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数字南宁”

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数字南宁”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数字南宁”(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娟,王屹[1](2021)在《技术赋能: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要义、挑战及提升》文中研究说明教师数字素养是技术变革引领下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的必然要求。基于职业教育信息化2.0建设、教师角色转变、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现实使命,要求技术赋能于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培养,具体包括赋能教师数字工匠的培养、赋能教师开展多模态教学、赋能教师课堂数字化管理与评价、赋能教师数字资源应用与开发。针对职业院校教师主体意识失能、培训资源失实、制度保障失范的问题,提出主体先行、优化资源、健全制度等有效路径。

河池市人民政府[2](2021)在《河池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指出河政发[2021]12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和驻河池中直区直各单位:现将《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5月17日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目录第一章立足新起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池新征程第一节发展的新起点第二节面临的新环境第三节二〇三五年新愿景

夏恩强[3](2021)在《南宁城市社区治理智能化建设研究 ——以金湖社区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对于城市社区治理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加全面高效地采集居民信息,并经过大数据分析处理后转换为社区治理的精准决策,推动城市社区治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当下,“智能化”作为我国城市社区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已经在多个地区开始了城市社区治理智能化的建设,一些发达地区的社区治理智能化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譬如上海碧云社区、广州珠光街社区以及深圳福田区社区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欠发达地区的城市社区治理智能化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参考。尽管如此,由于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智能化的建设起步较晚,尚且处于探索阶段,而且每个城市社区的情况都不一样,很难形成一套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的社区治理智能化模式。因此每个城市社区还是需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开展智能化治理,这对经济落后的地区来说难度较大,本文通过对南宁市实施社区治理智能化的实践研究,发现相比于发达地区来说,我国一些欠发达地区在实施社区治理智能化过程中面临着以下阻碍。一是社区治理智能化建设过于依赖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不足。二是对于市民的信息化宣传培训力度不足,导致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使用和操作智能化系统相对困难,无法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价值。三是社区治理智能化建设缺乏多元的融资渠道,社会资本参与不足,导致社区治理智能化系统建设不完善以及功能优化不足。四是社区治理智能化建设通常是一两个部门在努力,其他部门处于“观望”的状态,跨部门业务协同乏力,部门数据开放、共享并没有真正落实到社区治理智能化的建设中来,不少社区内存在着多个职能系统独立运行的情况,社区业务办理依旧处于碎片化的状态。五是社区治理智能化建设规划不足、精细化程度低,没有考虑老人群体的实际情况,简单推行“一刀切”的服务标准。由于存在着上述问题,本文引用数字治理理论和技术执行框架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搭建社区治理智能化的分析框架,并通过借鉴国内上海市社区治理智能化的成功经验,提出针对南宁市社区治理智能化的完善建议,希望能够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行城市社区治理智能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4](202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桂政发[2021]11号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4月1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4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5](2019)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桂政办发[2019]72号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1年)》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9年6月20日

刘大主[6](2019)在《地方性院校新生信息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广西N大学为例》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所接触的信息环境趋向多样化,信息技术对人类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当前多样化的环境下,对信息素养的培养比以前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显重要。大学新生刚从基础教育踏入高等教育,了解大学新生的信息素养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各学生群体之间存在信息素养水平的差异,以期能够更好地展开大学期间的信息素养教育,为大学新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本研究以国内外关于信息素养内涵的界定为依据,参考了国内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六个维度(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和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状况)对广西地方性院校新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并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分析影响因素。首先,研究根据六个维度设计《地方性院校2018级新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前测问卷。抽取了广西N大学新入学的2095名本科新生作为调查对象,向该群体发放并收集第一次问卷,所得数据作为前测对照数据。并用SPSS 22.0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大学新生在信息能力方面最为欠缺,其它方面也有待提升;并且通过不同学生群体的比较,发现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之间也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地区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呈正相关性;学生越早地接受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越有利于提升信息素养水平;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有助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其次,为了探究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是否得到提升,于大一第二学期开学初再次对大一年级进行了信息素养的调查,所得数据作为后测数据。调查发现,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有了显着性的提升,提升途径主要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另外也有部分学生通过网络自学和同伴互学等途径提升。最后通过对大一学生半结构化访谈,使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 11对访谈资料编码分析,并归纳总结出影响大学新生信息素养的因素有五个方面:学生个体层面、家庭层面、学校层面、社会环境层面和同伴层面。根据调查数据分析的结果,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完善和提升信息化环境;二是丰富学生学习信息素养的途径;三是提升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宣传网络文明的相关法律法规;四是激发学习学习信息素养的动机;五是关注同伴学习效应,创建同伴学习课堂。

朱育贤[7](2019)在《故事型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课发展至今已进入细化研究阶段,需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微课分成不同的子类,进行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以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微课,需要将科学的理性与逻辑、故事的想象力与文化,以及精神的感觉与创造性结合起来。于是,故事型微课应运而生。一方面故事型微课集科学、故事、精神于一身,可以同时满足三大需求;另一方面,故事型微课内涵丰富、形式新颖、类型多样,是微课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笔者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基于3S理念对故事型微课进行理论、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分析了故事型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的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根据故事型微课的故事知识选取、故事化设计与媒体设计三个维度,分析了三个故事型微课案例,总结出影响故事型微课质量的要素有故事知识、故事编写、媒体呈现、后期处理四个方面,进而归纳出故事型微课设计的六个原则:故事知识融合、沉浸体验原则、认知情感化原则、趣味性原则、学习者中心原则、个性化原则;五个策略:选定适合的故事、恰当使用叙事逻辑、合理使用制作工具、故事脚本策略、团队协作策略,再结合团队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与微课创作的大量经验,提出基于ARCS理论故事型微课的设计模型、开发流程以及应用模式,以此来指导故事型微课的制作。笔者选取了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与第五单元的知识进行故事型微课的开发,对故事型微课《旋转角》的设计、开发和应用阶段进行了分析,并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培训中验证故事型微课的设计模式、开发流程以及应用模式的推广性。通过文献分析、内容分析与特征分析,发现故事型微课的内涵丰富、形式有趣多元,能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应用前景广阔,因此加强对故事型微课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故事型微课以知识与故事的融合为核心,不同类型的知识通过对故事的改编实现融合,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与故事融合常采用天马行空想象式改编故事进行改编融合,程序性知识则常采用真实情境式改编故事进行改编融合;同时,改编故事需“投其所好”,添加学习者的喜爱元素;故事型微课的设计要素有故事知识的选取、故事改编、媒体呈现与后期处理,应遵循故事知识融合、沉浸体验、认知情感化、趣味性、学习者中心、个性化等原则。ARCS视角下的故事型微课设计模型有利于激发与维持学习者的学习注意力;故事型微课设计与开发具有较大的难度和挑战性,创作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1)培养形象思维、发散思维与故事思维;(2)提高故事脚本设计能力;(3)提升知识点故事化、可视化呈现的能力;(4)加强微课团队建设。

刘广超[8](2019)在《“互联网+”背景下基础教育管办评的协同治理研究》文中提出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互联网+”为我国基础教育治理提供了新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挑战。原有教育改革方式不能满足于时代发展需求,积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新型模式十分必要和紧迫。本文基于协同治理理论,以基础教育管办评及其协同治理主体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互联网+”背景下基础教育管办评的协同治理进行研究。首先,阐述基础教育管办评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协同治理理论。通过对协同治理的内涵、特征以及基础教育管办评与协同治理的关系进行概述,阐明运用协同治理理论探究基础教育管办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适用性。其次,审视“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管办评协同治理现状,即对管办评协同治理的发展概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阐述。在发展概况中,采用“先总后分”方法,先阐述协同治理的总体概况,再分别阐述管、办、评的发展概况。在面临挑战中,采用“先分后总”方法,先分别研究管、办、评面临的挑战,再研究各主体协同治理面临的挑战。然后,比较基础教育管办评协同治理的国际实践。即对“互联网+”背景下,美、英、日等国基础教育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具体实践进行国际比较并获得启示,结合我国国情对国际经验进行理性认知和有效借鉴。最后,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基础教育管办评协同治理的路径选择。将“互联网+”作为活力因子嵌入到基础教育管办评及其协同治理各环节,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和思维与协同治理建立内在联系,先对管、办、评各子系统内部的协同治理进行路径优化,再对管办评系统整体协同治理进行路径优化。本文通过研究“互联网+”背景下基础教育管办评的协同治理,其目的在于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共治,进一步激发基础教育的管理活力、办学活力和参与评价活力,使基础教育管办评运行更加顺畅,进一步促进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核心在于建立“互联网+”与基础教育管办评协同治理的内在联系。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网络性、泛在性等特征为协同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和思维理念,加速突破传统固化的科层管理模式,构建平等互动的同级网络结构,为多元主体基于平等的信息公开、权责明晰、交流互动、关系重塑、多元合作与深度融合提供可能,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协同治理目标的实现。

伍中达[9](2019)在《师生视野下的信息化课堂评价要素研究》文中指出随着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颁布,我国正式明确了以计算机、多媒体应用为中心的信息化课堂教学发展规划。至今,信息技术在这二十多年中对我国义务阶段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时今日我国义务阶段的课堂教学早已与信息技术密不可分。但信息技术在改变课堂教学的同时,也使课堂的评价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教学活动是围绕师生展开的,师生视野下的信息化课堂教学评价研究一直是众多专家学者关注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从师生视野出发,聚焦不同标准下师生在义务阶段的课堂教学中应具备的信息素养。整理师生与课堂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希望能从教师、学生、环境、内容等四大课堂要素的关系中探究出信息化课堂教学的评价要素。在研究方法上,对信息化课堂教学评价要素的探究除了使用文献分析法以外,还亲身参与了广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获得用以分析的调研数据。一方面,通过阅读大量国内的相关文献,整理信息化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背景、相关概念、信息化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信息化课堂教学相关评价标准等等。在收集信息化课堂教学评价的相关标准的同时分析和归纳这些标准所包含的评价要素,确定这些评价要素的划分依据。并初步整理出师生视野下信息化课堂的基本评价要素。另一方面,为了确保所探究的信息化课堂评价要素更符合一线中小学的实际情况。通过实际参与广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基线调研,获得相关的调研工具以及部分调研数据。经过对调研工具以及调研数据的分析,了解到调研工具所关注的师生信息素养以及数据结果所呈现的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会涉及哪一些评价要素。这部分获得的评价要素与文献分析的评价要素结合,整理后得到最后的评价要素模型。探究出的评价要素模型需要投入实际信息化课堂中去检验其有效性,因此需要为评价要素增加相应的评价指标。为了确保这些指标能对信息化课堂进行科学的评价,在制成调查问卷并投放到实际课堂之前需要经过三轮的专家函询。制作完成后的调查问卷被投放到区内两所中学的两个班去观察评价实施状况。

郑小军[10](2018)在《背景解析与文献梳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上)——职业院校教师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自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以来,众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各种解读。这些解读既视角各异,又颇具共性。本文将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就职业院校教师如何正确而深刻地解读"行动计划"提出几点建议:(1)厘清"行动计划"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从而理解为什么在这个时间节点出台"行动计划";(2)深刻领会四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信息化的前瞻性论述,厘清我国信息化战略的发展脉络;(3)通读"行动计划"前后近二十年我国出台的教育信息化相关重大政策性文件,厘清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脉络;(4)通读"行动计划"文本,明晰基本内容框架;(5)研读专家学者对教育信息化2.0及"行动计划"的解读文献,加深理解;(6)反复研读"行动计划"文本,梳理出重要关键词,与领导人论述、其它重大政策性文件、专家学者解读等对照,进行深度解读;(7)联系自身,找准切入点,制定适合自己的行动计划;(8)实施行动计划,做教育信息化2.0的行动者。

二、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数字南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数字南宁”(论文提纲范文)

(1)技术赋能: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要义、挑战及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一、技术赋能下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养的现实之源
    (一)新时代职业教育信息化2.0建设的应然抉择
    (二)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角色转变的迫切需求
    (三)新时代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必然选择
二、技术赋能下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养的核心要义
    (一)技术赋能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工匠的培养
    (二)技术赋能职业院校教师多模态教学模式的转变
    (三)技术赋能职业院校教师课堂的数字化管理与评价
    (四)技术赋能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资源的应用与开发
三、技术赋能下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现实挑战
    (一)主体受限: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主体意识失能
    (二)资源疲软: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训的资源支持失实
    (三)制度乏力: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制度保障失范
四、技术赋能下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主体先行:培养职业院校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升的主体意识
    (二)资源支撑:优化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养的培训资源
    (三)制度保障:健全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保障制度

(3)南宁城市社区治理智能化建设研究 ——以金湖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研究述评
    (四)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个案研究法
        3.调查研究法
    (五)论文创新点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社区
        2.社区治理
        3.社区治理智能化
        4.社区治理智能化建设
    (二)推进城市社区治理智能化建设的必要性
        1.推行治理智能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推行治理智能化是巩固党基层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
        3.推行治理智能化是改善传统社区治理的必然要求
    (三)研究理论基础
        1.数字治理理论
        2.技术执行框架理论
三、南宁市金湖社区治理智能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金湖社区及其治理的基本架构
    (二)南宁市金湖社区治理智能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1.金湖社区治理智能化建设历程
        2.金湖社区治理智能化建设举措
        3.南宁市社区治理智能化的具体表现:以“智慧南湖”APP为例
    (三)建设成效
        1.优化了社区信息采集的效率
        2.提高了社区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
        3.创新了社区管理机制
四、南宁金湖社区治理智能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过于依赖政府主导
        2.社区治理主体信息化素质能力不强
        3.社区治理智能化系统建设尚未完善
        4.社区信息系统数据共享程度不高
        5.社区治理精细化程度不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全能型政府的惯性制约
        2.信息技术的宣传培训力度不足
        3.地方经济发展落后
        4.基层条块分割管理体制的制约
        5.规划决策不民主
五、上海市社区治理智能化建设的经验及其启示
    (一)上海碧云社区治理智能化建设历程
        1.调研论证阶段
        2.平台建设阶段
        3.服务完善阶段
    (二)碧云社区治理智能化建设举措
        1.制定总体实施规划
        2.提升公众信息化素质
        3.政府与企业共建共享的建设模式
        4.打破信息孤岛,共享数据资源
    (三)碧云社区治理智能化的具体表现—以“碧云大管家”为例
    (四)启示
六、南宁城市社区治理智能化建设的优化对策
    (一)提升多元主体参与度,构建共建共享的治理体系
        1.完善激励引导举措,提升居民参与积极性
        2.转变政府角色,打造共建共享的治理体系
    (二)提升社区治理主体信息化素质能力
        1.完善社区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机制
        2.加大社区居民信息技术宣传培训力度
    (三)完善社区治理智能化系统建设
        1.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社区治理智能化建设财政投入
        2.依托政府购买服务,企业建设运营
    (四)理顺条块关系,健全数据开放、共享机制
        1.建立统一领导机制,推进条块业务协同
        2.完善法律法规,推进部门数据开放、共享
    (五)提升社区治理精细化程度
        1.提升规划决策民主性,有效推进供需平衡
        2.加强规划决策统筹考虑,注重特殊群体的利益诉求
七、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地方性院校新生信息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广西N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社会发展对信息素养有更高要求
        1.1.2 信息发展促使教育变革
        1.1.3 广西急需信息化建设人才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过程和方法
        1.3.1 研究过程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信息素养研究现状
        2.1.1 国内信息素养研究现状
        2.1.2 国外信息素养研究现状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地方性院校
        2.2.2 大学新生
        2.2.3 信息素养
第3章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3.1 问卷调查对象
    3.2 问卷设计
    3.3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4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第4章 大学新生的信息素养现状与分析
    4.1 大学新生信息素养现状统计分析
        4.1.1 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4.1.2 信息意识统计分析
        4.1.3 信息知识统计分析
        4.1.4 信息能力统计分析
        4.1.5 数字化学习能力统计分析
        4.1.6 信息伦理道德统计分析
        4.1.7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素养教育状况统计分析
        4.1.8 主观题分析
    4.2 大学新生信息素养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4.2.1 家庭信息化环境与信息素养水平差异性分析
        4.2.2 不同性别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差异性
        4.2.3 不同专业类别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差异性
        4.2.4 广西区内与区外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差异性分析
        4.2.5 广西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差异性分析
        4.2.6 广西区内各个地级市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差异性分析
        4.2.7 信息素养水平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课状况的差异
        4.2.8 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与学生参与信息技术实践状况的差异
    4.3 大学一年级学生信息素养前后对比分析
        4.3.1 调查目的
        4.3.2 调查数据对比分析
        4.3.3 主观题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学新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5.1 访谈提纲设计与实施
        5.1.1 访谈目的
        5.1.2 访谈对象
        5.1.3 访谈提纲设计
        5.1.4 访谈实施步骤
        5.1.5 访谈资料分析工具
    5.2 访谈资料处理
        5.2.1 开放式编码
        5.2.2 主轴式编码
        5.2.3 选择式编码
    5.3 大学新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5.3.1 学生个体层面对大学新生信息素养的影响
        5.3.2 家庭层面对大学新生信息素养的影响
        5.3.3 学校层面对大学新生信息素养的影响
        5.3.4 同伴对大学新生信息素养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地方性院校新生整体信息素养处于中上水平
        6.1.2 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类别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
        6.1.3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实践活动对信息素养水平有显着性影响
        6.1.4 家庭信息化环境与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呈正相关
        6.1.5 大学新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五个层面
    6.2 提升高校新生信息素养的建议
        6.2.1 完善和提升学校信息化环境
        6.2.2 丰富学生学习信息素养的途径
        6.2.3 激发学生对信息素养的学习动机
        6.2.4 关注同伴学习效应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国内外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对比
    附录2 大学新生信息素养问卷调查赋分(前测)
    附录3 各省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情况
    附录4 广西各地级市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方差分析
    附录5 地方性院校2018级新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前测)
    附录6 地方性院校2018级新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后测)
    附录7 大一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7)故事型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微课
        1.2.2 故事型微课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研究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故事
        2.1.2 微课
        2.1.3 故事型微课
    2.2 研究基础
        2.2.1 理论基础
        2.2.2 实践基础
第3章 故事型微课的设计
    3.1 故事型微课设计的要素
    3.2 故事型微课的基本原则及策略
        3.2.1 故事型微课设计的基本原则
        3.2.2 故事型微课设计的策略
    3.3 故事型微课的设计模型
        3.3.1 ARCS动机模型分析
        3.3.2 故事型微课的设计模型
        3.3.3 故事型微课的开发流程
        3.3.4 故事型微课的应用模式
第4章 故事型微课的开发实践
    4.1 课程介绍
        4.1.1 课程分析
        4.1.2 知识选取
        4.1.3 故事化
        4.1.4 开发工具
    4.2 开发案例一:《集合的运算-交集》
        4.2.1 教学内容确定
        4.2.2 教学目标分析
        4.2.3 故事化
        4.2.4 动画制作
        4.2.5 后期处理
    4.3 开发案例二:《旋转角》
        4.3.1 教学内容确定
        4.3.2 教学目标分析
        4.3.3 故事化
        4.3.4 动画制作
        4.3.5 后期处理
第5章 故事型微课的应用实践
    5.1 教学应用案例:《任意角的概念》
        5.1.1 《任意角的概念》教学设计
        5.1.3 故事型微课《旋转角》应用过程
        5.1.4 应用效果及分析
    5.2 推广应用案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
        5.2.1 需求分析
        5.2.2 《故事型微课设计与制作》专题培训计划
        5.2.3 《故事型微课设计与制作》专题培训开展
        5.2.4 《故事型微课设计与制作》专题培训反馈
        5.2.5 改进效果与反思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特色
    6.2 研究结论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重要获奖
致谢

(8)“互联网+”背景下基础教育管办评的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互联网+”
        二、基础教育
        三、管办评
        四、协同治理
    第二节 理论依据——协同治理理论
        一、协同治理理论的内涵及其特征
        二、协同治理与基础教育管办评的关系
    第三节 逻辑框架
第二章 “互联网+”背景下基础教育管办评协同治理的现状审视
    第一节 我国基础教育管办评协同治理的发展概况
        一、基础教育协同治理的总体概况
        二、政府清单制度有效建立,放管服需纵深发展
        三、学校自主办学态势良好,权力机制有待落实
        四、社会评价参与逐步发展,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第二节 “互联网+”背景下基础教育管办评协同治理面临的机遇
        一、“互联网+”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互联网+”提供了思维理念
        三、“互联网+”促进主体间深度融合
    第三节 “互联网+”背景下基础教育管办评协同治理面临的挑战
        一、政府现代化治理的现实困顿
        二、学校自主办学的现实困顿
        三、社会评价参与的现实困顿
        四、管办评协同治理的现实困顿
第三章 “互联网+”背景下基础教育协同治理的国际实践
    第一节 美国基础教育治理改革实践
        一、21世纪以来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政策变迁
        二、美国基础教育治理概况
        三、案例:K-12开放教育资源的协同治理
    第二节 英国基础教育治理改革实践
        一、英国教育治理改革的历史沿革
        二、英国基础教育治理的基本概况
        三、案例:从“FSC”到“BBC”的围墙突破
    第三节 日本基础教育治理改革实践
        一、日本教育管理体制发展历程
        二、日本基础教育治理改革的实践概况
        三、案例:学校评议员制度
    第四节 “互联网+”背景下基础教育协同治理国际实践的启示
        一、加强基于互联网的对外开放
        二、构建协同治理的激励机制
        三、构建协同治理的协调机制
        四、建立健全法律保障机制
        五、加强国际经验的理性认知
第四章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管办评协同治理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基础教育政府现代化治理的优化路径
        一、以“互联网+”优化政府职能,构建有限型政府
        二、以“互联网+”驱动技术创新,构建创新型政府
        三、以“互联网+”转变思维方式,构建服务型政府
    第二节 基础教育学校自主办学的优化路径
        一、建立教育权力清单,落实学校权力边界
        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促进学校自主发展
        三、基于互联网的多元化办学形式探索
    第三节 基础教育社会多元评价的优化路径
        一、完善社会多元评价体系
        二、建立健全社会评价组织机制
        三、基于互联网的教育评价现代化探索
    第四节 基础教育管办评协同治理的优化路径
        一、基于互联网的协同治理的机制建设
        二、基于互联网的协同治理的技术创新
        三、基于互联网的协同治理的理念提升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师生视野下的信息化课堂评价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流程
第2章 信息化课堂评价要素研究综述
    2.1 信息化课堂评价综述
        2.1.1 信息化课堂评价相关概念
        2.1.2 信息化课堂评价的特征
    2.2 课堂教学评价的发展
    2.3 国内信息化课堂评价的研究
第3章 信息化课堂评价要素划分依据
    3.1 信息化课堂评价要素划分
    3.2 教师维度下的评价要素划分依据
        3.2.1 教师信息素养的划分
        3.2.2 教师教学知识的划分
        3.2.3 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划分
        3.2.4 教师技术知识的划分
    3.3 学生维度下的要素划分依据
        3.3.1 学生信息素养的划分
        3.3.2 学生学习方式的划分
        3.3.3 学生学习效果的划分
    3.4 内容维度下的要素划分
    3.5 环境维度下的要素划分
    3.6 信息化课堂评价要素模型
第4章 广西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基线调研分析
    4.1 教学环境状况调查数据分析
    4.2 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态度调查数据分析
    4.3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查数据分析
    4.4 教师教案评价数据分析
    4.5 广西中小学信息化课堂教学问题总结
第5章 德尔菲法优化评价要素模型
    5.1 第一轮专家函询
    5.2 第二轮专家函询
    5.3 第三轮专家函询
第6章 中小学信息化课堂评价要素体系应用案例分析
    6.1 数据采集工具以及数据采集
    6.2 调查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6.3 应用反馈分析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
    7.2 研究创新之处
    7.3 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附录
    附录一 第一次专家函询结果
    附录二 第二次专家函询结果
    附录三 第三次专家函询结果
    附录四 教师信息化课堂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五 学生信息化课堂评价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10)背景解析与文献梳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上)——职业院校教师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1 厘清“行动计划”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
2 深刻领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信息化的前瞻性论述
    2.1 邓小平: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开发信息资源, 服务四化建设
    2.2 江泽民:四个现代化, 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
    2.3 胡锦涛:五化并举, 两化融合
    2.4 习近平: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2.5“党和国家领导人论信息化”小结
3 通读“行动计划”前后我国教育信息化重大政策性文件
    3.1“行动计划”之前出台的教育信息化重大政策性文件
    3.2“行动计划”同期及后续出台的配套文件
    3.3 小结
4 通读“行动计划”文本, 明晰基本内容框架
    4.1“行动计划”基本内容框架
    4.2“行动计划”中职业教育信息化相关表述
5 研读专家学者的解读文献
    5.1 杜占元:教育信息化2.0开启智能时代教育的新征程
    5.2 王珠珠:教育信息化2.0的核心要义是创新引领, 开启智能时代新征程
    5.3 雷朝滋: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走向与思路
    5.4 杨宗凯:教育信息化2.0是新时代信息技术变革教育的关键历史跃迁
    5.5 吴旻瑜, 武晓菲:教育信息化2.0的时代逻辑
    5.6 郑旭东:智慧教育2.0是教育信息化2.0着力发展的教育新生态
    5.7 冯仰存, 任友群: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教育扶智是消除三层鸿沟, 阻断贫困传递
    5.8曹晓明:“智能+”校园是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的学校发展新样态
    5.9 解读文献小结
6 结语

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数字南宁”(论文参考文献)

  • [1]技术赋能: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要义、挑战及提升[J]. 李晓娟,王屹.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23)
  • [2]河池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河池市人民政府. 河池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5)
  • [3]南宁城市社区治理智能化建设研究 ——以金湖社区为例[D]. 夏恩强.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4]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09)
  • [5]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J].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19(14)
  • [6]地方性院校新生信息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广西N大学为例[D]. 刘大主.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 [7]故事型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D]. 朱育贤.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 [8]“互联网+”背景下基础教育管办评的协同治理研究[D]. 刘广超.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 [9]师生视野下的信息化课堂评价要素研究[D]. 伍中达.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 [10]背景解析与文献梳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上)——职业院校教师的视角[J]. 郑小军.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5)

标签:;  ;  ;  ;  ;  

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数字南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