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药耐药基因mdr-1 mRNA和p-糖蛋白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多药耐药基因mdr-1 mRNA和p-糖蛋白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一、骨肉瘤组织中多药耐药基因mdr-1mRNA和p-糖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点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珂,侯毅,王得胜,郑稼[1](2022)在《miR-138-5p过表达在骨肉瘤MG63细胞及多药耐药细胞MG63/Dox对阿霉素敏感性中作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骨肉瘤MG63细胞及骨肉瘤多药耐药细胞MG63/Dox对阿霉素的敏感性与miR-138-5p过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脂质体将miR-138-5p mimics、miR-con分别转染至骨肉瘤MG63细胞及骨肉瘤多药耐药MG63/Dox细胞,分为miR-138-5p过表达MG63细胞组与MG63细胞对照组、miR-138-5p过表达MG63/Dox细胞组与MG63/Dox细胞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4组细胞miR-138-5p和多药耐药基因1(multidrug resistance 1, MDR1)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MTT法检测4组细胞不同浓度阿霉素(0、1、10、20、40、80μg/L)下的增殖抑制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4组细胞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miR-138-5p过表达MG63细胞组(10.15±2.12)、miR-138-5p过表达MG63/Dox细胞组(6.69±1.38)miR-138-5p相对表达量分别高于MG63细胞对照组(1.00±0.18)、MG63/Dox细胞对照组(1.00±0.13)(t=7.449,P<0.001;t=7.110,P=0.001),miR-138-5p过表达细胞转染成功。10、20、40、80μg/L阿霉素下,miR-138-5p过表达MG63细胞组(0.41±0.04、0.51±0.04、0.67±0.06、0.81±0.07)、miR-138-5p过表达MG63/Dox细胞组(0.45±0.04、0.63±0.08、0.78±0.06、0.92±0.06)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高于MG63细胞对照组(0.25±0.04、0.34±0.05、0.48±0.04、0.61±0.06)、MG63/Dox细胞对照组(0.34±0.03、0.45±0.04、0.57±0.05、0.62±0.07)(P<0.05),0、1μg/L阿霉素下,miR-138-5p过表达MG63细胞组与MG63细胞对照组、miR-138-5p过表达MG63/Dox细胞组与MG63/Dox细胞对照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iR-138-5p过表达MG63细胞组、miR-138-5p过表达MG63/Dox细胞组MDR1 mRNA(0.55±0.08、0.38±0.10)及P-gp蛋白相对表达量(0.58±0.08、0.30±0.07)分别低于MG63细胞对照组(1.00±0.15、1.01±0.14)、MG63/Dox细胞对照组(1.00±0.11、0.69±0.04)(P<0.05)。结论 miR-138-5p过表达可抑制耐药相关分子MDR1 mRNA和P-gp蛋白的表达,增强骨肉瘤细胞MG63和耐药细胞MG63/Dox对阿霉素的敏感性。

殷蓓蓓[2](2020)在《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治疗转移性卵巢癌疗效、安全性及增效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卵巢癌(Ovarian cancer)作为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居前列,对女性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由于其发病隐蔽的特点,让许多患者在临床症状出现后进行诊断时已是晚期,这在一定程度造成了患者总体的生存率较低。目前针对卵巢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和化疗,当患者进行初始治疗时,手术效果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对于中晚期患者,初始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至关重要。除手术治疗外,系统化疗也是治疗卵巢癌的另一方法,通常选用铂类联合紫杉醇类药物。卵巢癌一线含铂化疗的有效率为70%,但通常半数以上的患者会复发。近些年,虽然卵巢癌的治疗进展不断更新,但对于复发性卵巢癌尚无统一的治疗方式。初始卵巢癌治疗以规范化为主,而复发性卵巢癌则以个体化治疗为主,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二线化疗、再次肿瘤细胞减灭术、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放疗。卵巢癌的复发分为铂敏感复发和铂耐药复发两种,区分的标准为铂类药物停用的时间,停用6个月以上为铂敏感型复发,停药6个月之内复发为铂耐药复发。通常对于因铂耐药而复发的患者来说,指南推荐可选择非铂类化疗单药(紫杉类药物、吉西他滨、拓扑替康、依托泊苷)、靶向治疗(奥拉帕利)、或将非铂类化疗药物和贝伐单抗进行联合治疗。对于一线应用紫衫类药物联合铂方案化疗,二线多西他赛单药治疗的患者,有潜在耐药的可能。肿瘤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作用的产生机制较为复杂。其中,得到广泛关注的有:①药物靶点突变;②药物摄入或流入减少;③激活代偿性细胞生存的信号通路;④增加DNA损伤修复方式;⑤使药物外排泵表达增加,从而减低耐药细胞药物的浓度等。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也称为ABC转运体B家族成员1(ATP-binding cassette subfamily B member 1,ABCB1)或多药耐药蛋白 1(multidrug resistance protein 1,MDR1),此外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2(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 1,MRP2)和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BCRP,ABCG2)也是最常参与耐药化疗的超家族成员。生物界的转运蛋白多属于ABC家族。目前约100余种被发现,ABCB1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0×103,是一种ATP依赖性膜蛋白,ABCB1除了癌细胞外,在上皮细胞顶端也是高水平表达,如结肠、肝胆管、胰腺小管、肾上腺、胎盘(血胎盘屏障)、睾丸(血睾丸屏障)、脑毛细血管(血脑屏障)。在解剖学上,ABCB1作为一个外排转运体,限制细胞摄取药物从血液进入大脑,并从肠腔进入肠细胞。另一方面,ABCB1分别促进肝细胞和肾上皮细胞的药物排泄进入胆汁和尿液。ABCB1的组成包括两同源核苷酸结合区域(nucleotide binding domain,NBD)和两个跨膜区域(transmembrane domain,TMD)。每个跨膜结构域由6个跨膜螺旋组成12个跨膜螺旋流出泵,结合疏水药物底物。它的亲水区域包含ATP结合位点,结合两个ATP分子。药物底物的流出导致ATP水解成ADP和无机磷酸盐,允许跨膜结构域结合另一个被流出的底物。通过这种连续循环的方式降低肿瘤细胞的耐药性。ABCB1的抗癌药物底物包括蒽环类、紫杉类、鬼叶藻毒素类、长春花生物碱类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如拉帕替尼、厄洛替尼、舒尼替尼等。ABCB1的过表达与多种癌症相关,除实体瘤外还包括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逆转肿瘤耐药的方式有很多,针对ABCB1而言,主要如下:①化学逆转剂的应用;②改变临床用药在释放时的方式和系统;③与其他药物合用,提高药物有效性或降低药物毒性;④在基因水平进行逆转耐药;⑤应用纳米载体系统,快速高效的作用于肿瘤;⑥开发新型药物。ABCB1抑制剂处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之中,已经历了三代发展,第一代抑制剂是在偶然的状况下发现的,包括维拉帕米、奎尼丁、胺碘酮等,在应用的过程中由于其对肾脏等器官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而逐渐被第二代抑制剂所取代。第二代抑制剂的优点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药物的活性,对肿瘤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临床中常用的主要有右旋维拉帕米、PSC833等,但是二代抑制剂对肝脏的解毒功能损伤严重,且长期应用会造成药物的代谢紊乱,危害机体的健康。第三代ABCB1抑制剂如dofequidar,zosuquidar,等,这些药物作用更强,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更少,但联合使用时会导致一些化疗毒性。虽然当前对于肿瘤抑制剂的研究很深入,但是仍没有MDR的逆转剂的相关报道应用于临床。靶向药物如TKIs在肿瘤治疗中起重要作用,但TKIs与传统抗癌药物少有协同作用。由于TKIs与传统抗癌药物主要毒副作用不重叠,同时,TKIs能与酪氨酸激酶的ATP结合点结合,从而抑制ABC转运泵的功能。研究发现阿法替尼、厄洛替尼、拉帕替尼等临床常用药物通过作用于其靶点蛋白ABCB1,抑制ABCB1的功能,从而增加MDR细胞内底物性抗癌药物的累积,以增加传统抗癌药物的体内外抗肿瘤效果。Apatinib(YN968D1)通常作用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VEGFR-2),是一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它会选择性的阻断信号传导,起到抗血管生成的作用,进而控制肿瘤发生。2014年12月,阿帕替尼被获批用于二线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目前在肺癌、肝癌、食管癌、骨肉瘤等瘤种均开展了多项临床研究,尤其是探讨其与化疗、靶向、免疫治疗联合治疗的协同增效的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临床研究显示阿帕替尼在卵巢癌治疗中的疗效也是肯定的。综上所述,阿帕替尼治疗耐药性晚期实体瘤的相关研究逐步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迄今为止,尚未有针对阿帕替尼协同多西他赛治疗卵巢癌的增效机制研究。本课题拟通过临床、体内、体外三个层面研究阿帕替尼对ABCB 1介导的卵巢癌多西他赛耐药的影响,深入探究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治疗转移性卵巢癌的协同增效作用机制,为复发转移性卵巢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第一部分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对比单药多西他赛治疗转移复发性卵巢癌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目的:探讨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对照多西他赛治疗二线及以上铂耐药复发转移性卵巢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临床上收集47例铂耐药复发转移性卵巢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2组:单纯化疗组(24例),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23例)。具体给药方法:单纯化疗治疗组患者采取多西他赛单药化疗治疗,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采取多西他赛和阿帕替尼联合治疗,比较这两组卵巢癌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监测多西他赛的血药浓度,研究分析这两组患者的血药浓度与疗效之间存在的关系。结果:1.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ORR及DCR均优于单纯化疗组。单纯化疗组CRO例,PR 4例,SD 7例,PD 31例,ORR为16.67%,DCR为45.83%;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CR0例,PR 11例,SD8例,PD 4例,ORR为47.83%,DCR 82.61%,两组ORR 比较有明显差异(P=0.022),两组DCR 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9)。2.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中位PFS均优于单纯化疗组。单纯化疗组中位PFS为3.2(1.8~5.1)个月,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中位PFS为8.8(7.5~10.1)个月,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PFS显着高于单纯化疗组,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2,P<0.01)。3.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中位OS均优于单纯化疗组。单纯化疗组中位OS为10(8.44~11.56)个月,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中位OS为16.7(14.84~18.56)个月,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生存时间较单纯化疗组时间长,经log-rank检验,两者有明显差异(χ2=44.35,P<0.01)。4.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常见不良反应为高血压、手足综合征、蛋白尿。与单纯化疗组相比,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常见不良反应为高血压(52.17%)、手足综合征(34.78%)、蛋白尿(30.43%),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不良反应两组无明显差异。5.多西他赛的AUC与与疗效成正相关。单纯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与疗效评价之间存在线性关系,χ2=6.224,P=0.013。Pearson相关结果显示,AUC与疗效评价有线性关系,AUC与疗效成正相关(R=-0.368,P=0.011)。结论: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治疗铂耐药复发转移性卵巢癌,不论是近期疗效还是远期疗效均较单用化疗组有明显优势,且安全性较好,仅高血压、手足综合征、蛋白尼尿的发生率略高于单用化疗组。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效果显着,为临床广泛应用提供支持。第二部分阿帕替尼体内水平对ABCB 1介导的卵巢癌多西他赛化疗MDR的作用研究目的:构建耐药性荷瘤裸鼠动物模型,体内水平验证阿帕替尼协同耐药卵巢癌细胞对ABCB 1转运体底物性化疗药物多西他赛的抗肿瘤作用,初步探讨阿帕替尼与多西他赛联合治疗体内协同抑瘤作用机制,为提高卵巢癌治疗水平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1.构建卵巢癌耐药性BALB/c荷瘤裸鼠动物模型,a)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b)多西他赛组:腹腔注射8 mg/kg多西他赛;c)阿帕替尼组:腹腔注射剂量100 mg/kg阿帕替尼;d)阿帕替尼联用多西他赛组:腹腔注射8 mg/kg多西他赛+100 mg/kg阿帕替尼。2.LC-MS/MS法检测组织及血浆中多西他赛的浓度。3.TUNEL实验检测组织细胞凋亡作用。4.Western blot测定P-gp水平变化。5.qRT-PCR检测组织中ABCB1转运体mRNA的表达。结果:1.阿帕替尼增效多西他赛对ES-2/D细胞异种移植肿瘤的生长抑制作用。各组小鼠初始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47,p=0.792),组间均衡性良好。单纯使用多西他赛组的小鼠第20天小鼠体重均低于其他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治疗组间的移植瘤体积存在明显差异性,对照组、阿帕替尼组、多西他赛组小鼠肿瘤体积显着增大(t=60.96,P<0.01;t=22.15,P<0.01;t=10.81,P<0.01),而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用药组小鼠肿瘤体积显着小于初始体积(t=7.45,P=0.001)。对照组的肿瘤抑制率是1.89%;阿帕替尼单独治疗组的肿瘤抑制率为82.00%;多西他赛治疗组的肿瘤抑制率为66.54%;而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用药组小鼠的肿瘤抑制率为111.46%,联合治疗组小鼠的肿瘤抑制率高于单一治疗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阿帕替尼增高小鼠肿瘤组织多西他赛的浓度。多西他赛和阿帕替尼在肿瘤中的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8,P<0.01),在血浆、肾脏、肝脏、肺部及心脏中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6,p=0.148;t=0.028,P=0.978;t=0.544,P=0.598;t=0.436,P=0.672;t=0.118,P=0.909)。3.阿帕替尼增效多西他赛诱导的ES-2/D细胞凋亡。TUNEL染色后,免疫荧光结果发现,与对照组、多西他赛组及阿帕替尼组相比,多西他赛和阿帕替尼联用会引起明显的细胞核碎裂,可见较多绿色荧光的TUNEL染色阳性细胞。4.阿帕替尼下调小鼠肿瘤组织ABCB1mRNA的表达。采用qRT-PCR检测四组小鼠肿瘤组织ABCB1mRNA的表达水平,对照组、阿帕替尼组、多西他赛组及多西他赛联用阿帕替尼组小鼠肿瘤组织ABCB1转运体mRNA的表达水平依次下降,单因素方差分析提示不同处理组表达水平差异显着(F=174.19,P<0.01),Turkey检验两两比较,各处理组ABCB1转运体mRNA表达水平差异全部有统计学意义(P<0.01)。因此,多西他赛联合阿帕替尼给药组可显着降低肿瘤组织中ABCB1转运体在mRNA水平的表达量。5.多西他赛联合阿帕替尼降低了肿瘤中P糖蛋白的表达。qRT-PCR结果显示,给予多西他赛治疗后肿瘤组织中MDR1的基因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药物治疗后肠道组织中的BCRP和MRP2的基因表达水平没有明显改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给予多西他赛治疗后肿瘤组织中P-gp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阿帕替尼联合或不联合多西他赛对肠道组织MDR1、MRP2、BCRP的表达均无影响(P>0.05)。结论:1.本部分动物实验研究中,阿帕替尼提高多西他赛对卵巢癌肿瘤组织生长抑制作用。2.阿帕替尼与多西他赛对卵巢癌的体内协同抑瘤作用主要通过增加肿瘤局部多西他赛浓度、诱导肿瘤组织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组织ABCB1基因及降低P-gp表达来实现。第三部分阿帕替尼体外水平对ABCB 1介导的卵巢癌多西他赛化疗MDR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目的:体外水平验证阿帕替尼对ABCB 1介导的卵巢癌多西他赛化疗MDR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部分主要通过细胞学实验,进一步探讨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在耐药性卵巢癌中的治疗效果及其增效机制,为临床耐药性卵巢癌患者用药提供参考。方法:1.MTT法确定阿帕替尼用于体外实验时的浓度,MTT法检测细胞增值抑制率。2.细胞凋亡实验检测阿帕替尼对卵巢癌细胞凋亡的影响。3.药物蓄积实验检测罗丹明123在卵巢癌细胞中蓄积的影响。4.通过体外转运实验研究阿帕替尼对ABCB 1转运体外排过程的影响。5.Pgp-GloTM试剂盒检测阿帕替尼对ATPase的影响。6.Westeron blot检测阿帕替尼对耐药卵巢癌细胞中ABCB1转运体表达的影响。7.qRT-PCR检测不同浓度阿帕替尼、维拉帕米及拉帕替尼对MDR1表达的影响。8.Westeron blot检测NF-κB信号通路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阿帕替尼对NF-κB的P65亚基的核转位的影响。结果:1.阿帕替尼细胞水平作用浓度预实验。阿帕替尼与化疗药物联用于卵巢癌敏感株ES-2细胞及卵巢癌耐药株ES-D细胞的三个浓度分别选为0.1、0.3、0.5μM及0.5、1.0、2.0μM。2.阿帕替尼可浓度依赖性地提高多西他赛对ES2/D细胞的抗肿瘤作用。敏感细胞株ES-2随着阿帕替尼联用浓度增加IC50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F=2.75,P=0.112);耐药细胞株ES-2/D随着阿帕替尼联用浓度增加IC50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103,P<0.01)。3.阿帕替尼浓度依赖性的增加多西他赛诱导的ES-2/D细胞的凋亡作用。不同浓度条件下诱导ES-2/D细胞的凋亡率差异不显着((F=0.081,P=0.968)。阿帕替尼和多西他赛对ES-2/D细胞凋亡率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509.40,P<0.01;F=717.92,P<0.01),与阿帕替尼进行联用时,ES-2/D细胞的凋亡率表现出随着多西他赛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也在增加。不同浓度阿帕替尼联用多西他赛后凋亡率与单用相同浓度的多西他赛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4.阿帕替尼增加Rh123在ES-2/D细胞内的蓄积。ES-2细胞在不同浓度阿帕替尼实验组及维拉帕米阳性对照组中罗丹明123蓄积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24,P=0.729)。阿帕替尼浓度与Rh123在ES-2/D细胞内的蓄积量成正比,阿帕替尼浓度越高,Rh123积蓄量越大(P<0.05)。5.阿帕替尼增强ABCB1转运体ATPase的活性。不同浓度阿帕替尼影响下,ABCB1转运体的ATPase的活性差异有显着差异(F=124.195,P<0.01);不同浓度多西他赛影响下ABCB1转运体的ATPase的活性有显着差异(F=165.79,P<0.01);与对照组相比,阿帕替尼与多西他赛均可增强ATPase的活性(P<0.05)。6.阿帕替尼降低ES-2/D细胞中MDR1基因mRNA的表达。ES-2/D细胞中ABCB1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ES-2细胞(P<0.05),且阿帕替尼的浓度与ES-2/D细胞内ABCB1的表达水平成反比,阿帕替尼浓度越高,ABCB1表达水平越低。但是,ES-2/D细胞内ABCB1基因的表达不受维拉帕米和拉帕替尼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7.阿帕替尼降低ES-2/D细胞中ABCB1蛋白的表达。随着阿帕替尼浓度的逐渐升高,其对耐药ES-2/D细胞ABCB1转运体的抑制作用越大,细胞内ABCB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在拉帕替尼作用的情况下,同等浓度的拉帕替尼对ABCB1转运体的表达水平无影响。8.阿帕替尼通过抑制NF-κB通路下调ABCB 1转运体的表达。检测阿帕替尼给药处理对ES-2/D细胞内NF-κB通路的影响,与NF-iκB通路的抑制剂PDTC作用相似,阿帕替尼显着下调了 ES-2/D细胞胞浆和胞核内NF-κB p65的表达水平。阿帕替尼会通过抑制NF-κ B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降低ES-2/D细胞内ABCB1转运体的表达水平。结论:1.本部分研究证实阿帕替尼能够显着增强多西他赛在ES-2/D耐药细胞中的细胞毒性。2.阿帕替尼与多西他赛均可增强ATPase的活性,提示两者均为ABCB1的底物。3.阿帕替尼显着抑制了 ES-2/D耐药细胞内P-gp蛋白的表达量。4.阿帕替尼从mRNA水平与蛋白水平两个方面抑制了 ABCB1的表达。4.阿帕替尼会显着抑制NF-κB通路的激活,进而在蛋白水平上抑制ABCB1转运体的表达。

王开雷[3](2020)在《粉防己碱逆转大肠癌LOVO/5-Fu多药耐药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和意义:大肠癌是全球第四大常见的癌症,每年大约有639 000人因大肠癌而死亡。近年来,我国大肠癌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出一种显着上升的趋势,而且很多大肠癌患者在明确诊断时已经为中晚期,其治疗效果较差。寻找一种有效且可靠的治疗大肠癌的方法已成为一项现代医学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有多种方法可用于治疗大肠癌,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化疗和生物治疗等。现阶段的医学指南认为手术和化疗为大肠癌主要而有效的治疗手段。尽管通过手术治疗可以使部分早期大肠癌患者得到根治性治疗,但是很多大肠癌患者在临床明确诊断时已经为肿瘤中晚期,手术切除肿瘤后部分患者会出现肿瘤的复发转移,因此化疗就成为大肠癌患者手术之后必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大肠癌患者在手术治疗之后辅助以化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肿瘤复发转移;对部分中晚期大肠癌患者通过手术治疗无法将肿瘤完全切除干净时,通过化疗可以将残余肿瘤细胞杀灭或者抑制肿瘤细胞继续生长;对于有些肿瘤患者在确诊时已为晚期,且有广泛转移而无法进行手术,通过化疗可使肿瘤体积缩小,使患者的部分症状缓解,有时候甚至达到可以实施手术的可能。但是,在大肠癌患者进行化疗的过程中,除部分原发耐药者之外,还有部分肿瘤患者可能在治疗的过程中随着化疗疗程的增加,最终出现对某种化疗药物的耐药,甚至出现对多种化疗药物耐药,进而导致化疗失败,肿瘤复发转移。有研究表明由于肿瘤多药耐药的出现,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大肠癌患者会出现肿瘤复发、转移。因此,多药耐药的出现是大肠癌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大肠癌的化疗药物中,五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作为最有效的临床药物之一,在临床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多药耐药的大肠癌细胞对5-Fu产生的耐药性也是大肠癌患者在临床化疗中失败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探讨大肠癌细胞的耐药机制,寻找一种新的、有效的能够逆转大肠癌多药耐药的方法是当前在大肠癌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鉴于此原因,我们建立了具有良好稳定性和耐药性的五氟尿嘧啶耐药的大肠癌LOVO/5-Fu耐药细胞系,并利用LOVO/5-Fu耐药细胞株研究大肠癌耐药的分子机制,将多药耐药的大肠癌LOVO/5-Fu耐药细胞逆转为对化疗药物敏感的肿瘤细胞,同时研究其可能的逆转机制。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是细胞膜上重要的转运蛋白,属于ABC转运蛋白(ATP依赖性转运蛋白)超家族成员,在引起肿瘤细胞产生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中起重要的作用。肿瘤细胞发生MDR的原因很多,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P-gp增多,而P-gp是肿瘤细胞MDR1基因编码的。在人类中,MDR1 mRNA在肾上腺、胰腺、大肠、小肠等组织中是低表达状态,它参与了人体正常组织细胞的生长;在MDR表型的肿瘤细胞中,MDR1/P-gp有过量表达现象。有体外实验研究表明,MDR1基因和P-gp的表达水平越高,则MDR细胞内抗肿瘤药物的浓度越低,其耐药性越强。另有研究表明P-gp具有药物泵的功能,它可以将进入肿瘤细胞内的化疗药物主动地泵出细胞外,从而使蓄积在肿瘤细胞内的抗肿瘤药物减少,进而使肿瘤细胞发生MDR。C-jun N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也被人们称之为应激活化蛋白激酶(stress-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APK),是一类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是哺乳类动物细胞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JNK信号通路在渗透压、氧化应激、电离辐射等多种环境应激因素以及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如TNF、IL21)作用下均可被激活,从而导致JNK/SAPK信号通路中的苏氨酸和丝氨酸双磷酸化而将其活化,最终导致JNK/c-jun信号通路被激活。在细胞生长、应激反应、癌基因转化、细胞分化以及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JNK/SAPK信号通路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发现,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以及耐药机制与JNK信号通路有着密切的关系。粉防已碱(Tetrandrine,Tet)又称汉防己甲素,是一种双苄基异喹啉生物碱,是从中草药粉防己根块中提取的。它具有抗炎、降低血压、阻断钙离子通道等广泛的药理作用,有研究报道称其可在体内外均表现有较好的逆转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的作用,其逆转耐药的机制为下调MDR1 mRNA/P-gp的表达、使抗肿瘤药物在细胞内积聚,同时使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增加,进而导致肿瘤细胞凋亡。基于此,我们推测Tet可能会通过调节MDR1 mRNA/P-gp的表达,进而调节大肠癌在化疗过程中产生的MDR。我们在本研究中将Tet在体外作用于大肠癌LOVO/5-Fu耐药细胞株,研究Tet对大肠癌LOVO/5-Fu耐药细胞株的生长抑制及其诱导凋亡的情况,进而了解其对多药耐药的大肠癌LOVO/5-Fu细胞的逆转作用及其逆转机制。研究结果表明Tet通过抑制MDR1基因的表达,使P-gp的表达降低,进而逆转大肠癌LOVO/5-Fu对5-Fu的耐药。同时通过对JNK信号通路的研究发现,Tet可调控细胞内JNK和c-jun的磷酸化水平,进而调控细胞的耐药性。Tet可能成为逆转大肠癌多药耐药的一个重要逆转药物。方法:1.建立LOVO/5-Fu多药耐药细胞系本实验采取逐渐递增5-Fu药物浓度,并持续作用于大肠癌敏感细胞LOVO细胞株,进行体外诱导使其产生耐药性,逐步筛选出具有多药耐药性的LOVO/5-Fu细胞株。多次使用MTT法检测其多药耐药性,从而确认我们建立的LOVO/5-Fu多药耐药细胞系拥有良好的多药耐药性和稳定性。2.分析MDR mRNA和P-gp蛋白在大肠癌细胞LOVO和耐药细胞LOVO/5-Fu中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检测LOVO和LOVO/5-Fu细胞中多药耐药基因的MDR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LOVO和LOVO/5-Fu细胞中P-gp蛋白的表达。揭示MDR mRNA和P-gp蛋白在大肠癌LOVO和LOVO/5-Fu细胞中的表达情况。3.MTT法确定逆转剂的浓度使用不同浓度的Tet分别作用于LOVO细胞和LOVO/5-Fu细胞,MTT实验检测Tet对细胞抑制率的影响。4.耐药逆转试验使用Tet作用于LOVO/5-Fu细胞之后,MTT实验检测细胞抑制率,并进一步计算出IC50以及耐药指数。5.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Tet分别作用于LOVO和LOVO/5-Fu细胞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分布情况。6.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Tet分别作用于LOVO和LOVO/5-Fu细胞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的变化情况。7.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P-gp的表达Tet分别作用于LOVO和LOVO/5-Fu细胞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P-gp的表达情况。8.PCR检测MDR1基因表达Tet分别作用于LOVO和LOVO/5-Fu细胞后,采用PCR检测MDR1基因表达情况。9.Western blot 检测 P-gp、JNK、p-JNK、c-jun、p-c-jun 蛋白Tet分别作用于LOVO和LOVO/5-Fu细胞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 P-gp、JNK、p-JNK、c-jun、p-c-jun 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本实验研究中,我们发现与对照组大肠癌细胞LOVO细胞相比,五氟尿嘧啶耐药的LOVO/5-Fu细胞中MDR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gp蛋白含量明显增高。进一步研究我们还发现使用Tet作用于LOVO/5-Fu细胞之后,可以增强LOVO/5-Fu细胞对五氟尿嘧啶的敏感性。使用Tet作用于LOVO和LOVO/5-Fu细胞之后,可以使LOVO/5-Fu细胞凋亡率升高,使被阻滞在G1期的细胞增多,而进入分裂期的细胞较前明显减少;LOVO/5-Fu细胞MDR1表达量和P-gp蛋白含量较未使用Tet作用之前明显降低。Tet作用于LOVO/5-Fu细胞后,p-JNK较未使用Tet的LOVO/5-Fu组细胞明显升高,其下游分子p-c-jun表达量也显着增加;加入JNK信号通路抑制剂SP600125之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Tet作用组细胞的p-JNK、p-c-jun较未加入JNK信号通路抑制剂SP600125之前表达量显着降低;各个组总JNK和c-jun表达量无明显变化。结论1、本实验方法建立的LOVO/5-Fu耐药细胞系有良好的耐药性和稳定性。2、LOVO/5-Fu组细胞中MDR mRNA表达水平和P-gp蛋白含量比LOVO组细胞中明显上调。3、Tet体外可以逆转人大肠癌多药耐药细胞株LOVO/5-Fu细胞的MDR。4、Tet可以通过对人大肠癌多药耐药细胞株LOVO/5-Fu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的调控,改变细胞的MDR。5、Tet逆转人大肠癌多药耐药细胞株LOVO/5-Fu细胞MDR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JNK信号通路,下调MDR mRNA和P-gp蛋白的表达来实现的。

赵欢[4](2020)在《复方浙贝颗粒逆转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造血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以克隆性增殖异常分化的恶性细胞浸润骨髓、血液及其他组织为特点,是全球最常见的儿童恶性肿瘤之一,约占成人白血病的20%。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生物靶向治疗是其主要手段,目前的化疗使将近80%的患者缓解期达到10年以上,随着复发现象的发生,最终治愈率约为25~40%[1]。骨髓移植及多药联合强化治疗方案的应用,ALL临床治愈率进一步提高,但仍有一些患者治疗效果不佳,研究表明,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耐药是ALL复发和难治的重要因素[2-4]。因此发现逆转ALL多药耐药的药物对增加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复方浙贝颗粒是我科陈信义教授针对急性白血病“痰瘀互阻”基本病机拟定的针对白血病复发难治的中药复方,在前期大量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复方浙贝颗粒联合化疗可减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缓解率,并在基础研究中证实复方浙贝颗粒可以降低AML多药耐药相关耐药蛋白和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化疗敏感性,对AL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为验证复方浙贝颗粒是否在ALL的治疗中具有类似的机制,我们复制了小鼠ALL耐药模型,从药效学和逆转多药机制的角度观察复方浙贝颗粒的有效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目的1.构建L1210/CDDP皮下移植瘤小鼠模型,从药效学和多药耐药机制角度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作用。2.构建L1210/CDDP尾静脉小鼠模型,从药效学探讨复方浙贝颗粒对尾静脉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1.L1210/CDDP细胞经维持耐药培养,于小鼠右腋下注射细胞1×106个构建荷瘤ALL模型,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该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2.应用real-time PCR方法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荷瘤ALL小鼠瘤块组织Mdr-1基因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法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荷瘤ALL小鼠瘤块组织p-gp、GST、TopoⅡ、Bcl-2、Bax 表达的影响。3.构建L1210/CDDP尾静脉模型,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L1210/CDDP尾静脉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1.注射细胞7天后成功复制L1210/CDDP模型,复方浙贝颗粒联合顺铂干预后可减小荷瘤小鼠的肿瘤体积,减轻瘤质量,增加抑瘤率,并延长生命时长。2.与模型组比较,CDDP 组 Mdr-1、p-gp、Topo Ⅱ、bax 表达升高,GST、Bcl-2 表达降低,(P<0.05)。与CDDP组比较,中剂量复方浙贝组、中剂量联合组Mdr-1表达升高;中剂量复方浙贝组、低、中、高剂量联合组P-gp表达升高;高剂量联合组TopoⅡ表达升高;中剂量复方浙贝组、低剂量联合组GST表达升高,中、高剂量联合组GST表达降低;中剂量复方浙贝组Bcl-2表达升高,高剂量联合组Bcl-2表达降低;中剂量联合组Bax表达升高(P<0.05)。3.尾静脉注射L1210/CDDP细胞21d后,随机抽取6只小鼠,取骨髓,作涂片,观察计算原始细胞比例在5~15%之间。外周血未见骨髓原始细胞外排,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数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联合组生存期延长、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降低(P<0.05);与CDDP组相比,低剂量联合组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升高(P<0.05)。结论复方浙贝颗粒联合顺铂可延长L1210/CDDP荷瘤小鼠生存期,减小肿瘤质量、体积,增加肿瘤抑制率;对于L1210/CDDP尾静脉模型可延长小鼠生命期、降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保护血象,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即可以提高两种ALL耐药模型治疗效果并可通过Mdr-1、P-gp、GST、Bcl-2、Bax机制逆转L1210/CDDP多药耐药,增强化疗有效性。

靖晓童[5](2020)在《黏蛋白MUC5AC作为宫颈腺癌新型诊断分子标志物的研究与β-arrestin2对宫颈腺癌多药耐药基因1(MDR1)的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黏蛋白MUC5AC作为宫颈腺癌新型诊断分子标志物的研究[研究背景]宫颈癌是全球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由于女性宫颈癌筛查和HPV疫苗的推广,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而宫颈腺癌由于在癌变前期难以发现,且现有的筛查方法如细胞学筛查敏感性较差,因此发病率相对有所上升,且逐渐呈年轻化趋势。虽然宫颈腺癌及腺鳞癌的治疗类似于宫颈鳞癌,但因其病因学、组织学类型及生物学行为均与鳞癌不同,腺癌表现出更具侵袭性、术后易复发、易转移的生物学特性,对放化疗的敏感性相对较低,预后较同期鳞癌差。因此针对不同病理学类型开展不同的治疗方案正逐渐提上日程,但其基础是对宫颈癌做出明确的病理诊断,对宫颈癌准确分型。目前CK7、P63、P40、CK5/6常常联合用于宫颈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与腺癌的鉴别诊断,但是CK7特异性较差,因此寻找新的腺癌标志物称为本研究的目标。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01例宫颈鳞癌组织和108例腺癌组织中MUC5AC、CK7、CK5/6、P40、P63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以探讨MUC5AC是否可以作为宫颈腺癌新型诊断分子标志物,用于鉴别宫颈腺癌与鳞状细胞癌;并探讨其在不同类型宫颈腺癌中的表达情况。[研究方法]1.选择研究病例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5年1月至2018年2月这13年来诊断及分型明确为宫颈低分化鳞癌和腺癌的病例,完善相关临床资料,选取病例的切片都经过两位病理医师再次阅片和判读。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相关性分析对选取的临床宫颈鳞癌和腺癌标本进行MUC5AC、CK7、CK5/6、P40、P63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MUC5AC在不同病理类型病例中的表达情况及不同腺癌亚型中的表达情况。[结论]1.MUC5AC、CK7、CK5/6、P40、P63在宫颈腺癌和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均有显着性差异。2.MUC5AC较CK7诊断宫颈腺癌特异性好,在不同宫颈腺癌亚型中的表达无显着差异。3.CK7的表达对宫颈腺癌分化程度无显着影响,而随着宫颈腺癌分化程度越低,MUC5AC的失表达率越高。4.MUC5AC联合P40、P63可用于临床病理工作中宫颈腺癌和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第二部分β-arrestin2对宫颈腺癌多药耐药基因1(MDR1)的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研究背景]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宫颈腺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目前,对于宫颈腺癌的治疗,化疗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在临床化疗过程中,逐渐出现的多药耐药严重影响了其治疗效果,是肿瘤治疗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多药耐药(MDR),是指肿瘤细胞在化疗过程中一旦对一种化疗药物产生了耐药性,也会对其他作用结构或靶点相同或不同的药物产生相同的作用。多药耐药的机制非常复杂,人类多药耐药基因1(MDR1)编码的P-糖蛋白(P-gp)过表达是其主要的机制之一。P-糖蛋白是ABC家族的蛋白之一,是镶嵌在细胞膜上的ATP结合蛋白,通过将化疗药物从肿瘤细胞外排表现出对药物的抵抗性。我们发现在宫颈腺癌的临床标本中,β-arrestin2与MDR1的表达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β-arrestin2对宫颈腺癌多药耐药基因1(MDR1)的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寻找调控P-糖蛋白表达的治疗靶点,为逆转肿瘤的多药耐药带来新的希望。[研究方法]1.过表达载体pCDNA3.1-β-arrestin2-GFP全长表达载体由美国东田纳西大学尹德领教授惠赠。2.细胞培养及转染将上述质粒载体分别转染到2种宫颈腺癌细胞系HeLa、C33A中,继续培养48-72h 后,分别用 RT-qPCR 和 Western blot 检测各组细胞中β-arrestin2 与 MDR1/P-gp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的表达情况。3.检测过表达β-arrestin2质粒后宫颈腺癌细胞功能的变化①MTT:应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对阿霉素、5-氟尿嘧啶、顺铂的半数细胞致死量的改变;②细胞增殖能力分析:应用CCK8检测过表达β-arrestin2基因后对肿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③运用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β-arrestin2基因的过表达与耐药蛋白及下游相关信号通路的表达。[结论]1.在宫颈腺癌中β-arrestin2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有关,肿瘤分化程度越高,β-arrestin2的阳性率越高。2.在宫颈腺癌细胞中上调β-arrestin2的表达后,MDR1基因mRNA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P-gp蛋白表达明显升高,较mRNA水平升高显着。这表明,β-arrestin 2可能同时通过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水平调控P-gp表达的上调。3.过表达β-arrestin2基因后,宫颈腺癌细胞增殖速率减慢,同时表现出对阿霉素、顺铂、5-氟尿嘧啶等化疗药物的耐受性提高。4.过表达β-arrestin2后的宫颈腺癌细胞,NF-κB蛋白及m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升高,而PRMT7表达下降,提示β-arrestin2可能通过NF-κB通路及mTOR两条通路调控P-gp的表达,即一方面β-arrestin 2通过激活NF-κB,促进MDR1基因转录,另一方面可通过上调mTOR通路抑制PRMT7表达,进而诱导MDR1基因去甲基化,导致P-gp表达升高从而介导宫颈腺癌多药耐药的发生。

丛熙,樊建慧[6](2019)在《P-糖蛋白对结肠癌多药耐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对术后患者以及无法采用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多采用化疗、放疗等综合性治疗方法。随着大量化疗药物在临床的广泛使用,结肠癌多药耐药性成为化疗失败的最主要原因。研究表明,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作为ATP结合盒(ABC)转运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与多种肿瘤的多药耐药相关,其介导的多药耐药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旨在通过对P-糖蛋白的结构、耐药机制以及逆转P-糖蛋白介导的结肠癌多药耐药新发现进行阐述,引导读者对P-糖蛋白在结肠癌多药耐药中的作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吴大鹏[7](2018)在《多效生长因子在骨肉瘤耐药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骨肉瘤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最常见的原发性骨恶性肿瘤。骨肉瘤生长迅速,具有高度侵袭性,常常在诊断时就发生了肺转移。尽管骨肉瘤的治疗在过去几十年内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但骨肉瘤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是骨肉瘤患者存活率在过去几十年内始终无法显着提高的重要原因。多效生长因子(pleiotrophin,PTN)是一种神经生长因子,它参与包括细胞分化、增殖、迁移、血管生成等在内的多种人体生理过程。诸多研究证实PTN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有研究结果显示PTN在化疗疗效较好和较差的两组骨肉瘤患者中差异性表达,也有研究报道PTN与神经母细胞瘤的耐药性有关,但是PTN是否与骨肉瘤耐药性相关尚未见报道。目的探索PTN在骨肉瘤细胞耐药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1)q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PTN在骨肉瘤耐药株MG63/DOX和不耐药亲本细胞株MG63中的表达情况;(2)免疫组化ABC法检测PTN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并探索其表达的临床意义;(3)通过药物敏感试验、克隆形成实验和裸鼠成瘤实验从体内体外水平探索PTN与骨肉瘤耐药性的关系以及其中的分子机制。结果(1)PTN在耐药细胞株MG63/DOX细胞中的表达高于亲本MG63细胞;(2)沉默PTN的表达后,MG63、MG63/DOX和U2OS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性下降,这种耐药性的降低可在重新加入rh PTN后部分回复;(3)在阿霉素存在的情况下,MG63、MG63DOX、U2OS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在PTN沉默后比未沉默的细胞显着降低,凋亡能力也显着增加;(4)体内实验发现沉默或过表达PTN能够显着降低或增加骨肉瘤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性;(5)分子机制研究发现PTN能够上调间变性淋巴瘤激酶、磷酸化糖原激酶3β、β-catenin和P糖蛋白的表达。用β-catenin和P-gp抑制剂的回复实验显示PTN通过激活ALK/GSK3β/β-catenin通路来调控MDR1/P-gp的表达进而调控耐药性;(6)临床病理研究显示PTN不仅与骨肉瘤患者的化疗坏死率和局部复发有关,而且与骨肉瘤患者较差的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有关,且是不良无病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TN通过激活ALK/GSK3β/β-catenin通路来上调骨肉瘤中MDR1/P-gp的表达,从而增强骨肉瘤对阿霉素的耐药性。PTN可以作为有前景的预测骨肉瘤患者预后的标记物,下调PTN表达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解决骨肉瘤耐药性的治疗策略。

余海龙[8](2017)在《补肾活血祛风方对阿霉素肾病大鼠多耐药基因MDR1及P-gp170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补肾活血祛风方单用和(或)联合糖皮质激素对阿霉素肾病大鼠MDR1及编码糖蛋白P-gp170的影响;研究补肾活血祛风治法及经验方改善蛋白尿,增强糖皮质激素敏感性,提高肾病综合征治疗效果的分子生物学原理,为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肾病提供客观依据。方法:筛选健康雄性SPF级Spraque-Dawley(SD)大鼠,测24时尿蛋白定量阴性后,建立92只阿霉素(adriamycin,ADR)肾病大鼠模型及20只空白对照组(A组),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泼尼松组(C组)、中药组(D)、中药+泼尼松组(E组),每组23只。中药组给予补肾活血祛风方汤剂,泼尼松组给予醋酸泼尼松片溶液,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灌胃,空白对照组不予干预,实验周期8周。分别在4周、8周末时每组随机抽取10只大鼠观察治疗效果,常规生化法检测24h尿蛋白定量、肾功、血脂、凝血,使用流式细胞术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上P-gp170表达,RT-PCR技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及肾组织MDR1mRNA,取肾脏组织行病理检查,并用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P-gp170表达。结果:(1)B组大鼠皮毛松散,光泽变淡,活动下降,牙齿段落、四肢及尾部肿胀,腹腔积液,各干预组上述状况减轻或改善,E组活动、饮食增加明显,但是和D组比出现躁动、死亡增加。(2)8周末C组、E组24h尿蛋白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E组24h尿蛋白比C组、D组低,三者变化趋势服从其曲线。(3)血脂方面,TC:A组较同时间点其他组低(P<0.05);D组较B、C组低(P<0.05);TG:A组较同时间点其他组低(P<0.05)。D组TG水平比B、C、E组低,其中与C组相比,P<0.01。(4)B组肾组织MDR1及P-gp170的表达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5)C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肾组织MDR1及P-gp170的表达明显高于空白组、模型组(P<0.01)。(6)D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上MDR1及P-gp170的表达低于C组(P<0.05)。(7)外周血淋巴细胞P-gp170与MDR1呈正相关关系r=0.466,p=0.001。(8)肾组织P-gp170与MDR1mRNA呈直线相关r=0.291,p=0.291。(9)D组、E组MDR1及p-gp170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1)补肾活血祛风方可减少阿霉素肾病大鼠尿蛋白量,控制血脂,减轻肾脏病理损害,与糖皮质激素联用可增强疗效。(2)糖皮质激素可诱导MDR1mRNA、P-gp170过度表达,而P-gp170可能介导糖皮质激素耐药,降低糖皮质激素对阿霉素肾病大鼠的疗效。(3)阿霉素肾病大鼠肾组织、外周血淋巴细胞P-gp170可能影响其尿蛋白量。(4)补肾活血祛风方可降低阿霉素肾病大鼠MDR1mRNA、P-gp170水平或拮抗其作用,这可能是增强激素联用效果,逆转激素耐药的机制之一。

韦杨超[9](2016)在《Ezh2靶向调节MAPK通路在原发性肝癌化疗耐药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明确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Ezh2)在原发性肝癌化疗多药耐药中的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DR-1及其编码的P-GP蛋白在肝细胞和肝癌细胞,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和影像学资料,筛选耐药细胞株和耐药组织以进行后续实验。2.采用免疫组化、RT-PCR及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Ezh2在肝细胞和肝癌细胞,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和TACE疗效进行统计分析,探讨Ezh2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TACE疗效以及患者预后的关系。3.使用Ezh2-siRNA转染处于对数生长期的Bel/Fu肝癌耐药细胞株24 h后,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Ezh2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Annexin V-AP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CyclinD1、CDK4等细胞周期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Bel/Fu细胞的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的改变。4.Ezh2-siRNA转染Bel/Fu细胞24 h后,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MDR1 mRNA和P-GP在肝癌耐药细胞株Bel/Fu中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ERK、JNK、p38-MAPK等MAPK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及磷酸化水平,CCK-8法检测Bel/Fu细胞对5-氟尿嘧啶(5-Fu)的敏感性,并用Annexin V-AP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1.在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MDR1(P-GP)在肝癌组织和肝癌细胞株中各自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和正常肝细胞株(P<0.01);P-GP在耐药组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耐药组(P<0.05)。2.在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Ezh2在肝癌组织和肝癌细胞株中呈过表达(P<0.05),并且在耐药组织和耐药细胞株中表达水平更高(P<0.05);Ezh2的表达水平与P-GP的表达水平,肿瘤的分化程度、TACE疗效以及临床预后存在相关性(P<0.05)。3.沉默Ezh2后,与阴性寡核苷酸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Ezh2-siRNA组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1),在G1/S期发生周期阻滞(P<0.01),周期蛋白CyclinD1、CDK4表达水平下降(P<0.05),P15和P21水平升高(P<0.05),细胞凋亡率升高(P<0.01),迁移、侵袭能力下降(P<0.05)。4.沉默Ezh2后,MDR1在肝癌耐药细胞株Bel/Fu中,无论mRNA水平,还是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明显下调(P<0.05),ERK和JNK蛋白表达水平和磷酸化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p38-MAPK的表达和磷酸化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Ezh2-siRNA+5-Fu复合组、纯Ezh2-siRNA组和纯5-Fu组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6.24%±3.62、24.93%±2.49、13.32%±1.33,并且复合组凋亡率明显高于纯Ezh2-siRNA组(P<0.01)和纯5-Fu组(P<0.01)。结论:1.Ezh2在肝癌中过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化疗耐药以及临床预后相关;2.Ezh2-siRNA转染人肝癌耐药细胞Bel/Fu沉默Ezh2后,可抑制肝癌耐药细胞Bel/Fu的增殖活性,可诱导其凋亡率升高,并导致细胞内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和CDK4水平降低,而P15和P21水平升高,继而引起细胞在G1/S期细胞发生周期阻滞;并且沉默Ezh2后可以降低Bel/Fu细胞的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3.采用Ezh2-siRNA转染人肝癌耐药细胞Bel/Fu后,可以下调MDR1(P-GP)的表达,逆转肝癌细胞的多药耐药性,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靶向调节MAPK通路的活性而实现的。

黄佳圆[10](2015)在《Notch-1/AP-1/miR-451信号轴参与人肺腺癌细胞化疗耐药表型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随着紫杉醇、多西紫杉醇、吉西他滨、长春瑞滨等三代临床化疗新药的开发应用,临床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缓解率有所改善。其中多西紫杉醇联合铂类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客观有效率(OR)提升至近40%,无病进展生存期(PFS)达到近4个月。但仍然有超过半数以上的病人无法从中获益,导致肿瘤持续进展。化学耐药的产生是限制晚期肺腺癌病人临床疗效的重要障碍,化疗耐药的机制错综复杂,涉及众多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异常,还通过复杂的网络信号轴参与调节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近年来,分子标志物指导临床个体化靶向治疗的研究不断聚焦,然而2014年ESMO会议上公布的ET研究和2013年美国ASCO年会上公布的两项既往研究结果均展现了切除修复交叉互补1蛋白(ERCC1)的表达并不能预测非小细胞肺癌使用含铂类方案化疗的疗效和预后,这一阴性结果无疑警醒我们分子标记物指导临床治疗研究的道路仍任重道远,因此阐明化疗耐药相关机制、发现重要分子靶标的研究进程尚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多种生物体内Notch信号通路,尤其是其中重要的受体Notch-1,在决定细胞命运和联系细胞间信号通讯发挥了显着的作用,包括干细胞表型维持、调节肿瘤分化、增殖、凋亡和化疗耐药形成。Notch信号通路与微小RNA(miRNAs)之间亦存在交互调控作用。本研究旨在寻找参与人肺腺癌耐药表型形成的分子靶标,借助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和基因转染等方式人为调控基因表达,体内外验证Notch信号通路上受体Notch-1对肺腺癌化疗耐药的影响,结合课题组前期针对miRNA在肺腺癌中已取得的研究进展,深入研究肺腺癌中Notch通路和miRNAs之间的交叉对话作用。继而探索microRNA-4-51在肺腺癌耐药中的功能,凭借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明确激活蛋白1为重要枢纽后,试阐明Notch-1/AP-1/miR-45 1/MDR-1信号轴参与调控化疗耐药表型形成的分子机制。材料与方法1.收集101例诊断肺腺癌的病人标本,其中39例接受过紫杉类化疗方案的病人入组,免疫组化法检测Notch-1表达。2.所有病例密切随访,总生存时间为手术期至最近一次随访或死亡时间。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Notch-1与临床病理因素以及预后的相关性。3.人肺腺癌化疗耐药细胞系SPC-A1/DTX和H1299/DTX由本实验室前期自建。结合cDNA芯片分析结果,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Notch-1表达。时间依赖性诱导实验中多他赛以不同浓度(0,3,5μg/L)处理亲本细胞相同时间,浓度依赖性诱导实验中多西他赛以5μg/L浓度作用亲本细胞不同时间(0,3,5,7days)。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Notch-1 表达。4.Notch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DAPT的效果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Notch各受体配体的表达,通过DAPT抑制剂的浓度梯度实验选择最合适的浓度用于后续实验。DAPT对多西他赛耐药细胞的体外功能通过CCK-8,克隆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以反映其化疗敏感性,增殖能力,凋亡水平以及细胞周期分布改变。5.基于SPC-A1/DTX建立的体内移植瘤模型被用于验证Notch信号通路活性与体内化疗敏感性的关系。当平均肿瘤体积达到1 00mm3时,随机分成四组,分别腹腔内注射1mg/kg多西他赛及100mg/kg DAPT,或联合应用二者,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H&E染色明确肿瘤结构,免疫组化染色增殖相关分子标志物以验证肿瘤体内增殖能力。6.与亲本细胞相比,Notch-1在耐药细西胞中的表达显着增高。Notch短发夹质粒(pGPU6/sh-Notch-1)和Notch-1 过表达质粒(pcDNA3/Notch-1)被分别转染进入耐药或亲本细胞以调控Notch-1表达,G418筛选出稳定转染的细胞株。Notch-1在肺腺癌耐药细胞上的功能通过CCK-8,克隆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以反映其化疗敏感性,增殖能力,凋亡水平以及细胞周期分布改变。7.肺腺癌耐药细胞分别稳定转染shRNA-Notch-1和对照空载体后皮下注射建立转移瘤体内模型。成瘤后隔日腹腔内注射多西他赛一次,维持治疗两周,记录绘制肿瘤生长曲线。最终通过H&E染色明确肿瘤结构,免疫组化法对增殖相关分子marker进行染色,分析肿瘤细胞的成瘤能力和对多西他赛的敏感性。8.MiRNAs与Notch信号通路各受体配体之间存在相应的交互调控关系,尤其重要受体之一的Notch-1。结合高通量miRNA芯片筛选结果和前期研究成果,本课题组已证实五条miRNAs(miR-200b,miR-100,miR-451,Let-7c and miR-650)与肺腺癌化疗敏感性紧密相关,q-PCR法检测Notch-1抑制后这五条miRNA的表达变化,miR-451被选为进一步研究对象。通过CCK-8,克隆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iR-451的功能,采用western blot等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拯救实验,检测共转染shRNA-Notch-1和miR-451 inhibitor的功能改变。9.应用三种免费开放的 miRNA 数据库(Pictar:http://pictar.mdc-berlin.de;TargetScan:http://www.targetscan.org;MirBase:http://mirbase.org/index,shtml)分析预测miR-451的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下游靶基因。Western Blot法检测肺腺癌耐药细胞中Notch-1与miR-451调控后靶基因的蛋白表达。10.应用TFSEARCH(ver.1.3)分析MiR-451上游大约3kb左右序列作为其启动子区,运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和荧光素酶活性实验进一步验证。通过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共转染GV144/c-Jun和miR-451 inhibitor的功能逆转。结果1.Notch-1是肺腺癌不同病理学组织类型的诊断及预后分析中重要的分子标志物,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根据病人化疗的不同反应,我们将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和病情稳定的病人定义为化疗敏感型,而将明显进展的病人定义为化疗抵抗型。Notch-1在化疗抵抗型中呈现高表达。2.接受过紫杉类化疗方案的肺腺癌病人中,Notch-1高表达被发现与淋巴结转移(p=0.023)、复发(p=0.014)和预后差(p=0.026)密切相关。总生存与无病生存期缩短被证实与Notch-1高表达和TNM临床分期差存在关联性。Notch-1在肺腺癌中能够作为独立预后因素。3.前期cDNA基因芯片显示Notch-1在耐药株中表达高于亲本34.5倍,Notch-1的表达在耐药细胞中呈现明显高表达,并且随着浓度升高和时间延长,Notch-1表达进行性升高。4.DAPT有效抑制大多数Notch信号通路上受体和配体的表达,包括Notch-1。10μM DAPT被选为最适浓度用于后续实验。DAPT能够协同作用多西他赛,明显改善化疗敏感性,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能力,促进凋亡进程,诱导G2/M期阻滞,同时减低G1期和S期。5.相比较其他处理组,化疗药与抑制剂联合应用后,裸鼠体内移植瘤的生长曲线明显降低,瘤重减轻。DAPT抑制剂处理后Notch-1受到抑制,与化疗药联合应用后,增殖指标ki-67与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的阳性率明显降低,显着的核碎裂表象提示凋亡增加。6.在肺腺癌耐药细胞SPC-A1/DTX和H1299/DTX转染sh-Notch-1质粒,人为下调使Notch-1表达明显下降,多西他赛对耐药细胞的半数抑制能力(IC50)明显减弱,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受到抑制,凋亡增加,并且还介导细胞周期G1期和G2/M期升高,S期减低。在亲本细胞SPC-A1和H1299转染pcDNA3/Notch-1过表达质粒,人为上调Notch-1表达后,亲本细胞对多西他赛的药物敏感性减弱,体内外增殖能力增强。7.在裸鼠移植瘤模型中,抑制Notch表达可以与多西他赛产生协同作用,抑制SPC-A1/DTX细胞的成瘤能力,显着提高多西他赛的化疗敏感性,降低体内ki-67和PCNA的阳性率,促进核分裂。8.在SPC-A1/DTX中干扰Notch-1表达后,miR-451明显升高,而miR-451原本在耐药细胞中呈现低表达。过表达的miR-451能够诱导药物敏感性增加,体外增殖能力降低,凋亡增加和介导细胞周期G2/M期阻滞。MiR-451与Notch-1之间呈负向调控关系,干扰miR-451表达能够部分逆转Notch-1抑制后影响。9.MDR-1为miR-451下游靶基因,其在耐药细胞中呈明显高表达。在亲本或耐药细胞中分别人为调控Notch-1或miR-451表达后,MDR-1表达出现相应改变。在耐药细胞中加入DAPT作用亦能减弱MDR-1表达,同时干扰miR-451后可逆转此现象。10.分析发现miR-451启动子区存在五处激活蛋白AP-1的互补结合位点。AP-1为已知的Notch-1下游功能靶点,c-Jun磷酸化水平与AP-1活化程度密切相关。在SPC-A1/DTX中抑制Notch-1表达使c-Jun磷酸化水平明显增加。荧光素酶活性实验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证实c-Jun可能的miR-451启动子区结合位点为705-957bp,986-1252bp,2402-2697bp和2706-3005bp。干扰miR-451 能够部分恢复c-Jun上调引起的MDR-1降低。结论与意义1.Notch-1在肺腺癌化疗耐药表型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抑制其表达能够促进肺腺癌化疗增敏,抑制增殖,增加凋亡和改变细胞周期分布水平。2.MiR-451与Notch-1负向调控,呈抑癌基因表现,与化疗增敏作用,增殖抑制,凋亡增加和细胞周期再分布密切相关。3.MDR-1为miR-451直接靶基因,AP-1与miR-451启动子区存在可能结合位点。Notch-1/AP-1/miR-451功能轴的调控异常促进肺腺癌化疗耐药表型的形成。4.本研究首次探讨了Notch-1/AP-1/miR-451信号轴调控异常在人肺腺癌化疗耐药中的重要作用,其为肺腺癌临床个体化治疗和逆转化疗耐药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思路。

二、骨肉瘤组织中多药耐药基因mdr-1mRNA和p-糖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点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肉瘤组织中多药耐药基因mdr-1mRNA和p-糖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点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miR-138-5p过表达在骨肉瘤MG63细胞及多药耐药细胞MG63/Dox对阿霉素敏感性中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1.2 方法
        1.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2 细胞转染
        1.2.3 4组细胞miR-138-5p和多药耐药基因1(multidrug resistance 1, MDR1)mRNA相对表达量检测
        1.2.4 4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检测
        1.2.5 4组细胞P-gp蛋白相对表达量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4组细胞miR-138-5p相对表达量比较
    2.2 4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比较
    2.3 4组细胞MDR1
    2.4 4组细胞P-gp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
3 讨 论

(2)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治疗转移性卵巢癌疗效、安全性及增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对比单药多西他赛治疗转移复发性卵巢癌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阿帕替尼体内水平对ABCB 1介导的卵巢癌多西他赛化疗MDR的作用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阿帕替尼体外水平对ABCB 1介导的卵巢癌多西他赛化疗MDR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1
外文论文-2

(3)粉防己碱逆转大肠癌LOVO/5-Fu多药耐药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LOVO/5-Fu耐药细胞系的建立及其MDR和P-gp的表达情况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第二部分 粉防己碱逆转大肠癌LOVO/5-Fu细胞多药耐药性的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ENGLISH ARTICLEⅠ
ENGLISH ARTICLEⅡ

(4)复方浙贝颗粒逆转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1. ABC转运体
        2. 细胞质/核内蛋白
        3. 细胞凋亡与耐药
        4 癌相关基因
        5 其他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诊治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
        2 临床研究
        3 基础研究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复方浙贝颗粒对L1210/CDDP移植瘤抑制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复方浙贝颗粒对L1210/CDDP移植瘤抑制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复方浙贝颗粒对L1210/CDDP尾静脉小鼠模型抑制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5)黏蛋白MUC5AC作为宫颈腺癌新型诊断分子标志物的研究与β-arrestin2对宫颈腺癌多药耐药基因1(MDR1)的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名词对照
第一部分:黏蛋白MUC5AC作为宫颈腺癌新型诊断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β-arrestin2对宫颈腺癌多药耐药基因1(MDR1)的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P-糖蛋白对结肠癌多药耐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P-糖蛋白的结构与分布
2 P-糖蛋白在肠道组织中的表达
3 P-糖蛋白介导的结直肠癌多药耐药机制
    3.1 P-gp的药物外排作用
    3.2 P-gp的抗凋亡作用
    3.3 P-gp与信号转导通路
        3.3.1 PI3K/Akt信号通路
        3.3.2 MAPK信号通路
        3.3.3 NF-κB信号通路
        3.3.4 PKC信号转导通路
        3.3.5 Keap1-Nrf2信号转导通路
    3.4 P-gp与非编码RNA
    3.5 其他
4 逆转P-糖蛋白介导的结肠癌多药耐药
    4.1 药物逆转
        4.1.1 化学药物逆转
        4.1.2 中药逆转
    4.2 基因逆转
5 问题与展望

(7)多效生长因子在骨肉瘤耐药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一览表
绪论
第一部分 多效生长因子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PTN在骨肉瘤细胞耐药中的作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PTN影响骨肉瘤细胞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总结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8)补肾活血祛风方对阿霉素肾病大鼠多耐药基因MDR1及P-gp170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补肾活血祛风方在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保护中的作用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药物和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其他器材和试剂
        2.实验方法
        2.1 阿霉素(ADR)肾病大鼠模型制作
        2.2 中药复方药液制备
        2.3 实验分组
        2.4 给药方案
        2.5 实验标本采集
        2.6 检测指标及方法
        2.6.1 一般情况观察
        2.6.2 24h尿蛋白检测
        2.6.3 血清生化指标
        2.6.4 肾脏形态及组织病理
        3.统计学处理
        4.实验结果
        4.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4.2 24h尿蛋白情况
        4.3 血清生化指标
        4.3.1 观察4周末组间生化指标变化
        4.3.2 观察8周末各组生化指标变化
        4.4 肾组织病理改变
        4.4.1 光镜
        4.4.2 电镜
        5.讨论
        5.1 关于模型的建立和认识
        5.2 肾病综合征的中医学病因病机
        5.2.1 病名
        5.2.2 基本病因
        5.2.3 核心病机
        5.2.4 证型分布
        5.3 补肾活血祛风方的分析
        5.3.1 补肾活血为基础,重视风邪
        5.3.2 方解分析
        5.3.3 药味分析
        5.4 补肾活血祛风方单用和联用激素对阿霉素肾病大鼠的保护作用
        5.4.1 改善大鼠一般情况
        5.4.2 减少大鼠尿蛋白
        5.4.3 改善脂代谢紊乱
        5.4.4 减轻病理损害
        5.5 现代作用机制探讨
    第二部分 基于MDR1及P-gp170的补肾活血祛风方治疗阿霉素肾病大鼠的机制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药物和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其他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2.1 模型建立
        2.2 中药复方药液制备
        2.3 对象分组
        2.4 给药方案
        2.5 标本采集
        2.6 RT-PCR
        2.6.1 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2.6.2 总RNA提取
        2.6.3 进行基因组DNA的除去反应
        2.6.4 逆转录反应体系
        2.6.5 RT-PCR反应设计
        2.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8 外周血流式细胞检测
        3.统计处理
        4.实验结果
        4.1 大鼠肾组织MDR1mRNA的PCR检测结果
        4.2 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MDR1mRNAPCR结果
        4.3 免疫组化法测定肾组织P-gp170的结果
        4.4 8周末外周血淋巴细胞P-gp170流式检测
        4.5 阿霉素肾病大鼠MDR1mRNA与P-gp170表达的相关性
        4.5.1 8周末外周血淋巴细胞上MDR1mRNA与P-gp170相关性分析
        4.5.2 8周末肾组织MDR1mRNA与P-gp170相关性分析
        4.6 阿霉素肾病大鼠P-gp170与24hUTP的关系
        4.6.1 8周末外周血P-gp170与24hUTP相关性分析
        4.6.2 8周末肾组织P-gp170与24h尿蛋白的相关性分析
        5.讨论
        5.1 关于指标选择的分析
        5.2 ADR大鼠肾脏、外周血MDR1mRNA和P-gp170表达分析
        5.3 ADR大鼠P-gp170和MDR1mRNA水平的关系分析
        5.4 ADR大鼠P-gp170和MDR1mRNA与GC耐药的关系探讨
        5.5 补肾活血祛风方对MDR1和pgp170的影响和中药逆转耐药的讨论
        5.6 ADR大鼠P-gp170与24hUTP的关系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综述
    一、中医药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研究动态
        1.中医对肾病综合征的病种认识
        2.中医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3.中医药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3.1 临床研究进展
        3.2 名家论述
        4.中药逆转MDR1耐药的研究
    二、MDR1/P-gp170介导肾病综合征耐药的研究
        1.MDR1概述
        2.P-gp170分布及生理功能
        3.P-gp170介导激素耐药的机制
        4.MDR1与激素耐药
        5.MDR1逆转的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9)Ezh2靶向调节MAPK通路在原发性肝癌化疗耐药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1.4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肝癌耐药组织的筛选
    2.2 Ezh2 在肝癌中的表达
    2.3 Ezh2的过表达可影响TACE治疗的疗效
    2.4 RNA干扰沉默人肝癌耐药细胞Bel/Fu中Ezh2的表达
    2.5 沉默Ezh2 基因抑制人肝癌耐药细胞株Bel/Fu的增殖活性,发生周期阻滞
    2.6 沉默Ezh2基因促进人肝癌耐药细胞株Bel/Fu的细胞凋亡
    2.7 沉默Ezh2基因抑制人肝癌耐药细胞株Bel/Fu的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
    2.8 沉默Ezh2基因抑制MDR1(p-GP)在人肝癌耐药细胞Bel/Fu中的表达
    2.9 Ezh2可通过MAPK通路影响肝癌的多药耐药性
    2.10 沉默Ezh2基因,逆转人肝癌耐药细胞对5-Fu的耐药性
3 讨论
    3.1 肝癌中P-GP的表达和肝癌耐药组织的筛选
    3.2 Ezh2 与肝癌化疗多药耐药的关系
    3.3 Ezh2 对肝癌耐药细胞Bel/Fu的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3.4 Ezh2 靶向调控MAPK通路活性影响肝癌耐药细胞Bel/Fu的多药耐药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Notch-1/AP-1/miR-451信号轴参与人肺腺癌细胞化疗耐药表型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Notch-1在人肺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1、实验材料
    2、实验试剂与设备
    3、实验方法
    4、结果
    5、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Notch-1在人肺腺癌耐药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
    1.实验材料
    2.实验试剂与设备
    3.实验方法
    4.结果
    5.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MiR-451对人肺腺癌耐药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1.面材料
    2.实验试剂与设备
    3.实验方法
    4.结果
    5.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Notch-1/AP-1/miR-451信号轴参与肺腺癌耐药调控的分子机制
    1.实验材料
    2.实验试剂与设备
    3.实验方法
    4.结果
    5.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综述一:Notch-1信号通路与肿瘤耐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Notch信号通路与MicroRNA交互作用对化疗耐药的影响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致谢

四、骨肉瘤组织中多药耐药基因mdr-1mRNA和p-糖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点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miR-138-5p过表达在骨肉瘤MG63细胞及多药耐药细胞MG63/Dox对阿霉素敏感性中作用[J]. 刘珂,侯毅,王得胜,郑稼.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2(02)
  • [2]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治疗转移性卵巢癌疗效、安全性及增效机制研究[D]. 殷蓓蓓. 山东大学, 2020(04)
  • [3]粉防己碱逆转大肠癌LOVO/5-Fu多药耐药性的研究[D]. 王开雷. 山东大学, 2020(09)
  • [4]复方浙贝颗粒逆转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研究[D]. 赵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黏蛋白MUC5AC作为宫颈腺癌新型诊断分子标志物的研究与β-arrestin2对宫颈腺癌多药耐药基因1(MDR1)的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D]. 靖晓童. 山东大学, 2020(02)
  • [6]P-糖蛋白对结肠癌多药耐药的影响[J]. 丛熙,樊建慧.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19(01)
  • [7]多效生长因子在骨肉瘤耐药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吴大鹏.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8]补肾活血祛风方对阿霉素肾病大鼠多耐药基因MDR1及P-gp170影响的实验研究[D]. 余海龙.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06)
  • [9]Ezh2靶向调节MAPK通路在原发性肝癌化疗耐药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韦杨超. 桂林医学院, 2016(05)
  • [10]Notch-1/AP-1/miR-451信号轴参与人肺腺癌细胞化疗耐药表型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D]. 黄佳圆. 南京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多药耐药基因mdr-1 mRNA和p-糖蛋白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