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四湖流域“98.8”暴雨洪水分析

南四湖流域“98.8”暴雨洪水分析

一、南四湖流域“98.8”暴雨洪水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高西义,贺来福,李淑云[1](2020)在《嘉祥县“18·8”暴雨洪水分析与建议》文中提出2018年8月中旬,嘉祥县发生大的降水过程,城乡及田间均大面积积水,虽经积极应对,及时采取措施,但仍造成一定程度的灾害。笔者通过分析暴露出的问题,提出了防洪除涝防灾减灾的对策措施。

徐好[2](2019)在《南四湖水质时空分布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四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和调蓄的重要湖泊,一直以来湖泊水质受到广泛关注。但随着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南四湖的水质恶化。本文以DO、COD、TN、TP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近十年来的监测数据,研究分析了南四湖水质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并利用水质标识指数法和模糊评价法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根据南四湖四个湖区的水质变化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南四湖的水质得到明显提升。通过南四湖年内的水质指标对比,2014年和2016年南四湖非汛期的COD浓度均值略高于汛期,是汛期的1.12和1.18倍;非汛期TN浓度均值是汛期的1.23倍和1.26倍,非汛期的TP含量也大于汛期,同时DO在汛期的浓度总体大于非汛期。通过南四湖2014年和2016年汛期与非汛期的DO、COD、TN和TP的浓度对比,显示南四湖汛期水质优于非汛期。(2)南四湖的四个湖区中,南阳湖水质污染最重,微山湖水质相对较好,整体呈现由北向南水质变好的趋势。南四湖湖区周边COD、TN、TP浓度污染浓度高于湖心区,这与水质优劣的分布特征相一致,湖心水质好于湖区周边。从垂直方向上,各水质指标浓度基本随深度增加而下降,表明南四湖表层水质劣于深层。(3)利用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综合水质标识指数和模糊评价等方法对2006-2016年的南四湖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16年四个湖区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I为3.796、3.446、3.350和3.128,水质达到Ⅲ类标准,总体比2006年优化1-2个水质指标,水质有所改善。南阳湖和独山湖水质标识指数高于昭阳湖和微山湖,微山湖水质相对更好。该论文的研究可为南水北调东线调水以来的南四湖水环境管理及水质改善提供指导,对于湖泊生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徐伟平[3](2016)在《洞庭湖生态系统功能分异及经济价值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洞庭湖湿地是我国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湿地生态系统。长期以来,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的变化引人关注。如何认识洞庭湖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合理评价其经济价值,切实做好洞庭湖湿地的保护工作,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各级政府部门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在深入调查研究并获取基础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功能分异原理,构建了一个由服务类型、服务项目、服务指标和指标内容4个层次组成的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体系;以这一指标体系为框架,将洞庭湖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划分为产品供给、支持调节服务、社会服务三大类,调蓄水量、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产品供给、固碳、养份循环、土壤保持、调节小气候和社会服务等九大功能;利用相关数据,系统地描述了近60年来洞庭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过程,采用2010年的有关数据剖析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结构及特征,探讨了湿地生态过程与生态服务功能间的耦合关系,以及自然驱动力和人为干扰力对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程度;进一步应用市场评估、隐含市场评估和模拟市场评估技术,运用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意愿支付法等方法对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经济价值评估。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三大类功能及其经济价值评估结果如下:1.洞庭湖湿地主要生态功能的时空变化。近60年来湿地面积萎缩、湿地畜水功能衰退。1949年湿地面积4350 km2,2010已下降到2638 km2,只有1949年的60.64%。2010的蓄水能力1 35.33×108 m3,只有1949年293×108m3的58.70%。生物资源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2010年水生植被的复盖率、狭义水生植物种数、群从类型数分别比1970年减少71.6%、3 1.7%和 36.9%。2010年水产捕捞量比1998年减少了58.74%。近年来越冬候鸟的群落以及种群的数量比上世纪50年代下降了20%~30%。2.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水平(产出实物量)。经测算,2010年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在供给功能方面的产出包括:湿地草甸植物群落、水生植物群落和乔木植物净生产力分别为327 × 1 04、1 82 × 1 04、3 3 0 ×104t/a;提供纤维植物、食品和野生蔬菜、牧草、绿肥和水产品分别为1 35.22×104、2.87×104、20.34×104、15.08×104、21245.3t/a。在支持调控功能上:吸收大气二氧化碳617.21×104t/a,释放氧气450.61×104t/a;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4.89× 1 04 t/a,归还土壤养分85 16.8 t/a;净化N、P和COD分别为58463t、9236t、220567 t,净化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重金属分别111.17t、471.82 t、62.90 t;湿地居民区日平均温度比不属于洞庭湖湿地区域的周边地区低1.2℃左右,年蒸发散水汽量比周边地区多5.20×108 t/a;调蓄水量135.33×108m3,控制土壤(滞淤造地)839.81 hm2。在社会服务功能方面的产出包括:接待国内外游3145×104人次;水上客运量2010年为715×104人·次;水上旅客周转量15394×104人·km;水上运货量9135×104t;货运周转量 247.10×108t·km。3.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及其构成。经测算,2010年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2564245×104元。其中,直接提供产品服务价值102168×104元;调节、支持功能服务价值1566308×104元;社会服务功能的服务价值895759×1 04元。分别占服务总价值的3.99%、61.08%和34.93%。4.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的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经测算,2010年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使用价值为98581 8×104元,其中,直接价值102168×104元,间接使用价值为883650×104元,分别占服务总价值3.99%和34.46%,占使用价值的10.36%和89.64%。非使用价值为1578427×104元,其中,存在价值为1566318×104元,选择使用价值为12109×104元,分别占服务总价值61.08%和0.47%,占非使用价值99.23%和 0.77%。5.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的生产服务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经测算,2010年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由系统生产力提供的服务价值(生产服务价值)102168×104元,为服务总价值的3.99%;由生态系统本身结构和功能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2 4 6 2 0 7 7 × 104元,为服务总价值的9 6.01%。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服务价值与生态服务价值的比是1:2 5.8。6.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核心服务功能。从评估测算的结果看出,目前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核心服务功能是调蓄水量、游憩休闲和调节大气成份,其服务价值分别占服务总价值的29.90%、26.52%和13.59%,这三种服务价值占了总服务价值的70.01%。这是洞庭湖湿地所处的区域位置、系统内部的结构特征、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当地政府大力开展旅游产业决定的。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久的将来就有可能出现游憩休闲功能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其它的服务功能目前处在次要地位,但决不能忽略它们的作用。正是因为这些服务功能的存在,才使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大量原材料,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净化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水环境,改善化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气候,给人类一个安居乐业的良好生态环境。本文在评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时,只选择具有客观衡量标准和计价依据、对人类产生直接效益的功能进行经济价值评估,并尽量避免重复计量和重复计算。从而使评估的结果更加真实的反映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意义,以便为洞庭湖湿地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面对洞庭湖区现阶段存在的湖泊面积萎缩、湖泊功能衰退、洪涝灾害频繁、生物资源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一系列问题,为进一步恢复和提高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本文认为需要统一对洞庭湖湿地保护的认识、维护好长江和洞庭湖间的江湖体系、合理进行江湖水资源调控,全面提升防洪减灾能力,促进湿地生态系统良性平衡、有效协调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强化洞庭湖区域的规范化管理。现阶段应重点做好遏制洞庭湖面积萎缩、完善洞庭湖湿地生态功能区规划,遵重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干扰,只有这样才能完善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才能提高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效益。

薛霞[4](2016)在《山洪防治区小流域分类与预警指标确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洪灾害形成和发生主要受流域的降雨特性和下垫面条件影响。本文首先依据山东省水文图集的暴雨径流分区,整体分析山东省各地区的降雨、下垫面情况,明确山洪防治区内的降雨和下垫面特点;以防治区内11个典型县(市、区)作为研究对象,从山洪发生时间、发生类型、灾害类型、灾害成因等方面,分析山洪形成原因和特点;在此基础上,针对研究区内各个小流域的几何特征、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及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小流域特性分析。其次,以小流域的气候、下垫面条件和水文响应关系三要素相似作为小流域相似与分类的依据,根据小流域的基本特征指标构建水文相似因子,分别采用聚类分析法和水文响应模型参数法对防治区内所有小流域进行分类,以济南市历城区为例,将小流域划分为典型山丘区、典型亚山丘区、类亚平原区和类平原区小流域四类,分析不同类别小流域的基本特征和水文特征,提出小流域水文模型参数确定方法,并进行不同类别小流域的山洪特点及预警分析。最后,选取三个典型流域作为研究区进行模型在防治区内的适用性分析,主要从建模、参数率定与验证和结果精度评定三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卧虎山水库流域内两个个典型防灾对象为例,进行基于HEC-HMS模型的临界雨量计算,研究基于水文模型的预警指标确定方法。

于红学[5](2016)在《南四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向流域的城市化水文效应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南四湖流域作为研究区,探讨土地利用变化与流域自然水循环的耦合机制及演化规律,为后期流域水环境保护及土地利用管理提供决策支持。1987、2000、2014年南四湖流域土地利用均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且建设用地发展最为迅速;19872000、20002014年两个阶段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林草地、耕地向建设用地转换,且转换幅度后一阶段明显高于前一阶段。自然环境结构上,100 m高程内、0.440.568植被指数、6 km河流缓冲区内建设用地变化最显着;行政区划和河流流域上,蟠龙河流域内的枣庄市、城市流域内的滕州市、洸府河和梁济运河流域内的济宁市、洙赵新河流域内的菏泽市用地类型变化最为突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及土地利用管理政策等人为因素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采用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对南四湖流域水文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受土地利用变化影响,19872000、20002014年两个阶段流域内年平均径流深、基流、蒸散发变化幅度分别为0.57%、-1.49%、0.07%,0.99%、-7.88%、0.53%;受降水影响,19872014年间枯水年径流深、基流、蒸散发三个水文参数响应最明显,平水年次之,丰水年最弱;月尺度变化特征为,两个阶段流域内各月径流深均呈增加趋势,各月基流均呈减少趋势,蒸散发68月减少,其余月份增加,且三个水文参数后一阶段变化幅度明显高于前一阶段。空间上,受南四湖流域“南北高,中间低”降水格局的影响,径流深、基流也呈现此格局;由于菏泽市区、曹县、滕州市区、枣庄市区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对应洙赵新河、东鱼河、城河、蟠龙河流域径流深增加、基流减少显着;对于蒸散发而言,沿湖区的河流流域内蒸散发增加突出,四周蒸散发量减少显着。林草地、耕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对径流深起正效应,对基流、蒸散发起削减作用;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鉴于建设用地基础和转换幅度的差异,不同流域内三个水文参数对其敏感性响应不同;情景三中蟠龙河流域中游、洙赵新河下游水文参数敏感性较高,对其开发建设应该谨慎,对开发后的生态环境后果应高度关注。

马卫星[6](2015)在《暴雨径流潜流对峡谷分层型水源水库水质影响与水质原位改善》文中认为黑河金盆水库属于典型的峡谷分层型水库,是西安市最重要的供水水源,日平均供水80万m3。然而,近年来水体分层造成的底层缺氧和内源污染、表层藻类爆发以及暴雨径流对水库水质产生了显着影响。本文以黑河金盆水库水体分层的季节性变化为切入点,在大量现场监测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1)黑河金盆水库热分层形成和混合规律;(2)暴雨径流潜流演变特征及对水库水质影响;(3)暴雨径流与水库潜流相关性及汛期调度方案研究;(4)扬水曝气系统技术改进;(5)不同运行工况下水库水质原位改善效果及运行优化。主要结论和成果包括:(1)4-5月为热分层形成期,期间表层水温迅速升高,垂向温差逐渐增大同时硅藻开始大量繁殖;6-9月为稳定分层期,期间表层水温进一步升高,6月底水库底部出现厌氧,沉积物中N、P、Fe、Mn、硫化物等开始释放,同时上层水中蓝藻开始转变为优势藻种,此间暴雨径流会对水库的热分层结构、水质产生显着影响;10月初随气温降低,温度分层开始削弱。自然混合时间一般在12月底或来年的1月初,完全混合初期水质恶化,随后水库完全混合状态基本保持至3月底。(2)高洪峰流量(入库流量大于1500m3/s)入库由底层潜入,潜流影响区域浊度高达3000NTU以上。高入库径流潜流破坏了潜流影响区域的分层结构,径流携带的悬浮物质及腐殖质造成潜流影响区域氨氮、总磷、总有机碳、高锰酸盐指数等指标全部升高。大入库流量(500-1500m3/s)由中部潜入,等温度层潜流强度沿程衰减较快,对主库区影响较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暴雨径流一方面提升水体溶解氧,另一方面水中携带的污染物加剧了溶解氧的消耗,带来水质污染风险。(3)建立了不同季节入库径流量-含沙量-水温-入流密度关系,确定了不同季节、不同入流强度下潜流位置及基本变化规律,提出了汛期优化调度方案,实现水库汛期排浊蓄清、分层取水、优水优供,有效规避高浊、高有机负荷原水对水厂运行的冲击,保证水厂的安全稳定运行。得出近9年入库流量Q和入库含沙量S的拟合关系为:S=0.4655×e0.0024Q(R2=0.7114);上游水文监测断面入库含沙量S和主库区控制断面含沙量S主峰值的拟合关系为:S主=0.034×e0.233S(R2=0.768)。对近9年不同季节、不同入库流量条件下入流水温进行汇总,由入流水温和主库区控制断面含沙量可以估算入流密度,根据典型月温度-密度分布可推算出潜流位置,潜流位置计算值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汛期取水应避开高浊潜流水层并充分利用潜流位置在高程545m附近的潜流泄洪,实现优水优供、排浊蓄清。(4)对扬水曝气系统进行技术改进:依据CFD模拟结果,降低设备导流高度,以满足低水位运行和提高混合效率;利用发明专利增设输气管路稳压系统以解决输气管路变形问题;依据CFD模拟结果,在不引起底部泥沙再悬浮的条件下降低设备底部距库底高度,同时更换微孔曝气装置,以提高底层水体溶解氧传质速率;通过理论计算及生产性实验,在曝气室顶部增设35个2mm微孔,以实现单独等温层充氧。(5)等温层充氧运行15天,底部厌氧层高度由17m降低至3.2m,等温层充氧过程未造成中上层水体浊度提升;控藻运行40天,表层藻类由运行前的9000万个/L降低至300万个/L以下,削减96.6%,系统运行期间底层溶解氧升高至10mg/L以上,内源污染物释放得到抑制;20132015年每年9月底至10月,系统全层混合充氧,运行35天后,水库实现提前混合,垂向水体总磷、铁分别降低至0.015mg/L和0.1mg/L以下,平均削减74%和80%,系统运行增强了水中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和水体自净能力,提高了脱氮细菌的脱氮能力,运行前后底层总氮削减20.5%。初秋季节通过扬水曝气系统运行实现水体提前2个多月混合,利用秋冬季节气温降低的条件,实现了扬水曝气系统运行与诱导自然混合过程的衔接,使水库良好的水质状态延长至6个月以上,有效改善了水库水质。

魏莹[7](2015)在《峡山水库增容工程兴利水位提高方案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东省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79.5mm,水资源总量3003亿m。,人均占有量322m。,为全国的1/6,全世界的1/25,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26位,属北方严重缺水地区。根据山东省雨情水情,目前看来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选择就是加快雨洪资源利用,而大型水库增容是提高雨洪资源利用水平的重要途径和现实选择。统筹考虑雨洪资源利用工程的建设条件、国民经济效益、资金筹措等因素,大力提高雨洪资源利用水平,增加水资源有效供给,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仅关系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大型水库增容工程方案论证过程中,兴利水位提高的多寡将影响工程安全、工程投资和工程效益,在设计过程中,方案提出及论证是工作重点。峡山水库作为山东省最大的水库工程,原设计主要用于农灌,目前该水库已成为潍坊市城区、寒亭区、滨海开发区及潍坊电厂的重要供水水源地,为满足城市用水需求,水库挤占了部分原属于农灌和生态的水量,因此,亟需通过水库增容,提高雨洪资源利用水平来增加可供水量,在满足城市用水的同时,尽量减少挤占农灌和生态用水。本文将以峡山水库增容工程为例,对大型水库增容工程兴利水位提高问题进行多方案对比论证,以供工程设计人员参考。

阳辉[8](2014)在《潇河流域河道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集成》文中研究表明河道生态系统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为人类充分利用来实现供水、发电、灌溉、航运、景观观赏等多种目的,同时作为水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是物质和能量重要的循环和承载者。然而,人们在利用河道生态系统的同时,也在控制和改变其自然属性,其结果是河流自然特征逐渐消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服务功能降低、河流自净化和自我恢复能力降低、河流水体污染加重。本文基于山西省晋中市松塔水利水电有限公司委托的潇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集成技术研究项目,将以潇河流域为载体,在对潇河流域河流水环境因子进行年度跟踪调查监测基础上,回顾和分析河流生态系统特征,结合潇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现状以及流域范围内各个县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设,探索科学合理的解决潇河流域水生态问题的技术方法,提出恢复人类严重干扰的河流生态系统的状态的对策和技术,包括上中下游纵向和河床、水陆交错带以及洪泛平原之间的横向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工作等。研究成果对于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并且可以广泛应用于其它流域,为河道水体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技术支撑。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白马河寿阳城区段,该河段水体超标物质为COD、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以及总氮含量。故水质修复的措施主要有以下方面:①加强管理,强化保护措施,禁止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②相关政府部门应增强对于寿阳污水厂的监管,定期抽查出水水质。寿阳污水厂增加深度处理工艺或者对A2/O工艺进行改良:在厌氧池前增设水解池;③当河道底部淤积较多底泥时,应进行人工或机械清淤。④适量放养种植水生植物和一些食水体底层有机腐殖物质的鱼类。⑤应顺自然弯曲河道疏通河道中泓,并修复浅滩,调整河道结构。(2)木瓜段和松塔水库上游段,该段水体自净能力一般,但有机污染较轻,水体水质较好。故水质修复的措施主要有以下方面:①控制位于上游的淀粉厂、糠醛厂以及附近居民将含磷洗涤剂废水肆意排放;②对入库口、河口等水体中的群落生长情况进行定期调查;③放养一些以蓝藻、水葫芦等为食的水生动物。④在入库处设置生物滤网。(3)潇河榆次城区段,该段自净能力较强,但水体污染物同白马河寿阳段,主要为氮素污染和有机污染。因此,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处理:①改良榆次正阳污水处理厂的主体处理工艺,处理措施同白马河寿阳段。②拟定在源涡大坝沿岸浅水区种植大型水生植物。(4)潇河清徐段,该段对水环境的修复主要在于对入汾口水质的控制和改善。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河道曝气充氧。②构建水生植物净水系统。③河床基底改造,开展基于底泥疏浚的河床基底改造。(5)对于河岸生态部分,主要保护措施为:①明确职责,竞标承包。②明确效益分配办法。③建立审批制度。本论文对于潇河流域河道生态的保护和修复技术的提出,是以宏观的角度,仅从植被、工程措施等方面进行考虑,鉴于潇河的具体情况,侧重于水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这些技术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修复。要重建一个健康的河道生态系统,除采取工程和植被措施外,还必须有选择地放养微生物,恢复生物的多样性,重建生物生态链。此外,具体的工程和植被措施也仅停留在理论提出的阶段,还没有进行实施,无法得出所提出的措施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同时,对于通过人工干预修复后的水环境难以保持长期的稳定性,因此,河道生态修复后水生系统的稳定性管理技术有待于更进一步研究探讨。

黄蕊[9](2013)在《黄河流域水资源行政与法律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人类面临环境、资源与人口三大问题的挑战,而“水问题”则处其中最为严峻的位置。黄河作为我国第二大河,流域大部分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紧缺状况严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用水矛盾进一步凸现,对水质、水量、水环境等领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促进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利用,如何健全行政和法律体系建设,实现水资源的高效管理,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学和法学基本理论,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生态建设相统一的思想,解析黄河流域水资源行政管理与法律管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问题、水权问题、水价问题、生态补偿问题与法律管理问题,主要结论如下:(1)黄河流域管理机构地位权限不明,管理体系成多龙治水局面,管理方式简单粗放,节水机制不明,配套法规不健全。流域管理中,立法是基础,机构设置是保证,合理规划是前提,经济与科技手段是支撑,利益方参与是要求。黄河流域应以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统一管理为目标,建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调控系统,赋予流域管理机构高度自主权和行政管理权,形成流域管理委员会为主体,多部门协调配合的综合管理体制。(2)水权管理是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需要,黄河初始水权分配不仅要明确到省区,而且要明确到各用水户,水权分配要考虑政府预留水量,分配方案的执行和监控要到位。黄河流域水权置换中,水权界定要明确,要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运作模式,建立第三方补偿机制和协调机制,加强监督管理。(3)黄河流域水价标准偏低,水费不能全面按时征收。城市水价改革中,应建立科学水价核算体系和完备的水费征收机制。农业水价改革中,应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实行最高限价下的差别定价,稳步推进市场化,规范农村水费计收,积极发挥用水者协会作用,探索建立对国有水管工程补贴、群管工程补贴、农业用水户补贴的“三补贴机制”。黄河流域水价改革有必要,但要走出涨价依赖误区,提价为节水误区和亏损应提价误区。(4)黄河流域生态补偿的重点问题是:确定流域生态补偿领域时,向国家和省级层面确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倾斜,加大补偿力度;合理确定生态补偿的支付主体与受偿主体;建立生态保护成本标准、发展机会成本标准和生态服务价值标准三种补偿标准;保障补偿资金足额按时到位;加强区域间横向补偿;完善生态补偿资金使用与补偿方义务履行情况的监督。(5)建议制定《黄河法》,明确四大问题:实行流域管理为主,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管理体制;流域特点和资源状况不同,水土保持重点不同;水资源市场化,水量与水质并重、开发与节约并举;明确侵害法定权利、不执行法定义务的赔偿与惩罚措施。黄河流域执法要探索建立权责明确、运行协调、相互配合的执法新机制,加大执法装备投入,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强化执法监督。黄河流域管理监督方面,要改进权力机关监督,健全行政监督,完善司法监督,加强社会监督。

刘顺生[10](2012)在《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分区研究》文中提出为了发挥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在政府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服务中的作用,为编制流域水土保持监测规划提供技术支撑,开展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分区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分析了流域水土流失空间异质性,针对不同区域水土保持主导功能,采取主导因子法建立了水土保持监测分区指标体系,应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流域两级监测分区方案,明确了各个分区水土流失监测重点和内容,并编制了水土保持监测分区专题图。主要结果如下。1、构建了水土保持监测分区指标体系依据淮河流域水土流失分布特点、主导影响因子分析以及水土保持监测分区指标选取原则,确定水土保持监测分区指标体系。(1)水土保持监测一级分区指标:主导指标体为地貌类型、县域平均海拔;辅助指标为水土流失类型、年均降水量、土壤类型。(2)水土保持监测二级分区指标:主要指标为微地貌类型、土壤类型、植被覆盖度;辅助指标为土壤侵蚀强度、县域平均海拔、土壤类型、年均降水量。2、提出了水土保持监测分区命名方法遵循水土保持监测分区命名同时体现区域自然环境特点和水土保持监测特点的原则,提出了水土保持监测分区(两级)命名方法。(1)一级区命名:“地形地貌类型”+“水土流失类型”+“监测区”(2)二级区命名:“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类型”+“水土保持功能”+“监测区”。3、提出了水土保持监测两级分区方案按照淮河流域水土流失空间异质性特征和水土保持分区指标体系,采用应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两级分区方案,包括7个一级分区和15个二级分区。Ⅰ沂蒙山低山丘陵水力侵蚀监测区Ⅰ1沂沭河上游低山丘陵水源涵养监测区Ⅰ2沂蒙山低山丘陵土壤保持监测区Ⅰ3沂蒙山山前平原农田防护监测区Ⅱ黄泛平原风水复合侵蚀监测区Ⅱ1豫东丘岗沙地防风固沙监测区Ⅱ2鲁西南平原沙地农田防护监测区Ⅲ伏牛山山地丘陵水力侵蚀监测区Ⅲ1沙颍河上游中低山水源涵养监测区Ⅲ2豫西南低山丘陵土壤保持监测区Ⅳ桐柏大别山山地丘陵水力侵蚀监测区Ⅳ1淮干上游中低山水源涵养监测区Ⅳ2大别山低山丘陵土壤保持监测区Ⅳ3淮南山地山前平原农田防护监测区Ⅴ淮北平原岗地水力侵蚀监测区Ⅴ1徐宿淮丘岗土壤保持监测区Ⅴ2淮北苏北平原农田防护监测区Ⅵ江淮丘陵岗地水力侵蚀监测区Ⅵ1蚌凤嘉盱丘岗土壤保持监测区Ⅵ2淮河中游南岸平原农田防护监测区Ⅶ江淮下游平原水力侵蚀监测区4、分析了水土保持监测分区监测重点依据淮河流域水土保持基础资料和水土流失空间异质性特征,针对不同水土保持监测分区(二级分区),分析了区域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水土保持监测的重点内容、主要监测设施和监测指标。

二、南四湖流域“98.8”暴雨洪水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四湖流域“98.8”暴雨洪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嘉祥县“18·8”暴雨洪水分析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灾原因及危害性
2 防灾减灾存在的问题
    2.1 城区与镇街村居区
    2.2 采煤塌陷区
    2.3 史上洼地区
    2.4 河道淤积严重,水工建筑物防洪标准低
3 建议
    3.1 前瞻性科学规划,针对性有序治理
    3.2 提升城镇排涝标准,逐步建设海绵城市
    3.3 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实现蓄水造地综合效益
    3.4 实施灾后骨干工程建设,恢复提升防洪标准
    3.5 新挖扩挖排水沟,解决“死洼地”排涝问题
    3.6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运行管理水平
    3.7 防灾减灾救灾一条龙,实行无缝隙工作法

(2)南四湖水质时空分布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监测点布设
    2.1 南四湖概况
    2.2 水质监测及方法
第三章 近十年来南四湖水质变化分析
    3.1 南四湖水质监测结果
    3.2 水质指标年际变化
    3.3 水质指标年内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四湖水质空间分布特征
    4.1 水质指标水平分布特征
    4.2 垂直分布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南四湖水质综合评价
    5.1 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
    5.2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结果
    5.3 模糊评价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南四湖水质时空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水量对水质时空分布的影响
    6.2 入湖河流对水质时空分布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洞庭湖生态系统功能分异及经济价值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湿地是全球重要的生态系统
        1.1.2 我国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
        1.1.3 湿地萎缩退化日益严重
        1.1.4 人为因素是导致湿地萎缩退化的重要原因
        1.1.5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面临严峻的生态问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研究进展
        1.3.2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研究进展
        1.3.3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研究进展
        1.3.4 湿地生态系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分歧与争论焦点
    1.4 研究思路、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结构
        1.4.3 主要创新点
2 理论基础、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相关理论
        2.1.2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相关理论
        2.1.3 生态系统功能服务价值的相关理论
        2.1.4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技术与方法
    2.2 研究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
        2.3.1 基础数据
        2.3.2 生物量测定
        2.3.3 植物有机碳含量、养分测定
        2.3.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经济价值的评估技术和方法
3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概况
    3.1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范围及变化过程
        3.1.1 洞庭湖湿地的范围及其构成
        3.1.2 洞庭湖湿地的形成及演变
    3.2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
        3.2.1 地理位置
        3.2.2 地质地貌条件
        3.2.3 湿地土壤
        3.2.4 气候特征
        3.2.5 水文特征
        3.2.6 湿地类型
        3.2.7 湿地生物资源
        3.2.8 洞庭湖湿地区域的社会经济特征
        3.2.9 制约湖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4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异及变化研究
    4.1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体系的构建
        4.1.1 建立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
        4.1.2 建立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体系的方法
        4.1.3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体系的构成
    4.2 调节水文功能
        4.2.1 蓄水功能的空间变化
        4.2.2 蓄水功能的时间变化
        4.2.3 调蓄水量功能理论效应
        4.2.4 调蓄水量功能实际效应
        4.2.5 影响调蓄功能变化的驱动因素
    4.3 维持生物多样性功能
        4.3.1 植物多样性
        4.3.2 动物多样性
        4.3.3 生物多样性功能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4.4 净化水质功能
        4.4.1 净化N、P
        4.4.2 净化COD
        4.4.3 净化重金属和污染物
        4.4.4 净化水质功能变化的综合评价
    4.5 产品供给功能
        4.5.1 植物产品生产
        4.5.2 水产品生产量
    4.6 释放O_2和吸存碳功能
        4.6.1 释放O_2功能
        4.6.2 植物生产力的吸收大气中碳量
    4.7 养份循环功能
        4.7.1 植物年生产力吸存的养分量
        4.7.2 营养元素归还效应
    4.8 土壤保持(滞淤造地)服务功能
    4.9 调节小气候功能
        4.9.1 气温调节
        4.9.2 增加空气湿度
        4.9.3 降低“热岛”效应
    4.10 社会服务功能
        4.10.1 水运服务
        4.10.2 游憩服务
        4.10.3 文化教育
        4.10.4 促进科技进步
        4.10.5 拉动产业发展
        4.10.6 提供就业岗位
5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评估
    5.1 产品供给服务价值评估
        5.1.1 供给生产和生活用水服务价值
        5.1.2 供给植物产品服务价值
        5.1.3 供给水产品服务价值
    5.2 调节、支持功能服务价值评估
        5.2.1 植物调节大气成份服务价值
        5.2.2 养分循环服务价值
        5.2.3 调节气候服务价值
        5.2.4 调蓄水服务价值
        5.2.5 净化功能服务价值
        5.2.6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栖息地)服务价值
        5.2.7 滞淤造地服务价值
    5.3 社会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5.3.1 游憩服务价值
        5.3.2 产业发展服务价值
        5.3.3 科技进步服务价值
        5.3.4 文化教育服务价值
        5.3.5 促进就业服务价值
        5.3.6 水运服务价值
    5.4 洞庭湖湿地生态服务总价值
6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构成和服务功能定位分析
    6.1 洞庭湖湿地的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
    6.2 洞庭湖湿地的生产服务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
    6.3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定位分析
7 提升洞庭湖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对策与建议
    7.1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7.2 完善洞庭湖湿地生态功能的对策建议
        7.2.1 改善洞庭湖湿地的江湖关系
        7.2.2 遏制洞庭湖面积萎缩
        7.2.3 完善洞庭湖湿地生态功能区规划
        7.2.4 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7.2.5 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保护和开发模式
        7.2.6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4)山洪防治区小流域分类与预警指标确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历史山洪特点及小流域基本特性分析
    2.1 山东省山洪防治区基本情况
        2.1.1 山东省基本情况分析
        2.1.2 山洪防治区基本情况
        2.1.3 研究区选定
    2.2 历史山洪特点分析
        2.2.1 历史洪水资料统计
        2.2.2 历史洪水统计分析
        2.2.3 历史山洪特点
    2.3 小流域基本特性分析
        2.3.1 指标选择
        2.3.2 气候特性
        2.3.3 下垫面特性
        2.3.4 人类活动
    2.4 小结
3 小流域分类研究
    3.1 小流域水文系统特征分析
        3.1.1 小流域水文要素关系
        3.1.2 小流域水文要素相似
        3.1.3 分类方法选择
    3.2 小流域聚类分析
        3.2.1 方法概述
        3.2.2 聚类分析
        3.2.3 分类数确定
        3.2.4 不同类别小流域基本特征分析
    3.3 小流域水文模型参数分类
        3.3.1 水文模型产汇流原理
        3.3.2 产汇流参数分析与计算
        3.3.3 水文模型参数分类分析
        3.3.4 不同类别小流域水文特征分析
    3.4 不同类别小流域山洪特点及预警分析
    3.5 小结
4 基于HEC-HMS模型的预警指标计算
    4.1 预警指标计算流程与方法
    4.2 模型适用性计算与分析
        4.2.1 模型概述
        4.2.2 研究区选择
        4.2.3 流域概况
        4.2.4 建模分析
        4.2.5 参数率定与验证分析
        4.2.6 结果精度分析
    4.3 临界雨量计算
        4.3.1 防灾对象基本情况
        4.3.2 预警时段
        4.3.3 预警流量
        4.3.4 雨量及雨型
        4.3.5 土壤含水量
        4.3.6 临界雨量计算
    4.4 预警指标确定
    4.5 合理性分析
    4.6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表

(5)南四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概况
    2.2 自然地理概况
    2.3 社会经济概况
3 南四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1 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
    3.2 土地利用结构的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3.3 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3.4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南四湖流域SWAT模型的构建及运行
    4.1 SWAT模型结构和原理
    4.2 SWAT模型数据库的构建
    4.3 SWAT模型的模拟运行
    4.4 本章小结
5 南四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模拟
    5.1 水文参数的时间变化分析
    5.2 水文参数的空间变化分析
    5.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文效应敏感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暴雨径流潜流对峡谷分层型水源水库水质影响与水质原位改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湖泊水库水质季节性变化规律及水质问题
        1.2.2 暴雨径流对水库水质影响
        1.2.3 混合充氧水质原位改善技术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黑河流域概况
        2.1.1 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状况
    2.2 黑河引水工程及黑河金盆水库概况
        2.2.1 黑河引水工程概况
        2.2.2 黑河金盆水库概况
    2.3 黑河流域日平均气温变化
    2.4 黑河流域降雨量变化
        2.4.1 月降雨量分布
        2.4.2 日降雨量分布变化
    2.5 黑河金盆水库水情
        2.5.1 月入库、出库水量变化
        2.5.2 黑河金盆水库水情
3 黑河金盆水库热分层形成和混合规律
    3.1 材料方法
        3.1.1 监测断面布设
        3.1.2 样品采集
        3.1.3 现场水质监测分析
        3.1.4 实验室水质监测分析
    3.2 水库分层形成和混合规律
    3.3 分层形成与混合过程中水质变化
        3.3.1 溶解氧分布和演变规律
        3.3.2 浊度分布和演变规律
    3.4 本章小结
4 暴雨径流潜流演变特征及对峡谷分层型水库水质影响
    4.1 材料方法
        4.1.1 沿程监测断面布设
        4.1.2 样品采集
        4.1.3 水质监测分析
        4.1.4 现场流速测量
    4.2 暴雨径流潜流的形成和潜入
    4.3 高流量径流潜流演变特征及对水库水质影响
        4.3.1 黑河流域及黑河金盆水库水情
        4.3.2 降雨期间径流潜流在主库区的演变过程
        4.3.3 入库高浊潜流沿程演变特征
        4.3.4 暴雨径流潜流对主库区水质影响
        4.3.5 暴雨径流对主库区影响程度及持续时间分析
    4.4 大流量径流潜流演变特征及对水库水质影响
        4.4.1 黑河流域及黑河金盆水库水情
        4.4.2 大流量径流沿程水质演变特征
        4.4.3 潜流影响区域
        4.4.4 暴雨径流潜流对主库区水质影响
    4.5 中低流量潜流演变特征及对水库水质影响
        4.5.1 黑河流域及黑河金盆水库水情
        4.5.2 中低流量径流沿程水质演变特征
        4.5.3 暴雨径流对主库区影响程度及持续时间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暴雨径流与水库潜流相关性及汛期调度优化研究
    5.1 材料方法
        5.1.1 采样点布设
        5.1.2 样品采集与分析
        5.1.3 数据分析
    5.2 入流含沙量分析
        5.2.1 入库口断面流量、含沙量对应关系
        5.2.2 入流含沙量与主库区控制断面含沙量对应关系
    5.3 入流水温分析
        5.3.1 入流水温变化
        5.3.2 入流水温与平均气温之间关系
        5.3.3 洪峰流量下入流水温变化
    5.4 不同季节、不同入库流量条件下潜流位置计算
        5.4.1 典型季节主库区垂向水温和密度分布
        5.4.2 典型季节、典型入流条件下潜流水体密度与潜流位置
    5.5 汛期水库调度优化研究
        5.5.1 汛期引水方案
        5.5.2 汛期排浊方案
    5.6 本章小结
6 黑河金盆水库水质原位改善技术改进
    6.1 黑河金盆水库扬水曝气水质改善系统
        6.1.1 扬水曝气水质改善工程背景
        6.1.2 扬水曝气水质改善工程概况
        6.1.3 扬水曝气水质改善系统运行情况
    6.2 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6.2.1 水库实际运行水位低于设计水位
        6.2.2 输气管路问题
        6.2.3 设备安装高度偏高影响充氧效率
        6.2.4 入库洪峰浊水影响系统正常运行
    6.3 技术改进工程的实施
    6.4 本章小结
7 水库水质原位改善效果及运行优化
    7.1 等温层充氧水质改善效果研究
        7.1.1 运行情况
        7.1.2 监测点设置
        7.1.3 充氧效果
        7.1.4 水质改善效果分析
    7.2 全层混合控藻水质改善效果研究
        7.2.1 藻类爆发情况
        7.2.2 扬水曝气系统运行情况与监测点设置
        7.2.3 扬水曝气系统控藻效果分析
    7.3 全层混合充氧实现水体提前混合水质改善研究
        7.3.1 运行情况与监测点设置
        7.3.2 水质改善效果分析
        7.3.3 水质良好状态持续
    7.4 扬水曝气水质改善系统运行条件与运行优化
        7.4.1 扬水曝气系统运行条件
        7.4.2 扬水曝气水质改善系统运行优化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8.2 研究特色与创新性成果
    8.3 建议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峡山水库增容工程兴利水位提高方案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水库增容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峡山水库现状分析
    2.1 水库工程现状
    2.2 水文概况
        2.2.1 流域概况
        2.2.2 水文气象
        2.2.3 水文基本资料
    2.3 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2.3.1 水库历年控制运用情况分析
        2.3.2 除险加固工程为水库增容提供了工程保障
第三章 峡山水库兴利水位抬高方案与影响分析
    3.1 水库增容方案拟定
    3.2 水库增容的影响分析
        3.2.1 环境影响分析
        3.2.2 工程影响分析
        3.2.3 水文情势及第三方影响分析
第四章 峡山水库不同增容方案效益分析
    4.1 径流调节
        4.1.1 天然径流量
        4.1.2 现状工程情况下来水量
        4.1.3 径流系列代表性分析
    4.2 洪水调节
        4.2.1 历次设计洪水
        4.2.2 水库除险加固初设阶段设计洪水
        4.2.3 本次设计洪水复核
    4.3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4.3.1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4.3.2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4.4 增容后供水效益分析
    4.5 增容后丰水年、平水年相机供水能力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潇河流域河道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集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河流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
        1.3.1 河流连续体
        1.3.2 河流四维模型
        1.3.3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措施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方法、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潇河流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水文地质及区域工程地质
    2.4 气象水文情况
    2.5 土壤
    2.6 河流水系
        2.6.1 潇河
        2.6.2 安丰河
        2.6.3 龙泉河
        2.6.4 木瓜河
        2.6.5 白马河
        2.6.6 涂河
        2.6.7 涧河
    2.7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调查
        2.7.1 水资源量
        2.7.2 水质
        2.7.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8 河道治理及生态现状
第三章 潇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与评价
    3.1 流域水质监测
        3.1.1 采样断面布设
        3.1.2 采样方法
        3.1.3 水体环境因子监测项目
    3.2 底泥测试分析
        3.2.1 采样点布设
        3.2.2 采样方法
        3.2.3 测定项目
        3.2.4 分析方法
    3.3 河道水质跟踪监测
        3.3.1 河道水质跟踪监测的目的
        3.3.2 监测断面布设
        3.3.3 监测项目及方法
        3.3.4 监测时间与频次
    3.4 监测数据评价
        3.4.1 监测项目的数量
        3.4.2 监测项目质量评价
    3.5 潇河灌区土壤环境监测
        3.5.1 监测目的
        3.5.2 监测断面布设
        3.5.3 采样时间及方法
        3.5.4 监测项目及方法
第四章 潇河流域水环境问题分析
    4.1 河流水质调查与评价
        4.1.1 评价方法与标准
        4.1.2 水功能区划分
        4.1.3 水功能区水质评价
        4.1.4 河流水质评价
    4.2 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4.2.1 水环境因子的年内变化分析
        4.2.2 水环境因子沿程变化分析
    4.3 水污染因子调查
        4.3.1 水体污染因子
        4.3.2 水体的物理性污染及其危害
        4.3.3 酸、碱及无机盐污染
        4.3.4 氯化物污染
        4.3.5 重金属污染
第五章 底泥及灌区土壤环境因子监测分析
    5.1 底泥环境因子分布特征
        5.1.1 含水率
        5.1.2 颗粒组成
        5.1.3 全盐量分布特征
        5.1.4 养分分布特征
        5.1.5 重金属
    5.2 灌区土壤环境因子分布特征
        5.2.1 氮素分布特征
        5.2.2 重金属分布特征
第六章 潇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对策
    6.1 水体污染成因分析
        6.1.1 河流枯水期径流量小,自净能力差
        6.1.2 城镇污水处理率较低,污水处理厂建设分布不均
        6.1.3 排水系统不完善,管理有待提高
        6.1.4 农村水环境面临威胁
        6.1.5 城市排水与灌溉引水、景观用水区缺乏统一协调机制
        6.1.6 底泥二次污染
    6.2 潇河流域河道生态保护与修复总目标
    6.3 潇河流域河道生态保护与修复宏观对策
    6.4 潇河流域河道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集成
        6.4.1 河流水体生态
        6.4.2 河岸生态
第七章 结语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所获得的成果

(9)黄河流域水资源行政与法律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世界水资源态势
        1.1.2 黄河流域水资源概况
        1.1.3 流域行政管理需要加强
        1.1.4 流域法律管理需要加强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水资源管理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水权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水价研究进展
        1.2.4 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进展
        1.2.5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1.7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黄河流域水资源概况
    2.1 黄河流域分区概况
        2.1.1 上游
        2.1.2 中游
        2.1.3 下游
    2.2 黄河干流主要水利工程
    2.3 黄河流域水资源概述
        2.3.1 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况
        2.3.2 黄河流域水资源质量综述
        2.3.3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情况
    2.4 黄河流域用水特点与趋势
        2.4.1 黄河流域用水特点
        2.4.2 黄河流域用水趋势
    2.5 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问题
    3.1 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类型
    3.2 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现状
    3.3 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的不足
    3.4 国外流域管理体制概况
        3.4.1 澳大利亚
        3.4.2 美国
        3.4.3 英国
        3.4.4 日本
    3.5 国外流域管理经验的借鉴
第四章 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中的水权问题
    4.1 水权与水权管理的概念
        4.1.1 水权的概念与分类
        4.1.2 水权管理的概念与内容
    4.2 黄河流域加强水权管理的必要性
        4.2.1 水权管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4.2.2 水权管理是促进灌区节水的需要
        4.2.3 水权管理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需要
    4.3 初始水权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4.4 黄河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的影响因素及分配现状
        4.4.1 黄河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的影响因素
        4.4.2 黄河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的现状
    4.5 水权置换的概念与意义
    4.6 黄河流域水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4.6.1 水权界定存在法律缺失
        4.6.2 水权交易机制不明
        4.6.3 水权转让监管机制不明
    4.7 黄河流域水权制度的改进
    4.8 黄河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的典范——宁夏段水权分配
        4.8.1 宁夏水资源概况
        4.8.2 宁夏水资源利用要求
        4.8.3 宁夏初始水权分配
        4.8.4 宁夏初始水权分配取得的成效
        4.8.5 宁夏初始水权分配应完善之处
    4.9 黄河流域水权置换的尝试——陕北水权置换
        4.9.1 陕北水权置换问题的提出
        4.9.2 陕北水资源需求预测
        4.9.3 陕北水权置换的第一步——引汉济渭
        4.9.4 陕北水权置换的第二步——黄河水入陕北
        4.9.5 陕北水权置换中的重点问题
第五章 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中的水价问题
    5.1 黄河流域水价改革历程
    5.2 水价在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中的双刃剑作用
        5.2.1 合理水价的积极作用
        5.2.2 不合理水价的消极作用
    5.3 黄河流域水价原则
    5.4 水价运行机制与黄河流域水价制定依据
        5.4.1 水价运行机制
        5.4.2 黄河流域水价制定依据
    5.5 黄河流域城市水价与国际水价比较
        5.5.1 水价结构比较
        5.5.2 城市用水价格比较
    5.6 黄河流域城市水价存在的问题
    5.7 黄河流域城市水价的完善
    5.8 黄河流域城市水价改革尝试——河南南阳阶梯水价
        5.8.1 河南省城市水价现状
        5.8.2 南阳为试点实行阶梯水价
        5.8.3 南阳阶梯水价评价
    5.9 黄河流域农业水价制度与国外农业水价制度比较
        5.9.1 美国农业水价制度
        5.9.2 法国农业水价制度
        5.9.3 英国农业水价制度
        5.9.4 加拿大农业水价制度
        5.9.5 其他国家水价制度
        5.9.6 黄河流域农业水价制度
    5.10 黄河流域农业水价存在的问题
    5.11 黄河流域农业水价的完善
    5.12 农业水价管理与改革尝试——宝鸡峡引渭灌区
        5.12.1 灌区概况
        5.12.2 灌区水价调整情况
        5.12.3 灌区农民水费负担情况
        5.12.4 灌区水价计收方式改革
        5.12.5 宝鸡峡灌区水价改革取得的成效
        5.12.6 宝鸡峡灌区水价存在的问题
        5.12.7 宝鸡峡灌区农业水价的改进
        5.12.8 探索农业水价实行三补贴制度
    5.13 黄河流域水价改革应走出的误区
第六章 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中的生态补偿问题
    6.1 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
    6.2 黄河流域生态补偿地位重要
    6.3 黄河流域生态补偿的特点
    6.4 黄河流域生态补偿的障碍
    6.5 黄河流域生态补偿尝试——河南省生态补偿
        6.5.1 河南省生态补偿机制的发展历程
        6.5.2 黄河流域河南省生态补偿取得的效果
        6.5.3 黄河流域河南省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
        6.5.4 黄河流域河南生态生态补偿应改进之处
    6.6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南生态补偿
        6.6.1 背景(南水北调工程)
        6.6.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补偿的提出
        6.6.3 生态补偿研究区——陕南概况
        6.6.4 陕南地区水源地现状考察
        6.6.5 陕南地区水源地生态补偿建立的紧迫性
        6.6.6 陕南地区生态补偿应明确的重点问题
        6.6.7 陕南水源地生态补偿所需资金情况
        6.6.8 陕南地区生态补偿存在的不足
        6.6.9 陕南地区生态补偿应改进之处
第七章 黄河流域法律管理问题
    7.1 黄河流域立法问题
        7.1.1 流域立法的内涵及地位
        7.1.2 我国流域立法的发展历程
        7.1.3 我国流域立法现状
        7.1.4 黄河流域立法成效
        7.1.5 黄河流域立法的主要问题
    7.2 黄河流域执法问题
        7.2.1 黄河流域环境问题的特点
        7.2.2 黄河流域执法的特殊性
        7.2.3 黄河流域执法机构应具备的条件
        7.2.4 黄河流域执法的障碍
    7.3 黄河流域管理监督问题
        7.3.1 监督的内涵
        7.3.2 黄河流域管理监督的不足
第八章 黄河流域水资源行政和法律管理的体系构建
    8.1 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完善
        8.1.1 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的目标
        8.1.2 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原则
        8.1.3 黄河流域管理体制的重心是水资源配置
        8.1.4 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构想
    8.2 黄河流域水权的完善
        8.2.1 水权制度改革的趋势
        8.2.2 水权制度改革的影响因素
        8.2.3 黄河流域水权制度设计框架
    8.3 黄河流域水价的完善
        8.3.1 合理水价的特点
        8.3.2 利益相关方的关系
        8.3.3 黄河流域水价利益相关方改革方案
    8.4 黄河流域生态补偿的完善
        8.4.1 发展民生水利与黄河流域生态补偿的关系
        8.4.2 流域生态补偿的经验
        8.4.3 黄河流域生态补偿的指导思想
        8.4.4 黄河流域生态补偿的原则
        8.4.5 黄河流域生态补偿的总体框架
        8.4.6 黄河流域生态补偿的重点工作
    8.5 黄河流域法律管理的完善
        8.5.1 黄河流域立法的完善
        8.5.2 黄河流域执法的完善
        8.5.3 黄河流域管理监督的完善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分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水土保持监测发展概况
        1.2.2 水土保持监测分区研究进展
        1.2.3 水土保持监测站点类型及指标体系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1.3 淮河流域水土流失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基础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2.2.2 淮河流域水土流失空间异质性分析
        2.2.3 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分区指标体系构建
        2.2.4 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分区划定
        2.2.5 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分区综合分析与评价
    2.3 研究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淮河流域水土流失空间异质性分析
        3.1.1 淮河流域水土流失分布
        3.1.2 淮河流域水土流失成因
        3.1.3 淮河流域水土流失特点
        3.1.5 淮河流域水土流失动态分析
    3.2 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分区指标体系构建
        3.2.1 淮河流域监测分区的主导因子
        3.2.2 监测分区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
        3.2.3 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分区指标选择
    3.3 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分区方案
        3.3.1 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分区的原则
        3.3.2 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分区过程
    3.4 水土保持监测分区特征及其监测重点分析
        3.4.1 沂蒙山低山丘陵水力侵蚀监测区(Ⅰ)
        3.4.2 黄泛平原风水复合侵蚀监测区(Ⅱ)
        3.4.3 伏牛山山地丘陵水力侵蚀监测区(Ⅲ)
        3.4.4 桐柏大别山山地丘陵水力侵蚀监测区(Ⅳ)
        3.4.5 淮北平原岗地水力侵蚀监测区(Ⅴ)
        3.4.6 江淮丘陵岗地水力侵蚀监测区(Ⅵ)
        3.4.7 江淮下游平原水力侵蚀监测区(Ⅶ)
4 讨论
    4.1 影响水土保持监测分区结果科学性的关键是分区指标的选择
    4.2 水土保持监测分区的本质应该是水土保持功能区的划分
5 结论
    5.1 阐明了淮河流域水土流失的空间异质性
    5.2 构建了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分区指标体系
    5.3 提出了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两级分区方案
    5.4 分析了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分区监测重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附表 Ⅰ 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一级分区指标应用表
        附表 II 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二级分区指标应用表
        附表 Ⅲ 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分区水土保持功能评价表
    附图
        附图 Ⅰ 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一级分区图
        附图 Ⅱ 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二级分区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南四湖流域“98.8”暴雨洪水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嘉祥县“18·8”暴雨洪水分析与建议[J]. 高西义,贺来福,李淑云. 山东水利, 2020(03)
  • [2]南四湖水质时空分布及评价研究[D]. 徐好. 济南大学, 2019(01)
  • [3]洞庭湖生态系统功能分异及经济价值评估研究[D]. 徐伟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12)
  • [4]山洪防治区小流域分类与预警指标确定研究[D]. 薛霞. 山东大学, 2016(01)
  • [5]南四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研究[D]. 于红学.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6]暴雨径流潜流对峡谷分层型水源水库水质影响与水质原位改善[D]. 马卫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2)
  • [7]峡山水库增容工程兴利水位提高方案分析与研究[D]. 魏莹. 山东大学, 2015(02)
  • [8]潇河流域河道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集成[D]. 阳辉.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3)
  • [9]黄河流域水资源行政与法律管理研究[D]. 黄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5)
  • [10]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分区研究[D]. 刘顺生.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南四湖流域“98.8”暴雨洪水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