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206消毒液性能试验研究

文华206消毒液性能试验研究

一、文华206消毒剂性能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欧喻莹[1](2021)在《防污染床垫防范细菌污染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调查发明专利产品防污染床垫防范医院细菌污染的效果,并探索医用床垫消毒频率对床垫消毒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将验证防污染床垫抗菌效果,并为医疗机构选择更具抗菌能力的医用床垫及合适的床垫消毒频率提供借鉴依据。方法防污染效果检测实验通过实验室预实验和临床使用期间的对照实验,采用浊度测定法,细菌划线培养和革兰染色观察等方法对防污染床垫和临床现用规格床垫各12张的抗菌效果。同时通过临床使用对照实验,对比在同一医院环境和消毒方法下,不同床垫消毒周期对床垫消毒效果的影响。采用Excel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SPSS23.0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防污染效果检验实验中,防污染床垫表面细菌含量低于常用床垫,有统计学差异(P=0.008,P<0.05);消毒频率方面,每周消毒的床垫细菌含量均低于患者出院后才消毒的床垫,有统计学意义(P=0.019,P<0.05)。结论防污染床垫表面细菌短期抗菌效果优于常用床垫,且消毒便捷性优于常用床垫。每周消毒的床垫细菌含量明显低于患者出院后消毒的病房床垫,缩短消毒频率对消毒效果有明显改善。

刘芳[2](2020)在《铂负载层状钠系多元金属氧化物室温催化氧化甲醛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常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甲醛具有生殖毒性、基因毒性及致癌效应,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采用铂(Pt)负载催化剂将其催化氧化,是在室温下将甲醛彻底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一直以来,TiO2、Al2O3、SiO2等二元金属或非金属氧化物作为Pt负载催化剂的载体材料,由于可以影响反应界面、反应比表面积及表面基团,从而影响催化剂的整体催化活性而被广泛研究。然而,具有层状结构的多元金属氧化物,尽管制备方法简单,容易构建微观形貌,层状结构也有利于甲醛捕获,其用于室温甲醛催化氧化的研究却罕有报道。本论文将层状钠系多元金属氧化物作为载体材料,通过构建表面微结构、插层羟基及诱导碱金属离子迁移,分别以介孔偏铟酸钠(NaInO2)、钛酸钠(NaTi2O4·OH)纳米管以及钴酸钠(NaCo2O4)量子点为研究对象,从载体材料本身出发,研究了提高Pt负载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的方式。首先,采用软模板法,固相烧结得到含少量In2O3杂质的珊瑚状介孔NaInO2复合物。在表面负载0.8 wt.%Pt后,当甲醛初始浓度为150 ppm时,在0.1 g Pt/NaInO2的作用下,反应1 h后的甲醛残留浓度为5.5 ppm,半数去除时间约4 min。与其他研究报道相比,该催化剂残留浓度极低,催化效率很高。由此可以认为,层状钠系多元金属氧化物作为Pt纳米颗粒的载体,用于室温甲醛催化氧化,具有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同时,本研究确定了Pt纳米颗粒在室温甲醛催化氧化中的主导作用,并通过氧气程序升温脱附(O2-TPD)的间接表征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电子自旋共振(ESR)的定性分析,确定了Pt表面的主要活性物种为超氧自由基(O2·-)。其次,以介孔NaInO2复合物为载体,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模拟与电子顺磁共振(EPR)定性分析,证实了少量In2O3杂质引起的界面晶格失配可导致大量氧空位的产生,进一步提出了载体表面氧空位对室温甲醛催化氧化的促进机制,即氧空位可以有效捕获超氧自由基,使其从Pt纳米颗粒表面迁移至载体表面,从而为整个反应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实现高效氧化。再次,以NaTi2O4·OH纳米管为载体,选取3个典型晶面(001)、(010)和(100),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模拟了不同晶面表面对气体甲醛分子的吸附能力后,提出了表面羟基在室温甲醛催化氧化中发挥吸附作用需要满足的条件:以(001)晶面为例,具有较高的表面羟基密度,羟基中O原子与2个Na原子距离很近,3个原子相互之间的距离小于3.1(?),对甲醛分子可以形成3原子的共同吸附,其吸附能为-1.62 eV。最后,以NaCo2O4量子点与SiO2纳米片的复合物为载体,利用其极小的径向尺寸,使得晶体结构中相对自由的Na离子迁移至表面,造成表面局部富钠,并分别采用光电子能谱(XPS)与面扫描能谱(EDS-Mapping)的半定量元素分布予以验证。通过DFT计算模拟,提出载体表面局部富钠对室温甲醛氧化的反应促进机制为:载体表面Na离子的增加,能够增强其对O原子的吸附能力,反映为其对超氧自由基和甲醛分子的吸附能更负,从而构建更多的氧化活性位点以实现较高的催化活性,同时促进气体甲醛分子的捕获以进一步提高反应速率。综上,层状钠系多元金属氧化物作为载体时,可以通过构建表面氧空位、插入高密度羟基以及诱导表面局部富钠等方式,增强其对超氧自由基或气体甲醛分子的吸附作用来促进Pt负载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其特点是可以将发生于Pt纳米颗粒表面的催化氧化反应引导至载体材料表面发生,除了可以增加反应位点,提高反应效率外,对维持催化剂的性能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

白楷[3](2020)在《碳基吸附剂去除饮用水中三氯乙醛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氯消毒副产物中,三氯乙醛(Chloral Hydrate,简写为CH)的生成量与危害性仅次于三卤甲烷和卤乙酸,而国内外对于CH的相关研究还较少,治理经验相对缺乏。基于此背景,以研究碳基吸附剂对CH去除效果并初步设计家用净水器为目的,先对国内36个典型城市饮用水的CH含量进行了调研,后综合考虑安全性能、结构特征以及吸附性能,从9种碳基吸附剂中(包括活性炭、活性碳纤维以及石墨烯各三种)筛选出较优品类,通过静态、动态吸附实验探究碳基吸附剂去除CH的效果,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装置设计并实际检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质调研的36份水样中CH检出率为88.89%,有3份水样的CH含量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10μg/L。计算方差及异众比率发现众数的代表性较弱,各城市之间饮用水中CH含量的差异较大;此外,CH总体分布呈南部略高于北部地区、东部略高于西部地区。(2)碳基吸附剂的筛选结果表明,综合安全性能、结构特征以及吸附性能来看,9种碳基吸附剂中,C-2型椰壳颗粒活性炭与CF-2型活性碳纤维性能更优,更适用于处理生活饮用水。(3)结合吸附实验数据,进行了家用净水器装置设计。设定CH进水浓度c0为20μg/L、产水流量Q为200L/h、出水浓度ce为≤2μg/L,选用CF-2型活性碳纤维作为吸附剂,填充密度为103.94kg/m3。采用标准10寸滤芯(径高比为0.28),炭床利用率为67.6%。一级、二级、三级净水装置:工作时间分别短于4.55h、11.28h、18.01h时,对CH的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总净水量分别为0.91m3、2.256m3、3.602m3;压力损失分别为0.0168MPa、0.0336MPa、0.0504MPa;更换周期分别为3、7、12个月;吸附剂年支出分别为178元、143元、133元。(4)以CF-2型活性碳纤维为吸附剂,用定制的家用净水器连续运行进行检测实验,在进水压力0.2MPa、净水流量150L/h的条件下,净水器运行时长为13h以内时,对CH去除率为90%以上,总净水量约为1.95m3,可供一个四口之家使用约半年。(5)结合计算结果、实验结果以及国内外实行的标准,建议在10μg/L标准限值的基础上,增设优质限值2μg/L,作为净水器深度净化后的饮用水中CH含量的限值,以兼顾地区差异,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饮用水。

黄翥[4](2020)在《预氧化强化低温低浊水混凝工艺效能及对三氯乙醛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部分位于我国北纬30°以上的水库,在冬季均会出现水体封冻,水质呈现低温低浊的特性。甲净水厂的进水源自甲水库,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每年冬季有长至四到五个月的冰封期。甲净水厂现使用的生产工艺为常规净水工艺,较难处理低温低浊时期的原水。因此甲净水厂增大了混凝剂的投量,以强化混凝的过程。但混凝剂投量的增大存在边际效应,且使水厂运营成本大大提高了。同时,由于甲净水厂的供水管网较长,为保证管网末端余氯达标,消毒剂投量较高,这也是出水中消毒副产物三氯乙醛(Chloral Hydrate,CH)超标风险较高的原因之一。本课题针对水厂以上实际问题,以甲净水厂的低温低浊进水为实验用水,选用高锰酸钾、高铁酸钾、次氯酸钠和二氧化氯作为预氧化剂,选择在整体工艺前端增加预氧化工艺的方式,系统地探索了单一预氧化和两两联用的复合预氧化工艺对常规净水工艺下的低温低浊水的混凝强化和CH控制的效能,提出了在低混凝剂投量下,有效强化混凝和控制CH超标风险的预氧化工艺方案。首先,通过对以上四种预氧化剂的单一预氧化工艺的研究,发现了在适当的投量和反应时间下,单一预氧化工艺对混凝效能各指标的去除率均有一定的强化,且能一定程度控制CH的生成量。其中次氯酸钠预氧化对混凝效能各指标的强化效果最好;二氧化氯预氧化对CH生成量的控制效果最好。但总的来说,不同预氧化剂对混凝效能各指标的影响不同,整体提升效果差强人意。其次,进一步对以上四种预氧化剂的两两联用的复合预氧化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带中心点的部分析因实验,系统地分析了各工艺的强化混凝的效能和控制CH的效果。研究证明了各预氧化工艺模型对某些特定响应均有协同作用,同时探讨了各工艺对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适用性,选择了高锰酸钾联合次氯酸钠复合预氧化工艺。因此,对高锰酸钾联合次氯酸钠预氧化工艺进行了响应曲面实验,并利用熵权法和满意度函数法优化了工艺参数:高锰酸钾投量0.2070mg/L,次氯酸钠投量0.7737mg/L、次氯酸钠反应时间10min。模型验证实验所得的色度、CH生成量去除率分别与预测值相差2.08%和1.68%,证明了模型的准确性和优化的有效性。最后,对此工艺进行混凝剂投量的研究,发现在保证混凝效果的前提下,能减少10%的混凝剂投量,且提升了21.5%的对CH的生成量去除率。对方案进行了经济分析,按日供90万吨净水计算、启用时长4个月计算,单纯在节省药剂成本一项,在每年水质低温低浊期便可节省94.28万元。

岳达超[5](2020)在《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工艺设计方案优化 ——以保定市鲁岗污水处理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污水处理标准的不断提高,我国很多城市的老旧污水处理厂已经不能达到污水的处理标准,因此对老旧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对鲁岗污水处理厂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设计水量已不能满足实际进水量的需求、出水水质情况不满足环保部门的要求、鲁岗污水厂目前没有设置臭气收集、处理系统等问题。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对于污水厂提标改造工程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臭气收集处理系统的相关工艺进行了大量研究,初步确定了确定三个可行的提标改造技术方案作为备选。为选择出最优方案,根据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的特点与国际常用指标体系建立方式,经过系统的分析与甄选,建立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艺设计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指标评价的原则和专家评价法,最终确定了技术性能效益、环境影响水平、经济效益、社会影响4个一级指标和技术适用性、出水水质情况、气味影响、能源消耗等16个二级指标。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备选方案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再使用MATLAB软件对专家评判值进行计算,得到鲁岗污水厂提标改造方案的综合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最后通过专家评分法对鲁岗污水厂提标改造的三种方案进行评分,得到方案一总得分为8.1358,方案二总得分为7.8856,方案三总得分为7.6315,得出方案一为最优方案。并对最优方案进行了投资估算和成本分析,得出工程总投资为18506.04万元,提标改造后工程运行总成本预计每年为9209.31万元,其中经营成本为7682.91万元每年,单位经营成本为2.631元/m3,方案一将极大改善城市污水对水体环境的污染,同时具有显着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因此通过方案一建设鲁岗污水厂的提标改造工程是可行合理的。该评价体系的建立也可为今后同类型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方案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肖丽婷[6](2020)在《模拟水源切换对供水管网内水质及生物膜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获得安全、可靠、充足的饮用水对人类健康和福祉更是至关重要。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进入水中的污染物种类也越来越多,而人们对饮用水水质要求却更加严格,基于以上原因,水处理工作者一直致力于开发更加先进的水处理工艺来改善水厂出水水质,许多地区为节流也逐渐形成了地下水、地表水、外调水库水等多水源供水格局。这些方法都极大缓解了水资源短缺问题并提高了净水厂出水水质,可是,伴随着这些技术的迅速发展,一系列由于饮用水水质恶化而引发的“黄水”问题仍屡见不鲜。长期以来,人们主要关注饮用水出厂水水质,却鲜有对其输配水过程的系统研究,尽管净水厂革新了工艺,出厂水水质得到明显提高,但是改变供水水质却引发了水质在供水管网中的恶化,造成用户终端“黄水”现象严重。相关研究发现,当切换水源,供水水质发生变化时,会破坏原管网中的平衡,导致原有管网中积累的有机物释放和生物膜脱落等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变化,从而极大威胁用水安全。因此,考察水源切换对管内水和生物膜产生的潜在影响,以期正确评估终端出水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供水系统管网中常用的球墨铸铁管、铜管、不锈钢管、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等五种给水管材材质以及玻璃材质的试片作为通水载体,在高硼硅玻璃瓶中进行水源切换模拟管网实验,对管材先后提供两种不同的水质,分别为实验室自来水龙头出水和自来水经五级深层过滤处理后出水,每两天进行新鲜水样换水以此模拟实际供水在管网中的水力停留时间,经过两个多月的培养后,切换供水,来揭示水源切换前后反应瓶中管内水和生物膜的生物量和相关元素的潜在变化,并通过对比不同管材对水源切换的差异,以期寻找较为合适的环保型管材,提高饮用水水质。基于以上模拟实验,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和流式细胞仪快速检测水源切换前后管内水样和生物膜的理化指标和细菌浓度,分析供水水质变化对不同管材管内水和生物膜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第一阶段(水源切换前),管内水中的DOC值在最初一周内呈下降趋势,某些含碳量较高的管材管内水的DOC值随后会有微小的升高,表明管材自身所含物质向水体中发生了迁移。水源切换后,不同管材管内水的DOC均比进水浓度高,说明除管材自身碳的迁移外,还发生了生物膜及有机沉积物的脱落。(2)除PVC管材外,其余管材管内水的Ca元素浓度与进水浓度持平,即Ca元素浓度不受水源切换的影响。不同管材管中水的Fe元素浓度和Al元素浓度在水源切换后均有所提升,表明各管材都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Fe和Al元素。(3)不同管材在第一阶段(水源切换前)培养过程中,管内水的细菌浓度相较于进水均呈升高趋势,不同管材中水样细菌含量大小为:CI>Cu>PVC>SS>PE>G。各管材单位面积微生物量高低为:PVC>CI>SS>G>PE>Cu。(4)第二阶段(水源切换后),所有管材管内水的微生物量显着升高,约为进水浓度的10倍,各管材生物膜生物量与第一阶段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但水源切换对微生物的活性没有影响。(5)对比水源切换前后不同管材管内水中生物量变化大小可得出:Cu>CI>PVC>SS>G>PE,说明应对水源切换时,铜管更容易受冲击,PE管最稳定,因此PE管材是应对水源切换较为理想的供水管材料,不锈钢管是较为理想的金属材料。

程乐[7](2019)在《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三氯乙醛控制技术集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氯系消毒剂是目前饮用水处理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消毒剂,充分保障了饮用水微生物的安全性,但其亦能与水体中天然有机物(NOM)反应,生成多种氯化消毒副产物(DBPs)。其中,三氯乙醛(CH)的含量仅次于三卤甲烷(THMs)和卤乙酸(HAAs),且具有较高的超标风险。目前对于CH前体物的去除基本是单工艺以及简单工艺联用为主,而缺乏工艺集成技术对CH前体物的去除研究。本文以课题组前期研究为基础,以南方某地区水库原水、腐殖酸原水和牛血清蛋白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预处理和强化常规工艺集成对不同目标水样中CH前体物的去除研究,为自来水厂中水处理工艺对CH前体物的去除提供技术指导,以全方位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预处理研究表明:木质、煤质和椰壳等3种不同材质粉末活性炭(PAC)对CH均有良好的吸附效果且吸附性能相当,均适用于水质CH超标应急处理;3种PAC的投加量分别为50 mg/L、50 mg/L和30 mg/L,对CH前体物的去除效果最优,但椰壳粉炭的处理效果优于木质和煤质。3种PAC主要是通过吸附水体中芳香性蛋白质类有机物和微生物代谢产物有机物而达到控制CHFP的。PAC能够强化混凝沉淀对CH前体物的控制作用,相比于单独混凝,增添30 mg/L的椰壳PAC对CHFP的去除率提高23.67%。粉炭吸附预处理和预氧化具有协同作用,相比于单独投加30 mg/L椰壳PAC吸附预处理,复合预氧化剂KMnO4+ClO2的最优投加量为0.8 mg/L+0.2 mg/L,对CH前体物的去除率提高了12.68%。粉炭吸附/预氧化/混凝对原水中CH前体物的控制效果较为突出,当复合预氧化剂KMnO4+ClO2的投加量为0.2 mg/L+0.8 mg/L时,对原水中CHFP的去除率为73.11%。强化常规工艺研究表明:强化混凝沉淀是去除水体中CH前体物的较为有效方法,在聚合氯化铝(PACl)投加量为4.0 mg/L时,对3种目标水样(原水、腐殖酸原水和蛋白质原水)的去除率分别为59.55%、63.69%和60.02%;另增投0.05 mg/L的助凝剂聚丙酰胺(PAM),去除率仅分别提升3.26%、5.62%和0.35%。尽管二次微絮凝强化过滤对CH前体物能力有限,但相比于直接过滤,当二次微絮凝强化过滤PACl最佳投加量分别为0.1 mg/L、0.3 mg/L和0.1 mg/L,对原水、腐殖酸原水和蛋白质原水中CH前体物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9.60%、12.30%和5.28%。强化混凝沉淀联合强化沉淀集成工艺对原水、腐殖酸原水、蛋白质原水的去除率分别为68.02%、70.95%和69.53%,比PACl投加量为2.0 mg/L时砂滤过滤的常规工艺分别提高了16.00%、15.65%和19.90%。预处理联合强化常规工艺研究表明:粉炭吸附/强化常规集成工艺对原水、腐殖酸原水和蛋白质原水的去除效果较为理想,混凝沉淀出水中CH前体物的去除率分别62.87%、65.19%和68.88%,而过滤出水中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6.87%、81.70%和75.72%。复合预氧化剂KMnO4+ClO2投加量分别在0.5 mg/L+0.5 mg/L、0.2 mg/L+0.8 mg/L和0.5mg/L+0.5 mg/L时,预氧化能最大程度强化规常集成工艺对原水、腐殖酸原水和蛋白质原水中CH前体物的去除效果,且去除率分别提升了6.29%、6.51%和7.06%。粉炭吸附/预氧化/强化常规集成工艺对不同水质中CH前体物的去除均有很强的适用性,该集成工艺对原水、腐殖酸原水和蛋白质原水中CH前体物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2.76%、86.23%和81.65%,且比常规工艺(NaClO投加量0.5 mg/L、PACl投加量2.0 mg/L)分别提高了21.51%、27.07%和27.76%。粉炭吸附预处理、预氧化以及强化常规工艺相辅相成,形成多级CH水质保护屏障,适用于CH有超标风险的水源水。

章亮[8](2019)在《某中医院污水处理站改扩建工程工艺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医疗机构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医院污水水量逐年升高,排放标准也日趋严格,而且部分医院配套的污水处理站存在工艺设计不合理、设备老化、设施陈旧和实际运行参数选择不合理等问题,使得现有医院污水处理站不能满足污水量增大或稳定达标排放的要求。所以关于医院污水处理站改扩建工程的工艺设计研究变得尤为重要。某中医院污水处理站一期设计规模为1000m3/d,出水执行《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综合医疗机构排放标准。由于医院一期已建制剂楼未开放,污水处理站投入运行至今水量负荷率基本维持在20%40%,而且根据实测数据,出水水质未能稳定达标。医院二期要扩建一栋住院楼,新增床位550张,一期已建制剂楼也将投入生产,导致该医院污水处理站处理规模增大,进水水质存在差异。故本课题对该中医院污水处理站进行改扩建工程设计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分析该医院污水处理站实测进水量和进水水质数据,结合对改扩建工程增加水量及其水质特点的分析,经核算一期进水量为900m3/d,二期增加水量为600m3/d,确定改扩建工程设计规模为1500m3/d,设计进水水质为:CODCr=350mg/L,BOD5=120mg/L,SS=300mg/L,氨氮=50mg/L,粪大肠菌群=1.6×108MPN/L,动植物油=12mg/L,阴离子表面活性剂=15mg/L,TP=3.5mg/L,TN=55mg/L,pH=7.2;出水水质执行GB18466-2005综合医疗机构排放标准,TN和TP执行GB18918-2002一级B标准。(2)通过分析该医院污水处理站实测出水水质,发现氨氮、TN、SS和余氯未能稳定达标,结合对进水水质特性和运行现状的分析以及对现状构筑物处理能力的核算,针对现状工程存在的问题,对医院污水处理站进行改扩建工艺设计研究。(3)改扩建工程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一级处理中将调节池进行扩容改造;二级生物处理中将原A2/O工艺改造为A+A2/O工艺,并在缺氧池内投加碳源乙酸钠,好氧池内投加悬浮填料,二沉池进水口处投加化学除磷药剂聚合氯化铝;深度处理中900m3/d水量经多介质过滤器处理达标后排放,600m3/d水量经多介质过滤器+活性炭吸附罐组合工艺处理后进行回用;消毒剂采用次氯酸钠,原二氧化氯消毒作为备用;污泥处理中增加污泥消毒工艺,废气处理保留原设计工艺;另外,该改扩建工程新建消毒加药间、除磷加药间、乙酸钠加药间各一座,购置多介质过滤器3台,活性炭吸附罐2台。

史易明[9](2017)在《冰鲜鸡屠宰过程无害减菌及生物源抑菌保鲜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禽流感肆虐,屠宰后胴体温度迅速降到04℃,并在该温度下贮藏、运输的冰鲜鸡逐步代替活鸡进入消费市场。冰鲜鸡肉在屠宰过程容易污染微生物,使之存在安全隐患且货架期较短。本实验研究了冰鲜鸡屠宰加工过程的无害减菌以及生物源抑菌保鲜技术。实验结果如下:1.肉鸡胴体预冷前分别用一定浓度的乳酸、磷酸三钠、焦磷酸钠、二氧化氯四种消毒剂浸泡处理30 s。各处理均可以显着降低鸡胴体表面微生物数量(P<0.05),浓度为0.3%和0.4%乳酸杀灭微生物效果最好,可降低肉鸡表面微生物菌落数约0.81 lg CFU/cm2;处理后24h的鸡皮L*值、a*值均呈上升趋势,b*值整体呈下降趋势,但乳酸处理后b*值上升,乳酸、磷酸三钠处理前后ΔE值小于其他两组及对照组,且差异显着(P<0.05),两组感官评分均高于85分。0.3%浓度乳酸预冷减菌效果最好。2.冰鲜鸡包装前,采用5.0 mW/cm2强度短波紫外线(UV)照射肉鸡胴体表面14min。各处理均可降低肉鸡表面菌落总数,但照射1 min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其余均较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3、4 min处理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4min内UV照射对肉鸡表面色差值和感官评分均无显着影响(P>0.05)。鸡皮中硫代巴比妥酸(TBARS)值随UV照射时间延长而增加,3 min以内TBARS值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5.0 mW/cm2强度短波紫外线照射3 min杀菌效果最优,可降低菌落总数约0.82 lg CFU/cm2。3.测定冰鲜鸡贮藏过程08 d微生物、理化指标及感官评定的变化情况。贮藏过程中,冰鲜鸡菌落总数(TVC)不断增加,其中,革兰氏阳性菌(G+)远少于革兰氏阴性菌(G-)。G-平均增长速度为0.50 lg CFU/cm2·d,仅与TVC相差小于1.00 lg CFU/cm2,为冰鲜鸡表面优势菌,大肠菌群的整体趋势与G-的变化一致。冰鲜鸡胸肉pH值从5.70左右上升至6.20左右,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与TBARS值在08 d贮藏期内整体呈上升趋势,鸡皮过氧化值(POV)变化整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TVB-N值第8天未达到15 mg/100g,TBARS值贮藏6 d后超过0.50 mg/kg;POV最高为1.9 mmol/kg。菌落总数、TVB-N值、pH值、TBARS值和感官评分之间均具有极显着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9。4.研究了多种天然抑菌剂对四种鸡肉常见污染菌的抑制作用,并进行复配优化。复合保鲜剂的优化结果为:Nisin浓度为0.015%,鱼精蛋白浓度为0.60%,壳寡糖浓度为0.40%,乳酸钠浓度为1.00%,同时添加0.20%甘氨酸。复合保鲜剂对四种受试菌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对大肠杆菌抑菌圈直径达11.14 mm,对鸡沙门氏菌抑菌圈直径为10.74 mm,对铜绿假单胞菌抑菌圈直径为11.52 m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直径为16.58 mm。5.选择天然可食性涂层进行冰鲜鸡的涂膜保鲜,比较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海藻酸钠、燕麦β‐葡聚糖、大豆蛋白和明胶五种材料粘度、透光率、隔氧性及被微生物利用情况等,选择CMC-Na材料。对比0.40%、0.60%、0.80%浓度CMC-Na膜保水性等得到:0.60%CMC-Na溶液粘度适中,约为10.80 mPa·s,500 nm处透光率约为97%,且具有良好隔氧性,TBARS值较对照组小且差异显着(P<0.05),材料不易被微生物分解利用,综合保水效果优于其他实验组。6.冰鲜鸡进行乳酸无害减菌,辅助UV杀菌、抑菌涂层处理进行保鲜效果测定。冰鲜鸡贮藏至第8d时,TVC约为5.01 CFU/cm2,G-和G+均相应减少,p H值仅为6.01,TVB-N值为11.85 mg/100 g,TBARS值为0.397 mg/kg,感官评分仍有60分。GC-MS分析确定保鲜处理不会给冰鲜鸡风味产生明显影响,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保鲜处理下冰鲜鸡保质期约10 d,较对照组延长了5d。

徐显干[10](2007)在《高电位水的特性及其在室内空气消毒中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室内空气消毒一直是目前研究得不多的问题。主要问题是缺少环保性消毒剂,而属环保型消毒剂的高电位水由于受生产方式与剂型的限制,难推广应用。本研究开展了高电位水特性、消毒性能、合成技术及其在室内空气消毒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1)发现与同等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相比,高电位水在在短时间(0.5-1.0分钟)内的消毒能力是含氯消毒剂的10倍以上;探讨了电位在消毒中所起的作用,认为高ORP、低pH值及一定含量有效氯三者的协同作用是高电位水具强消毒能力的主要原因。(2)主要采用酸性调节剂、含氯消毒剂、缓释剂与稳定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合成了高电位消毒剂,该消毒剂经水溶解后生成的高电位水的理化指标与电解方法生成的高电位水相同,其消毒能力与电解法生成高电位水的消毒性能相当。(3)研究发现,高电位水应用于室内空气消毒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消毒剂的使用剂量与有效氯浓度;提出高电位水室内空气消毒技术参数为:有效氯500mg/L以上,使用剂量30ml/m3,消毒30分钟。

二、文华206消毒剂性能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华206消毒剂性能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防污染床垫防范细菌污染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防污染床垫抗菌效果对比实验
    第一节 实验室预实验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临床防细菌污染效果检测实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分析
第二部分 不同消毒周期医用床垫消毒效果对比实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医院床垫消毒方法及效果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2)铂负载层状钠系多元金属氧化物室温催化氧化甲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甲醛毒性概述
        1.1.1 室内甲醛浓度标准
        1.1.2 甲醛的生物毒性
    1.2 室温甲醛催化氧化研究进展
        1.2.1 室内甲醛污染防治方法
        1.2.2 室温甲醛催化氧化机理
        1.2.3 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因素
        1.2.4 性能测试反应装置及应用进展
    1.3 铂负载室温甲醛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铂负载方法
        1.3.2 贵金属载体
        1.3.3 载体性能特点
        1.3.4 生态效应
    1.4 层状钠系多元金属氧化物的性质及优势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铂负载方法
    2.4 结构分析方法
        2.4.1 X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
        2.4.2 氮气吸附/脱附分析
        2.4.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分析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
        2.4.5 高分辨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分析
        2.4.6 高分辨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分析
        2.4.7 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
        2.4.8 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FT-IR)分析
        2.4.9 氧气程序升温脱附(O_2-TPD)分析
        2.4.10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PR)分析
        2.4.11 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In-situ DRIFTS)分析
    2.5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方法
        2.5.1 通用处理与公式
        2.5.2 NaInO_2表面氧空位的存在与作用
        2.5.3 NaTi_2O_4·OH表面羟基的作用
        2.5.4 NaCo_2O_4表面富钠的作用
    2.6 室温甲醛氧化性能测试方法
第三章 铂负载层状钠系多元金属氧化物室温氧化甲醛的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制备
    3.3 材料特性表征
        3.3.1 晶体结构与孔结构
        3.3.2 微观形貌及晶格特征
        3.3.3 表面氧物种及铂元素化学态
    3.4 材料催化性能研究
        3.4.1 室温甲醛催化氧化性能
        3.4.2 氧化反应的中间物种
    3.5 小结
第四章 载体材料(NaInO_2)表面氧空位对室温催化氧化甲醛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制备
    4.3 材料结构与形貌表征
        4.3.1 孔结构与比表面积
        4.3.2 微观形貌及晶格特征
    4.4 材料催化性能研究
    4.5 表面氧空位表征
        4.5.1 表面晶格缺陷
        4.5.2 表面氧空位的实验与理论验证
        4.5.3 表面氧空位浓度
    4.6 氧空位对催化反应的促进机制探讨
        4.6.1 表面超氧自由基
        4.6.2 氧化反应的中间物种
        4.6.3 反应机理探讨
    4.7 小结
第五章 载体材料(NaTi_2O_4·OH)表面羟基对室温催化氧化甲醛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制备
    5.3 材料结构与形貌表征
        5.3.1 结构与表面形貌
        5.3.2 高分辨形貌与暴露晶面
    5.4 材料催化性能研究
        5.4.1 室温甲醛催化氧化性能
        5.4.2 表面碳物种分析
    5.5 表面羟基表征
        5.5.1 载体表面羟基数量
        5.5.2 晶面构建与羟基分布
    5.6 表面羟基对催化反应的促进机制探讨
        5.6.1 典型晶面上甲醛吸附能计算
        5.6.2 表面超氧自由基
        5.6.3 氧化反应的中间物种
        5.6.4 反应机理探讨
    5.7 小结
第六章 载体材料(NaCo_2O_4)表面富钠对室温催化氧化甲醛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制备
        6.2.1 合成介孔二氧化硅(SiO_2)
        6.2.2 合成Co_3O_4/SiO_2
        6.2.3 合成NaCo_2O_4/SiO_2
    6.3 材料结构与形貌表征
        6.3.1 晶体结构与比表面
        6.3.2 微观形貌及晶格特征
    6.4 材料催化性能研究
        6.4.1 室温甲醛催化氧化性能
        6.4.2 表面碳物种分析
    6.5 表面特性分析
        6.5.1 表面氧物种与氧空位
        6.5.2 表面元素分析
    6.6 表面富钠对催化反应的促进机制探讨
        6.6.1 表面超氧自由基
        6.6.2 富钠表面构建与分析
        6.6.3 氧化反应的中间物种
        6.6.4 反应机理探讨
    6.7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3)碳基吸附剂去除饮用水中三氯乙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饮用水中氯消毒副产物三氯乙醛CH概述
        1.2.1 三氯乙醛CH的性质及来源
        1.2.2 三氯乙醛CH的危害
        1.2.3 三氯乙醛CH的含量及地区分布水平
        1.2.4 三氯乙醛CH的生成影响因素
    1.3 三氯乙醛CH的去除方法及研究现状
        1.3.1 去除CH前体物
        1.3.2 采用其他消毒工艺或更换消毒剂
        1.3.3 去除饮用水中CH
    1.4 三种碳基吸附剂的概述及研究进展
        1.4.1 三种碳基吸附剂的基本性质、应用及研究进展
        1.4.2 吸附原理及影响因素
    1.5 国内外家用净水器发展现状
        1.5.1 家用净水器的净水工艺
        1.5.2 国内外家用净水器标准
    1.6 研究目的与内容
        1.6.1 研究目的及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药剂与仪器
        2.1.1 实验药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配制
    2.2 三氯乙醛CH检测方法
        2.2.1 三氯乙醛CH气象色谱检测方法
        2.2.2 三氯乙醛CH分析精度
    2.3 吸附剂性能评价方案
    2.4 吸附剂对饮用水中CH吸附效果实验方案
        2.4.1 恒温摇床吸附实验方案
        2.4.2 动态吸附实验方案
3 典型城市饮用水中CH含量调研及标准研究
    3.1 典型城市饮用水中CH含量调研
    3.2 饮用水中三氯乙醛标准限值的建议
4 碳基吸附剂的筛选
    4.1 安全性能
    4.2 结构特征
        4.2.1 微观形貌分析
        4.2.2 比表面积与孔容孔径
    4.3 吸附性能
        4.3.1 碘吸附值
        4.3.2 亚甲基蓝吸附值
        4.3.3 苯酚吸附值
    4.4 本章小结
5 碳基吸附剂对饮用水中CH的去除
    5.1 碳基吸附剂静态吸附实验
        5.1.1 吸附速度及吸附平衡时间
        5.1.2 吸附等温线
        5.1.3 不同影响因子对碳基吸附剂吸附CH的影响
    5.2 碳基吸附剂动态吸附实验
        5.2.1 流量对CH动态去除的影响
        5.2.2 初始浓度对CH动态去除的影响
        5.2.3 炭床高度对CH动态去除的影响
        5.2.4 不同碳基吸附剂对CH动态去除效果的比较
    5.3 碳基吸附剂去除饮用水中CH装置设计
        5.3.1 设计要求
        5.3.2 装置参数
        5.3.3 成本核算
    5.4 实际应用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4)预氧化强化低温低浊水混凝工艺效能及对三氯乙醛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低温低浊水概述
        1.2.1 低温低浊水特点与问题
        1.2.2 低温低浊水处理方法
    1.3 饮用水处理中预氧化工艺的研究现状
        1.3.1 预氧化的反应机制
        1.3.2 常用预氧化剂
        1.3.3 预氧化工艺研究进展
    1.4 饮用水处理中三氯乙醛的研究现状
        1.4.1 三氯乙醛的生物毒性
        1.4.2 饮用水处理中三氯乙醛的生成机理与影响因素
        1.4.3 饮用水处理中三氯乙醛的存在情况
    1.5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模拟常规净水工艺的方法
        2.2.1 预氧化工艺模拟
        2.2.2 混凝沉淀工艺模拟
        2.2.3 过滤工艺模拟
        2.2.4 消毒工艺模拟
    2.3 实验设计与分析
        2.3.1 实验设计
        2.3.2 响应优化
    2.4 实验的表征与检测方法
        2.4.1 水质常规指标的表征分析
        2.4.2 消毒副产物分析检测方法
第3章 预氧化强化混凝的效能及其对CH控制研究
    3.1 引言
    3.2 现状分析及实验用水水质分析
        3.2.1 甲水库现状分析
        3.2.2 甲净水厂现状分析
        3.2.3 实验用水水质分析
    3.3 常规净水工艺的研究
        3.3.1 常规净水工艺的投氯量研究
        3.3.2 常规净水工艺的混凝剂投量研究
    3.4 预氧化工艺强化混凝的效能研究
        3.4.1 高锰酸钾预氧化工艺的效能研究
        3.4.2 高铁酸钾预氧化工艺的效能研究
        3.4.3 次氯酸钠预氧化工艺的效能研究
        3.4.4 二氧化氯预氧化工艺的效能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预氧化强化混凝效能及其对CH控制研究
    4.1 引言
    4.2 DOE设计分析
        4.2.1 方案拟定
        4.2.2 复合预氧化工艺的响应指标的简化
    4.3 复合预氧化工艺的效能研究
        4.3.1 高锰酸钾联合次氯酸钠预氧化工艺
        4.3.2 高锰酸钾联合二氧化氯预氧化工艺
        4.3.3 高铁酸钾联合次氯酸钠预氧化工艺
        4.3.4 高铁酸钾联合二氧化氯预氧化工艺
        4.3.5 次氯酸钠联合二氧化氯预氧化工艺
        4.3.6 复合预氧化工艺比对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复合预氧化工艺研究
    5.1 引言
    5.2 全析因实验设计与分析
    5.3 基于响应曲面设计的模型构建
    5.4 响应优化与验证
        5.4.1 基于熵权法和满意度函数优化响应
        5.4.2 模型验证
    5.5 复合预氧化工艺的混凝剂投量研究
    5.6 技术经济分析
        5.6.1 针对不同时期水质的技术分析
        5.6.2 经济效益分析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工艺设计方案优化 ——以保定市鲁岗污水处理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发展现状
    1.3 城市污水处理升级改造相关研究概述
        1.3.1 提标改造原则
        1.3.2 预处理改造
        1.3.3 生物处理改造
        1.3.4 深度处理改造
    1.4 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后评价相关理论
        1.4.1 主成分分析法
        1.4.2 层次分析法
        1.4.3 灰色系统法
        1.4.4 数据包络法
        1.4.5 模糊综合评价法
        1.4.6 人工神经网络法
    1.5 保定市鲁岗污水处理厂现状
        1.5.1 鲁岗污水处理厂概况
        1.5.2 鲁岗污水处理厂存在的问题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鲁岗污水厂提标改造的背景及方案设计
    2.1 保定市鲁岗污水厂提标改造背景及原则
        2.1.1 保定市鲁岗污水厂提标改造背景
        2.1.2 鲁岗污水厂提标改造方案设计原则
    2.2 鲁岗污水厂进水出水水质确定及工艺设计
        2.2.1 设计进水水质确定
        2.2.2 设计出水水质确定
    2.3 方案一设计
        2.3.1 污水预处理系统
        2.3.2 污水二级处理系统
        2.3.3 深度处理系统
        2.3.4 混凝沉淀池型选择
        2.3.5 消毒工艺
        2.3.6 污泥处置与利用
        2.3.7 除臭工艺
    2.4 方案二设计
        2.4.1 污水预处理系统
        2.4.2 二级处理系统
        2.4.3 深度处理系统
        2.4.4 消毒工艺
        2.4.5 污泥处理与利用
        2.4.6 除臭工艺
    2.5 方案三设计
        2.5.1 污水预处理系统
        2.5.2 二级处理及深度处理方案
        2.5.3 消毒工艺
        2.5.4 污泥处置与利用
        2.5.5 除臭工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鲁岗污水厂改造方案的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及指标权重确定
    3.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1 指标评价的基本原则
        3.1.2 鲁岗污水厂提标改造方案评价指标分析
        3.1.3 综合评价指标的确定
    3.2 层次分析法原理及操作
        3.2.1 AHP法介绍
        3.2.2 AHP法操作步骤
    3.3 指标权重的计算及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鲁岗污水厂提标改造方案评价结果与分析
    4.1 基于AHP法的污水厂提标改造方案评分
    4.2 各方案总评分结果
    4.3 方案一投资估算及成本分析
        4.3.1 投资估算
        4.3.2 成本分析
    4.4 方案一建成运行后影响及效益分析
        4.4.1 建成运行后的影响
        4.4.2 建成运行后的效益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技术建议
        5.2.2 运行建议
        5.2.3 节能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致谢

(6)模拟水源切换对供水管网内水质及生物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饮用水输配水系统内物质的积累及特点
        1.2.1 分配管管材
        1.2.2 生物膜
        1.2.3 疏松沉积物
    1.3 水源切换及其过渡效应
        1.3.1 水源切换
        1.3.2 过渡效应
    1.4 供水系统水源切换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进展
        1.4.2 国外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模拟水源切换实验设计
        2.1.1 实验用水
        2.1.2 试样材料及试片比表面积的确定
        2.1.3 实验步骤
        2.1.4 样品采集
        2.1.5 清洗方法
    2.2 检测方法
        2.2.1 电镜扫描
        2.2.2 实验用水生物稳定性检测
        2.2.3 金属元素测定
        2.2.4 微生物学定量检测方法
    2.3 实验试剂仪器及耗材
        2.3.1 实验试剂
        2.3.2 实验仪器
        2.3.3 相关溶液的制备
第3章 水源切换对不同管材管内水水质的影响
    3.1 实验用水及管材初始概况
        3.1.1 原水水质情况
        3.1.2 管材原始表征
    3.2 对水质DOC的影响
    3.3 对水质金属元素的影响
        3.3.1 原水元素浓度
        3.3.2 管内水的Ca元素浓度变化
        3.3.3 管内水的Al元素浓度变化
        3.3.4 管内水的Fe元素浓度变化
    3.4 对水质生物量的影响
        3.4.1 管内水的细菌总量变化
        3.4.2 管内水细菌活性的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源切换对不同管材中生物膜的影响
    4.1 第一阶段培养末期不同管材中的生物膜状况
        4.1.1 不同管材生物膜金属元素浓度
        4.1.2 不同管材生物膜总/活细菌浓度
    4.2 水源切换对各管材生物膜中金属元素的影响
        4.2.1 对生物膜Ca元素浓度的影响
        4.2.2 对生物膜Al元素浓度的影响
        4.2.3 对生物膜Fe元素浓度的影响
    4.3 水源切换对各管材生物膜中细菌总量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致谢

(7)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三氯乙醛控制技术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三氯乙醛及其前体物的研究现状
    1.3 三氯乙醛的控制方法
        1.3.1 三氯乙醛前体物去除技术
        1.3.2 三氯乙醛生成抑制控制技术
        1.3.3 已生成三氯乙醛的去除控制技术
    1.4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1.4.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药剂
        2.1.1 实验设备与仪器
        2.1.2 实验药剂
    2.2 水样的采集与保存
    2.3 分析方法
        2.3.1 三氯乙醛分析方法
        2.3.2 三维荧光分析
        2.3.3 水质指标分析方法
    2.4 实验工艺模拟
        2.4.1 预处理工艺模拟
        2.4.2 强化常规工艺模拟
        2.4.3 预处理联合强化常规集成工艺模拟
第三章 预处理优化控制技术对三氯乙醛及其前体物的去除
    3.1 粉末活性炭吸附对三氯乙醛及其前体物的去除
        3.1.1 不同材质粉末活性炭吸附对三氯乙醛的去除
        3.1.2 木质粉末活性炭对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去除
        3.1.3 煤质粉末活性炭对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去除
        3.1.4 椰壳粉末活性炭对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去除
    3.2 粉炭吸附联合混凝沉淀对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去除
        3.2.1 木质粉末活性炭联合混凝沉淀对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去除
        3.2.2 煤质粉末活性炭联合混凝沉淀对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去除
        3.2.3 椰壳粉末活性炭联合混凝沉淀对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去除
    3.3 粉炭吸附/预氧化对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去除
        3.3.1 三氯乙醛生成势和相关水质指标变化与去除
        3.3.2 三维荧光分析
    3.4 粉炭吸附/预氧化联合混凝沉淀对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去除
        3.4.1 三氯乙醛生成势和相关水质指标变化与去除
        3.4.2 三维荧光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强化常规工艺控制技术对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去除
    4.1 强化混凝沉淀对不同水样中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去除
        4.1.1 强化混凝沉淀对原水中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去除
        4.1.2 强化混凝沉淀对腐殖酸原水中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去除
        4.1.3 强化混凝沉淀对蛋白质原水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去除
    4.2 强化过滤对不同水样中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去除
        4.2.1 强化过滤对原水中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去除
        4.2.2 强化过滤对腐殖酸原水中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去除
        4.2.3 强化过滤对蛋白质原水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去除
    4.3 强化混凝沉淀联合强化过滤对不同水样中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去除
        4.3.1 强化常规工艺对原水中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去除
        4.3.2 强化常规工艺对腐殖酸原水中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去除
        4.3.3 强化常规工艺对蛋白质原水中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去除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预处理/强化常规工艺控制技术集成对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去除
    5.1 粉炭吸附/强化混凝沉淀/强化过滤对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去除
        5.1.1 对原水中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去除
        5.1.2 对腐殖酸原水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去除
        5.1.3 对蛋白质原水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去除
    5.2 预氧化/强化混凝沉淀/强化过滤对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去除
        5.2.1 对原水中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去除
        5.2.2 对腐殖酸原水中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去除
        5.2.3 对蛋白质原水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去除
    5.3 粉炭吸附/预氧化/强化混凝沉淀/强化过滤对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去除
        5.3.1 对原水中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去除
        5.3.2 对腐殖酸原水中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去除
        5.3.3 对蛋白质原水中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去除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某中医院污水处理站改扩建工程工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医院污水来源及其主要污染物
        1.1.2 医院污水特点及危害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医院污水处理现状
        1.3.1 我国医院污水处理现状
        1.3.2 国外医院污水处理现状
        1.3.3 医院污水处理站改扩建工程现状
    1.4 医院污水处理技术
        1.4.1 医院污水排放标准及技术规范
        1.4.2 医院污水处理常规工艺流程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医院污水处理站现状
    2.1 医院排水系统现状
        2.1.1 医院排水管网现状
        2.1.2 污水处理站平面布置
    2.2 医院污水处理站现状
        2.2.1 工程规模
        2.2.2 设计进出水水质
        2.2.3 医院污水处理站工艺流程
        2.2.4 构筑物设计参数
        2.2.5 主要设备
        2.2.6 化学除磷
        2.2.7 废气收集及处理
        2.2.8 地下式医院污水处理站特点
    2.3 医院污水处理站现状进水量分析
    2.4 医院污水处理站现状进水水质分析
        2.4.1 实测进水水质数据分析
        2.4.2 进水水质保证率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医院污水处理站改扩建工程处理工艺分析与论证
    3.1 污水处理站改扩建工程概况
        3.1.1 改扩建工程设计进水量确定
        3.1.2 改扩建工程设计进出水水质确定
    3.2 污水处理站改扩建必要性分析
        3.2.1 进水水质特性分析
        3.2.2 出水水质分析
        3.2.3 构筑物处理能力核算
        3.2.4 中水回用
    3.3 改扩建整体思路
        3.3.1 改扩建工程方案选择原则
        3.3.2 改扩建工程处理工艺方案组成
        3.3.3 改扩建工程处理要点及工艺对策分析
    3.4 二级生物处理系统改扩建处理工艺研究
        3.4.1 脱氮解决方案研究
        3.4.2 碳源不足解决方案研究
        3.4.3 生物处理改扩建工艺研究
        3.4.4 投加填料方案研究
        3.4.5 生物处理改扩建工艺确定
    3.5 深度处理系统改扩建处理工艺研究
        3.5.1 深度处理改扩建必要性分析
        3.5.2 医院污水深度处理改扩建工艺研究
        3.5.3 深度处理系统改扩建工艺确定
    3.6 化学除磷方案研究
    3.7 其他处理单元改扩建处理工艺研究
        3.7.1 调节池改扩建方案
        3.7.2 消毒方式选择
        3.7.3 污泥处理改扩建方案
        3.7.4 废气收集与处理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院污水处理站改扩建工程工艺参数确定
    4.1 改扩建工程工艺流程
    4.2 单体构筑物及工艺参数确定
        4.2.1 调节池改扩建设计
        4.2.2 生物池改扩建设计
        4.2.3 深度处理系统改扩建设计
        4.2.4 消毒池改扩建设计
        4.2.5 污泥处理系统改扩建设计
        4.2.6 加药间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医院污水处理站改扩建工程效益分析
    5.1 环境效益分析
    5.2 社会效益分析
    5.3 经济效益分析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冰鲜鸡屠宰过程无害减菌及生物源抑菌保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肉鸡产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1.1.1 肉鸡产业发展概况
        1.1.2 肉鸡产业加工概况
        1.1.3 黄羽肉鸡的品种优势
        1.1.4 冰鲜鸡肉的发展趋势及优势
        1.1.5 冰鲜鸡屠宰加工过程存在的问题
    1.2 冰鲜鸡屠宰加工过程减菌研究现状
        1.2.1 冰鲜鸡肉主要污染微生物分析
        1.2.2 屠宰加工过程常用化学减菌剂研究
        1.2.3 物理非热杀菌技术研究
    1.3 冰鲜鸡贮藏过程防腐保鲜剂研究现状
        1.3.1 化学防腐保鲜剂
        1.3.2 生物保鲜剂
        1.3.2.1 植物来源的保鲜剂
        1.3.2.2 动物来源的保鲜剂
        1.3.2.3 微生物来源的保鲜剂
    1.4 天然可食性膜的研究进展
        1.4.1 多糖类可食用膜
        1.4.2 蛋白类可食用膜
        1.4.3 其他可食用膜
    1.5 食品保鲜栅栏技术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培养基、试剂、溶液的配制
        2.2.1.1 培养基的配制
        2.2.1.2 菌悬液的制备
        2.2.1.3 抑菌保鲜剂的配制
        2.2.1.4 可食性膜液的配制
        2.2.1.5 生物源复合抑菌保鲜膜液的配制
        2.2.2 指标测定
        2.2.2.1 菌落总数(Total viable count, TVC)的测定
        2.2.2.2 革兰氏阴性菌数(Gram negative, G-)的测定
        2.2.2.3 革兰氏阳性菌数(Gram positive, G+)的测定
        2.2.2.4 大肠菌群(Coliforms)的测定
        2.2.2.5 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 TVB-N)值的测定
        2.2.2.6 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reactive substances, TBARS)值的测定
        2.2.2.7 过氧化值(Peroxidation value, POV)的测定
        2.2.2.8 色泽的测定
        2.2.2.9 pH值的测定
        2.2.2.10 透光率的测定
        2.2.2.11 粘度的测定
        2.2.2.12 消毒剂处理肉鸡的感官评定
        2.2.2.13 冰鲜鸡贮藏过程中感官评定
        2.2.3 冰鲜鸡加工过程消毒减菌
        2.2.3.1 消毒剂处理对肉鸡表面微生物影响
        2.2.3.2 消毒剂处理对肉鸡表面色泽及感官评定影响
        2.2.4 冰鲜鸡加工后期紫外线杀菌
        2.2.4.1 紫外线照射对肉鸡表面微生物影响
        2.2.4.2 紫外线照射对肉鸡表面色泽及感官影响
        2.2.4.3 紫外线照射对鸡皮TBARS值影响
        2.2.5 冰鲜鸡贮藏过程中微生物及理化指标变化情况
        2.2.6 生物源抑菌剂对冰鲜鸡表面主要腐败致病菌抑制实验
        2.2.6.1 酶标微量比浊法测定抑菌剂的抑菌活力
        2.2.6.2 优选抑菌剂对特定菌生长影响
        2.2.6.3 正交实验优化抑菌保鲜剂配方
        2.2.6.4 正交实验结果最优组合的选取
        2.2.7 天然可食性涂层优选
        2.2.7.1 膜液透光率、粘度的测定
        2.2.7.2 膜液隔氧性的测定
        2.2.7.3 可食性膜材料被微生物利用情况
        2.2.7.4 膜液的感官评定及玻璃板流延情况
        2.2.7.5 CMC-Na膜理化指标的测定
        2.2.8 优化保鲜方案对冰鲜鸡保鲜效果
        2.2.8.1 不同保鲜方案下冰鲜鸡的微生物、理化及感官指标测定
        2.2.8.2 气质联用检测最优处理对冰鲜鸡挥发性气味的影响
        2.2.8.3 冰鲜鸡保质期模型预测
    2.3 数据分析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消毒剂处理对肉鸡特性影响
        3.1.1 消毒剂处理对肉鸡表面微生物影响
        3.1.2 消毒剂处理对肉鸡表面色泽影响
        3.1.3 消毒剂处理对肉鸡感官影响
    3.2 紫外线照射杀菌对加工后期肉鸡的影响
        3.2.1 紫外线照射对肉鸡表面菌落总数影响
        3.2.2 紫外线照射对肉鸡表面色泽、感官影响
        3.2.3 紫外线照射对肉鸡TBARS值影响
    3.3 冰鲜鸡贮藏过程中各指标变化情况及相关性分析
        3.3.1 贮藏时间对冰鲜鸡表面微生物的影响
        3.3.2 贮藏时间对冰鲜鸡理化指标的影响
        3.3.2.1 贮藏时间对冰鲜鸡pH值和TVB-N的影响
        3.3.2.2 贮藏时间对冰鲜鸡TBARS值和POV值的影响
        3.3.3 贮藏时间对冰鲜鸡感官评分影响
        3.3.4 冰鲜鸡贮藏过程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3.4 冰鲜鸡天然抑菌保鲜剂的选择
        3.4.1 生物源抑菌剂对四种受试菌的抑制效果比较
        3.4.2 优选抑菌剂对特定菌生长影响
        3.4.2.1 天然抑菌剂对大肠杆菌生长曲线影响
        3.4.2.2 天然抑菌剂对沙门氏菌生长曲线影响
        3.4.2.3 天然抑菌剂对假单胞菌生长曲线影响
        3.4.2.4 天然抑菌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影响
        3.4.3 正交实验优化抑菌保鲜剂配方
    3.5 天然可食性涂层优选
        3.5.1 可食性膜材料的选择
        3.5.1.1 不同膜液透光率比较
        3.5.1.2 不同膜液粘度比较
        3.5.1.3 不同膜液隔氧性比较
        3.5.1.4 不同膜液被微生物利用情况比较
        3.5.1.5 膜液的感官评定
        3.5.1.6 膜液的玻璃板流延及成膜情况
        3.5.2 CMC-Na膜浓度的确定
        3.5.2.1 不同浓度CMC-Na膜液粘度的测定
        3.5.2.2 不同浓度CMC-Na膜液涂膜残留量比较
        3.5.2.3 不同浓度CMC-Na膜液保水性比较
        3.5.2.4 不同浓度CMC-Na膜液隔氧性比较
    3.6 优化保鲜方案对冰鲜鸡保鲜效果
        3.6.1 不同保鲜方案下肉鸡贮藏过程表面微生物分析
        3.6.1.1 不同保鲜方式对贮藏过程肉鸡菌落总数变化影响
        3.6.1.2 不同保鲜方式对贮藏过程肉鸡G-和G+影响
        3.6.2 不同保鲜处理对肉鸡贮藏过程pH值影响
        3.6.3 不同保鲜处理对肉鸡贮藏过程TVB-N值影响
        3.6.4 不同保鲜处理对肉鸡贮藏过程TBARS值影响
        3.6.5 不同保鲜处理对肉鸡贮藏过程感官指标影响
        3.6.6 气质联用检测最优保鲜处理对冰鲜鸡挥发性气味的影响
        3.6.7 冰鲜鸡保质期模型预测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消毒剂处理对肉鸡特性影响
        4.1.2 紫外线照射杀菌对肉鸡的影响
        4.1.3 冰鲜鸡贮藏过程中各指标变化情况
        4.1.4 复合抑菌保鲜剂的优化及抑菌效果
        4.1.5 天然可食性涂层优选
        4.1.6 优化保鲜方案对冰鲜鸡保鲜效果
    4.2 结论
5 论文创新之处
6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10)高电位水的特性及其在室内空气消毒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概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要关键问题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性成果
2 电解法生成高电位水的特性及消毒性能研究
    2.1 高电位水产生装置
    2.2 高电位水与含氯消毒剂消毒能力的对比研究
    2.3 保存时间对高电位水的特性及消毒效果的影响
    2.4 有机物对高电位水特性的影响
    2.5 高电位水的稀释特征
    2.6 高电位水的急慢性毒性
    2.7 本章小结
3.化学合成高电位水的特性及消毒性能研究
    3.1 高电位水的化学合成技术
    3.2 化学合成高电位水消毒效果研究
    3.3 化学合成高电位水稳定性研究
    3.4 有机物对化学合成高电位水特征的影响
    3.5 化学合成高电位水的毒理性研究
    3.6 本章小结
4.高电位水的杀菌机理探讨
    4.1 高电位水消毒机理的几种学说
    4.2 电子活动性(Pe)杀菌作用学说
    4.3 高电位水灭菌机理探讨
    4.4 本章小结
5 高电位水在室内空气消毒中的应用
    5.1 实验器材与方法
    5.2 中和剂筛选实验
    5.3 定量消毒实验
    5.4 实验柜空气消毒实验
    5.5 模拟现场消毒实验
    5.6 现场消毒实验
    5.7 高电位水与其它含氯消毒剂的比较
    5.8 本章小结
6.主要认识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文华206消毒剂性能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防污染床垫防范细菌污染的实证研究[D]. 欧喻莹.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铂负载层状钠系多元金属氧化物室温催化氧化甲醛的研究[D]. 刘芳. 湖南大学, 2020
  • [3]碳基吸附剂去除饮用水中三氯乙醛的研究[D]. 白楷. 浙江大学, 2020(02)
  • [4]预氧化强化低温低浊水混凝工艺效能及对三氯乙醛控制研究[D]. 黄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5]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工艺设计方案优化 ——以保定市鲁岗污水处理厂为例[D]. 岳达超.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3)
  • [6]模拟水源切换对供水管网内水质及生物膜的影响研究[D]. 肖丽婷.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3)
  • [7]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三氯乙醛控制技术集成研究[D]. 程乐. 广州大学, 2019(01)
  • [8]某中医院污水处理站改扩建工程工艺设计研究[D]. 章亮. 长安大学, 2019(01)
  • [9]冰鲜鸡屠宰过程无害减菌及生物源抑菌保鲜技术研究[D]. 史易明.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10]高电位水的特性及其在室内空气消毒中应用研究[D]. 徐显干.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7(04)

标签:;  ;  ;  ;  ;  

文华206消毒液性能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