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预激综合征的临床和电生理特征

家族性预激综合征的临床和电生理特征

一、家族性预激综合征临床及电生理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1](2020)在《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文中研究表明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李欣[2](2019)在《一种心源性猝死相关基因重测序研究方法的建立》文中提出目前,心源性猝死的临床检测方法主要是对家族史、个人史进行筛查,同时进行体格及心电图检查及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但存在检出率低,针对性不强等缺点。近年来,心源性猝死相关基因研究成果使心源性猝死基因筛查成为可能,因此通过早期基因筛查来规避心源性猝死发生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基因重测序技术,并利用该技术对心源性猝死相关遗传病进行基因突变筛查。利用Agilent SureSelect目标基因捕获技术,设计88个基因的1727个外显子区域特异性探针,通过与基因组DNA文库进行杂交,将目标基因组区域的DNA片段进行富集,然后通过Illumina MiniSeq测序仪对其进行测序,以生物信息分析为研究手段发现目标基因中存在的突变,根据ACMG规则对变异位点进行临床意义分类,确定致病突变和疑似致病突变位点,并通过Sanger测序法对突变位点进行验证。本研究设计合成的目标基因特异性捕获探针可有效地捕获并富集基因组DNA的目标靶片段,通过梯度筛选测序深度,确定最佳测序深度为200×左右。本研究以4名心率失常患者和一个房颤家系中的8名家族成员为研究对象,利用本研究建立的基因重测序技术从12名受检者中检测到5种致病突变或疑似致病突变,分别为:KCNE2基因发生c.79C>T杂合突变,SCN5A基因发生c.677C>T杂合突变,TTN基因发生c.72845delA杂合突变,SCN5A基因发生c.2541delC杂合突变,TRPM4基因发生c.988G>T杂合突变。通过目前公认的Sanger方法进行结果验证,发现Sanger验证结果与基因重测序技术的结果一致。因此,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检测心源性猝死相关遗传病的新方法-基因重测序技术,该方法准确有效,并且节约时间和成本。本研究为今后利用基因重测序检测心源性猝死相关的基因突变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为疾病的诊断、筛查和预防提供新思路,为先证者家庭成员及亲属进行家族筛查提供新方法。因此,本研究在心源性猝死的诊断及预防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华伟[3](2018)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文中认为一、前言自2015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 CSPE)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Chinese Society of Arrhythmia, CSA)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以来, 有关心房颤动(房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成果不断问世, 尤其是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ur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华伟[4](2018)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2018》文中研究说明1前言自2015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CSPE)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Chinese Society of Arrhythmia,CSA)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以来,有关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成果不断问世,尤其是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

刘醒存,刘浩[5](2017)在《无逆传旁路的预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无逆传旁路的预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特征。方法 159例预激综合征患者均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提示为旁路逆向传导阻滞共13例(无逆传旁路组),旁路前传和逆传功能共146例(双向传导旁路组),均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电生理特征以及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治疗效果。结果与双向传导旁路组比较,无逆传旁路组患者年龄更大,存在房颤、晕厥病史者比例更高(P<0.05),而两组心房有效不应期、旁路前传有效不应期、房室节前传及逆传有效不应期等心内电生理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逆传旁路组患者射频消融手术时间、射频消融术放电滴定时间、射线曝光时间均长于双向传导旁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高于双向传导旁路组(P<0.05)。结论与双向传导的预激综合征患者比较,无逆传旁路患者自发性房颤及晕厥为常见,且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高。

刘欣,周玉安,周广华,李蕾,刘雯,张岚,赵杰强,张红,刘文玲[6](2015)在《北京地区青少年心室预激及预激综合征患病率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分析北京地区青少年心室预激及预激综合征患病率。方法:对北京市西城区和海淀区19 484名1520岁青少年(北京市西城区中学高一年级和职业中学新生、北京大学新入学的本科生)进行心电图筛查、诊断及分型,并对心电图异常者进行随访。结果:一共获得19 389份合格心电图,其中心室预激及预激综合征患者30例(0.15%),男性患者17例(0.17%),女性患者13例(0.13%),男、女性患病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95,P>0.05);6例(0.03%)伴有阵发性心悸,记录到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预激综合征2例(0.01%)。30例心室预激及预激综合征患者中,A型心室预激16例(53.33%),B型心室预激14例(46.67%),男、女性患病类型无明显差异(χ2=4.693,P>0.05)。平均随访2.5年(1.53年)期间,未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结论:本研究中北京地区1520岁青少年心室预激和预激综合征患病率为0.15%,患病率和患病类型无明显性别差异。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等代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董建增,华伟,黄从新,黄德嘉,黄鹤,江洪,蒋晨阳,李莉,刘少稳,刘兴鹏,刘旭,刘育,马长生,马坚,孟旭,商丽华,苏曦,唐其柱,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夏云龙,杨杰孚,杨新春,杨延宗,杨艳敏,姚焰,张澍,郑哲[7](2015)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文中认为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董建增,华伟,黄鹤,江洪,李莉,刘少稳,刘旭,刘兴鹏,刘育,马长生,马坚,孟旭,商丽华,苏曦,唐其柱,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夏云龙,杨杰孚,杨新春,杨延宗,杨艳敏,姚焰,郑哲[8](2015)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文中研究表明自2012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CSPE)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2》以来的三年间,有关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新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结果不断问世,有些刷新了对房颤发生机制的认识,如Rotor学说、自主神经调节学说等;有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催生了新的治疗观及/或完善了

陈群曼,李乔华[9](2013)在《预激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原则》文中认为预激综合征是指起源于心房的激动经旁路提早激动心室的一部分或全部。Kent氏束的存在形成了典型的预激综合征(W-P-W综合征),发病率约为0.1‰~0.3‰。7%~20%的患者同时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如Ebstein畸形。预激综合征可分为显性、间歇性、不完全潜在性、潜在性及隐匿性预激等;与其相关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以及房性异位激动经旁道下传心室。预激的存在有时会加大心电图的诊断难度,如预激酷似或掩盖心肌梗死、预激掩盖束支阻滞等;消除δ波有利于鉴别诊断。预激综合征一般预后较好,治疗方法首选射频消融术。

罗亚雄,王福军[10](2012)在《预激综合征的用药策略》文中研究说明Ohnel(1944年)命名预激综合征时,将其定义为"起源于心房的激动比经正路(房室结)提早激动心室的一部分或全部"。随着隐匿型预激综合征的发现,Gallagher又进一步将其定义为"激动从起源点比经正路提前激动远方区域(心室或心房)"。欧洲预激综合征专题研究小组根据旁路的解剖学特征对预激综合征进行了分类。这些旁路包括:①房室旁路,心房和心室间的直接连接;②结室旁路,连接房室结与心室肌;③从希浦系统到心室间的束室连接;④直接连接心房和希氏束的房室结旁

二、家族性预激综合征临床及电生理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族性预激综合征临床及电生理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2)一种心源性猝死相关基因重测序研究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心源性猝死相关疾病与遗传学特点
        1.1.1 长QT综合征
        1.1.2 短QT综合征
        1.1.3 Brugada综合征
        1.1.4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
        1.1.5 家族性心房颤动
        1.1.6 遗传性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1.7 进行性心脏传导疾病
        1.1.8 遗传性预激综合征
        1.1.9 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
        1.1.10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1.1.11 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
        1.1.12 心肌致密化不全
        1.1.13 限制型心肌病
        1.1.14 马方综合征
    1.2 基因检测
        1.2.1 研究平台
        1.2.2 研究方法
        1.2.3 生物信息分析
        1.2.4 临床应用
    1.3 本研究工作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样本来源
    2.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基因芯片
        2.3.2 Qiage全血DNA提取
        2.3.3 DNA质量和浓度测定
        2.3.4 文库制备
        2.3.5 Agilent芯片杂交捕获目标DNA
        2.3.6 上机测序
    2.4 生物信息分析方法
        2.4.1 原始数据质控和过滤
        2.4.2 序列比对与去PCR重复
        2.4.3 碱基质量重校正
        2.4.4 变异检测
        2.4.5 变异位点过滤
        2.4.6 变异注释
    2.5 数据临床意义分类
        2.5.1 筛选候选位点
        2.5.2 检索突变与证据分级
        2.5.3 根据遗传模式筛选候选突变
    2.6 Sanger测序验证
        2.6.1 验证位点
        2.6.2 结果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方法学建立
        3.1.1 核心基因的收集和捕获芯片设计
        3.1.2 实验流程的建立
        3.1.3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搭建与位点临床意义分类
        3.1.4 芯片覆盖度评估
        3.1.5 测序质量评估
        2.1.6 目标区域捕获测序的均一性
        3.1.7 目标区域单碱基深度分布
    3.2 功能分析
        3.2.1 阳性样本临床信息
        3.2.2 变异检测结果分析
        3.2.3 候选位点
        3.2.4 Sanger验证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2018(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房颤的流行病学及危害
    2.1 房颤的流行病学
        2.1.1 房颤的患病率
        2.1.2 房颤的致残率、致死率及医疗负担
    2.2 房颤的危害
        2.2.1 脑卒中及血栓栓塞
        2.2.2 心衰
        2.2.3 心肌梗死
        2.2.4 认知功能下降、痴呆
        2.2.5 肾功能损伤
3 房颤的分类
4 房颤的发生机制
    4.1 电生理机制:房颤的发生需触发和维持机制。
        4.1.1 触发机制
        4.1.2 维持机制
    4.2 病理生理学机制
        4.2.1 心房重构
        4.2.2 自主神经系统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 的作用
        4.2.3 遗传学基础
        4.2.4 其他
5 房颤的临床评估
    5.1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5.1.1 症状
        5.1.2 体征
    5.2 实验室检查
    5.3 影像学检查
        5.3.1 经胸超声心动图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TTE)
        5.3.2 TEE
        5.3.3 心腔内超声 (ICE)
        5.3.4 X线胸片
        5.3.5 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或头颅磁共振成像 (MRI)
        5.3.6 心脏磁共振成像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MRI)
    5.4 房颤的监测和诊断
        5.4.1 心电图
        5.4.2 动态心电图
        5.4.3 植入式起搏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ICD) 及心电事件记录仪等
        5.4.4 心脏电生理检查
        5.4.5 新型检测手段
        5.4.6 其他检查
6 房颤的危险因素和合并疾病的管理
    6.1 高血压
    6.2 糖尿病
    6.3 肥胖
    6.4 睡眠呼吸暂停
    6.5 酒精
    6.6 运动
7 房颤的卒中预防
    7.1 卒中与出血评分
        7.1.1 血栓栓塞危险评估 (CHADS2和CHA2DS2-VASc积分)
        7.1.2 抗凝出血危险评估 (HAS-BLED评分)
    7.2 抗栓药物选择
        7.2.1 抗血小板药物的评价
        7.2.2 华法林
        7.2.3 NOAC
        7.2.4 选择抗凝药物应考虑的事项
    7.3 房颤特殊人群的抗凝治疗
        7.3.1 老年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
        7.3.2 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的房颤患者抗栓治疗
        7.3.3 卒中后患者的抗凝治疗
    7.4 抗栓治疗的中断和桥接
        7.4.1 抗栓治疗的中断
        7.4.2 抗栓治疗的桥接
        7.4.3 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的抗凝
    7.5 抗凝治疗时出血事件的防治
        7.5.1 减少抗凝出血的策略
        7.5.2 抗凝出血并发症的治疗
        7.5.3 有出血风险或发生出血事件患者的抗凝治疗
    7.6 经皮左心耳封堵
8 心室率控制
    8.1 控制心室率的药物
    8.2 房室结消融+植入永久起搏器
9 节律控制
    9.1 药物复律与电复律
        9.1.1 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窦性心律
        9.1.2“口袋药” (‘pill in the pocket’) 复律策略
        9.1.3 电复律
        9.1.4 复律前后的抗凝治疗
    9.2 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
        9.2.1 抗心律失常药物
        9.2.2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
    9.3 导管消融
        9.3.1 经导管消融房颤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9.3.2 能源
        9.3.3 房颤导管消融术式和终点
        9.3.3. 1 CPVI
        9.3.3. 2 CPVI基础上复合术式
        9.3.3. 3 复杂碎裂心房电位 (CFAEs) 消融
        9.3.3. 4 转子样激动的标测及消融
        9.3.3. 5 左房神经节丛消融
        9.3.4 并发症及处理
        9.3.4. 1 心脏压塞和/或穿孔
        9.3.4. 2 栓塞并发症
        9.3.4. 3 肺静脉狭窄
        9.3.4. 4 左心房-食管瘘/左心房-心包瘘
        9.3.4. 5 膈神经损伤
        9.3.4. 6 食管周围迷走神经损伤
        9.3.4. 7 急性冠状动脉闭塞
        9.3.4. 8 血管并发症
        9.3.5 围术期管理
        9.3.6 随访及复发病例处理[48]
1 0 房颤的外科和杂交手术治疗
    1 0.1 房颤的外科治疗
        1 0.1.1 迷宫手术
        1 0.1.2 心脏外科手术同期房颤消融的现状
        1 0.1.3 微创外科房颤手术
    1 0.2 房颤的内外科杂交手术
1 1 特殊人群的房颤消融治疗
    1 1.1 运动员
    1 1.2 老年人
    1 1.3 肥厚型心肌病
    1 1.4 预激综合征
    1 1.5 心衰
    1 1.6 年轻人
1 2 急性房颤的治疗
    1 2.1 急性房颤发作的定义
    1 2.2 急性房颤的危害
    1 2.3 急性房颤的评估
    1 2.4 房颤的急诊处理策略
    1 2.5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急性房颤的处理
    1 2.6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急性房颤处理
        1 2.6.1 急性房颤的抗凝治疗
        1 2.6.2 急性房颤的心室率控制
        1 2.6.3 急性房颤的节律控制
        1 2.6.3. 1 复律的适应证
        1 2.6.3. 2 复律的最佳时机
        1 2.6.3. 3 复律的方式
    1 2.7 急性房颤处理流程及随访
1 3 起搏治疗与房颤
    1 3.1 起搏预防和治疗房颤的可能机制
    1 3.2 起搏预防和治疗房颤临床疗效的评价
    1 3.3 右心室起搏对房颤的影响
    1 3.4 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RT)
1 4 尚待研究明确的重要临床问题
    1 4.1 房颤导管和外科消融中尚未解决的问题[42, 48]
    1 4.2 房颤抗凝或其他卒中预防治疗中尚未解决的问题[42, 48]
    1 4.3 房颤其他证据不足的领域

(5)无逆传旁路的预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仪器:
        1.2.2 心内电生理检查:
        1.2.3 射频消融术: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及心内电生理特征比较
    2.2 两组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效果比较
3 讨论

(6)北京地区青少年心室预激及预激综合征患病率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8)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论文提纲范文)

1 房颤的分类及机制
    1. 1 房颤的分类
    1.2房颤的机制
        1.2.1电生理机制
        1. 2. 2 病理生理学机制
    1. 3 房颤的危险因素及相关疾病
2房颤的病理生理及预后
    2.1房颤的病理生理变化
    2. 2 房颤与栓塞
    2. 3 房颤与心衰
    2. 4 房颤的其他后果
3 临床评估
    3. 1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3. 2 实验室检查
    3. 3 影像学检查
    3. 4 心电学检查
        3. 4. 1 心电图
        3. 4. 2 动态心电图、心电事件记录仪等
        3. 4. 3 心脏电生理检查
        3. 4. 4 运动试验
    3. 5 其他检查
    3. 6 临床诊断与评价
4 抗栓治疗
    4. 1 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及出血风险评估
        4.1.1血栓栓塞危险评估(CHADS2和CHA2DS2-VASc积分)
        4. 1. 2 抗凝出血危险评估( HAS-BLED评分)
    4. 2 抗栓药物选择
        4. 2. 1 抗血小板药物
        4. 2. 2 口服抗凝药物
    4. 3 抗栓治疗的中断和桥接
    4.4非药物抗栓治疗
5 控制心室率
    5. 1 控制心室率的优缺点及目标
    5. 2 控制心室率的药物
        5. 2. 1 洋地黄类药物
        5. 2. 2 β 受体阻滞剂
        5. 2. 3 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
        5. 2. 4 其他口服室率控制药物
    5. 3 房室结消融+ 植入永久起搏器
        建议
6 节律控制
    6. 1 节律控制的优缺点
    6. 2 电复律和药物复律
        6. 2. 1 复律时的抗栓治疗
        建议
        6. 2. 2 电复律
        6. 2. 3 药物复律
        建议
    6. 3 复律后维持窦律
        6. 3. 1 维持窦律的药物
        6. 3. 2 何时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建议
    6. 4 经导管消融房颤
        6. 4. 1 导管消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建议
        6. 4. 2 房颤导管消融术式及策略
        6. 4. 3 房颤导管消融的终点
        6. 4. 4 非射频能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
        6. 4. 5 围术期管理
        6.4.6随访及复发病例处理[358]
        6. 4. 7 并发症及处理
    6. 5 起搏器植入预防房颤
        6. 5. 1 起搏预防和治疗房颤的可能机制
        6. 5. 2 起搏预防和治疗房颤临床疗效的评价
        6. 5. 3 稳定心室率的起搏方式
        6. 5. 4 右心室起搏对房颤的影响
        建议
    6. 6 植入电子装置对房颤评估价值
    6. 7 房颤的外科治疗
        6. 7. 1 COX III手术
        6. 7. 2 COX IV手术
        6. 7. 3 微创外科房颤手术
        建议
7 特殊类型的房颤患者
    7. 1运动员
    7. 2老年人
    7. 3肥厚型心肌病
        建议
    7. 4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建议
    7. 5 甲状腺功能亢进
        建议
    7. 6 急性非心源性疾病
    7. 7 慢性阻塞性肺病
        建议
    7. 8 预激综合征
        建议
    7. 9 心衰
        建议
    7. 10 家族性( 遗传性) 房颤
        建议
    7. 1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建议
    7. 12 心脏外科围手术期房颤
        7. 12. 1 心脏手术后房颤的预防
        7. 12. 2 术后房颤的节律控制
        7. 12. 3 术后房颤的心室率控制
        7. 12. 4 术后房颤的抗凝治疗
        建议
8 急性房颤发作的急诊处理
    8. 1 急性房颤发作的定义
    8. 2 急性房颤发作的处理流程
    8. 3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急性房颤发作
    8. 4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急性房颤发作
        8. 4. 1 急性房颤发作的抗凝治疗
        8. 4. 2 急性房颤发作的心室率控制
        8. 4. 3 急性房颤发作的房颤复律
        建议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急性房颤
        1急诊房颤的心室率控制
        2急诊房颤的抗凝
        3急诊房颤的转复

(9)预激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 预激综合征研究概况及流行病学特点
    1.1 研究概况
    1.2 流行病学特点及发生机制
    1.3 与其他先天性心脏病的关系
2 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特点
    2.1典型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特点及其认识
        2.1.1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特点
        2.1.2 对预激图形的解释
    2.2预激综合征的分型
    2.3预激综合征与心律失常
    2.4 预激综合征相关鉴别诊断
        2.4.1预激与心肌梗死
        2.4.2 预激与心室肥大
        2.4.3 预激与房室或束支阻滞
        2.4.4 间歇性预激与室性早搏
        2.4.5 预激掩盖早期复极综合征
3 预激综合征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及治疗原则
    3.1 临床表现
    3.2 预后情况与处理原则

四、家族性预激综合征临床及电生理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03)
  • [2]一种心源性猝死相关基因重测序研究方法的建立[D]. 李欣.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3]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J].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华伟.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8(04)
  • [4]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2018[J].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华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8(04)
  • [5]无逆传旁路的预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J]. 刘醒存,刘浩. 广西医学, 2017(06)
  • [6]北京地区青少年心室预激及预激综合征患病率调查[J]. 刘欣,周玉安,周广华,李蕾,刘雯,张岚,赵杰强,张红,刘文玲. 中国循环杂志, 2015(12)
  • [7]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J].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等代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董建增,华伟,黄从新,黄德嘉,黄鹤,江洪,蒋晨阳,李莉,刘少稳,刘兴鹏,刘旭,刘育,马长生,马坚,孟旭,商丽华,苏曦,唐其柱,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夏云龙,杨杰孚,杨新春,杨延宗,杨艳敏,姚焰,张澍,郑哲.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5(05)
  • [8]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J].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董建增,华伟,黄鹤,江洪,李莉,刘少稳,刘旭,刘兴鹏,刘育,马长生,马坚,孟旭,商丽华,苏曦,唐其柱,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夏云龙,杨杰孚,杨新春,杨延宗,杨艳敏,姚焰,郑哲.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5(05)
  • [9]预激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原则[J]. 陈群曼,李乔华. 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3(04)
  • [10]预激综合征的用药策略[J]. 罗亚雄,王福军. 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2(05)

标签:;  ;  ;  ;  ;  

家族性预激综合征的临床和电生理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