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养殖场建设

林蛙养殖场建设

一、林蛙养殖场的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田梓琪[1](2020)在《中国林蛙驯养调查及哈蟆油与蟾蜍油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林蛙主产区的人工驯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制定动物药材哈蟆油的生产及产地加工技术规程草案。通过对林蛙和蟾蜍的输卵管进行性状特征、显微结构、理化性质、化学成分、药效作用方面的对比,分析两者的异同点,对蟾蜍油的毒性成分及急性毒性进行研究,以期为蟾蜍油资源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考察对象与材料辽宁、吉林两省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国林蛙驯养企业;不同产地的哈蟆油样品2批,蟾蜍油样品9批。方法:1中国林蛙人工驯养情况调查实地考察重点对林蛙的生态环境与人工驯养中的孵化、繁育、放养、越冬,以及哈蟆油药材的生产及产地加工等各阶段进行实地调查。主要关注人工驯养中的产卵期繁育技术、蝌蚪期幼体食物饲养、病虫害防治、夏季幼蛙放养、越冬期,以及哈蟆油生产与产地加工技术等内容。2哈蟆油与蟾蜍油对比研究2.1药材对比研究观察哈蟆油和蟾蜍油完整干燥样品,观察二者性状特征;采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哈蟆油和蟾蜍油的腺体细胞显微结构,比较细胞形态上的异同;按《中国药典》四部中膨胀度测定法(通则2101)测定二者膨胀度。2.2化学成分对比研究采用分光光度法,对二者的水溶性蛋白质和总磷脂含量进行对比研究;采用HPLC法对二者的1-MH、氨基酸类成分、核苷类成分、磷脂类成分、胆固醇类成分、雌二醇类成分含量进行对比研究。2.3药效作用对比研究采用小鼠游泳实验模型进行抗疲劳药效作用对比,采用小鼠缺氧实验模型进行耐缺氧药效作用对比,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2.4蟾蜍油毒性成分测定及急性毒性实验2.4.1蟾蜍油中华蟾酥毒基含量测定以华蟾酥毒基为对照品,采用HPLC法,测定蟾蜍油中华蟾酥毒基成分的含量2.4.2蟾蜍油样品进行急性毒性实验参照《GB 15193.3-2003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1中国林蛙人工驯养情况调查林蛙养殖目前处于半人工驯养状态。孵化与繁育技术日益完善,病虫害的防治手段既有有效的预防措施也有针对性的治疗手段,放养期在深林中处于天然放养状态,越冬主要依靠自然环境条件和哈蟆池,技术较为完善。哈蟆油药材目前采用的方法有晾晒剥取、冷冻剥取、新鲜剥取。2哈蟆油与蟾蜍油对比研究2.1药材对比哈蟆油和蟾蜍油干燥样品在外观上具有明显差异,哈蟆油呈块状有特异性窝沟,蟾蜍油呈鸡肠状弯曲多层重叠,二者气味都微腥,但哈蟆油气腥,味微甘,蟾蜍油则有腥臭味;哈蟆油和蟾蜍油腺体细胞显微结构相近,但哈蟆油细胞细胞核和细纹相对较多;蟾蜍油膨胀度平均值为48.1,哈蟆油膨胀度平均值为68.4,蟾蜍油均低于哈蟆油。2.2化学成分对比2.2.1哈蟆油和蟾蜍油的差异性成分是水溶性蛋白质与雌二醇。2.2.2哈蟆油和蟾蜍油的相似性成分是:1-MH、氨基酸、核苷类、磷脂类成分及胆固醇。2.3药效作用对比研究哈蟆油可延长小鼠游泳时间,蟾蜍油组与空白组无统计学差异,但有增加小鼠运动时间的趋势。哈蟆油可延长小鼠耐缺氧时间,蟾蜍油组与空白组无统计学差异,但可明显延迟小鼠出现呼吸急促的现象。2.4蟾蜍油毒性成分测定及急性毒性实验2.4.1蟾蜍油中华蟾酥毒基含量测定在《中国药典》的实验条件下,未检出华蟾酥毒基。2.4.2蟾蜍油样品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经过连续14日观察。雌雄小鼠活动正常,睡眠正常,进食进水情况正常,未见不良反应。结论:1综合调查显示,哈蟆油药材其生产及产地加工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为了促进行业发展,制定了《动物药材生产及产地加工技术规程哈蟆油》标准草案。2蟾蜍油与哈蟆油的共性及差异:2.1蟾蜍油与哈蟆油的相似:蟾蜍油的腺体细胞结构与哈蟆油相似,化学成分上磷脂类、核苷类、胆固醇、1-MH、氨基酸含量并无明显差异,蟾蜍油中氨基酸含量更具有营养价值。2.2蟾蜍油与哈蟆油的差异:化学成分中水溶性蛋白质和雌二醇含量具有明显差异。在抗疲劳和抗应激药效作用上,蟾蜍油虽无显着效果但有呈现效果的趋势。3蟾蜍油中未检测出毒性成分华蟾酥毒基,且急性毒性未见不良反应,故蟾蜍油口服具有一定程度的安全性。

杨善为[2](2019)在《寒露林蛙人工养殖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寒露林蛙Rana hanluica属新发现种,在湖南省内和南方多省有分布,目前关于寒露林蛙的研究报道很少。由于其肉质鲜美,被人为乱捕滥杀情况严重,导致其野生种群数量日益减少。目前有部分山区农户尝试人工养殖,由于对其生物学特性了解不够,人工养殖技术欠缺,还未形成经济效益。2017年10月~2018年10月,通过雪峰山养殖实验基地寒露林蛙人工养殖试验的观察和研究,对寒露林蛙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介绍了人工养殖技术流程,以期能够进一步了解寒露林蛙的生物学特性,规范和引导寒露林蛙人工养殖,为保护利用物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对养殖场建设方案提出了具体设计和要求。3个养殖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养殖场最适宜海拔区间为500~800 m,养殖场周边要有良好森林植被环境;采用了符合养殖实际的产卵、孵化、蝌蚪养殖三池合一的场地建造模式,并在养殖场内外层圈围防止敌害入侵和逃逸,养殖池内采用营造植被的养殖环境设计。2.介绍了人工养殖的技术路线和流程。系统阐明了蝌蚪养殖密度、饵料选择、投放时间和方式、水温控制及蝌蚪期疾病防控和日常管理等技术。越冬前蝌蚪投喂植物性饵料,越冬后投喂以动物性饵料为主,以青蛙全价饲料培养适口性。低温减少饵料投放量,通过控制蝌蚪饲养池水深来调节水温安全过冬,冰冻时注意破冰防止缺氧。3.对变态初期幼蛙、商品蛙养殖和食物驯化方式进行了阐述。通过铺设稻草或枝叶辅助变态幼蛙上岸,使用2龄黄粉虫作为幼蛙开口饵料,采用黄粉虫、青蛙全价饲料和黑光灯诱虫相结合的方式对幼蛙饲养。成蛙冬眠时藏匿于养殖池的枯枝落叶下或疏松泥土表层,通过增加枯草和树叶的厚度保证成蛙安全越冬。对幼蛙养殖出现死亡的问题展开了探讨和原因分析。4.初步研究了生长发育的规律。人工养殖寒露林蛙体重呈现出“慢-快-慢”的生长特点,7~9月体重快速增长,绝对生长率和相对生长率高峰分别出现在8月底和9月上旬。腿长、体长与体重的变化趋势一致,一龄寒露林蛙平均体重达16.72±3.87g;但体重、体型大小差异大,后期研究重点将尝试分级饲养和饵料驯化等技术。人工养殖寒露林蛙体重与头宽、胫长、腿长、体长之间相关性显着。5.对比分析了人工和自然寒露林蛙种群的肥满度。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无论是肥满度还是重长比,人工养殖的一龄寒露林蛙大于同龄的野生寒露林蛙,与野生二龄及以上寒露林蛙个体无显着差异。表明人工养殖种群个体性状指标优于自然种群,人工养殖能够实现养殖经济效益的提高。6.运用了循环农业的发展理念,从蔬菜或水果品种的选择、复合种养型养殖场建造、饵料供应等技术要点方面为寒露林蛙与蔬菜或水果复合种养模式进行了技术探索,为不同的寒露林蛙人工养殖模式提供了借鉴。

杨晓晖[3](2017)在《通辽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石油农业是以石油衍生品为基础的农业。它的投入高、产出也高因此具有经济效益好的特点,同时又省时省力。因此在20世纪50年以来,石油农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使世界农业的格局焕然一新;但几十年过去了,由于大量使用石油衍生品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开始无法回避,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地的日益贫瘠,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了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自然资源的匮乏、食品安全等等一系列问题。石油农业所带来的弊端与人们对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安全农产品的期待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生态农业是继石油农业之后又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它与石油农业截然不同,它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将农业与林、牧、副、渔等结合起来,将传统农业中宝贵的经验与高科技成果有机的结合,注重农业生产与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协调,形成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不但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它较好的解决了目前石油农业多带来的弊端,必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本文以通辽地区为研究对象,从通辽市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论证,并用实际案例证明了传统石油农业在当地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严重弊端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对生态学和生态农业等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并结合通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创新出了一套新型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该模式将温室大棚加地下埋灌技术的农作物种植与林蛙养殖相结合,构成了一套生态农业模式,地下埋灌技术解决了当地水资源匮乏传统农业灌溉对水资源造成过度的浪费且加速了土地盐碱化的问题,温室大棚与地下埋灌相结合解决了滴灌系统在冬季使用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林蛙过冬的问题,林蛙为农作物提供一部分粪肥,农田中的昆虫为林蛙提供食物,如此构成了一套简洁的生态防治病虫害的生态系统。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生态农业的这种模式是一条能够解决目前通辽地区农业经济转型的道路,够为解决通辽地区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李晶峰,张辉,孙佳明,杜延佳,刘侗,张红印,李志成,张静[4](2017)在《我国药用动物资源近三年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认为我国动物资源丰富,但被应用为药用资源的动物却很少,故动物药资源具有极大的潜力。本文从我国药用动物资源研究进展及展望两方面进行论述。阐述了DNA条形码鉴定技术及动物药质量评价新技术在海洋生物、昆虫动物、两栖动物、脊椎动物等的养殖,肌肉类、骨类、贝壳类等动物药的应用,从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方面比较动物药及其替代品的差异,新型技术如冻干赋形、生物酶解及微囊等对动物药开发的促进。动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了野生动物资源的濒危,因此要加快人工繁殖,寻找可替代品,使动物类中药的利用和保护维持在一个良性的循环之中。

宋玉清,张艳梅,周静[5](2016)在《白山市林蛙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白山市地处长白山腹地,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83%,得天独厚的气候和资源条件,非常适宜林蛙养殖产业的发展。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林蛙系列保健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需求量也日趋增加。目前林蛙产业呈现出较好的经济效益,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致富优势产业。1白山市林蛙产业发展现状1.1自然资源状况白山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自然风景秀丽的长白

刘芳[6](2016)在《吉林珲春野生东北虎栖息地生境评价与潜在廊道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虎处于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对森林是否健康、生态系统是否良性循环有着很好的指示作用。野生东北虎是我国特有虎,属我国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也是当前世界上最濒危野生动物之一吉林省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唯——一个国家级的虎豹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野生虎活动最频繁、种群密度最高的地区,该区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波罗斯维克和巴斯维亚虎豹保护区接壤,其地理位置不仅成为了东北虎从俄罗斯、朝鲜向我国境内扩散的种源地,而且也成为了东北虎通往汪清自然保护区、老爷岭、黄泥河等内陆广袤森林的必经之道。因此,本研究以吉林省珲春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参加珲春地区野外东北虎巡护工作等实地调查,并结合3S技术以及生态位模型,借助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与技术手段,对珲春地区进行了相关研究,本研究可为东北虎栖息地的生境适宜性、栖息地保护、恢复和管理等提供参考。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在林业调查资料、遥感影像资料以及与东北虎出现点等相关资料的支撑下,利用3S技术、层次分析法以及GIS地图代数法对野生东北虎栖息地适宜状况进行评价研究。研究表明:层次分析法得到的权重中,人为干扰要素最大,权重值达0.493,植被要素次之;综合分析后得出东北虎生存的栖息地适宜分布区主要分布在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马滴达、杨泡营林站东南部,以及青龙台林场东部、北部,西北沟东南部地区,这些区域均与俄罗斯虎豹保护区相接壤,是东北虎可自由穿行的林区;在保护区外围区域的适宜分布区主要分布于珲春的河山林场,解放林场西部、大荒沟林场西北、西部林区以及三道沟、五道沟相交接的林区带,在春化西南部、敬信南部,西南部有少量分布,适宜分布区面积达到了157146.73hm2,占到研究区面积的31.25%;次适宜区分布于珲春大部分地区,且相对集中成片,面积达到了250752.28hm2,占到研究区面积的49.87%;不适宜区主要是城镇、建筑用地、农田大片区域,占研究面积的18.88%。2、利用生态位模型——MaxEnt(最大熵模型)结合3S技术对东北虎潜在栖息地分布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在珲春地区,东北虎潜在栖息地主要集中分布于珲春自然保护区东南部及南部范围内;在珲春西南部的密江境内、春化镇境内以及中部的哈达门乡境内均有潜在分布区,这些区域均属于自然保护区外围区域,且这些区域与栖息地适宜分布区地理位置几乎相同,同时对东北虎向我国境内广袤森林迁移起到了重要的廊道作用。3、通过景观生态学、景观连接度理论、最小耗费距离模型、GIS建模以及密度分析等方法和技术,预测东北虎从珲春东北虎国家自然保护区向我国境内的汪清、老爷岭、黄泥河等内陆广袤林区扩散和迁移时的最佳廊道路径的空间地理分布,预测结果显示廊道主要分布于珲春地区春化--青龙岗一带、大荒沟--解放林场一带以及西北沟--五道沟林场一带,通过路径的密度分析预测出廊道集中分布区域与东北虎活动较为频繁区域几乎相一致,说明在该区域内存在建立廊道的条件4、对珲春地区的现状调查了解到,林蛙养殖、林区放牧以及参地开垦种植已经对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虎的日常活动造成了干扰。从保护区内水网的分布现状与林蛙养殖场的地理分布两方面对林蛙养殖进行分析,通过采用缓冲区分析的方法向河流两侧进行500m缓冲,且假设该缓冲区内全部是人为活动地带,则统计出该区域面积占据了保护区的60%以上,加之林蛙场呈分散状分布于保护区内,则推断出林蛙养殖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东北虎的活动范围;同时蛙场的家犬捕猎野生动物现象较频繁,粗放散养的放牧方式对林下植被的破坏明显,植被结构发生改变,牲畜与野生食草性动物发生食物竞争,并对野生小动物的活动带来了干扰;参地的开垦改变了森林的结构形态,同时降低了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综上所述,提出几点保护建议:通过减少人类在林区的活动,实行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移民等措施,同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野生动物保护重要性,完善补偿机制,加强野生东北虎栖息地的巡护工作,及时清理栖息地范围内的猎套等,以此来加强野生东北虎栖息地的保护工作。

孟禹良[7](2016)在《林蛙养殖场中蟾蜍经济价值的开发探析》文中认为本研究成果利用林蛙养殖场进行蟾蜍混养,在几乎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直接增加效益20-40%,使整个林蛙养殖业大幅增收。多数养殖户没有把林蛙养殖的伴生品,即蟾蜍的经济价值开发出来,把本来是含金量很高的经济项目弃掉了。针对这一现象,本人通过一养殖基地,经过5年实践,各种实验测试,总结出了一套林蛙养殖场中林蛙与蟾蜍混养的经济模式。

刘树清,张秀云[8](2015)在《征收赔偿林蛙养殖场评估》文中研究说明从资产形成过程、评估目的、评估范围与对象、评估依据、评估方法、评估结果论述。

张明宏[9](2015)在《东北三省中国林蛙产业概况及效益、问题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林蛙及其产品为高蛋白低脂肪的野生食品,由于其野生资源已受到极大破坏,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一直供不应求。只有加强保护,积极开展人工养殖,拓宽饲养领域,才能满足人们对林蛙及其产品的需求,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该文阐述了东北三省中国林蛙养殖、产品开发利用概况、养殖的效益分析、存在问题以及发展对策。

佟庆,崔立勇,刘志田,王洪斌[10](2014)在《东北林蛙圈舍小气候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林蛙围栏圈舍和大棚圈舍小气候特征,笔者对2006—2012年佳木斯某养殖场林蛙圈舍小气候,天气和气候对圈舍小气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围栏圈舍有效积温、平均温度和最低和最高温度均低于大棚圈舍。大棚圈舍进食日数要多于围栏圈舍。大棚圈舍内土壤温度在5月、6月和9月高于围栏圈舍。降雨量和次数对林蛙圈舍的空气湿度有着显着影响。围栏圈舍空气湿度低于大棚圈舍。大棚圈舍和围栏圈舍的光照受到天气的影响。围栏圈舍的通风受到自然通风的影响,而大棚圈舍则可以调控圈舍的通风。

二、林蛙养殖场的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林蛙养殖场的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林蛙驯养调查及哈蟆油与蟾蜍油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国林蛙人工驯养调查
    第一章 调查报告
    第二章 存在问题与对策
第二部分 蟾蜍油与哈蟆油比较研究
    第三章 蟾蜍油与哈蟆油性状比较研究
        第一节 蟾蜍油与哈蟆油性状比较
        第二节 蟾蜍油与哈蟆油显微结构比较
        第三节 蟾蜍油与哈蟆油膨胀度比较
    第四章 蟾蜍油与哈蟆油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第一节 蟾蜍油与哈蟆油1-甲基海因含量比较
        第二节 蟾蜍油与哈蟆油水溶性蛋白质与氨基酸含量比较
        第三节 蟾蜍油与哈蟆油磷脂类含量比较
        第四节 蟾蜍油与哈蟆油核苷类成分含量比较
        第五节 蟾蜍油与哈蟆油胆固醇含量比较
        第六节 蟾蜍油与哈蟆油雌二醇含量比较
    第五章 蟾蜍油与哈蟆油药效作用比较研究
        第一节 蟾蜍油与哈蟆油抗疲劳药效作用比较
        第二节 蟾蜍油与哈蟆油耐缺氧药效作用比较
第三部分 蟾蜍油毒性成分分析与急性毒性实验
    第六章 蟾蜍油中华蟾酥毒基含量测定
    第七章 蟾蜍油急性毒性实验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动物药材生产及产地加工技术规程哈蟆油》
附图
综述 哈蟆油药材活性成分及林蛙有效部位开发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寒露林蛙人工养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寒露林蛙生物学特性
        1.1.1 寒露林蛙地理分布
        1.1.2 寒露林蛙形态特征
        1.1.3 寒露林蛙生活繁殖习性
        1.1.4 寒露林蛙生物学特性
    1.2 林蛙的价值
    1.3 国内外林蛙人工养殖研究现状
    1.4 寒露林蛙人工养殖研究现状及养殖前景
        1.4.1 人工养殖研究现状
        1.4.2 养殖前景
    1.5 研究背景和依据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寒露林蛙人工养殖场建设
    2.1 寒露林蛙人工养殖试验基地概况
    2.2 寒露林蛙人工养殖场建设
        2.2.1 场地选择
        2.2.2 养殖场建设
        2.2.3 养殖场内环境设置
        2.2.4 喂食台
        2.2.5 灯光诱虫设施
        2.2.6 降温喷水设施
        2.2.7 寒露林蛙人工养殖场平面示意图
    2.3 讨论
3 寒露林蛙人工养殖技术
    3.1 寒露林蛙蝌蚪的饲养
        3.1.1 试验技术路线
        3.1.2 分池饲养及放养密度
        3.1.3 蝌蚪的饵料选择及投放
        3.1.4 蝌蚪池的水质水温调控
        3.1.5 蝌蚪期行为观察
        3.1.6 日常饲养管理
        3.1.7 蝌蚪期疾病防控
        3.1.8 讨论
    3.2 幼蛙及成蛙养殖
        3.2.1 变态幼蛙管理
        3.2.2 幼蛙饲养
        3.2.3 幼蛙驯食
        3.2.4 日常管理
        3.2.5 疾病防控
        3.2.6 寒露林蛙幼蛙及成蛙行为观察
        3.2.7 成蛙越冬习性观察与管理
        3.2.8 讨论
4 生长发育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时间
        4.1.2 试验材料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寒露林蛙体重变化
        4.2.2 寒露林蛙体重分布
        4.2.3 寒露林蛙腿长、体长变化
        4.2.4 寒露林蛙头长、头宽、体宽变化
        4.2.5 寒露林蛙胫长、胫宽变化
        4.2.6 寒露林蛙生长率
        4.2.7 寒露林蛙体重与体尺关系
    4.3 讨论
5 人工养殖寒露林蛙与野生寒露林蛙的对比
    5.1 实验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6 寒露林蛙与蔬菜或水果复合种养技术探索
    6.1 复合种养技术要点
        6.1.1 蔬菜或水果品种的选择
        6.1.2 复合种养型养殖场建造
        6.1.3 寒露林蛙的饵料供应
    6.2 问题分析
        6.2.1 实现有机蔬菜或水果的可持续性发展
        6.2.2 提高了寒露林蛙养殖的效益
        6.2.3 运用了循环农业发展理念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寒露林蛙人工养殖照片集
致谢

(3)通辽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生态农业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生态农业概念界定及其内涵
        2.1.1 生态农业的概念
        2.1.2 生态农业的内涵
        2.1.3 生态农业的特征
        2.1.4 生态农业的要求
        2.1.5 生态农业产品的规定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的生态农业理论
        2.2.2 生态学原理
        2.2.3 生态经济学理论
第三章 通辽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及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3.1 通辽地区生态环境及农业现状
        3.1.1 通辽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地理条件
        3.1.2 通辽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自然条件及农业发展规模
    3.2 通辽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情况
    3.3 通辽地区现有的生态农业的发展情况
第四章 通辽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1.1 生态农业比重偏低,产品定位不准
        4.1.2 没有适合本地区的生态农业模式
        4.1.3 生态农业科技人才严重短缺
        4.1.4 水资源匮乏沙漠化严重土地盐碱化,不利于生态农业发展
        4.1.5 自然灾害多、抗灾能力弱
    4.2 问题出现的原因
        4.2.1 政府扶持、引导作用缺失
        4.2.2 农业从业者收入偏低、社会地位低下
        4.2.3 农业防灾机制不健全,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第五章 通辽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5.1 加大生态农业比重、提高农业竞争力
    5.2 改变传统灌溉模式,走水肥一体化之路
    5.3 结合本地区生物资源优势,研发推广适应本地区的生态农业模式
        5.3.1 思索适合通辽地区的生态农业模式
        5.3.2 大棚——作物——滴喷灌——林蛙生态农业模式
    5.4 加大政府政策及资金的扶持力度
    5.5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引进农业科技人才
    5.6 运用温室大棚集成地下埋灌技术,节水的同时改善土地质量,增强抗灾能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我国药用动物资源近三年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药用动物资源研究进展
    1.1 历代本草关于动物药的记载
    1.2 中国海洋中药材品种调查
    1.3 药用动物的养殖
        1.3.1 海生动物养殖
        1.3.1. 1 海参养殖
        1.3.1. 2 海马养殖
        1.3.2 昆虫动物养殖
        1.3.2. 1 斑蝥养殖
        1.3.2. 2 水蛭养殖
        1.3.3 两栖动物养殖
        1.3.4 脊椎动物养殖
        1.3.4. 1 蛤蚧养殖
        1.3.4. 2 穿山甲养殖
        1.3.4. 3 阿胶养殖
    1.4 动物药DNA条形码鉴定技术
        1.4.1 肌肉类中药材
        1.4.2 角骨类
        1.4.3 贝壳类
        1.4.4 其他类
    1.5 动物药质量评价新技术应用
        1.5.1 高效液相色谱法
        1.5.2 气相色谱法
        1.5.3 原子光谱法
        1.5.4 电泳技术
        1.5.5 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的动物药材质量评价模式
        1.5.6 氢核磁共振 (1H-NMR) 代谢组学技术
        1.5.7 动物药指纹图谱技术
    1.6 动物药代用品研究
        1.6.1 山羊角替代羚羊角
        1.6.2 猪蹄甲代替穿山甲
        1.6.2. 1 化学成分差异
        1.6.2. 2 药理作用差异
    1.7 新型技术对动物药开发的促进
        1.7.1 冻干赋形技术制备鲜鹿茸全成分口腔崩解片
        1.7.2 海参胶制备工艺研究
        1.7.3 生物酶解技术
        1.7.4 环糊精包合技术
2 我国药用动物资源研究展望
    2.1 海洋生物
    2.2 中药材鉴定的重要作用
    2.3 动物药质量控制
    2.4 动物药替代品的必要性

(5)白山市林蛙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白山市林蛙产业发展现状
    1.1 自然资源状况
    1.2 白山市林蛙产业发展情况
2 白山市林蛙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扶持政策的制定实施情况
    2.1 白山市林蛙产业发展规划
    2.2 主要林蛙基地建设项目
    2.3 规划的实施情况
3 林蛙养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资金投入不足,规范化程度不高。
    3.2 承包期限相对较短,影响投资者积极性。
    3.3 养蛙生产与现行林业政策的矛盾, 制约了产业发展。
    3.4 养殖技术水平低下,直接影响产业效益。
    3.5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
4 推进林蛙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工作建议
    4.1 加强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4.2 要科学合理规划,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4.3 要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提高科学养殖水平。
    4.4 要规范林蛙养殖行为,依法打击非法经营。
    4.5 认真落实相关政策,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4.6 积极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推进林蛙产业化经营。

(6)吉林珲春野生东北虎栖息地生境评价与潜在廊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东北虎种群演变及分布格局
        1.1.2. 我国东北虎所面临的问题
    1.2 文献综述
        1.2.1. 野生东北虎研究概况
        1.2.2. 野生东北虎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内容
    2.1 研究区总体概况
        2.1.1. 地理环境
        2.1.2. 自然条件
        2.1.3. 社会经济与交通概况
        2.1.4. 人虎冲突现状
    2.2 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2.3 研究内容
        2.3.1. 野生东北虎栖息地生境适宜性评价
        2.3.2. 野生东北虎潜在栖息地分布预测
        2.3.3. 野生东北虎潜在廊道预测
        2.3.4. 人为干扰对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2.4 研究方法
        2.4.1. 3S技术与方法
        2.4.2. 层次分析法与GIS地图代数理论
        2.4.3. 生态位模型——MaxEnt(最大熵原理)模型分析方法
        2.4.4. 累积耗费距离模型
    2.5 技术路线
3. 野生东北虎栖息地生境适宜性评价
    3.1. 栖息地生境适宜性概述
    3.2. 研究方法及过程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预处理
        3.2.3. 评价因子选择与单因子生境分析
        3.2.4. 野生东北虎栖息地生境适宜性GIS综合评价
    3.3. 结果评价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野生东北虎潜在栖息地分布预测
    4.1. 生态位模型概述
    4.2. 研究方法及过程
        4.2.1. 最大熵原理(MaxEnt)模型及检验
        4.2.2. 数据准备与模型应用
    4.3. 模型预测结果检验与分析
        4.3.1. MaxEnt预测结果检验与分析
        4.3.2. MaxEnt预测结果环境变量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野生东北虎潜在廊道预测
    5.1. 景观连接度(connectivity)的概述
    5.2. 累积耗费距离模型原理
    5.3. 潜在廊道预测与结果分析
        5.3.1. 数据准备
        5.3.2. 潜在廊道预测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人为干扰对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6.1 概述
    6.2. 林蛙养殖的影响分析
        6.2.1. 林蛙养殖现状
        6.2.2. 数据准备与处理过程
        6.2.3. 水系缓冲区处理与结果分析
    6.3. 放牧对保护区的影响
    6.4. 参地种植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林蛙养殖场中蟾蜍经济价值的开发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食性、可持续性及繁殖力对比
二、蟾蜍放养实验
三、蟾酥产量测定
四、林蛙养殖场如何养殖蟾蜍

(8)征收赔偿林蛙养殖场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资产形成过程
2评估目的
3评估范围与对象
4评估依据
5评估方法
    5.1基础设施损失价值:
    5.2林蛙损失价值:
    5.3经济林损失价值:
6评估结果

(9)东北三省中国林蛙产业概况及效益、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养殖概况
2 综合利用概况
    2.1 林蛙骨、肉的综合利用
    2.2 林蛙油的综合利用
    2.3 林蛙皮的综合利用
    2.4 林蛙其他组织的综合利用
3 效益分析
    3.1 生态环境效益
    3.2 社会经济效益
4 存在问题
    4.1 产业经营不规范,科技含量低
        4.1.1 半人工养殖
        4.1.2 全人工养殖
    4.2 自然与人类的干扰问题
    4.3 资金投入不足
    4.4 社会化服务体系缺乏
    4.5 个别林蛙养殖户存在违法违规和资源浪费的行为
    4.6 法律法规不健全
5 发展对策
    5.1 做好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
    5.2 加大科研力度
    5.3 建立林蛙养殖专业合作社

(10)东北林蛙圈舍小气候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林蛙圈舍温度变化特征
        2.1.1 林蛙圈舍季节气温变化特点
        2.1.2 林蛙圈舍日气温变化特点
        2.1.3 生物学温度
        2.1.4 土壤温度
    2.2 降雨和养殖圈舍对空气相对湿度的影响
        2.2.1 养殖圈舍日空气相对湿度
        2.2.2 林蛙圈舍空气湿度
        2.2.3 降水对养殖圈舍空气湿度的影响
        2.2.4 土壤湿度
    2.3 养殖圈舍的光照
        2.3.1 江口和桦南养殖各月的天气状况
        2.3.2 林蛙圈舍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光照强度
    2.4 养殖圈舍的风速和通风
3 讨论
    3.1 野生的东北林蛙对栖息地的选择
    3.2 空气、土壤温湿度和光照的综合作用是林蛙圈舍小气候主要特征
    3.3 植被、通风和圈舍内的水池对林蛙的影响
4 结论

四、林蛙养殖场的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林蛙驯养调查及哈蟆油与蟾蜍油比较研究[D]. 田梓琪.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寒露林蛙人工养殖技术研究[D]. 杨善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3]通辽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研究[D]. 杨晓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4)
  • [4]我国药用动物资源近三年研究进展与展望[J]. 李晶峰,张辉,孙佳明,杜延佳,刘侗,张红印,李志成,张静. 中国现代中药, 2017(05)
  • [5]白山市林蛙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 宋玉清,张艳梅,周静. 人参研究, 2016(02)
  • [6]吉林珲春野生东北虎栖息地生境评价与潜在廊道分析[D]. 刘芳.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8)
  • [7]林蛙养殖场中蟾蜍经济价值的开发探析[A]. 孟禹良. 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 2016
  • [8]征收赔偿林蛙养殖场评估[J]. 刘树清,张秀云. 生物技术世界, 2015(12)
  • [9]东北三省中国林蛙产业概况及效益、问题分析[J]. 张明宏. 辽宁林业科技, 2015(04)
  • [10]东北林蛙圈舍小气候特征[J]. 佟庆,崔立勇,刘志田,王洪斌. 中国农学通报, 2014(31)

标签:;  ;  ;  ;  ;  

林蛙养殖场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