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来自《长孙皇后的防病意识》

灵感来自《长孙皇后的防病意识》

一、有感于“长孙皇后的防患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刘亚东[1](2021)在《《庭训格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代帝王倡导以儒家礼教教育皇子、教化万民,重视家训文化的建设,为其培养统治人才、治国理政打下坚实基础。《庭训格言》是一部记载康熙帝教子训词的家训,共计246则,涵括了治学、处世、为政和养生等多方面的内容,代表着古代帝王家训发展的顶峰。目前学界对《庭训格言》的研究并不多见,所以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十分有必要。康熙帝家教思想形成的因素,首先是历代帝王重视皇室教育的文化传统,其次是清初以儒治国统治政策的转变,其三是康熙帝启蒙教育和经筵日讲学习的个人因素。这些因素使其尤为注重儒家礼教对皇子的影响。康熙帝崩逝后,后继之君雍正帝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伦理教化,与诸兄弟追述康熙帝晚年训词,并编纂成书,命名为《庭训格言》。较之历代帝王家训,康熙帝家教思想及《庭训格言》的编纂成书,具有特殊的形成因素和政治动因。《庭训格言》凝聚着康熙帝的家教智慧。首先,思想内容丰富全面。治学方面,康熙帝既重视传统的读书明理,又强调技艺学习和生活常识的掌握;处世方面,康熙帝要求子孙积善修德,做到心存善念、践行孝道、诚信主敬、慎独节制、以义为利、崇俭勤劳,循序渐进地由凡至圣;为政方面,康熙帝强调要施以仁政、重视民生、勤政爱民,同时严于律己、善察自省、严管下人;养生方面,康熙帝重视内外兼修,保持好的心态,顺其自然且谨慎对待饮食、医药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康熙帝家教思想以儒家礼教为本,并融合了佛道思想和满族传统礼俗,同时重视实用性和科学性,整体上呈现出综合全面、兼容并蓄的鲜明特色。其次,在教子方式上,《庭训格言》也有别于历代帝王家训,强调早教严教,并以自身经历来教育皇子。其语言通俗易懂,更有利于帝王家教向仕宦家族和社会大众渗透。《庭训格言》对清中期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后代帝王治家治国思想的承袭完善,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清代家训文化的繁荣发展,表现出帝王家教在贵族内部、仕宦家教和社会教化三个层面,由上至下地渗透与互动,在家训文化史、清代社会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贺剑英[2](2017)在《孙思邈生命哲学思想探究》文中研究说明今天人类面临的两大危机,一是生态危机,一是伦理危机。人们所依存的地球出了问题,环境、空气、水等都存在着潜在的危险;人们之间的信任也出现了危机,道德危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开发和运用道教养生文化资源造福于当代中国和世界势在必行。孙思邈于生命哲学上的贡献在东方哲学中具有典型意义。所以,本论文选取了孙思邈的生命哲学作为研究对象,以挖掘其思想内涵和其所具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从五个方面评述了孙思邈生命哲学思想产生的来源、理论内涵、特色及其历史贡献与地位。导论部分介绍了论文选题的原因及学术和现实意义;梳理了关于孙思邈生命哲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孙思邈生命哲学的研究现状;论文采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努力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在充分掌握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阐发孙思邈的生命哲学思想的内涵和特色;从道教学的视角分析孙思邈修道养生思想的理论架构。论文第一章阐述了孙思邈的生平及其着作,分析了其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和思想背景;在评述和描写中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孙思邈的人生经历和历史环境。第二章主要探析孙思邈的道论及修道养生观,首先分析了孙思邈与《道德经》的历史渊源关系;阐发了孙思邈的治未病、动态养生修道养生原则对老子的吸收和发挥;从两部《千金方》中解读了孙思邈对道的理解和发挥。第三章论述了孙思邈对儒、释、医思想的应用,分别论述了其与儒家、佛教和医家的融合和辩证关系,说明孙思邈的生命哲学是在充分吸收和借鉴诸家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谓代表了一个时代医学发展的高度和水平,由此也说明孙思邈是医学发展的里程碑式的人物。第四章阐发了孙思邈生命哲学思想的内涵,分析了养性修命思想的历史渊源和修炼原则,考察了孙思邈的养性修命思想的历史发展和医学实践。第五章分析了孙思邈生命哲学思想的理论特色,将其理论特色概括为以下方面;即其唯物主义的辩证自然观,重视医德的精神,"法于阴阳"而"和于术数"的思想,侧重房中养生和性科学的精神理念。孙思邈的生命哲学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定会为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和生命困境的解决做出突出贡献。论文力求仔细研读孙思邈的医学原着,并注意将其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中分析其思想的脉络和流变;借鉴历史而关注当下,对现有的研究孙思邈的学术成果进行了充分的全方位的了解和把握,力求真实而全面的揭示孙思邈的生命哲学思想的内涵及特色。论文主要采取了从原着入手的研究方法,即对孙思邈研究相关的着作和同时代的相关的资料进行认真研读和剖析梳理,论文的写作建立在详实、扎实、丰富的历史资料基础之上而坚持历史性与逻辑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关注孙思邈医学理论在现实当中的运用和价值,为解决现实社会问题而做出贡献,尤其是在人的身心健康方面吸收孙思邈着作中有益的养分和资源;采取了学科交叉的思想史的研究法,论文运用思想史研究的方法对道教思想史与医学思想史的交叉点进行研究,这种理论嫁接的研究方法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孙思邈生命哲学思想的主旨和现代价值。论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对孙思邈的人体科学展开论述,从一种全新的思维维度去把握孙思邈的生命哲学的思想内涵;尤其是从道家、道教的视角分析孙思邈的生命哲学,可以更准确地领略其生命哲学的真实含义。二、分析了孙思邈对大道的体悟和实践,将其生命哲学思想放在儒释道融合的大的背景下来进行研究,可以立体、动态、全面地揭示其生命哲学思想的内涵。三、论述了孙思邈生命哲学的基本原则和理论架构,从而更加清晰地反映其理论的实质与逻辑。四、剖析了孙思邈对生命哲学的贡献,以期反映其在生命哲学研究中的历史地位和成就。五、厘清和阐释了孙思邈生命哲学思想的理论特色,从其自然观、重视医德、术数学、阴阳双修的性科学等方面展开评述,从而能够准确地评价孙思邈在生命哲学上的独特的价值和地位。

石润宏[3](2017)在《唐代文学中的植物书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唐代文学有关植物的书写,涉及体裁众多,文学实绩丰赡,是唐人留存下来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代文学植物书写的丰富景象是在先唐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自先秦至六朝的先唐文学为唐代文学提供了众多有关植物的历史典故与文学原型,是唐代文学的植物书写走向深入和繁荣的导引者。唐代文学中的植物书写大致包含以下三个大的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唐代各类文学体裁、具体文学作品对植物题材与意象进行的书写。唐代诗歌在描写季节时经常运用植物意象,勾勒各个季节的植物风景,植物在季节诗中成了季节的指示物和诗人情绪的象征物。唐人喜爱把玩和栽植各类观赏植物,这在唐代诗、文、赋中均有明确表现。唐代描写植物的文学语言中大量出现了体现人们价值判断的言辞,这表明唐人针对植物的精神审美活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渐渐步入成熟的境地。唐代笔记小说中与植物有关的条目多达五百余条,这其中既有真实记录,也有文学虚构,均反映了唐人对植物的重视与喜爱。不同的文学创作群体对植物有不同的见解与感受,比如唐代女诗人常以离枝的落花比喻自身,又如唐代诗僧群体因为性喜自然,所以注重利用植物在禅院中仿造建构山野环境,从植物中体味禅机,植物成了诗禅交涉的纽带。第二个方面是唐人营造的植物景观进入到文人视野之后在文学上的反映。唐人十分重视寺院、道观、祠庙、驿道、驿站等建筑群落周围植物景观的营建工作。比如唐代寺观的植物景观以松竹为主而能兼顾各地自有风格,唐代驿道驿站等场所由官方主持驿树的栽种,不同时期也有文人官员按照自身的喜好栽植特有品类的植物,唐代交通要道蜀道地区的植物景观,与上述人造建筑区域情况不同,兼有野生与人造两个方面。唐代文人爱好游览和观赏此类植物景观,并乐于用文学语言加以描绘。第三个方面是自然植物生态系统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唐代文人的心绪、情感和生活、生产活动,进而产生的较为独特的文学现象。在唐代的政治文化中心,今日中国的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植被类型的地理分野直观而易感。植物的生态状况造成自然环境的差异,使文人身处其间有别样的心境感受。比如唐代河东道植被生态的多样性易于激发文人的创作欲望,也影响了唐代文人在河东道的隐逸和闲居活动,进而影响了有关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又如唐代陇右道的荒野风景极大地唤起了文人的羁旅愁思,荒漠草原上飞卷的沙蓬成了客居陇右道文人的自我体认。唐代长城以北地区迥异于关中以南地区的植物地理风景,被心思细腻、善于观察生活的唐代文人所关注,引来他们对异域植物风光的欣赏与书写,如今这些文学语言已成为记录唐代长城以北地区历史地理信息的宝贵文献。

张丽萍[4](2016)在《先秦至南北朝家训研究》文中提出家训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其中,先秦至南北朝家训是家训史上的重要时期,经历了形成、发展和成型的过程。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决定了古代家训重视家庭、家族的传承与发展,将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视为一体。由于训诫者的修养不同、家族的家风不同,训诫内容也有差异。这一时期的家训主要集中于王室或皇室、士人阶层。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对中国古代家训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其中,儒学在家训发展史上占有主导地位。同时,中国古代家训的传承与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一定作用。先秦家训分为四个阶段:西周之前、西周时期、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西周之前的家训材料可靠性成疑,故本文只作简单追溯。西周时期以周公家训为代表的王室家训主要是从政治意义上训诫族人,注意到个人行为对于家族发展的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人家训主要围绕治家之道与为政之道展开,重视个人的德行,重视孝道与礼制,重视家风,具有零散性、简明性的特点。通过分析儒、道、法、墨为代表的诸子思想与家训发展的关系,本文认为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并且由于儒家思想本身重视家庭、家族,它更适合家训的需要。秦代家训由于时代与材料所限,本文只作了简要勾勒。两汉家训分为皇室家训、士人家训和女训三个部分。这一时期的家训重视子孙的社会性发展,强调以德立身,学以入仕,依礼践行;重视女子对男子的依附性教育;重视士人气节。从社会史角度,本文分析了士人与家训的关系,认为家训的形成与士人所处的时代、自身的修养、家族的家风密切联系。从思想史角度,分析了这一时期的儒学、道家、法家对家训的影响,认为儒学的影响是主要的。魏晋南北朝家训主要分为魏晋和南北朝两个时期,具有综合性、细致性、普遍性特点。这一时期的家训要求子孙兼修儒道佛玄,读书入仕,孝悌于家,遵守家礼,谨慎言行,保身免祸;要求女子主修四德,兼修才艺。在思想上,本文主要分析了这一时期的家训与儒学、玄学、道家、道教、佛教的关系,认为儒学仍然是家训的主导思想。从家族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家族与家训的关系,认为家族的家风不同,家训也不同,但他们都重视儒学思想的熏陶。这主要从三国时期与南朝时期皇室家训,以琅邪王氏家族与陈郡谢氏家族为代表的高门士族家训,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玄学家的家训三个方面分析。并且,本文以颜氏家族为代表分析了颜氏家训对家族传承与发展的作用。由于传统社会家庭、家族结构的稳定性与延续性,先秦至南北朝家训作为一个整体,具有重视血缘亲情,重视读书治学,重视孝悌礼仪,重视仕途,重视家族传承的特点。今天我们借鉴古代家训,结合时代要求,吸取其中的精华,继承并发扬家训中的人文精神,并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相结合,是十分有意义的。

匡列辉[5](2015)在《《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当代思想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其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优秀思想文化。后者作为前者的脱胎之母体和植根之土壤,为前者提供了生生不息的丰富滋养。《贞观政要》是我国历史上一部具有深远政治影响和文化价值效用的政治伦理思想着作。其所反映的贞观一朝唐太宗及他的臣属们治政的运思智慧和伦理睿知,再现或揭示了贞观年间治政的机理和要义。《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是贞观年间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是为巩固李唐王朝封建统治服务的。在唐代,其政治伦理思想不仅促成了贞观之治,对后世的宋元明清等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应秉持“扬弃”的辩证原则,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为当代的政治伦理思想建设提供借鉴与启示。《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有着隋朝末年“恃其富强,不虞后患”的前车之鉴和贞观之初“国单民弱,危机四伏”的社会现实。在思想渊源上主要受儒家德治思想、道家清静无为思想和法家法制思想影响。同时与唐太宗的戎马倥偬打天下及明德克己治天下的叱咤人生和史官吴兢以“董狐之笔”所进行的认真编撰有着紧密联系。《贞观政要》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政治伦理思想基于对“可畏唯民”,“君依于民”的君民关系深刻认识。从唐太宗仁义为治、体恤民苦、与民休息等“民本”的治国举措的实施及其政治伦理意义可以看出,最高统治者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必须清醒认识到民众的重要作用,以民为本,通过对民众的重视,来争取他们对皇权的合法性认同。同时,对民众重视与否,也是生发中国古代封建君主及其统治集团君德臣德的最根本因素。统治者的君德、臣德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民本思想在个人修养中培育和政治实践中的运用。在《贞观政要》一书中,对君德、臣德的最好注脚也是体现在唐太宗君臣的民本政治伦理思想及其治民的言行、施政措施以及其效果上。《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中的以德修身、选贤与能的君德思想内蕴丰富。唐太宗视君德为政权治乱兴亡的关键因素,注重修身自砺、克己明德,选贤与能、唯才是举,从善如流、诚心求谏,修养着自己的君王之德,力求“内圣外王”,从而开创了中国梦的古代典范——贞观之治。但是在位二十三年的治政历程所犯下的过失及所应得的教训也不能不提及。在封建王朝家天下的统治阶层集体里,作为君王的肱股、手足,臣僚们的道德作用不可小觑,直接影响到执国理政的实施效果。《贞观政要》在对臣德与臣才孰轻孰重的辨识之上,指出敢于直言切谏、勤政清廉是贞观一代臣德政治伦理的要义。唐太宗所开创的贞观之治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繁荣“治世”,也是封建法制制度最健全的时期。唐太宗君臣对德法关系的认识承袭着自周以来的儒家“德主刑辅”的理念。《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强调了明德慎刑、反腐倡廉的法制思想。要求立法宽平简约、司法公正严格、诚信遵守法令、有贪必反。并加强对官员考核的制度化、常态化和多样化。唐太宗的纵囚特赦的大胆举措既体现了他的慎刑恤民,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这个时候李唐王朝的强大统治力。唐太宗坚持“四海一家”的民族一统思想,以“仁德”和“武威”两手对民族问题做出了恰当处理,极大的缓和了民族矛盾,形成了当时民族关系友好和睦的新局面,体现了他以诚相待、讲信修睦的民族政治伦理思想。《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有着深远历史影响、也有着其囿于时代环境的历史局限。本论文通过《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的条分缕析,提出了我们今天可以从其中吸取有益的思想精华,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造性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民为本”。在社会管理上,要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管人,以规矩管事,将社会事务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总言之,其政治伦理思想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官德修养和推进社会主主义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必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启示。“先泽留嘉谟,后人当勉就。”对于中华民族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思想财富,后人要好好珍视。透过《贞观政要》历史沉积的烟云和灰尘,从中开掘和汲取有益于当代政治文明和道德文明的治政经邦的政治伦理智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前行。

孙灵利[6](2010)在《武则天闲暇生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身份上兼具才人、皇后和皇帝三重特征,使她的闲暇生活在整体内容上既有一定的前后影响和传承关系,又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武则天的闲暇时间界定为入宫之前、才人时期、皇后时期、称帝之后四个阶段,来全面揭示武则天闲暇生活的整体面貌。鉴于相关史料限制,着重论述武则天皇后时期和和称帝之后的闲暇生活。武则天闲暇生活内容丰富:皇后时期七次陪伴高宗巡游、出游,内容涉及泰山封禅、并州省亲、温泉疗养、巡狩打猎、寻仙问道等方面,称帝之后八次巡游、出游,到嵩山封禅、寻仙,到汝州浴温泉;与宠臣、家人举办各种宴乐娱乐活动,创编多部乐舞,并撰写宗庙祭祀乐章;晚年痴迷双陆、樗蒲类博戏娱乐活动;善诗文,好书法,有大量优秀作品流传于世,并独创“鸟”形“飞白体”;酷爱赏花,尤喜牡丹;注重美容化妆和饮食保健;推崇佛教,主持并参与佛经的编译工作,举行各种佛教法会,修寺造像,度僧戒杀;晚年豢养面首,保持有益的性生活等。武则天通过闲暇生活的调节获得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成为仅次于梁武帝和乾隆的长寿皇帝。武则天崇尚诗文,倡导君臣唱和,臣僚竞赛,提高文人创作的积极性,推动了初唐诗歌的发展,为盛唐诗歌繁荣奠定基础;对牡丹的推崇和喜爱,形成了风靡一时的“牡丹风尚”;与高宗所创《圣寿乐》成为团体操的原型;养生保健方式至今对我们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总之,武则天的闲暇生活是她富有传奇色彩一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她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对后世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有深远的影响。

周溯源[7](2005)在《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关于治乱兴衰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治乱兴衰问题,是自从产生阶级、国家政权以来,历代政治家、思想家所最为关注的重大问题。直到今天,以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不可回避的头等大事。对于怎样跳出“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古代许多思想家、政治家作过大量的思考和论述,历史证明有些部分是深刻的、合理的。这是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但这些思考和论述散见于经史子集的各种着作中,本文第一次把它作为一个专题加以研究,力图从一个侧面认识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为今天的借鉴。 本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导论部分说明该选题的目的、意义;对该选题所涉及的内容及古今中外相关的研究状况作简要的评述;对该选题的研究思路、写作方法与要达到的目标作出说明。第二章论述治乱兴衰的主宰力量。总结了八种观点:神、天、天命;时、数;气;世、势;理、数、势;人事;君主;民众。第三章论述引起动乱衰亡的原因。分八节,除了论述人们比较熟知的剥削过度、压迫太重、土地兼并、用人不当、战争掠夺、君主制度、官场腐败等以外,本文首次将空谈性理、误国误民视为引起动乱的原因之一。第四章论述避免动乱衰亡、实现长治久安的方略。分十节,分别介绍了仁治、德治、礼治、法治、无为而治等治国思路。本文认为还有一个“顺民之欲,富民而治”的治国思路,这也是前人尚未论及的。此外,还总结了几条基本经验,如管好官吏,严以治吏;管好土地,抑制兼并;兼听则明,广开言路;居安思危,慎始慎终等。重点分析了德治与法治思路的长处与不足,指出它们的根本缺陷是缺乏民主和民主基础上的法治。在第五章结语里,分三节:先评述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关于治乱兴衰问题思考的价值、所起的作用;接着分析古代社会诸多王朝未能跳出

刘洪刚[8](2001)在《有感于“长孙皇后的防患意识”》文中认为

刘洪刚[9](2000)在《有感于“长孙皇后的防患意识”》文中研究说明

二、有感于“长孙皇后的防患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感于“长孙皇后的防患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1)《庭训格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趋势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康熙帝家教思想的形成因素
    (一)文化传统:清以前帝王重视皇室教育
    (二)政策转变:清初以儒治国方针的确立
        1.尊孔崇儒,御制典籍
        2.举行经筵,通习义理
        3.颁布谕令,明伦教化
    (三)个人因素:启蒙教育与经筵日讲学习
        1.年幼孤苦,祖母相教
        2.经筵学习,教育皇储
二、《庭训格言》的编纂成书
    (一)政治背景
        1.康熙朝夺储之争
        2.斗争延续与雍正的政治教化
    (二)雍正编纂《庭训格言》的目的及训词选取
        1.编纂目的
        2.训词选取
三、《庭训格言》的思想内容
    (一)治学理念
        1.经史为要,读书明理
        2.习修技艺,慎待西学
        3.留心生活,学习常识
    (二)处世准则
        1.正心好恶,孝悌为先
        2.诚信主敬,义利相分
        3.慎独节制,崇俭勤劳
    (三)为政要旨
        1.仁民爱物,重视民生
        2.严以律己,善察自省
        3.知人善任,御下有方
    (四)养生之道
        1.以学养性,心有所专
        2.顺其自然,泰然自若
        3.节食慎行,合理用药
四、《庭训格言》的教子特色
    (一)思想内容的特色
        1.理学为基,融合了佛道思想和满族传统礼俗
        2.内容丰富,凸显关联性和实用性
    (二)教子方式的特色
        1.强调早教严教,且亲力亲为
        2.语言通俗化,注重身先垂范
五、《庭训格言》对清中期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治家治国思想的承袭完善
        1.重视宗室教育和旗人家风
        2.宽仁治国理念的继承发展
    (二)仕宦家训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帝王家教向社会教化的延伸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2)孙思邈生命哲学思想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孙思邈的生平、着作和历史背景
    第一节 孙思邈的生平与着作
        一、孙思邈的生平
        二、孙思邈的着作
    第二节 孙思邈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思想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思想背景
第二章 孙思邈生命哲学中的道论
    第一节 《道德经》对孙思邈修道养生思想的影响
        一、老子的治未病和动态养生的修道思想对孙思邈的影响
        二、孙思邈对老子修道养生原则的引用发挥
    第二节 从两部《千金方》中解读孙思邈对道的理解
        一、孙思邈的修道、体道、悟道
        二、孙思邈的修道养生原则和方法
第三章 孙思邈生命哲学对儒、释、医思想的吸收与应用
    第一节 孙思邈生命哲学与儒家
        一、对仁、礼、孝的理解与实践
        二、对天人合一的吸收与借鉴
    第二节 孙思邈生命哲学与佛家
        一、佛教禅理与孙思邈的修道养生
        二、舍身度众对孙思邈医德观的影响
        三、孙思邈在药材的使用上深受佛教影响
    第三节 孙思邈生命哲学与医家
        一、孙思邈修道养生思想对中医的影响
        二、孙思邈修道养生实践与医道互融
第四章 孙思邈生命哲学思想的内涵
    第一节 孙思邈养性修命思想之渊源探析
        一、养性
        二、修命
        三、养性修命
    第二节 孙思邈养性修命思想的原则
        一、清静自然
        二、行善积德
        三、饮食有度
        四、宝精节欲
        五、运动行气
        六、四季顺时
    第三节 孙思邈养性修命思想的历史考察与实践
        一、孙思邈养性修命思想的历史考察
        二、孙思邈养性修命思想的实践
第五章 孙思邈生命哲学的思想特色
    第一节 唯物主义的辩证自然观
    第二节 孙思邈重视医德的精神
    第三节 孙思邈对术数学的运用和发挥
    第四节 孙思邈的房中养生与性科学
孙思邈年谱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唐代文学中的植物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论题的选题理由及意义
    二、本论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本论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一编 唐前与唐代文学的植物书写
    第一章 唐前文学植物题材与意象发展史
        第一节 先秦:中国文学植物题材与意象的发生
        一、《诗经》:古代文学运用植物的滥觞
        二、《离骚》:文学植物道德比况的先导
        三、《尔雅》:中国古代植物研究的鼻祖
        四、《山海经》:中国植物神话传说的起源
        第二节 汉代:文学植物题材与意象的发展
        一、《上林赋》:汉人对植物的圈养与欣赏
        二、《神异经》:植物神话想象的丰富
        三、古诗十九首:文学以植物起兴的娴熟运用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植物题材与意象的初步兴盛
        一、魏晋南北朝植物赋:文学描写植物的精细化
        二、《世说新语》:以植物喻人的常态化
        三、《南方草木状》:植物知识向边疆地区的扩展
        四、陶渊明对植物的接受与书写
    第二章 唐代季节诗的植物书写
        第一节 唐代春季诗的植物书写
        一、春季诗中的植物
        二、春季诗书写植物的类型与模式化问题
        三、唐代春季诗的“梅柳”并题现象及其原因
        第二节 唐代夏季诗的植物书写
        一、夏季诗中的植物
        二、植物对文人苦热情绪的消解
        第三节 唐代秋季诗的植物书写
        一、秋季诗中的植物
        二、植物在秋季诗中的意义:悲秋之寓物
        第四节 唐代冬季诗的植物书写
        一、冬季诗中的植物
        二、冬季诗以春写冬:植物报春来
    第三章 唐文的植物书写
        第一节 唐文所反映的唐代文人对植物的栽种与翦除
        一、文人对植物的栽种
        二、文人对植物的翦除
        第二节 唐赋题咏植物时的互贬现象
        一、互贬现象的实例
        二、互贬现象的产生原因及意义
    第四章 唐五代笔记小说的植物书写
        第一节 唐五代笔记小说中的植物意象
        第二节 唐五代笔记小说中植物故事的真与假
        第三节 唐五代笔记小说虚构故事中植物的四种类型
        第四节 唐人植物故事想象的灵感来源
    第五章 唐代女诗人的植物书写
        第一节 接受与营造:女性诗作中的植物意象
        第二节 单纯与专注:女诗人的自然书写
        一、宫廷妇女身居内宫,借植物以娱乐
        二、家庭妇女身居宅院,借植物以抒情
        第三节 花的形象:物我两忘
        一、花与女性可以互相比喻
        二、唐代女诗人以落花离枝比喻夫妻离别
        三、花与女诗人的形象交织浑融
    第六章 唐代诗僧的植物书写
        第一节 唐代诗僧的主要生活场景
        一、唐代诗僧的日常活动
        二、唐代诗僧的居处环境
        第二节 唐代诗僧与自然山水
        一、自然山水对诗僧的意义
        二、诗僧群体与文人群体栖居自然的区别
        第三节 唐代诗僧与植物
        一、诗僧利用植物在禅院中建构自然
        二、诗僧厨房中的食用植物
第二编 植物景观与唐代文学
    第七章 唐代寺院道观植物景观的文学表现
        第一节 寺院道观的植物景观在唐诗中的反映
        一、道观的情况
        三、寺院的情况
        第二节 重要寺观植物景观考述
        一、专写植物景观的唐诗
        二、知名景观考述
        第三节 唐代寺观植物景观的特点及其人文意义
        一、植物景观特点:以松竹为主而兼顾各自独有风格
        二、松竹成为主要造景植物的原因
        三、寺观植物景观的人文意义
    第八章 唐代祠庙植物景观的文学表现
        第一节 祠庙的植物景观在唐诗中的反映
        第二节 唐代文学对知名祠庙植物景观的描绘
        一、桃花夫人庙的桃花景观
        二、武侯祠的松柏景观
        三、竹郎庙的竹子景观
    第九章 唐代驿道驿站植物景观的文学表现
        第一节 唐诗中的馆驿植物景观
        一、馆驿题材诗中的植物信息统计
        二、馆驿题材诗歌描写植物的诗学意义
        第二节 唐人对馆驿植物的栽植与维护
        一、官方的行为:“驿树”与“官柳”
        二、驿站周边植物的栽植:以褒城驿为例
        第三节 唐代蜀道题材诗中描写的植物景观
        一、唐诗所见蜀道地区的植物
        二、唐人蜀道题材诗与边塞诗描写植物景观的差异
        第四节 唐代有关馆驿植物的传说数则
        一、馆驿植物传说能够反映历史真实
        二、思先驿的桧树生药传说
        三、枫亭驿的荔枝与梅妃传说
第三编 植物生态与唐代文学
    第十章 唐代河东道的植被状况与文学创作之关系
        第一节 从文学作品看唐代河东道的植被生态状况
        一、河东道特殊的地理区位对生态和人文的影响
        二、唐代河东道的植被生态状况
        第二节 唐代文人在河东道的隐逸和闲居活动
        一、唐代文人的仕隐心态与隐居地点选择
        二、唐代文人在河东道隐逸和闲居的地点
        第三节 河东道植被生态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河东道植被生态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易于激发作家写作的兴致
        二、自然植被类型影响了唐代文人在河东道的隐逸和闲居活动,进而影响了有关山水田园诗的创作
        三、河东道文人园林内的植物是沟通自然与文学的桥梁
    第十一章 唐代陇右道的植物生态与文学
        第一节 荒野中的文学体验
        一、荒野的风景
        二、荒野寻绿
        第二节 荒野植物蓬草与陇右道客居文人的自我体认
        一、蓬草象征义的发展
        二、沙蓬:一个经典的边塞意象
        三、心随蓬转:陇右道客居文人的自我比拟
        第三节 杜甫陇右诗的植物书写
        一、杜甫陇右诗植物书写之宏观层面:反映陇右的地理风景
        二、杜甫陇右诗植物书写之微观层面:反映杜甫的心志风骨
    第十二章 唐代长城以北地区的植被生态与文学书写
        第一节 唐代长城以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一、唐代长城的地理位置
        二、长城以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三、唐人对长城以北一些重要地理概念的感知与描绘
        第二节 唐代文学对长城以北地区植被生态的书写
        一、唐代文学中长城以北的大草原
        二、长城以北地区植被生态的历史状况
        三、胡峤《陷北记》对长城以北地区植物的书写
征引文献目录
在读期间有关成果发表情况
全文图版
后记

(4)先秦至南北朝家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家训的产生与理论依据
    第一节 家训产生的历史过程
    第二节 家训形成的理论依据
        一、农业文化与家庭建设
        二、宗法制度与家庭建设
        三、家庭、家族中的伦理道德
        四、家训与家风、家道的关系
    第三节 先秦至南北朝家训历史时期划分
    小结
第二章 先秦家训——形成时期
    第一节 西周以前的家训
    第二节 西周家训
        一、西周时期的社会背景
        二、王室家训
        三、士人家训
    第三节 春秋战国家训内容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
        二、春秋家训内容
        三、战国家训内容
    第四节 春秋战国家训与社会思潮的关系
        一、春秋战国家训与儒学思想
        二、春秋战国家训与墨、道、法思想
    小结
第三章 秦汉家训——发展时期
    第一节 简论秦朝家训
    第二节 两汉家训的发展
        一、汉代家训发展的社会背景
        二、汉代皇室家训内容
        三、西汉士人家训内容
        四、东汉士人家训内容
    第三节 汉代女训
        一、汉代女训内容
        二、班昭《女诫》的影响及其评价
    第四节 两汉家训与学术思想
        一、两汉家训与儒学思想
        二、两汉家训与道家、道教思想
        三、两汉家训与法家思想
    第五节 两汉士人与两汉家训
    小结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家训——成型时期(一)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家训发展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家训内容
        一、魏晋皇室和士人家训内容
        二、南北朝皇室和士人家训内容
    第三节 颜氏家训内容
        一、靖侯成规与《庭诰》
        二、《颜氏家训》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女训
    小结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家训——成型时期(二)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家训与学术思想
        一、魏晋南北朝家训与儒学思想
        二、魏晋南北朝家训与玄学思想
        三、魏晋南北朝家训与道家、道教思想
        四、魏晋南北朝家训与佛教思想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家训与家族文化
        一、家训是家族门第得以长久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家族文化对家训的影响
        三、琅邪颜氏家族与颜氏家训
    小结
第六章 先秦至南北朝家训的特点及其影响
    第一节 先秦至南北朝家训的特点及其意义
    第二节 先秦至南北朝家训与现代家庭教育
        一、现代家庭与现代家庭教育
        二、优秀的家训文化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意义及价值
    二、已有的相关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隋末“恃其富强,不虞后患”的前车之鉴
        二、唐初“国单民弱,危机四伏”的社会现实
    第二节 思想渊源
        一、儒家的德治思想
        二、道家的无为思想
        三、法家的法治思想
    第三节 唐太宗的叱咤人生和吴兢的编撰
        一、唐太宗的叱咤人生
        二、史官吴兢的编撰
第二章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伦理
    第一节 君民关系论:可畏唯民,君依于民
        一、可畏唯民
        二、君依于民
        三、取信于民
    第二节“民本”的治国举措
        一、仁义为治
        二、体恤民苦
        三、与民休息
第三章 正德修身、选贤与能的君德思想
    第一节 君德的重要性:治乱兴亡的关键因素
        一、何谓君德
        二、君德与君术的关系
    第二节 克己明德的君德修养
        一、慎言、慎行、慎所好
        二、清静无为与勤业
        三、笃学尊师
        四、居安思危,慎始慎终
    第三节 选贤与能的人才思想
        一、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二、选贤任能,唯才是举
        三、用人舍短取长
        四、铨叙考核以求黜滥陟贤
    第四节 从善如流的求谏纳谏思想
        一、诚心求谏
        二、雅量纳谏
    第五节 盛名之下的“渐不克终”
        一、失德于家而遗患无穷
        二、奢纵失度有违俭约之名
第四章 忠义诚信、才德俱兼的臣德思想
    第一节 臣德的重要性
        一、何谓臣德与臣才
        二、臣德与臣才的关系
    第二节 忠义为重,敢于谏言
        一、忠义
        二、敢于直言进谏
    第三节 勤政清廉
        一、勤政
        二、清正廉洁
第五章 明德慎刑、反腐倡廉的法制伦理
    第一节“明德慎刑”的法制指导思想
    第二节 立法:宽平简约
    第三节 司法:公正严格
        一、司法一视同仁
        二、执法者的要求:选贤任能
        三、审判以事实为据
        四、量刑:反对任情枉法,坚持慎刑宽刑
    第四节 诚信守法
        一、守法与守私信孰轻孰重
        二、对任情违法的反省
        三、法外无情
        四、纵囚之举与对大赦的态度
    第五节 有贪必反
        一、反复训诫
        二、反贪不徇私
第六章 讲信修睦的民族关系伦理
    第一节“四海一家”的民族一统思想
    第二节 安边举措:威德并行
        一、兴威武之师保障边境安全
        二、绥之以德,促进民族和谐
第七章 《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影响和当代价值
    第一节 《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影响
        一、国内影响
        二、国外影响
    第二节 《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
        一、思想意识的统治工具
        二、人物形象的理想化
    第三节 《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对领导者德行修养的启示
        二、对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武则天闲暇生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创新之处
一、武则天的闲暇时间
    (一) 关于闲暇
    (二) 入宫前的武则天及其闲暇时间
    (三) 才人时期的武则天及其闲暇时间
    (四) 皇后时期的武则天及其闲暇时间
    (五) 称帝之后的武则天及其闲暇时间
二、武则天闲暇生活的主要内容
    (一) 巡游、出游
        1. 皇后时期的巡游、出游
        2. 称帝后的巡游、出游
    (二) 宴乐歌舞
        1. 宫廷宴乐
        2. 乐舞创编
    (三) 博戏娱乐
        1. 双陆游戏
        2. 樗蒲游戏
    (四) 书法着作
        1. 书法
        2. 写作
    (五) 佛事活动
        1. 撰写佛经
        2. 修寺造像
        3. 举行法会
        4. 度僧戒杀
    (六) 赏花弄草
        1. 赏花草
        2. 赏牡丹
    (七) 美容保健
        1. 美容化妆
        2. 饮食保健
    (八) 性生活
        1. 与高宗的夫妻生活
        2. 晚年有益的性生活
三、武则天闲暇生活的评价
    (一) 合理的闲暇生活方式有益于武则天的健康长寿
    (二) 喜爱诗词,促进了唐代诗歌的繁荣
    (三) 酷爱牡丹,对后代社会影响深远
    (四) “圣寿乐”成为今天团体操的原型
    (五) 保健养生方式影响至今
        1. 培养闲暇生活中有益身心的兴趣爱好
        2. 注重美容保养和饮食健康
四、结语
参考文献

(7)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关于治乱兴衰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一、治乱兴衰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
    二、关于治乱兴衰思考的遗产
    三、近现代的研究成果
    四、本论文计划实现的四个目标
第二章 治乱兴衰的主宰力量
    一、神、天、天命
    二、时、数
    三、气
    四、世、势
    五、理、数、势
    六、人事
    七、君主
    八、民众
第三章 引起动乱衰亡的原因
    一、官吏贪求,赋税繁重,驱民为盗
    二、严刑苛法,刑戮妄加,民不乐生,安能避罪
    三、土地兼并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四、君主用人不当:亲小人则倾颓,用恶人则国丧
    五、君主制度是祸根: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
    六、乱起不相爱,交相恶则祸生
    七、吏治不清,贪官为害
    八、空谈性理,以理杀人;浮言之祸,甚于焚坑
第四章 避免动乱衰亡、实现长治久安的方略
    一、民惟邦本,废兴存亡在于仁,以仁治国
    二、人君之治莫大于道德教化,以德治国
    三、起伪化性,生礼义制法度,以礼治国
    四、一民之轨莫如法,以法治国
    五、君主守道无为而民自化,无为而治
    六、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顺民之欲,富民而治
    七、民之治乱在于吏,严以治吏,任贤使能
    八、限民名田,抑制兼并,均田平土
    九、君明则国治,君暗则国乱,广开言路,兼听则明
    十、居安虑危,治不忘乱,临深履薄,慎始慎终
第五章 结语
    一、略论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关于治乱兴衰问题思考的价值及其历史作用
    二、古代社会诸多王朝未能跳出周期率的体制原因
    三、历史的启示:民主与法治是走出周期率的必由之路
主要参考资料
在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论着
后记

四、有感于“长孙皇后的防患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庭训格言》研究[D]. 刘亚东.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孙思邈生命哲学思想探究[D]. 贺剑英. 中央民族大学, 2017(08)
  • [3]唐代文学中的植物书写研究[D]. 石润宏.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4]先秦至南北朝家训研究[D]. 张丽萍. 西北大学, 2016(04)
  • [5]《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 匡列辉.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3)
  • [6]武则天闲暇生活研究[D]. 孙灵利. 河南大学, 2010(12)
  • [7]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关于治乱兴衰的思考[D]. 周溯源. 西北大学, 2005(11)
  • [8]有感于“长孙皇后的防患意识”[J]. 刘洪刚. 中国公务员, 2001(06)
  • [9]有感于“长孙皇后的防患意识”[J]. 刘洪刚. 人事与人才, 2000(12)

标签:;  ;  ;  ;  ;  

灵感来自《长孙皇后的防病意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