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科目的认定

会计科目的认定

一、对会计主体的再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李昌振[1](2021)在《国家治理视域下财会监督体系构建的逻辑与路径》文中认为新时代赋予财会监督全新定位,将财会监督与审计、统计等监督一起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阐述引起了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文章从国家治理的高度,深入探讨新时代财会监督体系构建的逻辑、财会监督体系可能包含的内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最后从制度设计等层面明确了财会监督体系构建的路径。基于我国会计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探索构建适合国家治理需要的财会监督体系,对构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增强监督效能、提升监督效率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柴百川[2](2021)在《X气象局会计信息系统构建研究 ——基于事项法会计理论》文中提出政府的会计职能是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有机统一,其目标在于“落实政府受托责任,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然而传统政府会计在这两方面的目标上均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价值法下的政府会计模式产生的通过货币计量和汇总性质的财务报表所能揭示的仅仅是部分政府受托责任,或称财务受托责任。其次,会计信息是否决策有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相关性。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依赖于具体的目标、环境、时点,而会计系统在对这些具体因素揭露甚少的情形下,仅提供经过处理的会计信息,在质量上就会产生人为的减损,这对信息使用者的效用就会降低。事项法会计之所以能更好地实现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目标的统一,一是因为事项法会计不以单一货币计量为限制,不拘泥于以财务报表为最终会计输出,会计信息所载内容得到丰富,这有利于全面、清晰地表述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状况;二是避免了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统一性假设,主张反映最原始的事项信息,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处理,这有利于信息使用者根据具体决策内容和目标自行选取信息,使其更加满足决策有用观的要求。本文以X气象局为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该单位使用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方式、系统架构进行了分析。文章首先阐述了事项法会计理论概念,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逻辑和实现基础,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目标和原则。其次介绍了X气象局现运行的会计信息系统现状,包括会计业务的活动流程和信息系统的处理方式、特点,结合该单位的基本业务情况,指出其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构建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的必要性。最后基于这一具体实例,结合事项法会计理论、信息系统设计原理与应用的研究,探索为该单位构建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建立业务过程模型,并按照数据输入、数据处理、信息输出的框架研究了系统的架构及运行方式,并指出构建这一信息系统应注意的风险。通过上述内容,为X气象局构建出一个能够更加契合政府会计改革要求的会计信息系统,同时建立起更高效的业务、财务工作流程,一方面要更加充分地反映出其作为事业单位的受托责任,另一方面更加满足会计的决策有用目标。同时也希望本文可以为各行政事业单位构建通用的会计信息系统产生一定的启示作用。

张庆龙[3](2021)在《智能财务七大理论问题论》文中认为传统的会计和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之上,要使之适应于数字经济时代智能财务的发展,需要对基本理论进行创新,为智能财务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因此,聚焦于会计和财务管理理论的跨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初步探讨智能财务的几个理论拓展方向和前沿问题:智能财务将使会计理论基础由经济学、管理学扩展到心理学、人工智能相关理论,促进"大会计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使会计主体假设逐渐扩大,使会计活动的行为主体假设由"理性经济人"向"有限理性的社会人"转变;同时,智能财务为管理会计实现资源最优化使用的目标提供了可能,使会计职业判断的主体由以人为主转化为以机器为主、人为辅,并且对会计的法律责任与伦理道德提出了新命题。

韩正民[4](2017)在《“会计主体”与“会计客体”概念辨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会计本质这一基本概念出发,结合马克思哲学主体客体原理,剖析了会计主体和会计客体这一对基本概念,对会计主体和会计客体进行了重新定位,进而对会计的定义进行了完善。对会计本质、会计主体、会计客体和会计概念的科学定位,是构建会计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对于会计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玮[5](2010)在《论会计主体的概念本质》文中研究说明会计主体是人们在财务呈报过程中使用的一种基础性的方法。本文对会计主体的文献进行了回顾,讨论了会计主体概念的含义,并借助实例对如何使用会计主体这一基础性的方法进行了演示。

王玫[6](2009)在《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假设的影响分析》文中认为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随着大量新情况、新业务不断出现,传统会计假设的局限性日益显现,会计假设作为会计实务与理论的基础,也应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做出相应的修正,才能在新环境下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决策支持作用。

代金宏[7](2008)在《会计逻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会计可以采用不同的角度,比如从系统论的观点研究之,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相应地,从逻辑视角去研究会计,也是一个可行的角度,笔者称之为“会计逻辑研究”。具体而言,在逻辑视角下,研究思路会更为清晰,即会计理论都采用一定的逻辑形式来体系化会计理性认识,采用的逻辑形式无非是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及其衍生形式。可以说,会计逻辑研究就是运用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理论知识来研究会计,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构造一种会计的逻辑框架,营造一种会计的逻辑范式,进而更好地指导、预测和认识会计事物。本论文以逻辑理论为基础,以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的思维活动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结合会计实务、会计教育和会计研究的实践,对会计工作的逻辑思维活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论文的正文由五大部分、8章组成。分别为:第一部分,本文的导论,包括第1章会计逻辑研究概述。主要任务是界定会计逻辑研究的涵义、对象、理论基础、目标、功能和内容。第二部分,会计概念研究,包括第2章和第3章,是本论文的重点和核心。其中,第2章界定会计概念的涵义、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继而明确会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其方法。在此基础之上提出重视会计术语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发展方向。第3章是对会计概念体系的研究,其主要内容为界定会计概念体系的涵义、会计基本概念、构建会计概念体系的原则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之上尝试对会计概念体系进行重构。正如上文提及,该部分是本论文的基础所在,所以该部分占有较大的篇幅和笔墨。第三部分,会计判断研究,包括第4、5章。其主要内容为:第4章首先就会计判断和会计概念的关系做了一个本源的分析,提出会计判断是会计概念的发展之必然,进而在此基础之上界定会计判断的涵义、内容、要素、逻辑特征和规则。第5章是会计判断的实例,分别对会计职业判断和会计理论判断进行深入的研究,并紧密联系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进行较详细的探讨。第四部分,会计推理研究,包括第6、7章。其中,第6章为会计推理的基础研究。首先就会计推理和会计概念、会计判断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提出会计推理是会计概念和会计推理的必然延伸,进而在此基础之上界定会计推理的涵义、类型、要素,并重点详述常见的几种会计推理形式,给出规则,联系新会计准则举出实例。第7章为会计论证和会计假说,其实质是会计推理的复杂化和高级阶段,其主要内容为界定定义、给出规则和结合相关的会计问题给出实例。第五部分,会计逻辑思维基本规律和能力培养,包括第8章。其主要内容为:给出四大基本规律、规则和要求,继而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会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吴晓燕[8](2008)在《新会计准则下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再认识》文中研究指明会计职业判断内生于会计的不确定性,再详尽的会计准则也无法替代职业判断。其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全过程,与会计信息的产生、使用、监督息息相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越来越突出,资本市场上风云变幻,无论是企业、监管者还是投资者想在波澜壮阔的经济大潮中求生存、求发展,就一刻也离不开职业判断。另一方面,会计改革不断深化,会计准则日趋国际化,使得会计职业判断在我国会计实务中已经无处不在。新准则的颁布,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最显着的特点是由规则导向转变为原则导向。新会计准则不再规定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而是给出确认和计量的判断标准,加大了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对会计人员的执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会计职业判断研究起步较晚,是我国会计研究领域的新课题,特别是新会计准则颁布后,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影响较大,使之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研究试图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其他学科内容,构建一个较完整的会计职业判断理论。同时,在熟练掌握新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对会计职业判断进行一个深层次的再认识,是一个极富实际意义的课题。新会计准则对会计职业判断提出了什么新要求,衡量职业判断能力的新标准是什么,如何保证实现这一标准,是本文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这一新标准的建立将有助于提高在新形势下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改善我国会计职业判断现状,使会计工作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展开: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对现有国内外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作出说明,从而为后文的分析打下基础。第二部分,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初步认识。会计中的不确定性是会计职业判断产生的内在原因,是一种普遍现象,不可能完全消除。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认识从其内涵开始,其定义可总结为: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惯例等会计标准,并运用自身知识和经验,充分考虑企业现实与未来的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对经济交易和事项进行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反映,主要表现在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技能。由此可得出,会计职业判断具有专业性,主观性,目标性,权衡性,受制约性的特点,并需以遵守职业道德为前提,以会计法规制度为限制,以公允反映为准则,以适用性为指导,适当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第三部分,会计职业判断的过程与结果分析。会计职业判断的过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准则因素,人的因素,会计事项的特点等。这些因素的影响贯穿于整个职业判断过程,对职业判断的结果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部分通过对南方证券的实际案例分析,说明在会计职业判断过程中,如果会计人员是基于不合法或不合理的目的下,得出的判断结果就是不切合实际的,会扭曲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第四部分,新会计准则中会计职业判断的具体运用。新会计准则下,会计职业判断在各具体准则中的运用较旧会计准则有很大的改变,本部分重点分析基本准则包括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会计核算原则和具体准则包括公允价值、资产减值、固定资产、或有事项、关联方关系及交易、借款费用、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分类中会计职业判断如何具体运用。第五部分,新会计准则下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再认识。本部分通过对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概括出新会计准则对会计职业判断提出的新要求,提出在新形势下对衡量和评价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判断能力水平应建立的新标准,最后为保证这些新标准的实现,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措施。本文的主要观点:1、总结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给会计职业判断带来新的变化。新会计准则讲究以原则为基础,不再规定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而是给出确认和计量的判断标准,允许会计人员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作出职业判断,增大了会计处理的选择空间,更多地强调会计职业判断。而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增大了,也加大了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风险。同时新准则的执行需要会计人员不断更新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还要掌握与会计工作相关的外语、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技能,以增强分析判断能力。2、建立新会计准则下会计职业判断的新标准。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赋予职业道德更丰富的内容,衡量和评价职业道德水平的新标准为可总结为:熟悉法规,依法办事;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公允列报;专业胜任,改革创新;保守秘密。评价一个会计人员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判断专业能力,是否能够对复杂的会计业务做出合理而公允的判断,主要标准为:首先,会计人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与时俱进,能结合现实特征;其次,会计人员应对与会计工作有密切关系的相关学科如财政、经济、税收、金融、管理、法律等相关知识相当熟悉;再次,会计人员应精通一门外语,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了解数据库及网络开发维护等一系列新技术、新知识。最后,会计人员应具有更新知识的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3、提出保证实现会计职业判断新标准的措施。首先,需构建良好的支撑环境,健全职业判断的内外约束机制,健全法律诉讼机制;其次,需不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从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评价、监督等一整套的施行机制保证其贯彻、推行;再次,需提高专业技能,重视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观念,不断的更新知识结构,加强实践训练,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的主要贡献:1、选题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在新会计准则颁布实施后,对会计职业判断进行深层次的再认识,对提高在新形势下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改善我国会计职业判断现状,使会计工作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实际意义。2、结合新形势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再认识。本文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从初步认识,到新准则下的具体运用分析,到再认识,较系统的总结分析会计职业判断的理论,对实务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罗书章[9](2007)在《中国金融混业经营会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加入WTO的保护期一旦终结,国内金融机构无疑将全面承受来自国际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这些压力除产品、技术、服务等经营层面的差距外,还有基于管理体制上的差异。在英、美、日等国家先后于20世纪末停止分业经营体制,转向混业经营后,我国国内金融机构在分业体制的束缚下,在金融业务拓展与创新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也影响了国内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简而言之,金融混业经营是与分业经营相对,以商业银行、证券业、保险业与信托业在机构组织形态以及产品和服务上一体化为重要表征的金融经营模式。国内金融理论研究及业务实践也在多方面尝试探求适合国内的金融混业经营途径和模式,并取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在金融混业经营的实践中,陆续出现了平安(PAC)、中信(CITIC)、中金(CICC)、银河(CGFHC)等金融控股公司,为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金融业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因素,其发展对会计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从会计对象到会计确认计量,都推动着会计的变革。同时作为通用的“商业语言”,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是金融机构有效积聚社会资金、扩张业务领域的必要手段。金融混业作为一种金融发展架构,在以会计信息为主的信息生产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金融混业的组织模式、金融产品的交叉组合,都需要有完善的会计信息生成与披露机制给予保障,特别是在金融监管方面,金融混业经营的复杂性加剧了监管的难度,监管机构迫切需要更加实用可信的综合性会计信息,以实现对以金融控股公司为主要形式的金融混业经营机构的有效监管,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而目前我国在金融会计领域方面的研究大多定位于银行、保险等单一行业,或着眼于金融工具、投资基金及资产证券化等某一特定的金融业务,对金融混业条件下的金融会计需求及理论架构缺少研究,本文从一个相对综合的视角出发,探求对金融混业经营条件下的金融会计信息的生成与披露机制,以及相应的金融会计监管问题。除引言和结束语,本文正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既有的金融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提出由于金融混业主要体现为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融合、金融机构的交叉,而此两点将分别对会计主体及会计对象方面产生影响,并进而形成在会计监管运行方面的特殊需求;第二部分是运用既有的会计主体理论,考虑金融混业经营中金融机构不同组织模式及经营模式下会计主体的异同,并提出了我国发展相应金融混业经营机构的建议;第三部分是结合既有的会计对象及要素理论,研究了金融混业经营中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及金融权益的特点;第四部分是根据第二、三部分的内容,并联系我国金融企业财务报告的历史变迁,提出了金融混业经营条件下金融机构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及内容要求;第五部分是针对金融混业经营监管要求的特殊性及相应会计监管的变化,提出了金融混业经营会计监管的运行构想。

朱连生,朱友干[10](2005)在《对会计主体的重新审视:一种契约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会计主体的认识进行了反思,认为会计主体是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相互依存的契约所构成的契约集。这种企业契约视角下的会计主体认识,有利于会计主体认识上的思想统一;有利于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范式转换;有利于恰当地界定会计主体选择范围及会计服务功能的定位。

二、对会计主体的再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会计主体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治理视域下财会监督体系构建的逻辑与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财会监督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关于财会监督内涵的认识
    (二)关于财会监督体系构成的研究
三、国家治理视域下财会监督内涵的再认识
    (一)狭义的财会监督
    (二)国家治理视域下的财会监督
四、国家治理视域下财会监督体系构建的逻辑
    (一)财会监督体系是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会计监督功能建设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三)新技术影响下的会计功能亟须重新定位和认识
五、国家治理视域下财会监督体系的内容
    (一)财会监督体系的基本内容
    (二)财会监督体系各监督层次的关系定位
六、国家治理视域下财会监督体系实施的路径
    (一)制度设计层面,完善财会监督的法律制度建设
    (二)监督落实层面,强化监督主体的责任意识,强化内部治理环境治理
    (三)技术支撑层面,构建财会监督的信息化平台,增强监督协同的效率
七、结语

(2)X气象局会计信息系统构建研究 ——基于事项法会计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概述
    2.1 事项法会计的概念
        2.1.1 事项法会计的内涵
        2.1.2 事项法会计的特征
    2.2 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逻辑及实现基础
        2.2.1 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逻辑
        2.2.2 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的实现基础
    2.3 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目标及构建原则
        2.3.1 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目标
        2.3.2 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构建原则
3 X气象局会计信息系统现状
    3.1 X气象局单位概况
        3.1.1 X气象局的组织结构
        3.1.2 X气象局的业务活动
    3.2 X气象局的会计信息系统
        3.2.1 X气象局会计工作的内容
        3.2.2 X气象局会计信息系统概况
        3.2.3 X气象局会计信息系统架构
        3.2.4 X气象局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流程
    3.3 X气象局会计信息系统评价
        3.3.1 X气象局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
        3.3.2 X气象局会计信息系统的不足之处
        3.3.3 基于事项法会计理论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4 X气象局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构建
    4.1 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
        4.1.1 建立业务过程模型
        4.1.2 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架构设计
    4.2 系统实施
        4.2.1 物理系统的建设
        4.2.2 程序设计
        4.2.3 人员培训
        4.2.4 系统测试
        4.2.5 系统验收
    4.3 构建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应注意的风险
        4.3.1 管理变革风险
        4.3.2 技术风险
        4.3.3 发展中的风险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智能财务七大理论问题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智能财务使会计理论基础由经济学、管理学扩展到心理学、人工智能相关理论
二、智能财务促进“大会计学”理论进一步发展
三、智能财务的技术基础和平台生态使会计主体假设逐渐扩大
四、智能财务的发展使会计活动的行为主体假设从“理性经济人”向“有限理性的社会人”转变
五、智能财务为管理会计实现资源最优化使用的目标提供了可能
六、智能财务使会计职业判断的主体由以人为主转化为以机器为主、人为辅
七、智能财务对会计的法律责任与伦理道德提出新命题

(4)“会计主体”与“会计客体”概念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本质
    (一) 西方信息系统论
    (二) 我国主要观点
        1. 信息系统观点
        2. 管理活动观点
二、主体与客体
    (一) 主体
    (二) 客体
三、会计主体与会计客体
    (一) 会计主体
    (二) 会计客体
四、结论

(5)论会计主体的概念本质(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基本假设的本质:基础性的方法
    (一) 会计假设含义
    (二) 会计假设确定
    (三) 会计假设局限
    (四) 会计假设本质
二、会计主体定义分类及本质确定
    (一) 会计主体定义
    (二) 会计主体延伸分类
    (三) 会计主体的本质
    (四) 会计主体的确定
三、基于电子商务模式下会计主体例解
    (一) 网络经济背景下的会计主体
    (二) 电子商务平台会计主体
    (三)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会计主体影响因素

(6)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假设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三)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四)现代信息技术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
    (五)现代信息技术对权责发生制假设的影响
三、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假设的再认识
    (一)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再认识
    (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再认识
    (三)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再认识
    (四)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再认识
    (五)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权责发生制假设的再认识
四、结论

(7)会计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问题的提出:会计工作呼唤逻辑规范
        0.1.1 会计与逻辑:会计富含逻辑
        0.1.2 会计逻辑研究的必要性:从《企业会计准则》的逻辑解析谈起
    0.2 文献综述
        0.2.1 逻辑科学:知识体系的起点及其在相关学科的应用
        0.2.2 会计逻辑研究现状:不容乐观
    0.3 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0.3.1 论文结构
        0.3.2 论文的创新点
第1章 会计逻辑研究概论
    1.1 会计逻辑的涵义及其研究对象
        1.1.1 逻辑与会计逻辑:简单释义
        1.1.2 会计逻辑的研究对象
    1.2 会计逻辑研究的理论基础
    1.3 会计逻辑研究的目标、功能与内容
第2章 会计概念:会计辩证思维的起点和基础
    2.1 会计概念的界定及其研究意义
        2.1.1 会计概念的涵义
        2.1.2 “会计概念”与“会计的概念”之辨析
        2.1.3 会计概念与会计术语之辨
        2.1.4 会计概念研究的现状
        2.1.5 会计概念研究的意义
    2.2 会计概念的源泉及其发展
        2.2.1 会计概念的源泉:会计实践
        2.2.2 会计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两个阶段
    2.3 会计概念的内涵、外延、类型及其关系
        2.3.1 会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2.3.2 会计概念的类型
        2.3.3 会计概念间的关系:普遍联系和发展运动
    2.4 给会计概念下定义:明确内涵
        2.4.1 给会计概念下定义:实质为明确会计概念之本质属性
        2.4.2 定义的类型:多样性但有适宜之考虑
        2.4.3 定义的规则:检验定义是否恰当的机制
    2.5 会计概念的划分:明确外延
        2.5.1 会计概念划分的实质和意义
        2.5.2 会计概念划分的类型
        2.5.3 会计概念划分的规则:检验划分是否恰当的机制..
    2.6 会计概念的概括和限制:属种会计概念间的推演
        2.6.1 会计概念的概括
        2.6.2 会计概念的限制
    2.7 会计术语:一个亟待研究的领域
        2.7.1 会计术语的定义及其质量特征
        2.7.2 会计术语的种类
        2.7.3 会计术语的编纂
第3章 会计概念体系研究
    3.1 会计概念体系
        3.1.1 会计概念体系的定义
        3.1.2 会计概念体系的研究意义
        3.1.3 会计概念体系的构建方法和基本特征
        3.1.4 辩证而又唯物地构建会计概念体系的原则
    3.2 构建会计概念体系和会计基本概念
        3.2.1 构建会计概念体系的现实选择
        3.2.2 会计基本概念
第4章 会计判断:会计概念的运动发展
    4.1 会计判断的涵义、内容与要素
        4.1.1 会计判断的涵义
        4.1.2 从会计概念到会计判断:前者的运动发展使然
        4.1.3 会计判断的内容:概念划分的一个具体运用
        4.1.4 会计判断的要素
    4.2 会计判断的逻辑特征与逻辑规则
        4.2.1 简单会计判断
        4.2.2 复合会计判断
第5章 会计职业判断和会计理论判断
    5.1 会计职业判断
        5.1.1 会计职业判断的定义:从会计实务工作谈起
        5.1.2 会计职业判断的成因
        5.1.3 会计职业判断的本质
        5.1.4 会计职业判断的特点
    5.2 会计职业判断的内容与程序
        5.2.1 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会计核算的全过程
        5.2.2 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会计管理的全过程
        5.2.3 会计职业判断涉及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各个环节
        5.2.4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更需会计职业判断.
    5.3 会计职业判断例释:以具体会计准则为例
    5.4 会计理论判断
        5.4.1 会计理论判断的定义:从一篇会计论文谈起
        5.4.2 会计理论判断的意义
        5.4.3 会计理论判断的方法
        5.4.4 会计理论判断的内容:以新会计准则为例
第6章 会计推理:会计概念、会计判断的必然延伸
    6.1 会计推理的涵义和类型
        6.1.1 推理和会计推理的定义
        6.1.2 会计推理:是一个会计概念、会计判断的飞跃
        6.1.3 会计推理的类型
    6.2 会计演绎推理之一:会计三段论
        6.2.1 会计三段论:定义和结构
        6.2.2 会计三段论的规则
        6.2.3 会计三段论的语言表述方式
    6.3 会计演绎推理之二:会计复合推理
        6.3.1 联言会计推理
        6.3.2 选言会计推理
        6.3.3 假言会计推理
    6.4 会计归纳推理
        6.4.1 会计归纳推理的实质
        6.4.2 或然性会计归纳推理的几个会计实例
    6.5 会计归纳推理和会计演绎推理的关系
    6.6 一个会计推理的例子:会计信息的均衡研究
第7章 会计假说与会计论证
    7.1 会计假说
        7.1.1 会计假说的涵义
        7.1.2 会计假说的提出和验证
        7.1.3 会计假说的学术价值:以一个企业集团公司资金管理为例
    7.2 会计论证
        7.2.1 论证和会计论证的涵义
        7.2.2 会计论证的结构
        7.2.3 会计论证的规则
    7.3 会计论证实例:全流通条件下控股股东的会计行为
第8章 会计逻辑思维基本规律和能力培养
    8.1 会计逻辑思维基本规律
        8.1.1 会计逻辑思维基本规律的涵义
        8.1.2 会计逻辑思维基本规律的特征
        8.1.3 会计逻辑思维的功能
    8.2 会计逻辑思维基本规律的内容
        8.2.1 同一律
        8.2.2 矛盾律
        8.2.3 排中律
        8.2.4 充足理由律
    8.3 会计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及会计总体的逻辑提升
        8.3.1 现代企业经营环境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挑战
        8.3.2 会计逻辑思维能力是会计从业人员素质要求体系的根本
        8.3.3 会计从业人员会计逻辑思维的培养
        8.3.4 会计总体逻辑提升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活动
后记

(8)新会计准则下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境外研究现状
        1.2.3 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初步认识
    2.1 会计中的不确定性
        2.1.1 外生性不确定性
        2.1.2 内生性不确定性
    2.2 会计职业判断的内涵
        2.2.1 判断
        2.2.2 职业判断
        2.2.3 会计职业判断
    2.3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2.4 会计职业判断的特点
    2.5 会计职业判断的原则
3. 会计职业判断的过程与结果分析
    3.1 会计职业判断过程
    3.2 会计职业判断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环境因素
        3.2.2 准则因素
        3.2.3 人的因素
        3.2.4 会计事项的特点
    3.3 会计职业判断的结果——具体案例分析
        3.3.1 案例介绍
        3.3.2 案例分析
4. 新会计准则中会计职业判断的具体运用
    4.1 职业判断在会计核算前提中的运用
        4.1.1 会计主体假设
        4.1.2 持续经营假设
        4.1.3 会计分期假设
        4.1.4 货币计量假设
        4.1.5 权责发生制
    4.2 职业判断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运用
        4.2.1 可靠性原则与相关性原则的权衡
        4.2.2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4.2.3 重要性原则
        4.2.4 谨慎性原则
    4.3 职业判断在具体准则中的运用
        4.3.1 公允价值中职业判断的运用
        4.3.2 资产减值中职业判断的运用
        4.3.3 固定资产中职业判断的运用
        4.3.4 或有事项中职业判断的运用
        4.3.5 关联方关系及交易中职业判断的运用
        4.3.6 借款费用中职业判断的运用
        4.3.7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分类中职业判断的运用
5. 新会计准则下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再认识
    5.1 新会计准则对会计职业判断提出了新要求
    5.2 会计职业判断新标准
        5.2.1 职业道德水平标准
        5.2.2 专业判断能力水平标准
    5.3 实现会计职业判断新标准的措施
        5.3.1 构建良好的支撑环境
        5.3.2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5.3.3 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9)中国金融混业经营会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我国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发展
    1.2 问题的提出
    1.3 我国金融会计规范建设
    1.4 金融会计研究文献综述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1.6 研究的思路
    1.7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金融及金融混业经营
    2.1 金融与金融中介
        2.1.1 金融的涵义
        2.1.2 金融中介
        2.1.3 金融分业与混业
    2.2 金融混业经营的动因
    2.3 金融机构的融合
        2.3.1 全能银行
        2.3.2 金融控股公司
    2.4 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融合
        2.4.1 银证合作
        2.4.2 银保合作
        2.4.3 证保合作
    2.5 金融监管
        2.5.1 金融监管的产生
        2.5.2 混业经营趋势下的金融监管:功能监管
    2.6 金融混业经营中的会计
        2.6.1 金融混业组织形式与会计主体
        2.6.2 金融产品及服务融合与会计对象
        2.6.3 金融混业经营会计监管
第3章 金融混业经营会计主体
    3.1 会计主体理论
        3.1.1 会计主体假设研究回顾
        3.1.2 会计主体的确定
        3.1.3 会计主体假设的发展
    3.2 企业组织制度与会计主体
        3.2.1 企业组织制度变迁:公司制的产生
        3.2.2 公司制下的会计主体
        3.2.3 公司制下会计目标的发展
        3.2.4 金融混业经营组织模式的发展
    3.3 金融混业经营会计主体辨析
        3.3.1 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差异
        3.3.2 全能银行与金融控股公司差异
    3.4 中国金融混业经营会计主体发展构想
        3.4.1 组织结构应优先选择金融控股公司
        3.4.2 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
        3.4.3 以商业银行为依托
        3.4.4 限制产业资本的进入
        3.4.5 专业化与综合化并重
第4章 金融混业经营会计对象
    4.1 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
        4.1.1 会计对象
        4.1.2 会计要素
    4.2 金融资产
        4.2.1 资产要素的确定
        4.2.2 金融资产的内容
        4.2.3 金融资产的特点
        4.2.4 金融资产的同质化:混业经营的内在可能性
        4.2.5 准则机构对金融资产的界定
    4.3 金融负债
        4.3.1 负债要素的确定
        4.3.2 金融负债构成
        4.3.3 金融负债的特殊性
        4.3.4 准则机构对金融负债的界定
    4.4 金融机构权益
        4.4.1 “所有者权益”与“权益”
        4.4.2 金融机构权益:资本金
        4.4.3 金融机构资本金的作用
        4.4.4 金融机构资本金的特殊性及管理实践
第5章 金融混业经营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
    5.1 我国金融企业财务报告及目标的历史变迁
        5.1.1 财务报告理论
        5.1.2 我国金融企业财务报告的历史变迁
    5.2 金融混业经营财务报告
        5.2.1 报告的构成
        5.2.2 合并报告
        5.2.3 分部报告
    5.3 信息披露
        5.3.1 金融控股公司信息披露的制度框架
        5.3.2 信息披露质量控制
        5.3.3 充分披露与自愿披露
        5.3.5 金融控股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
第6章 金融混业经营会计监管
    6.1 金融监管与会计
        6.1.1 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6.1.2 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6.1.3 会计信息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
    6.2 会计监管与内部控制
        6.2.1 会计监管
        6.2.2 内部控制
    6.3 金融分行业会计监管
        6.3.1 商业银行会计监管
        6.3.2 保险业会计监管
        6.3.3 证券会计监管
    6.4 金融混业经营会计监管:一个简单的归纳
    6.5 金融混业经营会计监管运行要点
        6.5.1 进一步提高和强化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6.5.2 引入市场力量
        6.5.3 重点关注金融控股公司的资本充足率
        6.5.4 构筑有效的资金“防火墙”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局限性
    7.3 今后的研究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活动
后记

四、对会计主体的再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治理视域下财会监督体系构建的逻辑与路径[J]. 李昌振. 会计之友, 2021(16)
  • [2]X气象局会计信息系统构建研究 ——基于事项法会计理论[D]. 柴百川.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1
  • [3]智能财务七大理论问题论[J]. 张庆龙. 财会月刊, 2021(01)
  • [4]“会计主体”与“会计客体”概念辨析[J]. 韩正民. 财会学习, 2017(18)
  • [5]论会计主体的概念本质[J]. 陈玮. 财会通讯, 2010(15)
  • [6]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假设的影响分析[J]. 王玫. 交通财会, 2009(12)
  • [7]会计逻辑研究[D]. 代金宏. 天津财经大学, 2008(08)
  • [8]新会计准则下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再认识[D]. 吴晓燕. 西南财经大学, 2008(S2)
  • [9]中国金融混业经营会计研究[D]. 罗书章. 天津财经大学, 2007(09)
  • [10]对会计主体的重新审视:一种契约视角[J]. 朱连生,朱友干. 会计之友(B), 2005(07)

标签:;  ;  ;  ;  ;  

会计科目的认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