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

目标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

一、目标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李孟贾,霍楷[1](2021)在《中国高校素质教育现状、问题及改革举措研究》文中指出发展素质教育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石,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在此背景下,高校必须结合素质教育改革提出的新概念、新要求、新模式,深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观,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活动。该文着重分析了中国高校素质教育的现状,从学校、教师、学生3个层面,深入探讨了高校素质教育的现存问题。最后,基于现存教学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旨在完善高校素质教学体系,推动高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化发展。

吴秉旭[2](2021)在《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素质教育,教育部提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并提倡在中小学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的实践。高中各学科己经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三大主要维度。《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但与高中的课程目标是一脉相承的,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2011)》明确提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可见,初中音乐课程与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社会媒体的音乐文化生活中,呈现出雅俗交织、美丑难辨的复杂情形,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音乐欣赏教学,给教师们带来一些困扰。音乐教育如果不适应这种新的形势,课堂音乐欣赏教学如果不密切结合课外音乐教育环境,给学生必要的指导,那就难以达到音乐欣赏的审美教育目的。有效引导学生用审美的能力去鉴别、选择、品味各种多元化的音乐,这是音乐教育值得探讨的、有意义的课题。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对于音乐欣赏教学的深入研究不足,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深入具体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的基本问题是:1.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现状如何?2.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有哪些?3.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有哪些?基于现有的研究,以及对音乐课程相关理论与初中音乐课程的理解,本研究结合《标准》关于音乐素养、学段目标、内容标准的相关表述,构建了初中阶段的音乐核心素养框架。本研究将初中音乐核心素养内涵理解为: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音乐的审美感知、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文化理解等音乐核心素养。音乐欣赏课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音乐欣赏教学是初中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通过在初中这一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为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质化研究的取向,通过课堂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的方法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分析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及其对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状况。对有代表性的4节常规课和6节优质课的课堂观察和深入分析,对教师、学生和教研员的访谈,发现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发现实践教学与《标准》和音乐核心素养要求的差距,面对现实应当解决哪些问题。通过研究发现主要有哪些可以有效提高初中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可行策略,深入探究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并提出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改进建议。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1.教研员和中学音乐教学名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认同度高。通过分析音乐教师常用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和优质录像课中运用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发掘切实可行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以解决初中音乐教师设计和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困扰。2.教师在优质课中运用音乐教学策略的特征:(1)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适合度高;(2)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关注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但对学生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够充分;(3)优质课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类型较丰富;(4)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都较充分;(5)优质课中有效组合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方式较多。3.有效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有:操作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体经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文化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听觉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情境游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情境感悟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类比学习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题发展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在对优质课的分析中,新发现了有效的、创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组合作体验与探究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信息延伸与探究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问题引导聆听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联觉辅助聆听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交流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合作探究发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4.一些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体现了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操作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体经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听觉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交流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的持续兴趣、审美感知、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等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但对学生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发展有所欠缺。5.影响初中教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对核心素养及音乐欣赏教育价值的认同;教师的音乐专业素养;教师的艺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教师教学知识与技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教师对学生知识和态度与特质的了解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音乐课程改革;媒体文化;教育行政的政策和教研员的专业支持等。在以上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提出音乐欣赏课教学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改进建议:1.教学策略选择与有效实施应指向整合的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策略;3.注重多种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充分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4.将教学策略与环境因素有机融合。

苏笑悦[3](2020)在《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时代的变迁对劳动市场产生冲击、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促使全球中小学教育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审视教育培养的目标与方向,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形态与教学实践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的设计也面临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人们对于美好教育的追求为中小学教育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出一大批教育新成果,这些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新需求。另一方面,传统设计思维与习惯使教学空间的设计创新面临了问题与困境。当下,教育变革的新发展与传统教学空间设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迫切性。基于上述问题,以教学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变革为研究视角,聚焦在一线城市。从建筑师参与的角度,采取教育学与建筑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教育因素在教学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借鉴国内外设计经验,基于国内既有的教育变革新型成果分析教学需求,并以此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学基础和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随后,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从教学空间框架、教学空间要素2个层面,分别对教学空间集、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以此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与策略体系。使教学空间的研究顺应教育的新变革,有助于对我国整个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系统进行补充与拓展,为新时期应对教育变革对教学空间设计带来的挑战提供思路与指导,探索中国未来中小学校。在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设计理论建构(第一、二、三、四、五章)第一章,对研究的背景、对象、综述、方法、创新点与框架等内容进行总体概括。第二、三章,通过全球视角,以在教育实践层面对教学空间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为切入点,分别对国外和国内共10个典型国家的(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新型成果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构建国内外(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比较研究平台。深化对教育变革和教学空间的发展创新规律性认识,发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第四章,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根据建筑设计研究的特点对教育学领域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应性整合与归纳,引入教学行为研究。运用整合理论构建“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将我国教学方式新成果整合到四个象限中,以此为工具分析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总结共性与趋势。第五章,提出以教学需求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从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程序与设计内容方面对传统教学空间的研究与设计进行适应性调整,建立主体研究框架。下篇:设计策略研究(第六、七、八章)第六章,从教学空间框架层面,对教学空间集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对传统研究与设计中采取的单一“功能区”概念进行改良,提出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模式、指标区间与组合方式,为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提供全面的教学空间框架类型。第七、八章,从教学空间要素层面,分别对功能场室和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基于教学需求归纳10条设计原则,对各空间要素的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功能模块设计与功能模块空间整合进行研究,梳理各空间要素的新功能、新定位、新场景与新形态。在功能场室方面,提出功能复合化的“教学中心”概念优化传统研究中的“专用教室”,共构建15大“教学中心”;在共享空间方面,分别对室内开放空间、校园景观与室外运动场地/设施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成果——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核心内容,指出研究的不足与后期研究展望。

鱼泓[4](2020)在《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 ——以甘肃省L市12所试点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素质教育舞蹈课程是面向普通学校学生进行的普及型舞蹈教育课程,符合现代化教育观念等特征,对学校美育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甘肃省素质教育舞蹈课程以试点的形式进入了L市十二所中小学的课堂,至今课程实施已有四年。通过以甘肃省L市十二所中小学为例,对L市素质教育舞蹈课程问题进行研究,分析L市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科学的解决办法,以期对甘肃省L市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的进一步提升提出建议和策略。研究运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L市十二所中小学试点学校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L市十二所试点学校目前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呈现出开设不均衡,课时被占用;舞蹈教师均为在校舞蹈教育专业大四实习学生;教学模式存在单一、僵化、样板化、创新性不足等问题;试点学校整体存在班级人数多,舞蹈教室狭小,学生活动空间有限,教室配备设施不齐全;校方重视与支持程度降低,课程进入瓶颈期。结合问题,从课程实施、师资现状、教学模式、硬件设施、制度保障五个方面,对影响L市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探讨。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和试点访谈结果的分析整理,笔者建议要优化课程设置,促进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合理发展;提升师资水平,充分发挥高校“摆渡人”作用;创新教师教学理念,寻求素质教育舞蹈课堂多元化;改善教学设施,优化素质教育舞蹈课程教学环境;三方合力,促进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常态化持续推进发展。目的是不断修正课程实施的策略、内容和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舞蹈课程的质量,为未来素质教育舞蹈广泛进入中小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刘婉莹[5](2020)在《翻转课堂在素质教育舞蹈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翻转了传统“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两个阶段,是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的优化与革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关键知识点创建微视频,让学生能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实践、探索、讨论交流,从而达到知识的的内化。本文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素质教育舞蹈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阐述了翻转课堂与素质教育舞蹈课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支撑,进而根据素质教育舞蹈课的课程设置和学习方式的特点,结合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并从实际案例入手,阐释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素质教育舞蹈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论证了翻转课堂的可行性。课后通过调查统计数据分析,着重从师生对翻转课堂的评价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解决策略,希望探索出一种改善素质教育舞蹈课教学效率的翻转课堂模式,给舞蹈普及教育带来全新的视角。

程华东[6](2019)在《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特征与趋势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2001-2018年CNKI全文数据库收录的2946篇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全部期刊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资料法、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并借助Cite 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对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刊文量、研究作者、研究机构、研究主要内容与前沿等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全面把握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研究的特征与趋势,为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通过研究得到结论如下:(1)2001-2018年间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期刊文献总量与核心期刊数量变化趋势都呈波动变化的特征;2001-2009年间期刊文献总量呈急剧上升,随后稳定在较高水平波动变化且总量较大;2001-2006年间核心期刊数量在稳定的状态中不断攀升,2006-2012年间维持在较高水平波动变化,2012-2018年间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并且数量相对较少。(2)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领域形成了一些较稳定且联系较密切的研究合作团体,但整体发文量较低,研究力量还比较薄弱,大多数作者或机构还处于“孤立”特征且合作较少,同时缺乏具有领军意义的研究作者与机构。(3)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文献关键词数量变化波动较大,研究内容多样化且充满活力,学界对该领域研究特征呈多方关注——集体狂热——理性回归的变化趋势。(4)体育教学模式改革、高校体育现状对策与发展趋势、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学生体质健康、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和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等方面是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主要内容,研究主题历经体育教学模式改革、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探索、体育运动方法探索、研究现状与对策探索、高职与高中体育教学探索、青少年体质健康探索等演化过程。(5)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领域可分为逐步拓展与基础研究积累时期、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与快速发展时期、研究领域继续拓展与理性回归时期三个研究阶段,而体育思想、体育课程改革和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相关研究为各阶段研究前沿。(6)我国体育教学模式未来研究要继续服务于素质教育的发展战略,研究主题凸显学生体质健康与主体性特征,研究内容强调实证性研究,同时在理论方面的研究将得到深化。

张佳佳[7](2019)在《高校健美操课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快乐体育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及体育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体育教育的改革开拓了新的视野,带来了新的方法和途径,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为促进高校健美操运动的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提供了实践依据。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高校健美操课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发现健美操课程传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学方面的设置与学生需求不相适应,这是造成学生在课上被动学习、缺少快乐体验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以快乐体育为指导思想,构建了高校健美操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主要从构建原则、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和教学评价的设计进行了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与快乐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验,实验结果如下:1.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在身体素质方面无显着差异,实验后学生身体素质各项指标有小幅度提高,表明快乐体育教学模式虽然没有设定专门的身体素质练习,但由于游戏、比赛以及探究合作等环节使学生在体验乐趣中身体素质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2.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在专项技能成绩无显着差异,实验后学生专项技能成绩有小幅度的提高,表明新旧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专项技能的提高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3.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运动实践能力存在显着的差异,实验后实验组学生健美操创编成绩远远超过对照组学生成绩,表明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创编能力方面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健美操课教学。4.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学习愉悦感、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方面存在非常显着的差异,表明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健美操的认同度,在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健美操学习兴趣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健美操课教学。

许双成[8](2018)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中历史教学承担着培养和发展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传统历史教学的僵化,实际上无力承担这一根本任务。深化历史教学改革,创新历史教学模式,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由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将中学生的历史学习由知识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是推动高中历史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进步,全面实现高中历史教育独特育人价值的关键。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建构,适应了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创新的教学模式。它以培养和发展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为根本宗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研究植根于翻转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当前,翻转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突出的问题是:怎样实现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而高中历史教学的突出问题是:怎样展开有效的翻转教学?从表面上看,这是两个问题,但实际上是一个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历史教学应用专题教学方式。专题教学方式应采用多种基于网络的教学方式,比如翻转教学。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建构,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其研究遵循“经验抽象——概念研究——理论建模——案例研究”的进路。就经验抽象而言,研究者有二十年高中历史教学经验,深感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应试教育困境,致力于推动高中历史教学向素质教育进步;就概念研究而言,研究者认为,翻转教学是由传统教学向信息化教学的过渡形式,它对于促进教学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向着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转化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实现高中历史教学与翻转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以检验教学效果。本研究包括两部分:理论模型建构与教学实践中的案例研究。第一部分:理论模型建构第1章系统论述了研究的目的、问题、意义、方法,界定了核心概念。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翻转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两个方向明确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第2章概述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理论内涵——以掌握学习、建构主义、合作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第3章分析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教学目标特征、设计原则、叙写方法。第4章界定了这一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教学的实现,需要引入技术元素,全面发挥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需要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重构历史课程知识体系;需要建构新型教学文化,营造尊重、民主的教学氛围;需要关联泛在学习环境,凸显历史教学的时代特征。第5章明确了这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支持,将课堂教学结构一分为三: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协作探究、课后的“矫正学习”与“深度学习”,由此形成了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历史学习活动序列。在充分发挥教学系统要素功能,依次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实现培养和发展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的目的。第6章阐述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教学评价理念及实现方式。第二部分:教学实践中的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法强调针对真实个案在自然情境中进行研究。案例研究法应用于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研究,既有助于发现它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完善理论模型建构,也有助于客观评估其实践效果。为此,研究者X与S高中一线教师L、C、H组建了研究小组,开展了研究活动。具体的做法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历史课——新授课、活动课、探究课、体验课、复习课,应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进行创新的的教学设计,并在相应的班级中实施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教学。研究小组亲历、参与教学过程,观察、研讨教学活动,分析、评估教学效果,并遴选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教学案例进行研究,总结新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初步经验,探寻新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一般规律,发现其在培养和发展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成功之处,予以推广。在此基础上,研究小组通过纸笔测试、课堂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系统评价这一教学模式在培养和发展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实际效果。在得出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其理论模型建构。总起来说,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在培养和发展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富有成效,而且也适应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实际需要,这是研究的最终结论。

门燕丽[9](2013)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野下的高职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之后,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其内涵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量不断的增长与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规格不高之间的矛盾,日益呈现。本文试图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出发批判性的审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一个涵盖教学设施、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主客体等要素的具体的教学范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不仅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性人才,更要求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了满足更高层次的培养要求,有必要用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去建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主要是通过两条线索展现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高职教学模式。本论文首先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追根溯源,从中西方两方面进行阐述,按时间顺序,依据国家主要领导人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认识来诠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并进一步说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本论文的另外一条线索是采用的横向研究,即运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高职教学模式的研究,分析高职教育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模式,并对其是否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行反思,深入探究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更加适合高职教育,更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为了使研究结果更有说服力,对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从统一的路径进行分析:理论基础——实施过程——问题与讨论,阐述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力求能够清晰的对目前现存的高职教学模式的形态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它怎样实施?它起到了什么作用等问题给予明确的展现和解释。在这两大部分内容之间,又对为什么要在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指导下研究高职教学模式进行了立论阐述,疏通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高职教学模式之间的内在关系,也充分说明了本论文的理论依据。在对以上内容进行全面阐述之后,论文按照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职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策略、途径和具体的设计进行了探索,希望通过这些方面的探索,引发更多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对高职教学模式的反思和有意识的运用,促进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满足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需求。

王策三[10](2004)在《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文中研究说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流行 ,反映了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 ,干扰教育、课程改革 ,必须坚决克服。它有复杂的社会、思想根源和片面道理 ,要认真对待。它未能全面把握个人发展的社会机制和认识机制 ,对教育改革误解。我们必须赋予素质教育以全面发展教育的科学内涵 ,加强教育理论建设 ,倡导多样综合原则

二、目标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目标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高校素质教育现状、问题及改革举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高校素质教育状况分析
    1.1 学校层面
    1.2 教师层面
    1.3 学生层面
2 中国高校素质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2.1 教学观念功利化
    2.2 教学内容形式化
    2.3 教学模式刻板化
    2.4 教学评价程序化
3 中国高校素质教育改革举措
    3.1 创新教学模式,改革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3.2 挖掘教学新方法,提升素质教育教学水平
    3.3 改善评价体系,优化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3.4 增强师资力量,提升素质教育教学水平
4 结语

(2)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音乐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
        二、核心素养的理念与实践
        三、工作经历的启发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问题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核心素养及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一、关于核心素养及其与课程关系的研究
        二、关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第二节 关于音乐欣赏及其教育价值的研究
        一、音乐欣赏的理解
        二、音乐欣赏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第三节 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
        一、音乐欣赏教学的理解
        二、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研究
    第四节 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教学策略的特征
        二、教学策略的分类
        三、国外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
        四、国内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
    第五节 简要述评
        一、有关核心素养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
        二、关于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的讨论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质化研究取向
        二、课堂观察
        三、访谈
        四、案例分析
    第三节 研究过程
        一、研究计划
        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四节 研究的效度与研究伦理
        一、研究的效度
        二、研究的伦理
第三章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音乐欣赏课程目标
    第一节 音乐欣赏在音乐课程中的定位与目标
        一、音乐欣赏在音乐课程中的定位
        二、音乐欣赏课程目标的理解
    第二节 初中音乐核心素养的构思
        一、音乐素养在《标准》中的体现
        二、音乐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三、初中音乐核心素养的构建
        四、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乐核心素养
第四章 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初中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分析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一、研究对象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常规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一、《非洲的灵感》一课的详细分析
        二、音乐欣赏常规课的综合分析
    第三节 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的特征分析
        一、教师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整体比较单一
        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与教学内容适合度不高
        三、教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价值的认识不够
        四、很少关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第五章 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策略分析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一、研究对象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优质课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一、《永远的莫扎特》一课的详细分析
        二、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的综合分析
    第三节 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策略的特征分析
        一、优质课中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二、优质课中运用了多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三、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关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优质课中体现多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有机组合
第六章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教学内部因素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影响
        一、教师对核心素养和音乐欣赏教育价值的认同
        二、教师素养
        三、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
        四、对学生知识、态度和特质的了解
        五、学校制度和教学环境
    第二节 外部因素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影响
        一、音乐课程改革的影响
        二、媒体文化的影响
        三、教育行政的政策和教研员的专业支持
第七章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改进
    第一节 教学策略选择与有效实施应指向整合的教学目标
        一、依据《标准》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音乐欣赏课教学目标
        二、根据学情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三、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第二节 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策略
        一、针对音乐表现要素教学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二、针对音乐情绪与情感内容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三、针对音乐体裁与形式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四、针对风格与流派内容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五、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充分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第三节 将音乐欣赏教学教学策略与环境因素有机融合
        一、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点
        二、拓展教材资源,整合音乐欣赏教学内容
        三、淡化经典与流行的界线,提升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初中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存在一些问题
        二、优质课与常规课中均有较丰富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
        三、优质课中发现一些创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四、一些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体现了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
        五、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与实施的因素
    第二节 建议
        一、教师要熟知“核心素养”和《标准》的理念与要求
        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成败的关键
        三、针对学生发展目标设计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
        五、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是提高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6 节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课堂观察记录表
后记

(3)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时代变迁引发全球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1.1.2 教育变革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新需求
        1.1.3 教学空间设计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2 研究边界
        1.2.1 主要学科:教育学与建筑学
        1.2.2 研究对象:教学空间
        1.2.3 研究视角:教育变革
        1.2.4 地域界定:一线城市
        1.2.5 时间语境:当代
        1.2.6 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
        1.2.7 教育类型:公办、普通教育
        1.3 研究内容
        1.3.1 影响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要素: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1.3.2 国内外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1.3.3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与设计策略研究
        1.4 研究综述
        1.4.1 教育变革研究综述
        1.4.2 教学空间研究综述
        1.4.3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1.4.4 总体研究评述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应对教学空间设计新挑战,助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
        1.5.2 研究意义:对现状研究和设计的补充与拓展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6.1 跨学科研究
        1.6.2 比较研究
        1.6.3 类型学研究
        1.6.4 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1.6.5 文献研究
        1.6.6 前沿会议论坛与网络资源利用
        1.6.7 案例调研、访谈与分析
        1.7 研究框架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外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北美洲
        2.1 美国
        2.1.1 美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1.2 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新型成果:磁石学校与特许学校
        2.1.3 真实教育与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变革
        2.1.4 开放式与小型教学单元的教学空间
        欧洲
        2.2 芬兰
        2.2.1 芬兰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2.2 适应完整公民发展需求的教育变革
        2.2.3 整体性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3 英国
        2.3.1 英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3.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3.3 常规教室与共享功能相结合的教学空间
        2.4 法国
        2.4.1 法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4.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4.3 基于传统空间模式改良的教学空间
        2.5 德国
        2.5.1 基础知识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5.2 注重共享空间表达的教学空间
        大洋洲
        2.6 澳大利亚
        2.6.1 澳大利亚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6.2 推动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变革
        2.6.3 极富开放性的教学空间
        亚洲
        2.7 日本
        2.7.1 日本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7.2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7.3 常规空间与共享空间共融的教学空间
        2.8 韩国
        2.8.1 韩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8.2 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改良的教育变革
        2.8.3 对传统空间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教学空间
        2.9 新加坡
        2.9.1 新加坡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9.2 兼顾学术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变革
        2.9.3 小型教学单元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10 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2.10.1 教育变革的实施途径:教育多样化
        2.10.2 教学空间的设计基础:教学需求
        2.10.3 教学空间的设计程序:多方协同
        2.10.4 教学空间的设计内容:整体设计
        2.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3.1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与探索期(1949年-2010年)
        3.1.1 教育初创期: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过渡(1949年-1966年)
        3.1.2 教育迷茫期:文革影响下的发展停滞(1966年-1978年)
        3.1.3 教育复兴期: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探索(1978年-1999年)
        3.1.4 教育转型期:素质教育曲折发展(1999年-2010年)
        3.1.5 历史经验总结:影响教育与教学空间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3.2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新变革期(2010年-至今)
        3.2.1 教育发展新环境
        3.2.2 教育政策新导向
        3.2.3 教育变革新驱动
        3.3 我国教育变革新型成果
        3.3.1 基于传统教育进行局部优化
        3.3.2 对传统教育进行系统性革新
        3.4 我国教育变革发展趋势
        3.4.1 课程设置: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尊重
        3.4.2 教学方式:教育与真实生活的结合
        3.4.3 其他类型: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
        3.5 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典型新型成果调研
        3.5.1 上海德富路中学
        3.5.2 深圳荔湾小学
        3.5.3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
        3.5.4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3.5.5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
        3.5.6 北京中关村三小万柳校区
        3.5.7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3.5.8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改造)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研究
        4.1 教学方式在建筑学领域适应性研究综述
        4.2 分析工具建构:教学方式整合模型
        4.2.1 影响因素纳入
        4.2.2 模型建构借鉴:整合理论
        4.2.3 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建构与利用
        4.2.4 完整教学需求集合
        4.3 教学组织下的教学需求发展研究
        4.3.1 行政班制教学
        4.3.2 包班制教学
        4.3.3 走班制教学
        4.3.4 混班/混龄制教学
        4.3.5 研究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建构
        5.1 设计创新驱动的丰富
        5.2 理论基础:教育学与建筑学相关理论
        5.2.1 “做中学”理论
        5.2.2 建构主义理论
        5.2.3 问题求解理论
        5.2.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5.2.5 学校城市理论
        5.2.6 空间环境教育理论
        5.3 设计原则:教育学与建筑学的相辅相成
        5.3.1 适应当下并面向未来的教学需求
        5.3.2 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5.4 设计程序:多方协同的良性互动
        5.4.1 教育机构:空间的需求提出者与评价者
        5.4.2 设计机构:空间的表达者与中坚力量
        5.4.3 政府管理机构(或代建机构):空间发展的推动者
        5.4.4 施工机构:空间建造品质的保障者
        5.4.5 设备研发与供应机构:空间运营的支持者
        5.5 设计内容:对传统设计方法与策略的适应性调整
        5.5.1 空间框架:教学空间集
        5.5.2 空间要素: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
        5.6 本章小结
下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第六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设计策略
        6.1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6.1.1 教学空间集
        6.1.2 组成要素
        6.1.3 教学空间集类型学最新研究综述
        6.2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建构
        6.2.1 教学空间集模式大类
        6.2.2 教学空间集模式子类
        6.2.3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
        6.2.4 教学空间集模式实例
        6.3 教学空间集指标研究
        6.3.1 相关研究综述与研究样本选取
        6.3.2 单位教学空间集内的学生人数
        6.3.3 单位教学空间集的面积指标
        6.3.4 教学空间集指标优化与建议
        6.4 教学空间集组合方式
        6.4.1 串联组合
        6.4.2 围绕全校共享空间组合
        6.4.3 空间立体互通组合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功能场室设计策略
        7.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7.1.1 教学中心
        7.1.2 技术路线
        7.2 设计原则
        7.2.1 空间形式:多样化与个性化
        7.2.2 空间功能:功能复合化
        7.2.3 空间边界:灵活性、透明性与复杂性
        7.2.4 空间环境:沉浸式教学氛围
        7.2.5 空间要素:设计要素教材化
        7.2.6 空间交互:泛在互联的智慧校园
        7.2.7 空间品质:人文关怀
        7.2.8 空间余地:留白设计
        7.3 集体中心(原普通教室)
        7.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3.2 功能复合化的“集体中心”
        7.3.3 功能最简化的精神属性“集体中心”
        7.4 信息共享中心(原图书馆/室)
        7.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书为本
        7.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自主学习与交互场所
        7.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独立馆室与开放式阅览区
        7.5 科研中心(原实验室)
        7.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仪器为本
        7.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授课与操作并重
        7.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空间与高新实验设备相结合
        7.6 人文中心(原史地教室)
        7.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文化高地
        7.6.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7 艺术中心(原美术、书法教室)
        7.7.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授课练习
        7.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素质拓展
        7.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展示
        7.8 表演中心(原音乐、舞蹈教室)
        7.8.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8.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表演功能强化
        7.8.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多样化与专业化
        7.9 生活技能中心(家政教室,原劳技教室)
        7.9.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模仿操作
        7.9.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真实技能获取
        7.9.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9.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0 互联网中心(原计算机教室)
        7.10.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设备为本
        7.10.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提升信息素养
        7.10.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互联网共享区与辅助教学资源
        7.11 创新中心(创客教室、STEM教室等)
        7.11.1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创新与实践
        7.11.2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1.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2 生活中心(原食堂与学生宿舍)
        7.12.1 食堂:适应学生新的生活习惯与教学行为外延
        7.12.2 学生宿舍:空间品质打造
        7.13 运动中心(原风雨操场)
        7.1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经济性为本
        7.1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化运动
        7.13.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经济性与多样化兼顾
        7.14 教师研修中心(原教务办公室)
        7.14.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独立办公场所
        7.1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适应教师成长
        7.1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办公环境营造与教育属性强化
        7.15 民主管理中心(原行政办公室)
        7.15.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权威塑造
        7.1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民主塑造
        7.1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去中心化
        7.16 社区纽带中心(原校门和围墙)
        7.1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隔离社区
        7.1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社区纽带
        7.16.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6.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共享与纽带
        7.17 卫生中心(原卫生间)
        7.17.1 传统需求与设计:基本生理需求
        7.1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卫生意识与心理尊重
        7.1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如厕环境与空间趣味性
        7.1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8.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8.1.1 概念与分类
        8.1.2 技术路线
        8.2 设计原则
        8.2.1 共通性设计原则
        8.2.2 设计要素游戏化
        8.2.3 设计要素自然化
        8.3 室内开放空间
        8.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辅助课下活动
        8.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辅助与互补结合
        8.3.3 “辅助”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舒适性与趣味性
        8.3.4 “互补”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开放性与灵活性
        8.3.5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式空间边界
        8.4 校园景观
        8.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视觉观赏为本
        8.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教育属性强化
        8.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8.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复杂化校园景观设计
        8.5 室外运动场地/设施
        8.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性与无趣性
        8.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性与趣味性
        8.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游戏化与自然化
        8.6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成果与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 ——以甘肃省L市12所试点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的诸项要素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素质教育与美育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舞蹈教育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素质教育舞蹈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三、数据来源
第四章 L市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现状调查
    一、L市素质教育舞蹈课程试点学校基本情况
    二、L市素质教育舞蹈课程试点学校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三、L市素质教育舞蹈课程试点学校舞蹈实习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四、访谈结果归整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一、课程实施
    二、师资现状
    三、教学模式
    四、硬件设施
    五、制度保障
第六章 L市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推进与发展的思考
    一、优化课程设置,促进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合理发展
    二、提升师资水平,充分发挥高校“摆渡人”作用
    三、创新教师教学理念,寻求素质教育舞蹈课堂多元化
    四、改善教学设施,优化素质教育舞蹈课程教学环境
    五、三方合力,促进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常态化持续推进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 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舞蹈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三 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舞蹈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 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校方领导、课程负责人访谈提纲
附录五 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高校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六 图表情况说明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翻转课堂在素质教育舞蹈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翻转课堂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
        二、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素质教育舞蹈课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素质教育舞蹈课的概念
        二、素质教育舞蹈课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素质教育舞蹈课“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设计
    第二节 课前预学诊断的设计
        一、学习任务单的设计
        二、课前在线测验的设计
    第三节 教学内容的设计
        一、教师引导,互动探究
        二、协作学习,解决问题
        三、巩固深化,总结评价
    第四节 评价方式的设计
        一、课前教学评价的设计
        二、课中教学评价的设计
        三、课后教学评价的设计
第三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素质教育舞蹈课中的实践应用
    第一节 课前教学微视频的设计与制作
        一、微视频的设计理念
        二、微视频的制作与实例
    第二节 课上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一、课上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
        二、课上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
第四章 翻转课堂实践效果评价及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第一节 翻转课堂实践效果的评价
        一、学生方面评价
        二、教师方面评价
    第二节 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存在问题
        二、解决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特征与趋势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
    2.2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2.2.1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研究
        2.2.2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
        2.2.3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2.2.4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述评
    2.3 科学知识图谱在国内体育领域的应用现状
        2.3.1 科学知识图谱的概念与特征
        2.3.2 科学知识图谱在国内体育领域运用现状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3.1.1 研究对象
        3.1.2 数据来源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领域发文量分析
    4.2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文献作者与机构分析
        4.2.1 研究文献作者特征
        4.2.2 研究文献机构特征
    4.3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文献关键词数量分析
    4.4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内容与主题演化分析
        4.4.1 研究主要内容特征
        4.4.2 研究主题演化特征
    4.5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阶段划分与前沿分析
        4.5.1 研究阶段划分
        4.5.2 研究前沿内容特征
    4.6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发展趋势
        4.6.1 研究将继续服务于素质教育发展战略
        4.6.2 研究主题将凸显学生体质健康与主体性特征
        4.6.3 中小学及幼儿体育教学模式实证性研究将得到加强
        4.6.4 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方面研究将得到加强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研究文献数量变化特征
        5.1.2 研究文献作者与机构特征
        5.1.3 研究文献关键词数量变化特征
        5.1.4 研究内容与主题演化特征
        5.1.5 研究阶段划分与前沿内容特征
        5.1.6 研究发展趋势特征
    5.2 建议
        5.2.1 加强理论成果深层次的探讨
        5.2.2 建立稳定且具有流转性学术交流合作平台
        5.2.3 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应增加对自身功能性评价机制的研究
        5.2.4 学生体质健康研究应适当增加对非体育影响因素的关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高校健美操课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二)教学方面的原因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差异
    1.1 概念界定
        1.1.1 快乐体育
        1.1.2 教学模式
        1.1.3 教学方法
        1.1.4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
    1.2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差异
        1.2.1 健美操传统教学模式
        1.2.2 健美操快乐体育教学模式
        1.2.3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差异
第二章 高校健美操课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构建
    2.1 高校健美操课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构建原则
        2.1.1 以快乐体育思想为中心
        2.1.2 以体验乐趣的教学过程结构为基础
        2.1.3 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为导向
    2.2 高校健美操课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2.2.1 目标管理理论
        2.2.2 巴班斯基的教学方法分类
    2.3 高校健美操快乐体育教学模式设计
        2.3.1 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2.3.2 教学方法设计
        2.3.3 教学评价设计
第三章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实验对比
    3.1 实验前后学生身体素质的对比分析
    3.2 实验前后学生专项技能的对比分析
    3.3 实验前后学生实践能力的对比分析
    3.4 实验前后学生对健美操认可度的对比分析
    3.5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实验结果综合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2.1 继承健美操传统教学模式的长处
        4.2.2 发挥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
        4.2.3 健美操课程要使学生身心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附录1 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2 健美操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3 学生身体能力、健美操技能测试表格
致谢

(8)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
    1.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的意义
        1.3.1 促进高中历史教学公民教育目的与价值的实现
        1.3.2 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素质教育目的与价值的实现
        1.3.3 促进高中历史教学人文教育目的与价值的实现
    1.4 文献综述
        1.4.1 技术变革中的翻转教学模式研究
        1.4.2 高中历史教学目的和方式变革的研究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核心素养
        1.5.2 学科核心素养
        1.5.3 高中历史翻转教学模式
    1.6 研究的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案例研究法
第2章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
    2.1 掌握学习
        2.1.1 掌握学习理论的主旨
        2.1.2 学习变量
        2.1.3 掌握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
    2.2 建构主义
        2.2.1 建构主义教学认识论
        2.2.2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2.3 合作学习理论
第3章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目标定位
    3.1 维度:培养和发展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2 特征:整体性、统一性、阶段性、层次性
    3.3 设计:教学目标链
    3.4 叙写:要素分析法
第4章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实现条件分析
    4.1 引入技术元素,全面发挥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
        4.1.1 微视频运用
        4.1.2 微课程开发
        4.1.3 导学案设计
        4.1.4 历史教学网络互动平台搭建
    4.2 强化教师课程意识,重构历史课程知识体系
        4.2.1 创新的教学模式要求重构高中历史课程知识体系
        4.2.2 翻转的历史教学中教师的课程意识及教师角色的转变
    4.3 创建新型教学文化,营造尊重、民主的教学氛围
    4.4 关联泛在学习环境,凸显历史教学的时代特征
第5章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操作程序
    5.1 总体结构
    5.2 设计原则
    5.3 教学流程
        5.3.1 课前自主学习阶段
        5.3.2 课堂协作探究阶段
        5.3.3 课后的“矫正学习”与“深度学习”阶段
第6章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评价方式
    6.1 评价的理念
    6.2 评价的实施
        6.2.1 对中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的评价
        6.2.2 对历史教师的教学进行的评价
第7章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教学案例及实施效果
    7.1 教学案例
        7.1.1 体验课案例
        7.1.2 新授课案例
        7.1.3 探究课案例
        7.1.4 活动课案例
        7.1.5 复习课案例
    7.2 实施效果
        7.2.1 纸笔测试
        7.2.2 课堂观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在中学生学习中的具体表现
        7.2.3 问卷调查
第8章 结语
    8.1 研究的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之处
    8.3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野下的高职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1.1 选题的时代背景
        1.1.2 选题的教育背景
        1.1.3 选题的现实背景
    1.2 研究价值
        1.2.1 促进理论的发展
        1.2.2 促进实践的应用
        1.2.3 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1.3 文献综述
        1.3.1 模式与教学模式
        1.3.2 高职教学模式的涵义
        1.3.3 高职教学模式的设计理念和分类
        1.3.4 高职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论文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教育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1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追溯
        2.1.1 十九世纪前西方“人的培养”的理论发展
        2.1.2 中国古代“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萌芽
        2.1.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 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发展
        2.2.1 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2.2.2 邓小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2.2.3 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2.2.4 胡锦涛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2.2.5 教育理论中蕴含“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2.3 教育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2.3.1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2.3.2 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3.3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第三章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职教学模式的立论基础
    3.1 高职教学理念的现代诉求
        3.1.1 满足多层次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3.1.2 呈现多样化的高职教学变革趋势
        3.1.3 符合多样性的高职学生本质特征
    3.2 高职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
        3.2.1 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的融合性
        3.2.2 个性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
        3.2.3 高职学习与终身教育的同一性
    3.3 高职教学模式发展的矛盾驱使
        3.3.1 高职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3.3.2 高职教学模式引进与本土化的矛盾
    3.4 高职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3.4.1 高职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
        3.4.2 高职教学模式的改革趋势
第四章 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下的高职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4.1 讲解—传授式教学模式
        4.1.1 理论基础
        4.1.2 实施过程
        4.1.3 讲解—传授式教学模式与人的全面发展
    4.2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4.2.1 理论基础
        4.2.2 实施过程
        4.2.3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与人的全面发展
    4.3 问题导向学习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 PBL)
        4.3.1 理论基础
        4.3.2 实施过程
        4.3.3 “问题导向学习”教学模式与人的全面发展
    4.4 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
        4.4.1 理论基础
        4.4.2 实施过程
        4.4.3 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五章 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下的高职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
    5.1 构建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下高职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
        5.1.1 知识目标——注意培养隐形知识
        5.1.2 能力目标——重视提高软技能
        5.1.3 素质目标——强调促进全面发展
    5.2 构建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下高职教学模式的原则
        5.2.1 动态性原则
        5.2.2 交往性原则
        5.2.3 体验性原则
    5.3 构建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下高职教学模式的策略
        5.3.1 学校办学观念的转变
        5.3.2 课程的调控
        5.3.3 教材的调控
        5.3.4 教师的调控
    5.4 构建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下高职教学模式的途径
        5.4.1 学生需求是构建教学模式的动力
        5.4.2 教师反思是构建教学模式的基础
        5.4.3 学者推进是构建教学模式的助力
    5.5 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下高职教学模式的设计
        5.5.1 弹性组织方式组织教学资源
        5.5.2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
        5.5.3 认知教练的教师角色
        5.5.4 基于发展的教学内容
第六章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职教学模式的改革展望
    6.1 多种模式综合利用
    6.2 对现有教学模式的超越
    6.3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6.4 教学模式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课程改革
附录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还在流行, 并从理论走向实践
二、 令人困惑、 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 素质教育原来就是这个意思吗?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攻目标原来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和“知识本位”吗?
    (二) 指导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思想理论和根据是什么呢?
    (三) 还要等到什么时才能走出困境呢?
三、 坚决摒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
    (一) 不摒弃这一提法, 教育思想混乱的局面将一直继续下去
    (二) 这一提法使素质教育由本来意义演变, 走向反面
    (三) 摒弃这一提法, 为素质教育正名:全面发展教育
四、 教育学研究任重而道远
    (一) 这一教育思潮有悠久深厚的历史、社会和思想根源
    (二) 这一教育思潮触及了教育的基本矛盾, 反映了社会、人、教育发展的某些趋势和理想, 包含了积极的因素, 具有片面深刻性
    (三) 改革是必需的必然的;但不能依靠这一教育思潮作为指导的思想理论, 它不但不能解决问题, 而且后果堪忧
五、 个人发展的机制和历史道路
    (一) 个人发展的社会机制和历史道路
    (二) 个人发展的认识机制
六、 究竟何谓课程和教学?
    (一) 课程的本质是教学认识的客体——人类认识的成果——知识
    (二) 教学的主要工作就是将知识打开, 内化, 外化
    (三) 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授”, 根本、永远不存在“过于”的问题
        1. 注重知识内容的研究和改革
        2. 注重传授方法的研究和改革
        3. 注重教师讲授的研究和改革
七、 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式:多样综合
    (一) 消除对教育改革创新的误解
    (二) 现代教学模式从分化走向多样综合
    (三) 多样综合已成为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式
八、 加强理论建设和学风建设

四、目标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高校素质教育现状、问题及改革举措研究[J]. 李孟贾,霍楷.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20)
  • [2]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D]. 吴秉旭.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D]. 苏笑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4]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 ——以甘肃省L市12所试点学校为例[D]. 鱼泓.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翻转课堂在素质教育舞蹈课中的应用研究[D]. 刘婉莹.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特征与趋势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研究[D]. 程华东.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4)
  • [7]高校健美操课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验研究[D]. 张佳佳.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8]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研究[D]. 许双成.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9]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野下的高职教学模式研究[D]. 门燕丽. 天津大学, 2013(11)
  • [10]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 王策三.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4(03)

标签:;  ;  ;  ;  ;  

目标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