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叶面追肥技术

作物叶面追肥技术

一、作物叶面追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吕欣河[1](2021)在《微咸水微肥灌施及配套措施对枸杞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内蒙古河套灌区引黄水量减少、淡水资源紧缺,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现象,开展不同灌溉量水平微咸水W1(60mm)、W2(70mm)、W3(80mm),微量元素肥(钼肥、铁肥)灌施对土壤和枸杞生长、产量的影响,并与常规种植进行比较,寻求适合当地枸杞种植的微咸水-微肥灌施模式,配套翻耕技术、整形修剪、病虫防治技术集成一套技术模式,并对集成技术模式进行示范跟踪与效益评价,达到节约淡水、合理利用微咸水、保证农作物产量、不破坏农田水土环境的目的。主要结论如下:(1)0~60cm土层中土壤含水率变化剧烈,主要是根系吸水导致,而60~100土层含水率相对稳定在18.41%~33.82%。土壤含水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升高。各处理初始盐分较高,随时间呈波状规律变化,前期变化较小,随着生育期的推移差异逐渐增大。土壤盐分随微咸水灌溉量的增加而上升,土壤电导率80mm处理较70mm、60mm、常规灌水高出10.6%、24.0%、57.8%,生育期结束至秋浇前土壤电导率持续上升。(2)枸杞生长各指标的生长量与生长速率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呈现倒“V”形趋势,转折点在70mm灌水量。同一灌水量下,钼肥与铁肥混合喷施能明显提高枸杞植株各生长指标。常规灌水+钼肥铁肥混合喷施处理下产量最高,为5166kg/hm2,70mm微咸水+钼肥铁肥混合喷施处理为微咸水灌溉中产量最高,为4950kg/hm2,仅比常规种植低4.18%。微咸水灌水量超过70mm时枸杞鲜果产量有所降低,80mm较70mm降低了4.63%。各处理鲜果百粒重在53.46~66.78g区间变化,微咸水灌溉降低枸杞鲜果百粒重,比对照降低了3.8%。喷施微肥处理的枸杞比未喷施微肥百粒重高出0.88%~20.11%,微肥能增加枸杞百粒重。(3)集成技术模式下土壤含水率比常规种植全生育期高2%;土壤电导率较常规低7%;集成模式下枸杞的株高、地径、新枝、冠幅、产量分别比常规高8.00%、14.73%、7.36%、33.3%、8.22%。集成模式投入比常规种植模式提高了24.87%,总收益提高了41.43%,投入产出比为1:2.068,提升了当地枸杞种植业的经济效益。综上,W2灌水量(70mm)与钼肥铁肥混合灌施的集成模式更适合于河套灌区的枸杞种植,可以实现在节约淡水资源的条件下提升当地枸杞产量的目标。

吴超[2](2021)在《鲜食葛组织培养及大田追施KH2PO4对其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豆科葛属藤本植物葛(Pueraria lobata)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药食同源植物,既有很好的营养价值,又有很强的保健功效,含黄酮类、香豆素类等营养成分,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鲜食正在成为葛根利用的发展方向,但其繁殖方式与后期的早衰成为葛根产业化的限制因素。本研究以鲜食葛茎尖、茎段和叶片为材料,通过外植体消毒、愈伤组织诱导、出芽诱导、不定芽增殖、不定芽伸长、生根培养,初步建立鲜食葛离体繁殖体系。通过探讨鲜食葛生长后期在不同追肥量下光合色素含量、抗性相关物质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代谢酶活性、营养物质、大量元素含量等生理变化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以期为鲜食葛后期生长的追肥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建立了鲜食葛离体繁殖体系,生根率与成苗率高,移栽到大田后,初步观测生长良好。以本试验的鲜食葛为材料,其茎尖最佳消毒方案为2.2%次氯酸钠处理3min,消毒效果为91.11%;叶片最佳消毒方案为10%过氧化氢处理3min,消毒效果为95.56%;茎段最佳消毒方案为30%过氧化氢处理6min,消毒效果为70.36%。茎尖最佳取材时间为7月,叶片为5月,茎段为5月,三种外植体在9月取材的消毒效果均较差。茎尖愈伤组织诱导最佳组合为MS+2,4-D(2mg/L),诱导率100%。叶片愈伤组织诱导最佳组合为MS+2,4-D(0.10~2.00mg/L)+6-BA(0.10~0.20mg/L),诱导率100%且愈伤量多。茎尖出芽诱导最佳组合为MS+NAA(0.001、0.005mg/L)+6-BA(0.500mg/L),诱导率为66.67%。不定芽增殖最佳组合为MS+NAA(0.001mg/L)+6-BA(0.080mg/L)+蔗糖(1%),繁殖系数为5.55。不定芽伸长最佳组合为MS+6-BA(0.100mg/L)+IBA(0.100mg/L)+NAA(0.007mg/L),有效繁殖系数为1.28。生根最佳组合为1/2MS+IBA(0.15mg/L),生根率为94.44%,成苗率为94.44%。2.后期大田追施适宜浓度的磷酸二氢钾可减缓鲜食葛植株衰老进程,提高抗性,改善生理和营养指标,显着增加葛根产量。(1)动态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葛根生长后期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可减缓鲜食葛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降低速度,防止植株早衰,有利于同化物向地下部运输。(2)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能增强鲜食葛的抗逆性,但对鲜食葛中抗性相关物质有不同的影响。其中较高浓度的磷酸二氢钾有利于块根中可溶性糖含量的积累;块根中脯氨酸含量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1.5kg/667m2后,在短期内能增加块根中脯氨酸含量,但在一段时间后追肥的处理反而会降低块根中脯氨酸的含量;磷酸二氢钾对块根中的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没有显着影响。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降低了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积累;叶片中脯氨酸含量随时间呈上升趋势,磷酸二氢钾在短期内降低了叶片中脯氨酸含量的积累,但一段时间后则有利于叶片中脯氨酸含量的增加,1.0~2.0kg/667m2效果较好;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对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没有显着影响;其中施用较高浓度的磷酸二氢钾(2.0kg/667m2)促使叶片中丙二醛含量的增加。(3)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能提高块根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对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没有显着影响,低浓度的磷酸二氢钾(0.5kg/667m2)可提高块根中的过氧化物酶活性。较低浓度的磷酸二氢钾(0.5kg/667m2)可提高块根中的硝酸还原酶活性;磷酸二氢钾可提高块根中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但降低了淀粉酶活性。(4)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对块根中各营养物质有不同的影响。其中较高浓度的磷酸二氢钾能加快块根中淀粉和总糖的积累,追肥2.0kg/667m2效果较好;少量磷酸二氢钾(0.5kg/667m2)在短期内促进了块根中蔗糖含量的积累,但在一段时间后则降低了蔗糖含量的积累;磷酸二氢钾1.5kg/667m2促进了块根中总氨基酸含量的积累;磷酸二氢钾降低了块根中类黄酮的含量。(5)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对大量元素有不同的影响。较高浓度的磷酸二氢钾(1.5~2.0kg/667m2)在短期内能提高块根中的磷含量,但一段时间后便回落;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对叶片中的磷含量在短期内没有显着影响,在后期才表现出促进磷含量的积累的现象;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对块根中钾含量的增加没有显着影响;可减缓叶片中钾含量的降低速度;对块根和叶片中的氮含量没有显着影响。综合分析,大田追施适当浓度的磷酸二氢钾显着提高了鲜食葛产量,改善品质。其中施用1.0kg/667m2产量最高;1.5kg/667m2对鲜食葛块根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及产量的形成综合效果最优。

卢明[3](2021)在《西南黄壤辣椒-白菜轮作系统的镁营养调控与品质效应》文中认为镁是300多种酶的活化因子,也是植物体的第二大阳离子。作为叶绿素分子的中心原子,镁对维持叶绿体结构和绿叶细胞功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影响着植物叶绿素合成、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分配、蛋白质合成等与植物生长和生物量积累相关的生理生化过程。同时,镁还影响植物的氮代谢和矿质营养分配过程,对作物的营养品质建成有着直接影响。镁是维持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代谢的必须营养元素之一。然而,人体镁缺乏正成为全球性的营养问题。土壤-作物系统的镁素缺乏直接导致了农产品的镁浓度严重下降,而日常膳食中镁摄入量的降低是造成人体缺镁的重要影响因素。高量土壤镁淋洗损失、忽视镁肥施用和作物产量提升带来的“稀释效应”是导致农产品镁浓度持续下降的三个决定性因素。我国逾50%以上的农田土壤存在缺镁或潜在缺镁的农业生产问题,尤其是在南方酸性土壤上,不仅影响了以植物源性食品消费为主的人群镁营养健康,还显着影响了作物的产量。镁肥施用被证实是提升缺镁土壤上作物产量、改善作物与人体镁营养及其他营养品质的快速有效农学强化措施。但在田间条件下,镁肥施用如何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营养品质建成及人体营养健康,如何影响土壤-作物系统的土壤镁淋失及维持系统的镁素平衡,能否通过改善镁肥施用方式以实现镁强化、产量优化及控制镁淋失等都还不清楚。因此,本论文基于西南地区黄壤上典型露地蔬菜辣椒-白菜轮作体系,通过生产调研和田间试验,明确了区域蔬菜的生产水平和菜地土壤的养分状况;研究了镁肥施用水平分别对辣椒和白菜产量、营养品质和人体健康效应,以及轮作系统镁素平衡的影响;最后探讨了镁肥施用方式对辣椒生产、品质及土壤镁素形态转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镁肥施用方式管理对土壤镁淋失的阻控潜力。本论文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农户调研和土壤分析,评价了西南地区黄壤典型蔬菜辣椒-白菜轮作系统的养分平衡及土壤养分状况。研究区域露地菜田基本由水稻-油菜轮作系统转换而来,而当前露地蔬菜系统的产量水平低,但肥料投入数倍高于专家推荐施用量。过量施肥导致了菜地土壤的磷、钾、钙、镁养分富集,造成了系统磷素的高淋洗风险,土壤Ca Cl2-P显着增加的速效磷(Bray-P)临界值为104 mg kg-1。此外,菜地0-60 cm土层的土壤p H明显降低,随着蔬菜种植年限的增加,钙镁养分的累积显着缓解了耕层土壤的酸化;但底层土壤p H呈明显下降趋势。此外,受碳投入少、耕作频率高、以及亚热带高温高湿气候条件影响,菜地土壤的碳、氮均处于损耗状态,且C/N比随土层向下及种植年限的增加呈现显着下降趋势,由此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下降,对蔬菜种植系统的持续性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区域蔬菜系统的土壤镁素缺乏及交换性钾/交换性镁比例失衡问题突出。综上,区域传统农业管理条件下,西南地区黄壤集约化蔬菜种植已造成严重的菜地土壤退化现象和环境污染风险。因此,西南地区蔬菜集约化生产迫切需要合理的有机物料投入及氮磷镁肥管理策略,同时应注重农技服务的有效配伍,以达到蔬菜绿色生产及生态环境友好目标。(2)土施镁肥显着影响了辣椒产量及经济效益。本研究中,随施镁量的增加(0-67.5 kg ha-1),辣椒产量呈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与对照相比,优化施镁可同步实现最高增产25.6%和增收40.1%。就产量构成来说,产量的增加依赖于单株挂果数和单果重的提高。镁肥对辣椒收获指数无明显影响,辣椒产量的增加可全部归功于植株生物量的提高。其中,辣椒开花坐果期前、后的植株生物累积量对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9.85%-28.4%和71.6%-90.1%。本研究中,辣椒增产的植物营养学机制为:镁肥提高了开花坐果期的植株镁营养、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叶片光合,三者间的积极互馈共同促进了植株生物量的累积从而促使光合产物向果实的转移。但是,本试验条件下,由于植株土壤镁浓度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均表现为极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尚无法建立高产辣椒体系的土壤交换性镁和植株镁临界值。说明辣椒产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而土壤交换性镁缺乏及土壤钾/镁比例失衡是限制其继续增产的两大限制因子。(3)本研究基于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评价框架,首次构建了成人镁、钾、钙、铁和维C营养素缺乏的健康评价方法,且初次评估了目前我国成年辣椒消费人群的健康负担为21.3百万DALYs lost;其中,由人体钙营养不良导致的致残寿命年损失贡献为75.3%,而镁、维C、铁和钾营养不良的贡献则分别为8.96%、7.45%、5.88%和2.42%。本试验条件下,随着施镁量的增加,辣椒果实镁和辣椒素(类)物质含量显着增加,但钙、锌和维C浓度显着降低,而对钾和铁无明显影响。在目前辣椒消费水平下,食用镁强化辣椒虽可增加人体镁营养摄入水平,但显着降低钙、锌和维C的摄入量。据DALYs模型计算,镁营养带来的健康效应远不足以抵消钙和维C摄入不足所造成的健康负担,所以辣椒生产系统中单施镁肥将加剧人体的健康负担。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镁肥需要与微量元素肥料尤其是钙铁锌肥同时施用以保障粮食安全和人体健康的需求。(4)相比于对照,镁肥施用对大白菜收获期产量无明显影响,但能够分别显着提高镁营养、维C和水溶性蛋白含量53%、20.0%和57.9%,同时显着降低硝酸盐含量13.5%,综合营养品质获得显着提升。此外,本研究表明试验地存在轻度镉污染,但镁肥能显着抑制大白菜对重金属镉和镍的吸收累积,从而显着降低各消费人群的非致癌及致癌风险。进一步的讨论与分析表明,该区域大白菜生产系统的适宜施镁量为22.5-45 kg Mg ha-1。本研究结果将为土壤-作物系统的镁强化、农产品品质提升和人体健康风险管理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数据支撑。(5)当前农业生态系统中,巨大的土壤镁淋失是导致土壤-作物系统镁素缺乏的影响因素之一。全球尺度上,农田系统和果园种植系统的平均镁淋失量分别高达44.6 kg ha-1 season-1和103 kg ha-1 yr-1。尽管如此,绝大多数农户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却未重视镁肥的施用,忽视了镁素的归还,土壤镁养分随作物收获逐渐被损耗,加剧了系统的镁素缺乏。本田间试验条件下,西南地区黄壤上露地蔬菜辣椒-大白菜轮作系统的镁淋失量为33.9-74.2 kg ha-1 yr-1,与植株镁积累量相近,且随施镁量的增加线性增加。镁淋洗损失强度与集中降雨同步,故辣椒季贡献了65.4-74.4%的镁淋失量,而大白菜季和休耕期的贡献率相当。除降雨量外,土壤质地、施镁量和植株镁积累量等都是影响镁素淋失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当前种植体系下的土壤镁淋失并不会导致地下水硬度超标问题。基于优化产量和维持系统镁素平衡的施肥策略,辣椒和大白菜系统的适宜施镁量为62.1和21.8 kg Mg ha-1。在我国南方大田蔬菜种植体系中,协同改进镁肥施用类型(控释/缓释)和施用方式(土施+叶面喷施),以及改良菜地土壤性质(SOC/p H)和系统管理措施,是进一步优化作物高产、减少镁肥投入和镁淋失量的潜在技术手段,也是实现全域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6)镁肥土施(45 kg Mg ha-1)和0.5%浓度喷施均能显着提高西南地区黄壤上辣椒产量和果实镁营养,且效果相当。但相比于土施,0.5%浓度喷施提高了植株镁营养向果实的转移效率及辣椒的商品果率。受产量提升导致的“稀释效应”和镁参与相关生理过程的共同影响,土施和0.5%喷施显着降低了辣椒果实的钙、维C、硝酸盐和水溶性蛋白含量;但两处理的品质综合效应表现为:0.5%喷施≥土施。此外,相比于不施镁对照,土施能显着提高辣椒收获期耕层土壤的交换性镁浓度,而喷施处理则表现出损耗态势,0.5%浓度喷施处理对应的土壤交换性镁损耗速率为4 mg kg-1 season-1。若以维持基础土壤交换性镁含量不变为目标,每季至少需要以土施方式向当前土壤-辣椒系统额外补充10.8 kg Mg ha-1镁肥投入。由此一来,相比于45 kg Mg ha-1土施处理,上述组合式施镁策略能够在减施镁肥68.4%基础上获得同等辣椒品质和产量,或更高产量,同时降低镁淋失33.7%。因此,当前的农业管理措施除了需要综合考虑作物品质、产量和养分、土壤生产力及环境效应外;还需在作物生产系统的多指标优化镁肥管理中,加深对施镁量、施镁方式及其系统镁素平衡的理解。

陈年来,毛昊昊,陈思瑾,魏玉珍,方三叶[4](2021)在《叶面喷施沼液肥对温室香瓜茄叶片光合特性、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以香瓜茄为材料,在日光温室条件下,于果实发育期叶面喷施沼液肥,研究沼液肥施用浓度及其与土壤追肥配合对香瓜茄叶片光合特性和果实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稀释100倍沼液肥处理的叶片总氮和叶绿素质量分数分别为35.7 g·kg-1和1.129 mg·g-1,显着高于稀释400倍沼液肥的处理和对照,沼液肥配合土壤追肥时叶片总氮和叶绿素质量分数明显高于只喷施沼液肥的。香瓜茄果实膨大期叶片净光合速率高于开花期和果实成熟期,叶面喷施沼液肥后叶片平均Pn(10.2μmol·m-2·s-1)显着高于对照(7.88μmol·m-2·s-1),沼液肥配合土壤追肥的Pn(10.30μmol·m-2·s-1)显着高于单喷沼液肥处理(8.94μmol·m-2·s-1)。叶面喷施中,高浓度沼液肥能显着提高香瓜茄果实产量和品质,两个土壤施肥处理平均单果质量比对照分别增加16.8%和22.2%,小区产量提高18.9%和30.4%,果肉硬度提高13.9%和23.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6.9%和15.3%,喷施沼液肥结合土壤追肥处理的效果优于单喷沼液肥。香瓜茄果实生育期配合土壤追肥的沼液适宜喷施浓度为浓缩沼液稀释100倍。

曹华[5](2020)在《圆形喷灌机水肥一体化对土壤水肥分布及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针对东北地区使用较多的圆形喷灌机,开展了玉米、大豆水肥一体化试验研究。首先分析了大豆冠层截留对喷灌水量分布的影响,并利用Hoyningen-Braden模型对大豆冠层截留量进行模拟分析;采用微喷系统施肥(MSS),圆形喷灌机施肥(CPSM),边施肥边淋洗(MSS-CPSM)共三种施肥模式,对玉米与大豆不同生育期的冠层截肥量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灌溉量、施肥量、施肥方式、不同耕作方式(连作与轮作)对玉米、大豆生长性状与产量的影响,为解决东北地区玉米、大豆灌水与施肥效率低下,面源污染严重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当设置圆形喷灌机行走速度百分数为10%、20%、30%……100%,共10个水平时,大豆对喷灌水的冠层截留率为6.81%~16%,冠层最大截留量为1.31 mm;圆形喷灌机的冠下周向平均均匀系数为87.1%,冠下径向平均均匀系数为75.26%;当机组行走速度百分数为30%、60%、90%时,冠下喷灌均匀系数与冠上相比,均匀系数提高了 5.62%;利用Hoyningen-Braden模型对大豆的冠层截留的模拟,ME、R2、RMSE、GMER、GSDER 值分别为 0.041、0.958、0.082、1.024、1.103,模型拟合优度较高,可以利用该模型对大豆冠层截留量进行预测。2)本试验针对三种不同的水肥一体化施肥方式,进行了三种不同运行速度的施肥均匀度与三种施肥模式条件下作物冠层截肥量的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圆形喷灌机水肥一体化施肥均匀度为91.50%,微喷系统水肥一体化施肥均匀度为63.75%,边施肥边淋洗的组合施肥模式的施肥均匀度为80.20%,说明圆形喷灌机水肥一体化施肥模式的施肥均匀度最高,其次为边施肥边淋洗的组合施肥模式,而微喷水肥一体化施肥模式的均匀度较低。对于冠层截肥量,边施肥边淋洗的组合施肥模式条件下作物的冠层截肥量最低。3)针对东北地区种植比较广泛的玉米、大豆,设置三种灌水量、三种施肥量、三种施肥方式进行两年连作种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玉米生育早期,灌水量对玉米的生长性状各项指标影响显着,玉米株高、叶面积、根长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但是对玉米生长后期影响不显着,当灌溉量为115.63mm,追肥量为114.75kg/hm2,追肥方式为边施肥边淋洗的组合施肥模式时,玉米产量与肥料的偏生产率均为最大,产量最大值为12807.22kg/hm2。对于大豆,当灌溉量为68.41mm,追肥量为9.75kg/hm2,追肥方式为圆形喷灌机水肥一体化的施肥模式时,产量最大,其值为 2811.88kg/hm2。4)2018年与2019年采取玉米-大豆两年轮作制,对玉米与大豆分别设置二因素三水平的试验设计,对于玉米,当施肥方式为边施肥边淋洗的组合施肥模式,并在拔节期前后分两次追肥,每次追肥尿素225kg/hm2,磷酸二氢钾3kg/hm2,产量最大,其值为16129.62 kg/hm2;而对于大豆,当施肥方式为圆形喷灌机水肥一体化,并分别在大豆分枝期、始花期追肥尿素150kg/hm2、90kg/hm2,磷酸二氢钾均施入6kg/hm2时,产量最大,其值为3855.89 kg/hm2。5)当施氮量较小时,可以避免硝态氮的淋洗。边施肥边淋洗的组合施肥模式只要将施肥量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可以避免氮素淋失的风险。较大的持续降雨量与较高的施肥量是造成土壤硝态氮淋溶到深层土壤的主要因素,喷灌条件下的不同水肥一体化施肥方式对土壤硝态氮的淋溶影响的差异不明显。

温翔宇[6](2020)在《高地隙变量配混施肥装置仿真优化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田间管理作业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我国在高杆作物田间管理环节装备缺乏、功能单一,传统的作业装备存在地隙较低,难以在作物生长的中后期进地作业,制约了田间管理水平的提升,成为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短板之一。采用高地隙作业装置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针对高杆作物中后期的追肥问题,设计了与高地隙底盘配套的精量配混施肥装置,该装置采用侧深施肥的策略,将氮磷钾三种肥料按需求实时配比后,排施至作物根系附近的土壤中,提高肥料利用率;为适配宽幅、高效的作业需求,同时避免肥箱过长造成高地隙底盘重心不稳,采用气力集排式施肥方案。本文对集排式施肥装置关键部件进行设计,通过理论分析、计算机仿真分析和试验研究等方法和手段,研究关键部件作业质量影响规律,最后集成关键部件对精量配混施肥装置进行整机试制。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颗粒肥料离散元仿真摩擦因数标定方法研究应用离散元法分析离散物料与农机执行机构的交互作用,可以取得试验研究无法得到的颗粒运动信息,目前对于颗粒物料的参数标定方法多多采用单一方法来标定多个接触参数,导致仿真与试验结果存在较大误差,针对上述问题,对分体圆筒法、倾斜法、抽板法和斜面法4种颗粒特性测试方法进行Plackett-Burman多因素显着性筛选试验,试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测试方法影响测量结果的显着因素与因素显着程度。根据分体圆简法、倾斜法和斜面法的方差分析结果,提出一种基于颗粒物料整体特性的摩擦因数标定方法,将仿真试验与真实试验相结合,依次标定出尿素颗粒与PVC材料间静摩擦因数为0.41,颗粒间静摩擦因数为0.36,颗粒间滚动摩擦因数为0.15。将所标定的摩擦因数采用无底圆筒法进行验证试验,休止角仿真试验结果为30.57o,真实试验结果为31.74o,相对误差为3.69%,不同含水率下的实际试验休止角与所标定摩擦因数下的仿真休止角相对误差均不大于4.59%,仿真试验结果与真实试验结果无显着差异,验证了所标定摩擦因数的准确性。(2)基于EDEM-Fluent耦合的颗粒肥料悬浮速度测定为提供气力施肥装置的设计参考依据,以大颗粒尿素、磷酸二铵和硫酸钾3种颗粒状化肥为试验对象,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和离散元法耦合的方法对物料悬浮速度进行数值模拟,采用Lagrangian模型进行气固两相流耦合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大颗粒尿素悬浮速度7.21-12.97m/s,磷酸二铵悬浮速度7.68-12.48m/s,硫酸钾悬浮速度11.09-18.15m/s。通过台架试验测定大颗粒尿素悬浮速度6.68-12.48m/s,磷酸二铵悬浮速度7.22-11.96m/s,硫酸钾悬浮速度9.46-17.81m/s,相对误差分别为5.3%、5.1%、7.2%。在颗粒肥料体积分数1%、3.5%、6%、8.5%时,分别测定肥料颗粒群的悬浮速度,结果表明,颗粒群悬浮速度随着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减小,在不同的颗粒肥料体积分数下,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比值近似为常数,其原因为颗粒球形度对悬浮速度的影响,标定得大颗粒尿素悬浮速度修正系数0.90,磷酸二铵悬浮速度修正系数0.96,硫酸钾悬浮速度修正系数0.84。基于流固耦合的颗粒悬浮速度仿真有较高的准确度,验证了基于EDEM-Fluent气固两相流耦合仿真测定物料悬浮速度方法的可行性。(3)基于离散元法的气力变量配比施肥装置设计为提高肥料利用率,设计变量配比施肥装置,实现氮磷钾3种肥料按需实时配比排施,基于离散元法,分析施肥管倾角对大颗粒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输送能力的影响,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施肥管倾角大于50o时,肥料在施肥管中的输送效率满足最大施肥量条件下排肥器的排肥速率,根据经典文丘里管设计方法对风送输肥管进行设计,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和离散元法耦合的方法,研究输送气速对施肥量误差的影响,试验发现随着输送气速的增加,排施在目标区域的肥料质量逐渐增加,实际总施肥量与目标总施肥量之间的误差逐渐减小,同时大颗粒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的施肥误差均逐渐减小,但当输送气速大于30m/s时,硫酸钾施肥误差逐渐增大,并且总施肥量误差降低效果并不显着,因此,输送气速30m/s为最经济风速。对气力变量配比施肥装置进行样机试制,并进行田间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单一肥料施肥量误差控制在5.33%以内,总施肥量误差不超过4.66%,3种肥料混合均匀度均大于94.4%。(4)颗粒肥料质量流量传感器的设计与试验基于静电感应原理,设计了固体颗粒肥料质量流量传感器,由于肥料颗粒与空气、排肥管管壁以及自身之间的摩擦、碰撞,使肥料颗粒携带了电荷,在肥料颗粒下落的过程中,环形电极被其感应出了微弱的等量异号电荷,最后由电流放大电路输出与之相对应的感应电流。以大颗粒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感应电流与颗粒肥料质量流量的标定研究,并进行了三种肥料检测精度的试验,试验结果显示:三种肥料的平均测量误差分别为3.9%,5.1%,5.9%,误差的标准差分别为5.21,7.98,11.29。统计分析显示,三种肥料的测量误差符合正态分布,其数学期望分别为3.74%,4.93%,5.22%。本文研究的固体颗粒肥料质量流量传感器可以满足固体颗粒肥料质量流量实时检测的需求,并为变量施肥闭环控制的研究提供参考。(5)气力集排式配混施肥装置设计与试验为满足玉米生长中后期的追肥需求,设计一种与高地隙底盘配套使用的精量配混施肥机。采用气力集排式施肥方案,设计抛送式混肥器将变量配比施肥装置排出的氮磷钾3种肥料通过电机驱动叶片旋转进行混合,并输送至内部被设计成锥形结构的肥料分配器。通过计算机流体动力学和离散元耦合法对分配器排肥口倾角、分配器上端波纹管的结构和布置方式进行仿真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当排肥口倾角为45o时,其综合性能最优;肥料分配器上端需布置一段长度至少为570mm的垂直波纹管,从而避免了肥料颗粒流因压力差的作用而粘附在管壁上。2019年6月,对该机进行了田间检验,检验结果显示该机的施肥量误差为2%,总施肥量稳定性变异系数为2%,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为3%,施肥装置可满足高杆作物中耕时期的追肥需求。

童玲,魏萌,李阳[7](2020)在《无人机施肥也“热”飞了》文中指出"你的无人机还只能打药?别人都开始用无人机施肥、播种了……""同一台无人机,喷过药后,只需清洗干净就可以用来喷施叶面肥。"当前正值大田作物追肥期,无人机施肥技术也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近几年,业内对于无人机施肥技术越来越重视。据了解,浙农今年1-5月份飞防营收已

王潇[8](2020)在《有机种植专用基追肥开发应用与施肥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生产的三大环境因素水、空气和土壤日益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水资源不足,农业用水效率低,大气污染与土壤污染日趋严重,我国的农业生产环境越来越恶劣,迫切需要发展新型种植方式。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而采用生态种植的方式达成。有机农业因其高品质农产品而广受推崇,发展迅速;但有机农业因其低产量而令更多人却步。究其原因,有机种植中肥料投入只能选择具有有机投入品评估证明的肥料类型,大多是家畜粪肥通过好氧发酵制得的有机肥,改土效果好,但养分含量低,很难满足作物高产的需要。为此,本研究以构建有机农业种植高产施肥模式为目标,基肥筛选以完全腐熟的有机肥为碳源,以氨基酸粉为氮源,以改性磷矿粉、有机结合态磷肥和有机磷肥为磷源,以生化黄腐酸钾为钾源,通过种植作物评价其养分供应特性,并形成全程较好供应养分的基肥施用技术;追肥采用天然有机物微生物与酶制剂联合降解途径,研究开发新型有机肥型水溶肥料,构建水肥一体化下有机作物高产栽培的追肥技术模式。结果表明:1.氮肥应选择氨基酸粉剂80%+蛋白粉蛋白粉20%;施肥水平为N 160 kg/hm2。磷肥应选择20%植酸钙+80%改性活化磷肥,施肥水平维持在60 kg/hm2时效果较好。钾肥应选择黄腐酸钾,施肥量维持在100 kg/hm2时肥效较好。2.植物源蛋白豆粕组合工具酶为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和复合蛋白酶,最佳酶解条件为55℃、pH 7.5、总酶添加量为8000 U/g。在此条件下水解6 h,豆粕酶解液水解度达29.4%,有机质含量高达94.72%,旋转蒸发后总养分N+P2O5+K2O≥4.76%。棉籽蛋白酶解试验结果表明:复合酶的选择碱性蛋白酶、复合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最佳酶解温度为60℃、pH 8.0、加酶量6000 U/g、料液比1:10。在此条件下水解6h,棉籽蛋白酶解物水解度达到34.3%。旋转蒸发总养分N+P2O5+K2O≥4.27%。对两种产物的过滤和浓缩后,可以作为追肥施用。3.通过将制得的基肥与追肥设置不同施肥方式,研究有机种植专用肥对温室西葫芦生长发育与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施有机底肥+叶面喷施和冲施有机水溶肥的方式对西葫芦株高、茎粗和株幅的改善效果最明显。叶片数、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整体在T11和T12处理处有较高的积累量。其中追施全量养分肥料叶面积指数达到1.49~1.68。西葫芦植株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先快后慢,各器官分布规律为:叶>果>根>茎。在定植65 d时,综合分析各器官在整株干重中的占比情况可知,叶约占整株干重60%,果约占整株干重39%,根和茎约占6%和5%。施用有机农业专用肥产量达95.64 t/hm2。在果实品质方面,有机农业专用肥能够在提升果实甜度的同时降低有机酸含量,增大了果实糖酸比,提升了西葫芦果实的风味和口感。4.有机种植专用基肥和追肥组合对设施西葫芦各器官氮磷钾含量、积累量和植株生长发育影响的生理机制为:在营养生长时期,氮素在各器官的分布情况为:叶>茎>根,磷素的分布情况为:叶>根>茎,钾素的分布情况为:茎>叶>根;在生殖生长时期,氮素在各器官的分布情况为:叶>果>茎>根,磷素的分布情况为:果>叶>根>茎,钾素的分布情况为:果>茎>叶>根。根、茎和叶器官中氮积累量呈现出先逐渐增加后几乎保持不变的变化趋势。根、茎、叶和果中磷积累逐渐增加,各器官钾积累量变化与磷相同,西葫芦对氮磷钾的吸收规律为:钾>氮>磷。各器官整株氮磷钾累量表现为叶>果>茎>根。适宜且均衡肥料投入量和施肥方式能够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发育环境,但当平衡被打破,超氧离子等活性物质在细胞中大量积累,引发细胞质膜过氧化作用,细胞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坏。CK、T1、T2、T3、T5和T7处理能显着增大西葫芦叶片中相对电导率、MDA等物质的含量,同时使SOD、POD和CAT活性降低,增加细胞膜透性,细胞内容物流出风险升高。5.有机种植专用基肥和追肥组合增加土壤碱解氮、速效磷等速效养分含量。对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等酶活性也有很好的提升作用。在微生物群落方面,有机肥能丰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提升土壤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群落的丰度,对改善土壤环境、提升土壤质量有正向推进作用。

朱和[9](2020)在《水肥气热耦合对枸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以宁夏银川贺兰山地区百瑞源枸杞为供试作物,针对枸杞园区水肥利用效率较低,土壤水肥气热盐耦合与产量、品质关系尚不明确等实际问题,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和正交试验,系统的研究了水肥气热耦合、叶面施肥、水肥和品种组合对枸杞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枸杞管理及提质增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方法,研究了水肥气热耦合对宁杞一号枸杞生长指标、生理指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通过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出了水、肥、气、热四因素影响枸杞生长指标、生理指标、产量和品质的主次影响顺序、单因素变化规律及显着性,确定了各因素最优组合方案。对不同处理枸杞产量分析表明,影响枸杞鲜果产量的四因素主次顺序为:灌溉定额(B)>施肥量(C)>通气量(A)>根区温度(D),灌溉定额和施肥量对产量的影响极显着,土壤通气量和根区温度对产量影响不显着,本试验影响产量的各因素最优组合为A1B1C1D1,即土壤深耕,灌溉定额为4815m3/hm2,追肥量为高肥(纯氮量1395kg/hm2,纯磷量360kg/hm2,纯钾量270kg/hm2),覆PP无纺布增温抑草。这个最优组合产量可以达到9281.55kg/hm2,比对照增加25.37%,同时枸杞植株光合作用较强,果实品质较好。(2)采用二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试验,选用尿素和磷酸二氢钾两种叶面肥,研究了不同浓度叶面肥混合喷施对宁杞五号枸杞生长指标、生理指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得出了叶面肥影响枸杞生长指标、生理指标、产量和品质的单因素变化规律和两因素最优组合,确定了最优处理。对各处理枸杞产量进行分析,当尿素浓度一定时,施用不同浓度的磷酸二氢钾对应的枸杞产量平均值从大到小排列为:中浓度>低浓度>高浓度;当磷酸二氢钾浓度一定时,施用不同浓度的尿素对应的枸杞产量平均值从大到小排列为:中浓度>高浓度>低浓度,且尿素不同水平对产量的影响极显着。最优处理为T5,即尿素浓度为3g/L,磷酸二氢钾浓度为1g/L,此时产量最大为8637.84kg/hm2,比对照增加 30.37%。(3)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方法,研究了水肥和品种组合对枸杞生长指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通过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出了三因素影响枸杞生长指标、产量和品质的主次影响顺序、单因素变化规律及显着性,确定了各因素最优组合方案。对不同处理枸杞产量分析表明,影响枸杞鲜果产量的三因素的主次顺序为枸杞品种(A)>施肥量(C)>灌溉定额(B),枸杞品种和施肥量对产量的影响极显着,灌溉定额对产量影响显着。综合考虑各因素,本试验最优组合为A1B1C1,即种植宁杞七号,当灌溉定额为4815m3/hm2,追肥量为高肥(纯氮量1395kg/hm2,纯磷量360kg/hm2,纯钾量270kg/hm2),此时各项指标相对较好,这个最优组合产量可以达到9068.0kg/hm2,比对照增加了 29.18%。

祁步凡[10](2020)在《猪场沼液膜浓缩制肥及其对小白菜的肥效与安全性评价》文中指出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保障了不断增长畜产品需求,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畜禽粪污,严重影响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沼气技术是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技术手段。然而,近年来,为了适应畜禽养殖业的集约化发展,我国的沼气池规模不断扩大,使得同一地点的沼液产量不断增加。沼液的处置问题正成为限制我国沼气技术发展、乃至畜禽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猪场沼液含有一定量的氮、磷、腐植酸、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具有肥料属性。但沼液直接利用可能超过附近土地的承载能力;并且沼液作为液体肥料价值密度较低,外运利用成本较高。如何提高沼液的价值密度,实现高效利用是沼液利用的技术难点。膜分离技术以其占地面积小、操作便捷、处理效率高的特点成为实现沼液处理与利用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沼液中浊度和氨氮含量较高,利用反渗透膜(RO)处理沼液时会导致膜污染和透过液氨氮浓度过高等问题。膜生物反应器(MBR)与RO膜分离技术的组合可以将沼液的处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解决上述问题,但是关于其浓缩液的肥料化利用研究较少。本研究围绕利用MBR+RO系统中沼液膜浓缩液为基质配肥,研究其对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的肥效及安全性,为沼液的处理与资源利用提供依据。结果如下:(1)MBR能够将沼液pH值降低至6.5。当溶解氧(DO)浓度4.0 mg/L,水力停留时间2 d、污泥接种量12.0 g/L条件下,出水水质最高。MBR中的超滤膜(UF)组件对去除固体悬浮物(SS)、降低浊度有明显的效果,对后段RO起到保护作用。(2)RO进行浓缩1-10倍沼液,发现沼液浓缩液中营养成分随着反渗透浓缩倍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10倍RO浓缩液中含有较高浓度的营养物质和腐殖酸。根据10倍RO浓缩液的特性,添加营养元素复配满足NY 1106-2010标准的液体肥料。(3)以沼液浓缩肥为试验肥料,固体复合肥和浓缩营养液为对照肥料。结果发现相同施氮量情况下,施用沼液浓缩肥能显着提高小白菜的产量、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降低硝酸盐和重金属积累风险。说明沼液浓缩肥对小白菜有较好的肥效和较低的安全风险。在施用不同稀释倍数的沼液浓缩肥试验中,随着沼液浓缩肥稀释倍数的增加,小白菜的产量和养分含量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现象。

二、作物叶面追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作物叶面追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微咸水微肥灌施及配套措施对枸杞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的影响
        1.2.2 水肥对农田土壤环境的影响
        1.2.3 水肥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2.4 集成技术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设计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基本概况
        2.1.2 研究区气象
        2.1.3 研究区土壤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
        2.3.1 土壤水盐的测定
        2.3.2 枸杞生长指标的测定
        2.3.3 枸杞产量的测定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微咸水微肥灌施对农田土壤环境的影响
    3.1 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3.2 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3.3 对土壤p H的影响
    3.4 小结与讨论
4 微咸水与微肥灌施对枸杞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4.1 对枸杞株高的影响
        4.1.1 全生育期对枸杞株高生长量的影响
        4.1.2 全生育期对枸杞株高生长速率变化的影响
    4.2 对枸杞地径的影响
        4.2.1 全生育期对枸杞地径生长量的影响
        4.2.2 全生育期对枸杞地径生长速率变化的影响
    4.3 对枸杞新枝的影响
        4.3.1 全生育期对枸杞新枝生长量的影响
        4.3.2 全生育期对枸杞新枝生长速率变化的影响
    4.4 对枸杞冠幅的影响
        4.4.1 全生育期对枸杞冠幅生长量的影响
        4.4.2 全生育期对枸杞冠幅生长速率变化的影响
    4.5 对枸杞生育期产量变化的影响
    4.6 对枸杞果实果形指数的影响
    4.7 对枸杞果实百粒重的影响
    4.8 小结与讨论
5 枸杞种植条件下微咸水-微肥优化灌施集成技术模式构建
    5.1 集成技术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5.2 集成技术模式构建的边界因素
    5.3 集成技术模式的核心技术及配套技术
        5.3.1 技术模式概述
        5.3.2 核心技术
        5.3.3 配套技术
    5.4 集成技术模式的建立
6 集成技术模式的应用及评价
    6.1 集成技术模式的应用效果
        6.1.1 集成模式对不同土层土壤含水率变化的影响
        6.1.2 集成模式对不同土层土壤电导率变化的影响
        6.1.3 集成模式对枸杞生长变化的影响
        6.1.4 集成模式对枸杞产量变化的影响
    6.2 集成技术模式评价
        6.2.1 集成技术模式的社会效益评价
        6.2.2 集成技术模式的经济效益评价
        6.2.3 集成技术模式的环境效益评价
    6.3 小结与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鲜食葛组织培养及大田追施KH2PO4对其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葛应用价值
    1.2 葛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研究
    1.3 磷钾肥对作物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1.3.1 磷对作物的影响
        1.3.2 钾对作物的影响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2.2.1 鲜食葛组织培养
        2.2.2 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对鲜食葛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第3章 鲜食葛组织培养
    3.1 材料
    3.2 方法
        3.2.1 外植体消毒
        3.2.2 叶片和茎尖愈伤组织诱导
        3.2.3 茎尖出芽诱导
        3.2.4 不定芽增殖培养
        3.2.5 不定芽伸长培养
        3.2.6 生根培养
    3.3 培养条件
    3.4 统计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
        3.5.1 不同消毒组合对外植体的消毒效果
        3.5.2 不同取材时间对消毒效果的影响
        3.5.3 不同激素组合对叶片和茎尖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5.4 不同激素组合对茎尖出芽诱导的影响
        3.5.5 不同激素与蔗糖组合对不定芽增殖培养的影响
        3.5.6 不同激素组合对不定芽伸长培养的影响
        3.5.7 不同激素组合对生根培养的影响
    3.6 讨论
    3.7 小结
第4章 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对鲜食葛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4.1 试验地概况
    4.2 试验设计
    4.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3.1 光合色素含量测定
        4.3.2 抗性相关物质含量测定
        4.3.3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4.3.4 代谢酶活性测定
        4.3.5 营养物质含量测定
        4.3.6 大量元素含量测定
        4.3.7 产量测定
        4.3.8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对鲜食葛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4.4.2 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对鲜食葛块根和叶片抗性相关物质含量的影响
        4.4.3 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对鲜食葛块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4.4 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对鲜食葛块根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4.4.5 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对鲜食葛块根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4.4.6 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对鲜食葛块根和叶片大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4.4.7 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对鲜食葛产量的影响
        4.4.8 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与鲜食葛块根主要营养成分及产量的关联度分析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鲜食葛组织培养技术
    5.2 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对鲜食葛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3)西南黄壤辣椒-白菜轮作系统的镁营养调控与品质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镁素与作物及人体健康
    1.2 土壤-作物系统的镁缺乏现状
        1.2.1 我国土壤镁养分状况
        1.2.2 植物镁缺乏的影响因素
    1.3 镁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现状
    1.4 蔬菜生产及其营养地位
第2章 绪论
    2.1 选题背景与依据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3.1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系统的土壤养分状况
        2.3.2 土施镁肥对辣椒产量建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2.3.3 土施镁肥对辣椒营养品质及人体健康效应的影响
        2.3.4 土施镁肥对大白菜营养品质及健康风险的影响
        2.3.5 西南黄壤上辣椒-大白菜轮作系统的镁淋失及平衡
        2.3.6 镁肥施用方式对辣椒生产及土壤镁素转化的影响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系统的土壤养分状况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域
        3.2.2 农户生产调研与土壤取样
        3.2.3 作物生产系统的养分平衡分析
        3.2.4 土样分析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系统的养分平衡状况
        3.3.2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系统的土壤碳氮状况
        3.3.3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系统的土壤有效磷状况
        3.3.4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系统的土壤有效钾钙镁状况
        3.3.5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系统的土壤pH状况
    3.4 讨论
        3.4.1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轮作系统的养分平衡
        3.4.2 菜地土壤碳氮对耕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3.4.3 菜地土壤磷对耕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3.4.4 菜地土壤pH对耕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3.5 小结
第4章 土施镁肥对辣椒产量建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镁肥对辣椒产量、产量构成、生物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
        4.3.2 镁肥对辣椒植株镁浓度、镁累积量及收获期土壤交换性镁浓度的影响
        4.3.3 辣椒产量和生物量对植株镁营养及土壤交换性镁浓度的响应
        4.3.4 镁肥对辣椒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3.5 镁肥对辣椒果实果形指数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4.4 讨论
        4.4.1 施用镁肥对辣椒生产的影响
        4.4.2 基于高产的辣椒系统土壤交换性镁和植株镁临界值的建立
    4.5 小结
第5章 土施镁肥对辣椒营养品质及人体健康效应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地
        5.2.2 试验设计
        5.2.3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5.2.4 健康效应评价
        5.2.5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镁肥对辣椒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5.3.2 镁强化辣椒的摄入对相关营养素推荐摄入量的贡献
        5.3.3 镁强化辣椒的人体健康效应
        5.3.4 镁肥对辣椒果实辣椒素(类)物质浓度及其成人饮食摄入的影响
    5.4 讨论
        5.4.1 辣椒果实镁和钙、锌、维C品质间的关系
        5.4.2 施用镁肥对我国辣椒消费人群健康效应的影响
        5.4.3 辣椒素(类)物质与人体健康
        5.4.4 基于人体健康效应的辣椒镁肥管理启示
    5.5 小结
第6章 土施镁肥对大白菜营养品质及健康风险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地
        6.2.2 试验设计
        6.2.3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6.2.4 健康风险评估
        6.2.5 数据分析
    6.3 结果
        6.3.1 镁肥对大白菜产量、生物量、镁吸收和相关营养品质的影响
        6.3.2 镁肥对大白菜重金属浓度的影响
        6.3.3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6.4 讨论
        6.4.1 施用镁肥对大白菜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6.4.2 施用镁肥对大白菜重金属浓度的影响
        6.4.3 施用镁肥对摄食大白菜重金属健康风险的影响
        6.4.4 大白菜生产中的镁肥管理
    6.5 小结
第7章 西南黄壤上辣椒-大白菜轮作系统的镁素淋洗损失及平衡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地
        7.2.2 试验设计
        7.2.3 地下淋溶原位监测装置的安装和样品采集
        7.2.4 文献数据收集和分析
        7.2.5 数据分析
    7.3 结果
        7.3.1 各生态系统的镁素淋失状况及主要影响因素
        7.3.2 西南黄壤上辣椒-大白菜轮作系统的镁淋失状况
        7.3.3 施用镁肥对蔬菜系统镁累积量及其土壤交换性镁浓度的影响
        7.3.4 镁素平衡
    7.4 讨论
        7.4.1 主要露地生态系统的镁素淋洗和影响因素分析
        7.4.2 基于优化产量和维持系统镁素平衡的露地蔬菜系统镁肥管理策略
    7.5 小结
第8章 镁肥施用方式对辣椒生产及土壤镁素转化的影响
    8.1 引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试验地
        8.2.2 试验设计
        8.2.3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8.2.4 相关计算
        8.2.5 数据分析
    8.3 结果
        8.3.1 施镁方式对辣椒产量、产量构成、生物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
        8.3.2 施镁方式对辣椒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8.3.3 施镁方式对辣椒植株镁浓度和累积量的影响
        8.3.4 施镁方式对辣椒营养品质的影响
        8.3.5 施镁方式对辣椒收获期土壤镁形态转变的影响
    8.4 讨论
        8.4.1 辣椒产量和生物量
        8.4.2 辣椒植株各器官镁的分配
        8.4.3 辣椒营养品质及综合效应
        8.4.4 镁肥管理启示
    8.5 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获奖情况及参与学术活动情况

(4)叶面喷施沼液肥对温室香瓜茄叶片光合特性、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1.4.1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
        1.4.2 叶片光合色素和氮素含量
        1.4.3 果实产量与品质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喷施沼液肥对香瓜茄叶片氮素含量的影响
    2.2 喷施沼液肥对香瓜茄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2.3 喷施沼液肥对香瓜茄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2.4 喷施沼液肥对香瓜茄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
    2.5 喷施沼液肥对香瓜茄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2.6 喷施沼液肥对香瓜茄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7 喷施沼液肥对香瓜茄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5)圆形喷灌机水肥一体化对土壤水肥分布及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圆形喷灌机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2 喷灌冠层截留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3 水肥一体化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4 水肥对作物产量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喷灌条件下大豆植株对水量再分配过程影响的研究
    2.1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1 试验区概况
        2.1.2 大豆结荚期冠层上下方灌溉水深的测定
        2.1.3 茎秆流量的测定
        2.1.4 冠层截留量的测定
        2.1.5 大豆不同生长阶段冠层截留量的测定
        2.1.6 均匀系数的计算方法
        2.1.7 利用Hoyningen-Braden模型对大豆冠层截留的模拟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大豆的冠层截留量与茎流量的分析
        2.2.2 机组不同行走速度百分数条件下大豆冠层下方的径向水量分布
        2.2.3 大豆冠层上下方径向水量分布的对比分析
        2.2.4 大豆冠层上下方的喷灌均匀系数、空气温度、湿度的对比分析
        2.2.5 圆形喷灌机冠层下方的径向均匀系数与周向均匀系数
        2.2.6 利用Hoynngen-Braden模型对大豆不同生长阶段冠层截留的模拟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不同水肥一体化模式的施肥均匀性与对作物冠层截肥量影响的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水肥一体化系统的组成
        3.1.2 施肥均匀性的试验
        3.1.3 田间试验布置
        3.1.4 植株冠层截肥量的测量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三种施肥方式的施肥均匀度分析
        3.2.2 玉米拔节前期的冠层截肥量
        3.2.3 玉米拔节后期的冠层截肥量
        3.2.4 大豆分枝期的冠层截肥量
        3.2.5 大豆开花期的冠层截肥量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不同水肥一体化模式对连作玉米产量与土壤水肥分布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田间试验布置
        4.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4.1.3 数据处理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处理对玉米生长性状的影响
        4.2.2 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指标的影响
        4.2.3 不同处理条件下玉米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
        4.2.4 不同处理条件下玉米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化规律
    4.3 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不同水肥一体化模式对连作大豆产量与土壤水肥分布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设计
        5.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处理对大豆生长性状的影响
        5.2.2 不同处理对大豆产量指标的影响
        5.2.3 不同处理条件下大豆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
        5.2.4 不同处理条件下大豆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化规律
    5.3 讨论
    5.4 结论
第六章 不同水肥一体化模式对玉米-大豆轮作产量与土壤水氮分布的影响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设计
        6.1.2 试验观测指标与方法
        6.1.3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处理对玉米生长性状的影响
        6.2.2 不同处理对大豆生长性状的影响
        6.2.3 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指标的影响
        6.2.4 不同处理对大豆产量指标的影响
        6.2.5 不同处理条件下玉米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
        6.2.6 不同处理条件下大豆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
        6.2.7 不同处理条件下玉米土壤硝态氮的时空变化规律
        6.2.8 不同处理下条件大豆土壤硝态氮的时空变化规律
    6.3 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高地隙变量配混施肥装置仿真优化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中耕追肥机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颗粒肥料离散元仿真摩擦因数标定方法研究
    2.1 颗粒肥料与施肥管物性参数
    2.2 颗粒肥料休止角测定方法
    2.3 基于EDEM软件颗粒肥料Plackett-Burman多因素显着性筛选试验
        2.3.1 建立仿真模型
        2.3.2 Plackett-Burman多因素显着性筛选试验设计
    2.4 肥料颗粒摩擦因数标定
        2.4.1 尿素颗粒与PVC间静摩擦因数标定
        2.4.2 尿素颗粒间静摩擦因数标定
        2.4.3 颗粒间滚动摩擦因数标定
        2.4.4 颗粒与PVC材料间滚动摩擦因数标定
        2.4.5 不同含水率下标定结果验证试验
    2.5 磷酸二铵和硫酸钾摩擦因数标定
        2.5.1 磷酸二铵摩擦因数标定
        2.5.2 硫酸钾摩擦因数标定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EDEM-Fluent耦合的颗粒肥料悬浮速度测定试验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肥料颗粒悬浮速度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
        3.2.1 理论计算
        3.2.2 数值模拟
    3.3 肥料颗粒悬浮速度测定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离散元法的气力变量配比施肥装置仿真优化与试验
    4.1 气力变量配比施肥装置结构与工作原理
    4.2 关键部件结构设计
        4.2.1 肥箱容积的确定
        4.2.2 风送输肥管设计
    4.3 基于EDEM软件的肥料混合仿真试验
        4.3.1 试验材料物性参数
        4.3.2 试验模型建立
        4.3.3 仿真试验及结果分析
    4.4 基于EDEM-Fluent耦合的气力施肥仿真试验
        4.4.1 仿真模型建立
        4.4.2 不同输送气速仿真试验结果
    4.5 排肥器标定与田间试验
        4.5.1 肥料在不同排肥轴转速下的排肥量测定
        4.5.2 田间试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颗粒肥料质量流量传感器的设计与试验
    5.1 颗粒肥料质量流量传感器的设计
    5.2 颗粒肥料质量流量与对应的感应电流值标定
        5.2.1 搭建排肥试验台
        5.2.2 标定试验
    5.3 试验及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气力集排式配混施肥装置设计与试验
    6.1 气力集排式配混施肥装置结构与工作原理
    6.2 肥料分配器的设计
        6.2.1 肥料分配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6.2.2 肥料分配器结构参数
        6.2.3 肥料分配器气固耦合仿真
        6.2.3.1 肥料分配器排肥口倾角耦合仿真结果
        6.2.3.2 90o弯曲施肥管中颗粒运动规律
    6.3 抛送式混肥器的设计
        6.3.1 抛送式混肥器结构参数
        6.3.2 抛送式混肥器颗粒运动仿真
        6.3.3 抛送式混肥器流场仿真
    6.4 田间试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及作者简介
    1. 导师简介
    2. 作者简介
致谢

(7)无人机施肥也“热”飞了(论文提纲范文)

无人机施肥悄然兴起
    华北地区节水节肥,服务面积速增
    东北地区普及率较高,应用模式多样
    华东地区提振肥药销量,发展势头良好
    华中地区用于多种作物,给农民带来福音
如何才能飞得更远?
    性价比偏低,推广之路阻力重重
        局地接受程度不高
        不是所有作物、地区都适用
        易受天气因素制约
        受设备本身限制
    高效肥较缺,亟待研发配套产品
        高效肥料极度缺乏
        研发高效肥为当务之急
记者观察
    无人机作业亟需建立行业标准

(8)有机种植专用基追肥开发应用与施肥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有机肥种类及制取工艺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水溶性有机肥类型划分和生产工艺
    1.3 有机型肥料的应用效果
        1.3.1 有机型肥料对作物种类和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
        1.3.2 有机型肥料对植物养分积累和生理生化的影响
        1.3.3 有机型肥料对土壤理化、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影响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有机底肥的筛选和最优施肥组合的确定
    2.1 有机农业专用肥源的选择
        2.1.1 碳源
        2.1.2 氮源
        2.1.3 磷源
        2.1.4 钾源
    2.2 各类肥源基施肥效及供肥能力评价-盆栽试验
        2.2.1 试验地、供试土壤类型与栽培品种
        2.2.2 氮源不同用量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与最佳施用量
        2.2.3 磷源不同施用量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最佳施用量
        2.2.4 钾源不同施用量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与最佳施用量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氮源基施不同施肥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2.3.2 磷源基施不同施肥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2.3.3 钾源基施选不同施肥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2.3.4 确定最佳供肥原料、最优施肥量与施肥水平
    2.4 讨论与小结
        2.4.1 讨论
        2.4.2 小结
第三章 有机水溶肥产品开发及工艺参数
    3.1 豆粕酶解试验
        3.1.1 试验主要材料和仪器
        3.1.2 豆粕酶粗解液的制备
        3.1.3 不同蛋白酶对豆粗酶解液的酶解能力
        3.1.4 复合酶不同用量对粗酶解液酶解能力的影响
        3.1.5 复合酶解单因素试验
        3.1.6 测定项目
    3.2 棉籽蛋白酶解试验
        3.2.1 试验主要材料和仪器
        3.2.2 棉籽蛋白提纯
        3.2.3 不同蛋白酶酶解棉籽蛋白能力
        3.2.4 复合酶不同用量的棉籽蛋白酶解液酶解能力的影响
        3.2.5 测定项目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豆粕基本组分测定及酶解试验结果分析
        3.3.2 棉籽基本组分及酶解试验结果分析
    3.4 豆粕和棉籽蛋白酶解产品养分含量测定结果
    3.5 结论与小结
        3.5.1 讨论
        3.5.2 小结
第四章 基追配合对西葫芦生长生理、产量品质和土壤质量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2 项目测定与方法
        4.2.1 西葫芦生长发育相关指标测定
        4.2.2 西葫芦植株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4.2.3 西葫芦成熟期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指标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有机种植专用基追肥对温室西葫芦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4.3.2 有机种植专用基追肥对温室西葫芦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4.3.3 有机种植专用基追肥对土壤化学和生物学养分的影响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适宜有机农业种植的有机型基肥优选
        5.1.2 高活性有机水溶肥的酶解与浓缩工艺
        5.1.3 有有机基肥加有机水溶肥有机种植施肥模式的构建与肥效
    5.2 本研究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水肥气热耦合对枸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水肥耦合研究进展
        1.2.2 水气耦合研究进展
        1.2.3 水热耦合研究进展
        1.2.4 水肥气热耦合研究进展
        1.2.5 叶面施肥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情况
    2.4 水文地质
    2.5 土壤情况
    2.6 经济情况
第三章 水肥气热耦合对宁杞一号枸杞产量品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基本情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试验实施
        3.2.4 观测项目及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枸杞物候期
        3.3.2 不同覆膜方式下枸杞根区温度变化情况
        3.3.3 不同处理对枸杞生长指标的影响
        3.3.4 不同处理对枸杞生理指标的影响
        3.3.5 不同处理对枸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3.3.6 不同处理枸杞灌前、灌后土壤含水率分析
        3.3.7 不同处理对枸杞灌溉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叶面施肥对枸杞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基本情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试验实施
        4.2.4 观测项目及方法
    4.3 结果分析
        4.3.1 枸杞物候期分析
        4.3.2 不同处理对枸杞生长指标的影响
        4.3.3 不同处理对枸杞生理指标的影响
        4.3.4 不同处理对枸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肥和品种组合对枸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地基本情况
        5.2.2 试验设计
        5.2.3 试验实施
        5.2.4 观测项目及方法
    5.3 结果分析
        5.3.1 枸杞物候期
        5.3.2 不同处理对枸杞生长指标的影响
        5.3.3 不同处理对枸杞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3.4 不同处理对枸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5.3.5 不同处理枸杞灌前、灌后土壤含水率分析
        5.3.6 不同处理对枸杞灌溉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水肥气热耦合对宁杞一号枸杞产量品质的影响
        6.1.2 叶面施肥对枸杞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6.1.3 水肥耦合对不同品种枸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 个人简介
    2. 从事的科研课题
    3. 发表论文

(10)猪场沼液膜浓缩制肥及其对小白菜的肥效与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沼液处理利用现状
        1.1.1 沼液在农业的利用
        1.1.2 沼液达标排放处理
        1.1.3 沼液高附加值利用
    1.2 反渗透膜浓缩分离技术
        1.2.1 反渗透膜工作原理
        1.2.2 反渗透膜在沼液浓缩上的应用
        1.2.3 沼液膜前预处理技术
    1.3 沼液浓缩配方液体肥料的发展前景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沼液膜生物反应器预处理技术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流程图
        2.1.4 试验方法
        2.1.5 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溶解氧对好氧活性污泥处理沼液的影响
        2.2.2 膜生物反应器中超滤膜对出水沼液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3 反渗透膜分离技术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供试反渗透膜
        3.1.3 试验仪器
        3.1.4 分析方法
        3.1.5 试验装置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反渗透膜浓缩分离对沼液总氮及氨氮的影响
        3.2.2 反渗透膜浓缩分离对沼液总磷及钾离子的影响
        3.2.3 反渗透膜浓缩分离对沼液钙离子及镁离子的影响
        3.2.4 反渗透膜浓缩对沼液腐植酸含量的影响
        3.2.5 反渗透膜浓缩对沼液盐度及电导率变化的影响
        3.2.6 反渗透膜浓缩对沼液微量元素及重金属含量变化的影响
        3.2.7 反渗透膜透过液回收水资源的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沼液膜浓缩复配液体肥及其对小白菜的肥效试验
    4.1 膜浓缩液复配沼液浓缩肥的研究
        4.1.1 配肥技术标准
        4.1.2 配肥原则和制备方法
        4.1.3 配肥养分测定
    4.2 沼液浓缩施用于小白菜肥效试验
        4.2.1 供试材料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测定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沼液浓缩肥对小白菜产量的影响
        4.3.2 沼液浓缩肥对小白菜干物质的影响
        4.3.3 沼液浓缩肥对小白菜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4.3.4 沼液浓缩肥对小白菜叶绿素的影响
        4.3.5 沼液浓缩肥对小白菜可溶性糖及维生素C的影响
        4.3.6 沼液浓缩肥对小白菜微量元素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沼液浓缩肥的安全性评估
    5.1 供试材料与样品测定方法
    5.2 沼液浓缩肥对小白菜的安全性评估
        5.2.1 沼液浓缩肥对小白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5.2.2 沼液浓缩肥对小白菜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5.3 沼液浓缩肥对土壤的安全性评估
        5.3.1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5.3.2 不同施肥量对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作物叶面追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微咸水微肥灌施及配套措施对枸杞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D]. 吕欣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鲜食葛组织培养及大田追施KH2PO4对其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D]. 吴超. 西南大学, 2021(01)
  • [3]西南黄壤辣椒-白菜轮作系统的镁营养调控与品质效应[D]. 卢明. 西南大学, 2021
  • [4]叶面喷施沼液肥对温室香瓜茄叶片光合特性、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陈年来,毛昊昊,陈思瑾,魏玉珍,方三叶. 中国瓜菜, 2021(04)
  • [5]圆形喷灌机水肥一体化对土壤水肥分布及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D]. 曹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6]高地隙变量配混施肥装置仿真优化与试验研究[D]. 温翔宇. 吉林大学, 2020(01)
  • [7]无人机施肥也“热”飞了[J]. 童玲,魏萌,李阳. 中国农资, 2020(24)
  • [8]有机种植专用基追肥开发应用与施肥模式[D]. 王潇. 宁夏大学, 2020(03)
  • [9]水肥气热耦合对枸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朱和. 宁夏大学, 2020(03)
  • [10]猪场沼液膜浓缩制肥及其对小白菜的肥效与安全性评价[D]. 祁步凡. 成都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作物叶面追肥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