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硅水泥水泥的本构模型研究

纳米硅水泥水泥的本构模型研究

一、纳米硅水泥土本构模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星辰[1](2021)在《纳米固化剂材料研发及固土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基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需求,针对黄土高原及广大无砂石料地区工程建设面临的砂石料开采环境成本高、弃土弃渣难以利用且传统土壤固化材料固土性能亟待提升的问题,为了充分利用当地水土资源,同时减少因开山取石、挖河淘沙等对环境的危害,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新型纳米土壤固化剂N-MBER。通过室内力学试验与野外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等观测手段,明晰了纳米土壤固化剂性能优化的影响机制,揭示了纳米固化剂对土体力学性能及界面结构的作用机理,提出了纳米固化土单轴压缩本构关系及模型方程,构建了基于土壤惰性矿物激活与离子再造的纳米固化剂固土理论,研发了新型纳米固化剂材料及土体重构技术在不同坡沟生态工程中的施工技术,为纳米土壤固化剂的深入研发及在无砂石料地区的应用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1、纳米材料对土壤固化剂的性能影响及N-MBER纳米固化剂开发。针对土壤固化剂在强度和耐久性等方面的缺陷及纳米材料的性能优势,通过分析纳米改性后的土壤固化剂强度变化规律、影响因素以及微观颗粒形态,探讨了不同纳米二氧化硅掺量和养护龄期下的纳米固化剂、普通固化剂及P.O.32.5水泥的胶砂强度提升规律,建立了纳米改性固化剂胶砂抗压强度与掺量和龄期的复合幂指函数模型,明确了纳米固化剂在微观几何形态上对土体颗粒界面的胶凝机制,开发了一种新型纳米土壤固化剂N-MBER,其配方优化后的纳米二氧化硅掺量为2.5%。胶砂试验结果表明该掺量下的纳米固化剂强度较普通固化剂可提升15%以上,较P.O.32.5水泥可提升约50%。2、揭示了纳米固化剂对土体力学性能及界面结构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纳米固化剂的掺量和龄期与固化土的力学性能显着相关,其中掺量与纳米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呈指数函数关系;在力学性能方面,纳米固化土各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较普通固化土和P.O.32.5水泥土可提升10%~30%;在微观界面结构方面,通过对比纳米固化土、普通固化土及水泥土的吸水率、干密度和颗粒形态随养护龄期的变化规律,揭示了纳米固化剂对土体力学性能和界面结构的影响机理。通过上述研究,明确了纳米固化剂加固后的土体在微观界面结构及宏观力学性能方面的演变机制,为进一步研究纳米固化土在受力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本构关系提供了基础。3、建立了纳米固化土单轴受压条件下的弹塑性本构模型。通过分析典型纳米固化土构件单轴压缩破坏过程,明晰了纳米固化土受力变形的三个阶段,即早期的材料内部孔隙闭合阶段,峰值应力前的线弹性变形阶段和峰值应力过后的材料破型阶段;通过模型筛选和参数计算,提出了纳米固化土单轴压缩应力-应变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并对模型精度进行了验证;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构建的纳米固化土弹塑性本构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材料在单轴压缩受力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变化规律。上述结果为定量计算纳米固化土在一维压缩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关系提供了依据,为研究纳米固化土各向异性多轴受力本构模型的研究提供了参考。4、构建了基于惰性矿物激活与离子再造的纳米固化剂固土理论。研究了纳米二氧化硅在固化剂水化过程中对其水化活性及离子组成和分布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纳米二氧化硅能利用其火山灰催化活性强,颗粒小且流动性高等特点,通过激活土壤惰性矿物和化学离子再造,强化网状胶结,使材料的基本结构单元无分散,相界面紧密接触。同时能激发土体铝酸盐矿物潜在的活性,在相界面和土体单元内部形成牢固的多晶粘土聚集体,从而改善土体颗粒相界面接触的本质,产生较高的强度和水稳定性。研究发现纳米二氧化硅在早期水化过程中对氢氧化钙晶体的细化率可达50%以上,纳米固化剂对土壤胶体中不同形状的水化硅酸钙凝胶数量提升可达30%。通过上述研究构建了纳米固化剂加固土的基本理论,即“基于土壤惰性矿物活性再生与离子再造的相界面重构理论”,该理论的提出可为纳米固化剂的进一步研发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5、提出了纳米固化剂在典型工程中的施工技术。本研究在团队研发的土壤固化剂成果基础上,利用开发的纳米固化剂及其土体重构技术在不同土质地区进行了典型工程的实践应用,结果表明:采用纳米固化土材料修建的工程比同等成本下的水泥土工程强度提升20%以上;在同等工程强度条件下,采用纳米固化土的修建成本可节省30%以上;纳米固化土的具有就地取材、施工简单且对环境无污染等优势,可以作为主体工程修建淤地坝拦挡墙、道路、蓄水池等设施,同时兼顾节约成本和环境保护。修建的纳米固化土工程及设施对生产建设和生态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在黄土高原等缺砂少石地区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吴中俊[2](2020)在《水泥土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探索工程实际中水泥固化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及水泥土变形规律,参考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的思路来构建水泥土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假设水泥土微元强度服从Weibull概率密度分布,并引入初始损伤系数η,建立单轴压缩荷载下水泥土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根据应力-应变曲线峰值点的极值性进行模型参数求解,分析不同水泥掺量、不同龄期的水泥土累积损伤的扩展过程。通过对水泥土单轴压缩试验数据进行验证与分析发现,随着水泥掺量以及龄期的增加,水泥固化土模型参数η值增大,m值,F0值减小,表明龄期和水泥掺量能够抑制水泥固化土损伤发展。新建立的水泥土统计损伤本构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并能较好地反映水泥土的应变软化特性,可为水泥固化土的应力分布特点和变形规律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岳青青[3](2020)在《基于CTS模型的水泥土破坏全过程的机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水泥搅拌桩成为杭州和上海等沿海地区的基坑工程项目中较受欢迎的加固措施之一,但由于沿海地区的地质条件较差,迅速发展的地下工程使水泥搅拌桩施工事故的数量逐年递增。为了提高水泥土施工项目的安全性,国内外诸多学者使用有限元软件PLAXIS对水泥土加固工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但水泥土本构模型的选取一般采用已有模型粗略模拟,这就使得有限元分析的结果不够准确,可信度受到质疑。基于此,本文为了更清晰的了解水泥搅拌桩从施工到破坏全过程的力学行为变化情况,本文以水泥和高岭土为原材料,以室内土工试验和数值分析方法为手段,以试验器材和有限元软件PLAXIS为工具,首先确定了水泥土的本构模型,其次采用室内土工试验标定了水泥土的本构模型参数,然后对水泥土的非线性行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最后对水泥土施工案例进行了应用分析,实现了理论与试验相结合,并应用于实际工程的数值分析的完整过程。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确定水泥土的本构模型。对有限元软件PLAXIS中适用于土体的各类本构模型进行了分节介绍,得出各模型在反映土体力学行为方面的差异性。结合室内试验成果,最终选择CTS模型用于水泥土力学行为的数值模拟分析。(2)水泥土本构模型参数的试验研究。通过击实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劈裂试验(间接拉伸试验)和半圆弯曲试验的测试,用Origin拟合出不同龄期、不同水泥掺量下水泥土的荷载-位移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等曲线,结合经验公式,最终计算得到水泥土的本构模型参数。(3)水泥土非线性行为研究。借鉴已有学者的研究成果,建立了数值分析的有限元模型,然后分析在受压和受拉状态下水泥土的位移场、塑性点分布和荷载-位移曲线等力学行为,并对受压状态下影响水泥土力学行为的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受拉或受压状态下,水泥土表现为非线性,并且水泥土埋置深度具有临界值。(4)重力式水泥土挡墙非线性破坏机理分析和加固方案研究。以杭州某重力式水泥土挡土墙滑塌事故为背景,利用水泥土的弹塑性及弹塑性损伤行为来阐述该工程失稳的机理,然后借鉴现有的基坑加固经验,继续采用有限元方法探讨能提高重力式水泥土围护结构刚度的有效措施。

宁秉正[4](2020)在《无机固化剂固化粉土的渗透及力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泛区(即黄河泛滥区)的土层是由河流的新旧冲积物经过反复的冲刷和沉淀形成的。这种成因使得该地区的粉土具有了粒径相对集中、土颗粒的磨圆度较高、渗透性高以及强度低的特点。以该类粉土作为地基或路基填土时,可能会出现承载力不足、稳定性较差等工程问题。郑州地区是黄泛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该地区的粉土同样也具有黄泛区粉土的相应特性,因此,工程中常常需要对郑州地区粉土进行改良或处理,以期能够解决上述工程问题。为改善郑州地区粉土的工程性质,本文引入了一种新型无机固化剂对郑州地区粉土进行改良,并通过渗透试验和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探究了固化粉土的渗透特性和力学特性。为便于工程应用,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适用于预测固化粉土渗透性变化的数学模型以及本构关系模型。主要结论如下:(1)渗透试验结果表明,增大固化剂掺入比和延长龄期,都会减低固化粉土的渗透性。并且,当固化剂掺入比大于15%时,随着固化剂掺入比的增大,固化粉土渗透性降低的程度会逐渐减小。另外,相较于60天龄期以内,当龄期超过60天,随着龄期的延长,固化粉土的渗透系数降低的程度同样会逐渐减小。(2)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结果表明,固化粉土的应力应变曲线表现出明显的应变软化特征。同时,掺入比、围压以及龄期的变化对固化粉土的峰值应力以及残余应力的影响趋势是一致的,即随着掺入比、围压的增大或龄期的延长,固化粉土在剪切过程中所能达到的峰值应力、残余应力都会有所增大。另外,当龄期超过60天时,随着龄期的延长,固化粉土的抗剪强度仍有所增大,但增大的程度会逐渐变缓。(3)剪切过程中固化粉土的孔隙水压力变化曲线的特征表明,围压越大,孔隙水压力峰值越大,但掺入比的增大和龄期的延长对孔隙水压力峰值并无明显影响。另外,峰值应力状态下和残余应力状态下孔隙水压力系数都会随着围压的增大而增大,并且围压越大,孔隙水压力系数就越难以出现负值,相较而言,掺入比越大以及龄期越长,孔隙水压力系数就越容易为负值。(4)一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经过固化剂改良后的郑州地区粉土具备较强的结构性。在此基础上引入胶结结构性土统一硬化(UH)模型来描述固化粉土的本构关系。并且,通过对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结果的模拟表明,该模型能够比较合理地描述固化粉土的不排水剪切特性。

朱亚兰[5](2020)在《复合纤维水泥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特性与微观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高含水率和低水泥掺入比下,纤维固化土体的能力有限,但纤维的加入可以明显提高土体的残余强度。所以探究一种既具有高强度又融合纤维抗裂性的复合纤维水泥土用于土体加固中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纤维加固水泥土的力学性质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粉煤灰、纳米粘土、纳米氧化镁分别加入纤维水泥土中,得到粉煤灰复合纤维水泥土(简称FPCS)、纳米粘土复合纤维水泥土(简称NPCS)、纳米氧化镁复合纤维水泥土(简称MPCS)。对上述复合纤维水泥土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微观结构试验。基于IPP图像处理软件分析SEM图像,对复合纤维水泥土的微观结构参数进行定量化的分析,探讨了外加材料的固化机理。本文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通过对比不同数据处理方法,提出了“归一化加权平均值算法”的数据处理方法。该方法以各峰值点的权重代表各条曲线的权重,通过确定标准值、偏差、偏离度、平均权重系数、平均权重、初始权重、权函数、权重、加权因子、加权应力等步骤将原始五组数据归一为一组典型数据。利用原始数据与典型拟合曲线的对比,验证了此算法进行数据处理是可行的。(2)利用(1)中的算法计算出每组的加权平均各无侧限抗压强度(以下简称UCS)参数,分析10%和15%两种水泥掺量单掺纤维的水泥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着纤维掺入比的影响。对比分析了抗压强度、残余强度、峰值应变、脆性指数、破坏模式等,得出了纤维掺入比为0.6%能使纤维水泥土的力学性能发挥到最好。(3)在纤维掺入比为0.6%,水泥掺入比为15%的纤维水泥土的基础上,掺入粉煤灰、纳米粘土、纳米氧化镁等材料,探究各种外掺剂对纤维水泥土的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对7d、14d、28d三个龄期下的4种复合纤维水泥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发现,掺入粉煤灰、纳米粘土、纳米氧化镁都能不同程度的提高复合纤维水泥土的抗压强度。其中粉煤灰效果最好,纳米粘土次之,纳米氧化镁较差。(4)取7d和28d破坏后的各复合纤维水泥土的试样进行微观试验,以SEM图片为载体借助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对添加材料的复合纤维水泥土的微观图做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8d的各复合纤维水泥土的孔隙率都比7d的孔隙率小,这与宏观力学层次上的抗压强度规律相匹配。在7d和28d时,四种复合纤维水泥土的孔隙率为:FPCS<NPCS<MPCS<PCS;表现在宏观力学上无侧限抗压强度的排列顺序为:FPCS>NPCS>MPCS>PCS。即抗压强度越大结构越致密孔隙率越小,因此微观结构与宏观力学性质相匹配。(5)依据复合纤维水泥土应力应变曲线特征,总结对比传统本构模型的不足,建立4参数复合正弦-指数本构模型(简称“FCSE模型”)。通过分析该本构模型的数学特征、应力应变曲线拟合,验证了此本构模型有着较好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不同材料复合纤维水泥土随着龄期变化的经验公式,拟合了不同龄期下复合纤维水泥土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并预测了3d、10d、20d养护龄期时的应力应变曲线。

杜娟,刘冰洋,申彤彤,胡俊,谢朋[6](2020)在《有机质浸染砂水泥土的力学特性及本构关系》文中认为为研究海南省海湾地区分布的有机质浸染砂水泥土的力学特性,该文首先对有机质浸染砂水泥土和标准砂水泥土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对比试验(采用配合比均为熟石灰掺入比7.5%、水泥掺入比20%、水灰比0.45),定量分析养护龄期对其无侧限抗压强度及试样破坏形式的影响。然后对有机质浸染砂水泥土进行单轴抗压试验,获得了水泥土材料的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刚度变化规律以及改进邓肯-张本构模型。结果表明:1)有机质浸染砂水泥土试样的破坏类型为塑性剪切破坏和脆性剪切破坏;2)有机质浸染砂水泥土抗压强度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加基本呈指数形式增长,但在养护龄期14d后,增长速度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3)随着养护龄期增长,水泥土刚度增加。在加载初期,水泥土切线模量随着轴向应变增加而增大,呈现刚度硬化现象;4)基于单轴抗压试验得到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可分为2个阶段:塑性阶段、软化阶段;5)通过对应力-应变全曲线的描述,得到了修正的邓肯-张模型,确定模型参数后,与实测数据对比发现,该修正模型可以模拟有机质浸染砂水泥土的应力-应变关系。

陈建建[7](2018)在《垃圾电厂废灰改性水泥土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文中指出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各种环保经济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垃圾焚烧发电厂在各个城市的兴起建设将对城市的绿色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垃圾废灰是垃圾焚烧过后产生的废物之一,它也是垃圾焚烧电厂产生的二次废物资源。垃圾废灰的大量堆积不仅对人们居住的生活环境产生危害而且还会影响到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由垃圾废灰牵连出的经济链众多,因此合理处置垃圾废灰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针对垃圾废灰的特殊材料性质,将其作为外掺料运用于水泥土的改性研究当中,不失为一个变废为宝的合理途径。因此,本文通过宏观力学性质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三轴抗剪强度试验)和微观结构分析(XRD衍射试验和SEM电镜扫描试验)来研究垃圾废灰水泥土的特殊性质。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在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的条件下,垃圾废灰水泥土的应力应变关系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微孔隙闭合阶段,第二阶段为局部变形阶段,第三阶段为应力衰减强度,第四阶段为残余强度阶段。各阶段相应的应力应变曲线特征明显,应变破坏大都集中在应变2%左右;当水泥掺量为10%时,废灰掺量为0%-10%的范围内,垃圾废灰掺量的增加有利于无侧限抗压强度的提高。当废灰掺量达到10%左右时,无侧限抗压强度达到一个峰值。当废灰掺量在10%-15%时,无侧限抗压强度有所降低;当废灰掺量超过10%时,不利于垃圾废灰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增长。因此合适掺量的废灰有利于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提高,过量则会降低水泥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2)在室内三轴压缩试验的条件下,垃圾废灰水泥土在围压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分为应变硬化和应变软化两种类型,其中应变软化为绝大多数。且两种曲线有着紧密的联系。曲线随着废灰掺量的增加,应力应变曲线由应变硬化向应变软化过渡。(3)垃圾废灰水泥土的莫尔圆强度包络线分为两种,一种是包络线与三个围压下的莫尔圆相切,一种是不能完全包络三个莫尔圆。在围压的增大下,莫尔圆的应力半径逐渐增大,围压的提高有利于增加水泥土的抗剪强度。(4)在XRD衍射试验中可以清楚的分析垃圾废灰的成分,绝大部分是Si O2和Ca CO3,还含有少量的重金属元素。由电镜扫描试验可以知道,水泥土的致密性以及水泥土水化产物和结晶结构的生成和水泥土的宏观力学特性都有着一定的关联性。

申彤彤[8](2018)在《有机质浸染砂砂浆微观结构及本构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最优配合比下有机质浸染砂水泥土的微观结构及本构模型,首先以有机质浸染砂为研究对象,通过气相色谱质谱仪对有机质浸染砂进行有机质成份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EDS和)XDR试验对其进行了化学成份分析。然后以最优配合比下的有机质浸染砂水泥土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龄期的电镜扫描分析了有机质浸染砂水泥土微观结构随龄期的变化规律和固结机理;接着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其破坏机理和抗压强度,并通过最小二值法和应力应变曲线得出其单轴作用下的本构模型;最后通过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研究其应力应变关系和修正后的邓肯-张本构模型。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得出有机质浸染砂中有机质的19种分子式和分子结构,其中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的羧基,经过各种反应后生成H+,使有机质浸染砂呈弱酸性状态,有机质浸染砂的主要组成成份为SiO2;(2)通过7、14、21和28天龄期的有机质浸染砂水泥土的微观结构分析发现颗粒体积不断增大、孔隙面积减小,颗粒间表面由粗糙逐渐光滑;(3)通过MATLB对电镜扫描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得出7、21和28天对应的颗粒百分比为 0.6550、0.8158 和 0.8458;(4)最优配合比下的有机质浸染砂的固结机理包括水泥和有机质浸染的水化水解反应、碳酸化作用、硬凝反应和腐殖酸作用,同时腐殖酸阻碍了水泥土的水化反应;(5)单轴受压状态下水泥土破坏包括抗衡外力、弹性变形、裂缝蔓延和失稳破坏四个阶段;(6)三轴试验的具体成果如下:①试样破坏包括垂直裂缝贯通、对称锥型裂缝、单锥型裂缝、单斜裂缝、多斜裂缝和凸肚六种类型;②最优配合比下的有机质浸染砂水泥土表现为明显的硬化型,同时应变为5%到6%之间时达到应力最大值,随之试样发生脆性破坏,应变在6%到7%之间时可以明显观察到试样上的裂缝;③同一龄期水泥土试样的最大应力值与围压呈正比关系,围压与峰值应力对应的应变呈反比例关系,水泥土刚度、硬化速度均和龄期呈正比关系;(7)依据单轴作用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利用最小二值法对单轴作用下的本构模型进行了分段弹塑性本构研究;(8)依据不同围压下的应力应变关系、莫尔-库伦定律和相关理论研究得出适用于最优配合比下有机质浸染砂水泥土修正后的邓肯-张模型参数。

盛明强,乾增珍,田开平[9](2017)在《土体固化/稳定技术与固化土性质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土体固化/稳定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岩土工程建设中.本文综述了当前国内外典型土体(滩涂淤泥及滨海软土、盐渍土、膨胀土、粉质黏土和粉砂土、湿陷性黄土和沙漠风积沙等)的固化/稳定方面的研究成果与进展,主要包括土体固化剂选取与配置、固化机理、固化土性质、固化土本构模型及其强度预测等,指出了今后土体固化/稳定技术与固化土性质研究的主要趋势.

周海龙[10](2015)在《脱硫石膏—粉煤灰复合水泥土耐久性能与固化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泥土耐久性和固化机理研究是在北方寒区推广和应用水泥土的关键。鉴于普通水泥土强度低,耐久性差的特点,同时为解决我区燃煤电厂产生的大量工业废料粉煤灰和脱硫石膏,特提出利用它们配制出一种新型的复合水泥土材料。然后开展室内试验,研究这种复合材料的力学特性、耐久性、损伤特性及固化机理,为将该复合材料在内蒙古地区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试验数据。1、建立了复合水泥土的强度预测模型,提出了各组分材料的最优配合比。(1)通过开展不同水泥掺入比、不同龄期及不同试件规格及成型方法下普通水泥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基本掌握利用内蒙古黄河灌区土默川分灌区典型粉质土配制得水泥土的一些强度特性。(2)在普通水泥土基础上单掺粉煤灰和脱硫石膏,研究其掺量对强度的影响规律。(3)通过正交试验和补充试验,研究复掺粉煤灰和脱硫石膏对其强度的影响规律,得出最优配合比并进行验证,建立强度预测模型。2、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复合水泥土非线性弹性本构模型,分析了其变形与破坏特征。(1)根据单轴受压下复合水泥土全应力-应变曲线的特点,首次提出用生长函数logistic拟合曲线的上升段,采用复合双曲线函数拟合曲线的下降段,建立分段非线性本构模型,较传统CSDC-2002模型拟合效果更好。(2)根据三轴受压下复合水泥土偏应力-轴向应变曲线的特点,建立“三段法”非线性弹性模型,给出了完整的推导过程和参数计算过程。(3)研究了变形模量、破坏应变与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关系,并分析了单轴受压与三轴受压情况下复合水泥土的破坏形态。3、评价了复合水泥土材料的耐久性,开展了与普通水泥土耐久性的对比分析。(1)干湿和冻融循环试验均表明复合水泥土的耐干湿循环能力和抗冻性能均优于普通水泥土。(2)三温冻融循环试验表明复合水泥土的整体位移小于普通水泥土;当基层土料含水量接近最优含水量时,叠合复合水泥土试样的整体变形量最小,抗冻性能最佳。4、创新了复合水泥土材料的微结构分析方法,研究了其固化机理和损伤特性。(1)提出了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水泥土材料样品的制样方法,将其用于微结构的观察;同时也利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观察了非导电复合水泥土试样的微结构。(2)在微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复合水泥土的固化机理;在单轴压缩损伤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复合水泥土的损伤演化规律,推导建立了复合水泥土在单轴压缩条件下的弹塑性损伤模型。

二、纳米硅水泥土本构模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纳米硅水泥土本构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纳米固化剂材料研发及固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固化剂研究进展
        1.2.2 纳米改性材料进展
        1.2.3 纳米材料加固土的进展
        1.2.4 水泥基类本构模型进展
        1.2.5 研究现状与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纳米改性剂
        2.1.2 土壤固化剂
        2.1.3 试验用土
        2.1.4 纳米固化土
    2.2 研究方法
        2.2.1 前期预备试验
        2.2.2 固化剂胶砂试验
        2.2.3 纳米固化土性能试验
        2.2.4 微观物理化学分析
第三章 纳米固化剂研发及性能优化试验研究
    3.1 纳米材料筛选
        3.1.1 纳米添加剂的初步筛选
        3.1.2 两种纳米添加剂性能对比
    3.2 试验方案及试样制备
        3.2.1 改性试验方案
        3.2.2 试件制备与养护
    3.3 纳米固化剂胶砂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3.3.1 纳米固化剂抗折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3.3.2 纳米固化剂抗压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3.4 纳米固化剂性能优化方案对比
        3.4.1 纳米固化剂宏观力学性能对比
        3.4.2 纳米固化剂微观分形特征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米固化剂对土体力学性能及界面结构的影响
    4.1 试验方案及试样制备
        4.1.1 试验方案
        4.1.2 试样制备与养护
    4.2 纳米固化土力学性能影响因素
        4.2.1 养护龄期对固化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4.2.2 固化剂掺量对固化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4.3 不同固化土界面结构对强度的影响分析
        4.3.1 不同固化土的抗压强度对比
        4.3.2 吸水率和干密度对固化土强度的影响
        4.3.3 固化土界面结构组成及颗粒形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纳米固化剂固土机理研究
    5.1 纳米二氧化硅火山灰活性加速水化过程
    5.2 纳米固化剂改变土体化学离子的微观分布
    5.3 纳米固化剂重构土体的相界面结构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纳米固化土的本构模型研究
    6.1 单轴压缩破坏过程分析
    6.2 本构关系模型构建
        6.2.1 曲线无量纲处理
        6.2.2 模型的推导及优化
    6.3 本构模型参数确定
        6.3.1 不同模型参数计算
        6.3.2 模型拟合程度分析
    6.4 本构模型的试验验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纳米固化剂在坡沟防护工程中的技术应用
    7.1 黄土地区沟道土地整治防护工程技术应用
        7.1.1 研究区概况
        7.1.2 结构设计与材料配制
        7.1.3 施工及成型技术
    7.2 南方红壤区坡面及道路防护工程技术应用
        7.2.1 研究区概况
        7.2.2 红壤区土质特性
        7.2.3 结构优化与设计
        7.2.4 施工及成型技术
    7.3 纳米固化剂施工技术要点
    7.4 成本分析和环境效益
        7.4.1 工程成本分析
        7.4.2 环境效益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结论及创新点
        8.1.1 主要结论
        8.1.2 创新点
    8.2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水泥土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水泥土统计损伤本构模型
    1.1 模型的建立
    1.2 损伤演化方程
2 水泥土损伤本构模型参数确定方法
3 水泥土单轴压缩试验验证
    3.1 模型参数求解及损伤累积
    3.2 模型验证
4 结 语

(3)基于CTS模型的水泥土破坏全过程的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泥土本构模型
        1.2.2 水泥土桩力学行为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水泥土本构模型的确定
    2.1 摩尔-库伦模型
    2.2 土体硬化模型
    2.3 小应变土体硬化模型
    2.4 CTS模型
        2.4.1 混凝土模型的确定过程
        2.4.2 硬化与软化规律
    2.5 确定水泥土的本构模型
    2.6 本章小结
3 水泥土本构模型参数的试验研究
    3.1 前言
    3.2 击实试验
        3.2.1 主要仪器设备
        3.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3.1 主要仪器设备
        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间接拉伸试验
        3.4.1 主要仪器设备
        3.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5 半圆弯曲试验
        3.5.1 试验过程与仪器设备
        3.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CTS模型的水泥土非线性行为研究
    4.1 前言
    4.2 工程概况
    4.3 在受压/受拉状态下水泥土的非线性行为研究
        4.3.1 模型的基本假定
        4.3.2 计算模型的建立
        4.3.3 模型参数的确定
        4.3.4 在受压状态下水泥土的非线性行为研究
        4.3.5 在受拉状态下水泥土的非线性行为研究
    4.4 水泥土搅拌桩的内力及变形分析
        4.4.1 计算模型的建立
        4.4.2 计算结果分析
    4.5 在受压状态下水泥土非线性行为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4.5.1 龄期对水泥土非线性行为的影响
        4.5.2 水泥掺量对水泥土非线性行为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重力式水泥土挡墙非线性破坏机理分析和加固方案研究
    5.1 工程概况
    5.2 剖面4-4的有限元分析
        5.2.1 建立有限元模型
        5.2.2 计算结果分析
    5.3 剖面5-5的有限元分析
        5.3.1 建立有限元模型
        5.3.2 计算结果分析
    5.4 提高水泥土重力式围护结构刚度的有效措施
        5.4.1 单排钢筋砼桩加固方案
        5.4.2 双排钢筋砼桩加固方案
        5.4.3 双排钢筋砼桩+MC复合桩加固方案
        5.4.4 双排钢筋砼桩+SMC复合桩加固方案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无机固化剂固化粉土的渗透及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固化剂研究现状
        1.2.2 土壤固化剂固化机理研究现状
        1.2.3 固化土渗透特性研究现状
        1.2.4 固化土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1.2.5 固化土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目标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目标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的基本特性
    2.1 固化剂
    2.2 试验用土
        2.2.1 土粒比重试验
        2.2.2 界限含水率试验
        2.2.3 土的颗粒分析试验
    2.3 本章小结
3 固化粉土渗透特性的试验研究
    3.1 试验方案
    3.2 固化粉土渗透试验步骤
        3.2.1 渗透试样的制备
        3.2.2 试样的密封
        3.2.3 试样的养护及饱和
        3.2.4 固化粉土的渗透试验
    3.3 固化粉土渗透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3.3.1 固化粉土渗流形式的判定
        3.3.2 固化剂掺入比对固化粉土渗透特性的影响
        3.3.3 龄期对固化粉土渗透特性的影响
    3.4 固化粉土渗透系数的预测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固化粉土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
    4.1 试验方案
    4.2 固化粉土CU试验步骤
        4.2.1 试样的制备和养护
        4.2.2 试样的饱和
        4.2.3 固化粉土CU试验
    4.3 固化粉土CU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4.3.1 围压对固化粉土力学特性的影响
        4.3.2 抗剪强度参数分析
        4.3.3 固化剂掺入比对固化粉土力学特性的影响
        4.3.4 龄期对固化粉土力学特性的影响
        4.3.5 孔隙水压力系数分析
    4.4 试验结果拟合
    4.5 本章小结
5 固化粉土的本构关系
    5.1 固化粉土结构性的一维压缩试验验证
    5.2 胶结结构性土UH本构模型简介
    5.3 胶结结构性土UH模型对固化粉土的适用性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复合纤维水泥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特性与微观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泥土力学试验研究现状
        1.2.2 纤维水泥土研究现状
        1.2.3 粉煤灰改性水泥土研究现状
        1.2.4 纳米材料改性水泥土研究现状
        1.2.5 水泥土微观试验研究现状
        1.2.6 水泥土应力应变曲线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试验原材料、方案及内容
    2.1 试验原材料
        2.1.1 滨海软路基土和水
        2.1.2 复合硅酸盐水泥
        2.1.3 聚丙烯纤维
        2.1.4 粉煤灰
        2.1.5 纳米粘土
        2.1.6 纳米氧化镁
    2.2 试验方案设计
        2.2.1 配合比设计
        2.2.2 无侧限方案设计
        2.2.3 微观试验方案设计
    2.3 试样的制备和养护
        2.3.1 试样制备
        2.3.2 试样的成型
        2.3.3 试样的养护与拆模
    2.4 试验设备与内容
        2.4.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2.4.2 扫描电镜实验
    2.5 本章小结
3 纤维水泥土的UCS研究
    3.1 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3.2 归一化加权平均值算法
    3.3 纤维掺量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分析
    3.4 残余强度与峰值应变分析
    3.5 脆性指数及破坏模式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外加材料复合纤维水泥土的UCS研究
    4.1 复合纤维水泥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4.2 外加材料复合纤维水泥土抗压强度分析
    4.3 残余强度与峰值应变分析
    4.4 脆性指数分析
    4.5 破坏模式分析
    4.6 小结
5 复合纤维水泥土微观机理研究
    5.1 水泥土固化机理研究
    5.2 微观试验步骤
        5.2.1 微观试样的制备
        5.2.2 SEM试验仪器
    5.3 纤维水泥土的微观结构分析
        5.3.1 IPP软件处理SEM图片
        5.3.2 纤维水泥土7d龄期下的微观结构
    5.4 复合纤维水泥土的微观结构分析
        5.4.1 基准纤维水泥土的微观结构
        5.4.2 粉煤灰复合纤维水泥土的微观结构
        5.4.3 纳米粘土复合纤维水泥土的微观结构
        5.4.4 纳米氧化镁复合纤维水泥土的微观结构
        5.4.5 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复合纤维水泥土的本构关系模型分析
    6.1 复合纤维水泥土的本构模型研究
        6.1.1 q-ε曲线特征分析
        6.1.2 传统模型分析
        6.1.3 参数复合正弦-指数模型
        6.1.4 应力应变曲线拟合
    6.2 龄期经验公式
        6.2.1 公式确定
        6.2.2 公式验证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6)有机质浸染砂水泥土的力学特性及本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试验设计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案
    1.3 制备试样
    1.4 试验方法
        1.4.1 单轴抗压试验
        1.4.2 无侧限抗压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无侧限抗压试验试样破坏形态及分析
    2.2 养护龄期对有机质浸染砂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2.3 单轴抗压试验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曲线
    2.4 有机质浸染砂水泥土刚度变化规律
3 本构模型的建立
    3.1 水泥土典型应力-应变全曲线
    3.2 应力-应变全曲线方程
    3.3 模型参数确定
4 结论

(7)垃圾电厂废灰改性水泥土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课题的选题依据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外掺料改善水泥土的研究现状
        1.2.2 垃圾废灰在水泥土中的应用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1.3.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课题的创新点
第2章 试验材料以及基本的力学性能试验
    2.1 试验原材料
        2.1.1 淤泥质黏土
        2.1.2 水泥
        2.1.3 垃圾电厂废灰
        2.1.4 试验用水
    2.2 杭州地区淤泥质黏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2.2.1 天然含水率试验
        2.2.2 天然密度试验
        2.2.3 液塑限试验
        2.2.4 击实试验
    2.3 试验内容及仪器介绍
        2.3.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2.3.2 基于GDS动三轴仪器下的三轴试验
        2.3.3 XRD衍射试验
        2.3.4 电镜扫描试验
    2.4 试样的制备和养护
        2.4.1 试验方案设计
        2.4.2 试样的制备
        2.4.3 试样的养护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垃圾废灰改性水泥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1 试验概述
    3.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分析
    3.3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分析
    3.4 垃圾废灰水泥土的应力分析
        3.4.1 垃圾废灰掺量对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3.4.2 养护龄期对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3.5 垃圾废灰水泥土的应变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垃圾废灰改性水泥土的三轴剪切试验
    4.1 试验概述
    4.2 垃圾废灰水泥土在围压作用下的的应力应变关系
    4.3 垃圾废灰水泥土的摩尔应力圆
    4.4 废灰掺量对抗剪强度的影响
        4.4.1 废灰掺量对粘聚力的影响
        4.4.2 废灰掺量对内摩擦角的影响
    4.5 龄期对水泥土抗剪强度的影响
        4.5.1 养护龄期对粘聚力的影响
        4.5.2 养护龄期对内摩擦角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垃圾废灰改性水泥土的微观机理研究
    5.1 电镜扫描试验的概述和试验方法
        5.1.1 电镜试验仪器的简介
        5.1.2 试验方案
        5.1.3 电镜扫描的试验步骤
    5.2 试验结果分析
        5.2.1 垃圾废灰水泥土微结构的形成过程
        5.2.2 不同废灰掺量下垃圾废灰水泥土微结构照片及分析
        5.2.3 不同养护龄期下垃圾废灰水泥土的微结构照片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主要的科研工作情况

(8)有机质浸染砂砂浆微观结构及本构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水泥土原材料微观成份分析
    2.1 概述
    2.2 有机质浸染砂中有机质成分分析
        2.2.1 有机质浸染砂工程特性
        2.2.2 试验仪器
        2.2.3 试验原理
        2.2.4 试验方法
        2.2.5 试验结果分析
    2.3 有机质浸染砂化学元素分析
        2.3.1 EDS分析结果
        2.3.2 XDR分析结果
    2.4 试验所用水泥化学成份
    2.5 试验所用熟石灰化学成份
    2.6 本章总结
第三章 有机质浸染砂水泥土微观结构特性
    3.1 概述
    3.2 微观结构试验
        3.2.1 扫描电镜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3.2.2 电镜扫描试验方案
        3.2.3 电镜扫描试验步骤
    3.3 微观结构特性分析
        3.3.1 有机质浸染砂微观结构特性
        3.3.2 水泥微观结构特性
        3.3.3 水泥土微观结构定性特性分析
        3.3.4 水泥土微观结构定量特性分析
    3.4 有机质浸染砂水泥土的固化机理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有机质浸染砂水泥土改良后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4.1 概述
    4.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4.2.1 试验仪器与使用方法
        4.2.2 试样的制备与养护
    4.3 试验方案设计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1 破坏形式分析
        4.4.2 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分析
    4.5 有机质浸染砂单轴受压条件下水泥土的应力-应变特征
    4.6 有机质浸染砂水泥土的受力变形和破坏过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机质浸染砂水泥改良后三轴试验研究
    5.1 概述
    5.2 试验仪器
    5.3 试验原理
    5.4 试验方法
    5.5 试验方案
        5.5.1 试验因素及水平设置
        5.5.2 试验过程
    5.6 试样破坏特征分析
    5.7 应力-应变关系
    5.8 刚度软化规律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有机质浸染砂水泥土改良后本构模型的建立
    6.1 概述
    6.2 基于单轴试验的本构模型
    6.3 基于三轴试验的本构模型
    6.4 修正后的本构模型
        6.4.1 摩擦角ψ和粘聚力c
        6.4.2 破坏比Rf
        6.4.3 初始弹性模量Ei
        6.4.4 确定参数K和n的值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9)土体固化/稳定技术与固化土性质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典型土体固化及其性质
    1.1 软土
    1.2 盐渍土
    1.3 膨胀土
    1.4 粉土、粉质黏土和粉砂土
    1.5 湿陷性黄土
    1.6 风积沙
2 固化土本构模型及其强度预测
3 土体固化/稳定技术发展趋势浅析
    3.1 土体固化机理与固化方案优选
    3.2 固化土体强度变形特性与其结构性
    3.3 固化土本构模型及其强度预测
4 结语

(10)脱硫石膏—粉煤灰复合水泥土耐久性能与固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水泥土研究现状
        1.2.2 国外水泥土应用研究进展
        1.2.3 脱硫石膏-粉煤灰-水泥基胶结材料应用研究现状
    1.3 损伤力学在岩土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4 研究问题的提出
    1.5 本文的研究工作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标
        1.5.3 技术路线
        1.5.4 主要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试验材料、方法及内容
    2.1 试验材料及性质
        2.1.1 土样
        2.1.2 水泥
        2.1.3 粉煤灰
        2.1.4 脱硫石膏
    2.2 试样的制备及养护
        2.2.1 试样的制备
        2.2.2 试样的养护
    2.3 试验方案设计
        2.3.1 素土试验
        2.3.2 普通水泥土试验
        2.3.3 粉煤灰水泥土试验
        2.3.4 脱硫石膏水泥土试验
        2.3.5 正交试验
        2.3.6 复合水泥土试验
    2.4 试验内容
        2.4.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2.4.2 常规三轴剪切试验
        2.4.3 干湿循环试验
        2.4.4 冻融循环试验
        2.4.5 三温冻融循环试验
        2.4.6 反复加卸载试验
        2.4.7 微观结构试验
    2.5 本章小结
3 复合水泥土的最优配合比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普通水泥土试验研究
        3.2.1 普通水泥土的试验结果分析
        3.2.2 普通水泥土强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3.2.3 普通水泥土强度预测模型的分析验证
    3.3 粉煤灰水泥土试验研究
        3.3.1 粉煤灰水泥土的试验结果分析
        3.3.2 粉煤灰水泥土强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3.3.3 粉煤灰水泥土强度预测模型的分析验证
    3.4 脱硫石膏水泥土试验研究
        3.4.1 脱硫石膏水泥土的试验结果分析
        3.4.2 脱硫石膏水泥土强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3.4.3 脱硫石膏水泥土强度预测模型的分析验证
    3.5 正交试验
        3.5.1 正交表
        3.5.2 试验结果分析
        3.5.3 脱硫石膏-粉煤灰复合水泥土强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3.5.4 脱硫石膏-粉煤灰复合水泥土强度预测模型的分析验证
    3.6 最优配合比验证
        3.6.1 试验结果分析
        3.6.2 水泥土强度的比较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复合水泥土的三轴抗剪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4.1 引言
        4.1.1 三轴试验的基本原理
        4.1.2 三轴试验方法
    4.2 试验结果分析
        4.2.1 普通水泥土三轴偏应力-应变曲线
        4.2.2 复合水泥土三轴偏应力-应变曲线
    4.3 破坏包络线
        4.3.1 摩尔-库伦强度理论及土的极限平衡条件
        4.3.2 普通水泥土的莫尔破坏包络线
        4.3.3 复合水泥土的莫尔破坏包络线
    4.4 本章小结
5 复合水泥土非线性本构模型
    5.1 引言
    5.2 单轴受压本构模型
        5.2.1 本构模型的建立
        5.2.2 本构模型的分析验证
    5.3 三轴受压本构模型
        5.3.1 本构模型的建立
        5.3.2 本构模型的分析验证
    5.4 变形特征
        5.4.1 破坏形态
        5.4.2 破坏应变
        5.4.3 变形模量
    5.5 本章小结
6 复合水泥土耐久性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干湿循环试验研究
        6.2.1 试验结果
        6.2.2 试验结果分析
    6.3 抗冻性能试验研究
        6.3.1 试验结果
        6.3.2 试验结果分析
    6.4 三温冻融试验研究
        6.4.1 7 天龄期下普通水泥土与复合水泥土
        6.4.2 28天龄期下普通水泥土与复合水泥土
        6.4.3 不同含水量土层叠合复合水泥土
    6.5 本章小结
7 复合水泥土的微观结构及固化机理研究
    7.1 引言
    7.2 复合水泥土微观结构研究
        7.2.1 场发射扫描电镜SEM试验
        7.2.2 电子能谱分析试验
        7.2.3 原子力显微镜AFM试验
    7.3 复合水泥土的固化机理研究
        7.3.1 水泥土中水泥的水化和凝结硬化
        7.3.2 水泥与土的相互作用
        7.3.3 复合材料与水泥土的相互作用
    7.4 本章小结
8 复合水泥土的损伤特性研究
    8.1 引言
        8.1.1 损伤力学的研究方法
        8.1.2 损伤的分类
    8.2 复合水泥土的宏观试验研究
        8.2.1 单轴受压下复合水泥土的破坏全过程试验
        8.2.2 反复荷载作用下复合水泥土损伤试验
    8.3 复合水泥土细观损伤机制探讨
        8.3.1 复合水泥土在反复荷载下的变形发展规律
        8.3.2 复合水泥土损伤扩展机理分析
    8.4 复合水泥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
        8.4.1 损伤变量
        8.4.2 损伤演化规律
        8.4.3 单轴压缩下复合水泥土损伤本构模型的建立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四、纳米硅水泥土本构模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纳米固化剂材料研发及固土性能研究[D]. 张星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21
  • [2]水泥土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 吴中俊. 河北工业科技, 2020(04)
  • [3]基于CTS模型的水泥土破坏全过程的机理分析[D]. 岳青青.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4]无机固化剂固化粉土的渗透及力学特性研究[D]. 宁秉正. 郑州大学, 2020(02)
  • [5]复合纤维水泥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特性与微观机理研究[D]. 朱亚兰. 绍兴文理学院, 2020
  • [6]有机质浸染砂水泥土的力学特性及本构关系[J]. 杜娟,刘冰洋,申彤彤,胡俊,谢朋. 农业工程学报, 2020(02)
  • [7]垃圾电厂废灰改性水泥土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 陈建建. 浙江科技学院, 2018(06)
  • [8]有机质浸染砂砂浆微观结构及本构模型研究[D]. 申彤彤. 海南大学, 2018(06)
  • [9]土体固化/稳定技术与固化土性质研究综述[J]. 盛明强,乾增珍,田开平. 江西水利科技, 2017(05)
  • [10]脱硫石膏—粉煤灰复合水泥土耐久性能与固化机理研究[D]. 周海龙.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纳米硅水泥水泥的本构模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