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果洛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民族教育发展

青海省果洛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民族教育发展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青海省果洛州民族教育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忠鹏[1](2020)在《新时代青海精准扶贫实践经验及启示》文中研究说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当中的重要战略布局之一,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要着力补短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各族干部群众积极贯彻党中央精神,在精准脱贫工作方面做了很多积极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主要包括:实施生态扶贫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止生态贫困、推进产业扶贫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开展能源扶贫为扶贫提供新动能、实施教育扶贫以防止代际贫困传递并促进民族团结等等,有力地促进了青海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按期完成了绝对贫困人口清零的重大任务。

史培军,尹卉芬,张晓燕,胡志强,王静爱[2](2020)在《青海省地势对基础教育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在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地理区位等地理环境明显影响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本文通过对青海省地势与2017年青海省41个县域教育、经济等关联指标的空间统计分析(SPSS、Arcgis等),结果表明:海拔越高,基础教育的规模越小,教育的质量越低,教育的支出越少,教育资源的配置由中心城市向边远县城及乡镇逐渐减少的趋势明显;随着海拔升高,表达民族教育规模与效益的指标值变低,显示地势对民族教育发展也有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为此,提出如下建议:(1)在发展当地经济,提高人民收入的同时,需要提高高海拔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加强高海拔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资源投入;(2)通过提升办学质量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以加强高海拔地区基础教育资源的投入整合,提高高海拔地区学生的受教育质量;(3)通过提高高海拔地区教师待遇,全职招聘和定期支教相结合等方式,加强高海拔地区教师队伍建设;(4)加强高海拔地区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设,让基础教育能够突破地势导致的阻碍,以提高高海拔地区基础教育的水平;(5)加强高海拔地区民族教育的资源投入,高度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学习.

李莉[3](2020)在《青海省农牧区新型城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4年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其中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即进一步推动我国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全面发展。其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以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应达到60%、45%,两者之间的差距要缩小2个百分点,实现农业人口转移数量应达到1亿人。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其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平衡城乡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城镇化发展进程当中,需要重点做好生态宜居、城乡统筹、产城互动以及和谐发展等核心工作。青海的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及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农牧区没有大城市,城镇数量也不多,且多数为规模不大的小城镇。青海省是一个经济落后省份,但却是一个能源大省,青海农牧区地矿资源、清洁能源丰富,产业结构从最初的能源开采等重工业逐步向轻工业转变和新兴产业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与农牧民人口转移三者和谐共生,是解决农牧区的城镇化发展问题的关键,这是青海省政府在“十四五”面临的重大任务。本文基于新型城镇化发展这个理念,将人口迁移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和社会不公平理论运用于青海省农牧区城镇化发展的研究中,采用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描述青海农牧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分析青海省农牧区城镇化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通过指标数据研究,结合自然生态、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等情况研究农牧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条件,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青海省农牧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

赵满[4](2020)在《青南藏区生态保护和特色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三次科技革命的完成,世界各国经济快速发展。然而,经济的快速扩张带来的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危及到生态环境的问题,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GDP至上”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人们开始探索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在中国,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进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挑战。党的十八大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总体布局中的战略位置,开启了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时代。青南藏区地处三江源头,生态环境脆弱且难以恢复,同时又是中国的生态功能区,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保护价值。另一方面,青南藏区经济发展缓慢,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仍有很大差距,是中国典型的贫困地区,青南藏区正承担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因此,怎样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依托自身特色优势发展生产,深度挖掘其潜在价值,实现经济实力的飞跃,是青南藏区面临的最大难题。本文在生态与经济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首先从青南藏区的生态保护现状以及经济发展现状两个方面对青南藏区的生态及环境状况进行分析,然后对青南藏区的特色经济发展现状进行集中分析,研究各种特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索出青南藏区生态保护与特色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协调的表现,并找出成因,最后对青南藏区生态保护与特色经济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胡懿萌[5](2020)在《自治州自治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的界分与协调 ——以云南省八个自治州为例》文中提出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修改后,赋予三十个自治州同设区的市一般享有地方立法权,自治州在原有自治立法权的基础上,又获得地方立法权,形成二元立法权结构,一方面通过自治立法权管理州内少数民族事务,促进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另一方面行使地方立法权满足具体实际需求,推动地区建设和发展。通过对已有研究理论的总结及实例的梳理,发现目前自治州双重立法权存在界分不清问题:理论层面,自治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的界分和适用标准尚不够明确,存在矛盾疏漏;实践层面,囿于立法理论层面的薄弱,导致立法实践中对这两种立法权选择不够精确,内容适格与否还存在疑惑。具体表现为:立法主体权力过于模糊、程序不够健全、无细致法律适用标准、民族元素适用混乱、立法领域及立法事项模棱两可等问题。对此试图寻找界分要点和协调路径,对于立法主体,可根据帕累托效率进行权力的自由裁量,进而选择适用双重立法权之一,应对自治州具体立法事务权力选择尚且缺乏明确适用标准的问题;对于立法内容,地方立法权涉及的“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皆缺乏明确的法律解释,亟须《立法法》解释说明,并且自治立法权涉及的民族元素需《立法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准确定位,同时对少部分民族元素稍显薄弱但仍需用自治立法权进行立法的领域作出详细说明,对民族文化与历史文化“重合”部分需要进一步作出立法规定;对于立法审批程序,可兼顾事前事后审批,通过立法优化完善自治州法治建设。

顾超[6](2020)在《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就近代世界历史而言,伴随着民族运动和民族国家的兴起,民族主义成为一种具有世界性的意识形态,并从欧洲蔓延至全球。仅仅在20世纪,在全球范围内就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民族主义浪潮。也正是在这一进程中,中华民族从一个自在民族走向了自觉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开始以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参与到国际事务之中,中华民族开始具备了国族的身份和象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和国家提出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对内来说,是以共同体的形式把握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不断凝聚起中华民族应对危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对外来说,通过区域共同体实践的外溢效应和示范效应,进而迈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从古至今,西北地区由于其历史、区域和自然条件等因素,不论是在王朝国家,还是在现代民族国家之中,都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带一路”倡议下,西北地区的现实任务和战略地位日益突出。研究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问题,既是回应党和国家重大的、宏观问题的现实需求,也体现了理论的自觉性和实践的针对性。作为理论命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其意识的研究,着重解决两方面的重要问题。一方面,从理论与实践的溯源来看,充分考量近代以来关于中华民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以及逐步确立起的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框架。又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西方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深处,挖掘出多语境、复杂态下的共同体形式。并且将中华民族与共同体思想有机结合统一到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实践中。另一方面,从核心概念的分析来看,提出从政治国家共同体、历史文化共同体、社会生活共同体、精神命运共同体四个维度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系统把握。同时,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向度。第一重是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决定向度上,提出民族意识是对民族本体的客观反映;第二重是从意识的历史性生成向度上,分析不同时代条件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表现;第三重是从意识的能动性向度上,从理论层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价值性考量。再者,在当代中国的现实语境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较大程度上理解为一种认同,从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方面勾勒出认同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谱系。作为现实命题的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进一步聚焦和把握西北地区的特殊性,提出西北地区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势、机遇、劣势和挑战。从优势上看,西北地区在历史上进行着各民族间频繁的交往交流交融,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既有中华民族的共性文化,也有各民族独有的特色文化,还有与异质文化、文明的往来。同时,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与西北各族人民一道进行民族救亡图存、追求团结统一的伟大斗争中,一方面产生和奠定了西北民族地区治理的政策基础,另一方面塑造和涵养了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红色文化基因。从机遇上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机遇下,形塑和奠定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实施了惠及西北各族人民的现实举措。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机遇中,拓展了西北地区的发展空间和动力。在西北边疆治理的现实机遇中,深入推进依法治边、依法治疆进程中,提供了稳定的内外环境。从劣势上看,经济方面的差距无疑是明显且深刻的,同时在民族与宗教问题上的复杂性、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以及语言多样性可能带来的沟通不畅等,在增强个体、族群意识的同时,淡化了共同体意识。从挑战上看,存在着诸多外部威胁与干扰。一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这一思潮由来已久,作用于客观历史和人们的历史观念,消解着西北地区的历史传承与史学研究;二是多元文化主义,主张每一种文化都必须有其身份和定位,看似合理实则潜藏着以多元分离和分解主流的风险;三是“三股势力”,其中暗含在民族主义基础上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以西北边疆为重点渗透区域,并有向全国蔓延的趋势,威胁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稳定和总体国家安全。结合以上理论与现实的分析,在发挥优势、抓住机遇、规避劣势、应对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西北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首先要有一些最为基本的遵循来保证前进的方向,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妥善解决好宗教的因素,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同时,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西北地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其次,在宏观方略的建构上,作为共同体的中华民族建设及其意识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立足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整体,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法治六个方面进行系统谋划和宏观安排。最后,实践的生命力和效度体现在落小、落细之上,作为教育活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最终要从教育的主体内容、关键环节、心理引导、语言桥梁、现实载体、实际效果和人才队伍等方面具体下功夫。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7](2019)在《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文中研究说明编者按历史是一面镜子。纪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做好现在、开辟未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纂了《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纪略》突出体现党的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各民族团结奋斗三大历史主要脉络,重?

李倩倩[8](2019)在《撒拉族女性受教育程度对其收入水平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的40多年里,女性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少数民族群体中,女性的受教育基础仍旧薄弱,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少数民族教育的相对滞后,归根结底是由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程度不高导致的。有研究表明,女性受教育程度低下,不仅会影响女性的社会地位与经济收入,而且会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教育。据相关数据显示,撒拉族女性当前的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仍处于较低阶段,撒拉族女性的发展事关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提高其受教育程度及收入水平,不仅有利于撒拉族族女性个体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稳定团结以及社会的文明发展。随着国家“脱贫攻坚”工作的落实以及青海省“一个同步,四个更加”建设目标的推进,提高撒拉族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及收入水平成为重要的工作环节。本研究以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公平理论、社会化理论以及政府教育投资规模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统计法,并选取了300名撒拉族女性,就她们的受教育程度对其收入水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根据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无论是与全国还是青海省或青海省其他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程度相比,目前撒拉族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处于相对滞后阶段。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影响撒拉族女性收入的各种因素中,受教育程度是最大的影响因子,因此解决撒拉族女性的受教育问题是提升其收入水平的根本。之后结合问卷及访谈资料,笔者发现影响撒拉族女性教育的原因包括:区域性经济落后,复杂的观念影响,早婚早育的制约,就业的现实困境以及贫困文化的复制。通过以上研究,笔者结合相关理论提出如下对策建议:首先要发展民族区域经济带动教育发展,其次要弱化传统观念对女性的影响,还要发挥宗教的积极引导作用,另外要改善撒拉族女性就业困境,最后要将女性脱贫工作由经济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全面促进撒拉族女性教育及收入水平的进步。

蔡娜娜[9](2019)在《藏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青海省H州为例》文中指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实现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保证。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专业的发展更是促进该地区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我国的双语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因此,研究我国双语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困境和解决方法至关重要。本研究以青海省H州为调研地点,选取青海省H州中学藏汉双语教师为研究对象,就H州藏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H州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收集,利用深度访谈以进一步了解双语教师的现状,经过数据处理和访谈资料的整理发现:青海省H州藏汉双语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存在外部困境和内部困境。外部困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内部困境包括学校的制度困境和双语教师个体的困境,学校制度的困境包括评课制度流于形式,双语教师评价制度不完善。H州双语教师的个体困境包括对双语教育的理念认识不统一;专业知识不扎实、语言学习环境缺乏;语言转换能力较差、缺乏有效反思;工作量大、缺乏专业发展的时间和机会等。通过对H州藏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全方位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青海省H州藏汉双语教师专业进一步发展的策略:包括外部策略和内部策略。外部策略主要包括完善民族教育法体系和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准则,保持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平衡,加大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资金投入等。内部策略包括学校要完善民族学校内部制度;加强教师对双语教育理念和职业的认同感;增进知识积累,创设有利环境;增强双语转换能力,加强反思;减少工作负荷,为专业发展创造时间和机会。

沈红宇[10](2018)在《2001-2006年国内藏学书目(汉文部分)》文中研究表明说明:因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藏学书目1949—1991》《中国藏学书目续编:1992—1995》《中国藏学书目三编:1996—2000》已涵盖了1949年至2000年出版的藏学书目目录,而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藏学研究年度报告2007—2008》及《中国藏学年鉴》(2009—2015)涵盖了2007年之后的藏学书目目录,故此仅整理2001—2006年的藏学书目目录。此目录根据《民族研究年鉴》、中国藏学研究中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青海省果洛州民族教育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青海省果洛州民族教育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青海精准扶贫实践经验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态扶贫防止生态贫困
二、产业扶贫实现绿色持续发展
三、能源扶贫为扶贫提供新动能
四、教育扶贫防止贫困代际传递
五、青海精准扶贫实践的启示

(2)青海省地势对基础教育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基础教育区域差异明显
    1.1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分析人文因素,较少关注自然环境的影响
    1.2 地理环境对基础教育区域差异影响
    1.3 青海省基础教育区域差异明显
2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3 青海省基础教育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3.1 青海省基础教育现状
    3.2 地势与基础教育的关系
        3.2.1 地势对基础教育学校数量的影响
        3.2.2 地势对基础教育在校生数量的影响
        3.2.3 地势对基础教育毕业生数量的影响
        3.2.4 地势对基础教育专任教师数量的影响
        3.2.5 地势对基础教育的教育支出的影响
    3.3 地势与民族教育的关系
        3.3.1 民族教育发展现状
        3.3.2 地势对民族教育的影响分析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建议
    4.3 展望

(3)青海省农牧区新型城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农牧区城镇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研究方法及可能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城镇化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城镇化
        二、城乡一体化
        三、工业化与城镇化
        四、新型城镇化
    第二节 基础理论
        一、人口迁移论
        二、非均衡发展理论
        三、社会公平理论
第二章 青海农牧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与条件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
        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二、青海省农牧区新型城镇化发展
        三、青海省农牧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要性
    第二节 青海省农牧区基本概况
        一、青海省农牧区自然交通概况
        二、青海省农牧区人口概况
        三、青海省农牧区经济概况
    第三节 青海省农牧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环境条件
        一、城市发展规划政策
        二、生态资源环境
        三、经济产业发展环境
        四、社会人文环境
第三章 青海省农牧区城镇化发展现状
    第一节 青海省农牧区城镇化发展概况
        一、青海省农牧区城镇化发展历程
        二、青海省农牧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特点
    第二节 青海省农牧区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经济产业发展现状
        二、农牧区人口市民化现状
        三、农牧区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现状
        四、农牧区城镇基本设施发展现状
        五、农牧区生态与民族文化发展
第四章 青海省农牧区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产业发展水平低
        二、城镇布局规划不合理
        三、城镇人口吸引力有限
        四、城乡公共服务落后
        五、农牧民的适应性问题
    第二节 青海省农牧区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自然环境的制约
        二、交通的制约
        三、人口的制约
        四、经济产业的制约
第五章 青海省农牧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
    第一节 推进农牧区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提高农牧区城镇人口聚集度
        二、实行有效人口政策
    第二节 推进农牧区产业与城镇化发展
        一、推动海西加快转型发展
        二、推动柴达木重点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
        三、连接周边城市群
    第三节 推进农牧区生态与城镇化发展
        一、生态保护
        二、生态移民
    第四节 推进农牧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一、强化社区建设
        二、发展多样化教育
        三、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四、完善小城镇功能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4)青南藏区生态保护和特色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四、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青南藏区
        二、生态保护
        三、生态经济
        四、特色经济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生态承载力理论
        三、绿色经济理论
        四、产业生态化理论与生态产业化理论
第二章 青南藏区生态保护现状分析
    第一节 青南藏区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一、地域广阔、地势高峻
        二、人口稀少,生存环境恶劣
        三、水能、太阳能丰富
        四、动植物资源丰富
        五、矿产资源丰富
    第二节 青南藏区生态环境总体评价
第三章 青南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青南藏区经济总量发展概况
    第二节 青南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一、青南藏区人口发展状况
        二、青南藏区居民人均收入、支出状况
        三、青南三州产业结构状况分析
        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
        五、公共财政预算收支状况
        六、教育及医疗卫生发展状况
第四章 青南藏区特色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一、黄南州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状况
        二、果洛州特色生态农牧业的发展状况
        三、玉树州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状况
        四、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高原特色农林渔业的发展
        一、黄南州特色农林渔业的发展状况
        二、果洛州特色农林业的发展状况
        三、玉树州特色农林渔业的发展状况
        四、特色农林渔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热贡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康巴文化、格萨尔文化及宗教文化的发展
        三、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 高原特色旅游业的发展
        一、黄南州特色旅游业发展状况
        二、果洛州特色旅游业发展状况
        三、玉树州特色旅游业发展状况
        四、特色旅游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五节 特色藏药产业的发展
        一、藏药产业的发展
        二、藏药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 青南藏区生态保护与特色经济协调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生态保护与特色经济协调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生态经济和特色经济本身效益不佳
        二、内生发展动力不足
        三、“季节性”问题明显
        四、专业性人才不足
        五、缺乏销售渠道和品牌影响力
        六、产业结构不合理
        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突出
    第二节 青南藏区生态保护与特色经济不协调的成因分析
        一、高原生态的自身脆弱性
        二、青南藏区人口稀少
        三、生态环境破坏因果累积影响
        四、发展中过度依赖于政府帮扶
        五、科技创新不足
        六、相关制度建设不足
第六章 促进青南藏区生态与特色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法律、制度层面
        一、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相关法律支持
        二、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三、建立生态保护奖惩机制
    第二节 经济层面
        一、立足生态保护,发展生态经济
        二、扩大企业融资渠道
        三、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
    第三节 文化、教育层面
        一、加大生态保护观念传播力度
        二、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四节 科技创新层面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读研期间参与项目

(5)自治州自治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的界分与协调 ——以云南省八个自治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自治州自治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的概述
    第一节 自治州双重立法权的概念与来源
    第二节 自治州双重立法权的实施概况
第二章 自治州自治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的界分
    第一节 自治州双重立法权的属性界分
    第二节 自治州双重立法权的立法主体、对象和程序界分
    第三节 自治州双重立法权的立法事项界分
    第四节 自治州双重立法权的界分之困
第三章 自治州自治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的实例考察
    第一节 云南省各自治州地方立法权的实例分析
    第二节 云南省各自治州自治立法权的实例分析
第四章 自治州自治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的协调
    第一节 自治州双重立法权的协调要点
    第二节 自治州双重立法权的协调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附录二:法条统计表

(6)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
        (一)国外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相关研究
        (二)国内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其意识研究
        (三)国内关于西北地区的相关问题研究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
        (一)基本思路的推进
        (二)研究方法的设定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中华民族”理论与实践的流变
        (一)传统“天下观”的继承与扬弃
        (二)近代民族主义冲击下的概念流变
        (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准备与确立
    二、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借鉴
        (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西方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借鉴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化实践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理论
        (二)列宁斯大林的民族理论与实践
        (三)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要内涵
        (一)中华民族是政治国家共同体
        (二)中华民族是历史文化共同体
        (三)中华民族是社会生活共同体
        (四)中华民族是精神命运共同体
    二、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理路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体论认知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性锻造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性考量
    三、认同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谱系
        (一)主体内容: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二)核心要素: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三)深层基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四)领导力量: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五)动力保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第三章 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优势与机遇
    一、西北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势分析
        (一)西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传统
        (二)西北地区各民族优秀文化交汇的丰富滋养
        (三)西北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的政策基础
        (四)西北地区爱国主义和红色文化的教育资源
    二、西北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遇分析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机遇
        (二)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机遇
        (三)西北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现实机遇
第四章 西北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劣势与挑战
    一、西北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劣势分析
        (一)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客观性
        (二)西北地区民族宗教问题交织的复杂性
        (三)西北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现实性
        (四)西北地区语言多元性与沟通的不顺畅
    二、西北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挑战分析
        (一)历史虚无主义消解着西北地区的历史传承与研究
        (二)多元文化主义冲击着西北地区的主流文化与制度
        (三)“三股势力”严重威胁着西北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第五章 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路径研究
    一、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基本遵循
        (一)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
        (二)以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为根本
        (三)以宗教与社会主义适应为原则
        (四)以思想政治工作的介入为平台
    二、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宏观方略
        (一)政治: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二)经济:把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三)文化:构筑西北地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文化家园
        (四)社会:改善民生与推进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建设
        (五)生态:建设西北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六)法治:保障西北各族公民权利依法治理民族事务
    三、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具体举措
        (一)以“五个认同”教育为主线,不断强化意识培育的主体内容
        (二)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重点,切实加强意识培育的关键环节
        (三)遵循认知、情感和意志发生规律,掌握意识培育的心理过程
        (四)实现通用语言与民族语言统一,搭建各民族沟通的有效桥梁
        (五)科学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不断创新意识培育的现实载体
        (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增强民族交往交融的实际效果
        (七)坚持以“三个特别”为标准,培养民族地区发展的人才队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论文提纲范文)

编者按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8)撒拉族女性受教育程度对其收入水平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综述评价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对象的创新
        1.4.2 研究视角的创新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撒拉族女性
        2.1.2 受教育程度
        2.1.3 收入水平
    2.2 相关理论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社会化理论
        2.2.3 教育公平理论
        2.2.4 政府教育投资规模理论
第3章 女性受教育程度及其对女性收入的作用机理
    3.1 女性受教育程度基本情况分析
        3.1.1 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
        3.1.2 女性文盲率
        3.1.3 女性学历层次结构
    3.2 女性受教育程度区域比较分析
        3.2.1 西北五省女性受教育程度比较
        3.2.2 青海省各地区女性受教育程度比较
    3.3 青海省各民族女性受教育程度比较分析
        3.3.1 青海省各民族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比较
        3.3.2 青海省各民族女性学历层次分布
    3.4 撒拉族两性受教育程度比较分析
    3.5 女性受教育程度影响女性收入的作用机理
        3.5.1 教育通过人力资本积累影响女性收入
        3.5.2 教育通过就业选择影响女性收入
        3.5.3 教育通过代际传递影响女性收入
第4章 受教育程度对撒拉族女性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调查实施
    4.2 问卷与访谈样本的基本情况分析
        4.2.1 问卷样本的人口学统计分析
        4.2.2 访谈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4.3 女性受教育程度与收入的关系分析
        4.3.1 不同受教育程度女性的收入水平差异显着
        4.3.2 不同年龄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及收入水平差异显着
        4.3.3 不同职业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呈正相关
        4.3.4 不同婚龄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对收入水平影响显着
        4.3.5 父母背景对女儿的教育与收入水平影响显着
    4.4 不同受教育程度女性对收入问题的认知分析
        4.4.1 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女性对生活满意度的主观感受性一致
        4.4.2 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女性对收入差异的归因相似
    4.5 基于计量分析的结果
    4.6 研究发现
        4.6.1 受教育程度对女性收入增长具有促进效应
        4.6.2 受教育程度对女性职业选择具有导向功能
        4.6.3 受教育程度对女性生活转变具有提升作用
        4.6.4 母亲受教育程度高对子女教育有引导作用
第5章 影响撒拉族女性教育的问题及原因探讨
    5.1 区域性经济落后是影响女性教育的客观原因
    5.2 复杂的观念是制约女性教育的主观原因
    5.3 早婚早育是阻碍女性学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5.4 就业困难是限制女性教育投入的现实原因
    5.5 贫困文化是影响女性教育的深层原因
第6章 提升撒拉族女性教育及收入的对策建议
    6.1 发展区域经济带动教育发展
        6.1.1 加大循化地区教育硬件支持
        6.1.2 提升循化地区教师人力资本
    6.2 弱化传统观念对女性的影响
        6.2.1 强化男女平等意识保障女性权益
        6.2.2 引导家长树立先进教育及婚育观
    6.3 发挥宗教的积极引导作用
        6.3.1 重新解释伊斯兰教法的有关规定
        6.3.2 凝聚宗教人士扩大政策宣传效果
    6.4 改善撒拉族女性就业困境
        6.4.1 增加女性就业支持力度
        6.4.2 完善女性就业保障
        6.4.3 进行青年女性分业教育
        6.4.4 创建女性新型就业模式
    6.5 将女性脱贫由经济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
        6.5.1 加强区域文化扶贫力度
        6.5.2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扶贫
        6.5.3 加大女性“扶智”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藏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青海省H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工具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一)藏汉双语教师
        (二)双语教育
        (三)教师专业发展
        (四)双语教师专业发展
    二、理论基础
        (一)自我效能感理论
        (二)终身教育的理念
第二章 青海省H州藏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一、青海省H州藏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现状
        (一)青海省H州的自然环境
        (二)青海省H州的社会环境
    二、青海省H州藏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环境现状
        (一)青海省H州民族学校的基本情况分析
        (二)青海省H州藏汉双语教师的基本情况分析
第三章 青海省H州藏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
    一、青海省H州藏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困境
        (一)青海省H州的自然环境
        (二)青海省H州的社会环境
    二、青海省H州藏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困境
        (一)青海省H州民族学校的制度困境
        (二)青海省H州藏汉双语教师的个体困境
第四章 改善藏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困境的对策
    一、青海省H州藏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策略
        (一)完善民族教育法体系和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准则
        (二)保持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平衡
        (三)加大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资金投入
    二、青海省H州藏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策略
        (一)完善民族学校内部制度
        (二)加强教师对双语教育理念和职业的认同感
        (三)增进知识积累,创设有利环境
        (四)增强双语转换能力,加强反思
        (五)减少工作负荷,为专业发展创造时间和机会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青海省果洛州民族教育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青海精准扶贫实践经验及启示[J]. 李忠鹏. 陇东学院学报, 2020(04)
  • [2]青海省地势对基础教育影响的研究[J]. 史培军,尹卉芬,张晓燕,胡志强,王静爱.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 [3]青海省农牧区新型城镇化研究[D]. 李莉.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4]青南藏区生态保护和特色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赵满.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5]自治州自治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的界分与协调 ——以云南省八个自治州为例[D]. 胡懿萌. 三峡大学, 2020(06)
  • [6]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D]. 顾超. 兰州大学, 2020(01)
  • [7]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N].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青海日报, 2019
  • [8]撒拉族女性受教育程度对其收入水平的影响研究[D]. 李倩倩. 青海民族大学, 2019(01)
  • [9]藏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青海省H州为例[D]. 蔡娜娜.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2)
  • [10]2001-2006年国内藏学书目(汉文部分)[J]. 沈红宇. 中国藏学, 2018(S1)

标签:;  ;  ;  ;  ;  

青海省果洛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民族教育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