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屋顶种植面积的方法

扩大屋顶种植面积的方法

一、扩大屋顶种植面积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笑颜[1](2021)在《基于居民需求的美岱桥村传统农宅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村民对生活环境和质量的要求日益增加,但农宅的居住空间却无法切实满足居民现代化的生活需求。当下的改造方式以贯彻落实相应政策,且由政府自上而下主导进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但因设计建设过程中忽略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和心理感受,导致改造后用房与村民日常生活无法契合。虽然有少数自下而上的个体改造行为,但由于村民欠缺相关专业知识,改造后空间变得无组织缺乏系统化且没有延续传统农宅建筑特征。因此,优化改造应以建筑师为主导,以村民积极参与为基本原则,以满足居民实际生活需求为目的进行。本文以美岱桥村传统农宅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研、测绘、需求调查和后评价等主要研究方法,对居住空间现状和居民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满足居民需求的空间优化策略,形成优化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村民评价。首先,对美岱桥村传统农宅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对村落的实地调研,总结传统农宅的空间布局模式和组织流线,分析传统农宅现存问题。再对将功能空间相应的功能需求对应马斯洛需求层级,从而得到四个层级需求,即基础生理活动需求、习惯性活动需求、多样化休闲活动需求以及适老幼活动需求,将需求对应到相应的功能空间,得到问卷的需求定量,通过需求问卷数据结果,分析需求结果与农宅现存问题之间的矛盾。然后,提出农宅优化策略,并选择典型院落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分析需求影响因子及需求与空间的矛盾,提出满足居民需求相应功能空间的优化策略。在典型院落中选取3处平均需求度最高、使用现状较好的院落,采用优化策略进行具象的优化设计随后将优化方案反馈到村民当中,得到村民对方案的评价数据,分析现阶段优化设计的不足,并对方案进行二次优化。最后,提出满足居民实际生产生活需求的传统农宅优化方案。本研究拟得到受需求影响因素的需求变化规律、传统农宅的优化指导策略以及具体优化方法。希望本研究可以让传统农宅优化改造与居民实际生活需求严重不相符的问题得到改善,为相似现状的农宅建设提供新思路,为传统农宅今后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赵雅宁[2](2021)在《基于物质循环理念的城市屋顶温室研究 ——以山东建筑大学“城市代谢实验室”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人口加速集中,引发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加快了城市资源的消耗速度,阻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缺乏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造成了能量和养分资源的单向流失和线性代谢。论文从微观层面关注城市建筑屋顶循环温室,从建筑学科的角度去探索一种可以改善当前城市环境以及代谢问题的方法。论文依托山东建筑大学“城市代谢实验室”项目,将建筑与物质循环代谢系统关联,从养分、水分、能量三个方面构建循环体系,并进行数据测算。为了量化实验数据,将“城市代谢实验室”和建艺馆五层的实际代谢为研究范围,并以此为代谢实验单元进行分析研究。通过量化计算以及数据比较,对“城市代谢实验室”建设前后建筑内资源消耗进行分析。利用屋顶循环温室构建建筑内部闭合物质循环体系,改善当前城市线性代谢的问题。论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主要研究内容为: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包含了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框架、方法和创新点以及对于相关文献的综述等。第二章是屋顶循环温室的解析,通过对屋顶循环温室的概念、系统组成以及特征进行界定,阐述屋顶循环温室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在空间系统、种植系统、循环系统三个方面总结出设计建造的通用策略,构建物质循环体系,并进行相关的案例分析。第三章是关于山东建筑大学“城市代谢实验室”项目的研究,从空间系统、种植系统、循环系统三个方面展开,分析项目的建造过程,并对建造成果进行展示。第四章是山东建筑大学“城市代谢实验室”的循环性研究,结合建筑屋顶温室农业的相关理论,从食物、水分、能量三个方面的量化计算。最后第五章是关于论文的总结与展望,对于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了对该研究的一些不足以及对于今后研究方向的展望。论文将建筑学与生态学以及农业等学科的知识内容结合在一起,统筹空间系统、种植系统、循环系统策略,量化循环体系的相关数据计算,提高对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提出屋顶循环温室的研究价值,可为我国建筑层面的物质循环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白孟根[3](2021)在《呼和浩特市藏传佛教寺庙园林研究》文中提出呼和浩特市历史悠久,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明清时期藏传佛教格鲁派传入呼和浩特市以来,建立了“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于是呼和浩特市也有了“召城”的美称。从呼和浩特市现有的藏传佛教寺庙的研究成果来看,以历史、艺术、美学、以及建筑的角度对该地区的藏传佛教寺庙进行的研究居多。本文以呼和浩特市现存较好的、具有代表性的四座寺庙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查阅、视线分析、空间句法、SPSS相关性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从整体性和园林学的角度出发,并结合历史、宗教学、美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对呼和浩特四座寺庙的历史沿革、选址、空间布局、视线分析、VGA分析、园林要素、意境营造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为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瑰宝提出借鉴意见。通过调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呼和浩特地区的寺庙建于明清时期,曾在清朝统治者的大力扶持下,极其辉煌。但在“文革”时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自1980年后,呼和浩特地区被破坏的大多寺庙得到重修或重建,一部分寺庙得以保留,一部分被拆除。(2)呼和浩特市的藏传佛教寺庙按选址分为有平原型和山地型。(3)本文研究的寺庙建筑以“伽蓝七堂式”布局为主,主体建筑风格多采用汉藏结合式,建筑装饰及做法多受地方风格的影响。(4)通过每个寺院的视线分析得出各个寺庙的从远到近的视觉效果,为参观,欣赏寺庙提供参考依据。(5)用空间句法分析四个寺院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参数与寺院属性的相关性得出:连接值与植物种植面积和绿地率呈正强相关,与选址类型呈负强相关。深度值与寺院面积呈正强相关。整合度与绿地率呈正强相关。人流群聚分析与选址类型呈显着性正强相关,与寺院面积和植物种植面积呈负强相关。研究呼和浩特市作为召城的风景特征以及寺庙园林景观的分析对于保护呼和浩特市寺庙的景观风貌、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为呼和浩特市人文景观与自然形胜的保护、恢复、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丁俊[4](2021)在《基于粉煤灰的新型基质的机械组成调控与应用》文中指出基质是采用各种有机、无机材料通过一定工艺调制的栽培介质,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实现农产品高产、高效、优质、安全、标准化必需的生产资料。随着设施农业发展、种苗产业不断扩大、城市绿化率逐年提高,开发高产、高效的基质将是现代农业和园林生态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有关复配基质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集中于对不同基质原料的筛选及复配比例的研究。由于原料种类繁多、来源地域性差异大,仅仅考虑原料种类和复配比例的这种粗放配制产品,由于基质的机械组成不稳定,导致基质水气供应不平衡,进而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围绕基质产品的工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探讨基质原料机械组成对基质理化性质和目标植物生长的影响,为通过调配原料粒级分布创造出最适合目标作物生长的孔隙比和平衡的水气体系提供参考。本文以粉煤灰、蛭石、泥炭等作为试验材料,调控颗粒粒级的大小进行试验研究,观测不同粒级复配基质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和基质粒级调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此获得多种粒级在基质调控中的作用方式和效果,为精准调配屋顶绿化及微型薯基质生产提供试验数据,也对消纳利用粉煤灰和开发基于粒级调控的现代基质生产工艺提供技术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颗粒粒级影响基于粉煤灰的复配基质的孔隙特性和水分指标。对不同粒级区间粉煤灰性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随粒级从>5 mm减小到<0.25 mm,粉煤灰容重值随区间梯度从0.33 g/cm3至0.79 g/cm3逐渐增大;通气孔隙随颗粒粒级不断减小,数值从48%至3%减小;持水孔隙随粒级减小,数值从8%至51%呈增加趋势;大小孔隙比随粒级减小而减小。田间持水量随颗粒减小从5.83%到28.19%逐渐增大;饱和含水量随粒级减小从111.82%到67.14%逐渐减小。2、在屋顶绿化植物盆栽试验中,颗粒粒级是影响基质性质和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粒级为0.25~1 mm和1~2 mm复配基质的容重差异显着。对佛甲草、八宝景天和麦冬的各生长指标进行分析,粒级影响植物生长状态。相比较同样基质厚度的市售基质处理,佛甲草在0.25~1 mm处理中地径生长量增加最多,最多增加0.39 cm;八宝景天在0.25~1 mm的粒级处理中株高生长量最大,增加了2~2.83 cm;麦冬在<0.25 mm粒级的处理中冠幅生长最好,增加了1~2.5 cm的生长量。对植物的生长指标综合分析,0.25~1 mm的粉煤灰粒级,按体积比混配10%的泥炭,种植厚度为15 cm时,各植物整体表现良好。3、通过测定粉煤灰的理化性质,并与立体绿化栽培基质(T/CABEE 005-2020)进行对比,粉煤灰用于配制屋顶绿化基质是可行的,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在屋顶绿化模拟景观试验中,基质机械组成对基质水气平衡性能有重要影响。简易式屋顶绿化类型中,B1处理<1 mm颗粒占比为50%,B4处理<1 mm颗粒占比为80%,B4处理容重比B1大0.11 g/cm3,通气孔隙度较小,持水孔隙度较大。花园式屋顶绿化类型中B2处理以<1 mm颗粒为主,占总体积的70%,B5处理<1mm颗粒占总体积50%。B5处理容重比B2处理大0.08 g/cm3,持水孔隙度、田间持水量较小,饱和含水量较大。极简式屋顶绿化类型B3处理>1 mm的颗粒占总体积的70%,B6处理>1 mm的颗粒占总体积的50%,B6处理比B4处理容重大0.03 g/cm3、通气孔隙度、饱和含水量较大,持水孔隙度、田间持水量较小。结构性物料(粉煤灰)为主的处理维持基质高度的性能较好,在同样的雨水环境冲击下,添加X基质的B1、B2、B3处理沉降高度分别比以粉煤灰为主的B4、B5、B6处理多3.2 cm,2.3cm和0.5 cm。综合分析景观效果,极简式模拟屋顶景观效果好的配方为B3处理(X基质:1~2 mm粉煤灰:0.063~1 mm粉煤灰:<0.063 mm粉煤灰=50:1:36.5:12.5),简易式模拟屋顶景观效果好的配方为B1(X基质:2~4 mm粉煤灰:1~2 mm粉煤灰:0.063~1 mm粉煤灰:<0.063 mm粉煤灰=50:9:12.5:16:12.5),花园式模拟景观效果较好的配方为B5(1~2 mm泥炭:4~6 mm粉煤灰:2~4mm粉煤灰:1~2 mm粉煤灰:0.063~1 mm粉煤灰:<0.063 mm粉煤灰=9:3.64:17.29:17.11:26.31:26.71)。4、在微型薯脱毒苗栽培试验中,对马铃薯单株产量进行分析,P3密度(13.5 cm×13.5 cm)下,TD-D处理单株产量最高,为10.91 g/株,多于相同条件下的蛭石基质种植产量6.51 g/株。对各处理颗粒粒级进行极差分析,粉煤灰1~2 mm粒级占比在0%~14%之间,0.25~1 mm粒级占比40%~65%之间,<0.25 mm粒级占比在20%~35%之间的粒级占比适宜种植微型薯脱毒苗。5、在微型薯原原种基质栽培试验中,粉煤灰的粒级大小是影响种薯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试验中YY4处理马铃薯产量最高(17.25 g/株),比相同条件下纯蛭石基质马铃薯产量增加9.12 g/株。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推测,0.25~1 mm粒级粉煤灰占比在50%~65%之间,<0.25 mm粒级粉煤灰占比在15%~37.5%之间,蛭石占比在12.5%~20%之间的基质配制模式,微型薯单株产量较好。6、通过对粉煤灰样品中重金属(铜、锌、镍、砷、镉、铅、铬、汞)含量的检测,结果显示各项指标都符合重金属土壤环境标准(GB15618-1995);经过对本研究中筛选获得的包含粉煤灰的基质配方进行成本核算,发现以粉煤灰为主要组分配置的基质成本较低,对于基质生产厂家来说具有较大的利润空间。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基质的水气平衡和植物生长受基质机械组成的影响。在现代基质调配工艺中,对基质原料的粒度进行分选十分重要。粉煤灰用于生产新型基质,可实现粉煤灰资源化利用,且具有经济效益。

丁潇颖[5](2020)在《中国社区农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高速的城镇化进程造成了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作为应对上述问题的策略之一,社区农园在我国诸多城市中大量涌现并快速发展。然而,这些农园的作用却差异显着——部分农园成为了促进居民互动、保障食品安全、改善社区环境的关键媒介;部分农园却因用地权属、规划布局、组织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问题,引发了社会矛盾与公众质疑。而既有研究缺少针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分析、理论性指导和综合性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农园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社区农园进行全面探索,深入分析造成社区农园效益差异的成因,提出社区农园发展策略变得十分必要。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GIS空间分析、案例研究、问卷调查、SPSS数据分析等方法,从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策略构建三方面对中国社区农园展开研究。(1)在理论研究方面,梳理了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思想,总结了社区农园实践的发展趋势,并从政策环境、设计模式、参与机制、效益、社会资本和社区农园等层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解析。(2)在现状分析方面,探究了中国社区农园的空间分布特征,深入分析了社区农园的现状设计模式和参与机制,并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析了社区农园的效益与问题,认为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显着而问题多集中在政策法规、规划设计、社会参与、管理制度、运营方式等方面。基于对问题成因的分析,提出应强化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认知,构建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以此指导中国社区农园建设。(3)在策略构建方面,借助社会资本理论,阐明了社区农园能够建立信任、社会网络和规范,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社会作用,并进一步筛选得到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之后,基于不同要素对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程度,制定了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在设计策略层面上,剖析了典型社区农园案例,构建了分优先级的选址策略和农园尺度下的空间设计策略,并结合实践对设计策略进行验证;在参与机制层面上,提出了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健全管理监督制度和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等途径和方法,论述了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并对社区农园的支持性政策体系进行探讨。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两方面,形成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认知,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进行解析和定位,进一步建立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对于突破社区农园发展障碍,科学指导社区农园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农园正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岳璐[6](2020)在《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哈尔滨市香坊区老旧社区更新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而老旧社区出现了物质性老化、结构及功能性衰退等一系列问题,呈现出的环境破败、公共设施老化、社区活力缺失等现状亟需改善。同时注意到近年来社区居民自发的农业种植现象普遍,他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和田园生活的向往,使其对农业种植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在此背景下,为解决老旧社区更新问题,考虑将城市农业融入老旧社区的规划、设计、管理各方面,构建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老旧社区更新的理论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探索老旧社区的更新策略。首先,本研究对国内外有关农业城市主义、社区更新以及社区尺度的城市农业的发展历程及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对国内外社区尺度的城市农业实践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并总结可借鉴的经验;针对哈尔滨市香坊区老旧社区进行实地调研,总结社区存在的现状物质空间、农业种植及社区管理方面的问题,同时了解居民对于城市农业融入老旧社区的态度和看法,以上研究为更新策略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及实践基础。其次,从我国相关政策法规支持、城市可持续性发展趋势、老旧社区价值多样性体现、城市农业功能效益显着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实地调研及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得出老旧社区更新引入城市农业具有可行性。最后,在对农业城市主义理论应用解析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老旧社区更新框架,采用“融合”的更新方式,从规划、设计、技术、管理层面分别提出单元空间融合、系统空间融合、循环技术融合、多方机制融合的老旧社区更新策略,并在策略的指导下以哈尔滨市锅炉厂片区为例进行社区系统空间更新规划,以哈锅二新区及东兴市场为例进行社区单元环境提升的更新设计,提出社区单元物质循环系统更新的构想,给出多方机制参与的实施建议。本研究尝试通过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立体交融,探索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老旧社区更新融合城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实现城市老旧社区的全面更新和整体提升,进而使其重新融入现代化城市环境中。通过改善物质空间环境、基础设施条件、管理制度等维持社区的自我有序发展;利用城市农业创造良好的社区户外活动空间,激活社区的生机与活力;采用农业城市主义的理念,维持与延续老旧社区的特质,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希望本研究对指导城市老旧社区的更新、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推动我国城市老旧社区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及实践参考。

李佳岭[7](2020)在《高密度老旧社区立体农园的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究以广州竹丝岗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化扩张在带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城市人口数量与用地资源的压力,激化了生态环境与粮食供应问题,催生了复杂的社会矛盾,对城市居民身心健康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上述问题在高密度老旧社区中尤为突出,自然空间与活动场所被无限挤压,绿色空间由水平向垂直的转移必将是大势所趋。本文研究的农园有别于传统地面社区农园的形式,是在高密度老旧社区这一具体语境下展开的立体化农园研究,以回应上述城市高密度发展引发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本文以社区立体农园为研究对象,规划设计为手段,从立体化的视角出发,更新社区空间环境、激活社会氛围并推进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有利于社区生活、生产、生态优化的综合性策略。全文研究可理解为以社区立体农园为媒介的老旧社区更新,更新内容包括物质空间的改造以及社会治理激活。首先,基于对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现状的认知,明确了以老旧社区空间和社会更新为目的的研究方向和内容。然后,对应搭建社区立体农园的规划设计方法及管理运行机制研究的初级框架。进一步明确了社区立体农园水平和垂直两个空间维度和五种具体类型,并充分结合老旧社区中的立体农园实践相关案例进行论述,阐述了适用于立体农园的相关技术及特征功能。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本文在竹丝岗社区的实际种植项目中展开高密度老旧社区立体农园的实践探索,认清并剖析社区种植中的症结所在,为立体农园规划设计策略的制定提供可靠的现实依据。而后,提炼整合理论与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及实践探索的成果,提出以物质空间为基础框架、多元共治与公众参与为核心途径、管理与运营机制为持续动力、专业技术为重要支撑、政策法规为有力保障、分阶段推行为必要过程的六项社区立体农园规划设计策略。最后,着重将前四点策略应用于竹丝岗社区的立体农园规划设计方案,以解决社区切实问题,同时验证理论成果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整体而言,社区立体农园不仅为邻里交流提供了场所和氛围、丰富社区生活、营造社区认同感,还可满足社区居民日常新鲜蔬果的自给自足,同时改善社区生态环境。既是对城市社区农业理论的有益补充,也为我国高密度老旧社区的空间环境与社区氛围激活提供思路与实践参考。

于家宁[8](2019)在《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设计研究 ——以津淄东里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大规模建设,耕地流失、能源危机、资源环境恶化等问题愈发凸显,经济建设“量”的提升正逐步转型为可持续的“质”的追求。因此,城市住区的绿色生产成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之一,即挖掘城市生态系统自身资源供给能力,提升城市建成环境的生态承载力。本文尝试以城市老旧住区为研究对象,以绿色生产性功能提升为核心,以农业种植、可再生能源生产、有机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等绿色生产方式,对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生产性更新设计策略进行探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由背景与条件分析、策略研究、实证研究三部分组成。首先,从建设背景、规划设计特征、存量更新趋势三方面分析天津市中心城区1980-2000年老旧住区更新的背景。基于文献数据研究分析天津地区绿色生产的自然条件;基于典型住区实地调研分析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的空间条件与社会条件。然后,从典型住区现状及绿色生产条件出发,明确老旧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的目标与原则。以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外部空间与建筑单体为载体,提出以农业种植、可再生能源生产、有机垃圾资源化再利用为手段,适用于城市既有住区的绿色生产性更新策略。最后,以天津市河西区津淄东里住区为例,进行生产性更新设计实证性研究。从津淄东里空间现状与生产条件出发,提出该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设计方案,并从物质能源产量和环境影响的角度,对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方案进行定量评价。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方式,分析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绿色生产的条件,提出了住区生产性功能提升策略。旨在保持住区功能基本不变和用地零增长前提下,主动提升住区自身资源供给与代谢能力,开源与节流并举,生产与生态兼顾,为既有住区功能提升和城市生态转型提供新思路。

潘昶安[9](2019)在《制糖工业遗产保护研究与策略 ——珠三角制糖工业遗产区域化保护》文中研究表明自秦汉时期以来,珠三角地区就是重要的蔗糖进贡之地。从传统手工制糖到近代机制糖厂,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百花齐放,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手工转为机械,从薄弱到雄厚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制糖的重要历史记忆。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被新型产业替代,制糖业也不例外。在甘蔗减产和食糖市场开放的多重作用下,属于传统型行业的制糖业已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逐渐衰弱,渐渐退出珠三角地区。退出过程中,大部分的制糖工厂被转卖,破产,拆除。珠三角地区的制糖工业历史悠久,在近代中国发展和新中国工业化上也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随着城市范围扩大,这些老旧工厂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圈,对于其“除去”和“留存”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制糖工厂分布广泛,各个地区的条件不同,在如何保护制糖工业遗产问题上尚未达成共识,其保护和再利用的程度也相差甚远。本研究通过调研珠三角部分糖厂的厂区空间、糖厂居住区、工厂车间和内部结构,通过对比世界主要产糖区的其他制糖工厂案例,提出珠三角地区糖厂的独特性。再结合国内外多个制糖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案例,提出了部分可以借鉴的方式。考虑到珠三角制糖工厂分布广泛,对单个工厂的保护只能造成其他小型糖厂和经济发展较弱地区失去对其制糖文化的保有机会,笔者又将可借鉴的案例范围扩大到整个工业遗产的保护范畴,通过分析德国鲁尔区在区域整体振兴过程中,是如何保护其广泛分布,内容不同的工业遗产,使其发展壮大成为区域的独特文化。在此基础上,笔者指出了珠三角地区在制糖工业遗产区域式、整体式保护的契合点。它可以充分发挥珠三角地区同城化经济作用下,资源配置、资源优化和互助互补的发展模式,并充分考虑珠三角区城镇空间发展在边缘地带(制糖工厂原先基本处于这种城镇边缘地带)对其新城镇空间较高的生态环境要求,进而提出由政府引导推动制糖工业遗产保护官方机构建立,再利用结合新城区的社区化和景观化,将其作为新城镇空间多样化的载体。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讨论了使其方案具体化的措施。

张百慧[10](2019)在《城市既有社区农业环境评估与生产性潜力测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环境、能源问题也日益突出,而城市内部土地存在多层次潜力有待挖掘,为了合理利用城市空间,未来亟需全新的、可量化的可持续空间规划手段。与此同时,生产性社区作为一种新兴的概念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全面评估社区自身的农业环境及空间潜力,是将生产性城市概念落到实处,从而推动生产性社区系统规划和建设的首要步骤。本文旨在提出一套普适性、可复制的城市社区农业环境评估和生产性潜力计算方法框架,能对既有社区农业规划和改造进行科学的定性与定量评估。本论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一)通过总结国内外社区农业的发展历程和实践案例,梳理社区农业的类型、技术、功能,指出我国发展社区农业的优势与挑战。(二)构建社区生产性环境评估框架,对既有社区农业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进行分析,从政策环境、居民认知意愿、宏观气候环境、微气候环境四个方面着手,利用问卷调查、摄影测量、空间计算、环境模拟分析工具等全面评估特定社区的农业可行性,基于环境特征结合人居条件、农作物生长习性提出社区作物品种选择依据。(三)在前述总体框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无人机空间地理信息采集和空间分析的统计方法,以及城市社区复杂环境中进行空间评估的实施策略,用于快速准确便捷地清查既有社区的农业空间,并根据统计结果从量化角度阐述社区农业在经济、生态环境、社会三个方面的潜在效益计算方法。(四)既有社区实例推演,利用评估框架中的方法,对天津市某代表社区的生产性环境及潜力进行计算评估,从而验证了评估框架的可行性。本研究通过总结归纳新的社区空间规划手段的切入点、实施流程和基本作业框架,使得这一新手段成熟化并能够融入城市规划、社区管理之中,未来伴随相关软硬件的普及应用,能够进一步协助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充分认识城市自身农业发展潜力,将社区农业科学合理地纳入城市可持续发展框架,使城市农业的规划、设计与实施更为综合和高效。

二、扩大屋顶种植面积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扩大屋顶种植面积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居民需求的美岱桥村传统农宅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农宅的现实背景
        1.1.2 选题来源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阐述
        1.4.1 传统农宅
        1.4.2 居住空间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居民需求研究
        2.1.1 需求相关理论
        2.1.2 实现村民需求的方法
        2.1.3 居民需求的价值
    2.2 公众参与在建筑中的表现
        2.2.1 国外相关案例
        2.2.2 国内相关案例
    2.3 传统农宅相关研究综述
        2.3.1 国内相关研究
        2.3.2 国外研究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岱桥村传统农宅现状与居民需求调查
    3.1 调研概述
        3.1.1 调研方案与实施
        3.1.2 调查问卷设计
        3.1.3 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
    3.2 传统农宅居住空间调研分析
        3.2.1 院落空间分析
        3.2.2 外部形态分析
        3.2.3 居室空间分析
    3.3 村民需求调查分析
        3.4.1 美岱桥村传统农宅居民需求层级研究
        3.4.2 居民需求的影响因素
        3.4.3 村民需求调查与分析
    3.4 居民需求与居住空间的矛盾
        3.4.1 院落空间存在矛盾
        3.4.2 外部形态存在矛盾
        3.4.3 居室空间存在矛盾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居民需求的传统农宅优化策略
    4.1 优化策略原则
    4.2 院落空间优化策略
        4.2.1 空间布局优化
        4.2.2 院落流线优化
    4.3 外部形态优化策略
        4.3.1 建筑体量优化
        4.3.2 建筑立面优化
        4.3.3 建筑结构优化
    4.4 居室空间优化策略
        4.4.1 功能组成优化
        4.4.2 空间组成优化
    4.5 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4.5.1 优化案例分析
        4.5.2 优化设计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村民满意度评价与设计优化
    5.1 优化对象选定
    5.2 方案优化
        5.2.1 I型方案优化
        5.2.2 II型方案优化
        5.2.3 III型方案优化
    5.3 优化方案评价及再优化
        5.3.1 方案满意度调查
        5.3.2 方案评价
        5.3.3 评价结果
        5.3.4 方案优化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图录
附录 B 表录
附录 C 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 D 院落测绘和设施详情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附件

(2)基于物质循环理念的城市屋顶温室研究 ——以山东建筑大学“城市代谢实验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1.1.2 城市代谢问题
        1.1.3 都市农业的发展
    1.2 概念解析与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 概念解析
        1.2.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实践综述
        1.4.1 城市屋顶温室农场研究
        1.4.2 关联物质循环与人居环境的相关研究
        1.4.3 研究简评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6.1 研究方法
        1.6.2 创新点
第2章 屋顶循环温室解析
    2.1 概念
    2.2 系统组成
    2.3 特征
        2.3.1 生产性
        2.3.2 循环性
        2.3.3 生态性
    2.4 理论基础
        2.4.1 城市农业理论
        2.4.2 循环理论
    2.5 发展价值
        2.5.1 生态价值
        2.5.2 经济价值
        2.5.3 社会价值
    2.6 屋顶循环温室的设计与建造
        2.6.1 空间系统
        2.6.2 种植系统
        2.6.3 循环系统
    2.7 案例分析
        2.7.1 空间系统案例
        2.7.2 种植系统案例
        2.7.3 循环系统案例
        2.7.4 案例总结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山东建筑大学“城市代谢实验室”实践
    3.1 项目简介
        3.1.1 基地概况
        3.1.2 项目目标
    3.2 项目图纸
    3.3 建造过程
        3.3.1 空间系统
        3.3.2 种植系统
        3.3.3 循环系统
    3.4 建成效果展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山东建筑大学“城市代谢实验室”循环性研究
    4.1 养分量化计算
        4.1.1 养分生产
        4.1.2 养分消耗
    4.2 水分量化计算
    4.3 能量量化计算
        4.3.1 能量生产
        4.3.2 能量消耗
    4.4 数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3)呼和浩特市藏传佛教寺庙园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藏传佛教的研究
        1.2.2 寺庙园林的研究
        1.2.3 呼和浩特藏传佛教寺庙园林的研究
        1.2.4 空间句法与寺庙园林的研究
    1.3 研究区概况
    1.4 研究目的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查阅
        1.6.2 实地调研
        1.6.3 视线分析
        1.6.4 空间句法分析
        1.6.5 分析归纳
    1.7 技术路线
2 呼和浩特市藏传佛教寺庙的发展历程
    2.1 呼和浩特市藏传佛教寺庙的历史沿革
    2.2 藏传佛教与蒙古地区文化的融合
    2.3 呼和浩特市寺庙状况
        2.3.1 明清时期的呼和浩特市寺庙状况
        2.3.2 呼和浩特市的现存寺庙状况
    2.4 研究区寺庙情况介绍
        2.4.1 大召寺情况介绍
        2.4.2 席力图召情况介绍
        2.4.3 五塔寺情况介绍
        2.4.4 长寿寺情况介绍
3 呼和浩特市寺庙相地选址特征分析
    3.1 选址类型
    3.2 选址特征分析
        3.2.1 平原型寺庙
        3.2.2 山地型寺庙
    3.3 寺庙选址与自然山水的关系
    3.4 寺庙选址与城市的关系
4 寺庙园林空间布局及视线分析
    4.1 平面布局分析
        4.1.1 大召寺平面布局分析
        4.1.2 席力图召平面布局分析
        4.1.3 五塔寺平面布局分析
        4.1.4 长寿寺平面布局分析
    4.2 空间序列分析
    4.3 空间布局特点分析
        4.3.1 因地制宜
        4.3.2 轴对称布局
    4.4 主轴线视线分析
        4.4.1 大召寺主轴线视线分析
        4.4.2 席力图召主轴线视线分析
        4.4.3 五塔寺主轴线视线分析
        4.4.4 长寿寺主轴线视线分析
5 寺庙属性与空间VGA对比分析
    5.1 寺庙空间VGA分析
        5.1.1 大召寺VGA分析
        5.1.2 席力图召VGA分析
        5.1.3 五塔寺VGA分析
        5.1.4 长寿寺VGA分析
    5.2 寺院VGA参数对比分析
    5.3 寺庙属性与VGA参数的关系
6 寺庙园林的其他景观构成要素及意境的营造
    6.1 寺庙园林的其他景观构成要素
        6.1.1 寺庙的园林植物分析
        6.1.2 寺庙的园林建筑分析
    6.2 寺庙园林意境的营造
        6.2.1 突出寺庙建筑的主体形象
        6.2.2 随轴线布局点缀空间
        6.2.3 宗教小品烘托意境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基于粉煤灰的新型基质的机械组成调控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基质的功能与基质粒级调控研究进展
    1.2 粉煤灰在农业中的应用现状
    1.3 通过粉煤灰进行粒级调控解决基质实例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颗粒粒级对粉煤灰理化性质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粉煤灰粒级调控基质对屋顶绿化植物生长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粉煤灰粒级调控基质对模拟屋顶景观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粉煤灰粒级调控基质对微型薯脱毒苗繁育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粉煤灰粒级调控基质对微型薯原原种繁育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基质潜在影响及成本分析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4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中国社区农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源起:高速城镇化引发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
        1.1.2 契机:社区农园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1.1.3 困境:社区农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1.1.4 小结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社区
        1.3.2 社区农园
        1.3.3 社区农园与份地农园
        1.3.4 社区农园与社区农业
    1.4 研究问题、内容和框架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2章 社区农园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综述
    2.1 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理论回顾
        2.1.1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蕴含农业生产的城市规划构想
        2.1.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重建社区农业的思想
        2.1.3 二十一世纪初期:与农业共生的城市规划理论
        2.1.4 当代农业与社区关系的理论研究
    2.2 社区农园相关实践探索脉络分析
        2.2.1 社区农园的实践渊源
        2.2.2 英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2.3 美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2.4 中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3 关于社区农园政策环境的分析
        2.3.1 国外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2.3.2 国内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2.4 关于社区农园设计模式的研究
        2.4.1 社区农园的区位特征
        2.4.2 社区农园的空间设计特征
        2.4.3 社区农园的种植模式
    2.5 关于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的研究
        2.5.1 社区农园的参与动机
        2.5.2 社区农园的组织模式
        2.5.3 社区农园的管理模式
        2.5.4 社区农园的运营模式
    2.6 关于社区农园效益的研究
        2.6.1 社区农园的经济效益
        2.6.2 社区农园的社会效益
        2.6.3 社区农园的生态效益
        2.6.4 社区农园的健康效益
    2.7 关于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研究
        2.7.1 社会资本与促进社区农园成员间社会融合
        2.7.2 社会资本与提高社区农园成员的资源调动能力
        2.7.3 社会资本与增强社区农园成员的政治权利
    2.8 社区农园研究现状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社区农园现状调查分析
    3.1 基于GIS的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研究
        3.1.1 GIS分析思路和方法概述
        3.1.2 中国社区农园整体空间分布特征
        3.1.3 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关系
    3.2 基于调研的中国社区农园专项特征解析
        3.2.1 调研目的、方法和内容概述
        3.2.2 问卷结果统计与案例概况
        3.2.3 社区农园设计模式分析
        3.2.4 社区农园参与机制分析
        3.2.5 社区农园效益分析
        3.2.6 社区农园问题诊断
        3.2.7 问题的解决思路:明确社区农园社会价值,构建社区农园的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指导农园建设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4.1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关联性
        4.1.1 社会资本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4.1.2 社区农园语境下社会资本的定义和分类
        4.1.3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理论对接
    4.2 社会资本视角下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解析
        4.2.1 社会资本在社区农园中的培育
        4.2.2 社区农园社会资本的功能
        4.2.3 理论框架——社区农园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机制分析
    4.3 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分析
        4.3.1 已有关于社区农园社会资本及其影响要素的研究
        4.3.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4.3.3 研究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研究
    5.1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案例分析
        5.1.1 北京育园
        5.1.2 上海创智农园
        5.1.3 深圳馨月园
        5.1.4 上海梅园
    5.2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选址策略
        5.2.1 优先利用街道或社区中心闲置地
        5.2.2 开放社区公共服务单位附属场地
        5.2.3 融入社区公园
        5.2.4 活化社区消极空间
    5.3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空间设计策略
        5.3.1 建立开放性社区农园,实现人人共享目标
        5.3.2 “因地制宜”地构建公共交往空间
        5.3.3 营造规整有序的种植形式
        5.3.4 配置适当比例的观赏性景观
        5.3.5 增设必要的基础设施,采用复合式设计
        5.3.6 构建服务于不同群体的种植园区
        5.3.7 不同空间载体下社区农园设计手法分析
    5.4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实践应用
        5.4.1 点——天津万盈家园社区食物花园项目
        5.4.2 线——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生产性步道设计方案
        5.4.3 面——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有农化设计方案
        5.4.4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研究
    6.1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
        6.1.1 分阶段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方式解析
        6.1.2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中参与主体的权责分析
        6.1.3 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途径
    6.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
        6.2.1 设立社区农园行政管理部门和社区农园协会,完善监管结构
        6.2.2 设置有效公开的管理制度和规则
        6.2.3 分类型社区农园管理建议
        6.2.4 设置完善的监督机制
    6.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拓展农园社会资本宽度
        6.3.1 开展文化类活动
        6.3.2 开展自然教育类活动
        6.3.3 开展商业类活动
        6.3.4 开展综合类活动
    6.4 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分析
        6.4.1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6.4.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的有效性分析
        6.4.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的有效性分析——以商业类活动对社会网络形成的影响为例
    6.5 政策建议:建立支持社区农园的政策体系,保障社会资本培育
        6.5.1 国家层面
        6.5.2 地方层面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拓展——绿色生产性社区视角下的社区农园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附录 G
附录 H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哈尔滨市香坊区老旧社区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老旧社区环境问题
        1.1.2 食物相关问题
        1.1.3 社区农业种植的兴起
        1.1.4 “田园情结”心理需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辨析与界定
        1.3.1 社区
        1.3.2 老旧社区
        1.3.3 社区更新
        1.3.4 社区农业
        1.3.5 城市农业
        1.3.6 农业城市主义
    1.4 国内外有关农业城市主义的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国内外有关社区更新的研究进展
        1.5.1 国外研究进展
        1.5.2 国内研究进展
    1.6 国内外有关社区尺度的城市农业研究进展
        1.6.1 国外研究进展
        1.6.2 国内研究进展
    1.7 研究内容与方法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方法
    1.8 研究技术框架与创新点
        1.8.1 研究技术框架
        1.8.2 研究创新点
    1.9 本章小结
2 国内外社区尺度的城市农业实践案例
    2.1 国外实践案例
        2.1.1 西雅图P-patch社区农园
        2.1.2 荷兰奥古斯都别墅的厨房菜园
        2.1.3 芝加哥盖瑞康莫尔青少年中心的屋顶农园
        2.1.4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可食街道”
    2.2 国内实践案例
        2.2.1 上海创智农园
        2.2.2 上海百草园
        2.2.3 上海“天空菜园”
        2.2.4 北京褐石公寓阳台花园
    2.3 国内外案例总结
    2.4 本章小结
3 哈尔滨市香坊区老旧社区现状调研分析
    3.1 调研相关内容
        3.1.1 研究地概况
        3.1.2 调研时间与方法
        3.1.3 调研对象与地点
        3.1.4 调研具体内容
    3.2 老旧社区现状实地调研结果分析
        3.2.1 物质空间环境现状分析
        3.2.2 农业种植现状分析
        3.2.3 社区管理现状分析
        3.2.4 实地调研分析总结
    3.3 关于将城市农业引入老旧社区的问卷设计及调查结果分析
        3.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3.3.2 受访者基本情况分析
        3.3.3 居民对社区环境现状满意度分析
        3.3.4 居民对老旧社区引入城市农业的态度及偏好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老旧社区更新引入城市农业的可行性分析
    4.1 我国相关政策法规支持
        4.1.1 国家性政策法规
        4.1.2 其他相关政策法规
    4.2 符合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趋势
        4.2.1 城市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4.2.2 城市社区更新与可持续发展
    4.3 老旧社区价值多样性体现
        4.3.1 历史价值
        4.3.2 文化价值
        4.3.3 艺术价值
        4.3.4 经济价值
    4.4 城市农业功能效益显着
        4.4.1 生产功能和经济效益
        4.4.2 景观功能和生态效益
        4.4.3 生活功能和社会效益
    4.5 老旧社区发展城市农业的可行性总结
        4.5.1 老旧社区具备农业生产所需资源
        4.5.2 老旧社区具备农业生产的特殊优势
        4.5.3 老旧社区具备农业活动的实践基础
        4.5.4 老旧社区发展城市农业的劣势与风险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老旧社区更新策略构建
    5.1 农业城市主义相关理论应用解析
        5.1.1 连贯式生产性城市景观理论
        5.1.2 农业城市主义理论
        5.1.3 食物都市主义理论
        5.1.4 食物敏感型规划与城市设计理论
    5.2 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老旧社区更新框架制定
        5.2.1 更新原则
        5.2.2 更新方法
        5.2.3 更新框架
    5.3 规划层面:系统空间融合——社区-农业空间系统构建的更新策略
        5.3.1 农业生产系统空间构建
        5.3.2 加工-运输-分配-消费空间构建
        5.3.3 废弃物处理与回收空间构建
    5.4 设计层面:单元空间融合——社区-农业环境提升的更新策略
        5.4.1 农业生产空间更新
        5.4.2 加工-运输-分配-消费空间更新
        5.4.3 废弃物处理与回收空间更新
    5.5 技术层面:循环技术融合——社区农业实施技术保障的更新策略
        5.5.1 水分循环技术
        5.5.2 养分循环技术
    5.6 管理层面:多方机制融合——社区农业管理运行保障的更新策略
        5.6.1 政府层面
        5.6.2 企业层面
        5.6.3 社区层面
        5.6.4 居民层面
    5.7 本章小结
6 更新策略应用研究——以锅炉厂片区为例的哈尔滨市老旧社区更新规划设计
    6.1 基地概况
        6.1.1 基地位置及条件
        6.1.2 基地历史沿革及现状
        6.1.3 更新目标
    6.2 规划层面:社区系统空间的更新规划
        6.2.1 生产空间规划
        6.2.2 加工-运输-分配-消费空间规划
        6.2.3 废弃物处理与回收空间规划
    6.3 设计层面:社区环境提升的更新设计
        6.3.1 农业生产空间更新设计
        6.3.2 加工-运输-分配-消费空间更新设计
        6.3.3 废弃物处理与回收空间更新设计
    6.4 技术层面:社区物质循环系统更新构想
        6.4.1 水分循环技术实施
        6.4.2 养分循环技术实施
    6.5 管理层面:多方机制参与的实施建议
        6.5.1 政府层面建议
        6.5.2 企业层面建议
        6.5.3 社区层面建议
        6.5.4 居民层面建议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高密度老旧社区立体农园的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究以广州竹丝岗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地矛盾突出,发展高密度化
        1.1.2 老旧社区社会与环境问题突出
        1.1.3 耕地面积减少,食物供应紧缺
    1.2 相关概念和研究对象
        1.2.1 相关基础概念
        1.2.2 社区立体农园的界定与辨析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关于城市老旧社区绿色微更新的研究
        1.3.2 关于社区农业与规划设计策略的研究
        1.3.3 关于高密度老旧社区的节地型农业策略的研究
        1.3.4 研究简述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目的
        1.4.2 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1 研究框架
        1.5.2 论文内容
    1.6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老旧社区立体农园相关研究
    2.1 老旧社区立体农园的类型
        2.1.1 结合建筑空间的立体农园
        2.1.2 结合水平地面的立体农园
        2.1.3 各类社区立体农园的对比研究
    2.2 社区立体农园的种植技术
        2.2.1 土壤栽培
        2.2.2 无土栽培
    2.3 社区立体农园的特征
        2.3.1 公众参与性与复杂性
        2.3.2 立体性与系统性
        2.3.3 生产性与高效性
        2.3.4 灵活性与创新性
    2.4 社区立体农园的功能
        2.4.1 生活功能
        2.4.2 生态功能
        2.4.3 生产功能
        2.4.4 小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竹丝岗社区种植实践探索
    3.1 实践概况
        3.1.1 实践背景
        3.1.2 社区概况
        3.1.3 实践目标与方法
    3.2 过程与内容
        3.2.1 实践的五个阶段
        3.2.2 社区种植空间调查与分析
        3.2.3 公共与私人种植空间的实践
    3.3 组织与协作机制
        3.3.1 平台构建
        3.3.2 组织构成与协作路径
    3.4 实践的效应与问题
        3.4.1 实践的效应
        3.4.2 实践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老旧社区立体农园的规划设计策略
    4.1 提出规划设计策略的原则和目标
        4.1.1 目标
        4.1.2 原则
    4.2 规划设计策略的概述
    4.3 物质空间是基础框架
        4.3.1 农业都市理论下的立体农园物质空间策略
        4.3.2 社区存量种植空间的清查评估梳理
        4.3.3 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推进立体农园规划设计
    4.4 多元共治与公众参与是核心途径
    4.5 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是持续动力
    4.6 专业技术是重要支撑
    4.7 阶段推行是必要过程
        4.7.1 初期——试点探索,意识培养
        4.7.2 中期——局部推广,格局搭建
        4.7.3 长期——全面完善,体系成熟
    4.8 政策法规是有力保障
        4.8.1 设立专门的社区农业管理部门
        4.8.2 明确城市农业用地规划政策及权属关系
        4.8.4 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
    4.9 本章总结
第五章 竹丝岗社区立体农园规划设计研究
    5.1 社区立体农园空间布局与设计
        5.1.1 规划布局
        5.1.2 公共型农园规划设计
        5.1.3 家庭型农园规划设计
        5.1.4 赋值评估
    5.2 社区立体农园的相关技术
        5.2.1 种植技术
        5.2.2 植物选择
        5.2.3 物质循环技术
    5.3 社区立体农园的运行机制
        5.3.1 参与管理模式
        5.3.2 运营模式
        5.3.3 机制作用成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8)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设计研究 ——以津淄东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规模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与危机
        1.1.2 存量规划视角下的城市老旧住区更新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界定
        1.3.1 天津市中心城区
        1.3.2 老旧住区
        1.3.3 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生产性城市
        1.4.2 住区更新
        1.4.3 绿色住区评估体系与发展导向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6 研究方法
第2章 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绿色生产条件分析
    2.1 天津中心城区老旧住区更新背景
        2.1.1 天津中心城区老旧住区建设背景
        2.1.2 天津中心城区老旧住区规划设计特征
        2.1.3 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存量更新目标
    2.2 天津市中心城区绿色生产自然资源条件
        2.2.1 太阳辐射条件与光伏、农业生产
        2.2.2 风速与风力发电
        2.2.3 地质条件与浅层地热能资源
        2.2.4 水资源量与雨水收集利用
    2.3 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绿色生产空间条件
        2.3.1 典型住区选取与空间特征分析
        2.3.2 典型住区空间绿色生产条件
        2.3.3 典型住区基础设施配置与需求
    2.4 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运营管理参与条件
        2.4.1 空间设施管理权属
        2.4.2 社区参与基础
        2.4.3 居民生产活动参与意愿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策略研究
    3.1 更新目标与原则
        3.1.1 更新目标
        3.1.2 更新原则
    3.2 住区外部空间的绿色生产整合策略
        3.2.1 绿化景观空间与生产功能整合
        3.2.2 道路交通空间与生产功能整合
        3.2.3 与生产功能相关的设施配置
    3.3 建筑单体的绿色生产整合策略
        3.3.1 屋顶空间的生产功能整合
        3.3.2 建筑立面的生产功能整合
        3.3.3 室内空间与农业生产整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津淄东里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设计
    4.1 典型住区选取
        4.1.1 建设背景具有典型性
        4.1.2 区位具有典型性
        4.1.3 规划设计具有典型性
    4.2 津淄东里现状与生产潜力分析
        4.2.1 空间现状与生产潜力分析
        4.2.2 居民生活空间需求
        4.2.3 物质能源供需现状
        4.2.4 气候模拟与生产潜力分析
    4.3 津淄东里绿色生产性更新设计
        4.3.1 住区外部空间更新设计
        4.3.2 住宅单体更新设计
        4.3.3 居民共建的单元景观构筑物设计
        4.3.4 住区生产运营方式
    4.4 更新方案绿色生产潜力计算
        4.4.1 农业生产
        4.4.2 能源生产
        4.4.3 雨水中水与有机垃圾再利用
        4.4.4 更新前后物质能源供需对比
    4.5 更新方案绿色住区指标提升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典型住区调研表
附录 B 典型住区居民生活习惯及生产性活动参与偏好调查问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制糖工业遗产保护研究与策略 ——珠三角制糖工业遗产区域化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珠三角制糖工业的困境
        1.1.2 废弃制糖工厂对城镇空间发展的双重性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机制糖厂的相关研究
        1.2.2 工业遗产的相关研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3.3 论文框架图
第2章 珠三角地区制糖工业遗产历史与现状
    2.1 甘蔗制糖在珠三角地区的发展
        2.1.1 珠三角地区的传统制糖方法
        2.1.2 珠三角地区近代制糖业兴起
        2.1.3 新中国成立以来珠三角制糖业的兴衰
    2.2 珠三角地区制糖工业遗产的现状与调研
        2.2.1 “民国六大糖厂”的历史和现状简述
        2.2.2 珠海五大糖厂的历史和现状简述
        2.2.3 其他大型糖厂的历史和现状简述
    2.3 珠三角地区制糖工厂的特征
        2.3.1 机制糖厂的一般特征
        2.3.2 珠三角制糖工厂的特殊性
    2.4 珠三角地区制糖工业遗产再分析
        2.4.1 保存现状的再分析
        2.4.2 糖厂空间的再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制糖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案例分析
    3.1 制糖工业遗产保护案例
        3.1.1 阿丽拉阳朔糖舍酒店
        3.1.2 印尼De Tjolomadoe制糖厂
        3.1.3 美国Domino制糖厂
        3.1.4 广州番禺紫坭糖厂改造
    3.2 上述案例的再分析
        3.2.1 糖厂规模对工业遗产保护方案的影响
        3.2.2 周边环境发展对工业遗产保护方案的影响
        3.2.3 开发模式对工业遗产保护方案的影响
    3.3 对上述案例的反思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业遗产保护案例的再借鉴
    4.1 鲁尔区的发展简述和相关研究
    4.2 鲁尔区的整体规划和部分项目细节
        4.2.1 鲁尔区的空间框架和珠三角地区的相似性
        4.2.2 鲁尔区改造的规划模式
        4.2.3 埃姆舍河公园区域式景观框架
        4.2.4 埃姆舍河公园部分景观节点
        4.2.5 埃姆舍河公园部分桥梁、构筑物和雕塑
    4.3 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的建筑方法
        4.3.1 旧工业建筑的保留和变更
        4.3.2 设备留存对工业遗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珠三角制糖工业遗产保护的契合点与措施
    5.1 珠三角制糖工业遗产保护的限制因素
        5.1.1 宏观层面的限制因素
        5.1.2 中观层面的限制因素
        5.1.3 微观层面的限制因素
    5.2 珠三角制糖工业遗产保护的契合点
        5.2.1 契合珠三角地区同城化概念
        5.2.2 契合区域独特性的维持
        5.2.3 契合对境外项目的考察学习
        5.2.4 契合多样化的城镇空间发展需求
    5.3 珠三角制糖工业遗产保护策略的具体化
        5.3.1 推动珠三角地区制糖工业遗产保护官方机构建立
        5.3.2 制糖工业遗产景观化和社区化
        5.3.3 建筑层面上的应对措施
        5.3.4 推进制糖工业遗产“联盟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10)城市既有社区农业环境评估与生产性潜力测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耕地减少、能源环境问题突出
        1.1.2 城市农业场地潜力巨大且利用率低
        1.1.3 社区自发农业未纳入统一管理
    1.2 国内外社区农业潜力评估相关研究现状
        1.2.1 社会认知及行为意愿研究
        1.2.2 精确农业品种推荐研究
        1.2.3 城市农业空间潜力清查研究
        1.2.4 潜在效益评估研究
        1.2.5 相关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意义
        1.3.1 实践意义
        1.3.2 学科意义
    1.4 研究对象及问题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问题
    1.5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社会调研法
        1.6.3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1.6.4 跨学科研究
    1.7 研究创新点
    1.8 小结
第2章 生产性社区农业概述
    2.1 都市农业与生产性城市
    2.2 社区农业与生产性社区
    2.3 社区农业的分类
        2.3.1 按照归属关系分类
        2.3.2 按照种植地点分类
        2.3.3 按照种植形式分类
    2.4 社区农业的发展现状
        2.4.1 国外发展现状
        2.4.2 国内发展现状
    2.5 社区农业技术与资源技术
        2.5.1 农业技术
        2.5.2 资源技术
    2.6 国内现有社区农业的行为实例
        2.6.1 居民自发型种植实例
        2.6.2 组织主导型实例
    2.7 国内社区农业发展中的优势与问题
        2.7.1 社区发展农业的优势
        2.7.2 社区发展农业的问题
    2.8 小结
第3章 城市社区农业环境评估与作物品种选择
    3.1 农业环境评估
        3.1.1 社会环境分析
        3.1.2 自然环境评估
    3.2 社区作物品种选择
        3.2.1 因人而异
        3.2.2 因地制宜
        3.2.3 农作物习性
        3.2.4 农作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3.3 小结
第4章 城市既有社区生产性潜力测算
    4.1 生产性空间潜力测算
        4.1.1 空间地理信息采集方法
        4.1.2 三维模型重建
        4.1.3 生产性潜力空间提取计算
        4.1.4 生产性空间潜力测算
    4.2 社区生产性规划潜在效益计算
        4.2.1 经济效益潜力
        4.2.2 生态效益潜力
        4.2.3 社会效益潜力
    4.3 小结
第5章 既有社区实例推演
    5.1 案例选址
    5.2 社区三维模型重建
    5.3 农业适应性环境评估
        5.3.1 宏观气候分析
        5.3.2 微观自然环境评估
    5.4 生产性空间潜力评估
        5.4.1 点云分割提取
        5.4.2 生产性空间潜力测算
    5.5 种植品种选择
    5.6 生产性规划效益潜力测算
        5.6.1 经济效益潜力
        5.6.2 生态效益潜力
        5.6.3 社会就业岗位潜力
    5.7 社区农作物管理APP设计
        5.7.1 功能框架图
        5.7.2 原型设计图
    5.8 小结
第6章 总结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社区居民农业认知与种植意愿调查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扩大屋顶种植面积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居民需求的美岱桥村传统农宅优化设计研究[D]. 王笑颜.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
  • [2]基于物质循环理念的城市屋顶温室研究 ——以山东建筑大学“城市代谢实验室”为例[D]. 赵雅宁.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3]呼和浩特市藏传佛教寺庙园林研究[D]. 白孟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4]基于粉煤灰的新型基质的机械组成调控与应用[D]. 丁俊.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5]中国社区农园研究[D]. 丁潇颖. 天津大学, 2020(01)
  • [6]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哈尔滨市香坊区老旧社区更新研究[D]. 岳璐.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7]高密度老旧社区立体农园的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究以广州竹丝岗社区为例[D]. 李佳岭.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设计研究 ——以津淄东里为例[D]. 于家宁. 天津大学, 2019
  • [9]制糖工业遗产保护研究与策略 ——珠三角制糖工业遗产区域化保护[D]. 潘昶安. 深圳大学, 2019(01)
  • [10]城市既有社区农业环境评估与生产性潜力测算研究[D]. 张百慧. 天津大学, 2019(06)

标签:;  ;  ;  

扩大屋顶种植面积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