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期局部战争看未来武器使用特点

从近期局部战争看未来武器使用特点

一、从近期局部战争看未来武器运用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贾珍珍[1](2016)在《信息战的哲学视界》文中认为人类科学技术恶用的历史,乃是战争形态不断推陈出新的历史。可以说,20世纪人类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所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便是确立了信息科学以及信息技术以龙头地位,从而掀起了全球性的信息化浪潮,改写了材料或者能源主导社会的时代篇章。这一事件对军事领域的影响,就是引发了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改弦更张,让一个全新的概念——信息战响彻世界上空,也使我军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军事领域所发生的一切,从来就没有逃离过哲人的眼光。面对信息战的到来,当今世界不管富国还是穷国,大国还是小国,强国还是弱国,其军队建设都有一个共同的走向,即致力于实现信息化。为什么信息战会成为未来世界的基本作战样式?信息战的物质基础、科学内涵、领域分布到底是什么?打赢信息战究竟需要怎样的技术和智力支持?从哲学的角度考察信息战的源与流、矢与的、本与末等等诸种关系,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认真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正确应对未来军事革命与挑战,将不无重要的理论探索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世界科学技术与军事变革的密切关系为宏阔背景,以中国特色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为借鉴,以国防科技大学科技哲学专业领域的长期成果积累为基础,运用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分析方法,运用系统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注重军事社会历史事实,注重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着眼应对军事斗争准备的未来机遇与挑战,就信息战的物质基础、战争本质、领域分布、装备创新、智力支持、艺术空间诸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细致的考察分析,力争在哲学的俯瞰下,将一个全景透视的信息战展示在世人面前。简言之,本文旨在回答两大问题:第一,信息战是什么?文章回顾了人类战争中武器装备从材料对抗、能量对抗到信息对抗的漫长历史,根据香农信息论的本源意义和科学界的普遍理解,对物理信息、生理信息和心理信息作了基本的逻辑区分,相应地界定了物理信息战、生理信息战和心理信息战的大体范围及其相互关系。也就是说,尽管在过去的30年来,有很多人围绕着信息战的特点、规律、战法展开过广泛的研究与探讨,却没有较为清楚地认识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谓的信息战,并非他们津津乐道的那般模样,而对于信息战的理解,应当有更宽广、更宏阔的视野。第二,如何打赢信息战?文章以战斗力构成三要素为依据,围绕装备研发,分析比较了理论延展的装备创新、适应需求的装备创新和创造需求的装备创新三类装备创新模式的利弊优劣,进而提出了跨越式发展和非对称发展两条在技术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基本思路;围绕人才队伍建设,考察了体能、技能、智能因素在武器装备发展不同阶段所占据的地位,分析了个体智慧正在让位于集体智慧的时代大潮,进而论证了现代智库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围绕作战方式创新,探讨了信息技术发展与战争艺术空间拓展的内在联系,揭示了战争艺术空间压缩与扩张的辩证法,指出了未来战争艺术空间全维拓展对人类提出的更高要求。早在2500多年前,中国伟大的军事思想家孙子就指出,“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者也。”后来的中国兵家则将此思想概括为“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则用多种语言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由此看来,物理信息战只是初步的、基础的,当然也是必要的。从物理信息战控制能量的精准杀伤出发,经过生理信息战针对不同个体的选择杀伤,最后达致心理信息战对不同思想观念意识的围剿,进而实现对人的思想控制——那才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最终走向,也是人类战争的最高境界。

黄毓森[2](2016)在《膛内革命 ——电磁轨道炮的实验与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化学能的战场释放接近极限,电磁能的未来军事应用必将更加令人瞩目。相较于传统身管火炮,脱胎于能量革命的电磁轨道炮,具有诸多性能优势,蕴含着巨大的战争潜能。在军事技术革命愈发深入的今天,从能量革命的角度对以电磁轨道炮为代表的电磁能武器的内在发展机理进行史学、哲学的分析与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综合运用案例研究法、文献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法等方法,探讨电磁轨道炮相较于传统身管火炮的技术优势、技术瓶颈、战争潜能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进路。论文以大纵深的历史视角,通过全面分析相伴人类战争实践数千年的重要工具——兵器的发展历史,以能量革命为切入点,从炮弹革命、膛线革命、撞针革命几个方面进行展开。电磁轨道炮与传统身管火炮最根本、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其能量来源的变革,从化学能到电磁能,发展起来的不仅是一种新型武器装备,更是开启了一扇从化学能武器到电磁能武器的变革大门。紧随能量革命的是炮弹革命、膛线革命、撞针革命三项技术上的重大革命——电磁轨道炮要从实验室走向战场,这三个方面的技术革命是必不可少的。在对这四个方面革命进行阐述的过程中,基本遵循“电磁轨道炮的革命之处——革命带来的新优势——存在的技术瓶颈”的论述思路。本文最后着眼未来战争,以电磁轨道炮为观察视角,对下一代的战争进行了展望,剖析电磁轨道炮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与定位,以及对现有军事理论、军事体制编制的变革等,进而对电磁轨道炮的未来发展形成较为系统和深入的认知与把握。通过对电磁轨道炮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分析,本文提出了未来武器装备发展的进路建议,为我国实现军事技术的“弯道超车”,走好中国特色精兵强军之路提供理论支撑,助力中国梦、强军梦的实现。

喻慧[3](2013)在《科技发展下国际人道法的事前立法实践》文中研究指明自人类战争出现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武装冲突中新作战方法与手段的使用提供了直接支持。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新作战方法与手段导致国际人道法在限制作战手段和作战方法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也使得国际人道法中的区分原则更难以得到遵守,迫使国际人道法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这种"挑战—调整—发展"呈现出一种螺旋模式。在大多数情况下,国际人道法关于限制某种作战方法与手段的立法是落后于科技发展速度的,这使得事前立法成为国际人道法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途径。

贾珍珍[4](2013)在《组织文化与军事技术创新 ——以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DARPA)为例》文中提出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为直属于美国国防部的一个创新研发机构。自1958年成立以来,它一直秉持着“保持美国的技术领先地位,防止潜在对手意想不到的超越”的宗旨,在促进美军军事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并因此奠定了美国在全球的军事优势。根据美国国防部5105.15号指令创建的先进研究计划局(ARPA),其职责是负责“美国国防部长按单个项目或项目类别指定的研发领域内各个先进项目的方向或性能”。此后多年,根据美国总统或国会关注焦点的变化,该机构的名称也不断变化。为方便起见,下文统一使用DARPA这个名称。本文从“组织文化与军事技术创新”的视角切入,聚焦DARPA的诞生、历史沿革、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与团队创新管理机制,在详实考证该国防机构发展的基础上,尝试探讨了该机构对军事技术创新的启示。全文核心内容分五章展开:第二章研究DARPA的历史沿革,剖析了DARPA诞生在特殊时期所肩负着的特殊使命,DARPA的历史沿革与当代发展,分析了DARPA从艾森豪威尔政府至奥巴马政府时期的持续创新史;第三章研究DARPA独特的组织架构,分内部组织架构和对外组织沟通;第四章研究DARPA的运行机制,分析了其政策管理机制、资金管理机制和项目产生、决策和监督机制;第五章研究DARPA的团队创新管理机制,重点剖析了其信任机制、激励机制和文化氛围;第六章研究DARPA对军事技术创新的启示。本文利用有关DARPA相关文献,通过上述案例研究得出的结论,有助于促进我国军事技术创新,进而为探索我国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的改革提供参照。

张泽[5](2012)在《外空安全战略研究 ——兼论中国外空安全战略框架设计》文中提出本文以外空安全为研究对象,在回顾“天权论”由来、定义和内涵,以及归纳外空安全主要理论流派的基础上,提出“外空安全区间分析体系”。综合运用不同理论流派的合理内核,结合对影响各国外空安全战略决策正向、负向要素的分析,提出了外空安全三种相对稳定、且最具现实可能的前景,并针对中国的外空安全战略提出设想和决策思考。本文在绪论部分开宗明义介绍选题目的与理论和现实意义,简要综述国内外与本文选题相关研究的现状,针对本文涉及的包括外空、外空武器、外空军事化等重要概念进行讨论与界定。然后,概括性地介绍本文研究思路,分析可行性并提出研究方法。绪论部分还介绍了本文的创新之处与撰写难点,并介绍本文框架和章节设计思路,为展开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一章和第二章是本文的理论建构部分。第一章在回顾战略和地缘政治理论演进基础上,系统介绍“天权论”的由来、定义和内涵,尝试着归纳性地介绍国际关系理论有关外空安全的四个主要理论流派,并定性探讨外空安全的定义、内涵及主要外空安全威胁。这一章是本文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是本文理论创新重点,对外空武器战略价值、影响外空战略的正向、负向因素做了深入、系统分析,从理论角度对外空安全前景做了分析,提出了“外空安全区间分析体系”,即:在不同国际关系理论和战略取向共同作用下,外空安全将呈现出在“全面毁灭性战争”与“确保外空永久和平法律秩序”两极之间的安全区间分布状态。从第三章起本文进入实证推理部分。第三章探讨外空大国的安全战略与外空能力,涉及美国、俄罗斯、欧洲国家及新兴空间国家等。第四章全面介绍外空多边安全论坛相关情况,并分析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联合国、裁谈会等外空安全多边论坛。第三、四章进一步印证第二章提出的“外空安全区间分析体系”。第五章论述中国的外空安全战略选择,重点围绕外空安全战略目标、战略能力、战略途径等分析论证。通过本文研究可以发现,“天权论”在人类进入外空时代后正成为主流的战略思想。外空安全受制于诸多因素,外空安全前景将是动态的区间体系。中国必须做好外空安全顶层设计,以维护本国“天权”和全球安全为总目标,相应地在战略能力、战略途径等方面做好设计。

吕志远[6](2011)在《信息化条件下联勤指挥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北京军区为例》文中认为未来信息化战争是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在战场上广泛应用的高技术战争,战争突发性强、节奏快、破坏性大、物资消耗多,战场范围广、前后方界限模糊、部队机动频繁,我军参战部队涉及海军、陆军、空军、第二炮兵等多个兵种,战时后勤保障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线部队的方案部署和作战能力,对整个战争的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战时后勤保障需要作战部队后勤部门、水路空运输部门、铁路、地方政府等方方面面的协同配合,参与者与参与单位关系十分复杂,具有保障对象多元化、保障因素多样化、保障联合一体化的重要特征,对后勤保障指挥人员的能力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联勤指挥人才在军队所需的各类人才中处于十分特殊和重要的地位,是战时各兵种后勤统一保障的协理员和指挥员,后勤保障决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负责后勤部队战斗力与保障力的最终落实,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高技术战争需要高技术人才,未来信息化战争需要的联勤指挥人才,应具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超强的应变能力、高超的谋略素质、过硬的科技与信息素质、出色的创新素质、优良的心理素质,要有各军兵种作战和联合作战的相关知识,熟悉前方作战指挥,能快速驾驭现有后勤信息化装备,能熟练指挥各类合成部队作战后勤保障行动。论文针对信息化战争后勤保障的特点和信息化战争需要联勤指挥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采用抽样分析、逻辑推理、文献研究和概括总结的方法,结合访谈与问卷调查,从当前联勤指挥人才的培养现状与存在问题入手,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论述了未来信息化战争后勤保障的主要特点,联勤指挥人才在信息化战争的地位和作用,详细地分析了北京军区联勤指挥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二是深入研究了信息化战争联勤指挥人才内涵和构成要素,信息化战争联勤指挥人才的基本特征、职业特征和发展特征,指出未来信息化战争需要的联勤指挥人才是具有高技术素质、善谋略、能协调的复合型人才;三是针对北京军区联勤指挥人才现状和未来信息化战争需要联勤指挥人才综合能力素质,结合近几年联勤部投入的训练经费,建立了高素质联勤指挥人才需求预测模型,并根据“十二五”计划中联勤部将要投入的训练经费数量计算预测了联勤部2012至2015年需要联勤指挥人数量。四是针对第二章的现状与问题、第三章的素质要求、第四章的预测结果,制定了北京军区联勤指挥人才的培养对策,提出了信息化战争需要联勤指挥人才培养要树立新观念、拓展培养渠道、制定切实可行的新措施和建立人才使用新机制,使培养的人才在重要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为北京军区联勤部的信息化建设做出杰出的贡献。

刘志勇[7](2010)在《论我军转型背景下的国防生培养》文中研究表明在世界新军事变革深入发展,我军建设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军事人才对实现这一转型目标起着非常关键作用,同时,军事转型对军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国防生作为我军人才队伍的重要补充来源,在我军转型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因此,深刻认清我军转型背景下国防生人才培养现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成功经验,找出我军国防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培养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军转型背景下,军事人才培养要着眼基础厚、能力强和素质高的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观念、格局和规格的转型,国防生培养是我军转型下的战略选择,国防生必须要具备政治思想好、科学文化高、军事素质硬、身心素质优、创新能力强的素质要求。当前,国防生培养建立了较完善的法规体系,培养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但也存在军事素质薄弱、献身国防意识不强、人才培养方案不优化、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适应我军转型的需要,国防生培养必须确立精英教育的理念、注重复合素质的培养、强调信息素质的培育、把握生源入口关、突出创新能力的锻炼。我军转型背景下国防生培养路径与方法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从战略上要完善政策法规和制度,完善国防生培养机构设置,加强军政素质,实施淘汰制度;凸显重点大学在依托培养中的作用;深化国防生人才培养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管理制度的创新,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深化教学方法手段,加强领导力的培养;探索与驻地军事院校联合培养国防生的方法;加强与军队任职教育院校的培养衔接,探讨合作的内容和形式。

陶双[8](2010)在《论增强高校日常国防教育的实效性》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高校日常国防教育是高校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日常国防教育是高校国防教育内容的具体化和形式的日常化,但在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上存在一致性,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高校日常国防教育的实效性是对高校日常国防教育工作过程和结果表现的客观评价,确立实效性评价标准时应从效率、效益、效果三个维度考虑,即:效率依据是日常国防教育实施的可行度和操作的便捷度,效益依据是日常国防教育的投入产出比及对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满足度,效果依据是内容的科学性及与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规律和接受能力的吻合度。注重实效性是高校日常国防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根本要求,是高校国防教育学学科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是顺应高校国防教育背景变化的现实诉求。本文通过对长沙市九所普通高校开展调查,归纳出由于制度规范形成迟、机制建设不完善、思想意识存偏见、主体接受被忽视等原因造成了当前高校日常国防教育效率不高、效益不良、效果不佳等困境。在探究增强高校日常国防教育实效性意义的基础上开展了策略研究,探讨如何通过建立高效化日常国防教育运行机制提高效率、如何通过完善全方位日常国防教育保障体系优化效益、如何通过构筑多样化日常国防教育综合网络增强效果。选择高校日常国防教育作为研究视野,并始终围绕效率、效益、效果三个维度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楚云[9](2008)在《2030年前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外部环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世纪新阶段我军面临着更为重要和紧迫的任务,而制定合理的国防科技发展战略则成为影响未来我军战斗力的重要方面。本文对影响我国未来国防科技发展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外部环境逐一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政治环境方面,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不可阻挡,这一趋势给我国的国防科技发展同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经济环境方面,未来我国经济将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经济总量的持续上升将为国防科技发展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持。军事环境方面,信息化时代到来引起的军事领域的革命,使得战争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它既是军事技术进步的结果,也反过来推动着军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国防科技发展,就要依据这一变化,加速创新,跨越发展,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科技环境方面,世界范围内信息、能源、材料、生物四大领域最新的科技革命成果,将极大地推进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并在使我国国防科技发展面临严峻环境的同时,为其提供良好的契机。

胡晓峰,杨镜宇,吴琳,司光亚[10](2008)在《武器装备体系能力需求论证及探索性仿真分析实验》文中认为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对武器装备体系的研究需要系统理论的指导,需要工程化实验手段的支持。针对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新需求,研究了武器装备体系能力需求论证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探索性仿真分析方法,并讨论了武器装备体系分析仿真实验的有关问题。

二、从近期局部战争看未来武器运用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近期局部战争看未来武器运用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信息战的哲学视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信息战的物质基础
    2.1 人类社会的存在
        2.1.1 物质存在
        2.1.2 能量存在
        2.1.3 信息存在
    2.2 信息体系的演进
        2.2.1 系统、体系与体系作战
        2.2.2 古代人力信息体系
        2.2.3 近代电讯信息体系
        2.2.4 当代计算机信息体系
    2.3 武器装备的对抗
        2.3.1 材料对抗
        2.3.2 能量对抗
        2.3.3 信息对抗
第三章 信息战的战争本质
    3.1 信息战的政治目的
        3.1.1 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3.1.2 霸权主义的现实表现
        3.1.3 规制霸权主义的载体
    3.2 信息战的暴力内涵
        3.2.1 战争存在的暴力基础
        3.2.2 物理信息战的暴力表现
        3.2.3 信息战中暴力表现的新面貌
    3.3 信息战的实力支撑
        3.3.1 战争力量的内涵
        3.3.2 战争实力的分类
        3.3.3 信息战的实力特点
    3.4 信息战的博弈特性
        3.4.1 战争博弈的组织性
        3.4.2 战争博弈的对抗性
        3.4.3 战争博弈的破坏性
第四章 信息战的领域分布
    4.1 物理信息战领域
        4.1.1 物理信息战的内涵
        4.1.2 物理信息战的发展
        4.1.3 物理信息战的影响
    4.2 生理信息战领域
        4.2.1 生理信息战的内涵
        4.2.2 生理信息战的发展
        4.2.3 生理信息战的影响
    4.3 心理信息战领域
        4.3.1 心理信息战的内涵
        4.3.2 心理信息战的发展
        4.3.3 心理信息战的影响
第五章 信息战的装备创新
    5.1 装备创新的时代内涵
        5.1.1 创新的含义
        5.1.2 装备创新的含义
        5.1.3 需求与装备创新的关系
    5.2 装备创新的发展模式
        5.2.1 理论延展的装备创新
        5.2.2 适应需求的装备创新
        5.2.3 创造需求的装备创新
    5.3 装备创新的弯道超车
        5.3.1 装备创新的瓶颈
        5.3.2 装备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5.3.3 装备创新的非对称发展
第六章 信息战的智力支持
    6.1 从体能较量到智能较量
        6.1.1 体能较量
        6.1.2 技能较量
        6.1.3 智能较量
    6.2 从个体智慧到群体智慧
        6.2.1 我国古代幕僚:个体智慧
        6.2.2 德国总参谋部:集体智慧
        6.2.3 现代智库:专业智慧
    6.3 军队人才发展的建设方略
        6.3.1 智力基础:科技素质
        6.3.2 智力依托:工程机制
        6.3.3 智力表现:技战融合
第七章 信息战的艺术空间
    7.1 古代战法变换塑造的单一维度
        7.1.1 战争艺术的基本内涵
        7.1.2 战法变换的历史选择
        7.1.3 战法变换的艺术表现
    7.2 近代装备革新带来的大幅拓展
        7.2.1 装备革新的社会基础
        7.2.2 装备革新的战争实践
        7.2.3 装备革新的艺术表现
    7.3 现代智能较量创造的广袤空间
        7.3.1 现代战争的信息迷雾
        7.3.2 智能较量的复杂环境
        7.3.3 智能较量的艺术表现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科技革命年表
附录 B 美军未来信息作战环境描绘

(2)膛内革命 ——电磁轨道炮的实验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电磁轨道炮研发历史的研究
        1.2.2 关于电磁轨道炮技术前沿的研究
        1.2.3 关于电磁轨道炮未来进路的研究
    1.3 体系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主要独创点
第二章 能量革命
    2.1 从化学能到电磁能
    2.2 电磁能的新进步
        2.2.1 响应时间更短
        2.2.2 突防能力更强
        2.2.3 打击范围更广
    2.3 电源系统的技术瓶颈
        2.3.1 高功率发电技术
        2.3.2 电源小型化技术
第三章 炮弹革命
    3.1 从高爆弹到动能弹
    3.2 动能弹的新亮点
        3.2.1 杀伤能力更强
        3.2.2 附带损伤更少
        3.2.3 战勤负担更轻
    3.3 射弹系统的技术瓶颈
        3.3.1 制导系统环境适应技术
        3.3.2 射弹系统整体契合技术
第四章 膛线革命
    4.1 从线膛炮到开膛炮
    4.2 开膛炮的新优势
        4.2.1 发射武器更多样
        4.2.2 弹药变换更灵活
        4.2.3 升级空间更广阔
    4.3 导轨系统的技术瓶颈
        4.3.1 抗烧蚀技术
        4.3.2 抗刮削技术
第五章 撞针革命
    5.1 从撞针式到电钮式
    5.2 电钮式的新特点
        5.2.1 衔接智能控制平台
        5.2.2 实现能量精确调控
        5.2.3 遂行多元作战任务
    5.3 控制系统的技术瓶颈
        5.3.1 能量控制技术
        5.3.2 高速连射技术
第六章 电磁轨道炮与未来战争
    6.1 变革海战攻防模式
        6.1.1 遂行水面反舰任务
        6.1.2 支援两栖登陆作战
        6.1.3 强化舰艇末端防御
    6.2 构建空防立体盾牌
        6.2.1 打击临近空间目标
        6.2.2 担负战略反导任务
        6.2.3 升级战机格斗兵器
    6.3 强化陆军突击能力
        6.3.1 变革岸防部署战略
        6.3.2 拓展炮兵火力半径
        6.3.3 提升战车破甲能力
第七章 关于我国电磁轨道炮发展进路的思考
    7.1 警惕被动锁定
    7.2 基于利基战略的电磁轨道炮发展进路
    7.3 慎防“星”装备成新鸡肋
        7.3.1 符合国力实际
        7.3.2 符合战场实际
        7.3.3 符合部队实际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电磁轨道炮发展大事年表

(3)科技发展下国际人道法的事前立法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军事变革对国际人道法的挑战
    1. 新武器和新技术带来的不确定性更增加了国际人道法制定和实施的难度。
    2. 新武器和新技术使作战人员远离战场, 在攻击中军事需要与人道主义要求之间的平衡更难实现。
    3. 新武器、新作战手段和方法给现行本就薄弱的审查机制带来更大挑战。
二、现行国际人道法发展中的事前立法实践
    1. 一般性国际条约———1977年日内瓦公约第一附加议定书
    2. 专门性国际协定———《禁止常规武器公约》
    3. 技术性公约———《禁止为军事或任何其他敌对目的使用改变环境的技术的公约》
    4. 正在进行中的事前立法———太空立法
三、国际人道法事前立法的主要力量
    1. 联合国
    2.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四、未来国际人道法事前立法重点
    1. 强化国际人道法有关限制作战方法和作战手段的原则, 使之上升到强行法的地位
    2. 强化监督核查制度的事前立法

(4)组织文化与军事技术创新 ——以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DARPA)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与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现状评述及拟解决的问题
    1.3 本文的结构与创新点
        1.3.1 本文的结构
        1.3.2 本文的创新点
    1.4 概念界定
        1.4.1 基础研究
        1.4.2 高级研究项目
        1.4.3 技术创新
第二章 DARPA的历史沿革
    2.1 DARPA的诞生
        2.1.1 从军备竞赛到苏联人造卫星事件
        2.1.2 军种冲突与“第四军种”构想
        2.1.3 争议中的诞生
    2.2 太空竞赛与军事任务(1958-1981)
    2.3 星球大战计划与工业技术关注(1981-1990)
    2.4 联合研发趋势下的国际竞争与合作(1990-2001)
    2.5“9.11”发展后的未来转型与发展(2001-现在)
    2.6 未来关注领域
第三章 DARPA的组织架构
    3.1 内部组织架构
        3.1.1 技术部门
        3.1.2 行政部门
    3.2 对外组织沟通
        3.2.1 国防部
        3.2.2 大学
        3.2.3 军方
        3.2.4 工业
    3.3 DARPA组织架构的特征
        3.3.1 机构设置精简
        3.3.2 部门适时变化
        3.3.3 人员定时调整
第四章 DARPA的运行机制
    4.1 DARPA的政策管理机制
        4.1.1 国防科技规划
        4.1.2 国防科技信赖程序
        4.1.3 技术领域审查与评估
    4.2 DARPA的资金管理机制
        4.2.1 资金来源
        4.2.2 资金转化
        4.2.3 资金监督
    4.3 DARPA的项目产生、决策与评估机制
        4.3.1 项目产生
        4.3.2 项目决策
        4.3.3 项目的监督与评估
第五章 DARPA的团队管理机制
    5.1 团队创新的信任机制
        5.1.1 项目经理与团队成员的信任
        5.1.2 团队成员之间的互信
    5.2 团队创新的激励机制
        5.2.1 项目经理责任制
        5.2.2 激励原则
        5.2.3 约束机制
    5.3 团队创新的文化氛围
        5.3.1 树立“允许失败”的科学态度
        5.3.2 形成高效的学术交流机制
        5.3.3 建立合理的创新评价制度
第六章 DARPA对军事技术创新发展启示
    6.1 启示一:基础研究是军事技术创新突破瓶颈的关键
    6.2 启示二:创造需求是军事技术创新引领潮流的源泉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表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一
附录二

(5)外空安全战略研究 ——兼论中国外空安全战略框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 选题研究现状综述
    三、 论文涉及的重要定义与概念界定
    四、 论文设计思路、可行性分析与研究方法
    五、 论文创新之处和难点
    六、 论文框架和章节目录
第一章 外空安全理论概述
    第一节 外空安全战略研究——“天权论”的提出
    第二节 外空安全理论研究——四个主要流派
    第三节 外空安全定性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外空安全“区间分析体系”
    第一节 外空武器的战略作战价值
    第二节 影响外空安全战略的正向要素
    第三节 影响外空安全战略的负向要素
    第四节 外空安全“区间分析体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外空大国安全战略与外空能力
    第一节 美国外空安全战略与外空能力
    第二节 俄罗斯外空安全战略与外空能力
    第三节 欧盟外空安全战略与外空能力
    第四节 新兴空间国家外空安全战略与外空能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外空多边安全论坛及现状
    第一节 联合国系统与外空安全相关的组织机构
    第二节 地区性空间合作组织
    第三节 外空安全领域重要非政府组织
    第四节 多边外空安全进程回顾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外空安全战略框架设计
    第一节 中国外空安全能力
    第二节 中国外空安全环境
    第三节 中国外空安全“区间分析”
    第四节 中国外空安全战略框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6)信息化条件下联勤指挥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北京军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信息化战争后勤保障与联勤指挥人才培养现状
    2.1 信息化条件下后勤保障的主要特点
    2.2 联勤指挥人才在信息化战争中的地位作用
    2.3 北京军区联勤指挥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息化战争联勤指挥人才特征分析
    3.1 信息化战争联勤指挥人才内涵和构成要素
    3.2 信息化战争联勤指挥人才的基本特征
    3.3 信息化战争联勤指挥人才的发展特征
    3.4 信息化战争联勤指挥人才的职业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息化战争联勤指挥人才需求预测
    4.1 我军人才战略工程的指导思想
    4.2 北京军区联勤指挥军官队伍存在的问题
    4.3 信息化战争联勤指挥人才需求预测分析
    4.4 北京军区联勤指挥人才需求预测实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息化战争联勤指挥人才培养对策
    5.1 确立联勤指挥人才培养新观念
    5.2 拓宽联勤指挥人才培养渠道
    5.3 制定联勤指挥人才培训新措施
    5.4 建立联勤指挥人才使用新机制
    5.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7)论我军转型背景下的国防生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论文研究的意义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0.4 论文研究的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我军军事转型背景分析
    1.1 我军建设的战略转型
        1.1.1 我军军事转型目标的提出
        1.1.2 我军军事转型存在的问题
        1.1.3 人才是我军军事转型的关键
    1.2 军事领域高科技的发展态势
        1.2.1 指挥系统一体化
        1.2.2 武器装备信息化
        1.2.3 武器系统微型化
    1.3 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
        1.3.1 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
        1.3.2 组织体制由纵长横窄树状向扁平形网状转变
        1.3.3 战争方式由单一样式向复杂样式转变
    1.4 发达国家中的军事转型
        1.4.1 建立有利于信息快速流动的体制编制
        1.4.2 建立信息化的作战指挥平台和武器装备
        1.4.3 培养"信息基因"的高素质军事人才
第二章 我军军事转型背景下人才战略的选择
    2.1 我军军事转型背景下人才战略选择的要求
        2.1.1 我军军事转型时期军事人才培养的目标
        2.1.2 传统的军事人才培养必须实现转型
    2.2 国防生培养适应我军人才培养转型的要求
        2.2.1 国防生制度是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需要的创新举措
        2.2.2 国防生制度是改善我军干部科技素质的需要
        2.2.3 国防生制度是军民融合形势下发挥国民教育资源为军服务的战略
    2.3 转型时期国防生培养的素质要求
        2.3.1 政治思想好
        2.3.2 科学文化高
        2.3.3 军事素质硬
        2.3.4 身心素质优
        2.3.5 创新能力强
第三章 外军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借鉴
    3.1 外军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战略思想
        3.1.1 国民教育具有军校不可替代的优势
        3.1.2 利用国民教育渠道吸引地方优秀青年
        3.1.3 利用国民教育资源可以节约军费
    3.2 外军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做法
        3.2.1 建立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法规制度
        3.2.2 在地方重大大学建立培训点
        3.2.3 地方大学制定了完善的军官培养规则
    3.3 外军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经验
        3.3.1 政策法规健全
        3.3.2 严格淘汰制度
        3.3.3 注重复合素质培养
第四章 我军军事转型背景下国防生培养的现状分析
    4.1 我军国防生培养的基本情况
        4.1.1 学生情况
        4.1.2 培训规模
        4.1.3 法规制度
    4.2 我军国防生培养取得的成绩
        4.2.1 为部队输送大批优秀人才
        4.2.2 国防生培养质量整体较高
        4.2.3 提高我军军官整体素质
    4.3 我军国防生培养的主要问题分析
        4.3.1 军事素质培养比较薄弱
        4.3.2 献身国防意识的培养亟待加强
        4.3.3 学习动力略显不足
        4.3.4 培养入口关的质量有待提高
第五章 我军转型背景下国防生培养路径与方法
    5.1 从战略上高度解决国防生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
        5.1.1 完善政策法规和制度
        5.1.2 完善国防生培养机构设置
        5.1.3 加强军政素质
        5.1.4 实施淘汰制度
        5.1.5 凸显重点大学在依托培养的作用
    5.2 深化国防生人才培养改革
        5.2.1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5.2.2 创新教育管理制度
        5.2.3 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5.2.4 突出信息素质的培养
    5.3 探索与驻地军事院校联合培养国防生
        5.3.1 办学资源共享
        5.3.2 学员相互交流
    5.4 加强与军队任职教育院校的培养衔接
        5.4.1 军队任职教育的特点
        5.4.2 依托院校与军队任职院校的合作内容与形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学术成果

(8)论增强高校日常国防教育的实效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课题缘起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内关于国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0.2.2 国外关于国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0.2.3 国内外关于高校日常国防教育的研究
    0.3 选题理据
    0.4 研究方法
        0.4.1 文献搜集法
        0.4.2 问卷调查法
        0.4.3 访谈调查法
        0.4.4 数理统计法
    0.5 创新之处
        0.5.1 研究的内容
        0.5.2 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理论探究
    1.1 认知、体验、实践:高校国防教育的三个层次
        1.1.1 概念界定
        1.1.2 三个层次
    1.2 需要、责任、延伸:高校日常国防教育的定位
        1.2.1 高校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的需要
        1.2.2 法律赋予高校和学生的责任
        1.2.3 军训与军事理论教学的延伸
    1.3 效率、效益、效果:实效性的三个维度
        1.3.1 概念界定
        1.3.2 实效性评价依据
        1.3.3 实效性意义诉求
第二章 意义解析
    2.1 现状描述
        2.1.1 国防教育现状
        2.1.2 日常国防教育现状
    2.2 困境初探
        2.2.1 效率不高
        2.2.2 效益不良
        2.2.3 效果不佳
    2.3 瓶颈溯源
        2.3.1 制度规范形成迟
        2.3.2 机制建设不完善
        2.3.3 思想意识存偏见
        2.3.4 主体接受被忽视
    2.4 意义探寻
        2.4.1 遵循历史规律、发扬国防传统的需要
        2.4.2 应对国内国际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2.4.3 全面加强高校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
第三章 策略研究
    3.1 提高效率:建立高效化日常国防教育运行机制
        3.1.1 运筹计划,创新目标体系
        3.1.2 规范制度,健全启动机制
        3.1.3 干预迅速,健全调控机制
        3.1.4 跟踪实时,健全评价机制
    3.2 优化效益:完善全方位日常国防教育保障体系
        3.2.1 制定法规,寻求支持
        3.2.2 统一认识,健全机构
        3.2.3 确保经费,建好队伍
    3.3 增强效果:构筑多样化日常国防教育综合网络
        3.3.1 优化高校日常国防教育主体接受
        3.3.2 构筑高校日常国防教育综合网络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2030年前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外部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国际政治环境
    2.1 我国面临国际政治环境的前景分析
    2.2 国际政治环境变化对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军事环境
    3.1 战争形态的转变
    3.2 我军军事变革的进程
第四章 科技环境
    4.1 世界科学技术整体发展态势
    4.2 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走向、态势
    4.3 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的互动与结合
第五章 经济环境
    5.1 国内经济环境演变
    5.2 国际经济环境变迁
    5.3 经济环境变化对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10)武器装备体系能力需求论证及探索性仿真分析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武器装备体系及其能力需求
    1.1 体系与武器装备体系
    1.2 武器装备体系能力需求
    1.3 武器装备体系能力的探索性建模
2 武器装备体系能力需求论证的探索性仿真分析
3 武器装备体系对抗仿真实验
    3.1 体系对抗仿真实验
    3.2 武器装备体系对抗仿真实验框架
4 结论

四、从近期局部战争看未来武器运用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信息战的哲学视界[D]. 贾珍珍.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6(01)
  • [2]膛内革命 ——电磁轨道炮的实验与探索[D]. 黄毓森.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6(01)
  • [3]科技发展下国际人道法的事前立法实践[J]. 喻慧.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 [4]组织文化与军事技术创新 ——以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DARPA)为例[D]. 贾珍珍.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3(03)
  • [5]外空安全战略研究 ——兼论中国外空安全战略框架设计[D]. 张泽. 外交学院, 2012(12)
  • [6]信息化条件下联勤指挥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北京军区为例[D]. 吕志远.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07)
  • [7]论我军转型背景下的国防生培养[D]. 刘志勇. 中南大学, 2010(05)
  • [8]论增强高校日常国防教育的实效性[D]. 陶双. 中南大学, 2010(05)
  • [9]2030年前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外部环境研究[D]. 楚云.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8(05)
  • [10]武器装备体系能力需求论证及探索性仿真分析实验[J]. 胡晓峰,杨镜宇,吴琳,司光亚. 系统仿真学报, 2008(12)

标签:;  ;  ;  ;  ;  

从近期局部战争看未来武器使用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