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木通核型研究

三叶木通核型研究

一、三叶木通染色体组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晓雨[1](2021)在《美洲黑杨×大青杨四倍体诱导及核型分析》文中提出本研究以美洲黑杨×大青杨(Plopulus detoides×P ussuriensis)叶片、叶柄、茎段为外植体,以秋水仙素为诱变剂,采用混培法和浸渍法对美洲黑杨×大青杨进行多倍体的诱导,建立了适用于美洲黑杨×大青杨的混培和浸渍诱导多倍体的诱变体系。同时,以未处理二倍体作对照,研究获得的变异植株在生长、形态学、细胞学和生理指标上的变化,对美洲黑杨×大青杨染色体制片方案进行优化并对不同倍性植株核型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固体混培法、液体混培法和浸渍法3种多倍体诱导方法,不同诱导方法和外植体类型对多倍体的诱导效果不同,固体混培法中,以茎段为外植体,秋水仙素浓度为50 mg/L处理2d,多倍体诱导率最高为16.67%;液体混培法中,以叶片和茎段为外植体,分别在秋水仙素浓度为30 mg/L时处理2 d和1 d,多倍体诱导率最高均为13.33%;浸渍法中,以茎段为外植体,在浓度为0.4%和0.6%的秋水仙素溶液中分别浸渍6 h和12 h,多倍体诱导率均为6.67%。其中,不同外植体总诱导率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茎段、叶片、叶柄;不同诱导方法总诱导率从大到小依次为固体混培法、液体混培法、浸渍法。2.经流式细胞仪鉴定,变异植株叶片单细胞DNA含量为二倍体的2倍,确定变异株是四倍体。四倍体较二倍体而言,组培苗根系更发达且生长更快;叶片长宽和面积变大,长宽比减小,叶脉叶柄变粗,叶表面变粗糙;气孔和保卫细胞变大,气孔密度变小,叶绿体数量增多;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3.美洲黑杨×大青杨染色体制片效果与根长度、预处理方式、解离时间、解离温度密切相关。结果显示:在根生长达到1.5 cm时取样,可以获得较多的中期分裂相且适合核型分析的中期细胞较多;预处理采用对二氯苯饱和水溶液在0℃下处理2 h,获得染色体形态清晰、分散性良好且长度适宜;解离采用1 mol/L盐酸60℃下酸解10 min或室温25℃下酸解18 min,更易于压片且染色效果好,获得染色体的形态结构较好。对获得的不同倍性美洲黑杨×大青杨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二倍体染色体数为38条,核型公式为2n=2x=38=32m+6sm,核不对称系数为56.61%;四倍体染色体数为76条,核型公式为2n=4x=76=64m+12sm,核不对称系数为57.43%;两者均在第3组染色体短臂上发现随体,核型均为1B型。

姜放军,陶抵辉[2](2020)在《三叶木通离体培养和多倍体诱导》文中指出[目的]构建三叶木通离体快繁体系,进行三叶木通多倍体诱导和鉴定。[方法]以三叶木通带芽茎段为外植体,研究基本培养基和植物激素对其离体培养和再生的影响,构建三叶木通离体快繁体系;采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对增殖芽进行诱导,并用染色体计数法检测材料倍性。[结果]腋芽诱导最适宜培养基为:WPM+1.0 mg/L6-BA+0.1 mg/L NAA+2.0 mg/L GA3,诱导率可达75.12%;适合腋芽增殖的培养基为:WPM+3.0 mg/L 6-BA+0.2 mg/L NAA,增殖系数可达3.71;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1.0 mg/L NAA+1.0 mg/L GA3,生根率为80%。在多倍体诱导中,增殖芽用0.3%的秋水仙素处理24 h效果最好,多倍体诱导率达15%。[结论]该研究为三叶木通的种质创新及三倍体三叶木通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和技术支持。

周宵,张良波,彭映辉,蒋丽娟,陈景震,郁培义,丰雪春,李培旺,向明[3](2021)在《三叶木通良种选育及繁殖技术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叶木通药食同源,且因其花期、果期较长、易借助外物缠绕攀缘等优势,集药、食、赏等价值于一体,具有较高的经济和开发应用价值。三叶木通多种价值的普及和被接受,当前野生资源已不能满足需求,市场供不应求,对其进行良种选育和栽培迫在眉睫。三叶木通分布区域覆盖面较广,但分布零散、不集中。各地引种栽培采用就近取材,限制了种内优良基因交流,不利于种内进化和良种选育。且已有的研究中涉及到的三叶木通种质资源不够全面,局部区域化,阻碍了三叶木桶种质资源多样性的研究。为能够更好的进行育种工作,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着眼于目前三叶木通研究现状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三叶木通核心种质库",制定"三叶木通表型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以及结合现代育种辅助技术等对其进行良种选育和性状改良。本研究以三叶木通为研究对象,论述了三叶木通播种、扦插、嫁接、组培、分植等繁殖技术和良种选育的研究进展,并从药、食、赏等不同的应用价值出发结合其育种目标提出了不同的育种方向,为三叶木通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和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孟钰程[4](2019)在《蒙桑种质资源多倍体诱导及加倍川桑抗性的初步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桑树是桑科桑属多年生木本植物,是一种集多种用途于一身的生态型树种。桑树种质资源的创新是培育高产、优质桑树品种,实现蚕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多倍体桑树品种不仅丰产、优质,还具有适应范围广和抗逆性强等特点。选育多倍体桑种已成为桑树品种改良的有效途径。本实验以蒙桑种质资源(2n=4x=28)为材料,诱导培养蒙桑组培苗,建立蒙桑不定芽诱导体系,用组织培养与秋水仙素相结合的方法诱导蒙桑多倍体,从混倍体植株分离纯化获得倍性稳定的多倍体植株(2n=8x=56),并对多倍体蒙桑性状变化进行测定。同时在不同浓度盐胁迫处理下测量加倍川桑(2n=4x=28)的性状变化,对其抗性进行初步鉴定。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蒙桑种质资源的多倍体诱导及鉴定取蒙桑种质资源的冬芽进行不定芽诱导,筛选得到蒙桑组织培养条件为M535(含有硫酸腺嘌呤)+1.0 mg/L 6-BA+30 g/L蔗糖+7 g/L琼脂,以此增殖快繁。获得蒙桑组培苗后,分别以1.0 g/L和2.0 g/L浓度的秋水仙素对蒙桑进行多倍体诱导,各自处理16 h、24 h、48 h和24 h、36 h、48 h、60 h、72 h。结果发现在1.0 g/L浓度的秋水仙素下,蒙桑组培苗受到的毒害较小,而在2.0 g/L浓度的秋水仙素下,蒙桑组培苗发生了大量的死亡,不适用于蒙桑组培苗的多倍体诱导。秋水仙素诱导后,得到多个混倍体植株,采用连续切割分离的方法,筛选得到3个蒙桑多倍体植株(2n=8x=56)。2.加倍蒙桑和加倍川桑的性状变化测定对倍性稳定的蒙桑多倍体(2n=8x=56)和川桑多倍体(2n=4x=28)进行气孔、叶片结构的观察,并对相对叶绿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蒙桑植株和川桑植株在染色体加倍后,叶片增厚,下表皮气孔增大,单位叶面积的气孔密度减少,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显着增加。3.加倍川桑抗性的初步鉴定以0 mmol/L、50 mmol/L、100 mmol/L、150 mmol/L浓度的氯化钠对川桑及川桑多倍体植株进行盐胁迫处理。15天后对照组长势较好,盐胁迫组长势较差,叶片表现出黄化。对过氧化物酶活力、过氧化氢酶活力、脯氨酸含量和丙二醛含量测定后,结果发现川桑多倍体中,有助于抵抗胁迫的过氧化物酶活力、过氧化氢酶活力和脯氨酸含量均随着盐浓度的提升而增加,且均高于川桑植株,表现出较强的抗性。同时川桑多倍体的丙二醛含量低于川桑植株,在盐胁迫下叶片受到损害较小。综上,川桑加倍体在盐胁迫下表现出较强的抗性。

钟胜福[5](2019)在《基于多组学数据分析小麦和三叶木通特异性状的分子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和三叶木通是世界上重要的植物资源,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且是我国粮食和食油安全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物的生物学产量主要靠叶片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效率将直接影响产量。小麦叶片白化突变体是研究高等植物光合作用、叶绿素合成、叶绿体发育等机制的重要材料,对控制白化性状相关基因的定位和功能分析,不仅能丰富光合作用等相关方面的理论内容,而且为小麦高光效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三叶木通是一种食药油同源植物,适应性强、种植技术简单、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但对其基因组信息和品质性状的遗传解析尚未明确或基本处于空白,基础研究的滞后极大的限制了三叶木通产业化的发展速度。本研究将通过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简化基因组等多组学的研究方法探究小麦白化突变体和三叶木通食用和药用品质性状的分子机理,旨在系统的揭示相关基因和表型之间的关系,为生产实践中的分子定向育种奠定基础。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明确了小麦白化突变体M6的白化性状与温度相关,属于温度敏感型返绿白化突变体;构建了白化性状的遗传分离群体,对其子代叶片颜色的调查和遗传分析表明白化性状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集群分离分析法、简化基因组测序、In Del分子标记扩增验证等手段将突变基因定位于中国春参考基因组2A染色体序列第718819312到725306514序列位点总计约6.5M的序列区段内,并在定位区间内筛选出了14个候选基因。2.测定了白化突变体叶绿素合成代谢途径中间代谢产物的含量和关键酶的活性,发现叶绿素合成途径中粪卟啉原III及其之后步骤的中间产物含量显着下降;克隆并分析了Urod基因在突变体和野生材料之间的序列多态性;对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突变体和野生型叶片的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突变基因可能导致粪卟啉原III大量转化为血红素而抑制了叶绿素的合成;使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验证了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3.使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对三叶木通基因组的整体情况进行调研,获得了58.59 Gb测序数据,Kmer分析表明三叶木通基因组大小约为618.52 Mb,重复序列含量约43.07%,杂合率约1.01%。利用Pac Bio三代测序技术获得56.6 Gb基因组数据,通过Hi-C测序获得40.34 Gb数据,最终将三叶木通基因组组装为Scaffold length=652.8Mb,Contig N50=1.57Mb,Scaffold N50=35.8M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图谱,并通过三叶木通根尖和茎尖组织的FISH染色确定染色体的倍性和数量为2n=2x=32。通过基因组注释得到23938个基因,基因家族进化分析表明有163个家族收缩,157个家族扩张,并构建了物种系统进化树。4.分别使用LC-ESI-MS/MS和Illumina Hi Seq TM2500平台测定了三叶木通果实4个发育阶段的果肉、果皮、种子中代谢物的含量和转录组数据,鉴定出了581种代谢物,通过WGCNA分析和果肉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发现芳香族氨基酸合成黄酮的代谢通路是三叶木通果实营养与药用价值的关键,而trp A、PAL、Tyr1基因是其代谢调控的关键因子。

周奕菲[6](2018)在《野生三叶木通资源特性调查与多倍体诱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三叶木通种子生物学特性、果实品质特性以及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三叶木通野外资源调查等方面的研究,对三叶木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结果如下:1.分别对收集到的不同类型三叶木通种子的千粒重及单粒种子长、宽、高、重量进行了测定,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褐色三叶木通种子千粒重>白色种子>紫色种子。用R语言对三种不同类型三叶木通单粒种子的长度、宽度、高度、重量进行数据分析,并分别做散点图,发现大致符合线性方程,然后进行多元线性方程拟合,结果表明这三种三叶木通单粒种子的重量与单粒种子的长度、宽度、高度呈显着相关。在种子发芽试验中,对种子本身进行不同处理,再加入不同浓度的赤霉素,结果显示:层积沙藏后的种子A1在加入100mg/L浓度的赤霉素后对种子的萌发起到明显作用;层积沙藏后刮去腊质层的种子A2以及层积沙藏后去皮的种子A3在加入150mg/L赤霉素浓度后对种子的萌发起到明显作用。2.果实的外观品质中,被测的不同类型三叶木通果实在外形的大小没有显着差异,用R语言对不同类型三叶木通果长、果宽、果厚、皮厚、皮重、果重各项形态指标做了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指标之间有相关关系。在三叶木通果实内在品质指标分析中,紫色三叶木通果实的硬度最大;白色果实的可溶性含量最高;白色和紫色果实的Vc含量显着高于褐色三叶木通果实;白色三叶木通和紫色三叶木通果实可滴定酸含量并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都显着低于褐色三叶木通果实,说明白色和紫色三叶木通果实的风味较好。3.将萌动的种子,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中进行化学诱变,观察其生长过程,测定野生三叶木通与诱变后三叶木通的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特性。结果显示:诱变后三叶木通与野生三叶木通的幼苗起初发育几乎相似,但是随着第三片子叶出现后,野生的三叶木通的子叶会慢慢变干脱落。但诱变后的三叶木通子叶未脱落;测得叶绿素发现诱变后三叶木通的不同色素含量都稍高于野生三叶木通;在光合测定中,野生三叶木通胞间CO2浓度高于诱变后三叶木通的胞间CO2浓度,其他光合指标都低于诱变后三叶木通的各项光合指标。4.在河南省内,以嵩山,栾川两地,对三叶木通野生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包括气候条件、生态条件、生物学特性观察。并对当地野生三叶木通的近况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陈巍[7](2018)在《三叶木通野生资源的引种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Thunb)Koidz)是木通科(Lardizabalaceae)木通属(Akebia)的一种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本文围绕三叶木通优良品系的筛选与驯化进行了一些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为三叶木通地方标准的制定与产业的融合做好数据支撑,具体结果如下所示:1、初步探明了三叶木通在四川省石棉县的资源贮藏、分布以及生境情况,三叶木通在潮湿、郁闭度低的稀疏灌木林和乔木灌木混交的山谷和坡地分布较为集中,根系发达,分布在表层腐殖质土层中,为浅根性。在贵州、湖北、湖南等省市收集了100余份种质资源材料,并对三叶木通资源的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2、通过测定营养元素发现石棉县三叶木通果实总糖为8.7012.20 g/100g,总酸为0.080.14g/100g,维生素C含量为13.6038.20 mg/100g,可溶性固形物为10.90%14.30%。氨基酸总量在0.210.38 g/kg,E/T值与E/N值为35.41%和54.39%;不同乡镇间氨基酸、总糖、总酸、维生素C以及可溶性固形物存在显着差异;3、在田间观察与统计三叶木通的物候期数据发现,三叶木通的花为总状花序,花色紫,果形多为长圆至肾形,果色乳白至晶莹;三叶木通的营养与生殖生长有重叠性,藤茎生长期为2月初至11月底,年生长量可达到2m以上,生长期分为速生期、缓生期、过渡停止生长期以及木质化萌芽期。花期为3月初到4月中下旬,有多雌花序、孤雌簇花序以及雌雄花分化不彻底等特异花序类型,田间授粉实验发现三叶木通存在自交不亲和的特性,杂交后代的可食率均值为22.6%,最高60.08%,最低13.9%,在可食率高的果实中发现类似芝麻大小的特异性种子,杂交后代有晚熟现象,可食率低,种子正常;4、以0.1%的秋水仙素和0.002mol/L的8-羟基喹啉等比溶液混合处理三叶木通的幼嫩根尖作能够得到较为理想的染色体形态,在1mol/L HCL中将解离时间控制1315min能够充分解离,由于传统方法做核型分析难度较大,只能初步判定其染色体在16条以上,如需进一步明确其染色体条数,还需要借助细胞分子生物学方法。

刘娟[8](2018)在《甘露消毒丹及其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部炎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甘露消毒丹(GXM)及其挥发油对甲型流感病毒(IV)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和对炎症细胞因子IFN-γ、IL-4、IL-6、TNF-α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以探讨中药复方GXM及其挥发油在免疫调节过程中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机制,为临床防治IV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鼻腔接种甲型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FM1),诱导小鼠形成IV感染模型。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复制肺组织中病毒量并检测其表达,结合肺组织外观、肺组织病理光镜及电镜下的结果和肺指数、肺湿干比等指标的定期测定,鉴定小鼠IV感染模型。(2)GXM及其挥发油通过不同给药途径以治疗IV感染小鼠,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GXM灌胃组、GXM滴鼻组、GXM合用组、奥司他韦组,观察小鼠的一般状态,如体重变化、活动状态、毛发、食欲、死亡数等,于造模后第3、7、10天进行取材,摘取小鼠肺脏,称重,计算肺指数和肺干湿比;以染色(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病理炎症程度并进行评分;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肺组织进行检测以及图像分析;采用RT-PCR检测肺组织中病毒载量的表达情况,结合以上结果阐明GXM及其挥发油对IV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3)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小鼠不同时间点血清中IFN-γ、IL-4、IL-6、TNF-α表达情况,以初步探讨GXM及其挥发油在抗IV感染的免疫调节过程中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结果:1.模型复制:正常组小鼠的精神状态、身体健康状况基本与前一致,接种IV后的小鼠均在不同时间,不同程度的出现呼吸、动作、饮食及体重等方面的改变,感染3天后,模型组小鼠肺组织中检测到大量IV表达,与正常肺组织比较,可见其肺指数升高,干湿比降低,肺病理改变呈血肿、渗出,肺泡隔增厚与炎性细胞浸润病变,肺组织超微结构可见Ⅱ型细胞坏死、结构不完整,血管肿胀,肺泡腔内游离性纤毛增粗、脱落、稀少,形成肺部炎症。2.GXM及其挥发油对IV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1)IV感染小鼠的一般状态改善,治疗作用明显。(2)在保护肺组织病理性改变方面:各治疗组肺指数、肺干湿比、病理评分均异于模型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不同时间,各治疗组肺指数及肺干湿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综合比较,GXM各组总体疗效见:GXM合用组>GXM灌胃组>GXM滴鼻组。光镜下观察肺组织形态表明,治疗组肺组织病变较模型组均明显减轻,尤以合用组疗效显着。电镜下观察肺组织超微结构可见治疗组Ⅱ型肺泡细胞较正常组增多,核及核仁形态基本正常,异染色体聚集在核周,细胞内板层小体形态规整,细胞游离面微绒毛较丰富,肺泡隔增厚不明显,间质内见少量的胶原纤维,GXM各治疗组和奥司他韦组肺组织病变较模型组均明显减轻。(3)在抑制病毒复制方面:正常组肺组织中未检测到IV病毒核酸;模型组在感染后第3天检测到大量IV RNA表达,达到高峰,后呈下降趋势;GXM各治疗组和奥司他韦组均低于模型组,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GXM合用组较奥司他韦组略高,存在差异(P<0.05),与其相比,GXM灌胃组、滴鼻组病毒载量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3天GXM灌胃组病毒量高于GXM滴鼻组,于第7、10天检测到其含量均低于GXM滴鼻组,可见其作用慢,然持久。GXM各组总体疗效见:GXM各治疗组疗效总体可见:GXM合用组>GXM灌胃组>GXM滴鼻组。(4)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各时间点血清中IFN-γ、IL-4、IL-6、TNF-α水平,结果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在各时间点的血清IFN-γ、IL-4、IL-6、TNF-α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于第3、7天达峰值;与模型组比较,第3天,GXM滴鼻组、GXM合用组、奥司他韦组的IL-4、IL-6、TNF-α水平均有显着降低(P<0.05),而GXM灌胃组作用效果最末;第7天、10天,各治疗组均有所降低(P<0.05),且GXM灌胃组疗效优于GXM滴鼻组。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小鼠不同时间点的血清IFN-γ均显着升高。第3天,与GXM合用组相比,GXM灌胃组、GXM滴鼻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并且GXM灌胃组疗效最差;第7天、10天,各GXM治疗组比较,GXM合用组效果最佳,这两个时间点GXM灌胃组作用效果明显上升,并且优于GXM滴鼻组,综上见GXM各治疗组疗效总体可见:GXM合用组>GXM灌胃组>GXM滴鼻组。结论:1.采用甲型流感病毒FM1株经鼻腔连续滴鼻的方法可以成功造出BALB/c小鼠IV感染模型。用组织形态学观察,及计算肺指数、肺干湿比及RT-PCR复制病毒核酸并检测其表达,为鉴定IV感染小鼠模型提供了客观依据。2.GXM及挥发油能明显减轻流感病毒FM1感染小鼠肺组织病变,改善肺指数及肺干湿比,降低小鼠肺组织中的病毒载量。表明GXM及其挥发油对IV感染所致小鼠肺损伤有明显的治疗作用。3.GXM及挥发油相对模型组而言均能降低小鼠血清中IL-4、IL-6和TNF-α的表达,上调IFN-γ含量表达,且在GXM各治疗组间,GXM合用组疗效更佳显着,提示GXM及挥发油可以调控炎症因子的释放,抑制IV对肺部的损伤,预防IV的入侵,同时抑制了IV病毒在体内的复制。

李晓双[9](2017)在《人工诱导野生桑种质资源染色体的加倍》文中研究表明桑树是多年生落叶木本植物,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经济型树种。桑树多倍体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特点。目前人工诱导桑树染色体加倍的研究大多以杂交桑种子萌发的实生幼苗或栽培桑树的器官部位为材料。例如:对四倍体桑树诱导获得的八倍体材料,进而杂交选育桑叶优质高产的六倍体桑树品种,以提高桑叶的产量。以野生桑资源作为材料进行桑树多倍体诱导还未见报道。而不同倍数性材料的形态学和生化成分上的差异对多倍体育种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为阐明植物多倍体进化机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本研究以野生长穗桑种质资源云7(2n=7x=49)和川桑(2n=2x=14)为材料,建立不定芽诱导和生根体系,以二甲基亚砜为渗透剂,研究秋水仙素的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对诱导多倍体植株的影响,并用组培苗的腋芽多代持续分离对得到的混倍体进行分离筛选,得到倍性稳定的14倍体(2n=14x=98)和4倍体(2n=4x=28)。并对移栽后的云7和14倍体诱变植株的生长状况进行相关指标测定。具体结果如下:1.野生长穗桑种质资源云7多倍体诱导以冬芽为实验材料,对野生长穗桑种质资源云7进行不定芽诱导,不定芽诱导培养基:MS+30g/L蔗糖+1.5 mg/L 6-苄基氨基嘌呤+100 mg/L肌醇+8 g/L琼脂,诱导获得不定芽。将由不定芽获得的株系接种于生根培养基:MS+30g/L蔗糖+0.5 mg/L萘乙酸+0.4 g/L活性炭+8 g/L琼脂,诱导根系发生。获得的云7组培苗不定芽为染色体加倍诱导材料,以浓度为2g/L的二甲基亚砜(DMSO)为渗透剂,使用浓度为1 g/L、2 g/L、3g/L的秋水仙素浸泡云7的不定芽,浸泡时间分别为2 d、2.5 d、3 d,结果发现2 g/L的秋水仙素处理2.5 d后,被诱变不定芽的死亡率为53.76%,在这种接近半致死率的条件下诱导桑树不定芽的染色体加倍的效果最佳。采用组培苗的腋芽多代持续分离,最终得到2株稳定的14倍体长穂桑材料(2n=14x=98)。2.云7及倍性稳定的诱变植株(14倍体)性状测定云7和诱变植株组培苗生根移栽入大田3个月后,测定其形态、光合特性等指标,实验结果表明植株加倍之后,叶片差异较大:叶片变大、变宽、厚,叶缘锯齿加重,叶片颜色变深;茎粗较粗,株高变高,植株生长变快;叶片气孔细胞变大,密度变小,光合速率增加,整体长势较好。3.川桑同源多倍体的诱导以采集的川桑的种子为实验材料,通过胚挽救技术,使其萌发,取其下胚轴进行不定芽诱导,不定芽培养基为:MS+30g/L蔗糖+1.0 mg/L 6-苄基氨基嘌呤+8 g/L琼脂。以获得的川桑组培苗不定芽为材料,进行染色体加倍诱导,以1 g/L二甲基亚砜(DMSO)为渗透剂,使用浓度为0.1 g/L、0.5 g/L、1 g/L的秋水仙素浸泡川桑的不定芽,浸泡时间分别为12h、18h、24h。1 g/L处理时间为12h和18h不定芽的死亡率分别为43.58%和57.58%,各得到1株倍性稳定的四倍体(2n=4x=28)。并用浸泡法对萌发初期的川桑种子进行多倍体诱导,种子死亡;滴定法对三个月的川桑腋芽进行多倍体诱导,腋芽正常生长,未检测到诱变植株。本实验利用桑树离体培养技术,解决云7和川桑不易无性繁殖的难题,建立云7和川桑的不定芽诱导体系,促进云7和川桑的遗传转化研究以及野生桑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野生长穗桑种质资源云7和川桑多倍体的诱导,实现了野生桑资源染色体的人工加倍。不同倍数性材料的形态学和生化成分上的差异的研究对多倍体育种具有指导意义,所获得新的桑树种质材料(14倍体和4倍体),为研究桑树的起源与进化,同时为阐明植物多倍体进化机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石小兵,杨航,赵致,刘红昌,罗辉[10](2016)在《三叶木通的组织培养和多倍体诱导》文中提出以三叶木通种子为外植体诱导产生丛生芽,再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对丛生芽进行不同时间的诱导,并用染色体计数法检测材料倍性。结果表明,丛生芽诱导的较好方式为消毒好的种子沿其背腹线纵切成半后接种于MS+1.0 mg/L 6-BA的培养基中诱导出无菌苗,然后将无菌苗接种于MS+2.0 mg/L 6-BA+0.3 mg/L NAA的继代增殖培养基中培养。0.3%的秋水仙素处理24 h效果最好,多倍体诱导率达12%。

二、三叶木通染色体组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叶木通染色体组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美洲黑杨×大青杨四倍体诱导及核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物多倍体育种研究
        1.1.1 植物多倍体形成机制
        1.1.2 获得植物多倍体的技术方法
        1.1.3 植物多倍体鉴定方法
    1.2 染色体制片技术与核型分析
        1.2.1 植物染色体制片研究
        1.2.2 植物核型分析研究
    1.3 杨树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1.3.1 国外杨树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1.3.2 国内杨树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意义
2 美洲黑杨×大青杨离体多倍体诱导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美洲黑杨×大青杨无菌苗的培养
        2.2.2 美洲黑杨×大青杨多倍体诱导
    2.3 统计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固体混培法对美洲黑杨×大青杨多倍体诱导效果的影响
        2.4.2 液体混培法对美洲黑杨×大青杨多倍体诱导效果的影响
        2.4.3 浸渍法对美洲黑杨×大青杨多倍体诱导效果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美洲黑杨×大青杨倍性鉴定及苗期性状分析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继代培养
        3.2.2 流式细胞仪鉴定
        3.2.3 生根培养
        3.2.4 组培苗移栽
        3.2.5 叶片形态测定
        3.2.6 气孔特征测定
        3.2.7 叶绿素含量测定
    3.3 结果分析
        3.3.1 流式细胞仪鉴定结果
        3.3.2 不同倍性组培苗生长
        3.3.3 叶片形态测定
        3.3.4 气孔特征观测法
        3.3.5 叶绿素含量测定
    3.4 本章小结
4 美洲黑杨×大青杨染色体制片优化及不同倍性核型分析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根尖培养和取材
        4.2.2 预处理
        4.2.3 固定
        4.2.4 染色体制片
        4.2.5 核型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染色体制片技术的优化
        4.3.2 不同倍性美洲黑杨×大青杨染色体核型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讨论
    5.1 不同诱导方法对美洲黑杨×大青杨多倍体诱导率影响
    5.2 不同倍性美洲黑杨×大青杨鉴定与苗期性状分析
    5.3 美洲黑杨×大青杨染色体制片优化及不同倍性核型分析
        5.3.1 不同根长度对制片效果的影响
        5.3.2 不同预处理试剂对制片效果的影响
        5.3.3 不同解离温度和时间对制片效果的影响
        5.3.4 不同倍性美洲黑杨×大青杨染色体核型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三叶木通离体培养和多倍体诱导(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外植体处理与消毒。
        1.2.2 腋芽诱导培养。
        1.2.3 继代增殖培养。
        1.2.4 生根培养。
        1.2.5 多倍体诱导及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培养基对三叶木通腋芽诱导率的影响
    2.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三叶木通腋芽诱导的影响
    2.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三叶木通不定芽增殖系数的影响
    2.4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三叶木通不定芽生根率的影响
    2.5 秋水仙碱对三叶木通不定芽多倍体诱导的影响
3 讨论

(3)三叶木通良种选育及繁殖技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三叶木通良种选育研究进展
    1.1 三叶木通地理分布及种质资源多样性
    1.2 三叶木通引种驯化与良种选育
    1.3 三叶木通性状评价与育种目标
    1.4 三叶木通现代育种技术与基础
2 三叶木通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2.1 三叶木通播种繁殖
    2.2 三叶木通扦插繁殖
    2.3 三叶木通组织培养
    2.4 三叶木通分植和嫁接繁殖
3 展望
作者贡献

(4)蒙桑种质资源多倍体诱导及加倍川桑抗性的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桑树种质资源现状
    1.2 桑树多倍体研究现状及育种意义
    1.3 多倍体育种
        1.3.1 多倍体育种诱导方法
        1.3.2 诱导材料的选择
        1.3.3 多倍体的鉴定方法
        1.3.4 混倍体的分离纯化
    1.4 桑树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蒙桑种质资源的多倍体诱导及鉴定
    3.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使用试剂
        3.1.3 主要溶液配制方法
        3.1.4 主要使用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蒙桑组培苗诱导
        3.2.2 蒙桑多倍体诱导
        3.2.3 蒙桑多倍体的倍性鉴定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蒙桑组培苗诱导
        3.3.2 蒙桑多倍体诱导
        3.3.3 蒙桑多倍体的倍性鉴定
    3.4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加倍蒙桑和加倍川桑的性状变化测定
    4.1 实验材料和试剂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使用试剂
        4.1.3 使用试剂及溶液配制方法
        4.1.4 主要使用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气孔观察
        4.2.2 叶片结构观察
        4.2.3 叶绿素相对含量测定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气孔观察
        4.3.2 叶片结构观察
        4.3.3 叶绿素相对含量测定
    4.4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加倍川桑抗性的初步鉴定
    5.1 实验材料和试剂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使用试剂
        5.1.3 使用试剂及溶液配制方法
        5.1.4 主要使用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川桑及多倍体植株的盐胁迫处理
        5.2.2 盐胁迫处理后的生理指标测定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盐胁迫处理下的表型变化
        5.3.2 盐胁迫处理后的生理指标测定
    5.4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综合与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及参研课题
致谢

(5)基于多组学数据分析小麦和三叶木通特异性状的分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基于参考基因组的小麦白化突变体机理研究
    1 文献综述
        1.1 小麦基因组图谱的研究进展
        1.2 基于小麦参考基因组的基因定位技术发展
        1.3 植物白化突变性状的研究进展
        1.4 小麦白化突变研究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技术路线图
        2.3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白化突变性状的鉴定
        3.2 小麦白化性状的遗传分析
        3.3 小麦BSA简化基因组测序分析
        3.4 小麦InDel分子标记的验证
        3.5 叶绿素合成途径相关代谢物和酶活性
        3.6 小麦Urod基因的克隆测序
        3.7 小麦转录组测序结果
        3.8 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4 讨论
        4.1 整合多组学数据分析白化性状的分子机制
        4.2 不同来源的小麦白化突变体性状比较
        4.3 小麦白化性状与细胞质基因组的关系
        4.4 简化基因组测序结合BSA在小麦基因定位中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5 结论
第二章 基于基因组测序数据的三叶木通芳香族氨基酸和黄酮代谢的机理研究
    1 文献综述
        1.1 三叶木通的开发利用
        1.2 三叶木通特性的研究进展
        1.3 三叶木通基因组研究进展
        1.4 三叶木通的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技术路线图
        2.3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三叶木通基因组调研
        3.2 三叶木通的三代基因组测序
        3.3 三叶木通基因组注释
        3.4 三叶木通物种进化分析
        3.5 三叶木通染色体核型分析
        3.6 三叶木通果肉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3.7 三叶木通果实代谢组分析
        3.8 三叶木通果实转录组分析
    4 讨论
        4.1 多组学整合分析三叶木通芳香族氨基酸和黄酮代谢途径
        4.2 三叶木通基因组组装大小与质量
        4.3 三叶木通基因功能研究的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符号说明
作者简历

(6)野生三叶木通资源特性调查与多倍体诱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三叶木通的研究现状
        1.1.1 三叶木通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1.2 三叶木通营养及药用价值研究
        1.1.3 三叶木通的栽培及开发利用
    1.2 诱变育种
        1.2.1 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
        1.2.2 诱变育种的意义
        1.2.3 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野生三叶木通种子生物学特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种子千粒重测定
        2.2.2 种子长、宽、高、重量的测定
        2.2.3 不同种子处理的发芽、发霉、腐坏、萌动结果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野生三叶木通果实品质特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备
        3.1.3 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三种类型三叶木通形态指标测定结果与分析
        3.2.2 三种类型三叶木通内在品质指标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野生三叶木通多倍体诱变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诱变后三叶木通幼苗生长情况
        4.2.2 两种类型三叶木通物候观察记录
        4.2.3 两种类型三叶木通叶绿素含量测定
        4.2.4 两种不同类型三叶木通光合特性比较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河南三叶木通种质资源野外调查研究
    5.1 调查路线
    5.2 调查方法与内容
        5.2.1 调查方法
        5.2.2 调查内容
        5.2.3 工具准备
    5.3 调查结果与分析
        5.3.1 调查地野生三叶木通种质资源生境信息
        5.3.2 野生三叶木通资源信息
    5.4 河南野生三叶木通现状
        5.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5.4.2 解决对策
第六章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表

(7)三叶木通野生资源的引种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三叶木通简介
        1.1.1 植物学特征
        1.1.2 种属类别分布
        1.1.3 开发价值
    1.2 栽培技术研究
    1.3 我国果树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1.3.1 果树种质资源的鉴定
        1.3.2 果树种质资源的保存
        1.3.3 三叶木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
    1.4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野生资源调查
    2.1 种质资源调查内容及方法
        2.1.1 调查区域及内容
        2.1.2 调查收集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三叶木通的自然分布状况
        2.2.2 生长环境与伴生植物
        2.2.3 三叶木通的人工栽培资源分布
        2.2.4 三叶木通资源利用现状
        2.2.5 存在问题
        2.2.6 解决策略
第三章 营养成分的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处理方法
        3.1.3 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人体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须氨基酸的比值
        3.2.2 人体必须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与氨基酸模式谱比较
        3.2.3 不同采样点氨基酸差异性分析
        3.2.4 主要营养成分间差异显着性分析
第四章 三叶木通田间生物学特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藤茎的特性及生长趋势
        4.2.2 三叶木通花形态以及授粉方式的特征
        4.2.3 杂交果实后代性状统计分析
第五章 核型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预处理试剂对成像的影响
        5.2.2 不同解离时间对结果的影响
        5.2.3 染色体数目的确定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三叶木通野生资源分布与利用
        6.1.2 三叶木通理化指标的差异与改良
        6.1.3 三叶木通田间农艺性状评价
        6.1.4 三叶木通核型分析
    6.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甘露消毒丹及其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部炎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9)人工诱导野生桑种质资源染色体的加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桑树种质资源概况
    1.2 桑树组织培养
    1.3 桑树多倍体育种研究
        1.3.1 多倍体育种的意义
        1.3.2 多倍体诱导的方法
        1.3.3 倍性鉴定
        1.3.4 混倍体的分离策略
    1.4 人工多倍体在植物育种中的地位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3.技术路线
第三章 人工诱导云7的加倍和鉴定
    3.1 材料与试剂
        3.1.1 生物材料
        3.1.2 主要使用试剂
        3.1.3 主要使用仪器
        3.1.4 使用试剂及溶液配制方法
    3.2 实验方法
        3.2.1 云7不定芽诱导
        3.2.2 云7组培苗不定芽的多倍体诱导
        3.2.3 倍性检测
        3.2.4 生根设计
        3.2.5 炼苗与移栽
    3.3 实验结果和分析
        3.3.1 不定芽的诱导
        3.3.2 云7组培苗不定芽的多倍体诱导
        3.3.3 倍性鉴定
        3.3.4 生根诱导
        3.3.5 移栽入大田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云7和倍性稳定诱变植株(14 倍体)的性状测定
    4.1 实验材料和试剂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使用试剂
        4.1.3 主要使用仪器
        4.1.4 使用试剂及溶液配制方法
    4.2 实验方法
        4.2.1 形态学指标
        4.2.2 光合相关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形态学指标
        4.3.2 光合相关测定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川桑的多倍体的诱导和鉴定
    5.1 实验材料和试剂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川桑人工苗的培养
        5.2.3 川桑多倍体诱导
        5.2.4 倍性鉴定
    5.3 实验结果
        5.3.1 川桑不定芽的诱导
        5.3.2.川桑多倍体诱
        5.3.3 诱变植株的倍性鉴定
        5.3.4 倍性稳定的四倍体植株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综合与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及参研课题
致谢

(10)三叶木通的组织培养和多倍体诱导(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外植体处理
        1.2.2 无菌苗诱导培养
        1.2.3 继代增殖培养
        1.2.4 多倍体诱导
        1.2.5 多倍体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切种方式对种子出苗的影响
    2.2 6-BA浓度对种子出苗的影响
    2.3 继代增殖培养基筛选
    2.4 秋水仙素对丛生芽多倍体诱导的影响
    2.5 多倍体鉴定
3 结论与讨论

四、三叶木通染色体组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美洲黑杨×大青杨四倍体诱导及核型分析[D]. 马晓雨.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2]三叶木通离体培养和多倍体诱导[J]. 姜放军,陶抵辉. 园艺与种苗, 2020(06)
  • [3]三叶木通良种选育及繁殖技术展望[J]. 周宵,张良波,彭映辉,蒋丽娟,陈景震,郁培义,丰雪春,李培旺,向明. 分子植物育种, 2021(05)
  • [4]蒙桑种质资源多倍体诱导及加倍川桑抗性的初步评价[D]. 孟钰程. 西南大学, 2019(01)
  • [5]基于多组学数据分析小麦和三叶木通特异性状的分子机理[D]. 钟胜福.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7)
  • [6]野生三叶木通资源特性调查与多倍体诱变研究[D]. 周奕菲.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
  • [7]三叶木通野生资源的引种与评价[D]. 陈巍.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8]甘露消毒丹及其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部炎症的影响[D]. 刘娟.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07)
  • [9]人工诱导野生桑种质资源染色体的加倍[D]. 李晓双. 西南大学, 2017(02)
  • [10]三叶木通的组织培养和多倍体诱导[J]. 石小兵,杨航,赵致,刘红昌,罗辉. 江苏农业科学, 2016(05)

标签:;  ;  ;  ;  ;  

三叶木通核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