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膜加工土豆栽培技术初探

覆膜加工土豆栽培技术初探

一、加工型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杨鑫,樊吴静,唐洲萍,何虎翼,严华兵,覃夏燕,甘秀芹,李丽淑[1](2021)在《广西马铃薯产业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建议》文中提出【目的】调研分析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建议,为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及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广西马铃薯主产县(市、区)、主要种植基地(合作社)、加工销售企业的实地走访调研和相关资料分析,剖析广西马铃薯栽培、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2014—2019年间,广西马铃薯种植区域逐渐拓宽,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趋向于多元化发展;马铃薯平均单产由17.10 t/ha增长到21.30 t/ha,但种植总面积由7.76万ha降至5.12万ha,导致总产由132.70万t降至109.06万t。马铃薯加工企业较少,只有2家规模生产并注册商标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加工产品主要是粉丝和粉条;鲜薯主要销往外省,大部分用于鲜食,少部分用于加工和出口。存在防灾减灾能力弱、种薯短缺、栽培技术不规范、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价格季节性下滑、国内竞争加剧、加工技术滞后等问题,严重制约广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建议】应发展绿色生产,营造优势产区;完善和规范脱毒种薯供应体系,提升优质种薯供应能力;加强产学研攻关,优化科技支撑体系;培育龙头企业,打造桂字号品牌;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产业融合促消费。

张烁[2](2021)在《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研究》文中指出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中国是世界上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马铃薯耐旱、耐贫瘠,已成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柱产业。马铃薯能够长距离运输和较长时间储藏,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马铃薯种植规模扩大,出现了盲目扩种、跟风种植、恶性竞争等问题。因此,本研究以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导向,运用核密度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研究了马铃薯区域格局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定量分析与空间叠置的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马铃薯种植区划指标及空间差异分析和种植区域划分,得出以下结论:1.1990-2016年中国马铃薯种植集中分布在4大热点区域,整体呈现由“单核心+外围小中心”向“双核心+外围小中心”的演变趋势。种植热点区域分别是以甘肃南部为核心的西北地区,以云贵川渝为核心的西南地区,以内蒙古中部为核心的华北地区和以黑龙江为核心的东北地区。其中,西北和西南地区核密度增加,逐渐发展为“核心区”。华北和东北地区核密度逐渐下降。2.中国马铃薯种植的空间分布表现为显着集聚,集聚程度先减后增,主要表现出高-高、低-高和低-低集聚类型。东北和华北地区马铃薯种植的集聚程度逐渐下降,西北和西南地区集聚程度逐渐提高。高-高集聚区由相对分散分布逐渐向西北和西南地区集中,低-低集聚区基本分布在华东地区,呈现继续向东南沿海和华北地区延伸的趋势,低-高集聚区逐渐由分散分布向西北地区集中并且呈现继续向四川中部延伸的趋势;3.中国马铃薯区域格局演变主要受气候、劳动力投入和技术水平等要素的影响。其中劳动力投入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程度最大。短期内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会因时间和空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差异较小。4.综合考虑自然和经济因素,构建了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马铃薯种植区划方案。共选取11个区划指标,分别代表水温条件、土壤肥力状况、地形地貌和马铃薯空间集聚度,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指标为平均气温4-29℃、最低气温≥4℃、最高气温≤29℃、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有机质含量,降水量、地形地貌、种植核密度和政策支持力度为辅助指标,进一步分析了各项指标的时空分布情况。基于上述区划指标体系,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制定马铃薯种植区划方案。将中国划分为8个马铃薯种植区,并分析了各区域基本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

张卫[3](2020)在《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广西地处亚热带地区,是我国典型的马铃薯冬作区,开发冬闲田发展马铃薯产业空间大。近几年,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迅速,但与其它先进省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大力推进广西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提高马铃薯总体单产水平,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补足、补齐产业短板,提升马铃薯附加值,对优化广西粮食生产结构、加快精准扶贫助农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与专家访谈等方法,从国家宏观政策和马铃薯主粮化的大背景出发,针对广西马铃薯产业现状,包括种植区域布局、生产状况、脱毒种薯繁育、品种推广、栽培技术、栽培模式、加工、贸易、消费状况等方面,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全面、系统地分析广西马铃薯的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化经营各环节以及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推进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广西有适宜的气候条件、耕地资源、区位优势、栽培技术,但区域分布不平衡,加工发展滞后、种薯繁育不足,不易发展规模化种植以及易发生自然灾害与病虫害等。广西应该抓住机遇,精确布局各产业带。以满足春季鲜薯供应淡季需求、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和发展马铃薯深加工为目标,升级产业规模、水平,补足、补齐产业条,创建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和机械化、规模化种植,加强自然灾害及病虫害防控,完善全产业链扶持政策,推进产业标准化、信息化、品牌化,促进一二三产产业融合,构建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马铃薯产业。

侯淑琴[4](2019)在《五寨县马铃薯产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文中指出马铃薯具有粮、菜、饲、加工等多种用途,而且产量高、营养丰富、产业链长,既可做粮食、蔬菜、又可以进行精细加工淀粉、薯片、薯条、工业原料、医疗等多种用途。目前,世界上已经有很多国家把马铃薯列为自己国家的主食。五寨县是全国马铃薯生产优势区域之一,现已成为五寨县农民脱贫致富、建设新农村的支柱性产业,有力推动着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现在马铃薯产业以其特有的资源优势和强大的发展潜力在五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地位。本文立足国内外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结合五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实际,分析五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在马铃薯种子品种应用、脱毒种薯繁育、栽培技术、加工、营销、贮藏及产业扶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马铃薯种薯繁育规模小,质量监管体系不健全,使得种薯的品质得不到保障,影响了当地脱毒马铃薯种薯的推广使用;其次,在马铃薯种植方面,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及人们传统农业种植思想的限制,马铃薯的机械化作业程度比较低,大大的限制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再次,在马铃薯贮藏方面,受贮藏条件的限制及不合理的贮藏亦造成了马铃薯产后的严重损失;最后,在马铃薯精深加工及市场开发方面,五寨县马铃薯加工程度低、产业链短,龙头企业规模小、产品商标注册、产品认定、原产地标识注册等滞后,外销缺乏稳定渠道。本文通过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五寨县地方资源优势从马铃薯种薯繁育及种植方向、马铃薯产品加工方向、马铃薯及其产品市场开发方向等三方面对今后的五寨县马铃薯产业出路进行分析,对五寨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产业发展方向,证实马铃薯是促进五寨县农民增产增收的首选产业。

陈玉章[5](2019)在《覆盖模式对旱地马铃薯田水热环境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马铃薯是我国西北雨养寒旱区的主要作物,地膜覆盖是该区广泛使用的抗旱保墒栽培技术,但地膜覆盖存在土壤累积性污染和增加成本问题,急需研发地膜替代或减量使用技术。秸秆覆盖是一种生态环保、种养结合、可实现秸秆资源化循环利用的可持续绿色生产技术。西北寒旱区玉米秸秆资源丰富,若采取传统全地面秸秆碎段覆盖方式,存在粉碎玉米秸秆耗能费力、机收玉米残膜难以清除、影响马铃薯机播机收等诸多问题。为此,本研究在西北雨养寒旱条件下,于2016(干旱年)和2017(平水年)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旱作马铃薯主产区,以传统裸地平作种植(CK)为主对照、生产上主推的黑色地膜全地面覆盖(简称全膜覆盖:FM)为副对照,设置了4种玉米整秆带状覆盖模式,分别为:沟覆垄播双行(RT)、沟覆垄播单行(RS)、平覆双行(PT)和平覆单行(PS)。研究了不同覆盖模式对马铃薯的生长发育状况、土壤水分、土壤温度、植株水分及叶片光合生理、块茎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秸秆整秆覆盖马铃薯高产高效绿色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覆盖较裸地种植(CK)能显着提高旱地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全膜覆盖(FM)和沟覆垄播双行(RT)增产最显着,FM和RT两年分别平均较CK增产(干薯)53.8%、52.0%,但两年度RT和FM间产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表明适宜的秸秆覆盖模式可达到全膜覆盖的产量水平。不同秸秆带状覆盖模式间产量比较,总体来讲,覆秆双行>覆秆单行、秸秆沟覆>秸秆平覆。分析覆盖增产机制原因,无论干旱年还是平水年,在密度相同情况下,从产量结构因素角度主要是显着提高了单薯重(r=0.883**0.980**),覆盖两年平均较CK单薯重提高42%,以RT和FM提高幅度最大(56%62%),而单株结薯数覆盖反而较CK略有降低,后期形成的单薯重对前期结薯数不足有较强的补偿效应(r=-0.618**-0.725**);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角度分析,覆盖增产原因主要是显着促进了营养生长,覆盖处理的单株生长量较CK两年平均提高38%,仍以RT和FM提高幅度最大(58%59%),产量与单株生长量高度正相关(r=0.946**0.989**),而收获指数处理间相对较稳定;同时覆盖也显着提高了大薯率和商品薯率,其中RT大薯率和商品薯率均最高,RT大薯率分别高出CK和FM 15.7和7.4个百分点,商品薯率分别高出CK和FM 21.2和5.8个百分点。2.覆盖显着影响马铃薯田土壤温度。与CK相比,覆膜具有普遍的增温效应,而秸秆覆盖具有普遍的降温效应。比较全生育期525 cm平均温度,FM高出CK 1.03(干旱年)和1.51℃(平水年),而4个秸秆覆盖处理平均较CK降温1.68℃(干旱年)和1.46℃(平水年),秸秆覆盖模式间土壤温度差异不大。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生育时期和土层的不同,秸秆覆盖和覆膜均不同程度的较CK出现增温和降温的“双重效应”,但覆膜增温效应大于降温效应,秸秆覆盖则相反,在干旱年和平水年,覆膜增温点(次)比例分别为82.9%、85.7%,而4种秸秆覆盖模式的降温点(次)比例为95.0%、90.0%。覆膜的降温效应主要在块茎形成期,而秸秆覆盖的增温效应主要在出苗期。地膜覆盖也明显增加了生育期土壤积温,在干旱年和平水年,覆膜较CK分别增加全生育期有效积温122.0、179.9℃,致使生育期缩短约6 d,而秸秆覆盖较CK分别降低积温208.9℃和156.1℃,生育期延长712 d。相关分析表明,降低土壤温度可显着改善植株水分状况,块茎形成期土壤温度对结薯数影响不大,但块茎膨大期土壤温度显着影响单薯重,降温效应是秸秆覆盖大薯率和单薯重提高的主要原因。3.覆盖能显着提高土壤供水能力,以秸秆沟覆垄播双行(RT)的02 m土壤水分状况最好。比较覆盖较CK在全生育期2 m土体的增墒效果,总体来讲,秸秆覆盖>全膜覆盖,平水年>干旱年,秸秆带状覆盖双行与单行相近,秸秆沟覆与平覆在年际间差异不尽一致。秸秆局部带状覆盖较全膜覆盖显着提高了降水入渗率,秸秆覆盖的降水入渗率平均高出覆膜43.3个百分点,秸秆无论沟覆还是平覆,其降水入渗率与CK无显着差异,均高达90.0%以上。秸秆带状覆盖属于局部覆盖,保墒效果肯定不如覆膜,但由于秸秆覆盖具有提高降水入渗率和降温抑蒸的明显优势,这是其土壤水分状况好于地膜覆盖的主要原因。但同时也发现,随着生育时期和土层不同,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也都程度不等的出现较CK增墒和降墒的双重效应。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是覆盖增产的主要原因。土壤水分与植株及各器官水分状况、植株营养生长量、单薯重一般呈明显正相关,土壤水分以块茎形成膨大期对单薯重和产量影响最显着。同时发现深层供水在旱地马铃薯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马铃薯生长和产量形成对40 cm以下深层供水的依赖度显着大于40 cm以上土层。覆盖也明显改变了耗水结构。与CK相比,覆盖显着降低前期(出苗块茎形成)耗水比例,增加中后期(块茎形成成熟)耗水比例,这是覆盖显着提高单薯重、进而提高产量的主要原因;土壤贮水消耗主要集中在01.2 m范围,但覆盖和降水会明显降低1.2m以下土壤耗水。4.土壤水温存在明显互作调控效应。025 cm耕层温度与040、40120、120200、0200 cm土层含水量呈负相关,但负相关程度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加强,这一方面表明,耕层温度会明显影响深层水分的迁移和调用,另一方面与上层土壤受降水、气温影响较大有关。5.覆盖可显着提高马铃薯叶片净光合速率(Pn)。在块茎形成期,覆盖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L)、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表观电子传递效率(ETR)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显着高于CK,而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差异不明显;但进入块茎膨大期,秸秆覆盖的Pn、WUEL、ΦPSⅡ、ETR和qP显着高于地膜覆盖和CK。叶片SPAD值、叶片N含量(LN)、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随生育时期不同差异不尽一致。在块茎膨大与增重的产量形成关键阶段,维持较高的ΦPSⅡ、ETR、qP、SPAD、Ci、LN、WUEL、Tr和气孔导度(Gs)、尤其是提高叶绿素荧光反应参数值(ΦPSⅡ、ETR、qP),是叶片保持较高光合速率(Pn)的直接生理原因,而秸秆覆盖降温引起的叶片延迟衰老,是薯重形成期秸秆覆盖保持较高Pn的间接外因。

陈超[6](2019)在《宁南半干旱区覆盖结合施氮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马铃薯生长的影响》文中认为针对宁夏南部雨养区春季干旱,蒸发强烈,氮肥施用过量,浪费严重,水肥利用率低等问题。本研究在宁南旱区进行不同覆盖材料与氮肥用量裂区试验,以普通地膜(M1)、渗水降解膜(M2)和麻地膜(M3)3种覆盖材料为主因素,以120(低量施氮N1)、180(常规施氮N2)、240(中量施氮N3)和300kg/hm(高量施氮N4)4种施氮水平为副因素,以普通地膜常规施氮量为(MIN2)对照,研究其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覆盖结合施氮对0-100 cm层土壤具有蓄水保墒作用。不同处理下马铃薯生育期0-100 cm层土壤水分变化均呈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在块茎形成期降到最低。在同一覆盖材料下不同生育期各施氮处理存在差异;在不同覆盖材料下M2处理在现蕾期、块茎形成期和块茎膨大期贮水量分别较M1显着提高10.8%、12.1%和28.1%,而M3处理分别较M1显着提高10.3%、10.7%和21.6%。覆盖与施氮交互作用对马铃薯整个生育期土壤贮水量影响极显着。在所有处理中,以渗水降解膜覆盖+施氮量300kg/hm2和麻地膜覆盖+施氮量120 kg/hm2处理土壤保水效果最好,渗水降解膜覆盖+施氮量180kg/hm2、渗水降解膜覆盖+施氮量240 kg/hm2和麻地膜覆盖+施氮量240 kg/hm2处理次之,而普通地膜覆盖结合各施氮水平处理保水效果最差。(2)覆盖结合施氮可调控0-25 cm层土壤温度。各处理下马铃薯生育期0-25 cm各层平均土壤温度均呈持续降低的趋势,苗期最高。在同一覆盖材料下马铃薯生育期各施氮处理无显着差异;在不同覆盖材料下马铃薯苗期、现蕾期、块茎形成期、淀粉积累和收获期平均土壤温度M2处理较M1分别降低8.6%、7.1%、5.2%、12.2%和15.4%,M3处理分别较M1降低19.0%、8.9%、8.6%、2.6%、16.0%和16.9%。覆盖结合施氮的交互作用对马铃薯生育期平均土壤温度影响显着。在所有处理中,以麻地膜覆盖+施氮量300 kg/hm2处理降温效果最好,麻地膜覆盖+施氮量240kg/hm2处理次之,而普通地膜覆盖+施氮量120kg/hm2和普通地膜覆盖+施氮量240 kg/hm2处理具有增温效果。(3)覆盖结合施氮对马铃薯收获期土壤理化性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渗水降解膜覆盖可提高20-40 cm层>0.25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0-40 cm层土壤速效磷、全磷和有机质含量,而麻地膜覆盖可提高0-40 cm层土壤速效钾、全氮和有机质含量。施氮120 kg/hm2处理可提高20-40 cm层>0.25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0-40 cm层土壤孔隙度;施氮180 kg/hm2处理可提升0-40 cm层>0.25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土壤孔隙度、速效磷、速效钾、全磷和有机质含量;施氮240 kg/hm2处理可提高0-40 cm 土壤孔隙度、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施氮300 kg/hm2处理可提高0-40 cm层土壤碱解氮和全氮含量。(4)覆盖结合施氮能提高土壤和植株体内氮素含量。不同处理下马铃薯生育期0-40 cm层土壤碱解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在苗期和块茎膨大期达到峰值。土壤碱解氮含量以麻地膜覆盖+施氮量240 kg/hm2处理影响效果最为显着,而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以麻地膜覆盖+施氮量180 kg/hm2处理效果最佳。不同处理下马铃薯生育期叶、茎和根氮素含量均呈持续降低的趋势,苗期最高,马铃薯生育期块茎氮素含量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块茎膨大期降至最低。不同覆盖材料下M2处理茎、根和块茎氮素含量分别较M1显着降低24.4%、6.5%和13.9%,而M3处理叶和根氮素含量分别较M1显着提高 4.3%和 14.0%。(5)覆盖结合施氮能改善土壤水温环境,从而促进马铃薯的生长发育。不同处理下马铃薯生育期植株株高、茎粗和地上部生物量均呈先增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块茎膨大期达到最大,以渗水降解膜覆盖+施氮量180kg/hm2处理对促进马铃薯生长的效果最佳。各处理马铃薯主要生育期SPAD值随生育期推进而降低,在现蕾期最大,以普通地膜覆盖+施氮量120 kg/hm2处理效果最佳。(6)覆盖结合施氮能起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渗水降解膜覆盖+施氮量180 kg/hm2处理效果最佳。覆盖与施氮的交互作用对马铃薯品质影响极显着。在所有处理中,以麻地膜覆盖+施氮量180 kg/hm2处理马铃薯品质最好,对照次之,而普通地膜覆盖+施氮量300 kg/hm2、渗水降解膜覆盖+施氮量300 kg/hm2、麻地膜覆盖+施氮量120 kg/hm2和麻地膜覆盖+施氮量240 kg/hm2处理效果较差。

屈会娟,沈学善,王平,张鸿,黄静玮,朱玲[7](2018)在《西南五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根据西南五省马铃薯产业的调研情况,文章着重从主要种植区划、种植模式、主推技术、主要栽培品种4个方面阐述西南五省马铃薯生产概况。在此基础上,得出品种结构不合理,加工专用型品种缺乏;脱毒种薯扩繁能力不足,普及率低;专用品种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少,推广面积小;连作障碍严重,病虫害防治意识淡薄;机械化水平低5个生产制约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西南五省马铃薯科技发展途径:加强主粮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应用;创造利于高产的土壤与营养环境;抗旱栽培,构建高光效群体;加强晚疫病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做好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推广示范工作。

李辉[8](2018)在《覆盖对旱地马铃薯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旱地农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马铃薯是该区域的主栽作物,水分不足及降水分布不均是制约旱地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就如何优化旱地水资源配置、提高作物产量,科研工作者提出了多种抗旱栽培技术。秸秆带状覆盖种植技术是采用玉米秸秆整秆局部覆盖的一种抗旱保墒栽培技术,初步研究表明该技术能够改善马铃薯土壤水热环境,提高产量,但模式单一,技术还不完善。为了进一步探索覆盖材料、覆盖方式、培土方式、品种类型及密度对马铃薯土壤水热的影响及产量差异机制,于2015-2016年在通渭县平襄镇进行田间定位试验。测定全生育期0-25cm土壤温度、0-200cm土壤含水率、生育后期光合、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等指标。试验具体处理如下:覆盖与培土试验设3种覆盖方式(地膜覆盖、秸秆带状平作、秸秆带状垄沟覆秆)、3种培土方式(堆状培土、开沟壅土、沟播合土),以露地平作为对照;覆盖与品种试验设早、晚熟2个品种,4种覆盖方式(黑膜大垄、秸秆带状平作、秸秆带状垄沟覆秆、秸秆全覆盖),以露地平作(ck)为对照;覆盖与耕作试验设残膜直播(T1),小垄镶秆大垄揭膜不旋耕(T2),小垄镶秆大垄揭膜旋耕(T3)3个处理,以新覆膜黑膜大垄(ck)为对照;密度试验设早、晚熟2个品种、4个密度(4.5、5.25、6.0及6.75万株/hm2)。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无论平水年还是偏旱年,产量带状平覆与地膜覆盖显着好于露地常规种植,年际间带状平覆、垄沟覆秆及地膜覆盖增产幅度不一致,平水年以秸秆带状平覆最好,平均较ck高12.3%,偏旱年以地膜覆盖最好,平均较ck高69.6%。与露地相比,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显着提高0-25cm土层温度,平均较ck高1.2℃,秸秆覆盖(平覆、沟覆)降低0-25cm土层温度,以带状平作降幅最大,平均较ck低0.8℃;地膜覆盖较露地提高了全生育期10cm土层>10℃的地积温,秸秆覆盖降低了全生育期10cm土层>10℃的地积温,以带状平覆降幅最大。地膜覆盖在生育后期增温效应明显,秸秆覆盖在开花到盛花阶段降温幅度最大。全生育期0-200cm土层秸秆覆盖及地膜覆盖均有增墒降墒的双重效应,秸秆覆盖及地膜覆盖的增墒点次比分别为67.5%、52.5%;秸秆带状平覆0-200cm土壤含水率总体上好于垄沟覆秆、地膜及露地,平均较地膜及露地高0.64、1.03个百分点。2.无论平水年还是偏旱年产量秸秆带状平作不培土显着好于3种培土方式,培土方式之间差异不显着。3种培土方式在平水年产量不如露地,偏旱年显着好于露地。秸秆平覆及不同培土方式均较露地降低了0-25cm土层温度,以带状平作沟播合土降幅最大(平均较ck低1.55℃),培土方式之间差异不显着。全生育期0-200cm土壤含水率处理间差异显着,以沟播合土最好(较ck高0.92个百分点),带状平覆与沟播合土之间差异不显着。3.秸秆带状平覆及地膜覆盖对早、晚熟品种较ck有显着的增产效应,且增产效应偏旱年好于平水年,2个生长季地膜覆盖上增产效应晚熟品种(60.3%)大于早熟品种(50.7%),秸秆带状平覆上早熟品种(52.0%)大于晚熟品种(33.4%);地膜覆盖的增温效应及带状平覆的降温效应均为晚熟品种(1.62℃、1.13℃)大于早熟品种(1.39℃、1.01℃);地膜覆盖及秸秆带状平覆全生育期0-200cm土壤含水率平水年早、晚熟品种差异不明显,偏旱年早熟品种好于晚熟品种;早熟品种较晚熟品种降低了全生育期耗水量。4.残膜直播(T1)、小垄镶秆大垄揭膜不旋耕(T2)、小垄镶秆大垄揭膜旋耕(T3)均较新覆膜(ck)降低了马铃薯产量,以T2降幅最大(较ck低22.93%),减产的主要原因是降低了单薯重。T1、T2、T3之间产量差异不显着。T1、T2、T3较ck降低了全生育期0-25cm土壤温度,以T3降幅最大(较ck低1.12℃)。全生育期0-200cm土层T3的土壤含水率与ck相近,但显着好于T1及T2。5.密度对马铃薯产量有显着影响,2个生长季早、晚熟品种产量均为6.0万株/hm2最高,分别为25485.75kg/hm2、28834.35kg/hm2。从产量构成要素分析,晚熟品种无论平水年还是偏旱年产量均由单薯重决定,结薯数次之;早熟品种平水年主要由密度决定,偏旱年主要由结薯数决定。从营养生长的角度分析,产量差异主要由生物产量及秸秆产量引起,收获指数相对稳定,对产量的影响较小。6.覆盖材料、覆盖方式、培土方式对马铃薯产量有显着影响,从产量构成要素分析,产量主要由单薯重决定,结薯数影响较小;单薯重主要通过增加单株150g以上薯块的数量比及质量比,降低50g以下薯块的质量比及数量比来实现。从营养生长的角度分析,产量差异主要由生物产量及秸秆产量引起,收获指数相对稳定,对产量的影响较小。从水热环境的角度分析,平水年提高全生育期平均地温及生育后期土壤水分有利于马铃薯增产,偏旱年提高生育后期土壤水分、降低块茎形成期后土壤温度有利于马铃薯增产。7.覆盖种植能够调整作物阶段用水比例,地膜覆盖较露地常规种植明显提高了苗期至块茎膨大期的耗水比例,秸秆覆盖降低了播种至苗期的耗水量及耗水比例,增加了淀粉积累期至收获期的耗水量及耗水比例;各处理对生育时期间植株含水率的影响不一致,总体上覆盖处理较露地常规种植降低了植株含水率,降幅地膜覆盖大于秸秆带状覆盖。8.覆盖及密度对早、晚熟马铃薯的株高、薯干重、茎叶根干重有显着影响,株高、茎叶根干重地膜覆盖在生育前期高于秸秆覆盖及露地,生育后期秸秆带状覆盖接近甚至超过了地膜覆盖;单株薯干重地膜覆盖总体上好于秸秆覆盖及露地;秸秆带状平覆显着较地膜覆盖及露地提高了生育中后期叶片净光合速率(较ck高16.46%),降低了气孔导度(较ck低1.59%)及胞间CO2浓度(较ck低2.69%)。

李继明[9](2018)在《干旱半干旱区马铃薯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文中研究说明安定区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近几年,依托马铃薯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平台,总结马铃薯高产创建的主要技术和措施,适应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和市场需求,探索推广"轮作倒茬+地膜覆盖+配方施肥+脱毒良种+拌种包衣+适期早播+统防统治+机械化耕作"的马铃薯绿色增产模式。

陈广海,李长忠,王天文,何玉华,徐晓[10](2018)在《甘肃河西地区马铃薯产业现状及主粮化问题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分析河西地区马铃薯种薯繁育、机械化生产、商品薯贮藏、加工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马铃薯产业发展思路是:积极开发与主粮化相适应的品种,提高脱毒种薯繁育水平;严格执行马铃薯良种繁育推广程序,加强种薯质量监管;鼓励马铃薯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加强贮藏设施建设,开展贮藏技术研究;开展马铃薯主食食品开发研究;促进马铃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加工型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工型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马铃薯产业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2.1 马铃薯栽培情况
    2.2 马铃薯加工情况
    2.3 马铃薯贸易情况
3 广西马铃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自然灾害频繁,防灾减灾能力较弱
    3.2 种薯短板凸显,脱毒种薯覆盖率低
    3.3 栽培技术不规范,科技成果应用率低
    3.4 价格季节性下滑,国内竞争加剧
    3.5 技术滞后、环保升级制约产品加工
4 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建议
    4.1 发展绿色生产,营造优势产区
    4.2 完善和规范脱毒种薯供应体系
    4.3 加强产学研攻关,优化科技支撑体系
    4.4 培育龙头企业、打造桂字号品牌,加强产业链一体化发展
    4.5 加强政策引导,产业融合促消费

(2)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文献综述
        1.5.1 马铃薯布局因素研究进展
        1.5.2 马铃薯区划指标研究进展
        1.5.3 马铃薯区划方法研究进展
    1.6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自然地域分异理论
    2.2 农业资源配置理论
    2.3 农业区划的分区方法
        2.3.1 定性分析分区法
        2.3.2 定量分析分区法
第三章 中国马铃薯区域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1 研究方法
        3.1.2 数据来源
        3.1.3 变量选取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马铃薯种植面积
        3.2.2 马铃薯格局演变
        3.2.3 马铃薯空间自相关分析
    3.3 马铃薯区域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空间分样本回归
        3.3.2 时间分样本回归
        3.3.3 空间与时间分样本回归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指标及空间差异分析
    4.1 指标构建原则与分析方法
    4.2 区划指标体系
    4.3 区划指标的空间差异分析
        4.3.1 水温条件
        4.3.2 土壤肥力
        4.3.3 地形地貌
        4.3.4 空间集聚度
        4.3.5 政策因素
    4.4 本章结论
第五章 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与区域特征分析
    5.1 区划原则与方法
    5.2 区划方案
    5.3 区域特征
        5.3.1 东北及坝上区
        5.3.2 西北区
        5.3.3 华北及黄土高原区
        5.3.4 长江中下游区
        5.3.5 华南区
        5.3.6 西南区
        5.3.7 横断山区
        5.3.8 青藏区
    5.4 本章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

(3)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马铃薯与马铃薯产业概述
        1.2.2 世界马铃薯产业研究概况
        1.2.3 中国马铃薯产业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国内外及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2.1 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2.1.1 生产
        2.1.2 消费
        2.1.3 贸易与加工
    2.2 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2.2.1 生产
        2.2.2 消费
        2.2.3 贸易与加工
    2.3 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2.3.1 生产
        2.3.2 加工、贮藏及贸易
        2.3.3 育种与栽培
        2.3.4 消费
    2.4 马铃薯种植意愿与消费意愿调查
        2.4.1 调查方法
        2.4.2 种植意愿调查
        2.4.3 消费意愿调查
第三章 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劣势分析
    3.1 主粮化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新要求
    3.2 主粮化背景下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2.1 缺乏种薯繁育基地,脱毒种薯应用率低
        3.2.2 优良品种少,缺乏加工型品种
        3.2.3 机械化、规模化程度不高
        3.2.4 高产栽培新技术推广不够
        3.2.5 科研条件薄弱
        3.2.6 缺乏精深加工
        3.2.7 冷链物流设施缺乏,贮藏调控能力弱
        3.2.8 缺少大型专业市场
        3.2.9 效益不稳定,影响马铃薯的发展规模
        3.2.10 自然灾害频发
    3.3 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优势
        3.3.1 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3.3.2 具备良好的栽培基础
        3.3.3 节令优势
        3.3.4 气候优势
        3.3.5 区位优势
        3.3.6 土地资源优势
    3.4 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劣势
        3.4.1 种薯繁育先天条件不足
        3.4.2 规模化种植推进有难度
        3.4.3 自然灾害威胁
        3.4.4 易发生病虫害
        3.4.5 外部竞争压力大
        3.4.6 种植成本较高
        3.4.7 加工发展严重滞后
第四章 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做好顶层设计,精准定位,精确布局
        4.1.1 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涉农部门协同合作
        4.1.2 精准定位、精确布局
        4.1.3 抓好优势区建设
        4.1.4 抓种植面积扩增
        4.1.5 多元发展,多方发力
        4.1.6 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4.2 加强基础研究,加速品种选育
        4.2.1 加强基础研究
        4.2.2 根据不同产业带进行品种选育
    4.3 合理布局,扩展加工产业链
        4.3.1 合理布局,填补空档
        4.3.2 扩大加工型马铃薯种植
        4.3.3 实现初加工
        4.3.4 大力推进精深加工
        4.3.5 推动广西特色马铃薯主食产品研发
        4.3.6 建设绿色加工体系
    4.4 健全脱毒种薯良种繁育体系,扩大脱毒种薯覆盖率
        4.4.1 加强脱毒种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4.4.2 建立种薯质量监测和检测体系
        4.4.3 建设脱毒良种繁育基地
        4.4.4 扩大脱毒种薯覆盖率
    4.5 科技引领,多种形式推广先进栽培技术
        4.5.1 科技引领,健全栽培技术体系
        4.5.2 大力推广先进技术
        4.5.3 强化技术培训
        4.5.4 示范带动
    4.6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机械化的投入力度
    4.7 提高自然灾害及病虫害防控能力
        4.7.1 抓好防霜抗冻工作
        4.7.2 做好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
        4.7.3 建立病虫害预警系统
    4.8 产业扶持全覆盖,保障薯农收益
        4.8.1 财政扶持全面覆盖
        4.8.2 普及农业保险,降低生产风险
        4.8.3 试点马铃薯目标价格保险,保障农民收益
    4.9 健全销售网络
        4.9.1 建立东盟营销网络
        4.9.2 利用节令优势大力拓展外省市场
        4.9.3 积极推广订单式、合同式生产
        4.9.4 推进信息大数据平台建设
        4.9.5 抓好农民营销队伍建设
    4.10 强化马铃薯主粮化消费宣传引导
第五章 结论与不足
    5.1 结论
    5.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 马铃薯种植意愿调查表
附录2 马铃薯消费意愿调查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五寨县马铃薯产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研究背景
        1.1 马铃薯的概述
        1.1.1 马铃薯生物学特性
        1.1.2 马铃薯的营养价值
        1.1.3 马铃薯的药用价值
        1.1.4 马铃薯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
        1.2 五寨县马铃薯文化
        1.3 马铃薯产业在五寨县的经济地位
    2.马铃薯的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
        2.1 .马铃薯种植面积及产量情况
        2.2 马铃薯机械化作业情况
        2.3 马铃薯贮藏保鲜情况
        2.4 马铃薯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3.山西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4.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五寨县马铃薯的产业发展现状
    1.五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优势及存在问题分析
        1.1 五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历史
        1.2 五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1.2.1 五寨县马铃薯种植产业布局
        1.2.2 五寨县马铃薯繁育体系发展现状
        1.2.3 五寨县马铃薯种植技术推广现状
        1.2.4 五寨县马铃薯贮藏能力现状
        1.2.5 五寨县马铃薯加工能力现状
        1.2.6 五寨县马铃薯市场销售现状
        1.3 五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优势条件分析
        1.3.1 地理位置及地质地貌优势
        1.3.2 自然条件优越
        1.3.3 交通条件便利
        1.3.4 科技水平提高
        1.3.5 政府支持力度大
        1.4 五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4.1 五寨县马铃薯种薯繁育中存在的问题
        1.4.2 五寨县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4.3 五寨县马铃薯贮藏中存在的问题
        1.4.4 五寨县马铃薯精深加工中存在的问题
        1.4.5 五寨县马铃薯销售市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五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1.五寨县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对策
        1.1 科学繁育
        1.2 抓好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
        1.3 确保脱毒马铃薯种薯质量达标
    2.五寨县马铃薯种植产业发展对策
        2.1 机械化种植
        2.2 高巧包衣技术
        2.3 间作套种
        2.4 起垄栽培技术
        2.5 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2.6 对薯农进行专业培训
    3.五寨县马铃薯贮藏产业的发展对策
        3.1 马铃薯贮藏窖的建设
        3.2 科学的马铃薯贮藏技术的引进
        3.2.1 物理贮藏
        3.2.2 化学药剂处理
        3.3.3 机械贮藏
    4.五寨县马铃薯加工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4.1 整合实力壮大龙头企业
        4.2 .延伸五寨县马铃薯加工产业链
        4.3 丰富马铃薯种植品种
    5.马铃薯饮食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5.1 发展鲜食马铃薯产业
        5.2 建设马铃薯产品消费体验
    6.马铃薯产业市场开发的对策及建议
        6.1 狠抓“三品认证”,创优品牌,开拓市场
        6.2 完善营销体系
        6.3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高五寨县马铃薯知名度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5)覆盖模式对旱地马铃薯田水热环境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覆盖模式对马铃薯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3.1 覆盖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3.2 覆盖对马铃薯主要农艺指标的影响
    3.3 覆盖增产机制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4.1 覆盖对土壤温度时空动态的影响
    4.2 覆盖对土壤温度稳定性的影响
    4.3 覆盖对土壤热量传导的影响
    4.4 覆盖对马铃薯生育期有效积温的影响
    4.5 覆盖条件下土壤温度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4.6 小结
第五章 覆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5.1 覆盖对土壤水分时空动态的影响
    5.2 覆盖对农田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3 土壤水分与土壤温度的关系
    5.4 覆盖对马铃薯植株水分状况的影响
    5.5 覆盖对降水24 h后耕作层土壤水分的影响
    5.6 覆盖条件下土壤水分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5.7 小结
第六章 覆盖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光合生理的影响
    6.1 覆盖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6.2 覆盖对叶片SPAD值及叶片N含量(LN)的影响
    6.3 覆盖对马铃薯叶片光合气体交换的影响
    6.4 覆盖对叶片叶绿素荧光反应的影响
    6.5 覆盖提高净光合速率的相关机制
    6.6 小结
第七章 讨论和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7.3 主要创新点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6)宁南半干旱区覆盖结合施氮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马铃薯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来源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供试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项目测定及方法
    2.5 数据分析方法
第三章 覆盖结合施氮措施下土壤水温效应
    3.1 覆盖结合施氮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3.2 覆盖结合施氮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覆盖结合施氮措施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4.1 覆盖结合施氮对土壤结构的影响
    4.2 覆盖结合施氮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覆盖结合施氮措施对土壤氮素供应及累积分配的影响
    5.1 覆盖结合施氮对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
    5.2 覆盖结合施氮对马铃薯植株氮素含量的影响
    5.3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覆盖结合施氮措施对马铃薯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
    6.1 覆盖结合施氮对马铃薯形态特征的影响
    6.2 覆盖结合施氮对马铃薯生理特征的影响
    6.3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覆盖结合施氮措施对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7.1 马铃薯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
    7.2 不同覆盖材料下氮肥用量与产量的效应函数
    7.3 马铃薯产量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7.4 马铃薯经济效益
    7.5 马铃薯品质
    7.6 讨论与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覆盖对旱地马铃薯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引言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覆盖栽培技术
    1.2 覆盖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3 覆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1.4 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1.5 覆盖条件下密度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内容
        2.2.1 覆盖与培土对马铃薯土壤水热特征的影响
        2.2.2 覆盖与培土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2.3 不同熟性品种在秸秆带状覆盖下的响应
        2.2.4 覆盖与耕作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2.5 玉米秸秆带状覆盖下的密度效应
    2.3 技术路线
    2.4 试验地概况
    2.5 试验设计
        2.5.1 覆盖与培土试验
        2.5.2 覆盖与品种试验
        2.5.3 覆盖与耕作试验
        2.5.4 密度试验
    2.6 测定项目与方法
        2.6.1 基本气象观测
        2.6.2 物候期
        2.6.3 农艺指标及产量的测定
        2.6.4 土壤温度测定
        2.6.5 土壤水分测定
        2.6.6 叶片光合特性指标测定
    2.7 统计分析
第三章 覆盖与培土对马铃薯土壤水分、温度及产量的影响
    3.1 覆盖的产量效应
    3.2 覆盖对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3 覆盖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3.3.1 株高
        3.3.2 茎粗
        3.3.3 分枝数
        3.3.4 单株薯干重
        3.3.5 单株茎干重
        3.3.6 单株叶干重
        3.3.7 单株根干重
        3.3.8 各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
    3.4 产量差异形成机制
        3.4.1 产量与产量构成要素和营养生长的关系
        3.4.2 产量、产量性状指标与生长指标的关系
        3.4.3 产量与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关系
        3.4.4 耗水量及产量形成的关系
    3.5 覆盖与培土对马铃薯土壤温度的影响
        3.5.1 全生育期0-25cm土壤平均温度
        3.5.2 各时期0-25cm土壤平均温度
        3.5.3 各土层全生育期土壤平均温度
        3.5.4 土壤温度时空变化
    3.6 覆盖与培土对马铃薯土壤水分的影响
        3.6.1 全生育期0-200cm土壤平均含水率
        3.6.2 不同时期0-200cm土壤平均含水率
        3.6.3 不同土层全生育期土壤平均含水率
        3.6.4 土壤含水率时空变化
    3.7 覆盖与培土对马铃薯耗水量的影响
        3.7.1 阶段耗水量分析
        3.7.2 耗水量与土壤温度的关系
        3.7.3 植株含水率差异分析
        3.7.4 土壤含水率与植株含水率的关系
    3.8 小结
第四章 覆盖对不同熟性马铃薯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
    4.1 马铃薯的产量效应
    4.2 覆盖对早、晚熟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3 覆盖对植株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4.3.1 净光合速率
        4.3.2 气孔导度
        4.3.3 胞间CO2浓度
        4.3.4 蒸腾速率
    4.4 覆盖对不同熟性马铃薯生长指标的影响
        4.4.1 马铃薯株高
        4.4.2 马铃薯茎粗
        4.4.3 马铃薯分枝数
        4.4.4 马铃薯单株薯干重
        4.4.5 马铃薯单株茎干重
        4.4.6 马铃薯单株叶干重
        4.4.7 马铃薯单株根干重
    4.5 产量差异形成机制
        4.5.1 产量与产量形成指标的关系
        4.5.2 产量与生长指标的关系
        4.5.3 产量、产量指标与土壤温度的关系
        4.5.4 产量、产量指标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4.5.5 耗水量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4.6 覆盖对不同熟性马铃薯土壤温度的影响
        4.6.1 全生育期0-25cm土壤平均温度
        4.6.2 不同时期0-25cm土壤平均温度
        4.6.3 不同阶段10cm土壤温度日变化
        4.6.4 覆盖对马铃薯土壤积温的影响
        4.6.5 不同土层全生育期土壤平均温度
        4.6.6 土壤温度时空变化
    4.7 生育期土壤水分变化分析
        4.7.1 全生育期0-200cm土壤平均含水率
        4.7.2 不同时期0-200cm土壤平均含水率
        4.7.3 不同土层全生育期土壤平均含水率
        4.7.4 土壤含水率时空变化
    4.8 耗水特点分析
        4.8.1 阶段耗水量分析
        4.8.2 耗水量与土壤温度的关系
        4.8.3 植株含水率差异分析
        4.8.4 土壤含水率与植株含水率的关系
    4.9 小结
第五章 覆盖与耕作对马铃薯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
    5.1 覆盖与耕作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5.1.1 产量效应
        5.1.2 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5.1.3 覆盖与耕作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5.2 产量差异机制
        5.2.1 产量与产量构成要素及营养生长的关系
        5.2.2 产量、产量性状指标与生长指标的关系
        5.2.3 产量、产量指标与土壤水分及温度的关系
        5.2.4 耗水量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5.3 土壤温度差异分析
        5.3.1 全生育期0-25cm土壤平均温度
        5.3.2 不同时期0-25cm土壤平均温度
        5.3.3 不同土层全生育期土壤平均温度
        5.3.4 土壤温度时空变化
    5.4 土壤水分差异分析
        5.4.1 全生育期0-200cm土壤平均含水率
        5.4.2 不同时期0-200cm土壤平均含水率
        5.4.3 不同土层全生育期土壤平均含水率
        5.4.4 土壤含水率时空变化
    5.5 耗水特点分析
        5.5.1 阶段性耗水量分析
        5.5.2 植株含水率差异分析
        5.5.3 土壤含水率与植株含水率的关系
    5.6 小结
第六章 秸秆带状覆盖下马铃薯的最佳密度
    6.1 密度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6.2 密度对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3 密度对马铃薯生长指标的影响
        6.3.1 马铃薯株高
        6.3.2 马铃薯茎粗
        6.3.3 马铃薯分枝数
        6.3.4 马铃薯结薯数
        6.3.5 马铃薯单株薯干重
        6.3.6 马铃薯单株茎干重
        6.3.7 马铃薯单株叶干重
        6.3.8 马铃薯单株根干重
    6.4 产量差异机制
        6.4.1 产量与产量构成要素的关系
        6.4.2 产量、产量构成要素与生长指标的关系
        6.4.3 产量、产量指标与土壤水分及温度的关系
        6.4.4 耗水量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6.5 全生育期0-25cm土壤平均温度
    6.6 全生育期0-200cm土壤平均含水率
    6.7 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覆盖对农田土壤温度的影响
        7.1.2 覆盖对农田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7.1.3 覆盖对植株含水率及生长指标的影响
        7.1.4 覆盖对马铃薯叶片光合指标的影响
        7.1.5 覆盖对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7.1.6 秸秆带状覆盖下的最适密度
    7.2 主要结论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9)干旱半干旱区马铃薯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轮作倒茬
2 地膜覆盖
    2.1 黑色全膜双垄垄侧栽培模式
    2.2 黑色地膜覆盖单垄双行微沟垄侧栽培模式
    2.3“半膜垄作+膜上覆土”栽培模式
    2.4“半膜垄作+膜上覆土+膜下滴灌”栽培模式
    2.5 半膜垄作早上市栽培模式
    2.6“一草三膜”栽培模式
3 配方施肥
4 脱毒良种
5 拌种包衣
6 适期播种
7 统防统治
8 适时收获
9 残膜回收
1 0 机械化耕作

(10)甘肃河西地区马铃薯产业现状及主粮化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马铃薯产业现状及主粮化实践
    1.1 国内马铃薯产业发展及主粮化现状
    1.2 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及主粮化发展概况
    1.3 河西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及主粮化战略实施现状
        1.3.1 种植规模迅速扩大
        1.3.2 产品初加工能力初具规模
        1.3.3 脱毒种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1.3.4 推广品种与主粮化要求相吻合
        1.3.5 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推广效果良好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商品薯贮藏能力不足
    2.2 主粮化品种缺乏
    2.3 马铃薯生产成本较高, 商品薯市场价格不稳定
    2.4 加工能力不足
    2.5 标准化种植水平不高
3 发展思路
    3.1 积极开发与主粮化相适应的品种, 提高脱毒种薯繁育水平
    3.2 严格执行马铃薯良种繁育推广程序, 加强种薯质量监管
    3.3 鼓励马铃薯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
        3.3.1 生产机械研究与开发
        3.3.2 栽培模式研究与开发
        3.3.3水肥农药使用技术研究与开发
    3.4 加强贮藏设施建设
    3.5 开展马铃薯主食食品开发研究
    3.6 促进马铃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四、加工型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马铃薯产业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建议[J]. 杨鑫,樊吴静,唐洲萍,何虎翼,严华兵,覃夏燕,甘秀芹,李丽淑. 南方农业学报, 2021(06)
  • [2]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研究[D]. 张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3]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张卫. 广西大学, 2020(07)
  • [4]五寨县马铃薯产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D]. 侯淑琴.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6)
  • [5]覆盖模式对旱地马铃薯田水热环境及产量形成的影响[D]. 陈玉章.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 [6]宁南半干旱区覆盖结合施氮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马铃薯生长的影响[D]. 陈超. 宁夏大学, 2019
  • [7]西南五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A]. 屈会娟,沈学善,王平,张鸿,黄静玮,朱玲. 马铃薯产业与脱贫攻坚(2018), 2018
  • [8]覆盖对旱地马铃薯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D]. 李辉. 甘肃农业大学, 2018(10)
  • [9]干旱半干旱区马铃薯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模式[J]. 李继明. 中国马铃薯, 2018(01)
  • [10]甘肃河西地区马铃薯产业现状及主粮化问题探讨[J]. 陈广海,李长忠,王天文,何玉华,徐晓. 甘肃农业科技, 2018(02)

标签:;  ;  ;  ;  ;  

覆膜加工土豆栽培技术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