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脊髓损伤合并呼吸功能不全的诊治

颈脊髓损伤合并呼吸功能不全的诊治

一、颈椎脊髓损伤并呼吸功能不全的诊治(论文文献综述)

张姣姣[1](2021)在《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疾病负担及转归分析》文中提出背景创伤性脊髓损伤(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TSCI)是由伤害性事件导致的急性神经损伤类疾病,具有突发性、高致残性、治疗费用高昂、康复时间长和转归效果差等特点,不仅会给个体的身心带来严重伤害,而且会对整个家庭、社区及社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影响。TSCI是一种可预防的伤害性疾病,而制定预防性策略需要有效的疾病特征数据支撑。从全球范围来看,关于TSCI流行规模和救治成本的研究较少,只有少数高收入国家和地区通过建立创伤登记系统实时获取TSCI患者的流行特征资料,而中国尚未开展全人群范围的TSCI流行病学调查,同时从中国伤害性疾病的救治体系和救治模式来看,TSCI发病后易于流向三级医院住院病案系统,因此通过开展基于三级医院病案系统的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等相关研究,可初步了解TSCI对我国人群的危害程度及特点,为制定TSCI防治策略提供依据。目的基于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和西安市红会医院TSCI住院患者费用调查,描述我国TSCI住院患者的流行特征,分析影响TSCI住院患者费用和转归效果的因素,初步了解TSCI给我国人群健康带来的疾病负担。方法首先,通过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分析我国TSCI住院患者的流行特征。本次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摘录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入院的TSCI住院患者人口统计学、损伤及救治特征等信息,经数据清洗后共纳入4404名调查对象。利用复杂抽样加权和脊髓损伤相关床位占比估算全国三级医院的TSCI住院患者数,同时描述住院患者的特征分布。其次,通过西安市红会医院的TSCI住院患者费用调查,分析TSCI住院费用情况。本次调查从西安市红会医院病案系统中摘录2019年8月1日-2020年7月31日入院的TSCI住院患者数据,共382名。利用上述数据,描述不同TSCI疾病特征的住院费用分布,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住院患者费用的因素。最后,利用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中的出入院ASIA损伤分级变化描述TSCI住院患者神经功能转归现状,并采用两水平logistic随机截距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医院间影响住院患者神经功能转归的因素。结果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三级医院TSCI住院患者约为72907例,住院患者发生率为52.35/100万。在4404例TSCI住院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布中,平均年龄为51.6岁,≥60岁患者比例为32.4%;男女比例为3:1,且0~9岁的男女比例最低(2:5),30~39岁最高(4:1);农民和工人的比例最高(56.2%)。在损伤病因中,高处坠落为首要损伤病因(30.1%),常见于男性和青壮年人群;跌倒为次要病因(28.2%),常见于女性、儿童和老年人群。在损伤水平与程度中,颈脊髓损伤所占比例最大,其中不完全脊髓损伤占86.0%,与颈脊髓损伤相比,胸脊髓损伤的平均年龄较低,完全性脊髓损伤比例高(48.4%)。在入院ASIA损伤分级中,D级脊髓损伤所占比例最大,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入院ASIA损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性A级至C级脊髓损伤的比例均高于女性,<10岁组中B级脊髓损伤比例最高,其它年龄组均为D级脊髓损伤比例最高,且入院A级和B级脊髓损伤患者的主要损伤病因为高处坠落,C级和D级损伤患者为跌倒。在救治特征分布中,中位住院时间为14天,受伤后2小时内入院的比例为7.5%,受伤当天手术的比例为1.9%,接受手术和康复治疗的比例分别为71.8%和37.4%。基于西安市红会医院TSCI住院费用调查数据得出,382例TSCI患者的总费用为3908万元,人均住院费用为102305.2元,中位住院费用为76569.4元,次均住院费用为43959.5元。在TSCI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中,住院时间对住院费用的影响最大,随后依次为手术等级、合并损伤、损伤病因、康复治疗和入院ASIA损伤分级。基于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得出,4404例TSCI住院患者的神经功能好转比例为27.3%。在出院ASIA损伤分级分布中,D级脊髓损伤的所占比例最高,其后依次为C级、A级、E级和B级,不同年龄组中均为D级脊髓损伤的比例最高,且随年龄增长呈波动升高趋势。在TSCI转归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中,不同医院的脊髓神经功能转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内相关系数(ICC)为24.2%;在患者层面,年龄、损伤水平及程度、伴随骨折或脱位与脊髓神经转归效果呈负相关,而受伤至手术时间、康复治疗和手术干预方式与其呈正相关。结论基于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调查和西安市红会医院TSCI住院患者费用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本研究估算的我国2018年三级医院TSCI住院患者约72907例,在缺乏全人群范围的TSCI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情况下,该数据对于阐述我国TSCI疾病负担现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2)TSCI患者住院费用(中位住院费用为76569.4元)高于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提示我国TSCI患者直接经济负担较重。多因素分析显示,住院费用受住院时间、手术等级、入院ASIA、合并损伤、损伤病因和康复治疗等因素影响。(3)TSCI住院患者转归效果差,提示患者出院后将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长期的疾病负担。多因素分析显示,转归效果受年龄、损伤水平与程度、伴随骨折或脱位、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和康复治疗等因素影响。(4)TSCI住院患者主要特征:TSCI常见于中老年,男性农民工是高危人群。高处坠落为TSCI住院患者首要病因。不同性别和年龄的TSCI病因分布不同,高处坠落和交通事故多发于男性青壮年,而跌落多发于女性、儿童和老年人群。TSCI住院患者多为颈段损伤,完全性损伤比例较低。男性、青壮年的损伤程度重。

加倩[2](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认为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蒋暑雨[3](2020)在《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依据北京市所有医院的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得出二十四节气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为临床预测、防治疾病提供依据,并与《素问·脉解篇》相关论述对比、印证,为探索各节气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据2015至2019年120个节气间同疾病急诊率的比较,得到各年各节气高于120个节气的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易发疾病,及低于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不易发疾病,再将高于平均急诊率1.5倍的易发疾病单独分出,依此找出5年内在相同节气反复出现的易发疾病作为1.5倍选择标准下年年或多数年于此节气易发的疾病,此即因此节气的气化特点所导致的高危疾病。≥1.5倍选择标准下高危疾病的具体确定方法为:针对每一种疾病,若在5年中相同的节气内作为≥1.5倍易发出现≧3次,或作为易发出现2次而另外3次都>1倍提示易发倾向,认为该疾病为该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同法得某节气每年不易发疾病。结果:1.在≥1.5倍选择标准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详见论文正文。依此可见,男女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的节气即立冬~冬至较易发,消化系统疾病及肠道传染病在小满~处暑即夏秋季易发,一氧化碳中毒见于小雪~惊蛰,中暑见于小满~立秋。这些结果与常识性事实及各科教科书中所提供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本研究在数据采集、统计学分析方法方面是无误的,结果是可信的,1.5倍的选择标准初步看来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2.对照《素问·脉解篇》对立春雨水、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立秋处暑、寒露霜降、大雪冬至六个月节气为代表的三阴三阳病的论述,本研究在1.5倍的选择标准下得到的反复易发疾病也能与之达到较高的符合度:正月立春雨水太阳病月份,易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腰臀痛等太阳经部位病症、上实下虚之瘖啡失语、狂证等;三月清明谷雨厥阴病月份,易发病为阴囊肿物、咽喉不适等厥阴肝经病症,及阳气振发而不畅之腰脊痛病症;五月芒种夏至阳明病月阳盛之阴/一阴来复、阳明闭郁,易发病为胃肠道疾病、阳盛于上而邪并于外之躁狂、心神阳气突伤之惊恐障碍、焦虑性抑郁,及阳伤水停之下肢水肿、哮喘等病症;七月立秋处暑少阴病月,阳杀于外、阴气盛于下,易发病为腰部、下腹部疾病、厌食、肝胆病、视力视觉障碍类、肺水肿喘咳、心律失常等病症;九月寒露霜降少阳病月,少阳不伸,易发病见肋软骨痛、肋间神经痛、多部位关节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肝胆疾病及消化道溃疡等;十一月大雪冬至太阴病月,脾运受抑,易发病为腹胀呕吐类消化系统、泌尿及代谢类病症等。本研究结果中,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全面、广泛,疾病种类细致,对《素问·脉解篇》的论述既有印证又有拓展,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利于临床实用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上述结果证明了本研究的可信度的同时,所呈现的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预防、诊治疾病的有效参考,在与经典得到了相互印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中未论述到的节气的致病特点的缺憾,为下一步对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规律的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可靠的大数据依据。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与事实基本吻合,且印证了《素问·脉解篇》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指导各节气易发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弥补经典中相关论述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索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挖掘节气在中医学中的价值,提供了大数据依据。

赵伟[4](2020)在《严重创伤性颈椎高位截瘫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严重创伤性颈椎高位截瘫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以提高颈椎高位截瘫患者的救治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8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收治的48例严重创伤性颈椎高位截瘫(ASIA分级A-B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伤后6个月生存状态分为死亡组(13例)和非死亡组(35例),观察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原因、损伤部位及程度、是否合并伤、既往基础疾病、早期手术率(≤48h,>48h)、气管切开率、是否并发低钠血症、是否尿崩、是否高热、呼吸功能障碍率、低血压率、肺部感染率、肠麻痹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主要致伤原因均为高处坠落伤与交通伤。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非死亡组相比,死亡组患者年龄大[(61.15±10.74)y:(49.71±13.84)y]、完全性损伤A级患者比例高(76.9%:37.1%)、气管切开率高(92.3%:54.3%)、呼吸功能障碍发生率高(92.3%:31.4%)、低血压发生率高(84.6%:34.3%)以及肠麻痹率高(92.3%:42.9%),两组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死亡组与非死亡组相比,在男性患者占比(84.6%:88.6%)、上颈段损伤比例(76.9%:57.1%)、合并伤发生率(30.8%:42.9%)、既往高血压(30.8%:14.3%)、糖尿病(15.4%:11.4%)、48 小时内手术率(38.5%:38.1%)、低钠血症率(46.2%:51.4%)、尿崩发生率(76.99%:48.6%)、高热发生率(84.6%:82.9%)、肺部感染率(92.3%:60%)等方面,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358,95%CI:1.269~11.921,P=0.017)、颈髓完全损伤 A 级(OR=-2.950,95%CI:0.004~0.763,P=0.031)以及呼吸困难(OR=3.807,95%CI:3.131~647.209,P=0.005)为颈椎高位截瘫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严重创伤性颈椎高位截瘫患者伤后各种全身性并发症发生率高,高龄、完全性脊髓损伤及合并呼吸困难是颈髓高位截瘫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方威[5](2020)在《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不同手术入路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分析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不同手术入路的手术数据及术后疗效,探讨手术治疗入路的选择。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6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32例符合筛选标准且资料完整的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手术治疗患者,其中15例行前路手术,9例行后路手术,8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按手术入路将患者分为三组。骨折节段位于C5节段以上5例,位于C5-7节段27例。骨折线经椎体5例,经椎间隙18例,同时经椎间隙及椎体9例,伴有脱位23例。骨折合并硬膜外血肿4例。分析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前术后Cobb角、VAS评分(见附表1)、ASIA评级(见附表2)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行6-24月随访,平均为15.8月。前路组平均手术时长为118.35±15.19min,术中出血量为145.29±16.45ml,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3.70个月;后路组平均手术时长为213.72±34.16min,术中出血量为324.29±31.75ml,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3.62个月;前后路联合组平均手术时长为278.27±35.85min,术中出血量为692.74±62.94ml,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3.59个月。前路组与另外两组相比,手术时间较短,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手术入路均可使骨折移位患者颈椎序列恢复正常,术后Cobb角较术前明显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手术术后疼痛均有缓解,术后3天前路手术疼痛改善较另外两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随访,三组间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手术均可以使骨折得到良好愈合,组间比较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数患者ASIA评级较术前提高,7例患者术前为B级,术后6月随访恢复为C或D级;12例患者术前为C级,术后6月随访为D或E级,4例患者术前为完全脊髓损伤,术后6月随访神经功能有所恢复。1例患者行前路手术并发脑脊液漏,术后1周好转;1例后路手术患者因体位受限,翻身护理不当,并发褥疮;2例患者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术后并发肺部炎症,经抗感染治疗后缓解。结论:1.对于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的患者,单纯前路、单纯后路、前后路联合手术均能使骨折获得良好愈合,在疼痛缓解、神经功能恢复、颈椎稳定性重建方面均有明显好转。2.前路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早期疼痛缓解方面均优于单纯后路、前后路联合手术。后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内固定强度优于单纯前路手术,对处理后方椎板、关节突骨折脱位的患者具有优势。3.对于手术入路的选择,可优先考虑单纯前路手术,但也应当结合颈椎三柱受损程度、脊髓致压物的位置、颈椎畸形情况(屈曲或过伸)、全身状态对手术的耐受程度等综合考虑,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

董春科[6](2020)在《经鼻内镜和经口咽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难复性寰枢椎脱位(Irreducible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IAAD)是随着病程的延长,寰枢关节周围韧带、关节囊等、肌肉瘢痕挛缩导致患者经过严格的颅骨牵引(即使在全身麻醉下)也不能复位的一类寰枢椎脱位。一直以来,IAAD是外科手术治疗的热点和难点。过去,经口咽入路(Transoral approach,TOA)前路齿状突切除能够对脊髓腹侧进行直接减压,而被认为是治疗IAAD的标准术式。然而此入路通常伴随口咽部感染、腭咽功能障碍、吞咽困难、气管切开等严重并发症,而且由于齿状突位置深在,减压时容易引起脑脊液漏和脊髓损伤。随后,国内外学者提出采用前路松解联合内固定方式治疗IAAD,此方式创伤不大、出血少,通过松解后使得寰枢关节复位而解除脊髓压迫,预防鹅颈畸形出现。虽然减少了脑脊液漏的发生,但其仍然避免不了经口咽途径带来的术后并发症。2005年,随着Kassam等首次采用经鼻内镜入路(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EEA)行齿状突切除手术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表明,此方式能够降低口咽感染发生率、减少术后气管切开风险、缩短住院时间、加快术后恢复经口饮食等。然而,有研究表明,EEA入路下术中与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要显着高于TOA入路,这可能与EEA下齿状突切除技术的学习曲线长相关,而且在内镜下行硬膜修补术是相对困难的。我们认为,EEA入路下行前路寰枢椎松解是可行的。为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EEA下前路松解联合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IAAD,并与TOA前路松解进行比较,探讨两种方式的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以期提出一种更加合理的手术方式。第一部分经鼻内镜和经口咽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对比研究目的:比较经鼻内镜前路松解联合后路融合固定和经口咽前路松懈联合后路融合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35例IAAD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一期前路松解联合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根据前路松解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EEA组和TOA组。采用JOA 17分评分法和ASIA神经损伤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测量两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ADI、SAC、CMA评估两组患者复位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重症监护时间、住院时间、拔管时间、恢复经口饮食时间、并发症。结果:35例患者(TOA组18例,EEA组17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6.4个月(21~60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EA组平均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多于TO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OA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重症监护时间分别为27.94±16.70和4.39±2.55天,均多于EEA组的18.76±7.5和1.22±1.04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OA组气管拔管时间和恢复正常口服饮食时间分别为4.07±2.46和5.98±2.66天,多于EEA组的1.07±0.92和1.73±0.98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良好的解剖复位和临床神经功能恢复,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的JOA评分、ADI、SAC、CM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EA前路松解和TOA前路松解治疗IAAD,均能获得满意的复位和神经功能改善;与TOA入路相比,EEA入路具有创伤小、术后气管拔管早、住院/重症监护时间短等优势。第二部分经鼻内镜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影像学测量研究目的:探讨经鼻内镜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并比较不同颈椎角度下经鼻内镜暴露范围的下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中日友好医院骨科二部收治的30例于我院放射科行颈椎中立位、过伸位、过屈位颈椎+颅底三维CT重建扫描的IAAD患者。测量患者硬腭长度(LHP)、鼻骨最低点和前鼻棘的距离(LNA)。分别测量在三种颈椎角度下NPL线同颈椎前缘交点至HPL的距离DNPLC、NAxL线同颈椎前缘交点至HPL的距离DNAxLC、RPL线同颈椎前缘交点至HPL的距离DRPLC、寰枢椎侧块关节至HPL的距离DLMHP。将患者分为颅底凹陷组和非颅底凹陷组,探讨其对显露范围的影响。结果:不同颈椎角度下所预测的EEA显露下限值DNPLC、DNAxLC、DRPLC均大于DLMH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EEA下行前路松解是可行的。不同颈椎体位下DNPLC、DNAxLC、DRPLC、DLMH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颈椎角度对EEA显露下限范围影响不大。三种颈椎角度下BI组患者DLMHP值均小于NBI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EA显露下限受到LNA、LHP长度和∠NAH大小的影响,并且与LHP和∠NAH的大小呈负相关,和LNA大小呈正相关。结论:经解剖学测量,EEA下前路松解是可行的,且不受颈椎角度的影响。对于合并颅底凹陷的患者,EEA下前路松解要更容易到达寰枢侧块椎间隙。第三部分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目的:通过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从循证医学的角度系统评价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的有效性,为临床中医医师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循证参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gFang Data)、中国生物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1月1日,检索对象为补阳还五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脊髓损伤的相关文献,使用Revman 5.3和Stata 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由2名研究人员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刷选及数据提取。研究数据包括:JOA评分、总有效率、痊愈率、ASIA感觉及运动功能评分等。结果: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文献共19篇,共计1266例患者,均为中文文献。治疗组均为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常规,对照组均为西医治疗常规。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JOA评分、ASIA感觉及运动功能评分指标中补阳还五汤联系西医治疗常规组均优于西医治疗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的疗效显着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能够改善残留神经的症状,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蔡志威[7](2019)在《区域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郑州市3家医院2013-2017年区域性创伤性脊髓损伤(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TSCI)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降低脊髓损伤发病率、减少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及优化社会医疗资源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郑州市3家三甲医院在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收治住院的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病历资料。调查并记录的变量包括:医院名称、性别、年龄、婚姻、职业、基础病、致伤原因、脊髓损伤平面、ASIA评分、损伤严重程度、住院日期、住院天数、治疗方式、SLIC/TLICS评分、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失血量、合并损伤、并发症、出院后是否康复,死亡人数及死因等。纳入标准:1.符合创伤性脊髓损伤诊断标准;2.损伤时年龄在15岁及以上;3.病历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完整。病历资料由两名研究人员与第三方流行病学专业研究人员共同收集,严格核对资料无误后录入EXCEL登记表,并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统计TSCI患者病例资料2471例。其中,农村与城市患者比例为3.9:1。男性患者为1845例(74.7%),女性患者为626例(25.3%),男女比例为2.9:1。平均年龄为49.2±14.2岁。职业中最多的为农民与工人,占比分别为42.0%、25.1%。致伤原因主要为跌倒(35.5%),其次为高坠(32.0%)和交通事故(22.1%)。在脊髓损伤节段中,颈髓损伤患者最多(1574例),占比为63.7%,其次为胸髓522例(21.1%)。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最多见的是ASIA D级(39.1%)、其次为ASIAA级(37.9%)、ASIA C级(13.4%)和ASIA B级(9.6%)。损伤严重程度中最多见的为不完全性四肢瘫(37.2%)。77.3%的患者伴有其它合并伤,以椎体骨折最多见,占比为69.9%,其次为胸部损伤(18.3%)。22.1%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主要为呼吸系统疾病(15.3%)及泌尿系统疾病(7.8%)。在本次调查研究中,1918名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占比为77.6%,573名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占比为23.2%。平均住院天数为25.0±30.4天。在骨科住院期间有29例患者死亡,其中23例因颈髓损伤导致呼吸衰竭死亡、4例为多器官功能衰竭致死、2例为心脏骤停致死。【结论】目前,我国区域性或全国性的脊髓损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开展较少。在本次调查研究中,跌倒、高处坠落和交通事故是脊髓损伤主要致伤原因。年龄、职业、致伤原因等对脊髓损伤部位、ASIA评分、损伤程度、合并伤和并发症有一定影响。青年人群的主要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中年人群的主要致伤原因为高坠,老年人群的主要致伤原因为跌倒。呼吸系统疾病是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住院期间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早期死亡的常见原因。出院后直接转康复科治疗患者所占比例较少。本研究可为调整郑州地区脊髓损伤防治措施、优化社会医疗资源配置提供依据,以便更好的降低脊髓损伤的发生及进一步规范脊髓损伤诊疗体系。

杨毅鹏[8](2019)在《脊髓型颈椎病致病炎症因子及手术疗效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脊髓型颈椎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椎间盘退变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建立脊髓型颈椎病大鼠模型,并探讨颈椎间盘退变程度与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40只3月龄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模型组与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在C4-5、C5-6及C6-7椎间盘穿刺置入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复合制剂;对照组只在相应椎间盘后缘穿刺置入PVP,分别于手术后的第4、8和12周随机选取5只大鼠用斜板试验评价实验动物的运动功能,之后处死取材获取C4-5、C5-6及C6-7椎间盘,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4-5椎间盘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和IL-1β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测定两组C5-6椎间盘内TNF-α、IL-1β、IL-33和IL-6 mRNA及蛋白水平的变化;采用ELISA方法测定两组C6-7椎间盘内TNF-α、IL-1β、IL-33和IL-6的区别。结果:斜板试验结果显示,与造模前相比,模型组在造模术后第4周其运动功能无明显改变(P>0.05),但术后第8周及12周时运动功能较前明显减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动物术后不同时间的运动功能与术前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根据椎间盘退变评分法,在术后4周时模型组退变等级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术后第8周及12周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时,两组大鼠椎间盘经HE染色后发现,模型组椎间盘髓核皱缩变小,且髓核内细胞数量减少,纤维环排列无序;对照组椎间盘形态结构基本规整,纤维环排列未见明显紊乱,髓核居中;两组在退变程度上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8周时,模型组椎体后缘轻度骨质增生及骨赘形成,至术后12周时,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明显,骨赘大量形成;对照组在上述时间均未形成明显骨质增生及骨赘;模型组与对照组在退变评分上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时,模型组与对照组椎间盘IL-1β阳性细胞数分别为(9.71±1.94)及(4.33±1.15),术后12周时分别为(12.23±2.49)及(4.66±1.38),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和术后第12周时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测定模型组与对照组TNF-α、IL-1β、IL-33和IL-6等炎症因子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各组椎间盘中TNF-α、IL-1β、IL-33和IL-6也有类似趋势。结论: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穿刺针穿刺椎间盘可启动颈椎间盘的退变,而将BMP注入到椎间盘的后缘,又可诱导椎体后缘形成异位骨化,使颈髓受压,成功建立慢性压迫的脊髓型颈椎病模型。此外,炎症因子IL-1β、TNF-α、IL-33和IL-6在退变椎间盘组织中呈高表达,且随着退变程度的加重表达水平显着升高。第二部分 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及疗效分析目的: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itis myelopathy CSM)和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均为常见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椎管狭窄率>50%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常常伴有后纵韧带骨化症,两者在发病部位、自然病程及临床症状存在交叉,难以截然分开。同时二者均对脊髓产生持续性压迫,可造成四肢瘫痪,因而致残率较高,需手术治疗。目前,对于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尚无统一定论,本文旨在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tectomy and fusion ACCF)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该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从2015年3月至2017年4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住院的40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5例,女15例;年龄4567岁,平均55岁。18例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22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颈椎曲度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制定的脊髓功能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估,计算改善率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两组患者的基本数据(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术中出血量颈椎前路组350ml少于后路组675ml。两组患者术前JOA评分:前路组(6.83±1.62)分;后路组(6.77±1.41)分,无明显差异。术后1周JOA评分相比术前有明显改善,末次随访JOA评分进一步提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周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31.9%±6.2%和32.2%±5.8%,末次随访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62.1%±6.7%和64.1±7.6%,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之间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颈椎前凸角术后均发生改变分别为14.4°±4.3°和14.2°±3.5°,相比术前均有所增大。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前路组11.1%,后路组为13.6%,结果无统计学差异。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前路组22.2%,后路组9.1%。结论:对于骨化在3个椎体以内的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均为安全而有效的手术方式。前路手术能有效解除神经压迫,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后路手术能扩大椎管,维持生理曲度的稳定。第三部分 颈椎前路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因素分析目的:脊髓型颈椎病(CSM)是一种常见的颈椎退行性疾病,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已被证实是治疗该疾病一种有效方法。C5神经根麻痹是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后的潜在并发症。近年来颈椎后路C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研究较为集中,而前路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颈椎前路C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尚未得到充分证实。本文旨在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从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住院的100例存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的患者均接受了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参照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存在麻痹组和非麻痹组。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估,计算改善率并进行比较。对颈椎曲度变化程度、术前C4/C5椎间孔矢状径及术前C4-C5水平脊髓内存在高信号情况进行相关分析。统计方法采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来探讨C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数据(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失血、病程)无明显差异。在术后JOA评分中C5神经根麻痹组得分明显低于非麻痹组(P<0.001)。颈椎曲度变化程度C5神经根麻痹组手术前后较非麻痹组大,但C4/C5椎间孔矢状径比较:C5神经根非麻痹组椎间孔的直径明显大于麻痹组(全部P<0.001)。相对于C4-C5水平,术前脊髓内高信号变化的发生率各不相同,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根据多元逻辑回归分析表明:手术前后颈椎曲度度增大(大于6.5°),以及术前C4/C5椎间孔直径(小于2.2mm)是术后C5麻痹的危险因素。结论:多阶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颈椎弧度手术前后变化程度、颈椎前凸改变及术前C4/C5椎间孔矢状径改变是C5神经根麻痹存在的危险因素。

包拥政,赵钦福,祝周兴,陈瑜,席新华,朱文刚,钟学仁,戴相恒,廖军健,李中,吴强[9](2019)在《动力位MRI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中的安全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评价颈椎动力位MRI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CSCIWFD)中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8月CSCIWFD 14例患者,在医师陪同下行中立位、过伸位、过屈位3种体位MRI检查,记录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有无不适,评估检查前及检查后JOA评分,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颈椎动力位MRI检查,无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出现不适而中止检查,无患者在检查后出现神经功能损伤加重。检查后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保守治疗4例,手术治疗10例。结论 对拟行颈椎动力位MRI检查的CSCIWFD患者,检查前应评估患者损伤平面及有无呼吸肌麻痹、咳嗽咳痰无力征象,在医师陪同下进行检查,检查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情况,尽量减少患者检查时间。做好以上方面颈椎动力位MRI检查对CSCIWFD患者是安全的,对患者的治疗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刘鹏[10](2018)在《基于FSU功能可恢复性的脊柱创伤治疗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众所周知,脊柱创伤的治疗原则包括复位、稳定和减压;前两者针对脊柱的支持功能,后者为脊髓及脊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脊柱的节段间运动功能,对于生活质量有显着影响,然而,在治疗脊柱创伤的过程中,恢复脊柱序列、稳定损伤节段和神经组织减压受到关注,尽最大努力恢复或保留脊柱的运动功能,却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不同的解剖节段,脊柱的运动功能对人体的意义存在显着差异。基于理论分析与临床实践,笔者从功能性脊柱单元(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的“功能可恢复性”作为预判指标,来重新思考脊柱创伤中如何尽最大努力保留脊柱活动节段,使脊柱创伤治疗效果在现有水平上有所提升。方法与结果:本研究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生物力学研究(有限元模型仿真研究)为主,结合文献回顾与分析。第一章上颈椎创伤—保守与手术治疗对FSU运动功能的影响此部分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为主,结合文献分析,研究枕骨髁至C2-3椎间盘这一节段的损伤。综合既往解剖学、运动学、笔者的临床研究结果,提出“寰椎前份-齿状突-韧带复合体”是寰枢关节运动与稳定的核心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分别阐明寰椎骨折、寰椎横韧带损伤、齿状突骨折的各种治疗对寰枢运动功能的影响;通过13例寰椎骨折保守治疗中期随访的结果,首次对比了国际上最常用的Spence原则和Dickman分型两种方法预测寰枢关节稳定性的准确性差异,结果提示Dickman分型预测准确性高、保守治疗有助于部分保留寰枢关节运动功能;对于Hangman骨折,从损伤机制入手,提出治疗方案的设计不应关注骨折本身,而是应该关注C2-3椎间关节功能是否具有可恢复性。第二章下颈椎创伤—手术策略优化对减少融合FSU数量的影响此部分是在前期下颈椎(C3-7)创伤后稳定性重建的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解读基础上,对优化后的手术策略进行临床验证,以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为主。笔者提出,根据下颈椎FSU的组成部分的功能,界定前、后侧张力带;对具备手术指征的下颈椎创伤,根据张力带损伤侧来选择手术入路与固定方式,可以仅做损伤FSU的固定融合,既可避免内固定失效,又可最大程度保留其余正常FSUs的运动功能。第三章胸、腰椎创伤—融合与减压策略及其对FSU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此部分研究了创伤后胸椎、腰椎FSU椎间关节保留的可能性、融合策略和减压策略。首先通过21个病例平均长达15.9年的影像学随访,观察创伤对胸、腰椎椎间盘退变加速的远期影响,发现终板损伤程度、局部后凸程度是影响退变加速的重要因素,对于预判创伤所涉及的FSU是否具有功能可恢复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其次,以此为基础,通过回顾性病例研究,提出对胸腰椎创伤的非融合、选择性融合和全节段融合策略,其中非融合与选择性融合有助于保留创伤FSU的运动功能;根据神经功能不同状态提出减压策略,减压策略对与融合策略具有间接影响。结论:对于高能量创伤导致的椎体骨折或者骨折-脱位,治疗应聚焦于FSU的软性组件—椎体间连接。如果椎间连接具有重新恢复生理载荷下稳定功能的可能性,治疗决策中应该考虑保留运动功能;否则应将脊柱创伤所涉及的FSU予以永久、坚固的融合。结论关键点:1.以“寰椎前份-齿状突-韧带复合体”和C2-3椎间关节的功能可恢复性为基础,有助于深刻理解寰椎骨折、寰椎横韧带损伤、齿状突骨折和Hangman骨折,并妥善地进行治疗决策。2.准确判断下颈椎创伤中张力带失效侧及范围,有助于采用最短FSU固定及恰当的入路选择处理下颈椎创伤,最大程度保留下颈椎正常FSU。3.胸、腰椎创伤处理中评估终板损伤程度、局部后凸畸形等因素有助于预判损伤FSU是否具有功能可恢复性。对具有可恢复性的FSU及时采用内固定治疗,可以采用非融合或者选择性融合策略,以最大程度保留FSU活动度;对已丧失FSU运动功能恢复可能者,则融合该节段以获得永久稳定。

二、颈椎脊髓损伤并呼吸功能不全的诊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椎脊髓损伤并呼吸功能不全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疾病负担及转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TSCI疾病负担的研究现状
        1.1.1 TSCI流行病学负担
        1.1.2 TSCI经济负担
    1.2 TSCI转归情况
    1.3 TSCI数据现状
    1.4 立题依据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思路
    3.2 技术路线
4. 研究内容与方法
    4.1 TSCI住院患者的流行特征描述
        4.1.1 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4.1.2 中国TSCI住院患者数的估算
        4.1.3 确定分析指标与方法
    4.2 TSCI住院费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2.1 TSCI住院患者费用调查
        4.2.2 确定分析指标
        4.2.3 统计学分析
    4.3 TSCI住院转归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3.1 确定分析指标
        4.3.2 统计学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中国TSCI住院患者估算结果
    5.2 TSCI住院患者特征分布
        5.2.1 人口特征
        5.2.2 损伤特征
        5.2.3 救治特征
    5.3 TSCI住院费用结果
        5.3.1 基本情况
        5.3.2 TSCI住院费用差异
        5.3.3 TSCI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
    5.4 TSCI住院转归结果
        5.4.1 TSCI住院转归现状
        5.4.2 TSCI住院转归的影响因素
6. 讨论
    6.1 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负担情况
        6.1.1 中国TSCI住院患者数的估算
        6.1.2 TSCI住院患者特征
    6.2 TSCI住院患者经济负担情况
        6.2.1 TSCI住院费用情况
        6.2.2 TSCI住院转归情况
    6.3 TSCI防治启示
7. 结论与建议
8. 创新、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创伤性脊髓损伤发病率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发表文献
附录一 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病案调查表
附录二 创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费用调查表
个人简介
致谢

(2)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1. 经文解读
        2. 天文历法溯源
        3. 气象数据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前言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简历

(3)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二十四节气简介
        1 节气的由来
        2 二十四节气总体气机特点
        3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文献综述一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及其现代研究
        1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2 中医时间医学的现代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2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3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4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5 其他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总体设计
        2.2 具体步骤
    3 结果
        3.1 北京市急诊患者的疾病分布规律
        3.2 以男性大寒为例演示大寒节气反复易发疾病的判定——举例
        3.3 男性、女性二十四节气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3.4 2级分类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个数总结
        3.5 结果总评价
        3.6 男性、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总体特点
        3.7 印证经典中的论述
        3.8 弥补经典中的不足
        3.9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的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男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附录2 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简历

(4)严重创伤性颈椎高位截瘫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资料与方法
    1、纳入标准
    2、排除标准
    3、记录内容
    4、死亡相关因素的选择
    5、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影响严重创伤性颈椎高位截瘫患者死亡的单因素分析
    2、影响严重创伤性颈椎高位截瘫患者死亡的多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严重颈椎高位截瘫患者常见并发症及发生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致谢

(5)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不同手术入路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的特点及诊治进展
    2.1 骨折分型
    2.2 早期诊断
    2.3 手术指征的把握及时机选择
    2.4 手术治疗进展
    2.5 围手术期注意事项及术后并发症
    2.6 总结及展望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术前准备
    3.3 手术方式
        3.3.1 前路手术
        3.3.2 后路手术
        3.3.3 前后路联合手术
    3.4 术后处理及随访
    3.5 评估指标
        3.5.1 临床疗效评估
        3.5.2 影像学评估
    3.6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4.2 COBB角术前、术后比较
    4.3 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4.4 VAS评分改变情况
第5章 讨论
    5.1 AS合并颈椎骨折损伤特点及分型
    5.2 AS颈椎骨折的治疗
        5.2.1 术前颅骨牵引
        5.2.2 麻醉及体位摆放
        5.2.3 前路手术
        5.2.4 后路手术
        5.2.5 前后路联合手术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导师、作者简介及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经鼻内镜和经口咽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综述一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前路手术的研究进展
    1. 寰枢椎脱位的常见分型方法
    2. 经口咽前路手术
        2.1 标准经口咽入路
        2.2 扩大经口咽入路
        2.3 经口咽前路松解
        2.4 内镜辅助下经口咽入路
        2.5 经口咽前路内固定术
    3. 经鼻内镜前路手术
        3.1 经鼻内镜前路松解
        3.2 经鼻内镜入路的解剖学限制
        3.3 经口咽和经鼻内镜显露范围比较
        3.4 经口咽和经鼻内镜术后并发症比较
    4. 经颈入路
        4.1 高位颈前咽后入路
        4.2 内镜辅助下经颈前入路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经鼻内镜下颅颈交界区手术的研究进展
    1. EEA手术发展历程
    2. EEA至颅颈交界区重要解剖学标志
        2.1 中鼻甲和后鼻孔
        2.2 咽鼓管及咽鼓管咽口
        2.3 鼻咽粘膜
    3. EEA入路解剖学限制
        3.1 Nasopalatine line,NPL线
        3.2 Naso-axial line,NAxL线
        3.3 Rhinopalatine line,RPL线
    4. EEA入路至颅颈交界区的临床运用
    5. EEA入路至颅颈交界区手术面临的问题
        5.1 镜下止血
        5.2 硬膜修补
        5.3 学习曲线
        5.4 稳定性重建
    6.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经鼻内镜和经口咽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对比研究
    前言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操作
        1.3 术后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围手术期结果
        2.3 神经功能改善
        2.4 影像学结果
        2.5 典型病例
    3. 讨论
        3.1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形成机制及定义
        3.2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治疗策略
        3.3 EEA和TOA松解治疗IAAD效果对比
        3.4 IAAD前路松解后稳定性重建
        3.5 本研究局限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经鼻内镜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影像学测量研究
    前言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在不同颈椎体位下预测EEA显露下限结果以及寰枢椎侧块关节间隙和HPL线的距离
        2.2 三种颈椎体位下颅底凹陷和非颅底凹陷DLMHP比较
        2.3 LHP、LNA和∠NAH对EEA显露下限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数据库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文献评价与数据提取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2.3 Meta分析结果
        2.4 敏感性分析
        2.5 发表偏倚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区域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人口学资料
    2.2 致伤原因
    2.3 损伤平面
    2.4 损伤严重程度
    2.5 合并伤
    2.6 治疗方法与花费
    2.7 并发症
    2.8 病死率与死因
3 讨论
    3.1 人口学资料分析
    3.2 损伤原因与地域、年龄关系分析
    3.3 损伤平面与致伤原因关系分析
    3.4 损伤严重程度与地域、致伤原因及损伤平面关系分析
    3.5 合并伤与致伤原因关系分析
    3.6 治疗方法分析
    3.7 并发症与损伤平面关系分析
    3.8 病死率与死因分析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脊髓型颈椎病致病炎症因子及手术疗效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脊髓型颈椎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椎间盘退变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及疗效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颈椎前路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因素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并发症与处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FSU功能可恢复性的脊柱创伤治疗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上颈椎创伤—保守与手术治疗对FSU运动功能的影响
1.1 前言
1.2 寰椎骨折
    1.2.1 材料与方法
    1.2.2 结果
    1.2.3 讨论
1.3 枢椎骨折
    1.3.1 齿状突骨折
    1.3.2 创伤性枢椎滑脱
1.4 寰枢椎复合型骨折
1.5 核心观点汇总 第二章 下颈椎创伤—手术策略优化对减少融合FSU数量的影响
2.1 前言
    2.1.1 下颈椎FSU的运动学特征与功能解剖
    2.1.2 下颈椎创伤的分型与争议
2.2 基于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解读的下颈椎创伤手术策略优化:临床病例验证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3 核心观点汇总 第三章 胸、腰椎创伤—融合与减压策略及其对FSU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3.1 融合策略研究1—胸、腰椎椎体骨折对相邻椎间盘退变程度的长期影响
    前言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
    3.1.3 讨论
    3.1.4 结论
3.2 融合策略研究2——胸、腰椎骨折选择性融合策略临床应用初探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
    3.2.3 讨论
    3.2.4 结论
3.3 胸、腰椎骨折减压策略研究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
    3.3.3 讨论
    3.3.4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脊柱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颈椎脊髓损伤并呼吸功能不全的诊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疾病负担及转归分析[D]. 张姣姣.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D]. 蒋暑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严重创伤性颈椎高位截瘫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D]. 赵伟. 苏州大学, 2020(02)
  • [5]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不同手术入路的比较研究[D]. 方威. 吉林大学, 2020(08)
  • [6]经鼻内镜和经口咽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对比研究[D]. 董春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区域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 蔡志威.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8]脊髓型颈椎病致病炎症因子及手术疗效的相关研究[D]. 杨毅鹏.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9]动力位MRI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中的安全性评价[J]. 包拥政,赵钦福,祝周兴,陈瑜,席新华,朱文刚,钟学仁,戴相恒,廖军健,李中,吴强.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9(05)
  • [10]基于FSU功能可恢复性的脊柱创伤治疗策略研究[D]. 刘鹏.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标签:;  ;  ;  ;  ;  

颈脊髓损伤合并呼吸功能不全的诊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