采用SPICE仿真验证模型
        5.6.3 基于Matlab的EBG解析计算
        5.6.4 改进算法的精度验证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9)弹载图像记录器及单元测试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固态存储器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安排
    1.4 本章小结
2 总体设计方案
    2.1 总体概述
    2.2 设计原则
    2.3 技术指标及要求
        2.3.1 相机输出图像指标
        2.3.2 图像记录器功能及技术指标
        2.3.3 单元测试装置的功能和技术指标
    2.4 系统方案设计
        2.4.1 图像记录器方案设计
        2.4.2 单元测试装置方案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图像记录器设计
    3.1 供电模块设计
    3.2 存储单元设计
    3.3 主控板卡设计
        3.3.1 指令信号接收电路设计
        3.3.2 LVDS 接口电路设计
        3.3.3 实时监测电路设计
        3.3.4 缓冲电路设计
    3.4 FPGA 逻辑设计
        3.4.1 指令信号软件消抖
        3.4.2 图像采集时序设计
        3.4.3 存储模块时序设计
        3.4.4 两种读数模式下时序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单元测试装置设计
    4.1 硬件电路设计
        4.1.1 USB 接口电路设计
        4.1.2 指令控制电路设计
        4.1.3 备用读数口电路设计
    4.2 USB 固件及通信协议
        4.2.1 USB 固件设计
        4.2.2 USB 与 FPGA 的通信协议
    4.3 FPGA 逻辑设计
        4.3.1 图像信号源设计
        4.3.2 三种读数模式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与可靠性设计
    5.1 系统软硬件调试
        5.1.1 硬件调试
        5.1.2 软件调试
    5.2 可靠性设计
        5.2.1 环境应力筛选试验
        5.2.2 特殊结构和工艺
    5.3 测试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制总结
    6.2 工作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
致谢

(10)基于Stellaris Ware图形库的电梯轿内控制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任务及创新点
        1.2.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2.2 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1.2.3 本课题的创新点
    1.3 本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TFT-LCD 驱动方案的设计
    2.1 液晶驱动方案概述
    2.2 液晶驱动方案比较
        2.2.1 通用型显示器驱动方案
        2.2.2 多媒体接口控制方案
        2.2.3 ARM 接口控制方案
        2.2.4 本系统方案选择
    2.3 平板式显示单元选择
        2.3.1 液晶显示器选择
        2.3.2 微控制器选择
        2.3.3 触摸屏方案选择
        2.3.4 平板式嵌入式图形显示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梯轿内控制器硬件设计
    3.1 微处理器 LPC2478 介绍
        3.1.1 LPC2478 的主要特点
        3.1.2 LPC2478 的内部结构
        3.1.3 LPC2478 的存储器映射
    3.2 轿内控制器硬件设计
        3.2.1 LPC2478 基本单元设计
        3.2.2 输入输出硬件电路设计
        3.2.3 LVDS 显示器驱动模块设计
        3.2.4 SDRAM 储存模块设计
        3.2.5 CAN 通信硬件模块设计
        3.2.6 触摸屏驱动模块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梯轿内控制器软件设计
    4.1 控制器软件功能概述
    4.2 嵌入式图形 STELLARISWARE 库的移植
        4.2.1 嵌入式图形 StellarisWare 驱动库的简介
        4.2.2 图形驱动库实用工具
        4.2.3 StellarisWare 驱动库在 LP2478 上的移植
    4.3 LCD 控制器的软件操作
        4.3.1 LCD 标准参考时序
        4.3.2 LCD 控制器的设置
        4.3.3 LCD 显示软件设计
    4.4 SDRAM 外部存储器软件设计
    4.5 触摸屏软件设计
    4.6 CAN 通信软件设计
        4.6.1 CAN 通信原理介绍
        4.6.2 CAN 控制器
        4.6.3 CAN 协议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液晶显示
        5.1.1 StellarisWare 图形库图像编解码显示
        5.1.2 楼层选择界面设计
        5.1.3 楼层显示界面测试与分析
        5.1.4 多媒体界面
    5.2 CAN 通信性能分析
        5.2.1 CAN 总线波形特征
        5.2.2 CAN 通信硬件抗干扰措施
        5.2.3 CAN 通信软件抗干扰措施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1 实物照片
附录 2 电梯轿内控制器电路图
致谢

四、视频平衡传输收发器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高帧频相机的采集、显示和存储系统的研究[D]. 张鹏. 东南大学, 2020
  • [2]电缆隧道巡检机器人主体及控制系统研究[D]. 魏更.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3]基于USB3.0接口的超高分辨率高速工业相机设计[D]. 黄俊杰. 浙江大学, 2020(02)
  • [4]地基气象微波辐射计数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俞娴.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5]天基平台互联终端技术研究[D]. 马天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2)
  • [6]基于GTP的VGA/DVI高清视频光纤传输系统的研究[D]. 闵应涛. 长沙理工大学, 2016(04)
  • [7]基于NiosⅡ的多功能图像信号源的设计与实现[D]. 李加超. 中北大学, 2015(07)
  • [8]空间相机检测系统的信号与电源完整性研究与实现[D]. 唐晓庆. 武汉大学, 2015(06)
  • [9]弹载图像记录器及单元测试装置的研制[D]. 孟楠. 中北大学, 2014(07)
  • [10]基于Stellaris Ware图形库的电梯轿内控制器研制[D]. 吴华连. 苏州大学, 2014(10)

标签:;  ;  ;  ;  ;  

视频平衡传输收发器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