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申请绿色食品标签的条件

企业申请绿色食品标签的条件

一、企业申报绿色食品标志的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黄丽萍[1](2020)在《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的大环境下,作为食品安全重要保障措施的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推进显得极为迫切。在福建省,园艺产品产值占比70%以上,在农产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实施园艺产品标准化是福建省园艺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促进了资源合理、有效、充分的利用,对于增强福建省园艺产品国内与国际竞争力、保障人民食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等具有深远意义。本研究立足于园艺产品在“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和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采用文献调查、实地调研、走访座谈与案例分析等方式分析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的建设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调查国内外园艺产品标准化发展成效的基础上,总结了国际、国内和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发展概况:(1)总结介绍了ISO、CAC、FAO等国际主要涉种植业标准化机构;(2)以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地区有机产品发展概况为例,分析发达国家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情况;(3)梳理了中国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历程;(4)以山东、浙江、江苏等省份为例分析国内园艺产品标准化快速发展阶段建设概况;(5)梳理了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2.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现状:(1)无公害园艺农产品在福建省农产品认证中占比最高,随着行业发展,有望成为市场准入标准;(2)绿色园艺产品认证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表明园艺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水平不断提升;(3)由于有机农产品认证采用市场化运营模式,虽有统一国家标准,但监管不到位,导致市场较为混乱,福建省通过农业行政部门严格认证的有机园艺产品相对较少;(4)福建省地理标志园艺产品登记保护和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作得到各级政府重视,成为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重要途径。3.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取得的成效:(1)为生态农业建设开辟了新路子;(2)促进了省、市、县三级农产品检测体系的形成;(3)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一品一码”的建成。4.遴选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典型案例,分析类型企业在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实施过程中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1)提高经济效益;(2)促进生态保护;(3)促进生产技术水平提高;(4)促进生产装备水平提高;(5)促进产品质量提升;(6)促进产业发展、产业链延伸;(7)提高品牌知名度。5.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提出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1)对园艺产品质量认证重视度不够;(2)园艺产品品牌建设力度不够;(3)从业人员职业技术知识水平不高;(4)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完善;(5)园艺产品相关标准具有局限性,修订不及时。6.针对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1)高度重视园艺产品质量认证;(2)培育园艺产品品牌,推动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3)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知识技能水平;(4)进一步加强扶持力度,健全监督管理机制;(5)提高园艺产品相关标准的制定和修订的效率。

孟浩[2](2019)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山东省绿色食品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文中提出山东省绿色食品事业近年来蓬勃发展,产品数量稳步增长,品牌影响逐渐扩大,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推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成为农业发展主旋律,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山东省绿色食品事业要持续稳定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战略机遇期,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的发展绿色食品事业是本文的研究目标。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市场、企业、消费者、政府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各方面分析探讨影响山东省绿色食品发展的主要方面,挖掘出当前制约发展的影响因素有:1、产业发展不足、内部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调整形势严峻。2、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突出。3、常态化品牌有效宣传缺失,优质优价市场机制未完全形成。4、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政府部门对绿色食品发展的政策支持不足。5、监管力度弱,监管机制不完善。针对研究发现的制约因素,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提出了下一步山东省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建议: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丰富均衡产品供给,完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品质,不断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发挥地域优势,促进各区域协同发展。2、探索优质优价,促进产销对接,突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带头作用,注重强化品牌效益,打好绿色食品品牌。3、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促进品牌提升。健全宣传工作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推广绿色发展理念,树立行业模范典型。4、强化政府主导,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全面推动事业发展。优化扶持政策,聚合发展力量,进一步加大融资贷款扶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扶持,进一步加大人才用工扶持;5、加强政府监管,改善发展环境,巩固发展质量。政府宏观管理,加强监管保障,完善监管体系,抓好证后管理。6、加强技术理论体系研究,加大生产技术培训与推广力度。构建技术理论创新体系,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建立技术推广长效机制,全方位普及科技理论强化市场体系建设,以消费需求拉动产业发展。本文所研究的山东省绿色食品发展特点、面临的问题以及针对问题提出的发展思路,对新形势下山东省绿色食品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也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参考和建议。

齐澍晗[3](2016)在《试论风险社会理论下的环境风险规制 ——以食品安全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全球化背景下,“逐步清晰”的环境风险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以德国社会学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者,通过对现代化困境的反思、针对全球化背景下不断出现的、相互之间还有“某种”关联的社会风险展开深入研究;创造性的形成了“风险社会”这一系统而完整的社会学理论。当前,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高风险社会状态:改革开放过程中迅猛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在短时间的急剧转型——别的国家在近百年逐一面临的风险和危机将一次性在当代中国集中爆发出来;而环境风险,则是风险社会里最典型的风险。从食品安全视角来看,环境风险通过土壤、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因素,影响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初级农产品;环境风险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迁移、传递,从而最终影响到人类生命和身体健康。因此,本文通过对西方社会学的风险社会理论的梳理、借鉴和吸取,认为“风险社会”并不是某个具体的社会形态,也不是国家发展的某一历史阶段;“风险社会”理论是针对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系列困境的全面描述;是西方发达国家对其资本主义现代化制度的一种自省与反思;“风险社会”理论是通过描述风险现象和风险特征,以探寻能够改善社会关系、完善现代化制度的发展路径。如前所述,中国正处于高风险社会,环境风险日益复杂,且具备“潜在性”和“不可预估性”的特征;因此,我们应吸取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研究成果,认真分析中国环境风险的分配现状、并对我国现行的环境风险法律规制措施进行全面考察与反思,寻求法律手段规制环境风险的具体路径。通过分析,本文指出对环境风险予以法律规制时具体存在着三个法学困境:是关于规制主体和价值取向的困境;二是关于法律规则确定性的困境;三是关于风险责任分配的困境。随后,本文将风险社会理论引入环境法学、传统法理学,指出能够克服上述三个困境的法学理论。最后,通过对欧盟、美国和日本三个国家或地区现行的风险法律规制手段进行考察,本文提出了构建和完善我国环境风险法律规制的具体路径:一是确立风险法治原则,以该原则作为环境风险法律规制的运行原则;二是建立环境风险分析管理制度体系,以此制度体系实现应对风险的科学理性;三是建立回应型立法机制,以此机制确保对环境风险的法律规制更及时、更精准;三是完善指引性公共政策,通过推动指导性的公共政策法制化,实现对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引导,形成社会共同治理环境风险的良好社会运行模式。

唐伟,张志华[4](2015)在《“互联网+”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路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分析了当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对"互联网+"将给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近期促进绿色食品产业"互联网+"的具体措施。

赵婷婷,范正辉,孙新兵,夏启英[5](2012)在《关于泰州市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思考》文中指出为使泰州市绿色食品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通过对泰州市绿色食品发展历程进行剖析,指出了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泰州市绿色食品的发展思路和建议。

刘建华[6](2010)在《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理论与实践》文中指出无公害农产品作为政府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项有效政策措施,在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并对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在丰富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基本原理,分析其构成要素和实施成效,从体系微观运行和宏观发展两个层面进行评价,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和战略选择,确定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是现阶段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重要手段,为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参考。本文在理论分析的研究方面,提出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概念、管理原则和功能作用,结合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运用生态经济学相关原理,丰富发展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生态系统、生态模型和无公害农产品物品属性等理论。在体系认识的研究方面,主要从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形成和发展入手,提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是当前中国影响最大的农业生产方式,分析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中标准或规范、生产主体及制度与体系队伍三个不可或缺要素。运用实例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推行取得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等成果进行总结,对其引领中国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及形成典型模式、维护农产品产地环境、实现农产品可持续发展等成效进行研究,深入分析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作用。在体系运行评价研究方面,对标准体系、生产主体的实施和市场三个方面的体系微观运行层面进行评价;运用SWOT原理从优势、劣势、机遇、制约四个方面在体系宏观发展层面进行评价。其中,体系运行层面分析产地环境和产品标准制定、生产主体的实施、无公害农产品制度建设等方面影响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体系发展层面分析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自身的优势和一些劣势,外部发展的良好机遇及在生态环境、基础建设等方面的制约。在对策建议和战略选择方面,从科学优化标准体系、培育生产主体和完善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完善中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运行的对策,提出以SO战略为核心战略,WO战略和ST战略为补充战略,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现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发展战略。通过采取科学制定产地环境质量和产品标准、分层次优化生产操作规程;扶持主体采用适宜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鼓励主体运用现代化的组织和管理理念生产、促使主体承担农产品可追溯的社会责任;切实加强服务监管能力、建立以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条件的产地准出制度和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基础的市场准入制度等措施;探索建立维护生态环境、加强基础建设、政府调控-市场带动-科学技术的保障体系,完善体系发展。分析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安全品牌创建、全面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现现代农业基本要求“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的目标和要求、方式和途径及保障措施。

李明德[7](2010)在《青海发展绿色食品重在质量》文中研究表明本报讯 (记者李明德) 怎样使企业申报的绿色食品品牌更好地发挥作用?产生更高的价值?青海省今年将在主抓质量上下工夫,改变过去一味强调绿色食品标志申报数量的做法。 绿色食品的发展是近几年各地食品产业的主潮流,企业申报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但是能否在开发中真正?

刘志明,唐有荣[8](2009)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发展绿色食品是发展绿色农业和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可以保护生态平衡,促进人类健康,推动绿色农业、农业标准化和社会向前发展。在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针对绿色食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发展对策。

刘梅,严奉宪[9](2008)在《我国绿色食品产业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文中研究表明论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绿色食品产业的优势、劣势,判明了其面临的机会与威胁,找出了制约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最后提出了有利于产业优势与环境匹配的产业发展策略。

樊红平[10](2007)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与运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已成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并且能够降低政府管理成本的一项有效政策措施。本文在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作用、特点和发展趋势等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基本原理,从宏观体系构成和微观运行机制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现状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为积极推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决策依据和理论参考。本文主要取得以下结果:第一、认识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基本规律:(1)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具有披露质量安全信息的基本功能;(2)农产品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具有申请主体复杂性、认证周期强时效性、质量控制高风险性和认证机构高权威性等特点;(3)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作用、发展历程、特点和信息经济学特征决定了其发展趋势:将逐渐成为政府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逐渐走向国际化;逐渐向体系认证与产品认证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认证机构将逐步以政府介入的第三方机构为主导。(4)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是由以法律体系为基础,标准体系为依据,检验检测体系为支撑,监督管理体系为保障,认证制度体系为核心,组织机构体系为实施主体构成的管理技术体系。(5)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正常运行的机制主要由生产者申请认证的动力机制、认证机构运行机制、认证信号传导机制、政府干预机制以及消费者反馈机制组成。第二、运用大量的实证和对比分析方法,较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6大构成要素的现状。(1)以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法规和规章为核心的认证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但对农产品认证的法律保障不足,在综合性法和专项法中对农产品认证都没有明确规定。(2)形成了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产品认证为重点,HACCP、GAP、GMP等体系认证为补充的认证制度框架,但没有建立强制性农产品认证制度,认证工作模式与农产品认证的特点以及中国农情结合不紧密。(3)认证组织机构主要以农业系统为主,但缺乏农产品认证培训和咨询机构;认证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认证企业内检员的培训尚在起步阶段。(4)农业行业标准是认证的主要依据,但存在标准体系结构失衡、技术水平较低、定位不明确,针对性不强和国际化程度低等不足。(5)认证技术支撑的检测体系是以农业行业系统内的质检机构为主,但基本建设投入和运行经费不足,主要靠检测收费维持运行,机构管理缺乏制度化和规范化。(6)认证监督管理是以农业行业管理为主,监督保障体系的行政监管、认可监管、行业自律监管和社会舆论监督各要素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认证后的监督管理较薄弱,最需要大力加强。第三、从认证体系中各利益方的角度,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和计量模型,运用对比和实证分析了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运行机制。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生产者申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驱动力主要是“政府管制”、“市场要求”和“模仿性”外驱动力,内驱动力明显不足。(2)文件审查、现场检查以及产地环境检测和产品检测等三项认证审查技术,是影响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成本和认证质量的重要因素。(3)认证标志具有形象、直观、易标示、易辨别等优点,是认证信号传导最常用的方式。目前中国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志使用率偏低,主要受产品种类和申请人类型等因素的影响。(4)中国政府发起了主要类型的农产品认证,但在法律法规建设、发展政策导向、技术研发推广和教育力度等方面干预在不足。(5)中国城市消费者在购买食用农产品时把安全性摆在第一位,大部分城市消费者对认证农产品有购买经历,愿意高价支付更安全的食品,但消费者愿意多支付的数额有限。第四、提出了完善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和优化运行机制的对策措施。(1)构建综合与专项法相结合、监管与扶持并举的法律体系;完善认证制度体系构架,坚持产地和产品认证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健全认证组织机构和提高人员素质,增强认证能力;调整农产品标准体系构架,提升标准科技水平;优化机构布局,加强管理和科学技术研究,增强检测体系运行能力;以标志和产品管理为重点,发挥监管体系的整体功能。(2)增加内外驱动力,提高生产者申请认证的意愿和能力;降低认证成本,提高认证质量,促进认证机构的高效运行;以认证标志为主,拓展农产品认证信号传递渠道;采取政策支持和监督管理相结合,加强政府干预力度;增加消费者的有效需求,形成正反馈机制,促进农产品认证的发展。

二、企业申报绿色食品标志的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申报绿色食品标志的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调查背景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标准与园艺产品标准
        2.2 标准化与园艺产品标准化
        2.3 无公害农产品定义
        2.4 绿色食品定义
        2.5 有机产品定义
        2.6 农产品地理标志定义
        2.7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定义
    3 调查目的、内容及方法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园艺产品标准化发展概况
    1 国际园艺产品标准化发展概况
        1.1 国际主要涉种植业的标准化组织介绍
        1.2 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园艺产品标准化发展概况
    2 国内园艺产品标准化发展概况
        2.1 我国标准化发展历程
        2.2 我国园艺产品标准化概况
    3 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发展历程
        3.1 盲目发展阶段
        3.2 萌芽阶段
        3.3 逐步提升阶段
        3.4 快速提升阶段
第三章 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现状调查
    1 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情况调查方案
        1.1 调查时间与地点
        1.2 调查方法
        1.3 调查内容
    2 福建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标准化发展现状
        1.1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1.2 福建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现状
    2 福建省绿色食品认证标准化发展现状
        2.1 绿色食品认证
        2.2 福建省绿色食品认证现状
    3 福建省有机产品认证标准化发展现状
        3.1 有机农产品认证
        3.2 福建省有机产品认证现状
    4 福建省农产品地理标志标准化体系现状
        4.1 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4.2 福建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情况
    5 福建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体系现状
    6 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第四章 典型案例分析
    1 无公害农产品(龙头企业主导型)
        1.1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主要做法
        1.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成效
        1.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存在的问题
    2 绿色食品(龙头企业主导型)
        2.1 绿色食品认证的主要做法
        2.2 绿色标准化生产成效
        2.3 绿色食品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3 有机产品(龙头企业主导型)
        3.1 有机产品认证的主要做法
        3.2 有机标准化生产的成效
        3.3 有机标准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4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行业协会主导型)
        4.1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主要做法
        4.2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总体成效
        4.3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标准化生产中存在问题
    5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政府主导型)
    6 各类型标准化生产模式的特点
第五章 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 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 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发展的建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山东省绿色食品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绿色食品及其产业介绍
        1.2.1 绿色食品
        1.2.2 绿色食品的特点
        1.2.3 绿色食品标准
        1.2.4 绿色食品标志许可
        1.2.5 绿色食品生产资料
        1.2.6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
    1.3 绿色食品国内外发展情况
        1.3.1 国外绿色食品发展情况
        1.3.2 国内绿色食品发展情况
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2.1 发展现状调研
        2.2.2 分析制约因素
        2.2.3 提出发展性建议
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方法
        3.1.1 资料查阅
        3.1.2 现场调查
        3.1.3 问卷调查
        3.1.4 数据分析
    3.2 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山东省绿色食品发展情况
        4.1.1 绿色食品总量规模持续递增
        4.1.2 绿色食品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4.1.3 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力显着增强
        4.1.4 绿色食品体系队伍日趋完善
    4.2 山东省绿色食品发展进入新时期
        4.2.1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4.2.2 绿色食品发展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机构性改革的着力点
    4.3 山东省绿色食品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4.3.1 产业发展不足、内部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调整形势严峻
        4.3.2 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突出
        4.3.3 常态化品牌有效宣传缺失,优质优价市场机制未完全形成
        4.3.4 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政府部门对绿色食品发展的政策支持不足
        4.3.5 监管力度弱,监管机制不完善
        4.3.6 科技支撑不利,绿色食品供给基础不稳
    4.4 新形势下山东省绿色食品发展思路
        4.4.1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丰富均衡产品供给
        4.4.2 强化市场体系建设,以消费需求拉动产业发展
        4.4.3 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促进品牌提升
        4.4.4 强化政府主导,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全面推动事业发展
        4.4.5 加强政府监管,改善发展环境,巩固发展质量
        4.4.6 加强技术理论体系研究,加大生产技术培训与推广力度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新时期方向
        5.1.2 多方位多角度分析,挖掘制约发展因素
        5.1.3 贴近发展主体,找出源头矛盾
        5.1.4 深入消费市场,挖掘发展潜力
    5.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试论风险社会理论下的环境风险规制 ——以食品安全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选题意义与内容
第一章 风险社会理论观概述
    第一节 “风险是什么”
    第二节 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梳理
        一、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理论归纳
        二、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
        三、卢曼的风险社会理论
        四、道格拉斯、拉什的风险社会理论
    第三节 风险社会理论的确立
        一、辩证唯物观看待西方风险社会理论
        二、对西方风险社会理论批判与借鉴
        三、本文风险社会理论观的建立
        四、总结
第二章 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
    第一节 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的现状及界定
        一、“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现状
        二、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的界定
    第二节 中国食品安全法律中的风险规制措施
        一、现有法律体系
        二、监管主体与监管方式
        三、主要制度及总结
    第三节 中国环境保护法律中的风险规制措施
        一、“风险预防”的发展
        二、现有法律体系
        三、监管主体与监管模式
        四、主要制度及总结
    第四节 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法律规制的不足
        一、监测方面的不足
        二、评估方面的不足
        三、标准方面的不足
        四、管制方面的不足
        五、应急方面的不足
第三章 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法律规制的问题
    第一节 实践上的困境
        一、立法、执法、司法路径上的困境
        二、原因分析
        三、总结
    第二节 理论上的困境
        一、政府“双重”风险地位
        二、政府与亚政治(次政治)的关系
        三、“有组织的不负责任”
        四、外部性的责任制度失灵
    第三节 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法律规制的存在问题
第四章 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法律规制问题解决的法理分析
    第一节 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的特征
    第二节 规制主体和价值取向
        一、“宪法”赋予环境风险法律规制的权力
        二、四种价值取向
        三、规制、管制及服务的概念辨析
    第三节 法律规制的确定性
        一、原因推定原则的适用
        二、民主共治
        三、成本效益分析与软法路径
    第四节 风险责任分配
        一、无过失责任原则的适用
        二、商业判断规则的借鉴
第五章 国外风险规制措施的经验考察
    第一节 欧盟风险规制措施的实践情况简介
        一、环境风险法律规制的情况介绍
        二、食品安全风险法律规制情况介绍
        三、小结
    第二节 美国风险规制措施的实践情况简介
        一、立法情况
        二、具体措施
        三、小结
    第三节 日本风险规制措施的实践情况简介
第六章 完善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法律规制措施
    第一节 确立一个新原则:风险法治原则
    第二节 建立风险分析管理制度体系
        一、确立风险分析制度体系
        二、建立国家风险管理制度
        三、建立专家委员会的风险评估制度
        四、建立风险交流制度
    第三节 建立回应型立法机制
        一、“回应型”立法理论
        二、风险立法机制的组成和作用
        三、建立回应型立法机制中的风险评估机制
        四、建立立法的回应型程序机制
    第四节 完善指引性的公共政策
        一、推广“绿色发展引导基金”
        二、完善“绿色信贷政策”
        三、构建“环境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附录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4)“互联网+”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路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二、 “互联网+” 对绿色食品产业升级的现实意义
三、 推动 “互联网+”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关于泰州市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绿色食品工作开展情况
    1.1 强化领导, 行政推动促发展
        1.1.1建立工作机构。
        1.1.2 加强政策扶持。
        1.1.3 强化目标考核。
    1.2 注重服务, 多管齐下促跨越
        1.2.1 强化宣传培训。
        1.2.2 做好业务指导。
        1.2.3 加大推介力度。
    1.3 加强监管, 多措并举保质量
        1.3.1 严把初次申报关。
        1.3.2 严把原料进入关。
        1.3.3 加大抽检力度。
2 主要存在问题
    2.1 优质优价机制没有形成, 企业申报积极性不高
    2.2 绿色食品标准要求过于严格, 不少产品难申报
    2.3 绿色食品监管体系不顺, 认证管理责任较大
    2.4 绿色食品企业质量意识薄弱, 绿色食品风险和隐患大
    2.5 政府投入明显不足, 监管手段比较落后
3 思考与建议
    3.1 修订现行的绿色食品标准
    3.2 将绿色食品申报认证与监督管理分开
    3.3 适当提高准入门槛
    3.4 加大行政推进力度
    3.5 搭建绿色食品营销平台

(6)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萌芽与发展
        1.2.2 世界主要国家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研究
        1.2.3 中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发展
        1.2.4 中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1 总体思路与框架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资料来源
    1.5 主要特点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理论分析
    2.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内涵和外延
        2.1.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概念和特点
        2.1.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管理原则
        2.1.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功能作用
    2.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理论基础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产业生态学理论
        2.2.4 环境外部性理论
    2.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理论发展
        2.3.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原理
        2.3.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生态系统
        2.3.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生态模型
        2.3.4 无公害农产品的物品属性
第三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构成要素分析
    3.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1.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探索和形成
        3.1.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发展
        3.1.3 中国农产品主导生产方式的分析
    3.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标准体系分析
        3.2.1 产地环境的管理与标准
        3.2.2 农业投入品的管理与标准
        3.2.3 生产过程的管理与标准
        3.2.4 产品的质量标准
    3.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主体组成结构分析
        3.3.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主体类型分析
        3.3.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主体比例构成及发展趋势
    3.4 制度和体系队伍的建设情况分析
        3.4.1 工作制度建设
        3.4.2 体系队伍建设
第四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绩效分析
    4.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取得的成果
        4.1.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特点的形成
        4.1.2 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影响力的扩大
        4.1.3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快速提升
    4.2 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态势分析
        4.2.1 组织化和规模化发展的分析研究
        4.2.2 市场化发展的分析
        4.2.3 产业化发展成效的实例分析
    4.3 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典型模式的形成
        4.3.1 都市无公害农产品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4.3.2 综合农场产业化生产模式
        4.3.3 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4.3.4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4.4 生态环境作用和影响的实证研究——以黑龙江农垦红兴隆分局为例
        4.4.1 黑龙江农垦红兴隆分局基本概况
        4.4.2 红兴隆分局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主要措施
        4.4.3 取得的成效
        4.4.4 红兴隆分局产地环境评价
第五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运行评价分析
    5.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的运行分析
        5.1.1 标准体系建设的整体情况分析
        5.1.2 标准体系运行作用和效果的分析
    5.2 生产主体的实施效果分析
        5.2.1 生产主体实施的现状分析
        5.2.2 实证分析1——无公害农产品申报材料现状分析
        5.2.3 实证分析2——生产者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评价分析
    5.3 无公害农产品市场情况的分析
        5.3.1 无公害农产品消费市场的现状分析
        5.3.2 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评价的实证分析
第六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运行的对策
    6.1 科学优化标准体系,提升标准科技水平
        6.1.1 深入研究,科学制定产地环境质量和产品标准
        6.1.2 分层次优化生产操作规程,增强标准针对性应用
    6.2 培育生产主体,引领中国现代农业生产
        6.2.1 因地制宜,扶持主体采用适宜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6.2.2 提高服务能力,鼓励主体运用现代化的组织和管理理念生产
        6.2.3 加强引导,促使主体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农产品可追溯
    6.3 完善制度建设,保障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可持续发展
        6.3.1 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服务监管能力
        6.3.2 建立以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条件的产地准出制度
        6.3.3 推行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基础的市场准入制度
第七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选择与构想
    7.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SWOT 分析
        7.1.1 优势(Strengths)
        7.1.2 劣势(Weaken)
        7.1.3 机遇(Opportunities)
        7.1.4 制约(Threats)
    7.2 构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选择与保障
        7.2.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选择
        7.2.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保障要求
    7.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构想
        7.3.1 创建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安全品牌阶段
        7.3.2 全面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阶段
        7.3.3 实现现代农业基本要求的发展阶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8)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绿色食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绿色食品产品成本和效益的矛盾
    2. 高科技需求与低科技投入的矛盾
    3. 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意识的矛盾
    4. 创品牌与保品牌的矛盾
    5. 重目标和轻规划的矛盾
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对策
    1.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2. 政府推动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3.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绿色食品品牌知名度
    4. 科学规划, 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5. 加强和完善绿色食品管理机制

(9)我国绿色食品产业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绿色食品产业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 资源环境优势。
        (2) 产业开发管理模式优势。
    2.劣势分析
        (1) 产业规模劣势。
        (2) 产业布局劣势。
        (3) 产品结构劣势。
        (4) 产业组织劣势。
    3.机遇分析
        (1) 产业政策。
        (2) 绿色壁垒。
        (3) 绿色消费浪潮。
        (4) 农业结构调整与西部大开发战略。
    4.挑战分析
        (1) 监管不力。
        (2) 有效需求不足。
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策略
    1.加快绿色食品市场的培育与开发
        (1) 开展绿色宣传与教育, 导引绿色消费。
        (2) 进行精确市场细分与市场定位, 瞄准中高端消费群体。
        (3) 实施品牌战略, 树立绿色食品精品名牌形象。
    2.创新绿色食品认证与监管制度
    3.发展绿色科技、加强产品研发, 实施严格的绿色食品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克服政策盲点

(10)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与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发展的研究
        1.2.2 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作用的研究
        1.2.3 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经济学特性及其管理政策的研究
        1.2.4 有关生产者、消费者和零售商经济行为的研究
        1.2.5 文献回顾小结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1 总体思路与框架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资料来源
    1.5 主要特点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理论分析
    2.1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内涵与外延
        2.1.1 农产品与食品
        2.1.2 质量与安全
        2.1.3 认证与认可
    2.2 农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理论
        2.2.1 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2.2.2 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的结果
        2.2.3 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的解决途径
        2.2.4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功能
    2.3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理论分析
        2.3.1 质量管理的理论及实践发展
        2.3.2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全程控制理论
        2.3.3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风险分析理论
    2.4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系统论分析
        2.4.1 系统论的基本原理
        2.4.2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结构
        2.4.3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运行机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征分析
    3.1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产生背景与发展历程
        3.1.1 国际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产生和发展
        3.1.2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产生和发展
    3.2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一般规律分析
        3.2.1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内容
        3.2.2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原则
        3.2.3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模式
        3.2.4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分类
    3.3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类型的实证分析
        3.3.1 产品认证—韩国亲环境农产品认证
        3.3.2 体系认证—欧美GAP 认证
    3.4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分析
        3.4.1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特点
        3.4.2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发展趋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构成要素分析
    4.1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法律体系分析
        4.1.1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法律体系的构成
        4.1.2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法律体系的特点
        4.1.3 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法律体系的对比分析
    4.2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证制度体系分析
        4.2.1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制度体系构架与发展态势
        4.2.2 我国主要农产品认证制度模式与特点
        4.2.3 中美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制度体系的对比分析
        4.2.4 无公害农产品一体化推进与农产品认证制度完善的实证分析
    4.3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组织机构体系分析
        4.3.1 组织机构体系总体构架
        4.3.2 主要农产品认证的组织机构现状分析
        4.3.3 实证分析1—对广州、深圳、杭州和青岛四个城市认证机构的问卷调查
        4.3.4 实证分析2—获证单位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机构的评价
    4.4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标准体系分析
        4.4.1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总体构架
        4.4.2 主要认证类型的标准体系特点分析
        4.4.3 实证分析1—广州、深圳、杭州和青岛的认证机构对采用标准的评价
        4.4.4 实证分析2—获证单位对无公害食品标准的评价
    4.5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检验检测体系分析
        4.5.1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现状
        4.5.2 中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对比分析
        4.5.3 获证单位对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机构评价的实证分析
    4.6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监督管理体系分析
        4.6.1 监督管理体系的构成
        4.6.2 实证分析1—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监督管理现状分析
        4.6.3 实证分析2—广州、深圳、杭州和青岛的认证机构对认证监管的评价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农产品质量认证的运行机制分析
    5.1 生产者申请认证的动力机制分析
        5.1.1 生产者行为理论分析
        5.1.2 生产者申请认证的动力机制模型
        5.1.3 生产者申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动力机制的实证分析
    5.2 认证机构的运行机制分析
        5.2.1 认证质量的构成与影响因素分析
        5.2.2 认证成本的构成要素分析
        5.2.3 认证机构运行机制模型的构建
        5.2.4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机构运行机制的实证分析
    5.3 认证信号的传导机制分析
        5.3.1 认证信号的主要内容和传导方式
        5.3.2 我国农产品认证标志的特点分析
        5.3.3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信号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
    5.4 政府的干预机制分析
        5.4.1 政府干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理论分析
        5.4.2 我国政府干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机制的现状分析
        5.4.3 外国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干预的政策启示
    5.5 消费者的反馈机制分析
        5.5.1 消费者行为理论分析
        5.5.2 消费者购买认证农产品的反馈机制模型
        5.5.3 消费者购买认证农产品意愿和行为的实证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和优化运行机制的对策
    6.1 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对策建议
        6.1.1 构建综合与专项法相结合、监管与扶持并举的法律体系
        6.1.2 完善认证制度体系构架,坚持产地和产品认证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6.1.3 健全认证组织机构和提高人员素质,增强认证能力
        6.1.4 调整农产品标准体系构架,提升标准科技水平
        6.1.5 优化机构布局,加强管理和科学技术研究,增强检测体系运行能力
        6.1.6 以标志和产品管理为重点,发挥监管体系的整体功能
    6.2 优化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运行机制的对策建议
        6.2.1 增加内外驱动力,提高生产者申请认证的意愿和能力
        6.2.2 降低认证成本,提高认证质量,促进认证机构的高效运行
        6.2.3 以认证标志为主,拓展农产品认证信号传递渠道
        6.2.4 采取政策支持和监督管理相结合,加强政府干预力度
        6.2.5 增加消费者的有效需求,形成正反馈机制,促进农产品认证的发展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基本问题认识方面
    7.2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体系构成分析方面
    7.3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运行机制分析方面
    7.4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四、企业申报绿色食品标志的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与对策[D]. 黄丽萍.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山东省绿色食品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D]. 孟浩.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4)
  • [3]试论风险社会理论下的环境风险规制 ——以食品安全为视角[D]. 齐澍晗. 武汉大学, 2016(01)
  • [4]“互联网+”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路径探讨[J]. 唐伟,张志华.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5(06)
  • [5]关于泰州市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思考[J]. 赵婷婷,范正辉,孙新兵,夏启英. 上海农业科技, 2012(05)
  • [6]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理论与实践[D]. 刘建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 [7]青海发展绿色食品重在质量[N]. 李明德. 中国食品报, 2010
  • [8]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探讨[J]. 刘志明,唐有荣. 四川农业科技, 2009(06)
  • [9]我国绿色食品产业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J]. 刘梅,严奉宪.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10]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与运行机制研究[D]. 樊红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05)

标签:;  ;  ;  ;  ;  

企业申请绿色食品标签的条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