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对高温粘结石墨零件导电性的影响

热处理对高温粘结石墨零件导电性的影响

一、热处理对高温粘结石墨部件导电性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家宁[1](2020)在《石墨烯基复合导电浆料的制备及其电热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石墨烯因其优异的电学和机械性能等特点在导电浆料领域的应用备受青睐。但是,目前生产的石墨烯浆料由于存在对基底的附着力弱以及制备过程中因使用有毒有害有机溶剂排放造成的污染问题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本文以超临界二氧化碳辅助剪切制备的石墨烯为导电填料,通过深入研究粘结剂、溶剂、添加助剂和石墨烯表面功能化等对导电浆料性能的影响,制备了具有高导电性和强附着力的水性石墨烯导电浆料,采用丝网印刷的方法研制了电热性能优异的石墨烯基电热膜。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以浆料流动性和导电性为指标研制了由松油醇、聚氨酯、聚醚多元醇和石墨烯组成的浆料体系,并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为基底,考察了球磨和三辊机后处理方法对丝网印刷的石墨烯基膜的导电能力的影响。在石墨烯和聚醚多元醇的含量分别为25%和0.8%以及石墨烯:聚氨酯=2:3的浆料组成下,使用三辊机混合处理2 h后,获得的石墨烯导电浆料的方阻由4000Ω/?降低到850Ω/?,所制备的电热膜层附着力达到4B等级,施加20 V电压时,膜层温度在大气环境下可达到54℃。为提高石墨烯浆料的导电性,通过添加金属银纳米线的方法制备了石墨烯/银纳米线复合浆料。首先研究了银纳米线的合成,考察了温度、诱导剂和PVP分子量对银纳米线形貌和结构的影响。在反应温度为170℃,诱导剂为氯化铵,Cl-/Ag+摩尔比为0.2267,保护剂PVP由两种分子量(58k和1300k)按照1:1重量比组成的混合物,PVP与硝酸银的重量比为3:2的条件下,获得了长径比达875的高长径比银纳米线;其次,考察了银纳米线含量对石墨烯基浆料性能的影响。在Ag NW:Graphene=1:10(w/w),Graphene:P(VP/VA)=1:3(w/w),以及以二丙二醇甲醚(DPM)为溶剂,在浆料浓度为71.4 mg/ml的组成下,采用丝网印刷制备的石墨烯基电热膜层厚度为30μm时,其方阻达到了0.88Ω/?,并且对PI基底附着力为4B等级。考察了电压对石墨烯基膜电热性能的影响,膜层温度随电压升高而升高,在电压为5V下,其发热温度达到了65℃。为了解决目前制备石墨烯浆料中使用有机溶剂存在的问题,本文研究了环保型水性石墨烯浆料的制备和性能。首先,在55 W射频功率和40 k Hz射频系统下,采用等离子体技术对石墨烯进行预处理,通过对等离子体处理后的石墨烯进行红外、拉曼、接触角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测试,证明等离子体处理后的石墨烯上带有含氧亲水性官能团,获得了弱氧化的亲水性石墨烯。以丝网印刷的石墨烯基膜层为考察对象,研究了等离子体的处理时间、粘结剂聚乙烯吡咯烷酮并醋酸乙烯酯(P(VP/VA))含量和由二丙二醇甲醚、乙二醇和丙三醇组成的助溶剂体系对石墨烯基水性浆料导电性能和附着力的影响。在等离子体处理时间为15min,在二丙二醇甲醚(DPM):乙二醇:甘油=1:1:1(v/v/v)混合助溶剂体系,粘结剂P(VP/VA)与石墨烯的比例为1:10时,丝网印刷得到的石墨烯基膜层图案的导电率达到1.34×104S/m,膜层对聚氨酯(PI)基底上的附着力达到了4B等级。研究了电压、功率对所制备的石墨烯基膜层电热性能的影响,考察了膜层发热最高温度与电压的关系,在固定电压下,研究了膜层发热的动力学曲线,考察了电热膜的循环稳定性和柔韧性,在快速开关循环10次,180°反复折叠600次后发热温度仍然稳定。制备了电导率为2.36×104S/m的膜层图案,该膜层在电压为9 V时,通电1 min内就达到了60℃,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发热性能。本文所研制的石墨烯基水性浆料在电热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娄景媛[2](2021)在《全钒液流电池用碳素类电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钒液流电池(Vanadium Redox Flow Battery,VRFB)具有设计灵活、可循环利用和安全性高等优点,是现今具有发展潜能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之一。碳毡和石墨毡由于价格经济、电阻较低、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成为VRFB中典型的碳素类电极材料。然而,这类材料的比表面积小,电化学活性较低,影响VRFB的性能。本文分别通过对石墨毡进行表面分步活化氧化、电极和双极板一体化的制备和沉积钴氧化物修饰碳毡电极,进一步提高VRFB的综合性能。采用分步氧化活化法改性石墨毡电极,制备出具有高催化活性的全钒液流电池电极。石墨毡电极先经过高锰酸钾氧化3天,后置于硫酸和过氧化氢配比为3:1的活化溶液中进行活化。该方法处理后的电极,其表面C-O-C、O-C=O含氧官能团增多,较未处理的石墨毡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和更佳的可逆性。在单电池性能测试中,通过分步氧化活化处理的电极构成的电池,在50 m A cm-2的电流密度下,电池的库伦效率达到了95.14%,电压效率为82.19%,表现出78.20%的能量效率。在100 m A cm-2电流密度下,测得该电池的能量效率为63.24%,比未处理电极的电池高了约7.33%。制备了一种导电粘合剂,其主要组分为酚醛树脂,石墨粉,碳化硼和二氧化硅。通过导电粘结剂在高温煅烧时的化学反应,将电极与双极板粘结成一体(Integrated Electrode Bipolar Plate,IEBP)。当导电粘结剂中酚醛树脂,石墨粉,碳化硼和二氧化硅的质量比为1:0.5:0.5:0.1,烧结温度为800℃时,制备的IEBP样品具有最高的稳定性和最好的导电性能。通过TG-DSC,XRD和SEM表征,证实粘结剂的结合强度与硼硅酸盐玻璃的形成和B4C氧化的体积补偿密切相关。由IEBP组成的单电池比没有粘合剂的电池具有更好的性能,并且在高达150 m A cm-2的电流密度下也能工作。此外,由IEBP组成的电池具有稳定的循环性能,在50 m A cm-2的电流密度下,经过100余个充放电循环后,能量效率约为80%,并且仍保持良好粘结状态。通过脉冲电沉积四水合乙酸钴并经后续煅烧,成功制备了具有介孔结构的三维花瓣状四氧化三钴(Co3O4)纳米片并沉积在碳毡表面上。探究了不同形貌Co3O4修饰电极的作用机制:前驱体的形态主导了最终产物的结构,电沉积法首先在碳纤维表面形成了苔藓状非晶态钴化合物,经煅烧演变为具有明显晶格缺陷的Co3O4纳米片;而传统水热合成法制备的催化剂,其在碳纤维表面生成了Co3O4纳米颗粒。与Co3O4纳米颗粒相比,纳米片层状结构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和更多的活性位点,制备出的电极具有更佳的电催化活性。用Co3O4纳米片修饰的碳毡电极组成的电池性能显着提高,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在80 m A cm-2的电流密度下,每个循环的放电容量衰减率仅为2.9 m Ah,比未修饰的电池低70%。

李超明[3](2020)在《燃料电池纳米纤维微孔层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由于具有很多的优点,包括功率密度高、能量转换效率高、清洁无污染、可靠性高和噪音小等,因此被用来作为能量转换装置,并取得了高速发展。但是PEMFC目前也面临较多的问题,其技术瓶颈也尤为突出。PEMFC在高功率密度工作时产水较多,导致排水不及时易水淹,因此性能快速下降。另外,PEMFC在冷启动过程中由于产生的过冷水易结冰导致冷启动无法成功,以及过冷水结冰会导致燃料电池性能急速老化。而位于催化剂层(CL)和气体扩散层基底之间的微孔层(MPL)对PEMFC的水管理和气体传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本硕士论文针对燃料电池面临的技术瓶颈,从材料和结构的角度出发,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一种新型纳米纤维结构的微孔层,即静电纺丝微孔层,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静电纺丝技术成功制备了静电纺丝MPL。静电纺丝MPL的配方以无毒、低成本的无水乙醇为溶剂,并且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乙炔黑:无水乙醇=1:0.2:11.5的比例均匀混合后形成。通过实验探索出了合适的静电纺丝和热处理条件,并且制备出的MPL具有良好的纳米纤维形貌和三维网络结构。与商业MPL(SGL-29BC)相比,静电纺丝MPL具有更小的水接触角和更大的孔隙,其毛细管突破压力小于商业MPL。(2)通过燃料电池测试,发现在70℃和100%相对湿度条件下,静电纺丝MPL的性能远优于商业MPL,并且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性能差距越明显,主要是由于静电纺丝MPL具有更低的毛细管压力和更发达的三维纤维网络结构,可以有效促进高电流密度条件下液态水的排出,从而提高了燃料电池的水管理能力。(3)通过在-10℃和-15℃的冷启动实验,发现静电纺丝MPL的冷启动能力远高于商业MPL,主要是由于静电纺丝MPL由具有一定柔韧性的纳米纤维组成,能够与催化剂层形成良好的界面接触,其较低的毛细管压力导致过冷水能够更顺畅地从催化剂层中排出。而商业MPL具有颗粒堆积型结构,其孔隙的毛细管压力较大,导致过冷水难以突破商业MPL的孔隙,从而易结冰,导致冷启动能力较差。(4)通过冷启动后的燃料电池测试,发现静电纺丝MPL的存在可以有效减缓燃料电池在冷启动期间的性能老化,主要是由于纳米纤维型静电纺丝MPL具有更高的耐久性,并且可以缓解过冷水结冰对催化剂层造成的破坏。因此,与商业MPL相比,静电纺丝MPL对于提高燃料电池的零上性能和冷启动能力,以及改善水管理具有明显的优势,为MPL的发展以及解决燃料电池的技术瓶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纪伟伟[4](2020)在《新型电极材料及其在锂离子储能器件的应用》文中认为锂离子储能器件中锂离子电容器、锂离子电池等各自都有独特的优势,从而成为化学电源的研究热点。电极材料是化学电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石墨烯作为锂离子电容器的正极材料和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添加剂,以及特殊结构的氧化物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受到广泛关注,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的研究主体主要有硼掺杂的自支撑石墨烯锂离子电容器正极材料、硅-石墨烯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空纳米Ti O2和碳氮共掺的核壳多孔纳米Ti O2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以及石墨烯材料掺杂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探索了这些新型电极材料以及其在锂离子储能器件的性能。首先研究了石墨烯基锂离子电容器,以石墨烯作为正极材料,由于其存在长期循环中容量不可逆的问题,因此掺杂修饰改性成为研究热点。基于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PECVD),实现石墨烯电极的硼掺杂,常温下采用乙硼烷和氢气作为混合气体,在高频电场作用下辉光产生各种活性硼等离子体(BHx,x=0-3),与具有丰富官能团和3D网络空间的石墨烯电极发生反应,优化工艺,最终得到常温下、辉光功率100W和辉光时间1min时制备的硼掺杂石墨烯电极具有最高的放电比容量140 m Ah g-1和超过99.6%的库伦效率,比原始石墨烯提高了28.9%。石墨烯和硅进行复合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用于解决硅材料在循环中出现的体积变化问题。基于PECVD,以硅烷和氢气作为前驱体,辉光产生各种含硅的活性等离子体,与自支撑石墨烯电极反应,制备硅-石墨烯复合电极,最终得到硅量为12nm时,复合电极的首圈放电容量比原始电极提高了30%,且循环350圈时容量保持率仍有66.3%。氧化物负极材料在安全性的锂离子电池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基于模板法和空气中高温煅烧法,研究了中空结构纳米Ti O2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得到中空多孔纳米Ti O2,具有丰富的比表面,为锂储存提供了大量的空间。优化工艺,最终利用PVP(K30)和PMMA微球模板在空气中经过600℃的煅烧,得到的中空纳米Ti O2具有最佳的电化学性能,放电比容量达到165.7 m Ah g-1和循环200圈容量保持率达到94.5%。核壳结构材料由于结构的高稳定性在锂离子电池中有重要研究价值。基于溶胶-凝胶、冷冻干燥和氩气中高温煅烧,得到核壳结构稳定的杂化复合材料C-N@MP-Ti O2,其以原位生成的氮掺杂碳为核心,周围均匀分布的纳米多孔Ti O2颗粒为外壳。优化工艺,得到了高比表面积318 m2 g-1和平均孔径6.8 nm的C-N@MP-Ti O2材料,电流密度为0.1 A g-1时,其初始放电容量达到360 m Ah g-1,循环350次后,容量保持率达97%;5 A g-1时,仍有173.6 m Ah g-1的容量,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此外,20 A g-1时的可逆容量可达172.2 m Ah g-1,且能长期循环100圈以上。利用(氧化)石墨烯作为添加剂加入到杂化复合材料C-N@MP-Ti O2的制备中,经过水热、高温煅烧,通过石墨烯的自组装形成连续导电网络,最终得到的复合材料在大电流密度5 A g-1时,放电比容量达到212 m Ahg-1,循环300圈容量保持率几乎达到100%。

龙鑫[5](2020)在《SiCN和SiBN纤维组成结构调控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高性能连续陶瓷纤维是先进陶瓷基复合材料的重要组分,是航空航天推进系统、热防护系统和透波窗口等国防军工领域应用的关键原材料。SiCN和SiBN等连续氮化物纤维是结构功能一体化的高性能陶瓷纤维,其组成、结构与性能尚未得到系统研究,制约了相关装备的设计与应用选材。本文采用先驱体转化方法制备出SiCN纤维和SiBN纤维,并对这两类氮化物纤维的组成结构进行了宽域调控。通过系统的组成、结构和性能表征,分别研究了SiCN纤维和SiBN纤维的组成结构与耐高温性能的构效关系,探讨了这两类纤维的组成结构与介电性能的关系,为SiCN纤维和SiBN纤维的性能优化及其在高温吸波/透波部件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SiCN纤维的组成结构调控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组成SiCN纤维的微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理。采用电子束辐照交联的聚碳硅烷(EB-PCS)纤维为起始原料,通过氨气介入有机-无机转化过程的氮化脱碳方法,制备出连续SiCN纤维,并通过氨气流量大小和温度等工艺参数控制,使碳含量在1.86 wt%-37.5 wt%范围内调控,拉伸强度为2.0 GPa左右,弹性模量为168-233 GPa,平均直径为12μm。SiCN纤维具有Si3N4、SiC/C和梯度SiCxNy等组成相共存的微结构特征,这三种组成相的含量与SiCN纤维元素组成相关:碳含量小于15.7 wt%的SiCN纤维主要组成为Si3N4,碳含量在15.7 wt%-22.8 wt%范围内会形成大量的梯度SiCxNy,碳含量大于22.8 wt%则主要组成为SiC/C。梯度SiCxNy的形成表明了EB-PCS纤维是通过纳米通道的扩散反应机制进行氮化脱碳反应。研究了不同组成的SiCN纤维在氮气、氩气、空气中的高温结构演变行为和力学性能变化规律。在1400℃以上的惰性气氛中,非晶态Si3N4发生碳热还原和高温分解反应,导致碳含量小于15.7 wt%的SiCN纤维单丝拉伸强度快速下降,经1600℃处理后完全失去拉伸强度;碳含量大于22.8 wt%的SiCN纤维拉伸强度随温度升高下降缓慢,经1600℃处理后拉伸强度保留率大于50%,拉伸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梯度SiCxNy的相分离和自由碳纳米簇的二维增长。SiCN纤维拉伸强度在高温氩气中的降低速度显着快于氮气气氛。同时,非晶态Si3N4在氩气中的初始结晶温度较氮气气氛低约50℃。经1200℃空气气氛处理后,SiCN纤维表面开始氧化生成无定形SiO2。经相同条件氧化处理后,碳含量较低的SiCN纤维拉伸强度保留率较低,主要是因为低碳含量SiCN纤维的孔隙率较高,氧气扩散速率不均匀造成氧化界面应力集中加剧。研究了不同组成SiBN纤维的结构特征和高温环境下的结构与性能演变规律,以及硼元素在高温结构演变中的作用机制。采用先驱体转化方法制备出硼含量在0.23 wt%-6.81 wt%的连续SiBN纤维,单丝拉伸强度在1.40 GPa左右,弹性模量为110-140 GPa,平均直径在13μm,密度为1.9-2.3 g/cm3。非晶态SiBN纤维主要由SiN4和BN3两种结构基元组成,构建了包含非晶态Si3N4、非晶态BN和二者之间的非晶态Si-N-B网络结构的结构特征。在不同硼含量SiBN纤维中,硼元素对高温结构演变的作用机制明显不同。在温度低于1600℃时,硼元素能够显着抑制SiBN纤维的高温结晶,且硼含量越高,纤维的初始结晶温度越高,1600℃处理后单丝拉伸强度保留率大于50%。经1600℃延长处理时间或进一步升高处理温度均会使SiBN纤维结晶。硼含量为3.56 wt%-5.14 wt%时,硼原子与少量氧原子形成的高温液相能够促进β-Si3N4结晶;硼含量大于6.81 wt%时,硼原子主要以固态的BN存在,阻碍了硅原子迁移,对SiBN纤维的高温结晶表现出抑制作用。研究了氮气、氩气和空气气氛对SiBN纤维高温结构与性能变化的影响规律。SiBN纤维在氮气中经1700℃处理后开始明显结晶,拉伸强度显着下降至0.5 GPa左右。同时,高温氮气具有反应活性,会在SiBN纤维表面与硼元素结合形成BN,导致硼元素呈现出纤维表层含量高而内部含量低的径向梯度分布。在氩气中,SiBN纤维经1600℃处理开始明显结晶,形成α-Si3N4、β-Si3N4和Si2N2O等结晶相,拉伸强度为0.5-1.0 GPa。SiBN纤维经高温空气处理后表现出扩散氧化的特征,其中BN和Si3N4分别氧化形成B2O3和SiO2,B2O3更易气化逸出,导致其表面氧化层形成复杂的精细结构,从表及里分为SiO2、SiO2/BN、SiBNO和扩散过渡区等四个区域。研究了SiCN纤维的组成结构与介电性能的关系。SiCN纤维的电阻率和介电常数与其碳含量和微结构密切相关。碳含量为37.5 wt%的SiCN纤维介电常数实部和虚部均大于20,电磁波主要在纤维表面发生反射作用;碳含量在28.2 wt%-15.7wt%范围内的SiCN纤维介电常数满足吸波材料的要求。其中,碳含量为28.2 wt%的SiCN纤维最小反射系数为-46.1 d B,有效吸收带宽为3.79 GHz;结合其微结构特征分析,连续的SiC/C具有电导损耗作用,梯度SiCxNy在改善纤维阻抗匹配的同时形成了SiCxNy-SiC和SiCxNy-Si3N4等异质结,通过极化损耗机制增强了吸波性能;经1400℃氮气处理后,其最小反射系数可低至-63.7 d B,有效吸收带宽增加至4.20 GHz,显示了优异的高温电磁吸波性能。研究了SiBN纤维的组成结构与介电性能的关系。SiBN纤维仅含有微量的碳元素,其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均随硼含量的增加而明显降低,可以通过Lichtenecker对数混合定律进行解释。硼元素有利于提高纤维的电磁透波性能,主要归结于部分硼元素以低介电损耗BN的形式存在,同时Si–N–B网络结构能够抑制微结构中电子云的流动,降低了表观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同时,硼元素还能有效稳定宽温域范围的介电参数,能够满足高温透波复合材料的应用要求。

单兵凯[6](2019)在《影响动力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性能的主要因素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分别以天然石墨和焦炭为原料,采用现有商业化工艺路线制备石墨负极材料。探究了酸洗工艺、碳化温度对天然石墨负极材料性能的影响和炭质原料种类、整形工艺对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性能的影响。以天然石墨为原料,采用沥青包覆以及碳化工艺处理制备天然石墨负极材料,系统考察了酸洗工艺和碳化温度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酸洗或未酸洗对材料的粒度、振实密度、比表面积、形貌、容量、首效、倍率充电性能、倍率放电性能、低温放电性能影响较小,但未酸洗对高温放电性能(60℃放电的容量保持率由113%降低到109%)、高温存储性能(60℃温度存储7d的容量保持率由95.2%降低到91.0%,容量恢复率由99.7%降低到96.2%)以及1C/1C循环性能(250周由99%降低到97%)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随着碳化温度升高(由850℃升高到1150℃),材料的振实密度提升(由1.02g/cm3逐步升高到1.12g/cm3),比表面积略微下降(由2.48m2/g下降到2.20m2/g),极片压实增大(7MPa下由1.75g/cm3逐步升高到1.92g/cm3),首次库伦效率升高(由93.5%逐步升高到95.9%),高温放电性能提升(60℃放电的容量保持率由107.7%逐步提升到114.0%),高温存储性能提升(60℃存储7d的容量保持率由94.1%逐步提升到95.9%,60℃存储7d的容量恢复率由98.2%逐步提升到99.8%);倍率充电性能劣化(5C倍率充电由75.2%逐步降低到71.5%),倍率放电性能劣化(5C倍率放电由73.4%逐步降低到61.0%),低温放电性能劣化(-20℃放电由68.6%逐步降低到55.0%),但对粒度、灰分及循环性能没有影响。以炭微球、石油焦和针状焦为原料,采用制粉、整形以及石墨化工艺处理制备人造石墨负极材料,考察了原料种类和整形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人造石墨的原材料对负极材料成品的性能有决定性的影响,炭微球的容量和压实低,但动力学性能最好;石油焦的容量和压实较高,但动力学性能最差;针状焦的容量和压实最高,动力学性能也较好。焦炭原料经过整形工艺处理后,振实密度(制粉物料的振实密度由0.66g/cm3提升到0.71g/cm3,石墨化品的振实密度由1.16g/cm3提升到1.24g/cm3),压实密度得到明显提升(7MPa下极片压实密度由1.76g/cm3提升到1.80g/cm3),倍率充电性能略微提升(5C倍率充电由71.4%提升到73.5%),倍率放电性能略微提升(5C倍率放电由69.0%提升到70.5%),容量以及其他电化学性能差别变化不大。

何强龙[7](2019)在《B4C-TiB2-SiC-(BN)复合陶瓷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碳化硼(B4C)具有许多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包括低密度、高硬度、高熔点、高弹性模量、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以及优异的中子吸收性能。由于上述优异的性能,碳化硼陶瓷被广泛地应用于防弹装甲、切削工具、耐磨部件以及核电工程领域,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结构功能陶瓷材料。但是,碳化硼陶瓷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缺点。一方面是其烧结致密化极其困难,对于烧结温度的要求极为苛刻。另一方面是其断裂韧性很低,仅为2~3 MPa?m1/2。上述缺陷严重阻碍了碳化硼陶瓷材料的进一步广泛应用。本课题立足于解决B4C陶瓷的上述缺陷,设计了多种陶瓷增强增韧的实验,探索了B4C基复合陶瓷的制备工艺,并研究了B4C基复合陶瓷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强韧化机理。为高性能多功能化的B4C基复合陶瓷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1.TiB2和SiC对B4C-TiB2-SiC复合陶瓷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通过引入硬质的第二相颗粒TiB2和SiC来强韧化B4C陶瓷,并探索了TiB2和SiC合适的引入量。以B4C和TiB2粉体作为原料,采用热压的烧结方式,制备了TiB2含量分别为10、20、30和40 vol%的B4C-TiB2二元复合陶瓷,对比并研究了不同TiB2含量的复合陶瓷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确定了B4C-TiB2二元体系中TiB2的最佳引入量为30 vol%。在此基础上,以B4C、TiB2和SiC粉体为原料,采用热压的烧结方式,制备了SiC含量分别为0、10和20 vol%的B4C-TiB2-SiC三元复合陶瓷,并针对SiC的含量对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SiC对材料的抗氧化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确定了SiC的最佳引入量为10 vol%。2.球磨结合热压烧结制备B4C-TiB2-SiC复合陶瓷为了克服商业粉体粒径粗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采用不同时间的球磨工艺对B4C-TiB2-SiC复合粉体进行了细化处理,研究了球磨后复合粉体的粒径分布、比表面积、氧含量以及SiC球的磨耗率,并分析了不同阶段的球磨过程的特点。然后通过热压烧结制备了B4C-TiB2-SiC复合陶瓷,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球磨时间的复合粉体的致密化行为进一步证明了球磨工艺对于复合粉体的活化作用,并探索了复合粉体在致密化过程中存在的促进烧结的机制。实验针对不同球磨时间的B4C-TiB2-SiC复合陶瓷的微观结构和机械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粉体经过球磨处理后,通过热压烧结制备的复合陶瓷样品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相对于未经球磨处理的样品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和优化。球磨结合热压烧结制备的B4C-TiB2-SiC复合陶瓷的相对密度、硬度、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达到了99.20%、32.84 GPa、858 MPa和8.21 MPa?m1/2。最后,结合复合陶瓷的微观结构和裂纹扩展路径对材料的强韧化机理进行了探讨。3.原位反应热压烧结制备BxC-TiB2-SiC复合陶瓷球磨工艺能够有效地细化商业的粗粉,但是球磨的过程消耗了大量的时间,使得复合陶瓷的制备流程复杂化,为了简化B4C-TiB2-SiC复合陶瓷的生产制备工艺,通过原位反应获得了颗粒尺寸细小的复合粉体,并使复合陶瓷的界面得到了优化。实验以Ti C、B和Si粉体作为原料通过原位反应热压烧结制备了BxC-TiB2-SiC复合陶瓷材料。通过将原料复合粉体加热至不同的温度进行热处理,并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了复合粉体在烧结过程中的化学反应过程。碳化硼中B和C的化学计量比是变化的,本实验制备了含有不同程度的过量B(0、10、20和30 wt%)的复合陶瓷材料,并研究了B含量对复合陶瓷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含有30 wt%过量B的复合粉体为原料制备的B6.1C-TiB2-SiC复合陶瓷具有最佳的综合机械性能,其相对密度、硬度、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达到98.32%、33.2 GPa、840 MPa和5.22 MPa?m1/2。最后,分析了富硼相的BxC(x>4)的形成过程,并探讨了BxC-TiB2-SiC复合陶瓷的强韧化机理。4.原位反应热压烧结制备B6.5C-TiB2-SiC-BN复合陶瓷通过引入BN来提高复合陶瓷的断裂韧性和抗机械损伤性能,来实现制备综合性能优异且具备多功能化的碳化硼基复合陶瓷材料的目的。实验以Ti CN、B和Si粉体作为原料,采用原位反应热压烧结制备了B6.5C-TiB2-SiC-BN复合陶瓷材料,并将原料复合粉体加热至不同的温度研究了其在烧结过程中的化学反应过程。通过原位反应合成的B4C-TiB2-SiC-BN复合粉体获得了一种新奇的核-壳结构,在复合粉体的烧结过程中,这种结构对致密化过程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原位反应热压烧结制备的B6.5C-TiB2-SiC-BN复合陶瓷样品显示出了较高的相对密度为(98.8%),同时具有优异的综合机械性能,硬度、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达到19.6 GPa、801 MPa和5.31 MPa?m1/2。最后,研究了B6.5C-TiB2-SiC-BN复合陶瓷的各向异性及其强韧化机理。

刘坤基[8](2019)在《气化细渣中残碳催化石墨化研究》文中指出煤气化技术是煤炭清洁利用的核心技术,也是现代煤化工的基础。气化细渣是煤炭气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气化细渣一直以来未得到有效的利用,气化细渣的大量堆积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对气化细渣的资源化利用刻不容缓。现阶段,对气化细渣中的残碳研究较少,气化细渣中含有较高的残碳,却无法单独燃烧,利用气化细渣中的残余碳作为石墨化材料的碳源,不仅能够改善气化细渣利用率低的现状,还可拓宽了石墨原料的来源。本文探索了气化细渣制备石墨材料的可行性。本文选取宁煤气化细渣为研究对象,利用激光粒度分析,BET,SEM等对气化细渣进行了表征与分析,对气化细渣进行了浮选脱灰以及酸洗脱灰,得到不同灰分条件的残碳,对残碳进行了高温石墨化处理,探究了灰分、粒径、温度对气化细渣中高温石墨化的影响;在高温石墨化的基础上,通过机械混合的方式,添加了H3BO3和FeCl3等作为催化剂,探究了催化剂种类、添加量、粒径以及温度等催化石墨化的影响。气化细渣中的主要矿物质元素为Si、Al、Fe、Ca,较多的灰分对高温石墨化具有促进作用,粒径的减少也能促进石墨化进程,温度是石墨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升高温度更有利于石墨化的进行,同时会促进石墨晶体的增长。H3BO3和FeCl3在催化石墨化过程均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催化活性,能够明显地降低石墨化所需的活化能,使其在相对较低的热处理条件下达到较高的石墨化程度,温度较低时,硼酸的催化效果不如FeCl3,但在高温时,其催化效果十分显着。该论文有图51幅,表27个,参考文献102篇。

林少锋[9](2019)在《高可拉伸高导电化学交联和氮掺杂石墨烯薄膜及其电磁屏蔽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在航空航天领域,飞机、卫星等飞行器装载的关键电子元器件或电子设备,易受强电磁场环境的干扰。除了要具备电磁防护的功能,飞行器的部分器件在工作中还应满足大形变、可拉伸等力学要求。优异的导电性能是制备具有高电磁屏蔽性能材料的关键。但目前的柔性电子器件难以在承受拉伸、弯曲等大形变的同时保持稳定的高导电性能。还原氧化石墨烯薄膜(rGO)具备轻质柔性、高导电及高电磁屏蔽等特点,同时其原料丰富、可大规模生产。然而,rGO薄膜的结构缺陷、残留氧原子及片层间的接触电阻导致其导电性能远低于理论值,同时石墨烯薄膜为脆性材料,难以满足可拉伸大变形的要求。本文以提高rGO薄膜的导电、电磁屏蔽性能和实现可拉伸为目的,研究了氧化石墨烯(GO)共价交联、片径尺寸、石墨化温度及氮原子掺杂改性对石墨烯薄膜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双层可拉伸结构,开展了石墨烯薄膜/聚二甲基硅氧烷硅橡胶(PDMS)可拉伸电磁屏蔽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本文首先研究了共价交联对羧基石墨烯薄膜导电、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乙二胺、丁二胺和对苯二胺等改性剂提高了石墨烯薄膜的导电、电磁屏蔽性能。共价交联石墨烯薄膜电磁屏蔽性能得到提高的原因主要为:氮原子掺杂、胺类试剂的还原作用、共价交联结构。为进一步提高石墨烯薄膜的电磁屏蔽性能,通过高温石墨化处理,研究石墨化温度和GO片径尺寸对其导电、导热及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当石墨化温度为2000℃,rGO薄膜的电磁屏蔽效能达到23.7 dB;提高石墨化温度和GO的片径尺寸,导致rGO薄膜具有更加优异的导电、导热及电磁屏蔽性能。构建了多层石墨烯片结构模型,研究多孔结构对于石墨烯薄膜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增加石墨烯片之间的间距有利于增强石墨烯薄膜的电磁屏蔽效能。结合高温石墨化处理和氮掺杂制备导电、电磁屏蔽性能更加优异的rGO薄膜,发现氮掺杂石墨烯薄膜存在3种氮掺杂形式:吡咯氮、吡啶氮和石墨氮。相比rGO薄膜,经乙二胺交联形成的氮掺杂导致石墨烯薄膜的电导率提高了28.5%。氮掺杂石墨烯薄膜为以吸收损耗为主的电磁屏蔽材料,氮掺杂和电导率的提高有利于增强薄膜的电磁吸收损耗。采用第一性原理,从原子和微观纳米尺度模拟研究共价交联和氮掺杂对石墨烯纳米带器件(GNR)电子输运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共价交联和氮掺杂提高了器件的输运性能。当偏压为2.0 V,乙二胺、丁二胺及对苯二胺共价交联器件的电流分别提高至259 nA、248 nA及5340 nA,远远大于石墨烯纳米带器件的电流(0.74 nA)。当偏压为1.5 V时,石墨氮掺杂使得器件的输运电流提高了3倍左右;器件的输运电流随石墨氮原子数量的增加而提高。本文结合柔性、高导电的氮掺杂石墨烯薄膜和可拉伸波纹状PDMS基底,制备了可拉伸、高导电及高电磁屏蔽复合膜。对于波纹状PDMS基底,石墨烯薄膜悬空部分可视作两端固支的薄壳结构,有限元模拟结果表明,最大应变出现在两端的约束处,即薄膜粘结部分和悬空部分的结合处。通过双向预拉伸PDMS基底,得到拉伸率为50.5%的可拉伸导电复合膜。当轴向拉伸应变为50.5%和500次拉伸—松弛后,复合膜的电阻分别为1.41Ω和1.38Ω,变化率仅为5.2%和2.9%;复合膜的电磁屏蔽效能高达55.4 dB和56.1 dB,几乎与氮掺杂石墨烯薄膜的电磁屏蔽性能相同。

徐帆[10](2019)在《三维石墨烯网络结构及其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维结构的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力学、电学、热学及光学性能,被称为“新材料之王”。但是,石墨烯的纳米尺寸导致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将石墨烯组装成跟传统材料相似的宏观体是石墨烯走向应用的突破口之一。近年来,以一维纤维,二维薄膜,三维网络结构为代表的石墨烯宏观体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尤其是石墨烯三维网络结构受到更广泛的关注,但是三维网络结构的柔性及密度调控方面尚存在瓶颈,在声学性能研究方面也尚存空白。本文以三维石墨烯网络结构为基础,以改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为目标,制备了三维石墨烯网络结构吸声一体化材料,三维石墨烯网络-聚二甲基硅氧烷复合材料,变密度石墨烯网络结构,并对以上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进行了表征。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了大尺寸石墨烯气凝胶,成功构筑了石墨烯分散性良好的三维网络结构。通过化学状态表征,结果表明,石墨烯缺陷较少,具有完整的晶体结构。测试了三维石墨烯网络结构的力学性能,压缩应变为17%时,强度仅为0.002 MPa。以增强三维石墨烯网络结构的力学性能为目标,引入柔性蜂窝结构,构筑了吸声结构一体化,压缩强度提升了1000倍,并具有良好的抗疲劳性,循环压缩1000次后,强度仍能保持原来的90%。采用驻波管法测试了三维结构的吸声性能,纯石墨烯三维网络结构具有频选特性,而引入蜂窝结构后,声学特性发生很大变化。在频率9004000 Hz的范围内,吸声系数均在0.8以上,其中在12001500 Hz范围内,吸声系数达到0.97以上。基于三维石墨烯网络结构,本文通过调节孔隙率和热处理,将导电率提高了1000倍,达到100 S/m,得到了三维石墨烯导电网络,并采用真空辅助灌注法,将柔性聚二甲基硅氧烷灌入石墨烯导电网络结构中,不仅解决了石墨烯易团聚的问题,还获得了具有高导电性的复合材料。同时,三维石墨烯网络的引入还增强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拉伸强度提升63%,杨氏模量提升了11倍。通过微观表征以及电学性能的测试,表明了石墨烯在复合材料中分散性良好,保持了三维石墨烯网络的导电性,并赋予了复合材料电磁屏蔽的性能。当复合材料的厚度为2 mm时,在8-12 GHz频率范围内,其电磁屏蔽效能达到54 dB,相当于屏蔽了99.999%以上的电磁波。分析并阐述了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机制,由于高导电的石墨烯连通网络使得一部分电磁波被反射,进入复合材料内部的电磁波与石墨烯产生相互作用,最后转变成热量被耗散,从而达到高电磁屏蔽的效果。通过对三维石墨烯网络的高温石墨化处理,将三维石墨烯网络结构的力学特性由弹性转变为柔性,采用真空压制技术,可以调控其密度,得到了不同密度的石墨烯网络结构。随着石墨烯网络结构密度的增加,其综合性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当密度达到1.85 g/cm3时,其拉伸强度提升至50.4 MPa,断裂韧性为0.93 MJ/cm3,并且具有良好的可折叠性,其抗撕裂性能达到1 N/mm,是松下生产碳膜的2倍,并显面内各向同性。并且导电率达到1.1×105 S/m,导热率达到1100 W m-11 K-1,当厚度为80μm时,在2-40 GHz频率范围内,电磁屏蔽效能达到77.2 dB。

二、热处理对高温粘结石墨部件导电性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处理对高温粘结石墨部件导电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石墨烯基复合导电浆料的制备及其电热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导电浆料简介
        1.2.1 导电浆料的组成
        1.2.2 导电浆料的分类
        1.2.3 导电浆料的导电机理
    1.3 传统金属系导电浆料的研究
    1.4 石墨烯导电浆料的研究进展
        1.4.1 石墨烯简介
        1.4.2 石墨烯的制备
        1.4.3 石墨烯导电浆料的组成
        1.4.4 石墨烯导电图案的后处理
        1.4.5 石墨烯导电浆料的应用
    1.5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石墨烯导电浆料的制备
    2.1 前言
    2.2 实试剂与实验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石墨烯的制备
        2.3.2 有机载体的制备
        2.3.3 石墨烯导电浆料的制备
        2.3.4 基底的处理与丝网印刷
        2.3.5 石墨烯导电浆料的性能表征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石墨烯浆料
        2.4.2 分散方法对浆料导电性的影响
        2.4.3 石墨烯膜层的电热性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石墨烯/银纳米线复合浆料的制备
    3.1 前言
    3.2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银纳米线(AgNW)的制备
        3.3.2 石墨烯/AgNW复合导电浆料的制备
        3.3.3 印刷成膜
        3.3.4 银纳米线结构和形貌表征
        3.3.5 石墨烯/AgNW复合浆料的性能测试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AgNW的合成
        3.4.2 粘结剂和AgNW含量对石墨烯浆料性能的影响
        3.4.3 石墨烯/AgNW复合浆料的电热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保型水性石墨烯浆料的制备
    4.1 前言
    4.2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等离子体制备亲水性石墨烯
        4.3.2 水性石墨烯导电浆料的制备
        4.3.3 丝网印刷制备导电图案
        4.3.4 石墨烯的表征
        4.3.5 石墨烯导电浆料性能测试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亲水性石墨烯的表征
        4.4.2 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石墨烯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4.4.3 水性石墨烯浆料组成的研究
        4.4.4 水性石墨烯电热膜的制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2)全钒液流电池用碳素类电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全钒液流电池
        1.2.1 全钒液流电池的原理
        1.2.2 全钒液流电池的特点
        1.2.3 全钒液流电池的应用
    1.3 全钒液流电池关键材料研究进展
        1.3.1 电解液
        1.3.2 离子交换膜
        1.3.3 双极板
        1.3.4 电极
    1.4 论文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2 分步氧化活化石墨毡电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电极材料制备
        2.2.3 电化学性质及物理化学表征
        2.2.4 单电池性能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电极的CV及EIS测试
        2.3.2 电极的表面形貌及表征
        2.3.3 单电池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3 电极和双极板一体化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导电粘结剂和IEBP的制备
        3.2.3 IEBP性能测试及物理化学表征
        3.2.4 单电池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IEBP的电阻及稳定性
        3.3.2 耐热性能及粘结机理
        3.3.3 IEBP的单电池性能
    3.4 本章小结
4 Co_3O_4纳米片改性碳毡电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电极材料制备
        4.2.3 电极材料表征与电化学性能测试
        4.2.4 单电池性能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电极的表面形貌及表征
        4.3.2 电极的CV及EIS测试
        4.3.3 单电池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致谢

(3)燃料电池纳米纤维微孔层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研究进展
        1.1.1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概述
        1.1.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工作原理
        1.1.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瓶颈
    1.2 微孔层研究进展
        1.2.1 微孔层概述
        1.2.2 微孔层对PEMFC水管理的影响机理
        1.2.3 微孔层制备方法
    1.3 冷启动研究进展
        1.3.1 冷启动概述
        1.3.2 冷启动策略研究
        1.3.3 冷启动对膜电极的影响
        1.3.4 膜电极的优化设计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静电纺丝微孔层的可控制备与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静电纺丝微孔层制备原料
        2.2.2 静电纺丝微孔层制备设备
        2.2.3 静电纺丝微孔层制备过程
        2.2.4 非原位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热处理对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结构特性的影响
        2.3.2 热处理对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材料特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静电纺丝微孔层零上电化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燃料电池测试材料
        3.2.2 燃料电池测试装置与设备
        3.2.3 燃料电池测试过程与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燃料电池膜电极特性
        3.3.2 相对湿度对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
        3.3.3 相同条件下静电纺丝微孔层与商业微孔层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静电纺丝微孔层冷启动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冷启动测试实验材料
        4.2.2 冷启动测试实验设备
        4.2.3 冷启动测试实验过程
        4.2.4 冷启动测试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静电纺丝微孔层与商业微孔层冷启动性能研究
        4.3.2 管道保温对燃料电池膜电极加湿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燃料电池冷启动老化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老化研究实验材料
        5.2.2 燃料电池性能测试设备
        5.2.3 电化学性能测试过程与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冷启动对燃料电池催化剂层的影响
        5.3.2 冷启动对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的影响
        5.3.3 冷启动对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
        5.3.4 静电纺丝MPL对减缓性能老化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及作者简介
附件

(4)新型电极材料及其在锂离子储能器件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锂离子电容器的概述
        1.2.1 锂离子电容器的原理
        1.2.2 锂离子电容器的正极材料
        1.2.3 锂离子电容器的负极材料
        1.2.4 锂离子电容器的电解质
    1.3 锂离子电池的概述
        1.3.1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
        1.3.2 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
        1.3.3 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1.3.4 锂离子电池的挑战
    1.4 纳米多孔氧化物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1.5 材料的表征与储能器件的测试
        1.5.1 材料的表征
        1.5.2 储能器件的测试
    1.6 论文的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论文的选题依据
        1.6.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柔性自支撑硼掺杂石墨烯电极的制备及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仪器设备
    2.3 硼掺杂石墨烯电极与器件的制备
        2.3.1 自支撑石墨烯电极的制备
        2.3.2 硼掺杂石墨烯电极的制备
        2.3.3 锂离子电容器的制备
    2.4 材料的表征与器件的测试
        2.4.1 材料的表征
        2.4.2 锂离子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2.5 硼掺杂石墨烯电极的制备原理
    2.6 辉光时间对电极和器件性能的影响
        2.6.1 宏观图片及SEM的表征
        2.6.2 EDS的表征
        2.6.3 XPS的表征
        2.6.4 接触角的表征
        2.6.5 电化学性能的表征
    2.7 衬底温度对电极和器件性能的影响
        2.7.1 SEM的表征
        2.7.2 XPS的表征
        2.7.3 接触角的表征
        2.7.4 EDS及 Raman的表征
        2.7.5 电化学性能的表征
    2.8 辉光功率对电极和器件性能的影响
        2.8.1 XRD的表征
        2.8.2 SEM的表征
        2.8.3 EDS的表征
        2.8.4 Raman的表征
        2.8.5 XPS的表征
        2.8.6 接触角的表征
        2.8.7 电化学性能的表征
    2.9 结论
第3章 柔性自支撑硅-石墨烯复合电极的制备及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仪器设备
    3.3 电极与器件的制备
        3.3.1 自支撑硅-石墨烯复合电极的制备
        3.3.2 锂离子电池的制备
    3.4 材料的表征与器件的测试
        3.4.1 材料的表征
        3.4.2 器件的测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自支撑硅-石墨烯复合电极的制备原理
        3.5.2 材料的表征
        3.5.3 器件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3.6 结论
第4章 中空多孔纳米二氧化钛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4.2.1 实验原料
        4.2.2 仪器设备
    4.3 材料与器件的制备
        4.3.1 中空多孔纳米TiO_2材料的制备
        4.3.2 器件的制备
    4.4 材料的表征与器件的测试
        4.4.1 材料的表征
        4.4.2 器件的测试
    4.5 结果与讨论
        4.5.1 煅烧前和空气中煅烧后制备的材料的表征
        4.5.2 不同系列PVP对中空多孔纳米TiO_2材料及器件的影响
        4.5.3 不同退火温度对中空多孔纳米TiO_2材料及器件的影响
        4.5.4 不同微球模板对中空多孔纳米TiO_2材料及器件的影响
    4.6 结论
第5章 核壳多孔及碳氮共掺的二氧化钛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仪器设备
    5.3 材料与器件的制备
        5.3.1 核壳多孔C-N@MP-T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
        5.3.2 器件的制备
    5.4 材料的表征与器件与测试
        5.4.1 材料的表征
        5.4.2 器件的测试
    5.5 结果与讨论
        5.5.1 核壳多孔C-N@MP-T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原理
        5.5.2 不同微球模板对C-N@MP-TiO_2材料及器件性能的影响
        5.5.3 不同浓度TBOT对 C-N@MP-TiO_2材料及器件性能的影响
        5.5.4 退火温度对C-N@MP-TiO_2材料及器件性能的影响
        5.5.5 退火时间对C-N@MP-TiO_2材料及器件性能的影响
        5.5.6 PVP对复合材料及器件性能的影响
    5.6 结论
第六章 (氧化)石墨烯/纳米二氧化钛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仪器设备
    6.3 实验部分
        6.3.2 材料的制备
        6.3.3 器件的制备
    6.4 材料的表征与器件的测试
        6.4.1 材料的表征
        6.4.2 器件的测试
    6.5 结果与讨论
        6.5.1 直接掺杂法制备graphene/C-TiO_2复合材料
        6.5.2 水热法制备(氧化)石墨烯/C-TiO_2复合材料
        6.5.3 高温煅烧法制备(氧化)石墨烯/C-TiO_2复合材料
    6.6 结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SiCN和SiBN纤维组成结构调控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氮化物纤维研究进展
        1.2.1 Si_3N_4 纤维
        1.2.2 SiBN纤维
        1.2.3 SiCN纤维
        1.2.4 SiBCN纤维
    1.3 氮化物陶瓷(纤维)组成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进展
        1.3.1 氮化物陶瓷(纤维)组成结构与耐高温性能关系研究
        1.3.2 氮化物陶瓷(纤维)组成结构与介电性能研究
    1.4 选题依据、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过程与研究方法
    2.1 主要实验原料和设备
    2.2 实验过程
        2.2.1 纤维制备
        2.2.2 纤维热处理
    2.3 分析表征方法
        2.3.1 组成结构表征
        2.3.2 力学性能测试
        2.3.3 理化性能测试
        2.3.4 微观形貌观察
第三章 SiCN纤维组成结构调控与耐高温性能研究
    3.1 SiCN纤维组成结构调控
        3.1.1 组成调控机理研究
        3.1.2 组成结构表征
    3.2 SiCN纤维高温稳定性能研究
        3.2.1 氮气气氛耐高温性能
        3.2.2 氩气气氛耐高温性能
    3.3 SiCN纤维抗高温氧化性能研究
        3.3.1 氧化过程分析
        3.3.2 氧化动力学研究
        3.3.3 不同组成SiCN纤维高温氧化后的力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iBN纤维组成结构与耐高温性能研究
    4.1 SiBN纤维组成结构表征
        4.1.1 不同硼含量SiBN纤维的基本性能参数
        4.1.2 组成结构表征
    4.2 SiBN纤维高温稳定性能研究
        4.2.1 氮气气氛耐高温性能
        4.2.2 氩气气氛耐高温性能
    4.3 SiBN纤维抗高温氧化性能和抗高温蠕变性能研究
        4.3.1 抗高温氧化性能
        4.3.2 抗高温蠕变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iCN 纤维和SiBN 纤维介电性能研究
    5.1 SiCN纤维介电性能研究
        5.1.1 导电性能
        5.1.2 介电性能
        5.1.3 电磁吸波性能
        5.1.4 高温处理对介电性能和电磁吸波性能调控
    5.2 SiBN纤维介电性能研究
        5.2.1 常温介电性能
        5.2.2 高温介电性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影响动力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性能的主要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
        1.2.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
        1.2.2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1.3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概述
        1.3.1 正极材料
        1.3.2 负极材料
    1.4 石墨负极材料的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1.4.1 石墨负极材料生产与应用技术现状
        1.4.2 石墨负极材料生产与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
    1.5 选题依据及硏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所用仪器
    2.3 电极制备以及电池组装
        2.3.1 电池正极制备
        2.3.2 电池负极制备
        2.3.3 电池组装
    2.4 材料结构与物理性能测试方法
        2.4.1 粒度测试
        2.4.2 振实密度测试
        2.4.3 比表面积测试
        2.4.4 微量元素测试
        2.4.5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4.6 扫描电镜分析(SEM)
        2.4.7 压实密度测试
        2.4.8 极片反弹率测试
    2.5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2.5.1 扣电测试石墨负极材料的容量及首次效率
        2.5.2 全电测试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第3章 酸洗工艺对天然球形石墨负极材料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天然石墨负极材料的制备
        3.2.2 材料表征
        3.2.3 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
    3.3 结果和讨论
        3.3.1 酸洗工艺对负极材料粉体物理性能的影响
        3.3.2 酸洗工艺对负极材料颗粒形貌的影响
        3.3.3 酸洗工艺对负极片压实密度和反弹率的影响
        3.3.4 酸洗工艺对扣电性能的影响
        3.3.5 酸洗工艺对全电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碳化温度对天然石墨负极材料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天然石墨负极材料的制备
        4.2.2 材料表征
        4.2.3 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
    4.3 结果和讨论
        4.3.1 碳化温度对负极材料粉体物理性能的影响
        4.3.2 碳化温度对负极材料颗粒形貌的影响
        4.3.3 碳化温度对负极片压实密度和反弹率的影响
        4.3.4 碳化温度对扣电性能的影响
        4.3.5 碳化温度对全电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炭质原料种类对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制备
        5.2.2 材料表征
        5.2.3 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
    5.3 结果和讨论
        5.3.1 炭质原料种类对负极材料粉体物理性能的影响
        5.3.2 炭质原料种类对负极材料颗粒形貌的影响
        5.3.3 炭质原料种类对负极片压实密度和反弹率的影响
        5.3.4 炭质原料种类对扣电性能的影响
        5.3.5 炭质原料种类对全电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整形工艺对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性能的影响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制备
        6.2.2 材料表征
        6.2.3 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
    6.3 结果和讨论
        6.3.1 整形工艺对负极材料粉体物理性能的影响
        6.3.2 整形工艺对负极材料颗粒形貌的影响
        6.3.3 整形工艺对负极片压实密度和反弹率的影响
        6.3.4 整形工艺对扣电性能的影响
        6.3.5 整形工艺对全电性能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B4C-TiB2-SiC-(BN)复合陶瓷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碳化硼的结构、性能和应用
        1.2.1 碳化硼的结构
        1.2.2 碳化硼的性能
        1.2.3 碳化硼的应用
    1.3 碳化硼粉体的合成与制备
    1.4 碳化硼陶瓷的烧结致密化
    1.5 添加剂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2章 TiB_2和SiC对 B_4C-TiB_2-SiC复合陶瓷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设计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及其型号参数
        2.2.3 测试仪器的型号参数及测试方法
        2.2.4 实验内容及方法
    2.3 TiB_2含量对B_4C-TiB_2复合陶瓷结构性能的影响
        2.3.1 烧结温度对B_4C-TiB_2复合陶瓷的影响
        2.3.2 TiB_2含量对B_4C-TiB_2复合陶瓷微观结构的影响
        2.3.3 TiB_2含量对B_4C-TiB_2复合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2.3.4 TiB_2含量对B_4C-TiB_2复合陶瓷导电性能的影响
    2.4 SiC含量对B_4C-TiB_2-SiC复合陶瓷结构性能的影响
        2.4.1 SiC含量对B_4C-TiB_2-SiC复合陶瓷微观结构的影响
        2.4.2 SiC含量对B_4C-TiB_2-SiC复合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2.4.3 SiC对 B_4C-TiB_2-SiC复合陶瓷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球磨结合热压烧结制备B_4C-TiB_2-SiC复合陶瓷材料
    3.1 引言
    3.2 实验设计
        3.2.1 实验原料及器材
        3.2.2 实验仪器设备及其型号参数
        3.2.3 测试仪器设备及其型号参数
        3.2.4 实验内容及方法
    3.3 球磨对B_4C-TiB_2-SiC复合粉体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4 机械活化对B_4C-TiB_2-SiC复合粉体致密化过程的影响
    3.5 B_4C-TiB_2-SiC复合陶瓷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
    3.6 强韧化机理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原位反应热压烧结制备B_4C-TiB_2-SiC复合陶瓷材料
    4.1 引言
    4.2 实验设计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及其型号参数
        4.2.3 测试设备及其型号参数
        4.2.4 实验内容及方法
    4.3 Ti C-B-Si复合粉体的化学反应过程研究
    4.4 B_xC-TiB_2-SiC复合陶瓷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
    4.5 强韧化机理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原位反应热压烧结制备B_4C-TiB_2-SiC-BN复合陶瓷材料
    5.1 引言
    5.2 实验设计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仪器及其型号参数
        5.2.3 测试设备及其型号参数
        5.2.4 实验内容及方法
    5.3 Ti CN-B-Si复合粉体的化学反应过程研究
    5.4 Ti CN-B-Si反应烧结的致密化行为研究
    5.5 B_xC-TiB_2-SiC-BN复合陶瓷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
    5.6 各向异性及强韧化机理研究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致谢

(8)气化细渣中残碳催化石墨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及气化细渣特性研究
    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2.2 主要的仪器设备
    2.3 实验样品的制备
    2.4 石墨化处理
    2.5 分析与表征
    2.6 气化细渣的特性
    2.7 本章小结
3 高温石墨化研究
    3.1 灰分对高温石墨化的影响
    3.2 粒径对高温石墨化的影响
    3.3 温度对高温石墨化的影响
    3.4 电阻率
    3.5 本章小结
4 催化石墨化研究
    4.1 硼酸对催化石墨化的影响
    4.2 FeCl_3 对催化石墨化的影响
    4.3 硼酸、三氯化铁催化石墨化能力对比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高可拉伸高导电化学交联和氮掺杂石墨烯薄膜及其电磁屏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电磁屏蔽材料研究现状
        1.2.1 金属材料
        1.2.2 导电高分子
        1.2.3 碳纤维复合材料
        1.2.4 碳纳米管及其复合材料
        1.2.5 石墨烯
    1.3 高导电可拉伸电磁屏蔽材料
        1.3.1 高导电rGO薄膜
        1.3.2 可拉伸导电结构
    1.4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共价交联对石墨烯薄膜导电和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主要实验材料、仪器和表征方法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2 表征方法
    2.3 共价交联羧基石墨烯薄膜制备
    2.4 共价交联羧基石墨烯薄膜的性能研究
        2.4.1 微观结构表征
        2.4.2 导电性能
        2.4.3 电磁屏蔽性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热还原和高温石墨化对石墨烯薄膜导电和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流延法制备氧化石墨烯薄膜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2 氧化石墨烯薄膜制备
    3.3 石墨化温度对石墨烯薄膜性能的影响
        3.3.1 微观形貌、结构及元素组成表征
        3.3.2 导电性能
        3.3.3 电磁屏蔽性能
        3.3.4 导热性能
    3.4 氧化石墨烯片层尺寸对石墨烯性能的影响
        3.4.1 微观形貌、结构及元素组成表征
        3.4.2 导电性能
        3.4.3 导热性能
        3.4.4 力学性能
        3.4.5 电磁屏蔽性能
    3.5 电磁屏蔽机理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氮掺杂石墨烯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主要实验材料、仪器和表征方法
    4.3 胺基交联氧化石墨烯薄膜制备与性能
        4.3.1 胺基交联氧化石墨烯薄膜制备
        4.3.2 胺基交联氧化石墨烯微观结构和组成表征
        4.3.3 800℃热还原氧化石墨烯薄膜的结构和性能
    4.4 氮掺杂石墨烯薄膜性能研究
        4.4.1 形貌表征
        4.4.2 微观结构与组成
        4.4.3 力学性能
        4.4.4 导电性能
        4.4.5 电磁屏蔽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共价交联和氮掺杂对石墨烯纳米带器件输运性能的理论研究
    5.1 引言
    5.2 石墨烯纳米带器件的模型建立和优化
        5.2.1 计算方法
        5.2.2 器件模型
    5.3 胺基共价交联石墨烯纳米带器件的输运性能
    5.4 氮掺杂石墨烯纳米带器件的输运性能研究
        5.4.1 氮原子掺杂种类对器件输运性能的影响规律
        5.4.2 石墨氮原子掺杂数量对器件输运性能的影响规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可拉伸高电磁屏蔽石墨烯复合膜制备与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石墨烯薄膜/PDMS复合膜制备
    6.3 PDMS基底波纹形状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6.3.1 有限元模拟
        6.3.2 PDMS基底波纹形状对复合膜伸缩率的影响
    6.4 PDMS基底横向预拉伸对复合膜伸缩率的影响
        6.4.1 泊松效应
        6.4.2 波纹状PDMS基底双向预拉伸
    6.5 双向预拉伸Graphene/PDMS复合膜的电磁屏蔽性能研究
        6.5.1 LG-EDA-2/PDMS-2 复合膜性能表征
        6.5.2 LG-EDA-2/PDMS-2/50.5 复合膜性能表征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三维石墨烯网络结构及其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1.3 三维石墨烯网络结构
        1.3.1 三维石墨烯网络结构的制备方法
        1.3.2 三维石墨烯网络结构的应用
    1.4 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1.4.1 聚合物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1.4.2 石墨烯基宏观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设备及性能测试方法
        2.2.1 实验及测试设备
        2.2.2 性能测试方法
    2.3 实验原料与试剂
        2.3.1 聚二甲基硅氧烷
        2.3.2 鳞片石墨
        2.3.3 其他化学试剂
        2.3.4 石墨烯浆料
        2.3.5 氧化石墨烯
    2.4 三维石墨烯网络的构筑
        2.4.1 冷冻干燥法构筑三维石墨烯网络
        2.4.2 三维石墨烯连通网络的构筑
    2.5 三维石墨烯网络/PDMS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2.6 变密度石墨烯网络结构的制备方法
第3章 三维石墨烯网络结构的制备及吸声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三维石墨烯网络结构的制备与表征
        3.2.1 三维石墨烯网络结构的设计与制备
        3.2.2 三维石墨烯网络结构的宏观形态和微观形貌
        3.2.3 三维石墨烯网络的压缩性能
        3.2.4 三维石墨烯网络结构的吸声性能
        3.2.5 三维石墨烯网络结构的吸声机制分析
    3.3 三维石墨烯网络与柔性结构一体化的制备与表征
        3.3.1 三维石墨烯网络与柔性结构一体化的设计与制备
        3.3.2 三维石墨烯网络与柔性结构一体化的宏观形态
        3.3.3 三维石墨烯网络与柔性结构一体化的压缩性能
        3.3.4 三维石墨烯网络与柔性结构一体化的吸声性能
        3.3.5 三维石墨烯网络与柔性结构一体化的吸声机制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维石墨烯网络/PDMS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三维石墨烯连通网络结构制备与表征
        4.2.1 三维石墨烯连通网络结构设计与制备
        4.2.2 三维石墨烯连通网络结构的宏观形态和微观特征
        4.2.3 三维石墨烯连通网络结构的化学状态表征
        4.2.4 三维石墨烯连通网络结构的压缩性能
        4.2.5 三维石墨烯连通网络结构的导电性能
    4.3 三维石墨烯网络/PDMS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4.3.1 三维石墨烯网络/PDMS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4.3.2 三维石墨烯网络/PDMS复合材料宏观形态和微观形貌
        4.3.3 三维石墨烯网络/PDMS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4.3.4 三维石墨烯网络/PDMS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
    4.4 三维石墨烯网络/PDMS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研究
        4.4.1 三维石墨烯网络/PDMS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
        4.4.2 三维石墨烯网络/PDMS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机制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变密度石墨烯网络结构的导热性能及电磁屏蔽性能研究
    5.1 变密度石墨烯网络结构的制备与表征
        5.1.1 变密度石墨烯网络结构的设计与制备
        5.1.2 变密度石墨烯网络结构的宏观形态和微观形貌
        5.1.3 变密度石墨烯网络结构的力学性能
        5.1.4 变密度石墨烯网络结构的导电性能
    5.2 变密度石墨烯网络结构的导热性能
        5.2.1 热处理对变密度石墨烯网络结构热导率的影响
        5.2.2 密度对石墨烯网络结构热导率的影响
    5.3 变密度石墨烯网络结构的电磁屏蔽性能研究
        5.3.1 热处理对石墨烯网络结构的电磁屏蔽性能影响
        5.3.2 厚度对变密度石墨烯网络结构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
        5.3.3 密度对石墨烯网络结构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
        5.3.4 变密度石墨烯网络结构的电磁屏蔽机制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热处理对高温粘结石墨部件导电性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石墨烯基复合导电浆料的制备及其电热性能的研究[D]. 王家宁.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2]全钒液流电池用碳素类电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娄景媛. 烟台大学, 2021(11)
  • [3]燃料电池纳米纤维微孔层制备与性能研究[D]. 李超明.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4]新型电极材料及其在锂离子储能器件的应用[D]. 纪伟伟. 天津大学, 2020(01)
  • [5]SiCN和SiBN纤维组成结构调控与性能研究[D]. 龙鑫. 国防科技大学, 2020(01)
  • [6]影响动力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性能的主要因素研究[D]. 单兵凯. 湖南大学, 2019(02)
  • [7]B4C-TiB2-SiC-(BN)复合陶瓷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D]. 何强龙.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1)
  • [8]气化细渣中残碳催化石墨化研究[D]. 刘坤基.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
  • [9]高可拉伸高导电化学交联和氮掺杂石墨烯薄膜及其电磁屏蔽性能研究[D]. 林少锋.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10]三维石墨烯网络结构及其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D]. 徐帆.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热处理对高温粘结石墨零件导电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