煅烧牛骨的表征及其对成骨细胞的影响

煅烧牛骨的表征及其对成骨细胞的影响

一、牛煅烧骨的表征及其对成骨细胞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颉冰文[1](2020)在《壳聚糖修饰矿化煅烧骨的成骨能力研究》文中提出牙周病是一种口腔感染性疾病,可导致牙龈红肿和牙周组织破坏,最后使牙齿缺失。其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消除牙周炎症,阻止牙周疾病的发生发展,促进组织再生,修复牙周组织的生理结构与功能。口腔生物材料学研究和各种骨组织再生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了牙周病治疗效果,推动了口腔种植技术和临床种植修复效果的提升。目前,人工合成的各种种植材料,特别是各种促进骨组织再生材料的开发研究依然是基础研究的热点。目的:初步探究煅烧牛松质骨表面经羟基磷灰石(HA)和壳聚糖(CS)修饰后的力学性能和成骨能力,为牙周支持组织缺失修复的植骨材料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法:通过高温煅烧的方法,将牛松质骨材料经二次不同温度煅烧,经模拟体液(SBF)浸泡,煅烧骨材料表面沉积大量的矿化物质,再经CS溶液浸泡致使煅烧骨材料表面负载大量的CS,从而极大改变了煅烧骨表面的生物学性质。煅烧骨材料经HA和CS修饰后分别获得β-磷酸三钙材料(β-TCP)、β-TCP/HA材料和β-TCP/HA/CS复合材料;采用EDX能谱分析仪、万能材料测试机和Micro-CT揭示复合材料的理化性能;通过Live-Dead荧光试剂盒和MTT试剂盒检测β-TCP材料表面经HA和CS修饰后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与分化的影响;通过细胞粘附率实验研究β-TCP材料表面经HA和CS修饰后的细胞相容性;通过碱性磷酸酶试剂盒和QRT-PCR法检测成骨细胞早期成骨标志性蛋白碱性磷酸酶(ALP)表达和成骨细胞后期成骨标志性成骨基因mRNA的表达,从而探究该复合支架材料的促成骨性能。结果:煅烧牛骨的成分为β-TCP,矿化煅烧骨表面的成分为HA;β-TCP/HA/CS复合材料的孔径为130446μm,β-TCP材料的孔隙率为(71.52±0.18)%,β-TCP/HA材料的孔隙率为(70.86±0.22)%,β-TCP/HA/CS材料的孔隙率为(70.25±0.22)%,材料间的孔隙率无明显变化(P>0.05);β-TCP/HA/CS材料的力学性能显着高于β-TCP/HA材料和β-TCP材料(P<0.01),而β-TCP/HA材料高于β-TCP材料(P<0.05);材料均具有无毒性,与BMSCs具有较好的相容性;β-TCP/HA/CS材料和β-TCP/HA材料与β-TCP材料相比,BMSCs中的ALP表达活性显着性增加(P<0.01),β-TCP/HA/CS材料高于β-TCP/HA材料(P<0.01);β-TCP/HA/CS材料与β-TCP/HA材料和β-TCP材料相比成骨基因骨桥蛋白(OPN)、骨钙素(OCN)、Ⅰ型胶原纤维(COLⅠ)显着性增加(P<0.01),β-TCP/HA材料与β-TCP材料相比,成骨基因COLⅠ显着性升高(P<0.01),但OPN和OCN无显着性变化。结论:β-TCP/HA/CS是一种具有良好的力学性、细胞相容性和成骨诱导性复合支架材料,为牙周组织缺损的口腔种植修复治疗、开发使用良好的骨组织再生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张潇化[2](2020)在《煅烧牛骨表面矿化修饰及成骨能力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世界每年因外伤、先天性发育不良、占位性病变以及骨疾病等因素造成的骨损伤和骨畸形患者,高达几千万之多,且每年患者人数呈上升趋势。故而,急需要合理的修复方式及大量的骨修复支架材料。目前,骨修复支架材料的研究主要是以解决其支架材料的诱导活性与自体骨活性的一致性为中心,从而快速修复骨缺损位点,促进新骨的生成,且恢复正常骨组织的形态与功能。因此,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修复方式和复合支架材料科学的应用极其重要。目的:探讨羟基磷灰石(HA)矿化修饰煅烧骨表面后对物理性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诱导能力以及体内成骨性能的影响,为骨支架材料的探索提供新的观点。方法:1、将新鲜的胎牛松质骨通过马弗炉高温处理,制出煅烧牛骨材料,即β-磷酸三钙(β-TCP),经过模拟体液(SBF)的浸泡,获得表面沉积HA的矿化煅烧骨材料,即β-TCP/HA材料,通过能谱法(EDX)、万能力学检测仪,检测复合支架材料的孔径、孔隙率、主要组成成分、力学性能,获取复合支架材料的基本特征,为后续实验提供数据支撑;2、采用大鼠淋巴细胞分离液直接从大鼠股骨中分离BMSCs,然后,经形态学以及细胞生长趋势观察,获得高纯度的BMSCs;3、Live-Dead染色和MTT试剂盒验证材料的体外细胞毒性;4、通过计算BMSCs在骨块材料上的黏附率检验矿化煅烧骨的生物相容性;5、采取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与QRT-PCR检测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情况,揭示矿化煅烧骨复合材料诱导成骨分化的能力;6、以大鼠头骨构建骨缺损模型,植入材料,进而观察骨缺损部位的修复能力,新生骨的含量以及支架材料的生物降解率,进而探讨矿化修饰煅烧骨复合支架材料与BMSCs复合后的体内成骨效果。结果:1、煅烧骨的主要物质经检测为β-TCP,表面矿化层的主要物质为β-TCP/HA,其孔径的大小约100400μm,孔隙率分别是(71.52±0.18)%和(70.86±0.22)%,两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是矿化煅烧骨材料力学性能比煅烧骨材料有显着的提高(P<0.05);2、分离获取高纯的BMSCs;3、煅烧骨矿化修饰前后均有生物安全性;4、BMSCs与矿化煅烧骨材料具有良好的复合性;5、矿化煅烧骨材料与煅烧骨材料相比ALP的表达量极显着性升高(P<0.01),且成骨Ⅰ型胶原(COLⅠ)基因mRNA的结果显着性升高(P<0.05)、骨钙素(OPN)基因mRNA的结果无显着性变化,骨桥蛋白(OCN)的结果呈显着性升高(P<0.05);6、成功构建了大鼠颅骨缺损模型,直接观察发现,随着愈合时间的延迟,BMSCs复合矿化煅烧材料比矿化煅烧骨材料和煅烧骨材料骨缺损愈合更早更好。结论:矿化煅烧骨复合支架材料有良好理化性能,同时具有细胞相容性以及骨诱导活性,可以提高细胞的成骨能力。此外,复合BMSCs的矿化修饰煅烧骨复合支架材料植入骨缺损部位,能够快速促进新骨生成,缩短骨缺损愈合时间。

朱庆丰[3](2018)在《鱼骨来源BCP多孔陶瓷骨支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以多种鱼类鱼骨为原料,通过高温煅烧筛选能制备出含有HA/β-TCP双相磷酸钙(BCP,Biphasic calcium phosphate)成分的鱼类,研究不同煅烧温度对鱼骨来源BCP成分和结构的影响,并深入探讨鱼骨通过煅烧能够产生BCP的原因。通过一系列简便可行的方法制备一类鱼骨来源的BCP多孔陶瓷骨支架材料,并对其成分、结构、细胞毒性以及动物体内的生物相容性以及骨诱导性能进行研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将来新型骨缺损修复材料的研制和临床使用奠定基础。研究方法实验一高温煅烧法筛选并制备鱼骨来源BCP。以鲑鱼、裸盖鱼、沙丁鱼、乌鳢、鲫鱼、巴沙鱼6种鱼类鱼骨为原料,采用高温煅烧法结合XRD分析,筛选出煅烧后能够产生HA/β-TCP双相磷酸钙成分的鱼类。通过改变煅烧温度,利用XRD、FTIR和SEM对不同煅烧温度下生成的鱼骨来源BCP进行表征,研究煅烧温度对生成的BCP成分、晶粒尺寸和微观结构的影响,为下一步制备鱼骨来源BCP多孔陶瓷骨支架材料确定最佳的煅烧温度。利用TGA研究鱼骨煅烧过程中的热稳定性和组分变化。采用ICP-OES和XRF对鱼骨来源BCP的Ca/P比及微量元素进行测定。实验二鱼骨来源BCP多孔陶瓷骨支架材料的制备、表征与细胞毒性。通过煅烧、过筛、清洗、干燥、消毒等一系列工艺制备鱼骨来源BCP多孔陶瓷骨支架材料,利用SEM、压汞仪、比表面积仪等设备对支架材料的三维空间孔隙结构和微观表面结构进行表征。提取和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依据国标GBT16886.5-2003制备材料的浸提液,将hBMSCs与材料浸提液共培养1、3、5天,利用CCK-8法和Live/dead染色法检测材料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在小鼠一侧臀部肌群构建肌袋异位成骨模型,将制备出的材料植入肌袋。术后8周处死动物,将材料连同周围部分组织取出制作石蜡切片,通过HE和Masson染色再次明确动物体内的生物相容性,并对支架材料的骨诱导性能进行初步探索。研究结果实验一经过高温煅烧,只有鲑鱼、裸盖鱼、沙丁鱼三种鱼骨能生成主要成分为HA和β-TCP的双相磷酸钙产物。当煅烧温度从600℃到1100℃变化时,发现:三种鱼骨在700℃或以上的温度煅烧就能够生成BCP,β-TCP含量根据鱼类和煅烧温度的不同在12.1%到49.0%之间变化,Ca/P比在1.5-1.67之间,同时还存在碳酸化羟基磷灰石和多种微量元素。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大部分有机成分被去除,当煅烧温度超过900℃时,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成分消失。煅烧温度的升高还会引起BCP晶粒尺寸不断增大并影响颗粒间介孔结构。因此,800-900℃为煅烧鲑鱼、沙丁鱼、裸盖鱼鱼骨的最佳温度。实验二通过高温煅烧、过筛、清洗干燥、灭菌等一系列简便可行的制备工艺,我们将鲑鱼、裸盖鱼、沙丁鱼三种鱼骨转化成BCP多孔陶瓷骨支架材料(鲑鱼在900℃煅烧命名为Sa 900,裸盖鱼在800℃煅烧命名为An 800,沙丁鱼在900℃煅烧命名为Sd 900)。通过对三种支架材料的成分和结构进行对比研究发现,Sa 900具有最多的β-TCP成分,达到49.0%,An 800具有较多的开放大孔和最高的总孔隙率,达到74.8%,Sd 900具有最高的比表面积,达到23.527m2g-1。细胞毒性实验和Live/dead细胞染色证实三种材料不仅对细胞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其中Sa 900还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一定的促增殖作用。利用小鼠肌内异位成骨模型,通过HE和Masson染色,观察到Sa 900、An 800、Sd 900三种材料周围和内部孔隙内均有成骨细胞样细胞出现和类骨质形成。虽然未见新生骨组织生成,但本实验的结果还是可以说明本课题制备的三种鱼骨来源BCP多孔骨支架材料具备一定的促进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样细胞分化的骨诱导性能。结论通过高温煅烧并结合XRD分析,发现鲑鱼、裸盖鱼和沙丁鱼三种鱼类在800-900℃煅烧时,鱼骨中有机物大部分被去除,生成的BCP产物所含β-TCP成分较多,且保留了碳酸化羟基磷灰石和多种微量元素,所形成的BCP晶粒尺寸大小均匀,晶体结晶度高,并存在均匀分布的天然纳米级介孔结构。采用这三种鱼骨为原料,通过高温煅烧、过筛、清洗干燥、灭菌等一系列制备工艺,将鱼骨转化成具有HA/β-TCP双相磷酸钙成分的多孔陶瓷支架材料,保留了鱼骨原有的天然三维孔隙结构,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和比表面积,通过细胞毒性实验证实了这三种材料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通过小鼠肌内异位成骨实验发现三种鱼骨来源BCP多孔骨支架材料具备一定程度的骨诱导性能,具有成为一种新型临床医用骨支架材料的可能性。

刘康[4](2018)在《具有宏微观孔结构的羟基磷灰石基骨组织工程复合支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骨修复领域,骨组织工程是目前公认最具发展前景的骨缺损修复方式,而作为骨组织工程中的关键因素—骨组织工程支架,更是研究中的重点方向。为了研究具有更加优良性质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本文以羟基磷灰石为基质材料,以挤出沉积技术为核心成型技术,以冷冻干燥技术为辅助成型技术,从材料的研发和结构优化两个方面对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制备技术进行优化与升级,探索出一些新的支架制备方法和优化工艺。首先,本文研究了从牛骨中获取生物源性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工艺,对牛骨进行脱脂脱蛋白处理,并烧结后采用湿法球磨工艺,探索最优球磨工艺,以获得纳米级粒径的牛骨粉。复合牛骨粉(BHA)和海藻酸钠(SA),制备BHA-SA复合支架,将支架分别在1000、1100、1200和1300℃下烧结,针对不同烧结温度,从结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能对支架进行分析,并证明了生物源性羟基磷灰石的应用可行性。其次,针对羟基磷灰石(HA)支架在烧结后的降解性能太差的问题,本文结合明胶(GA)的温敏特性控制打印浆料粘度,采用生物性能优良的海藻酸钠调控HA的比例,通过交联固化工艺,对GA和SA作改性处理,避免其吸水或溶于水,保证支架在应用过程中的稳定性。本文系统研究比较了HA-GA-SA三种材料以不同比例制备的四个组分支架的结构和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未烧结的HA-GA-SA复合支架的降解性能及结构功能上具有一定优势。最后,在HA-GA-SA复合支架的成型过程中结合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具有宏微观孔洞的支架。本文对三种材料以不同比例制备的四组冻干支架的结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能进行了综合比较,冷冻干燥给HA-GA-SA复合支架提供了丰富的微观孔洞结构,制备的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相较于未冻干支架更具优势。支架的制备技术从烧结到常温,再到冷冻干燥,从热到冷的成型过程对骨组织工程的研究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周亮亮[5](2018)在《DMOG复合煅烧骨支架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实验将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dimethyloxallyl glycine,DMOG)、I型胶原、煅烧骨(true bone ceramic,TBC)制备成负载DMOG的I型胶原(Collagen Type I,COL I)煅烧骨复合支架材料。研究复合支架材料的表征,并在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评价复合支架材料的成骨活性和骨修复能力。方法1、分离SD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并在体外培养。2、通过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检测DMOG对BMSC成骨分化的影响。3、分别制备单纯TBC支架、COL I/TBC支架、DMOG/COL I/TBC支架,并对其表征进行分析,包括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diffraction,XRD)、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及DMOG在复合材料中的释放曲线。4、各组支架材料经60Co辐照灭菌后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评估其相容性。5、通过RT-PCR检测各组支架材料对BMSC成骨分化及促血管新生的能力。6、随机选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股骨髁骨缺损模型,分为四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单纯TBC支架组;COL I/TBC支架组;DMOG/COL I/TBC支架组。于术后12W取材,行骨组织病理分析、骨形态计量测定及免疫组化评估新骨生成情况及分子机制。结果1、原代BMSC细胞培养72h后成多角梭形,均匀分布,第8d形成集落并达85%融合。2、ALP染色结果显示:试验组ALP染色比对照组颜色深,且200μM DMOG实验组比50μM DMOG实验组ALP染色颜色更深,三组颜色差异明显,DMOG能显着地提高BMSC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3、XRD图谱显示:TBC支架材料主要成分为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DMOG/COL I/TBC支架中含有DMOG分子。4、SEM扫描发现BMSC细胞在TBC、COL I/TBC、DMOG/COL I/TBC支架材料表面均生长良好,BMSC细胞呈长梭形,BMSC细胞数量较多,连接成片且各组间无明显差异,BMSC细胞与DMOG/COL I/TBC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较好。5、DMOG/COL I/TBC支架材料与BMSC细胞共培养后ALP、OCN、VEGF、Runx2的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COL I/TBC支架材料组、TBC支架材料组。负载DMOG后的COL I/TBC复合支架材料对BMSC成骨分化及促血管新生的能力显着提高。6、释放曲线提示:DMOG在复合支架材料中没有出现爆释,在7天后仍有一定含量的DMOG释放,且呈继续缓慢释放趋势。7、骨组织病理分析、骨形态计量测定提示:空白组中几乎无新生骨,TBC、COLI/TBC组均有少量新骨且新生骨主要集中在支架边缘,两组差异不明显,而DMOG/COL I/TBC组新骨明显多于其它组且支架中心的新生骨较多。高倍镜下可见DMOG/COL I/TBC组新生较多毛细血管,而COL I/TBC组中较少。8、免疫组化染色提示:COL I/TBC组Runx2和CD31少量表达,而DMOG/COL I/TBC组中Runx2和CD31表达较多。结论本实验表明DMOG能有效促进BMSC细胞成骨分化,实验制备的复合DMOG/COL I/TBC支架材料与BMSC细胞有很好的相容性,DMOG负载至COL I/TBC支架材料能实现缓慢释放,DMOG/COL I/TBC支架材料能有效促进兔股骨髁骨缺损的修复。

秦晓素[6](2018)在《KGM/PCL-HAw复合多层多孔仿生支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科学家不断探索骨修复活性材料,使得各种支架材料在骨修复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如生物活性材料磷酸钙陶瓷,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长期在体内保持原有性质不变,同时材料的植入对患者全身和局部无毒副作用,有足够的生物学强度以满足人体骨等硬组织的需求,如羟基磷灰石晶须,然而,因它的降解周期一般为两年,使它在临床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机高分子材料具有降解速率可控性,在降解方面可以满足其不足。因此,本实验结合其优点,以羟基磷灰石晶须(HAw)、聚己内酯(PCL)、魔芋葡甘聚糖(KGM)为原料,通过流延模具成型法、有机溶剂挥发法和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出仿生人体肱骨的PCL/HAw/KGM复合多层多孔支架,然后对其表面形貌、成分、力学性能、孔径尺寸、孔隙率以及相关的生物学性能进行检测与分析,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聚己内酯和羟基磷灰石晶须为原料,以流延模具成型法、有机溶剂挥发造孔法作为制备方法,并成功制备出聚己内酯/羟基磷灰石晶须复合膜,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得出的最优实验方案,其结果是:聚己内酯和二氯甲烷质量体积比为10:100(g/m L),羟基磷灰石晶须与聚己内酯的质量比为33:100时,为最优工艺条件。该工艺参数下制备的PCL/HAw复合膜的孔径分布达主要分布在5.9-14.9μm,平均孔径尺寸为9.8μm;平均拉伸强度为12.7MPa,平均断裂伸长率为751.3%;其平均接触角值是83.0,小于90度,故而该复合膜为亲水性;通过细胞毒性实验可知,该复合膜的细胞增殖度分布在107-111%之间,故细胞毒性为0级,无细胞毒性。(2)以魔芋葡甘聚糖为实验原料,通过流延模具成型法和冷冻干燥技术联合制备出魔芋葡甘聚糖多孔膜。本文选用力学性能、孔隙率、降解周期、孔径尺寸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对KGM多孔膜不同时间(交联6h、12h和18h)的碱交联处理,得出最佳交联时间,结果表明:碱交联12h的魔芋葡甘聚糖多孔膜综合性能较优。通过数据分析可知,碱交联12h制备的魔芋葡甘聚糖多孔膜孔径尺寸主要范围为50-400μm,中值约为150μm,孔隙率达到96.4%,其拉伸强度为2.5MPa,降解周期为72天,细胞毒性实验表明,细胞增殖度分布在110%之间,故细胞毒性为0级,无细胞毒性。(3)以羟基磷灰石晶须(HAw)、聚己内酯(PCL)、魔芋葡甘聚糖(KGM)为原料,通过流延模具成型法、有机溶剂挥发和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出PCL/HAw/KGM仿生复合多层多孔支架。研究表明:PCL/HAw/KGM仿生复合多层多孔支架的表面有大量的孔洞,KGM多孔膜和PCL/HAw复合膜之间连接非常紧密;其孔隙率达到67.6%,孔径尺寸主要分布在100-400μm,中值约为150μm;降解60天后,降解率达到32.5%;细胞毒性实验表明,细胞增殖度分布在110%之间,故细胞毒性为0级,无细胞毒性。本实验所制备的PCL/HAw/KGM仿生复合多层多孔支架可以满足骨组织工程对支架材料的基本要求。

乔玮,任晓琦,石浩,李晶,杨婷,马绍英,赵亚平,苏成忠,李宝兴[7](2017)在《煅烧异种骨的生物相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煅烧异种骨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健康成年牛松质骨,采用脱蛋白、高温煅烧方法制备煅烧异种骨。将煅烧异种骨材料浸提液与L929细胞体外共同培养,于第2、4、7天评价其细胞毒性。L929细胞接种至煅烧异种骨,培养4 d后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贴附及增殖情况,评价其细胞相容性。于10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后肢胫骨钻孔,左侧孔内植入煅烧异种骨(实验组),右侧植入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对照组);术后4、26周取材行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察,评价煅烧异种骨生物相容性。结果细胞毒性实验显示,煅烧异种骨浸提液细胞毒性为01级。细胞相容性实验显示,L929细胞在煅烧异种骨表面贴附良好,并向孔隙内部生长。体内植入实验显示4周时两组均有轻度或中度炎性反应,可见新骨形成;26周时两组均无炎性反应且有不同程度新骨形成。结论煅烧异种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有望用于临床骨缺损修复。

雷雄心[8](2017)在《纳米羟基磷灰石、煅烧骨/Ⅰ型胶原复合支架的制备、表征及生物学比较研究》文中认为骨缺损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严重的健康问题。对于骨缺损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通过自体骨或异体骨移植、人工骨移植及各种骨诱导剂与人工骨的结合应用,但这些方法都存在相应的缺陷。目前研究较多的是采用组骨组织工程的方法研究具有与自然骨相似的人工骨替代材料来修复骨缺损部位。常用的骨组织工程材料有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天然无机材料,以及两种或多种材料的复合材料。骨的主要成分是胶原(CoL)和羟基磷灰石(HA)。HA根据颗粒尺寸分为纳米级的羟基磷灰石粉末和微米级的生物陶瓷。合成纳米羟基磷灰石(nHA)晶体在尺寸和晶体结构方面与天然骨中的羟基磷灰石相似;煅烧骨(TBC)是动物骨经过高温煅烧去除胶原后得到的一种以羟基磷灰石为主要成分的无机材料,其晶体结构和孔结构与自然骨的高度相识,被认为是制备骨替代材料最适无机材料。目的:本实验拟将nHA、TBC和CoL复合,制备nHA/CoL、TBC/CoL两种复合支架,并对支架进行理化性能表征;从细胞生物学角度评价nHA/CoL、TBC/CoL复合支架对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生长代谢及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比较nHA和TBC的促成骨相关细胞成骨分化能力,为临床制备骨替代材料的选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用酸溶法溶解胶原,并用冷冻干燥法制备胶原支架;通过对支架进行扫面电镜(SEM)观察,检测支架孔隙率、孔径及拉伸模量等指标,通过正交实验优选制备胶原支架最适的胶原浓度及制备条件;随后,用最适胶原浓度分别与nHA和TBC混合,制备nHA/CoL和TBC/CoL复合支架,并对制备得到的支架材料进行理化性能表征;表征指标主要包括对无机材料及复合支架材料的表面形貌,元素组成及分布,支架材料化学结构及无机盐晶体在胶原中晶体取向等进行分析,同时对支架材料进行了戊二醛残留量及亲水性检测。为了评价制备的支架材料生物学性能,实验对在材料上生长的细胞的增殖,凋亡及周期情况进行了检测;同时通过SEM观察了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生长形态,以此评价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最后实验通过Real-Time PCR技术对培养在支架材料的MC3T3-E1细胞内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以评价材料促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结果:通过正交设计优选得到制备胶原支架的最适浓度为3%,最适交联条件为交联剂用量为0.2%,交联温度为25℃,条件下交联120min。通过压汞法测得复合支架材料的孔径在100~300μm范围内,孔隙率在70%以上,符合骨组织对支架材料孔隙率与孔径的要求。实验测得nHA/CoL支架材料的弹性模量为7.87±0.23MPa大于TBC/CoL支架及CoL支架(p<0.01);FIRT及XRD结果表明复合支架中CoL发生了矿化,TBC中除了有HA相还有β-磷酸三钙(β-TCP)晶相;HPLC结果表明材料浸提液中戊二醛残留量低于检测限,低于药典规定的最低含量要求;接触角检测结果表明复合支架材料的接触角大于CoL支架组,其中TBC/CoL组接触角最大,疏水性最强。材料细胞毒性实验表明材料毒性为1级,符合国标中对医疗器械毒性反应要求;细胞增殖检测结果显示,第1天和第3天时CoL支架上的细胞增值速率大于复合支架上的细胞增殖速率,第5天和第7天时三组支架上细胞增殖速率基本一致;第9天时,复合支架材料上的细胞增殖速率大于CoL支架上的增殖速率;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TBC/CoL支架材料的凋亡率在第1天时最高,第3天时复合支架材料上细胞凋亡率一致,但都高于CoL组细胞凋亡率。细胞周期检测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增殖结果;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生长形态的SEM结果表明CoL材料更利于细胞早期的黏附,但在第14和第21天时,从代谢产物分泌情况来看复合支架上的细胞生长更旺盛;同时SEM结果还发现细胞对与其接触的材料有降解作用;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在成骨诱导剂作用下复合支架对MC3T3-E1细胞内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结论:nHA和TBC表面结构及成分上的差异导致了胶原基复合支架力学性能及粗糙度的差异,进而引起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黏附与增殖以及细胞内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等生物学行为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在成骨诱导因子刺激下nHA、TBC能够促进MC3T3-E1细胞内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且nHA对细胞晚期的成骨和矿化促进作用强于TBC的促进作用,但两种复合支架在体内促成骨能力的强弱以及促成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范克山[9](2017)在《富含β-磷酸三钙的煅烧骨填充材料修复牙槽骨缺损的临床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富含β-磷酸三钙(β-TCP)的骨填充材料与Bio-Oss骨填充材料做对比分析,评价富含β-磷酸三钙的骨填充材料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方法:本研究选取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医的拔牙患者40例,所选患者为18-70岁之间,有前牙或者前磨牙疾患需要拔除,口腔卫生状况良好,无全身系统性疾病。经统一研究员对受试者对患者进行口腔专科检查和血液检查,筛选入组患者。本实验采取双盲实验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富含β-磷酸三钙的骨填充材料,对照组采用瑞士Geistlich公司的Bio-Oss骨填充材料。对经过筛检入组的患者进行患牙拔除术并在拔牙窝植入对应骨粉,拔牙窝双层明胶海绵覆盖,拉拢缝合牙龈,术后即刻拍CT记录牙槽嵴的高度和宽度以及CT值,观察两组骨填充材料的安全性:1周复诊拆线,观察黏膜愈合状况;拔牙创有无出现骨粉脱落,术后6个月复诊拍CT测量牙槽嵴的高度和宽度以及CT值。将拔牙后即刻CT与拔牙后六个月之间的CT数据进行比较,观察其有效性。计算出牙槽嵴垂直向骨吸收量和颊舌向骨吸收量。进一步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统计学差异,观察试验组骨填充材料与对照组骨填充材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差异。结果:1.口腔内临床检查40位受试者牙龈生长状况良好,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24小时大部分患者疼痛为Ⅰ级疼痛,疼痛程度不明显。试验组有2位患者出现II级疼痛,对照组患者有3位患者出现II级疼痛。试验组和对照组共40例患者拔牙创等级都为甲级愈合,未有乙级愈合或丙级愈合的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拔牙创愈合时间大部分都在7天以内,大于7天的患者,实验组2人,对照组1人,受试者均未出现感染、过敏等严重不良反应,术后一周复诊均未出现术区感染,骨粉脱落等情况。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生不良事件。术后六个月拔牙窝处牙槽骨丰满未有骨嵴骨棱出现。试验组与对照组安全性对比P>0.052.CT观察及CT测量值。CT可见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成骨效果均很好。试验组与对照组骨吸收的平均距离在水平方向在1.9mm左右,垂直方向在1mm左右。CT值在900-1000左右。术前术后试验组与对照组骨吸收量无明显差异P>0.05,同一时间段试验组与对照组CT值均数相近,同一时间段两组数据比较P值>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但同组患者的术后6个月CT值高于术后即刻CT值,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拔牙窝骨缺损中,将富含β-磷酸三钙骨填充材料与瑞士Geistlich公司的Bio-Oss骨填充材料对比,骨缺损区软硬组织生长状况及两者六个月的成骨效果和骨吸收量无明显差异。其疗效和安全性与瑞士Geistlich公司的Bio-Oss骨填充材料相当。

李赛娜[10](2017)在《牛关节软骨Ⅱ型胶原的制备及其对骨形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胶原是构成哺乳动物细胞外基质的主要蛋白质。目前脊椎动物中已发现28种胶原,其中Ⅱ型胶原主要分布于关节软骨中,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软骨发育不良等疾病具有显着疗效。传统的Ⅱ型胶原鉴定方法如溴化氢降解法、Elisa法等方法无法同时进行类型识别和定量检测,且存在精确度低等问题。本文采用酶法制备了牛关节软骨中的Ⅱ型胶原,并以Ⅱ型胶原的特征多肽为基础,建立了一种Ⅱ型胶原质谱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同时将胶原覆层材料用于小鼠前成骨细胞培养,在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基础上,考察了不同类型胶原对细胞不同功能性蛋白表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Ⅱ型胶原对细胞分化方向及骨形成的影响,在未来的功能食品、药品及生物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酶法提取了牛关节软骨中的Ⅱ型胶原,并对制备的Ⅱ型胶原进行鉴定。采用氯化钠除杂和盐酸胍抽提蛋白多糖后,在酸性条件下采用胃蛋白酶降解非胶原类蛋白,经盐析和透析处理去除多肽,冷冻干燥后获得Ⅱ型胶原。SDS-PAGE结果表明牛Ⅱ型胶原单条链分子量约为130 kDa;胶原酶解产物中检测出牛Ⅱ型胶原的特征多肽,质谱分析结果表明Ⅱ型胶原的纯度为92.2%,与氨基酸组成分析结果一致,Ⅱ型胶原得率为9.2%;TEM可观测到Ⅱ型胶原特有的超分子结构;DSC结果表明制备的Ⅱ型胶原在pH 7.0条件下变性温度Tm为43.68℃,且在酸性条件下较不稳定。结果表明实验所用方法可得到纯度较高的Ⅱ型胶原,鉴定结果符合Ⅱ型胶原特性。2.采用化学偶联法将Ⅰ型胶原和Ⅱ型胶原覆层在硅片上,并采用质谱法对硅片表面覆层的胶原进行定量。以氨基硅烷和戊二醛为偶联剂,将经Piranha溶液处理的硅片进行胶原覆层,XPS分析结果表明经氨基硅烷处理的硅片表面氮含量有所增加,氨基硅烷成功偶联在硅片表面;采用HPLC-MS法对硅片表面覆层的胶原进行定量,得到Φ10 cm硅片表面Ⅰ型胶原覆层量为0.81 mg,Ⅱ型胶原覆层量为0.67 mg。3.采用胶原覆层硅片培养小鼠前成骨细胞,并通过细胞培养效果评价其生物相容性。与空白硅片相比,经胶原覆层后的硅片细胞贴附状态显着改善,细胞增殖速率和细胞活性均显着提高,结果表明胶原覆层可增强硅片的生物相容性。4.对细胞蛋白进行差异性分析,并比较胶原类型对细胞分化的影响。将硅片表面培养的细胞裂解后提取细胞蛋白,经HPLC-MS分析后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表明经Ⅰ型胶原覆层的硅片培养的细胞多表达与细胞增殖期和基质合成有关的基础蛋白,而经Ⅱ型胶原覆层的硅片培养的细胞多表达与钙盐沉积有关的蛋白。结果表明Ⅱ型胶原对骨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牛煅烧骨的表征及其对成骨细胞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牛煅烧骨的表征及其对成骨细胞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壳聚糖修饰矿化煅烧骨的成骨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牙周植骨材料
    1.2 羟基磷灰石
    1.3 壳聚糖
    1.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1.5 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β-TCP/HA/CS材料的制备及其表征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和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煅烧骨修饰后的外观结构
        2.2.2 β-TCP材料表面HA/CS修饰前后的SEM结果
        2.2.3 β-TCP材料表面矿化的Ca/P比值
        2.2.4 β-TCP材料表面HA/CS修饰前后的孔隙率
        2.2.5 β-TCP材料表面HA/CS修饰前后的抗压及抗弯曲能力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HA/CS修饰煅烧骨细胞相容性的评价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与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1.3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第二代BMSCs的形态
        3.2.2 β-TCP材料HA/CS修饰前后对BMSCs增殖的影响
        3.2.3 β-TCP材料HA/CS修饰前后的毒性检测
        3.2.4 复合支架材料粘附率检测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HA/CS修饰煅烧骨材料成骨分化能力的检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1.3 统计学分析
    4.2 结果
        4.2.1 β-TCP材料HA/CS修饰后诱导ALP表达结果
        4.2.2 样本提取RNA电泳结果
        4.2.3 QRT-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全文小结
    5.2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病例汇报
    参考文献

(2)煅烧牛骨表面矿化修饰及成骨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表面矿化煅烧骨的制备及其表征
    1.1 材料和方法
        1.1.1 材料和仪器
        1.1.2 实验方法
        1.1.3 数据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矿化煅烧骨材料的肉眼直观结果
        1.2.2 煅烧骨材料及HA矿化后的扫描电镜结果
        1.2.3 煅烧骨材料及HA矿化后的能谱分析
        1.2.4 煅烧骨材料及HA矿化的材料孔隙率
        1.2.5 煅烧骨材料及HA矿化后的抗压强度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BMSCs分离培养及煅烧骨的细胞相容性评价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和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1.3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BMSCs纯化结果
        2.2.2 BMSCs的生长曲线
        2.2.3 煅烧骨材料及HA矿化对BMSCs活性的影响
        2.2.4 煅烧骨材料及HA矿化对体外BMSCs的毒性检测
        2.2.5 BMSCs在煅烧骨HA矿化前后的粘附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HA矿化煅烧骨的体外成骨评价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和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1.3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煅烧骨及矿化煅烧骨材料对ALP表达的影响
        3.2.2 RNA核酸凝胶电泳结果
        3.2.3 煅烧骨及矿化煅烧骨材料对成骨基因表达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矿化煅烧骨与BMSCs联合后的体内成骨效应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和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
        4.2.1 术后成骨情况解剖图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之处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病例报告

(3)鱼骨来源BCP多孔陶瓷骨支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实验一 高温煅烧法筛选并制备鱼骨来源BCP
    一、实验目的
    二、材料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五、讨论
    六、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鱼骨来源BCP多孔陶瓷骨支架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一、实验目的
    二、材料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五、讨论
    六、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钙磷陶瓷材料对细胞行为的影响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4)具有宏微观孔结构的羟基磷灰石基骨组织工程复合支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前言
    1.2 研究背景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二、BHA-SA复合支架的制备工艺与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3 牛骨粉末的球磨性能测试
    2.4 烧结温度对多孔BHA-SA复合支架结构的影响
    2.5 烧结温度对BHA-SA复合支架理化性质的影响
    2.6 BHA-SA骨组织工程支架的生物性能评价
    2.7 本章小结
三、HA基多材质复合支架的制备工艺与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3 多孔HA-SA-GA复合支架的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四、HA-SA-GA冷冻干燥支架的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设备与方法
    4.3 多孔HA-GA-SA冻干支架的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五、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5)DMOG复合煅烧骨支架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文献综述 低氧模拟剂在骨组织工程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三、致谢
    四、个人简介

(6)KGM/PCL-HAw复合多层多孔仿生支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骨组织工程现状
    1.2 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常用材料
        1.2.1 天然生物衍生材料
        1.2.2 无机材料
        1.2.3 人工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1.2.4 魔芋葡甘聚糖简介
    1.3 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制备方法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4.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4.3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设备
    2.3 性能检测及表征
        2.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3.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2.3.3 扫描电镜(SEM)分析
        2.3.4 力学性能检测
        2.3.5 接触角检测
        2.3.6 孔隙率检测
        2.3.7 细胞毒性检测
        2.3.8 压汞仪检测
        2.3.9 体外降解实验
第三章 聚己内酯/羟基磷灰石晶须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案
        3.2.1 实验方案的设计
        3.2.2 实验过程
    3.3 检测结果与讨论
        3.3.1 羟基磷灰石晶须形貌分析
        3.3.2 PCL/HAw复合膜的表面形貌分析
        3.3.3 正交试验结果评价与分析
    3.4 正交验证试验
        3.4.1 正交验证试验孔径尺寸分析
        3.4.2 正交验证试验综合力学性能分析
    3.5 复合膜表面形貌分析
    3.6 X射线衍射(XRD)分析
    3.7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3.8 接触角分析
    3.9 细胞毒性分析
    3.10 体外降解分析
    3.11 小结
第四章 魔芋葡甘聚糖流延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案
    4.3 检测结果与讨论
        4.3.1 KGM多孔膜表面形貌分析
        4.3.2 KGM多孔膜的X射线衍射(XRD)分析
        4.3.3 KGM多孔膜的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4.3.4 KGM多孔膜的拉伸强度分析
        4.3.5 KGM多孔膜的孔径尺寸分析和孔隙率分析
        4.3.6 KGM膜的细胞毒性分析
        4.3.7 体外降解分析
        4.3.8 综合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聚己内酯/羟基磷灰石晶须/魔芋葡甘聚糖复合多孔支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方案
    5.3 检测结果与讨论
        5.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5.3.2 表面形貌分析
        5.3.3 孔隙率及孔洞参数分析
        5.3.4 细胞毒性分析
        5.3.5 体外降解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专利

(7)煅烧异种骨的生物相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主要试剂、仪器
    1.2 煅烧异种骨的制备
    1.3 细胞毒性实验
    1.4 细胞相容性实验
    1.5 组织相容性实验
2 结果
    2.1 细胞毒性实验
    2.2 细胞相容性实验
    2.3 组织相容性实验
        2.3.1 大体观察
        2.3.2 组织学观察
3 讨论

(8)纳米羟基磷灰石、煅烧骨/Ⅰ型胶原复合支架的制备、表征及生物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概述
        1.1. 组织工程材料分类
        1.2. 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概述
        1.3. 胶原蛋白概述
        1.4. 陶瓷类材料概述
        1.5. 生物复合材料概述
    2.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制备工艺
    3. 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4. 细胞体外三维培养
    5. 材料"微环境"对细胞行为影响
    6. 骨修复材料研究进展
        6.1. 胶原基复合骨修复材料研究进展
        6.2. 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骨修复材料研究概况
        6.3. 煅烧骨/胶原复合骨修复材料研究概况
    7. 对骨修复材料研究的不足
    8. 本课题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纳米羟基磷灰石、煅烧骨/Ⅰ型胶原复合支架的制备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试剂及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胶原溶解情况
        2.2. 不同浓度胶原支架SEM结果
        2.3. 正交优选结果
        2.4. 胶原支架冻干工艺优化结果
        2.5. 复合支架制备结果
    3.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纳米羟基磷灰石、煅烧骨/Ⅰ型胶原复合支架理化性能的表征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试剂及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小结
第四章 纳米羟基磷灰石、煅烧骨/Ⅰ型胶原复合支架生物学性能评价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试剂及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课题创新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富含β-磷酸三钙的煅烧骨填充材料修复牙槽骨缺损的临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1.2 病例选择
        1.2.1 入选标准条件
        1.2.2 排除标准条件
    1.3 总体设计
        1.3.1 实验分组
        1.3.2 随机化处理
    1.4 试验程序
        1.4.1 术前筛检和招募
        1.4.2 试验手术操作
        1.4.3 植入骨填充材料7-10天
        1.4.4 拔牙后六个月(±10天)
    1.5 临床评价标准和方法
        1.5.1 主要疗效指标
        1.5.2 次要疗效指标
        1.5.3 临床性能的评价方法和统计处理方法
        1.5.4 有效性评价
        1.5.5 安全性评价
第2章 结果
    2.1 受试者人口学情况对比
    2.2 疗效指标观察
        2.2.1 牙槽骨高度和宽度变化值及结果分析
        2.2.2 CT值变化及分析
        2.2.3 拔牙创面牙槽骨成骨效果图
    2.3 安全评价指标观察
        2.3.1 术后30分钟和一周拔牙创面情况
        2.3.2 术后24小时疼痛情况
        2.3.3 术后6个月拔牙创面软硬组织情况
    2.4 AE的发生情况
第3章 讨论
    3.1 入组人员筛选
    3.2 待拔牙位选择
    3.3 采用微创拔牙术式
    3.4 富含β-磷酸三钙骨粉使用
    3.5 拔牙创的愈合
    3.6 CT测量的意义
第4章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病例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牛关节软骨Ⅱ型胶原的制备及其对骨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胶原概况及研究意义
        1.1.1 胶原概述
        1.1.2 胶原的结构
        1.1.3 胶原的性质
        1.1.4 Ⅱ型胶原概况
        1.1.5 Ⅱ型胶原的应用
    1.2 Ⅱ型胶原的制备方法
        1.2.1 酸水解法法
        1.2.2 碱水解法
        1.2.3 酶降解法
    1.3 Ⅱ型胶原的研究方法
        1.3.1 分子量测定法
        1.3.2 氨基酸组成分析法
        1.3.3 类型识别及定量方法
    1.4 胶原覆层方法及其在生物材料中的应用
        1.4.1 材料表面改性方法
        1.4.2 生物学性能评价方法
    1.5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原料
        2.1.2 化学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Ⅱ型胶原制备方法
        2.2.2 胶原覆层方法
        2.2.3 细胞培养方法
        2.2.4 细胞蛋白提取方法
    2.3 分析方法
        2.3.1 SDS-PAGE分析方法
        2.3.2 氨基酸组成分析方法
        2.3.3 Ⅱ型胶原定量分析方法
        2.3.4 TEM分析
        2.3.5 DSC分析方法
        2.3.6 XPS分析方法
        2.3.7 胶原覆层定量分析方法
        2.3.8 生物相容性评价方法
        2.3.9 细胞蛋白组学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Ⅱ型胶原性质分析
        3.1.1 分子量分析
        3.1.2 氨基酸组成分析
        3.1.3 Ⅱ型胶原定量分析
        3.1.4 微观结构表征
        3.1.5 热稳定性分析
    3.2 胶原材料表面改性应用评价
        3.2.1 元素组成分析
        3.2.2 胶原覆层定量分析
        3.2.3 生物相容性评价
    3.3 细胞蛋白组学分析
        3.3.1 细胞蛋白浓度测定
        3.3.2 细胞蛋白质谱识别
4 讨论
    4.1 Ⅱ型胶原制备
        4.1.1 原料预处理
        4.1.2 Ⅱ型胶原提取
        4.1.3 Ⅱ型胶原纯化
    4.2 胶原质谱定量
    4.3 胶原覆层生物材料
    4.4 胶原对骨形成的影响
5 结论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创新点
    5.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牛煅烧骨的表征及其对成骨细胞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壳聚糖修饰矿化煅烧骨的成骨能力研究[D]. 颉冰文. 兰州大学, 2020(01)
  • [2]煅烧牛骨表面矿化修饰及成骨能力的研究[D]. 张潇化. 兰州大学, 2020(01)
  • [3]鱼骨来源BCP多孔陶瓷骨支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朱庆丰.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8(02)
  • [4]具有宏微观孔结构的羟基磷灰石基骨组织工程复合支架的研究[D]. 刘康.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5]DMOG复合煅烧骨支架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 周亮亮. 锦州医科大学, 2018(09)
  • [6]KGM/PCL-HAw复合多层多孔仿生支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秦晓素.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7]煅烧异种骨的生物相容性研究[J]. 乔玮,任晓琦,石浩,李晶,杨婷,马绍英,赵亚平,苏成忠,李宝兴.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7(10)
  • [8]纳米羟基磷灰石、煅烧骨/Ⅰ型胶原复合支架的制备、表征及生物学比较研究[D]. 雷雄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9]富含β-磷酸三钙的煅烧骨填充材料修复牙槽骨缺损的临床效果评价[D]. 范克山. 青岛大学, 2017(01)
  • [10]牛关节软骨Ⅱ型胶原的制备及其对骨形成的影响[D]. 李赛娜.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煅烧牛骨的表征及其对成骨细胞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