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城建档案服务领域,服务城建

拓展城建档案服务领域,服务城建

一、拓宽城建档案服务领域 服务城市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高继涵[1](2021)在《我国城建声像档案编研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建声像档案编研不仅是城建声像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发展建设的客观需要。本文在梳理城建声像档案编研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城建声像档案编研的意义,进而通过个案分析和网络调研探究我国城建声像档案编研工作现状,最后结合该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本文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第1章是“绪论”,本部分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梳理并分析国内外城建声像档案编研的研究现状,描述了研究的内容、方法、创新与不足。第2章是“城建声像档案编研相关概述”,本部分在相关概念梳理的基础上,从促进城建档案工作全面发展、扩大城建档案工作影响力以及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城建声像档案编研工作的现实意义。第3章是“我国城建声像档案编研现状调研与问题分析”,本部分采用实地调研法和网络调查法对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的城建声像档案编研工作以及城建档案馆网站和城建档案微信公众平台的城建声像档案编研现状进行调研,进而结合调研情况对我国城建声像档案编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对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第4章是“我国城建声像档案编研工作发展对策”,本部分结合具体问题与成因,从城建声像档案编研意识、城建声像档案资源保障、编研工作的投入、城建声像档案编研合作体系、编研工作创新等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

钱玉锦[2](2021)在《近代上海华界城建档案工作研究(1927-1949)》文中研究指明城建档案是城市各项规划与建设工作的见证与记录,为城建机构制定计划、开展活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是服务社会及人民的有利工具。1927年开始,上海华界地区以上海市工务局为主体的城建机构有序开展城建工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大量城建档案,由此也揭开了近代城建档案工作的序幕。八年日伪时期、抗战胜利至上海解放前的四年恢复时期里,政权性质、各机构组织架设发生变动,城建档案工作也在遭受破坏、缓慢发展与战后恢复中前行。在这一段历史中,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如何更迭,城建档案如何被接收、整理、保管、利用,不应被遗忘。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本文以上海市档案馆所藏的上海市工务局、日伪上海市工务局等相关档案资料为基础,梳理出上海华界地区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城建档案管理方法的发展变化,分析这一历史期间城建档案工作的特点,揭示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及价值。本文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上海华界城建档案工作体系的初步形成(1927—1937)。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上海市工务局的成立背景及城建档案工作开始的情况。介绍了上海市工务局的组织概况以及开展的城市建设情况,重点叙述了工务局对形成的城建档案进行了一些管理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城建档案管理体系。第二部分:上海华界城建档案工作的破坏与缓慢发展(1937—1945)。这一部分主要阐述八年日伪时期城建档案工作的开展情况。受战乱影响与政权变化,原工务局档案秘密转移。日伪政权下的城建工作遭遇停滞,只开展了少量城市建设,形成的城建档案数量也不多,城建档案工作主要以接收档案和规范保管利用的手续为主。第三部分:上海城建档案工作的恢复与移交(1945—1949)。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回租界,此时上海没有了租界华界之分,上海城建工作在原先华界开展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本部分对城建工作的恢复情况以及接收、产生的城建档案内容进行较为详尽的叙述,对具体的城建档案管理方法进行作了较为细致的阐述,并交代了上海解放时城建档案如何移交。第四部分:近代上海华界城建档案工作之回顾。这一部分主要在回顾近代上海华界城建档案工作的基础上,阐述了城建工作的特点及影响。指出档案管理机构变化与档案管理方法变化之间的存在的联系,分析管理特点中共性与差异所在,并结合历史与当今视角,探讨城建档案与城市建设、其他学科研究的关系。

邓慧,濮寒梅[3](2020)在《新时代如何提高城建档案利用服务水平》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城建档案的重要性愈加突显,但在实际工作中档案利用和服务还有所欠缺。因此,需从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宣传、服务方式的现代化和多样化等角度加强城建档案的社会化利用,切实提高城建档案服务水平,使城建档案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薄田雅[4](2020)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档案编研的选题和成果传播》文中研究说明媒体融合是时代发展的新趋势,从其提出之日起,逐渐在传媒领域起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随着这一理念的推广,其影响范围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各行各业带来发展的新思路。档案编研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环节。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如何开展编研工作,受到档案学界的高度关注。受媒体融合发展的影响,档案编研的定义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对其内涵作出拓展。结合档案编纂理论、档案信息开发理论、传播学理论、媒体融合理论,探讨出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档案编研的新内涵。同时,媒体融合的发展对档案编研的选题与成果传播环节影响较大,为其指明发展的新方向。档案编研的选题环节应遵循社会性、创新性、时效性、前瞻性的原则,立足用户需求,注重舆情引导,结合媒体融合“内容为王”的要求,使选题更多得关注基层民生。成果传播环节应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根据用户特点进行分众传播,利用新旧媒体拓展成果的传播渠道,并对成果传播进行风险性管理。此外,论文结合郑州市知青照片档案编研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航空工业创立之初大型史料展”两个档案编研项目,对媒体融合背景下编研工作的选题与成果传播环节的发展策略进行了实证研究。论文的创新之处一是针对档案编研的选题与成果传播环节提出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思路;二是结合笔者参与的两次编研项目展开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研究成果具有说服力。

林(王莹)[5](2020)在《更新观念 深化改革 进一步拓宽城建档案编研领域》文中研究表明在城建档案利用工作中,档案编研工作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城建档案部门能够通过档案编研向社会提供系统、全面的利用服务。具体来说,城建档案编研工作改变了档案原本的性质,性质变化的主要特征就是从静态向动态转化,社会各个行业领域能够利用动态化的档案资料实现信息资源的获取,突出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为社会各个行业领域提供档案利用服务。

张菁[6](2019)在《湖南省地级市城建档案馆发展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城建档案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深化,智慧城市的发展和推进,城建档案作为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对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地下管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城建档案馆的发展现状,探讨城建档案馆发展对策是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下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湖南省地级市城建档案馆发展现状及对策作为研究选题,目的在于分析湖南省城建档案馆发展现状,剖析其存在问题,探讨其发展策略,以便城建档案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城市发展和建设,为促进和改善湖南省城建档案馆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同时以湖南省为窗口,管窥全国城建档案馆发展现状,以期抛砖引玉,丰富我国城建档案馆发展研究。本文运用了文献调查法、网络调查法和访谈法进行调研,获取了湖南省13个地级市城建档案馆和其他档案馆的相关资料,梳理了湖南省地级市城建档案馆在发展环境、建设工程电子文件归档、城建档案馆馆藏资源、城建档案馆信息化建设水平、城建档案利用情况和城建档案人员培训这六个方面取得的成绩。重点分析了湖南省地级市城建档案馆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资金缺乏,财政投入不足;二各地级市城建档案收集、归档规范不协调;三城建档案数字化不均衡。文章认为推动湖南省地级市城建档案馆发展的策略:一要拓宽城建档案馆经费渠道,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和个人赞助支持,推行工程档案保证金制度;二要协调各地级市城建档案馆收集归档规范;三要加强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统一城建档案数字化规范,建立健全监督监管机制;四要加强城建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树立创新理念,发挥媒体的宣传功能;五要加强城建档案队伍建设,注重城建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提高城建档案专业人才待遇,丰富城建档案培训形式与内容等。

赵宇[7](2019)在《新时期我国档案制度变迁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时期以来,我国各个方面都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这样一个改革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而我国改革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离不开对制度变迁方式的正确选择。于是在重要的改革领域如经济学和政治学等,许多学者展开了对制度变迁方式的讨论,形成了诸多学说,如制度变迁方式的二元并存论、制度变迁主体角色转换论、制度变迁方式的三阶段论、人为设计和自然演化论、渐进转换论等等。这些学说充分体现了在制度变迁中多种制度变迁方式共同影响着制度变迁的效率和效果。因此铺垫的研究,用来观察档案领域的档案制度变迁,发现以主体为划分依据,档案制度的变迁方式也呈现“三阶段”:即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诱致性制度变迁方式,三者共同影响着档案制度变迁及其变迁效率。文章的主体部分从第二章展开,首先介绍制度变迁方式的基本理论认知,从制度、制度变迁、制度变迁方式分类及划分依据,延伸到档案制度及其变迁方式等,从而为文章奠定基础的理论知识。第三章至第五章主要对档案制度的三种制度变迁方式即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诱致性制度变迁方式进行分析,并对每一制度变迁方式从形成背景、具体表现、产生的影响进行了阐述。最后第六章归纳总结出档案制度变迁方式的嬗变规律,分别是制度变迁方式呈现“循序渐进”的类型发展、制度变迁方式呈现“连续统”模式的发展、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对这些发展规律从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变、权力与权利互动、路径依赖与权宜之计三个方面进行相应的解释,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档案制度变迁方式未来的发展愿景。

陈茜楠[8](2019)在《城建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加强各类公共服务供给的背景下,对城建档案馆的公共服务能力现状进行评估,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前城建档案馆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推进城建档案馆公共服务水平朝纵深发展,既与目前理论研究的趋势相符,也是切实有效地服务实际工作的体现。本文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从服务认知能力、服务供给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三个维度构建了城建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浙江省9个地级市城建档案馆为样本,开展了实证测评。利用爬虫技术对城建档案馆网站、微信公众号及网络新闻报道内容进行抓取,统计分析城建档案馆的网络显示度。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各地级市城建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整体水平较低,本次测评总分为4.830分,平均得分为2.768分,与合格分数3.408分相差0.64分,合格率仅为22.2%;城建档案馆之间公共服务能力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两级分化现象严重;三类指标的平均得分率均处于较低水平,其中服务认知类指标的平均得分率最低;网络显示度方面,分别有4个城建档案馆开设了本馆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其中存在僵尸账号,城建档案馆相关新闻报道量较少,说明城建档案馆的宣传意识较为薄弱。根据以上问题,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加强对用户需求的关注,提高服务认知能力。第二,加强城建档案馆馆藏资源建设,提高服务供给能力。第三,加强现代化技术和设备的应用,丰富服务手段,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服务保障能力。第四,加强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的建设,提高宣传意识,提升城建档案馆的社会影响力。

史煜[9](2019)在《影像记忆中的20世纪西安明城区建筑特征演变研究》文中提出自鸦片战争遭遇西方武力冲击,中国渐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延续千年的传统建筑体系从沿海至内陆城市渐次发生近现代化演变。西安作为中国内陆传统城市典型代表与华夏文化生发繁荣之地,经历了20世纪来持续变革求新以及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在取得城市现代化建设巨大成就同时,也面临因明城区大片历史街区建筑消失与城市记忆难以承续的现状。在当前中国城市建设从经济指标“量”的扩张转向历史文化与环境生态“质”的彰显之际,学界对西安都城时代的关注逐步转向对城市近现代发展变迁的研究。鉴于建筑是城市最基本的物质组成,本文选择以20世纪来西安明城区不同时段所生发新建筑作为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具体产物,以西安从传统向近现代城市的发展历史为线索,利用影像文本“客观纪实性”功能再现建筑形态特征,呈现与解析明城区建筑演进历程,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以及再塑古城历史文化风貌的探索实践提供借鉴。首先,立足影像与建筑文化研究方向,将建筑影像与历史文本相结合作为还原城市记忆的基本载体,在以人为主体、建筑为客体所形成的城市记忆框架中,以西安明城区建筑发展历史为线索,搜集整合20世纪来(1900-2010)不同历史时期典型的建筑影像文本,将其置于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时空背景中进行分期、分类及演变研究。其次,以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与历史地理学等学科在西安城市建筑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参照,将清末(1900-1911)、民国(1912-1949)与共和国(1949-2010)三个典型时期建筑影像文本进行分类对比,以“图文”互证方式还原西安明城区建筑发展演变历程,借助图像学与现象学等研究方法进行解读,揭示演变特征、规律及综合动因。再次,利用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五要素”(道路、边缘、区域、节点、地标)作为体验与认知城市的一种方法,对应分析20世纪不同时段西安城市代表性建筑,尝试还原与建构近现代西安城市记忆。近现代西安传统建筑是顺应时代发展与社会现实需求,从“模仿搬用”到“选择吸收”西方先进建筑形式与技术的演进历程,展现了不同历史阶段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主体审美与价值观的转变,也是传统建筑体系融合西方文化不断做出权衡与选择的实践过程。以城市记忆的“整体性、时代性、延续性与建构性”为原则,对20世纪以来西安明城区建筑状况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1)“体用”原则上中西“折衷”建筑特征的延续性在西安城市近现代化转型历程中,城市发展渐从传统社会的闭守走向近现代的开放,在继承传统建筑文化“体”对西方建筑形式、材料、结构等因素“用”的基础上,传统建筑主体地位逐步被削弱而日趋式微。是在政治与军事因素主导下,从清末“洋风”模仿建筑到民国以不同程度的中西“折衷”特征为主、兼有少量几何形式特征工业化建筑,经历共和国初期“苏化”因素影响,又从单一国家性建筑逐步走向现代化探索与多元化发展历程,建筑是“自上而下”非自然发展路径,以“局部-整体-简化-创新”不同程度中西“折衷”建筑特征的渐变为其发展规律。(2)传统建筑文化承续及创新的矛盾性与表面性作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西北区域重镇与传统内陆城市,近代“洋风”模仿、中西“折衷”建筑到建国10周年经典的“传统”复兴建筑,在改革开放后1990-2010年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以房地产商业开发与以旧城拆迁改造为手段的城市化建设,带来明城区商业化、功能化的大尺度的现代建筑在明城墙内外无序耸立,因其与西安历史文化缺乏关联而影响古城整体建筑风貌。近年来,西安明城区依旧以在建筑上附加传统元素与佩戴仿古头饰屋顶作为体现古都风貌的手法,令人深感传统建筑传承与创新层面缺乏文化关联呈现出的矛盾心态与形式的表面性。(3)城市建筑演变缺乏历史文化承续性与整体观伴随20世纪以来西安城市建筑特征近现代化演变历程,西安明城区多数历史街区风貌逐步被科技文明所打造的功能化、商业化与符号化的新建筑所替代与消解,建筑景观的汰换更新导致历史特色被抹除失去城市记忆载体,而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在加速城市记忆的缺失,不利于获得古城西安作为精神家园应有的历史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基于城市记忆与建筑影像的互动同构关系再现西安明城区建筑特征演变历程,省察急躁功利的赶超式与风貌式城市建设行为,汲取东西方城市近现代化发展正反经验,以期在健全城市建设评估与民众参与的监督管控机制,重拾城市文化自信、再塑城市历史风貌,将西安建成生态宜居的家园,肩负起“国家文化形象”的城市职能与使命。

张慧[10](2019)在《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公共服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档案作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和人民群众各方面情况的真实记录,是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维护党和国家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依据。新形势下,各级地方档案馆具有的不仅是“为党管档,为国守史”的保存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档案资料的功能,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转变,档案“为民服务”的功能与社会需求日益突出,档案馆向公众提供档案公共服务的职能越来越重要。做好新形势下档案公共服务工作对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弘扬传承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探索档案服务社会的新格局,八年前,隶属于常州市档案局的特色档案新馆——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应运而生,积极创建涵盖全市企业档案资源保管利用、档案陈列展示和文化旅游开发等功能的新平台。几年来,中心从萌芽到壮大,保护国有资源,服务民生查档,陈列历代档案,弘扬城市精神,不断尝试向“五位一体”新型综合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安全保管基地、档案利用服务中心、政府信息公开中心、电子文件管理中心)迈进。但是,作为一家成立时间不久的新兴档案馆,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虽然在公共服务方面作出了许多努力与尝试,由于起步晚、经验少、经费缺等各种因素,中心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还存在诸多缺陷,发挥的作用尚不够充分,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提升和完善。面对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档案利用意识,不断扩大的感受档案文化魅力的需求,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急需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为推动新常态下常州市档案事业发展助力。基于此,本文以公共服务为视角,采用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结合档案公共服务于档案双重价值理论,就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提供公共服务的现状、问题与改进措施展开探讨,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与第二章阐述了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与相关理论背景。第三章到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笔者就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在提供档案公共服务上的有益探索作出总结,并对尚存在的问题作出具体分析,指出了档案馆在公共服务保障、方式、内容以及人才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通过系统论述,参考借鉴,具有针对性的指明了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公共服务应努力解决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是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多角度挖掘档案文化价值、提升档案馆现代化服务水平、优化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等。

二、拓宽城建档案服务领域 服务城市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拓宽城建档案服务领域 服务城市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城建声像档案编研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城建声像档案编研相关概述
    2.1 城建声像档案编研的含义与类型
        2.1.1 城建声像档案编研的含义
        2.1.2 城建声像档案编研的类型
    2.2 城建声像档案编研的现代意义
第3章 我国城建声像档案编研现状调研与问题分析
    3.1 典型个案——上海市城建档案馆的城建声像档案编研工作
        3.1.1 上海市城建档案馆概况
        3.1.2 上海市城建档案馆的城建声像档案编研情况
    3.2 基于城建档案网站和城建档案微信公众平台的调研
        3.2.1 调研概述
        3.2.2 调研结果分析
    3.3 当前我国城建声像档案编研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3.3.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4章 我国城建声像档案编研工作发展对策
    4.1 确立科学的城建声像档案编研意识
        4.1.1 提升编研工作的重视程度
        4.1.2 树立编研工作的“供给侧改革”理念
    4.2 提供充足的城建声像档案资源保障
        4.2.1 加强城建声像档案收集工作
        4.2.2 深入挖掘城建声像档案价值
        4.2.3 加大城建声像档案资源开放力度
    4.3 加强城建声像档案编研工作的投入
        4.3.1 保障资金投入充足
        4.3.2 构建合理的人才队伍
        4.3.3 积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
    4.4 构建多方参与的城建声像档案编研合作体系
        4.4.1 不同档案部门之间的合作
        4.4.2 城建档案部门与社会的合作
    4.5 倡导城建声像档案编研工作创新
        4.5.1 创新编研成果类型
        4.5.2 创新编研服务形式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近代上海华界城建档案工作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概念解析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思路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上海华界城建档案工作体系的初步形成(1927-1937)
    第一节 上海市工务局的成立与城建档案的集中接收
        一、上海市工务局的成立
        二、城建档案的集中接收
    第二节 城建档案工作的初步探索
        一、构建档案分类体系
        二、制定档案编目方法
        三、明确装订保存要求
        四、开展档案利用服务
第二章 上海华界城建档案工作的破坏与缓慢发展(1937-1945)
    第一节 上海城建档案工作的破坏
        一、原工务局城建档案秘密转移
        二、城建档案管理机构频繁更迭
    第二节 城建档案工作的缓慢发展
        一、城建档案的流转与接收
        二、城建档案工作的规范
第三章 上海城建档案工作的恢复与移交(1945-1949)
    第一节 上海市工务局的重新建立与城建档案的全面接收
        一、上海市工务局重新建立
        二、城建档案的全面接收
    第二节 城建档案工作的恢复
        一、精简档案分类类别
        二、规范档案装订方法
        三、深化档案利用服务
    第三节 上海解放城建档案工作的移交
        一、赵祖康对工务局档案交接工作的指示
        二、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对档案的接收
第四章 近代上海华界城建档案工作之回顾
    第一节 近代上海华界城建档案工作的特点
    第二节 近代上海华界城建档案工作的影响
        一、对当时的影响
        二、对后世的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新时代如何提高城建档案利用服务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一、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变被动为主动
    (一)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二)加强全心全意为民服务意识
二、加强城建档案社会化宣传
    (一)建立城建档案信息网站
    (二)举办城建档案专题展览
    (三)通过新闻媒体宣传
    (四)通过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宣传
    (五)举办培训班
三、以网络为基础加强城建档案的整合管理
四、开展主动服务并注重信息反馈
五、科技建档,加快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
    (一)加快电子档案的建设
    (二)建立网上查阅系统

(4)媒体融合背景下档案编研的选题和成果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2 媒体融合背景下档案编研理论基础
    2.1 媒体融合背景下档案编研的内涵
        2.1.1 档案编研的概念
        2.1.2 档案编研与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2.1.3 媒体融合背景下档案编研内涵的拓展
    2.2 媒体融合背景下档案编研的理论依据
        2.2.1 档案编纂理论
        2.2.2 档案信息开发理论
        2.2.3 传播学理论
        2.2.4 媒体融合理论
    2.3 媒体融合背景下档案编研的特点
        2.3.1 编研工作流程逐步优化
        2.3.2 社会效益的扩大化
        2.3.3 编研内容的大众化
        2.3.4 成果形式的形象化
        2.3.5 传播过程实现拓展
3 媒体融合背景下档案编研选题
    3.1 传统档案编研选题问题分析
        3.1.1 档案编研选题仍需创新
        3.1.2 档案编研选题受众面偏小
    3.2 媒体融合对档案编研选题的新要求
        3.2.1 “内容为王”的要求使编研选题增加深度
        3.2.2 媒体融合的开放性使编研选题服务大众
        3.2.3 5G时代的到来使编研选题即时、创新
        3.2.4 舆论生态的改变使编研选题注重引导
    3.3 媒体融合背景下档案编研选题的原则和策略
        3.3.1 媒体融合背景下档案编研的选题原则
        3.3.2 媒体融合背景下档案编研的选题策略
4 媒体融合背景下档案编研成果传播
    4.1 媒体融合对档案编研成果传播带来的影响
        4.1.1 传播渠道的多样化
        4.1.2 信息传播的高速化
        4.1.3 传播对象的广泛化
        4.1.4 传播过程的完整化
    4.2 传统档案编研成果传播问题分析
        4.2.1 档案编研成果的传播力度需要提升
        4.2.2 编研成果的信息反馈机制有待完善
        4.2.3 档案编研成果传播中新媒体应用较少
    4.3 媒体融合背景下档案编研成果传播的策略
        4.3.1 建立反馈机制,完善编研成果的传播过程
        4.3.2 研究用户特点,实现编研成果的分众传播
        4.3.3 利用新旧媒体,丰富编研成果的传播渠道
        4.3.4 加强风险管控,优化编研成果的传播秩序
5 媒体融合背景下档案编研的实证研究
    5.1 郑州市知青照片档案编研
        5.1.1 郑州市知青照片档案编研项目简介
        5.1.2 档案编研项目的实施过程
    5.2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航空工业创立之初大型史料展
        5.2.1 航空工业创立之初大型史料展简介
        5.2.2 档案编研项目的实施过程
    5.3 档案编研成果的融媒体传播效果实证分析
        5.3.1 档案编研成果的融媒体传播总体效果
        5.3.2 档案编研成果不同平台的传播效果实证分析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更新观念 深化改革 进一步拓宽城建档案编研领域(论文提纲范文)

一、城建档案编研工作综述
二、目前我国城建档案馆编研工作的具体情况
三、关于城建档案编研工作的开拓创新
    (一)提出问题
    (二)更新观念
    (三)基本思路
    (四)具体事例

(6)湖南省地级市城建档案馆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城建档案馆及发展新要求
    2.1 城建档案馆的性质、功能及任务
    2.2 城建档案馆的发展新要求
第3章 湖南省地级市城建档案馆取得的成绩
    3.1 城建档案馆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3.2 馆藏资源逐步丰富
    3.3 信息化建设水平显着提高
    3.4 城建档案利用情况有所改善
    3.5 城建档案人员培训不断增强
第4章 湖南省地级市城建档案馆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资金缺乏,财政投入不足
    4.2 各地级市城建档案收集归档规范不协调
    4.3 城建档案数字化不均衡
    4.4 城建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4.5 城建档案队伍有待优化
第5章 湖南省地级市城建档案馆发展策略
    5.1 拓宽城建档案馆经费渠道
    5.2 协调各地级市城建档案收集归档规范
    5.3 加强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
    5.4 加强城建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5.5 加强城建档案队伍建设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新时期我国档案制度变迁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思路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3.4 创新点
第二章 制度变迁方式的理论认知
    2.1 制度、制度变迁与制度变迁方式
        2.1.1 制度及其构成
        2.1.2 制度变迁
        2.1.3 制度变迁方式
    2.2 制度变迁方式的分类及划分依据
        2.2.1 速度:革命性和渐进性制度变迁方式
        2.2.2 需求与供给:强制性和诱致性制度变迁方式
        2.2.3 可控性:人为设计和自然演化制度变迁方式
        2.2.4 主体:制度变迁方式三阶段论
    2.3 档案制度及其变迁方式
        2.3.1 档案制度
        2.3.2 以主体为划分依据
        2.3.3 档案制度变迁方式
第三章 档案制度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
    3.1 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的形成背景
        3.1.1 档案产生及档案工作的政治附属性较强
        3.1.2 国家所有的档案资源居多
        3.1.3 制度供给的权力控制
        3.1.4 档案制度变迁的历史路径依赖
    3.2 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的表现
        3.2.1 第一行动主体为国家档案局
        3.2.2 自上而下推动制度变迁
        3.2.3 以层叠形式进行制度变迁
        3.2.4 制度变迁花费时间较长
    3.3 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的影响
        3.3.1 国家把握制度变迁的宏观方向
        3.3.2 降低制度变迁成本
        3.3.3 制度变迁具有较强人为时滞性
        3.3.4 制度建设难以克服路径依赖
第四章 档案制度的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4.1 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形成背景
        4.1.1 地方政府作为强力后盾
        4.1.2 代理人的成本与效益衡量
        4.1.3 现存档案制度的不适应性突显
        4.1.4 地方档案局的信息获取优势
    4.2 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表现
        4.2.1 第一行动主体为地方档案局
        4.2.2 地方政府带动下主动求变
        4.2.3 自身能动性发挥下主动求变
        4.2.4 以创新形式进行制度变迁
        4.2.5 制度变迁花费时间较短
    4.3 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影响
        4.3.1 组织模仿与竞争提升制度创新效率
        4.3.2 调节权力中心和微观社会主体的制度供需
        4.3.3 促进存量向增量制度改革的转化
        4.3.4 存在制度变迁风险
第五章 档案制度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方式
    5.1 诱致性制度变迁方式的形成背景
        5.1.1 信息社会中信息价值的刺激
        5.1.2 社会发展下产生获利机会
        5.1.3 公民社会中集体行动促进制度创造
        5.1.4 档案解决记忆与证据问题的高效性深入民心
    5.2 诱致性制度变迁方式的表现
        5.2.1 主要行动主体为微观社会主体
        5.2.2 自发地进行制度变迁
        5.2.3 以主动形式寻求外部制度供给
        5.2.4 制度创造花费时间较长
    5.3 诱致性制度变迁方式的影响
        5.3.1 拓宽档案制度供给的场域
        5.3.2 “一致性同意”原则提升制度运行效率
        5.3.3 制度创造的供给动力不足
        5.3.4 容易产生制度变迁惰性
第六章 档案制度变迁方式的嬗变规律与发展愿景
    6.1 档案制度变迁方式的嬗变规律
        6.1.1 制度变迁方式呈现“循序渐进”的类型发展
        6.1.2 制度变迁方式呈现“连续统”模式的发展
        6.1.3 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发挥着重要作用
    6.2 档案制度变迁方式嬗变的解释
        6.2.1 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变影响档案制度变迁方式的类型发展
        6.2.2 权力与权利互动影响档案制度变迁方式的连续推进
        6.2.3 路径依赖与权宜之计推进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6.3 档案制度变迁方式未来的发展愿景
        6.3.1 扩大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创新效用
        6.3.2 重视诱致性制度变迁方式的社会效用
        6.3.3 注重制度变迁方式的相互转换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城建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1.5 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7 本章小结
2 城建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及发展历程概述
    2.1 城建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相关概念
        2.1.1 城建档案馆
        2.1.2 公共服务能力
        2.1.3 城建档案馆公共服务
        2.1.4 城建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
    2.2 城建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评估的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档案利用理论
    2.3 城建档案馆公共服务发展进程
    2.4 本章小结
3 城建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构建原则和依据
        3.1.1 构建原则
        3.1.2 构建依据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 基于德尔菲法的指标重要性判断
        3.3.1 专家意见汇总统计和分析
        3.3.2 数据处理
    3.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3.4.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3.4.2 构造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
        3.4.3 层次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3.4.4 确定指标权重
    3.5 指标要素间相关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城建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4.1 测评样本选择与情况说明
    4.2 评分细则的确定
    4.3 测评结果与分析
        4.3.1 城建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总分排名与分析
        4.3.2 服务认知类指标得分分析
        4.3.3 服务供给类指标得分分析
        4.3.4 服务保障类指标得分分析
    4.4 网络显示度分析
        4.4.1 数据采集方法和过程
        4.4.2 数据采集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城建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实证研究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2:城建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评估实证调查问卷
    附录3:浙江省9个地级市城建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测评得分明细
    附录4:网站数据抓取代码

(9)影像记忆中的20世纪西安明城区建筑特征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西安城市建筑近现代演发
        1.1.2 近代西安影像文本的生发
    1.2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论文研究现状
        1.3.1 近现代西安城市建筑研究
        1.3.2 近现代西安城市及建筑影像
        1.3.3 城市记忆的研究与实践
    1.4 研究对象界定
        1.4.1 研究时间界定:1900-2010年
        1.4.2 研究空间界定:以西安明城区为空间界限
        1.4.3 研究对象界定:20 世纪以来西安明城区所生发新建筑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框架
2 “建筑影像-城市意象-城市记忆”的逻辑关联
    2.1 建筑影像:城市记忆的载体
        2.1.1 影像的内涵及其特征
        2.1.2 影像文本的阐释
        2.1.3 影像文本的选择
        2.1.4 影像文本的价值
    2.2 城市意象:显现的城市记忆
        2.2.1 意象的概念及特征
        2.2.2 城市意象要素的应用
        2.2.3 城市意象理论的探索
        2.2.4 城市意象理论的借鉴
    2.3 城市记忆:内化的城市意象
        2.3.1 记忆的概念及其特征
        2.3.2 城市记忆三要素及其建构
        2.3.3 城市记忆的所指及特征
        2.3.4 城市记忆的保存与延续
    2.4 “建筑影像-城市意象-城市记忆”的互动生成结构
    2.5 小结
3 清末西安“洋风”模仿建筑的生发(1900-1911)
    3.1 西北重镇的历史机遇
        3.1.1 “两宫西狩”与清末新政发布之地
        3.1.2 清末西安影像文本的生发
        3.1.3 欧美及日本人眼中的西安
    3.2 “洋风”模仿建筑的生发
        3.2.1 教会建筑“洋风”的先导
        3.2.2 洋务军事工业的创立
        3.2.3 城墙城门建筑与行宫内的“洋风”
    3.3 内陆传统城市地域风貌
        3.3.1 坚固的城防体系
        3.3.2 严整的空间布局
        3.3.3 延续的建筑风貌
    3.4 公共建筑近代化萌芽
        3.4.1 近代城市功能的增加
        3.4.2 近代文教建筑的创设
        3.4.3 近代寺观建筑的衰落
    3.5 小结
4 民国西安“中西折衷”建筑的创发(1912-1949)
    4.1 国内外战争期间:短暂而有限的城市发展
        4.1.1 持续的战火饥荒与“陪都”西京建设
        4.1.2 城市生活与建筑影像的丰富
        4.1.3 “洋风”模仿到“中西折衷”建筑
    4.2 北洋政府时期:持续的灾乱致使城市发展滞缓(1912-1926)
        4.2.1 战争对城市的影响
        4.2.2 公共建筑的初创
        4.2.3 医疗建筑的建立
        4.2.4 文教建筑的近代化发展
    4.3 南京政府时期:“陪都”西京建设促进经济繁荣(1927-1945)
        4.3.1 开发西北与“西京”建设
        4.3.2 市政交通建筑的发展
        4.3.3 军工商业建筑的初创
        4.3.4 文教建筑持续发展
    4.4 国内外战争频发:动荡变局导致城市发展衰败(1945-1949)
        4.4.1 抗战时期城市遭受重创
        4.4.2 战后城市发展快速萧条
        4.4.3 建筑行业发展走向衰落
    4.5 小结
5 共和国西安建筑现代化的探索实践(1949-2010)
    5.1 共和国时期的城市建设环境
        5.1.1 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风貌
        5.1.2 城市建筑的阶段性发展
        5.1.3 影像文本从政治化到多元
    5.2 工业化建设时期:“生产型”城市建筑的发展(1949-1978)
        5.2.1 经济恢复期与“一五”期间的建筑成就(1949-1957)
        5.2.2 大调整时期城市建设萎缩(1958-1966)
        5.2.3 文革与“三线”建设时期城市建设停滞(1966-1978)
    5.3 市场经济转型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城市建筑增长(1978-1999)
        5.3.1 改革开放时期建筑渐趋起步(1978-1989)
        5.3.2 “旧城拆迁改造”时期建筑的突变(1990-1999)
        5.3.3 城市化加速时期明城区建筑的杂糅(2000-2010)
    5.4 小结
6 西安城市建筑近现代化演进分析(1900-2010)
    6.1 农业经济背景下建筑近代化的布局与特征
        6.1.1 “洋风”模仿搬用时期的建筑(1900-1911)
        6.1.2 “传统”革新求变时期的建筑(1912-1931)
        6.1.3 “现代”初创繁荣时期的建筑(1932-1945)
        6.1.4 战争导致发展停滞时期的建筑(1945-1949)
    6.2 建筑近代化的演进规律与动因
        6.2.1 新建筑布局与发展规律
        6.2.2 新建筑演进的综合动因
    6.3 计划经济背景下建筑现代化的布局与特征(1949-1978)
        6.3.1 “苏化”时期“社会主义民族形式”的建筑(1949-1957)
        6.3.2 大调整时期“新的民族形式”的建筑(1958-1966)
        6.3.3 文革与“三线”建设时期的建筑(1966-1978)
    6.4 市场化与“旧城改造”背景下建筑的布局与特征(1978-2010)
        6.4.1 改革开放初期全面复苏的建筑(1978-1989)
        6.4.2 经济转型时期去旧布新的建筑(1990-1999)
        6.4.3 城建加速时期国际化多元化建筑(2000-2010)
    6.5 建筑现代化的演进规律与动因
        6.5.1 新建筑布局与发展规律
        6.5.2 新建筑演进的综合社会动因
        6.5.3 新建筑演进的影响因素
    6.6 小结
7 20 世纪西安城市建筑演进的文化反思
    7.1 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探索历程
        7.1.1 政治军事因素的主导
        7.1.2 地域交通因素的制约
        7.1.3 经济技术因素的影响
        7.1.4 文化观念因素的转变
        7.1.5 城市建设管控与监督机制的不力
    7.2 近现代城市建筑文化的省视
        7.2.1 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景观的异化
        7.2.2 国际化大都市与再塑国家文化形象
        7.2.3 对21 世纪城市发展的展望
    7.3 小结
8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公共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综述分析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释义
        2.1.1 档案馆
        2.1.2 公共服务
        2.1.3 档案馆公共服务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档案双重价值理论
3 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公共服务现状分析
    3.1 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公共服务所采取的举措及取得的成效
        3.1.1 所采取的主要举措
        3.1.2 取得的成效
    3.2 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3.2.1 公共服务方式传统
        3.2.2 公共服务内容单一
        3.2.3 公共服务保障落后
        3.2.4 公共服务人才不足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档案信息化水平不高
        3.3.2 档案馆内外部关注度不够
        3.3.3 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缓慢
4 国外及国内其他地区档案馆公共服务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档案馆的公共服务举措
        4.1.1 英国:打造公众休闲的便民服务环境
        4.1.2 澳大利亚:建立丰富的档案服务网站
        4.1.3 美国:培育高度开放的档案服务理念
    4.2 国内其他地区档案馆公共服务的举措
        4.2.1 上海:完善档案馆大楼的主体服务功能
        4.2.2 武汉:开展“档案城市记忆”工程工作
        4.2.3 湘潭:构建“三位一体”档案资源体系
        4.2.4 海宁:创建地方特色档案开发利用体系
    4.3 经验借鉴
        4.3.1 推进档案馆信息化建设
        4.3.2 挖掘地方特色档案体系
        4.3.3 更新档案公共服务理念
5 进一步提升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公共服务的对策
    5.1 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5.1.1 加快数字化档案馆建设进程
        5.1.2 优化档案网络与新媒体平台建设
    5.2 多角度挖掘档案文化价值
        5.2.1 建立特色档案资源库
        5.2.2 丰富档案文化教育产品
    5.3 提升档案馆现代化服务水平
        5.3.1 完善档案馆整体布局
        5.3.2 夯实软硬件设施建设
    5.4 优化档案人才队伍建设
        5.4.1 健全档案人才选拔机制
        5.4.2 培养复合型人才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拓宽城建档案服务领域 服务城市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城建声像档案编研问题与对策研究[D]. 高继涵.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近代上海华界城建档案工作研究(1927-1949)[D]. 钱玉锦.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新时代如何提高城建档案利用服务水平[J]. 邓慧,濮寒梅. 城建档案, 2020(10)
  • [4]媒体融合背景下档案编研的选题和成果传播[D]. 薄田雅.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20(07)
  • [5]更新观念 深化改革 进一步拓宽城建档案编研领域[J]. 林(王莹). 城建档案, 2020(01)
  • [6]湖南省地级市城建档案馆发展现状及对策[D]. 张菁. 湘潭大学, 2019(02)
  • [7]新时期我国档案制度变迁方式研究[D]. 赵宇. 上海大学, 2019(02)
  • [8]城建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评估研究[D]. 陈茜楠. 浙江大学, 2019(08)
  • [9]影像记忆中的20世纪西安明城区建筑特征演变研究[D]. 史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10]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公共服务研究[D]. 张慧.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拓展城建档案服务领域,服务城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