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

心理教育: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

一、心理教育: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论文文献综述)

闫佳伟[1](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刘威[2](2020)在《情境教学在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新的目标追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凝练提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核心素养。基于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思想政治课特殊的学科性质,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成为应然选择。目前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虽然已取得了显着成效,但依然存在较大的挑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不少的困惑和问题。应用情境教学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不仅顺应了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也符合新课改中培养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为落实立德树人提供有效路径。本论文围绕着“情境教学”和“政治认同素养”为主题,阅读学习与主题相关文献资料和理论知识,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首先,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和对一线高中政治教师进行访谈,深入了解情境教学在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中的应用现状,发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对应用情境教学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认知薄弱的问题、课堂教学目标流于形式的问题、情境创设重知识轻情感的问题、教学形式重课堂轻实践的问题;其次,分析了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育人目标和教学实践不够契合、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理念能力有待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堂的参与度不高三个方面;最后,本文提出了四个改进策略:一是转变教育理念,提高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能力,二是优化教学目标,增强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意识,三是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视角,四是转变教学方式,丰富学生实践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向慧蓉[3](2020)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反复强调思政课的关键性与重要性,围绕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守正创新发表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着力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培养时代新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在新时代,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是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这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供给,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功的重要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建立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结构进行优化的基础之上。然而,由于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建设的不完善、资源配置的不合理、资源结构的不协调,造成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重复、断层,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供需失衡,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需求,阻碍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体化建设进程。以问题为中心,本研究在尊重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思维,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系统阐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结构优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深入分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实际供给与大中小学各阶段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真实需求之间的主要矛盾,继而揭示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追本溯源,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一系列优化其资源结构的具体路径,旨在改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潜在势能,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和有效性。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结构优化问题研究的相关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研究思路与方法、国内外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等等,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好基础。第一章,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概述。主要分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相关概念,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供给侧的内在关系,阐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基本特征。第二章,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结构优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主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结构优化置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阐明优化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结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其中必要性包括顺应世情和国情的时代要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提高各学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针对性的内在要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客观要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办好思政课重要指示的举措要求。可能性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在供给侧,教学改革长期探索取得的成功经验与教训,各级思政课教学指导组织的支持。第三章,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分析。主要明确了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配置结构性矛盾的主要表现,包括资源配置的粗放化和精准化矛盾、资源配置的单一化和综合化矛盾、碎片化和系统化矛盾、差异化和均等化矛盾。追本溯源,分析了这些矛盾产生的具体原因,包括资源供给侧结构优化理念滞后、供给侧资源配置机制不健全、供给侧结构优化主体的能力制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资源整合有限。第四章,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结构优化的有效路径。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配置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结构优化的有效路径,包括树立科学的资源结构优化理念、健全思政课一体化体制机制、激发供给主体和客体的活力、有效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等内容。

夏玮[4](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实施研究》文中提出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以帮助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基点,以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活动型学科课程。该课程要求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维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活动,强调让学生在说理论证中明辨是非,理性处理问题;在活动体验中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增强社会责任感,逐步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议题式教学主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教学议题,创设真实化的生活情境或社会情境,设计序列化议题活动,引导学生围绕议题进行合作探究、共同交流、分享观点,强调在自主思考中主动建构知识;在实践活动中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参与社会事务管理。议题式教学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相一致,是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有力助手。因此,研究议题式教学的相关理论及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施状况和优化路径,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已取得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显着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同时也发现议题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些许问题,如教学观念较落后,缺乏前瞻性;教学议题较空泛,缺乏探究性;教学活动形式化,缺乏实效性;教学评价较单一,缺乏客观性。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不强、教育教学的能力不足以及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通过对现存问题及问题原因分析,针对性的提出了更新教学观念,推动教学质量提升;科学准确定位,精心设计教学议题;议题统领活动,引导学生有效参与;着眼学生发展,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优化路径,旨在帮助思想政治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更好的实施议题式教学,提升教学实效。

杨婷[5](2020)在《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构建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响应新课程改革、培育高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课程活动内容化”是活动型课程的基本呈现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是活动型课程的基本要求,注重辨析式和综合性的教学是活动型课程的主要活动特征。总的来说,无论是新课标“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应然要求、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的实然状态、还是培育学生“知行合一”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必然趋势,都呼吁广大思想政治学科的教育教学研究者和一线思想政治教师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合作,打造更好的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与优化的样本。目前关于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的研究已从小众的爱好转向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研究的主流趋势,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范畴会呈现风格迥异的研究成果。本文以研究缘起开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在对已有的国内外文献做一定梳理的前提下,阐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在明晰研究重难点的基础上努力挖掘研究的创新点、坦诚研究的不足之处;紧接着在概述部分明确活动型思想政治课实施的理论依据、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来源以及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取向;再接着从点、线、面的视角来论证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施的基本要求——阐述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的着力点、基本原则和实施保障;最后通过教学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案例进行分析、反思与总结,并从顶层设计、主观能力和客观条件三个层面探究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活动实施优化对策。

李磊[6](2019)在《高校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伴随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群体的身心特点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很多大学生在挫折面前表现出脆弱、无力,甚至堕落、迷失自我,面对这些问题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更为有效地得以解决。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挫折教育已经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由于就业、求学竞争压力的激增,大学学生所面临挑战和困难越来越多,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很多高校大学生因为缺少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在离开父母独自学习和生活之后在纷繁的社会生活和压力下表现出无法适应社会、无法融入社会、无法接受挫折和打击,面对各种可能继发的挫折和挑战他们常常会不知所措、甚至发生轻生的悲剧。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是以历史经验作为依托,结合我党优秀思想观念与理论教育对高校学生展开宣教的武器。实践证明,该教育形式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更具有创造力、主动性、积极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处理大学生挫折教育问题上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其为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树立大学生积极乐观的人格以及摆脱大学生受挫悲观消极的心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高校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为研究对象,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学教育的内容对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教育以及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抗挫折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帮助。本论文共成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从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几个部分进行了分析,初步将思想政治教育国内外动态,以及本论文研究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第二部分,“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问题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从挫折的界定、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相关教育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概念上明确了大学生挫折的内涵以及大学生抗挫折教育的内容和二者的联系;第三部分,“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从大学生抗挫折问题的现状、当前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大学生抗挫折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几个方面进行了的分析,全面指出了当前大学生在抗挫折能力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成因,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第四部分,“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方面相关问题的对策”主要从当前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建立良好的心理教育体制良培养良好的大学生行为养成机制克服挫折问题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全面研究了现有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的状态,用思想政治以心理教育来处理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不足的问题;第五部分,“结论”,针对上一部分的问题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对高校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总结和分析,指出了解决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不足诸多问题的对策。同时,本研究进一步指出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方面的问题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更是培养大学生成为祖国有用人才的有效教育方法。通过以上的分析,本研究更加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方面的有效作用,为探索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些的借鉴。

王柳[7](2019)在《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文中认为伴随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随之出现。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留守儿童”逐渐成长为“留守初中生”,其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随着社会文明进步不断显露出来。留守初中生作为未成年人群体,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其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影响了国民的整体素质和祖国的前途命运。因此,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需要引起广泛重视,改善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道德状况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道德问题展开研究,主要从四部分进行阐述。第一,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道德理论概述。首先梳理了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道德的内涵,总结了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道德理论基础及在本文的应用与指导。第二,对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必要性及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道德问题的调查分析和关于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分析。第三,对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主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第四,关于解决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道德问题的对策,主要针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此外,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方式,以笔者实习所在地的农村留守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对农村留守初中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展开实际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道德存在的实际问题,从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寻找其不良思想道德形成的原因,并结合农村现实情况探讨出具体的解决对策。农村留守初中生作为未成年人群体,是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国家未来建设者,帮助其做好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教育,把农村留守初中生培育成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公民,有利于推动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王安宁[8](2019)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育心理学化理论应用探析》文中指出创始于十八世纪末的教育心理学化理论对西方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此理论的创始人裴斯泰洛齐强调在教育过程中,首先必要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突出、摆正,还给学生天真的本性,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尊重学生成长的心理规律。其次教育心理学化,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和行动能力,从而使心理的教学法与单纯的知识传授法区别开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基础教育阶段更加强调对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价值观的培育,教育心理学化理论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初中政治课的教育主要强调的是思想教育,良好心理认知的培养是初中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学好其他科目的辅助条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初中生的心理年龄和初中思想政治教材内容的等因素影响,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心理学化可以更直接的引导学生改变对学习的态度和思想。结合当前初中生心理成长的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存在的共识性问题,从理论层面看,初中思想政治课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都需要教育心理学化理念的指导。按照教育心理学化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状况,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符合青少年心理成长规律的教学目标,避免唯成绩论;其次要依照教育目标和学生学习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深度和难度,避免超阶段教学;第三,教师要主动创设多种教学方法和艺术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起到增强学生学习政治课内容的动力,促使学生乐学愿学。教育心理学化作为外来的关注学生心理成长规律的“本心”教学理论,在运用过程中也必须注意以下问题:从我国的具体教育实际出发,辩证看待应试教育与教育心理学化理论;协调好教育心理学化教学方式与“适合”学生学习模式的关系问题;充分理解“全面发展”和教育心理学化“个性发展”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肖小芬[9](2019)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必修的一门课程,是学校课堂上专门承担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门课程,是学校进行德育的主要阵地。但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在高考的影响下越来越重视其知识性,淡化了其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问题日益凸显的社会背景下,重新审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显得十分有必要。笔者通过调查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发现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四大问题。通过分析影响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探究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策略,能够进一步帮助思想政治课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能、促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深度进行。论文正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和心理健康教育两个核心概念进行了阐释。第二部分在分析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对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意义进行了阐释。第三部分通实地问卷和访谈调查,总结出了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从受教育者、教育者、课程与教材和教学评价方式四个层面分析了制约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因素。第五部分则提出了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对策,这些策略有助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发挥,推动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深入进行。

王敏[10](2020)在《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十四个坚持”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学生工作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工作模式产生的逻辑起点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教育、管理及服务功能,也必然要伴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工作及学生主体性需求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学生工作模式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教育、教导为主的教育中心型模式阶段,教育与管理并存的管理中心型模式(即教育—管理模式)阶段,教育、管理和服务并存的服务中心型模式(即教育—管理—服务模式)阶段,现阶段学生工作模式多以服务中心型为主。近些年,学生工作模式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在具体工作中显现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破以往学生工作的局限,化解发展中的困惑与难题,必须转换思路,调整发展战略,将“学生发展”作为学生工作的新视野,适时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发展性”的学生工作模式——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用“教育—管理—服务—发展”形象地加以表述。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构建这种模式是实现学生工作内涵式发展,打通育人工作“最后一公里”,高效发挥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功能的有效方式。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新发展理念和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为理论基础,指导模式构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对高校学生工作、学生工作模式等相关概念准确界定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涵义和特点,抓住“以人为本位”的核心思想,具体阐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核心价值诉求。对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从教育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和学工队伍构建模式四个方面总结了当前学生工作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学校、学生工作队伍和学生本身三个层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借鉴以往高校学生工作的有益经验,结合当前学生思想和心理发展的新特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和主线,从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理论体系,对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构建进行了理论思考。基本理念突出发展性和层次性,围绕着发展的学生观、发展的学生工作者观、发展的学生工作组织观和发展的学生工作观而展开。同时,在以人为本的原则指导下,坚持发展性、可持续性和开放性等基本原则的指导意义。围绕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工作者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工作组织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工作全面发展等方面,确立了本研究的基本目标。在基本内容的设计上,着重突出了教育、管理和服务对学生工作模式未来发展的意义。围绕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设计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为核心价值诉求的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从构建“131式”发展型学生教育模式、“131式”发展型学生管理模式和“131式”发展型学生服务模式入手,论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实践研究内容。在系统阐述这三种模式的概念、特点以及联系与区别基础上,从“1个核心目标、3大内容体系、1个实践体系”等方面,详细论述了这三种模式构建的具体思路和实践路径,具有一定的推广性和可操作性。为确保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正常运行,又从组织领导保障、队伍保障、物质保障、制度保障等方面建立了与之相配套的科学合理的运行保障体系。

二、心理教育: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理教育: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立德树人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三、研究问题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立德树人
        (二)落实机制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一)强化制度建设
        (二)强化师资培育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情境教学在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综述
        2. 国内研究综述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与不足
        1. 研究内容创新
        2. 不足之处
一、情境教学在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中的应用概述
    (一) 基本概念
        1. 高中政治认同素养的概念及其内涵
        2. 情境教学的相关概念
    (二) 理论基础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 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
    (三) 思想资源
        1. 情境学习理论
        2. 建构主义理论
    (四) 应用情境教学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必要性
        1. 适应思想政治课程育人功能的现实要求
        2. 符合新课改中培养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
        3. 顺应高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
二、情境教学在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中的现状分析
    (一) 调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概况的介绍
        1. 调查问卷情况
        2. 教师访谈情况
    (二) 调查反映应用情境教学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取得的成效
        1. 普遍愿意接受政治理论和关心政治状况
        2. 大部分学生逐渐形成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
        3. 对政治参与和政治实践具有较高的热情
    (三) 调查反映应用情境教学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存在的问题
        1. 教师应用情境教学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认知薄弱
        2. 课堂教学目标流于形式
        3. 情境创设重知识轻情感
        4. 教学形式重课堂轻实践
三、应用情境教学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育人目标和教学实践不够契合
        1. 学校教育依然偏重学科知识成绩
        2. 学校教学任务挤压情境教学时间
    (二) 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理念能力有待提高
        1. 教师缺乏较高的理论修养
        2. 对教育理念的认识存在偏差
        3. 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能力不足
    (三) 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堂的参与度不高
        1. 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动机不足
        2. 学生在认知上对情境教学存在误区
        3. 高中生自身理性批判思维的发展
四、应用情境教学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策略
    (一) 转变教育理念,提高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能力
        1. 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情境教学的新观念
        2. 提升教师素养,促进政治认同教育实效
        3. 关注现实生活,实现情境教学与政治认同素养融合
    (二) 优化教学目标,增强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意识
        1. 围绕知识主线,促进学生的理论认同
        2. 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3. 实施多元评价,助推政治认同素养达成
    (三) 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视角
        1. 呈现历史事实,弘扬爱国精神
        2. 开展时政教育,树立民族自豪感
        3.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和优秀人格
    (四) 转变教学方式,丰富学生实践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1. 利用合作探究活动,在观点的碰撞中形成认识认同
        2.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在角色的体验中内化价值认同
        3. 组织参加实践活动,在体验和实践中生成行为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情境教学在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中应用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2: 情境教学在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中应用研究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应用情境教学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教学案例设计
致谢

(3)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English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对象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现状评述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六、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概述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供给侧
    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相关概念
        (一)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涵
        (二)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外延
    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和需求
        (一)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
        (二)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需求
    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基本特征
        (一) 整体性
        (二) 层次性
        (三) 多样性
        (四) 共享性
        (五) 时代性
第二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结构优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结构优化的必要性
        (一) 顺应世情和国情的时代要求
        (二)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三)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针对性的内在要求
        (四)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客观要求
        (五)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办好思政课重要指示的举措要求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结构优化的可能性
        (一) 当前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问题在供给侧
        (二) 教学改革长期探索取得的成功经验与教训
        (三) 各级思政课教学指导组织的支持
第三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分析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配置结构性矛盾的主要表现
        (一) 资源配置的粗放化和精准化矛盾
        (二) 资源配置的单一化和综合化矛盾
        (三) 资源配置的碎片化和系统化矛盾
        (四) 资源配置的差异化和均等化矛盾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结构性矛盾的原因分析
        (一) 资源供给侧结构优化理念滞后
        (二) 供给侧资源配置机制不健全
        (三) 供给侧结构优化主体的能力制约
        (四) 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资源整合有限
第四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结构优化的有效路径
    一、树立科学的资源结构优化理念
        (一) 树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体观
        (二) 树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放观
        (三) 树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效益观
    二、健全思政课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一) 打造立体化网络化的合力育人体系
        (二) 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资源共享机制
    三、激发资源供给主体和客体活力
        (一) 激发教育工作者的活力
        (二) 激发学生的主体活力
    四、有效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一) 科学划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二) 创新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三) 合理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调查研究法
        (三) 案例分析法
    四、创新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理论概述
    一、议题式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一) 议题式教学的内涵
        (二) 相关概念辨析
        (三) 议题式教学的特征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议题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 建构主义理论
        (三) 最近发展区理论
        (四) 交往教学理论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议题式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 有利于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
        (二) 有利于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三) 有利于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议题式教学的实施现状分析
    一、现状调查实施概况
        (一) 调查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二) 调查研究的过程与内容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议题式教学的初步成效
        (一) 引入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参与议题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 研讨议题活动显着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议题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观念较落后,缺乏前瞻性
        (二) 教学议题较空泛,缺乏探究性
        (三) 教学活动形式化,缺乏实效性
        (四) 教学评价较单一,缺乏客观性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议题式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部分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不强
        (二) 部分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不足
        (三) 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议题式教学的优化路径分析
    一、更新教学观念,推动教学质量提升
        (一) 积极学习新事物,加强理论认识
        (二) 树立双主师生观,实现角色转换
        (三) 弱化唯成绩思维,重视全面发展
    二、科学准确定位,精心设计教学议题
        (一) 贴近学生实际,设置议题内容
        (二) 强调逻辑序列,优化议题结构
        (三) 凸显价值引领,发挥议题功能
    三、议题统领活动,引导学生有效参与
        (一) 改善课堂教学环境,营造民主活动氛围
        (二) 组织学生有序讨论,适时予以指导交流
        (三) 构建平等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表达解释
    四、着眼学生发展,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一) 基于核心素养,制定评价标准
        (二) 采取多种方法,丰富评价方式
        (三) 延展评价内容,反馈评价结果
第四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课例分析
    一、教学设计
    二、设计思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1、应然要求:“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课标要求
        2、实然状态:“伪活动”的教学擦边球现象
        3、必然趋势:“知行合一”的培育核心素养的要求
    (二)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教学观察法
        3、案例分析法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研究的创新之处
        2、研究的不足之处
一、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概述
    (一)活动型思想政治课实施意蕴解读
        1、概念界定与辨析
        2、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特征
        3、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主要形式
    (二)活动型思想政治课实施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2、公正群体理论
        3、活动建构理论
        4、发展性教学理论
    (三)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的价值取向
        1、激发学生积极的政治认同感和归属感
        2、提升学生的道德定力和辩证的思维态度
        3、增强学生对法治的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
        4、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公共参与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的基本要求
    (一)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施着力点
        1、理论观点生活化
        2、议题辨析深刻化
        3、活动情境多元化
        4、活动内容与形式吻合化
    (二)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施原则
        1、平衡性原则
        2、开放性原则
        3、体验性原则
        4、发展性原则
    (三)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施保障
        1、课程目标:转变课程理念
        2、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培训
        3、课程内容:活动内容具象化
        4、课程评价:调整课程评价标准
三、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1、案例一——《市场配置资源》
        2、案例二——《投资理财的选择》
        3、案例三——《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二)案例分析
        1、从活动设计来看
        2、从活动实施来看
        3、从活动效果来看
    (三)思考与总结
四、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的对策探讨
    (一)从顶层设计来看
        1、调整学业评价标准
        2、加强课程实施培训
        3、加深教学研讨交流
    (二)从主观能力来看
        1、活动设计能力
        2、活动组织能力
        3、活动参与能力
        4、活动评价与反思能力
    (三)从客观条件来看
        1、相关政策和经费
        2、活动基地
        3、家校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期刊类
    (三)硕博论文类
附录
    附录1 :《市场配置资源》活动设计
    附录2 :《投资理财的选择》设计
    附录3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活动设计
致谢

(6)高校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问题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挫折的界定
        2.1.1 挫折的定义
        2.1.2 大学生挫折的类型
    2.2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相关教育
        2.2.1 大学生抗挫折教育的定义
        2.2.2 大学生抗挫能力相关教育的理论基础
        2.2.3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教育在心理学方面的表现
第3章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3.1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现状
        3.1.1 大学生在意识形态方面承受挫折的现状
        3.1.2 大学生在心理方面抗挫折能力的现状
        3.1.3 大学生在行为养成方面抗挫折能力的现状
    3.2 大学生抗挫折方面存在的问题
        3.2.1 大学生意识形态不健全
        3.2.2 大学生综合心理素质差
        3.2.3 行为养成方面问题多
    3.3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不足的成因
        3.3.1 意识形态模糊导致的克服挫折思想匮乏
        3.3.2 心理教育欠缺承受挫折能力不足
        3.3.3 行为养成不足导致的挫折处理能力不足
第4章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相关问题的对策
    4.1 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
        4.1.1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抗挫折能力
        4.1.2 思想政治领域下隐形约束管理来克服挫折
        4.1.3 社会支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4.1.4 思想政治为中心进行针对性引导来规避挫折产生
        4.1.5 思想政治与文化相结合进行全面挫折教育
    4.2 建立良好的心理教育体制
        4.2.1 打造心理反馈评估体制以预防挫折带来的负面作用
        4.2.2 以“高校思政课”为主渠道开展挫折心理教育
        4.2.3 提高大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自省”与“慎独”能力
        4.2.4 以引导挫折心理教育塑造大学生克服挫折的品质
    4.3 良培养良好的大学生行为养成机制克服挫折问题
        4.3.1 确立培养抗挫折行为的目标
        4.3.2 明确承受挫折行为教育的内容
        4.3.3 正确选择承受挫折心理教育行为的方式
        4.3.4 细化承受挫折行为教育的过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高校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问题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概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和研究不足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概述
    第一节 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内涵
        一、农村留守初中生概念界定
        二、思想道德教育内涵
        三、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及目标
    第二节 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据及应用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新时代习近平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理论
        三、道德社会化理论
第三章 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加强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的现实要求
        二、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
        三、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
        四、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要求
    第二节 关于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道德问题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问卷及访谈情况
        二、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道德调查情况分析
    第三节 关于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政治方面问题
        二、农村留守初中生道德方面问题
        三、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方面问题
第四章 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复杂
        一、政策保障与教育制度落实不到位
        二、网络媒体的负面误导
        三、农村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 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乏力
        一、重智育轻德育
        二、重课堂轻实践
        三、重书本轻生活
    第三节 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缺位
        一、亲子教育的缺失
        二、监护人道德教育意识的不足
        三、父母道德榜样作用的缺位
第五章 加强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第一节 优化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环境
        一、加强政府思想引领
        二、净化社会媒介环境
        三、优化农村道德环境
    第二节 增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作用
        一、完善学校寄宿制度
        二、提高教师思想道德教育水平
        三、增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
        四、建立科学思想道德评价方法
    第三节 强化家庭思想道德教育职责
        一、利用新媒体促进亲子沟通
        二、加强监护人思想道德教育观念
        三、强化父母思想道德榜样作用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初中思想政治课教育心理学化理论应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化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心理学化的内涵
        (一)教育心理学化的理论来源
        (二)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的内涵
    二、教育心理学化应用中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目标的心理学化
        (二)教学内容的心理学化
        (三)教学方式的心理学化
        (四)教育艺术的心理学化
第二章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育心理学化理论应用的必要性
    一、教育心理学化理论能够强化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标
    二、教育心理学化理论能够充实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内容
    三、教育心理学化理论能够完善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方式
第三章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育心理学化理论的应用策略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心理学化理论的教学目标
        (一)明确教育心理学化的目标制定
        (二)强化教育心理学化目标的价值导向
        (三)凸显教育心理学化目标的现实效用
    二、完善长效合宜的教育心理学化理论的教学内容
        (一)依照学生学情进行选择
        (二)依照教学目标进行选择
    三、创设多种激发教育心理学化理论的教学方式
        (一)教育心理学化下的集体备课模式
        (二)教育心理学化下的合作学习模式
        (三)教育心理学化下的“简单”教学模式
        (四)教育心理学化下的实践教学模式
第四章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育心理学化理论应用的注意问题
    一、辩证看待应试教育与教育心理学化理论
    二、协调好教育心理学化与“适合”学生学习模式的关系
    三、充分理解“全面发展”和教育心理学化“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育心理学化理论的具体应用——以《扬起自信的风帆》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研究概述
    (一) 概念界定
        1. 高中思想政治课
        2. 心理健康教育
        3.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二) 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
        1. 理论基础
        2. 思想资源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衡量标准
        1. 高中学生心理素质是否得到提升
        2. 学校德育实效是否得到提升
        3. 校园问题事件是否有所减少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意义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
        1. 高中学生自身特点和发展的要求
        2. 思想政治教材中包含“心育”的素材
        3.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科的渗透
        4. 教师更好地进行“心育”的需要
        5. 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6. 社会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 有助于增强高中生心理素质
        2. 有助于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3. 有助于扩大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与分析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情况
        1. 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问卷调查
        2. 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访谈调查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分析
        1. 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不明显
        2. 师生对学科和自身认识不到位
        3. 学校和老师过于追求“升学率”
        4. 整合思想政治课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难度
四、制约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分析
    (一) 制约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受教育者层面原因
        1. 特殊的身心阶段加剧“心育”渗透的难度
        2. 独生子女的身份导致心理问题更加严峻
        3. 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缺位加大“心育”的工作量
        4. 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心育”功能认识不到位
    (二) 制约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者层面原因
        1.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渗透”心育的基础
        2. 教师的心理知识制约渗透“心育”的水平
        3. 教师挖掘教材能力是渗透“心育”的前提
        4. 师生关系影响渗透“心育”的深度
    (三) 制约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与教材层面原因
        1. 课程的数量和性质引导人们对课程的认识
        2. 教材和素材是渗透“心育”的载体
    (四) 制约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评价层面原因
五、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对策研究
    (一)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素养
        1. 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
        2. 有针对性地加强“心育”
        3. 提升思想政治老师学习心理学知识的意识
        4. 教师常规考评和资格考试重视心理学相关知识
        5. 打破传统“秧田式”格局,创建民主、愉快的教学环境
        6. 改进师生关系,增进师生交流和沟通
        7. 深度挖掘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心育”素材
    (二) 完善课程和教学目标,增强教学目标导向性
        1. 完善思想政治课课程目标
        2. 科学制定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
    (三) 完善教学评价系统,发挥评价促教学的作用
        1. 评价主体多元化
        2. 评价方式多样化
        3. 评价原则多元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10)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本研究创新之处
2 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学生工作
        2.1.2 高校学生工作
        2.1.3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
        2.1.4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科学发展观
        2.2.3 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
    2.3 本章小结
3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成绩显着
        3.1.1 学生工作模式的目标和理念得到明确
        3.1.2 学生工作模式的内容得到深化
        3.1.3 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3.2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教育模式:过于突出教育的共性和塑造的统一性
        3.2.2 管理模式:过于突出管理的约束性和规范性
        3.2.3 服务模式:过于突出服务的“大而全”,强调“包下来、管到底”
        3.2.4 队伍构成模式:专职人员配备比例不足,队伍缺乏稳定性
    3.3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学校对学生工作及其模式构建重视不够
        3.3.2 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缓慢
        3.3.3 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3.4 本章小结
4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理论思考
    4.1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理念
        4.1.1 发展的学生观
        4.1.2 发展的学生工作者观
        4.1.3 发展的学生工作组织观
        4.1.4 发展的学生工作观
    4.2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4.2.1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4.2.2 坚持发展性原则
        4.2.3 坚持可持续原则
        4.2.4 坚持开放性原则
    4.3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目标
        4.3.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3.2 促进学生工作者全面发展
        4.3.3 促进学生工作组织全面发展
        4.3.4 促进学生工作全面发展
    4.4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内容
        4.4.1 教育是学生工作的根本内容
        4.4.2 管理是学生工作的基础内容
        4.4.3 服务是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
    4.5 本章小结
5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索
    5.1 “131式”发展型学生教育模式的构建
        5.1.1 “1个核心目标”
        5.1.2 “3大学生教育内容体系”
        5.1.3 “1个学生教育实践体系”
    5.2 “131式”发展型学生管理模式的构建
        5.2.1 “1个核心目标”
        5.2.2 “3大学生管理内容体系”
        5.2.3 “1个学生管理实践体系”
    5.3 “131式”发展型学生服务模式的构建
        5.3.1 “1个核心目标”
        5.3.2 “3大学生服务内容体系”
        5.3.3 “1个学生服务实践体系”
    5.4 本章小结
6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保障体系
    6.1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组织领导保障
        6.1.1 组织领导保障的内涵
        6.1.2 组织领导保障的具体内容
        6.1.3 组织领导保障需处理的逻辑关系
    6.2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队伍保障
        6.2.1 加大管理力度,提升队伍发展质量
        6.2.2 突出服务意识,拓宽队伍发展空间
        6.2.3 重视科研能力,提高队伍发展水平
    6.3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物质保障
        6.3.1 经费与资金投入保障
        6.3.2 基础设施保障
    6.4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制度保障
        6.4.1 学生工作的宏观制度保障
        6.4.2 学生工作的微观制度保障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实践运行调查情况问卷(学生版)
附录B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实践运行调查情况问卷(辅导员版)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心理教育: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情境教学在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中的应用研究[D]. 刘威. 苏州大学, 2020(03)
  • [3]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结构优化研究[D]. 向慧蓉. 山东大学, 2020(11)
  • [4]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实施研究[D]. 夏玮. 扬州大学, 2020(05)
  • [5]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对策研究[D]. 杨婷.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6]高校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问题研究[D]. 李磊. 长春工业大学, 2019(02)
  • [7]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D]. 王柳.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7)
  • [8]初中思想政治课教育心理学化理论应用探析[D]. 王安宁. 河南大学, 2019(01)
  • [9]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研究[D]. 肖小芬. 苏州大学, 2019(06)
  • [10]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研究[D]. 王敏.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心理教育: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