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

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

一、教育:构筑学习型社会(论文文献综述)

杨俊辉[1](2022)在《如何建设高水平开放大学?——高质量推进四川开放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文中提出我国的开放大学历经40多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非常宝贵的办学经验,在不同阶段为服务国家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迈入"十四五"时期,开放大学如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作出更加卓越的贡献,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建设高水平开放大学就是对这一重要命题的回应。高水平开放大学应是具有全纳普惠的办学理念、规范完善的质量保证、高效协同的治理体系、稳健智能的技术支撑,旨在为一切学有所需的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终身学习服务的新型大学。当前高水平开放大学建设面临诸如办学体系不完善、优势特色不突出、质量保证不健全、服务领域不全面、课程和师资力量薄弱、外部竞争激烈等严峻现实挑战,未来可参照以特色创品牌、以质量强内涵、以融合促发展和以技术求突破四条建设路径和举措,不断提升开放大学的办学优势、多元融合治理能力,以及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质量和社会认可度。

王琴,张建友[2](2022)在《逻辑·价值·实践:终身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育强国目标的提出迫切需要教育实践的跟进。终身教育作为一种价值理念、教育文化、思维方法和发展战略,对于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探讨终身教育赋能教育强国建设,围绕历史、理论和实践三重维度分析终身教育赋能教育强国何以可能,从理念共享之维、价值共识之维和目标共进之维分析终身教育赋能教育强国何以可为。据此研究从理念、文化、方法和战略四个方面探讨终身教育何以赋能教育强国建设,提出相关建议:跟进终身教育实践理念,顺应时代发展脉搏;培育终身教育教育文化,营造终身学习氛围;树立终身教育思维方法,提升教育发展实效;强化终身教育发展战略,推动教育跨越发展的实践路径。

芮志彬[3](2021)在《职业技能竞赛对构建技能型社会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职业技能竞赛对于构建技能型社会的价值研究,从技能竞赛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转变传统社会观念、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国际地位三个维度,阐述了建设技能型社会所需要的"理论实践并重""人人皆可成才"和"追求精益求精"新发展观念,从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服务适应力"和"创新发展力"出发,分析了技能竞赛在构建技能型社会中对于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作用,以发挥好技能竞赛的"窗口作用""名片效应"和"平台效应"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了中国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向世界推介、中国制造和中国技术标准走向全球、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技能力量"等重点工作。

王一岩,郑永和[4](2021)在《智能教育产品:构筑基于AIoT的智慧教育新生态》文中认为智能教育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是智能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旨在以新兴智能技术为依托,打造面向多元学习场景的智能教育产品生态,实现多元学习场域的泛在感知和深度融通,构建面向全周期、多场景的智能教育数据生态,以此重构智能时代的教育服务供给模式。智能教育产品的应用通过学习意图识别与应答、学习情境感知与计算、学习数据采集与汇聚、学生画像构建与更新、学习需求分析与预测、学习服务生成与推送,能够在学习中扮演"助学者""导学者""督学者""伴学者"的角色,从多个维度重构智能教育服务的供给体系。从长远来看,智能教育产品的应用能够实现"人—机—物—环境"的泛在感知和智能互联,打造"产品—资源—数据—服务"一体化的智能教育供给模式,强化"学校—家庭—场馆—户外"多元学习场域的深度融通,构筑"学生—教师—家长"多端联动的智慧教育学习社区,以此重构基于AIoT的智慧教育新生态。未来智能教育产品的研发需要重视以下内容:研发与改进基于多模态交互的智能教育产品、打造联通多元学习场景的智能教育产品生态、构建人机协同学习的理论体系、划定智能教育产品应用的伦理边界、构建智能教育产品的评价体系、推动优质智能教育产品的普及等。

丁玲玲,才亚楠[5](2021)在《美国社区教育的内涵和运行机制及对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启示》文中认为分析和借鉴美国社区教育的内涵和运行机制,提出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路径:构建学习型社区,从组织形式、实施渠道和政府支持三个层面保障"全民学习";从服务理念、教育目标和法律法规三个层面激励"终身学习"。

张娟[6](2020)在《“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世界工厂、制造之都的东莞,吸引了450余万外来劳动力人口。劳动密集型制造工厂,曾是许多入城农民工主要生存场域。如今其所依存外部环境,正发生产业变革与技术颠覆,工厂初阶岗位正被机器人吞噬。而东莞现有技能人才不足20%,人才积累不足以应对产业变革。该研究正是基于此,探讨新生代农民工(以下行文亦简称为“新生代”)在产业变革下之再教育问题及其突围路径。研究意义指向:唤醒新生代再教育认知,重塑产业人力资本投入共识,释放人才红利信号,赋能产业转型。该研究以质性研究掘进,通过文献分析、访谈、个案研究、问卷调查等,透视新生代所生存的产业环境——东莞“智造”,分析产业变革对人才提出新要求,以及新生代个体对自身发展需求。梳理东莞现有新生代农民工培育政策,调研再教育市场供求状况,并基于终身教育理论、生涯发展理论,探讨新生代再教育需求及其实现策略。通过研究得出,东莞“智造”提出了对高技能人才、创造性人才、复合型人才、高学习力人才的新需求;而个人生存与发展已不止步于技能依赖层面,更需融合技术、学历、人文等多重再教育修炼与持续提升,达至教育及人的完整性。在就新生代再教育需求及现状分析中,发现并归纳出以下五个维度的问题:1.觉知困境:对再教育认知不足;2.资源局限:支持要素投入不够;3.供需矛盾:教育市场供求失衡;4.系统缺失:培育体系尚待完善;5.生涯迷途:个人发展欠缺规划。该研究解决对策尝试抛开刻板,并创造性地将上述五个维度问题融入到体系化解决策略之中。基于新生代生涯发展对技能、学历、人文教育的需求为纵轴,并从横向研究与新生代相关各方的支持力量,以系统性思考探讨新生代再教育出路:1.唤醒再教育觉知,推动认知升级;2.构建体系化培育,助力生涯发展;3.探寻再教育之道,融合多维力量;4.借助新技术手段,实现灵活学习。

王宏胜[7](2020)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现状与趋势》文中认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学习型社会思想在全世界引起广泛关注,随着国际对于全民终身学习研究深入,中国学术界开始关注该领域。在研究发展前期,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相对薄弱,但是在实践探索中,我国取得一定的经验成果,反馈到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中,促进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其他教育形式的最终形态,研究学习型社会,观察我国学习型社会发展历程,是保持我国学习型社会发展活力,继续向前发展的重要保证。学习型社会发展至今,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到底经历怎样的发展历程,其发展特征是怎样表现的:研究成果的丰硕与否、研究队伍构成如何、研究主题如何变化等内容。换言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学习型社会发展历程如何,现状如何,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研究以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学习型社会发展的相关文献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借助Citespace知识可视化工具,运用文献计量学、文献分析法、知识图谱等研究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数据统计、关键词共现分析、作者共现分析、期刊共现分析、研究前沿变化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发展历程及特征。最后基于以上特征对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进行发展展望,提供参考意见。根据研究成果的数量及其背后成因将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期、生长期、繁荣期、稳定期。学习型社会。对每个阶段的作者、期刊信息、研究群体等详细分析。在对每个阶段研究发展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总体特征。研究成果上,数量上有多到少,由分散到聚焦;研究群体从无到有,形成陈乃林、叶忠海、朱新均、陈廷柱、吴遵民、高志敏等我国学习型社会领域影响力较大的学者群体;主要研究机构有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主力的师范大学研究群体,和中央到各地方广播电视大学等。研究热点以及研究主题经历了从学习型社会理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建设与全民终身学习实践研究,开放大学与学分银行理论与实践研究,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多类型教育变革。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展望我国学习型社会未来发展趋势,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学习型社会发展研究。建议加强基础研究,提升研究共识,加强合作交流,创新研究方法,提升领域实力、创办专业刊物,关注政策、实践、理论研究的密切关系。

费娜[8](2020)在《Society5.0进程下日本公民馆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知识社会的到来,全球化竞争的日益加剧和Society5.0的持续进化,对人才培育的规格要求越来越高,不断谋求推进每个人活跃力的焕发。由于日本社会受到以人口减少和高龄化为首的多样性课题显在化和社会经济环境的急剧演变等影响,日本政府更加注重扎根地域社会,以居民为主体的方案开发,重新审视地域固有的魅力,增强地域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内生力。基于此,在地域性社会教育方面,公民馆作为其核心设施,被赋予强化其支援居民学习活动和提高居民自治能力的作用。本文以历史文献法、个案研究法和功能分析法为研究方法,依据“共同体”论、“全人教育”论和松散耦合的理论基础,研究日本公民馆在Society5.0进程下的功能迭代。通过绪论部分阐述的选题缘由、核心概念界定和研究目的及意义等,为夯实正文部分奠定了基本的参考系数。基于日本公民馆所面对的国内外环境,笔者从宏观到微观阐明其所处的具体社会背景,并辅之以那霸市若狭公民馆、登米市米谷公民馆和相模原市大野南公民馆典型案例研究,总结其各自专属地域特质,从基本理念和目标、事业经费及其组织运营体系、主要活动现状等方面分析公民馆功能迭代的要素构成,并据此归纳出面向Society5.0和地域社会的融合教育功能、学习建导功能、关系联结功能和据点创出功能。通过运用相关理论基础对三个公民馆个案的迭代功能进行分析,阐述其所蕴含的经济、行政和文化组织动态张力,建构起公民馆功能迭代的张力耦合生成机制。公民馆是以社会教育的形式展开地域社会的学习活动和地域活动,努力形成个人终身成长以及与他人相互学习和认可的“共同体”关系存在。鉴于Society5.0的时代价值诉求,结合日本长寿社会的实情,需要通过增强居民参与公民馆活动的主体参与力,促进人们之间的互动交流,对新型社会形态的新迹象、教育学习和地域活动等有意识地进行广泛联系和异质化推展,从而促使公民馆功能持续更新迭代,与地域社会一起实现Society5.0愿景的具体构想。我国教育部指出,普及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多态式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终身学习的社会,建构终身学习立交桥。可见,我国社区教育与日本公民馆“地域性”社会教育的特色存在契合融通之处。总体而言,研究Society5.0进程下日本公民馆功能,可以为我国学习型社区提供一定参考借鉴,在构建“赋权增能式”学习型社区模式、创立社区学习型组织网络、培育多层级社区学习共同体和营造学习型社区意义协商的文化氛围方面给予有益启示。

陆俊杰[9](2020)在《合作型地方法治的社会权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法治现代化征程中,地方法治深嵌在时代发展大潮和国家法治建设的双重关系中,需要在实践中着力解决“何以可能?何以进行?何以实现?”等关键性问题。全球化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意味着处于开放型格局中的地方必然要以国际化视野认真对待经济社会和治理中的各类法律问题。数字时代的信息与数据的变革,催生了地方数字政府,优化了社会规范与工具,促进了社会发育和公众参与。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地方法治受到了动力主体与要素不平衡和内在权力关系配置失衡的制约。破解社会基础薄弱和政府主导的悖论关键在于培育社会力量,建设“有效地方法治”。当下,地方法治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国家试错分析模式的试验型地方法治、政府竞争分析模式的竞争型地方法治、压力发包分析模式的承包型地方法治,均存在着社会缺位等问题。多元主体力促政府与社会合作,这是地方法治现代化的重要路向。现实中,市场化利益聚合、服务型政府改革和社会力量嵌入性成长促使地方法治逐步向政社合作转型。地方性事务的平等治权、宪法与法律的涉地合作规定、地方社会的信赖机制等为合作型地方法治提供了正当性、合法性和实效性基础。合作型地方法治意指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社会权力和政府权力以信任为基础,充分运用已有资源和社会资本,通过平等合作和交织互动,发挥多元社会主体结合而成共同体的能动作用,有效实现权力制约和权利保障法治目标的地方法治模式类型,需要具备合作主体、合作条件、合作方式、合作平台等构成要件,具有强社会性、多主体性、平等性、集体行动等鲜明特征。社会权力作为合作型法治的重要力量一直存在于地方法治的实践场域中。政府与社会结构网络中,社会权力活跃于政府服务、公共治理和基层自治等领域,并且在公权力的主导下作为参与性力量参与地方立法、行政和司法活动。权力关系结构中,社会权力在社会阶层复杂化、资源配置社会化和网络观念多元化的催生下逐步发育壮大,从而与政府权力之间基于主体、制度和结果等相互信任而迈向合作。这种合作展现了平等性地位、公共性指向和多向度开放的合作特点。法理语境中,社会权力是除国家组织和社会个体之外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凭借其掌握的社会资源对政府、社会和公众产生影响、支配和控制作用的力量和能力,是地方法治权力关系的重要组成。其生成和实施需具备社会组织等多元社会主体力量、社会资本等各种资源条件以及对于其他主体和权力权利产生影响等条件。“政府-社会”关系模式下,作为地方法治权力关系的重要维度,社会权力的主体是多元化的。社会权力的法治力量主要来自于社会领域的多元主体,需具备组织化、群体化、社会化和公共资源等条件。地方性社会组织是社会权力最重要的主体,其囊括社会团体、基金会和社会服务机构等,在迈向高质量治理进程中不仅具有组织独立性和行动自主性,还具备了民间性和公共性等特点。稳定的社会群体则是基于社会利益价值需要为实现共同目标结合的社会共同体,包括较多现实结合的实体性社会群体和虚拟化网络社会群体,自组织性、利益共通性和成员认同性是其重要特点。而自治性社区组织是法定的常见社会力量,广泛地存在于城乡治理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权力主体不仅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组织形态,更是地方法治的重要推动力量。社会权力在合作型地方法治中能够发挥什么作用是其重要的法理向度。整体而言,社会权力自组织运行不仅能够增强其在权力体系中的法治地位,还能有效发挥其外化的法治功能。首先,社会权力通过多元化方式有效防止地方政府权力的扩张与滥用,途径是社会权力促使地方政府通过职能转变自限权力、扩张社会权力领域限缩政府权力实施空间、通过静态分享和动态转化方式分解政府权力。其次,增强社会资本促进社会与政府间合作,则是社会权力法治功能的重要一面。在具体实践中,社会权力通过架构陌生人互惠关系网络、培育平等合作的公共精神和构筑体制回应的社会秩序等方式丰盈社会资本的内容,增强社会权力内在动能。再次,社会权力通过“民间法”等社会规范的成熟完善,不断生成自身治理权威,架构多元权力的耦合机制,从而促成社会秩序的逐步建立。通过限制政府权力、培育社会资本、生成社会秩序,社会权力致成了其法治功能。社会权力在合作型地方法治的作用主要通过其有效的运行机制实现。社会权力运行主要依赖于地方开放复合的民主实践空间、经济和信息等多元资本以及多样繁荣的理性文化等条件。在这些条件下,地方法治建立公私伙伴关系集聚信任,强化平等对话与公共协商,通过立法、行政、司法的有序参与和城乡的社区自治等方式实现深度法治合作。社会权力的作用机制是其介入地方法治进程最核心的运行机理。社会权力通过自主决策和能动机制,建立了多元权力平等合作的网络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多元权力主体基于项目化绩效目标,生成动态的项目合作共同体。在较为完善的社会信任制度体系以及政社权力合作运行规范机制下,多元主体基于互惠原则展开法治合作的集体行动。社会权力的作用机制,实际上是其和政府权力通过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等多元主体,依靠强大的社会资本和互惠的信息共享机制,基于信任形成项目化的虚拟合作共同体,对权力运行绩效进行评价及反馈,动态回应治理中权力制约和权利保障需要,实现地方法治目标。当然,合作型地方法治也要高度警惕社会权力的政治动机和权力溃散现象,确保权力的运行和功能以法治目标为导向。

罗勍[10](2020)在《向社区开放的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世界经济的繁盛发展,教育3.0时代即将到来,这昭示着未来学校的建设不再是纸上空谈,而是全民参与共享的教育新纪元。然而,我国现今的中小学校园建设日趋标准化,尽管空间的规范性强调了教育行为的秩序与准则,但一成不变的教育空间模式势必会导致与未来学校教育理念的偏离。为实现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快速建设发展,通过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以提高国民整体素养是重要捷径,因此,建设学习型社区至关重要。换言之,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是未来中小学适应教育3.0理念及未来城市发展变化的重要条件和方式,而校园功能的泛化、学校与社区管理运营模式的变革也均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小学校园向社区开放的趋势。这一开放趋势包括中小学校园规划布局与社区环境的相融、中小学校园功能空间与社区行为的耦合以及中小学校园交通流线与社区安全的协调等。然而在这一趋势下,当代中小学仍存在着校园空间封闭不安全、功能组织构成不灵活、占有城市资源不均衡等重要问题,这意味着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是建设学习型社区的重中之重。因而本文通过对上述时代背景及现存问题的梳理总结,基于对现有社区中小学使用情况的调研分析,通过质与量的研究归纳其基本问题特征,并着眼于学校向社区开放的单向共享模式,以分析中小学校园空间向社区开放设计的内外驱动力,论证了中小学向社区开放的适宜性和必要性。进而通过分析影响向社区开放的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因素,从校园到社区再到城市层面,由内及外,从保障校园安全、激发社区参与、促进城市集约三个角度,提出了向社区开放的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原则,并进而提出置换交替性、包含共享性以及并置集聚性三个设计方法。本文研究在完善中小学建筑设计理论平台、优化中小学建筑设计策略方法的同时,对中小学、社区、城市的和谐关系以及共同发展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并为当代乃至未来的满足全民教育、符合社会认知、适应时代需求的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提供了创作依据和创新思路。

二、教育:构筑学习型社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构筑学习型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1)如何建设高水平开放大学?——高质量推进四川开放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设高水平开放大学是重要的时代命题
二、高水平开放大学的内涵与特征
    1. 高水平大学和开放大学的内涵梳理
    2. 高水平开放大学的概念模型
    3. 高水平开放大学的主要特征
        第一,全纳普惠的办学理念。
        第二,规范完善的质量保证。
        第三,高效协同的治理体系。
        第四,稳健智能的技术支撑。
三、高水平开放大学的发展机遇与现实挑战
    1. 建设高水平开放大学的发展机遇
        第一,国家宏观发展战略规划为建设高水平开放大学构筑了美好发展蓝图。
        第二,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高水平开放大学建设提供了发展市场和空间。
        第三,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为高水平开放大学建设明确了战略任务。
        第四,开放大学内生性发展需求为高水平开放大学建设提供了不竭动力。
    2. 建设高水平开放大学面临的现实挑战
        (1)内部挑战
        (2)外部挑战
四、高水平开放大学的建设路径与举措
    1. 以特色创品牌:体现终身学习办学优势的内在要求
        第一,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创新社会培训模式。
        第二,重视特色科研创新,引领大学转型升级。
    2. 以质量强内涵:提升社会评价和认可度的核心任务
        第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第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3. 以融合促发展:增强系统办学治理能力的必然选择
        第一,发挥系统办学优势,优化系统促进融合。
        第二,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渠道,促进产教多元融合。
    4. 以技术求突破: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根本支撑
        第一,推进开放大学新基建,实施“智慧开大”建设工程。
        第二,完善资源建设标准框架,打造特色精品数字资源。
        第三,引入新型技术优势力量,推进建设全民终身学习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
五、结语

(2)逻辑·价值·实践:终身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以可能:终身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的逻辑考量
    (一)历史逻辑:终身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的历史考察
    (二)理论逻辑:终身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的理论基础
    (三)实践逻辑:终身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的实践落地
二、何以可为:终身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的价值意蕴
    (一)理念共享:终身教育是提高教育实效的必由之路
    (二)价值共识:终身教育是迈向学习型社会的耦合之策
    (三)目标共进:终身教育是完成教育使命的应然之举
三、何以赋能:终身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的实践进路
    (一)理念赋能:跟进终身教育价值理念,顺应时代发展脉搏
    (二)文化赋能:培育终身教育文化,营造终身学习氛围
    (三)方法赋能:树立终身教育思维方法,提升教育发展实效
    (四)战略赋能:强化终身教育发展战略,推动教育跨越发展
四、结语

(3)职业技能竞赛对构建技能型社会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技能型社会建设中技能竞赛对于转变传统社会观念的作用
    (一)扭转“重理论轻实践”的社会观念,实现向“理论实践并重”的发展理念转变
    (二)扭转“人才成长独木桥”的社会观念,实现向“人人皆可成才”的发展理念转变
    (三)扭转“粗放外延型发展”的社会观念,实现向“追求精益求精”的发展理念转变
二、技能型社会建设中技能竞赛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
    (一)促进德技协进、德技并修,致力于提升技能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二)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致力于提升技能人才的服务适应力
    (三)促进以赛促研、以赛促改,致力于提升技能人才的创新发展力
三、技能型社会建设中技能竞赛对于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地位的作用
    (一)发挥宣传与展示的窗口作用,努力让中国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世界分享
    (二)发挥分享与认同的名片效应,努力让中国制造和中国技术标准走向世界
    (三)发挥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效应,努力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输入“技能力量”

(4)智能教育产品:构筑基于AIoT的智慧教育新生态(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智能教育产品研发与应用的动因
    (一)智能教育产品是智能技术教育应用的根本落脚点
    (二)智能教育产品是驱动智能教育服务体系变革的重要抓手
    (三)智能教育产品是推动智能时代学习模式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三、智能教育产品的概念内涵、核心功能与角色定位
    (一)智能教育产品的概念内涵
    (二)智能教育产品的核心功能
        1.学习意图识别与应答
        2.学习情境感知与计算
        3.学习数据采集与汇聚
        4.学生画像构建与更新
        5.学习需求分析与预测
        6.学习服务生成与推送
    (三)智能教育产品的角色定位
        1.助学者:智能化的学习辅助
        2.导学者:个性化的教学辅导
        3.督学者:精准化的学情监管
        4.伴学者:及时化的陪伴沟通
四、智能教育产品研发与应用的研究愿景
    (一)实现“人—机—物—环境”的泛在感知和智能互联
    (二)打造“产品—资源—数据—服务”一体化的智能教育供给模式
    (三)强化“学校—家庭—场馆—户外”多元学习场域的深度融通
    (四)构筑“学生—教师—家长”多端联动的智慧教育学习社区
五、智能教育产品研发与应用的实践进路
    (一)实现基于多模态交互的智能教育产品研发与改进
    (二)打造联通多元学习场景的智能教育产品生态
    (三)建构基于智能教育产品的人机协同学习理论体系
    (四)划定智能教育产品应用的伦理边界
    (五)构建智能教育产品的评价体系
    (六)推动优质智能教育产品的快速普及

(5)美国社区教育的内涵和运行机制及对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美国社区教育的内涵
    (一)学校教育社区化
    (二)社区活动教育化
    (三)公共事务群众化
三、美国社区教育的运行机制
    (一)混合型政府管理机制
    (二)广泛型社会参与机制
    (三)辐射型学校教育机制
    (四)多样型社区学院设置机制
四、对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启示
    (一)建设鼓励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区
        1.以多样的组织形式满足全民学习
        2.以交叉的实施渠道便利全民学习
        3.以充分的政府支持保障全民学习
    (二)建设激励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区
        1.可塑的服务理念适应终身学习
        2.动态的教育目标顺承终身学习
        3.以稳定的法律法规护航终身学习
五、结束语

(6)“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追寻都市美好生活,实现职业价值
        1.1.2 制造工厂,新生代入城初始生存地
        1.1.3 制造业转型与人才升级之双重困局
        1.1.4 新生代再教育,成为破局的新选择
    1.2 选题意义
        1.2.1 个体意义:唤醒新生代再教育认知
        1.2.2 产业意义:重塑人力资本投入共识
        1.2.3 社会意义:开启人才红利希望曙光
        1.2.4 理论意义:丰富终身教育现实内涵
    1.3 文献综述
        1.3.1 聚焦:多样视角聚向其必要性
        1.3.2 洞察:不同维度探析存在问题
        1.3.3 对策:多方向度探寻突围路径
        1.3.4 评述:研究切入之创造性思考
    1.4 核心概念厘定
        1.4.1 东莞“智造”
        1.4.2 新生代农民工
        1.4.3 再教育
    1.5 理论支持
        1.5.1 人力资本理论
        1.5.2 终身教育理论
        1.5.3 职业生涯理论
    1.6 研究设计
        1.6.1 思路与方法
        1.6.2 创新与限制
第二章 农民工代际变化与新生代之新
    2.1 两代农民工之基本概况
        2.1.1 全国视角下之两代农民工结构
        2.1.2 东莞市域数据下之农民工结构
        2.1.3 企业调研样本下之新生代构面
    2.2 新旧交替的代际特征比较
        2.2.1 受教良好,关心教育
        2.2.2 频密跳槽,职涯沉浮
        2.2.3 价值多元,心态开放
        2.2.4 注重消费,追逐潮流
        2.2.5 重视权益,维权增强
        2.2.6 迷恋城市,疏离农村
第三章 “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需求
    3.1 东莞“智造”变革和个人升级的必要性
        3.1.1 “世界工厂”的危机及困局
        3.1.2 东莞“智造”救赎东莞制造
        3.1.3 东莞“智造”倒逼个人转型
    3.2 东莞“智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新要求
        3.2.1 从重劳力到重脑力的高技能人才
        3.2.2 从制造到“智造”的创造性人才
        3.2.3 从单一型人才到高阶复合型人才
        3.2.4 从失调到升级同步的高学力人才
    3.3 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发展对再教育的需求
        3.3.1 立足:技能习得确保安身立命
        3.3.2 发展:学历提升推动职业进阶
        3.3.3 融入:人文教育增进人城契合
第四章 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新生代再教育的东莞实践及现状
        4.1.1 东莞市对产业人才培育的政策支持
        4.1.2 教育机构对产业变革的感知与响应
        4.1.3 工厂对新生代再教育的态度与动因
        4.1.4 新生代个体对再教育的认知与行动
    4.2 “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再教育问题探析
        4.2.1 觉知困境:对再教育认知不足
        4.2.2 资源局限:支持要素投入不够
        4.2.3 供需矛盾:教育市场供求失衡
        4.2.4 系统缺失:培育体系尚待完善
        4.2.5 生涯迷途:个人发展欠缺规划
第五章 新生代之道及其再教育之策
    5.1 唤醒再教育觉知,推动认知升级
        5.1.1 提升再教育认知
        5.1.2 打造学习型社会
        5.1.3 构建学习型企业
    5.2 构建体系化培育,助力生涯发展
        5.2.1 职业技能培训——从漂泊到稳定,构筑生存基石
        5.2.2 高阶学历教育——助力职涯发展,推动职业进阶
        5.2.3 城市人文修炼——完成城市融入,切换身份标识
    5.3 探寻再教育之道,融合多维力量
        5.3.1 个人行动计划——新生代再教育实现的策略参考
        5.3.2 企业培训构建——人力资本竞争下的再教育实践
        5.3.3 政府政策支持——学习型社会的再教育实施保障
        5.3.4 借助机构力量——更切合实际需要的再教育行动
    5.4 借助新技术手段,实现灵活学习
        5.4.1 移动互联网技术,提供即时性课堂
        5.4.2 VR技术教学应用,增强沉浸式学习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基本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东莞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二 东莞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现状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概念界定
        1.4.1 学习型社会研究
        1.4.2 知识图谱
        1.4.3 可视化分析
    1.5 研究方法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1 学习型社会国内外研究综述
        1.6.2 文献计量国内外研究综述
2 研究设计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设计
    2.2 数据来源
        2.2.1 文献来源
        2.2.2 数据筛选
    2.3 研究数据处理
        2.3.1 分析工具的选取
        2.3.2 图谱绘制与解读
3 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学习型社会研究阶段分析
        3.1.1 1988 -1997 年:我国学习型社会萌芽期
        3.1.2 1998 -2002 年:我国学习型社会生长期
        3.1.3 2003 -2011 年:我国学习型社会繁荣期
        3.1.4 2012 -2019 年:我国学习型社会稳定期
    3.2 学习型社会研究总体分析
        3.2.1 研究热点
        3.2.2 学习型社会研究发展趋势
4 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启示
        4.2.1 加强基础研究,提升研究共识
        4.2.2 加强合作交流,创新研究方法
        4.2.3 提升领域实力,创办专业刊物
        4.2.4 关注政策、实践、理论研究三者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8)Society5.0进程下日本公民馆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概况
        1.3.2 国外研究概况
        1.3.3 研究述评
    1.4 概念界定
        1.4.1 “Society5.0”
        1.4.2 “Community”
        1.4.3 社会教育
        1.4.4 公民馆
    1.5 理论基础
        1.5.1 “全人教育”论
        1.5.2 “共同体”论
        1.5.3 “松散耦合”论
    1.6 研究设计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7.1 研究重点和难点
        1.7.2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Society5.0 进程下日本公民馆功能嬗变的背景
    2.1 国际层面
    2.2 国家层面
    2.3 地方层面
    2.4 公民馆层面
第三章 Society5.0 进程下日本公民馆功能的案例研究
    3.1 那霸市若狭公民馆
        3.1.1 若狭公民馆基本理念和目标
        3.1.2 若狭公民馆事业经费及其组织运营
        3.1.3 若狭公民馆主要活动现状
    3.2 登米市米谷公民馆
        3.2.1 米谷公民馆基本理念和目标
        3.2.2 米谷公民馆事业经费及其组织运营
        3.2.3 米谷公民馆主要活动现状
    3.3 相模原市大野南公民馆
        3.3.1 大野南公民馆基本理念和目标
        3.3.2 大野南公民馆事业经费及其组织运营
        3.3.3 大野南公民馆主要活动现状
第四章 Society5.0 进程下日本公民馆的迭代功能诠释
    4.1 融合教育功能
        4.1.1 促进意识融合
        4.1.2 培育“全人”
        4.1.3 推行主体性教育
    4.2 学习建导功能
        4.2.1 确立专门型“学习组织者”
        4.2.2 营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氛围
        4.2.3 融入革新型学习方法
    4.3 关系联结功能
        4.3.1 入站式轨迹:“未来先见型”网络关系
        4.3.2 内部式轨迹:“既存维持型”网络关系
        4.3.3 边界式轨迹:“中介参与型”网络关系
        4.3.4 外围式轨迹:“信息媒介型”网络关系
    4.4 据点创出功能
        4.4.1 综合支援据点
        4.4.2 群栖交流据点
        4.4.3 地域再生据点
第五章 Society5.0 进程下日本公民馆功能迭代的生成机制
    5.1 公民馆功能迭代的组织动态张力
        5.1.1 经济张力
        5.1.2 行政张力
        5.1.3 文化张力
    5.2 公民馆功能迭代的张力耦合生成机制
        5.2.1 基础任务机制
        5.2.2 组织过程机制
        5.2.3 对话实践机制
        5.2.4 意义赋予机制
第六章 创建我国学习型社区的启示
    6.1 构建“赋权增能式”学习型社区模式
    6.2 创立社区学习型组织网络
    6.3 培育多层级社区学习共同体
    6.4 营造学习型社区意义协商的文化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合作型地方法治的社会权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复杂背景下地方法治变革的动因
    第一节 时代变革叠加驱动地方法治转型
        一、全球化时代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二、数字时代信息扁平化的喜与忧
    第二节 内在结构失衡期待地方法治转型
        一、法治变迁动力机制的结构失衡
        二、权力纵横配置的内在关系失衡
第二章 治理现代化语境地方法治的合作型转向
    第一节 基于“控制—依附”结构的地方法治类型
        一、国家试错分析模式的试验型地方法治
        二、政府竞争分析模式的竞争型地方法治
        三、压力发包分析模式的承包型地方法治
    第二节 合作型地方法治:有效法治的可能范式
        一、逐步趋向合作的地方法治
        二、合作型地方法治的法理证立
        三、合作型地方法治的内在特征
第三章 社会权力的法治合作及其法理意蕴
    第一节 合作型地方法治的社会权力在场
        一、政社关系结构网络的社会权力实践连接
        二、社会权力对法治合作机制的内生要素扩展
    第二节 合作型地方法治语境社会权力的法理属性
        一、域外关于社会权力的经典论述
        二、国内学界关于社会权力的解读
        三、合作意蕴的社会权力法理界定
第四章 合作型地方法治的社会权力主体力量
    第一节 地方性社会组织
        一、法律语境的社会组织
        二、社会组织高质量转向
        三、迈向治理的组织类型
        四、变塑社会的特征优势
    第二节 稳定性社会群体
        一、社会群体的学理维度
        二、虚实结合的多元社群
        三、主体特征的社会面向
    第三节 自治性社区组织
        一、基于法定的主体地位
        二、社区自治的力量条件
        三、自治效应的典型实践
第五章 社会权力之于合作型地方法治的功能
    第一节 控约地方政府权力
        一、制约政府权力的传统机制及其式微
        二、社会权力阻却地方政府权力的扩张
        三、社会权力对政府权力的分解与转化
    第二节 丰盈民间社会资本
        一、社会资本与合作型地方法治
        二、地方法治中社会资本的孱弱
        三、社会权力重塑法治社会资本
    第三节 生成地方社会秩序
        一、社会权力生成地方法治的“民间法”资源
        二、基于社会权力合作治理的社会秩序生成
第六章 合作型地方法治社会权力的运行机理
    第一节 开放多元的运行条件与场域
        一、开放复合的民主社会实践空间
        二、市场经济与信息技术等现代化资本
        三、多样繁荣的地方社会理性文化
    第二节 深度合作的有序运行方式
        一、对话与协商:公私伙伴关系的建立
        二、有序参与:政社权力的深层互动
        三、自主治理:社会权力的自主实现
    第三节 制度化网络的集体合作行动机制
        一、自组织决策的项目绩效合作机制
        二、制度化政社权力的集体行动机理
余论:对社会权力的法治制约
    一、对社会权力保持政治警惕
    二、防止社会权力的溃散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0)向社区开放的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相关政策下当代中小学教育理念的转变
        1.1.2 中小学校园管理与社区运营模式的变革
        1.1.3 城市土地资源紧缺下节约型社会的创建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解析及研究范围
        1.3.1 概念解析
        1.3.2 研究范围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框架
第2章 向社区开放的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基本解析
    2.1 中小学校向社区开放的可行性及开放度低的问题解析
        2.1.1 实态调研及专家访谈
        2.1.2 问卷设计及数据采集
        2.1.3 开放程度低的既有问题解析
    2.2 中小学校园空间向社区开放设计的内外驱动解析
        2.2.1 中小学校园使用时间与社区居民活动时间互补
        2.2.2 中小学校园空间闲置与社区居民活动需求结合
        2.2.3 中小学开放教育理念与学习型社区建设契合
    2.3 影响向社区开放的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因素解析
        2.3.1 中小学学生与社区居民的使用特征
        2.3.2 中小学校园与周边社区的环境关系
        2.3.3 中小学校园向社区开放的空间构成
    2.4 向社区开放的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原则
        2.4.1 保障校园安全性原则
        2.4.2 激发社区参与性原则
        2.4.3 促进城市集约性原则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保障校园安全的校园空间置换交替性设计
    3.1 构建动态功能的多义空间
        3.1.1 空间单元中立模块制
        3.1.2 空间组合均质系统化
    3.2 营造即时弹性的空间环境
        3.2.1 空间界面灵活多样
        3.2.2 校园设施通用可变
        3.2.3 导引系统智能优化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激发社区参与的校园空间包含共享性设计
    4.1 建立多层级的空间整合
        4.1.1 开放空间的组团整合
        4.1.2 半开放空间的渗透整合
        4.1.3 私密空间的边缘整合
    4.2 设置多维度的流线组织
        4.2.1 时间维度的信息化管理
        4.2.2 空间维度的复合化分离
        4.2.3 多元维度的异化处理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促进城市集约的校园空间并置集聚性设计
    5.1 打造集聚高效的布局规划
        5.1.1 向心聚合的社区化模式
        5.1.2 强化可达的校园化领域
        5.1.3 减少过境的立体化组织
    5.2 塑造灵活开放的空间形态
        5.2.1 有序延伸的建筑形体
        5.2.2 多层次分隔的校园边界
        5.2.3 交错拓展的空间节点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四、教育:构筑学习型社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如何建设高水平开放大学?——高质量推进四川开放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J]. 杨俊辉.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2(01)
  • [2]逻辑·价值·实践:终身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研究[J]. 王琴,张建友.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22(01)
  • [3]职业技能竞赛对构建技能型社会的价值研究[J]. 芮志彬. 职业教育研究, 2021(12)
  • [4]智能教育产品:构筑基于AIoT的智慧教育新生态[J]. 王一岩,郑永和. 开放教育研究, 2021(06)
  • [5]美国社区教育的内涵和运行机制及对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启示[J]. 丁玲玲,才亚楠. 成人教育, 2021(12)
  • [6]“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研究[D]. 张娟. 广西大学, 2020(07)
  • [7]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现状与趋势[D]. 王宏胜.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8]Society5.0进程下日本公民馆的功能研究[D]. 费娜. 河北大学, 2020(08)
  • [9]合作型地方法治的社会权力研究[D]. 陆俊杰.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10]向社区开放的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研究[D]. 罗勍.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