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加油站消防安全不容忽视

农村加油站消防安全不容忽视

一、农村加油站的防火安全不容忽视(论文文献综述)

韩乔荣[1](2021)在《消防类政务微博话语建构分析 ——以“中国消防”官方微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这个互联网来临的新时代,新媒体行业有着肉眼可见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技术也不断发展,党和政府为了更好地传递消息并和受众进行良性互动,诸多主体尝试向新媒体领域涉足。回看2009年的下半年,隶属于湖南省桃源县的官方政务微博"桃源网",它的出现标志着政务类微博自此走向繁荣发展的道路。本文选取“中国消防”官方微博为代表来进行消防类政务微博的研究,以话语建构方式为基础,通过个案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从内容分析下的生产方式、话语基调、表现方式、内容涉猎和互动效果以及话语语境三方面十个小点分析“中国消防”官方微博的话语建构方式,探究其在众多政务微博中脱颖而出的深层原因。经过研究发现,“中国消防”官方微博的新闻报道发布方式多样、单双声语调相结合、表现手段具有多模态性、内容涉猎广泛、互动效果较好并且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微博传播能力提升。但“中国消防”官方微博在新闻传播和报道方面仍然存在新媒体争夺话语权、领导发言机制建立不完善、传播内容同质化、互动效果欠佳等问题。因此,本文从自身的话语建构方式上,对其内容、效果及语境进行深度挖掘,针对目前发展状况提出新的畅想和建议。

余奇峰[2](2021)在《偃师市中心城区消防规划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和社会转型的阶段,城市建设范围和人口都在迅速增加。城市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火灾就是其中很严重的问题。在城市发展中,控制并减少火灾至关重要,只有提高城市防范火灾的能力,才能减少城市火灾造成的损失。所以研究出科学合理的城市消防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偃师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在中心城区现状基础上,选出风险评估指标,制定评分标准,运用层次分析法和Arcgis技术构建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对消防站布局、消防通道和消防供水进行针对性规划,重点在Arcgis软件里结合优化模型进行消防站布局规划,进而使消防规划更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本文通过对中心城区的实地调研和资料分析,提取出了3大类12种评估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并参考相关规范制定了评分标准,根据标准给每个指标进行打分,将各个指标评分进行加权叠加,再运用Arcgis技术的自然断点法进行分级,最后得出火灾风险评估结果。其次,基于火灾风险评估结果结合离散定位模型的消防站布局突破了传统的消防站布局只能确定大致位置、数量和达不到资源的最优配置的不足,在Arcgis软件里结合优化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和网络分析,进行消防站优化布局。再次,基于火灾风险评估结果的消防通道和消防供水规划,完善高风险区域的交通系统和供水管道系统,形成完善的消防通道系统和消防供水网络,进而有效降低火灾风险,减少了火灾发生后造成的损失。

张彰[3](2020)在《严寒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被动式技术应用研究 ——以吉林省寒葱岭服务区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高速公路路网的愈发完善,作为主要服务于高速公路的设施之一---高速公路服务区同样发展迅速。由于严寒地区冬季供暖期较长,室内外温差较大,处于该气候区域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在维持日常室内舒适性的过程中,其建筑能耗要高于其他地区的同类型建筑,因此将被动式节能技术的设计理念应用于严寒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建筑设计中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及经济、环保价值。本文将以吉林省寒葱岭服务区为案例,从分析严寒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用能特征、空间设计及自然环境对服务区建筑能耗的影响等几方面入手,探讨被动式技术理念下严寒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的应用潜力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严寒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能耗现状及将被动式技术应用于严寒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的重要性,其次介绍了应用被动式技术的服务区建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内容及框架。其次对高速公路服务区及被动式技术的相关概念及建筑特点进行阐述,并结合三个国内案例对被动式建筑技术应用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再次从区位及用能两个方面分析了严寒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特征,并总结了空间设计及自然环境对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能耗的影响,基于以上的影响因素分析,探讨严寒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被动式技术的应用潜力。最后从心理、环境、建筑外围护结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及室内空气循化系统几个方面提出了适宜的被动式技术设计策略,并将这些策略应用于吉林省寒葱岭服务区实际项目中,通过建筑测算软件进行热工模拟及成本分析,体现出了该技术的适用性及可推广性。将被动式技术应用于严寒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建筑设计中,既能响应国家相关节能政策的号召,又能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充分的保护自然环境,减少不必要的环境污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

张威涛[4](2019)在《基于CAS理论的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机理与规划响应研究 ——以滨海城市为例》文中认为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地壳运动的活跃,使多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明显上升,并且灾难性事件增多。与此同时,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城市人口持续增长,这就意味着有大量的城市人口正在、也将更多地暴露于自然灾害威胁之下。城市疏散避难空间是灾害情景下工程抗灾设防受损后的第二道防线——保障人口生命安全的底线空间,也是收容救助活动的集核空间、城市机能运转的辅助空间。所以,疏散避难空间的规划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和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适应灾害风险”简称“适灾”,是疏散避难空间规划建设的根本目标,指在不同的灾害风险条件下都可以可靠地发挥庇护、收容、救助等关键职能,降低甚至避免灾害风险导致的人口及相关社会经济损失。但是,当我们审视当前各个城市的疏散避难空间规划工作时,会发现似乎陷入了一种困局——规划者们常常遵循既定经验范式,采用实体中心的规划技术手段(指从自上而下的视角关注事物的平面与静态结构)就灾害谈设计,从而忽视或回避了疏散避难空间和灾害风险之间复杂的、生动的适应关系及运行逻辑,导致难以把握这种适应关系所形塑的适灾对策。何为“适灾”?如何“适灾”?这成为现有疏散避难空间规划亟待回归、思考并解答的问题。首次采用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对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系统的内部运行机理和外部规划响应进行双向探索。通过适灾机理向规划响应的推导,最后落足于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规划的应用,不仅帮助突破疏散避难空间规划的适灾困局,还在于弥补现有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研究的理论缺欠。也期待通过贡献出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研究的专项性成果,启发其他城市空间适灾理论的充实和适灾规划的完善。以基础平台搭建-适灾总体探讨-适灾分题探讨-适灾规划应用为研究路线依次展开:第一部分,搭建“适灾”研究的基础平台。通过梳理归纳“疏散避难空间”、“灾害风险”、“CAS理论”的发展动态,搭建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理论研究和规划应用的基础平台,奠定研究广度、深度和精度。包括:明确以综合疏散避难空间为研究主体,规划内容向多灾种、多时段、多手段、多尺度和多主体5个方面扩展;明确以损失型灾害风险为适应对象,分解为致灾性、暴露性和敏感性3个风险维度;引入CAS经典理论,辅以社会生态系统的CAS衍生理论、城市空间系统的CAS应用程序,探索综合疏散避难空间的适灾问题。第二部分,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总体探讨。通过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系统与CAS理论的耦合分析,论证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系统属于复杂适应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起包括空间复杂性表现、灾害风险适应性要求、适灾系统构成、适灾系统外部特征和适灾系统内部机制在内的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理论思想。其中,通过挖掘适应概念的可持续发展内核,提出综合疏散避难空间的灾害风险适应性要求;再通过搭建内部机制达到适灾要求的作用框架,建立综合疏散避难空间的适灾运行机理模型。然后,将适灾理论思想和适灾机理模型转化为规划语言,确立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概念,重塑疏散避难空间规划体系,包括:建立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规划总体思路;将灾害风险适应性要求转化为新的规划原则;受适灾机理模型启发建立规划方法集合;确立清晰的规划流程和完整的规划内容;赋予新的规划属性和价值等。第三部分,以滨海城市为例的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分题探讨。滨海城市是社会经济活动最活跃、人口最集中、灾害形势最复杂的城市地区之一。通过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规划,保障灾害情景下的人口安全,并以人口之安全维护社会经济之稳定,对于滨海城市而言至关重要。根据适灾规划体系指导,将适灾规划分为“确保场所和环境庇护安全,适应多灾种致灾性”、“确保紧急和生活收容有效,适应人口暴露性”、“辅助城市持续运转和快速恢复,适应救助敏感性”3项专题分别展开。在每个专题下,首先通过分析滨海城市灾害风险主要影响要素,确定灾害风险评价指标,辨析灾害风险的空间分异特征;然后,针对滨海城市典型的灾害风险特征,将适灾运行机理模型具象化,形成疏散避难空间使用行动情景图式;以该图式为依据,搭建跟随灾害风险提升、承载邻域层自治行动向城市层统筹行动升级的疏散避难空间形制、配置和布局策略。第四部分,对天津滨海新区核心区做规划应用研究。在对前文提出的空间适灾规划策略进行应用的同时,就应用研究区域本身发现并解决适灾专题探讨中忽视的差异性和细节性问题,指导我国滨海城市疏散避难空间规划的提升,也为其他城市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最后,建立一套指涉多方参与主体、识别多层规划权责、执行多元规划程序的规划保障措施,用于保障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规划编制、实施和使用的效果。

张潜伟[5](2019)在《地役权制度的现代发展与我国的立法完善》文中指出现代地役权制度起源于古罗马,是最古老的用益物权制度。由于它在提高不动产利用效益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因而相继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所继承,地役权制度在上千年演进中历经兴衰,至今仍然能够在各国法律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在经济社会变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新的内容,是与其具有独特的权利架构和制度安排分不开的。地役权可以满足民众利用他人不动产以提高自身不动产效益的需求,这是其最基本的功能,在现代社会中,地役权还在商业竞争、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和传统地役权一脉相承的公共地役权制度在生态环境保护、粮食安全、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提供物权形式的支持。第一章,现代地役权的制度变革和结构调整。起源于古罗马的地役权制度形成了若干基本规则:役权不得设立在自己的物上、必须存在需役地和需役地的利益,不能要求供役地人承担积极作为义务。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兴起,现代各国民法对传统地役权基本构造在多个方面进行了突破和改革。在主体方面,地役权的主体范围呈不断扩张之势:从所有权人扩张至用益物权人,甚至扩展至承租人;从两个不动产权利人演变至同一个不动产权利人。客体方面,地役权客体范围日益宽泛,空间役权和海域役权方兴未艾。地役权的内容方面,现代社会更加重视精神上的满足享受,“役”的内容出现了从物质利益到精神利益的发展趋势。伴随着地役权结构的调整,地役权类型也发生了变化,如所有人役权、营业役权、集合役权、保护役权等。第二章地役权的体系重构。现代各国继受罗马法地役权制度时,在役权体系上出现了很多革新。法国民法以《法学阶梯》为参考,将地役权的结构分为自然地役权、法定地役权和意定地役权,其中相邻关系被作为法定地役权进入法典,德国模式则将相邻关系从地役权的体系中移到所有权的扩张与限制,这是现代役权体系的一大变革。相邻关系和地役权两分有助于地役权体系的纯净,解决了法国单轨制下地役权性质过于复杂的弊端。役权体系另一重要创新是伴随着传统地役权和人役权的衰落,公共地役权或法定地役权出现了勃兴。虽然学者们对公共地役权的性质存在较大争议,但是各主要民法典(法、意、德、瑞、俄等)都规定了这一制度,英美法和我国澳门、台湾地区也有这种制度。公共地役权是传统地役权的升级换代,它虽然不对需役地作要求,但是不代表它不存在需役地;而公共利益的存在弥补了需役地利益的缺失,所以它总体上仍然属于地役权的架构,不过应当将其视为公私权兼有的混合权利为宜。役权体系中的取益权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因自然资源的稀缺而日益重要,虽然有的国家仍然将之保留在地役权中,但是更多的国家将其规定在单行法中,成为特别物权或准物权。第三章地役权的价值更新。地役权体系的重构背后是价值的重构。效益是地役权的首要价值,地役权能够从私人地役权扩展到公共地役权,是因为其效益价值出现了飞跃,即人类从主要关注经济效益到更加关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地役权的独特架构总是能在其中大显身手,特别是公共地役权的作用更是引人注目。美国的保护地役权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农地保护等方面发挥了公益和私益的合作双赢态势,为多个国家借鉴移植。安全和秩序向来是法律的基本价值,人类对安全的追求永不停息,从交易安全到社会安全,从国家安全再到生态安全。私人地役权通过合同在当事人间形成了稳定的长期的甚至是永久的不动产利用关系,自然是为了安全和秩序。而公共地役权中的生态地役权和自然资源地役权的勃兴则为粮食安全、自然资源安全、生态安全提供了有益的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它弥补了警察权的强制—服从模式的弊端,实现了公私优势互补和公私互利合作。以公共信托理论和罗尔斯正义论为基础的代际公平是对传统民法公平的新发展,地役权具有公平价值在于,它通过自然资源地役权、历史遗存保护地役权等来解决“吃祖宗饭、断子孙粮”的非正义行为。第四章地役权的理念拓展,之所以将其放在第四章,是为了从地役权制度与体系的长期发展演变中探寻出地役权长盛不衰的“真谛”。地役权蕴含的理念植根于其独特的法权模型,地役权的权利模型表现为两宗不动产之间法律关系的调整,本质上是为了提高一宗不动产的利用效益而有限使用另一宗不动产。这种法权模型已经形成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工具,一种法技术,一种解决问题的范式。正是由于蕴含于地役权中的理念,使之具有了相当的扩展性,并体现出明显的跨界性。美国的土地发展权转移、容积率转移、我国的城乡建设增减挂钩与地票交易,被学者解读为地役权的逻辑和法权模型的应用。苏永钦、谢在全等学者还认为,在法律对“役”没有限制的条件下,地役权可以发挥补充地上权甚至农用权的功能,这其实是认为地役权模型可以充当用益物权的一般模型。这一模型蕴含的理念是合作双赢,即不动产际主体在互相尊重产权的基础上通过互利合作实现共享双赢,这在美国的保护地役权(农业保护地役权、历史古迹保护地役权和环境保护地役权等)中表现的最为明显,效果非常突出,为部分国家所借鉴。第五章,我国地役权的现状分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地役权的社会功能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增进物尽其用的经济效用,使物的利用关系物权化,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及鼓励交易。通过地役权的适用,可以弥补相邻关系的不足,可以补充城乡规划的缺陷。地役权的功能还在于调整商业竞争行为,替代征收制度和侵权责任制度,弥补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不足,对公权具有约束和监督作用。我国地役权制度实行高度的意思自治原则,本可以充分实现上述功能,但在实践中出现了双重短缺的局面:民众需求的制度未予规定,而既有的制度民众又没有充分利用,使得地役权成为停留在纸面上的规范权利。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既有立法上的土地思维而非不动产思维导致不动产役权变成“地”役权,也有政府在不动产管制上取代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而产生的管理思维抑制了权利思维,还有建国后长期没有用益物权导致民众大多采用债权方式来实现地役权的功能(债权思维取代了物权思维),而相邻关系适用的过度扩张进一步压缩了地役权的生存空间。在役权体系的法制化方面,我国相关部门和公用企业、民众虽然对公共地役权具有迫切的需求,但是只承认意定地役权而否认法定地役权的观点在立法中占了上峰;即使将公共地役权视为公权,也未见公法学者提议建立我国的公共地役权制度并上升为立法。民法学者力推居住权入典,但该制度在西方处于衰落状态;而公共地役权在多方面具有现实旺盛的需求;西方各国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役权体系中公共地役权的缺席导致了地役权价值的割裂和功能的萎缩,理论上,使民法典的绿色原则的辐射作用难以借助地役权这一平台得到实现,实践中,使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公共利益实现缺少了一件重要的政策工具。在民法典编纂之际,在居住权可能入典之时,应当对我国的役权体系进行系统性反思与制度重构。我国要注重对役权的体系化建设,其意义在于,有助于完善我国不动产利用物权体系,有利于完善物权自治体系,当然也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役权体系和用益物权体系。第六章,我国地役权制度现代化的完善路径。首先我们要发掘本土资源,从悠久的文明中寻找今天可资利用的宝贵遗产,比如典权就是建筑用益物权,可以弥补我国现有的用益物权仅仅是土地用益物权的缺陷。其次要做到名实相符,与改地役权为不动产役权的名称相比,我国构建不动产役权尚需要进行“综合治理”:要承认海域役权、空间役权、自己役权。再次要激活制度源头,即扩大地役权的设立主体,丰富地役权的设立方式,完善地役权的堆迭设立。再次,要完善地役权的得丧变更制度,取得方式上既要承认法律行为,也要承认法律行为之外的方式,如时效取得。公示方式上可以维持现行的登记对抗主义,但要逐步推行登记生效主义。最后要完善役权体系,即在人役权入典后,要考虑承认公共地役权在民法上的地位。第七章,我国地役权修改的立法建议。在民法典编纂背景下如何完善地役权,使我国地役权实现现代化,立法机关应当进行体系化考虑。可以将现行的地役权改为不动产役权(即私人地役权),同时增加公共地役权的原则性规定;或者在此基础上将人役权和地役权共同组成新的“役权”一章,即在私人地役权和公共地役权的基础上,将居住权纳入。对于现行的私人地役权部分要进行重点的完善充实,为此本文提供了修改条文及修改理由。对于公共地役权,论文建议将其与民法和民事权利密切相关的内容做出原则性规定即可,其他内容交由单行法规定。

张宇栋[6](2019)在《城市区域消防安全风险诊断与自适应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系统集合巨量要素,构造致密而繁杂,其中蕴含和承载着严峻的火灾风险,不仅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直接威胁,而且挑战着城市运行和发展的稳态基础。伴随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致灾因子急剧增多,灾害机理愈加复杂,更广泛的未知影响牵连着消防安全问题在城市中与日俱显。虽然火灾风险演化与致灾危害在时空上是有限的,但城市火灾风险治理并非仅是区域的、局部的微观问题,通常所涉及的深层次本质在于城市的系统性矛盾。尽管关于城市消防安全领域无论是相关工程技术还是管理方法机制都获得了较丰硕的理论和实践积累,但在城市及社会发展新形势下仍存亟待解决的片面环节。利用和迎合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与应急管理改革双重叠加的历史契机,借助大数据思维,基于城市系统特性,结合一系列科学的技术、方法和理论,探索在适当区域单元尺度下的城市火灾风险诊断模型和消防应急管理自适应机制,从而为城市的风险治理现代化提出完整、先进、可靠的方法理论模型与思路,不失为积极有益的创新研究。本文以城市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划分网格确立消防安全问题的单元对象,引入复杂适应系统(CAS)、灰色系统相似关联分析、大数据与情报科学等为理论基础,由文献研究为始,按照严格的逻辑展开探究,从如下5个方面分别概述主要涉及的研究内容及取得的成果创新:(1)通过文献调研,对城市灾害、城市安全、消防与应急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梳理了城市消防安全的多重交叉研究现状,并结合我国城市发展实际讨论提出问题需求。本文分析认为:对火灾风险的辨识与感知是城市消防安全管理的优先行动;探索挖掘大数据隐含的城市火灾知识内涵获得客观风险诊断,是突破火灾机理知识局限瓶颈的方法路径;风险评判所考虑的参量由静态的判断瞬时要素状态向动态的要素状态变化趋势转变,将改善城市火灾风险的诊断精准程度;消防安全与应急管理协同的关键是在有限资源力量下的构建匹配和适应风险变化的消防应急能力。(2)通过对城市系统安全结构及城市火灾风险系统特征的研究,探索城市系统安全的科学内涵和理论框架,完善了城市火灾风险全要素影响的理论支撑。利用熵理论与耗散结构分析了城市系统控制熵增量和引入负熵流维持运行和发展安全的本质。借助韧性城市概念从系统科学视角分析城市的空间、功能、结构等关键属性、系统本体及多层面耦合影响。通过分析城市系统常态、应变和失效结构开展城市系统安全结构理论论述,挖掘城市灾害演化的内在规律。聚焦城市火灾风险系统,分析城市承灾体的脆弱性构成原理,透过系统秩序性角度揭示城市火灾演化规律。提出从“大安全”向“大应急”进化的思想,分析火灾风险诊断、消防应急准备与处置的功能任务需求。梳理出城市火灾风险涉及的要素类型及典型要素实例。(3)通过城市区域网格化与风险要素信息化,为城市区域火灾风险治理创新模式搭建前置的组织信息资源整合与基础条件准备。一方面,分析提出城市面向消防安全的区域单元地理网格化原理及其划分规则。另一方面,以城市网格为火灾风险治理的区域单元,在智慧城市平台基础下,分析归结末端多源异构信息资源;在安全信息视域下,结合情报科学研究风险信息的迭代运机理;为规避关于城市火灾的知识瓶颈和风险研判过程中的主观影响,提出基于大数据思想的风险诊断情报体系。(4)利用城市区域单元的全要素状态全息火灾风险特征,基于灰色系统理论提出了创新的火灾风险诊断数学模型。该模型依据网格单元客观的要素状态信息并参照实际火灾案例信息,通过相似关联分析诊断火灾风险情况。随着模型参照案例和观测单元数据积累的不断丰富,对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诊断的精确度和敏感度将随之提高,从而推动模型的自适应进化,为消防安全与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准确的决策支持。通过归结风险诊断的实践路径并加以拓展,提出基于风险诊断的灰色灾变演化趋势预测和城市区域火灾风险分布预警云图等应用。(5)基于CAS理论定性阐述城市消防安全与应急管理的自适应机制,基于“风险-能力”叠加效应分析,得出高原发风险与低适应能力共振导致火灾发生的原理,揭示消防应急工作之核心要义在于能力对风险的适应。在分析驱动自适应机制的动力结构和自适应机制驱动城市韧性的理论基础上,将“情景-应对”模式引入城市区域安全结构的秩序管理。借助能力成熟度模型,引入BP-DEMATEL算法探求消防应急能力的分析评价方法,并结合风险诊断模型输出结果构建消防安全“风险-能力”综合分析框架和自适应闭环模式。进而对应提出并阐述了城市自适应机制构建与发展举措,以及包括危险源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和险兆事件处置三项工作内容的“三预控”任务框架。

孔维东[7](2014)在《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防灾系统改造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目前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由于城市人口骤增和城市土地的愈发稀缺,高层社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高层社区由于建筑密集,人口集聚,在灾害面前愈发脆弱,而社区作为城市最基本的防灾单元,社区安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安全。但是,我国城市既有高层社区普遍缺乏系统的防灾规划设计与建设,大部分高层社区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灾害,极易引起灾害的扩大和蔓延,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城市既有高层社区的防灾减灾改造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和已有实践的基础上,本文以城市既有高层社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解析,并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总结了我国城市既有高层社区的现状情况与防灾问题,分析了居民灾时的行为心理和应急反应,建构了城市既有高层社区的防灾改造系统,并初步归纳了防灾改造关键指标,以指导具体的社区防灾改造策略。其次,文章引入社区防灾空间理念,结合高层社区防灾空间构成要素,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次分别提出了具体的、适宜的防灾改造策略,并在既有高层社区改造探索中,始终贯穿平灾一体化理念。再次,文章结合实际高层社区案例,利用FDS等分析其灾害机理和防灾救灾影响因素,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高层住宅常态防灾减灾改造策略,并探索了高层住宅防灾减灾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发展趋势。最后,本文还归纳了既有社区灾害管理与救援系统等非工程措施的优化策略。综上,笔者综合运用城市规划与设计、灾害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炼出研究对象各构成要素的灾害特性和致灾机理;通过对研究对象各构成要素的整合分析,归纳出系统的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防灾改造策略;并将工程性防灾技术与非工程性防灾措施相结合,形成整合型社区防灾减灾体系。

周俊[8](2011)在《城市火灾消防规划支持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火,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始终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但是,火一旦失去控制,就会产生火灾,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新的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火灾损夫也在不断增加,火灾形势日趋严重。尽管现有的城市消防力量为城市的安全运营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人们对于消防安全的需求也是越来越高。那么,控制、减少火灾的损失,寻求安全、稳定、可持续的发展途径,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本文以城市消防为研究对象,从“火灾风险防灾需求——城市消防供给——城市消防规划——消防安全”的角度,以GIS为技术平台,试图建立一套城市消防规划支持方法体系,将定量分析、智能决策等技术运用到消防规划、管理当中,为城市消防规划的编制提供技术、方法和理论支持,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在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之后,本文先后对现行的城市消防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内容、城市安全及防灾减灾、GIS技术支持下的城市消防规划应用、城市火灾风险评估理论及方法、空间可达性的理论及应用研究、规划支持系统等多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与归纳,并以此为基础,在以下几个内容方面进行重点研究。1、城市火灾风险的定量化评估。由于城市环境、气候条件、建设布局的形态、火灾扩散的机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城市火灾风险一直难以量化评估。本文在对城市火灾风险评估的理论、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进行介绍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以城市中现有建筑物为研究对象,根据相关的规划、设计规范和标准,通过判断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是否满足防灾需求来判定建筑的火灾风险,构建了基于GIS-MCE方法的城市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火灾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并划分风险等级,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该部分内容重点在于分析城市火灾风险的空间分布,寻找出城市中的高风险防灾需求区域,是城市消防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2、城市防灾能力的综合评价。城市消防站是城市重要的消防防灾力量,而城市公园是城市中重要的开放空间,对城市防灾有着特别的重要意义。在本文中,就以城市消防站和城市公园作为消防防灾的主要“供给”力量,基于空间可达性的理论和方法,建立城市综合防灾能力评估的方法。该方法从消防站和公园着手,分别以5分钟应急响应时间、15分钟应急疏散时间为“时间约束”条件,以城市道路为“空间约束”条件,基于时空关系对两者的防灾能力进行评价,并通过可达范围、覆盖人口数量等指标对其进行评价。该部分内容主要是为了对现状消防力量进行评价,找出城市空间中的防灾“漏洞”,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3、城市消防站的布局优化方法。城市消防站是一项重要的城市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为城市的正常运行提供安全保障,因此,城市消防站的空间布局极为重要,是城市防灾救灾的重要基础。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消防站建设都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布局也不合理。因此,本文基于火灾风险评价和防灾能力评价的结果,在对影响消防站布局的因素和传统的布局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火灾风险的消防站布局优化方法,并以可达范围、覆盖风险面积等为指标,建立优化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方法以最少站点、服务范围最广、高风险应急响应时间最少为优化目标,实现了面向最高风险需求消防站点布局的优化。4、实证研究。本文以福州市为例,将前面3个部分所提出的规划支持方法体系即“火灾评估—防灾能力评价—消防站布局优化”进行实证检验研究。首先,在对福州市火灾危险源进行辨识的基础上,选取多层住宅建筑、木结构建筑、高层建筑等9类建筑为指标,建立了基于建筑防火间距的福州市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福州市火灾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基于可达性方法,对福州市现状建设的消防站、城市公园的可达性、覆盖率等进行综合评价,由此分析福州市的综合防灾能力。基于情景规划的思想和方法,结合不同的发展情景和目标,本文建立了2种消防站布局优化情景,并分别对其进行多指标的评价。最后,对2种情景进行综合比较,从而选择福州市的消防站布局优化方案,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费文君[9](2010)在《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及其二次灾害对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的危害极大。城市综合防灾体系中,城市绿地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从历次地震发生时人们从无序避难到灾后的救援与重建一系列过程中,城市绿地在地震及其二次灾难发生的过程、灾后重建和城市复兴等重要阶段中承担并起着重要的避震减灾功能。因此,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的规划理论研究以及各类城市避震减灾绿地的规划与建设对于当前高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安全和防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城市绿地在地震及其二次灾难发生前后各阶段中的避震减灾功能,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以构建体系为切入点,对建立在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框架内,以城市抗震防灾等规划为指导,依托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层次、布局结构,通过城市绿地的避震减灾功能适宜性分析和评价,从市域到规划区、再到建成区的各类能承担避震减灾功能的“城市安全绿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定性、定位、定量,并与其他非绿地形成的防灾空间有机结合,形成城乡并重、逐级控制、有序可达、平灾结合、具有系统性、灵活性和城市针对性的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的规划理论进行探讨。以期给城市防灾体系建设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制定提供决策参考,一定程度上推动城市避震减灾绿地的规划建设,深化与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王梦超[10](2010)在《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火灾风险分析与评价是消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城市防火减灾能力的一种手段。采用合理的分析方法对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正确评价城市火灾风险状况,是科学有效的进行城市消防管理,制定相应消防法规,合理配置城市消防力量,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针对城市火灾的特点以及城市特征,通过火灾抽样统计分析与火灾事故系统安全分析,确定火灾危险因素,并通过对城市区域进行消防检查的结果,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依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及系统工程的理论,从系统入手,按照系统、子系统进行划分,对火灾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判定、检查、分析和评估等,建立了侧重于城市消防安全系统检查的城市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得建立与完善,有助于城市火灾的预防与扑救,有助于解决城市消防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疏漏,从而提高管理部门的效率和效能,全面提升城市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本文重点进行了以下几项研究内容:1、论文分别从城市区域火灾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确定城市火灾的特点与城市火灾危险源,归纳总结出我国当前火灾形势、火灾原因等诸多方面内容,同时进行火灾事件树、事故树分析研究,从而发现城市区域火灾中的基本影响因素,并通过统计概率叠加分析得出各个基本事件的重要程度。2、结合消防实践经验,对城市火灾风险理论进行研究,并结合以往的研究,建立更符合实际的易于操作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城市区域消防检查提供帮助。3、建立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确定城市火灾风险的计算方式。4、将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应用到具体的实际当中,采用此方法对房山区消防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将火灾风险评估内容更加形象化。5、提出消防安全对策,为城市的消防管理提供建议。

二、农村加油站的防火安全不容忽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加油站的防火安全不容忽视(论文提纲范文)

(1)消防类政务微博话语建构分析 ——以“中国消防”官方微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内关于政务微博话语建构研究
        2.国外关于政务微博话语建构研究
        3.关于“中国消防”政务微博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一、政务微博话语建构核心概念与理论依据
    (一)核心概念
        1.政务微博的概念及特点
        2.政务微博的功能与发展现状
        3.消防类政务微博
        4.话语建构
    (二)理论依据
        1.福柯的话语建构理论
        2.泽里格·哈里斯的话语分析理论
        3.梵·迪克的话语语义与符号学理论
二、 “中国消防”微博的概述
    (一)“中国消防”微博的缘起
    (二)“中国消防”微博的影响力及地位
    (三)“中国消防”微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三、 “中国消防”官方政务微博话语建构的动因
    (一)重大事件进入公众视野
    (二)互联网信息更迭速度加剧
    (三)社交媒体推动话语建构平民化
四、 “中国消防”微博话语建构分析
    (一)样本选取
    (二)类目建构
    (三)信度检测
    (四)“中国消防”微博话语建构内容分析
        1.生产方式:发布方式多样,原创为主与转发相结合
        2.话语基调:严肃官方语调为主,逐渐融入活泼元素
        3.表现方式:手段多模态性,全文字与图文音像结合
        4.内容涉猎:消防政务为主导方向,多重特色内容相辅相成
    (五)“中国消防”微博话语建构互动效果分析
        1.并联:传播主体间互动
        2.桥梁: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互动
        3.纽带:接受主体间互动
    (六)“中国消防”微博话语建构语境分析
        1.国际国内政治大环境及背景
        2.“中国消防”官方微博自身定位和运营特点
        3.网络受众的习惯和喜好偏向影响
五、政务微博话语建构反思及发展新机遇
    (一)遵循国家政治导向,依照党性原则
    (二)遵建立领导干部发言机制,提升自身权威
    (三)以自身定位的报道领域为主,涉及多领域内容为辅
    (四)壮大微博运营团队,广泛吸纳优秀人才
    (五)探索受众喜爱的话语模式,促进良性双向互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抽样样本(1015 条)
致谢

(2)偃师市中心城区消防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城市火灾现状
        1.1.2 我国城市消防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小结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偃师市中心城区消防现状分析
    2.1 城市现状分析
        2.1.1 城市区位
        2.1.2 自然条件
        2.1.3 社会经济发展
        2.1.4 偃师市中心城区建设现状
    2.2 城市消防现状分析
        2.2.1 偃师市火灾风险现状
        2.2.2 消防安全布局现状
        2.2.3 消防站现状及问题
        2.2.4 消防通道现状及问题
        2.2.5 消防供水现状及问题
        2.2.6 消防疏散场地现状及问题
    2.3 小结
3 偃师市中心城区火灾风险评估
    3.1 城市火灾风险评估
        3.1.1 火灾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3.1.2 火灾风险评估的思路
    3.2 火灾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3.2.1 火灾风险评估的原则
        3.2.2 评估指标的选取
        3.2.3 指标因子权重确定方法
        3.2.4 确定权重
        3.2.5 评分标准
    3.3 偃师市中心城区火灾风险评估
        3.3.1 指标的评分
        3.3.2 火灾风险等级评估
    3.4 火灾风险评估与消防规划的关系
    3.5 小结
4 偃师市中心城区消防规划实践
    4.1 消防站布局规划研究
        4.1.1 传统消防站布局方法
        4.1.2 消防站布局优化方法
        4.1.3 消防站布局约束条件
        4.1.4 消防站布局优化数据准备
        4.1.5 消防站布局优化流程和结果
        4.1.6 优化结果分析
    4.2 消防通道规划研究
        4.2.1 消防通道规划原则
        4.2.2 消防通道规划
        4.2.3 消防通道与消防站关系
        4.2.4 危险运输路线规划
    4.3 消防供水规划研究
        4.3.1 消防供水规划原则
        4.3.2 消防供水水源选取
        4.3.3 消防供水管网铺设
        4.3.4 消火栓规划
    4.4 小结
5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A-消防重点单位现状情况表
附件 B-火灾风险评估专家打分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严寒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被动式技术应用研究 ——以吉林省寒葱岭服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内严寒地区高速服务区建筑能耗现状
        1.1.2 被动式技术应用于严寒地区高速服务区建筑的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重点
        1.3.1 严寒地区
        1.3.2 被动式技术及应用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阐述及被动式技术应用案例分析
    2.1 高速公路服务区概述
        2.1.1 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概念
        2.1.2 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特点及功能组成
    2.2 被动式技术概述
        2.2.1 被动式技术的定义
        2.2.2 被动式建筑的特征
        2.2.3 中外被动式技术指标对比
    2.3 国内被动式建筑技术应用案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严寒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能耗影响因素及被动式技术的应用潜力
    3.1 严寒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特征
        3.1.1 严寒地区高速服务区的区位特征
        3.1.2 严寒地区高速服务区的用能特征
        3.1.3 严寒地区高速服务区的发展趋势
    3.2 空间设计对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的能耗影响
        3.2.1 体形系数对服务区建筑的能耗影响
        3.2.2 平面布局对服务区建筑的能耗影响
        3.2.3 空间尺度对服务区建筑的能耗影响
    3.3 自然环境对服务区建筑节能的影响
        3.3.1 日照的影响
        3.3.2 温度的影响
        3.3.3 降水量和空气湿度的影响
        3.3.4 地势条件的影响
    3.4 严寒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被动式技术的应用潜力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严寒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被动式技术设计策略及实践
    4.1 被动式技术理念下严寒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设计策略
        4.1.1 心理需求为主的设计策略
        4.1.2 环境需求为主设计策略
        4.1.3 建筑外部围护结构设计策略
        4.1.4 可再生能源利用设计策略
        4.1.5 空气循环系统设计策略
    4.2 被动式技术设计理念下的吉林省寒葱岭服务区设计
        4.2.1 寒葱岭服务区项目概述
        4.2.2 方案设计
        4.2.3 节能设计及应用
    4.3 预期效果及节能效益分析
        4.3.1 检测软件介绍
        4.3.2 预期效果模拟
        4.3.3 节能效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基于CAS理论的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机理与规划响应研究 ——以滨海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自然灾害频发和人口持续增长的城市安全矛盾
        1.1.2 我国城市空间研究中灾害风险适应议题的涌现
        1.1.3 现有疏散避难空间规划中灾害风险适应的瓶颈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2.1 疏散避难空间
        1.2.2 突发性自然灾害
        1.2.3 适应灾害风险(适灾)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理论目的与意义
        1.3.2 现实目的与意义
        1.3.3 实践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点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对疏散避难空间规划的梳理
        2.1.1 我国疏散避难空间规划实践与研究
        2.1.2 日本疏散避难空间规划实践与研究
        2.1.3 其他国家疏散避难空间规划实践与研究
    2.2 对灾害风险研究的梳理
        2.2.1 关注成灾机理的致灾型概念与研究
        2.2.2 推进灾害管理的损失型概念与研究
    2.3 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与应用
        2.3.1 CAS理论基础之一:复杂系统的发展与贡献
        2.3.2 CAS理论基础之二:适应概念的内涵与内核
        2.3.3 CAS经典理论的建立:复杂性和适应性的交融
        2.3.4 CAS视角下社会生态系统内部机制的挖掘
        2.3.5 CAS视角下城市空间系统外部响应的推导
    2.4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对本文的启示
        2.4.1 明确综合疏散避难空间为研究主体
        2.4.2 明确损失型灾害风险为适应对象
        2.4.3 确定CAS理论为研究基础
        2.4.4 确立适灾理论设计导向适灾规划应用的研究路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CAS理论的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理论与规划体系建构
    3.1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的系统复杂性表现
        3.1.1 多元要素与结构的复杂性
        3.1.2 多重职能与使用的复杂性
    3.2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的风险适应性要求
        3.2.1 可持续发展内核之公平使用要求
        3.2.2 可持续发展内核之持续使用要求
        3.2.3 可持续发展内核之异同使用要求
    3.3 CAS理论下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系统的确立
        3.3.1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系统的主体辨析
        3.3.2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系统的外部特征
        3.3.3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系统的内部机制
    3.4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机理模型的建立
        3.4.1 适灾机理之一:运行“统筹与自治兼顾”的标识机制,施行异同使用
        3.4.2 适灾机理之二:运行“涌现与扰沌并行”的积木机制,实现公平使用
        3.4.3 适灾机理之三:运行“弹性适应性循环”的内部模型,确保持续使用
    3.5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规划体系的生成
        3.5.1 承接适灾理论设计的适灾规划响应框架
        3.5.2 基于公平性-持续性-异同性原则的规划方法集合
        3.5.3 基于专题导向-风险导向-主体导向的规划内容搭建
        3.5.4 基于适应-事实-复杂-人本属性的规划价值审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滨海城市适灾专题之一:适应多灾种致灾性,确保场所和环境庇护安全
    4.1 滨海城市多灾种致灾性风险特征归纳
        4.1.1 海陆相接的致灾机制与灾害形势
        4.1.2 地震-潮灾-台风-火灾的致灾性评价指标
        4.1.3 近海-远海的空间分异倾向
    4.2 滨海城市致灾性风险适应机理模型的具化
        4.2.1 地震与火灾致灾性的适应机理具化
        4.2.2 潮灾与风灾致灾性的适应机理具化
    4.3 致灾性适应下的邻域层-城市层庇护策略搭建
        4.3.1 邻域层多灾种场所性庇护方式的差异
        4.3.2 城市层近海向远海的环境性庇护撤离
        4.3.3 针对安全庇护的特殊考量和细部引导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滨海城市适灾专题之二:适应人口暴露性,确保紧急和生活收容有效
    5.1 滨海城市人口暴露性风险特征识别
        5.1.1 人口发展与避难场所资源条件
        5.1.2 紧急收容-生活收容的暴露性评价指标
        5.1.3 中心-外围的空间分异倾向
    5.2 滨海城市暴露性适应机理模型的具化
    5.3 暴露性适应下的邻域层-城市层收容策略搭建
        5.3.1 邻域层紧急至生活的收容规格提升
        5.3.2 城市层中心向外围的生活性收容转移
        5.3.3 针对有效收容的特殊考量和细部引导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滨海城市适灾专题之三:适应救助敏感性,辅助城市持续运转和快速恢复
    6.1 滨海城市救助敏感性风险特征辨析
        6.1.1 主要救助单位及救助行动流线
        6.1.2 生命安全-生活重建的敏感性评价指标
        6.1.3 边缘-轴线的空间分异倾向
    6.2 滨海城市敏感性适应机理模型的具化
    6.3 敏感性适应下的邻域层-城市层救助策略搭建
        6.3.1 邻域层初级至高级的救助服务升级
        6.3.2 城市层轴线向边缘的高级救助调遣
        6.3.3 针对可靠救助的特殊考量和细部引导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天津滨海新区核心区规划应用与规划保障
    7.1 天津滨海新区和核心区概况
        7.1.1 滨海新区核心区应用研究范围
        7.1.2 地震、风暴潮、火灾致灾条件充分
        7.1.3 人口增长但疏散避难空间资源发展不齐
        7.1.4 海河垂直海岸构成“T”状城市发展轴
    7.2 天津滨海新区核心区应用研究价值
        7.2.1 具有滨海城市的典型灾害风险特征,发挥先行先试
        7.2.2 暂无系统的疏散避难空间规划成果,填补现状缺失
        7.2.3 城市建设和规划编制都处于调整期,把握规划时机
    7.3 多灾种致灾性风险可视化与庇护型策略
        7.3.1 多灾种致灾性风险评价
        7.3.2 邻域层庇护型策略提升
        7.3.3 城市层庇护型策略提升
    7.4 人口暴露性风险可视化与收容型策略
        7.4.1 人口暴露性风险评价
        7.4.2 邻域层暴露型策略提升
        7.4.3 城市层暴露型策略提升
    7.5 救助敏感性风险可视化与救助型策略
        7.5.1 救助敏感性风险评价
        7.5.2 邻域层救助型策略提升
        7.5.3 城市层救助型策略提升
    7.6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规划保障措施
        7.6.1 基于异同性原则的多方权责分配制度
        7.6.2 基于公平性原则的多层规划参与程序
        7.6.3 基于持续性原则的多阶信息智慧平台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结语
    8.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8.2 本文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地役权制度的现代发展与我国的立法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现代地役权的结构调整
    第一节 现代地役权变革的原因分析
        一、外因
        二、内因
    第二节 现代地役权的结构调整
        一、地役权的主体扩张
        二、地役权的客体扩展
        三、地役权的内容扩充
        四、地役权类型的多元发展
第二章 现代地役权的体系演变
    第一节 各国地役权的体系概览
        一、大陆法国家地役权体系的发展演变
        二、英美法国家役权体系的发展演变
        三、小结:两大法系地役权制度比较
    第二节 从法定地役权到相邻关系
        一、单轨制:法定地役权中的体系思维
        二、双轨制:相邻关系+地役权中的体系思维
        三、单轨制与双轨制的变迁小结
    第三节 从私人地役权到公共地役权
        一、现代民法上的公共地役权
        二、公共地役权的权利属性
    第四节 从取益权到准物权
        一、各国民法上的取益权
        二、从取益权到准物权
第三章 现代地役权的价值更新
    第一节 效益
        一、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
        三、生态效益
    第二节 安全
        一、交易安全
        二、社会安全
        三、生态安全
    第三节 公平
        一、代内公平
        二、代际公平
第四章 现代地役权的理念拓展
    第一节 从地役权法权模型到用益物权一般模型
        一、地役权模型是否为物权“孵化器”
        二、物权法定原则与地役权模型的作用
    第二节 合作主义:从法权模型到制度理念
        一、近代民法的个人主义思想
        二、现代民法合作主义的初步发展
        三、地役权中的合作主义理念
    第三节 公私接轨:从私人合作到公私合作
        一、单一公法手段实现公共利益的缺陷分析
        二、公法管制模式的改革思路
        三、公私合作与公私法接轨
第五章 我国地役权制度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地役权制度的现实运行
        一、我国地役权制度的主要特点
        二、我国地役权制度的功能解析
        三、我国地役权未能激活的原因探微
    第二节 我国地役权的体系缺陷及其反思
        一、我国地役权制度的体系缺陷
        二、民法典应当重视役权制度的体系化建设
        三、法定(公共)地役权的生成逻辑
        四、我国役权体系引入法定(公共)地役权的必要性
        五、我国建立公共地役权的可行性研究
第六章 我国地役权现代化的完善路径
    第一节 挖掘本土资源
        一、历史资源
        二、当代资源——土地公有制
    第二节 名实应当相符
        一、“役”应当是其他用益物权之外的内容
        二、增加海役权的规定
        三、增加空间役权和自己地役权
    第三节 激活制度源头
        一、扩大设立主体
        二、增设自己地役权
        三、完善役权设立方式
        四、地役权堆迭设立的同意原则改革
    第四节 完善得丧变更
        一、完善地役权取得方式
        二、增加地役权时效取得制度
        三、公示模式的选择
        四、公示中其他问题的完善
    第五节 重构役权体系
        一、公共地役权的发展趋势
        二、公共地役权的本土再造
        三、公共地役权进入民法典的逻辑进路
第七章 我国地役权修改的立法建议
    第一节 民法典编纂背景下完善地役权立法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私人地役权(不动产役权)修改的立法建议
    第三节 公共地役权的立法设计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城市区域消防安全风险诊断与自适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火灾风险背景概述
        1.1.2 城市发展与城市安全背景概述
        1.1.3 应急管理与消防安全背景概述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动机与目的
        1.2.2 理论与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框架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城市安全及消防问题研究分析与述评
    2.1 城市灾害与安全研究现状分析
        2.1.1 城市灾害研究
        2.1.2 城市安全研究
        2.1.3 智慧城市的安全实践研究
    2.2 消防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现状分析
        2.2.1 城市火灾机理研究
        2.2.2 火灾影响因素及风险评估研究
        2.2.3 消防安全管理研究
        2.2.4 应急管理研究
    2.3 研究评述与问题归纳
    2.4 小结
第3章 城市系统安全结构与消防安全基础
    3.1 城市的系统科学研究与本质结构分析
        3.1.1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城市系统分析
        3.1.2 城市空间结构功能分布与系统韧性
        3.1.3 城市系统安全结构研究
    3.2 城市火灾风险系统研究
        3.2.1 城市火灾风险系统的要素及内涵
        3.2.2 系统秩序性角度分析城市火灾演化规律
        3.2.3 面向消防安全的城市应急管理需求体系
    3.3 城市火灾风险影响要素研究
    3.4 小结
第4章 城市区域网格化与风险要素信息化整备
    4.1 面向消防安全的城市区域网格化研究
        4.1.1 网格化火灾风险治理研究
        4.1.2 城市地理网格单元规划
    4.2 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要素信息化研究
        4.2.1 信息归集与数据表示
        4.2.2 消防安全信息情报分析
        4.2.3 基于大数据的风险诊断框架
    4.3 城市区域网格化与风险要素信息化应用实证
    4.4 小结
第5章 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诊断模型研究
    5.1 风险诊断模型相似关联算法
        5.1.1 信息数据混合归类分析
        5.1.2 要素参数的数字化与标准化
        5.1.3 风险要素比重分析与权值计算
        5.1.4 动态要素演化行为分析的时序相似关联度算法
    5.2 风险诊断实践模型
        5.2.1 综合要素加权相似关联计算与优势分析
        5.2.2 诊断结果分析与实践路径规划
        5.2.3 基于风险诊断的灰色灾变演化趋势预测
        5.2.4 城市区域火灾风险分布预警云图
    5.3 城市网格风险诊断模型应用实证
    5.4 小结
第6章 城市消防安全自适应机制研究
    6.1 自适应机制概念模型分析与构建
        6.1.1 城市风险的自适应定性描述
        6.1.2 “风险-能力”叠加效应分析
        6.1.3 自适应机制的动力结构分析
        6.1.4 适应性驱动的城市韧性增长
        6.1.5 基于火灾情景的城市系统安全结构秩序管理
    6.2 消防应急能力适应研究
        6.2.1 消防应急能力成熟度模型
        6.2.2 能力分析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6.2.3 能力成熟度分级评价
        6.2.4 综合“风险-能力”分析的城市消防安全研究
    6.3 综合“风险-能力”分析实证
    6.4 城市区域火灾风险治理策略
        6.4.1 风险治理组织重构与高可靠性组织建设
        6.4.2 适应风险变化的动态应急准备
        6.4.3 “三预控”任务框架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成果归纳及创新点总结
        7.1.1 主要研究结论与成果
        7.1.2 创新点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防灾系统改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相关概念解析
        1.2.1 城市高层社区
        1.2.2 社区灾害
        1.2.3 防灾社区
        1.2.4 社区防灾系统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已有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1.4 论文研究方案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论文主要创新点
        1.4.3 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发展历程及其面临的灾害挑战
    2.1 我国城市既有高层社区的发展历程
        2.1.1 高层社区萌芽时期——二十世纪30年代—60年代
        2.1.2 高层社区发展时期——二十世纪70年代—90年代
        2.1.3 高层社区成熟时期——二十一世纪以来至今
    2.2 我国高层社区相关规范的演变以及其在防灾方面的不足
        2.2.1 我国高层社区相关规范的演变
        2.2.2 我国高层社区现行规范关于防灾方面的不足
    2.3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主要灾害特征
        2.3.1 城市灾害种类
        2.3.2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主要灾害
        2.3.4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主要灾害特征
    2.4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面临的灾害挑战
        2.4.1 受灾元素复杂多样,难于有效设防
        2.4.2 高度密集的建筑和人口致使其安全容量过载,缺乏对于防灾空间的系统规划与建设
        2.4.3 受灾后难于扑救
        2.4.4 应急疏散组织困难
第三章 建构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防灾改造系统
    3.1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基础性调研与分析
        3.1.1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基础性调研目的和内容
        3.1.2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基础性调研情况
        3.1.3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基础性调研结果分析
    3.2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问卷调研与居民行为心理与应急反应分析
        3.2.1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问卷调研目的和内容
        3.2.2 问卷调研方法
        3.2.3 问卷调研信息统计
        3.2.4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3.2.5 社区居民灾时行为心理与应急反应特性分析
    3.3 我国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防灾系统的现状与问题
        3.3.1 既有高层社区规划与建设缺乏社区防灾空间系统理念
        3.3.2 既有高层社区建筑物防灾考虑不足,普遍需要进行专项防灾改造
        3.3.3 社区灾害管理与救援权责不明,居民防灾意识淡薄,社区非工程化防灾也有待提升
    3.4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防灾系统改造原则
        3.4.1 与其他更新改造结合的整体原则
        3.4.2 以防为本,防、抗、避、救相结合原则
        3.4.3 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的集约原则
        3.4.4 立足国情的经济适用原则
        3.4.5 可持续与智能化原则
        3.4.6 平灾结合,应时而变的原则
        3.4.7 遵循居民的行为模式原则
    3.5 建构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防灾改造系统
        3.5.1 进行城市既有高层社区区域防灾结构的调查研究
        3.5.2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主要灾害与致灾因子的评估
        3.5.3 确定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防灾改造系统关键性指标
第四章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防灾空间系统改造策略研究
    4.1 引入社区防灾空间系统理念
        4.1.1 社区防灾空间系统概念解析
        4.1.2 社区防灾空间系统的构成及其防灾机能
        4.1.3 社区防灾空间系统改造的主要依据
        4.1.4 高层社区防灾空间系统特性分析
    4.2 宏观层面优化策略——既有高层社区防灾空间规划改造
        4.2.1 进行高层社区区位环境调查与分析
        4.2.2 进行既有高层社区土地利用场地安全评价
        4.2.3 既有高层社区空间结构与形态防灾改造策略
    4.3 中观层面优化策略——既有高层社区防灾空间体系防灾改造
        4.3.1 灾害隔离空间系统防灾改造策略
        4.3.2 防救灾通道系统防灾改造策略
        4.3.3 应急避难空间系统防灾改造策略
        4.3.4 生命线工程系统防灾改造策略
        4.3.5 消防空间系统防灾改造策略
        4.3.6 应急物资储备空间系统防灾改造策略
    4.4 微观层面优化策略——既有高层社区防救灾设施体系防灾改造
        4.4.1 环境要素防灾改造策略
        4.4.2 防救灾设备设施改造策略
        4.4.3 防救灾标识系统改造策略
    4.5 既有高层社区防灾空间系统平灾一体化改造策略
        4.5.1 结合防灾轴线组织防灾分区,塑造间隙式防灾空间结构
        4.5.2 保障社区防灾空间的整体结构性,形成疏散避难体系
        4.5.3 构建功能复合的用地结构,推广平灾转化的设备设施
第五章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建筑物防灾改造策略研究
    5.1 软件模拟既有高层社区建筑灾时情景与人员安全疏散过程
        5.1.1 FDS软件简介
        5.1.2 模型中安全疏散的基本原则与疏散时间计算方法
        5.1.3 软件实例模拟与安全疏散计算
        5.1.4 模拟与计算结果分析
    5.2 既有高层社区建筑内部空间防灾改造策略
        5.2.1 既有高层住宅公共交通空间的防灾改造策略
        5.2.2 既有高层住宅套内空间的防灾改造策略
    5.3 既有高层社区建筑结构防灾改造策略
        5.3.1 依据新的抗震规范进行抗震变形验算,结合建筑立面改造、建筑节能改造等制定加固措施,确定加固方案
        5.3.2 老旧高层住宅建筑抗震加固方法研究
    5.4 既有高层社区建筑材料防灾改造策略
        5.4.1 既有高层住宅的外墙保温材料的防灾改造策略
        5.4.2 既有高层住宅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的防灾改造策略
    5.5 既有高层社区建筑设备设施防灾改造策略
        5.5.1 既有高层住宅基本设备设施的防灾改造策略
        5.5.2 既有高层社区设备设施的智能化、生态化发展趋势
第六章 城市既有社区防灾管理与救援系统优化研究
    6.1 优化既有高层社区预警系统设置
        6.1.1 建立社区防灾信息综合平台
        6.1.2 完善社区灾害监测与灾害预警系统
    6.2 优化既有高层社区灾害管理与指挥系统
        6.2.1 建立相应层次的社区防救灾管理与指挥中心
        6.2.2 制定完备的社区应急预案
        6.2.3 建立专业化社区应急救援队伍
    6.3 发展非专业化社区救援组织,提高居民自救互救能力
        6.3.1 加强公众参与,建立非专业化社区救援组织
        6.3.2 拓展志愿者服务内容
        6.3.3 加强居民防灾教育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居民灾后行为心理与应急反应调研问卷
    附录二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居民灾后应急反应调研问卷答题结果统计表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城市火灾消防规划支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城市消防防灾的现实诉求
        1.1.3 地理信息技术为城市消防提供新的规划支持方法
    1.2 我国城市火灾形势及消防安全问题
        1.2.1 城市火灾等级
        1.2.2 城市火灾形势
        1.2.3 城市火灾形势特点
        1.2.4 国内外城市火灾教训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1.3.1 研究出发点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思路
        1.3.4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火灾及城市火灾
        2.1.2 城市安全及城市防灾
        2.1.3 火灾危险及火灾风险
        2.1.4 危险源及火灾危险源
        2.1.5 城市消防规划
        2.1.6 火灾风险评估
        2.1.7 地理信息系统
        2.1.8 MCE
        2.1.9 规划支持系统
    2.2 城市消防规划的内容及其编制办法
        2.2.1 消防规划的发展历史
        2.2.2 消防规划的基本内容
        2.2.3 消防规划的编制办法
        2.2.4 现有的城市消防标准
    2.3 相关理论及方法研究综述
        2.3.1 城市安全研究
        2.3.2 城市防灾减灾研究
        2.3.3 GIS技术支持下的消防规划研究
        2.3.4 城市火灾风险评估的研究
        2.3.5 空间可达性研究
        2.3.6 规划支持系统的研究
    2.4 小结
3 基于GIS-MCE的城市建筑火灾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火灾风险评估流程及主要方法
        3.2.1 评价流程
        3.2.2 本文的评价方法
    3.3 火灾危险源的分类
        3.3.1 危险源的分类
        3.3.2 火灾危险源的分类
    3.4 城市建筑的耐火等级
        3.4.1 防火间距
        3.4.2 城市消防安全的布局原则
        3.4.3 建筑的耐火等级
    3.5 建筑火灾危险源的辨识
        3.5.1 建筑火灾危险源的种类及其特点
        3.5.2 建筑火灾危险源防火间距设置要求
    3.6 基于GIS-MCE方法的建筑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3.6.1 GIS-MCE方法
        3.6.2 基于GIS-MCE的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6.3 因子权重的确定
    3.7 火灾风险的空间等级分布特征分析
        3.7.1 风险等级的划分
        3.7.2 风险等级的空间分布特征
    3.8 小结
4 基于可达性的城市防灾能力评价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核心概念的界定
        4.2.1 可达性
        4.2.2 城市防灾能力
        4.2.3 城市公园
    4.3 评价流程
    4.4 可达性度量方法
        4.4.1 传统的度量方法
        4.4.2 本文的度量方法
    4.5 城市防灾能力评价
        4.5.1 消防站防灾能力评价
        4.5.2 城市公园应急防灾能力评价
    4.6 小结
5 基于火灾风险的城市消防站布局优化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传统的布局优化方法
        5.2.1 布局优化的影响因素
        5.2.2 传统的布局优化方法
    5.3 基于火灾风险的消防站布局优化目标
        5.3.1 优化假设
        5.3.2 优化目标
    5.4 约束条件设定
        5.4.1 消防应急响应时间限定
        5.4.2 道路通行速度设定
        5.4.3 最短路径的约束
        5.4.4 重大火灾风险的应急救援约束
    5.5 消防站布局优化方法的具体设计
        5.5.1 优化方法及流程
        5.5.2 拓扑生成
        5.5.3 优化求解
    5.6 优化评价
        5.6.1 可达范围
        5.6.2 覆盖人口数量
        5.6.3 覆盖风险等级
        5.6.4 交叉响应覆盖率
    5.7 小结
6 基于建筑火灾风险评估的福州市消防规划研究
    6.1 福州市发展概况
        6.1.1 基本情况
        6.1.2 现代福州市城市空间拓展进程
    6.2 福州市消防规划编制概况
        6.2.1 福州市发展战略规划
        6.2.2 福州市总体规划
        6.2.3 福州市"十二五"规划
        6.2.4 福州市消防专项规划
    6.3 研究范围界定及数据准备
        6.3.1 研究范围界定
        6.3.2 数据采集及建库
        6.3.3 研究流程
    6.4 福州市城市建设用地与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
        6.4.1 福州市城市建设用地空间分布特征
        6.4.2 福州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特征
    6.5 基于GIS-MCE方法的福州市火灾风险等级空间分布研究
        6.5.1 福州市建筑火灾风险危险源辨析
        6.5.2 福州市火灾风险评估
        6.5.3 福州市火灾风险等级空间分布分析
    6.6 基于可达性的福州市城市防灾能力评估
        6.6.1 消防站防灾能力评估
        6.6.2 城市公园防灾能力评估
        6.6.3 福州市现状城市防灾能力综合评价
    6.7 福州市消防站的布局优化情景
        6.7.1 情景规划理论与方法
        6.7.2 布局优化情景假设
        6.7.3 优化情景的建立
    6.8 布局优化情景的评价与比较
        6.8.1 情景1优化评价
        6.8.2 情景2优化评价
        6.8.3 布局优化比较
        6.8.4 优化方案的选择
    6.9 福州市消防规划的建议
        6.9.1 空间布局建议
        6.9.2 政策建议
    6.10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主要结论
        7.1.1 方法方面的结论
        7.1.2 实证方面的结论
    7.2 本研究不足之处
    7.3 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
致谢

(9)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理论层面
        1.3.2 实践层面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范围界定
        1.4.2 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1.4.3 论文研究框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2.1.1 欧美国家
        2.1.2 日本
    2.2 中国相关研究动态
        2.2.1 城市绿地避震减灾功能在我国历次地震灾害中的主要体现
        2.2.2 中国主要相关法律法规
        2.2.3 中国理论研究水平与规划建设情况
    2.3 本章小结
        2.3.1 由国外防灾公园建设的经验得出的结论
        2.3.2 中国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
        2.3.3 启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及体系构建
    3.1 相关概念
        3.1.1 绿地
        3.1.2 城市绿地
        3.1.3 防灾、减灾、避险
        3.1.4 城市防灾空间
        3.1.5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
        3.1.6 城市避灾绿地
        3.1.7 防灾绿地
        3.1.8 防灾公园
    3.2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的概念
    3.3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的分类
        3.3.1 分类依据
        3.3.2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的主要类型
    3.4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
        3.4.1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的构建
        3.4.2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的主要特性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概述
    4.1 相关规划概述
        4.1.1 城市总体规划
        4.1.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4.1.3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4.2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的定义、目标、定位
        4.2.1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定义
        4.2.2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的目标
        4.2.3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的定位
    4.3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的工作程序及技术路线
        4.3.1 确定目标
        4.3.2 收集资料与现场调研
        4.3.3 适宜性分析与评价
        4.3.4 规划内容
        4.3.5 规划实施与保障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城市绿地的避震减灾适宜性分析与评价
    5.1 城市绿地的避震减灾适宜性分析评价概述
    5.2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中适宜性分析评价层次及内容
        5.2.1 市域层次
        5.2.2 规划区与建成区层次
    5.3 城市绿地的避震减灾适宜性分析与评价在相关案例中的运用
        5.3.1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2009~2020)概况
        5.3.2 县域城市绿地的避震减灾适宜性分析与评价
        5.3.3 规划区和建成区各类城市绿地的避震减灾适宜性分析与评价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内容
    6.1 总体概述
        6.1.1 内容与层次
        6.1.2 规划原则
        6.1.3 主要规划依据
    6.2 市域层次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
        6.2.1 规划目标
        6.2.2 规划要点
    6.3 规划区、建成区层次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
        6.3.1 规划目标
        6.3.2 规划要点
    6.4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分类规划
        6.4.1 灾前防御绿地
        6.4.2 紧急避震减灾绿地
        6.4.3 固定避震减灾绿地
        6.4.4 中心避震减灾绿地
        6.4.5 郊野避震减灾绿地
        6.4.6 避震减灾绿色疏散通道
        6.4.7 隔离绿带
    6.5 专项规划
        6.5.1 疏散引导规划
        6.5.2 基于避震减灾功能的植物种类选择
        6.5.3 城市重要自然人文资源区域的灾时保护
        6.5.4 分期建设规划
    6.6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实施保障
        6.6.1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层面
        6.6.2 法律法规政策层面
        6.6.3 管理与普及层面
    6.7 案例研究
        6.7.1 规划框架
        6.7.2 规划目标、原则与依据
        6.7.3 规划层次与内容
        6.7.4 专项规划
    6.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规划设计指导
    7.1 规划设计总体要求
        7.1.1 以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为指导
        7.1.2 与其他非绿地形式的防灾避难空间统筹规划
        7.1.3 普通绿地改造结合,高效发挥城市绿地的综合功能
        7.1.4 平时灾时有机转换
        7.1.5 对外对内交通合理,便捷可达
        7.1.6 内部避难空间类型齐全、布局合理
        7.1.7 应急配套设施齐全,满足避难要求
        7.1.8 园林要素的针对性规划设计
    7.2 避震减灾空间规划设计
        7.2.1 出入口空间
        7.2.2 避难疏散及生活空间
        7.2.3 救援工作空间
    7.3 避震减灾绿地内部避难疏散交通体系规划设计
        7.3.1 一级通道
        7.3.2 二级通道
        7.3.3 三级通道
        7.3.4 其他规划要点
    7.4 避震减灾设施规划设计
        7.4.1 应急水电设施
        7.4.2 应急厕所、排污、垃圾储运设施
        7.4.3 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
        7.4.4 灾时物资储备设施
        7.4.5 应急消防设施
        7.4.6 应急情报通讯设施
        7.4.7 应急停机坪
        7.4.8 标识系统设施
    7.5 主要园林要素规划设计
        7.5.1 地形
        7.5.2 水体
        7.5.3 园林植物
        7.5.4 园林建(构)筑
        7.5.5 地面铺装
        7.5.6 园林小品
    7.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语
    8.1 论文阶段性总结
        8.1.1 主要结论
        8.1.2 创新之处
        8.1.3 不足之处
    8.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按类型排序)
图片索引
表格索引
详细摘要

(10)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火灾形势
        1.1.2 我国城市火灾发展趋势
        1.1.3 城市预防火灾概况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城市火灾风险评估研究综述
        1.3.2 国内城市火灾风险评估研究综述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城市区域火灾特性分析
    2.1 城市区域概念
    2.2 城市区域火灾危险源
        2.2.1 城市区域I 类火灾危险源
        2.2.2 城市区域II 类火灾危险源
    2.3 城市区域火灾宏观统计分析
        2.3.1 火灾原因分析
        2.3.2 火灾场所分析
        2.3.3 火灾区域分析
        2.3.4 火灾季节分析
    2.4 城市区域火灾微观系统分析
        2.4.1 系统安全分析
        2.4.2 城市区域火灾发展事件树分析
        2.4.3 城市区域火灾事故树分析
    2.5 城市区域火灾特性
3 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理论研究
    3.1 城市区域火灾风险基本理论研究
        3.1.1 城市区域火灾风险的定义
        3.1.2 城市区域火灾风险的理解
        3.1.3 城市区域火灾风险的控制
    3.2 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
        3.2.1 常用火灾风险评估方法
        3.2.2 消防安全系统检查评估方法
4 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体系研究
    4.1 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体系的系统分析
    4.2 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体系构建思路
        4.2.1 评估体系构建原则
        4.2.2 评估体系构建程序
    4.3 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体系的组成
        4.3.1 评估基准层的建立
        4.3.2 评估基准指标影响因素分析
        4.3.3 评估基准指标的权重确定
        4.3.4 评估指标层的具体设计
        4.3.5 评估结果的计算
        4.3.6 风险等级的划分
5 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实例分析
    5.1 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应用
        5.1.1 地理信息系统在火灾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5.1.2 PDA 消防安全系统检查评估
    5.2 北京市房山区的城市特征与火灾风险分析
        5.2.1 房山区的城市特征
        5.2.2 房山区火灾特点
        5.2.3 房山区火灾风险因素分析
        5.2.4 房山区火灾风险评估
6 城市区域消防安全对策
    6.1 城市消防安全措施
    6.2 城市消防安全对策
7 结论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附录一 房山区火灾风险评价具体数据表格
    附录二 火灾事故统计分析案例表

四、农村加油站的防火安全不容忽视(论文参考文献)

  • [1]消防类政务微博话语建构分析 ——以“中国消防”官方微博为例[D]. 韩乔荣.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偃师市中心城区消防规划研究[D]. 余奇峰.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3]严寒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被动式技术应用研究 ——以吉林省寒葱岭服务区为例[D]. 张彰.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2)
  • [4]基于CAS理论的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机理与规划响应研究 ——以滨海城市为例[D]. 张威涛. 天津大学, 2019(01)
  • [5]地役权制度的现代发展与我国的立法完善[D]. 张潜伟.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6]城市区域消防安全风险诊断与自适应机制研究[D]. 张宇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7]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防灾系统改造策略研究[D]. 孔维东. 天津大学, 2014(05)
  • [8]城市火灾消防规划支持方法研究[D]. 周俊. 武汉大学, 2011(04)
  • [9]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理论研究[D]. 费文君.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1)
  • [10]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与对策研究[D]. 王梦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8)

标签:;  ;  ;  ;  ;  

农村加油站消防安全不容忽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