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一、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主力军(论文文献综述)

苏力[1](2022)在《工人阶级领导、农民革命与工农联盟——当代中国宪制思考之一》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在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什么由工人阶级领导,并以工农联盟为基础。这是因为:工人阶级是世界近代以来的工业化/现代化的动力和象征;传统农耕中国必须通过革命和建设实现工业化/现代化,重构现代中国;占中国人口最多的农民必须逐步加入这一进程,不只是作为工人阶级的同盟,更是加入工人阶级队伍。本文还以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农业机械化历程为例证,论证了前述论题。

苏盼[2](2020)在《甘肃农村人口变动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农村经济在得到发展的同时遇到了困境,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质量效益不高,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由此导致农业发展遇到阻碍、农民增收较为困难。党中央一直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应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困境,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农业作为基础性产业,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所在,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计划生育政策和劳动力流动背景下,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和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数量不断下降、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教育水平相对偏低,劳动力作为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农村人口变动改变了农业资源要素配置结构。人口经济学表明,人口变动会对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近年来农村人口变化特征比较明显,因此,本文尝试从人口变动角度研究农业高质量发展问题,寻找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打好基础。本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以人口变动和农业产业发展理论为基础,进行以下研究:首先,对甘肃农村人口变动现状以及农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口教育水平相对偏低、性别比失衡严重。甘肃农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农业产值不断增加、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农业生产结构亟待优化,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程度有待提高。其次,运用CD生产函数,实证分析甘肃农村人口变动对农业产值、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技术进步、农业产出结构以及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发现,农业劳动力数量对农业产值、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农业产出结构的影响为负;教育水平的改善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业产出结构优化以及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增加有利于农业产值增加;农业发展水平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为正;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有利于农业技术进步提升;人口老龄化不利于农业产出结构优化;女性化率、农业财政支出增加有利于农业产出结构优化;加工业从业人员增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对甘肃农村人口变动以及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并基于本文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业技术水平;促进土地有效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互联网+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强耕地保护意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

方凯[3](2020)在《阿拉尔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党中央、国务院把“三农”问题作为一切问题的本源,把着力于寻找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的最佳途径作为第一要务,而农业机械化是完成这一要务的最佳路径之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它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物质基础,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分。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具体表现。本文以阿拉尔市为分析对象,通过探索分析阿拉尔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发现目前阿拉尔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并根据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给出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对推动阿拉尔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实际意义。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与评述、说明了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阐述了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并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阐述了国外从不同视角研究的情况和国内从不同环节研究的进度,为下文探究提供参考依据。第二部分是阿拉尔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从农业机械化发展规模、资金投入情况、作业水平、经营情况和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总结阿拉尔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第三部分是分析阿拉尔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结构分布不合理、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发展滞后、劳动人员素质不高、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第四部分是对阿拉尔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素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解释。第五部分是通过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和针对问题给出的政策建议。通过各项数据指标对阿拉尔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实证分析,得出研究的主要结论,找到发展的政策建议,提供今后研究的方向和启示。本文研究的结论是:1.阿拉尔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有:结构分布不合理、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发展滞后、劳动人员素质不高、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等。2.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得到阿拉尔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的影响次序是:交通运输业生产总值占比全社会生产总值百分比(0.8871)、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比全社会生产总值百分比(0.8409)、单位面积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0.8302)、单位面积农机动力拥有量(0.7769)、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0.76639)、农业职工人均耕地面积(0.76119)、配套农具与大中型拖拉机比例(0.74599)、农业服务业从业人员平均服务人数(0.72289)、第一产业固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投资比例(0.69399)和农业职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0.62029)。3.通过上述分析,给出的推动阿拉尔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倡议是:加快农业机械结构转型升级、加大农业机械资金投入力度、拓展农业机械产业链深广度、强化农机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加强农业机械服务体系建设。

李金平[4](2019)在《宜春市袁州区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研究 ——以规模经营农户为例》文中认为规模经营农户在社会发展中对保障我国的粮食战略安全、保障民生和促进国家农业市场的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机械化是规模经营农户实现农业生产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更是降低农业劳动强度根本有效的措施。农业机械化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现代的发展进程。在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必须培育和正确引导好规模经营农户这支新型的重要生产力量,必须重视农业机械化对促进规模经营农户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基于规模经营农户(水稻种植大户),作者对宜春市袁州区9个乡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了解了袁州区现阶段农村劳动力的结构现状、规模经营农户农业种植经营模式、农业种植经营结构、农业机械的购置、补贴、使用、维护保养等农业机械的具体情况。文中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和案例探究法等方法;分析了袁州区规模经营农户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探讨了该区规模经营农户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成效的原因;客观评价了该区规模经营农户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探讨了规模经营农户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了国内外规模经营农户农业机械化发展值得借鉴的经验;最后提出了“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与培育现代新型职业农民相结合”、“健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发展模式”等促进袁州区规模经营农户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建议;找出了问题,理顺并提出了袁州区实现规模经营农户振兴发展农业的有效对策。

潘经韬[5](2019)在《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现象日益凸显,由此引发的农业劳动力弱质化和结构性短缺等问题给农业生产带了巨大压力。农业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和非农工资的上涨也推动了农业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涨,诱发了农业生产者对机械化作业的强烈需求。通常来讲,农业经营主体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机械化作业:一是自主购机作业,二是购买农业机械化服务。但是整体购机能力不足和耕地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现实情况,决定了不可能每家每户都通过自主购机实现机械化作业。在此背景下,农业机械化服务应运而生,有效缓解了“小规模经营”与“大规模作业”、“买不起”与“需求强”等矛盾,打破了资金和技术因素对农户使用农机的约束,以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方式推进了农业机械化。越来越多的农业经营主体开始通过购买农业机械化服务来实现机械化作业。在市场需求与政策扶持的共同推动下,以农机作业服务为代表的农业机械化服务取得了快速发展。据统计,2017年我国农机专业户超过500万个,乡村农机从业人员5128万人。农机作业服务组织18.7万个,比2013年增长1.9万个,全国农机社会化服务面积超过42亿亩次。伴随着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发展与完善,我国农业机械化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2004年的34%提高到了2017年的66%。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快速发展也为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农业机械化服务的重要性,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一家一户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农业机械是粮食生产过程中重要的投入要素。2014-201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从46946.95万吨增加到65789万吨。大量研究表明,农机装备的广泛应用对于实现粮食增产发挥了巨大作用。购买机械化服务是粮食生产者实现机械化作业的途径之一。农业机械化服务的本质是农业生产者将机械作业环节外包给专业化的农机服务主体,从而在粮食生产环节实现分工经济。那么,粮食生产为什么需要农业机械化服务?这种社会分工形成的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否会影响粮食生产的要素投入?是否会影响粮食生产能力?是否有利于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回答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细致的理论分析和严谨的实证研究。鉴于此,本研究将在分析粮食生产和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基本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构建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农户层面阐释粮食生产对农业机械化服务需求的理论逻辑,分析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效率的作用机制,并利用相关数据围绕“农户对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的选择行为”、“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的影响”、“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和“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等4个议题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发现相关研究结论,为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参考借鉴。本研究总共由九部分组成,分别简述如下:导论部分介绍研究背景及意义,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说明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方法与数据,并指出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一章对农业机械化服务、粮食生产要素、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效率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介绍分工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农户行为理论、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和生产效率理论等基础性理论。第二章从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要素投入两个方面分析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本现状,同时总结我国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并比较了各类农业机械化服务主体的制度优势。第三章系统构建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从种粮农户角度阐释粮食生产对农业机械化服务需求与选择的理论逻辑,并厘清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效率的作用机制。第四章利用CLDS2014微观数据实证考察种粮农户机械化服务选择的影响因素,并分别利用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和湖北县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农户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支出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第五章分别利用稻谷、小麦和玉米的主产区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农业机械化服务供给水平对3种粮食作物生产过程中机械投入、人工投入和化肥投入的影响。第六章分别利用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和湖北省县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总产能力的影响,同时利用稻谷、小麦和玉米的主产区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单产能力的影响。第七章采用面板随机前沿模型测算稻谷、小麦和玉米的生产效率,运用Tobit模型从供给水平和利用水平两个维度来实证分析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稻谷、小麦和玉米3种粮食作物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部分总结了全文的研究发现,并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研究目标展开研究,主要创新点有:第一,系统构建了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从种粮农户视角阐释了粮食生产对农业机械化服务需求与选择的理论逻辑,并厘清了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机理。第二,关于农业机械化服务需求与选择的文献大多侧重于农户是否选择农业机械化服务,且多利用微观调研的截面数据从静态角度来进行实证研究,缺乏时空维度的分析。本研究利用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和湖北县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户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支出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第三,目前鲜有文献实证研究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的影响,本文利用稻谷、小麦和玉米的主产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农业机械化服务的供给水平对3种粮食作物的人工、机械和化肥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影响。第四,关于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效率影响的相关文献侧重于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利用水平,且主要集中探讨水稻生产效率。本研究利用稻谷、小麦和玉米的主产区面板数据,分别从供给水平和利用水平两个维度实证分析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稻谷、小麦和玉米3粮食作物生产效率的影响。由于笔者研究能力不足和研究数据的限制,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实证研究农户对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的选择行为时,由于数据受限没有考虑机械化服务价格因素的影响。第二,本研究主要从要素投入、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三个方面来探讨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没有考虑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种植结构、粮食种植规模的影响。第三,本研究在实证分析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影响时,主要使用的是宏观层面的数据,由于数据限制缺乏微观层面的考察。第四,没有考虑不同环节的机械化服务、不同主体提供的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影响的差异。

陈航[6](2019)在《中国新型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持续增收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社会转型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其中如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更是关乎到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关键环节,对全面建成农村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现阶段中国农民收入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收入相对水平较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等三个方面。农民收入增长困难,持续增收缺乏保障,在微观层面上,会导致农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受到影响,降低农民再生产积极性以及相关人力资本投资,农民自身难以实现个人素质的持续提高与发展;而在宏观层面上,影响攻克农村“空心化”积弊,阻碍以农民为中心的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从而阻滞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乃至妨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突破农民增收缓慢困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国内学者提出了一系列制度、经济与社会方面的建议,包括人力资本投资、农民组织化、财政支农、农业技术进步与机械化等。这其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及其人力资本投资被视为能够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如何在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中推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且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民增收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文献还较为有限,其研究中多是将对方作为支撑论点之一,没有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论述,更没有在一定的理论指导框架下进行研究。由此,本文尝试研究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增收的影响,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非常重要,能通过内在机制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根据这一主旨,本文提出以下论题,即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究竟是如何影响农民增收、甚至是持续增收?其主要机制是什么?在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背景之下如何实现?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围绕“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持续增收的影响”这一主线,进行展开分析。首先,本文要对国家现阶段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积累现状、农民收入演变状况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描画,以期为研究主题获得现实资料的支持。其次,本文要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展开机制分析,回答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究竟是如何影响农民持续增收,然后通过实证方法进行检验。最后,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使问题得到解决。按照上述研究思路,本文共六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包括0、1章;第二部分分析问题,包括2、3、4章;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包括5章。基本内容概述如下:0章是导论。本章从研究背景和提出问题出发,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等基本论文要素,并通过文献综述,构架出全文的研究内容与思路,以及为此需要的研究方法,为后文的研究过程做好铺垫。1章是理论梳理及其分析框架。本章对论文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并对人力资本理论、收入分配理论以及分工理论等基础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文献学习,构建了全文的分析框架,提炼出了新型职业农民成长与培育的理论内涵、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增收通过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的互动机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农民持续增收影响的内在关联和理论逻辑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农民持续增收影响的定量关系等全文主线要点。2章是新型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实况描述。本章说明了现阶段中国农业发展进程决定了传统农民必须向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转变,这不仅有来自体制、市场与技术方面的因素影响,还包括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但不够成熟。其人力资本投资仍存在投资效率低下、收益不足、极不平衡等问题,各投资主体职能不够完备,无法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还需得到进一步的调整。此外,本章还比较了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转型国家的职业农民培育经验,发现增加对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因此解决我国农民收入问题,应合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3章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持续增收影响机制分析。本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在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中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与培育机制,新型职业农民在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扩大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有着深远意义。特别将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从耦合机制和长效机制两个方面进行理论阐释,在耦合机制方面,人力资本投资能够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使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农民增收的主体动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也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路径。而同时,农民实现增收,农民才会继续加深职业化程度,积极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也只有农民增收,才能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绩效进行准确而全面的评价。在长效机制方面,新型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投资直接影响人力资本积累变化,从而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可能;其投资结果主要表现为农民综合素质提高,使农民劳动能力、管理能力、投资能力得到提升,影响农民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构成变化,从而使得农民收入结构得到调整,农民整体抗风险能力增强,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得以确立;此外,还能通过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带动就业,影响农民赋权、减负与投资过程,促使政府加大支农惠政策力度等,影响农民劳动经营份额、工资收入份额、财产受益份额、转移支付收入份额的变动,实现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结构的调整,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不竭动力。4章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持续增收的实证分析。本章将在理论指引下,通过有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在相关文献学习的基础上,构建修正误差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以此定量分析研究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从中发现,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收入之间的确存在稳定且显着的长期关系,在更长的时期中,这种互动关系会更加稳定。5章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将在前文分析基础之上,概括了本文的研究结论,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至关重要,能够对农民增收、乃至持续增收产生重要促进作用。由此,提出首先应精准选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促进培育积极性;其次应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的投资渠道,提高投资效率;再次应加强政府政策供给,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完善的培育体系;最后应健全农民收入增长机制,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不竭动力。可以看出,本文存在以下创新点:(1)本文基于改造传统农业等理论逻辑,探讨新时期乡村振兴中的微观主体即农户转型问题,能体现出一定的现实问题导向与学术前沿性。同时,聚焦于新型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持续增收影响的探讨,又有一定的聚焦性。(2)本文从体制、市场与技术三个维度探讨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的制度与技术基础,揭示出职业农民作为中国特色农业发展中的市场主体、产业主体与技术主体的经济属性,在农业市场化与现代化的背景框架下,更科学地分析人力资本投资对职业农民增收的影响。(3)本文从三大体系中探讨新型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投资的增收传导过程,即在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多个分层中,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到经济能力提升,到增收的传导载体,保证了研究的结构性和系统性。(4)本文从耦合机制与长效机制两个层面,研究投资、赋能与增收的传导机理,以及增收影响的水平、方式、结构,保证了研究的系统性与缜密性。鉴于本文作者水平有限,对相关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相关资料的收集或有遗漏,并受限于数据的可得性以及时间跨度较短,本文研究还有继续深入和改进的可能。同时,考虑到新型职业农民这一概念的动态变化,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的推进,其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内涵将越来越丰富,需要进一步探讨。

秦大春,周兵,敖方源[7](2017)在《重庆市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实践》文中提出发展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要根据丘陵山区的特点,遵循内在经济规律。阐述了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核心制约因素、依靠,总结了重庆市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路、主要举措以及经验,为我国丘陵山区的农机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牛永[8](2016)在《让农业机械化成为现代农业强市建设的“助推器”》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农业是以农业机械化为物质技术基础的农业,换言之,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可以说,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农业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逐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提高农产品市

徐森[9](2014)在《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出路》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用少量的土地养育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这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迎接挑战,解决难题,我国必须发展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保障。十七届三中全会曾指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为了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建设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粮食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也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施农业机械化。

白人朴[10](2014)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十年巨变的三个标志与四大特点》文中研究表明从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公布实施以来,到2013年这10年我国农业机械化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这是我国农机化发展史上很不平凡的10年。十年巨变的三个重要标志是实现了"一快两跨越",凸显出了四大特点。十年巨变的三个标志20042013年十年间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2003年的54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可以说是从零起步发展到32.5%,年均速

二、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主力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主力军(论文提纲范文)

(1)工人阶级领导、农民革命与工农联盟——当代中国宪制思考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
二、工人阶级与工业化/现代化
三、中国革命和现代化与农民
四、以农业机械化为例证
五、也算结语

(2)甘肃农村人口变动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农村人口变动综述
        二、农业产业发展综述
        三、农村人口变动影响农业产业发展综述
        四、文献述评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五节 论文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人口变动理论
        一、人口转变理论
        二、桑德巴模式
    第二节 农业发展理论
        一、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二、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三、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四、梅勒农业发展阶段论
    第三节 人口变动影响农业产业发展机理
        一、人口变动对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
        二、人口变动对农业要素投入结构的影响
        三、人口变动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四、人口变动对农业产出结构的影响
        五、人口变动对农业产出效率的影响
第三章 甘肃农村人口变动及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人口变动
        二、农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农村人口变动现状
        一、农村人口数量变动
        二、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
        三、农村人口教育水平变动
        四、农村人口性别结构变动
        五、小结
    第三节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一、农业发展状况
        二、农业产出结构变化
        三、农业技术发展状况
        四、农业规模化发展状况
        五、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化
        六、小结
第四章 甘肃农村人口变动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农村人口变动对农业产值的影响
        一、模型构建
        二、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三、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农村人口变动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一、模型构建
        二、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三、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农村人口变动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一 模型构建
        二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三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农村人口变动对农业产出结构的影响
        一 模型构建
        二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三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第五节 农村人口变动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一 模型构建
        二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三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第六节 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
        二、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
        三、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四、促进土地有效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五、发展“互联网+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六、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强耕地保护意识
        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一、个人简历
    二、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阿拉尔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2章 阿拉尔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2.1 农业机械化发展规模
    2.2 农业机械资金投入情况
    2.3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
    2.4 农业机械经营情况
    2.5 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第3章 阿拉尔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机械结构分布不合理
    3.2 农业机械资金投入不足
    3.3 农业机械产业发展滞后
    3.4 劳动人员素质不高
    3.5 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第4章 阿拉尔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相关概念
    4.2 变量选择与数据收集
    4.3 灰色关联计算
    4.4 结果分析
第5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宜春市袁州区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研究 ——以规模经营农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农业机械与农业机械化
        1.3.2 规模经营农户
        1.3.3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1.4 论文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论文可能的研究创新
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2.1.1 关于农业机械化对经济发展贡献的研究
        2.1.2 关于农业机械化系统的优化管理的研究
        2.1.3 国外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的研究
        2.1.4 对农机合作组织的研究
    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2.2.1 关于规模经营农户若干问题的研究
        2.2.2 关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研究
        2.2.3 关于农业机械化相关问题的研究
        2.2.4 关于农业机械化发展思路和思想的研究
        2.2.5 关于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与对策的研究
    2.3 国内外文献研究评述
3 袁州区规模经营农户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分析
    3.1 宜春市袁州区基本区情
    3.2 袁州区规模经营农户产生的原因分析
        3.2.1 土地政策的原因
        3.2.2 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原因
    3.3 袁州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分析
    3.4 袁州区规模经营农户发展现状
    3.5 袁州区规模经营农户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3.5.1 农机装备结构逐渐优化,农机总动力不断增长
        3.5.2 农业机械化作业面积不断增长,作业水平稳步提高
        3.5.3 规模经营农户劳动力结构趋于合理,所购农机种类基本齐全
        3.5.4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薄弱环节取得突破
        3.5.5 政府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农机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3.5.6 农机培训工作取得新进展
        3.5.7 农机合作社作用凸显、发展渠道畅通
    3.6 袁州区规模经营农户农业机械化取得发展的原因分析
        3.6.1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3.6.2 国家惠农政策
        3.6.3 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的趋于完善
        3.6.4 劳动力资源
        3.6.5 农民经济收入水平
        3.6.6 农田规模经营面积和流转程度
4 袁州区规模经营农户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
    4.1 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
    4.2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
    4.3 农业机械化效益水平
    4.4 本章小结
5 袁州区规模经营农户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探讨
    5.1 袁州区规模经营农户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5.1.1 农机装备结构性矛盾凸显
        5.1.2 做大做深农业产业链比例不高
        5.1.3 农业机械化发展地域性不平衡
        5.1.4 农机技术人才缺乏,后劲不足
        5.1.5 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不完善
        5.1.6 农用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5.2 袁州区规模经营农户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成因
        5.2.1 规模经营农户自身经济实力不强
        5.2.2 延伸产业链的意识不强
        5.2.3 未能因势利导长远规划好产业功能区
        5.2.4 对农机技术人才的重视程度不足
        5.2.5 各级农机推广部门缺乏有效合力
        5.2.6 缺少兴修水利的投入和指导
6 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借鉴
    6.1 国外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6.1.1 德国
        6.1.2 巴西
        6.1.3 日本
        6.1.4 以色列
    6.2 国内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6.2.1 四川省达州市的经验
        6.2.2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的经验
        6.2.3 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与启示
7 袁州区规模经营农户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7.1 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与培育现代新型职业农民相结合
    7.2 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体系,缓解结构性矛盾
    7.3 践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7.4 形成合力,完善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体系
    7.5 长远规划好农业用地和非农用地需求
    7.6 重视农机技术人才
    7.7 保护规模经营农户种田积极性
    7.8 完善农机销售市场
    7.9 加强水利设施维修建设和田园化规划改造
8 总结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五、可能的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农业机械化服务
        二、粮食生产要素
        三、粮食生产能力
        四、粮食生产效率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分工理论
        二、交易成本理论
        三、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
        四、农户行为理论
        五、生产效率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基本现状
    第一节 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本现状
        一、粮食生产能力的基本现状
        二、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的基本现状
    第二节 我国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起步阶段(1978-1986 年)
        二、初级发展阶段(1987-1995 年)
        三、快速发展阶段(1996-2003 年)
        四、全面发展阶段(2004-2012 年)
        五、深化发展阶段(2013 年至今)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发展的整体态势
        一、服务主体组织化
        二、服务内容综合化
        三、服务模式多样化
    第四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的供给主体分析
        一、农业机械化服务供给主体的主要类型
        二、农业机械化服务供给主体的制度优势比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粮食生产对机械化服务需求与选择的理论分析:基于种粮农户视角
        一、种粮农户对机械化服务需求与选择的理论分析
        二、农户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支出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机制
        一、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的影响机理
        二、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机理
        三、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机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户对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选择的实证研究:微观证据与宏观识别
    第一节 种粮农户选择机械化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来自CLDS2014 的证据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选择
        三、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农户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支出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
        一、基于2004-2016 年全国省级面板的实证
        二、基于2004-2016 年湖北县级面板的实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影响的实证研究——以稻谷、小麦和玉米为例
    第一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稻谷生产要素投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二、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小麦生产要素投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二、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玉米生产要素投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二、实证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总产能力的影响:基于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和湖北县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一、基于全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二、基于湖北县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单产能力的影响:基于稻谷、玉米和小麦的分类考察
        一、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稻谷单产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二、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小麦单产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三、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玉米单产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以稻谷、玉米和小麦为例
    第一节 粮食生产效率的测度与分析
        一、粮食生产效率的测度模型构建
        二、稻谷生产效率的测度结果与分析
        三、小麦生产效率的测度结果与分析
        四、玉米生产效率的测度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稻谷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全国23个稻谷主产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二、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小麦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全国15个小麦主产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二、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四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玉米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全国19个玉米主产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二、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中国新型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持续增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导论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意义
        0.2.1 理论意义
        0.2.2 现实意义
    0.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评述
        0.3.1 改造传统农业与人力资本投资
        0.3.2 农业发展转型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0.3.3 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
        0.3.4 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民增收问题
        0.3.5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0.3.6 相关文献研究简评
    0.4 研究内容与思路
        0.4.1 研究重点及内容
        0.4.2 研究思路
    0.5 研究方法
    0.6 可能创新与不足
1.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1.1 基本概念解释
        1.1.1 农民、新型职业农民
        1.1.1.1 农民的概念
        1.1.1.2 新型职业农民的界定
        1.1.1.3 传统农民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关系
        1.1.2 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及其投资
        1.1.2.1 人力资源定义
        1.1.2.2 人力资本定义
        1.1.2.3 人力资本投资的界定
        1.1.3 农民劳动增收
        1.1.3.1 农民收入的概念
        1.1.3.2 农民收入增长的界定
    1.2 基本理论工具
        1.2.1 人力资本理论
        1.2.1.1 早期的人力资本思想
        1.2.1.2 现代的人力资本理论
        1.2.1.3 人力资本理论的前沿发展
        1.2.2 收入分配理论
        1.2.2.1 西方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
        1.2.2.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
        1.2.3 分工理论
        1.2.3.1 西方经济学的专业化分工理论
        1.2.3.2 马克思经济学的社会分工理论
        1.2.3.3 社会学关于农业生产劳动的分工理论
    1.3 分析框架
        1.3.1 分析框架的构建与说明
        1.3.2 理论命题概述
    1.4 本章小结
2.新型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实况描述
    2.1 从传统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中国经验的解释
        2.1.1 体制、市场与技术: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的现实要素
        2.1.2 在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中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路径及其现实状况
        2.1.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的问题
    2.2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概况
        2.2.1 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情况
        2.2.2 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2.2.3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2.2.4 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及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2.3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农民增收的演变状况
        2.3.1 改革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的演变
        2.3.2 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农民增收状况概述
        2.3.2.1 影响农民增收方式
        2.3.2.2 影响农民增收水平
        2.3.2.3 影响农民增收结构
        2.3.2.4 影响城乡收入差距
    2.4 国际比较分析
        2.4.1 发达国家(美、英、日)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投入对其收入的影响情况
        2.4.2 发展中国家(印度、巴西)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投入对其收入的影响情况
        2.4.3 转型国家(俄罗斯)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投入对其收入的影响情况
        2.4.4 经验与启示
    2.5 本章小结
3.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持续增收影响机制分析
    3.1 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中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与培育机制
        3.1.1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中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与培育
        3.1.2 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中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与培育
        3.1.3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中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与培育
    3.2 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增收的耦合机制
        3.2.1 人力资本投资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互动性
        3.2.1.1 知识人力资本投资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互作用
        3.2.1.2 健康人力资本投资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互作用
        3.2.1.3 迁徙人力资本投资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互作用
        3.2.2 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民增收的主体动力
        3.2.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农民增收的基本路径
        3.2.4 农民增收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必要条件
        3.2.5 农民增收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绩效标准
    3.3 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3.3.1 新型职业农民人力资本积累变化提升农民整体增收水平
        3.3.2 新型职业农民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构成改变农民增收方式
        3.3.3 新型职业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动影响农民增收
    3.4 本章小结
4.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持续增收的实证分析
    4.1 实证分析方法介绍
    4.2 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4.3 模型建立和实证分析
        4.3.1 修正误差模型(ECM)的构建
        4.3.2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构建
        4.3.3 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析
    4.4 结论说明
    4.5 本章小结
5.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精准选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促进培育绩效
        5.2.2 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的投资渠道,提高投资效率
        5.2.3 加强政府政策供给,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完善的培育体系
        5.2.4 健全农民收入增长机制,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7)重庆市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核心制约要素和依靠
    1.1 核心制约要素
    1.2 发展依靠
2 重庆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思路、主要举措
    2.1 加强适宜机械化作业基础条件建设
    2.2 加强农机装备能力建设
    2.3 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建设
3 发展经验
    3.1 开展一批农机化技术理论研究
    3.2 建设一批可复制的农机化示范基地
    3.3 制定一批农机化技术标准
4 结束语

(8)让农业机械化成为现代农业强市建设的“助推器”(论文提纲范文)

1 全面总结衡水市农机化取得的主要成就
    1.1 农机化装备结构明显优化
    1.2 农机化生产作业水平显着提升
    1.3 农机化新技术应用推广力度不断加大
    1.4 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日益完善
    1.5 农机在重要农时的作用更加突出
    1.6 农机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更加明显
2 客观分析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 深刻认识农机化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中的历史使命
    3.1 在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中进一步发挥农业机械化的基础支撑作用
    3.2 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进一步发挥农业机械化的关键载体作用
    3.3 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进一步发挥农业机械化的核心纽带作用
4 充分发挥农机化在建设现代农业强市中的“助推器”作用
    4.1 进一步发挥农机购置补贴在农机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4.2 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4.3 进一步提高农机化生产水平
    4.4 进一步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
    4.5 进一步强化农机监理, 巩固和深化“平安农机”建设

(9)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难题
    1.1 农民素质低下, 无法全面认识科技的力量
    1.2 农机装备水平较低, 结构矛盾突出
    1.3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机制不健全
2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2.1 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着主力军作用
    2.2 农业机械化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的基础
    2.3 农业机械化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2.4 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实现规模化发展
    2.5 农业机械化有利于改善农村面貌
3 小结

(10)我国农业机械化十年巨变的三个标志与四大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十年巨变的三个标志
十年巨变凸显四大特点

四、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主力军(论文参考文献)

  • [1]工人阶级领导、农民革命与工农联盟——当代中国宪制思考之一[J]. 苏力.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22(01)
  • [2]甘肃农村人口变动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D]. 苏盼.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阿拉尔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D]. 方凯. 长江大学, 2020(02)
  • [4]宜春市袁州区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研究 ——以规模经营农户为例[D]. 李金平.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7)
  • [5]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D]. 潘经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6]中国新型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持续增收影响研究[D]. 陈航.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7]重庆市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实践[J]. 秦大春,周兵,敖方源. 农业工程, 2017(01)
  • [8]让农业机械化成为现代农业强市建设的“助推器”[J]. 牛永. 现代农机, 2016(05)
  • [9]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出路[J]. 徐森. 农业与技术, 2014(11)
  • [10]我国农业机械化十年巨变的三个标志与四大特点[J]. 白人朴. 湖南农机, 2014(04)

标签:;  ;  ;  ;  ;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