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生态塘污水处理系统

东营生态塘污水处理系统

一、东营的生态塘污水处理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汪涛[1](2019)在《丹江口库区典型湿地塘系统污染阻控效果研究》文中指出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国家在丹江口库区先后实施了三期污染防治规划,点源基本得到控制。随着点源污染的逐步治理,面源污染控制逐渐成为丹江口水库水质保障的关键。本文选择丹江口库区典型的自然型、半自然型、人工型三种湿地塘系统,通过野外监测分析、室内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丹江口库区不同类型湿地塘系统污染阻控效果。通过采用邓肯单因素分析法,从时间、空间角度分析丹江口库区自然、半自然湿地塘系统对面源污染的阻控效果研究;从负荷平衡角度,研究人工湿地塘系统对面源整体的阻控特征,系统内部的阻控特征,阻控特征随时间的变化,阻控特征与污染净化效果的关系等,为以后湿地塘系统对面源阻控效果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肖河小流域为代表的自然湿地塘系统的总体阻控效果不显着。从空间角度来看湿地塘1号监测点的总氮、总磷浓度均值最高;湿地塘2号监测点总氮浓度均值最小,氨氮浓度均值最高;自然沟渠监测点中,相对于其他沟渠监测点,自然沟渠1号监测点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均值较高;所有监测点中,自然湿地总磷浓度均值最低,为0.03 mg/L;流域出口各个污染物浓度均值皆未处于最高状态。(2)以张沟小流域为代表的半自然湿地塘系统对部分指标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湿地塘系统中,塘2号监测点总氮浓度均值最高,为2.85 mg/L,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均值最小,分别为0.32 mg/L、2.89 mg/L,总磷浓度均值随着水流方向呈现递减趋势,即湿地塘1号在总氮去除方面充当了“源”的作用,在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去除方面充当了“汇”;湿地塘2号在总氮去除方面具有“汇”的作用,对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去除充当了“源”;湿地塘系统对磷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河道中深潭区总氮、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均值皆高于河段中其他监测点污染物浓度均值,深潭区总磷浓度均值低于部分监测点污染物浓度均值。(3)以余家湾小流域为代表的人工型湿地塘系统对污染径流净化阻控效果明显。湿地塘系统对总氮和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均能够超过80%,对总磷的整体去除率约在80%,对高锰酸盐指数具有接近40%的去除率。湿地塘系统对养猪场废水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其中总氮和氨氮的出水浓度基本低于2.5 mg/L,优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限值;总磷排放浓度部分低于1 mg/L,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B排放限值;高锰酸盐指数出口浓度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类标准。(4)人工湿地塘的面积、植物种类、进水口污染物浓度等因素会导致底泥吸附污染物量不同,从而不同人工湿地塘的底泥释放特点不同。1号塘底泥总氮释放通量均值最大,为343.37 mg·(m2·d)-1;4号塘底泥氨氮释放通量均值最大,为12.60 mg·(m2·d)-1;2号塘底泥总磷释放通量均值最大,为29.71 mg·(m2·d)-1;3号塘底泥高锰酸盐指数释放通量均值最大,为168.16 mg·(m2·d)-1。1、2号塘底泥吸收对污染物去除占主导因素,3、4号塘植物吸收是污染物去除的主要因素。

万博阳[2](2016)在《多级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去除农业径流中氮的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现在的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在江西,农村的生活污水、畜牧水产养殖污水及农田径流废水大都没有进行有效的处理,导致农村的河流、池塘等污染日益严重,是的赣江和鄱阳湖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本次研究是结合目前的农村径流污水的现状提出利用多级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治理的方式,试验的装置是通过人工湿地和生态塘串联的模式进行的,各个构筑物的顺序是生态塘A-表流人工湿地A-潜流人工湿地-表流人工湿地B-生态塘B。其中在生态塘A中种植的是伊乐藻,表流人工湿地A中种植的是美人蕉,潜流人工湿地中种植的是美人蕉,表流人工湿地B中种植的是芦苇,生态塘B中种植的是狐尾藻。本次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果和结论:1)影响因素试验分析。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去除TN的过程中,水力停留时间(HRT)的影响相较于其他两个因素更为显着,各项因素对组合系统氮的去除率影响显着性大小顺序依次为:HRT、含氧量、碳氮比。在去除NH4+-N的过程中,HRT的影响相较于其他两个因素更为显着,各项因素对组合系统氮的去除率影响显着性大小顺序依次为:HRT、含氧量、碳氮比。对试验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表明去除率最高的条件是:HRT为5天,碳氮比8,含氧量5.5mg/L。本次正交试验是在秋季以多级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对N元素的去除效果作为参考指标,研究了HRT、含氧量以及碳氮比等3个因素对正交试验优选条件及各个指标的显着性,并且利用正交试验小助手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2)水力停留时间(HRT)对试验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COD的去除随着HRT的增加去除率逐步提高,最后在HRT达到5天后去除率的增长开始趋于平缓。TN的去除效果随着HRT的延长而相应的提高,但是当HRT达到5天之后开始出现下降,最高的去除率达到53.39%。NH4+-N的去除HRT越长,去除效果越好,但是当HRT到达5天之后就会出现下降的现象,本试验得出NH4+-N在HRT为5天时,出水水质最好。建立了一级动力学模型,去除COD的模型相关系数大于0.9,说明一级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的反应组合系统中COD的降解规律,去除TN的模型相关系数达到0.8129,去除NH4+-N的模型达到0.7891,本次试验采用的是人工湿地和生态塘的串联模式,虽未达到0.9,但是从拟合的相关系数来看依然有着较好的效果。3)长效及季节试验分析。选取HRT为4天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去除效果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COD的去除率在组合系统中维持在一个小区间波动,说明本试验系统在处理COD方面可以在四季温度的变化下保持在较好的水平,最低是在春冬之交的时候,在夏季是达到最高,去除率一直维持在50%以上。TN在冬季和春季是伴随着温度的下降去除率也在逐步下降,开春之后温度开始回升,去除率也开始出现稳步的增加。在夏季达到最好的去除效果。在夏季以及秋季对TN的去除效果最佳,证明了季节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对TN的去除效果。在除NH4+-N方面也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出水水质最好时接近地表水IV类水质标准,在冬季寒冷季节也可以达到地表水V类水质标准。4)组合系统去除污染物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多级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对COD的去除能力是生态塘好于湿地,各个构筑物处理能力是生态塘A好于生态塘B好于表流湿地A好于潜流湿地好于表流湿地B。对TN的去除能力是塘和湿地基本一致,各个构筑物处理能力是生态塘A好于生态塘B好于表流湿地B好于潜流湿地好于表流湿地A。多级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对NH4+-N的单元去除能力是潜流湿地稍差,其他的基本相当,各个构筑物处理能力生态塘B好于生态塘A好于表流湿地B好于表流湿地A好于潜流湿地。整个实验证实,人工湿地在加入生态塘之后在去除率上得到了加强,多级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的处理效果要比单一的人工湿地系统好。

张巍,许静,李晓东,晁雷,曾华,赵晓光,安乐[3](2014)在《稳定塘处理污水的机理研究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稳定塘污水处理系统具有基建投资和运转费用低、维护和维修简单、便于操作、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无需污泥处理等优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净化过程与自然水体的自净过程相似。本文总结了稳定塘中有机物、氮和磷的去除机理,有机物的去除一般包括沉淀和絮凝、厌氧微生物的作用、好氧微生物的作用、浮游生物的作用和水生植物的作用,氮在稳定塘内的去除,主要是通过生物同化吸收转化为自身有机氮、氨氮的吹脱作用、形成生物沉淀以及硝化/反硝化等几种途径,磷元素去除涉及有机磷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氧化,菌藻及其他生物吸收无机磷合成新细胞,以及可溶性磷与不可溶性磷之间的转化等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针对传统稳定塘中存在的缺陷,人们不断地对稳定塘进行改良,出现了许多新型塘,其中包括高效藻类塘、水生植物塘和养殖塘、高效复合厌氧塘、超深厌氧塘、生物滤塘等塘型。为了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研究人员还开发了许多组合塘的工艺,与传统生物法组合的UNITANK工艺+生物稳定塘、水解酸化+稳定塘工艺和折流式曝气生物滤池+稳定塘工艺等,各类塘型组合的多级串联塘系统、生态综合塘系统、高级综合塘系统(AIPS)等。目前稳定塘处污水理系统还依然存在占地面积大、水力停留时间较长、效率低下、散发臭味、处理效果受气候条件影响大等缺陷。今后应该在稳定塘系统的研究中,以菌、藻的活动为主体,以主要营养元素C、N、P的迁移为线索,建立系统内各种生物、化学反应之间的联系,通过减小塘深、机械搅拌、跌水坡等方法改善供氧条件,对天然塘型进行精确修整、分隔组合,使之更加符合高效反应器的构造,从而提高稳定塘设计的合理性。加入人造载体提高塘内微生物浓度,从而大大提高有机负荷,有效减少占地面积,组合沉淀池、间歇砂滤、砾石滤墙、微滤、气浮、土地处理、人工湿地系统、加入化学药剂等处理工艺或方法,以去除出水中的藻类,改善环境卫生条件,满足不同出水水质的要求,从而为国内稳定塘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许静[4](2014)在《稳定塘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农村人口多,生活污水排放量大,但处理率很低,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如何在经济许可的前提下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已成为我国环保部门及相关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水质特点,构建了稳定塘系统试验装置。研究了系统启动期污染物变化规律、泥特性及其生物相变化情况;在系统稳定运行期,研究了曝气塘的曝气时间、好氧塘水生植物种类和强化厌氧塘填料种类对系统去除污染物效果的影响,重点考察了水力停留时间(HRT)、碳氮比(C/N)和温度(T)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得到了在实验室条件下的最佳运行参数,考察了各级稳定塘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在启动期,系统运行到第11d时,COD的去除率已达到了81.12%,之后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COD的去除率稳定在94.07%~96.37%之间,NH3-N和TP浓度的变化规律相似,最后对NH3-N和TP的去除率最高达到68.97%和77.38%,系统启动过程结束。在稳定运行期,考察了曝气塘曝气时间分别为3h、4h和5h时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系统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依次为88.8%、90.3%和91.9%,对NH3-N的平均去除率依次为51.5%、64.7%和68.9%,对TP平均去除率依次是63.0%、72.9%和83.8%,结合污染物去除效果和运行成本,选用4h曝气时间为宜;好氧浮萍塘和好氧水葫芦塘的试验结果表明,水葫芦对污染物尤其是NH3-N和TP的去除效果优于浮萍,浮萍塘对COD、NH3-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8.96%、52.48%和64.06%,水葫芦塘对COD、NH3-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2.13%、73.94%和84.17%;强化厌氧塘内分别添加粉煤灰+赤泥填料和改性生物悬浮填料的对比试验中,添加两种填料的厌氧塘对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2.24%和90.34%,对NH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9.50%和65.90%,对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4.17%和64.06%,从废物再利用以及对污染物去除效果考虑,选用粉煤灰+赤泥填料更佳。在曝气塘曝气时间为4h,好氧塘种植水葫芦和强化厌氧塘添加粉煤灰+赤泥填料的条件下,研究了系统HRT分别为11d、14d、17d、20d和23d时污染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HRT的增加,系统对COD、NH3-N和TP的去除率呈递增趋势,考虑到系统对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出水稳定性以及运行成本,将系统的HRT设为17d,此时系统对COD、NH3-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23%、74.39%和82.30%;比较了系统C/N分别为9、10、11和12时的污染物变化规律,随着C/N的增大,系统对COD的去除效果略有上升,对NH3-N的去除效果增加的较为明显,对TP的去除效果变化不大,当系统C/N分别为11和12时,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差别不大,故选定稳定塘系统的C/N为11。考察了在T为15℃、20℃和25℃的条件下稳定塘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系统对COD、NH3-N和TP在各个T下都有着显着的去除效果,考虑到系统对TP的去除效果在T为25℃的去除率82.44%略低于T为20℃的去除率82.19%,当系统T为20℃时,对各污染物均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在最优参数HRT为17d,C/N为11,T为20℃的条件下,研究了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系统出水稳定且出水COD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类)标准,NH3-N和TP满足二级标准,各级稳定塘在对COD、NH3-N和TP的降解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对污染物的有效去除。

张巍[5](2013)在《生态稳定塘系统处理农村及小城镇生活污水的现状及前景》文中认为简述了农村及小城镇战略定位及污水处理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我国农村及小城镇污水处理的现状及压力,分析了适宜于农村及小城镇污水处理的生态塘组合处理工艺及其作为一项高效实用的环保技术的优势和发展趋势,并通过生态组合塘系统在某地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实例分析,介绍了生态塘系统的研究进展、运行原理及特点、典型处理工艺流程,为农村及小城镇生态保护与建设污水处理厂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

韩耀霞,张格红[6](2008)在《浅析生态塘系统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根据目前污水处理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主要介绍了生态塘处理系统的原理,工程实践中常见的典型工艺流程,工艺特点及优点,并结合山东东营市的污水生态处理工程运行实践,分析了其运行效果、可靠性及经济性。

李娜,于晓晶[7](2008)在《农村污水生态处理工艺浅析》文中提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农村水环境日益恶化,农村水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介绍农村污水处理现状,分析农村污水处理存在难点的基础上,指出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必须经济、高效、节能、简便易行,与当地的生态农业相结合,并介绍3种典型的适宜于农村污水处理的生态处理工艺。

李娜,于晓晶[8](2008)在《农村污水生态处理工艺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农村水环境日益恶化,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介绍农村污水处理现状,分析农村污水处理存在的难点基础上,指出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必须经济、高效、节能、简便易行,与当地的生态农业相结合,并对3种典型的适宜于农村污水处理的生态处理工艺作了介绍。

杨长福,王爱杰,张颖,王宝贞[9](2008)在《安达生态塘系统细菌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对安达生态塘污水处理系统中细菌的季节性变化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生态塘中水质条件和运行参数,分析安达生态塘系统中细菌随季节和工艺条件变化的波动性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季节性温度变化对厌氧塘入口处和兼性塘出口处细菌总数的影响不大,对兼性塘入口处细菌总数影响较大,同一季节生态塘中各处理单元细菌总数呈下降趋势;对3个时期种属组成相似性分析表明兼性塘中的细菌组成正随着水质条件和气候条件而动态变化.

朱玉琦,崔凯,于树利,王旭东[10](2007)在《城镇规划设计中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文中研究表明城镇化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出现,其中污水处理问题尤为突出。在中国五年内,建设高效低耗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是污水治理工作的重点。基于城镇污水处理的特点,污水处理工艺应以经济、简易、可靠为目标,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文中介绍了几种适合城镇的污水处理工艺,并提出污水处理厂规划选址原则。跟据调查研究和技术经济分析,推荐采用生态塘系统、人工湿地系统及其组合系统技术,并将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结合起来。

二、东营的生态塘污水处理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营的生态塘污水处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丹江口库区典型湿地塘系统污染阻控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依据
2 研究进展
    2.1 湿地塘系统概念
    2.2 人工湿地塘应用的发展历程
    2.3 人工湿地塘工艺的分类及特点
        2.3.1 好氧塘
        2.3.2 厌氧塘
        2.3.3 兼性塘
        2.3.4 曝气塘
        2.3.5 水生植物塘
        2.3.6 生态塘
        2.3.7 组合塘工艺
    2.4 自然、半自然湿地塘系统与面源污染的阻控
    2.5 湿地塘对污染物去除机理
        2.5.1 氮的去除机理
        2.5.2 磷的去除机理
        2.5.3 有机物的去除机理
3 总体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 总体目标
    3.2 主要研究内容
    3.3 技术路线
4 典型自然湿地塘系统面源阻控特征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自然条件概况
        4.1.2 监测点选择
        4.1.3 水质监测与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不同监测点水质变化特征
        4.2.2 不同监测点水质时空变化特征
        4.2.3 枯丰水期不同监测点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
    4.3 本章小结
5 典型半自然湿地塘系统面源阻控特征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自然条件概况
        5.1.2 监测点选择
        5.1.3 水质监测与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监测点水质变化特征
        5.2.2 不同监测点水质时空变化特征
        5.2.3 枯丰水期不同监测点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
        5.2.4 枯丰水期湿地塘去除率变化特征
    5.3 本章小结
6 典型人工湿地塘系统面源阻控特征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自然条件概况
        6.1.2 监测点选择
        6.1.3 水质监测与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讨论
        6.2.1 湿地塘系统进出水污染物浓度时间变化特征
        6.2.2 湿地塘系统进出水污染物浓度空间变化特征
        6.2.3 湿地塘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6.2.4 水力停留时间对去除率的影响
        6.2.5 温度对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7 典型人工湿地塘污染物净化过程模拟和负荷平衡分析
    7.1 材料与方法
        7.1.1 底泥采集
        7.1.2 模拟装置设计
        7.1.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7.1.4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讨论
        7.2.1 总氮变化规律
        7.2.2 氨氮变化规律
        7.2.3 总磷变化规律
        7.2.4 高锰酸盐指数变化规律
        7.2.5 植物吸收量
        7.2.6 底泥释放量
        7.2.7 进出水口污染物负荷
        7.2.8 湿地塘氮磷物质平衡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总结
    8.1 主要结论
    8.2 论文的创新之处
    8.3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成果与学术研究
致谢

(2)多级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去除农业径流中氮的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人工湿地、生态塘技术概述
    2.1 人工湿地、塘污水处理技术的定义
        2.1.1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定义
        2.1.2 生态塘污水处理技术的定义
    2.2 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对污染水体中氮以及COD的去除机理
        2.2.1 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对污染水体中氮的去除机理
        2.2.2 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对污染水体中COD的去除机理
    2.3 影响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处理污染水体的因素
        2.3.1 水力停留时间对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
        2.3.2 碳氮比对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
        2.3.3 植物种类对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
        2.3.4 其他因素对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
    2.4 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处理污染水体的相关研究进展
第三章 影响多级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除氮效果的因素试验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多级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试验装置设计
        3.2.2 正交试验设计
        3.2.3 水质检测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影响组合系统除TN效果的因素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3.3.2 影响组合系统除NH_4~+-N效果的因素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3.3.3 单因素对组合系统去除氮污染物效果影响的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水力停留时间对多级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除氮效果影响试验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多级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装置概况
        4.2.2 水力停留时间对多级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除氮效果试验设计
        4.2.3 水质检测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水力停留时间对多级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去除COD的效果影响
        4.3.2 水力停留时间对多级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去除TN的效果影响
        4.3.3 水力停留时间对多级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去除NH_4~+-N的效果影响
        4.3.4 多级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去除污染物的动力学研究
    4.4 小结
第五章 多级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装置对污染物去除效果长效试验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多级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试验装置概述
        5.2.2 试验设计
        5.2.3 水质检测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COD的长效去除效果分析
        5.3.2 TN的长效去除效果分析
        5.3.3 NH_4~+-N的长效去除效果分析
        5.3.4 COD、TN和NH_4~+-N四季的平均去除率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多级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中氮元素在各单元的去除机理分析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试验装置概述
        6.2.2 试验设计
        6.2.3 水质检测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多级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对COD去除的机理分析
        6.3.2 多级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对TN去除的机理分析
        6.3.3 多级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对NH_4~+-N去除的机理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稳定塘处理污水的机理研究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稳定塘处理污水的机理研究
    1.1 有机物去除机理研究
    1.2 氮去除机理研究
    1.3 磷去除机理研究
2 稳定塘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现状
    2.1 新型稳定塘技术
        2.1.1 高效藻类塘
        2.1.2 水生植物塘和养殖塘
        2.1.3 高效复合厌氧塘
        2.1.4 超深厌氧塘
        2.1.5 生物滤塘
    2.2 组合塘工艺
        2.2.1 与传统生物法组合
        2.2.2 各类塘型组合
3 结论与研究展望

(4)稳定塘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村生活污水研究现状
        1.1.2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特点
    1.2 农村生活污水常用的处理方法
        1.2.1 国外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方法
        1.2.2 国内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方法
    1.3 稳定塘系统
        1.3.1 稳定塘系统的发展历程
        1.3.2 稳定塘系统处理污水的机理研究
        1.3.3 稳定塘系统的工艺类型
    1.4 稳定塘系统的优缺点及常见问题
        1.4.1 稳定塘系统的优缺点
        1.4.2 稳定塘系统的常见问题
    1.5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与研究目的
        1.5.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生态稳定塘模拟系统的设计及构建
    2.1 工艺设计
        2.1.1 工艺流程
        2.1.2 试验装置的设计与安装
    2.2 试验用水及污泥来源
        2.2.1 试验用水
        2.2.2 污泥来源
    2.3 试验仪器与试验方法
        2.3.1 试验仪器
        2.3.2 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第3章 稳定塘系统的启动研究
    3.1 启动期污泥特性及污泥生物相观察
    3.2 启动期系统COD变化规律研究
    3.3 启动期系统NH_3-N变化规律研究
    3.4 启动期系统TP变化规律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稳定塘系统稳定运行的试验研究
    4.1 曝气塘曝气时间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4.1.1 曝气时间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4.1.2 曝气时间对NH_3-N去除效果的影响
        4.1.3 曝气时间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
    4.2 好氧塘水生植物种类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4.2.1 水生植物种类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4.2.2 水生植物种类对NH_3-N去除效果的影响
        4.2.3 水生植物种类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
    4.3 强化厌氧塘填料种类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4.3.1 填料种类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4.3.2 填料种类对NH_3-N去除效果的影响
        4.3.3 填料种类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
    4.4 HRT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4.4.1 HRT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4.4.2 HRT对NH_3-N去除效果的影响
        4.4.3 HRT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
    4.5 C/N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4.5.1 C/N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4.5.2 C/N对NH_3-N去除效果的影响
        4.5.3 C/N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
    4.6 T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4.6.1 T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4.6.2 T对NH_3-N去除效果的影响
        4.6.3 T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各级稳定塘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
    5.1 各级稳定塘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5.2 各级稳定塘对NH_3-N去除效果的影响
    5.3 各级稳定塘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在学期间的主要成果
作者简介

(6)浅析生态塘系统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塘系统的运行原理及其特点
2 生态塘系统的典型处理流程
3 生态塘系统的应用
4 结论

(7)农村污水生态处理工艺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农村污水处理问题亟待解决
2 农村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
    2.1 农村污水处理存在的难点
    2.2 农村污水处理工艺选择的原则
3 生态处理工艺
    3.1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3.2 生态塘处理系统
    3.3 蚯蚓生态滤池
    3.4 3种生态工艺处理效果分析
4 结语

(8)农村污水生态处理工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农村污水处理问题
2 农村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
    2.1 污水处理存在的难点
    2.2 污水处理工艺选择的原则
3 生态处理工艺
    3.1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3.2 生态塘处理系统
    3.3 蚯蚓生态滤池
    3.4 3种生态工艺处理效果分析
4 结语

(9)安达生态塘系统细菌的季节性变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
    1.2 物化指标分析
    1.3 生物指标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生态塘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效果
        2.1.1 对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2.1.2 生态塘污水处理系统pH、DO、温度的变化规律
    2.2 生态塘中细菌的动态变化
        2.2.1 生态塘中细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2.2.2 生态塘中细菌组成的动态变化
3 讨 论
4 结 论

四、东营的生态塘污水处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丹江口库区典型湿地塘系统污染阻控效果研究[D]. 汪涛.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2]多级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去除农业径流中氮的试验[D]. 万博阳. 华东交通大学, 2016(02)
  • [3]稳定塘处理污水的机理研究及应用研究进展[J]. 张巍,许静,李晓东,晁雷,曾华,赵晓光,安乐. 生态环境学报, 2014(08)
  • [4]稳定塘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D]. 许静. 东北大学, 2014(08)
  • [5]生态稳定塘系统处理农村及小城镇生活污水的现状及前景[J]. 张巍. 江苏农业科学, 2013(02)
  • [6]浅析生态塘系统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 韩耀霞,张格红. 环境保护科学, 2008(03)
  • [7]农村污水生态处理工艺浅析[J]. 李娜,于晓晶. 能源与环境, 2008(01)
  • [8]农村污水生态处理工艺分析[J]. 李娜,于晓晶.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08(01)
  • [9]安达生态塘系统细菌的季节性变化规律[J]. 杨长福,王爱杰,张颖,王宝贞.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8(02)
  • [10]城镇规划设计中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A]. 朱玉琦,崔凯,于树利,王旭东. 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07

标签:;  ;  ;  ;  ;  

东营生态塘污水处理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