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线诱导蝉拟青霉对粉虱致病性的影响(Ⅰ)

紫外线诱导蝉拟青霉对粉虱致病性的影响(Ⅰ)

一、紫外线诱变蝉拟青霉对白粉虱致病性的影响(Ⅰ)(论文文献综述)

高晋[1](2020)在《蝉棒束孢对小菜蛾的致病作用》文中指出蝉棒束孢作为一种名贵的传统中药,不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理活性,还可作为一种具有较强致病作用的真菌应用于害虫生物防治。本文通过对从贵阳森林公园采集的蝉花(蝉棒束孢)标本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探究不同营养及培养条件对菌株毒力的影响;研究了蝉棒束孢粗毒素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及作用的生理生化机制;采用UPLC-MS/MS检测技术研究了蝉棒束孢两个菌株间代谢物的差异及其杀虫活性。以期为蝉棒束孢代谢物的进一步研究和代谢物杀虫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菌株鉴定及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通过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明确了供试菌株3716、GL为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蝉棒束孢对小菜蛾杀虫活性试验结果表明,菌株代谢液对小菜蛾的毒力较强,小菜蛾死亡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72h时3716菌株代谢液对小菜蛾的致死率为70.00%,GL菌株代谢液对小菜蛾的致死率为78.33%;蝉棒束孢菌丝提取物对小菜蛾的毒力较小。2.高产毒素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筛选。筛选出适宜菌株生长且对小菜蛾有较强致病力的培养基为察氏培养基(Czapek)。通过对不同营养成分和培养条件的筛选,获得3716菌株的最优培养基配方为:蔗糖30 g,牛肉膏2 g,K2HPO41 g,Mg SO4·7H2O 0.5 g,KCl 0.5 g,Fe SO40.01 g,微量元素Na H2PO430 g,维生素E 0.02 g,蒸馏水1 L,在此营养条件下培养得到的滤液粗毒素处理小菜蛾72 h后小菜蛾死亡率达88.33%;GL菌株的最优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30 g,蛋白胨2 g,K2HPO41 g,Mg SO4·7H2O 0.5 g,KCl 0.5 g,Fe SO40.01 g,微量元素Mn SO430 g、维生素C 0.02 g,蒸馏水1 L,在此营养条件下培养得到的滤液粗毒素处理小菜蛾72 h后小菜蛾死亡率达85.00%。培养条件对菌株毒素的产生没有明显影响,在200 m L、20℃、p H 8、液体培养8 d的条件下,得到的滤液粗毒素对小菜蛾的致病力最大,3716菌株对小菜蛾死亡率为56.67%,GL菌株对小菜蛾死亡率为45%。3.菌株粗毒素对小菜蛾的作用方式。在所选的4种提取剂中,二氯甲烷所提取的3716菌株中的杀虫活性物质对小菜蛾的致病力最强,在72 h时小菜蛾死亡率为65.00%;GL菌株在四氯化碳的提取下,获得的四氯化碳提取物对小菜蛾的致病力在72 h时为68.33%。对小菜蛾的作用方式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菌株代谢粗毒素对小菜蛾具有明显的胃毒和忌避作用,在72 h时,3716菌株粗毒素对小菜蛾的胃毒活性达100%,忌避率为85.52%;GL菌株粗毒素对小菜蛾的胃毒活性达67.145%,忌避率为84.63%。可见蝉棒束孢代谢粗毒素对小菜蛾有较强的胃毒和趋避作用,但3716菌株对小菜蛾的影响明显大于GL菌株。4.代谢产物分析及对小菜蛾杀虫活性。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在供试菌株代谢液中共检测到5大类48种代谢产物,分别为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生物碱、酚酸类、木脂素和香豆类及其他类;其中在两菌株间有差异的代谢物为17种,主要为生物碱和酚酸类。在代谢物富集通路分析中筛选出了13条代谢通路途径,主要为代谢途径通路。在所选的9种差异代谢物对小菜蛾致病作用发现,生物碱类的吲哚-3-乙醇和N-甲基烟酰胺对小菜蛾有较高的致病力,在72 h时小菜蛾死亡率分别为60%和51.67%。5.代谢粗毒素和代谢化合物对小菜蛾作用的生理生化机制。代谢粗毒素对小菜蛾酶活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粗毒素处理组小菜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乙酰胆碱酯酶(ACh E)活性升高,羧酸酯酶(Car E)活性被抑制;粗毒素处理后的小菜蛾蛋白质含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代谢化合物对小菜蛾酶活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代谢物处理小菜蛾72 h后,乙酰胆碱酯酶(ACh E)活性降低,羧酸酯酶(Car 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升高;蛋白质含量明显减少。

彭耀[2](2019)在《蝉拟青霉几丁质酶基因鉴定与表达模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蝉拟青霉(Pfaecilomyces cicadae)作为一种在我国研究较早的昆虫病原真菌,其对鳞翅目、半翅目等农业害虫具有致病能力。然而该菌基础研究,尤其是致病机理知之甚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菌在害虫生物防治上的应用。鉴于此,本研究对蝉拟青霉基因组进行测序,筛选毒力相关基因,鉴定了 18个蝉拟青霉几丁质酶基因,并对这些基因的分类、结构域、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本研究结果对进一步阐述蝉拟青霉的致病机制、提高其防治效果和应用潜力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蝉拟青霉菌株ZJ1611的基因组G+C含量为53.11%,基因组大小约为33.8 Mb,共包括11106个基因。与其他昆虫病原真菌基因组比较显示蝉拟青霉的基因组大小与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基因组相似,但小于绿僵菌属病原真菌(Metarhizium robertsii、M.anisopliae和M.acridum)基因组。(2)从蝉拟青霉基因组中筛选出了41类蛋白家族共464个毒力相关基因。对挑选出的不同侵染阶段的蝉拟青霉16个毒力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分子量范围为10.58-224.95 KDa,其中PChyd最小,PCacy最大。除了PCmpl1、PCabc、PCmfs、PCpta 4个蛋白预测的pI>7外,其余pI均小于7。基因表达模式结果显示,PCmpl1、PCcyp450、PCpr1b、PCmsn、PCabc、PCmfs和PCacy在AP中相对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其他各样品;PCdtx和PCchi分别在PDA和BS中相对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其他样品;除PCmsn、PCabc、PCdtx、PCmfs和PCacy外,其余基因基本与已报道的白僵菌或绿僵菌相关毒力基因所描述的功能较为相似。(3)从蝉拟青霉基因组中鉴定出18个GH18几丁质酶基因。这些基因具有有关保守结构域,包括DxxDxDxE、S/AxGG、CBM1、CBM18和CBM50。18个几丁质酶分为sgA、sgB、sgC三个组,分别包含7、8、3个几丁质酶基因。内含子分析显示大多数基因含有内含子。除PCchiA1外,大多数几丁质酶的pI小于7。表达模式分析显示,PCchiA4、PCchiA6、PCchiB1、PCchiB4 4个基因分别在9个不同的样品中呈现出高水平表达。同时sgA亚组几丁质酶基因相较于其他两个几丁质酶亚组呈现出了更高的表达水平。几丁质酶基因在含有几丁质培养基的诱导条件中都普遍表达。此外,和其他几丁质酶基因相比PCchiB1几乎在所有样品中都呈现出了高水平表达。(4)完成了蝉拟青霉对潮霉素B(HPH)和草甘膦(PMG)的敏感性实验。以sgA基因为研究对象利用原生质体转化方法进行了蝉拟青霉基因敲除体系的构建,并从阳性转化子中扩增出1384bp的HPH片段。初步建立了蝉拟青霉基因的敲除体系。

张健[3](2017)在《紫外诱变青霉菌特异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药的科研和进步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能够防除病、虫、草害等,起到粮食丰收、增产的作用。但近些年来,随着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造成粮食、蔬菜等残留过高,土壤板结,养分流失,环境恶化等一些列问题。因而使用安全、绿色环保、无毒无害的新型农药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期待。相较于化学农药应用和加工技术不高而引起的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微生物农药则主要利用生物活体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草害,同时还具有调节植物生长等作用,微生物农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安全性、易制备性、无污染性以及无残留性。青霉菌是一类真菌,因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而在生活、生产中广泛应用。青霉菌在发展初期用作制备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而主要应用于医药和工业等方面,但近些年来,因青霉菌可以降解土壤中残留农药,代谢产物可以抑制常见病原菌活性、促进植物生长等特点而逐渐广泛应用于农业方面。本文利用紫外诱变的方法对青霉菌进行诱导,使之发生变异,结合仪器分析、室内实验等方法对青霉菌发酵液活性成分进行分析,验证遗传稳定性,明确最佳发酵液培养条件,详细研究发酵液活性物质对植物生长的促进,病原菌的抑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不同的紫外照射强度,不同的照射时间下,可以使青霉菌菌株发生诱变,与原始菌株有所差异,并产生变异。2.紫外诱变菌株与原始菌株比照,发酵液中活性成分青霉素和灰黄霉素含量明显增高。3.十代连续培养,发酵液活性物质均高于原始菌株,且相互之间差异不显着,可以稳定遗传。4.诱变青霉菌发酵液的最佳培养条件:葡萄糖含量2%,蛋白胨含量3%,培养温度28℃,转速120r·min-1,p H为6.0,接种量3%,培养72h。5.诱变青霉菌发酵液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尖孢镰刀菌抑制率为88.89%,对禾谷镰刀菌抑制率为79.51%。6.诱变青霉菌发酵液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促进玉米幼苗生长,对芽长促进率为83.94%,对根长促进率为44.32%,芽鲜重促进率为69.23%,对根鲜重促进率为76.47%。

卫亚丽,杨茂发,邹晓,刘爱英[4](2014)在《蝉棒束孢菌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蝉棒束孢菌(Icaria cicadae Miq.)是中药蝉花(Cordyceps ciecadae Shing)的无性型,作为一种功能食品被用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具有广阔开发利用前景。从蝉棒束孢菌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发酵生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探讨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

李忠,刘爱英,金道超[5](2010)在《蝉拟青霉深层发酵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筛选到蝉拟青霉优良的培养基及摇瓶发酵条件,通过对碳、氮源筛选的单因素实验,筛选出葡萄糖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在此基础上以筛选的碳源、氮源及无机盐K2HPO4,MgSO4.7 H2O为考察因素,以菌丝体生物量为指标,利用正交实验筛选出生物量较高的培养基组合.结果表明,最优培养基按质量分数为葡萄糖3%,蛋白胨1.5%,K2HPO40.1%,MgSO4.7 H2O0.05%.适宜的摇瓶发酵条件为培养温度25~27℃,培养基起始pH6~7,接种量6%,摇床转速为150 r/min,500 mL三角瓶最适装液量为100 mL,发酵周期为7 d.

李忠,曾桂萍,邹晓,刘爱英,金道超[6](2009)在《蝉拟青霉LB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文中提出本文研究碳源、氮源、温度、湿度、pH值和光照等对蝉拟青霉LB菌株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合该菌株菌落生长和产孢的最佳碳源是可溶性淀粉和蔗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范围是25°C27°C,产生分生孢子的最适温度是25°C;分生孢子萌发所需湿度范围是RH 90%100%,当RH低于90%时很难萌发;在pH值410的范围内该菌能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最适pH为6,产生分生孢子和孢子萌发最适pH范围为67;光照处理对该菌产孢有一定的影响;分生孢子的致死条件为55°C 10 min。生物学特性显示,蝉拟青霉LB菌株是一株对营养要求不高、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昆虫病原真菌。

李忠,邹晓,刘爱英,金道超[7](2009)在《蝉拟青霉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因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了不同营养、温度、湿度、光照、pH值等条件对蝉拟青霉LB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2%葡萄糖+1%蛋白胨溶液制成孢子悬浮液的萌发率最高达95.09%;2527℃是蝉拟青霉LB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条件;分生孢子萌发所需湿度为90%100%,当湿度低于90%时萌发受到抑制;分生孢子在pH 67的中性至弱酸环境下萌发最好;光照对孢子萌发无影响;紫外线对孢子有明显的杀伤作用,随紫外线照射时间的延长,孢子萌发率明显降低,经紫外线照射后孢子有萌发迟缓的现象。

谭艾娟,欧翔,刘爱英[8](2009)在《蝉拟青霉对小菜蛾致病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应用4株蝉拟青霉开展对小菜蛾致病性的研究。结果表明:4株蝉拟青霉分生孢子、菌丝对小菜蛾的致病性有一定差异,其中GZDXIFR4611的感染致死效果最好,孢子悬液的致死率可达到70%,菌丝悬液的致死率可达到65%,为将蝉拟青霉作为一类重要的生防真菌提供了参考数据。

谭艾娟,欧翔,刘爱英[9](2009)在《蝉拟青霉对蚕豆蚜虫致病性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研究了8株蝉拟青霉(Paecilomyces cicadae)对蚕豆蚜虫的致病性。结果表明,8株蝉拟青霉分生孢子悬液、菌丝悬液对蚕豆蚜虫的致病性有一定差异,孢子悬液的致病性强于菌丝悬液,其中GZDXIFR4611菌的感染致死效果最好,其孢子悬液的致死率可达到86.7%,菌丝悬液的致死率可达到66.7%,这将为蝉拟青霉作为一类重要的生防真菌提供参考数据。

晋晓彤,赵习女亘,郭富常,李进才[10](2009)在《紫外线照射对玫烟色拟青霉产孢子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紫外线照射对玫烟色拟青霉产孢子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20W紫外灯对玫烟色拟青霉的原生质体悬浮液进行了不同照射时间、对孢子悬浮液进行了不同照射距离和时间组合的紫外线照射处理。结果:紫外灯下30cm照射原生质体90s及紫外灯下20cm照射孢子20min两个处理中,菌落直径最大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显着高于出发菌株,产孢量也分别是出发菌株的1.4及1.6倍。结论:适宜的紫外线照射处理可以提高玫烟色拟青霉的产孢子能力。

二、紫外线诱变蝉拟青霉对白粉虱致病性的影响(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紫外线诱变蝉拟青霉对白粉虱致病性的影响(Ⅰ)(论文提纲范文)

(1)蝉棒束孢对小菜蛾的致病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昆虫病原真菌在害虫生物防治上的应用
    2 蝉棒束孢的研究进展
    3 昆虫病原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4 昆虫病原真菌的杀虫活性
    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蝉棒束孢的鉴定及对小菜蛾的毒力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学鉴定
        2.2 分子鉴定
        2.3 菌丝提取物对小菜蛾的毒力
        2.4 代谢液对小菜蛾的毒力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高毒素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毒培养基的确定
        2.2 培养基营养成分的优化
        2.3 培养条件的优化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蝉棒束孢粗毒素对小菜蛾的作用方式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代谢粗毒素萃取剂的筛选
        2.2 代谢粗毒素对小菜蛾的作用方式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蝉棒束孢代谢化合物对小菜蛾的致病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标准品与试剂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代谢物分析
        2.2 样本控制分析
        2.3 主成分分析
        2.4 差异代谢物筛选
        2.5 差异代谢物KEGG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
        2.6 差异代谢物对小菜蛾的致病作用
    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蝉棒束孢对小菜蛾作用的生理生化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菌株代谢粗毒素对小菜蛾酶活性的影响
        1.3 代谢化合物对小菜蛾酶活性的影响
    2 结果分析
        2.1 菌株代谢粗毒素对小菜蛾酶活性的影响
        2.2 代谢化合物对小菜蛾酶活性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论文研究创新点
    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蝉拟青霉几丁质酶基因鉴定与表达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昆虫病原真菌几丁质酶
        1.1.1 几丁质与几丁质酶概述
        1.1.2 真菌几丁质酶结构域
        1.1.3 真菌几丁质酶的功能
        1.1.4 昆虫病原真菌几丁质酶研究现状
    1.2 昆虫病原真菌毒力基因
        1.2.1 昆虫病原真菌侵染过程
        1.2.2 白僵菌毒力相关基因研究现状
        1.2.3 绿僵菌毒力相关基因研究现状
    1.3 蝉拟青霉简介及其生防应用现状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蝉拟青霉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3.1.1 样品来源
        3.1.2 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3.1.3 菌株样品基因组DNA提取
        3.1.4 ITS序列的扩增及测序
        3.1.5 蝉拟青霉的形态鉴定
    3.2 蝉拟青霉基因组测序
        3.2.1 蝉拟青霉基因组DNA提取
        3.2.2 蝉拟青霉基因组测序、组装及注释
    3.3 蝉拟青霉毒力相关基因筛选
        3.3.1 毒力相关基因的筛选
        3.3.2 毒力基因的克隆
        3.3.3 菌株的培养
        3.3.4 总RNA提取、cDNA合成及转录本检测
        3.3.5 qRT-PCR
        3.3.6 数据分析
    3.4 蝉拟青霉几丁质酶鉴定及特性分析
        3.4.1 蝉拟青霉几丁质酶基因的筛选及序列分析
        3.4.2 蝉拟青霉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
        3.4.3 几丁质酶系统发育分析
        3.4.4 菌株的培养
        3.4.5 总RNA提取、cDNA合成、转录本检测及qRT-PCR
    3.5 蝉拟青霉基因敲除体系的构建
        3.5.1 蝉拟青霉菌丝体对抗性试剂敏感性验证
        3.5.2 蝉拟青霉几丁质酶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3.5.3 蝉拟青霉原生质体制备及转化
        3.5.4 转化子的初步验证
4 结果与分析
    4.1 蝉拟青霉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4.2 蝉拟青霉基因组测序、组装及分析
    4.3 蝉拟青霉毒力相关基因筛选
        4.3.1 蝉拟青霉毒力基因的筛选
        4.3.2 蝉拟青霉毒力基因的转录水平检测及表达模式分析
    4.4 蝉拟青霉几丁质酶的鉴定及特性分析
        4.4.1 几丁质酶基因的筛选
        4.4.2 几丁质酶结构域分析
        4.4.3 几丁质酶内含子、外显子分析
        4.4.4 几丁质酶蛋白信息分析
        4.4.5 几丁质酶系统发育分析
        4.4.6 转录水平检测
        4.4.7 几丁质酶表达模式分析
    4.5 蝉拟青霉基因敲除体系的构建
        4.5.1 蝉拟青霉菌丝体对抗性试剂敏感性验证
        4.5.2 几丁质酶基因的敲除及转化子的初步验证
5 讨论
6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介

(3)紫外诱变青霉菌特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化学农药的应用现状及问题
    1.2 生物农药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生物化学农药研究进展
        1.2.2 微生物农药的研究进展
    1.3 青霉菌的研究现状
    1.4 微生物诱变研究现状
        1.4.1 物理诱变
        1.4.2 化学诱变
        1.4.3 太空诱变
        1.4.4 复合诱变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药品与试剂
        2.1.1 供试菌种
        2.1.2 供试化学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供试土壤
        2.1.5 供试植物
        2.1.6 供试培养基
    2.2 紫外诱变对青霉菌的影响
        2.2.1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2.2 紫外诱变
        2.2.3 紫外诱变后死亡率的测定
    2.3 发酵液中活性成分检测方法
        2.3.1 青霉素检测方法
        2.3.2 灰黄霉素检测方法
    2.4 紫外诱变后青霉菌稳定性研究
    2.5 紫外诱变青霉菌发酵液的发酵工艺
        2.5.1 紫外诱变青霉菌种子液制备
        2.5.2 紫外诱变青霉菌发酵液初级制备
        2.5.3 碳源对青霉菌发酵液中活性成分的影响
        2.5.4 氮源对青霉菌发酵液中活性成分的影响
        2.5.5 转速对青霉菌发酵液中活性成分的影响
        2.5.6 温度对青霉菌发酵液中活性成分的影响
        2.5.7 pH对青霉菌发酵液中活性成分的影响
        2.5.8 接菌量对青霉菌发酵液中活性成分的影响
        2.5.9 培养时间对青霉菌发酵液中活性成分的影响
    2.6 发酵液生物活性研究方法
        2.6.1 紫外诱变青霉菌发酵液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2.6.2 发酵液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6.3 发酵液对玉米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2.6.4 发酵液对玉米幼苗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2.6.5 发酵液对玉米幼苗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2.7 数据处理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紫外诱变对青霉菌的影响
    3.2 发酵液中有效成分检测方法
        3.2.1 青霉素液相色谱检测条件
        3.2.2 培养基中青霉素液相色谱标准曲线
        3.2.3 灰黄霉素液相色谱检测条件
        3.2.4 培养基中灰黄霉素液相色谱标准曲线
    3.3 紫外诱变对青霉菌发酵液中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3.4 紫外诱变后青霉菌稳定性研究
    3.5 紫外诱变青霉菌发酵液的最佳培养条件
        3.5.1 碳源对紫外诱变青霉菌发酵液中活性成分的影响
        3.5.2 氮源对紫外诱变青霉菌发酵液中活性成分的影响
        3.5.3 转速对紫外诱变青霉菌发酵液中活性成分的影响
        3.5.4 温度对紫外诱变青霉菌发酵液中活性成分的影响
        3.5.5 pH对紫外诱变青霉菌发酵液中活性成分的影响
        3.5.6 接菌量对紫外诱变青霉菌发酵液中活性成分的影响
        3.5.7 培养时间对紫外诱变青霉菌发酵液中活性成分的影响
    3.6 发酵液生物活性的研究
        3.6.1 发酵液对病原菌生长影响的研究
        3.6.2 发酵液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 讨论
    4.1 青霉菌进行诱变改良的意义
    4.2 青霉菌发酵液的发酵工艺技术
    4.3 微生物农药的展望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蝉棒束孢菌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代谢活性物质
    1.1 多糖类
    1.2 核苷类
    1.3 蛋白质酶类
    1.4 其他
2 生物学活性
    2.1 药用功效
        2.1.1 免疫调节作用
        2.1.2 增强抗逆性
        2.1.3 抑菌作用
        2.1.4 抗肿瘤和抗病毒作用
        2.1.5 降血压、降血糖作用
        2.1.6 其他作用
    2.2 对昆虫的致病性
        2.2.1 鳞翅目昆虫
        2.2.2 半翅目蚜虫
        2.2.3 同翅目昆虫白粉虱
3 蝉花的人工培养
    3.1 固体培养
    3.2 液体培养
4 展望

(5)蝉拟青霉深层发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
    1.2 培养方法
        1.2.1 菌种活化
        1.2.2 液体培养方法
    1.3 碳源筛选培养基
    1.4 氮源筛选培养基
    1.5 培养基正交筛选实验
    1.6 菌丝干重的测定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培养基成分对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2.1.1 碳源的筛选
        2.1.2 氮源的筛选
        2.1.3 培养基成分综合实验
    2.2 培养条件对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2.2.1 温度对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2.2.2 初始pH值对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2.2.3 瓶装量对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2.2.4 摇床转速对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2.2.5 接种量对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2.2.6 培养时间对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3 讨论

(8)蝉拟青霉对小菜蛾致病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试验试虫。
        1.1.3培养基。
    1.2 试验方法
        1.2.1 菌培养。
        1.2.2 杀虫制剂准备。
        1.2.3 致病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感染症状
    2.2 4株蝉拟青霉菌丝悬液对小菜蛾的致病性差异
    2.3 4株蝉拟青霉孢子悬液对小菜蛾的致病性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9)蝉拟青霉对蚕豆蚜虫致病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昆虫
        1.1.3 培养基
    1.2 方法
        1.2.1 菌培养
        1.2.2 杀虫制剂准备
        1.2.3 致病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感染症状
    2.2 8株蝉拟青霉菌丝悬液对蚕豆蚜虫的致病性差异
    2.3 8株蝉拟青霉孢子悬液对蚕豆蚜虫的致病性差异
3 讨论

(10)紫外线照射对玫烟色拟青霉产孢子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1.1.2 试剂
        1.1.3 仪器
        1.1.4 培养基
    1.2 方法
        1.2.1 紫外线照射原生质体悬浮液
        1.2.2 紫外线照射孢子悬浮液
2 结果与分析
    2.1 紫外线照射原生质体悬浮液
    2.2 紫外线照射孢子悬浮液
3 讨论

四、紫外线诱变蝉拟青霉对白粉虱致病性的影响(Ⅰ)(论文参考文献)

  • [1]蝉棒束孢对小菜蛾的致病作用[D]. 高晋. 贵州大学, 2020(03)
  • [2]蝉拟青霉几丁质酶基因鉴定与表达模式分析[D]. 彭耀.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3]紫外诱变青霉菌特异性研究[D]. 张健.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4)
  • [4]蝉棒束孢菌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J]. 卫亚丽,杨茂发,邹晓,刘爱英. 贵州农业科学, 2014(12)
  • [5]蝉拟青霉深层发酵的研究[J]. 李忠,刘爱英,金道超.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6)
  • [6]蝉拟青霉LB菌株的生物学特性[J]. 李忠,曾桂萍,邹晓,刘爱英,金道超. 微生物学通报, 2009(11)
  • [7]蝉拟青霉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因子[J]. 李忠,邹晓,刘爱英,金道超. 贵州农业科学, 2009(11)
  • [8]蝉拟青霉对小菜蛾致病性的研究[J]. 谭艾娟,欧翔,刘爱英. 现代农业科技, 2009(15)
  • [9]蝉拟青霉对蚕豆蚜虫致病性的初步研究[J]. 谭艾娟,欧翔,刘爱英. 天津农业科学, 2009(03)
  • [10]紫外线照射对玫烟色拟青霉产孢子能力的影响[J]. 晋晓彤,赵习女亘,郭富常,李进才. 生物技术, 2009(03)

标签:;  ;  ;  ;  ;  

紫外线诱导蝉拟青霉对粉虱致病性的影响(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