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变传感器监测综采支架的压力

应变传感器监测综采支架的压力

一、应变式传感器监测综采支架压力(论文文献综述)

刘旺海[1](2020)在《大倾角煤层长壁采场煤矸互层顶板破断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倾角煤层煤矸互层顶板赋存不稳定、强度低、易失稳是大倾角煤层开采较为常见的一种围岩灾害现象,严重影响工作面的安全高效生产。研究大倾角煤层长壁采场煤矸互层顶板破断机理对丰富复杂条件下煤层开采理论、指导现场工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物理相似实验、数值仿真计算、现场工程实践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大倾角煤矸互层顶板破坏影响因素对煤矸互层顶板的作用机理及矿压显现规律,结果表明:大倾角煤层采场煤矸互层顶板破断受夹矸层厚度及软弱强度、倾角、工作面倾斜长度以及支架的反复支撑等主要因素影响。夹矸层越薄及强度越低,煤矸互层顶板破坏越明显;煤层倾角和工作面斜长的增加使煤矸互层顶板受力不均衡性更加明显;支架对煤矸互层顶板的反复支撑促进了顶板变形、破裂和发展,进而导致煤矸互层顶板的二次叠加破坏。煤矸互层顶板大倾角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较非煤矸互层顶板时大,周期来压步距接近,煤矸互层顶板易在支架上方发生断裂漏冒,开采时夹矸层厚度及软弱强度对煤矸互层顶板支承压力的影响比较显着。大倾角煤矸互层顶板破坏时,软煤线裂隙发育优先于硬夹矸裂隙发育,软煤先破坏,但由于煤矸互层顶板本身的层位关系及时间、重力相互作用效应,煤矸互层顶板断裂顺序为:下位夹矸层→中位煤线→中位夹矸层→上位煤线,相继依次发生“离层—断裂—推垮”的复合型破坏;随下行割煤的继续推进,硬夹矸以短、长悬臂梁方式交替断裂破坏,而互层软煤线松软易破碎,无明显的长悬臂梁出现。大倾角煤矸互层顶板的应力释放主要以拉应力为主,随煤层倾角和工作面斜长的增大,煤矸互层顶板拉应力区向倾斜工作面中上部区域迁移,而下部区域煤矸互层顶板应力由拉应力逐步转换为压应力,其倾角和工作面斜长越大,拉、压应力越明显;煤矸互层顶板塑性破坏主要以剪切破坏为主,剪切破坏随煤层倾角、工作面长度的增大,向上位岩层逐步延伸,工作面中上部区域煤矸互层顶板运移量最大,下部区域运移量较小。大倾角工作面煤矸互层顶板岩层的最大拉应力超过了其岩层的许容应力时将发生失稳破断,其中煤矸互层顶板岩层失稳破断本身的影响因素最大,即弹性模量和夹矸层厚度,其次外在的影响因素中工作面长度和倾角次之。煤矸互层顶板大倾角25213工作面,支架平均工作阻力为“下部区域>中部区域>上部区域”分区特征更趋明显,支架与煤矸互层顶板接顶状态多变且受载不稳定。针对大倾角综采工作面煤矸互层顶板稳定性控制难题,提出了稳定性控制措施,来保证煤矸互层顶板工作面的稳定,并在25213工作面取得了良好的工程实践效果,社会和技术经济效益良好。

杨文斌[2](2020)在《煤矸互层顶板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片帮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倾角煤层是指倾角在35°~55°的煤层,是国内外公认的难采煤层。特别是当煤层厚度较大且顶板为煤矸互层顶板时,煤壁片帮、架前冒顶等现象频发,工作面安全高效开采难度巨大。以2130煤矿25213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物理相似模拟、数值计算以及现场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煤矸互层顶板强度特征、煤矸互层顶板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围岩变形破坏规律以及采空区非均匀充填条件下工作面煤壁受载与变形特征,揭示了煤矸互层顶板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片帮机理。研究表明:煤矸互层顶板属于软煤硬矸的复合顶板,夹矸层中煤的强度对其整体强度影响较大。随煤线的厚度增大,煤矸互层顶板整体强度降低,裂隙发育空间较大;夹矸层一定程度提升了煤矸互层顶板的强度和稳定性。在工作面开采过程中,煤矸互层顶板的破断、运移具有明显的时序性和非均衡性特征,沿工作面倾向堆积矸石具有非均匀充填特性。相比一般顶板工作面,煤矸互层顶板易发生架前漏冒现象,支架工作阻力降低,超前支承压力峰值与影响范围距煤壁更远,但是煤壁顶部区域裂隙发育较为充分。在采空区非均匀充填作用影响下,煤壁的垂直应力及位移分布具有“中部最大,上部次之、下部最小”的分区特点,工作面中上部区域煤壁塑性破坏范围较广,以剪切破坏为主。煤矸互层顶板组合结构的强度越低,煤壁垂直应力及位移量有所减小。与一般顶板相比,煤壁的垂直应力及变形破坏趋势都有所减弱。煤矸互层顶板工作面煤壁受载分区特征为:中上部区域高于下部区域;沿铅垂方向煤壁的受载和变形具有非对称性,最易破坏位置为工作面中上部区域的煤壁顶部;给出了煤壁失稳强度判定准则,得到了影响煤壁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分析了煤矸互层顶板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片帮的原因,提出了煤矸互层顶板冒落防控措施、煤壁预加固技术等煤壁片帮综合防控对策,工程应用表明工作面煤壁片帮、顶板漏冒等问题得到缓解。研究可为类似条件下工作面安全高效开采提供理论依据。

马越豪[3](2020)在《煤矿井下无线应力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文中提出针对当前煤矿应力监测系统智能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并结合国家在十三五期间关于煤化工技术的战略需求,以煤矿井下的巷道压力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煤矿井下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设计了无线应力在线监测系统。系统通过传感器采集巷道和顶板的压力数据,将模拟量转化为数字量,并经过一定的比例换算成真实的压力数据进行显示,应力检测仪与监测子站之间的通讯部分采用的是基于WaveMesh协议的无线通信,监测子站与地面之间的通信部分采用的是工业以太网通信和RS-485接口,从而实现了井上井下的数据交换。井下应力检测仪的显示不再只是采用单一的按键开关,还可通过矿灯照射和无线通信模块来控制,大大减少了井下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再使用传统的有线传输,采用基于WaveMesh协议的无线通信,提高了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有效避免了有线传输因线路磨损而导致信息中断的问题。井上的上位机不再只是单一的显示各测点压力值,而且支持对数据的历史记录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查询,将不同时间点的压力值通过曲线动态显示,可以宏观的把握井下巷道压力的变化,系统支持矿级、局级监测数据共享,按照国标或者省标建立标准数据格式,可实现专家远程在线观测分析,使得监测结果更具专业性和科学性,从而更好地指导安全生产。在煤矿井下应用该系统可以对巷道和顶板压力数据进行远程动态监测和实时显示,做到压力超限报警,并且能自动检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可以及时帮助工作人员发现巷道围岩和顶板的变形情况,从而避免巷道底鼓和煤矿塌陷等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了煤矿安全高效地作业和井下工作人员的安全,对煤矿的安全开采具有重要意义。

康红普,徐刚,王彪谋,吴拥政,姜鹏飞,潘俊锋,任怀伟,张玉军,庞义辉[4](2019)在《我国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技术发展40a及展望》文中提出开采方法与装备及岩层控制技术是保证煤炭正常生产的核心技术。介绍了改革开放40 a来我国采煤方法与装备、岩层控制理论与技术、特殊采煤与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历程。基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研究分院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总结了40 a来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技术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薄及中厚煤层、厚煤层一次采全高综采技术与装备,厚及特厚煤层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与装备,及智能化开采技术与装备;采场覆岩运动与破断规律,岩层结构假说,液压支架与围压相互作用关系,及坚硬和破碎顶板控制技术;巷道锚杆支护理论与成套技术,破碎围岩注浆加固技术,及高应力、强采动巷道水力压裂卸压技术;冲击地压发生机理,冲击危险区域评价技术,冲击地压实时监测、预警及综合防治技术;开采沉陷理论,建(构)筑物下、近水体下、承压水上开采等特殊采煤技术,及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40 a的研究与实践表明,我国煤矿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成套技术体系,为煤矿安全、高效、绿色开采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最后,提出了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建议。

张顺蛟[5](2019)在《张双楼矿冲击煤层工作面矿压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煤层开采深度逐渐增加,开采条件更加恶劣,矿压显现也愈加强烈,特别是冲击煤层条件下极易造成比较大的矿压事故,矿压显现事故的频繁发生对矿井生产以及工人安全带来严重危害。张双楼煤矿7煤为冲击煤层,曾发生过矿压显现灾害,事故造成多人死亡,9煤也是冲击煤层,故对该矿正在回采的94101工作面进行矿压监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张双楼矿94101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通过对工作面推采阶段矿压显现进行现场实测,对其分析确定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并结合理论分析得到其顶板运动规律及围岩动静载变化特征,对该工作面后续开采或相似地质条件下矿井开采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技术支持。通过计算确定采场顶板结构并构建顶板结构模型,该模型直接顶厚度为12.37m,基本顶厚度为17.4m,采高为3m,基本顶上方4.19m处为7煤采空区。7煤采动后顶板弹性能释放,9煤开采不会导致采空区破断顶板弹性能再次快速大量释放,分析动载主要来自于基本顶断裂。由监测系统得出数据并分析后,反映其应力及离层变化范围与程度基本一致,应力、离层变化明显区主要发生在距工作面100m左右位置,即静载在该位置发生明显变化;应力、离层变化剧烈区主要发生在工作面前方30m范围内,即在该位置静载剧烈变化。对支架工作阻力分析后得顶板初次来压步距为32.5m,周期来压步距为14.9m;通过对微震日释放能量曲线推断分析,推断顶板初次来压步距36.8m,周期来压步距14.8m,与支架实测来压步距结果基本吻合,也可以说明诱发冲击地压的动载主要来自于工作面基本顶断裂,与前文理论分析结果相互印证。最后运用数值模拟对回采过程中工作面沿走向方向的垂直应力、垂直位移、塑性区分布以及能量分布进行模拟并分析,根据分析确定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基本一致。

梁敏富[6](2019)在《煤矿开采多参量光纤光栅智能感知理论及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作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在相当长时期内煤炭作为主体能源地位的不会改变。近年来,面对煤炭生产成本、科学产能、利润空间、人员安全、矿井灾害与安全生产之间的矛盾,煤炭智能化开采已成为煤炭工业技术革命和升级发展的需求和必然方向,是实现煤炭行业安全高效生产的关键。智能感知是煤矿智能化开采的核心要素之一,而智能感知的关键技术是监测技术。采矿工程环境具有复杂性、隐蔽性和突发性等特点,且目前用于煤矿开采领域的智能感知传感器种类少、监测参量单一,尚不能很好的满足井下复杂现场监测需求。光纤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FBG)传感技术因其本质安全、测量精度高和组网能力强等优势,为解决煤矿开采基础信息的安全、高效、智能感知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思路。本文针对煤矿智能化开采感知层技术薄弱这一课题,综合采用了理论分析、数值计算、有限元仿真、实验室测试、物理模型试验及工程试验等手段,开展了煤矿开采多参量光纤光栅智能感知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工作,有助于提高煤矿开采智能感知水平和监测效率,为智能采矿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奠定了一定基础,对于我国煤矿企业推进智能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光纤传输经典理论,数值计算了光纤光栅反射光谱特性及分布规律,研究了栅区长度、折射率变化等光纤光栅本征参量对反射光谱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基于波长编码方式的光纤光栅感知原理,探讨了光纤光栅应变、温度、准分布感知特性。(2)从光纤光栅在煤矿中的实际应用出发,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基体表面粘贴光纤光栅的封装方式,建立了光纤光栅-基体应变感知传递模型,理论推导了基体实际应变与光纤光栅感知应变的数学方程,提出了光纤光栅应变感知传递因子,揭示了光纤光栅-基体在粘贴长度范围内的应变感知分布规律,分析了光纤光栅-基体应变感知传递影响因素,有限元仿真和试验验证了应变感知传递效应。(3)根据煤矿开采基础信息监测需求及应用环境特点,基于理论力学、有限元仿真和实验测试分析方法,自主研制了系列矿井多参量光纤光栅传感器,提出了煤矿开采光纤光栅智能感知系统概念,设计了光纤光栅传感网络拓扑结构及组网方式,构建了煤矿开采大容量、多参量光纤光栅智能感知系统,自主开发了实时在线监测软件。(4)开展了光纤光栅传感器及其感知系统的模型试验及工程应用,实现了煤矿开采过程中多参量基础信息连续化、自动化和准分布式测量,揭示了光纤光栅传感器及感知系统在采矿工程应用中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张彬[7](2019)在《基于组合结构稳定性的薄基岩工作面溃水溃砂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神东矿区煤层赋存浅、煤层厚度大、基岩薄、松散层厚且松散层底部富水性强,矿区内工作面普遍采用综采或综放技术进行开采,导致覆岩破断程度大幅度增加。采动影响下采场与地表含水松散层形成贯通性通道,进而水砂混合体涌入工作面,造成溃水溃砂事故的发生。工作面溃水溃砂事故严重影响了井下煤炭生产的正常进行,同时严重威胁了井下工作人员和生产设备的安全。薄基岩和厚松散含水层共存的特殊地质采矿条件,决定了其覆岩破坏规律的特殊性。本文以神东矿区浅埋薄基岩工作面开采诱发的溃水溃砂灾害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测、理论分析、实验室实验等多种手段,综合开展薄基岩厚松散含水层采煤工作面溃水溃砂灾害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通过分析大量现场灾害特征和矿压实测数据总结溃水溃砂灾害规律;通过开展岩土样本室内实验研究,得到了典型覆岩及松散层砂土体物理力学性质;通过分析软弱岩层的承载特性,提出了主控岩层及其所控软弱岩层协调承载的“主控层-软弱层”组合承载结构,推导了“主控层-软弱层”组合承载结构失稳判据;利用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得到了不同基载比条件下的覆岩破坏特征,并对“主控层-软弱层”组合承载结构模型进行了验证;自主研发了松散含水层水砂溃涌影响因素测试装置,利用正交实验原理设计并实施了 25组水砂启动实验,实现了溃水溃砂灾害的室内模拟并得到了裂隙因素和物源因素对溃涌的定量影响程度;根据流体力学、静力学和强度准则等相关理论对松散含水层溃水溃砂机理进行分析,首次提出切顶后侧方失去约束的砂土体溃涌单元,建立了覆岩切落后砂土自由面侧向三角单元体稳定性力学模型,推导了覆岩切落后溃水溃砂灾害启动判据,利用椭球体放矿理论求解了含水松散层溃涌范围及最小溃涌量;根据浅埋薄基岩工作面溃水溃砂机理提出了协调防切顶、疏放水以及松散层底部注浆加固的溃水溃砂灾害防控技术体系,结合现场实际工况验证了理论成果的正确性。本文研究内容属于特殊地质采矿条件下安全开采问题,研究成果对特殊开采理论的深入和丰富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在促进煤炭资源高效安全开采方面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论文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1)根据神东矿区大量溃水溃砂现场灾害总结并分析了溃水溃砂灾害特征,主要表现为:灾害发生期间伴随顶板架前或架后切落,灾害发生期间采场涌入水砂混合物。据此,确定了覆岩切落及水砂条件是诱发水砂溃涌的两个关键因素。2)通过分析软弱岩层的承载特性,认为当软弱岩层破断块度及回转角度满足一定条件时,也可形成具有一定承载能力的铰接结构,主控岩层与其上覆软弱岩层协同控制覆岩运动,并提出了主控岩层及其所控软弱岩层协调承载的“主控层-软弱层”组合承载结构;针对神东特殊赋存特征提出了基本顶对应的“单回转岩块”结构;将薄基岩工作面任何层位覆岩划分为“简支梁-简支梁”组合承载结构及“单回转岩块-简支梁”组合承载结构两类,将神东矿区首采煤层整体覆岩结构骨架划分为1~k组“简支梁-简支梁”组合承载结构、1组“简支梁-简支梁”组合承载结构、1组“单回转岩块-简支梁”组合承载结构、1组破碎顶板四类;提出了覆岩骨架中顶部组合承载结构自稳判据,并得到了覆岩多组“主控层-软弱层”组合结构破坏情况循环判断方法;得到了覆岩结构失去自稳能力后支架所受载荷计算公式,,据此,提出了薄基岩厚松散含水层下回采架前静压型、架前动压型、架后自由切落型的3种切顶形式,并建立了覆岩切落后由切顶幅度确定的水平溃涌通道宽度模型。3)基于溃涌工作面覆岩特征,提出“由矿压控制的覆岩自身运动情况及完整性来确定采场基本顶层位”的相似材料模拟思路,取得了较好的相似模拟结果。对于松散层厚度为40m、基载比大于0.625的工况,采场覆岩持续发生贯通至地表的切落;对于松散层厚度为40m、基载比大于0.75的工况,初次来压期间,覆岩表现为下位冒落、中上位“简支梁-简支梁”组合承载结构,周期来压期间,覆岩表现为下位冒落、中上位“单回转岩块-简支梁”组合承载结构,由此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组合承载结构的正确性。4)自主研发了松散含水层水砂溃涌影响因素测试装置,根据溃水溃砂影响因素利用正交实验设计了不同水砂实验条件下水砂启动实验,实现了预制裂隙条件下水砂溃涌启动室内模拟,得到了溃水溃砂灾害“渗透-管涌-溃水溃砂”的阶段性特征,得到了孔隙水压力突然剧烈下降是水砂突涌的一个重要特征,并定量分析了各水砂因素对溃水溃砂的影响程度。5)利用土力学、流体力学、地下水动力学等相关理论建立了覆岩切落后砂土自由面侧向三角单元体稳定性力学模型,推导了覆岩切落后溃水溃砂灾害启动判据利用椭球体放矿理论求解了含水松散层溃涌范围及最小溃涌量(?)。6)浅埋薄基岩工作面溃水溃砂的致灾必要条件主要有两个:(1)煤层采出引起的覆岩破坏和结构失稳导致覆岩切落,形成溃涌通道;(2)溃涌通道形成后,含水松散层砂土体发生剪切破坏并沿通道溃入采场。结合溃涌启动判据相关参数,提出了:减小通道尺寸△的顶板防切技术、降低水头高度Hw的疏放水技术、加强松散层底部土柱抗剪强度的松散层底部注浆技术等溃水溃砂防控技术。在神东矿区典型工作面开展了现场工程应用,取得了良好防控效果的同时验证了理论成果的正确性。

连清旺[8](2012)在《矿井顶板(围岩)状态监测及灾害预警系统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在煤矿综采工作面生产中,对工作面及巷道顶板进行连续监测,不仅能够得到顶板离层的准确信息,还可以推断预测出各种顶板条件下的顶板周期来压规律,及早发现顶板失稳的征兆等不安全隐患,采取加强支护等措施,避免冒顶事故的发生。本论文针对煤矿井下反映顶板稳定状态的各种参量变化,进行实时在线连续监测,并根据顶板安全状态的多参量连续监测信息,分析评判矿井安全生产中顶板的稳定性状态以及灾害发生的预兆,及时地了解矿井顶板状态,并在发生顶板灾害事故之前发出安全预警,使矿井工作人员及时采取有效的防灾技术措施,避免或减少矿井顶板灾害事故的发生本论文结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矿井顶板安全状态连续监测与灾害预警系统研制》(2007BAK29B02)提出了基于顶板失稳的灾变理论和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理论模型,确定出了顶板灾害预警临界阈值参数,已研制出矿用压力传感器、锚杆(索)载荷传感器、矿用位移传感器、矿用钻孔应力传感器、负压传感器、地音传感器与地质雷达传感器等七种传感器,部分传感器已在寺河矿二号井安装使用;并对抚顺煤科院起草的矿用位移传感器行业标准提出了修改建议。系统数据传输采用CAN总线传输、局部采用无线传输方式,以太网通讯接口,并研制出兼容性强的矿用网络交换机做为系统的主干线传输关键设备。系统主传输距离达到20千米,分站传输距离达到了5千米;无线数据传输距离达到800米;发射极限功率10毫瓦;数据传输延时不大于200毫秒。巷道状态灾害预警的智能决策软件对顶板位移传感器、锚杆(索)载荷传感器、地音传感器等监测的状态信息进行实时分析,判断巷道围岩状态,进行巷道单因素灾害预警;采场状态灾害预警的智能决策软件对支架载荷传感器、负压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地质雷达传感器等监测的状态信息进行实时分析,判断采场顶板状态,进行采场单因素灾害预警;综合所有监测因素的状态信息,基于顶板失稳的灾变理论和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理论模型,确定顶板灾害预警临界阈值参数,根据多因素灾害预警软件分析,实现采场与巷道状态多因素灾害综合预警,并实现智能决策。研发的采场顶板灾害预警系统已在晋城煤业集团寺河矿二号井、赵庄矿和赵庄二号井进行现场试验,建立了示范基地;系统软件可准确对顶板状态进行灾害预警。

王燕霞[9](2010)在《煤矿综采液压支架压力和顶板离层位移监测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结合目前煤矿综采工作面安全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设计了一种集信息采集、处理和传输技术于一体的煤矿综采液压支架压力与顶板离层位移监测系统。本文以该系统的井下监测分机和通信分站为主要研究内容,首先设计了系统的功能和结构,然后详细介绍了相关的硬件电路和软件设计,包括各模块的设备选型和实现的功能以及各部分的程序设计流程图和软件设计说明等。本系统以综采液压支架压力和顶板离层位移为监测对象,由井下和井上两部分组成。井上部分包括地面接收主机和计算机等;井下部分包括传感器、监测分机、通信分站及电源等。井下监测分机安装在具有代表性的综采支架上,用于监测支架压力和顶板位移。每台分机配有五个传感器,当接收到通信分站传来的数据采集命令后,采集三通道的压力和两个通道的位移量,对数据进行放大、A/D转换等处理后通过无线/RS-485总线方式传给通信分站,通信分站将数据进行存储,然后通过公用电话网传送到地面接收主机。本课题将机械、电子、传感器、数据采集、计算机控制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具有低成本、低功耗和高可靠性等优点,不但解决了现有监测系统数据采集实时性差、通信系统可靠性低、观测不方便、生产成本高等诸多缺点,还能够进一步提高矿用液压支架运行的安全性,对促进综采工作面的安全、高效生产将起到重要作用。

李光忠,吴士涛[10](2010)在《改进型支架压力传感器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精确测量支架压力的变化情况,给出了一种改进型支架压力传感器设计方案,分析了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阐述了如何采用全桥差动电路采集微弱的电阻变化信号.给出了接口电路硬件设计和部分软件流程.在使用过程中设备工作性能稳定,测量精度高,达到了预期工作目标.

二、应变式传感器监测综采支架压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变式传感器监测综采支架压力(论文提纲范文)

(1)大倾角煤层长壁采场煤矸互层顶板破断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大倾角煤层开采技术研究
        1.2.2 国内外大倾角煤层开采矿压理论研究
        1.2.3 国内外大倾角煤层开采复合顶板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工程地质概况及煤岩力学参数测定
    2.1 矿井概况
        2.1.1 水文地质条件
        2.1.2 矿井地质及煤层赋存
    2.2 25213工作面开采技术条件
        2.2.1 工作面概况及煤层情况
        2.2.2 采煤方法及工艺
    2.3 25213工作面煤矸互层顶板力学参数测定
        2.3.1 实验仪器设备
        2.3.2 岩石试样选取及加工
        2.3.3 实验过程及其测试结果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大倾角煤层长壁采场煤矸互层顶板破断机理物理相似模拟实验
    3.1 实验测试系统
        3.1.1 全站仪监测设备
        3.1.2 数码摄像机
        3.1.3 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
    3.2 夹矸厚度对工作面煤矸互层顶板走向矿压显现规律影响
        3.2.1 煤矸互层顶板破断与垮落特征
        3.2.2 沿走向覆岩运移特征
        3.2.3 不同夹矸厚度下支承压力分布规律
        3.2.4 不同夹矸厚度下支架阻力特征
    3.3 大倾角工作面沿倾向煤矸互层顶板变形破断机理
        3.3.1 沿倾向煤矸互层顶板破断及覆岩变形破坏特征
        3.3.2 支架反复初撑力对煤矸互层顶板的破坏
        3.3.3 沿倾向煤矸互层顶板运移规律
        3.3.4 沿倾向煤矸互层顶板下支承压力分布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大倾角煤层长壁采场煤矸互层顶板破断机理数值分析
    4.1 不同倾角条件下煤矸互层顶板运移规律
        4.1.1 不同倾角条件下煤矸互层顶板应力分布特征
        4.1.2 不同倾角条件下煤矸互层顶板位移分布特征
        4.1.3 不同倾角条件下煤矸互层顶板塑性区分布特征
    4.2 不同工作面长度条件下煤矸互层顶板运移规律研究
        4.2.1 不同工作面长度条件下煤矸互层顶板应力分布特征
        4.2.2 不同工作面长度条件下煤矸互层顶板位移分布特征
        4.2.3 不同工作面长度条件下煤矸互层顶板塑性区分布特征
    4.3 不同夹矸厚度及软弱强度对煤矸互层顶板应力的影响
        4.3.1 实验方案及数值计算模型建立
        4.3.2 单一夹矸厚度条件下覆岩运移特征
        4.3.3 不同夹矸厚度下煤矸互层顶板垮落特征
        4.3.4 夹矸厚度及软弱强度对支承压力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简化的大倾角工作面煤矸互层顶板失稳破断机理分析
    5.1 单一均值岩梁力学受力分析
    5.2 煤矸互层顶板复合岩梁受力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大倾角煤层长壁采场煤矸互层顶板稳定性控制工程实践
    6.1 煤矸互层顶板工作面测点布置及监测方法
    6.2 煤矸互层顶板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及其分析
        6.2.1 沿工作面走向矿压显现规律
        6.2.2 沿工作面倾向矿压显现规律
    6.3 煤矸互层顶板工作面稳定性控制措施
        6.3.1 加强支架工作阻力的分区域控制顶板
        6.3.2 及时带压擦顶移架及浅截深护控制顶板
        6.3.3 加强超前地质探查及滑底防控控制顶板
    6.4 煤矸互层顶板工作面稳定性控制效果检验
        6.4.1 工作面支架阻力显着性提高
        6.4.2 煤矸互层顶板架前漏冒次数明显改善
        6.4.3 工作面支架倾倒次数显着性减少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煤矸互层顶板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片帮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倾角煤层复合顶板研究动态
        1.2.2 大倾角大采高煤壁片帮研究动态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案
        1.4.2 技术路线
2 煤矸互层顶板强度特征
    2.1 矿井地质概况
    2.2 煤岩力学性质分析
    2.3 不同煤岩组合试件单轴加载数值模拟
        2.3.1 PFC2D计算模型的建立
        2.3.2 煤矸互层试件强度特征
        2.3.3 煤矸互层试件裂纹扩展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煤矸互层顶板对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围岩活动规律的控制作用
    3.1 物理相似模拟实验模型设计及监测手段
    3.2 沿工作面走向围岩变形破坏特征
        3.2.1 煤矸互层顶板变形破断、垮落特征
        3.2.2 煤壁变形破坏特征
    3.3 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特征
        3.3.1 沿工作面走向矿压显现基本规律
        3.3.2 煤壁支承压力分布特征
    3.4 沿工作面倾向顶板垮落、矸石充填特征
        3.4.1 顶板垮落、运移特征
        3.4.2 非均匀充填特征对煤壁支承压力的作用机制
    3.5 本章小结
4 煤矸互层顶板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煤壁受载及变形规律
    4.1 数值计算模型建立
    4.2 不同顶板条件下煤壁应力分布与变形破坏特征
        4.2.1 煤壁应力分布特征
        4.2.2 煤壁位移变形特征
        4.2.3 煤壁塑性破坏特征
    4.3 不同煤线厚度条件下煤壁应力与变形破坏特征
        4.3.1 不同煤线厚度条件下煤壁应力分布特征
        4.3.2 不同煤线厚度条件下煤壁位移分布特征
    4.4 不同夹矸层数条件下煤壁应力与变形破坏特征
        4.4.1 不同夹矸层数条件下煤壁应力分布特征
        4.4.2 不同夹矸层数条件下煤壁位移分布特征
    4.5 本章小结
5 煤矸互层顶板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片帮机理及防治对策
    5.1 煤壁分区域受载特征
    5.2 煤壁力学分析
        5.2.1 煤壁受载与约束条件
        5.2.2 煤壁失稳区域及强度判断
    5.3 煤壁片帮机理分析
    5.4 煤壁片帮防治对策
        5.4.1 煤壁片帮原因分析
        5.4.2 煤壁片帮防治措施
        5.4.3 煤壁片帮防治效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煤矿井下无线应力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发展概况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系统方案选型与设计
    2.1 系统设计要求
    2.2 系统方案选型
    2.3 系统设计方案
    2.4 系统工作原理
    2.5 本章小结
3 应力检测仪设计
    3.1 硬件结构设计
    3.2 传感器电路设计
    3.3 压力调零电路设计
    3.4 电源电路设计
    3.5 电压监测电路设计
    3.6 外部唤醒电路设计
    3.7 显示电路设计
    3.8 低功耗设计
    3.9 压力采集与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3.10 数码管显示程序设计
    3.11 本章小结
4 监测子站设计
    4.1 硬件结构设计
    4.2 电源电路设计
    4.3 液晶屏显示电路设计
    4.4 地址编码电路设计
    4.5 时钟电路设计
    4.6 RS-485通信电路设计
    4.7 液晶屏显示程序设计
    4.8 地址编码程序设计
    4.9 时钟电路程序设计
    4.10 上位机软件设计
    4.11 本章小结
5 基于WaveMesh无线通信设计
    5.1 WaveMesh技术
    5.2 无线通信同步休眠模式
    5.3 无线通信电路设计
    5.4 无信通信程序设计
    5.5 无线模块的通信调试
    5.6 本章小结
6 系统调试
    6.1 系统硬件调试
    6.2 系统软件调试
    6.3 系统整体调试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我国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技术发展40a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煤炭开采技术与装备
    1.1 我国煤炭开采技术与装备发展历程
    1.2 一次采全高综采技术与装备
        (1)薄及中厚煤层综采技术与装备
        (2)厚煤层大采高综采技术与装备
    1.3 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与装备
2 岩层控制理论与技术
    2.1 采场岩层控制理论与技术
        2.1.1 采场岩层控制理论与技术发展历程
        2.1.2 采场岩层运动破断规律
        2.1.3 液压支架与围压耦合作用关系
        2.1.4 坚硬顶板及煤层控制技术
        (1)深孔炸药爆破技术
        (2)水力压裂技术
        (3)CO2气相爆破压裂技术
        2.1.5 破碎顶板及煤层控制技术
    2.2 巷道围岩控制理论与技术
        2.2.1 巷道围岩控制理论与技术发展历程
        2.2.2 巷道围岩地质力学原位测试技术
        2.2.3 锚杆支护技术
        2.2.4 破碎围岩注浆加固技术
        2.2.5 水力压裂卸压技术
        2.2.6 巷道矿压监测仪器与技术
    2.3 冲击地压控制理论与技术
        2.3.1 冲击地压控制理论与技术发展历程
        2.3.2 冲击地压发生机理
        2.3.3 冲击危险区域评价技术
        2.3.4 冲击地压实时监测预警技术与平台
        2.3.5 冲击地压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3 特殊开采与矿区环境治理
    3.1 特殊开采技术发展历程
    3.2 开采沉陷理论
        3.2.1 地表移动计算理论
        3.2.2 覆岩破坏与控制机理
        (1)不同开采工艺条件下覆岩破坏规律
        (2)浅埋煤层采动覆岩破坏规律
        (3)覆岩破坏控制技术
    3.3 特殊采煤技术
        3.3.1 建(构)筑物下采煤技术
        (1)条带开采技术
        (2)充填开采技术
        (3)协调开采技术
        3.3.2 抗采动影响建(构)筑物设计技术
        3.3.3 近水体下安全开采技术
        (1)大型地表水体下综放顶水开采技术
        (2)不同类型水体下控水开采技术
        (3)松散含水层下溃砂机理及判据
        (5)充填保水开采技术
        3.3.4 承压水上开采技术
    3.4 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技术
4 结论与展望

(5)张双楼矿冲击煤层工作面矿压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工程概况
    2.1 工作面布置
    2.2 煤层赋存
    2.3 9#煤层冲击倾向性鉴定意见
    2.4 采煤工艺
    2.5 小结
3 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3.1 矿压监测系统简介及布置
    3.2 矿压规律实测分析
    3.3 小结
4 采场顶板结构及围岩动静载特征分析
    4.1 采场顶板结构特征
    4.2 顶板破断与能量变化分析
    4.3 工作面围岩动静载特征分析
    4.4 小结
5 矿压显现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5.1 模拟软件介绍
    5.2 模型建立
    5.3 模拟结果分析
    5.4 小结
6 主要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煤矿开采多参量光纤光栅智能感知理论及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2 光纤光栅智能感知基本理论及传感特性
    2.1 光纤基本结构及传输理论
    2.2 光纤光栅传感原理与特征参数
    2.3 光纤光栅应变感知特性
    2.4 光纤光栅温度感知特性
    2.5 光纤光栅应变-温度耦合感知特性
    2.6 光纤光栅准分布感知特性
    2.7 本章小结
3 光纤光栅与基体耦合的感知传递机制
    3.1 基体表面粘贴光纤光栅的感知传递分析
    3.2 基体表面刻槽粘贴光纤光栅的感知传递分析
    3.3 基体表面粘贴基片式光纤光栅的感知传递分析
    3.4 光纤光栅与基体耦合的应变感知测试试验
    3.5 本章小结
4 矿井多参量光纤光栅传感器研制及智能感知系统
    4.1 光纤光栅传感器封装设计原则
    4.2 矿井多参量光纤光栅传感器设计
    4.3 光纤光栅智能感知系统设计与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光纤光栅智能感知系统应用研究
    5.1 采动覆岩变形光纤光栅表征模型试验研究
    5.2 光纤光栅感知系统在巷道矿压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5.3 光纤光栅感知系统在液压支架姿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基于组合结构稳定性的薄基岩工作面溃水溃砂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层控制理论研究现状
        1.2.2 薄基岩厚松散含水层条件下顶板防治水的研究现状
        1.2.3 溃水溃砂机理研究现状
    1.3 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哈拉沟矿溃水溃砂灾害关联因素研究
    2.1 矿井地质概述
        2.1.1 矿井水文地质
        2.1.2 工作面概况
    2.2 薄基岩松散含水层下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研究
        2.2.1 22402面矿压规律统计分析
        2.2.2 22207面矿压规律统计分析
        2.2.3 22208面矿压规律统计分析
        2.2.4 不同回采条件下矿压特征对比分析
    2.3 薄基岩工作面溃水溃砂关联因素分析及原因初探
        2.3.1 溃水溃砂关联因素分析
        2.3.2 薄基岩工作面溃水溃砂灾害原因初探
    2.4 本章小结
3 覆岩组合承载结构模型在溃涌通道形成机制中的应用
    3.1 哈拉沟矿2-2煤上覆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测试
        3.1.1 岩体物理力学性质测试
        3.1.2 松散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测试
    3.2 工作面开采覆岩断裂岩块力学分析
        3.2.1 主控岩层判定依据分析
        3.2.2 覆岩断裂岩块受力分析
        3.2.3 断裂岩块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3 覆岩组合承载结构的提出
        3.3.1 组合承载结构模型的建立
        3.3.2 组合承载结构对矿压分析的实用意义
    3.4 薄基岩厚松散层下回采组合结构及其稳定性研究
        3.4.1 薄基岩厚松散层下回采组合承载结构类型划分
        3.4.2 神东首采煤层覆岩组合结构骨架类型划分
    3.5 薄基岩厚松散含水层下回采组合结构自稳判据分析
        3.5.1 顶部组合结构自稳判据
        3.5.2 顶部组合结构失稳诱发下位结构协同失稳判据
    3.6 薄基岩松散含水层下回采溃涌通道形成机制研究
        3.6.1 薄基岩结构切落形式
        3.6.2 溃涌通道特征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薄基岩工作面开采覆岩破坏特征相似模拟研究
    4.1 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原理及设计
        4.1.1 相似模拟实验原理
        4.1.2 存在的现有问题及解决思路分析
        4.1.3 相似模拟实验设计
    4.2 不同基载比条件下覆岩运动特征研究
        4.2.1 基载比为0.625的覆岩破断特征分析
        4.2.2 基载比为0.75的覆岩破断特征分析
        4.2.3 基载比为0.875的覆岩破断特征分析
        4.2.4 基载比为1.125的覆岩破断特征分析
    4.3 不同基载比对应对覆岩破断特征研究
        4.3.1 覆岩破断特征统计
        4.3.2 基载比对主控岩层破断步距的影响分析
        4.3.3 基载比对覆岩结构形态的影响分析
        4.3.4 基载比对两带发育的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水砂因素对薄基岩工作面溃涌启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5.1 溃涌实验装置研发及实验现象研究
        5.1.1 实验装置研发
        5.1.2 实验方案设计
        5.1.3 水砂溃涌实验现象分析
    5.2 溃水溃砂启动机制中水砂因素隶属关系分析
        5.2.1 模糊隶属度分析方法
        5.2.2 水砂因素对溃涌启动影响的定量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薄基岩松散含水层水砂溃涌力学机制研究
    6.1 通道侧方砂土溃涌自由面受力状态分析
        6.1.1 溃涌单元体的确定
        6.1.2 砂土单元体所受动水力分析
        6.1.3 砂土单元体所受上覆载荷的确定
    6.2 薄基岩松散含水层水砂溃涌判据的建立
        6.2.1 砂土强度分析
        6.2.2 溃涌启动判据及最小溃涌量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浅埋薄基岩工作面溃水溃砂防治技术及实践
    7.1 薄基岩工作面溃水溃砂灾害防治技术研究
        7.1.1 防切顶防溃技术
        7.1.2 疏放水防溃技术
        7.1.3 松散层底部注浆技术
    7.2 浅埋薄基岩工作面溃水溃砂防治体系及实践
        7.2.1 防切顶防溃实践
        7.2.2 疏放水防溃实践
        7.2.3 疏放水、注浆综合防溃实践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矿井顶板(围岩)状态监测及灾害预警系统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矿井顶板(围岩)灾害的监测及预警技术概述
    1.3 矿井顶板(围岩)灾害监测及预警研究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1.4 现有矿井顶板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缺陷与改进方向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矿井顶板(围岩)控制基础理论
    2.1 采场矿压显现的一般规律
    2.2 反映采场矿压显现规律的主要物理参数
    2.3 采场矿压显现现象与物理指标选择
    2.4 回采工作面顶板的灾害型式及发生机理
    2.5 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
    2.6 巷道围岩控制的理论、内涵及发展
    2.7 巷道围岩事故影响因素
    2.8 巷道(围岩)的灾害模式及机理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矿井顶板(围岩)状态灾变预警理论与预警方法
    3.1 顶板安全状态在线监测因素分析
    3.2 顶板监测参数的变化规律分析
    3.3 矿井顶板监测参数的模糊分布(隶属)函数研究
    3.4 顶板灾害多因素的综合预警数学模型
    3.5 顶板灾害综合预警的算法与程序结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井顶板灾害预警硬件系统设计
    4.1 矿井顶板监测参数信息拾取技术研究
    4.2 硬件系统组成
    4.3 系统工作原理
    4.4 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
    4.5 系统硬件的研制
    4.6 系统硬件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比较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矿井顶板灾害预警软件系统的开发测试
    5.1 功能要求
    5.2 系统功能框架设计
    5.3 数据采集与管理了系统功能实现
    5.4 远程监测系统功能实现
    5.5 采场支架载荷分析算法以及预警关键技术
    5.6 矿井顶板灾害预警系统测试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矿井顶板灾害预警系统工程应用试验
    6.1 监测试验的目的
    6.2 寺河矿2#井监测预警系统工业试验
    6.3 寺河矿2#井试验现场监测数据预警分析
    6.4 赵庄矿巷道监测预警系统工业试验概述
    6.5 现场工业试验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主要科研工作

(9)煤矿综采液压支架压力和顶板离层位移监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背景和意义
    1.2 煤矿安全监测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2.1 系统的设计目标和原则
    2.2 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3 本章小结
3 井下监测分机的硬件设计
    3.1 井下监测分机的总体硬件设计
    3.2 压力信号转换电路的设计
    3.3 位移信号转换电路的设计
    3.4 微控制器的选择
    3.5 液晶显示模块设计
    3.6 报警模块设计
    3.7 信号传输模块设计
    3.8 电源电路设计
    3.9 本章小结
4 井下通信分站的硬件设计
    4.1 井下通信分站的总体设计框图
    4.2 单片机外围电路的硬件设计
    4.3 上位机通信的硬件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软件设计
    5.1 井下监测分机的软件设计
    5.2 通信分站的软件设计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应变式传感器监测综采支架压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倾角煤层长壁采场煤矸互层顶板破断机理研究[D]. 刘旺海.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2]煤矸互层顶板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片帮机理研究[D]. 杨文斌.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煤矿井下无线应力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D]. 马越豪.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4]我国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技术发展40a及展望[J]. 康红普,徐刚,王彪谋,吴拥政,姜鹏飞,潘俊锋,任怀伟,张玉军,庞义辉.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2019(02)
  • [5]张双楼矿冲击煤层工作面矿压规律研究[D]. 张顺蛟.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6]煤矿开采多参量光纤光栅智能感知理论及关键技术[D]. 梁敏富.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7]基于组合结构稳定性的薄基岩工作面溃水溃砂机理研究[D]. 张彬.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10)
  • [8]矿井顶板(围岩)状态监测及灾害预警系统研究及应用[D]. 连清旺. 太原理工大学, 2012(09)
  • [9]煤矿综采液压支架压力和顶板离层位移监测系统的研究[D]. 王燕霞. 山东科技大学, 2010(02)
  • [10]改进型支架压力传感器设计[J]. 李光忠,吴士涛.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10(04)

标签:;  ;  ;  ;  ;  

应变传感器监测综采支架的压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