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螟发生危害状况及防治对策初探

稻螟发生危害状况及防治对策初探

一、水稻螟虫发生为害现状及控制对策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容,鄢勤,邓荣平,陈志远,童守远,史良俊,聂珍[1](2021)在《不同药剂对水稻螟虫的田间防效》文中认为为筛选有效防控水稻螟虫的杀虫剂,选择多种药剂开展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供试药剂中,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32 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水稻螟虫的防效较高,控害率为93.16%~97.34%,杀虫效果为96.28%~98.97%。

雷云飞[2](2021)在《江津区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试验示范》文中研究说明

杜润帮[3](2021)在《水稻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研究 ——以川渝稻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是川渝地区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方式为单季中稻。除成都平原外,均以山地稻田为主,其地形、气候极为复杂,水稻病虫害发生危害较重,稻田肥料流失较为普遍。旱育(秧)、直播、免耕、机栽秧等省工省力、节本增效的轻型栽培技术在川渝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发生较大变化。部分病虫有加重发生的趋势。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水稻纹枯病Thanatcphorus cucumcris(Frank)Donk、稻瘟病pyricutaria oryzae Cav等发生面积扩大、爆发频度较高。由于农药化肥施用不合理,甚至滥用导致水稻病虫草害抗药性增强、稻田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水稻生产安全。本研究基于昆虫种群生态学原理与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调查了水稻栽培方式的改变对应的水稻害虫种群数量变化,采用灯光诱捕、田间调查、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及大田试验示范等方法,以探索水稻农药化肥减量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优化水稻病虫草害农药化肥减量综合治理和在川渝稻区全面推广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明确了川渝稻区种植方式改变对越冬代螟虫发生数量的影响分析了四川省5个重点测报区县2010-2019年间插秧方式的改变、稻田种养方式的变化以及历年二化螟越冬及冬后一代、二代发生数量。在此基础上结合2019年川渝稻区15个区县不同免耕类型田二化螟发生情况及螟虫种群组成,分析水稻不同栽培模式对川渝稻区螟虫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稻区各区县传统手工插秧面积逐年减少,机插秧逐年上升,稻渔、稻鸭立体种养稻田逐年增加。二化螟越冬虫量及一代、二代二化螟虫量与插秧方式及稻田种养(鸭、渔)面积逐年增加有关。以传统手工插秧且常年面积不变,则二化螟冬前、冬后、一代、二代虫量逐年上升,以机插秧及稻田种养(鸭、渔)面积逐年增加的稻区,冬前、冬后、一代、二代二化螟虫量呈平稳或下降趋势,虫量逐年减少。四川稻区整体比重庆稻区二化螟越冬数量多,水稻螟虫越冬以二化螟为主,占比88.36%,大螟占比10.14%,三化螟占比1.40%;几种免耕+稻草还田类型田二化螟越冬数量分别为直播田>传统种收>冬闲田>机械种收>稻渔共育>稻鸭共育,特色类型田“再生稻>冬种榨菜”。插秧方式的变化及稻田种养面积的增加对二化螟越冬数量减少具有协同效用,对大螟数量上升有正反馈作用,不同免耕类型田二化螟越冬数量不同,水稻机械种收及稻渔(鸭)共育的免耕类型田二化螟越冬数量量相对较少。2.明确了重庆稻区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生物学习性2018-2019年灯下诱虫情况和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重庆稻区主要虫害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2018-2019年秀山县灯下始见期均为4月中下旬,年均迁入峰次为2-3次。白背飞虱和褐飞虱4月下旬灯下有零散虫源逐步迁入,5月下旬-7月下旬持续迁入重庆稻区。稻纵卷叶螟6月下旬-8月上旬持续迁入,但2019年较2018迁入高峰早7-10d;白背飞虱虫量爆发期分别在6月上旬、下旬,7月上旬和下旬。2108年较2019年灯下高峰期白背飞虱推迟20d,褐飞虱推迟13d,田间系统调查白背飞虱持续峰期缩短20d,褐飞虱持续峰期基本一致,但2018年褐飞虱整体呈高爆发趋势。稻纵卷叶螟灯下诱捕与大田赶蛾时间基本一致,2018年较2019年灯下始见期晚22d,灯下诱捕持续时间缩短15d。二化螟灯下诱捕时间两年基本相同,但2019年仍偏早。爆发虫量与迁入、繁殖和气候因素有关;重庆4-7月积雨是导致7月下旬虫量爆发的关键因素。4-7月累计雨期、雨量是导致2019年整体较2018年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早、且虫源多的主要原因。2018年4-7月下雨天数较2019年少9天。3.提出以重庆稻区“两迁害虫”通道为界限的水稻病虫轻发生区和重发生区重庆地区地形地貌的多样性导致病虫害发生程度差异较大。渝东南、渝南稻区的秀山、涪陵、南川等区5县分别处于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等“两迁害虫”迁入重庆稻区的“武陵山通道”和“大娄山通道”,水稻病虫害常年发生程度和危害较重。重庆稻区其他区县水稻病虫害常年发生程度和为害较轻。根据田间发生情况,提出以秀山、南川、涪陵等渝南、渝东南为病虫害重发生区,江津、万州、开州等渝西、渝东北为病虫害轻发生区。4.形成了重庆稻区农药化肥减量综合防治技术方案通过两年的稻田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方案,明确重庆水稻病虫重发生区“稻鸭(生物农药)除草+秧苗施药+生物农药+助剂激健+高效低毒低残留复配农药+4次统防统治”的防控方案;重庆水稻病虫轻发生区以二化螟性诱剂+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1-2次统防统治+生物化学农药复配的防治方案。综合形成技物结合的“种、肥、药、机、技”一体化药肥双减增效的综合技术模式。5.化肥、农药减量综合试验对水稻病虫害发生及产量的影响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核心实验区结果表明:2019年秀山、涪陵、南川、江津、万州、开州6个病虫害防治区县农药减量为8%-53.08%;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效果90%以上,亩产增收5.78-158.18元。2020年秀山县、南川区、綦江区、江津区、万州区、合川区、垫江县、涪陵区8个农药化肥核心示范区县,农药减量31.99%-80.37%,肥料减量14.29%-52.39%情况下,水稻增产7.37%-19.39%。肥药减量从一定程度上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施药方式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优于施肥方式,减量施肥施药对病虫害控制在重发生区明显,轻发生区不明显。肥料核心实验区以增产不增肥、减肥不减产,水稻病虫绿色防控降低农药用量获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效益。

凌汉[4](2019)在《2016-2018年江苏省水稻螟虫与飞虱发生和抗性调查及杀虫剂混配筛选》文中研究说明螟虫和飞虱是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也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部分种类的水稻螟虫和飞虱在我国一些地区呈加重发生的趋势。目前,化学防控仍是水稻螟虫和飞虱治理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其抗性问题日益突出,导致常用杀虫剂的防效下降,亟需开发高效的新型药剂或混配制剂。因此,本文首先对江苏省近三年的水稻螟虫和飞虱的田间及灯诱数据进行分析,并对2017和2018年南京市溧水区的田间越冬代水稻螟虫和飞虱进行了调查,以期明确其发生现状;其次,对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en)的抗性情况进行了测定,以期为田间用药提供指导;最后,针对二化螟和灰飞虱进行了高效混配药剂的筛选,以期延长“老药剂”的使用寿命。一、江苏省水稻螟虫和飞虱发生现状本文于2016年-2018年对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徐州市睢宁县、镇江市扬中市水稻螟虫和稻飞虱的田间普查数据和灯诱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对2017、2018年溧水区的田间越冬代水稻螟虫和飞虱进行了田间调查。结果显示:在2016年-2018年间,(1)三种稻飞虱总体轻发生,全省监测点的百穴虫量峰值介于0-397.99头之间(轻到偏轻发生)。(2)二化螟总体轻发生,局部地区大发生。睢宁县亩虫量峰值介于86.8-145头之间(轻发生),但2017年溧水区二化螟越冬代亩虫量达到1040.52头(大发生)。(3)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总体中等发生,局部地区大发生。吴江区和睢宁县亩虫量峰值介于18-505头之间(轻至大发生),扬中市大螟田间未见。(4)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总体轻到偏轻发生。全省五(3)代亩虫卵量峰值介于3600-18000(头·粒)之间(轻至偏轻发生)。(5)三化螟Scirpophaga incertulas Walker全省田间和灯下未见。综上所述,未来水稻螟虫和飞虱应重点防治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和灰飞虱,兼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重点防治稻纵卷叶螟和大螟,部分地区(如溧水区和睢宁县)要谨防二化螟加重为害。二、江苏省及周边部分地区二化螟和灰飞虱对常用药剂的抗性监测为了明确江苏省及周边地区水稻二化螟和灰飞虱抗性发生现状,为田间用药提供指导。(1)于2017-2018年使用点滴法测定了多个地区二化螟对多种常用药剂(氯虫苯甲酰胺、杀虫单、阿维菌素、氟雷拉纳)的抗性。结果显示,监测地区的二化螟对杀虫单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resistance ratio,RR)介于2.37-6.73倍之间],对阿维菌素为敏感性下降水平(RR介于3.11-3.50倍之间),对氟雷拉纳为敏感水平(RR介于为0.65-1.10倍之间),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水平最高,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RR介于5.83倍-16.08倍之间)。因此,建议在江苏省减少田间氯虫苯甲酰胺的使用频次。(2)于2018年使用点滴法测定了吴江区灰飞虱对五种药剂(呋虫胺、乙虫腈、噻虫嗪、氟雷拉纳和吡虫啉)的抗性。结果显示,该区灰飞虱对五种杀虫剂均处于敏感水平(RR介于0.76-1.92倍之间),表明所测常用药剂在江苏省依然可作为主打药剂防治灰飞虱。三、防治二化螟和灰飞虱的高效混配杀虫剂的筛选本文通过点滴法和饲料混毒法测定了多种混配杀虫剂对二化螟和灰飞虱的毒力,以期筛选出高效的混配配比。本章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使用点滴法测定了氟雷拉纳与三种杀虫剂混配(毒死蜱、吡虫啉和甲维盐)对灰飞虱雌性成虫的联合作用,氟雷拉纳与毒死蜱混配后,配比为3:2时,其共毒系数(co-toxicity coefficient,CTC)为142.68,具有增效作用;与吡虫啉混配后,配比为1:4时表现出增效作用(CTC为141.52)。(2)通过饲料混毒法测定了溴虫氟苯双酰胺与6种杀虫剂(辛硫磷、乙虫腈、茚虫威、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稻丰散)混配对二化螟4龄幼虫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与茚虫威混配后,配比为1:1和20:1时具增效作用,CTC分别为152.60和191.15;与乙虫腈混配后,配比为20:1时CTC达到163.34。(3)使用点滴法测定了乙虫腈与4种杀虫剂(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杀虫单、毒死蜱)混配对二化螟4龄幼虫的联合作用:乙虫腈与阿维菌素混配后,CTC介于84.81-157.54之间,其中配比为3:2时表现出增效作用(CTC为157.54)。因此,未来可以考虑使用氟雷拉纳与毒死蜱(配比为3:2)、氟雷拉纳与吡虫啉(配比为1:4)等混配配比防治灰飞虱;乙虫腈和阿维菌素混配(配比为2:3)时,溴虫氟苯双酰胺与乙虫腈混配时(配比为20:1)、茚虫威混配时(配比为1:1和20:1),对二化螟具有优异的增效作用,CTC均高于150。

薛钊鸿[5](2019)在《浙江省二化螟不同地理种群的抗药性监测及室内复配配方筛选》文中指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的质量和产量。长期不科学地使用农药导致害虫对化学药剂的敏感度降低,产生抗药性,这是二化螟危害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浙江省是二化螟为害的重灾区,也是二化螟用药较为复杂的地区。近年来,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甲氧虫酰肼常用于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治。本研究主要监测浙江省不同地理种群二化螟对上述三种药剂的抗性,明确浙江省不同地区二化螟的抗性现状,测定各种群的解毒酶活性并分析其与抗性水平的相关性,分析抗性产生的机制。在此基础上进行杀虫剂复配,筛选对二化螟具有较高增效作用的复配方案,为延缓二化螟抗药性的发展及水稻抗性二化螟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不同地理种群二化螟抗药性监测针对浙江省宁海、金华、海盐、乍浦、龙游、温岭、乐清、瑞安、萧山、诸暨共10个二化螟地理种群,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上述二化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甲氧虫酰肼三种药剂的抗性。结果显示,不同种群二化螟对这三种药剂的抗性水平差异较为明显。金华、萧山种群对这三种杀虫剂的抗性普遍较高,而诸暨、乍浦、海盐种群的抗性则相对较低。总体而言,各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最高,抗性倍数(resistance ratio,RR)在 37.82-151.09 之间,达到中等(10.0<RR≤ 100.0)至高(RR>100.0)水平抗性;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最低,抗性倍数在7.90-30.10之间,为低(5.0<RR≤10.0)至中等(10.0<RR≤100.0)水平抗性;对甲氧虫酰肼抗性倍数在20.41-149.60 之间,为中等(10.0<RR≤ 100.0)至高水平抗性(RR>100.0)。2.不同地理种群二化螟解毒酶活性测定对浙江省各二化螟种群的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细胞色素P450进行酶活性测定,并将这些酶活性与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甲氧虫酰肼的抗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虽然不同地理种群中这3种酶活性均存在一定差异,但除了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与羧酸酯酶显着负相关外,其它2种药剂与所测得3种酶活性并没有显着相关性。这可能与各地用药情况差异较大,各地理种群间存在遗传分化有关。3.室内复配配方筛选为筛选出防治二化螟的高效农药复配配方,室内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15种复配配方对金华种群二化螟的毒力效果。结果显示,与杀虫剂单剂的毒力效果比较,多杀菌素和茚虫威、阿维菌素和杀虫双、甲维盐和甲氧虫酰肼3种复配方案对二化螟具有显着增效作用,茚虫威:多杀菌素为1:1、1:9、9:1时CTC(共毒系数)分别为403.20、384.44、361.30,甲维盐:甲氧虫酰肼为 1:1、1:9、9:1 时 CTC 分别为 219.28、553.81、272.16,阿维菌素:杀虫双为 1:1、1:9、9:1时CTC分别为330.35、88.00、645.85。综上所述,本研究调查了 2018年浙江省二化螟各地理种群的抗性现状,并进行酶活性测定,分析了二化螟抗药性与各酶活性之间的关系。针对二化螟的抗性问题进行了复配药剂筛选。这些结果为二化螟抗药性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对生产实践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黄磊[6](2019)在《大螟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的多态性及三唑磷抗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属于鳞翅目,夜蛾科,其寄主范围广泛,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近几年来由于耕作制度等环境条件的改变使大螟在部分地区发生有加重的趋势。然而,很多新型杀虫剂防治大螟的效果不尽人意,相比较而言,某些有机磷杀虫剂对大螟的防效较好,以至于如今有机磷类杀虫剂仍是防治大螟的重要药剂。但由于大螟的采集和室内饲养较困难,生物测定很难获得大量一致的试虫,所以至今对大螟的抗药性现状了解较少。本研究利用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率先克隆了大螟两个乙酰胆碱酯酶基因(ace)全长cDNA。通过序列比对,分析了不同地理种群大螟体内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关键靶标基因Sinace1的多态性,同时测定了相应种群对三唑磷的抗性,并通过关联分析试图寻找相关的抗药性突变。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大螟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性,以及建立体外酶活抑制的高效杀虫剂分子筛选技术,奠定了基础。现将具体研究结果总结如下:一、大螟两个ace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通过设计简并引物扩增获得了大螟两个ace基因核心保守片段,Blast 对确定其属于ace基因家族,又通过RACE技术扩增测序,并进行end to end验证,最终得到大螟两个aces的全长序列,被分别命名为Sinace1和Sinace2(GenBank登录号为MK641586和MK641585)。它们的基因编码区全长分别为2085 bp和1917 bp,编码了 694个和638个氨基酸残基,对应蛋白质的分子量分别是是77.94kDa和71.70kDa,理论等电点分别是6.14和5.36。与已报道的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三化螟(Scirpophaga incertulas)和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乙酰胆碱酯酶氨基酸序列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发现Sinace1和Sinace2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序列均含有乙酰胆碱酯酶家族的保守结构特征:一是由Ser、Glu和Hiss这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催化三联体结构;二是由Gly、Gly和Ala这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氧负离子孔;三是由Trp、Phe和Phe这三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酰基口袋;四是由Trp氨基酸残基形成的胆碱结合位点;五是“FGESAG”保守结合域;六是由3个Cys-Cys组成的分子内部二硫键;七是外周阴离子部位以及峡谷内壁的十四个芳香族氨基酸残基等。在所比较的基因序列中,Sinace1和稻纵卷叶螟的ace1的相似度最高,达到92%;Sinace2和二化螟的ace2的相似度最高,达到96%。将大螟两个乙酰胆碱酯酶(AChEs)的氨基酸序列和其他昆虫(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直翅目、蜚蠊目、膜翅目和半翅目)的AChEs氨基酸序列一起构建系统进化树,从结果中可以看到昆虫的AChEs被清晰的分为了 AChE1和AChE2两大亚家族,大螟的两个AChEs被分别聚类到了各自对应的一支中。两个亚家族中,不同目的AChEs分别聚在一起,其中大螟的AChE1和AChE2均与夜蛾科的棉铃虫和烟青虫聚类到了同一分支上,说明他们的亲缘关系最近。二、大螟不同种群Sinace1基因的多态性分析从四个地理种群97头试虫中,采用单头克隆的方法克隆获得了大螟体内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关键靶标基因Sinace1全长序列97条,通过序列多重对比,共发现了 107种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其中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最多的是广东江门种群,具有41种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其次是广西南宁和安徽合肥种群,各具有27和20种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最少的是江苏南京种群,具有19种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综合分析四个种群的核苷酸多态性位点,频率最高的有G369A、C732T、A759G、T1029C、A1542G和C1761G,但这些突变位点均未改变氨基酸序列,为同义突变。核苷酸的突变包括转换(嘌呤与嘌呤,嘧啶与嘧啶之间的替代)和颠换(嘌呤与嘧啶之间的替代)。对4个不同地理种群Sinace1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生颠换的概率是26.9%,发生转换的概率是73.1%,其中C和T之间转换概率最大为48.1%。这些结果表明大螟ace1基因具有丰富的核苷酸多态性。用MEGA6.0软件分析四个地理种群大螟Sinace1的97条氨基酸序列,并进行多重序列对比。结果表明四个地理种群共有21种氨基酸突变类型。突变位点最多的是江苏南京种群,共有13种,其次是广东江门和安徽合肥种群,分别有5种和4种。突变类型最少的是广西南宁种群,仅有3种。在不同种群中最普遍的突变位点是G600D,在广东、广西、安徽和江苏种群中的突变频率分别为45.5%、32.0%、4%和0,其余江苏和安徽种群均有G677C突变、广东和广西种群均有H34Y突变,不同的种群还具有独有的突变。这些突变位点对大螟的生物学意义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另由于本研究取样量所限,一些低频率突变尚有待进一步检测。此外,大螟不同种群Sinace1基因的多态性,可以用于大螟种群溯源,是否与其环境和寄主适应有关,则需要进一步研究。三、不同地理种群大螟对三唑磷等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分析为了弄清大螟目前的抗药性状况,同时鉴别抗药性相关的氨基酸突变,2018至2019年采用初孵幼虫人工饲料药膜法测定了不同地理种群的大螟对三唑磷和几种其他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发现,三唑磷对不同地理种群大螟的LC50值从小到大依次为广西南宁种群(2.440-4.058 mg·L-1)、江苏南京种群(5.570-7.404 mg·L-1)和广东江门种群(8.209-11.783 mg·L-1)。三个地理种群LC50的置信区间互不重叠,表明三唑磷对三个地理种群大螟初孵幼虫的毒力有显着差异,但是从相对毒力倍数来看,江苏南京种群和广东江门种群对三唑磷的耐药能力仅是广西南宁种群的2和3.1倍,相差较小,表明所检测三个地理种群对三唑磷的抗性水平均不高。将不同地理种群对三唑磷的敏感性与其关键靶标基因Sinace1的氨基酸多态性位点进行关联分析,没有发现抗药性相关突变,也没有发现在其他昆虫同源基因中报道过的抗药性突变。由此分析认为,一是大螟尚没有发展对有机磷的靶标抗性;二是大螟的抗性水平较低,靶标突变频率低,目前的取样数量尚无法检测。此外,大螟不同种群Sinace1基因的多态性,可以用于大螟种群溯源,是否与其环境和寄主适应有关,则需要进一步研究。另从大螟对各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看,不同药剂对大螟的毒力有明显差异,所测药剂按LC50值从小到大依次为甲维盐(LC50值0.761-0.865 mg·L-1)、阿维菌素(LC50值 1.005-1.457 mg·L-1)、氯虫苯甲酰胺(LC50值 2.163-2.753 mg·L-1)、茚虫威(LC50 值 2.074-2.880 mg·L-1)、三唑磷(LC50 值 1.966-7.407 mg·L-1)和毒死蜱(LC50值17.838-36.287 mg·L-1)。六种药剂对大螟两个代表性地理种群的毒力差异较小,相对毒力倍数为1.1-3.8。另从三唑磷对2018年和2019年广东江门种群大螟的毒力看,年度间差异也较小,相对毒力倍数为1.3。但将本研究的生测数据和赵钧等(2015)的生测结果进一步比较发现,阿维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对大螟种群的毒力均下降较大,2019年阿维菌素对广东和安徽大螟种群的LC50值分别是2014年江苏南京LC50值的22.4倍和15.5倍,根据抗性分级标准均已达中等抗性水平。2019年氯虫苯甲酰胺对广东和安徽大螟种群的LC50值分别是2014年江苏南京LC50值的10.5倍和8.2倍,根据抗性分级标准均已接近中等水平抗性。广东和安徽大螟种群对茚虫威和毒死蜱的敏感性虽有所上升,但差异不大,与对应最敏感种群的敏感性差异在1-3.7倍之间,为敏感或者敏感性降低的状态。这些测定结果为大螟田间防治用药选择提供了依据。

沈晴,李俊,杨平俊,李正辉[7](2018)在《苏州地区水稻螟虫绿色防控技术初探》文中研究说明通过近几年的试验示范,苏州地区初步集成了适合本地区的水稻螟虫绿色防控技术:优先采用适期播栽、无纺布覆盖育秧、优化布局集中育秧、灌水浸田灭蛹、机械化秸秆还田等农业和物理防治手段,积极使用性诱剂诱杀、香根草诱集、稻鸭共作、释放天敌赤眼蜂等生物防治措施,科学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及生物农药进行药剂防治。

王荣,袁树忠,陈麒丞,张省委,缪琴,魏芩杰,冯建国[8](2018)在《国内水稻螟虫防治药剂登记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螟虫是危害水稻丰产丰收的重要害虫之一,化学防治一直是各稻区防治水稻螟虫的重要手段。本文概述了目前国内水稻螟虫防治药剂的登记现状和存在问题,同时提出相关应对措施,旨在为水稻螟虫绿色防控提供思路,促进我国水稻产量的显着提高以及稻米品质的明显提升。

钟雪明,王晔青,曹梦娇,章永根,朱金良,程家安[9](2018)在《耕作制度演变对水稻螟虫发生为害的影响》文中提出在收集整理浙江嘉兴市近70年水稻耕作制度和螟虫发生为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水稻耕作制度对螟虫发生为害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双季混栽类型对水稻螟虫发生为害最有利,其次是纯双季稻类型,最为不利的是纯单季稻类型。因此,在不影响水稻产量的前提下,设计适宜的水稻耕作制度,以切断螟虫世代转换所必须的桥梁田,可有效控制螟虫发生和为害,是实现螟虫区域性绿色防控的优选策略。

宋瑞雪[10](2018)在《RIP和Toxin基因在水稻抗虫性中的潜在作用》文中认为水稻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对国家的粮食安全有重大意义。在水稻生产过程中,主要受到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等害虫的危害,而目前对水稻害虫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在长期不科学的使用农药后,导致害虫对化学药剂的敏感度降低、环境污染和稻谷中农残留等问题。因此,寻找高效、安全、对水稻害虫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植物基因工程为水稻害虫的综合防治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已有研究表明:RIP1和RIP2基因在玉米中表现出抑制害虫取食消化的作用,Toxin基因具有使核糖体钝化的作用,但对于这些基因在水稻中的抗性作用还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NCBI数据库查找比对,发现水稻中存在RIP1、RIP2和Toxin基因,但还不明确这些基因在水稻中是否也具有抗虫作用。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实验,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RIP和Toxin基因在不同水稻品种中的表达量利用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测定10种不同水稻品种(TN1、秀水134、浙粳99、中早39、金早47、中浙优8号、Y两优689、甬优12号、甬优15和甬优1540)分蘖期叶片中RIP1、RIP2、Toxin基因表达水平。测定结果显示,RIP1、RIP2和Toxin基因在中浙优8号水稻中的表达量均高于其余9个水稻品种。2.RIP和Toxin基因在水稻不同生育期的表达量测定水稻不同生育期内(苗期、分蘖期和乳熟期)叶片和茎秆中三种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三种基因在水稻苗期的表达量均呈较低水平。RIPI基因和Toxin基因在分蘖期的表达量高于乳熟期,RIP2基因在分蘖期和乳熟期均有表达,乳熟期的基因表达量略高于分蘖期。三种基因在水稻同一生育期内,叶片中基因的表达量高于茎秆中,这与相关蛋白的位置分布有一定关系,具体的缘由还需详尽的实验和观察。3.稻纵卷叶螟取食水稻后RIP和Toxin基因表达量稻纵卷叶螟危害水稻叶片1d、3d、5d后测定水稻叶片和茎秆中三种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RIP1基因在中浙优8号叶片中的表达量随时间推移上调;RIP2基因在叶片和茎秆中的表达量均上调;Toxin基因在5 d茎秆中的表达量最高。4.二化螟取食水稻后RIP和Toxin基因表达量二化螟危害水稻叶片1 d、3 d、5 d后测定水稻叶片和茎秆中三种基因的表达变化。RIP1基因在中浙优8号水稻茎秆中的表达量随时间推移下调;RIP2基因在在茎秆中的表达量随时间推移下调,叶片中的表达量随时间推移上调;Toxin基因在茎秆中的表达量随时间推移上调,在所测定时间内5 d叶片中的表达量高于1 d和3 d。5.褐飞虱取食水稻后RIP和Toxin基因表达量褐飞虱危害后,三种基因在中浙优8号茎秆中的表达量均随时间推移而下调;RIP1基因和Toxin基因在5d叶片中的表达量高于1 d和3d,RIP2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水平随时间推移而下调。综合比较比三种害虫取食水稻后RIP和Toxin基因表达变化可知: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二者幼虫同为咀嚼式口器,但二者的危害部位不同(稻纵卷叶螟取食叶片,二化螟取食茎秆)导致幼虫取食危害水稻后目的基因的表达有一定差异。二化螟和褐飞虱两种害虫均能危害水稻茎秆部位,且两种昆虫的口器不同(二化螟幼虫咀嚼式,褐飞虱刺吸式),但均可导致RIP基因均随时间变化而下调,而Toxin基因在茎秆中的表达量有所差异,具体的差异原因和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这些结果可为以后的抗性水稻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二、水稻螟虫发生为害现状及控制对策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稻螟虫发生为害现状及控制对策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药剂对水稻螟虫的田间防效(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调查方法
        1.4.1 施药安全性调查
        1.4.2 防治水稻螟虫效果调查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2.2 防治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3)水稻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研究 ——以川渝稻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水稻生产现状
    2.水稻主要害虫生物生态学特征
        2.1 水稻螟虫
        2.1.1 水稻螟虫生物学及生态学习性
        2.1.2 耕作栽培制度与螟虫演变关系
        2.2 水稻两迁害虫
        2.2.1 稻飞虱类
        2.2.2 稻纵卷叶螟
        2.3 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
    3.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
        3.1 水稻化肥农药减量
        3.2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
        3.2.1 物理防治
        3.2.2 化学防治
        3.2.3 生物防治
        3.2.4 应用生态工程控制水稻病虫害
引言
    1.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2.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框架
第二章 不同水稻种植模式对川渝稻区二化螟越冬种群数量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1.1.1 调查时间和地点
        1.1.2 虫情资料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1.2.1 调查内容
        1.2.2 调查方法
        1.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四川稻区部分区县历年水稻插秧方式与稻田种养方式变化分析
        2.2 四川稻区部分区县历年二化螟越冬数量与分析
        2.3 插秧方式及稻田种养方式与二化螟越冬代相关分析
        2.4 重庆市螟虫越冬种类及分布
        2.5 水稻不同类型田二化螟越冬虫源分析
    3.小结和讨论
第三章 重庆秀山县水稻主要虫害发生规律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方法
        1.1.1 稻飞虱田间系统调查
        1.1.2 稻纵卷叶螟田间赶蛾调查
        1.1.3 水稻螟虫田间光诱调查
        1.2 虫情资料与气象资料
        1.3 调查时间
        1.4 调查地点
        1.5 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稻飞虱发生情况分析
        2.1.1 稻飞虱灯下发生动态分析
        2.1.2 稻飞虱田间系统调查分析
        2.1.3 稻飞虱发生规律分析
        2.2 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分析
        2.3 二化螟灯下诱捕数量分析
        2.4 气候条件与水稻迁飞害虫发生动态分析
    3.小结和讨论
第四章 重庆稻区水稻病虫害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应用
    1.材料与方法
        1.1 示范地设计方法
        1.2 病虫害调查区域及方法
        1.2.1 二化螟调查方法
        1.2.2 稻飞虱调查方法
        1.2.3 稻纵卷叶螟调查方法
        1.2.4 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调查方法
        1.2.5 农药减量效果
        1.2.6 增益效果
    2.结果与分析
        2.1 示范区用药结果与水稻病虫害的发生期
        2.2 重庆稻区水稻病虫害发生程度及防治效果
        2.2.1 重庆稻区水稻病虫害重发生区县发生程度及防治效果
        2.2.2 对水稻病虫害轻发生区县防治效果
        2.3 减量用药的减药效果和经济效益分析
    3.小结和讨论
第五章 不同肥药双减组合对水稻病虫害及产量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1.2 试验规划
        1.3 试验材料
        1.4 试验方法
        1.4.1 试验设计
        1.4.2 水肥管理
        1.4.3 产量测定
        1.5 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施肥情况比较
        2.2 施药情况比较
        2.3 病虫害发生情况比较
        2.4 水稻主要经济性状及增产效果
    3.小结和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2016-2018年江苏省水稻螟虫与飞虱发生和抗性调查及杀虫剂混配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水稻的主要害虫
        1.1 水稻螟虫的发生概况
        1.2 水稻飞虱发生概况
    2 水稻螟虫和飞虱抗药性发生概况
        2.1 国内外水稻螟虫和飞虱抗药性的历史
        2.2 水稻螟虫和飞虱抗药性现状
    3 新药剂的研究概况
    4 混配药剂的研究现状
        4.1 农药混配的原则
        4.2 农药混配的应用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2016-2018年江苏省水稻螟虫和飞虱发生情况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虫情资料
        1.2 水稻螟虫和飞虱调查方法
        1.3 分析工具
        1.4 水稻螟虫和飞虱发生程度分级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6-2018年江苏省监测点水稻飞虱发生情况
        2.2 2016-2018年江苏省监测点水稻螟虫发生概况
    3 讨论
第三章 江苏省水稻螟虫和飞虱的抗药性监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供试药剂
        1.3 供试仪器
        1.4 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1.5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灰飞虱和二化螟敏感品系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基线
        2.2 不同地区灰飞虱和二化螟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
    3 讨论
第四章 防治二化螟混配药剂的室内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供试昆虫
        1.3 供试仪器
        1.4 二化螟毒力测定
        1.5 数据处理
        1.6 联合毒力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二化螟高效混配药剂的筛选(点滴法)
        2.2 二化螟高效混配药剂的筛选(饲喂法)
    3. 讨论
第五章 防治灰飞虱混配药剂的室内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供试昆虫
        1.3 实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
        1.5 联合毒力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剂对灰飞虱雌成虫的毒力
        2.2 混配剂对灰飞虱雌成虫的联合作用
    3 讨论
全文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浙江省二化螟不同地理种群的抗药性监测及室内复配配方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二化螟的发生与危害
        1.1 二化螟的发生历史
        1.2 二化螟发生为害现状
    2 二化螟的化学防治
        2.1 二化螟的化学防治历史
        2.2 二化螟的抗性发展
        2.3 浙江省二化螟抗药性
        2.4 二化螟的抗药性机理
        2.4.1 多功能氧化酶系(MFOs)
        2.4.2 酯酶(EST)
        2.4.3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
        2.4.4 靶标部位敏感性降低
        2.5 混配药剂在二化螟田间防治中的研究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浙江省不同地理种群二化螟抗药性监测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虫源
        2.2 供试水稻
        2.3 供试药剂
        2.4 试验方法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
        3.2 二化螟对阿维菌素的抗性
        3.3 二化螟对甲氧虫酰肼的抗性
        3.4 二化螟对3种杀虫剂的抗性比较
    4 讨论
第三章 浙江省不同地理种群二化螟解毒酶活性测定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虫源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2 方法
        2.2.1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测定
        2.2.2 羧酸酯酶(CarE)活性测定
        2.2.3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测定
        2.2.4 细胞色素P450活性测定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浙江省不同地理种群二化螟羧酸酯酶(CarE)活性测定
        3.2 浙江省不同地理种群二化螟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测定
        3.3 浙江省不同地理种群二化螟细胞色素P450活性测定
        3.4 二化螟抗性水平与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第四章 室内复配配方筛选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虫源
        2.2 供试药剂
        2.3 方法
        2.4 统计分析
        2.5 复配药剂增效作用评价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7种杀虫剂单剂毒力测定
        3.2 复配药剂毒力测定
    4 讨论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大螟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的多态性及三唑磷抗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大螟及其抗药性状况
        1.1 大螟的发生与为害
        1.2 大螟的综合治理
        1.3 大螟抗药性现状
    2 昆虫的AChE
        2.1 昆虫的AChE种类
        2.2 昆虫AChE的高级结构及重要的活性位点
        2.3 昆虫AChE分子多态性
    3 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概况
        3.1 有机磷类杀虫剂的简介
        3.2 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性情况
        3.3 有机磷类杀虫剂的代谢抗性机制
        3.4 有机磷类杀虫剂的靶标抗性机制
    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大螟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试剂和仪器设备
        1.3 大螟总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1.4 引物设计
        1.5 PCR反应和常规分子克隆
        1.6 大螟乙酰胆碱酯酶基因同源比较及序列分析
        1.7 大螟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
    2 结果
        2.1 大螟乙酰胆碱酯酶基因全长的克隆
        2.2 大螟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的同源比较及序列分析
        2.3 大螟AChE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大螟乙酰胆碱酯酶Ⅰ的基因多态性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供试试剂和仪器设备
        1.3 大螟Sinace1核苷酸和氨基酸多态性位点的分析
        1.4 普通分子克隆步骤
        1.5 基因多态性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AChE1基因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2.2 AChE1基因氨基酸多态性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大螟对几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试虫饲养
        1.3 试剂和仪器设备
        1.4 室内毒力的测定方法
        1.5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2018年三唑磷对大螟不同地理种群的毒力状况
        2.2 2019年六种杀虫剂对大螟不同地理种群的毒力状况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苏州地区水稻螟虫绿色防控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优先采用农业和物理防治技术, 减轻虫害自然基数
    1.1 适时播栽
    1.2 无纺布覆盖育秧
    1.3 优化布局集中育秧
    1.4 灌水浸田灭蛹
    1.5 机械化秸秆还田
2 积极采用生物防治技术, 提高绿色防控覆盖率
    2.1 性诱剂诱杀
    2.2 香根草诱集
    2.3 稻鸭共作
    2.4 释放天敌赤眼蜂
3 科学运用药剂防治技术, 确保农药零增长
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绿色防控理念还需大力宣传
    4.2 绿色防控技术还需深入研究
    4.3 绿色防控推广还需多头合作

(8)国内水稻螟虫防治药剂登记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螟虫防治药剂登记情况
    1.1 有效成分
    1.2 登记剂型
    1.3 登记企业
    1.4 毒性
2 水稻螟虫防治药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1 有效成分品种少, 以有机磷类为主, 应加大高效、低毒活性成分的研发力度
    2.2 化学杀虫剂为主, 生物源杀虫剂比例低, 应鼓励生物源杀虫剂的登记使用
    2.3 乳油剂型居多, 环保剂型偏少, 应推广使用绿色环保剂型
3 展望

(9)耕作制度演变对水稻螟虫发生为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耕作制度演变史
2 水稻螟虫种群数量演变史
    2.1 成虫种群数量消长动态
    2.2 田间螟害率
3 水稻耕作制度与螟虫发生为害的关系
    3.1 单季晚稻为主、防治水平低导致三化螟种群占绝对优势
    3.2 单、双季混栽和针对性药剂防治导致二化螟种群上升
    3.3 纯双季栽种导致二化螟成为优势种群
    3.4 单双混栽和直播导致二化螟成为绝对优势种群
    3.5 纯单季栽种导致螟虫总体数量下降
4 小结与讨论

(10)RIP和Toxin基因在水稻抗虫性中的潜在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水稻害虫的危害与防治
        1.1 二化螟的危害与防治
        1.1.1 二化螟的发生与危害
        1.1.2 二化螟的防治
        1.2 稻纵卷叶螟的危害与防治
        1.2.1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危害
        1.2.2 稻纵卷叶螟防治
        1.3 褐飞虱的危害与防治
        1.3.1 褐飞虱的发生与危害
        1.3.2 褐飞虱的防治
    2 植物抗虫性研究概述
        2.1 植物抗虫性简介
        2.2 植物抗虫性的研究历史
        2.3 植物抗虫性的应用前景
    3 植物抗虫性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3.1 植物抗虫基因的种类
        3.2 植物抗虫基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3 RIP和Toxin基因研究现状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RIP和Toxin基因在不同水稻品种中的表达量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水稻
        2.1.2 实验仪器及主要试剂
        2.2 方法
        2.2.1 样品处理
        2.2.2 总RNA的提取
        2.2.3 RNA纯度检测
        2.2.4 基因引物设计
        2.2.5 RNA反转录
        2.2.6 Real-Time PCR
        2.2.7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RIP1基因在不同水稻品种中的相对表达量
        3.2 RIP2基因在不同水稻品种中的相对表达量
        3.3 Toxin基因在不同水稻品种中的相对表达量
    4 讨论
第三章 RIP和Toxin基因在水稻不同生育期的表达量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水稻
        2.1.2 实验仪器及主要试剂
        2.2 方法
        2.2.1 样品处理
        2.2.2 总RNA的提取
        2.2.3 RNA纯度检测
        2.2.4 基因引物设计以及Real-Time PCR
    3 结果与分析
        3.1 RIP1基因在水稻不同生育期的相对表达量
        3.2 RIP2基因在水稻不同生育期的相对表达量
        3.3 Toxin基因在水稻不同生育期的相对表达量
    4 讨论
第四章 稻纵卷叶螟取食后水稻中RIP和Toxin的表达量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水稻
        2.1.2 供试虫源
        2.1.3 实验仪器及主要试剂
        2.2 方法
        2.2.1 样品处理
        2.2.2 总RNA的提取
        2.2.3 RNA纯度检测
        2.2.4 基因引物设计以及Real-Time PCR
    3 结果与分析
        3.1 稻纵卷叶螟取食不同时间后水稻中RIP1基因表达量
        3.2 稻纵卷叶螟取食不同时间后水稻中RIP2基因表达量
        3.3 稻纵卷叶螟取食不同时间后水稻中Toxin基因表达量
    4 讨论
第五章 二化螟取食后水稻中RIP和Toxin的表达量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水稻
        2.1.2 供试虫源
        2.1.3 实验仪器及主要试剂
        2.2 方法
        2.2.1 样品处理
        2.2.2 总RNA的提取
        2.2.3 RNA纯度检测
        2.2.4 基因引物设计以及Real-Time PCR
    3 结果与分析
        3.1 二化螟取食不同时间后水稻中RIP1基因表达量
        3.2 二化螟取食不同时间后水稻中RIP2基因表达量
        3.3 二化螟取食不同时间后水稻中Toxin基因表达量
    4 讨论
第六章 褐飞虱取食后水稻中RIP和Toxin的表达量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水稻
        2.1.2 供试虫源
        2.1.3 实验仪器及主要试剂
        2.2 方法
        2.2.1 样品处理
        2.2.2 总RNA的提取
        2.2.3 RNA纯度检测
        2.2.4 基因引物设计以及Real-Time PCR
    3 结果与分析
        3.1 褐飞虱取食不同时间后水稻中RIP1基因表达量
        3.2 褐飞虱取食不同时间后水稻中RIP2基因表达量
        3.3 褐飞虱取食不同时间后水稻中Toxin基因表达量
    4 讨论
第七章 本文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水稻螟虫发生为害现状及控制对策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药剂对水稻螟虫的田间防效[J]. 张春容,鄢勤,邓荣平,陈志远,童守远,史良俊,聂珍. 中国植保导刊, 2021(09)
  • [2]江津区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试验示范[D]. 雷云飞. 西南大学, 2021
  • [3]水稻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研究 ——以川渝稻区为例[D]. 杜润帮. 西南大学, 2021(01)
  • [4]2016-2018年江苏省水稻螟虫与飞虱发生和抗性调查及杀虫剂混配筛选[D]. 凌汉.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5]浙江省二化螟不同地理种群的抗药性监测及室内复配配方筛选[D]. 薛钊鸿.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6]大螟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的多态性及三唑磷抗性分析[D]. 黄磊.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苏州地区水稻螟虫绿色防控技术初探[J]. 沈晴,李俊,杨平俊,李正辉. 南方农业, 2018(35)
  • [8]国内水稻螟虫防治药剂登记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王荣,袁树忠,陈麒丞,张省委,缪琴,魏芩杰,冯建国.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18(09)
  • [9]耕作制度演变对水稻螟虫发生为害的影响[J]. 钟雪明,王晔青,曹梦娇,章永根,朱金良,程家安. 中国植保导刊, 2018(06)
  • [10]RIP和Toxin基因在水稻抗虫性中的潜在作用[D]. 宋瑞雪.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稻螟发生危害状况及防治对策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