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XI 多通道瞬态信号测试系统

PXI 多通道瞬态信号测试系统

一、PXI多通道瞬态信号测试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刘冬[1](2021)在《动车组整车电磁辐射发射研究》文中提出高速动车组的电磁辐射是决定高速铁路电磁环境的重要因素,研究动车组的整车电磁辐射发射对提高动车组的电磁兼容性能,进而改善高速铁路系统的运行电磁环境条件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速动车组车型繁多,各个组成部件的生产商和集成商不同,协调存在一定困难,加之与动车组整车辐射发射特性相关的辐射源众多且相互之间存在着关联性,使得高速动车组整车辐射发射特性复杂多样。目前对于高速动车组辐射源的研究还停留在单一设备层面,未将动车组看作整体来研究,难以判定引起整车辐射发射超标的关键辐射源,也就无法采取全局性的辐射发射抑制措施。动车组辐射发射的特性研究以及对辐射发射抑制效果的验证,均需要现场测试结果的支持,而动车组现场辐射发射测试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在现场背景电磁噪声的干扰下,难以获取准确的整车辐射发射数据。针对当前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从主要辐射源特性、现场测试方法和辐射发射抑制方法三个方面研究了动车组的辐射发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动车组主要辐射源特性研究。从动车组整体出发,研究了动车组车体面电流的辐射发射特性,重点研究了动车组弓网离线放电与过分相车体过电压两种方式形成的车体感应面电流的辐射发射特性。为动车组整车的辐射发射特性研究和动车组内外敏感设备的优化布置提供了理论参考。(2)动车组辐射发射现场测试方法研究。针对现场辐射发射测试时背景电磁噪声干扰测量结果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动车组的现场辐射发射测试方法。利用该方法处理采集的现场整车辐射发射测量数据,抑制其中的背景噪声,从而得到动车组整车辐射发射的准确值。通过仿真与实测试验的方式验证了所提消噪算法的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经该方法处理后,背景噪声能够被抑制30d B以上,有利于实现动车组现场辐射发射的精确测量,为动车组整车辐射发射的诊断与整改提供有效的测试手段。(3)动车组弓网离线放电辐射现场测试方法研究。针对目前扫频测量方法难以捕捉弓网离线放电瞬态辐射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动车组弓网离线放电辐射时域测试方法。通过构建适用于提取弓网离线放电辐射信号的优化原子库,解决了现有时域瞬态信号提取方法在提取弓网离线瞬态辐射信号上精确度与收敛性不佳的问题,实现现场条件下弓网离线放电辐射的精确测量,为研究弓网离线放电的辐射发射特性提供了测试方案。(4)动车组整车辐射发射抑制方法研究。针对动车组牵引变流器线缆共模电流和车体感应面电流两大主要电磁辐射源,提出了动车组整车电磁辐射抑制方法。对牵引变流器线缆的高频共模电流采用被动损耗的方式进行抑制,对高压线缆耦合到车体的低频表面电流提出了一种主动对消的抑制方案,从而抑制动车组整车的辐射发射,从全局上改善动车组的辐射发射性能。以上研究成果对于研究动车组整车的辐射发射特性、优化布置车内敏感设备和提高动车组的电磁兼容性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工程应用价值。

吴彪[2](2020)在《基于声全息法的高压共轨柴油机噪声识别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汽车保有量与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数量的快速增长,柴油机将面临严格的噪声和尾气排放限值、低燃油消耗和高可靠性等挑战,对柴油机比质量、噪声和排放等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内燃机属于多噪声耦合动力装置,控制噪声一直是内燃机研究领域的难点。噪声控制的前提是准确识别和定位噪声源,近场声全息法除了能测量“传播波”还能测量近场“倏逝波”,在低频空间具有很好的优越性,被广泛应用于声源识别。因此,基于近场声全息理论开发噪声源测试与噪声分析系统,对于高压共轨柴油机的噪声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课题基于近场声全息理论,应用实验室开发的测试系统,在台架进行高压共轨柴油机的噪声采集与声源识别,分析原测试系统程序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完成了以下模块开发与测试工作,重新设计程序框架,选用While+事件结构;添加功能模块包括单目视觉系统、声品质分析、声像匹配模块;重新编写数据采集、信号保存模块;优化相应模块,将编写的子系统集成并优化整个测试系统,具体如下:(1)视觉子系统程序编写及试验验证分析视觉成像理论,基于Labview中的视觉函数编写视觉模块,视觉模块主要功能包括:图像采集、图像标定、图像处理和图像保存。完成视觉模块编写后,利用工业相机、工业网线连接电脑主机和显示器验证视觉系统能否实现编写功能,试验证明视觉模块能完成相应功能。(2)噪声采集子系统编写分析发动机噪声信号类型,由此选择频谱分析、倒频谱分析、能量谱分析、倍频谱分析、小波(Wavelet)和小波包(Wavelet Packet)分析对发动机信号进行处理。系统的推导时频分析算法,利用Labview编写信号采集、信号处理、信号保存等模块。(3)声像匹配模块编写并通过已知声源验证系统的功能声像匹配模块属于结果后处理,图像标定知道世界坐标和图像坐标的转换关系,近场声全息法重建声源面声压分布,利用已知重叠关系把声源面重建结果重叠到图像上,从而实现声场可视化。利用测试系统采集已知声源信号,验证了系统能实现声源定位,声像匹配功能等。(4)台架试验在发动机台架上搭建测试系统软硬件,在两个大气压力与三个转速下,扫描并重建主/次推力侧声源,并对油底壳和发电机噪声源进行相应的信号分析。整个测试系统开发与研究结果表明:(1)开发的测试系统,人机界面友好,程序框图更加简洁;增加的声品质分析模块、视觉模块、声像匹配模块能实现相应功能;(2)同一大气环境,测试机型随着转速升高,发动机声压级升高;对比不同大气环境,在标准大气压下,发动机声压级变小。(3)测试机型辐射噪声主要出现在油底壳、发电机、打气泵、中冷器进气管、排气管、脚架、涡轮增压器、进气支管、飞轮壳、气门室罩盖等。(4)台架间测试机型响度幅值出现在0.9Bark-2.1Bark;粗糙度幅值出现在10Bark-12Bark;尖锐度幅值出现在19Bark-20Bark。

王妮[3](2020)在《EMC现场测试中的动态频谱监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电子系统的电磁兼容(EMC)问题也日益突出,电磁兼容测试就显得尤为重要。某些小型集成化产品的认证测试一般在标准实验室完成,但随着电子系统的复杂程度和应用规模的逐渐增大,标准测试的场地和试验条件已经无法确切的反映设备工作时的电磁兼容性,因此必须进行现场测试。现场测试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电磁环境噪声及周边设备的电磁干扰,想要监测捕获环境中的干扰信号并获取设备或系统自身的发射信息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制定一套合理的电磁兼容现场测试方案以及对测试数据的处理方案具有很重大的研究意义。本文将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电子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系统进行联调试验时,对现场的电磁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并对电子系统的工作状态进行监测,同时对系统联调时发生故障的设备进行定位的需求作为研究目标展开本文的研究内容。首先针对电子系统进行联调试验时对电磁环境实时监测的需求,特别是瞬态突发信号的监测,论文通过分析对比常用的各类频谱仪的性能和优缺点,指出传统的扫频式频谱仪容易丢失突发信号且频谱分析的实时性欠佳,因此提出本系统测试方案中采用实时频谱仪,同时详细分析了实时频谱仪具体的频谱分析特点,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电磁环境实时监测方案。然后通过分析电子系统内典型电子设备的发射特性,得出了设备频谱曲线的典型特征有峰值特征、包络特征和谐波特征,本文重点关注前两种频谱特征,并给出了特征频谱的提取流程,为后续进行故障设备的定位奠定了数据基础。接着对现场测试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现场测试的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的流程,并针对传统的干扰源定位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动态频率规整(DFW)算法,解决了干扰源定位时同一设备相同频段屏蔽暗室测得的模板数据和现场测试数据点数不一致的情况下,无法直接用传统欧氏距离算法进行频谱特征匹配,进而导致无法定位到具体设备的问题。最后论文给出了故障设备定位的数据处理流程,在屏蔽暗室进行试验获得设备A、设备B和某型号电机的模板数据,进行模拟试验获得现场测试数据,对论文中提出的DFW算法进行了可行性验证,通过对比分析传统特征匹配方法和基于DFW算法的特征匹配方法计算的结果,得出论文中提出的测试方案和数据处理算法均适用于本方案,可以满足大多数电子系统进行联调试验时的需求。

张永立[4](2019)在《冲击波场测试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研究如何获取枪、炮等武器发射时产生的冲击波及超压场分布,从而为评估毁伤、评价武器和对暴露于武器冲击波超压场中的人耳损伤与防护提供定量的规范化可靠数据。随着大威力新型压制型武器的设计定型,冲击波超压场测试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大区域面积内测试系统的搭建及多通道数据的实时监控;低量程传感器的动态校准和补偿;噪声环境中的冲击波信号检测与提取;稀疏数据下的冲击波超压场建模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LXI总线的分布式测试系统架构,提出了自适应压缩算法,建立了所有通道(64路)的大量数据实时监测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传感器及冲击波信号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实验、仿真及理论验证,本系统达到了大区域面积内冲击波超压场的所有通道同步采集及实时监控,实现了低信噪比下冲击波复杂信号的提取和超压场的高精度建模。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传感器动态校准方面。本文提出了基于增广最小二乘算法的辨识方法对传感器建立高阶动态数学模型,通过零极点补偿拓宽传感器工作频带,修正了因压力传感器频响不足导致冲击波测试信号严重失真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基于烟花算法的动态补偿算法,改进适度函数,提高了校准精度,与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动态补偿效果进行对比,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实验验证,经烟花算法动态补偿后的激波管校准信号超调量降低为7.83%,上升时间为17.5μs,满足了超调量≤10%,上升时间≤20μs的技术指标。(2)冲击波信号检测方面。本文提出了基于高阶谱幂律检测和双树复小波变换去噪的方法,通过高阶谱幂律检测器,分析不同信噪比和不同频率的冲击波信号,得到适合于冲击波信号的阈值判别门限,再经双树复小波变换,根据最大后验估计的软阈值去噪。通过仿真验证,该方法可检测并提取出淹没在噪声中冲击波信号(瞬态信噪比低于-10db),均方误差降低了1.13%。(3)冲击波超压场建模方面。本文提出了基于径向基函数插值的冲击波超压场建模方法,分别对爆炸、大口径武器和小口径武器三种不同类型冲击波超压场进行了建模。通过交叉验证,对比径向基函数插值算法、反距离加权插值算法、普通克里金插值算法、三次样条函数插值算法的冲击波建模效果,得出径向基函数插值算法效果最优的结论。并利用走时定位原理,采用径向基函数插值算法对某武器发射后36ms时间内的冲击波超压场进行建模,模拟了冲击波在中、远场的传播历程,为数值计算仿真冲击波中、远超压场提供了参考。

袁超杰[5](2019)在《强瞬态信号识别与数据压缩存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强瞬态信号是相对于平稳信号的一种非均匀分布信号,其产生往往伴随着强烈的能量释放、高频震动以及高背景噪声,同时引发物体动量、姿态的一系列变化。非均匀、非平稳、瞬时变是强瞬态信号最显着的特征,在石油勘测、矿山开采、汽车安全碰撞测试、武器研制、机械故障诊断等领域都有对强瞬态信号的测量需求,同时,强瞬态信号发生前后过程压力、温度、物体线运动状态、角运动状态变化也是极具参考价值的测量参数。在包括强瞬态在内的多参数、多模态复合信号的存储测试系统中,由于缺乏对强瞬态信号的实时识别,全过程高密度采样记录了大量低价值数据;另一方面,采样频率和测量参数的增加也加重了存储测试系统数据存储的压力。对多参数、高密度的复合信号进行优化存储既是迫切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是该领域必然的发展过程。与其他应用相比,有限物理空间约束和存储容量约束的弹载存储系统具有更大的数据存储难度,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弹载存储测试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以下研究:1.为了完成对弹载飞行试验强瞬态信号的实时精确识别,首先对强瞬态信号进行了全面的时频域特征分析,通过时域特征参数计算、短时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变换获取了强瞬态信号的多域特征参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强瞬态信号多域特征的联合识别方法,该方法能实现对强瞬态信号的实时准确感知,从而解决强瞬态信号识别问题。2.针对强瞬态信号长时平稳、瞬时突变的特点,首先分析了现有通用数据压缩方法的不足,将有损压缩的高压缩比和无损压缩的无失真优点相结合,提出一种弹载数据动态自适应压缩方法,对测试数据达到全局50.48的压缩比,其中强瞬态信号得以完整保留,非瞬态信号最大还原误差不超过0.72%FS。3.针对弹载环境有限存储容量约束条件下多参数复合信号的高密度、大数据量存储难题,通过对复合信号多模态、多参数特征的分析,提出一种多通道高密度数据流的动态变速率优化存储方法,实现了高密度复合数据的高效存储。4.通过仿真试验对所研究方法进行检验,验证方法的可行性;研制工程样机,设计了系统的软硬件架构,在硬件平台实现识别与压缩存储算法,通过飞行试验验证方法的有效性。

王啸,韩太林,张永立,刘轩,王义君,宫玉琳[6](2017)在《多通道瞬态信号自适应变频算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决在多通道瞬态信号测试领域,传统测试系统长时间高采样率测试产生的冗余数据对系统存储和传输带来的压力,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变频算法。该算法采用与传统测试相同的采样率获取原始数据并以时间分段,依据每段信号的频域特征确定瞬态信号发生时刻和持续时间,对非瞬态信号进行二次采样,达到在完整保留瞬态信息的前提下减少冗余数据的目的。在实际爆炸冲击波场测试中进行验证,经过算法处理后数据压缩比大于33,同时保证瞬态信号持续期间数据完整,非瞬态信号持续期间最大误差小于0.5FS.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有效减少瞬态测试过程中的冗余数据。

古元峰[7](2017)在《基于LabVIEW的内燃机振动测试系统开发与振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交通物流、工农生产和国防装备等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内燃机作动力装置的现代化产品获得普遍应用,并且已经占据热能动力装置的广阔市场。现今内燃机正朝着轻量化、高速化及高升功率化等目标发展,使得内燃机振动倾向越发显着,故对内燃机进行减振降噪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内燃机的振动特点,振动系统识别和振动响应分析在内燃机减振降噪研究中占据核心地位,故自主研发一套针对内燃机的振动测试系统意义重大。基于内燃机减振降噪实验研究的工程要求,重点分析了当前主流使用的振动测试分析商用平台的技术特点,提出了利用虚拟仪器、测量控制和信号分析等技术研发一套以美国NI公司为平台的模块化内燃机振动测试系统。依据内燃机各部件结构的振动特性,研究学习了信号预处理、频域分析、时频分析和实验模态分析等算法,确立了基于美国NI公司PXI和LabVIEW构建的其内燃机振动测试系统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的总体结构、模块设计和模块实现的方案。利用NI公司PXI测量控制硬件和ModalVIEW实验模态分析软件完成YN 38 CRD 2型柴油机机体和曲轴的模态参数识别,并进行有限元法与实验法(RFOP、LSCE、LSCF)的模态特性对比分析,且使用模态置信准则评价模态参数的合理性。分析总结发现:1)同一阶的模态振型基本一致,模态频率误差大都小于5%,并且同一阶的模态幅值相干系数皆大于0.82;2)机体振动最大变形位置多集中于曲轴箱,气缸孔的椭圆振动会引起气缸漏气和窜机油等现象;3)曲轴振动最大变形位置多集中于曲轴两端,其振动形式主要由扭转振动、弯曲振动以及纵向振动构成。基于实验室现有台架在YN 38 CRD 2型柴油机上进行50%负荷工况的内燃机振动测试系统的实验验证。通过该系统的多种信号分析算法对振动测量信号进行了时频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转速升高各评估点振动烈度越为激烈;2)振动加速度信号蕴含的能量主要集中于信号的低频部分;3)机体和曲轴结构的低阶模态特征在机体与油底壳振动信号中得到体现。通过对各部件的坎贝尔图分析,得出各部件的振动加速度均存在明显的谐次特性,其中2阶、4阶和6阶的振动加速度幅值最为显着。实验验证表明该系统分析结果均能满足工程应用的技术规范要求,且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较强的实用性。

熊春[8](2017)在《基于PXIe总线的高速存储阵列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在无线电监测领域,检测和捕获瞬态信号是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因而高带宽、大容量的实时存储器就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设计中以实验室频谱仪中频数据存储为技术指标,存储介质采用NAND Flash,控制单元采用FPGA来实现。为了保证存储的带宽和容量需求,本文设计了一个4*4的存储阵列。为了方便存储数据可以回放到上层软件中进行分析,设计中采用了PXIe高速总线接口。本文主要研究了在FPGA中PXIe总线的高速数据传输协议的实现以及NAND Flash阵列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在PXIe总线协议的实现过程中,详细介绍了PXIe协议中的PIO配置,DMA传输方式以及中断控制等模块功能的设计与实现;在NAND Flash阵列控制器的实现过程中,详细介绍了NAND Flash接口控制器和坏块管理模块以及ECC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本文通过对NAND Flash坏块产生原因进行了总结,采用了位检索坏块的存储方案来提高坏块映射表的存储速度;采用了滑动窗口的坏块查找方案来提高坏块查找速度;采用了滞后回写方案来改善突发坏块对读写速率的影响;采用了Hamming码中嵌入BCH码的方案来解决MLC型NAND Flash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多位翻转的问题。为了验证基于PXIe总线的存储阵列的性能,文中做了两个实验,首先对各个模块进行了单独测试,测试结果表明:1.上层通过PXIe总线对存储器进行DMA读操作的速率可达12.5Gb/s,而且中断触发响应及时;2.NAND Flash阵列控制器工作在流水线方式时,测得NAND Flash的传输速率可达7.5Gb/s,各个模块的测试结果均满足设计需求。然后对整个存储器进行系统测试,系统采样时钟为204.8MHz,采样后数据位宽为32位,将数据写入到NAND Flash存储板后再读出到上位机软件进行分析,得出测试数据特征与下发数据特征相同,数据经比对后完全一致,说明本文设计达到预期要求。

张西虎,王鑫[9](2017)在《基于PXI总线的无人机电气测试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无人机电源的发展,电气测试系统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航空电源系统具有测试信号多、数据量大、处理复杂等特点,要求测试系统具有多通道高速实时同步采集、实时存储等功能。设计了一种基于PXI总线的无人机电气测试系统。该系统采用PXI硬件体系结构,使测试系统具有高可靠性、高精度;以Lab VIEW高效图形化编程语言设计数据采集软件,具有软件开发便捷、可移植性好的特点。经过多次测试考核,该系统性能稳定、满足设计指标要求,同时提高了无人机电源系统测试效率,对复杂数据的监测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刘轩,陈小云,韩太林[10](2017)在《瞬态信号集中式测量系统接口的PC机驱动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实现瞬态信号集中式测量系统数据的实时传输,设计了基于PCIe总线接口的瞬态信号集中式测量系统。瞬态信号集中式测量系统PCIe总线接口的设计包括PCIe从设备设计和PC机驱动设计,本文仅对该系统PCIe接口的PC机驱动进行研究。PCIe总线的PC机驱动程序采用NI公司的NI-VISA和LabWindows开发环境设计,首先采用NIVISA Driver Wizard软件配置PCIe设备相关信息和中断检测寄存器,生成INF驱动配置文件,接着使用LabWindows软件通过NI-VISA相关库函数对PCIe设备进行初始化和DMA数据传输设计,最后完成对PCIe总线的PC机驱动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NI-VISA和LabWindows开发环境设计的PCIe总线驱动传输速率可以达到300 MB/s。NI公司的NI-VISA和LabWindows开发环境设计的PCIe总线驱动,不仅满足瞬态信号集中式测量系统的数据传输要求,而且降低了PCIe总线的开发难度,缩短了开发周期。

二、PXI多通道瞬态信号测试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XI多通道瞬态信号测试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动车组整车电磁辐射发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速动车组主要辐射源研究现状
        1.2.2 高速动车组整车辐射发射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1.2.3 高速动车组电磁辐射抑制方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内容安排
2 动车组牵引系统辐射特性研究
    2.1 动车组牵引系统辐射机理
        2.1.1 动车组牵引系统构成
        2.1.2 动车组牵引系统辐射机理
    2.2 动车组牵引系统共模辐射研究
        2.2.1 共模电流产生机理
        2.2.2 牵引系统高频共模电流模型
        2.2.3 牵引变流器连接线缆的辐射发射研究
    2.3 动车组整车辐射发射影响因素排查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动车组车体面电流辐射特性研究
    3.1 动车组车体面电流的产生机理
        3.1.1 动车组车体面电流的来源
        3.1.2 弓网离线电磁辐射感应的车体面电流
        3.1.3 车体过电压引起的车体电流
    3.2 动车组车体面电流计算
        3.2.1 弓网离线电磁辐射感应车体面电流计算
        3.2.2 过电压车体电流分布
    3.3 动车组车体面电流辐射发射特性仿真分析
        3.3.1 弓网离线辐射感应面电流辐射发射特性分析
        3.3.2 动车组过电压车体面电流辐射发射特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动车组整车辐射发射现场测试技术研究
    4.1 整车辐射发射测量方法原理
    4.2 基于改进盲源分离算法的整车现场辐射发射测试方法
        4.2.1 通道延迟估计
        4.2.2 估计参考信号
        4.2.3 EUT信号提取
    4.3 整车现场辐射发射测试方法仿真验证
    4.4 整车现场辐射发射测试方法实测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动车组弓网离线放电辐射现场测试方法
    5.1 基于稀疏分解的脉冲信号匹配追踪算法
        5.1.1 匹配追踪算法原理
        5.1.2 过完备原子库
    5.2 弓网离线放电辐射信号提取方法
        5.2.1 改进原子库构建
        5.2.2 弓网离线放电辐射信号匹配提取
    5.3 弓网离线放电辐射信号匹配提取仿真验证
    5.4 弓网离线放电辐射信号匹配提取实测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动车组电磁辐射抑制方法研究
    6.1 牵引变流器输出线缆共模电流电磁辐射抑制方法
        6.1.1 磁环抑制机理建模及特性分析
        6.1.2 不同参数对磁环抑制特性的影响
        6.1.3 牵引变流器输出线缆共模电流抑制试验
    6.2 动车组车体感应面电流辐射发射抑制方法
        6.2.1 谐波电流监测与注入方法
        6.2.2 线缆谐波电流反相补偿计算方法
        6.2.3 线缆谐波电流主动抑制试验验证
    6.3 动车组车底设备舱屏蔽优化研究
        6.3.1 不同缝隙尺寸设备舱屏蔽效能研究
        6.3.2 不同通风格栅长度设备舱屏蔽效能研究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的研究成果
    7.2 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英语缩略语表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声全息法的高压共轨柴油机噪声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发动机噪声识别研究现状
    1.3 声全息技术发展历程
        1.3.1 声全息技术
        1.3.2 近场声全息技术概述
        1.3.3 近场声全息技术应用
        1.3.4 近场声全息最新进展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噪声测试与分析平台系统分析
    2.1 基于空间FFT变换的近场声全息理论
        2.1.1 基于空间FFT变换的近场声全息原理
        2.1.2 基于空间FFT变换的近场声全息算法
    2.2 时频信号处理原理
        2.2.1 傅里叶变换及频谱分析
        2.2.2 倒频谱分析
        2.2.3 小波和小波包分析
        2.2.4 能量谱分析
        2.2.5 倍频程分析
    2.3 测试系统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Labview的视觉系统开发
    3.1 声场可视化系统模块设计与分析
    3.2 机器视觉系统分析
        3.2.1 图像采集原理
        3.2.2 单目定位技术
    3.3 基于Labview的单目采集系统开发
        3.3.1 Labview软件简介
        3.3.2 视觉模块简介
        3.3.3 视觉模块编程
    3.4 单目图像采集实验
        3.4.1 视觉系统硬件设备
        3.4.2 采集相机标定
        3.4.3 采集图像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Labview的近场声全息噪声测试系统开发
    4.1 噪声测试与分析系统总体设计
        4.1.1 噪声采集模块软件架构
        4.1.2 噪声信号采集模块
        4.1.3 信号分析模块
        4.1.4 声品质分析模块
        4.1.5 NAH模块
        4.1.6 仿真模块
    4.2 声像匹配模块编写
    4.3 已知声源实验
        4.3.1 实验硬件设备
        4.3.2 已知声源识别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高压共轨柴油机的噪声测试与试验分析
    5.1 高压共轨柴油机噪声识别试验
        5.1.1 试验方案设计
    5.2 试验结果分析
        5.2.1 部件噪声信号分析
        5.2.2 发动机声源识别分析
        5.2.3 发动机声品质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及发表论文
    附录1 参与项目
    附录2 发表论文

(3)EMC现场测试中的动态频谱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电磁兼容测试系统
        1.2.2 EMC测试数据处理技术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1.3.1 论文研究目标
        1.3.2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环境监测中的频谱分析技术
    2.1 EMC现场测试系统
        2.1.1 电磁环境分析
        2.1.2 电磁兼容测试分类
        2.1.3 监测系统需求分析及组成
    2.2 实时频谱监测仪器的选择
        2.2.1 频谱测试仪器的系统组成及原理分析
        2.2.2 频谱仪的实时频谱分析技术
        2.2.3 实时频谱分析对频谱监测的改善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磁环境实时监测系统分析及搭建
    3.1 典型电子设备发射特性分析
        3.1.1 电源类部件
        3.1.2 显控类设备
        3.1.3 电机驱动类设备
        3.1.4 无线射频类设备
        3.1.5 脉冲触发类设备
    3.2 电磁环境实时监测方案
        3.2.1 监测依据
        3.2.2 监测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MC辐射发射测试中的数据处理
    4.1 测试数据预处理
        4.1.1 环境干扰抑制技术
        4.1.2 基于小波变换的消噪处理
        4.1.3 频偏的处理
        4.1.4 测试组件因子的处理
    4.2 现场测试特征信号提取
        4.2.1 测试信号提取的必要性分析
        4.2.2 特征信号分类及提取方案
        4.2.3 特征提取方案验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DFW的频谱特征匹配技术
    5.1 传统模板匹配方法
        5.1.1 峰值特征匹配辨识方法
        5.1.2 包络特征匹配辨识方法
        5.1.3 传统包络模板匹配存在的问题
    5.2 动态频率规整(DFW)算法
        5.2.1 DFW算法的必要性
        5.2.2 DFW算法原理和计算方法
    5.3 特征匹配算法及故障定位实例验证
        5.3.1 测试数据的获取
        5.3.2 峰值特征匹配
        5.3.3 基于DFW的包络特征匹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DFW算法matlab代码实现
致谢
作者简介

(4)冲击波场测试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现状
        1.2.1 冲击波超压测试技术现状
        1.2.2 传感器动态特性研究现状
        1.2.3 冲击波信号处理研究现状
        1.2.4 冲击波超压场建模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传感器动态补偿
    2.1 传感器辨识及补偿模型
        2.1.1 辨识及补偿流程
        2.1.2 校准设备
        2.1.3 辨识模型
        2.1.4 补偿模型
    2.2 基于烟花算法的动态补偿算法
        2.2.1 爆炸算子
        2.2.2 变异因子
        2.2.3 选择策略
        2.2.4 适度函数改进
        2.2.5 算法对比
    2.3 动态补偿应用
        2.3.1 数据预处理
        2.3.2 模型辨识结果
        2.3.3 动态补偿结果
    2.4 小结
第三章 冲击波信号检测与提取
    3.1 冲击波信号模型
        3.1.1 信号带宽
        3.1.2 信号完整性
    3.2 冲击波信号检测
        3.2.1 幂律检测器
        3.2.2 高阶累积量谱
        3.2.3 1-1/2 谱幂律检测器
    3.3 冲击波信号提取
        3.3.1 复小波原理
        3.3.2 双树复小波原理
        3.3.3 与小波对比优势
    3.4 检测与提取分析
        3.4.1 判别检测
        3.4.2 信号提取
    3.5 实测信号处理
    3.6 小结
第四章 冲击波超压场建模
    4.1 冲击波超压场分布特性
    4.2 插值算法原理
        4.2.1 反距离加权插值
        4.2.2 克里金插值
        4.2.3 径向基函数插值
        4.2.4 三次样条函数插值
    4.3 插值精度分析
        4.3.1 误差评价
        4.3.2 插值精度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系统搭建与测试仿真
    5.1 测试系统框架
        5.1.1 硬件框架
        5.1.2 软件框架
        5.1.3 触发总线
        5.1.4 数据传递
    5.2 冲击波超压场测试
    5.3 冲击波超压场仿真
        5.3.1 绘制等压线
        5.3.2 模拟场传播历程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相关工作成果

(5)强瞬态信号识别与数据压缩存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强瞬态信号的分析与识别方法研究
    2.1 时域特征分析
        2.1.1 差分值特征
        2.1.2 样本均值特征
        2.1.3 均方误差特征
        2.1.4 均方根差值特征
        2.1.5 峭度特征
        2.1.6 峰值因子
    2.2 频域特征分析
        2.2.1 傅里叶变换的定义
        2.2.2 频谱分析
    2.3 时频域特征分析
        2.3.1 STFT分析
        2.3.2 小波变换
    2.4 多域联合特征识别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强瞬态信号数据压缩方法研究
    3.1 数据压缩原理
    3.2 数据特点
    3.3 有损压缩算法研究
        3.3.1 旋转门压缩算法
        3.3.2 有损压缩数据重建算法
    3.4 无损压缩算法研究
        3.4.1 哈夫曼编码
        3.4.2 LZO压缩算法
        3.4.3 LZW压缩算法
        3.4.4 LZSS压缩算法
    3.5 算法验证
        3.5.1 平稳数据的有损压缩与重建
        3.5.2 无损数据压缩与还原
        3.5.3 动态自适应压缩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参数多模态复合信号优化存储方法研究
    4.1 复合信号多模态特征
    4.2 复合信号多参数特征
        4.2.1 加速度参数全过程变化特点分析
        4.2.2 角速度参数全过程变化特点分析
        4.2.3 温度参数全过程变化特点分析
    4.3 多数据流动态变速率存储方法
        4.3.1 过载加速度变速率策略
        4.3.2 飞行加速度变速率策略
        4.3.3 角速度参量变速率策略
        4.3.4 温度参量变速率策略
    4.4 优化存储策略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试验验证
    5.1 系统硬件架构
    5.2 系统工作流程
    5.3 试验验证
        5.3.1 地面模拟试验
        5.3.2 搭载飞行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多通道瞬态信号自适应变频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冲击波特性分析
2 自适应变频算法
    2.1 门限条件确定
    2.2 二次采样方法
        2.2.1 等间隔采样
        2.2.2 分段平均抽样
    2.3 数据重建方法
        2.3.1 线性插值
        2.3.2 3次样条插值
3 算法的实验与应用
    3.1 单次冲击数据处理
    3.2 对比处理方式对重建精度的影响
4 结论

(7)基于LabVIEW的内燃机振动测试系统开发与振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振动信号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振动信号噪声处理
        1.2.2 平稳振动信号分析
        1.2.3 非平稳振动信号分析
        1.2.4 实验模态参数识别
    1.3 商用振动测试系统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振动分析与模态识别的算法研究
    2.1 信号预处理
        2.1.1 窗处理
        2.1.2 预滤波
    2.2 频域分析
        2.2.1 傅里叶变换
        2.2.2 谱分析
        2.2.3 频程分析
    2.3 时频分析
        2.3.1 短时傅里叶变换
        2.3.2 魏格纳-威利分布
        2.3.3 小波分析
    2.4 实验模态参数识别算法
        2.4.1 正交多项式拟合法
        2.4.2 最小二乘复指数法
        2.4.3 最小二乘复频域法
        2.4.4 模态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燃机振动测试系统开发
    3.1 虚拟仪器
        3.1.1 虚拟仪器概念
        3.1.2 LabVIEW应用软件
        3.1.3 虚拟仪器发展趋势
    3.2 振动测试系统的总体设计
    3.3 振动测试系统的硬件选择
        3.3.1 振动传感器的选择
        3.3.2 数据采集卡的选择
        3.3.3 内燃机测功机的选择
    3.4 振动测试系统软件平台设计
        3.4.1 系统模块的划分
        3.4.2 系统模块的实现
    3.5 仿真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体和曲轴的模态参数识别
    4.1 机体的模态参数识别
        4.1.1 机体的实验模态测试方案
        4.1.2 机体的实验与理论模态比对
        4.1.3 机体的模态分析结论
    4.2 曲轴的模态参数识别
        4.2.1 曲轴的实验模态测试方案
        4.2.2 曲轴的实验与理论模态比对
        4.2.3 曲轴的模态分析结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燃机振动测试系统的实验验证
    5.1 振动测试系统实验测试
    5.2 振动测试系统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荣获奖励及发表论文

(8)基于PXIe总线的高速存储阵列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
        1.2.1 存储介质发展现状
        1.2.2 存储器接口发展现状
        1.2.3 坏块管理方案发展现状
        1.2.4 纠错检测方案发展现状
        1.2.5 基于PXIe总线的高速存储器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高速存储器的总体方案设计及可行性分析
    2.1 高速存储器的总体方案
        2.1.1 高速存储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2.1.2 基于PXIe总线的存储阵列系统结构
    2.2 PXI Express接口方案设计及可行性分析
    2.3 NAND Flash阵列存储方案设计及可行性分析
        2.3.1 NAND Flash阵列存储分流聚合方案分析
        2.3.2 NAND Flash流水线操作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XI Express高速接口的逻辑设计
    3.1 PCIe总线协议研究
        3.1.1 PCIe系统拓扑
        3.1.2 PCIe分层结构
        3.1.3 PCIe中断处理
    3.2 PXIe协议的逻辑设计
        3.2.1 PIO逻辑设计
        3.2.2 DMA控制器的逻辑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AND Flash阵列接口控制器的逻辑设计
    4.1 NAND Flash阵列读写控制器设计
        4.1.1 页读取
        4.1.2 页编程
        4.1.3 读ID
        4.1.4 块擦除
        4.1.5 状态读取
    4.2 坏块管理
        4.2.1 坏块检测
        4.2.2 位索引坏块信息存储
        4.2.3 坏块查找模块
        4.2.4 滞后回写模块
        4.2.5 坏块管理模块实现
    4.3 ECC模块设计
        4.3.1 Hamming码纠错模块
        4.3.2 BCH码纠错模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验证与分析
    5.1 系统测试平台搭建
    5.2 PXI Express接口测试
        5.2.1 PIO功能测试
        5.2.2 DMA功能测试
    5.3 NAND Flash阵列测试
    5.4 系统测试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基于PXI总线的无人机电气测试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系统总体结构
2 硬件设计
    2.1 管理计算机
        2.1.1 设备功能
        2.1.2 主要设备配置
    2.2 总线测试计算机
    2.3 信号调理装置
3 软件设计
    3.1 数据采集模块
    3.2 数据分析模块
    3.3 数据显示模块
    3.4 网络通信模块
    3.5 运行信息显示控制模块
    3.6 系统时序设计
4 实验
5 结束语

(10)瞬态信号集中式测量系统接口的PC机驱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VISA驱动程序设计
    2.1 VISA简介
    2.2 INF驱动文件生成
3 PC机驱动程序设计
    3.1 设备初始化
    3.2 DMA数据传输
4 实验结果
5 结论

四、PXI多通道瞬态信号测试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动车组整车电磁辐射发射研究[D]. 刘冬.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基于声全息法的高压共轨柴油机噪声识别研究[D]. 吴彪.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EMC现场测试中的动态频谱监测技术研究[D]. 王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4]冲击波场测试关键技术研究[D]. 张永立.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 [5]强瞬态信号识别与数据压缩存储技术研究[D]. 袁超杰.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2019(07)
  • [6]多通道瞬态信号自适应变频算法[J]. 王啸,韩太林,张永立,刘轩,王义君,宫玉琳. 兵工学报, 2017(06)
  • [7]基于LabVIEW的内燃机振动测试系统开发与振动特性研究[D]. 古元峰.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
  • [8]基于PXIe总线的高速存储阵列设计与实现[D]. 熊春.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2)
  • [9]基于PXI总线的无人机电气测试系统设计[J]. 张西虎,王鑫. 机电一体化, 2017(02)
  • [10]瞬态信号集中式测量系统接口的PC机驱动设计[J]. 刘轩,陈小云,韩太林. 液晶与显示, 2017(01)

标签:;  ;  ;  

PXI 多通道瞬态信号测试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