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乎消费者?

谁在乎消费者?

一、谁为消费者把关?(论文文献综述)

徐炜[1](2021)在《网络把关人的信息处理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 ——以婴幼儿奶粉行业为例》文中认为

易继明,韩倩旎[2](2020)在《网络空间商业标识传导中的民事责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业标识能够发挥识别、区别、营销、品质保障功能,能够让特定商品、服务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并积累商誉,成为无形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空间,商业标识更是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形式,其作用也呈指数级增长。商业标识权是以商业标识为客体的无形财产权,权能包括专用权及禁用权。商业标识的种类主要包括商标、商号、地理标志、商品名称、商业外观及域名等,且不断扩张,包括广告语、商业形象等,也被纳入商业标识的保护范围;而且,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新型的,商业标识都有了新的使用形式,如搜索引擎关键字、网页元标签等。从符号学、心理学及市场营销学视角考察,商业标识的功能可以统称为传导功能,意即强调商业标识本身及其对公众的引导作用的动态变化过程。商业标识的传导功能来源于其符号本质和对公众的心理影响:商业标识、其对应的商品或服务、商业主体或品牌。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三元结构。而这个三元结构,正是商业标识真正呈献给公众的内容,对消费者从刺激产生、信息收集、作出决策到购后评价的整个心理过程,都具有强烈影响。商业标识在网络空间的传导,使商业标识的传导模式由线性转变为网状传导,单一的"专业传导者—受众"的关系逐渐向"传授合一"靠拢;商业主体通过在网络销售、网络公关和网络口碑打造中大量使用商业标识扩大其影响力,非商业性的网络口碑同时也进行了部分商业标识的口碑传导;商业标识正处于国家提倡、社会关注、市场重视、科技便利的传导环境之下,民众面对着网络空间中的海量信息,商业标识的文化内涵日益丰富和凸显。我国现实网络场景下,出现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传导模式,即阿里巴巴"草根→品牌"模式和拼多多"品牌+山寨"模式,这也会影响到相应的民事责任及其承担方式。根据是否达成合意,商业标识网络使用的民事责任分为合同责任、侵权责任,其中,商业标识权利也应该受到一定的限制。商业标识中,商标、商号、地理标志、域名的使用和转让合同有法律文件明文提及,各类商业标识经常通过特许经营合同进行一揽子许可,因而在合同的签订、履行中可能涉及缔约过失或违约责任。侵权责任中,网络用户可能因传统违法行为的网络表现形式、和域名或网站名有关的行为、关键词推广或网页元标签设置而侵犯他人商业标识权益;网络服务提供者更易因用户的违法行为而构成帮助侵权,其事前注意义务和所承担的注意义务的水平是理论界讨论的重点,也是司法判断的重要依据。但是,即使是行为人确实使用了他人商业标识,也可能因构成合理使用、在先权利或权利人权利用尽等,而不被认定为侵权。

秦媛[3](2021)在《“把关人”理论视角下的短视频App传播模式研究 ——以抖音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卢因的传统“把关人”理论建立在单向的新闻编辑和传播过程中,随后,其内涵从传统的新闻内部信息选择过程逐渐延伸到媒介组织层面和社会层面。休梅克将把关的渠道视为信息的“进”和“出”的重要节点,并提出了新的把关模式,将把关应用在个体层面、传播常规级别、组织机构级别、媒介外社会层面、社会系统外等层面。随后,“把关人”理论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被不断地修正、调适和发展。许多学者对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人的角色、功能、把关机制、发展趋势等进行了研究。近几年来,抖音等短视频App迅速兴起,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从传统新闻机构逐渐转向短视频App。传统的把关人角色并非完全消失,而是把关功能发生了变化和转型,短视频时代信息把关的存在方式和运作机制变得更加复杂,对短视频本身的研究则更需要回归到把关的理论内核中去。因此,本文试图基于传统的“把关人”理论,对短视频App中把关主体与机制进行研究。在短视频平台中,信息的把关过程变得更加复杂,用户、平台运营者和算法等多种把关主体均参与到了信息把关的过程中,算法将基于短视频内容的物质属性对短视频进行“物以类聚”的划分,算法的智能化自动推荐又会对用户行为做出“人以群分”的判断和预测,人和算法机制在短视频App中共同进化、协同发展。新型的把关机制和庞大的受众互动将短视频App的把关机制引入到新的阶段,这种传播模式的改变和信息内容分发模式的算法化对传统的“把关人”理论进行了延伸,把关人的定义、把关的实质、把关的模式与机制都发生了嬗变。一方面,传统的“把关人”理论对于解释短视频App中的信息把关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短视频App中新的把关机制也会对“把关人”理论有进一步的延伸和创新。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在线问卷调查、焦点小组以及观察法等研究方法。调查问卷主要研究影响短视频用户个体使用行为的因素,通过对日常个人的调查,可以了解短视频App平台上的个人用户行为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同时可以深入了解问卷参与者对他们使用短视频App时个体操作层面对于把关过程的影响。除了量化的问卷调查,本文作者还举办了两次焦点小组会议,焦点小组会议本质上将以研究媒介组织的影响为中心,有助于了解媒介组织如何影响把关过程。最后,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在抖音内部的实习经历,结合公司内部相关资料,对短视频App的“把关”模式、把关原理及把关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把关人”理论为研究短视频内容生产场域开辟了一条剖析用户、算法和媒介平台的崭新路径,通过对个人层面、算法技术、市场因素和第三方媒介平台的深入审视,可以清晰地认识把关中各个环节的活动,并有助于在宏观层面上探索短视频内容传播受到哪些渠道的把关。本文基于传统的“把关人”理论,为短视频算法推荐和信息把关提供了传播学上的解释,也为短视频App的把关模式的问题提供了相应对策,有助于了解短视频App中的把关主体及把关机制,进而帮助短视频平台改善把关模式进而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抖音等短视频App作为近几年爆红的新媒体,其把关机制仍隐藏着巨大问题与安全隐患,对短视频App把关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改善短视频平台的审核和监管机制,通过增强把关者的把关意识、加强PGC的正向引导、加强法律法规监督等方式来改善短视频平台的把关机制,加强内容管理,提升内容质量。

刘璐[4](2020)在《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趣缘群体文化传播研究 ——以B站国风文化趣缘群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通讯技术和传输手段的发展,趣缘群体的发展不再受地域限制,逐渐在网络平台兴起,并依托新媒介技术从文化消费转向参与文化生产,构建了多样化的趣缘文化。本论文以B站的国风文化趣缘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参与式文化理论和社会网络的相关理论,从网络结构视角探究此趣缘群体如何传播与传承国风文化。本研究运用多维尺度分析法,划分不同主体在趣缘群体中的参与类型;并以关注关系构建主体关系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网络结构和中心性进行分析,明确不同类型的参与主体在群体中的角色及发挥的作用;最后以评论关系建立作品网络,对作品网络结构和评论文本进行分析,探究各参与主体对国风文化建构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B站国风文化趣缘群体的参与主体分为官方运营者与专业生产型、综合参与型、深度消费型和跨界边缘型四类参与度不一的个人用户。各参与主体形成的关系网络在结构方面呈现开放松散的特点,影响着国风文化作品的传播效率。不同类型主体在群体中的角色不同,官方运营者和专业生产型用户是承担信息及文化内容供给的核心,处于关键位置的其他类型用户是拓展圈层边界和凝聚群体边缘的桥梁。各主体的作品所产生的文化影响力分化,引发群体文化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从中心向边缘消融。最后本论文提出B站助力国风文化趣缘群体发展的启示:针对其出现的精英者与隐形人的新参与鸿沟趋势,分层助力内容创作;针对参与方式呈现的网络化个人主义趋势,精细化运营社群;针对群体“深参与-浅输出”的参与式文化面貌,构建批判性文化消费评价体系。

张菁菁[5](2020)在《青年女性网络“种草”传播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迅速,各种购物渠道也逐渐出现且快速发展。信息超载时代,购物信息同样过载,为网购和线下消费提供参考和帮助的“种草”传播应运而生。“种草”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将某种事物推荐给某个人或某类群体,使其喜欢进而产生占有欲的过程;另一层是某个人或某类群体在收到某种事物相关信息后,对其产生喜爱或占有欲的过程。“种草”传播中政府、组织、企业、意见领袖和受众等多个因素相互博弈对抗和平衡,产生品牌形象塑造、刺激市场活力、丰富社会文化等效果。在“种草”传播中,传播者传递的信息是一颗颗种子,这些种子能否“生根发芽”,受到的影响包括传播者传递信息的技巧、信息传播的渠道、接收者对商品的认同感、接收者的消费心理等,而“种草”成功之后,接收者是否会“拔草”,即购买商品,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青年女性的网络“种草”传播中,美妆时尚领域的性别差异逐渐消解,男性的强硬、刚性等刻板印象在传播中得转变,亲密式传播氛围均化阶层差异,消费者无论男女贫富都能在“种草”传播中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不过,即使是知识类信息也会掺杂商业信息,传播者有目的地引导受众形成对品牌的认知,差异性认知和不同意见更易被及时控制和消除。“种草”传播依赖消费而生,在社会传播泛娱乐化影响下,被趣味性等包装的商品取代实用性商品,戏剧夸张的内容鼓动受众,宣扬及时行乐自由个性消费的传播内容铺天盖地,全民购物的狂欢中刺激着受众冲动消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造成监管问题,“把关人”管理缺失,难以覆盖全网监管到位。这些问题不可避免造成过度包装下消费者信任和消费热情的消耗,甚至让消费者产生对物质的无限渴求,假冒伪劣的商品信息横行于市,违法信息藏匿在灰色地带,影响市场和社会秩序等诸多弊端。对此,要以法律和道德两把利器推进网络实名制维护秩序,传播环节的所有“把关人”需要各司其职,畅通投诉反馈渠道;“种草”传播者尤其KOL需要提高媒介素养,从源头上规范“种草”传播内容,提倡精神文明消费适当减少物质享乐等消费宣传;受众要理性消费,学会用法律维护正当权益,优化消费结构转变消费观念。利用“种草”传播强大的影响力实现消费升级,让“种草”传播良性发展丰富市场、文化等,这对国家、社会和个人都是极有意义的。

张婉玲[6](2020)在《消费社会语境下知识付费平台的传播机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解放了我国社会生产力,使我国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使消费变得更加大众化、平民化,商品的符号价值渐渐大于其使用价值,消费者通过符号消费来获得自我实现和满足,中国已然进入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认为的以消费为主导的“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里,移动互联网与人们的知识信息获取与传播密不可分,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也改变了我国人民传统的消费方式和消费逻辑:从重视商品物质性消费到重视精神文化的消费。在这样的消费环境影响下,知识付费平台应运而生。2015年知识付费大潮袭来,知识付费平台用户数量持续快速增长,知识付费内容从最初的线上课程扩展到各个领域,各大主流知识付费平台逐渐探索出较为稳定的盈利模式,打造出自身头部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现如今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知识付费市场。知识付费平台为受众提供了一个有偿的线上知识传播虚拟社区,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播方式和人们免费获取网络资源的观念,用象征符号重构知识传播的场景。从免费到有偿,在消费社会里,知识付费平台的知识传播凸现出更多新的特征;从异军突起到走向稳定,知识付费平台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很多人开始质疑知识付费平台传播的意义和效果,认为知识付费平台放大了人们的知识焦虑。本文将传播学原理与消费社会理论及媒介传播特征相结合,运用个案分析、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分析了消费社会与知识付费平台的相互作用;总结了消费社会语境下知识付费平台的知识生产者多元化、知识产品多样化、用户身份的双重性、传播方式多维化的特点及其通过多项举措塑造品牌影响力的传播现状;并通过探讨知识付费平台层级式意见领袖的传播模式,解构知识付费平台传播中符号建构及其价值的传播策略;结合知识付费平台的传播效果的调查,最终发现知识付费平台传播中存在传播主体责任意识淡薄、传播内容及质量名过其实、传播受众持续付费难等问题;提出了以内容为导向,发挥平台把关人意识、以用户为导向,满足差异化产品需求、以品牌为导向,打造互动型学习场景、以服务为导向,改善平台使用体验感等解决对策。通过对消费社会语境下知识付费平台的传播机制和对策研究,以希为知识付费平台实现优质知识信息的有效传播提供参考与借鉴,从而不断丰富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世界。

刘春[7](2020)在《生鲜农产品失实信息的利益侵害与媒体权利》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生鲜农产品失实信息为分析对象,基于收集到的87则相关案例的分析,从信息传播和司法实践两个角度探讨生鲜农产品失实信息相关问题及其利益侵害,以及公共利益和生鲜农产品相关主体之间的法益平衡。相较于一般的大宗类商品,生鲜农产品自身易腐烂、储存难等特征导致失实信息对其商业利益的侵害具有不可逆性,与此同时,生鲜农产品事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权,因此规范化相关信息传播模式很有必要。信息传播实践层面,生鲜农产品失实信息的“病症”主要体现为缺乏权威和直接的消息来源。前者表现为匿名专家出现频次高和信息传播者误读专家观点,后者集中体现于间接引语和隐性采访的不恰当使用,以及源自政府的消息的缺失。鉴于“议题注意周期”和“媒体互动”理论的研究基础,本论文提炼出该类信息所呈现的特征:1)生鲜农产品本身的季节周期是触发媒体注意周期的重要因素;2)在失实信息的媒体互动中,传统媒体提供假性的权威、社交媒体诉诸“善意”;3)实验和标题失实导致该类新闻处于隐性失实状态,不易被察觉。本论文认为该类失实信息的法益侵害具有反复性、不易消除性和累积性的特征。“信息传播目的是否关乎公共利益”“从传播效果角度看,信息接受者有无对被报道对象的性质产生认知上的改变”“法律认可的证据的掌握”可作为划分该类信息在司法层面判定失实程度的三个可操作化标准。生鲜农产品承载的法益集中体现在商业利益上,失实信息直接侵害相关主体的商誉,其被视为商业利益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生鲜农产品失实信息利益侵害的特殊性体现在:被报道对象多处于农村的“熟人社会”中,他们的商誉和名誉关系紧密。以失实为外在表现的过错和可经证明的既定损害事实可作为构成私人法益侵害的认定标准。具体而言,过错包括具有逻辑漏洞的基本内容失实、以匿名消息来源和无消息来源为主体的严重失实。本论文主张在认定商业利益受侵害事实时,以群体为考察单位。生鲜农产品在“熟人社会”中的商业利益明显受损可作为名誉受侵害的可操作化认定标准之一。另外,断言式传播模式的不断增加以及互联网新闻媒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模糊的实际情况加剧媒体权利和私人法益平衡的难度。在司法实践层面,该类新闻侵害的客体分散且利益非显着,其治理现状以行政责任承担和社交媒体为违法主体。民事公益诉讼或可成为优化生鲜农产品失实信息法益侵害保护模式的司法路径。

李倩[8](2020)在《小红书协作式内容生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电商行业发展趋向成熟,形成了淘宝、京东等多种类型电商共存的局面。但电商行业竞争激烈、整体增速趋缓,电商模式亟待创新。在此背景下,社交电商小红书于2013年诞生,通过搭建内容社区并深耕内容生产,成为了我国电商行业中的佼佼者。那么,小红书为何能够在短短几年内获得如此快速的发展?小红书是如何围绕内容生产展开经营、构建独特的多主体内容生产?又如何优化内容生产的协作机制?本文选取社交电商平台小红书为研究对象,从协作式内容生产的角度,探讨小红书内容生产的流程、特征及其内在协作机制。首先,本文从其发展的技术、市场等方面说明小红书采取协作式内容生产的原因,并分析其用户特征、内容生产定位;其次,本文分析了小红书的内容生产者及其优势,并阐述各类生产者所发挥的不同作用。还进一步从内容选题、内容撰写、内容发布与内容二次加工四个方面,将小红书与蘑菇街的内容生产流程进行比较研究;再次,本文以内容生产者、内容生产文化、内容生产把关、内容生产生态为切入点,探讨小红书内容生产优化策略;最后,本文尝试提出小红书内容生产机制对于其他电商平台的启示。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研究认为小红书作为社交电商平台成功的关键在于其协作式内容生产机制的构建与优化。小红书基于技术赋能、UGC内容生产转向、内容营销兴起的大环境,高效整合了用户、品牌方、平台官方账号等内容生产主体,定位于境外购物、生活领域、美妆护肤、热点事件等几大内容类型,建构了社交化内容表达体系,生产了很强的营销性内容,并深入了垂直化内容领域,形成了聚焦性内容社区。小红书优化协作式内容生产机制策略主要体现在:通过差异化定位、创意性营销和粉丝效应来激活内容生产者活力;塑造真实分享的社交文化和女性参与文化;打造闭环内容生态,形成线上线下的闭环消费体验。小红书协作式内容生产对于其他电商平台的经营启示,主要在于资源整合、建构信任和协作共赢。

代颖[9](2020)在《“知识付费”中的知识生产与消费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知识付费的出现,存在着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变化。知识付费为互联网娱乐至上的时代带来了一些新意,带领更多的人走进知识的殿堂,而贩卖焦虑成为当前社会的反思现象。以“知识付费”现象为主要研究目标,本文立足于传播学相关理论,通过文本分析、案例详解、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从生产、消费、传播三方面对其进行详细研究。首先,在绪论部分对知识付费及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包括知识付费、知识生产、知识消费和知识传播。在第一章对知识付费的发展沿革、现状和社会文化语境进行了分析,移动互联网加速社会变化,而知识付费在3-4年期间经历了崛起、发展、火爆、下沉四个阶段,截止到2019年,知识付费已然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同时也与信息社会、知识社会、消费社会紧密相连。之后依次对知识付费的生产、消费、传播进行了研究。知识付费的生产以平台入驻生产和自媒体独立生产为主,知识演变成为资本赋能的商品;生产方通过内容呈现等方式,突出“学完这门课程可以转变思维”的学习效果,传递着“知识焦虑”,塑造着观点胜于知识全貌、引导循环消费、输出意识形态的知识景观,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与争议。知识付费中的消费,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以现有研究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研究消费者及其背景、消费者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等。消费者以中产阶级为主,数字鸿沟和潜在的“知识拜物教”为背景,逐步向长尾人群扩散;以麦当劳式和场景化消费行为为主要特征,课程的专业性和趣味性成为主要影响因素,背后则是消费者试图满足自身需求,构建理想自我和寻求社会认同的心理机制。在知识付费的生产与消费中,传播承载着连接作用,该部分以典型案例分析作为主要论证。知识付费经互联网而生,以网络作为主要传播渠道,呈现出平台把关、意见领袖影响、社交分享扩散、虚拟社区交流的四大传播特征,传播特征紧密相连,在不同平台又各有侧重,而平台与关系成为传播力的主要来源之一。“知识付费”在生产、消费和传播之中,成为了当前社会不容忽略的现象,付费中的“知识”被过度赋能,观点式、经验式知识横出;个体在获取知识的内容和渠道被大幅度拓宽,也依旧受到大众和人际传播的影响;消费行为之下促进了个人学习行为的提升,但学习效果却难以避免表面化。同时知识付费也向着更深层次的教育化和更广泛的娱乐化方向演变。

钟竹顺[10](2020)在《媒介生态视野下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内容聚合平台是近年来随着媒介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媒介,凭借着超强的聚合能力为信息消费者提供形式多样、数量庞大的信息内容,已经成为信息消费者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媒介生态学理论指出,在整个媒介生态中,媒介不仅需要受到整个社会大环境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影响,同时还要在与其它媒介进行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尽可能维持平衡和谐的生态状况。那么,在媒介生态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内容聚合平台的出现又会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又会如何影响内容聚合平台的发展?内容聚合平台又该如何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呢?这些内容都将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信息污染问题是当前内容聚合平台媒介生态环境面临的一个最为严峻的问题。为了弄清当前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问题的现状,及其对媒介生态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出发,结合生态学、生物学、信息学相关知识,借用媒介生态系统、信息生态系统等概念,从内容聚合平台的外部生态环境和内部生态环境着手,探究内外部生态环境对内容聚合平台的生存与发展产生的作用,以及在此过程中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的表现、成因及危害,并通过研究分析对当前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问题的治理及平台进一步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研究背景及相关内容的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的阐释说明。第二个部分为内容聚合平台的媒介生态分析,主要研究内容聚合平台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的来自内外部环境的影响。第三部分归纳总结了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问题主要的表现,包括信息内容虚假化、信息内容低俗化、信息内容抄袭化等,以及信息污染问题对平台、信息消费者及社会的危害。第四部分从内容聚合平台外部生态环境和内部生态环境两个方面综合分析了导致信息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一个部分则是对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的治理提出的相应建议,认为应该从内容聚合平台外部生态环境的干预调控和内部生态环境的自我净化两方面出发,统筹治理。维护网络空间的风朗气清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综合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数据,希望能够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对我国的媒介生态环境有进一步的了解,对内容聚合平台的发展现状有正确把握,以及为当前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问题的治理寻求解决之道,助力构建一个绿色健康的媒介生态环境。

二、谁为消费者把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谁为消费者把关?(论文提纲范文)

(3)“把关人”理论视角下的短视频App传播模式研究 ——以抖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2.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把关人”理论的研究综述
        2.1.1 第一阶段:个人行为层面的把关
        2.1.2 第二阶段:媒介组织层面的把关
        2.1.3 第三阶段:“把关人”理论在社会层面的延伸
    2.2 新媒体时代的“把关人”理论发展变革研究
        2.2.1 新媒体“把关主体”研究
        2.2.2 新媒体把关机制研究
        2.2.3 新媒体把关制度发展趋势研究
        2.2.4 新媒体把关问题与方法研究
    2.3 基于短视频App的把关人研究综述
        2.3.1 短视频中新的把关模式研究
        2.3.2 短视频中的把关缺失对青少年的影响
        2.3.3 短视频App中把关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4 研究问题
    2.5 研究框架
    2.6 研究方法
        (1)在线问卷调查
        (2)焦点小组
        (3)参与式观察
第3章 短视频App的把关主体与机制
    3.1 短视频App把关主体的多元化
        3.1.1 作为内容消费者的用户
        3.1.2 作为内容生产者的用户
        3.1.3 作为内容再生产的用户——人工运营者
        3.1.4 算法技术作为把关人的可能
    3.2 短视频把关中算法的推荐机制
        3.2.1 “物以类聚”——基于短视频内容的物质属性
        3.2.2 “人以群分”——基于短视频用户的行为数据
        3.2.3 信息反馈与信息再反馈——作为“网络行动者”的算法
    3.3 短视频把关中各渠道的影响因素
        3.3.1 用户行为意向对使用行为的影响
        3.3.2 算法协同过滤对“人”和“内容”的影响
    3.4 短视频外社会因素对把关渠道的影响
        3.4.1 第三方网络媒体平台的协同管理
        3.4.2 MCN机构的商业逻辑和价值观
        3.4.3 市场因素对短视频平台的影响
        3.4.4 社会系统价值观对短视频传播的影响
第4章 总结与思考
    4.1 短视频App对于“把关人”理论的研究启示
        4.1.1 把关主体的多样性与非中心化
        4.1.2 把关机制的关系性与网络性
        4.1.3 短视频传播空间的延伸化
        4.1.4 把关过程的液态化趋势
    4.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4)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趣缘群体文化传播研究 ——以B站国风文化趣缘群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1.3 理论基础
2 研究设计
    2.1 具体研究问题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设计
3 B站国风文化趣缘群体的参与主体划分
    3.1 前后台角色分裂的官方UP主
    3.2 参与度不一的非官方UP主
    3.3 不同参与主体的合作过程
4 B站国风文化趣缘群体的主体关系网络分析
    4.1 主体关系网络构建
    4.2 主体关系网络结构分析
    4.3 不同类型UP主在主体关系网络中的角色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 B站国风文化趣缘群体的文化创作分析
    5.1 基于评论关系的作品网络分析
    5.2 作品的评论文本分析
    5.3 结果分析与结论
6 研究结论
    6.1 B站国风文化趣缘群体的关系网络特点
    6.2 B站国风文化趣缘群体的文化参与态势
    6.3 B站支持国风文化趣缘群体发展的建议
    6.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尾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青年女性网络“种草”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传播及经济视角下的“种草”
        0.2.2 媒介品牌传播研究
        0.2.3 女性消费行为研究
    0.3 研究内容及方法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4 创新之处
第1章 青年女性网络“种草”传播的背景
    1.1 发展成熟的网络传播技术
    1.2 社会分层变化生存压力两极化
    1.3 相对宽松的网络监督环境
    1.4 消费社会下“纵欲”式购物
第2章 青年女性网络“种草”传播的特征
    2.1 弱化性别差异和阶层隔阂
        2.1.1 普通内生KOL扩大化官方KOL影响
        2.1.2 均化阶层的亲密式传播
        2.1.3 时尚界男性传播者接受度上升
    2.2 传播过程复杂且可控
        2.2.1 “种草”范围囊括全品类
        2.2.2 知识类信息混杂商业性传播
        2.2.3 传播内容引发的评论可控性高
    2.3 泛娱乐化充斥消费过程
        2.3.1 消费需求中实用性退居次位
        2.3.2 戏剧性夸张性内容传播度高
        2.3.3 逐渐增强的消费冲动性
第3章 青年女性网络“种草”传播的效果
    3.1 对青年女性群体的影响
        3.1.1 调查问卷设计与发放
        3.1.2 受众人群及认知影响分析
        3.1.3 “种草”行为分析
        3.1.4 社会认同感分析
        3.1.5 调查结论
    3.2 对社会系统产生的影响
        3.2.1 丰富社会传播
        3.2.2 助推品牌增值
        3.2.3 发展社会亚文化
第4章 青年女性网络“种草”传播的不足及优化建议
    4.1 青年女性网络“种草”传播的不足
        4.1.1 传播过程中“把关者”角色失职
        4.1.2 过度宣扬符号性消费
        4.1.3 虚构自由个性化消费
        4.1.4 受众易被鼓动过度消费
    4.2 青年女性网络“种草”传播的优化建议
        4.2.1 政府应推进网络实名制优化消费结构
        4.2.2 传播平台应完善监管流程
        4.2.3 “种草”传播者应提高媒介素养
        4.2.4 青年女性应理性“种草”升级消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关于网络种草行为的问卷调查表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6)消费社会语境下知识付费平台的传播机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消费社会研究综述
        1.2.2 知识付费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创新点及预期成果
        1.4.1 研究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1.4.3 论文预期成果
第2章 消费社会与知识付费平台概述
    2.1 消费社会概述
        2.1.1 消费社会的内涵
        2.1.2 消费社会的特征
    2.2 知识付费平台的概述
        2.2.1 知识付费平台的定义
        2.2.2 知识付费平台兴起的原因
        2.2.3 知识付费平台的发展现状
    2.3 知识付费平台与消费社会的关系
        2.3.1 消费社会是知识付费平台产生的基础
        2.3.2 知识付费平台的发展助推消费环境的改变
第3章 消费社会语境下知识付费平台的传播现状
    3.1 知识生产者多元化,粉丝群体快速增长
    3.2 知识产品多样化,迎合用户喜好
    3.3 用户身份的双重性,话语权被放大
    3.4 传播方式多维化,塑造品牌影响力
        3.4.1 打造融媒体矩阵,把握用户资源
        3.4.2 公益活动树立形象,赢得用户好感
        3.4.3 线上线下联合互动,巩固用户黏性
第4章 消费社会语境下知识付费平台的传播模式及符号化建构
    4.1 知识付费平台的传播模式
        4.1.1 基础条件:社会网络式圈层
        4.1.2 主导力量:层级式意见领袖
        4.1.3 双重角色:传播者与受众身份的转换
        4.1.4 直接效果:病毒式裂变
    4.2 知识付费平台的符号建构
        4.2.1 建构的过程
        4.2.2 建构的价值
第5章 消费社会语境下知识付费平台传播效果调查
    5.1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概述
        5.1.1 问卷调查目的
        5.1.2 调查问卷题项设计
        5.1.3 调查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5.1.4 调查样本容量及对象界定
    5.2 基于问卷调查的传播效果分析
        5.2.1 样本基本信息描述性分析
        5.2.2 基于受众使用与满足层面的传播分析
        5.2.3 基于受众认知和态度层面的传播分析
        5.2.4 基于受众实际接触行为的传播分析
    5.3 基于知识付费平台传播效果问卷调查的结论
        5.3.1 传播对象以中青年的高知中产阶层为主
        5.3.2 传播战线应以一二线为主,兼顾三四线城市
        5.3.3 传播内容应当短小精悍,把握碎片化场景
        5.3.4 符号化的传播策略满足受众“自我实现”的心理
        5.3.5 层级式意见领袖的传播模式发挥重要影响
        5.3.6 传播活动获得受众群体的正面肯定
第6章 消费社会语境下知识付费平台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1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6.1.1 传播主体责任意识淡薄,入门门槛低
        6.1.2 传播内容及质量名过其实,价格不合理
        6.1.3 传播受众使用动机不纯,持续付费难
        6.1.4 平台设置使用体验感差,用户反映大
    6.2 对策
        6.2.1 以内容为导向,发挥平台把关人意识
        6.2.2 以用户为导向,满足差异化产品需求
        6.2.3 以品牌为导向,打造互动型学习场景
        6.2.4 以服务为导向,改善平台使用体验感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A 消费社会语境下知识付费平台传播效果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

(7)生鲜农产品失实信息的利益侵害与媒体权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失实信息构成的利益侵害
        二、商业利益侵害的法律问题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失实信息
        二、生鲜农产品
    第四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鲜农产品失实信息的质化内容分析
    第一节 缺乏权威和直接的消息来源
        一、权威消息来源的功能失效
        二、直接消息来源作用的缺失
    第二节 生鲜农产品失实信息呈现的特征
        一、传播的季节性和周期性显着
        二、冠以真实之名的隐性失实
        三、媒媒相护:受蚕食的媒体权威
第三章 生鲜农产品失实信息侵害法益的司法层面分析
    第一节 失实信息侵害法益的累积性
        一、反复性:更正失效
        二、不易消除性:基于知识壁垒的误导
        三、累积性:反复性×不易消除性
    第二节 失实信息的过错状态与法益侵害
        一、严重失实:假“公共利益”之名的故意
        二、司法真实界限:以“质”和“证”为准绳
        三、生鲜农产品法益重心:经营主体的商业利益
第四章 避免生鲜农产品信息失实侵权的法益平衡
    第一节 避免失实信息的法益侵害
        一、构成私人法益侵害的认定标准
        二、规避新闻失实侵害私人法益
        三、平衡媒体权利与私人法益
    第二节 法益侵害的公益诉讼的可行性
        一、现实基础:受侵害权益主体分散且利益非显着
        二、治理现状:行政责任承担和社交媒体作为违法主体
        三、问题解决路径:民事公益诉讼的倡导与完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实践维度的生鲜农产品失实信息总览表
    附录B 第二章论述相关的具体案例表格
    附录C 第三章论述相关的具体案例表格
    附录D 第四章论述相关的具体案例表格
    附录E 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

(8)小红书协作式内容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设计
第一章 小红书与协作式内容生产
    第一节 小红书协作式内容生产的缘起
        一 技术赋权时代
        二 UGC发展转向
        三 内容营销兴起
        四 行业创新与经营困境
    第二节 小红书的发展及内容生产概况
        一 外部环境分析
        二 小红书的发展历程
        三 小红书的用户分析
        四 小红书的内容生产定位
第二章 小红书内容生产者分析
    第一节 小红书的内容生产者
        一 用户:个人账号
        二 品牌方:企业账号
        三 小红书团队:官方账号
    第二节 小红书与蘑菇街的内容生产者对比
        一 内容生产者种类及数量
        二 内容生产者影响力
    第三节 小红书内容生产者的作用
        一 用户:生产与互动
        二 品牌方:引领与促进
        三 官方账号:引导与优化
第三章 小红书的内容生产流程及特色
    第一节 小红书的内容生产流程
        一 内容选题
        二 内容撰写
        三 内容发布
        四 内容二次加工
    第二节 小红书与蘑菇街的内容生产流程对比
        一 内容选题:自拟与参考
        二 内容撰写:个人体验与产品介绍
        三 内容发布:直观与隐藏
        四 内容二次加工:精细与粗糙
    第三节 小红书内容及内容生产特色
        一 社交化与营销性
        二 题材垂直且多元
        三 内容聚焦性生产
        四 UGC与 PGC并存
第四章 小红书协作式内容生产机制优化
    第一节 激发内容生产者活力
        一 差异化定位
        二 创意性营销
        三 粉丝效应
    第二节 塑造内容生产文化
        一 女性参与文化
        二 真实的分享与社交文化
    第三节 强化内容生产把关
        一 严格准入,审核资质
        二 内容把关,规范行为
    第四节 打造闭环内容生态
        一 内容生产与电商经营闭环
        二 线上内容与线下体验闭环
第五章 小红书协作式内容生产的启示
    第一节 资源整合下的差异化内容生产
        一 基于战略定位的差异化内容生产
        二 内外资源整合的内容生产
    第二节 社会信任导向的内容生产
        一 社会信任的内容生产
        二 构建信任关系
    第三节 协作共赢的价值追求
        一 协作共赢的关系管理
        二 内容共创与价值共享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知识付费”中的知识生产与消费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知识”、“内容付费”和“知识付费”
        二、“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消费”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知识付费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知识生产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知识消费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知识付费”的流行及其社会文化语境
    第一节 “知识付费”的发展及现状
        一、“知识付费”的兴起及发展
        二、“知识付费”的现状
    第二节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知识付费”
        一、“知识付费”与“信息社会”
        二、“知识付费”与“知识社会”
        三、“知识付费”与“消费社会”
第二章 “知识付费”中的生产与景观
    第一节 “知识付费”中的知识生产
        一、生产者类型:自媒体独立生产和平台入驻生产
        二、生产方式:资本赋权的知识拼装
    第二节 “知识付费”中的景观制造——以“得到APP”和“十点读书”为例
        一、“知识付费”生产中的内容呈现
        二、知识付费中“知识”成为景观
第三章 “知识付费”中的消费者与消费行为
    第一节 “知识付费”中的消费者
        一、中产阶级为主的消费群体
        二、消费者的文化背景
        三、被规训和抵抗中的消费者
    第二节 “知识付费”中的消费者行为
        一、麦当劳式和场景化消费
        二、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
        三、构建理想自我和社会认同
第四章 “知识付费”中生产与消费的连接:传播
    第一节 媒介平台的把关作用
    第二节 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传播
    第三节 网络人际传播中的扩散
    第四节 虚拟社区中的分享传播
结语
    一、“知识付费”的社会影响
    二、“知识付费”的发展趋势
附录:知识付费的消费者消费情况调查
参考文献
致谢

(10)媒介生态视野下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一)媒介生态学的研究现状
        (二)内容聚合平台的研究现状
        (三)信息污染问题相关研究的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内容聚合平台的媒介生态分析
    第一节 内容聚合平台的外部生态环境
        一、经济环境: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
        二、政治环境:国家政策的支持与规制
        三、文化环境:主流文化影响力式微与网络亚文化的繁荣
        四、技术环境: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助力
    第二节 内容聚合平台的内部生态环境
        一、生产者:内容聚合平台的信息制造商
        二、消费者:内容聚合平台的信息购买方
        三、分解者:内容聚合平台的信息调节人
第二章 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的表现与危害
    第一节 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问题的表现
        一、信息内容虚假化
        二、信息内容低俗化
        三、信息内容抄袭化
    第二节 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问题的危害
        一、影响社会秩序稳定和破坏网络信息生态
        二、制约内容聚合平台媒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信息消费者媒介使用和身心健康造成消极影响
第三章 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问题的成因
    第一节 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问题的外部生态原因
        一、经济环境:流量红利的驱使
        二、政治环境:权威规制模式的失灵
        三、文化环境:大众文化娱乐化倾向的侵蚀
        四、技术环境:个性化推荐系统的“伪精准”加剧信息污染传播
    第二节 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的内部生态原因
        一、信息生产者:传媒责任伦理的缺失
        二、信息消费者:社会责任意识的不足
        三、信息分解者:“把关”责任的欠缺
第四章 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问题的治理
    第一节 外部生态环境的调控
        一、经济环境:加大对优质信息内容的资金倾斜力度
        二、政治环境:加强对信息内容的法治建设
        三、文化环境:大力弘扬社会主流文化
        四、技术环境:加强技术手段对信息污染问题的防控
    第二节 内部生态系统的自净
        一、信息生产者:主动加强自身责任伦理建设
        二、信息消费者:提高个人媒介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三、信息分解者:加强对信息内容的“把关”责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相关案例及新闻报道节选
致谢

四、谁为消费者把关?(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把关人的信息处理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 ——以婴幼儿奶粉行业为例[D]. 徐炜.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1
  • [2]网络空间商业标识传导中的民事责任[J]. 易继明,韩倩旎. 私法, 2020(02)
  • [3]“把关人”理论视角下的短视频App传播模式研究 ——以抖音为例[D]. 秦媛.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2)
  • [4]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趣缘群体文化传播研究 ——以B站国风文化趣缘群体为例[D]. 刘璐. 暨南大学, 2020(04)
  • [5]青年女性网络“种草”传播研究[D]. 张菁菁. 湘潭大学, 2020(02)
  • [6]消费社会语境下知识付费平台的传播机制及对策研究[D]. 张婉玲.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7]生鲜农产品失实信息的利益侵害与媒体权利[D]. 刘春. 南京大学, 2020(06)
  • [8]小红书协作式内容生产研究[D]. 李倩.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知识付费”中的知识生产与消费现象研究[D]. 代颖.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媒介生态视野下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问题研究[D]. 钟竹顺.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谁在乎消费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