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2003中国教育

点击2003中国教育

一、点击2003中国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陈玉婷[1](2021)在《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基本理念要求和目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下,将学科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充分整合、倡导多元化教学方式是目前教育教学所向。视频资源作为一种现代媒体已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其课堂应用优势日渐明显,与其相关的研究层出不穷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教师收集并将视频引进课堂并不困难,但需要教师进行思考和探索的是使用何种方法和策略可以将视频资源在课堂中的应用价值达到最大化,以此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加大对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研究力度和深度,探讨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和建议,从而促使视频资源与课堂教学相整合的效果达到最优化,以便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主要分为六个章节,三大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通过研究背景和国内外就视频资源辅助课堂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整理归纳本研究的主要研究问题,确定研究范围和研究主体;再通过文献研究法进行相关概念界定,梳理视频资源特点和应用优势,基于经验之塔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为视频资源与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相融合建立联系,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二部分,针对初中师生就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现状展开问卷调查,将所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根据所呈现出的调查现象和结果提出视频资源与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相整合的应用策略和建议。第三部分,通过教学实践研究从学生学业成绩和课堂表现两方面探索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价值,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本文提出的应用策略进行授课,以此验证本文提出的应用策略的可行性,让本文提出的应用策略和建议更具实践意义,提高其可信度。通过三个部分本文明确了合理运用视频资源在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具有积极且正向的辅助作用,具体表现在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学习行为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提出了视频资源课前、课中和课后应用策略以及筛选、获取和加工处理视频的相关建议。总的来说,本研究结合教学实际旨在能让初中生物学课堂应用视频逐渐成为一套完整且常态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不仅让学生能轻松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将其迁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有效落实对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王怡嘉[2](2021)在《高中地理影视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文件指出,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性影响已经有了初步的显现,但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及服务还不够深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亦不够深厚。因此,目前仍需要大力地去推动“互联网+教育”发展,同时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2021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文件中强调了要充分发挥平台资源作用,丰富包括影视教育在内的专题教育资源,并及时更新资源内容,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由此可见,研究高中地理影视资源库建设与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经验之塔”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等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了视频资源与影视资源、地理课程资源、地理影视资源与资源库等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详细说明了地理影视资源的分类、特点及功能,进一步肯定了地理影视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现阶段高中地理影视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现状,发现教师对地理影视资源获取、开发、处理、应用及资源库建设等存在一定的困惑,故在提出地理影视资源库建设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分析法对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地理教学特点和高中生学情等进行深入分析归纳,提出了高中地理影视资源库建设依据并详尽地阐述了地理影视资源分为网络下载与自主开发的获取途径、格式转换与视频剪辑的处理过程、资源整理与链接分享等地理影视资源库建设步骤;最后,通过案例分析法以《地球的圈层结构》和《流水地貌》两个地理影视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为例,得出教师应熟练应用软件,重视资源开发;深剖教学内容,精选影视资源;广泛获取资源,不断更新资源库;侧重课堂引导,鼓励学生探究;加强多边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尊重知识产权,规范应用资源等教学实践反思。本研究根据教学实践所需建设高中地理影视资源库,旨在提高教师开发及应用地理影视资源能力,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并吸引更多教师的关注与重视,从而共建、共享更全面、更适用的地理影视资源库。

吴依妮[3](2020)在《国有民办学校的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有民办学校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当时国家能投入的教育经费有限,但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为了打破政府包揽办学,进行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国有民办学校由此产生。国有民办学校为实现办学的多元化,有效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开辟了一条新路。但在办学过程中产生的乱收费、违规招生、国有资产流失、破坏教育生态等问题日益凸显,必须对国有民办学校的办学乱象进行治理。通过对国有民办学校的概念及内涵、形成的背景及类型、贡献与争议及治理方向进行综述,奠定研究基础。将以国有民办学校为主体的政策文本进行梳理,理清其产生、发展、转制及异化的四个阶段;对X省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包含在对各类学校的满意程度、家庭的择校意愿、为择校所负担的费用、对国有民办学校的认知及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四个方面;对以中国教育新闻网、中青在线和人民网教育频道中有关治理国有民办学校的办学乱象的媒体报道,依据媒体类型、报道时间、修辞倾向、讯息来源、报道与论述方式建立分析框架,对其进行编码、统计计量分析;对X省各地市的论坛(BBS)发帖中,X省网友对国有民办学校的讨论与争议,从个人立场态度、国有民办学校的属性及影响三部分进行文本分析;对12位X省学校管理者及教育行政人员以历史沿革、办学模式、争议与贡献、未来发展四个维度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当前,X省在出台法规政策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规范国有民办学校招生方式、加强教师队伍编制管理三方面已取得初步的成效。据此,提出X省国有民办学校的深度治理路径:(1)制定国有民办学校的治理方案。应兼顾学校的土地和校产问题、学校的人事问题及学校品牌的资产评估问题,完善国有民办学校改革配套政策;(2)改进监管力度和评鉴体系,建立健全国有民办学校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资产评估体系及监督管理组织体系;(3)构建民间治理和信任体系,培育非政府中介组织。

竺鸿道[4](2020)在《智能题库系统的设计与实践 ——以一元二次方程式教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观察2012、2015、2018三年的PISA测验结果及调查报告可知,在2012年上海独立代表参加,阅读、数学、科学所得到名次皆为世界第一,部分成绩远超其他国家(地区),表示国内的教育质量在世界性的比较下,依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从2012、2015二年的PISA报告内容可知,国内受测地区学生的每周学习时间及在回家作业上所花费的时间皆在所有受测国家(地区)中位在前列,长时间的学习及大量的回家作业在整体应试的环境之下,似乎是无法避免的问题,避免过度的反复练习及如何为教师及学生减负成为重要的课题。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教育也随之兴起,由国外的慕课、可汗学院首先引领风潮,国内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及宽带快速普及的状况之下,各式的互联网教育产品纷纷出现。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家长传统观念,GDP的快速成长、新技术的开发各种条件共同的支持下,K12区块也涌现了许多相关产品,其中题库系统也是其中一个重要项目。题库系统可分为有教师参与的被动型与没有教师参与的主动型,被动型的题库系统教师自题库中选题,组成试卷之后布置给学生做答;主动型的题库系统不需要教师选题布置,学生进入系统之后即可选择相关题库进行做题,系统依照学生能力指派相关试题,并且随着学生答题的结果动态调整应投放的试题。在学生做答之后,系统会统计学生做答情况,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及教师。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1)设计开发题库系统;(2)提出题库系统智能化方案;(3)题库系统介入教学活动的观察。系统经过三年的时间,调研教师及学生的需求、设计系统各项功能点、实际开发,目前已完成前台、后台、数据库三个部分,前台分为教师端及学生端,教师端可以为教师提供群组管理、题目录入管理、作业卷管理、作业卷布置、作业卷批改、成绩查询、讲解录入管理等各项功能;学生端可以为学生提供加入群组、写作业、查询作业报告等功能。教师可利用系统选题,系统自动依照教师所选试题匹配相关的巩固卷与提高卷,配合教师设定的投放标准提供给学生。系统可在下次上课之前将学生答题的状况反馈给教师,作为教师设计课程内容及教材、教法的参考。题库系统智能化方面,本研究提出“学生能力指数”与“试题难度指数”二个相关参数,学生在题库中的答题结果,利用试题难度指数给定函数计算给定每个题目客观的试题难度指数,再以所计算出的试题难度指数配合学生答题结果,利用学生能力指数给定函数计算给定每个学生相应的学生能力指数。接着按照学生能力指数将相近能力的学生分区,计算这一区的学生能力指数可答对的最大试题难度指数的题目,完成学生能力指数与试题难度指数的匹配关系表。学生在做题时系统可依照这样的对照关系自题库中选出适合的题目,在学生做答的过程中,再利用学生能力指数调整函数对答题学生的学生能力指数进行动态的修正,逼近当时学生真实的学生能力指数。如此方式可以只由系统与学生的交互关系中,让题库系统智能化起来,依照学生的需求投放他所需要的试题。完成系统开发及题库系统智能化设计方案之后,研究者与学校教师进行合作,由教师在学习活动中自由利用系统,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分别是题库录入、题库系统的试用、题库系统介入学习活动。观察所得到结果,题库中每个试题都依智能化设计被给定试题难度指数,参与的学生也同时被给定了学生能力指数,系统也进行了简单的匹配。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及教师确实达到了原本系统设计的初步目标,让学生在答题后能够立刻针对错题进行学习,提供教师即时的学生答题结果反馈,作为教学设计的参考。展望基于新技术开发的智能题库系统在教学上可以为提供几个方面帮助:1、为教师及学生减负,改善教师工作负担,提供教师更准确的教学信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个性化学习,作为学习及教学的自我记录。2、提供优质教育源,将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协助教师发展,平衡地区教育差异。3、题库系统大数据的利用,发现原有的未知可能,协助信息调查及实施教学研究。

苏丹[5](2020)在《儿童蛙泳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多个文件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微课作为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其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其他学科,我国对体育微课的研究较晚,权威的文献和专业的研究人员少之又少,研究成果更是微乎其微。我国已有研究表明体育微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动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技术动作的形成。但在微课的设计和制作上还不成熟,高质量的体育微课不多,参与体育微课制作的教师、团队不多,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的更是少之又少。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上,作者暂未发现蛙泳微课设计、制作方面的文章,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为这个方面做些有益的探索。本文通过文献梳理总结微课的特征,针对体育类微课存在的问题,设计和制作了四个儿童喜欢用,教师能用的微课。丰富了游泳微课的在线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游泳技能。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更多的了解游泳知识,同时也促进信息技术在儿童游泳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本文以周口市游泳馆初级班的60名8-11岁的儿童为实验对象,以8-11岁儿童蛙泳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案例法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从教学实际需求出发,自制的四个微课得到了专家、教师、学生的认可,丰富了儿童蛙泳微课的教学资源。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为蛙泳微课的设计、制作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2)通过实践证明,设计的四个微课加深了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提高了对游泳的学习兴趣。学生们表示喜欢此类微课,并且愿意通过此类微课进行学习。(3)对于8-11岁的儿童来说,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多数学生学习微课需要家长的督促。很多家长认为学游泳就应该多在水里练习,对陆上练习不重视。因此,跟家长的沟通对微课教学的实施至关重要。(4)使用微课教学和传统教学都能让学生掌握游泳技能。微课教学让学生在课下先学习,课堂中再加以个性化辅导,学生的接受能力明显提高,技术动作也更加规范。解决了暑期时间紧,任务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的难题。(5)微课能更好的帮助学生体会动作,但是鉴于游泳的实践性很强,微课一般作为辅助教学,还不能取代传统的线下课程。在游泳教学中,还是要以水中练习为主。

周莹[6](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石林[7](2020)在《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内容结构特征与检索研究》文中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进行教育教学创新应用的基础条件。教育信息化离不开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作为数字化学习资源类型之一的Flash动画是传递信息内容的重要媒体,更是一种重要的网络学习资源,其内容由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交互、动态效果等组成。因其强大的多媒体交互及表现能力,Flash动画被广泛应用于远程教学、精品课程网站、慕课平台等领域。网络上积累了海量的Flash动画资源,给动画需求者的检索带来了很多的干扰。学习者如何迅速精准地获取自己需要的Flash动画,是Flash动画搜索引擎需要解决的难题。目前的网络Flash动画检索一般是基于关键词、元数据特征或者网页上下文,检索准确率不理想。于是人们展开了对Flash动画内容特征的深入分析与研究。本研究的选题正是基于SWF格式的文件组织结构,对Flash动画的内容结构特征如场景结构特征、组成元素特征和画面情感特征等进行分析。论文依据Flash动画语义提取的四层框架(即元数据、组成元素、场景、语义层)分别研究了场景特征提取、组成元素特征提取、画面情感特征提取等多项关键技术。该研究的意义主要是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和网络自学习者以及Flash动画爱好者提供快速、精准的Flash动画搜索服务,从而提高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教育应用效率,充分发挥其教育特性。论文首先给出了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定义,分析并建立了Flash动画的内容结构特征描述模型;然后构建出场景结构模型,提出场景的分割算法以及场景特征的提取过程;再后,分析并完成了组成元素特征的提取;最后建立了Flash动画的情感分类模型,利用机器学习获得低层视觉特征(主要为颜色和纹理)到高层情感语义的映射关系,从而完成Flash动画的情感分类,并分别用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和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情感识别,分析不同学科、学段和教学类型的Flash动画画面情感特征的区别。论文的研究结果为最终将前期提取的场景特征、组成元素特征、情感特征存入索引数据库,建立基于内容的Flash动画检索系统,用于网络用户的Flash动画检索。基于此数据库,论文最后还通过实验,利用灰色关联法验证了Flash动画包含的各内容结构特征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的关联度。结果表明Flash动画中的动态效果特征与学习兴趣的关联度最高,在激发学习者兴趣、集中学习者注意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Flash动画中,对学习者学习兴趣唤起起关键作用的内容结构特征是不一样的。实验结果能够为Flash动画课件创作者在开发Flash动画课件时按照不同学段和学科进行视觉特征选择提供理论指导。基于前期研究者开发的网络动画爬取程序,本研究从网络上下载了大量Flash动画,从中筛选出教育特征明显、能辅助进行知识学习的4808个Flash动画学习资源作为本研究的样本库。参考教育理论和查阅文献,本文将这4808个样本按学科、学段来划分,并且提取的视觉场景、组成元素特征、情感特征都按照不同学段、不同学科进行分析,获得不同学段和学科的Flash动画的特征,为后期的Flash动画自动分类工作提供指导。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建立了Flash动画的内容结构特征描述模型,并从学段、学科、教学类型三个维度分析了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内容结构特征;建立了场景结构模型,并提出了基于颜色直方图和边缘密度相结合的视觉场景分割算法;建立了情感分类模型,分别基于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卷积神经网络完成Flash动画的情感语义识别;分析了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内容结构特征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关联度。

刘杨[8](2019)在《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研究》文中认为教育部要求把核心素养体系作为研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依据,是继2001年高中课程改革后又一次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大变革。为使核心素养在生物学课程中得以落实,彰显生物学学科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中的独特育人价值,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应运而生。但是,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宏观性、系统性与复杂性,初中一线生物学教师尚存在些许误读,在教学改革热情中还掺杂着几许疑惑。另外,能否有效开展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直接关系到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的成效。鉴于此,本研究基于现象图析学理论、项目反应理论,综合运用质性研究和量化分析,采用“理论构建——实证测评——对策建议”的研究路径从四个方面开展研究:第一,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结构的构建。首先,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相关文献、初中一线优秀生物学教师的半结构式访谈材料进行质性分析,初步确定组成要素和结构维度;其次,运用德尔菲法咨询生物学教育专家对维度和要素的审阅意见;最后,以双重互证的形式构建出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该结构包括五个维度及其隶属的36个组成要素,五个维度分别是生物学知识内化、生命科学思维、生命科学实践、生物学原理应用、生命科学态度。它们具有各自的功能与作用,但彼此之间也相互联系、互为整体。第二,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构建的结构,运用层次分析法明晰各因素之间的隶属关系,并通过计算各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和最大特征根λmax对每个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值,构建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五个维度的权重由高到低依次为:生命科学态度>生命科学思维>生命科学实践>生物学原理应用>生物学知识内化。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能清晰地区别开各个指标的重要性,明确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第三,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基于测评指标体系,结合初中生物学大概念,采用先进的国际通用研发程序,开发了包括试卷、量表、问卷在内的测评工具,并依次采用Rasch模型分析、项目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验证得知评价工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然后,使用正式版的测评工具对1308名八年级学生进行了测评,使用SPSS 24.0、Winsteps 3.72.3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并采用Bookmark法对学生的测评结果进行等级水平划分。结果显示:(1)根据学生试卷测评结果,可将学生分为4个水平,从水平Ⅰ到水平Ⅳ素养水平逐渐提升,在Ⅱ水平的学生占比最高;(2)量表测评结果显示,学生“生命科学态度”分数呈现偏正态分布,较高分数区间的学生人数最多;(3)学生的量表测评表现与试卷测评表现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水平等级的提升,学生的量表测评表现也越好。第四,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相关因素的揭示与探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学校、家庭、教师及学生四方面的背景信息,对学生的测评结果进行差异性检验,揭示各因素对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情况,为生物学教育的决策提供事实依据。结果显示:(1)学生因素中,女生的素养水平显着优于男生;无留级现象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高于留级生;非住校生的素养水平显着优于住校生;参加课外辅导课程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高于未参加者。(2)教师因素中,女性教师所带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较高;低教龄教师、高学历教师、专业对口的教师教授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较高;教授班级数量越少的教师所带的学生的素养水平越高;教研活动频次过多过少均不利于学生素养水平的提高。(3)家庭因素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较高;与父母一起居住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较高;留守(或随迁)儿童的素养水平显着较低;家中学习资源丰富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较高;随着家人对孩子学习的参与度的提高,学生的素养水平会显着提升。(4)学校因素中,城市学校的学生、私立学校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较高;随着学校学习资源丰富度的增高,学生的素养水平会显着提升;最佳班级规模的确定需要考虑多种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对学生的素养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随着学校安全性的增强,学生的素养水平会显着提升。本研究对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结构模型、测评指标体系、评价工具、素养评价结果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讨论,并从国家宏观调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四个视角进行了学理性分析,以探寻提升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有效对策。

闫海亮[9](2019)在《“互联网+”情境下德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以《立德航海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国家前进与发展的基础。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颁布,为中国教育未来十几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德育是教育之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中提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然而,目前大部分的德育课程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讲,再加上《品德与社会》并非考试科目,学生吸收知识的多少难以测量,对所学知识点理解与实践更是无法评估。因此,构建新的方式方法应用于德育教育教学之中,无论从宏观上促进德育教育的发展,还是微观上提升教师教学效率,帮助学生理解与应用知识都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当下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围绕互联网和新技术的优势,构建以“互联网+德育”的网络游戏系统开展研究。本文首先以德育的重要性和互联网快速发展为背景,分析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的整体思路,即从文献调研、技术概述、系统设计与开发、系统测试与应用。其次,结合相关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构思系统的设计原则,即教育原则、游戏原则和技术原则,并构建整个系统的框架、分析技术路线、分析系统功能需求等。根据以上基础,选取合适的技术和开发手段,对系统从教师端、学生端和管理员端三部分分别实现。最后利用Jmeter对系统进行压力测试,并将系统平台部署于学校进行应用。在系统试用后,通过问卷调查以教育性、游戏性、美观性、可用性、学习动机五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本研究中设计与开发的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达到了预设的教育性与游戏性的结合、以技术手段促进教学、学习的理念,系统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喜爱,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和需要进一步修正的地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德育教育也并非能以一系统解决所有问题,只有在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中才能进步。

崔有波[10](2019)在《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每一轮科技革命都可能会引发一轮教育革命,教育和学习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社会活动,始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革新。文字和学校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教育革命的到来,教育成为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教育史上的第二次革命的到来,知识传播更为便利;第三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期,班级授课制的出现推动了规模化教学的发展,教育普及才真正得以推进。人类历史上第四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期,网络信息技术正引发教育系统的全面变革,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学内容、教育体制与教育目标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整个教育生态被重塑,信息和知识瞬息万变,不断学习成为社会成员的基础性需求。再加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口素质需要提高,教育公平问题需要解决,社会创新活力需要激活,而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将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因此,建设全民、终身、全面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既是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又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基于以上研判,本研究将学习型社会建设置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运用社会转型理论、网络社会理论、教育冲突理论等理念工具,从社会学视角出发,界定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内涵,理清学习型社会建设理念的思想来源和历史演变,探究西方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要进展,分析在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比较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的主要区别,辩证分析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探寻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效路径。导论部分首先解释了本研究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概括了人类历史上的四次教育革命,并从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出发分析了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这一话题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后,从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多个视角总结了学习型社会研究的主要进展,对网络教育、网络学习、虚拟学习社区等概念做了区分,在此基础之上界定了互联网和学习型社会的主要内涵。通过分析已有研究的不足,并基于社会转型理论、网络社会理论和教育冲突理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中西方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都经历了若干不同的发展过程。古代中国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和古希腊的“博雅教育”理念都可以看作是中西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思想萌芽,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古代中西方都未能实现。现代中西方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都经历了起步、探索、发展等多个时期,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求知欲望大增,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成为必然之举。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的兴起和国家的鼓励支持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重塑了教育生态。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教学主体经历了从单主体论到双主体论、从小众化到大众化的转变;教学内容经历了从有限性到无限性、从同质化到异质性的转变;教学从同时空性转变为超时空性,从年级年限制转变为无年级年限制;教学理念也经历了从师传生受到主动自学、从重视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信息素养的转变;教学目的也从培养人才转变为实现人的自我完善。互联网的内在特性与功能对学习型社会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加了人们的闲暇时间,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助推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为全民终身全面学习创造了条件;提高了社会成员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学习转化力;助推实现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促进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有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能够促进科研和学术的交流合作,促进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思维的培养,推动社会创新。同时,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首先,“数字鸿沟”的存在会加剧地域之间、阶层之间和代际之间的教育不平等。其次,“信息超载”现象会分散学习注意力,浪费学习时间,增加信息辨识难度,降低学习质量,导致信息迷航,迷失学习目标。再次,“碎片化学习”方式的盛行会降低学习者的辨识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并助长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最终降低学习的实际效果。另外,“网络依赖”会助长学习者的学习惰性,抑制社会成员的原创能力,并加剧网络安全威胁。最后,“网络失范”现象的频发可能会加剧网络不良信息和消极网络文化对社会成员的误导。因此,中国的学习型社会建设要用好互联网这柄双刃剑。网络时代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首先要营造公平、绿色、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这就需要打破网络壁垒、净化网络空间、完善网络法规和发展最新的网络信息技术。其次还要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打造高水平的网络教学平台和高质量的网络学习资源,提高网络教学的效率,不断革新网络教学的方式。另外,还要加强对网络教学的审核与监管,防范资本对网络教学的过多干预,提高网络教学的规范性。结语部分回顾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并指出可能的拓展研究方向。

二、点击2003中国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点击2003中国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1.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1.1.3 初中生物学学科性质的需求
        1.1.4 “教与学”面临的共同诉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分析法
        1.6.2 问卷调查法
        1.6.3 统计分析法
        1.6.4 教育观察法
        1.6.5 行动研究法
    1.7 研究思路
    1.8 研究创新
2 初中生物学视频资源相关概述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课程资源
        2.1.2 教学资源
        2.1.3 视频资源
    2.2 初中生物学视频资源特点
        2.2.1 直观形象性
        2.2.2 开放共享性
        2.2.3 再现与穿越性
        2.2.4 富有感染性
    2.3 初中生物学视频资源教学作用
        2.3.1 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3.2 丰富课堂内容,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2.3.3 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2.3.4 指导实验演示,实现有效实验教学
        2.3.5 增添课堂趣味,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2.4 研究理论基础
        2.4.1 经验之塔理论
        2.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4.3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3 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说明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问卷的结构设置
        3.1.4 问卷发放与回收
        3.1.5 问卷信效度分析
    3.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2.1 教师个人基本信息分析
        3.2.2 教师使用视频资源的基本情况分析
        3.2.3 教师对视频资源课堂应用态度分析
        3.2.4 教师对视频资源课堂应用效果分析
        3.2.5 教师对视频资源课堂应用阶段分析
        3.2.6 影响教师应用视频资源的因素分析
    3.3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3.1 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分析
        3.3.2 学生就视频资源学习基本情况分析
        3.3.3 学生就视频资源课堂应用兴趣分析
        3.3.4 学生就视频资源课堂应用效果分析
    3.4 调查结论
        3.4.1 师生对视频资源辅助教学持肯定态度
        3.4.2 视频资源辅助课堂教学效果显着
        3.4.3 视频资源的选择具有一定局限性
        3.4.4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为薄弱
4 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策略与建议
    4.1 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应用视频资源策略
        4.1.1 课前精心选取优质视频资源
        4.1.2 课中精确把握视频播放策略
        4.1.3 课后及时进行反思与总结
    4.2 生物学视频资源筛选建议
        4.2.1 筛选视频时注重视频的教育性
        4.2.2 筛选视频时注重视频的科学性
        4.2.3 筛选视频时注重视频的代表性
        4.2.4 筛选视频时注重视频与时俱进
        4.2.5 筛选视频时注重学生“主体性”
    4.3 生物学视频资源获取途径建议
        4.3.1 教材配套的光盘资源
        4.3.2 自行录制
        4.3.3 网络下载
    4.4 生物学视频资源加工处理建议
        4.4.1 视频资源的下载
        4.4.2 视频资源的格式转换
        4.4.3 视频资源的剪辑截取
        4.4.4 视频资源的录屏软件
        4.4.5 视频资源的编辑制作
5 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5.1 实践目的
    5.2 实践对象
    5.3 实践思路
    5.4 实践案例设计
        5.4.1 实践内容选择
        5.4.2 编写教学设计
    5.5 实践实施过程
        5.5.1 《食物中能量的释放》部分实施片段
        5.5.2 《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第1 课时)》部分实施片段
        5.5.3 《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第2 课时)》部分实施片段
    5.6 实践结果分析
        5.6.1 学业成绩分析
        5.6.2 课堂观察分析
    5.7 实践结论
        5.7.1 合理运用视频资源能提升学生学业成绩
        5.7.2 合理运用视频资源能提高学生逻辑思维
        5.7.3 视频资源能提高学生课堂互动和参与度
6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二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三 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四 对照班和实验班后测成绩统计表
    附录五 《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教学设计
    附录六 部分课堂观察量表记录图片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2)高中地理影视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二)信息化时代的推动
        (三)线上教育教学的推动
        (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要求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视频资源与影视资源
        (二)地理课程资源
        (三)地理影视资源与资源库
    二、研究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
        (三) “经验之塔”理论
        (四)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第三章 地理影视资源概述
    一、地理影视资源的分类
        (一)根据地理学科体系分类
        (二)根据应用价值分类
    二、地理影视资源的特点
        (一)直观性
        (二)再现性
        (三)灵活性
    三、地理影视资源的功能
        (一)丰富地理课程资源
        (二)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三)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四)促进教学的高效性
第四章 高中地理影视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卷设计
        (一)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二)问卷编制、发放与回收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一)教师问卷结果分析
        (二)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第五章 高中地理影视资源库建设
    一、高中地理影视资源库建设的原则
        (一)时代性原则
        (二)适度性原则
        (三)典型性原则
        (四)地理性原则
    二、高中地理影视资源库建设的依据
        (一)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二)高中地理新教材
        (三)高中地理教学特点
        (四)高中生学情
    三、高中地理影视资源库建设的步骤
        (一)高中地理影视资源获取途径:网络下载与自主开发
        (二)高中地理影视资源处理过程:格式转换与视频剪辑
        (三)高中地理影视资源建设成库:资源整理与链接分享
第六章 高中地理影视资源库建设与应用案例
    一、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理影视资源库建设与应用
        (一)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理影视资源库建设
        (二)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理影视资源库应用
    二、 《流水地貌》地理影视资源库建设与应用
        (一) 《流水地貌》地理影视资源库建设
        (二) 《流水地貌》地理影视资源库应用
    三、高中地理影视资源教学实践反思
        (一)熟练应用软件,重视资源开发
        (二)深剖教学内容,精选影视资源
        (三)广泛获取资源,不断更新资源库
        (四)侧重课堂引导,鼓励学生探究
        (五)加强多边合作,促进资源共享
        (六)尊重知识产权,规范应用资源
结论与不足
    一、结论
    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地理影视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现状研究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2 高中地理影视资源应用现状研究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3 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主要知识点
附录4 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主要知识点
附录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国有民办学校的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价值
        1.研究背景
        2.研究价值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三)概念界定
        1.国有民办学校
        2.办学公平
        3.民办学校的治理
一、文献综述
    (一)数据库与关键词选择
    (二)相关文献成果的可视化分析
        1.相关文献趋势分析
        2.核心作者数量及合作分析
        3.关键词分析
    (三)文献观点综述
        1.国有民办学校的概念及内涵的观点
        2.国有民办学校的形成的背景及类型
        3.国有民办学校的贡献与争议
        4.国有民办学校治理方向
    (四)文献述评
        1.前人研究的贡献及不足
        2.本研究的学术贡献及创新
二、从助力到异化:国有民办学校发展历程
    (一)政策支持下国有民办学校的产生
    (二)规范引导下国有民办学校的发展
    (三)政策禁令下国有民办学校的转制
    (四)现实博弈中国有民办学校的异化
三、从媒体到公众:“假”民办对教育生态的损毁与破坏
    (一)家长眼中的国有民办学校
        1.研究设计及实施
        2.数据呈现及分析
    (二)媒介话语中的国有民办
        1.研究样本的选择
        2.分析框架指标
        3.话语分析
    (三)坊间舆情中的办学乱象
        1.样本的选取与样本特征
        2.文本词频分析
        3.文本分析
四、国有民办的治理:X省的实践
    (一)治理的先决条件
        1.利益相关者观念的改变
        2.机制的建立
    (二)正在采取的措施及效应
        1.出台法规政策促进民办教育发展
        2.规范国有民办学校招生方式
        3.加强教师队伍编制管理
    (三)应进一步采取的措施
        1.制定国有民办学校治理方案
        2.改进监管力度和评鉴体系
        3.构建民间治理和信任体系
五、研究回顾与反思
    (一)研究回顾
    (二)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家长眼中的国有民办学校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智能题库系统的设计与实践 ——以一元二次方程式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公平化
        1.1.2 学生与教师的负担
    1.2 核心术语
        1.4.1 在线教育
        1.4.2 人工智能
        1.4.3 大数据
    1.3 研究问题
    1.4 本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局限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数学学习目标
    2.2 数学教育中的建构主义
    2.3 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2.4 教师的数学信念
    2.5 数学的教学情境
    2.6 科技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
        2.6.1 在线教育
        2.6.2 国内外在线学习系统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对象
        3.2.1 学校及培训班
        3.2.2 教师
        3.2.3 学生
        3.2.4 教材内容
    3.3 研究思路与流程
        3.3.1 研究思路
        3.3.2 研究流程
    3.4 研究工具
        3.4.1 试题
        3.4.2 问卷与访谈
        3.4.3 课堂观察与视频分析
    3.5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题库系统设计与开发
    4.1 开发前作业
        4.1.1 教师与学生的需求
        4.1.2 系统设计目标与需求解决方案
    4.2 系统设计
    4.3 前台系统开发
        4.3.1 教师端
        4.3.2 学生端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题库系统智能化算法
    5.1 现行题库系统的常见算法及问题
    5.2 题库系统智能化算法
    5.3 智能题库系统的建立
    5.4 智能题库系统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题库系统的应用案例及分析
    6.1 题库系统介入学习流程及应用
    6.2 题库系统在学校教学的应用
    6.3 数据分析
        6.3.1 整体数据分析
        6.3.2 错题课例分析
        6.3.3 二位同学的数据比较
    6.4 问卷及访谈
        6.4.1 教师
        6.4.2 学生
    6.5 题库系统在培训教学的应用
    6.6 数据分析
    6.7 问卷及访谈
        6.7.1 .教师
        6.7.2 .学生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题库系统设计与开发
        7.1.2 题库系统智能化解决方案
        7.1.3 题库系统在学习上的应用
    7.2 研究展望
        7.2.1 为教师及学生减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7.2.2 提供优质教育源,平衡地区教育差异
        7.2.3 题库系统大数据的利用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外文文献
附录

(5)儿童蛙泳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教学实验法
        2.2.5 案例分析法
        2.2.6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儿童蛙泳微课的设计
        3.1.1 微课选题分析
        3.1.2 微课学情分析
        3.1.3 微课教学设计的原则
        3.1.4 微课的教学策略
        3.1.5 微课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3.2 儿童蛙泳微课的制作
        3.2.1 录屏型微课制作
        3.2.2 Power Point微课制作
        3.2.3 拍摄型微课制作
        3.2.4 场地、设备和素材准备
        3.2.5 制作微课时应注意的问题
    3.3 微课案例1——《蛙泳腿陆上模仿练习》
        3.3.1 《蛙泳腿陆上模仿练习》微课设计
        3.3.2 《蛙泳腿陆上模仿练习》微课制作
    3.4 微课案例2——《蛙泳腿跟呼吸的配合》
        3.4.1 《蛙泳腿跟呼吸的配合》微课设计
        3.4.2 《蛙泳腿跟呼吸的配合》微课制作
    3.5 微课案例3——《蛙泳腿常见错误动作及纠正方法》
        3.5.1 《蛙泳腿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微课设计
        3.5.2 《蛙泳腿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微课制作
    3.6 微课案例4——《蛙泳手陆上模仿练习》
        3.6.1 《蛙泳手陆上模仿练习》微课设计
        3.6.2 《蛙泳手陆上模仿练习》微课制作
    3.7 微课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3.7.1 微课的实施
        3.7.2 应用效果分析
        3.7.3 微课修改思路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研究局限与不足
    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使用微课后学生反馈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B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C 调查问卷专家效度表
    附录D 蛙泳微课观看地址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7)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内容结构特征与检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创新点
    1.4 论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教育信息化与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
    2.2 多媒体信息内容管理理论
    2.3 学习资源的语义分析
    2.4 元数据描述
    2.5 基于内容的信息检索技术
第三章 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概述与内容结构特征描述模型
    3.1 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分析
        3.1.1 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特点
        3.1.2 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分类
        3.1.3 网络Flash动画在互联网中的存在形式
        3.1.4 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搜索
    3.2 网络Flash动画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3.2.1 网络Flash动画在教育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3.2.2 网络Flash动画在教育教学应用中的属性分析
    3.3 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样本集分析
    3.4 网络Flash动画的内容结构特征描述模型
第四章 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场景特征分析
    4.1 网络Flash动画的文件结构
    4.2 网络Flash动画的场景结构模型
    4.3 逻辑场景分割
        4.3.1 逻辑场景
        4.3.2 逻辑场景分割
    4.4 视觉场景分割
        4.4.1 视觉场景
        4.4.2 视觉场景分割
    4.5 场景分割实验与场景特征分析
第五章 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组成元素特征分析
    5.1 组成元素特征概述
    5.2 静态视觉特征提取
        5.2.1 静态视觉特征定义方式
        5.2.2 静态视觉特征提取方法
        5.2.3 静态视觉特征分析
    5.3 动态效果提取
        5.3.1 动态效果定义方式
        5.3.2 动态效果提取方法
        5.3.3 动态效果分析
    5.4 交互特征提取
        5.4.1 交互方式与交互特征
        5.4.2 交互定义方式
        5.4.3 交互特征提取
        5.4.4 交互特征分析
第六章 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画面情感特征分析
    6.1 多媒体画面情感研究现状
    6.2 多媒体画面情感描述模型
        6.2.1 情感分类模型
        6.2.2 画面特征提取
    6.3 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画面情感识别
        6.3.1 视觉特征数据预处理
        6.3.2 情感特征数据获取
        6.3.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情感识别
        6.3.4 基于SVM的学习过程情感识别
        6.3.5 基于CNN的情感识别
    6.4 实验结果综合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基于内容结构的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检索系统
    7.1 检索系统研究现状
    7.2 检索系统设计
        7.2.1 系统需求分析
        7.2.2 功能模块设计
        7.2.3 数据库设计
    7.3 检索系统实现
        7.3.1 环境要求
        7.3.2 模块实现
        7.3.3 检索界面
        7.3.4 系统测试
    7.4 检索系统的应用
        7.4.1 系统面向对象
        7.4.2 系统应用案例
        7.4.3 案例分析
第八章 Flash动画内容结构特征与学习兴趣关联度分析
    8.1 实验设计
    8.2 实验平台开发
    8.3 实验实施过程
    8.4 实验分析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论文工作总结
    9.2 工作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谢辞

(8)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教育高度关注学生素养的评价
        1.1.2 核心素养的有效测评直接关系到我国新课改的成效
        1.1.3 教育评价已逐渐由知识的评价转向素养的测评
        1.1.4 监测性评价可以科学地测评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1.1.5 现行测评工具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缺乏针对性
        1.1.6 初中阶段即将毕业的学生是测评的主要对象
    1.2 研究主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素养
        2.1.1 概念梳理
        2.1.2 研究缘起
        2.1.3 框架体系
    2.2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2.2.1 概念梳理
        2.2.2 生命观念
        2.2.3 科学思维
        2.2.4 科学探究
        2.2.5 社会责任
    2.3 素养的测评
        2.3.1 概念梳理
        2.3.2 测评的目标取向
        2.3.3 科学素养测评框架
        2.3.4 相关因素问卷设计
        2.3.5 测评试题的研制
        2.3.6 评分理念
        2.3.7 评价结果等级的划定
第3章 理论基础与整体研究设计
    3.1 理论基础
        3.1.1 现象图析学理论
        3.1.2 项目反应理论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思路
    3.5 研究对象
    3.6 创新之处
第4章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
    4.1 问题提出
    4.2 研究方法与步骤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3.1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组成要素的编码信度分析
        4.3.2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组成要素的出现频次分析
        4.3.3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组成要素的聚类结果分析
        4.3.4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维度及要素的科学性分析
        4.3.5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说明
        4.3.6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
    5.1 问题提出
    5.2 研究设计
    5.3 研究结果与分析
        5.3.1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各级评价指标
        5.3.2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层次结构
        5.3.3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判断矩阵
        5.3.4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评价指标的权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工具
    6.1 问题提出
    6.2 研究设计
    6.3 研究结果与分析
        6.3.1 评价试卷
        6.3.2 测评量表
        6.3.3 调查问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结果及相关因素
    7.1 测评的组织与实施
    7.2 测评工具质量特征
        7.2.1 试卷的质量特征
        7.2.2 量表的质量特征
        7.2.3 问卷的质量特征
    7.3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结果分析
        7.3.1 学生试卷测评成绩分析
        7.3.2 学生量表测评成绩分析
        7.3.3 学生试卷成绩与量表成绩之间的相关性
    7.4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因素分析
        7.4.1 学生因素的分析
        7.4.2 教师因素的分析
        7.4.3 家庭因素的分析
        7.4.4 学校因素的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
        8.1.2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
        8.1.3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工具
        8.1.4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结果
        8.1.5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因素
    8.2 研究建议
        8.2.1 国家宏观调控
        8.2.2 家庭教育
        8.2.3 学校教育
        8.2.4 教师专业发展
    8.3 启示
        8.3.1 对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再理解的启示
        8.3.2 对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的启示
        8.3.3 对初中生物学教学的启示
    8.4 局限
        8.4.1 研究自身的局限
        8.4.2 研究样本的局限
    8.5 展望
        8.5.1 扩大研究范围
        8.5.2 推广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互联网+”情境下德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以《立德航海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框架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游戏化学习理论
        三、沉浸理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德育游戏研究现状
        二、国外德育游戏研究现状
    第三节 问题提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德育网络游戏系统的设计
    第一节 德育网络游戏的需求分析
        一、学习现状调查分析
        二、学习目标分析
        三、小学德育教材内容分析
    第二节 系统的设计需求与原则
        一、系统的功能需求
        二、系统的性能需求
        三、系统的设计原则
    第三节 系统的整体设计
        一、系统开发框架
        二、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三、系统的数据结构设计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德育网络游戏系统的开发
    第一节 系统开发的技术路线
    第二节 系统关键技术选型
        一、服务端关键技术构思
        二、前端关键技术构思
        三、分布式关键技术构思
        四、项目管理关键技术构思
    第三节 游戏开发环境的部署
        一、游戏运行的框架的整合
        二、SSM框架与Dubbo框架整合
    第四节 系统学生端系统开发
        一、用户管理模块开发
        二、游戏管理模块开发
        三、动机激发模块开发
    第五节 系统教师端系统开发
        一、数据查询可视化开发
        二、数据统计可视化开发
    第六节 系统管理员端系统开发
        一、系统管理可视化开发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德育网络游戏系统的实践应用
    第一节 开发的整体效果
        一、系统性能的达成情况
        二、系统功能的完备情况
    第二节 系统的应用情况与效果评价
        一、实践应用
        二、效果评价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一、研究结论
        二、创新点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回顾
        (一)既有研究的主要视角
        (二)既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既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主要概念的界定
        (一)互联网
        (二)学习型社会
    四、主要理论工具
        (一)社会转型理论
        (二)网络社会理论
        (三)教育冲突理论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历史脉络
        一、古代中西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思想渊源
        二、现代中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展
        三、西方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展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
        一、信息时代人民的求知欲望大增
        二、传统的教学体系存在缺陷
        三、应对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第三节 互联网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可能性
        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二、网络教学的兴起
        三、国家鼓励开展网络教学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第一节 教学主体的不同
        一、从“单主体论”到“双主体论”
        二、从“小众化”到“大众化”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不同
        一、教学内容从“有限性”到“无限性”
        二、教学内容从“同质性”到“异质性”
    第三节 教学时空的不同
        一、教学从“同时空性”到“超时空性”
        二、教学从“年级年限制”到“无年级年限制”
    第四节 教学理念的不同
        一、从“师传生受”到“主动自学”
        二、从重视“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信息素养”
        三、教学目的从“培养人才”到“自我完善”
第三章 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
    第一节 为全民终身全面学习创造条件
        一、增加闲暇时间
        二、打破教学的时空限制
        三、助推教育公平的实现
    第二节 提高了社会成员的学习力
        一、激发社会成员的学习动力
        二、提高社会成员的学习能力
        三、有助于培养学习毅力
        四、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五、有助于提高学习转化力
    第三节 有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
        一、有助于组织成员实现自我超越
        二、有助于改善组织成员心智模式
        三、有助于凝聚共同愿景
        四、促进开展团队学习
        五、有利于进行系统思考
    第四节 满足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一、互联网有助于促进多元化学习
        二、互联网有助于促进个性化学习
        三、互联网时代个性化与多元化学习的技术与实践
    第五节 促进创新性学习
        一、互联网促进科研和学术的交流合作
        二、互联网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互联网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第四章 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消极影响
    第一节 “数字鸿沟”挑战教育公平
        一、“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与具体表现
        二、“数字鸿沟”可能扩大“教育鸿沟”
    第二节 “信息超载”模糊学习焦点
        一、分散学习注意力,浪费学习时间
        二、增加信息辨识难度,降低学习质量
        三、导致信息迷航,迷失学习目标
    第三节 “碎片化学习”降低学习效果
        一、“碎片化学习”的成因与特征
        二、“碎片化学习”降低学习效果
    第四节 “网络依赖”降低学习动力
        一、“网络依赖”的成因与表现
        二、“网络依赖”降低学习动力
    第五节 “网络失范”误导学习方向
        一、“网络失范”的原因与表现
        二、“网络失范”误导学习方向
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营造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
        一、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
        二、营造健康的网络教学环境
        三、为网络教学提供安全保障
    第二节 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
        一、建设高水平的网络教学平台
        二、提高网络学习的效率
        三、利用最新信息技术革新教学方式
    第三节 提升网络教学的规范性
        一、加强网络教学的审核与管理
        二、防范资本对网络教学的过多干预
结语
    一、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一)互联网的内在特征顺应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二)互联网只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三)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
        (四)互联网促进了“泛教育”和“泛学习”时代的到来
        (五)互联网时代学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二、可能的拓展研究
        (一)教学活动在互联网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的规律与趋势
        (二)教育事业的进步对互联网发展的影响
        (三)网络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警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点击2003中国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D]. 陈玉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高中地理影视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D]. 王怡嘉.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国有民办学校的治理研究[D]. 吴依妮.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4]智能题库系统的设计与实践 ——以一元二次方程式教学为例[D]. 竺鸿道.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9)
  • [5]儿童蛙泳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研究[D]. 苏丹. 河南大学, 2020(02)
  • [6]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7]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内容结构特征与检索研究[D]. 石林.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8]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研究[D]. 刘杨.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9]“互联网+”情境下德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以《立德航海棋》为例[D]. 闫海亮. 深圳大学, 2019(09)
  • [10]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D]. 崔有波.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标签:;  ;  ;  ;  ;  

点击2003中国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