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一起玩”社交活动

小班“一起玩”社交活动

一、小班“大家一起玩”社会活动(论文文献综述)

孟斌[1](2021)在《混龄教育中异龄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迟明阳[2](2020)在《小班幼儿同伴冲突的教师介入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在交往中成长,冲突便是交往形式之一,这意味着冲突对人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小班幼儿同伴冲突便是幼儿之间交往的形式之一,其对幼儿成长,特别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这需要小班幼儿教师合理介入,予以引导。小班教师的科学介入幼儿同伴冲突行为将在其最近发展区之间搭建桥梁,不仅促进其尽快适应幼儿园环境和生活,为中班和大班的发展奠定基础,推动其社会性发展,提高其语言能力和思维水平,推动人格发展等。但是当研究者初步观察小班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行为发现,教师介入行为存在一定问题,这不利于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和顺利成长。而学界常常将幼儿同伴冲突的教师介入行为研究聚焦于中班或大班,或者以整个小班、中班和大班为研究对象,而恰恰没有将研究聚焦于小班幼儿同伴冲突的教师介入行为。因此,本文运用文献法、观察法和访谈法,以G省T市某幼儿园小班教师介入行为为研究对象,发掘小班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现实状况,改进教师介入行为,进而促进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和成长。本文研究发现,当前小班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行为按照介入深度为划分标准,介入程度由低到高,可以划分为四种主要方式:敷衍回应,包括安抚情绪、“稍后”而不处理两种方法;简单制止,包括分离冲突双方、无声提醒、简单命令、游戏剥夺等方法;权威判定,包括判定物品归属、判定对错、判定活动顺序等方面;科学引导,包括引导幼儿道歉和解、建立交往规范和导向、判定玩具公有、借助“移情”、提供方法等方法。而小班教师介入行为具有四种特点:教师以显性幼儿同伴冲突介入为主;教师介入小班幼儿同伴冲突发生的背景以游戏为主;教师往往在幼儿同伴冲突中期阶段介入其中;教师的介入行为以“较浅”的介入方式为主。小班教师介入行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时机较仓促;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方式较武断;教师应对幼儿同伴冲突较程式化;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作用较为单向化;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过程缺乏持续性;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行为较暴力。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教师自身教育观念存在一定偏差,而且部分教师认识不到幼儿同伴冲突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的积极意义,另外游戏细节管理不到位;幼儿园小班的班级人数过多,对小班教师相关培训不足;部分家长不够理解和支持幼儿教师工作。为了改进幼儿教师介入行为,促进小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发展其社会性,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冲突观;选择合适的介入时机及方式方法;注重游戏细节管理;协同家庭,加强日常冲突预防教育。此外,幼儿园还要提供有利于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条件。

李英美[3](2020)在《利用体育游戏干预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情绪管理能力是指个体能正确感知自身与他人的情绪,能理解基本的情绪并能够以合理的方式表达出来,且能够在一定的情境下控制情绪,做出适宜行为的能力。健康情绪的发展关乎幼儿身心发展、习惯及品质的养成以及社交能力的发展,同时3—6岁是幼儿养成安全感、发展健康积极态度的关键年龄阶段,健康积极的情绪也是幼儿认知与发展所需要的基础之一。而体育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方式,兼具娱乐、竞赛等多种功能,在体育游戏中,幼儿通过各种各样的趣味活动锻炼与发泄,这对幼儿身体素质的培养以及健康情绪、心理的形成都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幼儿园实践的角度出发,采用体育游戏对情绪管理不良的幼儿进行干预。研究采用个案干预的模式,结合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法和观察法等,选取山东省济南市某公立幼儿园中班的两名幼儿为研究对象,进行了3个月的干预。通过干预对个案进行前后测,对比个案在情绪管理得分上的变化,评估方案的干预效果。研究结果证明,两名个案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有了明显改善。个案安安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能以合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能够学会遵守规则,在与同伴交往时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分享、助人、关心、合作等亲社会行为;并且在游戏中逐渐学会使用言语进行协商,抢夺、哭闹等行为出现的频率明显下降;能与同伴学会协商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对于教师禁止的危险行为能有所控制,在班里开始被其他幼儿接纳,逐渐被其他幼儿评价为好朋友。个案幼儿亮亮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自信心较干预前有了明显的提升;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愉快的参与幼儿园的各种活动;沉默、阴郁、拒绝等此类的情况大大减少,干预后能主动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且在各类活动中能积极参与、勇敢地表现自己。研究得出,通过体育游戏可以有效改善幼儿不良情绪,体育游戏不仅是幼儿宣泄不良情绪的有效途径,而且在减少同伴冲突、增加友好互助行为、密切幼儿间情感等方面有着明显效果。此外,研究还发现,轻松和谐的家庭气氛、家长的关注和正面教育、幼儿园与家庭的有效沟通,均对情绪问题类幼儿的干预起到了明显的助力作用。

张学艳[4](2020)在《移情训练对4-6岁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享行为的培养作为幼儿社会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拉近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关系,形成亲密的友谊。尽管一线教育者表示,都在依据发展目标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但是调查却发现,分享行为的教育形式过于简单,流于表面。因此,分享行为的教育问题亟待解决。相关研究表明,移情与幼儿分享行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是幼儿与其亲社会行为建立的桥梁。本研究利用教育实验法、测量法、观察法来探讨移情训练对4-6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以沈阳市某公立幼儿园为实验园所,随机选取中、大班各两个,每班20名幼儿为被试对象。研究者与学前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及研究生组成团队,通过不断探讨、完善形成最终的移情训练方案,包括情感认知(基本情绪情感的理解与把握)、情感体验(与他人达到情感的共鸣体验)、感受分享的乐趣(利用真实情境进行分享活动)三个阶段,依据此方案进行教育培养实验,按照不同的内容材料循序渐进地进行,每班每周各一次,共三个月完成。干预完成后,获得如下结论:第一,移情训练能有效促进4-6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中班与大班在经过训练后,分享行为均有显着的提高。第二,移情训练能促进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的统一。第三,4-6岁幼儿的分享行为在年龄与性别上均具有差异性,会随幼儿年龄增加而提升,而且女孩做出分享的比例要高于男孩。第四,移情训练与不同物品分享不存在差异性。为此,本研究为幼儿园与家庭提出如下建议:首先重视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机会;其次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幼儿进行移情训练,促进分享意识外化为分享行为。

杨澄耐[5](2020)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同伴互动行为观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同伴互动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幼儿在同伴互动的过程当中提高角色认知、摆脱自我中心、亲社会行为得到增加。同伴互动对幼儿个体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H市某公立幼儿园的小、中、大三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然观察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以幼儿园一日生活为观察背景,对幼儿同伴互动行为进行观察,从互动主题、互动类型、互动方式、互动情绪、互动结果五个维度对同伴互动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观察,共观察到649个互动行为事件。通过量化统计分析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同伴互动的年龄差异,并结合案例分析法对一日生活中同伴互动进行质的描述与分析。通过量化统计与质性角度分析来了解一日生活中同伴互动的特点,存在的差异以及影响,并为同伴互动的存在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结果显示:幼儿同伴互动次数发生最多的是区域活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同伴互动发生最少;幼儿互动频率,从小班到大班互动次数明显增加;幼儿互动主题中小班以中性互动、不友好互动为主。中、大班幼儿活动主要以中性互动为主。在同伴互动类型中以合作居多,协商次之,冲突最少;幼儿互动方式主要以语言加动作为主;幼儿互动情绪主要以中性为主;幼儿互动结果小班主要以接受和拒绝为主,中大班主要以接受为主。幼儿园环境、互动场地、空间的大小、教师的教育观念以及对幼儿的态度、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因素、家长文化素养是影响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同伴互动的主要因素。基于上述研究成果,研究者对如何有效提高一日生活中同伴互动质量,提出如下建议:第一,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提供丰富的互动环境;第二,转变教育观念,提升专业化水平。一方面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同伴互动的具体情景,提供同伴交往的机会,另一方面,要适当的延迟干预,给予幼儿自主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的机会。第三,优化家庭教养方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第四,构建家园互动,促进同伴互动。

朱言同[6](2020)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性支持研究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理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集体教学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集体教学活动内在结构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幼儿教师的有效支持。但当前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支持的现状不容乐观,缺失、过度及不当支持的情况时有发生。近年来,随着对学习共同体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理念为提升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支持有效性提供了理论支撑。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阐释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支持的应然追求,利用CLASS课堂评估评分系统分析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支持现状、问题及成因,以及提出提升教师支持有效性的策略等。具体来说,本文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开展:第一部分:绪论。首先探讨选题缘由,即从教师支持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价值、当前教师支持的情况以及学习共同体理论的价值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次,对本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通过搜集、整理、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完成文献综述的撰写。最后论述本研究的研究意义、思路及方法。第二部分: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支持的应然追求。首先,从理论基础和实践要求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支持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其次,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支持的功能性进行分析。最后,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支持的有效性分析,提出幼儿教师支持的有效性指标及表现。第三部分: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支持的实然透视。本章利用CLASS课堂评估评分系统,对6所幼儿园共18个集体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并通过SPSS26.0软件进行分析,得出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支持处于中等水平,且教师支持的三大领域及十个维度之间有显着相关性。第四部分: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支持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本章结合实证研究及案例,分析教师支持存在的问题,得出幼儿教师在情感支持上忽视幼儿主体性、活动组织上存在片面性、教学支持缺乏科学性。同时从教师、幼儿、幼儿园三个方面分析问题成因。第五部分:基于学习共同体理念提升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支持有效性的策略。本章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从转变教师支持理念、优化教师支持策略,完善幼儿园支持机制三个层面提出提升教师支持有效性的策略,从而促进集体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实现教师幼儿的共同发展。

陈美[7](2019)在《体育游戏促进5-6岁幼儿社会化发展的观察研究》文中认为社会化是个体成人的重要内容,并贯穿人的一生。幼儿期作为社会化发展的基础期,是幼儿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重要时期。其中5-6岁阶段的幼儿正处于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准备阶段,是幼儿发展的转折期。已有研究表明,5-6岁阶段的幼儿在社会化发展方面具有明显的后效性。正确引导幼儿认识社会、理解社会行为、习得社会规范,对幼儿融入今后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教育学、学前教育学、体育学及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为理论支撑,通过对体育游戏中幼儿社会化行为的观察资料收集,运用相关理论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全面剖析,旨在明晰体育游戏中幼儿社会化行为的促进过程。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体育游戏能促进5-6幼儿基本运动能力的习得与提高。体育游戏以不同的体育活动内容与游戏项目的发展侧重形式促进5-6岁幼儿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与体能的获得与继续发展。(2)体育游戏有利于5-6幼儿社会行为的规范。体育游戏为5-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体育游戏通过促进5-6岁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从而提高幼儿反社会行为到亲社会行为的转化。(3)体育游戏能促进5-6幼儿社会角色的认知与体验。体育游戏为幼儿的社会交往创设了模拟的社会环境,促就幼儿的社会角色体验,使幼儿在互动交往中进一步提升自我认知。(4)体育游戏有利于5-6幼儿个性的培养。体育游戏规则能加强5-6岁幼儿的规则意识及自我控制,游戏的自主性能培养幼儿个性特征的发展。(5)体育游戏能促进5-6幼儿价值目标的培养。体育游戏通过游戏规则引导幼儿的道德、品格的发展,通过游戏目标的设定培养幼儿个体目标的认知。

赵梓涵[8](2019)在《3-6岁儿童游戏性与家庭养育环境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游戏是学龄前儿童在生活中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儿童获得全面发展的最主要的途径,它对早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展现以及情感发展等各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201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和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一些政策文件都指出了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并明确了游戏在我国学前教育中的地位;游戏性是儿童在游戏活动时的一种具有可观察性质的个性特征,各种研究表明,游戏性强的孩子一般各方面都发展的比较好,而且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都能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对儿童智力、社会性以及游戏性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说个体的健康成长、良好发展都需要一个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来支撑。近年来,游戏性研究逐渐进入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视野,学前儿童游戏性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但大部分研究都是对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儿童游戏性表现的研究,相对幼儿园来说,3-6岁儿童接触最多的家庭养育环境也同为重要,那么现阶段儿童游戏性发展的状况如何?家庭养育环境是否与儿童的游戏性发展有关系,又是怎样影响的?带着疑问,研究者以了解3-6岁儿童游戏性、家庭养育环境的现状,探讨二者的关系,对儿童游戏性的培养提出建议为研究目标;以山西省运城市三所公办幼儿园随机抽取的256名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巴尼特的《儿童游戏性评价量表》以及何守森的《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对3-6岁儿童游戏性表现与家庭养育环境的总体状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并分析儿童游戏性表现在年龄、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文化水平、父母收入水平等人口学变量上是否具有差异性特征,探讨儿童游戏性与家庭养育环境是否相关,家庭养育环境对儿童游戏性表现显着影响因子是什么等内容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3-6岁儿童游戏性表现均在中等以上水平,儿童家庭养育环境均处于中等良好水平。2.儿童的游戏性表现在年龄上有显着性差异,年龄越大,游戏性表现越好。儿童的游戏性表现在性别上没有显着性差异。是否独生子女在游戏性中的身体自发性、社会自发性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非独生子女的表现优于独生子女。儿童的游戏性表现在父母不同文化水平上有显着性差异,父母文化水平越高,儿童游戏性表现的越好。父母不同收入水平在游戏性中的社会自发性维度上有显着性差异,父母收入水平越高,儿童社会自发性表现越好。父母文化水平越高,家庭养育环境中的语言与认知、社会适应与自我管理、活动多样性与游戏参与、情感温暖与自我表达、环境气氛维度得分越高。父母收入水平越高,家庭养育环境中的语言与认知与环境气氛维度的得分越高,忽视、干涉与惩罚维度得分越低。3.家庭养育环境与3-6岁儿童游戏性表现存在显着正相关,家庭养育环境等级越高,儿童游戏性表现越好。家庭养育环境中的语言与认知、情感温暖与自我表达、社会适应与自我管理、活动多样性与游戏参与、环境气氛与儿童游戏性表现存在显着正相关;忽视、干涉与惩罚与儿童游戏性表现存在负相关。4.家庭养育环境中的社会适应与自我管理和活动多样性与游戏参与,对儿童游戏性表现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忽视、干涉与惩罚对儿童游戏性中的身体自发性和幽默感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活动多样性与游戏参与对儿童游戏性中的认知自发性、身体自发性和幽默感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社会适应与自我管理对儿童游戏性中的社会自发性、认知自发性、明显的愉悦性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环境气氛对儿童游戏性中的社会自发性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针对研究结果,为了更好地引导3-6岁儿童游戏性的良好发展,一是家长要致力于创造一个多陪伴,多互动,多关注,少惩罚的氛围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为儿童游戏性的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二是教师要根据3-6岁不同年龄段儿童游戏性的特点正确的进行引导和培养。三是要重视家园共育及双方合作,了解孩子在家和学校的不同情况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3-6岁儿童游戏性的激发与培养。

庞甜甜[9](2019)在《小班幼儿同伴交往中拒绝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幼儿同伴交往中的拒绝行为指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中,与同伴进行交往时所出现的不允诺、不接受、不同意的回绝应答取向。本文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深入到幼儿同伴交往的活动中,对幼儿园小班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的拒绝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幼儿同伴交往中的拒绝行为主要发生于集体教学活动、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三种活动类型中,并且幼儿拒绝行为的发生有一定的客观起因和主观动机,客观起因主要包括资源不足、同伴特征和他人影响三个方面;主观动机主要有维护自我、从众心理、避免惩罚和报复同伴四方面。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拒绝的内容包括拒绝分享、拒绝帮助、拒绝合作、拒绝邀请和拒绝建议。拒绝行为的类型包括知行一致型拒绝行为和知行不一型拒绝行为,运用的拒绝方式有回应型拒绝和无回应型拒绝。针对同伴的拒绝行为,幼儿的反馈方式主要有平静接受、再次争取、引起冲突、求助他人和反向拒绝五种类型,而教师针对幼儿同伴交往中出现的拒绝行为主要有顺其自然和引导干预两种反馈方式。本研究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从拒绝行为的客观起因方面提出要要正视客观条件,选择他法解决现实问题;从拒绝行为的主观动机方面提出,要从容对待幼儿主观心理,培养幼儿移情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从拒绝的内容方面提出,要客观看待拒绝行为,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从拒绝的方式方面提出,应教育幼儿运用合理方式施以拒绝行为;从拒绝行为的反馈方式方面提出,要正向引导被拒绝幼儿,教师自然参与到幼儿活动中,从而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同伴交往。

袁维姣[10](2018)在《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应对与策略》文中研究说明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经常故意或有意地损害他人的攻击行为,这种现象在小班幼儿身上尤其明显。随着80、90后初为父母,祖辈全盘接收孩子日常生活的照顾,对孩子百依百顺,尽可能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这种溺爱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孩子成为家庭中的"小霸王""小公主",而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这种现象就更明显,如:打人、抢玩具、搞破坏等。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不制止;有的家长则不以为然,听之任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因此教师与家长必须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创造有利的教育及社会环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二、小班“大家一起玩”社会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班“大家一起玩”社会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2)小班幼儿同伴冲突的教师介入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1.小班幼儿同伴冲突自身存在特殊性
        2.教师介入小班幼儿同伴冲突行为存在问题
        3.教师恰当介入小班幼儿同伴冲突可促进其顺利成长
    (二)文献综述
        1.幼儿同伴冲突研究现状
        2.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研究现状
        3.研究总结
        4.研究不足
    (三)核心概念界定
        1.幼儿同伴冲突
        2.教师介入行为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观察法
        3.访谈法
一、教师介入小班幼儿同伴冲突的价值探讨
    (一)冲突对人成长的积极意义
    (二)小班幼儿同伴冲突的意义
    (三)教师介入小班幼儿同伴冲突的教育价值
二、教师介入小班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现状调查
    (一)教师介入行为
        1.敷衍回应
        2.简单制止
        3.权威判定
        4.科学引导
    (二)教师介入行为特点
        1.教师以显性幼儿同伴冲突介入为主
        2.教师介入小班幼儿同伴冲突发生的背景以游戏为主
        3.教师往往在幼儿同伴冲突中期阶段介入其中
        4.教师的介入行为以“较浅”的介入方式为主
三、教师介入小班幼儿同伴冲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师介入小班幼儿同伴冲突存在的问题
        1.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时机较仓促
        2.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方式较武断
        3.教师应对幼儿同伴冲突较程式化
        4.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作用较为单向化
        5.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过程缺乏持续性
        6.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行为较暴力
    (二)教师介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
        2.幼儿园方面的原因
        3.家庭或家长方面的原因
四、教师介入小班幼儿同伴冲突的改进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冲突观
    (二)选择合适的介入时机及方式方法
    (三)注重游戏细节管理
    (四)协同家庭,加强日常冲突预防教育
    (五)提供有利于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条件
结语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利用体育游戏干预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情绪管理能力是衡量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游戏是促进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的有效方式
        (三)体育游戏促进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相关研究的缺失
    二、文献综述
        (一)情绪管理能力的相关研究
        (二)体育游戏的相关研究
        (三)简评
    三、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访谈法
        (二)观察法
        (三)问卷调查法
    五、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幼儿情绪管理能力与体育游戏的概述
    一、概念界定
        (一)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的概念界定
        (二)体育游戏的概念界定
    二、情绪管理能力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一)有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情绪情感
        (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体育游戏的价值
        (一)培养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直接方式
        (三)帮助幼儿养成积极健康的情绪
第二章 干预个案的筛选与分析
    一、个案幼儿的筛选
        (一)筛选工具
        (二)筛选的过程
        (三)筛选的结果
    二、个案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发展的特征
        (一)个案幼儿安安的情绪管理能力发展特征
        (二)个案幼儿亮亮的情绪管理能力发展特征
    三、造成个案情绪问题的原因
        (一)幼儿自身的性格特点与气质类型
        (二)幼儿认知能力不足
        (三)家长不恰当的教养方式
        (四)教师与家长双方缺乏沟通
第三章 干预方案的编制与实施
    一、干预方案的编制
        (一)干预方案编制的依据
        (二)具体的干预方案
    二、干预方案的实施
        (一)个案幼儿安安的干预过程
        (二)个案幼儿亮亮的干预过程
    三、干预结果
        (一)个案幼儿安安的干预结果
        (二)个案幼儿亮亮的干预结果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体育游戏是促进幼儿情绪管理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家庭的辅助可以促进体育游戏的干预效果
        (三)体育游戏干预的效果具有个体差异性
    二、教育建议
        (一)关注幼儿的情绪健康,用爱浇灌幼儿
        (二)知情意行相结合,兼顾干预的针对性与全面性
        (三)以正面教育为主,及时强化
        (四)重视家园合力,确保家园沟通的有效性
        (五)重视榜样示范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移情训练对4-6岁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学会分享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移情训练是将幼儿与其亲社会行为建立起联结的桥梁
        (三)个人的研究兴趣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分享行为
        (二)移情训练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
        (二)关于移情训练的研究
        (三)关于移情训练与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
        (四)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假设
    四、研究方法与工具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工具
    五、分享为主题的移情训练方案的制定
        (一)方案制定成员的选取
        (二)移情训练方案制定的依据
        (三)移情训练方案制定的理论基础
        (四)移情训练方案的内容安排
    六、研究过程
        (一)被试选取
        (二)实验变量
        (三)实验过程
第三章 研究结果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的同质性检验
    二、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的结果比较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分享的差异比较
        (二)移情训练对不同年龄、性别幼儿分享影响的差异比较
        (三)移情训练后4-6岁幼儿分享程度的差异比较
        (四)移情训练对分享意识与行为一致性的影响比较
        (五)移情训练对不同属性分享物品的影响比较
    三、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的结果比较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一、移情训练对4-6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
        (一)移情训练对4-6岁幼儿分享意识的影响
        (二)移情训练能促进4-6岁幼儿分享行为
        (三)移情训练对4-6岁幼儿分享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移情训练促进4-6岁幼儿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的统一
    二、4-6岁幼儿分享行为具有不同的特点
        (一)5-6岁幼儿分享水平更高,4-5岁为幼儿分享行为发展的特殊时期
        (二)4-6岁幼儿分享行为的性别特点表现为女生高于男生
    三、移情训练与不同物品分享不存在差异性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教育建议
        (一)重视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充分利用教育机会
        (二)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
        (三)对不同年龄、性别幼儿进行移情训练,促进分享意识外化为分享行为
第六章 研究不足及展望
    一、本研究的局限性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5)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同伴互动行为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设计
一、幼儿同伴互动行为量的统计与分析
    (一)幼儿同伴互动行为量化统计
    (二)一日生活中各班级的同伴互动情况分布表
    (三)一日生活中同伴互动行为的观察结果与分析
二、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同伴互动行为质的描述与分析
    (一)同伴互动行为的结构分析
    (二)同伴互动行为的流程分析
三、一日生活中同伴互动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幼儿园
    (二)幼儿自身因素
    (三)教师因素
    (四)家庭因素
四、教育建议
    (一)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提供丰富的互动环境
    (二)转变教育观念、提升专业化水平
    (三)优化家庭教养方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四)家园合作,促进同伴互动
五、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同伴互动行为观察表
    附录二 :幼儿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三 :幼儿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6)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性支持研究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缘于教师支持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价值
        (二)缘于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支持现状不尽人意
        (三)缘于学习共同体理论为教师支持提供的新思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
        (二)幼儿教师支持
    四、文献综述
        (一)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相关研究
        (二)幼儿教师支持的相关研究
        (三)学习共同体的相关研究
        (四)已有研究综述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支持的应然追求
    一、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支持的合理性分析
        (一)教师支持合理性的理论基础
        (二)教师支持合理性的实践诉求
    二、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支持的功能性分析
        (一)支持幼儿追寻知识的意义世界
        (二)增强幼儿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三)促进对话式师幼关系的建构
    三、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支持的有效性分析
        (一)情感支持
        (二)活动组织
        (三)教学支持
第二章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支持的实然透视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
        (四)研究过程
    二、研究结果
        (一)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支持质量的总体情况
        (二)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支持质量的具体情况
        (三)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支持在三大领域中相关性表现
        (四)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支持在十大维度中相关性表现
第三章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支持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一、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支持的问题分析
        (一)情感支持上忽视幼儿主体性
        (二)活动组织上存在片面性
        (三)教学支持缺乏科学性
    二、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支持的问题成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
        (二)幼儿方面
        (三)幼儿园方面
第四章 基于学习共同体理念提升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支持有效性的策略
    一、转变教师支持理念,凸显幼儿主体性
        (一)教师支持的目的应体现幼儿成长的诉求
        (二)教师支持的评价应着眼于教育全程的幼儿
        (三)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应秉持主体间性
    二、优化教师支持策略,实现师幼共同愿景
        (一)采用对话交流的教学方式
        (二)创设和而不同的学习环境
        (三)提供意义世界的学习内容
    三、完善幼儿园支持机制,为教师支持提供保障
        (一)完善管理制度
        (二)提供发展机会
        (三)增强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体育游戏促进5-6岁幼儿社会化发展的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体育游戏的研究
        1.3.1.1 国内体育游戏方面的研究
        1.3.1.2 国外体育游戏方面的研究
        1.3.2 人的社会化研究
        1.3.2.1 人的社会化理论
        1.3.2.2 幼儿社会化
        1.3.2.3 体育游戏对幼儿社会化的研究
        1.3.3 幼儿体育的研究
        1.3.3.1 国内幼儿体育的研究
        1.3.3.2 国外幼儿体育的研究
    1.4 研究假设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的理论背景及观察的操作依据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体育的社会化功能
        2.1.2 体育与人的社会化
        2.1.3 5-6岁幼儿社会化的内容
    2.2 教育观察的操作依据
        2.2.1 5-6岁幼儿发展的身心特征
        2.2.2 体育游戏的功能属性
第3章 体育游戏促进5-6岁幼儿社会化发展的观察与分析
    3.1 体育游戏促进5-6岁幼儿习得基本运动能力的观察与分析
        3.1.1 幼儿身体形态及机能发展的观察与分析
        3.1.2 幼儿身体素质发展的观察与分析
    3.2 体育游戏促进5-6岁幼儿规范社会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3.2.1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3.2.2 幼儿反社会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3.3 体育游戏促进5-6岁幼儿提高角色意识,促进角色体验的观察与分析
        3.3.1 幼儿性别角色认知的观察与分析
        3.3.2 幼儿社会角色体验的观察与分析
    3.4 体育游戏促进5-6岁幼儿个性形成的观察与分析
        3.4.1 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观察与分析
        3.4.2 幼儿个性特征发展的观察与分析
    3.5 体育游戏促进5-6岁幼儿培养价值目标的观察与分析
        3.5.1 幼儿道德发展的观察与分析
        3.5.2 幼儿品格形成的观察与分析
第4章 体育游戏促进5-6岁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实践探讨
    4.1 5-6岁幼儿体育游戏的类型及内容选择
        4.1.1 体育游戏类型的选择
        4.1.2 体育游戏内容的选择
    4.2 5-6岁幼儿体育游戏中幼儿教师的指导策略
        4.2.1 树立正确指导理念,发挥幼儿主体能动性
        4.2.2 把握“权威”作用机制,引导幼儿正向发展
    4.3 5-6岁幼儿体育游戏中游戏环境的多元创设
        4.3.1 物质环境的创设
        4.3.2 精神环境的创设
    4.4 5-6岁幼儿体育游戏中同伴经验的互动交往
        4.4.1 增强游戏角色体验,推动幼儿同伴交往
        4.4.2 把握幼儿经验差异,促进幼儿经验认知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幼儿观察记录表
致谢

(8)3-6岁儿童游戏性与家庭养育环境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关于儿童游戏性的研究
        1.3.2 关于儿童家庭养育环境的研究
        1.3.3 关于儿童游戏性与家庭养育环境关系的研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儿童游戏性
        1.4.2 家庭养育环境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标和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3.1 问卷调查法
        2.3.2 访谈法
    2.4 研究工具
    2.5 研究数据处理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3-6岁儿童游戏性发展的现状
        3.1.1 3-6岁儿童游戏性表现的总体状况
        3.1.2 不同年龄儿童游戏性表现的差异
        3.1.3 不同性别儿童游戏性表现的差异
        3.1.4 是否独生子女游戏性表现的差异
        3.1.5 父母不同文化水平儿童游戏性表现的差异
        3.1.6 父母不同收入水平儿童游戏性表现的差异
    3.2 3-6儿童家庭养育环境的现状
        3.2.1 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的总体状况
        3.2.2 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不同等级的分布状况
        3.2.3 父母不同文化水平家庭养育环境表现的差异
        3.2.4 父母不同收入水平家庭养育环境表现的差异
    3.3 3-6岁儿童游戏性与家庭养育环境的关系
        3.3.1 3-6岁儿童游戏性与家庭养育环境的相关分析
        3.3.2 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对游戏性的回归分析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4.1 3-6岁儿童游戏性及家庭养育环境的现状分析
        4.1.1 3-6岁儿童游戏性发展的现状分析
        4.1.2 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的现状分析
    4.2 3-6岁儿童游戏性表现的差异性分析
        4.2.1 不同年龄儿童游戏性表现的差异性分析
        4.2.2 不同性别儿童游戏性表现的差异性分析
        4.2.3 是否独生子女游戏性表现的差异性分析
        4.2.4 父母不同文化水平儿童游戏性表现的差异性分析
        4.2.5 父母不同收入水平儿童游戏性表现的差异性分析
    4.3 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表现的差异性分析
        4.3.1 父母不同文化水平家庭养育环境表现的差异性分析
        4.3.2 父母不同收入水平家庭养育环境表现的差异性分析
    4.4 3-6岁儿童游戏性及其家庭养育环境的关系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3-6岁儿童游戏性及家庭养育环境的现状
        5.1.2 3-6岁儿童游戏性及其家庭养育环境的关系
    5.2 教育建议
        5.2.1 对家长的建议
        5.2.2 对老师的建议
第六章 研究反思
    6.1 创新之处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小班幼儿同伴交往中拒绝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同伴交往
    (二)拒绝行为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拒绝行为性质的研究
    (二)拒绝行为类型的研究
    (三)拒绝策略的研究
    (四)拒绝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五)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工具
    (四)研究过程
五、小班幼儿同伴交往中拒绝行为的表现特点分析
    (一)不同活动中的幼儿拒绝行为
    (二)幼儿拒绝行为的客观原因
    (三)幼儿拒绝行为的主观动机
    (四)幼儿拒绝的主要内容
    (五)幼儿拒绝行为的类型
    (六)幼儿拒绝行为的表现方式
    (七)被拒绝幼儿和教师对幼儿拒绝行为的反馈方式
六、研究结论
七、教育建议
    (一)引导幼儿正视客观条件,选择他法解决现实问题
    (二)从容对待幼儿主观心理,培养移情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客观看待拒绝行为,具体事情具体分析
    (四)运用合理方式,施以拒绝行为
    (五)正向引导被拒绝幼儿,教师自然参与幼儿活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应对与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常行为中的表现
    (一) 喜欢动手打人, 惹事生非, 爱欺负别人
    (二) 情绪波动大, 脾气暴躁
二、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
    (一) 家庭教育不当
    (二) 外界干扰
    (三) 教师与同伴的影响
三、应对攻击性行为的措施
    (一) 缓解其紧张、焦虑的情绪
    (二) 对攻击性行为进行适当惩罚
    (三) 培养幼儿语言交往能力
    (四) 榜样示范法
    (五) 家园配合

四、小班“大家一起玩”社会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 [1]混龄教育中异龄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研究[D]. 孟斌.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小班幼儿同伴冲突的教师介入行为研究[D]. 迟明阳.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3]利用体育游戏干预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的个案研究[D]. 李英美.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4]移情训练对4-6岁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学艳.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5]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同伴互动行为观察研究[D]. 杨澄耐. 西南大学, 2020(01)
  • [6]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性支持研究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理论视角[D]. 朱言同.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7]体育游戏促进5-6岁幼儿社会化发展的观察研究[D]. 陈美. 湖南大学, 2019(07)
  • [8]3-6岁儿童游戏性与家庭养育环境的关系研究[D]. 赵梓涵.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9]小班幼儿同伴交往中拒绝行为研究[D]. 庞甜甜. 辽宁师范大学, 2019(11)
  • [10]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应对与策略[J]. 袁维姣. 新课程(综合版), 2018(07)

标签:;  ;  ;  ;  ;  

小班“一起玩”社交活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