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渔业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

我国渔业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

一、我国渔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论文文献综述)

侯纯纯[1](2021)在《胶东经济圈农业生产结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胶东经济圈的农业生产结构也在不断调整,探测农业生产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动趋势,有助于深化对农业生产结构变动的认识,进一步分析农业生产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促进农业生产结构变动的合理优化,对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及提出因势利导的对策建议提供依据。本研究基于胶东经济圈2003-2018年39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探讨了胶东经济圈农业生产结构变动的特征以及农业部门间生产结构变动的趋势,并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探究了农业生产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胶东经济圈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在时间维度上,胶东经济圈农业生产结构的总体特征表现为:2003-2018年间种植业和渔业产值占比上升、畜牧业产值占比下降,这与全国的农业生产结构变动趋势基本保持一致;阶段特征分为平稳变动和缓慢调整两个阶段;趋势特征体现为种植业依旧是农业内部四部门中的重要支撑产业,渔业的增长势头最强劲,林业的增长优势不明显。农业部门生产结构变动表现为:在种植业部门: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相对稳定,粮经作物产量及比例变化在2003-2009年间总体上呈增长状态,2010-2018年呈现不断下降状态,反映了随着时间增加人们渐渐由更多种植粮食作物转为种植经济作物;在畜牧业部门:以猪和家禽的养殖为主,牛和羊的养殖不占优势,畜产品的存栏与产量变动相一致,猪肉和禽肉的产量呈波动上升趋势,牛肉和羊肉的产量呈波动下降趋势;在渔业部门:随着人们对渔产品需求的上涨,水产品的养殖面积持续扩大。(2)在空间维度上,胶东经济圈农业生产结构的地域差异表现为:各县市区农业生产内部的4部门在2003-2018年间,林业集聚的优势县市区数量变动最小,其次是种植业和渔业,牧业的变动最大;种植业优势集聚区相对增加,林业优势集聚区相对减少,牧业优势集聚区相对增加,渔业优势集聚区相对减少。农业生产结构地域部门差异表现为:在种植业部门各县市区种植经济作物的扩展趋势,说明种植业内部生产结构正积极调整;在畜牧业部门养殖牲畜的存栏总量占比下降的县市区虽然比上升的县市区要多,但是肉类总产量占比上升的县市区要大于肉类总产量占比下降的县市区,畜牧业的发展越来越具有规模化;在渔业部门水产品总产量和水产养殖面积上升和下降的占比情况相当,具有相对稳定的渔业发展优势。(3)通过对面板数据的计量回归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对胶东经济圈农业产业结构变动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城镇化率、非农GDP占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胶东经济圈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的正向促进作用较为显着,工业化率和人均GDP对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的正向促进作用较弱;农业生产条件是胶东经济圈农业生产结构变动的重要推动力量,种植业劳动效率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的正向推动作用较大,农村用电量对农业生产结构变动的推动作用不突出,化肥使用量和有效灌溉面积对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较弱。(4)基于对胶东经济圈农业生产结构变动的分析以及影响胶东经济圈农业生产结构变动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农业生产条件两大因素的探讨,提出了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因地制宜,突出农业各部门生产特色;完善农业科技支撑,提高劳动生产率。

王佳方[2](2020)在《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村繁荣稳定、农民生计等重要基础功能,确保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运行,粮食产量连年增高,201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13158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4617元。农业农村稳中向好,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业农村,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向好的同时也存在巨大的隐忧:农业产业结构供需失衡,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较低,农业科技创新支撑不足,农业体制机制亟需完善等,这些当前农业领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供给侧”。因此,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打破我国农业“供给侧”发展困境、有效应对“三农”工作各种风险挑战、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同时也是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农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本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指导,运用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围绕“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题展开研究。全文共9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章绪论和第2章文献综述。本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法、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主要创新点与不足;同时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与特征、动力机制和实现路径做出归纳与总结。第二部分为第3-8章。本部分首先是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的理论分析。通过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理论和内涵进行研究,创建了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机制;其次,通过研究中国农业供给侧发展的现状,分析评价中国农业供给效率,指出农业供给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全面剖析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为后面研究路径提供较好的科学依据;最后从农业产业结构改革路径、农业生产要素改革路径、农业科技创新改革路径和农业体制机制改革路径四个方面研究了如何推进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三部分是实现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的保障措施。本部分从全面加强顶层设计、守住三条基本底线、坚持市场改革导向、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四个方面提出一些对实现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保障措施。本文最大的创新点在于:一是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同时吸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理论,创建了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制;二是依据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制,构建了中国农业供给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揭示出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个实现路径,并采用多种计量方法对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路径进行实证分析;三是在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分析的基础上,清晰地界定了市场和政府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为实现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保障措施。本文通过对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且细致的剖析研究,得出了四个系统、全面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现路径,希冀以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贡献微薄力量。

张妙毅[3](2020)在《产业融合视角下舟山市远洋渔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远洋渔业在开发海洋渔业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维护我国外交政治上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使得我国的渔业经济和海洋相关产业性迅速发展,“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也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助力,而远洋渔业更是被放在发展的首要。浙江省为了建设海洋强省,很早就把经济增长点放眼于远洋渔业了,作为浙江的海洋优势的地级市,舟山一直十分重视远洋渔业发展。从1985年开始第一艘渔船奔赴了西非开始,历经30余年的发展,远洋渔业在舟山市的海洋经济体系中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舟山市的渔业资源保护,在渔民创收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舟山市市政府结合当前舟山市远洋渔业发展的评估预测,提出了走产业融合的道路,但是舟山市远洋渔业总体行业目前的发展态势可以看出,其主要还是由渔民自发,远洋渔业生产活动较为粗放,如何用一支笔统筹规划,整合当前混乱的市场竞争,逐渐淘汰一些更不上潮流的小微企业,创新产业融合形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了当前摆在舟山市远洋渔业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旨在通过对舟山远洋渔业三十余年发展历史的回顾,依托舟山市远洋渔业基地多层次详细分析了舟山市远洋渔业发展现状、融合形式和市场分析,结合产业融合理论,用灰色关联方法测算舟山市远洋渔业与各产业融合程度,剖析舟山市远洋渔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优势分析。最后通过数据发现舟山市远洋渔业已经进入到了快速发展阶段,目前舟山市远洋渔业与农业、工业及第三产业内部融合程度较好,融合系数都在0.7左右,且处于上升态势。在舟山市远洋渔业发展影响因素中,目前市场的影响因素最大,这也符合快速发展阶段,市场占据主导因素的事实,虽然目前舟山市远洋渔业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问题依然突出,具体表现在生产作业的形式单一化、渔业生产设备技术的老旧化、从业人员数量缺乏和质量不达标、相关企业在国际上实力偏低、产业链之间的各个节点企业关联度不够等问题,提出了转型升级打造现代化渔业体系、依托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加强政策对远洋渔业的管理、提高国家对远洋渔业企业的支持、建立渔业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平台、大力发展远洋渔业人才资源、强化渔业组织长效监管机制等推动远洋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对策。

顾艳丽[4](2019)在《舟山渔业金融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现在,商业银行贷款仍然是我国农业企业进行融资选择的主要形式。然而,农业加工企业在发展的进程之中仍旧需要应对融资问题。融资难、贷款难、信用评级不达标等问题也成为了阻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舟山渔业金融发展格局刚刚建立,面临着严酷的市场状况,舟山市金融机构、渔业企业本身怎样才能够科学解决在进行产业融资的进程之中暴露了许多缺陷,例如怎样凭借我国政府的金融政策达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完善,对舟山渔业金融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结合渔业金融相关理论基础,通过研究得出舟山渔业金融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现在金融资源不足、融资结构比例失调、金融市场层次淡薄、金融机构涣散、金融创新并不灵活、金融发展的配套设施也不完善。针对以上不足,具有针对性的给予推动舟山渔业金融科学发展的政策建议以及配套举措,基本涵盖创建健全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制,增大市场容量、强化金融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的融合强度,推动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主动引进产业投资基金,充足发扬政策性金融的积极影响、改善金融生态市场环境,为产业结构的良性调节给予强有力的保障,创建并且优化对应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制。渔业金融隶属于农村金融研究的领域范围,学者通常都是通过大农业全局上对农村金融进行研究,独立对渔业金融进行研究的文献比较少,本文尝试将农村金融这一个部分分成诸多零散的部分,依照“矛盾的普遍性”原理,采用逐个解决的方法,本文将挑选大农业之中风险指数最高的渔业产业,将以渔业自身的特点对渔业金融服务体制实行系统的调查研究,而且希望能够对农林牧等产业范畴的金融体系的研究起到引玉之砖的作用。

苗利明[5](2019)在《水产养殖业与捕捞业耦合系统分析与评价》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市场供需矛盾逐渐凸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在各领域不断倾斜,我国水产业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方面我国主导的水产养殖业在产量突飞猛进的同时水产养殖业引发的水质污染等问题也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当下捕捞业推动渔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渔业资源的枯竭问题。如何推动水产养殖业与捕捞业两者相互促进更好地协调发展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国水产业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水产养殖业更是独树一帜,因此研究水产养殖业与捕捞业之间的发展关系,不仅符合中国当下渔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顺应世界渔业发展的潮流,有助于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业与捕捞业更加协调发展,促进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从而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水产养殖业与捕捞业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渔业发展理论研究和方法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有关水产养殖业与捕捞业的研究文献,梳理水产养殖业与捕捞业的发展规律,以系统耦合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从复杂大系统的观点出发,用相关的理论和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对水产养殖业与捕捞业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水产养殖业与捕捞业耦合系统的一般运行机理,厘清水产养殖业与捕捞业系统的发展指标,构建了二者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对2007-2016年水产养殖业与捕捞业耦合协调结果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得出研究结果。文章主要结构内容如下:第一章,文章开篇引入了选题的原因背景及意义,然后明确了本文研究的目标及内容,最后介绍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基础性知识,是对全文的总体概括和把握。第二章,对水产养殖业及捕捞业的发展做了梳理综述。首先从容量、质量和结构三个维度综述了水产养殖业如何由起源到产量的大发展,再到质量的呼吁及结构性的改善过程;其次从自然资源、市场经济、社会角度及生态可持续这几个方面综述了我国水产捕捞业的所发生的情况及趋势走向;最终从水产养殖业与捕捞业发展的脉络来导出与本文研究的主题的关系,即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综合协同发展。第三章,以水产养殖业与捕捞业系统为基础,以耦合系统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从市场经济、生态环境及社会福利三个维度剖析了水产养殖业与捕捞业系统耦合的机理,为实证研究打好理论基础。第四章,实证研究部分,在上述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确定水产养殖业与捕捞业各自系统代表的指标,搜集数据,运用水产养殖业与捕捞业系统耦合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第五章,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运用灰色预测理论进行模拟和检验,然后预测未来几年水产养殖业与捕捞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第六章,在上述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的结论,进一步明确水产养殖业与捕捞业两者协同发展的关系,在两者耦合的关系论证结果的基础上给出相关政策建议,最后总结文章论述的不足之处并对水产养殖业与捕捞业两者发展关系的论证研究做了进一步展望。

严棉[6](2018)在《我国渔业结构调整对渔民收入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渔业经济实现了高增长,水产养殖和捕捞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长期来看,粗放型的渔业发展模式下有诸多的问题被暴露:产业链水平低、渔业资源衰退、禁捕区渔民就业问题等,因此调整渔业结构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渔民是渔业经济的主体,渔民收入关系到渔计民生,实现渔民增收和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必须双管齐下。一直以来我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程度不一,渔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发展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有所差异,渔业结构调整对各地区渔民收入的影响势必存在差异,分区域研究渔业结构调整对渔民收入和收入差距的影响对于各地区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各地区渔民增收、缩小收入差距意义非凡。渔民收入增加有利于推进渔业经济的发展、产业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也是检验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否卓有成效的重要指标。因此,在渔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尤其要关注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渔民收入的影响,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结构调整措施确保渔民增收、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本文基于渔业结构转型的背景,选取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共十三个渔业主产省份作为研究对象,分区域对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渔民收入的状况进行研究,旨在找出各地区渔业结构调整与渔民收入的关系,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调整渔业结构、增加渔民收入和缩小贫富差距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先是将国内外的相关论文做了梳理,具体包括: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研究、渔业和农业结构调整的研究、渔民收入和收入差距的相关文献、农业结构调整作用于农民收入状况的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收入差距的测算方法等。笔者发现现有文献中不乏渔业结构调整、渔民收入和渔民收入差距相关的文献,但将三者综合起来考量的文献较少,而分区域进行差异分析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本文分析了东部和中西部省份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对渔民各类收入及收入差距的作用效应,比较区域差异,以此针对不同地区为渔业结构调整、实现渔民增收和缩小收入差距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证检验。在梳理了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前提下,本文第二部分概述了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涵义和影响因素、渔民收入的概念与细分,并分析了渔业结构调整作用于渔民收入的机制,指出渔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资源有效配置、主导产业扩散效应促进渔民收入增加,概念和作用机制的梳理旨在为实证分析提供根据。本文第三部分通过计算各地区渔业结构转换速度系数和转换方向系数,对比分析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渔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和现状,阐释了各地区渔民收入结构状况及收入的变动趋势。本文的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基于东部和中西部渔业产值和渔民收入的面板数据,首先测算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对总体及各区域渔民各项收入的影响;其次,测算各区域渔民各类收入差距值及其对整体基尼系数的贡献大小;接着,结合基尼系数考察渔业结构调整对各区域渔民人均总收入差距的作用效应。本文的第六部分,基于上述章节的研究获得以下结论:第一,调整渔业产业结构显着增加了各地区渔民人均总收入和各分项收入;第二,东部和中西部区域渔民收入相差大,家庭经营收入是造成整体收入差距的最大原因;第三,东部地区渔业第二、三产业结构转变对渔民收入和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大于第一、二产业结构转换,而中西部地区渔业第一、二产业结构转换对渔民收入和收入差距的影响更为显着;第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缩小各区域渔民收入差距,加深对外开放程度不能显着减小收入差距。同时本文提出了有利于渔民增收和缩小收入差距的建议:合理调整渔业结构,打造现代化渔业,增加渔民收入;为渔民提供转业机会,优化收入结构,减小收入差距;推动地区间产业转移,提升中西部省份收入水平;增加对渔户的生活补助,促进禁捕区渔民的再就业。

谷孝鸿,毛志刚,丁慧萍,王银平,曾庆飞,王莲莲[7](2018)在《湖泊渔业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种传统产业,渔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缺失的重要地位.而渔业作为湖泊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其资源变动是湖泊生态系统演变的重要影响因子,同时湖泊渔业资源的变动和退化也是对环境变化最直接的响应.自1980s以来,随着湖泊水环境的改变,湖泊渔业资源衰退趋势明显,中上层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在鱼类群落中占优势,鱼类资源小型化、低龄化现象严重.本文以湖泊渔业发展的历程为切入口,系统阐述人类活动及湖泊环境变化对渔业资源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厘清现阶段湖泊水环境管理、湖泊生态系统修复、湖泊渔业可持续发展等关系,展望我国湖泊渔业的发展前景及新型模式.

李琦珂[8](2013)在《20世纪松花江流域农业生产结构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拥有黝黝黑土地的松花江流域,经过一百多年的农业开发,如今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该地虽气候严寒,夏短冬长,但土壤肥沃,雨热同季,比较适合发展农业。自东北“开禁”以来,关内移民陆续进入,土地垦殖持续不断,人地关系渐趋紧张。农业开发所及之地,荒山沼泽化为肥田沃野,森林草原变成农田村舍,自然景观成为人工生态,人地系统结构变化异常显着。农业系统作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互动界面,其结构变迁与功能进化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经中原农耕文化辐射,受经济全球化影响,松花江流域的种植业对畜牧业、林业和渔猎业的“挤压”倾向日益明显,生产结构逐渐单一,农业系统功能脆弱,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20世纪以来,松花江流域种植业,大致经历由“—元”到“二元”、再到“三元”的结构变迁,农业系统呈现良性衍化态势。功能发挥偶有曲折低徊,也基本处在自组织阙值范围之内。民国时期,种植业系统开放而高效;伪满时期,种植业系统“入”不敷“出”;建国之后,系统功能发挥顾“此”而失“彼”;三中全会之后,种植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系统发展稳定且持续。畜牧系统的百年发展,主要特征是畜牧结构的日益趋同。20世纪初叶,因地区间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的差异,松花江流域的畜牧系统,具有发展不均衡的显着特点。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家畜多经喂猪、牛、羊,家禽常饲养鸡、鹅、鸭;松花江流域西部草原地区,历史上多为游牧民族的畜牧区,多豢养马、牛、羊及犬;生息繁衍于松花江流域东部的渔猎民族,历史上曾与鹿共舞,与犬相伴,如今已成民族文化的遥远记忆。20世纪中期以来,因文化的不断融合,技术的日新月异,松花江流域畜牧结构的区域差异性渐至消亡,畜牧生态系统因多样性的缺失而危机蛰伏。松花江流域是森林部落的故乡。莽莽林海钟灵毓秀,引俄人日寇竞垂涎。建国之前,森林资源砍伐得多,养护培育得少,形成畸轻畸重的林木利用结构。新中国成立以来,培育与砍伐并重,松花江流域林本利用结构不断优化,林业系统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以及审美价值,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利用。渔业是松花江流域的传统产业。20世纪之初,松花江流域渔业仍为自然经济,鱼类资源尚属充足,鱼种结构相对合理。随着渔业生产力的逐步提高,自然鱼类捕捞—度占据渔业生产的主导地位。迫于鱼类资源锐减的严峻形势,20世纪中叶养殖渔业逐渐兴起并很快后来居上,成为优势生产部门,渔业结构因此而日益优化。世纪之末,松花江流域渔业品种结构逐步向着多元化、生态化、优质化的方向发展。农业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发展衍化,既受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的不断驱动,也受系统外部诸如文化、制度以及技术等因素的深刻影响,且时时反作用于这些外在因素,积久而成互生互克、相辅相成的作用机制。合理的经济制度能够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促进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技术变革能够打碎落后制度的桎梏,冲破资源瓶颈的制约,成为农业结构进化的重要推动力和决定性因素。作为人地作用的手段延伸、功能拓展的重要方式,农业技术在种植结构的历史变迁中举足轻重。农机等物质装备的规模运用,化肥等生产资料的集约投入,育种对生物适应能力的能动作用,水利对农田生态环境的润泽渲泄,都是借助农业系统某一因素(或环节)的人工调控,来提高农业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进而达到优化农业结构、完善功能机制的目的。作为日趋开放的“结构-功能”共同体,农业系统的存在以及发展,还会受到上层“人一地”系统的影响和制约,表现为人地结构对农业系统的时或促进、时或阻滞。若人地结构趋于合理,人地关系基本平衡,农业系统就会良性发展,结构渐至优化、功能发挥良好;若人地结构严重失衡,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大自然就会以灾害的方式来警告人类,实际上是为农业系统的良性回归提供反馈信息,以此督促农业系统的参与者——人类,及时进行结构调整,永葆经济、生态高效功能。

包特力根白乙[9](2012)在《大连渔业结构变动测度和优化途径》文中研究指明大连始终保持着全国渔业大市地位,其渔业发展历经初步发展、曲折发展、快速发展、调整发展、全面发展和转型发展6个时期。测度结果显示,渔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其变动速率改革开放前20年最快,后10年趋缓。海洋捕捞业因资源环境和控制政策因素而发展滞后,其比重呈下降趋势;海水养殖业和内陆渔业则超前发展,其比重均呈上升趋势,而且前者的超前程度远远强于后者。基于此,从渔业布局、捕捞水域和渔具、养殖方式和品种、渔业技术和功能以及渔民就业层面提出渔业结构优化升级途径。

包特力根白乙[10](2011)在《大连渔业结构变动测度和优化途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连始终保持着全国渔业大市地位,其渔业发展历经初步发展、曲折发展、快速发展、调整发展、全面发展和转型发展6个时期。测度结果,渔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其变动速率改革开放前20年最快,后10年趋缓。海洋捕捞业因资源环境和控制政策因素而发展滞后,其比重呈下降趋势;海水养殖业和内陆渔业则超前发展,其比重均呈上升趋势,而且前者的超前程度远远强于后者。基于此,从渔业布局、捕捞水域和渔具、养殖方式和品种、渔业技术和功能以及渔民就业层面提出了渔业结构优化升级途径。

二、我国渔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渔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论文提纲范文)

(1)胶东经济圈农业生产结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农业生产结构定义研究
        1.2.2 农业生产结构评价研究
        1.2.3 农业生产结构变动规律研究
        1.2.4 农业生产结构变动影响因素研究
        1.2.5 胶东经济圈研究必要性
        1.2.6 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农业现代化发展理论
        2.1.1 农业现代化内涵的演变
        2.1.2 农业现代化发展核心理论
    2.2 产业结构理论
        2.2.1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
        2.2.2 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
    2.3 农业生产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2.3.1 农业规模结构
        2.3.2 农业市场结构
    2.4 小结
第3章 胶东经济圈农业生产结构变动分析
    3.1 胶东经济圈农业生产结构时间变动
        3.1.1 农业生产结构总体变动
        3.1.2 农业部门生产结构变动
    3.2 胶东经济圈农业生产结构空间变动
        3.2.1 农业生产结构地域总体差异
        3.2.2 农业生产结构地域部门差异
    3.3 典型案例
        3.3.1 寿光
        3.3.2 莱州
    3.4 小结
第4章 胶东经济圈农业生产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农业生产结构变动影响因素
        4.1.1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4.1.2 农业生产条件
    4.2 指标选取与模型设定
        4.2.1 指标选取
        4.2.2 数据来源
        4.2.3 模型设定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平稳性检验
        4.3.2 相关性检验
        4.3.3 协整检验
        4.3.4 实证结果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
        5.2.2 因地制宜,突出农业各部门生产特色
        5.2.3 完善农业科技支撑,提高劳动生产率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与特征
    2.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机制
    2.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路径
    2.4 总结与评价
第3章 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分析
    3.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理论
        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3.1.3 新供给经济增长理论
        3.1.4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3.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3.2.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
        3.2.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
        3.2.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提高农业供给质量
        3.2.4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3.3 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制
第4章 中国农业供给侧发展状况分析
    4.1 中国农业供给侧发展的现状
        4.1.1 农业整体发展趋势平稳向好
        4.1.2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4.1.3 农业机械化水平显着提高
        4.1.4 农业发展遭受“双板挤压”
        4.1.5 农业生态环境面临危机
    4.2 中国农业供给效率评价分析
        4.2.1 基本原则
        4.2.2 指标体系
        4.2.3 评价方法
        4.2.4 综合评价
    4.3 中国农业供给侧发展存在的问题
        4.3.1 农业产业存在结构性矛盾
        4.3.2 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不高
        4.3.3 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不足
        4.3.4 农业体制机制发展水平滞后
    4.4 中国农业供给侧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
        4.4.1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历史影响
        4.4.2 市场配置资源不足
        4.4.3 政府宏观调控存在越位与错位
第5章 农业产业结构改革路径分析
    5.1 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5.1.1 农林牧渔结构分析
        5.1.2 粮食结构分析
        5.1.3 种植结构分析
    5.2 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5.2.1 农产品结构失衡问题突出
        5.2.2 缺少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
        5.2.3 农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问题
        5.2.4 农产品国际竞争形势严峻
    5.3 农业产业结构改革的路径
        5.3.1 统筹调整粮经作物种植结构
        5.3.2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5.3.3 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5.3.4 创造良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
第6章 农业生产要素改革路径分析
    6.1 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现状分析
        6.1.1 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现状分析
        6.1.2 农业生产要素结构现状分析
        6.1.3 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分析
    6.2 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存在的问题
        6.2.1 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善
        6.2.2 高素质劳动力进入不充分
        6.2.3 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发展存在限制
        6.2.4 土地流转效率不高
        6.2.5 农用化肥施用强度过高
    6.3 农业生产要素改革的路径
        6.3.1 积极培育农业生产要素市场
        6.3.2 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6.3.3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发展
        6.3.4 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6.3.5 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
第7章 农业科技创新改革路径分析
    7.1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
        7.1.1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态势良好
        7.1.2 农业科技经费来源多样化
        7.1.3 农业科技资源投入力度提升
        7.1.4 农业科技创新产出水平提升
    7.2 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供给侧发展的关系
        7.2.1 研究设计
        7.2.2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7.2.3 平稳性检验
        7.2.4 边界协整检验
        7.2.5 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短期关系
        7.2.6 稳定性检验
    7.3 农业科技创新改革的路径
        7.3.1 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
        7.3.2 提高对农业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
        7.3.3 增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7.3.4 加大农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
第8章 农业体制机制改革路径分析
    8.1 深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
        8.1.1 实行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的原因
        8.1.2 新一轮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8.1.3 深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的路径
    8.2 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改革
        8.2.1 农业供给侧改革助推农村金融发展
        8.2.2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8.2.3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8.2.4 加快中国农村金融创新改革的实现路径
    8.3 深化财政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8.3.1 财政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状分析
        8.3.2 财政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8.3.3 财政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路径
第9章 实现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的保障措施
    9.1 全面加强顶层设计,落实以农民为核心的改革理念
    9.2 守住三条基本底线,确保改革路径不出较大偏差
    9.3 坚持市场改革导向,实现农业农村资源的有效配置
    9.4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着力创造良好的农业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产业融合视角下舟山市远洋渔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现有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总体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文章的创新与存在不足
        1.5.1 创新
        1.5.2 存在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海洋渔业
        2.1.2 远洋渔业
        2.1.3 产业结构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融合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舟山市远洋渔业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3.1 舟山市远洋渔业概述
    3.2 以舟山市远洋渔业基地为例分析远洋渔业产业融合
        3.2.1 舟山市远洋渔业基地概况
        3.2.2 舟山市远洋渔业基地产业融合形式
第4章 产业融合视角下舟山市远洋渔业的影响因素评价
    4.1 产业融合度测算和因素分析
        4.1.1 测算方法选择
        4.1.2 指标选取
    4.2 灰色关联度分析
        4.2.1 确定参考比较数列
        4.2.2 数据处理
        4.2.3 求出各参考数列与各比较值数列差的绝对差值
        4.2.4 确定两个极值
        4.2.5 计算关联系数
        4.2.6 将各年度系数求取平均值,得出产业间灰色关联度。
    4.3 舟山市远洋渔业产业融合度分析小结
    4.4 舟山市远洋渔业产业融合度的影响因素问题分析
        4.4.1 市场因素影响突出,但融合效果不明显
        4.4.2 政策因素影响产业融合,引导力度不够
        4.4.3 基础设施建设传统化,与信息化产业融合度低
        4.4.4 专业化程度低,制约融合发展
第5章 产业融合视角下舟山市远洋渔业发展对策
    5.1 培育远洋渔业市场建设,深化产业融合机制
    5.2 发挥政府政策引导,推动远洋渔业产业融合升级
    5.3 整体规划基础设施,完善融合产业布局
    5.4 建设人才科技支撑体系,增加产业融合动力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局限和对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舟山渔业金融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渔业金融的内涵
    2.2 农业金融领域的代表性理论
        2.2.1 金融结构理论
        2.2.2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2.2.3 金融创新理论
        2.2.4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2.2.5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2.3 农业金融向渔业金融的发展
3 舟山渔业金融发展的基本现状
    3.1 舟山现行渔业金融服务体系
        3.1.1 银行业的运行情况
        3.1.2 资本市场运行情况
    3.2 舟山渔业金融发展的主要政策
        3.2.1 “青银海贷”系列金融支持政策
        3.2.2 地方强渔惠渔政策
        3.2.3 水产养殖业贷款贴息
4 舟山渔业金融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4.1 舟山渔业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政策方面的问题
        4.1.2 产业体系的问题
        4.1.3 服务体系的问题
    4.2 舟山渔业金融发展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5 促进舟山渔业金融发展的建议及配套措施
    5.1 完善舟山渔业金融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
    5.2 促进舟山渔业金融发展的建议
        5.2.1 构建完善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提升市场容量
        5.2.2 加强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结合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5.2.3 积极引入产业投资基金,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
        5.2.4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有力保障
        5.2.5 建立并完善相应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
    5.3 配套措施
        5.3.1 积极推进金融体系改革与创新
        5.3.2 利用宏观金融调控积极引进外资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水产养殖业与捕捞业耦合系统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综述
    2.1 水产养殖业发展相关研究
        2.1.1 关于水产养殖业容量的研究
        2.1.2 关于水产养殖业质量的研究
        2.1.3 关于水产养殖业结构的研究
    2.2 水产捕捞业发展相关研究
        2.2.1 关于水产捕捞业自然资源的研究
        2.2.2 关于水产捕捞业经济发展的研究
        2.2.3 关于水产捕捞业社会问题的研究
    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相关理论分析
    3.1 相关哲学思想的引用
    3.2 相关理论的发展
        3.2.1 系统耦合理论
        3.2.2 耗散结构理论
        3.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3 水产养殖业与捕捞业耦合机理分析
第四章 水产养殖业与捕捞业耦合系统实证研究
    4.1 耦合评价模型及等级划分
    4.2 数据来源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数据来源
        4.2.2 评价指标体系
        4.2.3 综合评价指数计算模型
    4.3 水产养殖业与捕捞业耦合协调结果分析
        4.3.1 水产养殖业与捕捞业发展水平
        4.3.2 水产养殖业与捕捞业耦合协调度
第五章 水产养殖业与捕捞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预测研究
    5.1 灰色预测计算模型
        5.1.1 灰色预测模型GM(1,1)一般形式
        5.1.2 辨识算法
        5.1.3 预测值的还原
        5.1.4 灰色系统模型检验
    5.2 耦合协调度预测运算
    5.3 预测结果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我国渔业结构调整对渔民收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研究
        1.2.2 渔业和农业结构调整的研究
        1.2.3 渔民收入和收入差距的研究
        1.2.4 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研究
        1.2.5 产业结构调整与收入差距的研究
        1.2.6 收入差距测算方法的研究
        1.2.7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渔业结构调整与渔民收入的内涵和作用机制
    2.1 渔业结构调整的内涵与影响因素
        2.1.1 渔业结构调整的涵义和特点
        2.1.2 渔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
    2.2 渔民收入相关指标的解释和细分
        2.2.1 渔民收入相关指标的解释
        2.2.2 渔民收入的细分
    2.3 渔业结构调整影响渔民收入的作用机制
        2.3.1 提高劳动生产率
        2.3.2 促进资源有效配置
        2.3.3 主导产业扩散效应
第三章 渔业结构调整和渔民收入的现状分析
    3.1 地区间渔业三大产业发展状况与比较
    3.2 各区域渔业产业结构转变分析
        3.2.1 渔业产业结构转变速度分析
        3.2.2 渔业产业结构转变方向分析
    3.3 各区域渔民收入及收入结构的现状分析
第四章 各地区渔业结构调整对渔民收入的影响
    4.1 变量选取、模型设定与检验
        4.1.1 变量的选取
        4.1.2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4.1.3 模型检验
    4.2 各区域渔业结构调整对渔民收入的影响
        4.2.1 渔业结构调整对渔民人均总收入的影响
        4.2.2 渔业结构调整对渔民各分项收入的影响
第五章 渔业结构调整对渔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5.1 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
    5.2 渔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及其分解
        5.2.1 数据来源及说明
        5.2.2 渔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和相对集中指数
        5.2.3 分项收入对渔民收入基尼系数的贡献
    5.3 各区域渔业结构调整对渔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5.3.1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5.3.2 实证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渔业结构调整促进渔民收入增加
        6.1.2 各地区渔业结构转换作用存在差异
        6.1.3 家庭经营收入是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
        6.1.4 渔业结构调整推进渔民收入差距缩小
    6.2 建议
        6.2.1 推进渔业结构调整,打造现代化渔业
        6.2.2 优化渔民收入结构,缩小收入差距
        6.2.3 推动地区间产业转移,增加中西部渔民收入
        6.2.4 增加渔户生活补贴,促进剩余劳动力转产转业
参考文献
致谢

(7)湖泊渔业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湖泊渔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1.1 我国湖泊渔业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渔业方式
        (1) 原始发展阶段
        (2) 以产量为主的快速发展阶段
        (3) 以生态为重的可持续发展阶段
    1.2 世界湖泊渔业发展及其借鉴
2 人类活动对湖泊渔业的影响
    2.1 河湖水利工程对湖泊渔业功能的影响
    2.2 过度捕捞对湖泊渔业资源的影响
    2.3 增殖放流与湖泊渔业
    2.4 城镇化发展对湖泊渔业的影响
3 湖泊环境变化对湖泊渔业的影响
    3.1 湖泊富营养化与渔业资源变化
    3.2 湖泊自然特征变化对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4 我国湖泊渔业展望
    4.1 新时期湖泊渔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与途径
    4.2 湖泊渔业监测与管理新技术的应用
    4.3 湖泊生态渔业规划与区域协调管理

(8)20世纪松花江流域农业生产结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的理论背景
    四、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五、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20世纪松花江流域农业生产结构变迁的历史背景和阶段性特征
    第一节 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一、放垦政策
        二、人口发展
        三、农业开发
        四、灾害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预警
    第二节 农业生产结构演替的阶段性特征
        一、清末东部渔猎、中部农耕、西部游牧的土地利用格局
        二、土地利用渐趋农耕化(民国前期)
        三、农耕化程度不断加深(伪满统治时期)
        四、农耕化程度继续加深(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五、开始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第三节 农林牧渔产值结构变迁与从业人口变迁
        一、产值结构变化
        二、从业人口结构变化
第二章 20世纪松花江流域种植结构变迁
    第一节 粮食作物内部结构演变
        一、粮食作物生产
        二、粮食作物内部结构发展的阶段性
    第二节 经济作物内部结构演变
        一、经济作物生产
        二、经济作物内部结构发展的阶段性
    第三节 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之间的比例消长
        一、“自给自足”经济逐渐解体(晚清至1931年)
        二、经济作物生产受到抑制(伪满统治时期)
        三、“以粮为纲”相对单一的种植结构(建国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三章 20世纪松花江流域畜牧结构变迁
    第一节 役使畜内部结构变迁
        一、役使畜生产
        二、役使畜内部结构发展的阶段性
    第二节 经济畜内部结构变迁
        一、经济畜生产
        二、经济畜(禽)内部结构发展的阶段性
    第三节 役使畜与经济畜(禽)的比例消长
        一、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晚清至1931年)
        二、畜禽养殖结构起伏波动(伪满统治时期)
        三、从役使畜为主转向经济畜为主(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四、经济畜养殖渐趋活跃(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第四节 畜禽产品结构变迁
        一、肉类
        二、蛋类
        三、奶类
        四、皮毛
第四章 20世纪松花江流域林业结构变迁
    第一节 森林生态与资源状况
        一、森林生长的自然环境
        二、19世纪末期森林资源分布状况
    第二节 20世纪林木利用和森林培育
        一、林木利用
        二、森林培育与防护
        三、林木利用与森林培育的此消彼长
        四、林分结构的变迁
    第三节 林业资源利用结构变迁—以森林覆盖面积和林木蓄积量为指标
    第四节 技术、制度对林业资源利用结构的诱致性变迁
        一、经营制度及管护政策
        二、伐木工具与育林技术
第五章 20世纪松花江流域渔业结构变迁
    第一节 渔业水面资源
        一、江河
        二、湖泡、水库与池塘
    第二节 渔业生产结构变迁与鱼类资源结构变迁
        一、捕捞渔业与养殖渔业的此消彼长
        二、鱼种资源结构变化
    第三节 制度、技术对渔业结构的诱致性变迁
        一、水产经营制度的诱致性变迁
        二、捕捞技术进步的诱致性变迁
第六章 20世纪松花江流域农业结构变迁效益分析
    第一节 农业结构变迁的经济效益分析
        一、种植业系统经济效益显着增加
        二、畜牧业系统经济效益增加能力有限
        三、林业系统经济效益增长潜能下降
        四、渔业系统经济效益增速有所减缓
    第二节 农业结构变迁的生态效应分析
        一、种植业系统生态不断恶化
        二、畜牧业系统生态日渐式微
        三、林业系统生态状况堪忧
        四、渔业系统生态频临险境
    第三节 农业子系统耦合与边缘效应发挥
        一、系统耦合的生态前提和社会背景
        二、边缘效应发挥和溢出效益实现
第七章 松花江流域农业结构变迁动因分析
    第一节 气候变迁与环境适应
        一、地理环境影响
        二、气候变迁诱致
    第二节 政策激励与制度诱致
        一、农业政策影响
        二、农地制度诱致
    第三节 移民垦殖与人口增长
        一、移民垦殖影响
        二、人口增长压力
    第四节 技术装备与物资投入
        一、对种植结构变迁的诱致
        二、对畜牧结构变迁的影响
    第五节 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
        一、文化濡染
        二、宗教影响
    第六节 交通条件与市场贸易
        一、交通促进
        二、市场拉动
参考文献
附录 松花江流域行政沿革表(1900—2000年)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9)大连渔业结构变动测度和优化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连渔业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1.初步发展阶段 (1949—1955年)
    2.曲折发展阶段 (1956—1968年)
    3.快速发展阶段 (1969—1977年)
    4.调整发展阶段 (1978—1984年)
    5.全面发展阶段 (1985—1998年)
    6.转型发展阶段 (1999—2009年)
二、大连渔业结构变动测度及评析
    1.渔业结构变动速率
    2.渔业结构变动方向
三、大连渔业结构优化升级途径
    1.调整渔业布局结构, 夯实产业发展平台
    2.调整捕捞水域结构, 缓解近海捕捞压力
    3.调整捕捞渔具结构, 压缩海洋捕捞强度
    4.调整养殖方式结构, 增进养殖效率效益
    5.调整养殖品种结构, 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6.调整渔业功能结构, 推进现代渔业发展

四、我国渔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胶东经济圈农业生产结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侯纯纯.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2]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D]. 王佳方. 辽宁大学, 2020(07)
  • [3]产业融合视角下舟山市远洋渔业发展策略研究[D]. 张妙毅.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4]舟山渔业金融发展研究[D]. 顾艳丽.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3)
  • [5]水产养殖业与捕捞业耦合系统分析与评价[D]. 苗利明.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6]我国渔业结构调整对渔民收入的影响研究[D]. 严棉. 上海海洋大学, 2018(05)
  • [7]湖泊渔业研究:进展与展望[J]. 谷孝鸿,毛志刚,丁慧萍,王银平,曾庆飞,王莲莲. 湖泊科学, 2018(01)
  • [8]20世纪松花江流域农业生产结构变迁研究[D]. 李琦珂.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5)
  • [9]大连渔业结构变动测度和优化途径[J]. 包特力根白乙.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 [10]大连渔业结构变动测度和优化途径研究[A]. 包特力根白乙. 2011中国渔业经济专家论坛论文集, 2011

标签:;  ;  ;  ;  ;  

我国渔业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