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管设备在硫酸工业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培培,黄继波,王卫泽,涂善东[1](2019)在《省煤器夹套式热管爆破的原因》文中提出某五段省煤器夹套式热管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爆破,导致泄露;从化学成分、显微组织、硬度、断口形貌等方面对夹套式热管的爆破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第一次开工时该热管在400℃左右超温运行,蒸汽压力超过其爆破压力导致外管开裂;外管开裂后,管内水介质及内外管间工质流出,冷却作用下降,高温烟气直接接触内管,增加了硫酸露点腐蚀的可能性,导致继续运行3个月后内管发生破裂;在实际运行中,应严格控制操作工艺,加强运行管理,杜绝管道超温,以防同类失效再次发生。
吴魏国,王磊,郑卫群[2](2018)在《有色冶炼烟气制酸系统中常用热管锅炉的特点》文中研究说明硫酸系统用热管锅炉主要有轴向夹套管式、径向式和分离循环管式三种类型,本文详细介绍了这三种热管锅炉的工作原理和优缺点。
汪维伟[3](2018)在《同轴径向热管流动与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能源消耗量逐年增加,因此节能减排政策迫在眉睫。而热管换热器正是在这个大形势下应运而生,其具有的压力损失小,换热效率高,结构紧凑,运行性能优越等特点,已成为工业领域内重要的节能设备。如今无论是化工行业还是钢铁行业,都存在有大量含腐蚀性的余热烟气,以径向热管作为传热元件的热管换热器能有效防止露点腐蚀等问题。因此本文针对应用于低温余热回收领域的同轴径向热管的传热及流动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内容:(1)搭建径向热管试验台,在不同工况条件,操作条件和结构条件下获得热管的传热特性,并选取适当的实验数据验证稳态数值模型及CFD模型结果。同时文中具体分析了MIXTURE和VOF两相流模型的数值计算区别,考虑气液表面张力以及工质的物性变化影响,并添加UDF函数建立同轴径向热管相变模型,实现径向热管内蒸发和冷凝现象的模拟。(2)采用FLUENT 16进行热管的蒸发冷凝计算,“可视化”的观察到了冷凝壁面上液滴的生成、合并、脱落及气泡的产生的全过程。结果表明VOF模型能清晰的观察到气液界面分布规律,而MIXTURE模型能精确的计算出管内速度矢量分布及液膜厚度对冷凝壁面换热的影响,同时数值模型的温度分布与实验所测结果基本一致,通过网格无关性检验,两者误差保持在5%之内,验证出CFD数值模拟的准确性。(3)对径向热管稳态传热过程详细分析,并结合工程热力学定容恒热流稳定加热过程,添加管内工质质量守恒条件,推算出充液率对热管蒸汽温度的拟合关系式。同时根据热管热平衡关系及管内质量守恒条件编写了热管稳态数值计算的MATLAB程序及GUIDE界面程序,计算分析出热管在不同工况参数,结构参数,操作参数下的最大换热效率,换热总热阻以及各传热过程的平均温度值变化。计算得出随着充液率达到44.8%时,径向热管稳态换热性能达到最佳效果,最后对比热管实验结果,证明该数值计算的可行性和准确性。(4)结合努赛尔经典凝结换热模型,推导出径向热管冷凝壁面处的液膜厚度及局部换热系数公式,并利用MATLAB拟合出热管稳态情况下,沿着管壁处的平均液膜厚度分布及局部换热系数分布,结果表明液膜对径向热管的传热特性具有很大的影响。(5)建立径向热管非稳态数学模型,对热管各个传热过程建立集总参数数学模型,并简化管内复杂两相流动,分析出热管输入功率和冷却水流速对径向热管启动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余热锅炉的启动运行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张素军,刘小平[4](2012)在《分离型循环管式热管蒸汽发生器在硫酸生产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介绍分离型循环管式热管蒸汽发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该设备主要由壳体、汽包和若干循环管组成,具有加工制造容易、热管可再生等优点。该设备在某120 kt/a硫铁矿制酸装置中已稳定运行4年时间,未进行任何热管再生工作,设备性能也没有任何衰减。该热管蒸汽发生器各项操作工艺指标基本达到设计值,进/出口烟气温度297/178℃,0.35 MPa低压蒸汽产量约1.9 t/h。
陈雄[5](2011)在《年产20万t硫铁矿制酸装置的余热回收和相关设备选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200kt/a硫铁矿制酸的余热回收和利用,主要分为高温、中温、低温余热,并介绍了相应的设备选型过程。
张培鹏[6](2011)在《煤矿回风余热回收利用的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通风系统是一个矿井正常生产的保障,冬季进风流的温度对煤矿的生产进度也有严重的影响。在我国寒冷地区,为了保证井下工作人员和机械的正常工作,要对新鲜风流进行加热。这样既消耗大量的能源,又造成了环境污染。本文以传热学的理论为基础,结合热管技术理论知识,在参考和借鉴了大量其他行业中热管余热回收技术的应用实例后,提出了建造煤矿回风余热回收系统的构想,分别从经济性与技术性两个方面对其可行性做出了论证。然后对热管换热器中的热管参数及其它组件进行了详细计算,对空气预热室的布置及余热回收系统的工作流程做了详细阐述。最终确定选用正三角形错排的热管换热器,共需要热管2530根,迎风面每排58根,风流方向共44排。为了更好地研究回风余热回收系统的换热效果,本文根据流体的控制方程,利用FLUENT软件采用非耦合隐式算法,选用标准κ-ε双方程湍流模型对流场的换热效果进行了模拟。通过对模拟的结果进行分析,在误差允许的范围之内,当温度高于-29℃,煤矿回风余热回收系统在技术上能够满足对矿井新鲜风流预热的要求。最后,本文又从余热回收的年净收益和投资回收率两方面,对煤矿热回收系统的经济效益进行了核算分析。该系统在保证井筒入风温度符合相关规定要求的同时,能够为矿井节省一定的经济支出,同时还可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这对于我国矿井向集约型方向的转变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邵李忠,王礼正,王明军[7](2010)在《热管式余热锅炉在电弧炉烟气余热回收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热管式余热锅炉应用热管作为传热元件,吸收较高温度的烟气余热用来产生蒸汽,所产生的蒸汽可并入蒸汽管网(需达到管网压力),也可用于发电。热管式余热锅炉已被化工、冶金、动力等领域中应用,介绍了热管式余热锅炉在电弧炉烟气余热回收中的应用。
李璇[8](2010)在《金川制酸工艺废热回收设计与水溶液中铬(Ⅵ)吸附的研究》文中提出第一篇金川制酸工艺废热回收的研究在硫酸生产行业,中、低温位余热的开发利用问题越来越受重视,其利用率的高低成为衡量硫酸生产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金川集团有限公司共有五套制酸装置与冶炼厂配套;由于受建设时期技术条件和认识的局限,其制酸装置的中、低温位余热回收不够完善。本设计首先分析了53万吨硫酸系统中、低温位余热的回收潜力,通过与国内外类似现有工艺和经验的比较,结合该冶炼厂的实际,提出了该系统余热回收的方案及改造目标,制定出改造后的转化系统工艺流程图,并对新配置的余热回收设备进行优化选型及工艺计算,最后对改造后预期效果进行技术经济评价。通过本次余热回收设计,53万吨硫酸系统可年产低压蒸汽37496t,回收热量3.19×1011KJ。第二篇水溶液中铬(Ⅵ)吸附的研究该部分研究了混酸改性碳纳米管对水溶液中Cr(VI)的吸附作用,探讨了其吸附性能增强的机理。考察了碳纳米管的用量、振荡时间、溶液酸碱度等因素对吸附结果的影响,测定了(25±1)℃下不同离子强度时的吸附等温线。实验结果显示,混酸改性碳纳米管对铬Cr(VI)的去除效果明显高于未改性碳纳米管。对于25mL,50mg·L-1的铬Cr(VI)溶液,当改性碳纳米管用量为0.2g时,对铬Cr(VI)的去除率达到98.61%,吸附平衡时间为100min。在溶液pH值2-7范围内,碳纳米管对铬Cr(VI)的去除率随溶液酸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在碱性条件下,pH值对吸附作用影响不大。平衡吸附量qe与平衡质量浓度pe基本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所描述规律。
袁达忠[9](2008)在《热管换热器的两相流模型与耦合传热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热管具有高效传热特性,在诸多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因此,对热管内的流体流动和传热以及热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的研究和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热管内的流体流动与传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两相流动与相变传热问题。目前,热管的研究工作多以实验为主,热管内两相流动与传热过程的理论研究报道不多。以流体力学和传热学为基础,开敞空间热管和闭式热管内的沸腾传热特性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传统热管换热器设计和理论研究通常应用宏观分析手段,采用整体平均方法进行计算,在计算过程中采用平均方法和经验公式,并假定热管本身的传热特性为一固定值。然而,热管的传热特性随着热管外部流体流动和传热特性变化而变化,二者的割裂无法对热管换热器的传热特性进行正确求解,因此传统的设计计算和理论研究存在一些不足。目前,热管及热管换热器正向微型化、高效化、结构紧凑化方向发展,而相关理论模型的建立也是国际同行关注的热点问题。针对以上热管及热管换热器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四方面研究工作。1.针对开敞空间热管沸腾传热过程,通过引入两相流混合物模型,建立开敞空间热管沸腾传热模型。在模型计算过程中,采用变物性参数的方法考虑浮升力的影响、对比分析选择合适的经验公式描述汽泡直径和脱落直径、合理选择相界面质量和能量源项中比表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该模型计算得到的开敞空间热管沸腾传热系数与文献实验关联式的结果吻合。并根据开敞空间沸腾传热系数与闭式热管液池内沸腾传热系数的关系进行修正,得到单根热管液池内的沸腾传热模型。2.针对单根热管内流动与传热过程,建立热管内冷凝段、蒸发段的流动传热模型。冷凝段的膜状冷凝过程,考虑界面剪切力和过冷度的影响,对Nusselt模型进行修正,并应用于该段计算;液池内的沸腾传热过程,采用单根热管液池内的沸腾传热模型计算;液池以上部分的膜状蒸发过程,考虑界面剪切力和过热度影响,对Nusselt模型进行修正,并应用于该段计算。根据能量守恒和质量守恒原理,对三段模型联合计算,得到低Re数下单根热管的传热特性关联式。比较求解结果与文献实验值以及Nusselt理论值,本文模型的求解结果更接近文献实验值。同时,运用本文建立的模型,研究了热管的几何结构、充液量、工质等对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单根热管的内部传热机理。3.热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取决于热管管内饱和蒸汽温度和热管自身传热性能对管外流体温度分布的影响,本文建立了更符合实际工况的耦合源模型。该模型以单根热管模型的研究为基础,将热管描述为关联热管换热器冷凝段传热系数和热管饱和蒸汽温度的“有源”固体区域,该区域与外界流体的热边界条件采用同时满足温度连续、热流密度连续的耦合边界条件,从而将热管换热器内冷却段和加热段视为带源项的固体区域与外界流体区域相互耦合的对流传热过程。耦合源模型整体描述了热管换热器内流动与传热特性,更便于深入研究热管换热器控制热阻侧(即冷、热流体侧)的流动和传热性能,进而为热管换热器设计和优化过程提供理论依据。4.本文以热管换热器冷却段的研究为基础,应用本文建立的耦合源模型和场协同原理,研究了热管换热器的入口条件和热管几何位置排列等相关因素对热管换热器传热特性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优化。从理论上验证了文献中关于入口流速经验取值范围的合理性;并发现热管的布置方式对热管换热器的强化传热具有显着的影响,热管水平间距对于强化传热过程存在最佳位置,提出了最佳的水平间距和热管布置方式。
杨峻,李来所[10](2006)在《热管技术在石化和化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
二、热管设备在硫酸工业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管设备在硫酸工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省煤器夹套式热管爆破的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理化检验及结果 |
1.1 宏观形貌 |
1.2 化学成分 |
1.3 硬度 |
1.4 显微组织 |
1.5 断口形貌 |
1.6 裂纹形貌 |
2 爆管原因分析 |
3 结论及建议 |
(2)有色冶炼烟气制酸系统中常用热管锅炉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热管锅炉简介 |
1.1 热管原理 |
1.2 热管锅炉 |
1.3 热管锅炉分类 |
2 轴向夹套管式热管锅炉 |
2.1 工作原理 |
2.2 优点 |
2.3 缺点 |
3 径向式热管锅炉 |
3.1 工作原理 |
3.2 优点 |
3.3 缺点 |
4 分离循环管式热管锅炉 |
4.1 工作原理 |
4.2 优点 |
4.3 缺点 |
5 结束语 |
(3)同轴径向热管流动与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径向热管概述 |
1.2.1 径向热管工作原理及基本结构 |
1.2.2 径向热管的特点 |
1.3 国内外热管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1 热管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3.1.1 径向热管研究现状 |
1.3.2 热管应用研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CFD热管数值模拟理论及方法 |
2.1 多相流模型 |
2.1.1 VOF模型 |
2.1.1.1 VOF模型控制方程 |
2.1.1.2 相界面附近的插值 |
2.1.1.3 表面张力 |
2.1.1.4 壁面粘附与接触角 |
2.1.2 MIXTURE相模型 |
2.1.2.1 混合模型计算方程 |
2.2 VOF模型和MIXTURE模型的对比分析 |
2.3 相变模型 |
2.4 源项的确定 |
2.4.1 UDF自定义函数 |
2.5 计算模拟算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径向热管实验及CFD两相流数值模拟 |
3.1 实验条件 |
3.1.1 径向热管实验装置 |
3.1.2 实验步骤 |
3.1.3 径向热管实验条件选择 |
3.1.3.1 工况条件和操作条件 |
3.1.3.2 不同结构条件 |
3.1.4 实验结论 |
3.2 CFD数值模拟方法 |
3.2.1 物理模型 |
3.2.2 网格划分及独立性验证 |
3.2.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3.2.4 数值离散求解及计算方法 |
3.2.5 网格划分及独立性验证 |
3.2.6 数值方法验证 |
3.3 CFD模拟结果分析 |
3.3.1 VOF模型模拟结果 |
3.3.1.1 VOF模型蒸发过程 |
3.3.1.2 VOF模型冷凝过程 |
3.3.1.3 径向热管蒸汽流动分布 |
3.3.1.4 径向热管温度分布 |
3.3.2 MIXTURE模型下径向热管气液两相流分布 |
3.3.2.1 MIXTURE模型液池蒸发过程 |
3.3.2.2 MIXTURE模型热管冷凝段凝结过程 |
3.3.3 两种模型速度分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同轴无吸液芯径向热管稳态传热计算 |
4.1 径向热管传热过程分析 |
4.2 同轴径向热管传热过程计算分析 |
4.2.1 径向热管冷凝段数学模型 |
4.2.2 径向热管蒸发数学模型 |
4.2.3 管内物性参数的确定 |
4.2.4 热管内蒸汽温度Tv的确定 |
4.2.5 饱和温度与管内工质的充液率关系 |
4.2.6 径向热管热平衡计算 |
4.2.7 管内冷却水平均温度 |
4.3 数值计算方法 |
4.3.1 计算程序流程图 |
4.4 径向热管程序计算及输入条件 |
4.5 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径向热管传热特性 |
4.5.1 不同烟气流速下烟气温度对热管的换热特性影响 |
4.6 不同结构参数条件下的热管换热特性 |
4.6.1 径向热管外管径对热管换热特性的影响 |
4.6.2 径向热管不同内外径之差对热管换热特性的影响 |
4.6.3 径向热管长度对换热的影响 |
4.6.4 径向热管充液率对热管换热特性的影响 |
4.7 不同操作条件下的热管换热特性 |
4.7.1 内管中冷却水流速对径向热管传特性的影响 |
4.7.2 内管中冷却水入口温度对径向热管传特性的影响 |
4.8 径向热管数值计算结果同实验数据相互比较 |
4.9 稳态运行下不同输入功率对液膜厚度及局部换热系数的影响 |
4.9.1 不同输入功率对冷凝液膜厚度 |
4.9.2 不同输入功率对内管壁局部换热系数的影响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径向热管瞬态启动数值模型 |
5.1 无吸液芯径向热管瞬态网络模型 |
5.2 径向热管瞬态模型求解 |
5.3 径向热管的启动性能结果分析 |
5.3.1 热管各部分平均温度响应 |
5.3.2 不同功率下热管平均温度启动响应 |
5.3.3 不同冷却水流速下热管平均温度响应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分离型循环管式热管蒸汽发生器在硫酸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设计原理与结构[3] |
2 工作原理及特点 |
3 工业应用情况 |
4 结语 |
(6)煤矿回风余热回收利用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热管余热回收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
2 热管技术与热管理论 |
2.1 热管技术 |
2.2 热虹吸管工质流动过程分析 |
2.3 热虹吸管内部传热分析 |
2.4 热虹吸管传热极限分析 |
3 煤矿回风余热回收系统设计 |
3.1 余热回收量及热平衡计算 |
3.2 热管换热器参数选定 |
3.3 热管换热器的热力计算 |
3.4 热管换热器流体阻力计算 |
3.5 煤矿回风余热回收系统设计 |
4 煤矿回风余热回收换热效果模拟分析 |
4.1 Fluent模拟软件简介 |
4.2 流体流动的基本控制方程 |
4.3 热管换热器换热模拟 |
4.4 热管换热器换热模拟效果分析 |
5 煤矿回风余热回收技术的经济效益分析 |
5.1 煤矿回风余热回收年净收益 |
5.2 煤矿回风余热回收投资回收率 |
5.3 煤矿回风余热回收系统成本回收周期核算 |
6 主要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参考文献 |
(7)热管式余热锅炉在电弧炉烟气余热回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概述 |
1 热管技术及工作原理 |
(1) 热管技术 |
(2) 热管的传热原理 |
(3) 热管的特点 |
2 热管式余热锅炉 |
(1) 电弧炉及烟气参数 |
(2) 热管式余热锅炉主要参数 |
3 余热锅炉工作特性 |
(1) 烟气流动过程 |
(2) 水/蒸汽回路 |
4 热管余热锅炉的节能效益 |
(8)金川制酸工艺废热回收设计与水溶液中铬(Ⅵ)吸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篇 金川制酸工艺废热回收的研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节能 |
1.1.1 节能概述 |
1.1.2 企业节能的潜力与途径 |
1.1.3 工业余热的利用 |
1.2 硫酸生产装置余热回收 |
1.2.1 硫酸生产工艺流程简介 |
1.2.2 硫酸生产余热 |
1.2.3 硫酸生产中、低温位余热的开发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金川冶炼烟气制酸中低温位余热的回收研究 |
2.1 冶炼烟气制酸现状 |
2.1.1 烟气制酸产量的增长 |
2.1.2 装置大型化 |
2.1.3 新设备、新材料 |
2.1.4 烟气制酸新工艺、新技术 |
2.2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2.2.1 金川冶炼烟气制酸系统简介 |
2.2.2 53万吨硫酸装置项目设计背景 |
2.2.3 53万吨硫酸装置工艺流程 |
2.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53万吨硫酸系统的中低温余热利用研究 |
3.1 项目设计依据 |
3.1.1 设计依据 |
3.1.2 余热利用设计条件 |
3.1.3 制酸系统工艺改造目标 |
3.2 改造方案简述 |
3.2.1 工艺设计方案简述 |
3.2.2 换热设备选型和计算 |
3.2.3 方案设计技术经济核算 |
3.3 设备的技术特点 |
3.3.1 热管的工作原理及在硫酸工业余热利用中的应用 |
3.3.2 本项目中设备的结构及特点 |
3.3.3 设备材料说明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改性碳纳米管对水溶液中Cr(Ⅵ)的吸附的研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碳纳米管的结构与性质 |
1.3 碳纳米管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改性碳纳米管对溶液中铬Cr(Ⅵ)的吸附试验 |
2.1 实验背景 |
2.2 试验部分 |
2.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2.2.2 碳纳米管的改性 |
2.2.3 碳纳米管对铬Cr(Ⅵ)的吸附实验 |
2.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2.3.1 碳纳米管用量对铬Cr(Ⅵ)去除率的影响 |
2.3.2 振荡时间对铬Cr(Ⅵ)去除率的影响 |
2.3.3 溶液pH值对去除率的影响 |
2.3.4 吸附等温线 |
2.3.5 吸附材料的表征 |
2.3.6 试验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热管换热器的两相流模型与耦合传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热管内的沸腾传热过程 |
1.1.1 沸腾传热过程 |
1.1.2 开敞空间热管的沸腾传热特性 |
1.1.3 沸腾传热过程的数值计算方法 |
1.1.4 沸腾传热过程的应用软件 |
1.1.5 沸腾传热过程研究的重要问题 |
1.2 重力热管 |
1.2.1 热管研究的理论基础 |
1.2.2 热管理论模型 |
1.3 热管换热器的研究 |
1.3.1 热管换热器的应用 |
1.3.2 热管换热器的设计方法 |
1.3.3 热管换热器理论研究 |
1.3.4 热管换热器模型 |
1.4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2 两相流混合物模型及数值模拟前处理 |
2.1 两相流动 |
2.1.1 概述 |
2.1.2 两相流动力学的发展 |
2.1.3 两相流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
2.1.4 两相流计算模型 |
2.2 两相流混合物模型的相关因素分析 |
2.2.1 浮升力 |
2.2.2 第二组分相物性参数 |
2.2.3 相界面热量传递、质量传递源项 |
2.2.4 数值模拟计算注意事项 |
2.3 修正的两相流混合物模型计算实例 |
2.4 小结 |
3 开敞空间热管沸腾传热模型 |
3.1 两相流模型概述 |
3.2 开敞空间热管沸腾传热模型的建立 |
3.2.1 流动与传热的控制方程 |
3.2.2 汽、液两相之间的质量转换源项 |
3.3 开敞空间热管沸腾传热模拟结果分析 |
3.3.1 开敞空间热管的流动形态 |
3.3.2 加热壁面温度波动 |
3.3.3 开敞空间热管的沸腾传热系数 |
3.4 单根热管液池内的沸腾传热模型 |
3.5 小结 |
4 重力热管的传热模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4.1 冷凝段冷凝传热过程 |
4.1.1 冷凝段模型建立 |
4.1.2 界面切应力 |
4.1.3 冷凝段方程的求解 |
4.1.4 冷凝传热系数分析 |
4.2 液池内的沸腾传热过程 |
4.3 液池以上部分的膜状蒸发传热过程 |
4.4 热管内的流体流动与传热特性分析 |
4.4.1 速度剖面分析 |
4.4.2 温度剖面分析 |
4.4.3 热阻分析 |
4.5 小结 |
5 热管换热器内流体流动与传热特性的耦合源模型 |
5.1 耦合传热 |
5.1.1 概述 |
5.1.2 数值求解 |
5.2 热管换热器的传热特性 |
5.2.1 热管换热器与普通换热器的相似性 |
5.2.2 热管换热器的耦合传热特性 |
5.3 热管换热器流动与传热的耦合源模型 |
5.3.1 热管换热器的分解 |
5.3.2 耦合源模型的源项 |
5.3.3 热管换热器饱和蒸汽温度 |
5.3.4 热管换热器两种模型比较 |
5.4 耦合源模型模拟计算 |
5.4.1 几何模型及计算方法 |
5.4.2 对流项高阶精度计算 |
5.5 耦合源模型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5.5.1 流动特性分析 |
5.5.2 壁面传热性能分析 |
5.6 小结 |
6 基于耦合源模型与场协同原理的热管换热器传热性能研究 |
6.1 场协同理论 |
6.2 热管换热器的影响因素分析 |
6.2.1 冷流体入口温度的影响 |
6.2.2 热管饱和蒸汽温度的影响 |
6.2.3 冷流体入口流速的影响 |
6.2.4 热管水平间距的影响 |
6.2.5 热管其他布置形式的影响 |
6.3 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创新点摘要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物性数据关联 |
附录B 各排热管饱和蒸气温度计算流程图 |
附录C PDMA算法推导过程 |
附录D 符号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热管设备在硫酸工业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省煤器夹套式热管爆破的原因[J]. 张培培,黄继波,王卫泽,涂善东. 机械工程材料, 2019(08)
- [2]有色冶炼烟气制酸系统中常用热管锅炉的特点[J]. 吴魏国,王磊,郑卫群. 有色冶金节能, 2018(06)
- [3]同轴径向热管流动与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 汪维伟. 安徽工业大学, 2018(01)
- [4]分离型循环管式热管蒸汽发生器在硫酸生产中的应用[J]. 张素军,刘小平. 硫酸工业, 2012(02)
- [5]年产20万t硫铁矿制酸装置的余热回收和相关设备选型[J]. 陈雄. 山东化工, 2011(09)
- [6]煤矿回风余热回收利用的技术研究[D]. 张培鹏. 山东科技大学, 2011(06)
- [7]热管式余热锅炉在电弧炉烟气余热回收中的应用[J]. 邵李忠,王礼正,王明军. 工业锅炉, 2010(03)
- [8]金川制酸工艺废热回收设计与水溶液中铬(Ⅵ)吸附的研究[D]. 李璇. 兰州大学, 2010(11)
- [9]热管换热器的两相流模型与耦合传热的研究[D]. 袁达忠.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8)
- [10]热管技术在石化和化工中的应用研究[J]. 杨峻,李来所. 通用机械,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