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布河灌区沿河生态综合治理与开发项目探讨

乌兰布河灌区沿河生态综合治理与开发项目探讨

一、对乌兰布和灌域沿渠生态综合治理开发工程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勇[1](2021)在《河套灌区节水项目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吴迪[2](2020)在《节水改造后河套灌区沈乌灌域土壤盐分时空变化规律研究》文中指出以水权转换重要试点——河套灌区上游沈乌灌域为研究区域,针对引黄水量减少,秋浇水量随之减少,渠系防渗作用增强的节水改造背景下,土壤盐分重分布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问题,结合3S技术,探明区域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土壤盐渍化分布情况及其变化规律,掌握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盐分变化差异,针对灌域土壤盐渍化状况进行更为详细地评估和预测。不仅对河套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灌区及周边区域水资源管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及土壤盐渍化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采用区域土壤信息定点监测,结合经典统计学、空间插值、缓冲区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节水改造后灌域土壤盐分空间变异、时空分布规律及不同改造年限区域土壤盐分变化差异。基于CART决策树方法解译灌域土地利用类型,进一步摸清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下土壤盐分时空变化规律并量化不同地类储盐程度。利用遥感大规模监测的有效手段,将高光谱与Landsat 8 OLI多光谱数据结合,构建土壤盐分反演模型,应用CA-Markov模型对灌域土壤盐渍化区域稳定性和分布特征进行评估和预测。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节水改造后,年际间年均土壤含盐量耕层下降10.67%,深层增加27.12%,两土层Moran’s I指数分别增加6.06%和32.34%,空间相关性增强。年内由于引黄水量减少,秋浇水量骤减,秋浇后土壤盐分淋洗效果减弱9.26%。空间上,土壤盐分高值区(>6g/kg)多位于地下水埋深较浅的东风分干渠和一干渠渠首区域,低值区(<2g/kg)位于西南和东部沙区。由LISA集聚分析确定改造后东风分干渠和一干渠渠首仍是盐渍化防治重点区域。长期和短期改造区受渠道影响半径分别为1.5km和0.7km,长期改造区缓冲区内耕层和深层平均土壤含盐量每年下降速率比短期改造区分别高0.03245g/kg和0.00282g/kg,节水改造年限越长区域均布化程度越高。(2)验证CART决策树解译土地利用类型模型精度较高(总体精度大于90.00%,使用精度大于80.00%,Kappa系数大于0.90)。统计分析发现3年间耕层和深层平均土壤含盐量从大到小依次为盐碱地、水体、植被、沙地和其他;单位土壤储盐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植被、其他、水体、盐碱地和沙地,灌域耕层(0-30cm)和深层(30-50cm)平均总土壤储盐量分别为884.56t和531.04t。改造后耕层春播前、生育期和秋收后单位土壤储盐量分别减少11.54%、27.46%和2.38%,深层春播前和生育期单位土壤储盐量分别增加13.11%和9.83%,秋收后减少1.02%。沙地面积缩减且耕层土壤储盐量呈减少趋势,植被、水体和盐碱地3者处不同时期土壤盐分相互迁移。(3)将高光谱和多光谱数据进行波段相关性分析(R2均大于0.800)证明多光谱数据定量反演土壤盐分的有效性,基于BP神经网络使得土壤盐分反演模型(R2:0.8751,RPD:2.201)精度得到大幅提高,为今后河套灌区等土壤含盐量反演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应用CA-Markov模型(数量精度和空间精度大于85.00%)对土壤盐渍化时空分布进行预测发现2013~2018年土壤盐渍化稳定区、盐渍化减轻区、盐渍化加重区分别占比50.04%、42.65%和7.32%。减轻区多分布于沙地附近,说明灌域治沙护渠、节水灌溉及变废为荒等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盐渍化减轻区增加。而2018~2028年土壤盐渍化稳定区较2013~2018年增加27.43%,且盐渍减轻区增加程度有所下降。由转移概率矩阵可知由重向非、轻盐渍化转化的概率是由非、轻向重盐渍化转化的概率的2~5倍。土壤盐渍化状况趋于稳定发展,土地依托改善的灌排系统进行脱盐作用,土地利用类型也是影响其变化的重要原因。4.节水改造工程实施后,年际耕层土壤盐渍化程度减轻10.67%,作物生长安全区面积增加6.29%,表聚作用弱化,秋浇水量减少,土壤盐分淋洗效果减弱9.26%,土壤环境有所改善。土地主要依托灌排系统进行排盐作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盐分储盐能力有所不同,年内不同时期多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盐分处动态迁移状态。而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格局变化同时影响盐渍化土壤空间分布,预计2018~2028年盐渍化稳定区域扩增27.43%,局部盐渍化风险地区建议采用暗管排水和化学改良剂等方式进行专项治理。

张友君,张力文,李建峰[3](2013)在《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沙产业发展思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章通过阐述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沙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的资源潜力与存在问题,探讨地区沙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并提出了沙产业发展的必要保障措施。

高儒,温俊,周敏,淡小平,马光[4](2013)在《浅谈磴口县水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分析了磴口县水资源量和利用现状,提出了水资源利用保护对策。

孙旭[5](2009)在《河套灌区节水、减盐型农田防护林效益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河套灌区小美旱杨P. Popularis’〔Populus simonii×(Populus pyramidalis +Salix matsudana)cv.‘Poplaris’〕农田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对小美旱杨蒸腾耗水特性、盐分离子的吸收特性、防护林对林内土壤盐分积累及平衡、农田防护林的更新龄、防护林防护效益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现有防护林的模式下的防护效益作出综合评价,主要成果及结论如下:(1)影响小美旱杨的蒸腾耗水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树木的林龄、造林苗木类型、昼夜变化、气象等。林龄大的树冠大,生长旺盛,代谢强烈蒸腾耗水多;萌生苗根系大,吸水能力强,萌生苗比扦插苗的耗水多,夜间,林带蒸腾减弱,趋于停止,在持续干旱地区,地下水位逐日降低,蒸腾减弱,耗水减小。树龄大的树木蒸腾耗水量多,未灌水比正在灌水条件下的日蒸腾耗水量多。(2)小美旱杨对K+、Ca2+、Na+、Mg2+具有较强的吸收选择性,均通过选择吸收K+和其他营养元素,抑制过多的Na+进入根系。但是,对Na+的排斥作用有限,盐胁迫下小美旱杨对进入根部过多的Na+,除了滞留在根部外,还在干中大量滞留,使枝、叶中Na+与营养元素之比保持较稳定的低值。(3)小美旱杨防护林达到防护成熟后,一年的田间减盐作用相当于从造林至防护成熟的全部林下积盐量,其节水作用,相当于5月中旬、8月、9月上旬在农田中增加一场中雨。对于树木-土壤-潜水系统,杨树耗水所含盐分离子的90%左右积累在林下的土壤-潜水系统中。(4)在河套灌区的立地条件下,小美旱杨农田防护林的初始防护成熟龄为9年,数量成熟龄为12年,经济成熟龄为15年,工艺成熟龄为15年;其适宜的更新龄为14年。(5)小美旱杨防护林减少林网内土壤蒸发的主要机理按影响程度排序为:空气温度因子>空气湿度因子>风速、辐射平衡值及土壤温度梯度。灌区的小美旱杨防护林应通过隔带间伐,将现行的100m主林带间距增至200m,主林带间距增大后,其防风、水文和热力效应基本不变,可实现灌区节水减盐的目的。按造林9年推算,小美旱杨防护林的节水量和年均减盐量为:146m3/hm2. a和170kg/hm2.a。(6)防护林影响防护区水量平衡的因子为:林带耗水量、田间减少土壤蒸发导致的节水量;影响防护区盐分平衡的因子为:防护林减少田间土壤蒸发所产生的田间耕作层减盐量、林带耗水导致的林下土壤积盐量、林带采伐减盐量。小美旱杨防护林能够有效减少灌区的盐分积累,并减少水资源的无效消耗,其节水作用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

刘芳[6](2008)在《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植物防护体系防风阻沙效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绿洲是乌兰布和沙漠最重要的生态经济区域,风沙危害严重地威胁着绿洲农田的健康运行,为保障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运用野外实验观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绿洲植物防护体系各组成部分的防护效益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结果为:(1)将绿洲植物防护体系分为三层次,由外向内的次序是第一层以籽篙、沙鞭、白刺、沙冬青、沙蓬、沙介等低矮灌木为主的封沙育草带。第二层为人工栽植的防风阻沙带,以沙木蓼、柽柳、沙拐枣、梭梭、花棒、乌柳等大灌木构成。第三层以新疆杨、二白杨、沙枣为主要造林树种的农田防护林网。总体上,植物防护体系可以有效地减低风速,改变气流的搬运能力,阻挡风沙流和阻止流沙移动,从而有效地减轻绿洲的风沙危害。(2)封沙育草带内的天然植被白刺对风沙流有阻滞作用,使风沙流在沙丘的迎风坡受阻堆积,在背风坡风速下降可达39.2%~59.8%,并形成低速区,引起沙粒堆积。对不同植被盖度的沙丘输沙率研究表明;输沙率随风速的增加呈幂函数形式增加,随高度的增加呈指数规律递减,与流动沙丘相比,固定沙丘近地表0~10cm输沙量减少,10~40cm相对增加;从绝对输沙量变化分析,植被盖度大的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输沙量相对于流动沙丘输沙量分别下降93.6%和59.8%;固定沙丘较半固定沙丘输沙量下降73.5%~90.5%。同时,封沙育带内天然植被防风作用效应也十分明显,可引起风速下降、沙粒沉积和输沙量减少,从而控制风沙流运动及流沙入侵。(3)人工营造的防风阻沙带对带内不同高度,特别是近地表20cm高度的风速均有降低作用,其主要是通过降低风速作用而减少了输沙能力,且对地表沙粒的控制功能与风速降低作用是相一致的,灌木林大于乔木林,枝丛密度大的灌木林优于枝丛密度小的灌木林。结果表明:通过营造合理配置的防风阻沙灌木林带可有效地将风沙拦截于绿洲之外。(4)绿洲农田防护林带在林前1H、林内、林后1H和林后7.5H处风速较林前7.5H处2m、1m、0.5m和0.2m风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以近地表风速下降最大;新疆杨纯林的风速降低作用低于新疆杨与花棒混交林和沙枣纯林。绿洲防护林林内及林后输沙量下降比例大于林前,新疆杨与花棒混交林、沙枣林的输沙量小于新疆杨纯林。另外,选择以衡量防护林优劣的主要因子防风效能为指标,对当地最广泛采用的农田防护林网结构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两行一带式乔木防护林网的防风效能的大小主要决定于造林树种的冠形特征和密度,两行一带式新疆杨防护林网造林5年后,无叶期,开始具有初步的防风作用;8年生林网已具备较好的防风作用,无叶期防风效能可达45.7%;7年生两行式小乔木+沙枣1×1.5m的小间距林带,无叶期防风效能高达52.2%,已具备良好的防风作用。所以,选择较高密度的窄林带配置应采用窄冠型树种,否则难以得到预期的防护效益。同时,防风效能与林带间距具有一定影响,而与林带年龄和林带高度的关系不大。

郝玉光[7](2007)在《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绿洲化过程生态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的磴口人工绿洲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经历多次大规模沙荒土地的整治与开发,建成了大面积的人工灌溉绿洲,区域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研究该人工绿洲系统的生态效应及其动态变化,对维护绿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人工绿洲的生态效应为切入点,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以磴口县区域生态环境为面,以沙漠林业实验中心实验场新建人工绿洲为点,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测试相结合、定位观测与半定位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并运用3S技术,对人工绿洲生态效应系统进行的多层次及不同空间、时间尺度分析和研究,初步结果如下:(1)新中国成立后,磴口县沙荒土地经历了多次的大规模绿洲开发建设,在长期大规模的人工绿洲化过程中,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近年来(1990年和2003年),磴口县绿洲化与荒漠化相关景观格局的相互转化明显。研究表明:磴口县区域生态环境仍处在局部改善,整体恶化之中。流动沙地的面积显着增加,对绿洲最具生态保护功能的覆盖度高的天然灌丛植被—固定沙地面积显着减少,人工绿洲的扩展主要建立在破坏自己天然保护屏障的基础之上,这种潜在的生态危机,将会给人工绿洲的持续发展带来威胁。(2)不论绿洲内部,绿洲边缘、还是绿洲外围,在区域干旱气候的共同背景下,由于受人工绿洲灌溉水分水平运动影响强度的不同,其植被的组成种类、盖度及多样性特征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因而造成其生态功能的显着差别。绿洲外缘天然灌草及人工植被由于其结构差异,造成地表粗糙度明显不同,其防蚀、阻沙、固沙作用也有明显的差别。流动沙地表现为强风蚀、强堆积,而高盖度天然灌丛植被区表现弱风蚀、弱堆积特点。从绿洲边缘向远处沙漠的水平梯度上,不同下垫面的沙尘沉降量差异显着,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大,沙尘沉降量显着减少,并且,同一下垫面的垂直梯度上沙尘沉降量的差异也十分显着。(3)对绿洲典型研究区人工绿洲幼龄林后期、中龄林、成熟林3个阶段的小气候效应的研究表明(与荒漠相比):生长季绿洲降低气温和地表温度的作用明显;增加降水的作用显着,3个阶段降水增长率分别为8.3%、20.3%、67.1%;提高空气湿度,3个阶段分别提高4.5%、4.7%、2.7%,作物生长季节,绿洲内比荒漠提高约6~9%;抑制蒸发作用明显,3个阶段从人工绿洲的蒸发量分别减少为24.4%、32.2%、12.7%,最热月7月降幅最大,为40.2%;降低风速明显,3个阶段的防风效能分别为41.5%、47.2%、37.1%。人工绿洲成熟林阶段,除年降水量有明显增加外,其它多项小气候因子的变化幅度减小,特别是人工绿洲成熟龄林阶段在非生长季的防风效能高于幼龄林后期阶段,而在生长季的防风效能正好相反的现象,正好说明人工绿洲的防风效应完全决定于其防护林,其防风作用的减弱,表明进入成熟期后,生态功能呈下降趋势,可作为防护林更新的理论依据。人工绿洲在24年的绿洲化进程中(1980~2004年),绿洲土壤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土壤的全量养分、速效养分总体上都呈增加趋势,表层土壤含盐量和PH值均下降明显,土壤质量的改善,为人工绿洲农业产业高产稳产及持续经营奠定了基础。(4)通过对不同时间序列多种结构林带(网)无叶期防风作用的系统的研究,农田防护林防风效能,主要决定于林带结构。单一树种的防护林带,防风效能主要决定于主林带间距、树种的冠型特征和造林密度,两树种混交林带,防风效能关键决定于树种搭配,对此在防护林设计上应予以高度重视。林带的防风效能与其宽度关系不大,为窄林带设计提供了依据。干旱沙区人工绿洲营建农田防护林具有稳产高产的作用,与无林网保护的农田相比增产作用显着,增产率在25.0%~155.7%,且在防护林网内农作物的质量性状也有改善。结构合理的农田林网其自身的增产作用大于胁地作用,以玉米为例,林网自身对农作物的实际增产率为3.6%。二白杨农田防护林23a时,立木材积增长和防风效能同时进入显着下降阶段,说明此期的二白杨防护林进入了成熟期,可作为采伐更新的年龄,年龄为23a。(5)区域防护林体系建设能有效抑制和减弱风沙天气,随着“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抑制风沙天气形成的作用趋势显着提高。1970年至2000年,磴口县年均大风日数、扬沙日数和沙尘暴日数总体上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在不同建设阶段各指标均明显下降,尤其是第3阶段,风沙天气各指标下降幅度可达73.0~94.0%。风沙天气指标(年均大风日数、扬沙日数和沙尘暴日数)与防护林体系的面积和蓄积量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人工绿洲典型研究区监测研究表明,防护林体系对灾害性天气具有明显的降减作用与区域防护林体系的作用结果相一致。同时,防护林体系可有效地降减沙尘天气,使得绿洲内降尘量减少,沙尘天气的程度和强度有所缓解。

杨婷婷[8](2006)在《乌兰布和沙漠绿洲风蚀防护体系效益评价及模式探讨》文中指出绿洲是乌兰布和沙漠最重要的生态经济区域,风沙危害严重地威胁着绿洲农田的健康运行,为保障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运用野外实验观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绿洲风蚀防护体系防护效益及模式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研究结果为:(1)绿洲风蚀防护体系构成:风蚀防护体系大体分为三层,由外向内的次序是第一层以籽蒿、沙鞭、白刺、沙冬青、沙蓬、沙介等低矮灌木为主的封沙育草带。第二层为人工栽植的防风阻沙带,以沙木蓼、柽柳、沙拐枣、梭梭、乌柳等大灌木构成。第三层以新疆杨、二白杨、沙枣为主要造林树种的农田防护林网。(2)农田防护林防护效益。对几种典型结构和配置的农田防护林带进行风速观测表明,其防风效益与林带高度、结构、疏透度等因子有关,稀疏型林带防风效果最佳,平均为32.2%,疏透型次之为,23%,通风型防风效果最差,为13.2%。林带防风效能较好的疏透度为40~50%,随着林带总平均疏透度的增加,防风效能显着降低。分层疏透度不同也直接影响防风效果,因此,林带结构应以稀疏型为主,林带总平均疏透度控制在30~50%,分层疏透度应控制在林冠层30~50%,林干层50%。此外,防护林可降低地表输沙量,且林后输沙量下降比例大于林前,新疆杨*美青64*沙枣混交林和沙枣纯林林后1H处输沙量减少为零。(3)防风阻沙林防风阻沙效益及降尘研究。对5种灌木防风阻沙林的防风效益和流沙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梭梭和花棒由于植株高大,遮挡面大,总体防风效果好,降低风速值达62.4%和53.8%,沙拐枣、杨柴、沙木蓼3种灌木植株相对矮小,总体防风效果较差,风速降低分别为44.5%、33.3%和32.4%。这一顺序恰与各灌木的枝丛密度、冠幅和高度等因子由大到小的排列相吻合。但在0.3m处,杨柴由于分枝数较多,疏透度较小而有效的降低了近地表0.3m高处的风速,为77.1%。在同一风速条件下,5种防风阻沙林的输沙量均较旷野流沙明显减小,且杨柴的输沙量减小幅度最大,可达98.5%,梭梭次之,为97.5%。新疆杨防护林的输沙量减小幅度最小,为39.6%。防风阻沙林降尘量在垂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性,即2m高度的降尘量大于5m高度的降尘量。在典型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中,林地中央的降尘量显着高于其它观测点。3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中,林地中央2m高度处的平均降尘量为22.8g/m2*1d,5m高度处平均降尘量为19.3g/m2*1d。而其他观测点降尘量2m高度处为3.14~14.4 g/m2*1d,5m高度处为1.87~8.36g/m2*1d。

高岗[9](2006)在《河套灌区杨树农田防护林效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灌区农田防护林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了灌区农田防护林类型区划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灌区中东部防护林区的两种杨树农田防护林防护成熟龄和更新龄、两种杨树主林带间距内小气候效应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最后从防护、节水、经济效益方面对现有农田防护林的模式进行综合评价。研究方法及结果如下:⑴收集灌区生态环境背景指标、环境敏感指标、区域经济指标,采用定量、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灌区农田防护林分为两大类型区,即西部防护林区和中东部防护林区。⑵采用树干解析法,在MAPGIS系统软件下,对102个解析盘进行数据采集和计算处理求取各项成熟龄,并确定更新龄。研究表明:新疆杨初始防护成熟龄10a、数量成熟龄16a、经济成熟龄17a、工艺成熟龄(檩材)16a,更新龄19a;小美旱杨的各项成熟龄依次为8a、13a、14a、15a,15a。⑶选择结构、树龄相同的新疆杨和小美旱杨林带,分别在主林带100m和200m间距内进行小气候效应的平行试验,对取得的数据进行一元或多元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在主林带200m间距内,小美旱杨防护林防护效应要优于新疆杨防护林;在主林带100m和200m间距间,新疆杨防护林在两种间距内除防风效应外,其它防护效应没有显着差异;小美旱杨防护林在两种间距内的防护效应均没有显着差异。⑷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分两个时段对四种农田防护林模式进行综合效益评价,结果为主林带200m间距内综合效益优于100m间距内;小美旱杨防护林网优于新疆杨防护林网。

王再兴,王力赓[10](2006)在《合理利用和开发水资源 促进河套灌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从河套灌区的宏观背景出发,根据河套灌区的水资源利用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提出了河套灌区合理利用和开发水资源采取的对策,对河套灌区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对乌兰布和灌域沿渠生态综合治理开发工程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乌兰布和灌域沿渠生态综合治理开发工程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节水改造后河套灌区沈乌灌域土壤盐分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盐分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进展
        1.2.2 土地利用变化下土壤盐渍化分布特征研究进展
        1.2.3 基于遥感构建土壤盐分反演与预测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水文条件
    2.3 地下水埋深及水质
    2.4 土壤质地
    2.5 种植结构
    2.6 土壤盐分组成
    2.7 工程实施规模
3 节水改造后土壤盐分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本采集与测定
        3.1.2 研究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节水改造后年际土壤盐分时空变化规律
        3.2.2 节水改造后年内土壤盐分时空变化规律
        3.2.3 节水改造后典型时期土壤盐分时空变化规律
        3.2.4 不同节水改造年限区域土壤盐分变化差异
    3.3 小结
4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盐分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本采集与测定
        4.1.2 基于CART决策树监督分类土地利用类型
        4.1.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储盐量计算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基于CART决策树监督分类精度评价
        4.2.2 3年间沈乌灌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规律
        4.2.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盐分基本特征
        4.2.4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不同盐渍化面积及比例变化分析
        4.2.5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盐分储盐量变化分析
    4.3 小结
5 基于遥感构建土壤盐分反演模型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样本采集与测定
        5.1.2 研究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盐渍化土壤光谱特征分析
        5.2.2 基于光谱数据变换构建土壤盐分估算模型
        5.2.3 基于光谱指数构建土壤盐分估算模型
        5.2.4 基于BP神经网络构建土壤盐分估算模型
        5.2.5 高光谱数据与Landsat 8 OLI多光谱数据波段反射率相关性分析
        5.2.6 不同特征波段变换形式构建土壤盐分反演模型
        5.2.7 基于特征光谱指数构建土壤盐分反演模型
        5.2.8 基于BP神经网络构建土壤盐分反演模型
        5.2.9 基于BP神经网络土壤盐分反演模型的应用
    5.3 小结
6 基于CA-Markov模型土壤盐分的评估和预测
    6.1 材料与方法
        6.1.1 遥感数据
        6.1.2 非遥感数据
        6.1.3 研究方法
        6.1.4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土壤盐分相关驱动因子分析
        6.2.2 模拟精度检验
        6.2.3 2028年沈乌灌域土壤盐渍化预测结果
        6.2.4 不同盐渍化类型土壤的概率转移矩阵
        6.2.5 土壤盐渍化时空变化分析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沙产业发展思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乌兰布和沙漠沙产业发展现状
    1.1 自然概况
    1.2 资源现状
    1.3 存在问题
2 沙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2.1 大力发展绿色种植业
    2.2 巩固发展特色畜牧养殖业
    2.3 积极发展精深加工业
    2.4 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业
    2.5 适度发展现代农业
3 沙产业发展的必要保障
    3.1 科学编制规划, 为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沙产业可持续发展定位
    3.2 多渠道增加投入, 以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带动
    3.3 加快科技创新, 加快科技成果转换
    3.4 扩大招商引资, 吸引更多企业合作开发建设
4 结论

(4)浅谈磴口县水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磴口县水资源现状
    1.1 地表水资源
    1.2 地下水资源
    1.3 海子湖泊
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1 地表水资源利用现状
    2.2 地下水资源利用现状
3 水资源保护利用对策
    3.1 划定水功能区
        (1) 水源保护区:
        (2) 开发利用区:
        (3) 排污控制区:
        (4) 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区:
    3.2 实行科学灌溉, 减少农业用水浪费
        (1) 大力推广节水技术。
        (2) 调整种植结构, 采用农艺措施节水。
        (3) 加强用水管理。
    3.3 降低工业用水量, 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3.4 提高对中水的利用
    3.5 加大对微咸水的开发利用
    3.6 挖掘蓄水潜力
    3.7 对乌兰布和沙区进行生态补水
    3.8 合理利用地下水

(5)河套灌区节水、减盐型农田防护林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防护林对防护区水盐均衡影响的研究
        1.2.2 农田防护林带结构研究
        1.2.3 农田防护林类型区划分研究
        1.2.4 农田防护林更新龄研究
        1.2.5 农田防护林防护效益研究
        1.2.6 节水、减盐型农田防护林模式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试验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土壤与植被
        2.1.4 地貌与水文条件
    2.2 灌区农田防护林现状及存在问题
3 小美旱杨耗水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方法的选择
        3.1.2 热脉冲技术的原理
        3.1.3 热源和探头位置的确定与安装
        3.1.4 边材中木质与液质体积比率的测算
        3.1.5 树干液流量的计算
        3.1.6 地下水位观测方法
        3.1.7 风速测定
        3.1.8 大气温度及湿度测定
        3.1.9 太阳辐射测定
        3.1.10 防护林的结构高度的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小美旱杨树干液流速度的变化
        3.2.2 小美旱杨蒸腾耗水量的变化
        3.2.3 小美旱杨蒸腾耗水量与树干液流速度的关系
        3.2.4 环境因子对小美旱杨蒸腾耗水量日动态变化的影响
        3.2.5 环境因子、林龄与小美旱杨蒸腾耗水量的关系
        3.2.6 小美旱杨防护林带蒸腾耗水量与地下水位的相互关系
        3.2.7 小美旱杨防护林带耗水量的估算
    3.3 小结
4 小美旱杨盐离子的吸收、运输选择特点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选择
        4.1.2 试验样品制备
        4.1.3 植物样品盐分离子测定方法
        4.1.4 土壤可溶盐浓度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小美旱杨叶内可溶盐离子浓度的季节动态
        4.2.2 心材、边材和多年生枝内各离子浓度的季节动态
        4.2.3 根和一年生枝中离子浓度的季节动态
        4.2.4 小美旱杨各部位可溶盐离子浓度聚类分析
        4.2.5 小美旱杨可溶盐离子组分比例与土壤可溶盐的关系
        4.2.6 小美旱杨对主要盐离子的吸收、运输选择性及离子区隔化特征
    4.3 小结
5 小美旱杨对防护区水盐均衡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降水及灌溉水中可溶盐离子浓度
        5.2.2 小美旱杨耗水中各类水量的划分
        5.2.3 小美旱杨耗水量中可溶盐离子含量
        5.2.4 小美旱杨采伐时可带离灌区的生物量
        5.2.5 小美旱杨采伐时可带离灌区的盐量
        5.2.6 小美旱杨防护林对灌区盐分均衡的影响
    5.3 小结
6 小美旱杨防护林更新龄研究
    6.1 小美旱杨防护林的生长模型
        6.1.1 树高生长模型
        6.1.2 胸径生长模型
        6.1.3 材积生长模型
    6.2 小美旱杨防护林成熟龄的研究
        6.2.1 初始防护成熟龄的确定
        6.2.2 数量成熟龄的确定
        6.2.3 工艺成熟龄的确定
        6.2.4 经济成熟龄的确定
    6.3 小结
7 小美旱杨防护林防护效益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防风效益观测
        7.1.2 空气温、湿度测定
        7.1.3 土壤温度测定
        7.1.4 土壤含水量测定
        7.1.5 潜在蒸发力和土壤蒸发量测定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小美旱杨防护林的防风效益
        7.2.2 小美旱杨农田防护林主林带间距内的水文效应
        7.2.3 小美旱杨农田防护林在两种主林带间距内的热力效应
        7.2.4 小美旱杨农田防护林经济效益研究
    7.3 小结
8 小美旱杨农田防护林防护效益评价及模式研究
    8.1 两种主林带间距的杨树防护林综合效益评价
        8.1.1 评价方法
        8.1.2 评价单元及评价时段
        8.1.3 评价指标
        8.1.4 综合效益评价
    8.2 节水、减盐型农田防护林模式及减水减盐作用
    8.3 小结
9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植物防护体系防风阻沙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绿洲研究
        1.2.2 绿洲防护林体系效益研究
        1.2.3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研究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试验区简介
    2.3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植物防护体系构成
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3.3 实验方法
        3.3.1 封沙育草带天然植被防风阻沙机理与效益
        3.3.2 防风阻沙带防风阻沙机理与效益
        3.3.3 绿洲农田防护林防护效益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封沙育草带天然植被阻沙机理与效益
        4.1.1 封沙育草带天然植被降低风速效应
        4.1.2 不同植被盖度地表输沙率随风速的变化
        4.1.3 不同植被盖度地表输沙率随高度的变化
        4.1.4 不同沙丘输沙量的变化
    4.2 绿洲防风阻沙林带阻沙机理与效益
        4.2.1 不同防风阻沙林降低风速的作用
        4.2.2 不同防风阻沙林输沙量比较
    4.3 绿洲农田防护林的防风阻沙效益
        4.3.1 不同结构防护林降低风速作用
        4.3.2 绿洲不同高度林带降低风速作用
        4.3.3 不同林龄林网的防风效应
        4.3.4 两行结构防护林的防风效应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绿洲化过程生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绿洲研究的总体概况
        1.2.2 绿洲小气候效应的研究
        1.2.3 绿洲防护林体系效益研究
        1.2.4 绿洲土壤质量研究
        1.2.5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人工绿洲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水文
        2.1.6 植被
    2.2 研究区社会经济状况
    2.3 典型研究区简介
3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人工绿洲的演变历史
    3.1 古绿洲的兴衰与沙漠成因分析
        3.1.1 古绿洲的历史
        3.1.2 绿洲衰落与沙漠化的发展
    3.2 旧绿洲的有关状况
    3.3 新绿洲的现代进程
        3.3.1 大型人工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3.3.2 人工绿洲大型水利建设工程
        3.3.3 大规模沙荒土地开垦历史
4 磴口县绿洲化与荒漠化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卫星影像数据及其处理
        4.1.2 景观类型划分和成图
        4.1.3 人工绿洲相关景观类型的空间变化分析
        4.1.4 各景观类型的景观格局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各类景观的数量变化
        4.2.2 各景观类型的空间格局变化
        4.2.3 景观格局的稳定性评价
    4.3 小结
5 人工绿洲外缘天然植被变化及其生态作用
    5.1 调查分析方法
        5.1.1 植被调查及分析方法
        5.1.2 风蚀与风沙堆积测定
        5.1.3 沙尘沉降测定
        5.1.4 风沙流测定
    5.2 绿洲外围荒漠植被的空间变化
        5.2.1 山前→绿洲的植被变化
        5.2.2 绿洲边缘及其低湿地植被的变化
        5.2.3 绿洲→沙漠方向上植被的梯度变化
        5.2.4 绿洲内弃耕地植物群落变化
    5.3 绿洲外围植被对风沙活动的降减作用
        5.3.1 绿洲外缘植被的防蚀阻沙机理
        5.3.2 绿洲外缘植被的对沙尘沉降的影响
    5.4 小结
6 绿洲农田防护林防风效应及经营对策研究
    6.1 研究内容与方法
        6.1.1 林网防风效能观测
        6.1.2 林网增产与胁地效应的测定
        6.1.3 农田防护林的生长测定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防护林结构与防风效应的关系
        6.2.2 农田防护林的增产与胁地效应
        6.2.3 防护林生长规律及其经营与更新
    6.3 小结
7 绿洲典型研究区小气候与土壤质量动态分析
    7.1 绿洲典型研究区概况
    7.2 研究方法与内容
        7.2.1 绿洲小气候效应
        7.2.2 绿洲土壤质量变化
    7.3 结果与分析
        7.3.1 绿洲的小气候动态
        7.3.2 绿洲土壤的质量变化
    7.4 小结
8 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对风尘天气的抑制与降减作用
    8.1 研究内容与方法
        8.1.1 区域防护林体系对沙尘天气影响
        8.1.2 典型防护林体系对沙尘天气的影响
    8.2 结果与分析
        8.2.1 区域防护林体系对沙尘天气的影响
        8.2.2 典型防护林体系对沙尘天气的影响
    8.3 小结
9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在读期间成果目录清单(2003—2007)
致谢

(8)乌兰布和沙漠绿洲风蚀防护体系效益评价及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绿洲研究
        1.2.2 防护林研究
        1.2.3 防护林体系及模式的研究
        1.2.4 防护林体系防护效益研究
        1.2.5 土壤风蚀及其控制研究方面
        1.2.6 防护林滞尘研究
        1.2.7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形成过程
    2.2 研究区自然状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地质地貌
        2.2.3 气候
        2.2.4 土壤
        2.2.5 水文
        2.2.6 植被
    2.3 研究区社会经济状况
        2.3.1 土地利用状况
        2.3.2 社会经济状况
    2.4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风蚀防护体系构成
    2.5 试验区简介
3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农田防护林防护效益
    3.1 实验样地
    3.2 实验方法
    3.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3.1 林带结构类型对防风效能的影响
        3.3.2 林带疏透度与防风效能的关系
        3.3.3 林带高度对防风效能的影响
        3.3.4 不同防护林降低风速效应
        3.3.5 防护林网的防风效应
        3.3.6 防护林阻沙效益
    3.4 小结
4 封沙育草带天然灌草植被防风阻沙机理与效益
    4.1 研究内容与方法
        4.1.1 天然灌丛植被降低风速及阻沙作用
        4.1.2 不同盖度植被的风速与输沙率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封沙育草带天然植被阻沙机理
        4.2.2 封沙育草带天然植被降低风速效应
        4.2.3 封沙育草带天然植被阻沙效益
    4.3 小结
5 绿洲防风阻沙林带防风阻沙效益
    5.1 研究方法
    5.2 研究结果与分析
        5.2.1 防风效益
        5.2.2 阻沙效益
        5.2.3 防护林降尘的分布特征
    5.3 小结
6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风蚀防护体系模式
    6.1 流沙固阻带
    6.2 封沙育草带
    6.3 防风阻沙带
    6.4 在绿洲内部营造“窄林带,小网格”的护田林网
    6.5 有计划地营造薪炭林和饲料林
    6.6 保护性耕作措施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河套灌区杨树农田防护林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防护林结构的研究
        1.2.2 树种选择的研究
        1.2.3 防护林效益的研究
        1.2.4 效益评价的研究
        1.2.5 配置模式及成熟龄、更新龄的研究
        1.2.6 农田防护林类型区划分研究
2 研究区概况、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概况
        2.1.2 灌区农田防护林现状
        2.1.3 试验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3 农田防护林类型区划分
    3.1 农田防护林类型区划分的原则和依据
    3.2 农田防护林类型区划分的指标选取及原则
    3.3 主分量聚类分析及结果
    3.4 系统聚类分析及结果
    3.5 农田防护林类型区划分及分区概述
    3.6 小结
4 两种杨树农田防护林防护成熟龄及更新龄的研究
    4.1 数学模型选配
        4.1.1 树高生长模型
        4.1.2 胸径生长模型
        4.1.3 材积生长模型
    4.2 初始防护成熟龄的确定
        4.2.1 模型分析法
        4.2.2 图解法
    4.3 数量成熟龄的确定
    4.4 工艺成熟龄的确定
    4.5 经济成熟龄的确定
    4.6 更新龄的确定.
    4.7 小结
5 两种杨树农田防护林在两种主林带间距内防风效应对比研究
    5.1 两种杨树防护林主林带200m 间距内防风效应对比分析
    5.2 两种杨树防护林主林带100m 和200m 间距内防风效应对比分析
    5.3 小结
6 两种杨树农田防护林在两种主林带间距内水文效应对比研究
    6.1 两种杨树防护林主林带200m 间距内水文效应对比分析
        6.1.1 两种杨树防护林主林带200m 间距内空气湿度对比分析
        6.1.2 两种杨树防护林主林带200m 间距内水面蒸发对比分析
    6.2 两种杨树防护林主林带100m 和200m 间距内水文效应对比分析
        6.2.1 小美旱杨防护林主林带100m 和200m 间距内水文效应对比分析
        6.2.2 新疆杨防护林主林带100m 和200m 间距内水文效应对比分析
    6.3 小结
7 两种杨树农田防护林在两种主林带间距内热力效应对比研究
    7.1 两种杨树防护林主林带200m 间距内热力效应对比分析
        7.1.1 两种杨树防护林主林带200m 间距内空气温度对比分析
        7.1.2 两种杨树防护林主林带200m 间距内地面温度对比分析
        7.1.3 两种杨树防护林主林带200m 间距内地中温度对比分析
    7.2 两种杨树防护林主林带100m 和200m 间距内热力效应对比分析
        7.2.1 小美旱杨防护林主林带100m 和200m 间距内热力效应对比分析
        7.2.2 新疆杨防护林主林带100m 和200m 间距内热力效应对比分析
    7.3 小结
8 现行农田防护林模式综合效益评价
    8.1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选取及其计算
        8.1.1 效益指标的选取
        8.1.2 防护区域的确定
        8.1.3 指标数据的获取
    8.2 综合效益评价过程
    8.3 小结
9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对乌兰布和灌域沿渠生态综合治理开发工程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套灌区节水项目绩效评价研究[D]. 张勇.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1
  • [2]节水改造后河套灌区沈乌灌域土壤盐分时空变化规律研究[D]. 吴迪.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3]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沙产业发展思路研究[J]. 张友君,张力文,李建峰.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3(06)
  • [4]浅谈磴口县水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对策[J]. 高儒,温俊,周敏,淡小平,马光. 内蒙古水利, 2013(03)
  • [5]河套灌区节水、减盐型农田防护林效益研究[D]. 孙旭.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09)
  • [6]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植物防护体系防风阻沙效益研究[D]. 刘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
  • [7]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绿洲化过程生态效应研究[D]. 郝玉光. 北京林业大学, 2007(02)
  • [8]乌兰布和沙漠绿洲风蚀防护体系效益评价及模式探讨[D]. 杨婷婷.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1)
  • [9]河套灌区杨树农田防护林效益研究[D]. 高岗.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6(11)
  • [10]合理利用和开发水资源 促进河套灌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J]. 王再兴,王力赓. 内蒙古水利, 2006(01)

标签:;  ;  ;  ;  ;  

乌兰布河灌区沿河生态综合治理与开发项目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