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铺装与压实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铺装与压实

一、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摊铺与压实(论文文献综述)

马俊琛[1](2021)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工艺分析及压实数值模拟》文中指出水泥稳定碎石在我国高等级公路基层建设中应用广泛,其使用性能和状态直接影响着路面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水泥稳定碎石的施工是保证其性能的重要环节之一,但与路面面层相比目前对基层施工的重视还不够,施工过程中往往生产工艺落后,混合料的均匀性差,缺少有效的施工控制和检测。对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来说,确定施工方法和压实工艺的选择至关重要,目前尚存在以下两点问题:一方面,当基层厚度较大时,通常会选择上下两层间断施工,即下基层施工完毕养生7d后铺筑上基层,这种施工方法会导致基层层间粘结性能减弱、整体性能降低;另一方面,现场压实工艺的选择不能结合混合料的实际受力状态,只能通过铺筑试验段进行检验对比,评价指标单一,但传统压实度检测方法主观因素大,对基层的破坏性大、精确性低,不能快速连续反映压实质量。本文依托于吉林省交通运输科技项目,结合吉林省集双高速公路建设施工,在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力学分析的角度研究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方法,并对其压实进行快速检测分析和模拟仿真,为高等级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提高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质量。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综合分析既有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方法的优缺点,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路面结构分析模型,计算不同基层施工方法的路面结构力学响应,以剪应力、弯沉、弯拉应力作为分析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各施工方法对三个指标的综合影响,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方法进行力学分析与评价,用于指导试验路段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方法的选择。2.在试验路段基层的施工过程中,通过埋设加速度传感器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碾压压实过程进行实时和全过程测试,对测量得到的加速度信号进行滤波、傅里叶变换、小波分析等处理,与常规灌砂法检测的压实度指标建立相关关系,寻求快速检测基层压实度的方法和手段。3.为进一步研究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压实效果,结合施工现场压实机械的参数指标和水泥稳定碎石的本构关系,建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模型,基于动力学基本原理对压路机振动轮模型进行模态分析,采用DP弹塑性模型作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本构模型,研究压实过程中不同压实模式的压实效果以及基层材料的应力应变规律。通过研究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从力学角度分析考虑不同施工方法的层间结合状态,建议采用整体式施工或双层连铺作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方法。埋设加速度传感器并通过其测试值可以有效预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压实度,通过对所采集的加速度数据进行信号处理,当碾压次数逐渐增加时,加速度极大值和有效值总体上呈现一种递增的趋势,可以与压实度建立了良好的相关关系。压实仿真结果表明压实过程中对于压路机振动轮下的基层特别是基层上部不同位置的应力分布有较大差异,基层在整个碾压过程中,从轮中心到轮边缘的应变逐渐衰减。

潘元乐[2](2021)在《垂直振动压实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指出对于水稳层路基压实施工而言,达到压实强度标准和理想均匀度一直是多年来质量控制和验收的标准。一方面,无论是钻芯试验还是弯沉值试验,都是在施工后有限点进行的,其结果被用来判断整个碾压层是否到达了压实标准是说服力不足的;另一方面,压实质量检测手段复杂,耗时耗力,补救措施在施工已经结束的情况下要么无法完成,要么费用昂贵,因此水稳层路基施工整个过程质量控制尤为重要。通过水泥稳定碎石性能试验分析材料粒径级配、水泥剂量、养护龄期、养护温度等因素对水泥稳定碎石强度、干燥收缩、温度收缩的影响。研究4种级配水泥稳定碎石材料抗压性能、抗冻性能、干燥收缩性能和温度收缩性能,表明细集料含量越多,材料抗冻性能越差、干燥收缩越大、抗温度收缩性能越差;关键粒径比RC(Ratio of critical particle size)为50%~62%时,其大小与水泥稳定碎石的长期强度呈正相关关系;混合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水泥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增速逐渐减缓,水泥剂量在10%以内,水泥剂量每增加1%,强度增加2.0MPa左右;20℃养护温度范围内,材料强度的上升得益于养护温度的升高;低水泥用量(3%、4%)集料7d养护龄期的试件在养护温度10℃即可满足混合料基本强度的形成。基于节点荷载施加法计算压路机对碾压层的作用力;通过振弦式传感器对不同碾压遍数下碾压层内部不同深度的动力响应进行研究,试验中强振第三遍后,压实度不再增加,三号、四号传感器应变减小,强振第五遍时沉降量“反弹上移”,土压力和应变均减小,碾压层表面部分被振松散,表明LSV220型单钢轮全液压双驱垂直振动压路机在水稳层碾压施工中采用“一静压、一弱振、三强振、一静压”碾压组合模式可有效提高碾压质量;试验中通过高强度透明钢化玻璃观察到距表层大约53cm处呈现一条碾压作用线,表明53cm范围内水稳层压实效果较好,松铺厚度不宜超过53cm。以雄安新区建材运输通道容城至易县公路建设工程为依托,运用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定位系统对压路机施工位置、压实轨迹、压实遍数、行进速度进行实时监控;通过拌合站和试验段的含水率测定,发现拌合站混合料含水率变异系数比现场混合料含水率变异系数小,试验段碾压材料含水率变异系数越大,压实度平均值越小,含水率变异系数对压实度的决定系数R2=0.9413,将含水率变异系数控制在9%以下时,可达到压实度规范值98%。通过密实度传感器测量圆的相切与相交关系研究其测量方法对测量精度的影响,表明5个圆相交时测量效果较好,并对两个断面的12个点进行压实度检测,与灌砂法检测差值不超过0.6%。

甘学超[3](2020)在《基于抗裂性能的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组成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半刚性基层以板体性好、承载能力强、较好的经济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我国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结构的承重层,目前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一般以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为主。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在实际公路工程项目应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如早期受到干燥收缩易产生干缩裂缝、通车后期受到温度应力的影响易形成温缩裂缝等。本文以提高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抗裂性为目的,延长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路面使用年限,减少后期路面维修成本。从级配细观骨架结构特征出发,建立离散元数值模型,研究不同级配的骨架结构效应并提出级配评价方法,优化级配组成,提高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强度,补足水泥剂量使用过多而降低抗裂性的短板,同时通过不同成型方式、力学性能和收缩性能等室内试验验证级配的可行性。最后结合实际工程铺筑试验段,采用本文推荐级配,并对比不同搅拌方式下的基层混合料摊铺效果。具体内容如下:(1)在级配优化方面,本文建立了三种典型级配的离散元模型,在不同宽度加载板的情况下,采用循环加载的方式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并监测追踪混合料内部接触应力、力链分布、应力传递图等监测项目,分析了加载过程中三种级配细观结构力学响应规律。提出了应力传递率、主骨架应力分布率等骨架结构优良性评价标准。结果表明:GK骨架空隙级配与GM骨架密实级配的骨架结构效应优于XF悬浮密实级配。(2)级配设计采用了粗细集料分开设计方法,粗集料分级掺配、细集料i法级配设计,确定了分级掺配振实试验所得ZD-1的级配组与其他13组不同掺配比的抗裂性水泥稳定碎石级配组,并通过离散元数值模拟对不同级配进行了骨架结构评价,推荐了四组级配JS-5、7、9、ZD-1可以作为具有优良骨架结构抗裂性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使用。(3)在室内试验方面,通过不同击实方式试验、不同成型方式的混合料力学性能试验和收缩性能试验对比。试验表明:重型击实造成的颗粒级配变化比振动击实级配变化程度高,是振动击实破碎程度2.4倍;振动成型试件在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试验结果是静压成型的1.14倍、1.53倍;相比静压成型,振动成型干缩应变降低了8%,且在试验监测的前7d,采用振动成型方式的试件平均干缩系数降低18.5%,说明了振动成型方式在早期可以有效减少混合料的干燥收缩。(4)以不同水泥剂量、级配、龄期作为研究要素,通过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室内试验,综合分析了力学性能与收缩性能随着水泥剂量和龄期的增长变化规律。并采用抗裂性评价方法对不同级配组成评价,试验结果表明了设计级配在各个性能方面均优于规范级配。(5)依托实体工程修筑了试验段,对比振动搅拌与静力搅拌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应用效果。通过现场取芯强度试验、水泥剂量检测以及裂缝观测等手段,得出振动搅拌技术优于静力搅拌技术,并验证了本文级配设计方法所得的相关结论。

陈曦[4](2020)在《连续与间断铺筑的水泥稳定基层力学性能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泥稳定基层在我国因其强度和刚度较大,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材料易得等特点被广泛运用于我国的各等级公路。由道路设计中的结构性要求,我国高速公路基层厚度设计值一般在30cm以上,但限于实际工程中缺少大型摊铺机且功率有限,整体一次性摊铺的基层容易出现施工质量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传统基层施工将混合料分成两层分别摊铺,即待下基层混合料摊铺碾压完成并养生七天后再摊铺上基层,这种分层间断的施工方式与基层设计思想相违背,实际使用时有很多缺点。因此,近年出现了分层连续铺筑的施工工艺,有研究表明采用这种施工工艺可缩短施工工期节约成本,同时层间受污染程度大大降低,层间联结性变强从而获得基层整体性的提高。考虑到由荷载产生的应力沿路基深度方向传递的递减规律,当基层分两层摊铺时,上下基层采用同一种混合料组成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下层混合料强度的浪费,且将不同基层材料进行组合时对基层整体力学性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上下层为不同混合料组成的两类试件,每类试件分别模拟双层连续与间断摊铺的施工技术进行制件,其中对间断摊铺的试件进行层间处置,将两类试件在不同养生期(7d、30d)、三种试验条件(常温、低温、冻融)下,采用相同压实度标准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抗剪强度试验,再根据连续摊铺的特点,通过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和直接剪切强度试验,分析不同的下层压实度对连续摊铺基层力学性能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从集料配合比、摊铺工艺、压实方式等方面提出了道路水泥稳定基层的理论设计体系。研究得出分层连续摊铺的两类材料结构组合的水稳基层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抗剪强度均比间断摊铺的基层好,且对于不同层间处置下的分层间断摊铺基层来说,力学性能大小顺序为:层间有水泥浆无污染>层间有水泥浆有污染>层间无水泥浆无污染;在不同温度试验条件下各组试件强度数据显示:低温>常温>冻融,水稳碎石与水泥稳定土的结构组合形式的基层对低温和冻融条件更加敏感,且不同层间处置和温度试验条件对强度的影响随养生期的增加而减小。连续摊铺基层的抗压和直剪强度与下层压实度具有相关性:在下层压实度从69%增大到96%的过程中,下层压实度较低时对基层早期强度有促进作用,无侧限抗压强度有增大趋势,而直接剪切强度有减小趋势,且两层为水泥稳定碎石的基层直剪强度增长率比水稳碎石与水泥稳定土结合形式的基层大;冻融试验条件对抗压强度和直剪强度的降低率方面,在下层压实度为75-85%的范围内,对水稳碎石与水泥稳定土结合的基层影响较大。研究结论对水稳基层混合料的结构组成设计及分层连续摊铺施工技术的扩大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持意义和实际意义。

黄欢[5](2020)在《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路用性能及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受铺筑厚度的制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实际中多采用分层施工,层间的连续状态为非连续状态,不满足于设计过程的层间连续,非连续状态的层间方式降低了完整基层的承载能力,造成基层受力不利。本文以试验研究不同层间状态的路用性能和有限元建模分析不同层间状态的力学性能为核心,探究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的基层的路用性能及施工工艺。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国内现状调查与分析。(2)原材料试验及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3)大厚度基层材料路用性能实验研究。包括不同层间状态的基层材料劈裂强度、弹性模量、抗折强度、抗压强度等。(4)基层不同施工方式(分层、全厚施工)路面力学特性分析。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整层施工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与分层施工基层结构之间力学性能。(5)大厚度基层施工技术研究。本文主要结论:(1)室内试验共模拟3种不同层间结合状态中,完全连续状态层间结合状态良好。(2)不同层间状态,试件抗压强度差异明显,龄期为7d时,完全连续试件强度比半连续状态高15.7%,比光滑状态高18.2%。不同龄期的试件,强度规律相同。(3)不同层间状态的小梁试件抗折强度差异明显,完全连续状态试件的抗折强度比半连续状态高51.2%,比光滑状态高73.5%。(4)不同层间状态影响水泥稳定碎石材料的回弹模量。(5)不同层间状态,试件的劈裂强度没有明显差异。这应该和劈裂强度施加荷载的方式有关。(6)在标准轴载作用下,大厚度基层路面结构路面的力学性能明显优于采用分层施工的路面结构,路表弯沉减小14.3%,基层层底拉应力减小7.3%;在重载作用下,大厚度基层路面结构路表弯沉减小11.4%,基层层底拉应力减小13.0%。(7)在标准轴载作用下,整层施工时,基层厚度为30cm与分层施工36cm在层底拉应力指标是相同的,即整层施工可减小基层的设计厚度。

尚康宁[6](2019)在《骨架空隙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设计与应用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骨架空隙型水泥稳定碎石是在传统半刚性基层的基础上增加了空隙率,实现透水功能,作为透水路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海绵城市建设,以解决城市建设进程中日益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因此,透水基层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阐述了骨架空隙型水泥稳定碎石的设计指标,以及有效空隙率和渗透系数的测试方法;根据国内外推荐的级配,拟定了一个级配范围用于本试验的研究。采用拟定级配范围的中值研究了最佳拌合及成型方式,结果表明:拌合采用水泥裹石法可提高水泥浆与集料的裹覆性,静压法成型试件的强度和振动法相差不多,但是其有效空隙率更大,因此采用静压法作为本研究的成型方式。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级配、不同水灰比、不同水泥用量对7d抗压强度、有效空隙率和渗透系数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水泥用量对3个评价指标的影响最大也是最显着的,水灰比的影响程度次之,级配的影响最小;根据综合评分法选取了最佳平衡条件下的组合,即级配1、水灰比0.37、水泥用量8%;采用线性方程回归了有效空隙率和渗透系数之间的关系。在最佳组合条件下,研究了骨架空隙型水泥稳定碎石的力学强度、弹性模量、干缩性能、温缩性能及抗冲刷性能。结果表明:试件成型后的前7d强度增长较快,7d到28d强度增长速率次之,28d到90d强度基本上不再增长;弹性模量试验结果表明,骨架空隙型水泥稳定碎石的弹性模量可达到14398MPa;由干缩试验结果可知,试件成型后的前7天干缩变形速率较大,随着时间的发展,干缩变形速率逐渐减下,并最终趋于稳定;由温缩试验结果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温缩系数呈现减少的趋势,当温度低于0-10℃这一区间时,温缩系数有减小的趋势;对比了冲刷前后试件的强度、渗水系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冲刷后试件的强度仅降低了 0.8MPa,所研究的骨架空隙型水稳碎石具有良好的抗冲刷性能。通过对骨架空隙型水泥稳定碎石进行施工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保证4.75mm通过率不得小于3.8%且不宜高于11%,水灰比不得超过0.44,水泥用量在7%-11%之间时其强度和有效空隙率满足要求,因此在施工中要严格控制此范围。试验路段的结果表明骨架空隙型水稳碎石的各项质量检测指标均满足要求。

杨志浩[7](2019)在《北方地区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结构耐久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北方地区的全透水沥青路面结构耐久性和适用性进行相应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1)根据现有研究成果结合北京地区降雨条件进行全透水沥青路面结构的设计;并针对全透水沥青路面不同结构层选用不同的透水性材料:透水面层材料选用透水沥青混合料,透水基层材料选用多孔级配碎石、多空水泥稳定碎石、多空水泥混凝土;(2)进行室内原材料性能检测和配合比设计,并针对透水沥青混合料和多空水泥稳定碎石材料进行冻融循环试验,模拟北方地区冬季两种透水材料的抗冻性能;(3)根据所设计的全透水沥青路面结构和级配铺筑试验路,利用ALF设备对其进行15000.0次加速加载试验,研究不同结构的耐久性能和适用性能。本文通过对上述三方面内容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结构设计选定了三种全透水沥青路面结构和一种半透水沥青路面结构;即:A结构:透水沥青混合料+多空水泥混凝土+级配碎石;B结构:透水沥青混合料+多空水泥稳定碎石+多空水泥稳定碎石;C结构:透水沥青混合料+多空水泥稳定碎石+级配碎石;D结构:透水沥青混合料+多空水泥混凝土+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2)通过设置浸水冻融循环试验组和湿冻循环试验组对照试验,模拟多空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在实际工程环境中的抗冻性能。研究表明,两种状态下的冻融循环试验对其渗水性能影响不大,但对其力学性能则有较大的影响:浸水冻融组试件的抗压强度与湿冻组试件的抗压强度相比降低了 15.09%,而劈裂强度则相对降低了 28.57%;通过对试件质量损失和力学性能降低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冻融循环后试件表层不断剥落导致的质量损失是造成其力学性能降低的重要原因。(3)经过150000次浸水加速加载试验,分别得到了四种结构的车辙深度、路表弯沉、路基沉降量等数据。四种结构的车辙深度:C结构>B结构>D结构>A结构;路表弯沉值:C结构>B结构>D结构>A结构;路基沉降量:B结构>C结构>A结构>D结构。通过对比150000次浸水加速加载试验后的车辙深度数据和弯沉数据表征四种透水铺装结构的承载能力,即A结构最好,B结构和D结构次之,C结构最差;而通过路基沉降数据可以认为:砂砾土路基要优于灰土路基和粉土路基,推荐在全透水路面修筑时采用砂砾土路基,并在路基和基层间设置反滤土工布。(4)经过150000次浸水加速加载试验可以认为:半透水沥青路面结构的承载能力普遍优于全透水沥青路面结构;同时在三种全透水结构中,A结构的承载能力最好。结合沥青路面设计标准可推荐路面承载能力较强的A结构和D结构用于机非混合道路面和停车场铺装,而B结构和C结构可推荐用于人行道、广场铺装以及小区内部道路等轻载道路。

祁运佳[8](2019)在《低温施工对水泥稳定碎石力学性能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实际工程依托,为了达到在秋末或冬初等温度较低的环境下基层施工缩短工期、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结合大量的室内外试验,在分析低温环境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温度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了温度、早强剂、对水泥稳定碎石材料性能的影响,从而提出了早强水泥稳定碎石材料的基层施工方案。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室内试验养生温度确定方法研究温度是影响水泥稳定碎石强度增长的重要因素。在通过实际调查施工时的大气温度确定室内试验养生温度为-5℃、0℃、5℃,研究低温对水泥稳定碎石力学性能的影响。(2)低温环境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力学性能变化规律研究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分析了早强剂掺量以及养生温度对水泥稳定碎石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对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分析,得出在不同养生温度下能够满足施工条件的力学指标。(3)施工方案与养生龄期的分析通过对不同温度,早强剂掺量和水泥剂量的试件进行实验分析,得出养生温度和早强剂掺量均对水泥稳定碎石的劈裂强度,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抗压回弹模量有影响。其中养生温度对水泥稳定碎石的各种性能有较大的影响。为使水泥稳定碎石各项指标达到较高水平,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应在最佳含水率下压实,并且在养生温度为0摄氏度下增加早强剂的用量。通过对施工方案的分析,对施工车辆荷载研究,利用力学软件分析了连续摊铺时施工期间车辆荷载各层层底最大拉应力的影响,研究不同养生温度下连续摊铺施工方法的合理性,提出不同养生温度下连续施工合理方案。

刘健[9](2019)在《水泥稳定碎石抗压回弹模量及其细观骨架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提高了水泥剂量的范围,基层模量的提高给如何选择材料设计模量值带来了困惑,而且可能会加剧基层模量与裂缝之间的矛盾;同时,半刚性基层材料模量还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施工质量控制指标,半刚性基层施工质量控制参数(无侧限抗压强度)与结构设计参数(抗压回弹模量和弯拉强度)不匹配,给施工质量的设计符合性检验带来困惑。因此,展开基于新细则下水泥稳定碎石材料抗压回弹模量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从试验角度来看,现阶段评价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力学性能时,振动成型法已经备受重视,然而室内振动时间等参数的确定过于经验,尚无法准确建立与工地压实功相匹配压实关系。水泥稳定碎石的细观骨架特征即能反映其内部的细观结构特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水泥稳定碎石的宏观力学性能、体积性能和收缩性能。显然,采用水泥稳定碎石细观骨架指标来分析室内不同成型方式水泥稳定碎石与现场碾压水泥稳定碎石的匹配性,具有科学性及合理性。首先,以广东省水稳石料为对象,开展了不同成型方式、不同压实功的抗压回弹模量评价试验。分析了水泥稳定碎石不同荷载阶段的弹塑性质,以及不同加载级数对抗压回弹模量测量准确性的影响,获得了适应新细则的水泥稳定碎石的抗压回弹模量值,并建立了水泥稳定碎石模量与抗压强度、弯拉强度、干温缩系数之间的回归关系。结果表明,进行抗压回弹模量测量时,将预加载的压力平均分成5-6等份较为适宜;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在受荷直至破坏过程中主要经历虚假弹性变形阶段、弹性变形阶段和弹塑性变形阶段;适应于新的基层施工细则的水泥稳定碎石抗压回弹模量的范围为1387-1986MPa。其次,开展了基于工业CT的水泥稳定碎石细观结构评价方法研究。细化了水泥稳定碎石CT数字图像中粗集料的提取过程,总结了图像的人工修正和计算机自动处理之间的关系,定义了粗集料骨架密实影响域,通过自行开发的MATLAB程序,比较了不同等效半径影响域的分布特征,定义了表征横断面骨架紧密性的骨架综合嵌挤系数,以及表征纵断面骨架稳定性的骨架稳定系数,分析了振动成型试件、旋转成型试件骨架综合嵌挤系数随试件层位的变化规律,探究了不同成型方法骨架指标随其压实功的变化规律,建立了水泥稳定碎石7天抗压强度、90天抗压回弹模量与细观骨架指标的相关性。最后,依托清云高速公路铺筑了试验段,跟踪检测了不同碾压方案试验段的压实度、抗压强度、细观骨架指标,分析了压实度、抗压强度、细观骨架指标与碾压工艺间的关系,根据不同成型方式7d强度与模量的回归关系对现场基层模量进行了预测,将标准碾压方案的水泥稳定碎石抗压强度、细观骨架指标与室内不同成型方式水泥稳定碎石的相应指标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胶轮的碾压主要提高水泥稳定碎石的骨架嵌挤质量,而22t单钢轮的振动模式主要增强水泥稳定碎石的骨架稳定性。标准碾压试验段芯样的代表性强度、细观骨架指标与室内振动成型90s中级配水泥稳定碎石对应指标相适应。广东省高等级公路代表性碾压方案下的典型级配水稳基层与室内振动90s成型试件的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谭雨和[10](2019)在《凝灰岩洞渣在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隧道的修建能够快速地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大量的隧道在各个地区的高速公路上应运而生,但隧道开挖产生的洞渣也迅速增长,得不到利用的洞渣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会占据土地资源。本文主要将潮惠高速公路莲花山隧道开挖的凝灰岩洞渣应用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可行性进行大量试验研究,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通过对开挖的凝灰岩洞渣的破碎工艺及质量控制进行分析研究,认为“颚式破碎机+反击式破碎机”方式配置的破碎设备组合且采用3级破碎能得到预期的集料效果。对不同样品的凝灰岩洞渣精加工制样后利用X衍射仪对其进行化学成分测试,化学成分包含Si02、A1203、Fe203,但各样品的含量较为接近,难以用化学成分评判样品的优劣。不同凝灰岩洞渣母岩样品的毛体积相对密度在2.690~2.706之间,其饱水抗压强度在30~70MPa之间。破碎集料的压碎值均能满足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所用集料要求。通过文献分析,设计密实骨架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级配,满足设计强度3.5~5.OMPa的混合料水泥剂量为4.0%,最佳含水率为5.1%。对水泥稳定凝灰岩洞渣混合料力学性能展开研究,对比了4种凝灰岩洞渣样品的强度以及强度增长率,并通过样品母岩和集料的重要技术指标与力学性能试验结果的相关性分析得出母岩饱水抗压强度、吸水率、压碎值与强度的相关性最好,与岩石密度无显着相关关系。室内对比了振动和静压两种成型方式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泥稳定凝灰岩洞渣混合料采用振动成型的强度明显优于静压成型的强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易发生干燥收缩现象,本文测试了水泥稳定凝灰岩洞渣混合料的失水率、干缩量、干缩应变以及干缩系数,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龄期的增长,失水率逐渐降低,前7d累计失水率、累计干缩量占据前1个月65.69%、54.71%,表明施工中应注意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前期的养生环节。通过回归累计失水率与累计干缩应变及累计干缩量的数据可得到前者与后两者均呈指数增长关系。最后采用水泥稳定凝灰岩洞渣混合料铺筑了试验路段,总结了其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要点,质量检验结果表明水泥稳定凝灰岩洞渣混合料可作为路面基层使用,性能良好。

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摊铺与压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摊铺与压实(论文提纲范文)

(1)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工艺分析及压实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方法的研究现状
        1.2.2 层间结合状态的研究现状
        1.2.3 压实度动态检测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方法力学研究
    2.1 路面结构模型基本假定
    2.2 路面结构力学模型建立
        2.2.1 路面模型
        2.2.2 荷载施加与边界条件
        2.2.3 基层分层连铺参数的计算
    2.3 结构层模量路面模型计算结果
        2.3.1 剪应力
        2.3.2 弯沉
        2.3.3 层底弯拉应力
        2.3.4 灰色关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试验路基层施工技术
    3.1 试验路设计概况
        3.1.1 集双高速公路概况
        3.1.2 试验路路面结构
    3.2 试验路配合比及施工方法
        3.2.1 生产配合比
        3.2.2 施工机械配备及施工方法
    3.3 试验路施工控制要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动态压实测试
    4.1 采集系统布设方案
    4.2 振动加速度信号的分析方法
        4.2.1 傅里叶变换
        4.2.2 滤波处理和小波分析
    4.3 振动加速度与压实度相关关系
        4.3.1 信号采样频率的设置
        4.3.2 现场振动加速度信号的采集
        4.3.3 信号采集结果
        4.3.4 信号的小波分解
        4.3.5 信号的滤波和去噪
        4.3.6 加速度信号和压实度关系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仿真
    5.1 模型分析与建立
        5.1.1 振动轮模型的建立
        5.1.2 基层模型分析与建立
    5.2 压实过程有限元分析
        5.2.1 静压和振压的压实效果分析
        5.2.2 基层压实受力状态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1.作者简介
    2.科研成果
致谢

(2)垂直振动压实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垂直振动压实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工作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泥稳定碎石性能试验研究
    2.1 原材料技术要求
    2.2 粒径级配对水泥稳定碎石质量的影响
        2.2.1 水泥稳定碎石级配设计
        2.2.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2.2.3 冻融循环试验
        2.2.4 干燥收缩试验
        2.2.5 温度收缩试验
        2.2.6 回弹模量试验
    2.3 水泥剂量对水泥稳定碎石质量的影响
    2.4 养护龄期对水泥稳定碎石质量的影响
    2.5 养护温度对水泥稳定碎石质量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稳层在垂直振动压实下的动力响应研究
    3.1 振弦式传感器介绍
        3.1.1 振弦式传感器基本原理
        3.1.2 振弦式传感器出厂参数
    3.2 垂直振动压实原理
        3.2.1 垂直振动压路机原理
        3.2.2 垂直振动压路机参数
        3.2.3 水稳层压实过程及强度形成原理
    3.3 基于节点荷载施加法计算压路机对碾压层的作用力
    3.4 碾压层内部动力响应试验
        3.4.1 试验材料
        3.4.2 试验过程
    3.5 试验结果分析
        3.5.1 土压力计数值变化
        3.5.2 应变计数值变化
        3.5.3 压实遍数与沉降量、压实度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密实度传感器对水稳层压实质量的控制研究
    4.1 密实度传感器测试原理
    4.2 密实度传感器的标定
    4.3 密实度传感器测量方法与测量精度研究
        4.3.1 密实度传感器推荐测量方法
        4.3.2 测量方法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分析
    4.4 灌砂法与密实度传感器组合式测量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质量控制
    5.1 工程介绍
    5.2 原材料质量标准及项目技术标准
        5.2.1 原材料质量标准
        5.2.2 .项目主要技术标准
    5.3 基于GNSS系统的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5.3.1 GNSS定位系统工作原理
        5.3.2 GNSS定位系统参数说明
        5.3.3 GNSS定位系统APP操作
    5.4 碾压材料供给与运输的控制
        5.4.1 混合料拌合供给量
        5.4.2 混合料的运输
    5.5 碾压中水稳层含水率的控制
        5.5.1 试验段含水率测试分析
        5.5.2 含水率与压实度的关系
    5.6 施工工艺质量控制
    5.7 压实度检测与评价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基于抗裂性能的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组成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基于离散元的抗裂性水泥稳定碎石细观结构稳定性评价
    2.1 离散元原理
        2.1.1 离散元基本原理
    2.2 离散元在道路中的应用
    2.3 离散元模型建立
        2.3.1 离散元建模
        2.3.2 离散元主要参数选择
    2.4 骨架结构稳定性分析
        2.4.1 变形循环加载对混合料内部力学响应变化规律
        2.4.2 不同级配的应力传递图
        2.4.3 不同级配的应力传递分析
        2.4.4 不同级配的有效传递分布区域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抗裂性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研究
    3.1 抗裂性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级配设计
        3.1.1 级配理论
        3.1.2 抗裂性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分级掺配设计方法
    3.2 骨架结构优良性比选
        3.2.1 级配设计组的应力传递率与主骨架应力分布率比选
    3.3 抗裂性稳定骨架结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配合设计
        3.3.1 原材料
        3.3.2 水泥剂量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4 振动成型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性能研究
    4.1 振动成型原理
        4.1.1 成型设备以及力学模型
        4.1.2 振动成型参数确定
    4.2 不同成型方式对混合料的影响
        4.2.1 试验方案
        4.2.2 不同击实方式的级配衰变规律
        4.2.3 不同成型方式的最大干密度与最佳含水量的影响
    4.3 不同成型方式对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4.3.1 不同成型方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4.3.2 不同成型方式对收缩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抗裂性水泥稳定碎石路用性能研究
    5.1 试验方法
        5.1.1 试验方案
        5.1.2 室内试验方法
    5.2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力学特性研究
        5.2.1 无侧限抗压强度特性研究
        5.2.2 间接抗拉强度特性研究
        5.2.3 抗压回弹模量特性研究
    5.3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收缩性能研究
        5.3.1 干缩试验
        5.3.2 温缩试验
    5.4 抗裂性评价方法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振动搅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工程应用
    6.1 振动搅拌技术原理及优势
        6.1.1 振动搅拌原理
    6.2 依托工程
        6.2.1 试验段铺筑
        6.2.2 基层配合比设计
        6.2.3 施工质量关键控制点
    6.3 试验段铺筑检验
        6.3.1 摊铺效果
        6.3.2 取芯情况
        6.3.3 试验段裂缝情况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连续与间断铺筑的水泥稳定基层力学性能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连续与间断摊铺的水泥稳定基层混合料设计
    2.1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2.1.1 试验材料
        2.1.2 级配设计
        2.1.3 击实试验
    2.2 试件类型设计
        2.2.1 混合料结构组合的设计
        2.2.2 混合料分层厚度的确定
    2.3 本章小结
3 连续与间断摊铺的两类水泥稳定基层层间接触特性对比
    3.1 试验方案
        3.1.1 方案设计
        3.1.2 材料计算
        3.1.3 试件制作
        3.1.4 层间涂刷水泥浆用量的确定
        3.1.5 用于层间污染处置的细粒土质量的确定
        3.1.6 试验条件
    3.2 试验方法
        3.2.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2.2 劈裂抗剪强度试验
        3.2.3 直接剪切强度试验
    3.3 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3.3.1 不同层间连续状态的对比
        3.3.2 不同养生期及试验条件下的强度对比
    3.4 本章小结
4 下层压实度对连续摊铺基层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
    4.1 试验方法
    4.2 压实度换算及制件
        4.2.1 压实度换算
        4.2.2 制件
        4.2.3 试验条件
    4.3 强度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3.1 无侧限抗压强度对比
        4.3.2 直接剪切强度对比
        4.3.3 整层摊铺与分层连续摊铺基层力学性能对比
        4.3.4 分层连续摊铺时对最佳下层压实度的探讨
    4.4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路用性能及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典型路面结构
        1.1.2 (大厚度)半刚性基层的概念及性能
        1.1.3 半刚性基层应用现状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
    2.1 原材料试验
        2.1.1 水泥
        2.1.2 粗集料
        2.1.3 细集料
    2.2 配合比设计
        2.2.1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级配
        2.2.2 击实试验
        2.2.3 无侧限抗压强度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泥稳定碎石路用性能试验
    3.1 无侧限抗压强度
        3.1.1 试验方案
        3.1.2 无侧限抗压强度(C-B-3)
        3.1.3 无侧限抗压强度(C-C-2)
    3.2 抗折强度
        3.2.1 实验方案
        3.2.2 实验数据分析
    3.3 抗压回弹模量
        3.3.1 实验方案
        3.3.2 实验结果
    3.4 劈裂强度
        3.4.1 实验方案
        3.4.2 实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厚度(全厚式)基层力学性能分析
    4.1 力学分析模型及设计参数
        4.1.1 力学模型
        4.1.2 设计参数
    4.2 标准轴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
        4.2.1 工况一(分层施工)
        4.2.2 工况二(全厚度整层施工)
    4.3 重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分析
        4.3.1 工况一(分层施工)
        4.3.2 工况二(全厚度整层施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厚度(全厚度)基层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技术
    5.1 施工设备要求
        5.1.1 摊铺机
        5.1.2 压路机
    5.2 施工工艺
        5.2.1 施工准备
        5.2.2 施工
    5.3 试验段施工工艺及质量评价
        5.3.1 试验段概况
        5.3.2 施工设备
        5.3.3 检测数据及质量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成果与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6)骨架空隙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设计与应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现状评价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骨架空隙型水泥稳定碎石组成设计
    2.1 原材料性能试验
        2.1.1 水泥
        2.1.2 碎石
        2.1.3 水
    2.2 骨架空隙型水泥稳定碎石设计指标
        2.2.1 透水性能设计指标
        2.2.2 力学强度设计指标
        2.2.3 各项指标的测试方法
    2.3 级配范围的确定
    2.4 拌和及成型方式的确定
        2.4.1 拌和
        2.4.2 成型方法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基于正交试验的骨架空隙型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
    3.1 级配、水灰比及水泥用量的选取
        3.1.1 级配
        3.1.2 水灰比
        3.1.3 水泥用量
    3.2 正交试验
        3.2.1 直观分析
        3.2.2 方差分析
        3.2.3 综合评价
    3.3 渗透系数的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骨架空隙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路用性能研究
    4.1 力学强度性能研究
        4.1.1 强度形成机理
        4.1.2 抗压强度测试
        4.1.3 抗压强度发展规律研究
    4.2 弹性模量试验
        4.2.1 试验方法
        4.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 干缩试验
        4.3.1 试验方法
        4.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温缩试验
        4.4.1 温缩试验方法
        4.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抗冲刷性能研究
        4.5.1 抗冲刷试验方法
        4.5.2 试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施工敏感性分析及实体工程的应用
    5.1 施工敏感性分析
        5.1.1 关键筛孔通过率变化对混合料性能影响
        5.1.2 不同水灰比对混合料性能影响
        5.1.3 不同水泥用量对混合料性能影响
    5.2 实体工程简介
        5.2.1 工程概况
        5.2.2 生产配合比
    5.3 骨架空隙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工艺
    5.4 试验路段质量检测
        5.4.1 配合比检测
        5.4.2 压实度检测
        5.4.3 抗压强度
        5.4.4 现场渗水及芯样检测
        5.4.5 承载能力检测
    5.5 实体工程施工总结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7)北方地区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结构耐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1.3 透水型沥青路面路用性能优势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全透水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研究
    2.1 透水路面设计因素
    2.2 全透水沥青路面结构组成
    2.3 全透水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2.3.1 确定理论渗透系数
        2.3.2 确定各结构层厚度
        2.3.3 全透水沥青路面结构组合
    2.4 全透水沥青路面结构验算
        2.4.1 各结构层力学性能验算
        2.4.2 透水性能验算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透水沥青路面配合比设计及性能研究
    3.1 原材料性能研究
        3.1.1 粗集料
        3.1.2 细集料
        3.1.3 矿粉
        3.1.4 水泥
        3.1.5 透水沥青路面专用高粘度改性沥青
        3.1.6 水性环氧沥青
        3.1.7 橡胶改性沥青
    3.2 透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性能研究
        3.2.1 配合比设计
        3.2.2 透水沥青混合料基本性能检验
        3.2.3 透水沥青混合料抗冻融性能研究
    3.3 级配碎石配合比设计
    3.4 多空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及性能研究
        3.4.1 配合比设计研究
        3.4.2 多空水泥稳定碎石抗冻融性能研究
    3.5 多空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透水沥青路面试验路加速加载试验研究
    4.1 试验路结构及加速加载试验方案
        4.1.1 试验路结构
        4.1.2 加速加载试验方案
        4.1.3 传感器及其埋设方案
    4.2 路基原状土性能检测
        4.2.1 路基原状土的天然含水率
        4.2.2 路基土的最大干密度
        4.2.3 液限和塑限
    4.3 试验路铺筑
        4.3.1 路基处理
        4.3.2 底基层施工
        4.3.3 上基层施工
        4.3.4 层间处理
        4.3.5 面层施工
        4.3.6 其他附属设施
    4.4 浸水加速加载试验数据采集与分析
        4.4.1 车辙断面
        4.4.2 路表弯沉
        4.4.3 路基沉降
        4.4.4 湿度
        4.4.5 温度
        4.4.6 渗水性能
        4.4.7 路表破损
        4.4.8 钻芯取样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低温施工对水泥稳定碎石力学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沥青路面温度场研究现状
        1.2.2 早强剂在工程中的应用
        1.2.3 基层施工措施现状
    1.3 主要内容
第二章 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和基层温度调查
    2.1 振动击实试验设计
        2.1.1 原材料
        2.1.2 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强度形成机理
    2.2 路面结构温度变化
        2.2.1 公路施工以及季节调查
        2.2.2 温度的调查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温环境下水泥稳定碎石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3.1 半刚性基层材料试验方法
        3.1.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1.2 间接抗拉强度试验
        3.1.3 室内抗压回弹模量试验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3.2.2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温环境下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微观分析
    4.1 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微观结构
        4.1.1 道路水泥稳定碎石微观孔隙结构
        4.1.2 水泥稳定碎石微观结构形貌的表征
    4.2 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微观结构和路用性能关系分析
        4.2.1 不同养生温度下对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
        4.2.2 不同水泥剂量下对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
        4.2.3 不同早强剂掺量下对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
        4.2.4 养生龄期对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车辆轴载以及养生龄期的控制研究
    5.1 沥青路面在结构方面的分析模型
        5.1.1 沥青路面机械计算的根本原理
        5.1.2 KENPAVE路面分析与设计软件简介
        5.1.3 荷载参数、计算图式
        5.1.4 施工方案分析
    5.2 基于连续摊铺施工的车辆轴载以及养生龄期控制研究
        5.2.1 养生温度5℃施工车辆轴载控制和养生龄期分析
        5.2.2 养生温度0℃施工车辆轴载控制和养生龄期分析
        5.2.3 养生温度-5℃施工车辆轴载控制和养生龄期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水泥稳定碎石抗压回弹模量及其细观骨架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泥稳定碎石室内成型方法与室外碾压成型的匹配性研究
        1.2.2 水泥稳定碎石抗压回弹模量研究
        1.2.3 混合料骨架评价指标
    1.3 课题支撑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原材料评价和试验设计
    2.1 原材料性质
        2.1.1 水泥基本性能
        2.1.2 集料基本性能
    2.2 水泥稳定碎石试验研究方案
    2.3 最大干密度确定方案
        2.3.1 重型击实法
        2.3.2 旋转压实法
        2.3.3 振动压实法
    2.4 最大干密度及最佳含水率试验结果分析
    2.5 试件成型与养生
        2.5.1 试件的成型
        2.5.2 试件的养生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抗压回弹模量研究
    3.1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方法
    3.2 回弹模量试验中的水泥稳定碎石弹塑性分析
    3.3 不同因素对抗压回弹模量的影响分析
        3.3.1 不同成型方式级配影响分析
        3.3.2 不同成型方式和振动时长影响因素分析
    3.4 水泥稳定碎石抗压回弹模量与力学性能间的关系
        3.4.1 水泥稳定碎石回弹模量与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关系
        3.4.2 水泥稳定碎石回弹模量与弯拉强度的关系
    3.5 水泥稳定碎石抗压回弹模量与其收缩性能间的关系
        3.5.1 水泥稳定碎石抗压回弹模量与干缩系数的关系
        3.5.2 水泥稳定碎石抗压回弹模量与温缩系数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泥稳定碎石CT图像处理技术
    4.1 X射界断层扫描技术基础
        4.1.1 工业CT构成
        4.1.2 工业CT的成像原理简介
    4.2 X-RAY CT图像处理方法
        4.2.1 CT图像噪声的影响以及去除
        4.2.2 射束硬化“伪像”矫正
        4.2.3 直方图均衡化
        4.2.4 阈值分割
        4.2.5 形态学图像处理
        4.2.6 基于分水岭算法的粘连集料分割
        4.2.7 数字图像的人工修正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泥稳定碎石细观结构骨架特征
    5.1 现有的混合料骨架评价指标及其不足
    5.2 粗集料信息提取
    5.3 基于集料紧密程度和稳定程度的骨架质量评价指标
        5.3.1 水泥稳定碎石骨架质量的影响因素
        5.3.2 水泥稳定碎石骨架横断面骨架紧密系数
        5.3.3 水泥稳定碎石纵断面骨架稳定系数
    5.4 水泥稳定碎石材料横断面骨架质量指标验证
    5.5 不同成型方式骨架特征随压实功的变化规律
        5.5.1 旋转成型旋转次数影响分析
        5.5.2 振动成型振动时间影响分析
        5.5.3 静压成型最大稳压力影响分析
        5.5.4 成型方式与级配影响分析
    5.6 水泥稳定碎石细观骨架指标与宏观力学特性间的关系
        5.6.1 水泥稳定碎石抗压强度与细观骨架评价指标间的回归关系
        5.6.2 水泥稳定碎石回弹模量与细观骨架评价指标间的回归关系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泥稳定碎石细观骨架质量评价应用
    6.1 实体工程概况
        6.1.1 依托工程材料说明
        6.1.2 水泥稳定碎石级配组成
        6.1.3 施工工艺
    6.2 实验段碾压方案
    6.3 实验段跟踪检测
        6.3.1 压实度检测
        6.3.2 不同碾压方案水泥稳定碎石抗压强度检测
        6.3.3 不同碾压方案水泥稳定碎石细观骨架指标检测
    6.4 室外基层代表性碾压方案的匹配性研究
        6.4.1 不同成型方法回弹模量预估的准确性分析
        6.4.2 水泥稳定碎石细观骨架指标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1.结论
    2.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1 平面亮度调整JAVA代码
附表2 骨架密实系数
附件

(10)凝灰岩洞渣在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隧道洞渣破碎工艺及成品集料特性研究
    2.1 隧道洞渣破碎工艺
        2.1.1 隧道洞渣破碎工艺流程
        2.1.2 隧道洞渣加工工艺控制要点
    2.2 凝灰岩岩石及其破碎集料特性
        2.2.1 凝灰岩洞渣化学成分分析
        2.2.2 凝灰岩洞渣物理特性
        2.2.3 凝灰岩洞渣力学特性
        2.2.4 凝灰岩洞渣破碎集料物理特性
        2.2.5 凝灰岩洞渣破碎集料力学特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凝灰岩洞渣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1 原材料性能
        3.1.1 水泥
        3.1.2 集料
        3.1.3 水
    3.2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级配设计
        3.2.1 集料级配组成设计理论
        3.2.2 级配方案
    3.3 水泥稳定材料组成设计
        3.3.1 重型击实试验
        3.3.2 7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3.3 水泥稳定洞渣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4 容许延迟时间试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泥稳定凝灰岩洞渣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4.1 凝灰岩洞渣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力学性能
        4.1.1 强度形成机理
        4.1.2 不同强度等级凝灰岩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4.1.3 不同强度凝灰岩技术指标对力学性能相关性分析
        4.1.4 不同成型方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4.2 干缩性能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泥稳定凝灰岩洞渣混合料施工质量控制
    5.1 依托工程简介
    5.2 施工质量控制
        5.2.1 施工组织
        5.2.2 施工准备
        5.2.3 混合料拌和
        5.2.4 混合料运输、摊铺及碾压
        5.2.5 接缝处理
        5.2.6 养生及细节处理
        5.2.7 交通管制
        5.2.8 厚度测试
        5.2.9 强度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摊铺与压实(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工艺分析及压实数值模拟[D]. 马俊琛. 吉林大学, 2021(01)
  • [2]垂直振动压实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质量控制研究[D]. 潘元乐. 河北大学, 2021(09)
  • [3]基于抗裂性能的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组成设计研究[D]. 甘学超. 南昌工程学院, 2020(06)
  • [4]连续与间断铺筑的水泥稳定基层力学性能对比研究[D]. 陈曦.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5]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路用性能及施工技术研究[D]. 黄欢.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6]骨架空隙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设计与应用技术[D]. 尚康宁.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7]北方地区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结构耐久性研究[D]. 杨志浩.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8]低温施工对水泥稳定碎石力学性能影响研究[D]. 祁运佳.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9]水泥稳定碎石抗压回弹模量及其细观骨架特征研究[D]. 刘健.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10]凝灰岩洞渣在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中的应用研究[D]. 谭雨和.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铺装与压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