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神经生化标志物的测定

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神经生化标志物的测定

一、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神经生化标志物的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岑贞颐[1](2021)在《感染性颅内高压患儿血清及脑脊液S100B、NSE、LA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颅内感染并颅内压升高患儿血清及脑脊液血浆钙连接蛋白B(Plasma Calnexin B,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乳酸LA(Lactic Acid,LA)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为本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以及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颅内感染并颅内压升高的患儿96例为病例组;按脑脊液压力升高水平分为轻度升高组和重度升高组两个亚组,选取同期同年龄段的健康体检儿童96例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S100B、NSE、LA水平及其与临床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重度升高组患儿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和视乳头水肿的发生率分别为61.9%、85.7%、76.2%和57.1%,轻度升高组为24.1%、59.3%、31.5%和18.5%;重度升高组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和视乳头水肿的发生率均高于轻度升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月~3岁患儿轻度升高组脑脊液压力为117.48±9.81mm H2O,重度升高组为159.53±12.42 mm H2O;4~6岁患儿轻度升高组脑脊液压力为192.40±9.27 mm H2O,重度升高组为272.62±21.81mm H2O;7~15岁患儿轻度升高组脑脊液压力为234.44±24.46 mm H2O,重度升高组为299.10±26.49mm H2O。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重型病例脑脊液压力均值高于同组的轻型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重度升高组血乳酸(LAC)、C反应蛋白(CRP)、脑钠尿肽(BNP)、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肌酐、脑脊液乳酸(CSF-LA)水平较轻度升高组高,重度升高组血PH值、碳酸氢盐、脑脊液氯水平、血纤维蛋白原(Fbg)较轻度升高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升高组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脑脊液细胞总数、中性细胞比例、单核细胞比例、乳酸脱氢酶(LDH)、脑脊液葡萄糖、脑脊液蛋白定量与轻度升高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96例患儿均进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异常检出率为67.8%(65例),其中重度升高组为78.6%(33例),轻度升高组为38.9%(21例),重度升高组头颅MRI影像学改变高于轻度升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MRI及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的病灶检出率,MRI病灶检出率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不同亚组血清S100B、NSE及LA水平变化特征为对照组<轻度升高组<重度升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S100B、NSE、LA水平为轻度升高组<重度升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不同病因组血清和脑脊液S100B、NSE、LA水平为结脑组>化脑组>病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以CSF-LA为因变量,S100B和NSE在血清和脑脊液中的水平为自变量,应用线性回归分析:(1)相关分析:血清S100B与CSF-LA定量(r=0.381,P=0.000),脑脊液S100B与CSF-LA定量(r=0.350,P=0.001);血清NSE与CSF-LA定量(r=0.348,P=0.001),脑脊液NSE与CSF-LA定量(r=0.297,P=0.003);均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以脑脊液压力为因变量,S100B和NSE在血清和脑脊液中的水平为自变量,应用线性回归分析:(2)相关分析:血清S100B与脑脊液压力(r=0.472,P=0.000),脑脊液S100B与脑脊液压力(r=0.464,P=0.000);血清NSE与脑脊液压力(r=0.579,P=0.000),脑脊液NSE与脑脊液压力(r=0.593,P=0.000)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1)。(7)回归分析:以血清S100B为自变量,CSF-LA定量为因变量做线性回归分析,血清S100B可以显着影响CSF-LA定量,非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12(P<0.05);以脑脊液S100B为自变量,CSF-LA定量为因变量做线性回归分析,脑脊液S100B可以显着影响CSF-LA定量,非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31(P<0.05)。以血清NSE为自变量,CSF-LA定量为因变量做线性回归分析,血清NSE可以显着影响CSF-LA定量,非标准化回归系数0.196(P<0.05);以脑脊液NSE为自变量,CSF-LA定量为因变量做线性回归分析,脑脊液NSE可以显着影响CSF-LA定量,非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28(P<0.05)。结论:(1)感染性颅内高压患儿的脑脊液压力与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相关性,脑脊液压力升高值越大,患儿临床表现越严重,合并各器官脏器损害的发生率越高。(2)感染性颅内高压患儿头颅MRI无特异性改变,但颅内压升高越明显,MRI异常检出率相对较高。(3)血清和脑脊液中的S100B、NSE可正向影响CSF-LA定量,即血清和脑脊液中的S100B、NSE越高,CSF-LA定量越高,脑脊液压力升高也越大,患儿发展成为重度感染性颅内高压的可能性越大。(4)血清及脑脊液中S100B、NSE、LA含量水平对感染性颅内高压患儿的早期诊断、提高治疗效果、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邢丹丹[2](2021)在《儿童EB病毒相关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对儿童 EB 病毒相关性脑炎(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Encephalitis,EBE)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通过随访患儿预后情况,分析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并根据脑脊液中EB病毒DNA载量进行分组,分析高EBV载量与低EBV载量之间的差异。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21年2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病房住院治疗,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提示病毒性脑炎且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中EB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患儿,回顾性分析临床数据,并根据患儿的预后情况进行分组,分析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根据脑脊液中EB病毒DNA载量进行分组,分析高EBV载量与低EBV载量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本研究共收集32例EBE患儿,男性19例(59.37%),女性13例(40.63%),男:女1.46:1;以幼儿期及学龄前期多见,发病年龄最大13岁4月,最小9月;四季均可发病,以冬季多见。2.临床表现:发热者28例(87.50%),高热者11例(34.38%);意识改变者4例(12.50%);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者11例(34.38%);伴有消化道症状者5例(15.63%);表现为头痛者15例(46.88%),伴头晕者3例(9.38%);惊厥者15例(46.88%),其中表现为惊厥持续状态者2例(6.25%);呕吐者14例(43.75%),其中喷射性呕吐4例(12.50%);运动异常者6例(18.75%);感觉异常者1例(3.13%);精神行为异常者1例(3.13%);共济失调者1例(3.13%)。3.神经系统体格检查:颈抵抗者3例(9.38%);Babinski征阳性者7例(21.88%);肌力下降者6例(18.75%)。4.实验室检查:CSF白细胞计数>10×106/L者16例(50.00%),多以淋巴细胞为主;CSF葡萄糖、氯检测大多正常;32例患儿脑脊液EBV-DNA-PCR检测结果均>0copies/mL,核酸定量最高值 68700 copies/mL,>5000 copies/mL者4例(12.50%)。大多数PBMC中EBV载量较血浆、脑脊液中高,脑脊液中病毒载量大多比血浆中高。5.32例患儿均完善了颅脑MRI检查,其中6例同时完善了脊髓MRI检查,12例(37.5%)有异常影像学表现,其中脑炎表现者9例(28.13%),以额叶、丘脑受累多见。6.22名患儿入院后完善脑电图检查,脑电图异常者中界限性儿童脑电图8例(25.00%),表现为背景节律偏慢或广泛慢波,脑电图表现为痫样放电者2例(6.25%)。7.入院后给予抗病毒治疗者26例(81.25%),抗癫痫药物治疗者共3例(9.38%),激素类药物治疗者共20例(62.5%),给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者共10例(31.25%)。住院时间最长者为41天,最短者为5天,平均住院日为15.37天。8.通过随访结果,将32例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28例、预后不良组4例,通过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住院天数、惊厥、惊厥持续状态、意识改变、影像学及脑电图异常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9.根据脑脊液EBV DNA载量进行分组分析,发现女性脑脊液中EB病毒载量多高于男性,脑脊液中EB病毒载量与脑脊液细胞数呈正相关。研究结论EB病毒相关性脑炎以幼儿及学龄前多见,全年均可发病,以冬季发病多见,男:女1.46:1。临床表现多样,以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头痛、呕吐、惊厥起病者多见。脑脊液中EB病毒载量与脑脊液细胞数呈正相关。部分患儿存在颅脑MRI、脑电图异常。经积极抗病毒、抗炎等治疗,大多预后良好。导致预后不良的因素主要有:惊厥起病、入院时存在意识改变、颅脑MRI异常、脑电图异常、住院时间长。

苗苗[3](2021)在《惊厥患儿血清S100B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儿童惊厥发作后,血清S100B蛋白表达水平的分析及与惊厥患儿脑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长春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惊厥患儿作为观察组;根据病因分为热性惊厥组157例、癫痫组83例、病毒性脑炎组23例、化脓性脑炎组10例、不明原因抽搐组37例;同时选取同期住院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双抗体夹心法和免疫层析法方法对S100B蛋白进行检测,并分析血清S100B蛋白表达水平及与惊厥患儿脑损伤之间的关系。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S100B蛋白水平比较,观察组血清S100B蛋白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热性惊厥组中,复杂性热性惊厥血清S100B蛋白水平浓度高于单纯性热性惊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热性惊厥组、癫痫组、病毒性脑炎组、化脓性脑炎组、不明原因抽搐组组间血清中S100B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观察组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惊厥频率≥3次(P=0.000)及惊厥持续时间≥10min(P=0.008)是S100B蛋白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惊厥患儿血清中S100B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2.热性惊厥组中,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血清中S100B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单纯性热性惊厥;3.不同病因所致惊厥患儿血清中S100B蛋白水平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4.惊厥频率≥3次(P=0.000)及惊厥持续时间≥10min(P=0.008)是S100B蛋白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丁晓[4](2021)在《儿童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的临床特征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我国儿童抗NMDAR脑炎的特点;分析影响儿童抗NMDAR脑炎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期指导早期诊断、及时干预,改善患儿预后。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173例抗NMDAR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及预后,总结临床特征。对其中146例患儿进行了至少6个月的随访,将随访患儿的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儿之间的临床差异;进而,将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单因素变量引入logistics回归,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本研究纳入173例抗NMDAR脑炎患儿,其中,男/女为1:1.44;发病年龄在8月~15岁3月(平均7.8±3.6岁)。(2)本组患儿中,35.2%有前驱症状;13.3%的患儿在起病前20-60天有病毒性脑炎病史。(3)本组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精神行为异常(69/173例,39.9%)和惊厥发作(67/173例,38.7%);病程中累积症状以精神行为异常(147/173例,85.0%)、运动障碍最常见(141/173例,81.5%)。(4)本组所有患儿脑脊液抗NMDAR Ig G抗体均为阳性,但152例血清样本中,阳性129例,阴性23例;6例患儿合并血清抗MOG抗体阳性。(5)发病后我院首次脑电图异常率为79.1%,表现为弥漫性慢化、局灶性慢化和癫痫波发放;51.5%的患儿头颅MRI异常,以额叶病变最常见;住院期间没有患儿发现肿瘤,1例5+岁女性患儿在病后9个月随访时发现卵巢畸胎瘤。(6)本研究中有146例患儿至少规律随访至初始免疫治疗后6个月,其中138/146例(94.5%)的患儿采用甲强龙和IVIG联合治疗,首次免疫治疗后有23/146例(15.8%)患儿再次接受重复一线免疫治疗,15/146例(10.3%)患儿接受二线免疫治疗,其中的7/146例(4.8%)患儿同时接受了这两种治疗;本研究共有18/146例(12.3%)患儿接受了长期免疫抑制治疗(吗替麦考酚酯或硫唑嘌呤),其中11/146例(7.5%)患儿维持超过1年。(7)有146例患儿至少随访至初始免疫治疗后6-72个月(中位时间22个月,IQR:12-41个月),有13例患儿存在1次-3次复发,在随访至初始免疫治疗后6个月时,m RS≤2分者126/146例(86.3%),死亡4例,在最后一次随访时,138/146例(94.5%)患儿预后良好(m RS≤2分)。(8)病情高峰时m RS≥5分、头颅MRI RCMM-PMRIS评分增加、转入ICU监护是初始免疫治疗后6个月时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中儿童抗NMDAR脑炎的平均发病年龄7.8±3.6岁,女孩多见且复发率高;最常见精神行为异常症状;可以合并其他神经元自身抗体阳性;免疫治疗后大多数预后良好;高峰m RS≥5分、头颅MRI RCMM-PMRIS评分增加、入住ICU预示初始免疫治疗后6个月时预后不良。

黄向群[5](2021)在《脑脊液降钙素原、乳酸与乳酸/糖对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诊疗价值》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监测开颅术后颅内感染脑脊液的降钙素原(PCT)、乳酸(LA)、乳酸/糖(LA/GLU)和传统指标的动态变化,探讨各指标对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采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6月1日至2021年2月1日的开颅术后疑似颅内感染的发热患者152例,在诊治过程中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79例患者,并将其分为2大组:颅内感染组(A+B组)和非颅内感染组(control组),其中颅内感染组又根据患者在第3天的体温改善情况、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又将颅内感染组(A+B组)分为感染控制组(A组)和感染未控制组(B组)。其中B组患者在第3天的症状体征和体温均未改善,予以立即更换抗生素治疗。各分组中,病例数分布如下:颅内感染组(A+B组)共34例(感染控制组21例,感染未控制组13例),非颅内感染组共45例。其中颅内感染组(A+B组)的疾病类型组成有:自发性脑出血26例,颅脑外伤性脑出血2例,颅脑肿瘤3例,脑积水3例。非颅内感染组(control组)的疾病类型组成有:自发性脑出血34例,颅脑外伤性脑出血2例,颅脑肿瘤4例,脑积水5例。在各患者或其家属签署了相关的脑脊液、血液样本采集和临床实验研究的知情同意书后,分别在第1、3、5、7、14天采集在开颅术后怀疑是颅内感染的患者的脑脊液和外周静脉血样本,其中怀疑是颅内感染的主要特征为发热和类似颅内感染的临床表现。对采集的脑脊液样本行脑脊液PCT、LA、常规、生化等检查,同时计算出各自脑脊液乳酸/糖(Lactate/Glucose,LA/GLU);对采集的血液样本行血糖、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其中的检测方法如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脑脊液PCT;采用“终点比色法”检测脑脊液LA;采用血常规分析仪自动检测脑脊液和血液常规;采用DT3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脑脊液和血液生化、糖。结果:(1)在颅内感染组(A+B组)与非颅内感染组(control组)患者脑脊液与血液检测第1天:颅内感染组(A+B组)的脑脊液PCT、脑脊液LA、脑脊液LA/GLU、脑脊液糖、脑脊液糖/血糖、脑脊液蛋白、脑脊液WBC水平均高于非颅内感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颅内感染组患者的脑脊液PCT、LA、LA/GLU水平显着高于非颅内感染组,脑脊液糖水平显着低于非颅内感染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1)。对脑脊液PCT、LA和LA/GLU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得知:脑脊液PCT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 urve,AUC)为0.887,阈值为0.235ng/m L,敏感度为94.10%,特异度为75.60%;脑脊液LA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6,阈值为3.115mmol/L,敏感度为91.20%,特异度为77.80%;脑脊液LA/GLU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9,阈值为1.694,敏感度为70.6%,特异度为93.3%。(2)在颅内感染控制组(A组)与颅内感染未控制组(B组)患者脑脊液PCT动态监测的第1、3、5、7、14天:在感染控制组早期,两组患者脑脊液PCT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脑脊液PCT先由相对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转变成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后又恢复相对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4、图5。(3)在颅内感染控制组(A组)与颅内感染未控制组(B组)患者脑脊液LA动态监测的第1、3、5、7、14天:患者在监测早期(第1天)和后期(第14天)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P<0.01,P<0.05),而在中期(第3、5天)两组患者的差异较为明显(P<0.0001),中期后段(第7天),两组患者差异则并不明显(P>0.05)详见表5、图6。(4)在颅内感染控制组(A组)与颅内感染未控制组(B组)患者脑脊液LA/GLU动态监测的第1、3、5、7、14天:两组患者在监测的早期(第1天)和后期(第7、14天)的脑脊液LA/GLU都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监测的中期(第3、5天),两组患者的脑脊液LA/GLU比值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01)。其折线图显示,B组患者的脑脊液LA/GLU在第3天未控制时显着上升,在更换抗生素后,则有所下降,直至接近A组患者水平,详见表6、图8、图9。结论:(1)患者的脑脊液PCT、LA、LA/GLU对患者的颅内感染均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2)在14天动态监测研究中发现,脑脊液PCT、LA、LA/GLU 3项指标均具有病情评估能力,且与脑脊液PCT相比,脑脊液LA、LA/GLU具有更好的病情评估能力。(3)脑脊液LA、LA/GLU具有与脑脊液糖类似的ROC曲线,其结果提示,与脑脊液LA、脑脊液GLU相比,脑脊液LA/GLU更高的颅内感染辨别能力。

常笑可[6](2021)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中Caveolin-1、VE-cadherin、CXCL8及CXCL9的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检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中Caveolin-1、VE-cadherin、CXCL8和CXCL9的含量,探讨其含量变化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作用,为早期识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1月在邯郸市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病毒性脑炎(VE)患儿35例,化脓性脑膜炎(BM)患儿32例,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为对照组24例。收集对照组患儿急性期、VE组和BM组患儿急性期和治疗后的脑脊液标本,运用ELISA法检测患儿脑脊液中Caveolin-1、VE-cadherin、CXCL8、CXCL9的水平。应用IBM SPSS V24.0软件对各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对各组急性期和治疗后的比较用t-检验,分析各组水平变化,同时进行Pearson检验分析急性期Caveolin-1、VE-cadherin、CXCL8和CXCL9之间的相关性。以ɑ=0.05作为检验水准。结果:1.急性期脑脊液中Caveolin-1、VE-cadherin、CXCL8、CXCL9的水平在BM组、VE组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veolin-1、VE-cadherin、CXCL8在BM组急性期高于V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XCL9在VE组急性期高于B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患儿脑脊液中Caveolin-1、VE-cadherin、CXCL8、CXCL9的水平在BM组与VE组比较,Caveolin-1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E-cadherin、CXCL8、CXCL9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BM组与VE组患儿急性期脑脊液中的Caveolin-1、VE-cadherin、CXCL8、CXCL9的水平都高于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脑脊液中Caveolin-1、VE-cadherin、CXCL8相互之间呈正相关,与CXCL9呈负相关。结论:1.Caveolin-1、VE-cadherin、CXCL8和CXCL9均参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发病过程,测定急性期的表达水平可为早期识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提供依据。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中Caveolin-1、VE-cadherin、CXCL8和CXCL9的水平在急性期和治疗后有差异,动态检测脑脊液中的水平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的疗效观察具有指导意义。

刘奔科[7](2021)在《儿童流行性乙型脑炎后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前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乙脑病毒感染后除了会诱使人体产生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抗体外,是否还会产生其他的常见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分析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以表达神经元细胞表面抗原的转染细胞为底物,对受检者的血清与脑脊液进行检测。首先检测31名乙脑患儿急性期血清及脑脊液中的常见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抗NMDAR-IgG、抗AMPAR1-IgG、抗AMPAR2-IgG、抗LGI1-IgG、抗CASPR2-IgG、抗GABABR-IgG),同时随访病情,在乙脑起病后第21天,再次检测血清中的常见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若在乙脑恢复期,患儿出现新发症状,考虑为双相型者,则再次检测其血清及脑脊液中的常见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并完善头颅磁共振复查、脑脊液乙脑病毒PCR等检查,除外乙脑复燃后启动免疫治疗。结果:1.乙脑急性期,全部31名患儿血清及脑脊液的上述6种常见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检测为阴性;2.乙脑起病后第21天,除2名双相型和1名单相型患儿血清抗NMDAR-IgG检测为阳性外,其余28名患儿血清常见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检测均为阴性;3.5名患儿在乙脑恢复期出现新发症状,考虑为双相型,其中2名患儿脑脊液抗NMDAR-IgG阳性,确诊为抗NMDAR脑炎,1名患儿脑脊液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γ-aminobutyric acid class B receptor,GABABR)IgG阳性,确诊为抗GABABR脑炎,其余2名患儿脑脊液上述6种常见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检测阴性;4.相较于乙脑后继发抗NMDAR脑炎的患儿,继发抗GABABR脑炎者病情复发时,其脑脊液白细胞数低于前者,头颅影像学改变不明显,预后相对较好。结论:1.乙脑患儿急性期血清及脑脊液中没有检测到常见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2.乙脑病毒感染后第21天的血清抗NMDAR-IgG检测阳性,不一定继发抗NMDAR脑炎;3.中枢神经系统乙脑病毒感染后,除抗NMDAR脑炎外,可继发抗GABABR脑炎;4.乙脑病毒感染后继发不同自身抗体介导的脑炎,其疾病的严重程度、预后也可能有所不同。目的:探讨双相型乙脑患儿的血清或脑脊液中,是否存在目前其它未知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分析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的方法,分别以大鼠的海马组织和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为底物,对受检者的血清与脑脊液进行检测。首先检测第一部分乙脑患儿急性期血清及脑脊液中未知的抗神经细胞表面抗原抗体,在乙脑起病后第21天,检测其血清中未知的抗神经细胞表面抗原抗体,在乙脑恢复期,再次检测双相型乙脑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未知的抗神经细胞表面抗原抗体。收集资料,分析临床特点。结果:1.乙脑急性期,全部31名患儿血清及脑脊液的未知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检测为阴性;2.乙脑起病后第21天,1名单相型患儿血清未知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检测为阳性,其余30名患儿血清未知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检测均为阴性;3.症状复发后,5名双相型乙脑患儿中有2名脑脊液未知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检测为阳性;4.与乙脑后继发抗NMDAR脑炎的患儿相比,继发未知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脑炎者病情复发时临床症状相对较轻,脑脊液白细胞数和蛋白含量升高不明显,头颅磁共振病变范围较小,遗留神经功能缺陷较少。结论:1.乙脑患儿急性期血清及脑脊液中没有检测到未知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2.乙脑病毒感染后第21天的血清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检测,对于该病的发生预测价值不高;3.中枢神经系统乙脑病毒感染后可诱发其它未知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4.与乙脑后继发抗NMDAR脑炎的患儿相比,继发未知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患儿的临床症状相对较轻,预后更好。目的:探究细胞因子对于乙脑后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预测价值,随访患儿神经功能状态并分析长期预后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第一部分乙脑患儿急性期血清及脑脊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9,MMP-9)、CXC趋化因子13(C-X-C motif ligand 13,CXCL13)、B细胞活化因子(B-cell activating factor,BAFF)、CXC趋化因子10(C-X-C motif ligand10,CXCL10)和白介素6(intefleukin-6,IL-6)等5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在乙脑起病后第21天,检测患儿血清中MMP-9、CXCL13、BAFF、CXCL10和IL-6的水平,在乙脑恢复期,再次检测双相型乙脑患儿脑脊液中MMP-9、CXCL13、BAFF、CXCL10和IL-6的水平。分别在乙脑起病后1月、2月、6月、12月对患儿进行随访,每次随访均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量表对患儿的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评估。结果:1.比较乙脑后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患儿与未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患儿急性期的血清及脑脊液MMP-9、CXCL13、BAFF、CXCL10和IL-6的水平,两者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2.在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患儿中,乙脑起病后第21天的血清CXCL13、IL-6水平显着高于急性期(p<0.05);症状复发后的脑脊液MMP-9、CXCL13、BAFF及CXCL10水平显着高于急性期(p<0.05);3.在未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患儿中,乙脑起病后第21天的血清MMP-9、CXCL10及IL-6水平显着低于急性期(p<0.05);4.随访12个月,乙脑恢复期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患儿比未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m RS评分高(m RS中位数2[1-2]vs 1[0-2],p=0.044)。结论:1.乙脑急性期的细胞因子水平不能作为恢复期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预测指标;2.乙脑起病后第21天的血清CXCL13水平可作为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预测指标;3.乙脑恢复期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患儿比未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长期预后更差。

黎义[8](2021)在《血清FGF21及GDF15在儿童原发性线粒体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拟探讨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FGF21)及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在儿童原发性线粒体病诊断中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至2017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的原发性线粒体病患儿、非线粒体病的神经肌肉疾病患儿及健康体检儿童的临床资料及血液标本,用ELISA法检测患儿血清中FGF21、GDF15水平,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统计MDC线粒体疾病评分(Morava Mitochondrial disease criteria,MDC)及国际儿童线粒体疾病评分(International pediatric mitochondrial disease scale,IPMDS)。通过计算各标志物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性比值比(odds ratio,OR),ROC曲线等研究FGF21、GDF15在原发性线粒体病筛查诊断中的价值;通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估FGF21、GDF15影响因素以及与疾病诊断评分、预后评分的关系。结果:51例线粒体病患者中有50例为临床表现结合基因确诊,1例为临床表现结合肌肉病理活检确诊,中位年龄36.0月(11.0~96.0月)。按照与线粒体病患者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原则,病例对照组选自神经内科就诊的非线粒体病的神经肌肉系统疾病患者,共30例,其中位年龄为61.5月(34.8~84.0月),健康对照组选取我院体检中心体检正常的50名志愿者,中位年龄37.0月(21.0~58.3月)。通过统计分析发现:线粒体病组血清FGF21和GDF15的平均水平分别是健康对照组的3.3倍、4.2倍,是疾病对照组的2.0倍、3.1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效能:GDF15>乳酸>FGF21>乳酸/丙酮酸;灵敏度:GDF15>乳酸>FGF21>乳酸/丙酮酸;特异度:乳酸/丙酮酸>FGF21>乳酸>GDF15;阳性预测值:FGF21与乳酸相近>GDF15>乳酸/丙酮酸;阴性预测值:GDF15>乳酸>FGF21>乳酸/丙酮酸;3.通过最大约登指数计算,FGF21临界值为151.160 pg/ml,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2.5%、85%;GDF15临界值为606.369 pg/ml时,对应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5%、100%;4.通过的组间分析发现,FGF21在非骨骼肌受累组或有消化道受累组升高最为明显;GDF15在多器官功能受累组升高最为明显;而两指标在感觉器官受累与否,基因突变类型(mt DNA/n DNA),突变基因功能类型,线粒体综合征/非综合征,不同的线粒体综合征表型间无区别;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FGF21、GDF15与年龄,乳酸与GDF15,乳酸与MDC评分,FGF21与IPMDS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血清GDFl5在原发性线粒体病筛查诊断方面的价值高于FGF21及目前临床常用的血清乳酸,乳酸/丙酮酸,可作为儿童原发性线粒体病筛查诊断首选的生物学标志物。血清FGF21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徐梦雅[9](2021)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36例临床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新生儿病房确诊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病例资料,分别探讨足月儿和早产儿化脑的临床特点、治疗转归和结局等,分析发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2月5年期间入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确诊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36例患儿的病例资料。根据胎龄分为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根据近期转归结局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分别对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治疗和转归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36例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36例,其中男15例(41.7%),女21例(58.3%);足月儿13例(36.1%),早产儿23例(63.9%),胎龄28-34周者20例(87.0%),胎龄34-37周者3例(13.0%);平均出生体重为2049.53±186.02g,出生体重<1000g 者 4 例(11.1%)、1000-1499g 者 13 例(36.1%)、1500-2499g 者 6 例(16.7%)、体重≥2500g者13例(36.1%);平均发病日龄9.86±1.533天,早发型败血症化脑12例(33.3%)、晚发型败血症化脑24例(66.7%);病程中发热者27例(75%);感染伴随症状中贫血者22例(61.1%)、凝血功能障碍者16例(44.4%);血培养阳性者24例,血培养阳性率66.7%,脑脊液培养阳性者16例,脑脊液培养阳性率41.7%,共检出病原菌44株,其中肺炎克雷伯杆菌16株(36.4%)、大肠埃希菌15株(34.1%)、其他病原菌共13例(29.5%));10例患儿出现并发症,其中脑积水5例(13.9%)、硬膜下积液2例(5.6%)、脑梗死2例(5.6%)、脑软化2例(4.6%));经治疗后治愈出院者12例(33.3%),好转出院者18例(50.0%),转外院手术治疗1例(2.8%),自动出院者5例(13.9%),临床好转、治愈率83.3%。2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化脑患儿临床特点比较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化脑患儿均以晚发型败血症多见,早产儿组IVF、胎膜早破者例数较足月儿组多,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76.9%足月化脑患儿以发热作为首发症状,足月儿组的常见临床表现有发热(84.6%)、反应差(61.5%)、气促或呻吟(61.5%)、肌张力增高(61.5%);73.9%早产化脑患儿以呼吸暂停作为首发症状,早产儿组常见临床表现有腹胀(78.3%)、呼吸暂停(73.9%)、面色差(73.9%)、发热(69.9%)、反应差(60.9%);早产儿组呼吸暂停、腹胀、肌张力减低发生率大于足月儿组,足月儿组发热、气促或呻吟、激惹、惊厥、肌张力增高发生率高于早产儿组,且热峰高于早产儿组,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组腹胀的发生率与足月儿组有显着差异(P<0.05);早产儿组相关并发症中贫血、凝血功能障碍、水肿、胆汁淤积症发生率较足月儿组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儿组首次脑脊液检查(病程1~2天)中白细胞计数、多核细胞比例均高于早产儿组,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脑脊液检查(病程3~4天)中,足月儿组多个细胞百分比、氯化物含量高于早产儿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病原菌均以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多见,病原菌分布在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组各种异常影像学表现发生率均高于足月儿组,早产儿组颅内出血发生率高于足月儿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足月儿组,抗感染疗程长于足月儿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组住院天数长于、住院费用高于足月儿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儿组治愈率(76.9%)、好转率(23.1%)高于早产儿组,早产儿组中1例患儿因合并重度脑积水转院行手术治疗,5例患儿自动出院。3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化脑患儿临床特点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在胎龄(预后良好组35.22±5.08周、预后不良组32.37±3.22周)、出生体重(预后良好组2363.48±1225.194g,预后不良组1610.00±784.301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羊水粪染发生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热峰、呼吸暂停、抽搐、前囟饱满的发生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相关并发症中贫血、凝血功能障碍、水肿、胆汁淤积症的发生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儿病程中3次脑脊液检查中白细胞计数、多核细胞比例、蛋白含量均高于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3次脑脊液检查中蛋白含量均高于预后良好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组病原菌均以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多见,病原菌分布在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各种异常影像学表现发生率均高于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脑室增宽扩张、颅内出血发生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脑积水发生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两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大部分患儿在病程2-3周出现并发症,以脑积水最为常见,共5例(13.9%);预后不良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均大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中足月儿发热、激惹、惊厥、肌张力增高等临床表现较早产儿典型,早产儿以呼吸暂停、腹胀、肌张力减低为主要临床表现。2.足月儿化脑中脑脊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多核细胞比例高于早产化脑患儿。脑脊液培养阳性率低,仅41.7%。病原学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以肺炎克雷伯杆菌最为常见。3.脑积水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胎龄小、出生体重低、热峰高、出现呼吸暂停、抽搐、前囟饱满、脑脊液蛋白含量高、颅内出血等几个因素常提示预后不良。4.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中早产儿预后较足月儿差,住院时间长、费用高、并发症发生率高。

李军帅,黄瑞文,廖镇宇[10](2020)在《炎性因子检测在新生儿颅内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γ-干扰素(IFN-γ)检测在新生儿颅内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因颅内感染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类型不同将患儿分为病毒性脑炎组(31例)和化脓性脑膜炎组(31例),另选择同期住院的30例非颅内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收集3组新生儿血清与脑脊液标本,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L-6、IFN-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NSE,比较3组患儿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不同疾病类型患儿血清与脑脊液中3种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病毒性脑炎组与化脓性脑膜炎组血清和脑脊液中IL-6、NSE、IFN-γ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IL-6(ng/L):48.7±7.2、63.3±9.8比26.3±5.5,NSE(μg/L):7.6±2.0、12.0±2.4比4.3±1.5,IFN-γ(ng/L):12.2±1.9、14.5±2.0比11.2±2.5;脑脊液IL-6(ng/L):9.8±1.7、14.5±1.4比2.6±0.1,NSE(μg/L):11.0±3.6、16.5±3.2比5.8±2.1、IFN-γ(ng/L):10.1±3.0、25.6±5.4比4.9±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化脓性脑膜炎组血清和脑脊液中IL-6、NSE、IFN-γ水平均明显高于病毒性脑炎组(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化脓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与脑脊液中的IL-6、NSE及IFN-γ均呈正相关(r=0.47、0.58、0.71,P=0.02、0.01、0.01)。结论 IL-6、NSE及IFN-γ均参与新生儿颅内感染的病变过程,通过对上述指标进行检测,有助于对新生儿颅内感染进行准确鉴别与诊断,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二、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神经生化标志物的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神经生化标志物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感染性颅内高压患儿血清及脑脊液S100B、NSE、LA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起病初期临床表现差异比较
    2.2 常规实验室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儿颅脑MRI与CT病灶检出率比较
    2.4 各年龄段两组患儿脑脊液压力变化比较
    2.5 三种脑炎轻型病例和重型病例脑脊液压力比较
    2.6 各组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B、NSE、LA水平比较
    2.7 三种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B、NSE、LA水平比较
    2.8 患儿S100B、NSE在血清和脑脊液的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分析
3 讨论
    3.1 起病初期临床表现特点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对感染性颅内高压的意义
    3.2 颅脑MRI检查对感染性颅内高压的意义
    3.3 血清和脑脊液NSE、S100B,LA对早期预测感染性颅内高压的意义
    3.4 S100B、NSE及LA在血清和脑脊液中的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PCT、S100B、NSE及MRI在儿童感染性颅内高压的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2)儿童EB病毒相关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惊厥患儿血清S100B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S100B蛋白在惊厥患儿中的研究进展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观察组纳入及排除标准
        1.1.2 对照组纳入及排除标准
        1.1.3 研究对象分组
    1.2 研究方法
    1.3 实验材料
        1.3.1 主要试剂
        1.3.2 实验设备
        1.3.3 实验原理
        1.3.4 样本要求
    1.4 检测参考值范围
    1.5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不同病因分组比较
        2.1.1 热性惊厥组
        2.1.2 癫痫组
        2.1.3 病毒性脑炎组
        2.1.4 化脓性脑炎组
        2.1.5 不明原因抽搐组
        2.1.6 组间比较
    2.2 S100B蛋白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儿童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的临床特征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收集资料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2.2 辅助检查
    2.3 免疫治疗
    2.4 随访和预后
    2.5 预后相关危险因素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
    3.2 治疗和随访
    3.3 抗NMDAR脑炎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脑脊液中抗NMDAR脑炎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5)脑脊液降钙素原、乳酸与乳酸/糖对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诊疗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颅内感染的背景介绍
    1.2 颅内感染的常用诊断指标
    1.3 PCT、LA的理化性质及研究现状
        1.3.1 脑脊液PCT的理化性质及研究现状
        1.3.2 脑脊液LA的理化性质及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2.1 颅内感染的诊断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样本采集
    2.4 主要仪器及检测方法
        2.4.1 脑脊液PCT的检测
        2.4.2 脑脊液LA的检测
        2.4.3 脑脊液和血液的常规生化检测
    2.5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感染组和非感染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3.2 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检测的各项指标比较
    3.3 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在检测第1天脑脊液PCT、LA、LA/GLU、糖、蛋白水平的效能
    3.4 感染控制组和感染未控制组在检测第1、3、5、7、14天脑脊液PCT、LA、LA/GLU水平的动态变化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颅内感染基本资料
    4.2 脑脊液PCT
    4.3 脑脊液LA
    4.4 脑脊液LA/GLU
    4.5 脑脊液常规生化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脑脊液检测指标对颅内感染诊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中Caveolin-1、VE-cadherin、CXCL8及CXCL9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基本资料分析
    3.2 急性期脑脊液中Caveolin-1、VE-cadherin、CXCL8及CXCL9的比较
    3.3 治疗后脑脊液中Caveolin-1、VE-cadherin、CXCL8及CXCL9 的比较
    3.4 Caveolin-1、VE-cadherin、CXCL8及CXCL9 在急性期和治疗后的比较
    3.5 脑脊液中Caveolin-1、VE-cadherin、CXCL8及CXCL9 的相关性
第4章 讨论
    4.1 Caveolin-1 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作用
    4.2 VE-cadherin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作用
    4.3 CXCL8、CXCL9 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7)儿童流行性乙型脑炎后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常见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的检测与临床分析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总结
第二部分: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未知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检测的临床研究及临床意义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总结
第三部分:细胞因子检测在预测乙脑病毒感染后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应用价值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总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抗 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脑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科研情况

(8)血清FGF21及GDF15在儿童原发性线粒体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图表
附录1 Morava线粒体疾病评分标准
附录2 国际儿童线粒体疾病评分标准
文献综述 线粒体病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文章

(9)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36例临床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10)炎性因子检测在新生儿颅内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1.3 伦理学
    1.2 检测方法
        1.2.1 仪器与试剂
        1.2.2 IL-6、NSE、IFN-γ检测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3组新生儿血清中IL-6、NSE、IFN-γ的水平比较
    2.3 3组新生儿脑脊液中IL-6、NSE、IFN-γ的水平比较
    2.4 颅内感染患儿血清与脑脊液中IL-6、NSE、IFN-γ水平的相关性
3 讨论

四、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神经生化标志物的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感染性颅内高压患儿血清及脑脊液S100B、NSE、LA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研究[D]. 岑贞颐.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2]儿童EB病毒相关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D]. 邢丹丹. 山东大学, 2021(11)
  • [3]惊厥患儿血清S100B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及研究[D]. 苗苗.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儿童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的临床特征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 丁晓.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5]脑脊液降钙素原、乳酸与乳酸/糖对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诊疗价值[D]. 黄向群. 南昌大学, 2021(01)
  • [6]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中Caveolin-1、VE-cadherin、CXCL8及CXCL9的变化[D]. 常笑可.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7]儿童流行性乙型脑炎后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前瞻性研究[D]. 刘奔科.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8]血清FGF21及GDF15在儿童原发性线粒体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黎义.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9]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36例临床及预后分析[D]. 徐梦雅.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10]炎性因子检测在新生儿颅内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 李军帅,黄瑞文,廖镇宇.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2020(04)

标签:;  ;  ;  ;  ;  

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神经生化标志物的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