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研究——沙尔上4-7油藏在蒲城油田的应用

提高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研究——沙尔上4-7油藏在蒲城油田的应用

一、改善低渗油藏开发效果研究——濮城油田沙二上4-7油藏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威[1](2021)在《非均质砂岩油藏注水开发矢量性特征及优化匹配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国内大多数水驱开发砂岩油藏已进入开发中后期,开采成本持续走高,基于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考虑,如何更高效利用已投产井,在较少措施和低操作成本情况下进一步提高水驱油藏采出程度,维持老井稳产,一直是提高油田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保持老区产能稳定,成为当前维持油田经济有效开发的重要手段。水驱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包括储层形态、非均质程度、渗透率各向异性程度等,油田在长期水驱过程中逐渐形成油水分布的不均匀,水淹状况日趋复杂、剩余油分散富集。随着时间和应用轮次的增加,常规注采优化措施收效甚微。通过储层方向性特征优化匹配的研究将储层静态特性与注水开发措施联合进行系统优化,能够进一步提高水驱开发效果,提高油藏水驱采收率。本文首先从储层静态方向性特征研究入手,分析了储层物源、主渗透率、地应力和压裂缝、断层、构造倾角和边底水方位等因素对油田开发的影响机理,归纳了储层方向性特征包含的内容;以储层渗透率矢量为代表,研究了渗透率矢量性特征的定量表征方法;基于古水流方向、沉积相和主渗透率方向三者之间存在的联系,提出了基于沉积相的渗透率矢量化方法,将储层沉积特征、渗透率标量有机结合用于渗透率矢量模型,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动态方面,以水驱程度和方向为代表分析了油田开发实施过程中的水驱的矢量性特征,通过井组灰色关联分析来实现水驱方向的定量表征。然后以渗透率矢量和井网两组核心参数为代表,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论证了各向异性地层中井型、井网与储层渗透率矢量的优化匹配关系,低渗透特低渗透储层中井型、井网与人工压裂缝的优化匹配关系。技术流程方面,以矢量化井网理论为指导,根据储层矢量性特征分析成果结合优化匹配方法,形成调整井优化部署原则。然后研制了流场优化算法,算法以均衡流场或常用生产指标为目标函数,以井类型、射孔空间位置界限、注采速度界限为边界条件,以部署原则为约束条件,建立最优化数学模型。模型求解过程中,针对老区调整过程中调整方案约束条件复杂的问题,对经典遗传算法进行了改进,增加了个体有效性检验模块,建立改进的多目标开发优化遗传算法,完成自动优化。结合计算机编程技术编制了软件来实现考虑储层矢量性特征的多目标注采优化。以濮城油田W51北区为实例,开展了储层方向性特征分析、矢量化调整方案设计、最优化方案模拟求解和最优化方案预测对比;优化方案增油量提高20t/d,综合含水降低约2%,证实了矢量性特征优化匹配技术及相关优化算法的有效性。

刘秀琪[2](2020)在《东濮凹陷濮卫-文留地区油气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东濮凹陷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工作业已进入中后期,其勘探难度日趋增大。多年的勘探开发研究业已展示其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断层数量众多且交错分布,储层砂体非均质性强,造成各层段油气分布特征各异,这极大增加了后续油气勘探工用的难度。针对研究区的这种情况,我们拟选择东濮凹陷的文留地区和濮卫地区为主要研究靶区,充分吸收前人有关石油地质的研究成果,系统剖析靶区各层段原油分子组成、特别是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以期揭示原油不同成因类型及其分布特征、成熟度变化规律。进而深入探讨研究区油气富聚规律,为油气的深入勘探提供地球化学依据。主要取得了如下认识:(1)研究区油样的保存条件较好,无明显微生物次生蚀变作用。油源沉积环境具有还原性较强的特征,为水体分层、高盐度的咸湖相沉积。总体来看最高演化成熟度尚未达到生油主峰阶段。(2)基于原油类型及成熟度分布来看,濮卫-文留地区致少汇聚了两期次原油:Ⅰ类为早期原油,成熟度相对较低,分布在文留及户部寨地区;Ⅱ类为晚期原油,成熟度相对较高,分布在濮城和卫城地区。晚期成熟度较高原油有向南运移的特征,且与早期原油存在不同程度的混合。而文留东部地区缺乏晚期较高成熟度原油的汇入。其中卫城地区卫79-7井的原油成熟度最高,附近应有较好的油气资源,可以作为未来的一个的勘探方向。(3)濮卫、文留地区储层横向连通性较好,钻井沿线应该均有油气分布。文留地区储层纵向连通性较好,盖层位于沙二下亚段之上;濮卫地区存在两个区域性盖层,分别在沙二下亚段之上、沙二下与沙三下亚段之间,阻挡了沙二下与沙三下亚段之间的油气运移,盖层下方的油气最为富集,是很好的勘探方向。(4)通过对文留地区文101井区附近的文古2井进行地化特征的研究,明确文古2井的油源与研究区原油的油源都不相同,未对附近文101井区的油气产生影响,说明文古2井的油气充注量不足或是与文101井区间存在构造遮挡不宜作为一个很好的油气勘探方向。

李宜坤,李宇乡,彭杨,于洋[3](2019)在《中国堵水调剖60年》文中研究指明记述了中国油田油井堵水、注水井调剖,以及调驱、深部液流转向等技术的起源、试验、发展、成熟、更替的过程。在这60年中,油井机械封隔器分层堵水技术、水玻璃-氯化钙化学堵水技术、聚丙烯酰胺-黏土注水井调剖技术、膨胀颗粒深部调剖、弱凝胶调驱技术、聚合物微球深部液流转向技术、区块整体调剖PI、RE、RS决策技术,以及近十年发展的水平井化学及机械控水技术、选择性堵水技术等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随着油气田开发程度的加深,高温、深井、裂缝、海上等油藏的堵水调剖技术,水平井、气井的堵水技术,以及智能化学剂技术、高效选择性堵水技术、聚驱后的调驱技术等将会成为研究的重点。

黄庆罡[4](2019)在《二东区克拉玛依组油藏开发调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次研究的油藏为克拉玛依油田二东区克拉玛依组油藏,该油藏于1956年发现的,分为二东1+2区、3+4区和二东5区。截至1997年油藏含水达到90%以上,2005年以来对二东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调整以后老井的关井加上调整井的影响,油藏含水下降到78%,目前油藏的水淹状况以及油藏的剩余油分布复杂,为了下一步的油藏调整需要结合油藏地质的认识,对油藏水淹状况、油藏不同区域的剩余油分布进行研究。本次研究主要在油藏地质认识基础上,结合产吸剖面资料的分析,对调整井进行了定性分析与定量的多参数联合的水淹层解释,并采用油藏工程方法分阶段对每一小层的采出与注入进行了劈分,完成所有小层的水淹平面图,进而分析每一小层的水淹规律与水淹特征,最终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定量的落实了二东区克拉玛依组油藏不同区域的剩余油藏分布。通过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认识和成果:(1)利用新井测井资料结合密闭取芯、生产动态资料等,建立水淹层解释图版,对油层水淹程度进行分区解释,表明该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主力含油小层。(2)运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手段,对该区剩余油分布情况进行研究。确定了1+2区中北部和3+4区西北部为剩余油富集区。(3)通过水淹层解释和产吸剖面资料综合分析剩余油分布特征,可以分析出更新井单井的剩余油和水淹状况,井间以及平面剩余油分布;运用油藏工程方法分析剩余油,为半定量的分析方法;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剩余油为定量法研究,因工区开发历程较长,储层非均质强,拟合过程中存在渗透率调整不准确的问题,数模精度会存在偏差。因此数值模拟方法与油藏工程法相结合,并与水淹层解释结果以及产吸剖面资料进行相互印证,提高了数值模拟的可信度。(4)结合前期调整方案效果评价,对本次调整后油藏的开发指标进行了优化。认为此次调整的目的层位为S73-2以上油层,调整井、更新井采用180m井距反七点法井网。调整后合理地层压力为9.0MPa,合理注采比1.1等。

姚倩倩[5](2019)在《濮城油田南区沙河街组二段下亚段储层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东部地区大部分油田已处于开发的中后期,随着油田开采程度不断提高,剩余油的挖潜也越来越难,储层特征研究因此也变得越来越有意义。在储层研究中,无论是前期最基础的岩芯资料,还是较为精细的非均质性研究,都是指导最终储层评价工作和剩余油分布预测的依据。因此,由定性到定量、由宏观到微观分析储层特征,进行储层分类评价,对于后期剩余油分布预测以及提高油田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主要以濮城油田南区沙河街组二段下亚段油藏的岩芯资料、分析化验资料、测井资料、录井资料等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研究了沉积相类型,总结相带的空间展布规律,分析了储层的物性、非均质性等特征。最后对研究区储层进行了分类评价,为以后的油藏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根据测井资料、岩芯资料,建立小层对比的连井骨架剖面,利用标志层控制下的旋回对比在全区进行小层的重新划分和对比。以岩石学、沉积学原理为指导,分析储层沉积构造及粒度分布特征,确定沉积微相的划分,进行单井相—连井相的分析,编制了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明确研究层段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规律。综合取芯井资料、铸体薄片、岩芯分析化验等资料,在储层地质学、沉积岩石学、岩石物理性质等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岩石学特征、孔隙和喉道类型、储层物性特征。根据沉积微相及物性分析结果,进行研究区非均质性研究,包括层内非均质性研究、层间非均质性研究、平面非均质性研究。此外,分析了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平面分布、小层砂体平面分布情况。最后在研究区储层沉积微相、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物性特征等基础上,选取评价参数,建立研究区储层分类评价标准。研究区主要分为三类储层,其中Ⅰ类储层储集性能最好,主要发育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朱蕾[6](2018)在《文留与濮城结合部复杂断块精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文留与濮城结合部构造复杂断块进行了精细研究,其整体构造主要受文西、卫东以及濮南等三条区域性的大断裂控制,这些大断裂使得该断块区域地质十分复杂,同时断块内发育一系列次生与伴生的小断层,使其断层复杂化,因此存在着地质认识不够深入,进而油水井注采对应关系认识不清等问题。在对该区域钻遇井资料精细对比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运用地震综合解释技术、HDT测井解释技术、三维可视化等研究方法对高精度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解释,建立了文留与濮城结合部复杂断块区断层的解释模式,并分析研究了卫西、文西、卫东、文90、文213、文127等II、III级断裂系统的空间展布特征、构造交接关系和构造样式类型,同时还开展了复杂断块带内部小断层的精细刻画和储层展布研究,并取得了新认识。基于该复杂断块区的构造解释模式和低序级断层的精细刻画的研究成果,系统地理顺了文留与濮城结合部复杂断块区沙河街组沙三中亚段的构造,以及局部断块如文90南块、濮85西块、濮85南块、濮153东块等构造精细研究。该研究成果,为文留与濮城结合部复杂断块区进一步挖潜和生产提供了有效的地质支持。在濮153东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滚动评价,并部署实施了滚动勘探井1口,新增地质储量23.25万吨,新增天然气储量2.43亿方,实现了文留与濮城结合部勘探突破性进展。据此研究结果表明,该复杂断块区断层描述较合理,可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同时对同类型复杂断块区断层分布规律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在此认识的基础上,针对文留与濮城结合部区域进行剩余油挖潜,同时在开采方式、开发层系划分、开发井网和井距等方面进行了优化,提出相应油藏开发方案并应用于文留与濮城结合部区块,取得了明显地开发效果。

赵磊[7](2018)在《文25东高含水油田构型控制下的液流方向优化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中原油田目前已经进入了高含水开发阶段,其中中渗复杂断块油藏含水为94%。由于对储层平面非均质性、水驱波规律认识不清,液流方向技术不成熟,造成了挖潜开发效果变差。为了提高水驱开发效果,需要对液流方向优化进行研究,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本论文以中原油田具有代表性的高含水油藏文25东为研究对象,将数值模拟和最优理论相结合,实现油藏动态优化,量化油藏配产配注,实现地下流线合理分布,提高水驱开发水平。文25东块是中渗油藏典型代表,区域构造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北部,处于文东大断层的下降盘,是文中开发区的地堑区,油藏类型属于反向屋脊式层状断块油藏,属三角洲沉积,典型的正韵律沉积。文25东块1979年7月投入开发,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开采及多次综合调整治理,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目前由于经过多年注水开发,层内矛盾进一步加剧。由于该块1990年开始实施了以提高二、三类层动用程度的调整治理,因此目前不但主力层动用较好,水淹严重,二、三类层动用程度也较高,且已不同程度水淹,水驱效果逐年变差,注入水低效循环严重,构造主块内油井大都特高含水。为了优化水驱开发效果,需要对液流方向优化进行研究,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本论文针对文25东高含水油藏储层变化大、非均质严重、剩余油分布零散、水驱效率低等问题,通过建立东濮凹陷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模型,深入剖析储层的内部建筑结构;利用大尺寸平板模型液流优化实验,明晰水驱油波及规律及优化原理;建立基于动态分配系数调整液流方向的自动优化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水驱开发效率和降本增效的目的。最终形成一套适合老油田特高含水期液流优化挖潜创效水驱技术。本次研究,利用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剖析层内单期次砂体结构,明确了夹层展布及单期次砂体连通关系,首次建立了东濮凹陷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模型。认清了层内构型控制下的剩余油富集规律。利用大尺寸平板模型液流优化实验、流线数值模拟等综合方法,获得了液流优化条件下水驱油的平面、纵向波及规律,定量评价了液流方向优化的挖潜效果,为油田开发调整提供理论依据。本次研究成果实现了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建立了东濮凹陷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模型;二是创新应用非均质大尺寸平板模型液流优化实验、流线数值模拟等综合评价液流方向优化效果。

张国强[8](2018)在《东濮凹陷濮卫地区油气源精细对比及成藏主控因素探究》文中研究说明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典型富油气凹陷,作为该凹陷现今最富油气、储量最高的勘探区,濮卫地区的油气资源占盆地三级储量的百分之三十以上。目前的勘探成果表明,濮卫地区油气分布复杂,地化参数差距显着,油气来源存在争议,主控因素有待总结,对研究区上述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石油地质学意义。本论文基于该地区勘探开发成果与最新地化实验数据,利用地质剖析、地球化学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分析油气成因来源的基础之上,探讨濮卫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进一步归纳成藏规律并总结成藏模式,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濮卫地区原油混源现象普遍存在,混源比例不同导致地化指标相异:濮卫地区原油基本为沙三中亚段、沙三下亚段烃源岩的混源成藏,多种地球化学指标表征研究区原油受这两套主力烃源岩混合供烃,少数原油样品由于原油来源上的差异性,致使其原油地球化学指标异常。其中濮城地区沙一段原油为沙一段烃源岩与沙三中亚段烃源岩混合供烃,可能存在沙一段单独供烃的原油;濮城地区沙二段、沙三段原油为濮城次洼、濮卫洼陷沙三段多个亚段烃源岩混合供烃;文明寨-古云集地区沙三、四段原油为卫城次洼北部沙三、四段烃源岩混合供烃。(2)濮卫地区天然气地化差异显着,煤成气、油型气及混合气均有发育:濮卫地区濮城次洼南部、卫城次洼北侧、户部寨三处均有天然气分布,其中不同地区不同层系之间天然气的组分含量及碳同位素差异显着,甲烷含量在63.74%94.63%之间均有分布,甲烷碳同位素主要分布于-42.3‰-28.4‰范围内。地化指标的差异性主要与天然气成因相关,其中户部寨为典型的煤型气藏,气藏附近发育有沟通石炭-二叠煤系地层的深大断裂,使深部的煤型气向上运移至储层成藏;卫城地区为混合气藏,为沙河街组的油型气与石炭-二叠系的煤型气混合;濮城地区煤型气与油型气共存,其中沙二段天然气为油型气,以干酪根裂解气为主,伴有少量原油裂解气,沙三下亚段天然气为煤型气、油型气混合成藏。(3)濮卫地区油气藏的分布主要受烃源岩、沉积储层、区域盖层(盐岩层)和断裂四个主要地质要素共同控制:两套主力烃源岩为濮卫地区油气藏发育提供物质基础,烃源岩的平面分布和有机质含量控制了油气展布,平面上油气主要围绕两大生烃洼陷发育;纵向上油气在优质烃源层(沙三段)附近层位富集。研究区储层沉积相类型及物性特征控制油气藏差异聚集,宏观上辫状河三角洲外前缘和曲流河三角洲外前缘亚相为油气聚集的优势沉积相,微观上高孔高渗的优质储层是油气富集有利区。濮卫地区主要发育有两套优质盖层,分别为濮卫次洼沙一段的盐岩层,和沙三段中的盐岩层与巨厚泥岩组合,前者在濮城次洼与濮卫洼陷发育,在卫城次洼缺失,对濮城次洼与濮卫洼陷沙二段的油气藏具有较好的封盖作用,并阻止油气从沙三段向沙一段运移。后者主要在卫城次洼发育,在盖层阻挡下卫东断层下盘富集了大量油气。

柳宗权[9](2017)在《文51油藏分支河道描述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濮城油田文51沙二下油藏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阶段,该油藏储层变化大,相变快;随着勘探开发深入,效益低、储量增长缓慢、产量递减幅度等问题越发突出,由于该油藏剩余油的主要富集方式与沉积微相,尤其是河道相发育状况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本次研究以精细描述分支河道相为目标,综合运用高精度地震、测井数据分析、开发动态和油藏描述等多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方法,对文51油藏沙二下储层沉积微相展布规律和剩余油分布评价等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分析,取得了较为实用的结论和认识。突出的工作在于通过综合应用三维地震、精细测井二次评价为基础的井震联合储层建模、储层预测、河道精细描述等多项技术协同研究,提出了一套针对文51油藏沉积微相分支河道研究及开发配套技术。同时结合分析动静态资料等综合地质研究,重新开展以相控剩余油理论为指导的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修正油藏沉积微相发育和剩余油分布模型,该项研究成果为老区开发中后期剩余油挖潜提供了技术支持,有效地指导了油藏调整井位部署,建立分支河道剩余油挖潜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保证文51油藏连续多年稳产高产。

乔会敏[10](2017)在《濮城油田东沙二上1油藏精细挖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依靠储层沉积特征准确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部署合理注采井网、适时实施相应的配套挖潜技术,极大提高了油藏水驱效率,实现油藏高效开发。

二、改善低渗油藏开发效果研究——濮城油田沙二上4-7油藏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善低渗油藏开发效果研究——濮城油田沙二上4-7油藏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非均质砂岩油藏注水开发矢量性特征及优化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常规井网及注采优化方法
        1.2.2 矢量井网及注采优化设计
        1.2.3 基于优化算法的注采优化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储层的方向性特征
    2.1 物源方向与沉积方向
    2.2 主渗透率方向
    2.3 主应力方向和裂缝方向
    2.4 断层走向和构造倾角
    2.5 边底水的侵入方向
第三章 渗透率的矢量性特征
    3.1 渗透率的非均质性及其定量表征
        3.1.1 渗透率的非均质性
        3.1.2 渗透率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
    3.2 渗透率的方向及其表征
        3.2.1 渗透率各向异性的表征
        3.2.2 差变函数分析储层渗透率方向性
        3.2.3 TDS技术确定油藏平面渗透率各向异性
        3.2.4 裂缝性油藏主渗透率及主裂缝方向识别方法
        3.2.5 基于沉积相的渗透率矢量化方法
第四章 砂岩油藏水驱开发的矢量性特征
    4.1 水驱程度的非均匀性及其表征
        4.1.1 水驱程度的表征参数
        4.1.2 水驱程度的时变特性
    4.2 水驱方向的量化分析
        4.2.1 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水驱方向分析方法
        4.2.2 方法的软件实现
第五章 井网与矢量性特征的优化匹配
    5.1 矢量化井网的优化原则
    5.2 排状井网与主渗方向的优化匹配
    5.3 面积注水井网与主渗方向的优化匹配
        5.3.1 反七点井网与主渗方向的匹配
        5.3.2 五点法、矩形五点、菱形五点井网与主渗方向的匹配
        5.3.3 九点井网与主渗方向的匹配
    5.4 水平井与储层方向性特征的优化匹配
        5.4.1 水平段方位与储层方向性特征的匹配
        5.4.2 水平段长度与储层砂体展布的匹配
        5.4.3 水平井注采井网与主渗方向性特征的匹配
    5.5 井网与裂缝方向的优化匹配
        5.5.1 直井井网与裂缝方位的匹配
        5.5.2 水平井井网与裂缝方位的匹配
第六章 基于油藏矢量性特征的优化方法
    6.1 深度水驱均衡驱替模式
        6.1.1 实施均衡驱替的优点
        6.1.2 实施均衡驱替方式
        6.1.3 实施均衡驱替的数值模拟分析
    6.2 均衡驱替的流场表征与评价
        6.2.1 水驱强度的综合表征参数体系
        6.2.2 水驱强度的计算
        6.2.3 流场优化调整原则与方法
    6.3 最优化数学模型
        6.3.1 目标函数
        6.3.2 约束条件
    6.4 数学模型求解
        6.4.1 改进的多变量开发优化遗传算法
        6.4.2 约束问题的处理
        6.4.3 遗传编码方法
    6.5 优化算法的软件实现
        6.5.1 ECL数据接口
        6.5.2 流场表征模块
        6.5.3 约束条件设置模块
        6.5.4 遗传算法模块
        6.5.5 流场优化软件实现
        6.5.6 测试实例
        6.5.7 软件设置
        6.5.8 测试结果分析
第七章 基于矢量性特征的矢量井网重构实例
    7.1 油藏概况
        7.1.1 地质概况
        7.1.2 开发历史
        7.1.3 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7.2 储层方向性特征分析
        7.2.1 物源方向与砂体分布特征
        7.2.2 渗透率的矢量化
        7.2.3 断层走向与构造倾角特征
    7.3 水驱的方向性特征
        7.3.1 井排的方向性特征
        7.3.2 水驱的方向性特征
        7.3.3 剩余油分布的方向性特征
    7.4 调整潜力区的识别
    7.5 潜力区局部剩余油分布矢量特征
    7.6 矢量化井网重构原则
    7.7 调整方案设计优化
        7.7.1 调整思路
        7.7.2 调整方案优化计算
    7.8 调整方案预测
第八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2)东濮凹陷濮卫-文留地区油气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理位置
    2.2 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2.3 沉积地层发育特征
    2.4 断裂发育情况
第3章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3.1 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的基本应用
    3.2 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的分布特征
    3.3 萜烷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
    3.4 甾烷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
    3.5 长链烷基苯与长链烷基环己烷的分布特征
    3.6 芳烃化合物的分布特征
第4章 油气藏形成及分布规律
    4.1 油气成藏过程及机理
    4.2 东濮凹陷油气藏特征及分布
    4.3 濮卫-文留地区油气富集规律
第5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4)二东区克拉玛依组油藏开发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油藏地质特征及储量分析
    2.1 构造及沉积特征
    2.2 储层及流体特征
    2.3 储量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油藏开发特征分析
    3.1 开发现状
    3.2 开发特征分析
        3.2.1 产液、产油能力分析
        3.2.2 水驱效果分析
        3.2.3 能量状况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4.1 剩余油描述技术
        4.1.1 单井剩余油描述常用方法
        4.1.2 井间剩余油测量
        4.1.3 常用的剩余油研究方法
    4.2 水淹层的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
        4.2.1 水淹油层基本特征
        4.2.2 水淹层定性识别方法
        4.2.3 水淹层定量评价标准
    4.3 剩余油油藏工程方法研究
        4.3.1 动态综合分析方法
        4.3.2 渗流力学原理分析油层水驱过程
        4.3.3 主力层水淹规律分析
    4.4 剩余油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
        4.4.1 分阶段数值模拟方法
        4.4.2 网格划分
        4.4.3 参数准备
        4.4.4 历史拟合原则
        4.4.5 历史拟合结果
    4.5 剩余油分布规律
        4.5.1 油藏纵向剩余油分布规律
        4.5.2 油藏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
    4.6 油藏潜力分析
        4.6.1 采收率标定
        4.6.2 分区分层剩余储量分布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开发调整部署
    5.1 调整原则与主要方法
        5.1.1 开发调整原则
        5.1.2 开发调整的主要方法
    5.2 开发指标的优化研究及调整潜力分析
        5.2.1 开发调整潜力
        5.2.2 开发指标优化
    5.3 1+2 区调整方案部署
    5.4 3+4 区调整方案部署
    5.5 经济评价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濮城油田南区沙河街组二段下亚段储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2 区域沉积背景
    2.3 油藏基本特征
第3章 地层对比与构造特征
    3.1 地层划分与对比原则
    3.2 测井曲线优选
    3.3 确定标志层
    3.4 连井剖面地层对比
    3.5 地层对比结果
    3.6 构造特征
第4章 沉积特征研究
    4.1 沉积构造及粒度分布特征
    4.2 沉积相特征
    4.3 单井相分析
    4.4 连井相分析
    4.5 平面相分析
第5章 储层特征研究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
    5.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5.3 储层物性特征
    5.4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5.5 储层分类评价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6)文留与濮城结合部复杂断块精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构造地质学理论
        1.2.2 东濮凹陷构造发展史
        1.2.3 构造样式研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项目研究成果与认识
第二章 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2 开发简史
    2.3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地层精细对比
    3.1 区域地层特征
    3.2 地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
第四章 构造精细研究
    4.1 构造研究的思路
    4.2 构造研究技术
    4.3 构造特征研究
        4.3.1 分级梳理各级断层明确相互交割关系
        4.3.2 各断块特征
        4.3.3 建立构造样式指导局部构造精细刻画
第五章 储层特征研究
    5.1 储层特征研究
    5.2 砂体特征
第六章 油藏三维精细地质模型
    6.1 选择建模方法及软件
    6.2 建立三维油藏地质模型
    6.3 油藏三维地质模型的应用
第七章 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7.1 油气成藏条件
    7.2 盐岩分布与油气成藏关系
    7.3 油气分布富集规律
        7.3.1 受大断层和油源控制,油气富集的程度高
        7.3.2 受区域性盖层和储层控制,油气富集的程度高
        7.3.3 断块高部位的油气富集
第八章 现场应用及认识
    8.1 有利目标优选
        8.1.1 部署思路
        8.1.2 部署原则
    8.2 现场方案部署及实施情况
        8.2.1 部署情况
        8.2.2 现场实施情况
        8.2.3 效益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文25东高含水油田构型控制下的液流方向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国外相关产业和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1.2 国内相关产业和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研究思路
第2章 隔夹层分布规律研究
    2.1 地层划分与对比
        2.1.1 地层划分与对比原则
        2.1.2 标志层识别
    2.2 隔夹层平面特征
第3章 储层连通性量化研究
    3.1 沉积相类型、特征及其展布
        3.1.1 沉积环境分析
        3.1.2 沉积相特征
        3.1.3 沉积相模式
    3.2 厚油层储层构型研究
        3.2.1 厚油层内部构型概念
        3.2.2 文25东块构型级次方案及构型要素
        3.2.3 厚油层储层构型
        3.2.4 构型结构模式
        3.2.5 物性平面特征
第4章 相控随机建模研究
    4.1 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
        4.1.1 储层地质建模基本流程
        4.1.2 序贯建模方法原理
        4.1.3 厚油层精细储层地质建模
    4.2 储层构型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
        4.2.1 岩心揭示储层构型对剩余油控制
        4.2.2 井间构型对剩余油分布控制
        4.2.3 剩余油分布模式
第5章 流线模拟分析研究
    5.1 配产配注量优化
    5.2 理论模型优化
        5.2.1 流线优化效果模拟
        5.2.2 优化时机
        5.2.3 早期优化和选择性关井比较
第6章 室内实验验证及评价研究
    6.1 物理模型的制作
        6.1.1 模型的制作方法
        6.1.2 非均质模型的制作
        6.1.3 模型渗透率和孔隙的测定
        6.1.4 模型饱和度电极的选择和布设
    6.2 饱和度标定实验
        6.2.1 实验岩心及实验流体
        6.2.2 实验方法
        6.2.3 实验结果
    6.3 平面非均质模型水驱实验
        6.3.1 实验材料及过程
        6.3.2 水驱油过程中实验结果
    6.4 平面非均质模型液流方向优化实验
        6.4.1 水驱油过程中特征曲线
        6.4.2 不同驱替倍数下水驱饱和度分布
    6.5 正韵律模型水驱实验
        6.5.1 水驱油过程中特征曲线
        6.5.2 不同驱替倍数下水驱饱和度分布
    6.6 正韵律层内非均质模型液流优化实验
        6.6.1 水驱油过程中特征曲线
        6.6.2 不同驱替倍数下水驱饱和度分布
    6.7 矿场应用评价研究
        6.7.1 开发历史注采优化
        6.7.2 预测方案优化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东濮凹陷濮卫地区油气源精细对比及成藏主控因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油源对比研究现状
        1.3.2 气源对比研究现状
        1.3.3 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现状
        1.3.4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油气源精细对比
        1.4.2 成藏主控因素探究
        1.4.3 成藏模式
        1.4.4 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量
        1.5.1 资料收集与整理
        1.5.2 取样与实验
        1.5.3 图件编制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概况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地层分布特征
    2.4 石油地质特征
        2.4.1 烃源岩特征
        2.4.2 储集层特征
        2.4.3 盖层及储盖组合特征
        2.4.4 成藏期次
第3章 濮卫地区烃源岩特征
    3.1 烃源岩分布特征
    3.2 烃源岩性质
        3.2.1 有机质丰度
        3.2.2 有机质类型
        3.2.3 有机质成熟度
第4章 濮卫地区油气分布及地化特征
    4.1 油气藏分布特征
        4.1.1 油藏的分布特征
        4.1.2 气藏的分布特征
    4.2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4.2.1 原油的物性
        4.2.2 饱和烃气相色谱特征
        4.2.3 甾、萜类化合物特征
    4.3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4.3.1 天然气组分特征
        4.3.2 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
        4.3.3 天然气氢同位素特征
        4.3.4 天然气Ar同位素特征
第5章 濮卫地区油气源精细对比
    5.1 油源对比
        5.1.1 濮城油田油源对比
        5.1.2 文明寨-古云集油田油源对比
    5.2 气源对比
        5.2.1 天然气特征
        5.2.2 气源对比
第6章 成藏主控因素探究
    6.1 烃源岩
        6.1.1 烃源岩平面上的影响
        6.1.2 烃源岩纵向上的影响
    6.2 储集层
        6.2.1 储层基本性质
        6.2.2 储层平面上的影响
        6.2.3 储层纵向上的影响
    6.3 盖层
        6.3.1 盖层平面上的影响
        6.3.2 盖层纵向上的影响
    6.4 断裂
        6.4.1 研究区断裂发育情况
        6.4.2 断裂与油气藏的关系
    6.5 成藏模式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9)文51油藏分支河道描述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开发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4 创新点
第2章 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2 开发简历
    2.3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3章 三维地震数据处理研究
    3.1 地震处理研究的目的
    3.2 地震处理技术理念与主要技术
        3.2.1 时频补偿技术
        3.2.2 时频空间域球面发散与吸收衰减补偿
        3.2.3 炮点统计反褶积处理
        3.2.4 三维地震速度场求取
    3.3 处理效果分析与地质评价
        3.3.1 地震剖面分析与评价
        3.3.2 地震属性分析与评价
第4章 测井处理和二次解释
    4.1 测井研究概述
        4.1.1 测井研究任务
        4.1.2 测井技术理念与主要技术
    4.2 测井数据处理
        4.2.1 测井数据预处理
        4.2.2 测井数据标准化处理
        4.2.3 研究小结
第5章 井震联合沉积微相描述
    5.1 井震联合测井分层解释
    5.2 井震联合沉积旋回分析
    5.3 井震联合储层沉积相分析
    5.4 井震联合分支河道特征描述
    5.5 研究小结
第6章 井震联合储层建模研究
    6.1 输入数据库建立
    6.2 建模技术与方法讨论
        6.2.1 建模工区及网格参数设计
        6.2.2 建模技术流程
    6.3 储层构造建模研究
        6.3.1 断层模型的建立
        6.3.2 构造格架模型的建立与质控
        6.3.3 沉积格架的搭建与建模质控
        6.3.4 储层属性建模研究
        6.3.5 建模效果分析与对比
    6.4 研究小结
第7章 现场应用及认识
    7.1 部署思路、原则
        7.1.1 部署思路
        7.1.2 部署原则
    7.2 现场方案部署及实施情况
        7.2.1 部署情况
        7.2.2 现场实施情况
    7.3 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濮城油田东沙二上1油藏精细挖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油藏概况
2 挖潜方法及实施效果
3 结论与体会

四、改善低渗油藏开发效果研究——濮城油田沙二上4-7油藏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非均质砂岩油藏注水开发矢量性特征及优化匹配研究[D]. 张国威.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2]东濮凹陷濮卫-文留地区油气地质-地球化学研究[D]. 刘秀琪. 长江大学, 2020(02)
  • [3]中国堵水调剖60年[J]. 李宜坤,李宇乡,彭杨,于洋. 石油钻采工艺, 2019(06)
  • [4]二东区克拉玛依组油藏开发调整研究[D]. 黄庆罡.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5]濮城油田南区沙河街组二段下亚段储层特征研究[D]. 姚倩倩. 长江大学, 2019(10)
  • [6]文留与濮城结合部复杂断块精细研究[D]. 朱蕾.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7]文25东高含水油田构型控制下的液流方向优化方法研究[D]. 赵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8]东濮凹陷濮卫地区油气源精细对比及成藏主控因素探究[D]. 张国强.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9]文51油藏分支河道描述研究与实践[D]. 柳宗权.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10]濮城油田东沙二上1油藏精细挖潜研究[J]. 乔会敏. 化工设计通讯, 2017(10)

标签:;  ;  ;  ;  

提高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研究——沙尔上4-7油藏在蒲城油田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