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宁夏直接补贴粮农

今年宁夏直接补贴粮农

一、今年 宁夏直接补贴粮农(论文文献综述)

朱婧怡[1](2020)在《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新形势下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直接影响粮食价格形成,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推进粮食市场化竞争是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对种粮农民积极性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性分析研究,对提高粮食产量,促进粮食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粮食收储制度下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其次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进行文献述评。界定了粮食收储政策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为论文研究起理论支撑作用。再次分析了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及其对农民种粮行为的影响机理,阐述了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背景,介绍了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市场化方向,从粮食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提高了农民种粮风险和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下种粮比较收益分析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为后面论文实证研究作铺垫作用。通过对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全国31个省(港、澳、台除外)为样本数据,对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进行说明,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运用Stata软件建立面板模型探测各个影响因子是否对农民种粮积极性产生影响,从而检验当前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因素的实施效果,得出政策含义和相关结论。最后提出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新形势下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对策。基于上述研究,可得出如下结论: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成灾面积、粮食最低收购价、农民工资性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等因素产生显着性影响,当前政府在面对粮食市场竞争力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在农民种粮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和种粮积极性普遍缺乏的情况下,建立有效措施去激励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显得至关重要和迫在眉睫。因此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完善粮食直补政策、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力度、建立粮食收益保障机制作为几项重要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对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激励作用,从而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周静[2](2019)在《农业补贴对稻作大户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补贴是世界各国支持农业,反哺农业的重要政策。2004年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农业“三项补贴”(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并产生了积极效果。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一、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持续多年的普惠式农业补贴政策开始出现了边际递减效应。新形势下,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016年开始,我国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其政策目标瞄准为耕地地力保护和支持适度规模经营的“大户补贴”,以此激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同时,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取向下,下调粮食最低收购价也成为了粮食价格体系改革的主要着力点。以上政策及其组合实施的效果如何,特别是稻作大户的生产行为是否同步同向于政策预期目标,是一个值得从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的课题。本文基于农户行为理论,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补贴政策-农户行为-农业生产”的理论分析框架,讨论了不同类型农业补贴下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条件,并运用湖南省6个产粮大县419户稻作大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农业补贴对于稻作大户生产行为的影响。首先,本文以稻作大户对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认知为切入点,构建了政策认知—期望与现实偏差—政策满意度的分析框架,并利用排序模型,实证分析了政策认知程度对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其次是以稻作大户生产投入行为为视角,分析了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对稻作大户生产投入行为的作用路径,将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使用工具变量法下的分位数回归模型,来分析不同分位点下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对稻作大户的影响;最后,研究当前价格补贴政策改革的实施效果,构建了离散型选择模型,考察当前最低收购价政策下调时,稻作大户生产结构调整行为的变化程度。综上所述,本文构建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研,并综合运用了宏观数据和微观调研数据,从农户层面揭示新的农业补贴政策的改革效果,为政府进一步完善当前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提供思路和依据。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政府实施何种类型的粮食补贴均对稻作大户的生产行为产生影响,从产量效应来分析,价格补贴大于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影响。从补贴的认知和满意度来分析,稻作大户对于当前实施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认知程度较高,但补贴过程中的公平性和补贴政策目标的认知程度较低。从直接补贴政策效果来看: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对于稻作大户增加物质资本投入具有显着的激励作用,且不同资源禀赋的稻作大户对于投入的偏好不同。对价格补贴的政策效果分析表明:粮食种植比例越高,土地规模经营越大的稻作大户对粮食补贴的反映更敏感,特别是价格补贴的影响大于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影响。虽然粮食最低收购价下调对稻作大户的收益产生负向影响,但稻作大户仍然选择不改变其种植结构的原因是因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托底”。因此,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调控空间,探索“组合型”粮食宏观调控政策体系,适度提高粮食补贴标准,构建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有助于进一步稳固和调动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运用分工理论,构建了不同类型的农业补贴标准下稻作大户生产行为的理论模型,将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价综合进行考量,弥补了学术界对于农业补贴政策的割裂研究。(2)基于农户生产决策视角,从农户对于补贴政策的响应程度反观不同类型政策的实施绩效,丰富了仅从农民收入或粮食产出数量视角来评价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绩效。(3)本文结合当前农业农村形势的变化方向,重点研究的是30亩以上的稻作大户,以展示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对当前粮食补贴政策的认知及实施效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的应用价值。

耿仲钟[3](2018)在《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文中认为自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了农业“三项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这三项补贴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三项补贴政策效果逐渐钝化。2015年国家在浙、鲁、皖、川、湘五省进行三项补贴改革试点,试点将“三项补贴”三合一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一部分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被称之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另一部分资金用于提升粮食产能(被称之为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一年试点期满后于2016年开始在全国推开。新政策催生新的问题,有必要对这项农业政策进行深入的研究。本项研究的研究脉络如下:(1)从历史角度梳理我国主要的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发展历程,总结三项补贴改革之后各地实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操作方式;(2)基于政策目标评价其政策效果,包括:评价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耕地地力、粮食产量、农民收入的影响,评价适度经营规模补贴对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农业信贷担保的影响;(3)测算该项政策的政策成本以及农户对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回应性;(4)根据WTO规则判断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合规性;(5)提出优化该项补贴政策的建议。本文构建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研究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该项政策,并综合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农户调研数据进行了有别于既有研究的一些处理和方法运用,不仅能够有效揭示该项新农业政策的政策效果,而且能够为政府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该项政策提供思路和依据。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是对原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旨在“藏粮于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普惠制”的性质仍然没变,但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体现了“特惠制”;(2)现有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对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行为影响程度并不显着;“政策目标模糊-执行较困难”不利于保护地力保护目标的达成。单独依靠该项补贴资金无法达成地力的提升与保护;(3)相比较而言按确权面积方式补贴对农户收入影响更大,与实际种植面积挂钩补贴方式对产量影响更大,但不管哪种方式当前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标准对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刺激作用较小,该项补贴能够缩小农户的收入不平等;(4)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具有较好的增产增收效应,但是规模经营主体对粮价变动更敏感;(5)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体系能够增强担保公司的核心实力,有利于撬动更大的信贷资金,刺激银行信贷供给,降低农户融资成本;(6)与原三项补贴的相比,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得以简化,与其他涉农政策相比,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不高;农户对两项补贴的期望补贴标准在100-200元/亩,期望补贴与与种植面积相挂钩,农户期望更多农业生产方面的社会化服务;(7)“三项补贴”改革大大释放了黄箱尤其是非特定产品支持的政策空间,未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确权面积挂钩能进一步符合WTO规限。

张维凡[4](2016)在《粮食主产区“委托事权”型财政直接补贴政策效果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粮食产业是经济安全稳定发展的命脉,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转型期,粮食产业的稳定对国家的安全稳定和经济平稳发展意义重大。为了保障粮食安全,扭转粮食产量逐年下降的局面,中央在2004年实施了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粮食增产。然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在粮食主产区和粮食非主产区的实施上却有着较大差别。13个粮食主产区省份实行的是支出责任划归中央政府,并由省级政府承担直接管理职责的"委托事权"型直接补贴体制;而另外同样实施了粮食补贴政策的18个省区实行的则是典型的中国式财政分权型直接补贴体制。然而,现行粮食主产区"委托事权"型的直接补贴政策效果如何?非主产区省份的"财政分权"型直接补贴与主产区"委托事权"型直接补贴这两种直接补贴政策效果有什么差异?我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如何进一步的改进?这些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基于此,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对主产区"委托事权"型补贴政策进行研究。先从理论方面对粮食补贴政策自实施以来的发展和沿革进行梳理,对我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历史变迁进行回顾,论述了实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必要性,并分析我国现行粮食补贴体系的实施现状,重点阐释我国主产区"委托事权"型补贴政策的实施情况。后从实证研究的角度,运用合成控制法,以江苏省为例来分析2004年后主产区实施的"委托事权"型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产量和农民行为的影响,以采用传统"财政分权"模式的粮食非主产区各省的加权平均来模拟江苏省不实施"委托事权"型补贴政策时的情况,与实际实施"委托事权"型财政补贴政策的江苏省情况进行对比,通过模型的建立与实证分析来实证检验这种粮食补贴财政的效果,并对"委托事权"型直接补贴政策进行评价。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直接补贴政策的相关建议,包括明确直接补贴政策的核心目标、加大直接补贴资金的投入力度、改善直接补贴资金的补贴方式等,对我国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及提高农民收入有一定参考意义。

刘培生[5](2015)在《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解决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粮食问题,一直是中国农业的核心问题。粮食生产具有生产期长、受自然等条件制约、附加值低的特点,加上我国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粮食生产方式,导致粮食生产成本高,产值低,生产效率低及种粮农民收入低。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实施了粮食补贴政策,全部免除了农业税,并把对粮食经营企业和消费者的间接补贴政策,调整为以粮食最低收购价为辅助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为主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本文对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对粮食补贴政策的绩效作出评价,分析粮食补贴政策的经济效应,找出粮食补贴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对粮食补贴政策的改进、完善以及创新提出对策建议。本文对粮食补贴政策实施的必要性进行理论分析,通过梳理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发展演进的过程,分析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成绩、特点和差距;研究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对生产者、消费者、粮食经营者产生的影响;运用AHP模型和灰色关联模型(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model),对我国近十多年问的财政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和2013年全国各省区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绩效作出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多年以来,各项补贴政策对粮食增产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粮食补贴政策在提高粮农收入方面的作用甚微。2004年前后的粮食财政补贴政策调整,调动了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政策效果比较明显。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找出了影响我国财政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绩效的因素,粮食补贴政策的绩效除了受财政补贴规模、结构及补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受到经济环境如农资价格上涨、国际贸易状况和经济周期波动等的影响;同时,粮食补贴政策绩效还受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如气候条件、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农田肥沃程度,以及生产者的综合素质和粮食生产方式等的影响。因此,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需要有其他政策的配合,并不断地进行创新、改进和完善。我国粮食补贴政策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补贴总量不足,对粮农收入的增加作用有限,对耕地肥力的维护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作用不够,粮食补贴政策实施中机制不完善导致效率不高,粮食补贴政策缺少同其他政策的配套和协调运作。本文对完善我国粮食补贴政策提出对策建议,明确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我国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加强粮食补贴政策实施的信息化建设,创新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机制,确立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形成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社会支撑体系,以实现粮食补贴政策的改进、完善和创新,从而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及粮农收入水平的提升。

彭澧丽[6](2014)在《中国粮食生产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文中提出粮食生产属于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它是有关一国安全最重要的战略物资。自古以来,粮食安全一直是各国国家自立、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经历了1978-1998年的稳步提高期、1999-2003年的快速下滑期和2004年至今的逐步恢复期,在这个过程中粮食产量经历了八次波动。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提供政策扶持,不仅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各国为确保粮食安全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政策工具。.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粮食生产政策在我国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过程,首先是1994-1997年期间,我国在农村实施的税费改革政策:其次是2004-2012年期间,我国针对粮食生产薄弱环节实施的粮食“四项”补贴、农业税减免政策、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政策以及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等等。这些政策的核心目标都是为了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目前,新的粮食生产政策已经实施了10年,它极大地调动了我国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到2012年全国粮食生产实现了九年增产,极大地缓解了我国粮食出现的供求矛盾。然而,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还很薄弱,粮食生产政策产生的边际效应正在逐年递减,粮食生产效益比较低,粮食生产政策对粮食生产者的吸引力逐渐降低。同时,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城乡居民在食物消费上的转型将导致粮食转化需求的快速增长,进而导致国家粮食市场再次出现供求紧张的局面,粮食安全问题将长期存在。国家政策作为公共政策手段和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对于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增加粮食生产者的收入以及保障粮食安全的意义重大。因此,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如何有效的运用粮食生产支持政策,根据各区域粮食生产特征,探索出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粮农收入的有效政策,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过程中必须从战略定位、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上破解的难题。本论文在研究粮食生产政策对粮食生产影响时,选取了耕地保护政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政策、财政支持政策、农业税费改革政策、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以及农业生产科技政策等六个政策,研究了这六个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介绍了粮食、粮食生产和粮食生产政策的相关概念以及基础理论。对粮食、粮食生产、粮食生产政策等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同时以弱质产业扶持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和政策效用理论奠定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框架。第二,回顾了粮食生产政策与粮食生产的历史过程。首先,从五个阶段分别阐述了粮食生产政策的变迁以及粮食生产的变化;其次,分析了各种粮食生产政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微观经济学理论;最后,陈述了粮食生产政策影响粮食生产的作用机理。第三,论述了粮食生产政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时间效应。借助时间序列模型分别分析了粮食生产政策对粮食生产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分析出各种政策的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第四,阐述了粮食生产政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区域效应。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比分析了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粮食生产政策情况,选择面板数据模型利用1999-2012年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粮食生产政策指标数据,测算不同经济区域粮食生产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最后指出各经济区域粮食生产政策实施的重点。第五,通过案例分析了粮食生产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对湖南省浏阳市、岳阳市、衡阳市以及湘西自治州等地区的粮食生产进行了问卷调研,了解了粮食生产者对我国粮食生产政策满意度的评价,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粮食生产者对实施的粮食生产政策的满意度较高,农业税收减免政策、粮食补贴政策和耕地保护政策获得了相对较高的评价。最后,运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我国粮食生产政策满意度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第六,设计了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体系。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粮食生产政策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定位,同时从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方面分别设计了粮食生产政策的主体和配套体系。第七,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政策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对策。提出了目前我国粮食生产政策存在的问题,同时对运行新的粮食生产政策所需的条件进行了阐述。

卜蓓[7](2013)在《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粮食安全问题始终关系国计民生,保障粮食生产,稳定粮食产量,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首先应该使我国粮食基本能做到自给。在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下的情况下,为刺激粮食生产者种粮的积极性,国家不断加大对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力度。从2004年开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补偿粮食生产者的政策,如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以及对农业实行免税等,另外,对粮食生产提供财政转移支付、种粮保证金、最低保护价、智力补偿方式以及补偿监督等,都极大的提高了粮食生产者种粮的积极性。但是,对粮食生产者进行利益补偿并没有形成体系,没有统一的补偿标准和适合度规定。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生产者积极性,完善对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措施,设计系统的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机制己迫在眉睫。本文借鉴机制设计理论,首先阐述了构建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机制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的理论基础;然后分析了构建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机制的现实依据;对利益补偿机制中利益主体格局进行分析;还对我国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政策效果进行了分析;进而介绍了国外粮食生产补偿政策,以吸取有益经验;最后,构建了我国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机制,并提出了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机制的实现途径。依据这样的思路,文章共分为9章:第一章为导论,首先介绍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资料进行梳理,提出本文研究思路,拟定本研究的方法、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最后归纳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是国家粮食安全与粮食生产者利益的相关性研究,分别分析了粮食安全和粮食生产者利益相关理论,国家粮食安全与粮食生产者利益具有同一性,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为文章后续研究进行铺垫。第三章是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的依据。包括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其中理论依据包括博弈论、公共选择与公共产品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机制设计理论等,为文章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第二部分是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的现实依据。从粮食生产比较收益低、粮食增产但农民不增收、粮食生产者面临巨大风险、中国已具备对粮食生产者进行利益补偿的财政经济条件四个方面来阐述。第四章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机制利益主体格局分析。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粮食生产者直接的利益博弈,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政府的利益博弈,政府收购者与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博弈三方面来分析。第五章我国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政策效果分析。首先分析我国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的历史变迁,以及我国现有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政策分析,然后以湖南省作为个案分析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的效果。第六章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的国外经验借鉴。主要是介绍了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印度的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政策及对我国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政策完善的几点启示,为构建我国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机制提供了经验借鉴。第七章是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机制设计。主要从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机制构建的目的和原则、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的主体和客体、补偿的依据和方式,以及对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的标准及资金来源等角度构建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机制。第八章是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途径。

林玉娟[8](2013)在《气候变迁下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模型之经济分析》文中提出21世纪受到气候变迁的影响,全球发生不少灾难,如中国2008年初的大风雪等,不仅对经济、交通、民生带来影响,也为其生态与粮食生产带来许多负面的冲击。而中国是全球粮食需求最多的国家,也是最重视农业的国家,因此2008年在恶劣气候下所造成的影响比其它国家来得小。但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随着工业化的成长,各项污染不断增加,其中二氧化碳增加在2007年已达全世界最大,最近随着气候变迁对各国的冲击,以及碳权等议题逐渐引起国际的重视,因此建立有关气候变迁的中国气候政策模型更形重要。本研究以中国为研究对象,并以省级数据建立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模型,针对气候变迁对中国粮食安全产生之直接与间接影响,进行一系列的分析。需求面主要以ACDS模型建立中国需求模型,确实针对中国农业人均需求结构变化进行研究,在供给面分析并了解气候变迁对畜产与农作物造成的影响,同时结合农作物与畜产供需模型而建立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模型。并进一步模拟在面对气候变迁下发展低碳农业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以及气温上涨对中国各区域生产、消费、价格之影响与冲击,进行提出对未来粮食供需预测结果与建议。本研究特别以中国27个省级数据,建立包含稻米、小麦、玉米、大豆、猪肉、羊肉、牛肉与鸡蛋八中农畜产品的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模型,主要是针对气候变迁对中国粮食安全产生之直接与间接影响,进行一系列的预测与仿真分析。主要创新点如下:1.本研究特别以省级数据建立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模型,并将各省级资料汇整成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六个地区,主要研究结果皆以省级资料呈现,并就六个地区分类进行区域性分析。在中国现在地区性差异甚大的情况下,本模型可以提供对各个区域不同的分析,以兹参考。2.在需求面特别利用ACDS模型建立结合农作物与畜产品的需求模型,确实针对中国农业人均需求结构变化进行研究。;由于经济持续发展,国人对农作与畜产的需求产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而ACDS模型可针对不同农作或畜产品,透过模型建立起对农作、畜产替代或互补关系的一系列弹性等分析,据以探讨需求结构的变化。3.本研究在供给面则将气温纳入供给函数中,分析并了解气候变迁对畜产与农作物造成的影响,并透过模型预测在维持现行气候持续上升下,提出对粮食(包含农作与畜产)未来十年供给量、需求量、库存量等预测结果。并利用模型进行政策模拟,模拟在面对气候变迁下发展低碳农业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以及气温上涨对中国各区域供给量、需求量、库存量与零售价格之影响与冲击,据以提供政策建议,以兹参考。本论文重要结论与建议如下。1.稻米自身需求价格弹性值均为负值,且其数值绝对值均小于一,需求支出弹性为正值,显示稻米为一正常财,其弹性值为0.033。小麦自身需求价格弹性值均为负值,符合经济理论。且其数值之绝对值均大于一。而小麦需求支出弹性较大,为0.910。各省玉米自身需求价格弹性值除了上海、青海之外,其余省分玉米自身需求价格弹性值均为负值,且其数值绝对值均小于一。而玉米的需求支出弹性为正值,是一正常财,其值为0.498。各省大豆自身需求价格弹性值均为负值,且其数值绝对值均小于一,且受到大豆主要用做饲料粮使用下各省弹性值皆近似,约在0.703左右。2.各省猪肉自身需求价格弹性值仅山西为负值,且其数值绝对值小于一。其余26个省市猪肉之自身需求价格弹性值由于受到猪肉价格、农产品价格指数之交互影响而呈现为正值。各省羊肉自身需求价格弹性值均为负值,然其数值绝对值均大于一,非常富有弹性。而羊肉需求支出弹性除山西弹性值小于一外,其余省份皆大于一,为富有弹性的。各省牛肉自身需求价格弹性值皆为负值,其中浙江、广东、广西、河北、上海、山东、贵州弹性绝对值大于一,为富有弹性的。而牛肉需求支出弹性除山西为小于一外,其余省份均为大于一,富有弹性。各省鸡蛋自身需求价格弹性值皆为正值,而鸡蛋需求支出弹性为正值,且数值不大。3.预测稻米、小麦产量2011年-2020年呈现增产的趋势,需求量也呈现增加的趋势。然因需求量受到每年人口持续增长的影响,库存量渐减,供需虽暂时平衡却充满着危机。另以各地区来看,华东、中南、西南地区稻米属于余粮地区,而华北、东北、西北地区仍属于缺粮地区,各地区有显着的差异性存在。国内小麦库存量维持在350万吨上下。以各地区来看,除了中南、西北地区有缺粮外,其余地区多呈现余粮。小麦库存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然增加幅度不大,亦显示小麦产业属于供需均衡态势,每年库存量维持一定。玉米库存量由2011年的169万吨,增加至2020年的192万吨。以各地区来看,除了中南、西北玉米为缺粮地区外,其余地区为余粮地区。大豆产量仅占国内需求不到四分之一,且不足缺额由2011年4,552万吨持续扩大至2020年的4,676万吨,大豆大量仰赖着进口值得持续注意。4.预测猪肉、羊肉、牛肉与鸡蛋产量2011年-2020年呈现增产的趋势,需求量也呈现增加的趋势。供需均衡方面,猪肉供不应求,并持续部份进口猪肉,然进口量预测维持稳定。羊肉供不应求,并持续部份进口羊肉,进口量预测由2011年的14万吨扩大至2020年的45万吨。牛肉供需还算平衡,预测未来仅须少量约6万吨的进口。预测未来10年鸡蛋供需仍持续维持平衡状态。5.发展低碳农业—施以有机肥,对中国大陆各地区农畜业仅会产生价格上涨的些许压力,若当局可以控制价格的小幅上涨,不但可以达到低碳农业的目的,对农民而言亦可增加所得。另一方面若将因低碳农业致减少生产的部分采用进口饲料粮的方式替代,不但可同时发展低碳农业,减少污染,亦可维持国内物价稳定,终能兼顾粮食安全目标。因此在气候变迁影响下,持续发展低碳农业为可行的策略之一。6.研究结果显示,在气候变迁下促使低温愈低、高温愈高的气温变异增加下,若发展低碳农业为基准下,推行农作物施以有机肥,可能使得农作物产量减少,在此条件下,本研究模拟产量减少对需求、库存与价格的影响,可能造成价格有些微的上涨,但幅度不大,应在政府可控制的范围内。但气温的上涨2度C,对农畜产的影响就较减产5%与10%的幅度都来得大,又随着温度上升各地区的差异性增加,影响效果的差异性也增加,因此对于气候对农畜产品各地区的影响研究,有其重要性与必要性,这也说明了本研究在分地区、分产品并考虑气温因素研究对学术界与农经界的贡献。本论文具体提出以下几个政策建议,第一部分系传统粮食安全的概念所提出之政策建议;包括总量管制稳定粮食耕地面积的土地政策、针对农业新科技需求的劳动政策、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提高粮食产量的技术政策以及调整化肥转向有机肥的肥料政策与进出口政策。第二部分系针对两岸暨区域发展之决策部门提出之政策建议;包括专注生态环境、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调整优化升级农村产业结构。第三部份为未来研究方向建议,建议未来可增列其它重要农畜产品,例如园艺产品(蔬菜、水果)畜产(如鸡肉)等,以使整个需求体系更加完善。在供给面,也建议多考虑其它气候因素,如土壤、湿度、降雨量等因子纳入模型中,俾使供需体系更臻完善。

臧文如[9](2012)在《中国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数量安全的影响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粮食是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是关系一国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安全自古以来一直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对粮食进行直接补贴是各国政府确保粮食安全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中国于2001年开始着力构建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体系,其核心目标是确保增加粮食产量,首要保障粮食数量安全。如今,该政策已实施9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全国粮食生产2011年实现了“八丰八增”,供求矛盾暂时缓解。但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还比较薄弱,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的边际效应逐年递减,补贴对农民的吸引力逐渐降低,粮食直补更多地体现为符号意义和导向作用。但是,如果全面取消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又可能造成影响国家粮食数量安全的巨大损失。而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因其执行期短,学术界对其研究还不多,对粮食直补实施效果的研究也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就现行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数量安全的影响作出系统、全面、客观的评价,以期在稳定现行基本政策的基础上寻求完善之策,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政策作用。本文基于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目标和完善我国粮食补贴制度的意义为背景,以粮食补贴政策的理论依据为基础,评价现行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数量安全的影响。研究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与粮食数量安全的关系,对其影响展开经济学分析,探讨作用机理。然后,运用实证方法和宏观数据详细论证现行的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数量安全的效果评价、效率评价,利用实地调查数据基于农户及基层工作人员层次实证分析现行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数量安全的影响评价,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案例分析和对比分析等手段,对该政策的认知程度和途径、执行情况、对粮食数量安全的实施效果评价、满意度评价和态度方面,从发放依据、补贴标准、支付方式及发放时间进行影响评价分析。最后,阐述针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初衷,对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进行持续性评价及期望分析,并着眼我国实际,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1.主要研究结论(1)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数量安全确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但影响程度不高。它与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自给率的灰色关联度分别只有0.639812,0.64031,0.640183,0.640296。(2)在目前实施的四项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具体政策中,粮食直接补贴效果最差,其提高粮食自给率水平的效果优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及提高粮食产量的效果。相比而言,生产性专项补贴政策的总体效果优于综合性收入补贴政策。在提高粮食产量、人均粮食占有量和提高种粮积极性方面,生产性专项补贴与农资综合直补比粮食直补更有成效。生产性专项补贴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效果较佳,其中农机具购置补贴更有利于增加粮食产量,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及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保障粮食自给率水平。(3)种粮农户对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对保障粮食数量安全的作用效果评价不高。粗食财政直接补贴对农民扩大种粮面积的意愿影响也较弱。地方领导及工作人员认为,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对保障粮食数量安全的效果不明显,意义不大,未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绝大多数农户都知道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但了解程度相对较低。种粮农户基本享受到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和良种补贴三项补贴,但农机具购置补贴的覆盖率却不高。而在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中,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农户认为“直补”(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政策是提高他们种粮积极性的第一位因素,对其有较高认可度。农户对现行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总体上满意,对支付方式、发放时间较满意,非常拥护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4)粮食则政直接补贴政策制度有效且规模有效的省份多为粮食主产省和产销平衡区。制度效率无效省份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和经济欠发达省份,呈现规模收益递增态势;分析无效省份的输入输出松弛变量发现,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之间存在一定联系。粮食综合直接补贴额、良种补贴额、农机具购置补贴额、粮食综合直接补贴标准、水稻良种补贴标准这五项输入的利用效率对‘粮食总产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人均粮食占有量和粮食自给率的增加产生直接影响,但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少;小麦良种补贴标准和玉米良种补贴标准这两项的投入冗余也直接导致了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自给率的低效率;大豆良种补贴标滩的无效对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自给率的低效率几乎没有影响。(5)国家有足够的财力支持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的延续。从财政投入、财政能力、粮食则政直接补贴收入占农户收入比例以及与发达国家比较等视角分析认为,国家财力有能力持续支持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的执行。若以提高现有补贴标准的300%-50%计算,国家财政依然具备支付能力。(6)农户期望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能持续执行。运用成本收益法,比对种粮的机会成本,核算了粮食则政直接补贴应达到的理论标准。农户期望以耕地而积或计税面积为依据发放补贴,用存折或银行卡形式领取补贴,对提高补贴标准的期望不高,40%左右的农户提出只要提高原标准的110%-30%即可,但普遍希望补贴标准越高越好。。2.政策建议(1)加大补贴力度,并简化流程,方便操作。(2)在粮补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把粮食补贴集中起来,用于加大农业基础建设投入。(3)对农民耕种情况、使用种子情况、农机具质量和价格变动情况等都需要有力的监管。(4)稳定并完善良种补贴政策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5)改进各地方粮食补贴方式和补贴标准,提高补贴效率。(6)完善规模化经营,扩大粮食补贴政策的灵活多样性。(7)建立粮食产量、粮食财政直接补贴、粮食生产成本、粮食价格四位一体的联动机制。(8)以立法形式确保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的稳定性。3.主要创新点(1)剖析了各项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数量安全的影响机理及综合作用机理,在理论层面完善了现有研究。(2)以各种宏观数据和微观调查数据等为基础,构建评价指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评价粮食补贴政策对粮食数量安全的影响效果程度。对比分析生产性专项补贴及收入补贴对粮食数量安全产生的影响效果,逐个量化分析每项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程度。(3)从则政投入、财政能力和与发达国家比较角度分析对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的持续性进行了评价结果,并运用成本收益核算了进行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标准的期望分析。

郭辉慧[10](2012)在《我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国实行粮食补贴政策,历经了“统购统销”阶段、对流通环节进行补贴的阶段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阶段。由于每一时期所处的环境和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不同,粮食补贴政策也相应的存在差异,当现行的补贴政策不能有效保障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时,就会被其他政策所取代。我国现行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取代了原来对流通环节即粮食收购企业的间接补贴政策。相比间接补贴,直接补贴政策的优点是取消了中间环节,农民可以更直接更多的获得利益,从而补贴的效率也更好。这一政策的实施,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在补贴标准、补贴依据、补贴对象、补贴范围、操作主体、操作途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同时,相关配套措施不能落实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效应的发挥。因此,需要着力解决粮食直补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促使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作用完全而有效的发挥。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简述了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产生的背景以及运行意义,并对国内国外粮食直补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我国现行的粮食直接补贴的内容、依据,以及我国粮食直补的演变过程进行概述。第三部分肯定了我国粮食直补政策在提高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粮食增产、加速粮食购销市场化、改善干群关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第四部分提出我国直补政策仍然面临的问题,如补贴水平低、补贴方式不合理、操作成本高、缺乏法律支持等。第五部分分析了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外发达国家的粮食直补政策,并总结了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第六部分是根据前文分析对我国粮食直补政策改进提出政策建议,主要观点有:统一补贴标准,建议按售粮数量进行补贴的基础上,再以实际种粮面积进行二次补贴;中央财政加大对主产区的支持力度,改善粮食直补资金的使用方式;建立包括直接补贴、价格补贴、生产补贴、作物保险等在内的完整的补贴体系;成立独立的地方农业协会,专门从事粮食补贴的审查、确认以及上报工作;同时将我国粮食直补政策法律化,用法律的手段确保直补工作长期稳定的保护农民利益,进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今年 宁夏直接补贴粮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今年 宁夏直接补贴粮农(论文提纲范文)

(1)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新形势下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1.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1.2.3 相关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粮食收储制度
        2.1.2 临时收购政策
        2.1.3 最低收购价政策
    2.2 理论基础
        2.2.1 最低限价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第3章 粮食收储制改革及其对农民种粮行为的影响机理
    3.1 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新形势
        3.1.1 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背景
        3.1.2 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市场化方向
    3.2 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对农民种粮行为的影响
        3.2.1 粮食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提高了农民种粮风险
        3.2.2 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下种粮比较收益分析
第4章 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
    4.2 样本选取
    4.3 模型建立
    4.4 实证分析
    4.5 政策含义
    4.6 研究结论
第5章 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下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对策
    5.1 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增加有效供给
    5.2 完善粮食直补政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5.3 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5.4 优化粮食最低收购价“兜底”政策
    5.5 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力度
    5.6 增加科技含量,实现优质优价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启示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农业补贴对稻作大户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1.3.1 农业补贴的定义
        1.3.2 农业补贴政策的分类
        1.3.3 稻作大户生产行为的界定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文献综述
        1.4.2 国内文献综述
        1.4.3 文献述评
    1.5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6 数据来源
    1.7 可能的创新
第2章 理论基础及作用机理
    2.1 理论基础
        2.1.1 农业分工理论
        2.1.2 农户行为理论
        2.1.3 农业补贴理论
    2.2 农业补贴类型与农户生产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2.3 理论分析框架:补贴政策—农户决策行为—农业生产
        2.3.1 无补贴情况下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理论模型
        2.3.2 不同类型农业补贴情况下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理论框架
    2.4 农业补贴政策的产量效应分析
    2.5 农业补贴效应对比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粮食补贴政策的演进及实施现状
    3.1 粮食补贴的特征
    3.2 中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演进
        3.2.1 无粮食补贴阶段:攫取农业剩余支持工业发展(1949-1978年)
        3.2.2 弱粮食补贴阶段:补贴粮食流通环节阶段(1978-2003年)
        3.2.3 政策体系初步形成阶段:扶持小农发展(2004-2016年)
        3.2.4 政策体系改革深化阶段:支持适度规模经营(2013年-至今)
    3.3 现行粮食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
        3.3.1 补贴对象缺乏差异化激励
        3.3.2 补贴金额缺乏区域协调
        3.3.3 补贴政策执行成本高
    3.4 现行粮食补贴政策体系构成
    3.5 粮食补贴政策实施现状——以湖南省为例
        3.5.1 湖南省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现状及空间分布特征
        3.5.2 湖南省稻作大户的空间分布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稻作大户对粮食补贴的认知和满意度分析
    4.1 研究基础
    4.2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说
    4.3 数据来源
    4.4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直接补贴对稻作大户生产行为的影响
    5.1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实施
    5.2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对稻作大户生产投入行为的机理分析
    5.3 数据来源及模型构建
    5.4 实证分析
    5.5 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价格补贴对稻作大户生产行为的影响
    6.1 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实施
    6.2 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整对种植结构影响的机理分析
    6.3 数据来源及模型构建
    6.4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业补贴政策优化
    7.1 国外农业补贴政策的发展经验
    7.2 美国、日本和中国农业支持水平比较
    7.3 未来改革思路及政策取向
    7.4 对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优化的启示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湖南省种粮大户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调研县相关部门访谈提纲
致谢
博士期间成果简介

(3)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历史进程及三项补贴改革
    3.1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历史进程
    3.2 我国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实施
    3.3 “三项补贴”改革与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实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分析1:基于地力保护视角
    4.1 补贴对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行为的影响——基于微观调研数据
    4.2 补贴对耕地地力的影响——基于自然实验的证据
    4.3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的逻辑解释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分析2:基于粮食生产与农户收入视角
    5.1 政策效果模拟方法——PMP模型
    5.2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模拟分析
    5.3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1:基于粮食生产与农户收入视角
    6.1 基于田野调查的规模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案例
    6.2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模拟分析
    6.3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的受益公平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2:基于信贷担保视角
    7.1 市场失灵与农业信贷担保
    7.2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政策效应的数理分析
    7.3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政策效应的案例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成本与回应性分析
    8.1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财政成本
    8.2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
    8.3 政策的回应性分析:农户的了解、评价与期望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合规性分析
    9.1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黄箱空间释放
    9.2 “三项补贴”改革前后政策保护程度变化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优化
    10.1 国外农业支持政策的启示
    10.2 当前我国农业主要国内支持政策
    10.3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优化安排
    10.4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11.1 主要结论
    11.2 政策建议
    11.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部分田野调查素材整理
    (二) 农业支持政策的国际经验整理
    (三) 调研问卷与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介

(4)粮食主产区“委托事权”型财政直接补贴政策效果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际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和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点
        1.6.2 难点和不足
第二章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相关概念和现有理论
    2.1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粮食补贴
        2.1.2 粮食直接补贴
        2.1.3 "委托事权"型粮食直接补贴
        2.1.4 "财政分权"型粮食直接补贴
    2.2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理论依据
        2.2.1 粮食产业基础地位理论
        2.2.2 弱质产业扶持理论
        2.2.3 公共产品补贴理论
        2.2.4 城乡反差协调理论
        2.2.5 粮食产业多功能性理论
    2.3 关于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文献综述
        2.3.1 国外研究
        2.3.2 国内研究
        2.3.3 现有研究评述
第三章 粮食主产区"委托事权"型直接补贴政策的沿革和现状分析
    3.1 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历史沿革
        3.1.1 对消费者补贴的阶段:1953—1990
        3.1.2 对粮食流通部门补贴为主的间接补贴阶段:1993—2003
        3.1.3 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阶段:2004年至今
    3.2 现阶段我国粮食直接补贴体系
        3.2.1 综合性收入补贴政策
        3.2.2 专项生产性补贴政策
        3.2.3 最低收购价
    3.3 粮食主产区"委托事权"型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现状
        3.3.1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在主产区和非主产区的实施差异
        3.3.2 主产区"委托事权"型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现状
第四章 模型及指标介绍
    4.1 合成控制法简介
        4.1.1 模型设计
        4.1.2 合成控制法的优点和不足分析
    4.2 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
        4.2.1 指标选取
        4.2.2 数据来源
第五章 江苏省"委托事权"型财政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
    5.1 "委托事权"型直接补贴政策对江苏省人均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
    5.2 "委托事权"型直接补贴政策对江苏省人均经营土地面积的影响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完善我国粮食直接补贴的政策建议
        6.2.1 明确当前我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核心目标
        6.2.2 进一步完善明确支出责任和事权责任相适应的直接补贴体系
        6.2.3 制定关于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法律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5)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一) 选题背景
        (二) 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
        (一) 研究的实践意义
        (二) 研究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四、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国外对粮食的定义
        (二) 国内的粮食定义
        (三) 粮食补贴与粮食补贴政策的含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二)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三) 评述
第三章 粮食补贴政策的理论分析
    一、关于农业及粮食基础地位的理论
        (一) 早期的农业补贴思想
        (二) 马克思主义的农业补贴思想
        (三) 关于农业及粮食基础地位的理论
    二、粮食产业的弱质性和低附加值理论
        (一) 粮食的需求弹性低
        (二) 粮食的弱质性和低附加值性
    三、粮食生产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理论
        (一)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
        (二) 从公共产品到准公共产品
        (三) 农业及粮食生产过程的准公共产品性质
    四、集体行动理论
        (一) 奥尔森的理论
        (二) 粮食补贴政策形成的理论分析
    五、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实施的理论分析
        (一) 粮食补贴政策实施的起始点
        (二) 大规模粮食补贴的起始点
        (三) 我国粮食补贴政策选择的国际对比
第四章 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历史、现状及政策效应
    一、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历史演进
        (一) 对消费者的补贴政策(1949—1990年)
        (二) 对粮食流通部门的补贴政策(1990—2003年)
        (三) 对粮食生产者的直接补贴政策
    二、我国粮食补贴政策体系及其效应
        (一)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及其经济效应
        (二) 粮食“四项直补”政策
        (三) 粮食种植直接补贴政策
        (四) 良种补贴
        (五) 农资综合补贴
        (六)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三、粮食“四项”直接补贴政策的总体评价
        (一) 2004年粮食直接补贴总体水平
        (二) 直接补贴政策增加了粮食产量和社会福利
        (三) “四项”直补政策实现了多重目标
第五章 我国2004年开始实施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绩效评价
    一、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的背景及意义
        (一)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评价的背景
        (二)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评价的意义
    二、基于AHP模型的我国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绩效评价
        (一) 我国粮食的财政直接补贴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 基于AHP模型的财政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绩效评价的过程及结果
        (三) 运用AHP模型对我国粮食的财政直接补贴政策绩效进行评价
        (四) 基于评价结果的分析
    三、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我国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绩效评价
        (一) 我国省际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二)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我国省际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绩效评价过程及结果
第六章 我国财政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一、我国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绩效影响因素选取以及数据来源说明
    二、各因素对我国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绩效影响的模型说明
        (一) 向量自回归模型
        (二) 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模型
        (三) 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三、各因素对我国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绩效影响的分析过程及结果
        (一) 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分析
        (二) 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三) 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方差分解模型
        (四) 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第七章 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及其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 粮食补贴政策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的不足
        (二) 粮食补贴政策对提高我国粮农的收入作用有限
        (三) 粮食补贴政策未能推动农业生态平衡及环境保护
        (四) 粮食补贴政策实施中机制不完善导致效率不高
        (五) 粮食补贴政策缺少同其他政策的配套和协调运作
    二、国外粮食补贴的政策实践及其启示
        (一) 对农业及粮食的补贴成为通行的做法
        (二) 对农机的补贴是农业机械化的必然手段
        (三)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明确的界定
        (四) 粮食补贴政策具有多重目标和多重手段
        (五) 完善保险制度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三、完善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对策建议
        (一) 明确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总体目标
        (二) 建立健全我国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
        (三) 加强粮食补贴政策实施的信息化建设
        (四) 创新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机制
        (五) 确立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六) 形成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社会支撑体系
    四、研究的结论
    五、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1 国外粮食补贴的政策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粮食生产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的目的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可能创新
        1.4.1 研究内容
        1.4.2 可能创新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粮食
        2.1.2 粮食生产
        2.1.3 粮食生产政策
    2.2 理论基础
        2.2.2 弱质产业扶持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4 制度经济学理论
        2.2.5 政策效用理论
第三章 中国粮食生产政策的经济学分析及其对粮食生产的作用机理
    3.1 中国粮食生产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3.1.1 耕地保护政策
        3.1.2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政策
        3.1.3 财政支持政策
        3.1.4 粮食保险政策
        3.1.5 税收政策
        3.1.6 粮食科技政策
    3.2 中国粮食生产政策对粮食生产的作用机理
        3.2.1 耕地保护政策
        3.2.2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政策
        3.2.3 财政支持政策
        3.2.4 粮食保险政策
        3.2.5 农业税费改革政策
        3.2.6 粮食生产科技政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粮食生产政策与粮食生产的历史回顾
    4.1 中国粮食生产政策的历史回顾
        4.1.1 自由交易时期粮食生产政策
        4.1.2 统购统销时期粮食生产政策
        4.1.3 购销“双轨制”时期粮食生产政策
        4.1.4 市场改革时期粮食生产政策
        4.1.5 全面市场化时期粮食生产政策
    4.2 中国粮食生产的历史回顾
        4.2.1 粮食生产震荡时期
        4.2.2 粮食生产徘徊期
        4.2.3 粮食生产稳步发展期
        4.2.4 粮食生产调整期
        4.2.5 粮食生产强力发展期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粮食生产政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时间效应分析
    5.1 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因素分析
        5.1.1 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因素分析
        5.1.2 粮食单产的影响因素分析
    5.2 理论模型的建立
        5.2.1 总体估计模型
        5.2.2 粮食播种面积的动态模型
        5.2.3 粮食单产动态模型分析
    5.3 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的指标选取
        5.3.1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5.3.2 数据来源
    5.4 粮食生产政策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
        5.4.1 粮食生产的实证模型
        5.4.2 平稳性检验
        5.4.3 粮食生产政策对粮食生产的短期影响
        5.4.4 粮食生产政策对粮食生产的长期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粮食生产政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区域效应分析
    6.1 引言
    6.2 理论基础
    6.3 区域划分
        6.3.1 指标体系的构建
        6.3.2 数据的实证分析
    6.4 区域粮食生产变动及比较分析
        6.4.1 各区域粮食总产量比较
        6.4.2 各区域粮食播种面积比较
        6.4.3 各区域粮食单产比较
    6.5 区域粮食生产政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
        6.5.1 模型选取
        6.5.2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6.5.3 数据来源
        6.5.4 理论模型的建立
        6.5.5 实证分析
    6.6 区域粮食生产政策实施的重点
        6.6.1 经济发达地区应保障耕地、水利、资金、劳动力资源和技术要素的投入,保持一定粮食生产的底线
        6.6.2 经济较发达地区粮食生产政策的重点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粮食财政支持政策
        6.6.3 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政策和粮食生产科技政策的投入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粮食生产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
    7.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7.1.1 被调查农户的基本信息
        7.1.2 被调查农户家庭生产经营情况
    7.2 实证模型的构建
        7.2.1 模型构建
        7.2.2 数据来源
        7.2.3 影响我国粮食生产政策满意度因素的描述分析
    7.3 实证分析
        7.3.1 我国粮食生产政策满意度的描述性分析
        7.3.2 我国粮食生产政策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国外粮食生产政策及其经验启示
    8.1 发达国家粮食生产政策
        8.1.1 美国粮食生产政策
        8.1.2 欧盟粮食生产政策
        8.1.3 日本粮食生产政策
    8.2 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政策
        8.2.1 印度粮食生产政策
        8.2.2 巴西粮食生产政策
    8.3 国外粮食生产政策的经验借鉴
        8.3.1 粮食生产政策以稳定粮食生产者收入为目标
        8.3.2 粮食生产政策的制定要适应现实情况
        8.3.3 制定严格的粮食生产政策法规和制度
        8.3.4 丰富粮食生产政策的运行方式
        8.3.5 坚持走科技兴农的粮食生产政策道路
第九章 完善粮食生产政策的总体设计
    9.1 完善粮食生产政策的基本原则
        9.1.1 经济、社会和生态统筹兼顾的整体性原则
        9.1.2 短期影响与长期影响统一协调的稳定性原则
        9.1.3 因地制宜的原则
        9.1.4 农民自愿与政策引导相结合
        9.1.5 公平与效率原则
    9.2 完善粮食生产政策的目标定位
        9.2.1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9.2.2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9.2.3 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9.3 完善粮食生产政策的体系设计
        9.3.1 粮食生产政策主体体系设计
        9.3.2 粮食生产政策配套体系设计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政策促进粮食生产的对策建议
    10.1 主要结论
    10.2 对策建议
        10.2.1 创新粮食生产政策运行的思想理念
        10.2.2 创造粮食生产政策实施的大环境
        10.2.3 因地制宜优化粮食生产政策的结构与方式
        10.2.4 建立粮食生产政策监控机制
        10.2.5 理顺粮食生产政策的投入结构
        10.2.6 加大粮食生产政策的重点领域投入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3 国内外关于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的研究动态
        3.1 国外关于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的研究动态
        3.2 国内关于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的研究动态
        3.3 对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4 研究思路与方法
        4.1 研究思路
        4.2 研究方法
    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国家粮食安全与粮食生产者利益的相关性分析
    1 粮食安全
        1.1 粮食安全属性
        1.2 粮食安全构成要素
        1.3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
        1.4 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
    2 粮食生产者利益
        2.1 粮食生产者利益的影响因素
        2.2 粮食生产者生产的目标
    3 粮食安全与粮食生产者利益的相关性
        3.1 粮食安全与粮食生产者利益的同一性
        3.2 提高粮食安全水平,能够促进粮食生产者利益的提高
        3.3 粮食生产者利益的预期,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3.4 处理好国家粮食安全与粮食生产者利益的关系,难度较大
第三章 对粮食生产者进行利益补偿的依据
    1 对粮食生产者进行利益补偿的理论依据
        1.1 博弈论
        1.2 公共选择与公共产品理论
        1.3 制度经济学理论
        1.4 福利经济学理论
        1.5 机制设计理论
    2 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的现实依据
        2.1 粮食生产比较收益低
        2.2 粮食增产,农民不增收
        2.3 粮食生产者面临巨大风险
        2.4 中国已具备对粮食生产者进行利益补偿的财政经济条件
第四章 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机制利益主体格局分析
    1 粮食生产过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粮食生产者之间的博弈
        1.1 各利益主体的特点及行为方式分析
        1.2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分析
        1.3 政府与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博弈分析
        1.4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粮食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博弈分析
    2 粮食主产区与粮食主销区的博弈
        2.1 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区域发展失衡
        2.2 粮食主产区与粮食主销区利益失衡的原因
        2.3 粮食主产区与粮食主销区政府行为博弈分析
    3 政府收购与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博弈
第五章 我国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政策的分析
    1 我国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的历史变迁
        1.1 对粮食消费者补贴
        1.2 对粮食生产者间接补贴及粮食流通部门直接补贴
        1.3 对粮食生产者直接补贴
    2 我国现有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政策
        2.1 对粮食生产条件建设的补贴
        2.2 对粮食生产资料及工具购买补贴
        2.3 对粮食生产服务的补贴
        2.4 农民收益性综合补贴
        2.5 现有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依据
    3 对现有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政策效果的案例分析
        3.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3.2 数据来源与特征
        3.3 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对农户粮食生产行为的影响分析
    4 对我国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政策的启示
第六章 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的国外经验借鉴
    1 美国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
    2 欧盟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
    3 日本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
    4 韩国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
    5 印度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
    6 国外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的启示
        6.1 重视粮食生产补贴的重要作用
        6.2 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粮食生产补贴政策
        6.3 在进行粮食生产补贴同时,应加强基础性配套措施建设
第七章 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机制的构建
    1 构建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机制的目的及原则
        1.1 构建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机制的目标
        1.2 构建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机制的原则
    2 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机制的构成要素
        2.1 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的主体
        2.2 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的客体
        2.3 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的依据
        2.4 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的方式
        2.5 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的标准与资金来源
第八章 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途径
    1 中央政府的补偿途径
    2 地方政府的补偿途径
        2.1 做好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基础信息工作
        2.2 转变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方式
        2.3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鼓励粮食规模化经营
        2.4 提高政策执行者素质
        2.5 注重环境保护,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利益补偿政策
        2.6 构建以利益补偿基金为核心的补偿机制
        2.7 扶持主产区产业发展
    3 粮食加工者的补偿途径
    4 粮食消费者的补偿途径
    5 政府收购者的补偿途径
        5.1 完善粮食市场宏观调控体系
        5.2 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8)气候变迁下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模型之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动机
        1.1.1 气候变迁对环境的冲击
        1.1.2 气候变迁对农畜业的影响
        1.1.3 消费结构改变
        1.1.4 中国粮食安全风险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 研究方法与过程
    1.4 研究范围与名词定义
        1.4.1 研究范围
        1.4.2 名词定义
    1.5 预期结果与研究限制
        1.5.1 预期结果
        1.5.2 研究限制
2 文献回顾
    2.1 中国粮食问题之文献回顾
        2.1.1 有关粮食安全问题之研究
        2.1.2 有关粮食供需问题
        2.1.3 关于粮食政策与制度方面
        2.1.4 有关贸易与WTO问题
    2.2 农业政策模型之文献回顾
        2.2.1 台湾农业政策相关模型
        2.2.2 国际上农业政策相关模型
        2.2.3 中国农业政策相关模型
        2.2.4 农业政策评述
    2.3 气候模型之文献回顾
3 农产品供需理论基础
    3.1 农产品供给理论特性
    3.2 农产品需求理论特性
        3.2.1 需求法则
        3.2.2 恩格尔定律
    3.3 中国主要农畜产品供需现况
        3.3.1 主食类—稻米、小麦生产面之变化趋势
        3.3.2 杂粮类—米、豆类生产面之变化趋势
        3.3.3 畜产类—猪肉、羊肉、牛肉和鸡蛋生产面之变化趋势
4 研究方法
    4.1 理论架构与研究方法
    4.2 供需模型理论基础
        4.2.1 几近完整需求体系理论基础
        4.2.2 供给部份之理论与假设
        4.2.3 实证模型的建立
    4.3 供给方程式设定
    4.4 数据范围与种类
        4.4.1 原始资料
        4.4.2 政策仿真外生变量之设定与说明
        4.4.3 各项政策模拟假设条件的设定
    4.5 模型估计与统计检定
5 需求体系设定与估计结果
    5.1 中国农产品几近完整需求体系
        5.1.1 主食类:稻米、小麦
        5.1.2 杂粮类:玉米、大豆
        5.1.3 畜产类:猪肉、羊肉、牛肉、鸡蛋
    5.2 需求体系估计结果与涵义探讨
        5.2.1 数据说明与处理
        5.2.2 需求体系估计
    5.3 需求弹性推估结果与分析
6 农作物供给模型估计结果
    6.1 稻米模型之估计结果
    6.2 小麦计量模型之估计结果
    6.3 米计量模型之估计结果
    6.4 大豆计量模型之估计结果
7 畜产供需模型估计结果
    7.1 猪肉计量模型之估计结果
    7.2 羊肉计量模型之估计结果
    7.3 牛肉计量模型之估计结果
    7.4 鸡蛋计量模型之估计结果
8 中国农畜产品供需10年预测
    8.1 中国农作物供需10年预测
        8.1.1 稻米产业基准预测
        8.1.2 小麦产业基准预测
        8.1.3 米产业基准预测
        8.1.4 大豆产业基准预测
    8.2 中国畜产品供需10年预测
        8.2.1 猪肉产业基准预测
        8.2.2 羊肉产业基准预测
        8.2.3 牛肉产业基准预测
        8.2.4 鸡蛋产业基准预测
9 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模型之政策仿真
    9.1 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模型外生变量设定
        9.1.1 数据范围与种类
        9.1.2 政策仿真外生变量之设定与说明
    9.2 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模型之低碳政策仿真
        9.2.1 各项政策模拟假设条件的设定
        9.2.2 模拟结果说明
    9.3 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模型之气候变迁仿真
10 结论与建议
    10.1 结论
        10.1.1 农畜产品需求弹性
        10.1.2 农畜产品供需10年预测
        10.1.3 低碳农业政策模拟
        10.1.4 气候变异政策模拟
    10.2 建议
        10.2.1 粮食安全政策建议
        10.2.2 两岸暨区域发展政策建议
        10.2.3 未来研究方向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数量安全的影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基本概念与范围的界定
        1.3.1 粮食
        1.3.2 粮食安全
        1.3.3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
    1.4 文献综述
        1.4.1 粮食补贴政策的效果评价
        1.4.2 粮食补贴政策效率评价
        1.4.3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执行情况和认知评价研究
        1.4.4 对农业生产性专项补贴和综合性收入补贴的关系研究
        1.4.5 国内外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比较与借鉴
        1.4.6 对我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建议
        1.4.7 研究方法综述
        1.4.8 综合述评
    1.5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内容
        1.5.4 技术路线
    1.6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6.1 研究方法
        1.6.2 资料与数据来源
    1.7 本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7.1 创新之处
        1.7.2 不足之处
2 粮食补贴政策实施的理论依据
    2.1 粮食安全理论
        2.1.1 粮食安全属性
        2.1.2 粮食安全的构成要素
    2.2 弱质产业扶持论
    2.3 农业补贴理论
    2.4 粮食生产比较效益理论
    2.5 公共物品理论
3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数量安全的经济学及影响机理分析
    3.1 粮食安全与粮食数量安全的关系
    3.2 我国粮食财政补贴政策的制度变迁
        3.2.1 对粮食消费者补贴阶段(1953年-1990年)
        3.2.2 对粮食生产者间接补贴及粮食流通部门直接补贴阶段(1991年-2003年)
        3.2.3 对粮食生产者直接补贴阶段(2004年-)
    3.3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数量安全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3.3.1 分析假设
        3.3.2 粮食生产补贴与粮食数量安全
        3.3.3 粮食收入补贴与粮食数量安全
        3.3.4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进口的影响
    3.4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数量安全的作用机理
        3.4.1 粮食直接补贴对粮食数量安全的作用机理
        3.4.2 农资综合直接补贴对粮食数量安全的作用机理
        3.4.3 良种补贴对粮食数量安全的作用机理
        3.4.4 农机具购置补贴对粮食数量安全的作用机理
        3.4.5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数量安全的综合作用机理
    3.5 小结
4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数量安全的效果评价——来自全国层面的分析
    4.1 研究方法
    4.2 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
        4.2.1 数据来源
        4.2.2 指标选取
    4.3 关联度计算
    4.4 评价结果分析
    4.5 小结与建议
5 现行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数量安全的实施效果评价——来自农户和基层的实证
    5.1 样本选择及调查内容
    5.2 样本与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2.1 样本农户的自然地理区位特征
        5.2.2 样本农户的家庭特征
    5.3 认知程度和途径
    5.4 执行情况
    5.5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数量安全的实施效果总体评价
        5.5.1 农户的评价
        5.5.2 基层工作人员的评价
    5.6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制度的满意度评价
        5.6.1 总体满意度评价
        5.6.2 补贴发放依据的满意度评价
        5.6.3 补贴标准的满意度评价
        5.6.4 支付方式的满意度评价
        5.6.5 发放时间的满意度评价
    5.7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的态度评价
    5.8 小结与政策建议
6 现行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数量安全的效率评价
    6.1 分析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
    6.2 研究方法
    6.3 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
    6.4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数量安全效率的DEA分析
        6.4.1 线性规划模型
        6.4.2 制度效率分析
        6.4.3 规模效率分析
        6.4.4 无效原因分析
    6.5 小结与建议
7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持续性评价及期望分析
    7.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7.2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的财政持续性评价
    7.3 对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的期望分析
        7.3.1 基于种粮成本收益核算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标准的期望
        7.3.2 基于种粮农户及县、乡镇管理部门对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的期望
    7.4 小结与政策建议
8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对策建议
    8.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相关政策文件
    附二 实地调查问卷
    附三 县、乡镇政府主管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工作的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附四 实地调查中关于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的图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我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2 粮食直接补贴概述
    2.1 粮食直接补贴内容
        2.1.1 粮食直接补贴对象与品种
        2.1.2 粮食直接补贴的目标
        2.1.3 粮食直接补贴的方式
        2.1.4 粮食直补的资金发放方式
    2.2 我国粮食直接补贴的依据
        2.2.1 理论依据
        2.2.2 现实依据
    2.3 粮食直补政策的演变过程
        2.3.1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历程
        2.3.2 粮食直补的演变历程
3 我国粮食直补政策的积极效应
    3.1 稳定了农业生产,保证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供给的持续增加
    3.2 提高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农户的收入有所增加
    3.3 为粮食购销市场化创造条件,加快国有粮食企业的市场化改革
    3.4 粮食风险基金得到有效利用
    3.5 适应 WTO 的要求,实现了我国粮食补贴与国际的接轨
    3.6 改善了干群关系,有利于农村的和谐稳定
4 我国粮食直补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补贴水平低,农民增收效果不明显
        4.1.1 人均受益少
        4.1.2 补贴力度不够
        4.1.3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
    4.2 补贴方式不合理
        4.2.1 补贴类型复杂,补贴目标不明
        4.2.2 补贴标准不够均衡
    4.3 补贴操作风险高
        4.3.1 补贴操作成本高
        4.3.2 存在虚报问题
    4.4 信用社在直补资金发放过程中的问题
    4.5 政策至上,法律弱化
5 国外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5.1 美国
    5.2 加拿大
    5.3 欧盟
    5.4 日本
    5.5 对我国的启示
6 关于我国粮食直补的政策建议
    6.1 壮大直补资金规模,拓宽直补资金来源渠道
    6.2 合理利用粮食直补资金
    6.3 粮食直补方式的改进
        6.3.1 统一粮食直补的依据,进行二次补贴
        6.3.2 粮食直补标准因地制宜,效率优先
        6.3.3 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与直补政策共同发挥作用
    6.4 农村信用社粮食直补工作中的改进措施
    6.5 强化管理监督机制
    6.6 促进我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法律化
        6.6.1 粮食直补政策法律化的原则
        6.6.2 粮食直补法律化的模式选择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今年 宁夏直接补贴粮农(论文参考文献)

  • [1]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新形势下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问题研究[D]. 朱婧怡.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2]农业补贴对稻作大户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D]. 周静.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3]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D]. 耿仲钟.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4]粮食主产区“委托事权”型财政直接补贴政策效果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D]. 张维凡. 南京财经大学, 2016(06)
  • [5]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绩效研究[D]. 刘培生. 云南大学, 2015(10)
  • [6]中国粮食生产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D]. 彭澧丽.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8)
  • [7]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问题研究[D]. 卜蓓.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8]气候变迁下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模型之经济分析[D]. 林玉娟.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9]中国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数量安全的影响评价研究[D]. 臧文如.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6)
  • [10]我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研究[D]. 郭辉慧. 山西财经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今年宁夏直接补贴粮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